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资源管理范文

时间:2023-07-14 16:19:56

公共资源管理

公共资源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共财政;城市公共资源;城市公共资源整合

城市化既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而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带有浓重的转轨经济色彩,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人口增加基于以下三个主要因素: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经济发展引致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以及随着计划经济时期被人为控制在各行政区划的人口的解禁而增加的流动人口。

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使本来隐性的城市公共资源短缺很快显现出来,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城市公共资源短缺的集中爆发从大城市逐渐蔓延到中小城市,并且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水务问题、公共交通、垃圾处理、供暖问题、城市管网建设等。各城市在极度被动的状态下开始了“兵来将挡、水来土堰”的城市公共资源供给的攻坚战,但政府很快就发现这是个无底洞,政府的投入永远无法满足城市化带来的公共资源需求膨胀,政府开始寻求其他的途径提供公共资源。在这方面实践走在了理论的前面,如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作体制)模式。在国外比较着名的是英国撒切尔时期进行的私有化改革,在国内较早对这一领域进行探索的是天则经济研究所的公用事业研究。由于转轨经济的特殊性,在我国可参照的经验不多,更无可直接引用的案例,天则的公用事业研究也是边理论边实践,至今已有一些正待检验的案例。因此,可以说在我国城市公共资源的供给从理论到实践尚无比较成熟理论体系和可操作性规范。本文尝试从公共财政的视角分析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目标与原则,而这恰恰是进行城市公共资源整合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包括如下三部分内容:城市公共资源内涵(本文所讨论概念的界定);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研究的范围界定;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目标与原则。

一、城市公共资源的内涵

(一)城市公共资源的界定

城市公共资源是指自然生成或自然存在的资源以及由政府作为供给主体,被全体人民共享并具有一般公共物品特征的、城市生存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它能为人类提供生存、发展、享受的物质与条件,这些资源的所有权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共同所有的基础条件。

(二)公共资源的特点

城市公共资源属全体人员共同享有,一个物品是公共资源,必须有以下特点:

1.公共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公共物品是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与私人物品相比,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所有权不属于某个人,而是属于部分成员和全体成员所有。它同时存在多个使用者,每一个使用者不存在竞争性,具有公共性质。

(1)公共资源的非排他性。一个使用者使用公共资源不会引起另一个使用者的效用减少。公共资源是一定区域内全体人员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2)公共资源的外部性。一旦公共资源遭到破坏时,对其他使用者来说会产生一种额外支出,例如,同使用一条河流的上下游两用户,上游企业排放污水必然会影响到下游居民正常生活。

2.公共资源具有稀缺性。在工业化社会以前,各种资源丰富,人们认为公共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然而随着工业化带来的经济飞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人口的剧增,人们才认识到了公共资源的稀缺也在日益增加。

3.公共资源具有整体性。这就决定了一旦某项公共资源受到破坏,将影响到公共资源的整体价值。如城市的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会降低城市的整体价值。

4.公共资源价值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评价公共资源价值不仅偏重于其经济价值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偏重于对其公共资源的社会价值的评价,即公益性的评价。

城市公共资源具体包括:

1.城市中的自然资源。如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地、湿地、矿产、海洋等资源。

2.城市中的社会资源。主要包括:一是有形资产。可经营资源、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态环境、文物古迹和旅游资源等;二是无形资产。依附于有形资产的名称、形象、知名度和城市特色文化等无形资产的使用权、经营权、冠名权等相关权益。本文所讨论的公共资源问题主要集中在城市中的社会资源。

二、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研究范围界定

通过上述公共资源的内涵分析,以及考察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对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的沿革,我们将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的研究对象作如下界定:

(一)城市公共资源的提供

城市公共资源的提供主要针对上述分类中的公用事业部分而言。和其他转轨国家一样,我国公用事业也带有较为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痕迹,因此我们在理论上首先应根据公共财政理论明确哪些是纯公共品,是由政府必须无偿提供的;哪些是准公共品必须由政府有偿提供的;哪些应该由市场提供的;哪些是暂时无法分清的。

(二)城市公共资源建设的融资模式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全部由财政投资的公共资源;财政与市场共同出资的公共资源;由市场融资建设的公共资源。具体融资形式体现在:财政融资,包括财政预算、国债、政策收费等;银行贷款;企业和项目直接融资等。其中近年来表现尤其活跃的是企业和项目直接融资,涌现出很多重要的做法,包括:企业发行“准市政债券”;以信托为工具的“准市政债券”(如国内第一个成功的案例是上海外环隧道项目);保险资金的进入。2003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投资体制改革方案》,提出鼓励和促进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这些投融资模式应进行操作程序的规范、操作方法的完善,并逐渐将其一般化。

(三)城市公共资源的经营模式研究

在城市公共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有偿提供的,这是一笔只要城市存在就永远不会枯竭的收入,现在由于经营城市公共资源的大都是国有企业,国有经济效率低是经济学人所共知的,因此现在经营城市公共资源的国有企业大都亏损。而私营经济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在公众利益与其经济目标发生冲突的时候,难免会发生损害公共利益的事情,伦敦机场由于私有化而一度出现滞留旅客无法登机的混乱局面就是先例。城市公共资源经营模式研究从理论到操作细节的设计,以及适用的条件都应有事先的充分准备,而且需要通过区域试验不断积累经验,最终形成法律规范。

(四)城市公共资源的监管、评价体系研究

城市公共资源的监管、评价体系是城市公共资源正常有序运营的保障,监管、评价体系的不健全是转轨经济的又一特点,因此监管、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城市公共资源运营模式研究同等重要。

三、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目标与原则

(一)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目标

通过城市公共资源的理论研究,以及对具体城市公共资源提供与管理的现状和背景分析,在借鉴国外和国内先进经验基础上,提出具体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目标:理顺政府对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的责任、地位和作用;规范市场进入公共资源领域的规制及程序;完善城市公共资源监管体系;建立城市公共资源管理评价体系。

(二)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原则

1.以公共财政的理念为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基本理论指导

城市公共资源主要解决城市公共品的提供以及外部性的纠正,因此对现有城市公共资源进行整合的理论基础应是公共财政理论,以公共财政理论为基础,对具体城市的公共资源供给现状进行分析,确立政府对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的责任、地位和作用,确定市场进入城市公共资源领域范围。

2.以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区域性特征为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基本出发点

城市公共资源管理带有较强的地域特征,不同地区的自然情况、经济发展、文化传统以及制度基础对城市公共资源的管理有较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城市公共资源的经营模式上,在尝试改革之前应做本土化的可行性论证和细节推敲。

3.以统筹规划、分步骤整合降低试错成本为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行为准则

公共资源管理范文第2篇

一、 引言

公共资源是指自然生成或自然论文联盟存在的资源,它能为人类提供生存、发展、享受的自然物质与自然条件,这些资源的所有权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共同所有的基础条件,包括空气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湿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公共资源尽管有其社会成本,但是往往不被生产者所重视。人们会利用公共资源进入的经济成本为零的便利,达到收益最大化的目标。所以,公共资源经常被过度使用,造成“公共资源的悲剧”。比如,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目前由于失灵的禁渔制度而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威胁,流域管理体制的失效导致黄河断流形势的愈演愈烈,北方草原牧区因牲畜超载而加剧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争夺和粗放开采导致了屡禁不止的矿难频发,等等。这些“公地悲剧”是中国目前资源环境正面临着巨大压力的一个个缩影,透过它,我们可以认识和反思二十多年来构筑起来的“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沉重代价。实际上,中国过去二十多年来的高速经济发展是不断向自然资产拼命索取和透支的过程。[1]当前,急剧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造成了人口与资源矛盾的空前尖锐,产生了大规模的生态破坏和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资源危机”和“生态赤子”。

实际上,公共资源的管理问题归根结底要从制度(公共政策工具)的角度来探寻。公共资源问题是经济学中的重要命题,也是经济生活中备受瞩目的热点问题和难题,更应在政府各项重大议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公共资源的管理有其内在的经济规律性,但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又会对特定经济规律、经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在国内外公共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演进的背景下对中国公共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对正处于改革关键期的中国显得尤为迫切,而这在此前并没有得到系统性的研究。

二、 中国公共资源管理面临的四大问题

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在中国,公共资源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公共资源产权制度缺失、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公共利益的偏离、公共资源政策工具体系存在缺陷、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监管缺位。

(一)公共资源产权制度缺失

著名产权经济学家常修泽指出,当前中国公共资源产权制度的缺陷在产权界定、产权配置、产权交易度和产权保护四个方面均有表现。[2]

公共资源产权界定制度的缺陷突出表现在未能清晰界定公共资源产权主体除所有权以外的其他经济权利。如三大石油集团中仅一家集团在“十五”期间利润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8.3%,面对如此丰厚的利润,是否存在“公共利益部门化”、“公共利益单位化”的问题?又如西部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了诸多贡献,包括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以及各种“禁止开发”的自然保护区等,但却未能获得与这种“环境贡献”相对称的收益。

公共资源产权配置制度的缺陷主要是中央和地方资源产权关系的配置不当,集中表现在对资源属地应拥有的开发权和收益权上。比如,西部某地是国内著名的矿产资源富集区,随着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该市的煤炭和石油天然气资源得以大规模开发,“十五”期间上缴中央、省及留存的全部财政收入合计翻了近3番。但由于上缴比例过大(约占2/3左右),导致该市12个县市区中仍有10个国家扶贫重点县,2个省级扶贫重点县,贫困人口为全省之冠。

