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硕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1 16:08:48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美国MPA教育已成为世界上较为成熟和完善的专业教育形式。而MPA在我国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 美国的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及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研究共同体: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教育的未来模式 关于印发公务员培训兼职教师暨公共管理硕士(MPA)校外导师人员名单的通知 MPA管理的背景、影响及应对 MPA教育的政策瓶颈与办学定位 MPA电子政务教学内容的改革探索 980MPa冷轧汽车板的开发 浅析MPA英语教学中美国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专业学位改革中MPA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出路 1200MPa高强耐磨钢焊缝显微组织及冲击韧性的研究 中国高校MPA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评估的实践与探索 面向MPA学员开设系统科学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案例教学在MPA社会保障课程中的应用与思考 600 MPa高强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锚固性能试验研究 弯管流量计在3.6MPa蒸汽计量中的应用 浅谈40MPA高压活动弯头密封的技术改进 590MPa级钢用烧结焊剂和焊丝的研究 800MPa级高强钢焊接工艺的探讨 二级学院在MPA案例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中美公共管理专业硕士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邓斌照.中美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6]罗琳,美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D].外交学院硕士论文,2006.

作者简介:彭开丽(1975-),女,江西分宜人,博士,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华中农业大学MPA教育中心副主任;杨刚桥(1964-),男,博士,湖南岳阳人,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华中农业大学MPA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行政管理 学位论文 选题

0 引言

目前,行政管理专业硕士论文选题还比较粗疏,影响论文质量提升。一些学者对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展开了研究。徐金平(2006)对当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一些硕士论文选题盲目求“大”、求“新”、求“异”,或者论文选题过于平淡,体现不出应有的开拓性。[1]周毅(2009)分析了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原则,即根据研究目的、实力、条件、兴趣和独到见地,结合地方特色、社会实际、学术价值和科学发展趋势选题,“小题大做”、扬长避短原则。[2]雷伟伟、袁占良(2008)探析了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3]吴赞敏、梁旭巍(1997)分析了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与论文质量的关系[4]。孙国强(2007)[5],李志义、刁玉玮(1995)[6]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来源、方法和技巧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学位论文选题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在选题时,研究生既要从不同来源确定选题,又要掌握正确的选题方法,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选题技巧。以往研究主要是把学位论文选题作为一个抽象的一般概念进行研究,即不根据专业特征对一般学位论文共性进行分析,对某一专业学位论文选题深入分析较少。随着公共领域面临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程度的加深,行政管理硕士有更多“文章”可做,这些“文章”选题质量值得研究。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CNKI-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截至2014年10月30日显示被引用过的2011至2013年行政管理硕士(学术型,下同)学位论文样本的选题质量进行实证研究。

1 研究框架及假设

20世纪90年代,行政管理专业归属发生变化,即从政治学下的二级学科中脱离,成为独立的学科,行政管理专业由原先的理论型向实务型转变[7]。斯托克斯不赞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二分法,他提出了四象限体系分别是,高基础、低应用的波尔象限、高应用、低基础的爱迪生象限、双高的巴斯德象限,以及双低的以训练为目的的象限。[8]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选题可能表现出显著的解决问题导向,与此同时,社会对硕士研究生的理论水平有较高期望。解决问题导向的研究需要进行大量的经验主义方法收集资料。按照行政学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将收集资料的方法分为非经验主义方法和经验主义方法,经验主义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参与观察、受控田野调查或实验法。[9]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运用经验主义方法会受到客观条件限制,他们可能会转而借助于非经验主义方法,最常见的就是文献法。虽然采取文献法能够低成本、便捷地收集资料,但不利于硕士研究生创新,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可能成为一些人“加工论文”的工具。论文相互借鉴、模仿,大量选题重复。本文提出假设: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位于“高应用、低基础”的爱迪生象限和 “低应用、低基础”的学生实验象限。

2 类目及样本选取

根据研究目的,同时,在参考相关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设计分析类目,包括研究主题、研究层次。研究主题划分为行政理论、城市治理、行政体制、公共财政、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政社关系、公共危机、网络舆情、政府规制、公共政策、电子政府、服务型政府、行政伦理、政府职能等子类。研究层次借用W・理查德・斯科特(W.Richard Scott)提出的研究组织的三个分析层面,即社会心理层面、组织体层面和生态群层面[9]。其中,社会心理层面关注个体行为;组织体层面关注组织结构和过程;生态群层面关注环境中的组织群。本文的分析单元是文献题名、年份、出版者等。在进行样本分类时,不可避免的参杂了主观判断因素,为提高分析的信度,在导师、同学中背对背进行相同数据分类。减少主观判断成分。

本文在“CNKI-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当中,分年度筛选出一级学科代码为“120401”(即行政管理专业)的硕士论文,按照被引用次数进行排序。对其中被引用过的论文进行分析。其中,2012年、2013年被引用过的论文共495篇,全部抽样。由于时间越长,被引用次数也随之增加,如2011年当年知网平台收录的论文,当年被引用1次,在随后的两年可能再次被引用,因此,2009年至2011年被引用论文总体规模大,为方便研究,采取系统抽样方法,选取458个样本。样本容量为953个。

3 结果与分析

3.1 硕士研究生选题偏好分析

如图1所示,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偏好比较明显,主要集中在公共危机与网络舆情、政社关系、公共服务领域,其他领域的选题则比较分散,每一主题的样本占比都不足10%, 7.56%的选题难以归类。

①研究政府与社会关系问题。具体表现为研究政府和非政府公共部门、社区等公民自组织之间的角色关系,以及公共服务外包、公民参与等问题。其中,研究社会组织的占35.03%,涉及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培育,如《云南省社会组织培育机制研究》、《我国基金会的资金管理研究》、《我国非营利组织税收政策现状及问题研究》等;社会组织作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过程,如《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互动关系研究》、《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非营利组织参与研究》、《民间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研究》等;以及准政府社会组织,如工会、妇联等职能,如《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的工会职能定位研究》等。研究社区治理的占24.08%,研究社区治理的样本中51.52%对某个案例或多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如《我国城郊撤村建居社区治理研究――以青岛市黄岛区为例》、《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背景下社区文化建设研究――以麦子店社区为例》。此外,这一类的研究还包括研究事业单位改革,如高校去行政化、医院“管办分离”;村民自治、公民参与等问题。

②研究公共危机以及网络舆情。涉及的范围包括公共危机的诱发机制,政府同其他主体对公共危机、网络舆情的治理,其中,公共危机的研究以为主。如《我国的发生机制研究》、《征地拆迁引发的及其对策研究》、《政府在公共突发事件中的微博舆情应对》、《网络舆论危机中的政府应对策略研究》。

③研究政府提供文化、公共交通等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职能,以及区域、城乡之间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以下简称为“公共服务”)。专门研究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样本21个,占这公共服务样本总数92个的22.83%。研究公共服务的样本呈现出地域化、本土化色彩,针对西部地区,或是针对某一特定地区进行研究,如《西部地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研究》、《鄂尔多斯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泰安市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投入问题研究》。有2个样本介绍国外经验,分别是英国公共服务改革、新加坡住房制度。此外,养老问题的研究较多,其次是就业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

从研究层次上看,近五年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偏好生态群层面的研究。研究生态群层面的样本数405个,占总数的42.50%;研究组织体层面的样本数366个,占总数的38.41%;研究社会心理层面的样本数126个,占总数的38.41%;其他样本数56个,占总数的5.88%。由此可见,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偏好将政府置于外部环境当中,与外部环境、其他主题互动的外部视角。研究政府自身的内部视角占了较小份额。

不难看出,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偏好的研究主题与研究层次与近五年热点问题存在相关性。社会矛盾凸显、社会群体利益诉求上升,公共部门对公平性、回应性赋予更高的价值,需要理清政府权力边界,给社会更多的发展空间,但仍然强调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责任,尤其是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行政管理领域的研究者一般将“治理”理解为一种角色关系,将好的治理理解为多元主题的共同治理,这一领域的研究增加。研究这类角色关系的论文占总体的比重由2009年的12.03%上升到2013年的65.42%。

行政理论研究数量很少,只有三篇论文,分别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进行描述。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一般会对相关理论进行表面化的引用,如研究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论文,堆砌引用治理理论、政府失灵理论等,而文章主体部分脱离理论展开,理论游离于文章之外,“两张皮”现象较多。行政管理专业更多体现为一种“工具”,而不是一门“科学”。

3.2 硕士研究生选题重复现象分析

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选题较为集中。前已述及,选题偏好集中在三个研究主题,而其他研究主题样本数量较少。以“公共财政”为例,每年“公共财政”的选题样本数占当年样本总数的比重都不超过5%。研究的具体内容也较为单一,缺乏非税收入管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内容,对公共预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公共预算的透明性,如《公共预算透明保障机制构建研究》、《预算民主视角下我国公众参与政府预算的研究》等。选题呈现出两极化趋势。此外,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选题重复现象也比较突出。如表1所示,同一选题下存在多个样本。

对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偏好、选题的集中重复情况的分析验证了假设,即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位于“高应用、低基础”的爱迪生象限和“低应用、低基础”的学生实验象限。

4 选题质量提升对策

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紧趋政治热点、社会问题,基础性研究较弱,理论应用堆砌、表面化;集中、重复的选题较多,选题结构失衡,多数停留在“低应用、低基础”的“学生实验”阶段,研究价值不高。究其原因,首先,硕士研究生原著阅读量有限。硕士研究生对原著缺乏兴趣,仅仅针对热点问题提出研究问题,利用二手资料对理论进行零散化的理解,由于缺乏理论积淀,难以上升到一定层面。因而对理论的应用呈现堆砌化、表面化。

其次,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实证研究“短板”。习惯于采用非经验主义研究方法收集二手资料,在知网、万方等平台收集期刊、论文资料后,进行整理、修改。通过非经验主义方式进行资料搜集,相比实证研究更加简单便捷,但过多的依赖二手数据写作论文,难免造成研究的重复,而且许多论文都仅仅是对前人研究的成果稍作修改,并非对现有成果的发展和创新。可以预见如果研究生没有从意识上消除对二手数据的依赖,在研究中不愿意实践和创新,行政管理专业未来的论文质量将大打折扣。

以上分析可知,提升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选题质量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强化硕士研究生经典阅读意识。目前的激励机制,易导致研究生过分关注、参加课题、学术会议数量,潜心钻研原著的时间和兴趣减少。可以考虑适当改进目前的评价机制和方法。二是倡导研究生实证和创新精神。消除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对二手资料的过度依赖,为硕士研究生创造多途径开展问卷、访谈等经验研究,增加用于课堂外的时间,让他们真正了解现实问题,同时,优化研究生课程设计,增加计量经济、统计分析方法等课程,提升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数据挖掘、深入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徐金平,韩延伦.当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01:42-45.

