互动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13 18:00:50

互动设计论文

互动设计论文篇1

(一)消费者的传统观念。

中国自古都有爱面子这个名词,爱面子也是中国人的代名词。以至于我们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这个代名词。而商家也把这一点考虑在经商范围内。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正是商家了解我们爱面子的需求,包装设计也随之改变。生存在这个世界,一切事情都有因果和联系的。更何况商家和消费者。为了满足消费者,包装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注重效果是不是时尚,是不是大气,送礼会不会有面子,在一定程度上,这一时期的包装设计有了局限性。越复杂,越层层叠叠的包装就是好的。传统的包装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不是真正为了产品本身做的包装,更像是给消费者做面子工程。

(二)极简设计的影响消费者的观念。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没有具体的时间限制,随着极简主义传到中国,不管是室内设计还是产品设计。简简单单的装饰,哪怕只是一块白,一块黑,大家也非常喜欢。极简主义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而针对包装设计,更是极简设计的东西没有太多变化,简简单单,就几排字体或是一个图片就可以。大胆的使用留白,才会显得产品大气了很多。也许是因为现在人们压力大,内心不喜欢复杂的,越简单的越好。各种原因导致现在的包装设计比起传统的包装设计看上去简单了很多,但设计的水平高了许多,因为很大面积的留白结合在设计中也是很难做到了。

(三)现阶段的消费者观念。

现在的人们生活在网络时代,受网络影响太大,生活中的细节变化吸引不了大家的眼球,唯有很大的变化才能产生很大的反响,那怎么才算大?就是与常态不一样,别具一格,幽默搞笑等因素。来调味着人们的视觉。包装设计也就出现了很多幽默搞笑的成分。也正是有着各种原因的发生,才使得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有所变化,同时也导致包装设计也随着发生变化。

二、趣味性和互动性的优势。

(一)趣味性。

想到趣味性,就是在产品包装上添加点或是赋予点幽默,搞笑的成分在里面。看似觉得很搞笑,但是会有很大的反响。因为中规中矩的包装设计已经满足不了现在人们的视觉需求。见过太过的平庸包装,不会给人太深刻的影响。而具有独特性的东西才会成为唯一,吸引住人们的视觉。独特成为现当代人的个性,要求独立和独特,有个性化。而趣味性产生于产品和包装之间的融合,又凸显产品的个性也丰富了包装的魅力。包装设计可以充分利用产品的颜色,特点,形状,口味等,用拟人化的设计,使得这些具象,抽象的特点变得贴却人们生活,变得活灵活现,变得更生活化,这样的趣味性才是包装的本身,才是真正的包装,和产品之间进行联系和结合。成为包装的个性化以及唯一性。从而来刺激消费者消费。

(二)互动性。

消费者和产品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而包装正是两者之间的桥梁。产品是通过包装让消费者熟知,消费者是通过包装来了解产品。但如果包装使产品和消费者之间产生了一种互动的话,那么更能拉近产品和消费者的关系。包装可以在产品的本身做一些延伸,利用特点,做一些可以让消费者看得见,摸的着的近距离接触的互动细节,让消费者感觉他(她)和产品进行了交流或是互动,这样才能引起消费者的兴趣点。而这样具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产品会在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趣味性的优势就是以独特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眼球,让人焕然一新的感觉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给人们带来轻松一笑的感觉,而互动性的优势在于让消费者感觉到产品考虑到人们的感触,而这样近距离的互动拉近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给消费者人性化的照顾,使消费者觉他(她)已经对产品有了一些了解。比起严严实实的包装来说,大家更容易会选择有接触的,不会选择一些自己都不知道包装里面是什么的产品。而互动性的优点就在此。

三、趣味性和互动性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包装设计最需要的就是贴近产品本身,突出产品本身,而趣味性和互动性的运用就符合这一点,都是建立在产品本身,也是从产品本身出发。遵循产品唯一性的原则使包装与产品之间产生联系。这样的结合大胆的让消费者能进一步的认识产品,而不只是局限在包装纸上的简介。也让人们觉得这样的设计融合有人性化的设计在里面。第一次接触这样的产品就有一种互动在里面更加深人们对产品的印象。好的包装就像是会说话一样,用包装的语言来装扮产品。让消费者在包装设计中来了解产品。趣味性和互动性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最根本的就是结合产品,以产品为出发点,利用产品的特点,结合拟人幽默化来呈现,运用透明材质或是让产品和消费者之间产生互动关系,给产品在消费者眼中有加分效果。让消费者感觉置身产品之中,像是使用过产品的感觉,来达到效果。趣味性和互动性的使用会给包装带来焕然一新的感觉,也会给产品带来重生的感觉,从而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互动设计论文篇2

关键词 交互设计 设计问题 人机交互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1绪论

近年来,由于在复杂的人机交互系统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人类在这方面的操作失误感兴趣。基于这些事故主要牵涉到人机交互,因此为了探索和拓展系统交互的局限性,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除此之外,根据Norman的评估执行差异论,人类和系统的独特特征展示了一个实际的问题:交互系统的设计者更多的把图形用户界面看做一个独立的问题,而不是思考一个用户能够怎样与系统界面设计进行交互。大量的研究人员强调了用户界面的产品特点在设计当中的重要性,因为设计能够帮助用户预知这个系统可以做什么。此文献综述包括了各个领域的研究方向、研究课题和子领域的发展。

2相关发现

从2006年到2010年5月,一共有220篇文章发表在Design Issues杂志上。从这些文章中,我们根据分类主题找出了与IT发展、IT应用、IT影响相关的文章。其中我们发现,在杂志中讨论得最多的主题是认知心理和行为习惯,其次是用户界面设计和开发,之后是在交互设计过程中IT开发方法和工具使用的研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用户分析,用户心态以及交互设计中包括技能、规则、知识和认知控制模型方面的研究仍然很欠缺。

IT开发主题是旨在讨论在开发过程中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有四个关键主题用来描述在开发过程中的研究。第一个是有关用户界面设计和开发过程,包括其子整体,例如:界面隐喻、信息演示文稿和多媒体作为对于开发支持的用户交互设计。接下来是用于开发进程的方法和工具。其次,研究人员还关注在开发进程中用户的参与和互动。最后,研究人员还对软件和硬件在帮助设计和开发考虑到人类特性的系统上所扮演的角色很感兴趣。

例如:在用户界面设计开发过程中,即使设计师使用通常的设计原则进行设计,但他们仍然缺少对界面设计如何将信息传递给用户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思考。也许在界面设计原则中,视觉元素应该以一种更加清晰的方式呈现在用户面前。为了界面设计更加清晰,设计师可以在界面上运用视觉、动态、标识等元素。另外,系统设计实际上是可以让用户正确理解信息的成功方式。的确,研究人员指出,设计师们不仅仅不考虑物理层面的布局,而且也不考虑系统如何运作,如何开发,交互流程如何开展以及如何给用户提供有意义的信息等方面的问题。由于视觉元素在用户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是一个占主导地位的认知元素,设计师们往往将十分浮华、象征意味很浓的视觉线索嵌入在其中,然而这些视觉元素是以牺牲系统功能和用户对系统的理解为前提的。