资源价格成本构成和形成机制缺陷的核心就是价格制度问题,突出表现在资源价格成本构成和价格形成机制两个方面。目前中国大多数矿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矿业权是无偿获取的。据不完全统计,在15万个矿业企业中,有13万个矿业企业是通过行政划拨的无偿方式得到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不合理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资源价格该市场化的未市场化,导致价格的市场化形成部分占比偏低;“已市场化”与“未市场化”两部分并存,形成价格“双轨制”;即使在有偿交易部分,权力部门仍然处于“双重垄断”地位。

从当前实际情况看,公共资源产权保护不力,突出表现在对农民土地权利的保护不力上。当前,在这方面,土地征用随意性强,范围不断扩大,对农民的补偿标准过低,补偿款拖欠、克扣、截流等问题屡屡发生,使农民的利益严重受损。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仅2006年前5个月,国土资源部门就立案2万多起,涉及土地1万多公顷,同比上升两成,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农民的土地。

(二)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公共利益的偏离

公共利益作为一个富含价值的概念,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用来指代政府正当追求与实现的目标。在某种意义上,这个概念的使用往往意味着同义重复。公共利益就是指政府可以做的事情,反之亦然。更具体地说,公共利益一般被用来泛指某些影响所有人并受到普遍承认的利益,如国防、国家基础建设、公共道路交通、水利、能源、公共卫生、科学文化教育及体育事业等公共设施、灾害防治、环境保护、文物古迹及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森林保护事业等。

2007年3月,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食品药品安全、医疗服务、教育收费、收入分配、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方面还存在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土地征收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环境保护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仍未能根本解决。” 政府工作报告以列举的方法指出危及公共利益的事件涉及公共政策的多个领域。

公共决策不管其内容和方式如何表现,都应该以公共利益为基本的价值取向,这是由我国政府的“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但在实际中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使公共决策偏离了公共利益的根本目标,给公共领域带来了一系列的困境:公共产品的分配不公以及公共资源的枯竭、公众参与度的日益降低、国家运作与市民社会距离的扩大等。公共决策偏离公共利益的趋向必然逐步瓦解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侵蚀政府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基础,导致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丧失。

(三)公共资源政策工具体系存在缺陷

一般来讲,公共资源规制有效性约束体系的构成包括课征矫正性税收、提供矫正性补贴、创造公共资源产权市场、实行直接的规制等几个方面。我国现行的公共资源政策工具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公共规制工具过于单一,政策效果难以保证。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的公共资源保护仍然过于倚重行政手段,而经济手段利用不足,且政策措施总体上属于“末端”治理的排污治理制度。虽然我国也进行了排污权交易试点、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等经济性手段优化环境质量,但是政策体系中发挥主要作用的仍然是行政强制和排污收费制度。单一的规制手段存在诸多的缺陷,政府规制失效时常发生。

2. 公共资源保护收费制度不完善,政策效果受限。2003年我国以行政法规的形式重新规范了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排污收费制度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集中体现在:收费对象不全面,仅对超过国家或地方标准的排污企业单位征收排污费;收费范围狭小,使得许多自然资源基本处于任意、无偿使用的状态;收费标准偏低,表现在收费数额大幅度低于治理成本;管理体制上排污费收入主要归地方财政,中央财政不参与对排污费的分配,削弱了中央对排污费的调控能力。

转贴于论文联盟

3. 公共资源保护税制不健全,导向作用不突出。我国税收制度中尚未设立以保护环境为课征目的独立税种,因此难以形成专门用于公共资源论文联盟保护的稳定的税收收入来源,弱化了税收在公共资源保护方面的作用。另外,与保护生态环境有关的税收规定不够完善,不能很好的起到遏制资源浪费的作用。以资源税为例,资源税开征晚、征税范围狭窄,只涵盖7种资源品。而且现行资源税的税率过低,各档之间差距过小,只是部分地反映了资源的级差收入,这也使应税资源的市场流通价格不能反映其内在价值,造成资源的过度使用。资源税计税依据也不合理,计税依据为销售数量和自用数量,使企业对开采而无法销售或自用的资源不付任何税收代价。

(四)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监管缺位

在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实践中,尽管各地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具体方式方法,但招标拍卖无疑最具典型意义。然而,对其监管还存在诸多问题。现行招标拍卖挂牌制度运行存在“乘数效应”,产生了严重的负传递绩效。[3]由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特别是招标拍卖自身的发展历史等原因,我国招标拍卖在实施中存在诸多不足。仅从公共资源招标拍卖监管体制的角度看,不仅监管体制本身不完善,而且相关运行机制亦不顺畅。在现实的招标投标中,地方保护、行业垄断、规避招标、及各种腐败现象等问题不断出现,主要是现行招投标监督体制的制度缺陷导致,例如监督人与招标人同体,甚至与投标人同体,对招标人、投标人及招标机构等相关人员的监督尚未形成完整体系。

我国于1997年1月1日实施的《拍卖法》第5条只规定了“国务院负责管理拍卖业的部门对全国拍卖业实施监督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和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负责管理拍卖业的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拍卖业实施监督管理”,根本未明确拍卖行业的全国统一的监管部门。在具体的监管中,既有行业的主管部门监管如烟草专卖局对烟草拍卖行的监管,也有地方政府部门对拍卖的监管,而且各地的主管部门亦不尽相同,譬如即便同在一省的沈阳和大连,前者规定拍卖的行业主管部门为沈阳市商委,而大连则为该市工商局。[4]多头管理的格局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监管的越位和缺位现象颇为普遍,影响了监管机能的有效发挥,削弱了政府对拍卖的监管力度,导致拍卖市场运行不规范严重影响了拍卖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 加强中国公共资源管理的对策措施

面对中国公共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采取对策措施,即建立健全公共资源产权制度、强化公共政策执行的目标指向——维护公共利益、建立并完善公共资源政策工具体系、构建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监管体系。

(一)建立健全公共资源产权制度

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对资源产权的认识单一、绝对,一味强调国家对资源的绝对权利和控制,造成很多资源产权缺失或不完整,应该根据产权的不同属性来划分产权权力的归属,相应增加地方和个人的权力。在对资源产权分解时,应实行使用权获得有偿化,资源经营权流转市场化,以增强资源的竞争性、排他性和有偿性,最大限度地避免资源作为“免费午餐”被浪费和破坏。

在实践中,将所有权与使用权、收益权相分离的产权解释也适合于公共产权资源的管理。比如,国家将农业用地使用权长期承包给农民,并在去年免去了农业税,容许农地转包与流转。还有,国家经工业用地使用权承包给企业家、将矿产资源开发权和经营权承包给具有经营自的企业,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管理制度与思路,但问题在于政府需要将国家所有的一级产权公平、公正、透明、合理的分割为具有竞争性的二级产权,建立完善的产权市场、价格机制、流转机制等辅制度。

(二)强化公共政策执行的目标指向——维护公共利益

对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强调公共决策的公共价值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公共利益是政府公共决策的本质要求,公共利益的基本功用就在于,它规定并影响着政府公共决策的基本目标和方向,为行政决策的存在提供了合法化的依据。

在公共政策领域,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但在政策执行实践中,政府的作用却是双重的:它既可能增进社会公共福利,也可能侵蚀损害公共利益,这就是诺斯所言的“政府悖论”。[5]政府要真正成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必须有一定的实现条件和保障机制。

明确公共利益的立法边界是约束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政府利益扩张的重要保障。要对行政权力进行限制,就必须对公共利益进行严格的界定。目前,中国没有一部法律和行政法规清楚地界定了什么是公共利益。既然公共利益的内涵和外延很模糊,公众个体又缺乏对“公共利益”一词的解释权和话语权,于是导致一些强势的政府部门甚或开发商等利益集团滥用“公共利益”的尚方宝剑,堂而皇之地图谋并非公共利益的部门或者企业私利,致使权利人利益受损。为解决现阶段公共利益法律界定的混乱与无序,必须要由立法机关对公共利益做出统一、权威的立法解释以提供明确的法律指引和预期。

(三)建立并完善公共资源政策工具体系

外部性与公共产品是公共资源规制的理论基础,以此为基点各国实行了包括税收、补贴、市场交易、行政强制等在内的多种规制政策,各种政策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政策效果,需据实选择。[6-7]为了有效实现公共资源保护目标,需要进一步构建并不断加以完善多元化的公共资源政策工具体系,即改革环境收费制度,加强资金管理;完善现行税制,发挥税收的环保导向与激励作用;综合利用财政激励机制,扶持公共资源保护产业的发展;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全面推行排污交易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付出了环境严重污染和资源高消耗的沉重代价。环境的严重污染不仅直接影响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制约经济的持续和稳定发展,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实行了多种公共资源规制政策,如“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环保类税收优惠制度,此外还有污染事故报告制度、防止污染转嫁制度、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制度、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建设项目环境评估制度、保证金(也称抵押金或执行债券)制度,等等,在公共资源保护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由于我国是一个资源使用大国,制度构建尚处于起步阶段,现行公共资源政策工具体系仍然需要完善。特别是目前全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中央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共识,实现统筹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要求我们进一步构建多元化的公共资源保护政策工具体系,并对其不断加以完善。

(四)构建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监管体系

以招标拍卖等市场化方式配置公共资源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是推进我国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改革路径。而当前对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本身进行监管的体制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应借鉴国外经脸,构建科学的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监管体制。

公共资源管理范文第3篇

一、引言

公共资源是指属于社会公有、公用论文联盟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主要包括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和行政资源。公共资源是公共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对公共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显得特别重要。公共资源具有公共性,即不具有占有的排他性,被一定区域内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和利用,而一般来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公共资源可能很快就会被过度使用,从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即所谓的“公地悲剧”[1]现象。