[2]周毅.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原则及方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0:34-41.

[3]雷伟伟,袁占良.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与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8,15:56-57.

[4]吴赞敏,梁旭巍.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方法与论文质量的研究[J].天津纺织工学院学报,1997,03:29-32.

[5]孙国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来源、方法与技巧[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03:21-23+27.

[6]李志义,刁玉玮.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浅议[J].高等教育研究,1995,04:15-16.

[7]何艳玲.我们在做什么样的研究:中国行政学研究评述[J].公共管理研究,2007,00:21-42.

[8][9](美)W.理查德・斯格特(W.Richard Scott),杰拉尔德・F・戴维斯著.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M].高俊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9-20.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4年研究生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课题“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质量分析及提升对策研究”(项目号:2004JY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第3篇

>> 如何提高军校研究生教育质量 浅论研究生教育质量 提高全日制管理类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 探索管理新理念,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抓好“五个结合”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对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的思考 关于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探析 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探索 注重问题牵引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研究生教育质量文化概念初探 研究生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多管齐下全面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 深化改革 优化结构 全面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 把握教育基本原则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 地方财经院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体系研究 创新型人才视角下的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研究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述评 我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 地方院校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保障机制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0.

[2]梁龙霞.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及研究策略[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3]中国博士质量分析课题组.中国博士质量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80.

[4]周文辉,吴晓兵,李明磊.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04:113-117.

[5]赵世奎,张帅,沈文钦.研究生参与科研现状及其对培养质量的影响――基于部分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调查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04:49-53.

[6]陈立文,曹亮,尹志军.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5(6):56-59.

[7]赵兴罗,刘晔.增强创新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途径及保障机制[J].管理学刊,2011,24(1):94-97.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地方高校;MPA教育;新思路

一、引言

自2001年开展中国公共管理硕士(MasterofPublicAdministration,以下简称MPA)教育以来,中国MPA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逐步确立了其使命、理念与目标,在特色建设、培养体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强大影响力。[1]据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2016的全国MPA院长工作会议材料显示,截至2016年8月,全国范围内共有223所培养院校、225家培养单位。经过2015年MPA专项评估后,全国共有214家招生单位。共计招生录取单双证MPA学生159431人,年均录取10629人;共授予学位99597人,年均授予学位7114人。其中单证MPA学生共录取108126人,年均录取7208人;双证MPA学生共录取51305人,年均录取8551人。可见,中国MPA教育为公共部门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提高中国公共管理水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当然,也需要认清到一个基本事实:中国MPA教育注重量的扩张阶段已经基本结束,今后MPA教育的发展重心将转向以质量为导向的内涵式发展。正如在报告中所强调的那样: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毫无疑问,MPA教育也必须要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之需要,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赢得更好的发展机遇,取得更大的成就。

二、地方高校MPA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一)MPA培养院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随着MPA培养院校数量的持续增加,竞争日益加剧。以浙江省为例,原有培养院校只有浙大、浙师大、宁波大学三所院校,新增院校包括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温州医科大学以及浙江省委党校,从原先的3所迅速增致9所。从江苏省和上海市来看,MPA院校之间的竞争更是激烈,上海市MPA培养院校数量达到12所,江苏省MPA培养院校数量达到17所,南京市内MPA培养院校数量就达到11所之多。全国范围内MPA培养院校则由最初的24家增至225家,区域范围内的竞争十分激烈。(参见表1)在“僧多粥少”的格局下,部分地方院校必将面临MPA生源紧缺的压力,甚至会出现难以为继的现象,以至于出现个别院校不惜通过争取异地生源和合作办班的手段以维持MPA教育的发展。当然,从异地办班的情况看,总体上属于个别现象,但长期来看不利于MPA教育的良性发展,因为异地办班对于如何保证MPA培养质量始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也是全国MPA教指委明令禁止异地办班的原因之所在。

(二)MPA招生的规模和指标逐步萎缩

根据国务院学位办的文件精神,2017年后单证MPA将停止招生,如此造成的结果是前几批的MPA培养院校在招生规模和指标上将出现不可避免的锐减之现象。以浙江地区N大学为例,原先单证MPA每年招生100个指标(由教指委统一划定),双证指标为50-60个(由学校研究生院根据全校招生指标统筹划定),这样每年总的MPA招生规模在150-170个左右。但是,随着单证MPA的取消,总体规模将出现严重锐减的现象。即便研究生院对此有所考虑,但是期望双证MPA规模在短期内有大幅度提升的可能性不是很大,MPA招生规模的缩减将成为不争的事实,其他地区MPA培养院校的情况总体上也大致如此。目前,985院校和211院校的招生总体上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是部分地方院校MPA招生情况则不容乐观,杭州某地方性高校甚至出现MPA招生数量是个位数的情况,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到MPA培养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三)MPA教育将越来越注重培养质量

在MPA培养院校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如何提高MPA培养质量、树立MPA教育品牌、提高MPA教育竞争力是各培养院校面临的共同挑战,尤其是在政府主张和强调公务员攻读MPA教育经费要学员自己负担的背景下,自筹经费的学员无疑将本着“货真价实”的原则对培养单位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近年来,MPA教指委和各MPA院校为切实改进和提高MPA培养质量诉诸了种种改革举措,包括定期召开全国范围内的MPA核心课程培训班、大力推进全国范围内的MPA案例库建设、实施MPA核心课程教材建设工程、举办全国范围内的MPA案例大赛、组织优秀师资编写《MPA论文写作指南》、评选全国MPA优秀学位论文、开展MPA合格评语与专项评估工作、举行全国性和区域性(诸如华东地区、华南地区、东北地区)MPA教育和教学研讨会、建立MPA区域联盟、加快MPA教育国家化认证工作等等。总之,如何通过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提升MPA教育质量,提高MPA学员满意度成为MPA教育发展中亟待破解的难题。

(四)MPA教育将越来越注重国际化

中国MPA教育要做大做强就必须走国际化道路,在全球一体化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MPA教育必须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教育体系,在国际公共管理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优势,为推进全球公共管理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时下,不少985高校院校诸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已经开始探索MPA教育国际化发展道路,采取的主要做法包括:采用双语教学、选用英文版教材、建立与国外大学师生常态化交流机制、聘请外籍教授参与担任MPA教学工作、直接招收MPA留学生、建立中外大学MPA联合办学机制、推动MPA教育国际质量认证等一系列工作。为此,地方高校也应积极主动地适应和顺应MPA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做到未雨绸缪、有的放矢。

三、地方高校MPA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MPA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不够新颖

通过考察和审视大多数地方高校MPA培养方案,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各地方院校在MPA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是理论性的课程居多,而实务性、实践性、技能性的课程比重相对较少,导致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课程居多,而学生参与型、实务型和技能提升型的课程相对较少,无法增加MPA课程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此同时,MPA学生普遍反映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学方式不够新颖,传统的授课方式和说教的比重较大,而案例教学、课堂研讨、实务参观、情景模拟、实践教学等其他方式运用不够,导致课堂教学的缺乏活力和创新,教学效果差强人意。MPA培养模式与教学方式单一,针对性不强,无法满足MPA因材施教的要求,已成为影响和制约MPA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MPA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

实践表明,要开展高水平的MPA课堂教学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绝非容易之事。要开展好MPA课堂教学工作,事先必须做精心的课程准备,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体系的编排、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进度的安排、教学技能的使用等均要做好合理的规划和科学的选择。从实际调研的情况来看,部分院校MPA任课教师对于MPA课程教学的准备和认识是不够充分和到位的,授课过程中存在MPA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课堂教学内容缺乏时效性和应用性之特征,难以适应国内外行政环境持续变化对公务员能力建设的要求,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亟待提高。[2]毫不夸张地说,现行MPA授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MPA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如何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以及MPA教育发展的潮流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水平和能力,可谓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三)MPA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建设进程缓慢

据了解,目前全国很多MPA培养院校在注重MPA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过程中,都高度重视MPA核心课程建设以及特色课程的建设工作,这项工作从根本上关系到MPA品牌的打造和特色的凝练。不少培养院校已经开始围绕MPA核心课程建设工作打造专门的课程组,从教材编写—案例撰写—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课外实践等环节入手,推动MPA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的建设工作,旨在通过持续的投入,打造特色鲜明的课程组,从根本上提升MPA教学质量。相形之下,部分地方院校MPA课程建设方面还比较薄弱,尽管在迎接MPA教指委的合格评估与专项评估的过程做了不少改进工作,但无论是在资源投入还是课程建设方面均存在显著差距,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和改善。从长远来看,“要想在竞争激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各MPA培养单位就需要全面提升MPA学生的感知服务质量,”[3]必须牢固树立以质量求生存的发展战略。

(四)MPA论文写作和指导过程中存在薄弱环节

MPA论文既是对MPA教学成果和质量的集中反映,也是对MPA学员水平和能力的检验。无论是从MPA教指委还是MPA培养院校均高度重视MPA论文的写作工作。地方院校为强化论文写作与指导,也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管理办法和指导意见,从“导师选择—论文开题—论文写作—论文—论文盲审—论文答辩—论文存档”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规范体系,为控制和提升MPA硕士论文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即便如此,实践中仍然存在论文问题、论文送审不通过、甚至是论文二审不通过的现象,说明现行培养环节中仍然存在薄弱之处。与“985”和“211”高校相比,地方院校MPA论文的写作质量确实有待于提高,历届全国MPA优秀论文评选结果显示,地方院校的优秀论文寥寥无几(参见表2)。当然,究其原因既有学生论文写作的态度和写作能力问题,更有指导教师的能力与失职、失责等问题。鉴于此,如何完善和健全现行论文写作和指导制度,端正MPA学生写作态度、强化MPA导师职责成为当务之急。

四、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推动地方高校MPA发展的新思路

在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教育自身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从注重‘需求侧拉动’转向更加注重‘供给侧推动’,要有推动之策。”[4]地方高校在推动MPA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按照“对目标—找差距—补短板—上台阶”要求,大力推进MPA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

(一)优化MPA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增强MPA教育的实践性与灵活性

针对现行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应适度减少理论性课程比重,增加实践导向性课程的比重。同时,在教学体系的设计上要摆脱传统过分强调知识单向传授的的教学方式,充分考虑和照顾到MPA学生的实际需求,引入专题式课程教学方式,以增加知识传授的针对性,培养学生特定的技能。同时,在授课教师的安排上打破一两个老师“从一而终”的授课方式,采用多个教师联合教学、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联合教学的方式,通过一系列改革和创新推动课程授课教师的多元化、课程内容编排的灵活化和丰富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创新化,从而增加MPA教学的魅力与吸引力。[5]此外,还要将基础知识和理论前沿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开阔眼界,把握理论发展动态;采用情景教学、实验教学、实地调研等教学方式,更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努力实现MPA课堂教学朝着“顶天立地”的目标发展,在理论性与实践性之间寻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二)启动MPA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提升MPA授课质量与学生满意度