此外,关于交互设计领域方法和工具的选择方面仍有很多争论,主要体现在寻求理解如何建立技术和技术如何充分应用于帮助用户完成他们的工作的方法论上。为了研究用户行为,在人机交互领域已经有十分重要的转变,即包括人类学方面的以用户为中心的研究。另一方面,计算机交互领域很少引用社会学理论作为他们的理论基础。

近期关于交互在设计方面的分析显示,交互可以通过参照设计进程来被理解。例如:为了更加了解用户如何与系统进行交互活动,诸如参与式设计的理论就有为了观察用户参与设计过程的合理方法。在参与式设计中,用户的参与涉及从早期的项目定义阶段,概念设计,概念测试原型开发,原型测试,原型审查,直到最后的项目交付和验证。此外,参与式方法需要一个探索普通人的生活和人们各个层面幸福之间关系的理论。其中一个关于讨论用户行为的理论叫做现象学理论。

尽管事实如此,交互设计原型的设计同样重要,它涉及到一个产品在开始到后来的一个提炼的过程。原型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确定问题所在以及修复它们。只有这样用户在使用产品的时候才能更加的有效率和愉快。但是原型设计的方法同样也有其局限性,它限制了与用户真正需要创造的产品原型的讨论。因此,一些对人机交互行为的研究有用的技术仅仅只是对用户所处不同文化的探索和实验室的经验罢了。

3结论

我们评论过的这些文章是对于那些在交互设计领域做过贡献的近期研究的一个大体的回顾。IT开发话题可以进一步分类为用户分析,软硬件开发,软硬件评估,用户界面设计与开发,用户界面评估,用户培训,以及开发方法和工具。同时,对于信息科技的使用与影响这个话题,有如下几个子分类:认知和行为,态度,动力,情感,表现,信任,用户支持与技巧。

互动设计论文篇3

一、引言

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十九章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传统教育形式在互联网浪潮的席卷下正在进行颠覆性的创新革命,而正在兴起的联通主义在某些方面更好地解释了网络时代的学习发生过程,为解决当前互联网时代的学习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中学习资源建设是核心,因此,就必须借助互联网教育大环境,结合联通主义精神内涵,设计出最适合学生学习的高效移动学习资源。

二、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现状

发展移动学习教育,网络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因此,资源建设的定位和水平直接决定了移动教育的办学质量。然而目前移动学习资源存在着数量多、覆盖广、形式多样等特点的同时,也存在着重复率高、针对性低、含金量小、碎片化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移动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而且更是在线学习资源建设所要突破的窠臼。当前移动学习资源的这种现状就迫切要求有一个适合互联网思维的理论来指导在线学习资源的建设,提高在线学习资源的整体质量,保证移动学习的效果。

三、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

1.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最新进展。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是数字时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它适应了当前的学习需要和社会变化。联通主义作为网络时代的“新生儿”,更加强调知识的连接性、流动性、情境性、适应性。西门思在Connectivism: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一文中系统提出了联通主义的思想,指出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同时也概括出了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八条原则:①学习和知识存在多样性的观点。②学习是与特定的节点和信息资源建立连接的过程。③学习也可能存在于物化的应用中。④学习能力比掌握知识更重要。⑤为了促进学习,我们需要培养和维护连接。⑥发现知识、观点和概念之间关系的能力是核心的能力。⑦流通(准确、最新的知识)是所有联通主义学习的目的。⑧决策本身是学习的过程。此外,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还认为“管道比管道中的内容更重要”,也就是说在我们所处的网络时代中获得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比掌握知识本身更加重要。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联通主义已经形成了自己相对完整的体系,分别从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和教师观等方面全面揭示了学习发生的过程,已经逐渐成为新型学习方式的理论支撑。

2.互联网思维、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和移动学习的内在相关性。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思考方式,其典型特点是实现“每个个体、时刻联网、各取所需、实时互动”的状态。互联网思维的三个核心本质是链接、去中心化和社群化。

联通主义表达的是“关系中学”和“分布式知识交互”的观念,它指出在进行移动学习资源设计时应该关注移动学习资源的交互方式和连接方式,方便学习者与内容的交互、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交互、学习者和教师的交互。联通主义同时也指出网络中的知识生长方式是通过与其他节点的交互而建立的新连接,学习者必须具备学习的能力,有能力找到分布在其他网络节点的个人所需的知识,在这种交互和建立新的连接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因此我们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下讨论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非常有必要,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看待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将为我们今后无论是移动学习还是学习资源建设提供了更多的指导和参考。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要点和联通主义的理论内涵,笔者发现其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相扣性。互联网的差异化思维和联通主义学习观中强调的学习和知识的多样性具有内在一致性,就要求相关学习资源建设人员在进行移动学习资源开发时要注意知识的内容属性;互联网思维中的分享社会化属性加联通主义的“关系中学”就要求在移动学习资源建设中要注重情境属性;互联网思维中的平台数据化思维、创新跨界化思维结合联通主义中的知识生长和“管道比管道内容更重要”的思想就要求注重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的管道属性。因此,三者有效的融合、启发才能更合理地指导移动学习资源建设。

四、联通主义视角下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原则

移动学习资源是支持开展移动学习活动的重要条件,移动学习资源建设需要充分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联通主义代表人物乔治?西蒙斯认为内容、情境和管道形成知识的意义。内容开始知识的循环,情境使其有意义,管道使其关联、流通并可获得。根据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对知识观的解释,我们主要考虑移动学习资源的内容设计、情境性设计和交互性设计三个方面。

1.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内容性原则。移动学习资源设计除了要遵循一般学习资源设计的原则,如学习资源的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和技术性外,由于移动学习还具有学习时间碎片化、学习环境复杂和学生与教师分离等特点,所以我们在进行移动学习资源设计时也要考虑这些特点,还要遵循移动学习本身的特点,并设计出符合移动学习规范的资源,在具体设计中要遵循学习内容微型化、知识性等特点。①微型化原则。移动学习本身是一种碎片化、片段式的学习,移动学习中的学习者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的目标性不强、强烈的学习动机弱等现象,所以在设计移动学习资源时要注重对资源进行微型化处理,具体包括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微型化,把一个知识点细化为多个小的知识点,这些小的知识点就是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中所说的知识节点,移动学习者通过这些小的知识节点的学习,通过寻径和意会进而建构起个人内在的知识逻辑网状图。②知识性原则。在线网络知识具有动态性、隐性和情境性等特点。因此,我们在设计与开发学习资源时要考虑网络知识中知识的这种特征性,保持知识的更新以及知识之间的链接和流动,以促进移动学习者更好地学习。

2.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情境性原则。联通主义认为内容开始知识的循环,情景使知识有意义,管道使其关联、流通并可获得。知识只有与具体的情境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习者兴趣,所以我们要重视移动学习资源的情境性设计,情境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中就是学习者连接各个知识节点的网络和路径。因此在资源设计时要遵循移动学习者的特点,创设真实直观的情境,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直观的进行展示,为移动学习过程中知识点之间连接的建立过程也就是联通主义知识观中强调的意会创设情境,使学习者在具体的情境中形成知识的意义。