公地悲剧是由英国科学家哈丁(g. hardin)于1968年在其发表的论文《公共地的悲剧》中首次提出。他在这篇文章中花费大量篇幅描述了作为理性的利己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最终是如何导致公共利益受损害的。这种公共资源被过度使用,如草原的沙漠化、公海渔业资源枯竭、大气污染物过度排放、地下水过度开采、江河的污染以及各种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等,使人类社会的生存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虽然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多,但人们的利己行为无疑是最主要的?“祸根”。

对于利己的假定,博弈论中经典的囚徒困境早已表明,从完全个体利益出发的利己行为最终不能真正实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于是,很多学者提出利他的行为假设:阐述了为什么会出现利他主义的行为[2][3];利他行为与理性之间的关系[4][5];利他主义与资源分配的关系[4];生物学的合作及利他的进化[6];互惠的利他主义[6][7]等等。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知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雷锋、白求恩式人物只是在特定背景存在或现实中的极少数。2008年,marco和morgan提出轻微利他均衡[8]。所谓的轻微利他,是指局中人不是完全利己的,在关心自身的福利的同时,对于对手的福利也是关切的,他会对对手的福利赋予正的权重?ε?,当然这种关切是轻微的,因权重?0<ε<1?。换句话说,关心自身的福利胜过关心他人的福利。至于所赋予的权重值?ε?大小,取决于他对对手的关切程度。比如在贸易谈判中,各方谈判的立足点是自身的利益,然而在谈判的过程中有时适当地关切对方的利益,更有利于谈判的进程。当然,每一个贸易谈判者关心自身的利益总是远胜于关切对手的利益,即轻微利他。

本文则将其轻微利他均衡思想植入到公地悲剧模型中,探讨若每个牧民的行为并不都是完全利己的,而是表现出某种轻微利他的有限理性,其最终所产生的结果,并进一步分析每个牧民轻微利他强弱程度不一致时的情况。

二、公共资源环境中的轻微利他均衡博弈模型

不失一般性,在此我们以公共牧场这一公共资源环境为例,来建立牧民行为个体具有轻微利他行为的均衡博弈模型。

(一)公共牧场环境的基本假设

假设有?n?个牧民组成的某个牧民村,共有一片公共草地。每个牧民均可自由地在该草地上放牧养羊。用?q?i?表示牧民?i?养羊的头数,则该牧民村的养羊总头数为?q=q?1+q?2+…+q?n?。假设购买羊崽和照看一只羊的成本为?c?,?c?不随某一牧民拥有羊的数目的多少而变化。当草地上羊的总头数为?q?时,牧民养的每只羊的价值也即价格函数为?pq=a-q=a-q?1-q?2-…-q?n?,其中?c<a?,?a?是一个正常数,即该羊的市场最高价格。每年的春天,这?n?个牧民同时分别选择养羊的数量,假设其是连续且可分割的。牧民?i?的策略是选择在公共草地上放羊的数量为?q?i?,并有其策略集?s?i=0,+∞?,?i=1,…,n?。当其他牧民养羊数为?q???时,牧民?i?养?q?i?头羊的利润为?π?i=pqq?i-cq?i=(a-c-q?1-q?2-…-q?n)q?i,i=1,…,n?,其中?q??=(q?1,q?2,…,q??i-1,q??i+1,…,q?n)?。 <br="">

(二)轻微利他均衡的数学描述

考虑每个牧民都不是完全利己的,都具有利他精神,当然这种利他是轻微的,并且每个牧民考虑其他牧民(或对手)的程度是一致的,即轻微利他无差异的情形。于是根据marco和morgan提出的轻微利他均衡概念,在公地悲剧模型的背景下定义轻微利他均衡。牧民?i?的?ε-?利他支付函数为:

?f?i(q?i,q??i^)=π?i+ε∑j∈n\iπ?j=(a-c-∑nk=1q?k)q?i+ε∑j∈n\{i}(a-c-∑nk=1q?k)q?j? (1)

如果存在?q??=(q???1,…,q???n)∈[0,∞)?,使??i∈n,有:

f?iq???i,q????i^≥f?iq?i,q????i^?(2)

则称?q??=(q???1,…,q???n)?是一个轻微利他均衡。其中,?q????=(q???1,q???1,…,q????i-1,q????i+1,…,q???n)?。

在nash均衡里,博弈中的每个局中人是在给定对手策略时,千方百计的在自己的策略集中选择一个策略使自己的支付最大。相应地,在这个牧羊模型中应该是给定其他牧民的养羊数为?q???时,千方百计地选择自己的养羊数?q?i?使自己的利润最大。然而在轻微利他博弈均衡里,牧民?i?不仅仅考虑自身的利润?π?i?,也考虑到其他牧民的利润之和:

?∑j∈n\{i}π?j?(3)

(当然,这种考虑是轻微的,因?0<ε<1?),使得这两部分利润之和最大,于是由一阶条件得:

??f?i?q?i=a-c-∑j∈n\{i}q?j-2q?i-ε∑j∈n\{i}q?j=(a-c)-(1+ε)∑nk=1q?k-(1-ε)q?i=0? (?i=1,…,n)?(4)

由(4)式这?n?个方程和?n?个未知数,可得:

?q?*?i=a-cn(1+ε)+(1-ε)? (?i=1,…,n?)(5)

若(1)式中?ε=0?时,即牧民?i?仅考虑自身利润?π?i?最大,属于完全利己的情况,也即经典的nash博弈模型[9][10],?q???i=a-cn+1?,?i=1,…,n?;若(1)式中?ε=1?时,即所有牧民的利润总和最大,相当于由社会计划管理者或政府统一管理,?q???i=a-c2n?,?i=1,…,n。?这两种情况在一般的博弈论教程均有考虑。[11][12]

三、轻微利他模型的一般性分析

为使问题能够简单明了,我们首先讨论每个牧民在公共牧场上都具有轻微利他行为(即?0<ε<1?),且无差异的情况。

(一)轻微利他时的牧羊总量

由(5)知,牧民?i?的牧羊量?q?*?i=a-cn(1+ε)+(1-ε)?,则?n?个牧民的总牧羊量:

?q?ε=q???1+…+q???n=n(a-c)n(1+ε)+(1-ε)?(6)

因?dq?εdε=-n(n-1)(a-c)[n(1+ε)+(1-ε)]?2<0?,则当?0<ε<1?时,这?n?个牧民的总牧羊量?q?ε?有:?q?1<q?ε<q?0?。即当?n?个牧民均轻微利他时,轻微利他的总牧羊数量小于各自独立放牧的总牧羊量,而大于有政府统一管理的总牧羊量。 <br="">

(二)轻微利他时的牧羊总利润

由于牧民?i?的利润为:

?π?*?i=a-c-q?*?1+q?*?2+…+q?*?nq???i

=a-c-na-cn(1+ε)+(1-ε)•a-cn(1+ε)+(1-ε)

=1+(n-1)εn(1+ε)+(1-ε)?2(a-c)?2?,

则?n?个牧民的总利润

转贴于论文联盟

?tr?ε=π???1+…+π???n=n1+(n-1)εn(1+ε)+(1-ε)?2(a-c)?2?(7)

因?dtr?εdε=n(n-1)?2(1-ε)[n(1+ε)+(1-ε)][n(1+ε)+(1-ε)]?4>0?,则当?0<ε<1?时,这?n?个牧民的总牧羊利润?tr?ε?有:?tr?0<tr?ε<tr?1?。换句话说,当?n?个牧民均轻微利他时,轻微利他的总牧羊利润小于有政府统一管理的总利润,而大于各自独立放牧的总利润。 <br="">

四、模型的改进和差异性分析

下面考虑每个牧民轻微利他有差异的情形。即每个牧民考虑彼此利益的程度是不一致的。这里稍微复杂一点,先考虑2个牧民博弈的情形,然后再考虑?n?个牧民博弈的情形?n>2?。

(一)考虑2个牧民的情形

牧民1的?ε?1-?利他支付函数为:

?f?1(q?1,q?2)=[a-c-(q?1+q?2)]q?1+ε?1[a-c-(q?1+q?2)]q?2?(8)

牧民2的?ε?2-?利他支付函数为:

?f?2(q?1,q?2)=[a-c-(q?1+q?2)]q?2+ε?2[a-c-(q?1+q?2)]q?1?(9)

由一阶条件得:

??f?1?q?1=a-c-2q?1-q?2-ε?1q?2=0?f?2?q?2=a-c-q?1-2q?2-ε?2q?1=0 ?(10)

则有:

?q?*?1=(a-c)(1-ε?1)4-(1+ε?1)(1+ε?2)?

