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管理范文

时间:2023-07-17 16:52:22

公共场所管理

公共场所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安全保障义务的范围;公共场所管理人;现有立法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104-03

山东招远发生在麦当劳餐厅里的故意杀人案,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公共场所管理人在是否负有安全保障义务,以及多大程度的安全保障义务等方面广泛的探讨,然而由于《侵权责任法》和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相关规定在实践方面的缺陷,使得我们结合安全保障义务的构成要件判断实践案例存在着相当困难,笔者在梳理安全保障义务的立法和理论渊源后,结合山东招远血案的分析,以期探讨对安全保障义务之重构。

一、安全保障义务立法嬗变

(一)安全保障义务在大陆法系的演进

最早涉及安全保障义务的案件是德国著名的亚麻毯案件。安全保障义务在德国法上称为一般安全注意义务,源于交通安全注意义务。随着安全注意义务相关案件的出现,一般安全注意义务渐渐被德国司法实务界用于侵权法领域,并逐步发展到其他社会交往活动领域。在法国,与安全保障义务性质相类似的是安全义务,安全义务首先出现在契约责任中,而后逐渐拓展到侵权法领域。安全义务理论最初是为了对工伤事故中受害人提供保护而被法国司法所创设的。此后,法国逐渐扩展契约法的安全义务理念,将它适用到侵权法领域。

(二)安全保障义务在英关法系的演进

英国、美国是判例法国家,大多数法律制度和法律原则是在判例中形成的。在英美法上,与安全保障义务相对应的是安全注意义务。安全注意义务不仅存在于合同关系中,而且也构成了侵权法的基础。安全注意义务的存在是构成过失侵权诉因的重要条件,其理论溯源于英国,是英美过失侵权法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并逐渐成为英美侵权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

(三)安全保障义务在我国的立法嬗变

2004年5月1日起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其第6条的规定的安全保障义务存在严重的不足。本条将义务主体仅限于从事社会活动的人,而且着眼于相对人遭受人身损害时赔偿问题,是一种局部的、不完整的关于安全保障义务的规定。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对公民人身和财产权益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保护,其第37条规定了公共场所管理人的安全保障义务。除此之外,安全保障义务在相关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也有规定,如民用航空法、公路法等。但尽管如此,我国关于安全保障义务的立法相对于复杂的司法实践而言仍存在严重的缺陷,关于安全保障义务的认定标准,以及安全保障义务的类型仍有不明确以及不完整的方面。鉴于此,在今后的侵权责任法的立法及司法解释过程中应当予以进一步的健全与完善。

二、对《侵权责任法》安全保障义务之解释论分析

我国《侵权责任法》施行以来,虽立法方面对安全保障义务已做出价值取舍与定性,然基于解释论的角度,我国学者对安全保障义务归责原则的认定存在较大的争议。我国侵权责任法是在规定过错责任,公平责任和严格责任三项归责原则的基础上,再加以规定特殊侵权责任类型的方式上而建立的。有学者认为,安全保障义务在因果关系,过错判断,责任形态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应适用于特殊的过错责任原则。正是由于公共场所管理人的责任构成要件和范围与一般过错责任相比具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侵权责任法上有必要做出特殊的规定。笔者认为,第37条包含两个条款,第1款的构成要件可以概括为损害,因果关系和过错,法律后果,这与过错责任的构成要件与法律后果都像符合,不能认为属于特殊侵权行为。第2款是规定第三人介入侵权行为的情况下,应根据不同的情况,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不能一概而论适用补充责任。根据体系解释的原则,公共场所管理人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三、公共场所管理人安全保障义务之实践及山东“招远案”引起的思考

(一)公共场所管理人安全保障义务之实践

在王利毅、张丽霞诉上海银河宾馆纠纷案中,原告之女王翰入住被告的宾馆后,被犯罪分子杀害,随身携带的财物也被劫走。期间,宾馆未对犯罪分子作访客登记,对其行踪也未能引起注意。二审法院认为,宾馆与犯罪嫌疑人不存在主观上的共同故意和客观上的行为牵连,因此不构成共同侵权,不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宾馆依法只对其在订立合同时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此外,王翰作为旅客,应注意保护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这是订立住宿合同后应当履行的附随义务。很明显,法院是依据《合同法》中附随义务和损害赔偿范围的规定来处理本案的,法院否定了安全保障义务人的侵权责任,以违约责任来认定本案,并未涉及公共场所管理人的安全保障义务。在吴成礼等诉中国建设银行官渡支行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中,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是直接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原因,并不是被告官渡支行故意实施的侵权行为。但是,由于被告未尽到对存款人在合理限度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具有过错。而犯罪嫌疑人逃逸后下落不明,应由未尽到安全注意义务的被告支行承担补充赔偿责任。此案,法院肯定了被告违反了安全保障义务应承担侵权责任,并进而涉及到对补充责任的认定。