3.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交互性原则。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交互是连接和网络形成的关键,连接的建立和网络的形成本质上体现为人与人之间、人与知识资源之间、知识资源与知识资源之间的交互,因此重视移动学习资源的交互性设计有利于移动学习中的知识转化和联通。在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过程中的交互,学习者不仅需要与教师、与同伴进行交流,更需要与学习资源本身进行交互。具体包括移动学习资源本身的交互和移动学习过程中的交互两大块。

移动学习资源本身的交互性设计体现在界面的交互设计方面,要求移动学习资源的界面设计保持简单并且导航方便,尽量让学习者自己控制学习进度,随时暂停和保存学习内容,做到学习过程是可以控制的。此外,学习资源的组织形式也要做到以用户为中心,尽量做到纵向和横向两条线索的排列组合。

移动学习过程中的社会交互性表现为学习者可以对资源进行评论、可以通过邮件、论坛和社交账户,如微信群、QQ群等多种方式与专家、教师、同伴进行交流。此外还可以开设与该学习内容相关的主题帖,方便网络中学习者之间自主进行交流,构建起交流与沟通的通道,以实现移动学习者的社会性交互和优化学习体验。

五、结论与展望

互动设计论文篇4

关键词:罗兰·巴特;互文性理论;恋人絮语;织物设计

互文性是罗兰•巴特文本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在文学领域被用来表达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被广泛用于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中[1]。在艺术领域,互文性是指历史上的艺术作品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现象和事实。罗兰•巴特的互文性阐释是以法国女性理论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在《符号学》中首次提出的“互文性”这一术语为基础的突破性研究。当时互文性的阐释和理论建设还不十分清晰,罗兰•巴特提出的互文性阐释立即震惊了学界,罗兰•巴特使得互文性理论在文学界有了更明确和严密的定义,也让人们看到了一种全新的写作方式。以罗兰·巴特、互文性为关键词在知网等学术期刊网上搜索,发现关于此类的文章连年增加,研究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关于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研究一直是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对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后不难发现,此类研究论文主要集中为两大类型:一种侧重于以巴特的文本理论为研究方法来探讨文化研究及文学评论,如冯寿农的《罗兰·巴尔特:从结构主义走向反结构主义》、张智庭的《罗兰·巴特文艺符号学浅析——解读其〈文艺批评文集〉》、张抒的《互文性视域中的〈恋人絮语〉》等都是从文本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文艺理论和语言文学[2]。另一种以罗兰·巴特的思想概念为立足点来分析艺术理论和艺术文化研究,如杨玉波的《互文性: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与绘画的靓丽风景》、杨新磊的《建筑与影像的互文性——一种现象学交叉研究》、吴琼的《图像的零度:罗兰·巴尔特的图像阅读》,都倾向于从符号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理论研究来展开美术理论方面的学术讨论。其中,第二种类型的研究于近年逐年上升,并且受到设计学领域的关注。从设计学角度研究巴特文化的,有施锜的《“互文性”理论与设计叙事》、吴小玲的《平面广告图像中的互文性研究》、孙亚军的《物以载道——从“互文性”的视角解读现代设计的构建》、李炫燕的《明清陶瓷装饰的“互文性”研究》等从不同专业门类展开了讨论。可见,罗兰·巴特的互文性理论在当代织物设计活动实践研究中的应用还存在讨论与完善的空间,文章以此为出发点结合设计课题实践进一步展开讨论,为当代织物设计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一种可能。

1罗兰·巴特《恋人絮语》中的文字性互文

在《恋人絮语》中,罗兰·巴特以歌德的作品《少年维特的烦恼》作为互文文本的最主要创作来源,将少年维特的爱情故事作为情感解析对象,以恋人之间的倾吐言语作为不同的情境,着重表现恋人间对每个情境的感悟或想象。《恋人絮语》不对具体故事情节或者某种哲理展开叙述,取而代之的是“断片式”的情侣间的喃喃絮语组成的段落,这样片段式、开放式的文本不再是线性叙述的,也没有强加给读者一个终极意义。这些剪不断的思绪和恋人絮语并不能建构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文本中经常谈论一些有始无终、虎头蛇尾的不连贯的句子,如“我沉醉了,我屈从了……”“我的手指无意中……”等[3]。《恋人絮语》“对情人絮语的感悟和洞察从根本上说是片段的、不连续的”“一个全新建构的首尾相顾、一波三折的恋爱物语是‘社会以一种异己的措辞让恋人与社会妥协的方式’”[4]。对于罗兰•巴特的文本,读者只有带着恋人的身份产生想象才能阐释,读者成为文本的生产者,打破原有封闭作品的“唯一性”,而这些去中心的、无意图的、“不在场”的绵绵字词才是最有力量的“恋人絮语”。借由读者的自发性联想再生产,使得文本织就成一张无限复合扩大的能指游戏之网,而读者之于文本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罗兰•巴特在为法国《通用大百科全书》(1973年)撰写词条“文本理论(ThéorieduTexte)”时,将文本定义成:“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文本。其他文本存在于它的不同层面,呈现为或多或少可辨认的形式——先前文化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任何文本都是过去的引语的重新组织[5]。”可见,巴特强调语言之于文本的重要性。巴特将文本分成“可读的文本”(readerlytext)和“可写的文本”(writerlytext),从巴特的文本观不难看出,《恋人絮语》对应的是后一种的互文性文本,基于语义的重复和编织形成了文本“织网”,巴特就在这张多维度、多元化的“织网”上做系统分析。基于通篇结构编排上所呈现出的无序与无定向性,《恋人絮语》无疑在文学上提供了一份极具典型意义的“生动表演”的实践典范,使读者的主体性得到了空前的凸显,他们游离于好似“正在极速更迭的恋爱情境幻灯片”似的话语场景之间,而这些或拼贴或重组或叠合的多样化形式也可以为当代纺织品设计提供一种直观的可能和借鉴[6]。

2互文性在当代织物设计中的应用

当今时代的全球化特征日益凸显,当代设计普遍呈现出跨国界、跨文明、跨民族的主要特征。伴随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价值观念的冲突与融合、思想观念的联系与影响等,互文性的应用在当代织物设计上已经不鲜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纤维艺术家或纺织设计师将互文性文本理念融入作品当中。在对罗兰•巴特的互文性理论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可以根据搜集到的案例总结以下几点方法和启示。

2.1借鉴与复刻

“任何文本都是过去引文的重新组织……互文的概念是给文本理论带来社会性内容的东西,是来自文本之中的历史事实的和当时的整个语言[7]。”任何文本都是不准确的,也并非割裂的,都是被阐释过的带有以往社会性的历史。当代背景下,罗兰•巴特互文性文本理念对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创新的研究开展,提供了一种具体、现实的操作途径。例如,纤维艺术家施慧的《本草纲目·2》借鉴了历史文本《本草纲目》,将互文的概念从文学理论研究延伸到纤维艺术作品的创作领域。在对这一药典巨著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中草药应用哲学和道法自然的东方精神内涵充分感悟之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使用了纸浆、干枯植物、铁丝网等综合材料,经过不断复制和筛选的过程复刻出一个与传统文化基因相关联,又融入艺术家对历史文化追思和现代诗意表达的互文性当代艺术作品系列。