?q???2=(a-c)(1-ε?2)4-(1+ε?1)(1+ε?2)?(11)

于是显然有:当?0<ε?1<ε?2<1?时,即牧民1考虑牧民2利润的?ε?1?程度小于牧民2考虑牧民1的?ε?2?程度。换句话说,牧民1考虑对手牧民2的利润不及牧民2考虑牧民1的程度,也即牧民1自私些,牧民2无私些。此时有:牧羊量?q???1>q???2?,牧羊利润?π???1>π???2?,即自私些的牧民相对牧羊量多些,利润也高些;而无私些的牧民相对牧羊量少些,利润也低些。

为了使分析更加清晰而有个直观的认识,不失一般性,可假设牧民1在决策时考虑自身利润和对手牧民2的利润比为?1:ε?1=8:2?,即?ε?1=1/4。?牧民2在决策时考虑自身利润和对手牧民1的利润比为?1:ε?2=7:3?,即?ε?2=3/7?,此时有?q?*?1=21/62•(a-c)≈0.34(a-c)?,?q?*?2=56/217•(a-c)≈0.26(a-c)?;?π???1≈0.14a-c?2?,?π???2≈0?10a-c?2?。显然?0<ε?1<ε?2<1?时,有?q???1>q???2?,?π???1>π???2?。

(二)考虑?n?个牧民的情形

牧民?i?的?ε?i-?利他支付函数为:

?f?i(q?i,q??)=a-c-q?1+q?2…+q?nq?i+ε?i∑j∈n\ia-c-q?1+q?2…+q?nq?j(12)

其中i=1,…,n,由一阶条件得:

?f?i?q?i=a-c-∑j∈n\{i}q?j-2q?i-ε?i∑j∈n\{i}q?j=(a-c)-(1+ε?i)∑nk=1q?k-(1-ε?i)q?i=0 (13)

其中i=1,…,n,?即

?2q?1+(1+ε?1)q?2+(1+ε?1)q?3+…+(1+ε?1)q?n=(a-c)(1+ε?2)q?1+2q?2+(1+ε?2)q?3+…+(1+ε?2)q?n=(a-c)(1+ε?3)q?1+(1+ε?3)q?2+2q?3+…+(1+ε?3)q?n=(a-c) ……(1+ε?n)q?1+(1+ε?n)q?2+(1+ε?n)q?3+…+2q?n=(a-c) ?(14) 论文联盟

由cramer法则,?q?*?i=a-c1-ε?i•1+ε?1-ε?i1-ε?1+ε?2-ε?i1-ε?2+…+ε?n-ε?i1-ε?n1+1+ε?11-ε?1+1+ε?21-ε?2+…+1+ε?n1-ε?n(15)

其中i=1,…,n,当0<ε?1<ε?2<1?时,

?q?*?1-q?*?2=a-c1+1+ε?11-ε?1+…+1+ε?n1-ε?n•1+ε?1-ε?11-ε?1+…+ε?n-ε?11-ε?n1-ε?1-1+ε?1-ε?21-ε?1+…+ε?n-ε?21-ε?n1-ε?2

=a-cn-1ε?2-ε?11-ε?11-ε?21+1+ε?11-ε?1+…+1+ε?n1-ε?n>0?,则?q?*?1>q?*?2。?同理可得?q???2>q???3?,?q???3>q???4,…?从而有?q???1>q???2>…>q???n?, 由于每只羊的市场价格一样,故利润有?π???1>π???2>…>π???n?。

这一结论再次表明:如果每个牧民轻微利他的程度不一致时,利他程度弱些的牧民比利他程度强些的牧民相对牧羊数量多些,利润也要高些,也即自私些的牧民相对牧羊量多些,利润也高些;而无私些的牧民相对牧羊量少些,利润也低些。

五、结论与启示

关于“公地悲剧”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研究,如杜栋等引入政府管制[13],胡静锋考虑个体存在公平偏好所具有的道德考量[14]等等。概括起来,无外乎有:①公共地私有化,②有政府或外部力量管理公共地,③本地互动[7]或自主治理等。其中私有化和政府的集中管理可能在某种程度和范围上有效,但却各有弊端,并不能彻底解决公共资源管理问题。私有化管理虽然产权分明从而能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但却不能克服外部性较强、垄断投机等市场失灵问题[15]。政府集中管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地悲剧所带来的影响,但由于有时信息成本和监督成本过高,可能导致政策迟滞、政策失误甚至政策缺失和执行困难,而且容易产生特殊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和官员腐败,也容易受利益驱使大规模开发公共资源,从而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退化。200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斯特罗姆提出了公共资源自主自理的思想,这一思想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破解公共资源管理的困境。[15]至于本地互动以及自主治理究竟如何操作和实施,本文则从轻微利他的角度提出了一个较为具体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基于以上分析,为克服公共资源管理中的“公地悲剧”现象,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强化本地互动和自主自理,调动公共资源系统的自组织力量。本地互动以及奥斯特罗姆的自主自理充分发挥了每一个人的主动性和自主意识,而复杂系统自组织理论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系统内部自组织机制形成的自组织有序结构具有很高的效率和很强的稳定性。比如,假设一个公共牧场只有两户牧民甲和乙,这个牧场的最大容量是放牧1000只羊。甲和乙自主商议每人放牧500只,这是一种方案。然而某一年的春天,甲由于某种原因(比方这一年批发羊羔的成本较低)买回羊羔600只,乙观察到甲这一行动后作出最优反应买400只,因为牧场的最大容量是1000只。如果多出400只的话,牧场将会被毁坏,从而“两败俱伤”。乙做出的这一利他行为,一方面保护了双方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也为下一年合作做了一笔隐形的投资。

其次,加强沟通、增进互信,引导和激发公民的利他互惠意识,营造自觉利他的良好社会氛围。从上面第三部分的牧民无差异轻微利他博弈分析可知,如果每个牧民均轻微利他,那么他们各自的放牧量可以比完全利己只顾自身的放牧量少,并且利润还要高,是互惠的。因此政府及相关机构应加强宣传和引导,激发公民的利他互惠意识,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一种不需强制的自觉的利他民风和良好社会氛围。

公共资源管理范文第4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区委、*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关于进一步规范我区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实施意见》(仑委发[20*]6号)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我区交通系统公共资源交易行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根据《*区(开发区)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暂行办法》和上级有关规定,现就推进我区交通系统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

公共资源,是指属于社会公用的生产(生活)资源,既包括有形资源,也包括无形资源,主要有公共性资源、自然性资源、资产性资源和行政性资源等。

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是指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在政府宏观调控下,依据法律法规,经过科学合理程序,运用价格调节的手段,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及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其他市场竞争方式进行的公共资源配置。

推进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必要手段,也是体制创新和从源头治理腐败的重要途径。

二、公共资源拥有单位界定

根据《*区(开发区)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暂行办法》明确的范围和我区交通系统的具体情况,交通系统公共资源拥有单位主要由局属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包括各类指挥部在内的临时机构等组成。这些单位(机构)从事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应遵守本实施方案。

三、公共资源范围

交通系统列入市场化配置的公共资源主要有:

1、公共性资源。主要指公用事业领域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公用性的资源。主要有公路的日常养护(小修、保洁、绿化和路灯维护),专业设备运行维护,公共设施及公有房屋的维护维修,公交车厢广告等。

2、行政性资源:主要是指政府依法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所形成的资源。包括罚没公物及其他公物的处置,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单位的选择,招标、拍卖等中介服务单位的选择等。

3、资产性资源。主要是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非生产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包括公共资源拥有单位的公房(土地、公车、养护设备等)租售、公车定点维修和保险单位选择等。

4、其他资源。主要指因故未纳入政府采购或未达到区招投标平台运作规模的项目(比如公交车和大额公交车材料配件采购等),以及其它应当列入市场化配置的公共资源项目。

估算金额在30万元及以上的公共性资源和10万元及以上的行政性资源、资产性资源,纳入区中心平台运行;30万元以下的公共性资源和10万元以下的行政性资源、资产性资源,进入局交易平台运行。其他各类公共资源项目,也应按以上规定纳入平台运行。

已进入区招投标平台的公共资源项目(如建设工程、政府采购、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和国有资产产权等),仍按有关规定执行。

四、交易程序

公共资源交易一般采用招标、拍卖、挂牌、公开竞价等市场公开竞争方式进行交易。对于邀请和协议转让方式的,需报局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领导小组批准,数额较大的需报区公共资源交管办(区招投标中心)同意后方可交易。

公共资源进入区平台交易的程序如下:

(一)提出交易申请

出让方申请进入区招投标中心交易公共资源时,应视情提交下列材料,并保证其真实、完整:

1、公共资源交易的申请书;

2、出让方资格证明或者其他有效证明;

3、产权权属的证明文件;

4、准予出让的有关文件和证明;

5、出让公共资源的情况说明;

6、法律、法规、规章要求的其他文件。

(二)交易信息

各类公共资源的出让信息和结果公示都必须在区招投标中心网站上公开。其中出让信息发出之日到报名截止时间不得少于3个工作日。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三)组织实施交易

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按以下程序进行:

1、编制出让文件;

2、备案;

3、公告;

4、组织交易;

5、公示出让结果;

6、签订出让合同。

拟将公共资源进行转让的有关单位是出让方,是交易的主体。对进入区招投标中心交易的公共资源,出让文件由出让人报主管部门同意后送公共资源交管办备案。交易结束后,出让方出具交易确认书或中标通知书,与受让方签订交易合同,并将合同报区公共资源交管办备案。

局交易平台分别设在局属各企事业单位,经局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领导小组授权,由各企事业单位具体组织交易活动,具体程序参照区平台交易程序进行。

公共性资源和其他资源交易实施时间从20*年9月1日起(原已签订合同的待合同期满后实施),行政性资源和资产性资源交易实施时间从2009年1月1日起(原已签订合同的待合同期满后实施)。

在公共资源交易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交易行为无效:

1、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政策规定的;

2、出让方或受让方不具备出让、受让资格的;

3、双方恶意串通,故意压低底价的。

五、监督管理

(一)建立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区交通系统公共资源交易行为的监督管理,局成立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叶伟良

副组长:刘勤、赵宇、张永广

领导小组成员由局属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局机关科室长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计财科。联系人:乐加善、张贤勇。

局属各企事业单位要切实把此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建立相应组织机构,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明确职能部门和具体办事人员,落实工作职责。

(二)加强督促检查

局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本系统相关公共资源交易行为进行指导监督,督促有关项目进场交易,定期组织开展对本系统推进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情况的查纠工作。局纪委要加强对本系统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督察检查,把实施公共资源交易情况纳入对各企事业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季度进行一次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严肃查处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的违规违纪问题。局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工作领导小组和局纪委要视情派人参与企事业单位组织的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了解交易情况,对交易活动进行现场监管。