从供需视角来看,在MPA教育需求端存在诸多不满和意见的情况下,推动MPA教育供给侧改革可谓势在必行。当前,在全国上下纷纷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MPA教育发展更要积极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及时启动MPA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推动MPA核心课程和模块方向课程的建设工作,给予专项经费资助,从教学目标设定、教材编写、教学内容编排、教学案例撰写、教学方式选择、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专题教学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设目标,以MPA课程群的方式由教授和副教授自由申报,根据择优原则每年资助3-4课程,通过5年的周期打造15-20门左右MPA精品课程,形成一个系统化的MPA精品课程体系,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满意度,打造和凝练特色鲜明的MPA品牌。

(三)严格规范MPA论文写作与指导制度,提高MPA论文写作水平与质量

MPA论文写作水平是衡量MPA办学质量的标尺,针对现行MPA论文写作和指导过程出现的种种问题,特此建议:一要进一步规范从“导师选择—论文开题—论文写作—论文—论文盲审—论文答辩—论文存档”这一论文写作与培养过程,完善相关的制度安排,避免制度漏洞。二要增加论文写作课程的比重,通过MPA培养方案的修订,增加MPA论文写作课程,按照2个学分设定MPA《论文写作》课程,强化论文写作训练与能力。三要按照“师生互选、优胜劣汰”的原则推动MPA学生的选导师工作,引入市场机制以区分不同类型导师,用竞争压力迫使导师更好地履行其职责。[6]四是追究“问题论文”的导师职责,在开题、答辩等环节中通过隐去指导教师姓名,运用背靠背(导师匿名)的方式开展相关工作,让“问题论文”无处遁形、让指导教师切实承担相应的责任与后果,同时建立必要的惩处机制,做到奖罚分明,优胜劣汰。

(四)采用“内联外通”的合作方式,积极推动MPA教育的国际化战略

在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和“一带一路”战略高歌猛进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全球化已不可逆转。地方高校MPA教育的转型、升级与发展必须积极顺应和融入这一新时代的发展潮流,通过“内联外通”的方式,坚定不移地推动MPA教育的国际化战略与进程。一要积极推进MPA国际认证进程,加快MPA教育国际化步伐。譬如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于2011年5月加人全球公共管理院校联盟,并在2012年初向美国公共政策分析与管理学会(NetworkofSchoolsofPublicPolicy,AffairsandAdministration)正式提出MPA项目的认证申请。经过自我评估、实地考察等环节,2013年7月,清华MPA项目成为美国之外全球首例通过NASPAA认证的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项目。[7]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MPA项目的成功认证不仅为国内其他高校实施MPA国际化战略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其他高校推进MPA国际认证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二是通过派遣老师出去交流和邀请其他境外大学来本土交流的方式,密切与国外大学的关系,探索MPA合作办学的经验,推动MPA办学的国际化。三是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与历史机遇,积极谋划招收国际MPA学生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的留学生,提高MPA教育国际化办学水平,彰显各地方高校MPA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五、结语

中国MPA教育事业自创办以来,受到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社部、中组部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对MPA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从供给侧改革入手,深化MPA教育改革、优化MPA教育培养体系、提升MPA教育培养质量,努力开创地方高校MPA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周建国,陈谦.中国MPA教育中长期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行政管理,2015(11):88-92.

[2]徐林.基于公务员能力提升的我国MPA教育路径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9(12):90-92.

[3]刘彩虹,安悦.MPA教育感知服务质量实证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0):62-69.

[4]刘云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育怎么办?[J].教育发展研究,2016(3):1-7.

[5]刘塑,杜海峰,李秀兵.能力导向的美国MPA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8):61-65.

[6]赵永红.MPA研究生培养中的矛盾及其解决思路[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版,2016(5):41-44.

[7]谢矜,彭宗超.基于专题研究与实践创新的清华MPA教育模式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8):16-20.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应急管理 研究生 教育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4-0033-03

2003年抗击“非典”催生了我国现代应急管理事业,随着社会对应急管理高级人才需求的激增,应急管理方向的研究生教育也应运而生。自“非典”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并逐渐形成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现代应急管理体系,建立了从国务院到县(市)的应急管理专门机构。并且中央各部委、省(市)各厅局等单位也纷纷成立专门应急管理机构。随着我国现代应急管理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政府部门对应急管理高级人才需求也将进一步增加。另外,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大中型企业也急需大量的应急管理高级人才。尤其随着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深入人心以及人们对安全需求的进一步增加,我国对应急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将会进一步加强。然而由于我国应急管理教育刚刚起步,应急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将会严重影响我国应急管理事业的发展。本文重点探讨我国应急管理方向研究生的培养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并给出初步的建议对策。

一、我国应急管理方向硕士点的学科构成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应急管理人才需求急剧增加,应急管理教育得到了相应发展。河南理工大学2004年获批了我国第一个应急管理类本科专业――公共安全管理本科专业,并于2005年开始招收我国第一批应急管理类本科生;2009年暨南大学获批应急管理本科专业并开始正式招生。另有其他学校,如防灾科技学院、劳动关系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等院校,也开始在公共事业管理或者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中设置了应急管理方向。但应急管理本科由于受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限制,发展较为缓慢。

应急管理方向的研究生教育比本科生教育灵活得多,只要在相关学科下设置应急管理方向,就可以开展应急管理类的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工作。目前全国有二十多所院校已经开始了应急管理方向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如河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等院校都设置了应急管理方向的硕士点。目前,应急管理方向硕士点的设置主要依托以下几个学科。

(一) 依托“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设置应急管理硕士点或者应急管理研究方向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院校是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自设应急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或者直接设置应急管理方向。如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三峡大学等院校均依托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设置应急管理硕士点或者研究方向。

(二) 依托“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设置应急管理硕士点或者研究方向

依托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自设应急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或者直接设置应急管理方向,目前公共管理学科也是应急管理方向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支撑学科,如河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院校均在公共管理学科下设置了应急管理硕士点或者研究方向。

(三) 依托“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设置应急管理硕士点或者研究方向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青岛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院校在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下设置了应急管理硕士点或者研究方向。

另外,还有一些院校也在企业管理、安全工程、行政管理、自然地理等学科下设立了与应急管理相关的研究方向。

二、应急管理方向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归属问题

在应急管理方向研究生教育与培养过程中首先遇到的是学科归属问题。目前在教育部公布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并没有“应急管理”专业,因此应急管理学科的研究生招生只能挂在相近学科的下面。目前应急管理方向研究生主要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安全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下面进行招生和培养,或者在安全工程、行政管理、企业管理、自然地理等二级学科下面进行培养。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企业管理属于管理类;安全科学与工程和安全工程属于工科;自然地理属于理科。学科归属不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乃至学制均有较大的差异,各个学科要求的知识结构也不相同。尽管应急管理方向的这种学科设置有利于突出培养特色,但是也会因各个学科的知识结构差异而严重影响应急管理方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培养方案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是研究生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它应该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针对性。由于我国应急管理类的本科专业非常少,应急管理方向研究生主要是跨专业的学生,他们普遍缺乏应急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较弱,因此在学习应急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培养科研能力过程中,也需要系统地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然而目前应急管理方向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受依托学科影响显著,在专业课和学位课设置方面主要体现所依托学科的课程,应急管理专业课程较少,应急管理特色不明显。另外受依托学科学制影响,学制有两年、两年半、三年不等,培养方案在课程安排和硕士论文完成时间上也有较大差异,致使应急管理方向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差异较大,而且应急管理知识和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三)课程设置差别较大

由于我国应急管理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统一课程体系。依托不同学科培养应急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其课程设置受渊源学科影响非常显著。也就是不同院校在设置应急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时,往往根据该院校的学科背景和师资情况而定。河南理工大学是我国开展应急管理本科教育最早的学校,也是开展应急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较早的学校,在应急管理方面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在应急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应急管理前沿、应急管理定量分析方法、专题、应急管理案例分析专题、突发事件指挥系统等专业课程,采用的教材多是自编教材或者讲义。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应急管理研究生教育极度缺乏相关的教材,目前主要是根据国外应急管理教材和相关资料,结合我国应急管理实际以及授课老师对应急管理的理解而形成讲义。

对几所设置应急管理方向的院校调查发现,其课程设置主要依托学科的专业课,仅有1-2门与应急管理相关选修课程,且是不同院校的应急管理课程差别也较大,这主要与学科背景和应急管理方面的师资力量有关。从总体上看,应急管理方向的研究生课程设置远远不能满足培养应急管理高级人才的需要。

(四)应急管理方向研究生普遍缺乏系统的应急管理知识

应急管理专业在许多国家如美国已经建立从本科到博士的培养体系,但是由于我国应急管理教育起步较晚,与国外相比较为落后,目前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培养体系。

另外,由于教育部并没有将应急管理专业纳入本科目录专业,以至于仅有河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院校开展了应急管理本科教育,因此应急管理方向的研究生绝大部分不是应急管理专业的学生。在研究生培养阶段,部分院校给应急管理方向研究生开设的相关课程极少,远远不能满足研究生阶段对应急管理知识的系统掌握;再加上研究生培养的自主性和较强的独立性,研究生主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研究范围一般较窄但研究内容相对比较深,以至于应急管理方向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普遍缺乏系统的应急管理知识。

(五)应急管理方向研究生培养规模小

美国高校应急管理教育发展仅仅30年,并且经历了一个由慢到快的过程。自1983年北德克萨斯大学设立了美国第一个应急管理专业开始,到1995年只有4所大学设立相关专业。从1995年开始,美国应急管理专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直至2012年,美国设置应急管理专业的高校共有257所,设置国土安全和防恐、公共卫生等相关专业的高校178所。并且有64所高校开展了应急管理硕士学位教育,有59所高校开展了应急管理硕士学历教育,有10所高校开展了应急管理博士学位教育。

而我国目前仅有二十多所院校所开展了应急管理方向的研究生培养工作,而且应急管理方向研究生的培养挂靠在不同的专业。除了个别高校自设了应急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之外,更多则是在相关专业下设置应急管理方向,这种模式大大限制了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规模,培养人才的数量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应急管理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三、加强应急管理方向研究生培养的建议

(一)增加应急管理专业硕士点、健全培养体系

直接增加应急管理专业硕士点是加强应急管理方向研究生培养的有效途径。目前在教育部规定的学科目录中,没有应急管理专业硕士点,只有个别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和师资力量状况自设了应急管理相关硕士点,这种培养模式与社会对应急管理人才的普遍需求极不相称。直接设置应急管理专业硕士点,明确培养目标,统一知识内容体系,建立围绕应急管理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是全面加强应急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关键。