2.2拼贴与隐喻

文本互文性理论否定了作者的中心地位[8]。任何人可以从任何时间打开文本、结束文本,循环往复地阐释文本、生成文本、释放文本。作者退到幕后负责掌握这样或那样的场景,作为织网人,目的是让读者身临其境,展开想象的翅膀,赋予织网之明珠。南京艺术学院设计“零度情话”拼贴艺术展,现场展示了41位艺术家取自罗兰·巴特《恋人絮语》这一共同主题的拼贴艺术作品,灵感撷取自书中的不同篇章,每一个篇章都对应着不同的恋爱场景,加以作者个人对于某个片段的深刻思考,以拼贴的方式赋予作品更加独特的视角与隐喻意义。不同于让大众一目了然而编排了具体细节的可读性文本,观者更像是在舞台般的场景上拨开层层隐喻的幕帘,这使得观者充当了一次主动的展览创造者,与作者一同创造出一场互文性的“零度情话”展览,从而完成一出世间最敏感却又无可回避的情话文本。在这里,互文性原理在设计学与艺术设计之间得到了一次很成功的跨学科应用实践。

2.3撕碎与重组

互文性文本强调语义的流动性。互文性理论的引入,对于当代织物设计的叙事研究是一次众望所归的结合。具体的做法是撕碎文本并解构成多个元素,再将其重组、重新交织融合,重在表现艺术形式之间的开放流动的语义关联。例如,AliFerguson的每个作品都在讲述一个故事,呈现了多层次的撕碎与重组的互文方式。她使用旧面料、洗过和穿过的衣服、旧杂志等富有历史的材料,通过将这些暗含故事的历史材料切割、撕碎成各种历史碎片或元素,再以全新的视角来整理出现实意义的故事,探索衣服和家用亚麻布上留下的真实的和想象中的情感证据,并探索多年来与它们接触的人们的故事。通过Ali的作品,可以看到互文性在当代纺织品设计中的绝佳体现。无论是文字还是作品,探索文本意义的多元化和丰富性都有现实的意义,这一点也正是罗兰•巴特在《恋人絮语》中所传达出的全新的审美主张。

3互文性在现代纺织品中的设计实践

创作《戏局》的最初素材累积来自传统戏曲昆剧中“一桌二椅”的概念,在原文本的基础上,尝试在传统造物与现代叙事之间构架一种内在的文脉逻辑,以当代视角对传统戏曲的语言构造进行解读,并再次创作。“一桌二椅”可以概括为昆曲当中极简的舞台布景,用时可视需要增减或分合,让观众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演员表演和戏曲内涵上。做法是先将毛衣“撕碎”成各个单元,并不拘泥于旧材料或是新材料,主要是将其解构成开放的语义元素,再合并“重组”,利用交融重合的手法组合成新的语义网络,最后通过现实的网(渔网)将其包裹简化成具体的舞台布景回到“一桌二椅”的形式上来。《戏局》纤维艺术系列作品的最终成品由三个体块构成,如图1所示。在无事先设计和考虑好的画面上,将毛衣剪裁成片状、块状或条状,使用扭转、折叠或拼贴的手法,将这些毛衣片相互交叉重叠,穿针引线将其构成一个整体再包裹住原本的桌椅,完全遮挡住原有的材质,利用或粗或细的渔网或牵拉或半包裹住地概括出“一桌二椅”的外形,通过对渔网的染色处理,丰富了作品的肌理和光泽。产生的交错的视觉效果让人晕眩,并且将网的视觉形象夸张变形衍生,增添在整件作品的左右下角,使得视觉效果有了一左一右的扩展。至此,作品完成了第一层交织,即“语义的交织”。作品在“交织关系XSPACE艺术空间当代纤维艺术作品展”的现场呈现时,与艺术家陈雪薇、杨又晨的《无题untitled》相互作用,通过文本间的相互重叠、吸纳关联,实现当代纤维艺术作品的现代性、立体化、概念性的新阐释,与《无题untitled》的关于亲情、血缘的只言片语的论调构成了一组“混合交响”。在《戏局》搭建的“一桌二椅”戏曲舞台上,一场以爱之名进行的“吞噬”与“抵抗”正在表演。人类的社会复杂性使得人们总是编织以自我为中心的网状社交结构,这让人们在构建人际关系之处带有天然的掌控、驱使、同化,甚至还会侵占、吞噬别人的渔网。这种欲望投射出来的形态是权力、利益,有时也以依恋、依赖的名义存在,如父母和子女。《戏局》只是将这些散落的能指进行引导、排列,不做过多的说明,而这时观众对于家庭或日常生活的想象已经不言而喻。文本的写作天生混杂游戏的戏剧化态度,那些不确定的、包含无限延伸的能指在作者和读者的把玩中不断地显现丰富的解读。生活经验证实,越是亲密关系,就越是复杂、沉重,甚至导致深陷情感中的人不堪重负。存在边界、分寸、距离这些潜在的、理性的秩序和规则,也有坍塌、无力的时刻,变成一种失序甚至纠缠的人际关系。人们希望挣脱这种失去距离感的纠缠状态,却往往无能为力。至此,作品完成了第二层交织,即“观念的交织”。

4结束语

罗兰•巴特的写作是一项话语运动,是无数不确定的、有多种可能性的信息的生产和发送的过程。他的“手段”在于永远向读者注入激情。翻开《恋人絮语》,任何一页既可以看作起始,又仿佛已然结束。身处其中,会发现形式和内容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抑或形式就是内容,内容就是形式。罗兰•巴特的互文性理论在艺术设计中的延展,为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考模式和途径,如何有效地“组合”“挪用”,以重新建构新的话语是当代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通常,设计师习惯于将具有“强关联”性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而创新的突破在于将“弱信号”看作未来设计的突破口,通过强弱联合,将不同的符号和元素普遍关联在一起,打破人们对原有事物的认知和思考方式。互文性所呈现出的复合多义、时空错置的指涉关系似乎可以为未来设计炸裂开一个更加丰富的意义世界。

参考文献:

[1]张抒.互文性视域中的《恋人絮语》[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16.

[2]张小群.罗兰·巴特符号学视角下的文化批判及其影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8.

[3]罗兰·巴特.恋人絮语[M].汪耀进,武佩荣,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汪耀进.罗兰·巴特和他的《恋人絮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史忠义,户思社,叶舒宪.风格研究文本理论[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6]朱珠.介入与融合[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4.

[7]罗兰·巴特.罗兰·巴特随笔选[M].怀宇,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8]张茜.基于本土文化的仿梭织针织物设计[J].艺术设计研究,2020(6):63-67.