(三)强化制约机制

1、严格请示报告制度

公共资源达到一定额度后,应先报局审批,然后到相对应的平台实施交易。对于政府采购物品,估算在1万元以上的,报局审批后,再实施采购。

机关事业单位及临时机构估算金额在3万元以上的公共资源交易,事先必须填写《*区交通系统公共资源交易审批报告表》(见附件),说明项目名称、资金、出让方式、交易时间等情况,待局分管领导审核、局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审批后实施。估算金额在3万元以下的,经局分管领导同意,可由各单位领导班子集体讨论确定,不进入交易平台操作。

国有企业一次易金额在50万元以上的项目,应填写《*区交通系统公共资源交易审批报告表》,其中50-100万元的项目由局分管领导审批;100万元以上的项目由局分管领导审核、局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并在交易结束后,须向局书面反馈情况,说明交易过程,报告交易结果。5万元以下的交易项目,由公司领导班子集体讨论确定,可不进入交易平台操作。

2、严格民主决策制度

局属各企事业单位要把公共资源交易纳入民主决策范畴,各项交易活动必须多方听取意见,党政班子以会议形式集体决定,并形成会议记录,整理好交易台帐资料,以备检查。局领导班子成员、机关干部等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涉企事业单位的正常交易活动;各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在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要充分发扬民主,严格履行程序,不得擅自作主,严禁个人单独操作和暗箱操作。必须坚持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不得擅自放权,将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交由个别人、个别科室自行操作。

3、严格责任追究制度

公共资源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共资源管理;经济效益;对策

公共资源管理行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型产业,公共资源单位的持续发展依赖于公共资源管理经济效益的稳定增长,不断保障公共资源管理行业的平稳发展,同时能够保障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需要重视公共资源管理经济效益的提升,确保公共资源管理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1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经济安全问题

部分资源管理人员的整体技术管理水平越来越低,其作为单位管理的组织者,承担着保持单位发展的责任,需要具有专业的技术和思想,但是部分管理人员常常不遵守规范,影响了经济管理安全[1]。此外,部分管理人员由于自身的经济安全意识较为淡薄,缺乏遵纪守则的意识,容易引发经济问题。对于资源交易中心此类单位而言,其经济安全管理涉及的内容有很多,包括各种安全设施的管理以及工作人员行为操作规范管理等方面,这些环节都可能对管理安全造成影响,部分单位为了节省管理成本,没有做好安全防护措施。管理现场的安全管理必须要依靠先进、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理念,通过增加安全投入,包括企业自身管理以及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规划、协调与控制,从而保障管理的效率。

2提高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经济管理效益的策略

2.1加强公共资源管理环节的经济管理

通过加强经济安全管理,有助于保障公共资源管理现场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需要根据管理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措施,并通过对管理现场环境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与分析,从而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用来管理管理人员行为规范;同时,要加强管理过程中的监督,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将发生的原因和解决措施记录下来;加强单位成本检查,避免出现影响公共资源经济管理质量的问题。潜在风险存在于管理过程中的任何环节,经济安全事故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在管理现场,在没有充足预警和准备的前提下,很可能引发较大的事故。因此,在正式管理前,需要做好安全防范措施的准备。

2.2加强管理现场的质量管理

在现场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单位应当遵守质量第一的原则,并制定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质量控制体系能够保障质控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单位应当加紧与公共资源经济管理方、监督方的联系,并签署一个三方协议,由三方共同对经济管理质量进行监督与控制,从而保障公共资源管理整体发展效益,确保公共资源管理建设的科学性。若管理过程中出现变动,需要请示上级部门,经批准后才可进行进一步发展。管理结束之后,三方应当遵守各自的职责,对公共资源管理质量进行检验,避免管理质量引起其他经济问题[2]。

2.3加强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公共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因此需要做好公共资源管理成本的检验工作。在管理之前,需要由专业人员对公共资源管理成本的质量进行检查,制定出一套详细的有关经济问题的管理措施与管理体系,技术人员要记录公共资源管理成本的使用情况。做好公共资源管理成本的质量检验工作是为了避免管理过程中使用不合格管理制度引起的经济问题。对于单位而言,成本的管理是有效加强经济管理的重要举措,成本价格控制也是公共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如何用有限的资金购买最高性价比的公共资源管理成本是公共资源管理单位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成本采购以前,应当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只有充分了解成本的市场价格和质量,才能够根据公共资源管理的质量要求选择相应的公共资源管理成本,从而提高成本采购的科学性,保障公共资源管理的建设质量。此外,管理现场需要做好成本的保管与存放,管理人员要合理摆放各种成本,避免成本的性能受到影响。部分单位采购人员为了谋取私利,以次充好,导致单位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因此,需要提高采购人员的专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加强成本管理和会计核算,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2.4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与意识

管理人员受到自身专业水平的影响,容易出现不合理操作,从而导致管理质量受到影响以及安全事故的出现。因此,单位需要加强管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从而保障管理质量。同时,也需要加强安全教育,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从而规范管理人员自身的行为。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管理方案的实施主要是由管理人员实现的,对于一些高难度管理任务,普通管理人员不能自己随意进行操作,需要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示和引导下进行操作,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管理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术在管理环节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单位应当加强安全教育,通过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能够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同时能够提高管理人员对潜在风险的观察力。

2.5做好管理验收工作

经济管理实际上也是体制管理,经济管理的验收工作本质上说是成本管理的一种类型,验收工作关系到公共资源管理的发展效益。验收涵盖企业开支验收,验收工作是经济管理与审核的重要内容,涵盖技术指标验收以及实际自身设备采购验收等多个方面。公共资源管理单位在正式管理前需要进行技术交底工作,包括管理技术和管理质量者两方面,主要内容包括管理周期、所使用的成本、技术标准与质量、管理流程等方面,务必要按照管理交底中的规范进行操作,明确各方面职责,并且要重视管理监督工作,当管理团队出现不符合标准的操作时,需要立即纠正,从而确保管理质量,减少质量问题的出现。管理完成之后,委托方需要组织相关单位对管理质量进行评价,一般由项目公共资源管理师以及第三方进行验收,也可以委托有关部门进行验收,在验收合格之后才能够投入使用。

3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也不断提升,推动了公共资源管理行业的发展。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需要不断提升单位的经济效益,从而保障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文章主要针对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经济效益提升方法展开分析。公共资源管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公共资源管理,涉及到的工作多、管理周期长、受到自然环境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公共资源管理相关的研究不断增加,但是仍有许多问题对于其发展造成了限制,因此要针对公共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范丽红.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防范围标串标等违法行为的措施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20(5):212,214.

[2]吴闽,于平,梁剑韬,等.功能复合与形象再造——江西省新余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办公大楼设计[J].华中建筑,2014,14(3):40-44.

公共资源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公共财政;城市公共资源;城市公共资源整合

城市化既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而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带有浓重的转轨经济色彩,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人口增加基于以下三个主要因素: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经济发展引致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以及随着计划经济时期被人为控制在各行政区划的人口的解禁而增加的流动人口。

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使本来隐性的城市公共资源短缺很快显现出来,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城市公共资源短缺的集中爆发从大城市逐渐蔓延到中小城市,并且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水务问题、公共交通、垃圾处理、供暖问题、城市管网建设等。各城市在极度被动的状态下开始了“兵来将挡、水来土堰”的城市公共资源供给的攻坚战,但政府很快就发现这是个无底洞,政府的投入永远无法满足城市化带来的公共资源需求膨胀,政府开始寻求其他的途径提供公共资源。在这方面实践走在了理论的前面,如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作体制)模式。在国外比较着名的是英国撒切尔时期进行的私有化改革,在国内较早对这一领域进行探索的是天则经济研究所的公用事业研究。由于转轨经济的特殊性,在我国可参照的经验不多,更无可直接引用的案例,天则的公用事业研究也是边理论边实践,至今已有一些正待检验的案例。因此,可以说在我国城市公共资源的供给从理论到实践尚无比较成熟理论体系和可操作性规范。本文尝试从公共财政的视角分析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目标与原则,而这恰恰是进行城市公共资源整合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包括如下三部分内容:城市公共资源内涵(本文所讨论概念的界定);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研究的范围界定;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目标与原则。

一、城市公共资源的内涵

(一)城市公共资源的界定

城市公共资源是指自然生成或自然存在的资源以及由政府作为供给主体,被全体人民共享并具有一般公共物品特征的、城市生存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它能为人类提供生存、发展、享受的物质与条件,这些资源的所有权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共同所有的基础条件。

(二)公共资源的特点

城市公共资源属全体人员共同享有,一个物品是公共资源,必须有以下特点:

1.公共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公共物品是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与私人物品相比,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所有权不属于某个人,而是属于部分成员和全体成员所有。它同时存在多个使用者,每一个使用者不存在竞争性,具有公共性质。

(1)公共资源的非排他性。一个使用者使用公共资源不会引起另一个使用者的效用减少。公共资源是一定区域内全体人员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2)公共资源的外部性。一旦公共资源遭到破坏时,对其他使用者来说会产生一种额外支出,例如,同使用一条河流的上下游两用户,上游企业排放污水必然会影响到下游居民正常生活。

2.公共资源具有稀缺性。在工业化社会以前,各种资源丰富,人们认为公共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然而随着工业化带来的经济飞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人口的剧增,人们才认识到了公共资源的稀缺也在日益增加。