从国外应急管理教育经验和国内应急管理教育实践来看,应急管理专业有自己完善的学科体系。在美国,应急管理专业已经广泛开展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学历教育。在我国,直接增加应急管理专业硕士点是加强应急管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应急管理人才的需求。建议将应急管理专业纳入本科目录,并且设置应急管理专业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只有从根本上推动应急管理专业的建设,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需求的应急管理人才。

(二)灵活安排教学大纲,规范应急管理方向研究生教材

应急管理涉及众多研究领域,只有从管理学、灾害学、安全学、社会学、地理学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全方位研究,才能杜绝对应急管理的片面认识。因此要根据应急管理学科的特点,结合应急管理方向所依托学科的性质,在遵循国家总体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各院校根据自己的软硬设施,灵活安排教学大纲,尽量满足应急管理方向研究生培养的需要。

由于应急管理专业研究生教材建设极不完善,各院校根据自己的特色和专业背景,开设不同的专业课,导致不同院校所学的内容不同,侧重点不同,甚至个别院校就很少开设应急管理相关课程,致使应急管理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水平参差不齐,甚至部分研究生对应急管理基本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应急管理教育的实际需求推动应急管理研究生教材的建设,在全国范围内规范几套比较权威的教材,满足应急管理研究生教学的基本需求。

(三)根据学生来源,因地制宜增加专业课程

目前应急管理方向研究生招收的绝大部分是非应急管理专业的学生,一是我国应急管理本科教育较少,二是新兴专业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跨专业报考的学生有自己的优势,例如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应急管理,对于提高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跨专业也有一定的劣势,例如缺乏对应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概念的认识,给进一步深入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各院校要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因地制宜地增加一些专业课程。如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对非应急管理专业的研究生,额外增加了应急管理概论、应急预案管理、演习演练设计等课程,并给学生指定相关学习材料,如王宏伟老师翻译的应急管理概论,并通过检查笔记的方式督促学生进行自学。实时增加专业课对于学生全面掌握应急管理的基本知识、概念和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应急管理方向的硕士生导师也应站在应急管理前沿给学生讲授一些应急管理相关知识,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应急管理方面的书籍,督促学生全面掌握应急管理相关的理论知识。

(四)注重特色,培养社会需求的应急管理高级人才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对安全需求的增加,社会对应急管理人才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除了国家教育部门重视应急管理教育、积极建立应急管理硕士点之外,承担人才培养责任的各个院校所要根据社会需求大量培养应急管理高级人才。首先从师资入手,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应急管理师资队伍,是加强应急管理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其次是鼓励各院校在相关学科下设计应急管理方向(专业),增加招生计划,满足社会对应急管理人才的不断需求。

目前应急管理人才需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政府部门,随着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建立,政府部门急需大量的应急管理高级才人;二是大中型企业,随着对安全生产的日益重视,大中型企业也急需大批的应急管理高级人才;三是高校、科研和培训机构,根据社会对应急管理人才的需求特点,院校在突出自己的特色基础上,制定应急管理方向的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划、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例如行业高校,要依托行业优势,突出服务对象,制定应急管理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需求的应急管理高级人才。

在应急管理方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还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请进来应急管理专家、有突发大事件处理经验的政府领导以及企业专应急管理专业人员给学生讲课,如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每年邀请国内知名的应急管理专家如闪淳昌、池宏、佘廉、陈安等给学生作报告或者开设相关课程。另外还要让学生走出去,积极参加各类应急管理学术会议,开拓学生的眼界和视野。

[ 参 考 文 献 ]

[1] 夏保成.起步与探索:我国的应急管理教育历程[J].科技促进发展,2010,(9).

[2] 庞宇.美国高校应急管理教育培训现状及启示[J].中国应急管理,2012,(10).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评估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2)03―0093―08

一、研究背景

研究型大学是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研究型大学除了承担发展科学技术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外,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仍然是其基本的、最本质的职能。目前,我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分为两种类型――科学(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两者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培养目标不同。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可以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主要从事实践工作的专门人才。从层次结构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现有的专业学位中硕士专业学位39种,博士专业学位5种(教育、口腔医学、兽医、临床医学和工程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重点,也是本研究所关注的焦点。从类型结构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为非全日制和全日制两种类型。自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主要以非全日制在职教育为主,仅有少数专业实施全日制培养。2009年开始实施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2010年起实行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制度,逐步增加专业学位推免生的数量和比例,鼓励、引导优秀生源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近年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收比例持续增加,预计2012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比例将达到30%,2015年将逐步提高到50%。从学科结构来看,截止到2011年3月,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学科门类涉及管理学、法学、工学、农学、医学、教育学、军事学、文学、经济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十一大学科门类,除理学和哲学外,基本涵盖所有学科领域。研究生教育政策的重大调整标志着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转变。因此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突出其培养特色成为摆在各专业学位培养单位面前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二、问卷设计

发展研究报告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作为切入点。关于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引入了满意度的概念。冯伯麟对教师职业的满意度进行了研究,认为教师职业满意度是教师对其所从事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总体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与看法。朱新秤和卓义周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满意度进行了分析与调查,认为职业满意度是个人背景因素、个人内在因素和个人外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个综合概念。林杰对全国普通高校的现行制度安排满意度进行了调研,认为高校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取决于工作环境,而他们对工作环境,尤其是对各项制度安排的满意度,则是反映高校现行制度合理性与科学性的重要尺度。布鲁斯和布莱克本认为教师职业满意度是衡量学校效能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评估目的、主体和对象等不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评估指标的选取维度不尽相同。概括起来其质量满意度评估指标维度选取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察:第一,从投入一过程一产出环节来考察;第二,从外适-内适一个适环节考察。鉴于“投入-过程-产出”环节及“外适-内适一个适”环节的视角,我们设计了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评估指标,将“质量”概念分解成可以实际测量的具体指标,具体包括8个方面: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外语应用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学术道德水平、创新和科研能力、学位论文质量及学习投入程度等。研究采用《华南地区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质量调查问卷》进行了调查分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其培养过程来实现的,培养过程大致分解为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导师指导、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等方面。问卷通过设置相关问题来了解学生对这些方面的看法与感受,进而推测培养过程各环节对教育质量可能带来的影响。问卷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对专业学位的认知,内容包括研究生选择就读专业学位的动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了解程度及对专业学位地位的认识等;第三部分是对课程与教学的认识,涉及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学习投入、导师指导、专业实践等;第四部分是学习收获与满意度的认识,即学生对其专业理论素养、专业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提高的自我评价。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华南地区多所研究型大学各年级不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345份,剔除无效问卷36份,有效问卷30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9.56%。各备选项按照由低到高的等级设计并采用五点式计分法,依次记分“1-2-3-4-5”,各维度得分越高表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越高。为确保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我们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通过对调查结果数据的初步处理,我们使用克龙巴赫仪系数(Cronbaeh’s Alpha)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α系数为0.861,表明问卷有较好信度。问卷效度检验较适合采用结构效度,即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来检验问卷结构效度,我们提取出了8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他们的累积方差解释率为58.648%,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调查样本分布具有多样性特点。从性别构成看,男生172名,占样本中人数的55.63%;女生137名,占样本总人数的44.37%。从学习形式看,全日制硕士生73人,占总人数的23.62%;非全日制硕士生236人,占总人数的76.38%。从所学专业类别看,文科221人,占总人数的71.52%;理工科66人,占总人数的21.36%;医学等其他23人,占总人数的7.12%。从工龄情况看,没有工作经验,即本科毕业直接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63人,占20.3%;有工作经验的246人,占79.7%。从专业构成看,MPA人数133人,占总人数的43.3%;软件工程人数35人,占总人数的11.3%;MBA人数33人,占总人数的1 0.7%;计算机技术工程人数25人,占总人数的8.1%;教育硕士人数是19人,占总人数6.1%,其余专业人数64人,占样本总人数的20.5%。

三、评估报告

(一)总体评估

调查发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各项得分(学生主观感受)均在中等(3分)以上,总体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良好水平。说明从整体上看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教育质量较好、满意度较高。从表1可以看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最高的是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3.83分),其次为学习投入程度和学术道德水平(均为3.80分),再次为科学实践和学以致用能力(3.79分),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3.75分),得分较低分别为外语应用能力(3.42分)、创新与科学研究能力(3.50分)、学位论文质量(3.67分)。说明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最欠缺的是外语应用能力、创新与科学研究能力、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这些是今后进一步提高的方向。

(二)差异分析

为了检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在不同评价样本之间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我们将教育质量总分记为总分40分(Total=8*5)。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见表2。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显著性水平P值为0.042

第一,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差异。表4显示在存在显著差异的5个专业中,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平均得分最高4.20分。而临床医学、化学工程等专业研究生的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得分较低,均低于3.2分。公共管理硕士、社会工作、工商管理硕士等三个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评分较高,在3.8分至4分之间。法律硕士、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软件工程等专业学生平均分相对较低,学生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外语应用能力差异。从表5可以看出,法律硕士、会计硕士、汉语国际教育、临床医学硕士的外语应用能力平均得分较高,在3.6分至3.8分之间。化学工程类的外语应用能力平均分仅为2.8分左右,外语应用能力最差。其他专业如公共管理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工商管理硕士、软件工程、教育硕士等专业硕士生外语运用能力处于3.2分至3.4分之间,外语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第三,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差异。表6表明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社会工作硕士、法律硕士、会计硕士等专业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的平均得分较高,在3.92分与4.4分之间,体现出这些专业的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汉语国际教育、教育硕士等专业的硕士生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的平均得分处于中间状态,但有待进一步加强。而理工科类的化学工程、计算机工程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学生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普遍较低,亟待进一步提高。

第四,学术道德水平差异。表7显示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会计硕士、计算机工程硕士、教育硕士、软件工程硕士等专业在学术道德水平上的平均分较高,位于3.75至4.4分之间;而社会工作硕士、汉语国际硕士、化学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等专业学术道德水平平均分的相对较低,处于平均分以下。

第五,学位论文质量差异。从表8可以看到,专业学位硕士生学位论文的总体质量的差异较小,普遍得分较低,说明总体质量都得进一步提高。但相对来说,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会计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育硕士和临床医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略胜一筹,理工科硕士学位论文普遍较差,应采取更加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总之,经过十几年发展,华南地区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总体质量满意度良好,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展。但是各专业类别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仍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布局合理、特色优势明显、质量品牌效应突出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三)问题分析