互动设计论文篇5

互动教学(Blended Learning)是指综合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不同的技术和手段以及不同的应用方式来实施教学的一种策略,它有机整合了面对面的课堂学习(Face to Face)和在线学习(Online learning或E-learning),并将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

这种整合在形式上是在线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的混合,其更深层次上则包含了基于不同教学理论(如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教学模式的混合,教师主导活动和学生主体参与的混合,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不同学习环境的混合,不同教学媒体的混合,以及课堂讲授与虚拟教室的混合等。因此,支持在线学习的网络教学平台必不可少。

网络教学平台也叫做虚拟学习环境或者课程管理系统,它是一种基于Internet或者Intranet的计算机系统,是支持或管理教和学各方面的网络环境。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往往由于使用技术门槛过高、建置成本花费巨大等原因,使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差强人意。而由澳大利亚教师Martin Dougiamn as开发的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网络教学平台互动教学,在设计之初就以低建置成本和高度可用为目标。它不仅功能强大、操作简单、易学易用,而且还以开放源码的方式进行,吸引了很多程序设计师和教育学者不断对其进行改善和提高,从而使互动教学成为国际上最流行的优秀网络教学平台之一。

强大的互动教学网络平台

互动教学是Modular Object-0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的缩写,即模块化的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除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完善强大的功能和易学易用的特性,也是互动教学平台的显著特点。模块化的程序设计使得互动教学的修改和扩充十分灵活,而良好的通用性、开放源代码等特性,更是促进了互动教学平台的广泛使用。

互动教学平台提供了覆盖管理员、教师和学生需要的各种功能。

管理员功能:管理员又可分为站点管理员和课程管理员。站点管理员主要负责修改系统配置,维护课程用户信息,设置站点首页,安装和维护功能模块等。课程管理员主要负责创建新课程,设置课程信息和任命教师。

教师功能:教师又分为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在指定教师时,如果不赋予教师编辑权限,该教师就是辅导教师。主讲教师可以编辑课程的资源和组织教学活动。辅导教师具有管理成绩、查看日志、查看学生活动报告、进入教师讨论区等权限,其任务主要是解答学生的问题,进行一些日常教学管理,督促学生学习,并不参与课程设计。

学生功能:学生可以在线阅读材料和参加学习活动,并将自己的学习历程以及对课程学习的感悟记录在自己的Blog上。

与此同时,互动教学平台还提供了各种课程活动模块,供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搭建教学互动环境。互动教学提供的课程活动模块主要如下――

作业模块(Assignment):通过作业模块,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则可以将工作成果(任何形式的文件)上传到服务器上。典型的作业包括论文顶目和报告等。

选项模块(Choice):选项模块可以让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并给出多种不同答案供学生选择。该模块可以用于引导学生对某一话题进行思考,调查学生对课程的态度等。

讨论区模块(Forum):讨论区模块是最重要的课程活动模块,教师和学生在此模块下进行交流和讨论。有不同类型和格式的讨论区可供选择,可以对张贴的内容进行评分作为评价依据。订阅讨论区后,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张贴内容。

日志模块(Journal):日志模块主要用于进行反思活动。在此模块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写作。学生所写的内容只有本人和教师可以看到,教师可以给予反馈。

资源模块(Resource):资源模块给教师提供了呈现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的途径。可以通过这个模块呈现教师上传的文件、网页内容和网址链接等。

测验模块(Quiz):测验模块允许教师设计、编制测验,包括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和简答题。题目分类存储于题库中,可以在课程中反复使用,也可供其他课程使用。该模块包含评分工具,每次作答都是自动打分,教师可以选择是否给予反馈信息和显示正确答案。

调查模块(Survey):调查模块提供了一些预设的调查问卷用来了解学生的意见、态度等。问卷通常包括COLLES和ATTLS两种。它们既可以在课前作为诊断摸底工具,也可以在课程结束时作为评价工具。

聊天室模块(Chat):聊天室模块可以实现平顺实时的文字沟通。聊天窗口可以显示大头照,支持URLs、表情图示、嵌入式的HTML、图形等。

工作坊模块(Workshop):工作坊模块允许学生之间对作业进行评价,而且教师可以管理并加以评分。工作坊还支持范围相当广泛的评价量表。

基于网络平台的互动教学

通常来讲,传统的教学设计方式主要有两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这两种教学设计方式有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只关心个体的学习,而忽视了学习活动的社会文化属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利用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作为教学设计全新的理论框架。活动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人类活动是人与形成社会和物理环境的事物以及社会和物理环境所造就的事物之间的双向交互的过程,即人的心理发展与人的外部活动是辩证统一的。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其核心理念强调教学皆可活动化。具体来说,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研究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设计和组织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设计模式。在活动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创造,并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摸索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根据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理,并结合互动教学的内涵,基于互动教学平台的教学设计可以分为――确定总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设计学习活动和活动评价。

设定总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指南,又是教学评价的依据。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以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的教学原理为指导,在教学大纲框架下综合分析课程的知识结构、各知识点的类型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设定。

分析学习者、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是以自己的特点来进行学习的。所以,要取得教学设计的成功,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对学习者的分析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分析对学习者学习学科内容产生影响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点,包括年龄、性别、认知成熟度、学习动机、个人对学习的期望、工作经历、生活经验、经济、文化、社会背景等一般特征;分析学习者对所要学习的学科内容已有哪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内容的认识与态度,即常说的要在教学前确定学习者的初始能力和教学起点;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风格。

对学习内容和知识点的分析要以教学目标为根据,把教学内容组织成教学单元,并确定每部分教学单元的具体教学方式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还是通过互动教学平台进行学习。在设计和实施互动教学策略时,教学单元的顺序不一定要遵循教材原有的章节内容顺序,内容结构与顺序可以调整,各单元的教学目标也需要随之改变。

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离不开丰富的学习资源,资源的种类和展现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只有充分了解和分析所掌握的学习资源(学校条件、教师条件、学生条件以及媒体资源等),才能在混合式教学中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设计学习活动和活动评价:学习活动是指学习者以及与之相关的学习群体(包括学习伙伴和教师等)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操作总和。学习活动设计是互动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具体包括课堂讲授、阅读、讨论交流、协作学习、问题解决、资料收集、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反思等。在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分析知识点及其教学目标,并了解各种学习活动类型的特点,为每个知识点的学习设计出合适的课堂或在线学习活动,并进行相关的资源准备、媒体选择评价方法设计。无论是通过课堂学习,还是通过网上学习,对于不同的知识类型,在进行活动设计时都要考虑到评价的设计。评价设计应以知识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媒体、学习活动为根据,采用某种合适的评价方法来检测学生是否达到了起初设定的教学目标。

依据互动教学的教学设计,具体开展互动教学的步骤如下:教师依据教学设计在互动教学平台上创建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的网络课程,全体学生在网上完成注册,成为互动教学平台的用户。教学开始后,教师在课堂上系统讲解学科知识,提出学习目标,布置学习任务。同时,在互动教学平台上为当前的教学阶段添加相关的资源和任务(作业、讨论区、问卷调查、测验、互动评价、程序教学)。学生按照任务要求在课下通过探究式、协作式、自主式等学习模式开展学习,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将作品上传互动教学平台。在此期问,教师要通过互动教学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帮助以及评价,及时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总结,集中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一阶段的教学完成后,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解决在学习开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重新开始下一阶段的教学。在整个课程结束以后进行总结性评价,根据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对基于互动教学平台的混合学习进行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

互动设计论文篇6

关键词:设计性实验;互动式教学法;实验研究能力;实验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64-04