3.公共资源具有整体性。这就决定了一旦某项公共资源受到破坏,将影响到公共资源的整体价值。如城市的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会降低城市的整体价值。

4.公共资源价值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评价公共资源价值不仅偏重于其经济价值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偏重于对其公共资源的社会价值的评价,即公益性的评价。

城市公共资源具体包括:

1.城市中的自然资源。如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地、湿地、矿产、海洋等资源。

2.城市中的社会资源。主要包括:一是有形资产。可经营资源、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态环境、文物古迹和旅游资源等;二是无形资产。依附于有形资产的名称、形象、知名度和城市特色文化等无形资产的使用权、经营权、冠名权等相关权益。本文所讨论的公共资源问题主要集中在城市中的社会资源。

二、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研究范围界定

通过上述公共资源的内涵分析,以及考察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对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的沿革,我们将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的研究对象作如下界定:

(一)城市公共资源的提供

城市公共资源的提供主要针对上述分类中的公用事业部分而言。和其他转轨国家一样,我国公用事业也带有较为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痕迹,因此我们在理论上首先应根据公共财政理论明确哪些是纯公共品,是由政府必须无偿提供的;哪些是准公共品必须由政府有偿提供的;哪些应该由市场提供的;哪些是暂时无法分清的。

(二)城市公共资源建设的融资模式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全部由财政投资的公共资源;财政与市场共同出资的公共资源;由市场融资建设的公共资源。具体融资形式体现在:财政融资,包括财政预算、国债、政策收费等;银行贷款;企业和项目直接融资等。其中近年来表现尤其活跃的是企业和项目直接融资,涌现出很多重要的做法,包括:企业发行“准市政债券”;以信托为工具的“准市政债券”(如国内第一个成功的案例是上海外环隧道项目);保险资金的进入。2003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投资体制改革方案》,提出鼓励和促进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这些投融资模式应进行操作程序的规范、操作方法的完善,并逐渐将其一般化。

(三)城市公共资源的经营模式研究

在城市公共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有偿提供的,这是一笔只要城市存在就永远不会枯竭的收入,现在由于经营城市公共资源的大都是国有企业,国有经济效率低是经济学人所共知的,因此现在经营城市公共资源的国有企业大都亏损。而私营经济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在公众利益与其经济目标发生冲突的时候,难免会发生损害公共利益的事情,伦敦机场由于私有化而一度出现滞留旅客无法登机的混乱局面就是先例。城市公共资源经营模式研究从理论到操作细节的设计,以及适用的条件都应有事先的充分准备,而且需要通过区域试验不断积累经验,最终形成法律规范。

(四)城市公共资源的监管、评价体系研究

城市公共资源的监管、评价体系是城市公共资源正常有序运营的保障,监管、评价体系的不健全是转轨经济的又一特点,因此监管、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城市公共资源运营模式研究同等重要。

三、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目标与原则

(一)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目标

通过城市公共资源的理论研究,以及对具体城市公共资源提供与管理的现状和背景分析,在借鉴国外和国内先进经验基础上,提出具体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目标:理顺政府对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的责任、地位和作用;规范市场进入公共资源领域的规制及程序;完善城市公共资源监管体系;建立城市公共资源管理评价体系。

(二)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原则

1.以公共财政的理念为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基本理论指导

城市公共资源主要解决城市公共品的提供以及外部性的纠正,因此对现有城市公共资源进行整合的理论基础应是公共财政理论,以公共财政理论为基础,对具体城市的公共资源供给现状进行分析,确立政府对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的责任、地位和作用,确定市场进入城市公共资源领域范围。

2.以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区域性特征为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基本出发点

城市公共资源管理带有较强的地域特征,不同地区的自然情况、经济发展、文化传统以及制度基础对城市公共资源的管理有较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城市公共资源的经营模式上,在尝试改革之前应做本土化的可行性论证和细节推敲。

3.以统筹规划、分步骤整合降低试错成本为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行为准则

公共资源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公共财政;城市公共资源;城市公共资源整合

城市化既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而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带有浓重的转轨经济色彩,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人口增加基于以下三个主要因素: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经济发展引致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以及随着计划经济时期被人为控制在各行政区划的人口的解禁而增加的流动人口。

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使本来隐性的城市公共资源短缺很快显现出来,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城市公共资源短缺的集中爆发从大城市逐渐蔓延到中小城市,并且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水务问题、公共交通、垃圾处理、供暖问题、城市管网建设等。各城市在极度被动的状态下开始了“兵来将挡、水来土堰”的城市公共资源供给的攻坚战,但政府很快就发现这是个无底洞,政府的投入永远无法满足城市化带来的公共资源需求膨胀,政府开始寻求其他的途径提供公共资源。在这方面实践走在了理论的前面,如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作体制)模式。在国外比较着名的是英国撒切尔时期进行的私有化改革,在国内较早对这一领域进行探索的是天则经济研究所的公用事业研究。由于转轨经济的特殊性,在我国可参照的经验不多,更无可直接引用的案例,天则的公用事业研究也是边理论边实践,至今已有一些正待检验的案例。因此,可以说在我国城市公共资源的供给从理论到实践尚无比较成熟理论体系和可操作性规范。本文尝试从公共财政的视角分析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目标与原则,而这恰恰是进行城市公共资源整合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包括如下三部分内容:城市公共资源内涵(本文所讨论概念的界定);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研究的范围界定;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目标与原则。

一、城市公共资源的内涵

(一)城市公共资源的界定

城市公共资源是指自然生成或自然存在的资源以及由政府作为供给主体,被全体人民共享并具有一般公共物品特征的、城市生存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它能为人类提供生存、发展、享受的物质与条件,这些资源的所有权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共同所有的基础条件。

(二)公共资源的特点

城市公共资源属全体人员共同享有,一个物品是公共资源,必须有以下特点:

1.公共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公共物品是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与私人物品相比,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所有权不属于某个人,而是属于部分成员和全体成员所有。它同时存在多个使用者,每一个使用者不存在竞争性,具有公共性质。

(1)公共资源的非排他性。一个使用者使用公共资源不会引起另一个使用者的效用减少。公共资源是一定区域内全体人员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2)公共资源的外部性。一旦公共资源遭到破坏时,对其他使用者来说会产生一种额外支出,例如,同使用一条河流的上下游两用户,上游企业排放污水必然会影响到下游居民正常生活。

2.公共资源具有稀缺性。在工业化社会以前,各种资源丰富,人们认为公共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然而随着工业化带来的经济飞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人口的剧增,人们才认识到了公共资源的稀缺也在日益增加。

3.公共资源具有整体性。这就决定了一旦某项公共资源受到破坏,将影响到公共资源的整体价值。如城市的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会降低城市的整体价值。

4.公共资源价值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评价公共资源价值不仅偏重于其经济价值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偏重于对其公共资源的社会价值的评价,即公益性的评价。

城市公共资源具体包括:

1.城市中的自然资源。如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地、湿地、矿产、海洋等资源。

2.城市中的社会资源。主要包括:一是有形资产。可经营资源、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态环境、文物古迹和旅游资源等;二是无形资产。依附于有形资产的名称、形象、知名度和城市特色文化等无形资产的使用权、经营权、冠名权等相关权益。本文所讨论的公共资源问题主要集中在城市中的社会资源。

二、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研究范围界定

通过上述公共资源的内涵分析,以及考察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对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的沿革,我们将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的研究对象作如下界定:

(一)城市公共资源的提供

城市公共资源的提供主要针对上述分类中的公用事业部分而言。和其他转轨国家一样,我国公用事业也带有较为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痕迹,因此我们在理论上首先应根据公共财政理论明确哪些是纯公共品,是由政府必须无偿提供的;哪些是准公共品必须由政府有偿提供的;哪些应该由市场提供的;哪些是暂时无法分清的。

(二)城市公共资源建设的融资模式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全部由财政投资的公共资源;财政与市场共同出资的公共资源;由市场融资建设的公共资源。具体融资形式体现在:财政融资,包括财政预算、国债、政策收费等;银行贷款;企业和项目直接融资等。其中近年来表现尤其活跃的是企业和项目直接融资,涌现出很多重要的做法,包括:企业发行“准市政债券”;以信托为工具的“准市政债券”(如国内第一个成功的案例是上海外环隧道项目);保险资金的进入。2003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投资体制改革方案》,提出鼓励和促进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这些投融资模式应进行操作程序的规范、操作方法的完善,并逐渐将其一般化。

(三)城市公共资源的经营模式研究

在城市公共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有偿提供的,这是一笔只要城市存在就永远不会枯竭的收入,现在由于经营城市公共资源的大都是国有企业,国有经济效率低是经济学人所共知的,因此现在经营城市公共资源的国有企业大都亏损。而私营经济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在公众利益与其经济目标发生冲突的时候,难免会发生损害公共利益的事情,伦敦机场由于私有化而一度出现滞留旅客无法登机的混乱局面就是先例。城市公共资源经营模式研究从理论到操作细节的设计,以及适用的条件都应有事先的充分准备,而且需要通过区域试验不断积累经验,最终形成法律规范。

(四)城市公共资源的监管、评价体系研究

城市公共资源的监管、评价体系是城市公共资源正常有序运营的保障,监管、评价体系的不健全是转轨经济的又一特点,因此监管、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城市公共资源运营模式研究同等重要。

三、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目标与原则

(一)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目标

通过城市公共资源的理论研究,以及对具体城市公共资源提供与管理的现状和背景分析,在借鉴国外和国内先进经验基础上,提出具体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目标:理顺政府对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的责任、地位和作用;规范市场进入公共资源领域的规制及程序;完善城市公共资源监管体系;建立城市公共资源管理评价体系。