调查显示,处于前十位的问题分别是:缺乏实践l生教学(17.6%)、扩招太多(10%)、学习时间(8.6%)、导师指导(7.8%)、管理松散(7.8%)、课程设置(5.9%)、教师水平(5.5%)、学生质量(5.5%)、社会认可低(3.1%)、差别对待(3.1%)等。其主要原因是:

首先,专业学位社会认可程度不高。调查发现社会对专业学位了解不多、认识不深,社会认可程度不高。从国家层面来看,专业学位教育缺乏权威的国家定位。2001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指出:“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学术性学位人才培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并没有明确划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同时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在学生取得学位后的政策待遇,也没有将专业学位与行业任职资格认证紧密联系起来,导致考生报考积极性不高。整个社会甚至受教育者本人对专业学位的认可度不高,用人单位的招聘及人事制度中更没有体现出对专业学位教育的足够重视。学校管理者对专业学位教育培养重视程度不高,对其管理明显存在边缘化、培训化及营利化等倾向。

其次,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还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科学、合理的培养制度。目前我国还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标准和教学保障制度。调查中发现有些培养单位在专业学位管理上配备的力量单薄,只在研究生院设立一个办公室,配备几名工作人员,而他们要负责数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与质量保障工作。

再次,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尚没有建立具有差异性、实践性与前沿性的课程体系。调查显示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大多以科学学位培养模式为蓝本,未能充分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具体表现在实践性不强、创新性不足、未能很好地体现差异性和灵活性。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部分教材建设不足、教学用书内容陈旧等问题。调查发现学生认为教材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实际需求的只占到55.7%,认为参考书对学习帮助非常大和比较大的只占到了58.9%。

第四,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导师实践经验与责任心比较缺乏。大学教师大都是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术研究型人才。这些导师长期在高校工作,很少接触到社会实际的管理与工作,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尽管目前这些大学采用了双导师制,聘请了来自实践领域的高级专业技术专家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但是受到诸如工作时间、待遇和制度等因素影响,往往是象征性地出现在论文答辩会上,很难起到实质性指导作用。调查结果显示:有近1/3的学生认为任课老师教学和实践联系不够。目前研究型大学的导师带的学生数量普遍比较多,导师自己面临着学术科研的压力、教学压力,因此给予学生实质性的指导的时间相对较少。在主观题调查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到两种类型学位的学生待遇不一,部分导师责任心不强。

第五,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习投入不够。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既有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又有行政人员、企业员工;既有本科毕业生,又有专科毕业生;既有所学领域与从事行业或大学所学专业相一致的,也有与从事行业或所学专业相差甚远的。因此生源成分十分复杂,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这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更有甚者,由于大部分专业硕士受到工学矛盾影响,学习投入远远不够。调查结果显示1.9%的学生课程学习时间占整个学习时间的比例少于10%,14%的在10%-20%之间,19.1%的在20%-30%之间,21%的在30%-40%之间,18.8%的在40%-50%之间,25.2%的学生课程学习时间占整个学习时间比例大于50%,说明学生在课程学习时间以外,很少花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四、对策建议

(一)健全研究型大学内部质量保障制度

完善管理制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都需要培养单位的管理工作来维系和发展。因此,培养单位必须制订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以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规范管理,这是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重要条件。要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各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为准则、入学和选拔制度、课程与学习制度、考试与成绩管理制度、导师与科研制度、操作与实践制度、学位论文与学位答辩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培养单位要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整个研究生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作为学校研究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校院两级管理工作队伍,挑选责任心强、业务素质精湛的干部承担管理任务,不断加强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促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提高生源质量。根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特点,建立公开、公正、透明的招生制度和科学合理的选拔标准――学术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对考生资格审查时,严格按照国务院学位办的文件要求,逐一核对考生的学位证、毕业证和职称证等原件,对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坚决不同意报考。考试和录取工作要坚持“公平、公正、择优、差额”原则,确保质量,宁缺毋滥。不断进行招生考试录取环节改革,推进有利于选择优秀考生的选拔方式。加大学位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区别力度,学术型研究生考试注重考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潜能,专业硕士在考察专业基础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考察,以选拔更适合专业型硕士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的优秀考生。

强化师资队伍。首先,强化导师遴选、考核公平竞争机制。实行导师遴选和考核动态管理方式,优胜劣汰,竞争上岗,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明确导师责、权、利,提高导师责任心,加强导师对学生的培养。在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都应该加强导师对专业硕士指导的针对性、个性化和差异化。在对导师考核方面,除了参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考核标准和考核要求外,加强考核导师对培养专业硕士实践应用能力提升程度。其次,进一步落实“双导师”制。参照国外培养模式,在专业硕士导师遴选和导师对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式上进行深化改革,聘请行业部门实践经验丰富和理论水平扎实的专业人士参与教学,促进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的教学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实施“双导师制”。“双导师制”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社会对专业型研究生的认可程度。学校应参照全日制研究生学位点领衔人的待遇和职责,出台相关政策,明确领域领衔人待遇并加强考核。

突出课程特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根据国外较好的培养方式和我国实际及各研究型大学现实条件,我们认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要突出基础性、差异性、实践性、选择性、先进性和创新性。课程设置贯彻“少而精”原则,精简专业课程,更新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知识体系。合理的知识体系应包括职业领域知识、一般性社会科学知识及科学思维知识。专业学位教育归根到底就是为某一职业领域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检验合格与否的惟一标准就是其“任职资格”是否达到。因此应按职业背景差异对知识的不同需求来组织授课内容,构建起合理的职业领域知识体系,如行业领域基础知识、最新进展、存在问题、发展前景、最新技术手段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面对本专业领域,还要面对经济、社会、技术、产业、市场和资源环境等多个领域,因此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应充分体现出“复合型人才”特点,在职业领域知识纵向加深更新的同时拓宽横向领域相关知识,构筑起“职业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体现出专业学位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打通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之间的界限,把学习与做课题结合起来,把研究和应用贯穿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加强课程建设,实施课程主讲教师负责制,鼓励各领域根据在职人员、各自的行业特点、地域特点自编具有实用性强的教材,对于成熟的自编教材,学校和学院应资助出版,推进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

优化教学模式。专业学位教学模式的改革应从课堂教学改革人手,以课程内容应用化、课堂教学实践化为起点,逐步摸索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多学科优势,坚持以学员为中心,注重学员与教师双向互动,灵活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课堂讨论、主题报告、学术沙龙、模拟训练、观看影象、实地考察等多样教学方式,着力提高面授效果。大力开展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开发,编制相应的案例库,开发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的操作程序。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确保每一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都能深入行业第一线接受实践训练。

加强专业实践。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心所在。研究生教育是以研究为主的教育,是培养少而精的理论型与研究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因此研究能力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应有之义。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针对特定职业领域需要而设置的学位教育,因此特定职业领域的实践能力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心所在。在教育部专业学位培养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为学生实践提供条件,建立实践基地,联合社会资源共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因此在今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修改完善时,培养单位应充分考虑到实践环节的学时和学分要求,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联合校外导师,整合资源,建立研究生工作站或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开拓社会实践的思路和视野,为专业学位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与课题深入实践,从实践中遴选课题,加以研究,切实解决企事业及行业上的技术难题,从而收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重视学位论文。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质量管理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归宿。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是衡量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水平、实践技能、研究能力和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学位论文是全面检查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结构和综合分析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所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行目标管理的最后一关。专业型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在文体选择上拥有更为广阔的空间,以突出实用性和职业背景为指导思想,学生可以选择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主要体现专业型研究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位论文评价上,一方面,强调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考核专业硕士的理论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对于研究范式的掌控能力。另一方面,要借鉴国外先进培养方式对专业硕士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进行考核。

(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关政策

其一,国家政策的保障措施。在国家层面上,制订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规范管理的重要保障。国家法律对专业学位教育的定位、专业学位的质量评价标准和体系,专业学位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定性分析都还远不清晰和成熟。因此,国家和省级部门要准确把握教育发展的趋势,积极开展学位教育研究,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大专业学位教育的支持和投入,从制度上规范专业学位教育行为。

其二,人才市场的配套体系。《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第十条规定:“各专业学位所涉及的有关行业部门应逐步把专业学位作为相应职业岗位(职位)任职资格优先考虑的条件之一。”因此需要进行专业学位与劳动力市场及人才市场的相应配套改革,将专业学位教育与行业准入制度衔接落到实处。在美国,参加一些行业执业资格考试必须以获得经认证的专业学位为前提,绝大多数州的律师资格考试委员会都规定,参加律师执业资格考试必须获得经认可的法学院所授予的法律专业博士学位(J.D.)或法律学士学位(LL.B),自学、律师事务所的实习均不能替代法学院的教育。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学位教育的衔接使专业学位教育拥有较高的社会认同度,也使美国专业学位教育享誉世界。我国行业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学位教育之间尚未建立有效衔接,相应专业学位教育经历未成为行业执业资格的必要条件,很难避免专业学位教育社会地位受到影响。因此,加强专业学位教育与相应行业执业资格考试衔接,必将促进公众对专业学位的认可,提高专业学位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促进专业学位质量提高和健康发展。

其三,社会中介的评价监督。完善的外部质量监控体系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的必要和有益补充。当前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主体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专业学位全国教育指导委员会和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等为代表的专业学位教育方面的社会中介机构。各种专业学位都成立了相应的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各个培养单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和硕士论文在政策上进行宏观管理,同时各种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下又成立了领域协作组,对各个培养单位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等进行指导。要充分发挥各个准政府组织等中介组织的作用,由各中介机构从不同层次和侧面通过不同方式进行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监控,保障专业学位的教育质量。要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让他们参与到专业学位教学中来,保障专业硕士教育质量。在美国,行业协会介入相关专业学位的申请者条件规定、培养计划的制定等环节。行业协会还以专业认证为主要手段来监控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而行业协会同时也是执业资格考试的主管部门,他们与相应专业的教育机构协会联合管理专业学位教育。因此,设计一种合理的体制使执业资格考试主管部门能够参与到专业学位教育中来,架设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学位教育培养之间的桥梁,中介机构与研究型大学共同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显得非常重要,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可以尝试性地开展专业学位与执业资格考试挂钩的培养机制,以培养适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沁平.与时俱进适应需要逐步在我国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02(21):3.

[2]马德秀.研究生教育要更加注重适应需求[N].中国青年报,2012―03―14(T03).

[3]冯伯麟.教师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1996(9):23―25.