化学(教育)专业实验课程——《中学化学实验研究》是学生走上中学教学岗位之前的一门综合实验技能训练和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必修课。这门课程的目标和定位是要培养化学(教育)专业学生做一名合格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养,其核心就是培养他们的实验教学、实验研究、实验设计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新世纪对化学教师的要求。而化学专业实验课程的现状,普遍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实验内容陈旧,难度偏低;实验方法呆板,多数是师范生在中学时已做过,没有新鲜感、时代感[1];实验教学模式也较死板,课前预习、课堂操作、课后报告的各环节以教材为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跟随教师和教材,这种模仿式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激发他们独立思考的兴趣和激情,师范学生的实验教学技能也得不到训练等。因此导致本课程不受学生的重视,教学的目标和定位难以达成。针对以上几点主要问题,我校对化学专业实验课程进行了改革。①优化实验的内容,开设设计性实验;②创新实验运行模式,实施“课内实验,课外研究”的开放实验的运行模式;③丰富实验的教学方法,辅助以互动式教学方法;走出了一条设计性实验互动式教学法的新路子,在培养学生实验教学、实验研究、设计和创新能力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和实验条件,进行独立思考,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提出理论依据,选择实验仪器,确立观察内容,设想实验结果,实现实验过程。通过设计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及一定的研究组织能力[2,3]。互动式教学法是一种双向式的自学—质疑—讨论—归纳的教学方法,其实质是一种师生的双边活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单向输出”和学生“被动接收”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4]。而在互动式教学中,将教师与学生角色进行互换,即由“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改为“学生讲,老师与学生共听,教师作指正、补充和总结”的教学形式。

一、设计性实验互动式教学法的预备

与传统的教学法一样,互动式教学方法必须做好课前的充分准备。对于指导教师来讲要预备的是:应精心组织设计性实验的内容,给每个设计性实验设置难易适度的问题导向并对结果进行预计和评估;明确授课方式和流程,有计划的安排好实验教学时间等;准备好软件和硬件,使设计性实验互动式教学法顺利运行实施。对学生来讲要预备的是:要认真研读设计性实验内容,对选题进行全方面的深入研究,明确设计性实验的问题导向及要求和目标,充分做好实验研究的一切准备工作,并做好设计性实验互动式教学法“授课”内容的组织。

1.设计性实验选题及问题导向设置。设计性实验互动式教学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设计性实验内容的选择即选题是成功的关键。设计性实验应含有科学研究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操作性,所涉及的方法、仪器应该是学生比较熟悉或有所了解的。它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点:①要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实验技能,并能促进更高实验能力的培养;②是能结合中学化学教学的实际,联系学生未来教学实践的内容;③能结合最新的实验研究成果的,对实验内容起到改进、优化和创新的作用。我们以该课程教学目标为导向,围绕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未能及时解决的问题,开展以改进研究为主题的设计性实验。这些选题一般由老师筛选,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学习的体会或兴趣自己提出。选题所关联的问题导向涉及中学化学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实验设计不够合理、可行性差、成功率低;或一些课堂实验耗时太长;或实验现象不易观察和容易出现异常;或不够环保可靠等。设计实验改进研究的内容可以是:实验条件、装置的探究;实验步骤、方案的探究;实验产物的探究;实验异常现象、失败原因的探究;实验绿色化、趣味性的探究;生活化实验、现代化实验的探究等[5]。按一个实验教学组20位学生计一般要准备收集20多个选题及关联的问题导向,保证每个学生一个选题不重复。例如:①“氯气的制取与性质改进实验的设计探究”选题,问题导向:制备中氯气逃逸,造成环境污染;性质实验中装置麻烦,步骤多,不能同时进行,浪费课堂时间。②“硫酸亚铁铵制备实验的改进设计”选题,问题导向:亚铁离子易被氧化;铁粉与稀硫酸反应所产生的污染;实验设备和装置影响收率和产物质量。③“二氧化碳使蜡烛自下而上熄灭的演示实验的改进设计”选题,问题导向:现象不明显或实验易失败等。在具体教学安排中,这些问题导向可由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

2.实验研究条件和互动式教学条件的完善。一方面,由于设计性实验的科学研究性质,使得完成设计性实验周期较长,实验的运行模式采用“课内实验,课外研究”,因此我们需要一个独立的设计性实验研究场所并开放充裕的时间随时满足学生自主研究需要;相应地实验室还必须提供设计性实验研究必需的试剂和仪器设备、或仪器设备改造的材料,因此我们还要完善实验室的开放制度。另在教学条件方面,要合理组织安排该课程课内实验的教学的流程,以便实施互动式教学法;在硬件方面配备和完善了计算机、摄像机、播放器,投影仪等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有了这些设备学生就可以对自己的实验研究过程,实验结果等进行文字、影像和声音记录,并在互动式教学中应用和展示这些生动直观的材料,以供大家观摩和讨论。

二、设计性实验互动式教学法运行安排和指导教师的作用

1.选题、明确实验问题导向——互动式教学法的嵌入。所有选题经过教师的精心筛选,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选择;每位学生选定设计性实验选题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研究现有实验存在的问题明确该设计性实验选题的问题导向,从而明确该设计研究改进的方向。在这阶段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存在的待设计研究解决的问题。

2.查阅和收集文献和资料。学生确定自己的选题后,在课余时间,学生带着问题利用教材图书信息、期刊信息、互联网信息和学校的电子期刊等查阅和收集有关的文献和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加工。这环节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和资料方法、工具,并帮助学生对文献和资料进行评价等。

3.确定设计实验方案——互动式教学法的展开。通过对文献和资料的研究,学生提出初步的实验方案,教师在实验课开始之前,开设一次实验方案的大讨论课,鼓励学生大胆自信地走上讲台。学生上讲台陈述各自实验的初步方案,阐述实验方案制定的根据、可行性,以及可能达到的效果、应用的前景等。其他同学积极参与方案讨论,对各步骤和环节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或给予补充;教师及时对学生遗漏或讲错的问题进行补充和纠正,去伪存真,集思广益,吸收有益的建议,使实验方案朝着可靠、简明、科学的方向进行,最终确定最佳实验方案。通过这样一个实验方案的提出—讨论—确定的过程,形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好地互动局面。

4.实验研究准备。为了不占用实验课堂时间,学生需在课外完成各自设计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试剂的配制、设备的调试使用、仪器的改造加工等,同时让学生了解学习实验室工作基本流程,也为今后的工作实践打下良好基础。在这环节中教师的作用是给予必要的协助,特别是在仪器的改造加工方面,提供学生所需的试剂药品和仪器设备等。

5.实验研究探索和创新。实验准备工作完成后,经指导教师审查批准后,在课外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设计性实验的探索研究并进行摄像记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或调整方案、或改变方法,经过反复实验摸索改进突破,使实验过程成熟并可重复再现,实现实验设计研究的目的。实验研究活动实实在在展开,学生实验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实验研究时遇到的困难和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去思考和尝试,最后使学生创造性地完成设计性实验。

6.实验成果汇报和交流——互动式教学法的深入。自主选题的设计性实验,作为实验教学内容的组成,分配有计划教学课时,我们将这部分课时分解到常规实验教学课中,即在每次常规实验教学课前增加一节设计实验汇报展示交流课,每次安排2~3位学生上讲台将各自设计改进的实验进行演示并配合讲解,以“教师”身份给任课教师及其他同学“授课”,将实验研究过程中的发现、创新和收获与大家共享。其他20来位同学,对其教学过程和实验研究进行评价,指出不足,给出中肯建议。经过这样一个环节,学生的教学能力提高相当明显,获益颇丰。在这过程中指导教师及时总结和评价设计性实验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并对学生的实验教学技巧进行指导等。这是设计性实验互动式教学法达到最终目标的升华阶段。