(二)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原则

1.以公共财政的理念为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基本理论指导

城市公共资源主要解决城市公共品的提供以及外部性的纠正,因此对现有城市公共资源进行整合的理论基础应是公共财政理论,以公共财政理论为基础,对具体城市的公共资源供给现状进行分析,确立政府对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的责任、地位和作用,确定市场进入城市公共资源领域范围。

2.以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区域性特征为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基本出发点

城市公共资源管理带有较强的地域特征,不同地区的自然情况、经济发展、文化传统以及制度基础对城市公共资源的管理有较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城市公共资源的经营模式上,在尝试改革之前应做本土化的可行性论证和细节推敲。

3.以统筹规划、分步骤整合降低试错成本为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行为准则

公共资源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公共财政;城市公共资源;城市公共资源整合

城市化既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而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带有浓重的转轨经济色彩,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人口增加基于以下三个主要因素: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经济发展引致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以及随着计划经济时期被人为控制在各行政区划的人口的解禁而增加的流动人口。

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使本来隐性的城市公共资源短缺很快显现出来,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城市公共资源短缺的集中爆发从大城市逐渐蔓延到中小城市,并且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水务问题、公共交通、垃圾处理、供暖问题、城市管网建设等。各城市在极度被动的状态下开始了“兵来将挡、水来土堰”的城市公共资源供给的攻坚战,但政府很快就发现这是个无底洞,政府的投入永远无法满足城市化带来的公共资源需求膨胀,政府开始寻求其他的途径提供公共资源。在这方面实践走在了理论的前面,如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作体制)模式。在国外比较著名的是英国撒切尔时期进行的私有化改革,在国内较早对这一领域进行探索的是天则经济研究所的公用事业研究。由于转轨经济的特殊性,在我国可参照的经验不多,更无可直接引用的案例,天则的公用事业研究也是边理论边实践,至今已有一些正待检验的案例。因此,可以说在我国城市公共资源的供给从理论到实践尚无比较成熟理论体系和可操作性规范。本文尝试从公共财政的视角分析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目标与原则,而这恰恰是进行城市公共资源整合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包括如下三部分内容:城市公共资源内涵(本文所讨论概念的界定);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研究的范围界定;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目标与原则。

一、城市公共资源的内涵

(一)城市公共资源的界定

城市公共资源是指自然生成或自然存在的资源以及由政府作为供给主体,被全体人民共享并具有一般公共物品特征的、城市生存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它能为人类提供生存、发展、享受的物质与条件,这些资源的所有权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共同所有的基础条件。

(二)公共资源的特点

城市公共资源属全体人员共同享有,一个物品是公共资源,必须有以下特点:

1.公共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公共物品是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与私人物品相比,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所有权不属于某个人,而是属于部分成员和全体成员所有。它同时存在多个使用者,每一个使用者不存在竞争性,具有公共性质。

(1)公共资源的非排他性。一个使用者使用公共资源不会引起另一个使用者的效用减少。公共资源是一定区域内全体人员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2)公共资源的外部性。一旦公共资源遭到破坏时,对其他使用者来说会产生一种额外支出,例如,同使用一条河流的上下游两用户,上游企业排放污水必然会影响到下游居民正常生活。

2.公共资源具有稀缺性。在工业化社会以前,各种资源丰富,人们认为公共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然而随着工业化带来的经济飞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人口的剧增,人们才认识到了公共资源的稀缺也在日益增加。

3.公共资源具有整体性。这就决定了一旦某项公共资源受到破坏,将影响到公共资源的整体价值。如城市的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会降低城市的整体价值。

4.公共资源价值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评价公共资源价值不仅偏重于其经济价值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偏重于对其公共资源的社会价值的评价,即公益性的评价。

城市公共资源具体包括:

1.城市中的自然资源。如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地、湿地、矿产、海洋等资源。

2.城市中的社会资源。主要包括:一是有形资产。可经营资源、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态环境、文物古迹和旅游资源等;二是无形资产。依附于有形资产的名称、形象、知名度和城市特色文化等无形资产的使用权、经营权、冠名权等相关权益。本文所讨论的公共资源问题主要集中在城市中的社会资源。

二、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研究范围界定

通过上述公共资源的内涵分析,以及考察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对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的沿革,我们将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的研究对象作如下界定:

(一)城市公共资源的提供

城市公共资源的提供主要针对上述分类中的公用事业部分而言。和其他转轨国家一样,我国公用事业也带有较为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痕迹,因此我们在理论上首先应根据公共财政理论明确哪些是纯公共品,是由政府必须无偿提供的;哪些是准公共品必须由政府有偿提供的;哪些应该由市场提供的;哪些是暂时无法分清的。

(二)城市公共资源建设的融资模式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全部由财政投资的公共资源;财政与市场共同出资的公共资源;由市场融资建设的公共资源。具体融资形式体现在:财政融资,包括财政预算、国债、政策收费等;银行贷款;企业和项目直接融资等。其中近年来表现尤其活跃的是企业和项目直接融资,涌现出很多重要的做法,包括:企业发行“准市政债券”;以信托为工具的“准市政债券”(如国内第一个成功的案例是上海外环隧道项目);保险资金的进入。2003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投资体制改革方案》,提出鼓励和促进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这些投融资模式应进行操作程序的规范、操作方法的完善,并逐渐将其一般化。

(三)城市公共资源的经营模式研究

在城市公共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有偿提供的,这是一笔只要城市存在就永远不会枯竭的收入,现在由于经营城市公共资源的大都是国有企业,国有经济效率低是经济学人所共知的,因此现在经营城市公共资源的国有企业大都亏损。而私营经济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在公众利益与其经济目标发生冲突的时候,难免会发生损害公共利益的事情,伦敦机场由于私有化而一度出现滞留旅客无法登机的混乱局面就是先例。城市公共资源经营模式研究从理论到操作细节的设计,以及适用的条件都应有事先的充分准备,而且需要通过区域试验不断积累经验,最终形成法律规范。

(四)城市公共资源的监管、评价体系研究

城市公共资源的监管、评价体系是城市公共资源正常有序运营的保障,监管、评价体系的不健全是转轨经济的又一特点,因此监管、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城市公共资源运营模式研究同等重要。

三、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目标与原则

(一)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目标

通过城市公共资源的理论研究,以及对具体城市公共资源提供与管理的现状和背景分析,在借鉴国外和国内先进经验基础上,提出具体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目标:理顺政府对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的责任、地位和作用;规范市场进入公共资源领域的规制及程序;完善城市公共资源监管体系;建立城市公共资源管理评价体系。

(二)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原則

1.以公共财政的理念为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基本理论指导

城市公共资源主要解决城市公共品的提供以及外部性的纠正,因此对现有城市公共资源进行整合的理论基础应是公共财政理论,以公共财政理论为基础,对具体城市的公共资源供给现状进行分析,确立政府对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的责任、地位和作用,确定市场进入城市公共资源领域范围。

2.以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区域性特征为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基本出发点

城市公共资源管理带有较强的地域特征,不同地区的自然情况、经济发展、文化传统以及制度基础对城市公共资源的管理有较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城市公共资源的经营模式上,在尝试改革之前应做本土化的可行性论证和细节推敲。

3.以统筹规划、分步骤整合降低试错成本为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行为准则

公共资源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公共财政;城市公共资源;城市公共资源整合

城市化既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而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带有浓重的转轨经济色彩,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人口增加基于以下三个主要因素: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经济发展引致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以及随着计划经济时期被人为控制在各行政区划的人口的解禁而增加的流动人口。

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使本来隐性的城市公共资源短缺很快显现出来,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城市公共资源短缺的集中爆发从大城市逐渐蔓延到中小城市,并且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水务问题、公共交通、垃圾处理、供暖问题、城市管网建设等。各城市在极度被动的状态下开始了“兵来将挡、水来土堰”的城市公共资源供给的攻坚战,但政府很快就发现这是个无底洞,政府的投入永远无法满足城市化带来的公共资源需求膨胀,政府开始寻求其他的途径提供公共资源。在这方面实践走在了理论的前面,如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合作体制)模式。在国外比较着名的是英国撒切尔时期进行的私有化改革,在国内较早对这一领域进行探索的是天则经济研究所的公用事业研究。由于转轨经济的特殊性,在我国可参照的经验不多,更无可直接引用的案例,天则的公用事业研究也是边理论边实践,至今已有一些正待检验的案例。因此,可以说在我国城市公共资源的供给从理论到实践尚无比较成熟理论体系和可操作性规范。本文尝试从公共财政的视角分析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目标与原则,而这恰恰是进行城市公共资源整合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包括如下三部分内容:城市公共资源内涵(本文所讨论概念的界定);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研究的范围界定;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目标与原则。

一、城市公共资源的内涵

(一)城市公共资源的界定

城市公共资源是指自然生成或自然存在的资源以及由政府作为供给主体,被全体人民共享并具有一般公共物品特征的、城市生存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它能为人类提供生存、发展、享受的物质与条件,这些资源的所有权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共同所有的基础条件。

(二)公共资源的特点

城市公共资源属全体人员共同享有,一个物品是公共资源,必须有以下特点:

1.公共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公共物品是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与私人物品相比,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所有权不属于某个人,而是属于部分成员和全体成员所有。它同时存在多个使用者,每一个使用者不存在竞争性,具有公共性质。

(1)公共资源的非排他性。一个使用者使用公共资源不会引起另一个使用者的效用减少。公共资源是一定区域内全体人员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2)公共资源的外部性。一旦公共资源遭到破坏时,对其他使用者来说会产生一种额外支出,例如,同使用一条河流的上下游两用户,上游企业排放污水必然会影响到下游居民正常生活。