[4]朱新秤,卓义周.高校青年教师职业满意度调查:分析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5(5):56―61.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MTA研究方向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提出 “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41号文件的被社会各界一致认为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旅游业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旅游业由传统的服务业上升到国家战略支柱产业,这对旅游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旅游人才始终是旅游发展的第一资源。到2015年,中国旅游市场接待人数将达到35亿人次,旅游业人才需求矛盾日益突出,特别能满足现代服务业标准的旅游高端人才异常稀缺。高端旅游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也鲜明提出了人才开发要高端引领的指导方针。在此背景下,国家教委设立了新的旅游类的专业硕士学历——旅游管理硕士(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简称MTA)。MTA主要招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并在未来愿意从事旅游业工作的人员,其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旅游职业精神、掌握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力、敢于挑战现代旅游业跨国发展的的高级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MTA的设立为中国旅游高端人才的培养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使得旅游高端人才的培养由过去的企业内部培养,发展到了学院正规专业化培养的新阶段。

2010年9月,我国第一批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有56所。MTA招生对象为有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要求专科毕业有五年或五年以上工作经验,本科毕业有三年或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硕士博士毕业有两年或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应届本科生不允许报考。MTA报考人员要通过每年1月份国家进行的MBA联考。MTA与MBA考生的考试内容相同,均参加MBA联考,在报考时选择MTA。MTA学员可以选择脱产或者在职进行学习,脱产学习时间为2年,在职学习时间一般比脱产学习时间多一年。MTA学员毕业后,通过论文答辩,可以获得国家正式的硕士学位证和硕士毕业证。

由于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强、辐射面广的产业,既包括纯粹意义上的旅游行业,还包括交通部门、商业部门、会展部门、建设部门、公共管理部门,以及旅游信息技术、旅游地产、旅游金融、保险、旅游制造、文化创意等新兴行业和部门。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些部门与行业面临着对应用型高层次务实型专门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MTA教育必须进行研究方向的设置以满足上述部门与行业的人才需求。

由于MTA教育刚刚开始,各个开设MTA教育的旅游相关院校在进行具体的研究方向设置时,都是具有摸索的性质,所以,本人在此提出关于MTA研究方向设置的一些想法,以供方家商榷。

一、开设MTA教育的旅游相关院校应当结合本校的优势研究领域进行MTA方向设置

我国第一批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有56所,各个高校应当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有利条件灵活设置MTA研究方向。比如,华侨大学,是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和面向海外开展华文教育的主要基地,也是全国境外学生最多的大学之一。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是教育部最早批准成立的全国八所旅游高等院校之一(1983),是“中国旅游名校T10联盟”成员单位,也是国内第一家可以直接向海外招收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旅游院系。华大旅游学院有着“旅游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全国四家)、部级特色专业“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育部高职高专示范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特色学科点,形成了面向境内外招生、覆盖高职-本科-硕士到博士完备的办学体系。所以,其MTA研究方向设置有境内与境外方向,就是与其面向国内与国际的优势结合而设置的。另外,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充分发挥自己位于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旅游研究较为擅长的优势,在其MTA研究方向中设置了民族旅游方向。

二、开设MTA教育的旅游相关院校应当结合本区域旅游发展开设MTA方向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旅游发展差异较大,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应当结合本区域的旅游发展,灵活设置MTA方向,以达到服务经济建设大局这一目标。比如,南开大学MTA开设了港口与邮轮旅游管理方向,这就是结合了天津的港口城市特点与力争国际邮轮经停天津这一发展趋势而进行的灵活设置,符合天津未来的旅游发展趋势,也有较大的实际需求。而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位于中西部地区,区域内生态旅游开发的需求 较大,所以设置有生态旅游方向。

三、开设MTA的教育方向应当有广泛的市场需求

MTA教育是以专业实践与应用为导向对学生实施培养教育,因此学生毕业后将从事旅游行业以及相关行业中的实务性工作。由于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强、辐射面广的产业,其运行过程所涉及的不仅仅是酒店、旅行社、景区和景点等纯粹意义上的旅游行业,还包括航空、铁路、游船等交通部门;商品零售、旅游购物等商业部门;会议、展览等会展部门;园林绿化、生态恢复、文物、建筑、艺术装饰等建设部门;旅游策划、旅游广告宣传、管理咨询等旅游智业部门;旅游行业管理、旅游公共设施管理等公共管理部门;以及旅游信息技术、旅游地产、旅游金融、保险、旅游制造、文化创意等新兴行业和部门。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些部门与行业面临着对应用型高层次务实型专门人才的大量需求,MTA教育应当可以满足上述部门与行业的人才需求。

以传统的旅游企业来说,中国旅游市场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国内许多传统的旅游企业(包括酒店、旅行社等)面临能够胜任实际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旅游管理专门人才缺乏的问题。因此,学生通过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教育的学习,将成为目前国内正求贤若渴的传统旅游企业的抢手人才。

对于众多的与旅游相关的新兴行业(如旅游地产、旅游金融、旅游制造业)来说,也存在着大量人才短缺的现象。以旅游地产为例,根据国际权威结构预测,未来二十年,中国的旅游业和房地产业都将会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旅游地产作为两个黄金产业的交叉型产业,已经开始逐步受到业界及专家学者的关注,但人才问题是中国旅游地产发展受限的因素之一,这个行业需要大量的具有旅游地产专门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MTA的旅游地产就是针对这种需求而专门设置的。学生通过模块课程的学习可具备足够的相关知识与相关能力,毕业后将在旅游地产行业大展宏图。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创建于1985年,旅游管理专业获得教育部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获得部级的旅游管理学科实验中心、获得自治区优质专业、自治区重点建设学科、旅游市场学和旅游规划获得自治区精品课程、近年获得部级科研项目10项,省级项目30项,横向项目60项,特别是旅游管理专业在2008年全国92个旅游管理硕士专业排行榜中位列第8位。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也是首批获得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结合实际情况,其2011年MTA专业方向设置为以下几个方向:

1、民族旅游开发与管理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在民族旅游研究方面较强,设置这一方向主要针对广大中西部民族地区招生,可以与顶尖旅游院校展开错位竞争。

2、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承担大量旅游规划项目,对景区尤其是新建景区的各级管理人员有较强的吸引力。

3、生态旅游与管理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在生态旅游研究方向有较大优势,而我国中西部地区有大量森林公园及生态型景区,对中高级生态旅游管理人才有较大需求。

4、国际酒店管理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是国内第一批设立的本科酒店管理专业,近年国内很多城市有大量高星级酒店落成,有大量的中高级管理人才需求。

5、旅游公共管理

设置这一方向对提升各级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水平有较大意义。

6、旅行社与会展管理

主要面对旅行社与会展行业。

参考文献:

[1]于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教育情况分析.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06).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第8篇

三年前,黄道功创建兰考县焦裕禄精神研究会并出任首任副会长。

而今见面,还是会先递过来一本《县委书记如何认识县情》,这是他在清华大学的硕士论文,对兰考的思考与感情一并包含其中。

身为开封市委常委、开封市政法委书记,黄道功依旧把自己作为焦裕禄精神的学习者、实践者、传承者。

到兰考当书记要有勇气

2006年,黄道功从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县委书记调任开封市兰考县县委书记,从组织谈话,得知情况到走马上任,仅用了三天时间。

当时黄道功已经在河南省安阳市滑县领导岗位工作了八年。历任县委副书记、代县长、县长之后,此时担任县委书记也已经三年了。环境熟悉、工作捋顺、一切向好,43岁的黄道功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组织找他谈话让他去兰考。

“实在是突然,没有半点思想准备。”他甚至都没有时间回自己在安阳市里的家里一趟,交接好工作就直奔兰考。兰考的政治意义不言而喻,又由于焦裕禄的榜样力量,这里的每一任县委书记都备受瞩目。黄道功是继焦裕禄之后兰考的第12任县委书记,恐怕再没有哪个县委书记会有如此“待遇”。

勇气,还是勇气。

时隔多年,黄道功还是觉得当年走马上任最需要勇气。因为“只能干好不能干坏。”压力可想而知。兰考的自然条件不好,小麦亩产量低,跨入新世纪,虽然百姓温饱已经不成问题,但是经济如何发展、社会怎样稳定,仍旧是兰考面临的大问题。黄道功上任时,兰考县一年国民生产总值才7000多万,眼看着自然条件好的地方经济蹭蹭地往上升,黄道功知道自己责任重大,已经远远不是“从玉米馍到白面馍”那样简单。

更重要的还是思想方面的工作。兰考代表了一种精神,但不等于脱离了世俗。社会的变迁、人心的变化,都同样影响这里。黄道功到兰考第一天,上午组织部刚刚公布完任免令,下午就赶去处理一个突发事件。第二天上午,黄道功到焦裕禄陵园祭扫。到兰考的前一年,黄道功曾带领滑县各机关中层及以上干部到兰考参观焦裕禄纪念馆,并为焦书记扫墓,他也曾经在陵前祭奠。那时到兰考,黄道功受到了教育,也看到了兰考的变化,可是真到自己当了兰考的父母官,再走进陵园,内心感受却天翻地覆。

面对焦裕禄书记的墓碑,黄道功在心里命令自己“学习焦裕禄精神,一定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听起来很像是口号,实际做到却真正要扑下身子、全心全意。黄道功参加工作最早在安阳市北关区灯塔街道办事处,家就安在了安阳,从任滑县县委书记开始,他便开始了与家人两地生活的日子,直到现在任开封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仍旧是他在开封、家在安阳。儿子小学毕业前夕,给他打电话说:“爸爸你要是再不参加一次我的家长会,就永远参加不到我的家长会了。”那是黄道功迄今为止去过的唯一一次家长会。现在儿子已经大学三年级,早年时候曾认真地对他说:“我的生活中好像就没有你这个人。”黄道功是个儒雅又隐忍的人,说到这句话时候仍旧忍不住有些哽咽,能看出内心汹涌的愧疚。想一想,又换了轻松的表情说起其他的事。

可是他的办公室大门永远为老百姓敞开着,谁都可以推门就进。他跟老百姓在一起的时候,很像一家人,他还走到田间地头,走进他们的家里,和他们一起吃饭。顾不上家的基层干部,很多,在兰考尤其如此。一是因为当地还穷,要做的事太多,更重要的是有标杆。黄道功既然鼓足了勇气成为兰考的又一任县委书记,就要扛得住种种压力。他把这段经历看成“是挑战和考验,或许是人生重要的一个机遇平台。”

新时期、新内涵

黄道功到兰考第一天,就有老干部找到他,说“当年焦书记都是骑自行车下乡的,你也不能搞特殊”。言外之意是说他也不能坐小汽车。

黄道功理解,却不同意:“很多事情不在形式,当然必要的形式也要(笑)。关键在于有没有为民之心,能不能为民干实事。”他不但下乡坐小汽车了,而且第一年汽车行程就是10万公里,“自行车怎么能行?”百姓们对焦裕禄怀念,也正是对现在领导干部作风的一种期盼,这也是黄道功努力做到的,但是在当下学习焦书记,他更看重的是实质和内涵。