设计性实验互动式教学流程示意图如下:

三、效果和积极作用

通过几年的具体教学实践,设计性实验互动式教学法具有良好的效果。

1.拓展课程内容。作为教学内容中的一个实验项目,它包含有20个具体的选题,通过互动式教学法的实施特别是在实验成果的汇报教学这一环节,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直接和间接的学习了更多的实验内容,增加了实验教学的广度;另外,学生在实验方案讨论和实验汇报的展示和交流中学会举一反三,活跃思维。学生对一个实验的理解不再是平视的,而是站在一个比较高的高度,学生收益颇丰,增加了教学的深度。

2.设计性实验互动式教学法使学生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正如上面我们提到,设计性实验的研究过程实际上是个完整的科学研究的过程。首先是资料的查找、分析、加工、整理,确定实验研究改进思路,然后制定实验研究的方案;再到着手准备、研究,从理论到实践,经过反复探讨和试验,一点一点地改进突破,最终接近目标,从而寓学生的研究和创造能力培养于全部的教学过程中。从2009年实施设计性实验互动式教学法以来,每年均有部分学生通过设计性实验研究发表相关论文,迄今已10余篇。

3.“讲”与“做”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教学能力。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只“做”不“讲”,当走上讲台时只会“做”不会“讲”,或者“讲”和“做”脱节,还有在师范学生的教育实习中,不少学生对演示实验的教学感到棘手。互动式教学法给了学生一个很好的训练平台,在设计实验汇报展示交流课中,学生将各自的实验进行演示并配合讲解。在这过程中,学生训练自己用标准的普通话、科学的化学用语、清晰的逻辑思维进行“授课”,做到目的明确、要求具体、现象鲜明、装置简单、操作规范、面向学生、掌握时间、确保安全、启发思维等实验教学的各大要素,使自身的实验教学技能得到切实地训练和提高[6]。因此互动式教学法也是学生的教育教学实习实践活动的一个有力支撑。学生普遍反映,通过互动式教学法的训练,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明显感到上手快,上讲台有自信,教态也较自然和老练。无论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组织以及授课技巧都有明显地提高。

4.促进指导教师素质的提高。设计性实验的内容的广泛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有较强的钻研学习业务能力,不断吸收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设计性实验的实践性特点,要指导每个学生完成设计实验任务,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很高的实验技术水平和很强的应变能力,以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态度去探索更多的实验。因此通过对研究型设计性实验的指导,教师自身素质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提高,教育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反映通过这一设计性实验互动式教学法不仅大大开拓了他们的思路,激发了他们对实验课的兴趣,使他们掌握和提高了实验技能,并对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实验研究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能力(包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设计性实验互动式教学法势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意识、实验研究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爱学、会学、善学”,同时使学生的实验教学技能也能得到切实的训练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熊言林,魏先文.高师院校化学(教育)专业实验内容改革探索与实践[J].化学教育,2010,31(09):50-52.

[2]张晓晖,杜学东.综合设计性实验与学生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8,(29):520.

[3]李立军,兰辉.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02):107-109.

[4]尹传奇,黄齐茂.有机化学实验互动式教学法探索大学化学化工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32-334.

[5]熊言林,魏先文,朱昌青.高师院校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化学教育,2011,32(04):46-48.

[6]陈迪妹,程亚倩.高师化学专业“开放实验教学”的实践[J].教育评论,2009,(01):96-98.

[7]赵建芬,韦寿莲.设计性实验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江教育论丛,2007,(04):57-59.

互动设计论文篇7

现今,纵观我国大多数艺术院校或高校的设计学院并未建立专门的交互设计专业,但在工业设计专业中有人机工程学的课程会涉及到相关内容。但由于其课程的课时有限,并不属于学科重点课程,且校内教师与行业最新动态接触较少,人机工程学课程对交互设计的内容研究并不深入。同时,交互设计主要作为研究方向在高校的硕士生研究课题中出现。如广东工业大学的工业设计专业设有交互设计实验室供其研究生使用,并承接企业的实题项目作为研究生的研究方向。香港理工大学也有专门的交互设计硕士课程。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以及华南地区的几所高校也先后设立交互设计专业。从中可以看出,国内的高校开始重视交互设计但其教学体系并未十分成熟,我们需要参考社会各界的需求和国外高校的办学经验对此行业的教育进行完善。

二、对交互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一)以培养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交互设计是一门新型的学科,它与工业设计一样具有多学科的综合背景,是一门技术与艺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科学,并充分体现了交叉学科的特点,综合了计算机技术、心理学、统计学、人类行为学和设计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兼顾了软硬件的技术开发。在许多专业理论书籍中它的用户研究与设计方法和手段也未能从根本上与工业设计专业严格地区分开来。所以我们可以参考工业设计的培养模式,并在其基础上发展交互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交互设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目的是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在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中把用户研究作为交互设计及其它设计研究方向的公共基础课。同时建议在高校的课程中合理开设设计心理学、人类行为学、产品开发设计、产品系统设计、传播学概论、市场营销学、专业英语、设计表达、设计管理学以及文字性训练课程,构建以提高实践能力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设计能力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二)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由于交互设计的应用领域范围非常广,所以有了专业的基础知识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特定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掌握与使用设计工具的能力。设计是一门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交互设计也不例外,除了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外,它还有一定的商业目的。例如在计算机与互联网行业,交互设计师需要掌握特定文化背景的人类行为和心理特征,并把自己的设计通过思维导图、流程图和线框图等表达工具呈现出来。这就需要交互设计师掌握快速原形工具、画流程图和线框图的软件。如业内多用AxureRPPro或Silverlight去画线框图,用于画思维导图的工具有MindManager、FreeMind等,用于画流程图的软件有MicrosoftOfficeVisio、Word等,用于界面设计软件有AdobePhotoshop、AdobeIllustrator等,此外还需要掌握HTML和CSS等软件的应用。在传统产品行业,交互设计师除需掌握上述所说的原型设计工具外,还需掌握平面设计工具如AdobePhotoshop、AdobeIllustrator等、适当掌握三维设计工具Rhino、Pro/E、Solidworks等,以及渲染工具Vray、Keyshot等。此外,除了上述的硬性技能条件外,交互设计师还必须掌握诸如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书表达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等软性条件。因为交互设计是一个交叉性很强的领域,一个完整的交互设计活动通常需要由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共同完成,在团队合作过程中沟通协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三)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文化修养与自主学习能力设计师的生活态度与文化修养非常重要。这里的设计师不仅仅指交互设计师,而是所有对人类文明做贡献的人,是广义的设计师。设计师们应该懂得如何关心人、关心社会、热爱生活。然而,对于这方面的培养在高校教育中还较为欠缺,但这不能仅仅依靠高校教育,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复杂的。每位学生的文化教育背景与经历都不一样,很多时候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之余很少有精力再对每位学生进行专门的指导,生活态度与个人修养还是得靠学生自己努力。但高校还是可以尽量提供条件,譬如可开设设计鉴赏课程,在课程中评讲部分设计优良、对人类生活有重大贡献的产品,从而引导学生的设计思维,开拓学生眼界。还需教授学生如何通过网络与书籍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了解行业最新动态。现今社会发展非常迅速,很多时候交互设计行业的最新动态也绝非在教学课本中出现,而是通过互联网或各种交流峰会来,如腾讯、淘宝、搜狐、阿里巴巴等都有专业团队在博客上发表交互设计界的最新研究动态,还有部分专业网站如“蓝色理想”“、互联网的一些事”等也会与交互设计及UED相关的信息。在我国,每年都会举行交互设计体验日,它是由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主办的,高校和业界共同参与的,是交互设计行业里的重要活动。为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懂得利用各种途径与手段及时了解行业的最新信息。