2.公共资源具有稀缺性。在工业化社会以前,各种资源丰富,人们认为公共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然而随着工业化带来的经济飞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人口的剧增,人们才认识到了公共资源的稀缺也在日益增加。

3.公共资源具有整体性。这就决定了一旦某项公共资源受到破坏,将影响到公共资源的整体价值。如城市的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会降低城市的整体价值。

4.公共资源价值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评价公共资源价值不仅偏重于其经济价值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偏重于对其公共资源的社会价值的评价,即公益性的评价。

城市公共资源具体包括:

1.城市中的自然资源。如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地、湿地、矿产、海洋等资源。

2.城市中的社会资源。主要包括:一是有形资产。可经营资源、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态环境、文物古迹和旅游资源等;二是无形资产。依附于有形资产的名称、形象、知名度和城市特色文化等无形资产的使用权、经营权、冠名权等相关权益。本文所讨论的公共资源问题主要集中在城市中的社会资源。

二、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研究范围界定

通过上述公共资源的内涵分析,以及考察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对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的沿革,我们将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的研究对象作如下界定:

(一)城市公共资源的提供

城市公共资源的提供主要针对上述分类中的公用事业部分而言。和其他转轨国家一样,我国公用事业也带有较为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痕迹,因此我们在理论上首先应根据公共财政理论明确哪些是纯公共品,是由政府必须无偿提供的;哪些是准公共品必须由政府有偿提供的;哪些应该由市场提供的;哪些是暂时无法分清的。

(二)城市公共资源建设的融资模式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全部由财政投资的公共资源;财政与市场共同出资的公共资源;由市场融资建设的公共资源。具体融资形式体现在:财政融资,包括财政预算、国债、政策收费等;银行贷款;企业和项目直接融资等。其中近年来表现尤其活跃的是企业和项目直接融资,涌现出很多重要的做法,包括:企业发行“准市政债券”;以信托为工具的“准市政债券”(如国内第一个成功的案例是上海外环隧道项目);保险资金的进入。2003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投资体制改革方案》,提出鼓励和促进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这些投融资模式应进行操作程序的规范、操作方法的完善,并逐渐将其一般化。

(三)城市公共资源的经营模式研究

在城市公共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有偿提供的,这是一笔只要城市存在就永远不会枯 竭的收入,现在由于经营城市公共资源的大都是国有企业,国有经济效率低是经济学人所共知的,因此现在经营城市公共资源的国有企业大都亏损。而私营经济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在公众利益与其经济目标发生冲突的时候,难免会发生损害公共利益的事情,伦敦机场由于私有化而一度出现滞留旅客无法登机的混乱局面就是先例。城市公共资源经营模式研究从理论到操作细节的设计,以及适用的条件都应有事先的充分准备,而且需要通过区域试验不断积累经验,最终形成法律规范。

(四)城市公共资源的监管、评价体系研究

城市公共资源的监管、评价体系是城市公共资源正常有序运营的保障,监管、评价体系的不健全是转轨经济的又一特点,因此监管、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城市公共资源运营模式研究同等重要。

三、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目标与原则

(一)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目标

通过城市公共资源的理论研究,以及对具体城市公共资源提供与管理的现状和背景分析,在借鉴国外和国内先进经验基础上,提出具体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目标:理顺政府对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的责任、地位和作用;规范市场进入公共资源领域的规制及程序;完善城市公共资源监管体系;建立城市公共资源管理评价体系。

(二)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原则

1.以公共财政的理念为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基本理论指导

城市公共资源主要解决城市公共品的提供以及外部性的纠正,因此对现有城市公共资源进行整合的理论基础应是公共财政理论,以公共财政理论为基础,对具体城市的公共资源供给现状进行分析,确立政府对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的责任、地位和作用,确定市场进入城市公共资源领域范围。

2.以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区域性特征为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基本出发点

城市公共资源管理带有较强的地域特征,不同地区的自然情况、经济发展、文化传统以及制度基础对城市公共资源的管理有较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城市公共资源的经营模式上,在尝试改革之前应做本土化的可行性论证和细节推敲。

3.以统筹规划、分步骤整合降低试错成本为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行为准则

公共资源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创新发展;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0-0101-0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招投标行业迅速发展起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作为政府的事业单位,是对各类招投标交易活动进行集中统一地操作、服务与管理的机构。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促进了招投标行业的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在招投标制度的完善、招投标从业人员的培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和招投标行业的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招投标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创新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1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发展现状

1.1工作成效显著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政府对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管理,使得全国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系统各单位招投标业务稳步上升、各项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在全系统内积极进行成本控制、狠抓经济效益、进行业务拓展与资源整合,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招投标队伍的凝聚力及招投标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断增强。例如,2009 年全国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系统58 家单位所属招标机构共完成招标项目42821个,节资率达到13.07%。

1.2业务不断拓展

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地方的项目建设与政府采购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中,政府会有各类重大项目,如民生项目、城市基础建设项目、生态绿化项目,以及各类企业的招标项目,等等。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项目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促进城市项目的顺利完成。政府采购会涉及不同的行业,各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协助地方政府顺利地完成各项采购任务,极大地降低了政府的采购成本。

1.3改革不断深化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也促进各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改革与发展。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改革影响下,各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都开始依次推行内部的事企分开、政事分开,出现了很多股份制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其中一些交易中心向监督机构转变,承担起地方的一些招标管理和服务职能;一些交易中心与政府采购、企业采购合作,服务领域不断扩大;一些交易中心完成了企业化转制,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一些交易中心成为公益类事业单位,积极完善事业单位职能,不仅负责一些具体的招投标工作,还积极协助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完善招投标管理,与政府一起维护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

例如,余姚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是一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仅参与制定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经营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国有资产产权交易、政府采购、药品与医疗设备采购的市场交易规则,为交易各方主体提供信息、投标报名、开标及评标的交易场所,以及其他相关服务;还统一管理各类招投标资料,提供招投标咨询服务,代为管理交易费用与投保保证金。余姚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发展中努力做好各项招投标工作,有效地节减了财政资金,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创新发展对策

21世纪是创新的时代,创新是一个单位持续发展的保障。随着事业单位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工程项目建设及政府采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一些体制与管理的原因,使得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竞争力削弱。本文认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创新,从而提升竞争力,提高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社会影响力。

2.1建立电子化招投标业务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网民人数不断增多。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网民人数已经突破5亿,普及率高达383%。网民的快速发展,使网络平台成为了与民众沟通的新渠道,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已经开始了网上办公。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作为政府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定要积极利用网络,建立电子化招投标业务平台,提高服务效率与便捷性。

各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要根据各地实际,开发适应本地招投标需要的电子化招投标业务平台,不仅要实现网上信息、网上报名、网上收费、网上下载招标文件、网上抽取评标专家,还要积极推行网上投标、网上评标等电子化招投标程序。为招投标各方当事人提供一个足不出户,就可完成招投标全过程的业务操作平台,既公开、公平、公正,又快捷高效。网络办公已成为一种趋势,各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一定要把握机遇,不断创新和完善电子化招投标业务操作平台,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2.2加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人力资源管理

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一些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落后,他们认为单位人数不多,不需要进行人力管理;一些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人员的管理方式不对,不能很好地提高招投标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人的思想与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发挥人的潜能,提高人的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人才已经成为一个单位发展的核心力量,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至关重要。首先,要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根据中心的发展目标制订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制定对人才的选拔、录用、培训、考核与激励等完善的制度;其次,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与心理素养,培训要成为中心的一种发展习惯,要坚持定期培训。

只有公平的考核才能更好地激励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要对从业人员进行详细的了解,在从业人员广泛参与的基础上制定中心的考核细则。根据考核结果对从业人员进行相应的奖励,本文建议中心在奖励时要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如“优秀服务标兵”、“服务大使”、“微笑大使”等,不断激励从业人员的工作热情。

2.3加强品牌建设与管理

尽管大多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还是政府的事业单位,享受政府全额拨款,然而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事业单位按照社会功能进行分类已成为趋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是行业的领跑者,他们业务专业,人员素质较高,这些都是其他社会招标企业无法比拟的。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招标企业更注重品牌建设与管理。为了长远发展,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一定要提升服务质量,履行社会责任,积极规范行业,成为行业的强势品牌,为招投标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贡献力量。

2.4注重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文化建设

一个单位的文化是单位的无形资产,单位文化对生活在单位中的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随着招标行业的快速发展,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只有做好文化建设,才能更好地引领市场发展。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工作中要通过新的教育与活动方式,如通过演讲比赛、业务竞赛、联欢活动、旅游等,提高工作人员对中心文化的深入认识。另外,中心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单位文化的建设中,营造良好的尊重人才、理解人才、注重创新的文化氛围。

中心一定要把本单位的文化建设看做是一个重要的战略任务,以“厚德、创新、平等”为单位理念,以“公平、高效、诚信”严格要求员工,在建设中要以“抓管理,增效益”、“外树形象,内强素质”为服务精神,建立符合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科学的企业文化经营体系。

近年来,随着对事业单位改革力度的增大,全国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系统各机构改革改制的步伐也在加快。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通过多年的探索,基本建立起符合中心特点、符合当地管理要求、符合当地招投标市场环境的体制机制,保证了招投标市场的基本稳定。然而随着经济与市场的快速发展,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本文建议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要建立电子化招投标服务平台,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注重单位文化建设等方面,创新中心的管理,从而促进中心的持续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白会宜招标中心:积极促进和推动招标行业发展[J].中国招标,2010(32)

上一篇:水电工程技术范文 下一篇:乡村道路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