的确是有些东西开始变得不一样。

抓党建,是县委书记工作中的重要一环。黄道功抓党建、带队伍,很有特点。其中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举动就是唱红歌,在兰考县范围内搞机关、事业单位的歌咏比赛。曲目是指定的,其中之一就是电视剧《江山》的主题曲《江山》。第一句“打天下坐江山”吼出,气势就出来了,再往下唱,黄道功发现有人热泪盈眶。“人心齐了,工作才能干好。”

兰考有个“焦裕禄式的好干部”评选,年年都在评,但以前以精神奖励为主,影响不大。黄道功上任第一年,提出给名给利给地位,评上“焦裕禄式好干部”的,奖摩托车一辆,提拔一级;评上“十大村官”的,奖农用三轮车一辆,连续两年评上的提拔为乡长助理或副乡长。最初,很多人质疑,觉得是违反了焦裕禄精神。黄道功说服大家,时代变了,奖励方式跟着变化不代表焦裕禄精神被腐蚀了。“甘于清贫、清苦是焦裕禄精神,但是不能把清贫、清苦认为是焦裕禄精神的核心。”

根据新规定选拔的结果是,一个53 岁的乡干部被提拔为乡党委副书记,一个乡中心小学的校长被提拔为县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全县震动。

“当时我们采取自愿报名,组织推荐,组织确定,电视公示,群众公认,最后经常委会讨论决定。原则上,正科级不允许参评。并且,要评就评真正好的,宁缺勿滥,不定名额,有几个评几个。”在兰考,焦裕禄式好干部2006年评了5个,2007年就只评了3个。

评上的人也还是有人告状说“不合格”,组织上都会根据“举报”认真地查。黄道功坚持一点就是“没有十全十美”。但他们坚持一点,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要看主流。“比如有人反映其中一个离了婚,但只要他工作干得好,真正为老百姓办了事,又不贪不占,像离婚这样的个人问题,我觉得就不应该一棒子打死。”

以往县乡干部都不愿到村,但自从评了“十大村官”后,现在是争着下去。“举个例吧,我们让乡镇选了22个老大难村,让县乡干部自愿报名下去。结果报名的居然有108人,财政局报了6个人,副局长都要求下去,没被批准。人太多了,没办法后来我们又扩大到39个村。”黄道功说。不排除有人奔着升官去,但是黄道功认为,更重要的是效果。而这种激励机制下产生的村官,扎到基层中之后果然都干得好。黄道功还记得时任县广播电视局干部陈龙书,到了一个13年没有村干部的徐堂村当村支书,刚去时连村都进不了,不到一年,不仅建了班子,经济也发展很快。

“把钱花在刀刃上”,是黄道功心中的焦裕禄精神。县委配了车,是因为下乡方便,县委的办公楼,仍旧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盖的,三层楼,简单地刷了粉,走廊里有的地方墙皮都掉了,也没有花钱重新装修。每天进进出出,没觉得不妥,似乎就应该是这样子,百姓们进进出出也不会觉得拘谨。

在黄道功任上,市场经济大潮已经冲进兰考,招商引资工作成为兰考县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也被列为兰考的天字号工程。这似乎与焦裕禄时代的做法格格不入。“作为一个政治大县,兰考受政策影响较大,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兰考面临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经济体制的制度选择和县域重要关系的政策选择。”黄道功归纳的“三大选择”,几十年间一直左右着兰考的发展方向和速度。而到了自己任上,“兰考已经进入战略机遇期”,如同当初他把出任兰考县委书记当做自己人生中的一个机遇一样,他也要带着兰考百姓把现在的大发展作为兰考的一个机遇。

2006年年底,黄道功跑到2006年中国(郑州)国际专业灯光音响及乐器展览会现场,帮兰考的农民叫卖起乐器。“兰考书记卖琵琶”,一时引爆。除了“县委书记”的头衔之外,黄道功最被人关注的身份是“兰考”。他这样的举动或许是兰考县委书记里前所未有的,他也因此受到了各种关注――批评、表扬、质疑、嘲笑,可是他似乎不以为然,还应邀上了CCTV-新闻的《小崔说事》,就讲兰考县委书记卖琵琶。

在他看来,县委书记就要是为当地发展想办法、谋出路,计划经济时代可以靠国家,现在就要靠自己。翻开黄道功当时在展览会现场“推销”琵琶的照片,仍然看到他内心的坦荡与自然。

关于兰考的思考和实践,被黄道功做成了自己的硕士论文。2006年12月,上任兰考县委书记未满一年的黄道功考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攻读公共管理硕士(MPA),在导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的提议下,黄道功以兰考为例,做出了《县委书记如何认识县情》的硕士论文,2009年黄道功调任开封市政法委书记,2010年4月,书已出版。

跟青年人讲焦裕禄精神

黄道功很喜欢清华大学的学生,不只因为他曾经就读于那里,还因为今年4月中旬,他在清华大学第五届职业生涯教练计划教练小组的一次活动中,跟同学们座谈时,大家听说他曾经在兰考当过县委书记,便问道“焦裕禄精神现在在兰考是怎样传承的”。

简单的提问,已经让黄道功感动不已。

怎样和今天的青年人讲焦裕禄精神?在两者生活质量和思维方式都有着天壤之别的当下,一直是他动脑筋考虑的问题,即便他是焦裕禄精神研究会副会长。

2009年,焦裕禄精神研究会就是在他的提议下创建的。初衷有二,一方面是为了研究焦裕禄精神在新时期的继承与发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存、整理与焦裕禄有关的文物。研究会成立时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

可是,即便作为副会长,黄道功也有发愁的时候,现在的年轻人,对焦裕禄越来越不感冒、对焦裕禄精神越来越不理解了。连他自己的孩子,也听不进去,他对于兰考的印象,更多是停留在“爸爸在那里工作过”的表面印象上。

黄道功觉得,其实这种精神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他在滑县任县委书记的时候,就曾开展“千名党员帮千村、同心协力奔小康”活动,他自己也联系了一个村子,走到田间地头跟百姓聊生活、听意见、找困难、想出路。

现在作为开封市委常委、开封市政法委书记,黄道功一如既往。

“焦裕禄书记留下的是一种精神,是我们党的一种品质。”黄道功如是解读焦裕禄。践行与继承是习惯和信仰,与身在何方无关、与官至何处无关。

2008年,CCTV-农业频道评选“三农创新人物”,黄道功榜上有名。候选词如是写道:“这里,曾产生过县委书记的好榜样;这里,飘扬着的一面优秀共产党员党旗。这里是兰考,焦裕禄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工作过的土地;这里是兰考,焦裕禄之后的第12任县委书记黄道功躬身实践,带领兰考干部构筑新的民心工程的地方。”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第9篇

MBA的全称为MasterofBusinessAdministration,即工商管理硕士。引进这个理念作为管理者必须具备三商、四能、一种素养。三商是智商、情商,还要有胆商;四能是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公关能力和组织能力;一种素养是要有多元文化的素养。这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需要。

1.三商

1.1智商

随着人们健康需求的扩大,护理模式的转变,全球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以及加入WTO的挑战和机遇,护理工作将逐渐向国际化、市场化、特色化、护理教育高学历化发展。护理工作的对象是群体的人,是以人为本的,所面对的问题包罗万象,需要掌握比较广博的知识。作为管理者的护士长就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人文社会知识及管理知识。为此不但要学习管理科学和领导科学,还要学习行为科学、运筹学、公共关系学、人际关系学等。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开拓视野,触类旁通,解决各种不同类型的问题。而低智商者是无法做到这点的。

1.2情商

护士长要善于沟通,也就是要有协调能力和较强的表达能力,以及统筹全局的思维能力。要立足于全面和整体,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护护、医护、护患关系及与兄弟科室、辅助科室、后勤供应、器械维修等系统的关系。在解决问题时寻找使各部分相互协调配合的最佳方式,这样才能提高效率,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人们的法制观念增强,医患间往往为一件小事需要护士长费尽心机才能协调;而刚协调好的一件事,又因医护人员一句不注意的话而再起风波,甚至发展成医疗纠纷。因此,护士长除了有长期做协调工作的思想准备外,还必须有不为困难所动的坚韧意志。

1.3胆商

也就是要有谋略。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办医热潮的兴起,加上企事业单位公费医疗改革,医疗价格调整等因素,医疗卫生市场竞争13益激烈。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医院原有的管理体制受到严重冲击,医院管理也应注重经济、注重成本核算和医院的公共形象,研究医院如何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为此作为护士长必须具有一定的谋略,要有竞争意识和经营意识。一方面精打细算,进行成本核算,尽可能降低卫生资源等无谓的消耗和浪费;另一方面要以合理的收费来吸引病人,杜绝乱开药、乱收费等现象,努力提高医院的声誉,从而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句话就是尽力做到(病人、员工、医院)“三盈”,甚至是“多盈”。

2.四种能力

2.1创新能力

创新是管理的永恒主题,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创新可在知识上创新、技术上创新、应用上创新和传播上创新。当今社会已是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正面临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的大较量,人们的观念、生活及生产工作方式都将发生巨变。这就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行业应当审时度势,把握机遇,以全体人群为对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城镇社区为阵地,以护士素质为保证,积极开拓创新护理服务市场。护理管理工作者要在思想上、管理意识上、服务理念上不断创新,要建立新的机制。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才能提出创造性的建议,才能带领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2.2应变能力:

护士长要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敏锐的洞察能力。医院是个社会化的活动场所,突发事件层出不穷,随机现象普遍存在。这就要求护士长在各项工作活动中,一方面要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对新事物、新问题要有敏锐的感知能力,掌握事物发展的新动向,随机应变,灵活处置。

2.3公关能力

医院管理还要注重公共管理,常言道:“做官先学会做人”。护士长在医院中处于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多类型的人际关系之中,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广泛性、社会性,决定了护士长在整个医疗工作人际关系中的中心位置,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人际关系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护士长必须有公关意识,并具有一定的公关知识,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正确使用语调、表情、措词,以取得与病人及医院内方方面面人员的沟通。此外,护士长还应有容人之心,要能容人之长、容人之短、容人之功、容人之过等等,“容人之道”是护士长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

2.4组织管理能力

医院管理还要注重行政管理。护士长作为基层护理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应该虚怀若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以自身良好的品德去影响和带动他人。要实施激励机制,鼓舞士气,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努力使病房全体护理人员成为一个“高效率的团队”。只有把科室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把病区的护理工作做的更好。

3.多元文化的素养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企业年金养老方案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F842.6

企业年金,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尤其是我国当前养老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M公司是一家经济效益好、社会责任感强的大型国有企业,有能力也有义务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职工福利体系,使员工能够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促进企业乃至社会的和谐发展,M公司于2013年1月1日启动了企业年金计划。在过去几年的运行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随着不断地运行,发现其在企业年金制度的设计上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使得没有完全实现实施企业年金的目标,效果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鉴于此,本文在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M公司企业年金方案的优化提出几点建议。