(四)增强校企合作,鼓励自主创新交互设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但同时也与商业市场有着紧密的联系。创造产、学、研配套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与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不同的模式,使学生能够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在产学研结合中,企业是主体,也是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把企业的实题项目带到课堂上,不仅可以利用企业的设备与资源,也为教学提供了来自行业前沿的资讯。同时高校也可与企业挂钩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将学生中优秀的创意与作品通过企业的资源和平台得以实现,把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带到企业的产品开发项目中。设计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在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自主创新能力非常重要。此前,有90后大学生创造了一款名为“超级课程表”的手机软件,马上在短时间风靡各高校,两年间已拥有学生用户600多万人,并获得逾千万元的融资。这是一个自主创新的成功例子。创新的方式多种多样,学校所做的就是多鼓励并尽量提供自主创新的平台和条件,最重要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三、结语

交互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人才培养模式还在不断摸索与改革中。而评价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在于毕业生能否很好地适应社会与市场的需求,甚至走到行业的前沿。交互设计的专业教育也要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理论知识与创新能力两手抓。注重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与时俱进,了解行业的最新知识和动态,与前沿知识和技术接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交互设计师的培养不仅出现在硕士教育,也可在本科教育中自成一专业学科,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交互设计人才。

互动设计论文篇8

1.改变以往片面的教学观念

要充分重视和主动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艺术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打破以往“重技轻道”“重技能训练,轻知识理论”“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可以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精典作品赏析等课程,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更加灵活多样,以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形式,集中、系统、概论式地引导讲解,并让学生互动参与,进行讨论、辩论、演讲。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兼顾知识性、趣味性和针对性。要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接受更多的有关传统文化、古典文学艺术的熏陶;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以更浓厚的兴趣、更自觉的意识、更积极主动的姿态去探讨与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艺术相关的问题,最终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把这些文化素养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通过相互之间的比对、浸染、互促互动,使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全面提升艺术修养,获得综合、完善、充分的创造才能。

2.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互动

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互渗互动。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要充分重视那些与室内设计类相近、相关的专业学科彼此之间的兼容性、互通性,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从理论上、技法上、审美观念上找出它们之间的异与同,使之与室内设计学科融会贯通,从而在深度和广度上提升这门学科的品质。例如,中国画在构图和笔墨技法中经常关注的黑白、聚散、疏密、虚实、浓淡、粗细、曲直、刚柔等各组相关性辩证概念和室内设计中所追求的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哲学内涵和审美特征是互感相通的。再比如理论上由谢赫提出的“六法论”,其核心正是以辩证象形思维为特征的天人合一认识论,中国古代的设计思想也同样受到了它的深刻影响,直到今天,其指导思想与审美特性仍然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而那些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中国民间传统图案中的色彩和造型,也是我们今天的室内设计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它们中间那些寓意丰富的祥瑞图案表达无不体现了人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这种寄寓吉祥的创作观不仅能够给过去的人们以美的欣赏和未来的希望,更能给我们许多发人深省的启迪。我们今天把民间传统图案的知识及其背后丰富的内涵观念纳入现代室内设计教学,作为设计的传统资源,既能够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了学生艺术修养水平和综合人文素养,又能够为学生的艺术设计创作起到一种有效的“催化剂”“诱导素”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室内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有意识、积极主动地通过不同的形式、渠道,让学生广泛接触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深入了解其多层次、多侧面的深厚内涵,充分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借鉴那些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活力的传统元素,推陈出新,把它转换成现代设计理念,并贯穿到新的设计实践中去,从而体现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室内设计教学。

3.搞好学科建设

要增强对弘扬民族文化内容课程的开设。现有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结构大体上是以《结构素描》《色彩基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为公共基础课;以《室内设计原理》《专业制图》《透视学》《计算机辅助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室内陈设》等为专业基础课;以《居室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展示设计》等为专业课。除了常规的专业课程外,我们理所当然可以开设“传统装饰”“民间美术赏析”“室内民族风格装饰”等课程,训练学生从传统入手。另外,我们还可以在相关课程中突出中国的民族艺术特色,将中国工艺美术概述或中国设计艺术思想之类的课程指定为室内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还应开设一些相关的特色选修课,例如在陶瓷、漆艺、印染、雕刻、建筑装饰等有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课中精选若干门,要求学生通过这些专门课程的学习,掌握传统符号表现形式的运用并进而领会我国传统设计的内在精神。这样,既使学生加强了专业动手能力又能够使之深刻了解传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所在,从而恢复并坚定他们对发扬民族优秀传统的信念。

4.继承传统文化的室内设计方法

时代的发展有其基本的脉络,需要注入新的灵魂和血液。因此,有必要将传统与现代美学及其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

首先,传统符号的运用。中国传统符号主要有:具有象征性和比喻意义的图案和纹样;古代传统图腾纹饰;传统宗教纹饰符号。这些符号,有些是前人在生产劳动、建造居所时的经验和智慧的积累;有的则是精神生活的追求和体现。在当代,这些符号仍然有着积极的实用意义,直接运用这些符号作为装饰元素,是营造传统的室内环境文化的手法。一般的手法有:抽象简约这种传统手法对传统形式的整体和局部进行艺术加工提炼与抽象简化,其原则是可失传统之形而不失传统知韵,使传统的儒、道、佛中的某一种文化在结合现代的功能与技术的基础之上,得到延续与发展;符号拼贴,在室内设计中拼贴运用,从而新与旧、古与今带着某种联系;移植与嫁接,对儒、道、佛历史文化进行移植嫁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象。在设计中,有时还可以借用外来文化中的的某些要素与本土文化元素共生与一体。

其次,是色彩与光的处理。色彩通过视觉作用于心理,常常影响人的情感,左右人们的精神和行为。色彩本身没有绝对的美和不美,但是对室内空间的色彩搭配非常重要。通常处理色彩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类似色。即色相环上相邻不远的两色,类似色彼此接近,统一而稍有变化。二是对比色。即两种较远色相配得和谐,也就是常说的“补色原则。”光影是色彩的另一种形式,光影的存在总是以具体颜色载体而存在的,光影在室内设计中也是直接或辅助传达传统信息的有效元素和工具。色彩有着改变环境气氛的作用,特别是在光影的共同作用下,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情调和意境。

再次,家具陈设的回归自然。“天人合一”是提倡人与自然的亲合性,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虽然儒、道以及佛家的传统文化不同,但是在回归自然和效法自然上却有相同主处。然而在紧张的都市生活中,人们渴望与自然亲近的欲望不能实现,因此“移情于家”,力求营造一种自然的气氛作为精神上的补偿,达到某种意义上的回归。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

[2]程大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二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3]许亮,董万里.室内环境设计.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4]王立山.建筑艺术的隐喻.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上一篇:家居产品设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绿色设计理念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