一、M公司现行企业年金计划存在的问题

(一)激励性年金制度有待完善

虽然M公司的年金计划相比之前的补充养老保险对员工来说产生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由于其企业及职工缴费的方式过于单一,考虑的因素过少,在满意度和计划对年金优化设计的问卷调查中,参与调查的职工普遍认为:首先,企业缴费仅仅规定了缴费的上限,按照其计算公式,可以看出企业计提的费用被全部分配到职工企业账户,而企业公共账户并没有预留对企业有突出贡献的等人员进行奖励的缴费资金,没有考虑到员工因工作表现不同而为企业所做的贡献的差异。其次,缴费仅仅依据上年度职工本人工资总额作为缴费基数,尤其是在国企这种平均主义的薪酬分配体系下,绩效考核不严、奖惩不明,个人收入基本是固定的情况下,根本体现不了对优秀业务骨干的激励。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势必会影响那些有突出贡献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对公司整个人才孵化机制产生不利影响。在发出的300份,收回275份问卷调查表中:在“是否同意计提奖励基金”一项中有202人选择了“是”,占比73.45%;在“当前按照工资总额作为缴费基数是否合理”一项中有170人选择了“否”,占比61.82%,其中160人在“是否同意考虑司龄、职称(职务)作为系数调节表”一项中选择了“是”,同时有多名问卷调查职工提出了加入上年度绩效考核结果作为系数的建议。

(二)中人补偿制度不太合理

M公司在年金计划同大多数企业年金计划一样中设置了一定的过渡期,方案规定从年金方案执行之日起至2022年以前为新老办法过渡期,对在该期间达到领取待遇的中人设置了补偿标准。在此期间内退休的人员,通过设置过渡期补偿缴费和一次性补偿的方式解决其因实行企业年金制度使其待遇低于其实行企业年金制度以前的待遇。这项规定虽然考虑到了中人的利益,但是方案对补偿计算过于简单,体现不了差别。中人补偿标准主要运用退休前统筹外补贴作为计算基数,虽然体现了职工性别的差异,但忽略了职工退休前职位、职称以及工龄等差别,使待遇过于平均化。按照M公司年金方案中人补偿方案:

“中人”补偿金=实施方案试行时的统筹外月补贴标准(不含原补充养老保险或企业年金)×折算比例×12×人口平均余命×综合贴现系数

计算示例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达到退休年龄的(男60岁,女55岁)职工,按照此公式计算,在同一余命和折算比例下,女职工的补贴标准普遍高于男职工,且同一性别不同级别之间的差异过小,实际情况来看显然不合理。这也是在问卷调查时已经领取待遇和即将退休职工提出问题较多的地方,在收回的275份调查问卷中,有41份提到了这个问题,有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三)年金参与结构不合理

根据M公司企业年金管理部门的统计:截止2014年12月31日,M公司共有职工10 455人,其中8 364人符合参加企业年金条件,占总人数的85%;已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为6 273人,占总人数的 61%;符合参加条件而未参加企业年金的有2 342人占符合条件人数的28%,参与率相对较低,未参加人员大多是一线是施工人员,而后方管理人员基本上都加入了企业年金计划。年金参与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包括:第一,有的企业尤其是有关领导参保意识淡薄,对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意义及作用认识不到位,认为建立企业年金眼前会给企业带来成本负担,未能从长远利益和人才管理方面考虑,造成企业不积极加入。第二,宣传力度不强,企业年金对很多职工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员工尤其是一线施工人员,接触的知识有限,使很多员工对企业年金不了解,只知道自己每月工资扣款增加,现金收入变少,不清楚未来可享受的收益,对参与企业年金计划持一种犹豫的态度。第三,企业年金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很多都是从事社保或人力资源专业的人员兼任,没有专业、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大多是边干边学,在对员工进行一些政策解读时,往往因为理解的不透彻不能准确宣传解释,造成员工不参与或者退出企业年金计划。

二、优化设计的几点建议

(一)多种途径提高年金方案的激励性

企业按照上年度工资总额的1%计提奖励基金划入企业账户用于对突出贡献的人员奖励。

针对原方案缴费形式单一,激励效应不完善的情况,根据员工司龄、职务级别(职称)、个人上年度绩效考核(KPI)结果三个因素设计企业年金的计提标准。企业缴费=本人缴费基数×基本缴费比例(每年由管委会根据企业缴费规定的比例上限核定)×(司龄系数+职务级别系数+个人上年度绩效考核(KPI)系数)。

具体见表2~表5。

例1:假定2014年一位为市场开发部高级经理的中级工程师,为企业工作了15年,其上年平均月工资为15 000元,年度绩效考核得分为75,本年基本缴费比例为4%。则根据上述经过优化的计算公式计算该工程师2015年年金缴费如下:企业月缴费金额=15 000×4%×(0.4+0.2+1.1)=1 020元,且因其在本年经营工作表现突出给予奖励基金5 000元。该工程师2015年企业为其缴费为1 020×12+ 5 000=17 240元,假如个人缴费为企业缴费的1/4,即1 020/4×12=3 060元。

例2:假定2015年仍是该位工程师,其上年平均月工资为16 000元,年度绩效考核得分为60,本年基本缴费比例为4%。则根据上述经过优化的计算公式计算该工程师2015年年金缴费如下:企业月缴费金额=16 000×4%×(0.4+0.25+0.9)=992元,该工程师2015年企业为其缴费为992×12=11 904元,假如个人缴费为企业缴费的1/4,即992/4*12=2 976元。

通过以上计算方法的系数设计根据员工司龄、职务级别(职称)、分层次计算充分体现了公平的原则。通过实施个人上年度绩效考核(KPI)结果与企业为员工缴费比例挂钩,更能体现效率优先的原则,激发员工努力工作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的同时,也为公司做出了贡献,促进公司的发展。同时也激发了那些绩效较差的员工要想退休后的收入有保障就必须现在努力工作,从而提高公司整体工作效率。

(二)改进中人补偿计算方式

“中人”补偿金根据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外补贴标准、过渡期间退休年份的折算比例、中国人口平均余命以及司龄系数、职务级别系数进行计算,待职工退休时根据职工个人申请,愿意一次性领取的可以一次性发放,不愿意一次性领取的可以继续参与公司年金计划投资。

计算公式如下:

“中人”补偿金=实施方案试行时的统筹外月补贴标准×折算比例×(司龄系数+职务级别系数)×12×人口平均余命×综合贴现系数

具体系数见表6~表8。

计算示例如表9。

(三)企业年金计划实施过程中其他注意事项

1.加强宣传和培训

企业年金当前在我国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是一个次新生事物,而且是专业的系统工程。作为一种信托资产、必须进行市场化的运作,这种复杂性及风险性要求有极高的专业水准,与以往自行管理的补充养老保险大多以存款或购买保险产品的形式管理有很大的不同,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它实施的整个过程都需要由不同部门、不同的专业共同参与才能完成,这就对相关管理人员除了要求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外还必须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年金管理和经办人员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相关业务人员了解了政策,才能很好地运用政策,更好地为企业做好管理、更好地为参保人员服务。

针对大部分职工对企业年金知识的匮乏和片面理解,要加强企业年金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可以通过公司网站、报纸、杂志等宣传,也可通过现场培训、讲解等方式让职工尤其是施工现场一线职工了解并熟悉关于企业年金的相关信息和知识,让职工明白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意义,以及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企业年金的运作管理模式,认识年金投资的风险等,让他们明明白白参与,自愿承担风险,从而形成一种“企业年金文化”,推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高职工的养老储蓄和投资意识。

2.加强风险控制

企业年金资产因为属于信托资产,其风险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养老资产务必坚持“安全第一、收益第二”的原则。在年金方案的制定时,应充分考虑制度对资产安全的制约,首先应该制定标准化的规章制度,其次年金的相关工作流程必须加强内部监督,接受公司的纪委、监察、工会等部门按照企业年金管理制度的要求和公司内控体系进行检查和监督,接受公司审计部门的审计并出具相关报告,供参保人参阅,有必要的情况请外审进行专项审计。尤其注意:(1)在方案实施初期,为了控制风险,除了和委托人签订合同以外,年金管委会务必召集账管人、托管人、投管人就对委托合同中没有的相关规定、条款签订备忘录等作为双方权利义务的保证。(2)在投资运营时,受托人拟定的投资方案务必取得委托人的同意后方可实施。(3)企业的年金管理人员能够在线实时查询资产尤其是权益类资产的估值,以便对风险的控制。

3.加强披露机制,实行市场化管理

企业年金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如果拥有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可以及时发现管理机构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控制或降低可能存在的风险,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同时也能够使每一位参保人能自担风险、自负盈亏。企业应该做到:(1)整个企业年金计划的建立过程应该公开、透明,实施方案必须在职工代表大会中决议通过后方可执行,对相关管理机构的选择务必采选招标的方式进行选定,不得存在暗箱操作的可能。在对员工进行激励性奖励时,务必坚持制度的规定,公平、合理的分配。(2)对于投资管理人的管理,应该引入竞争机制,按照资产标的分为若干,可以引入多家投资管理人来管理资产,并且每年对其投资结果进行评比,实施末位淘汰制度,激励投资管理人做好资产的保值增值,最大限度实现企业年金资产的增值保值。(3)每年职代会要公布上年度企业年金运行报告,让职工了解年金运行情况,决定自己是否继续参加下一年度的计划。(4)每位职工可以登录年金账户的客户端实时查询自己账户的动态,确保心中有数。

总之,由于时间和资金有限,在进行M公司的企业年金的优化设计时,只是做了初步的前期问卷调查,方案改进后并没有做深入的现状调查和职工意见调查,会导致方案设计不能较为合理的反映企业职工的意愿;再次,方案优化设计所用系数是在参考了其他单位的相关数据后,结合本单位情况给定的,并没有和本单位相关部门研讨设定,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最后,方案是作者在总结本单位实际情况和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和至少一年运行后才能得出结论。总之,因受时间、研究条件和作者自身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该企业年金优化方案还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还应不断调研、发现问题、改进管理方法,使M公司年金方案更加完善客观,真实体现职工权益。

主要参考文献:

[1]杨燕绥.企业年金理论与实务.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2]冯岭.国有企业年金制度的优化设计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公共管理硕士论文,2007

[3]于震.M建筑工程公司企业年金激励效应研究.山西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论文,2013

[4]王健.HX银行企业年金计划优化设计研究.山东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论文,2011

上一篇:教育管理硕士论文范文 下一篇:绩效管理硕士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