(二)山东“招远案”引起的思考

2014年5月28日,在山东省招远市麦当劳餐厅里,张某等六人与同在该店就餐的吴某发生口角,随后对吴某进行殴打,致其受伤,后经抢救无效死亡。案件发生后,引起了网络对麦当劳餐厅是否负有安全保障义务,以及多大的程度的安全保障义务的议论与思考。本案一审、二审中,被害人亲属并没有提及麦当劳餐厅对被害人所受到的损害应负有侵权责任。从事后公布的录像看,麦当劳餐厅的员工进行了一些劝阻行为,并且有员工疑似遭到了加害者的殴打,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采取了报警,事后也积极配合公安机关进行相关情况的调查。公共场所管理人对其经营服务场所负有安全保障义务,不仅仅是侵权责任法明文规定的,也是合同法中关于附随义务的应有之义。综合全案来看,我们不能苛求作为公共场所管理人及其员工为了保护被害人免受损害,而冒着生命危险与歹徒搏斗,这样的要求也显然高于安全保障义务的基本内容。根据我国《合同法》关于合同的附随义务的规定,麦当劳餐厅也履行了合同的协助,报警等义务。因此,麦当劳餐厅是尽到了安全保障义务。

四、公共场所管理人安全保障义务之检视

(一)现有立法规定之不足

1.安全保障义务补充责任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侵权责任法》出台之前,学界在安全保障义务的补充责任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分歧。立法者作为对这种情况的回应,在《侵权责任法》第37条第2款明确规定公共场所管理人在存在直接侵权人的情况下,承担的是补充责任。然而从解释论的角度来看,安全保障义务补充责任的制度,不仅违反了侵权损害赔偿法的基本原理,也违反了侵权过错的一般理论,在比较法上也缺乏相应的依据。此外,关于安全保障义务补充责任的性质,学界也有不同的观点,其中较为重要的是补充责任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关系认定。笔者认为,应对安全保障义务的补充责任进行解释,具体地区分直接责任与补充责任,应由法律规定的单一补充责任制度转变为多元化的责任体系。

2.安全保障义务在合同法中未明文规定

虽然合同法中并未有关于安全保障义务的规定,而且我国相关司法解释和《侵权责任法》规定了安全保障义务,但这并不影响司法实践中被害人就合同义务进行诉讼。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却存在只以侵权责任法之安全保障义务来作为司法判决的依据的现象,这不但是对安全保障义务性质产生了质疑,也是对我国不同法律规范适用的误解。若公共场所管理人与被加害人之间存在合同关系的情况下,依我国《合同法》第60条的规定,安全保障义务亦是在诚实信用原则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附随义务,公共场所的管理人亦可成为违约责任的主体。由于对安全保障义务的性质存在争议,这也是导致司法实践中关于安全保障义务是选择违约之诉还是侵权之诉的重要原因。

(二)安全保障义务性质之认定

我国关于安全保障义务性质之认定,主要有三种观点,即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延伸的附随义务说,基于司法解释和立法规定的法定义务说,以及借鉴英美法系侵权法相应规定之注意义务说。笔者认为,鉴于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众多的关于安全保障义务的案件,大都以既构成不作为的侵权责任,又构成违约责任的复杂情况。关于安全保障义务之定性,应以法定义务说为原则,以约定义务说为例外。若存在责任竞合情况下,当事人可以选择在实体法上和程序法上对其有利的观点。

五、公共场所管理人安全保障义务之再建构

(一)构建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多元化责任体系

本文主张在第三人介入侵权的案件中,公共场所管理人的责任形态应当由当前单一的补充责任形态转变为一种多元化的责任体系。第一,若公共场所管理人故意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应当直接承担侵权责任;第二,若公共场所管理人与直接侵害人均存在过失时,应依《侵权责任法》之共同因果关系的分别侵权,依据各自的损害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三,若公共场所管理人疏于注意,而直接侵害人系故意侵权,此时应当适用不真正连带责任。根据公共场所管理人不同的主观心态和客观行为,来具体承担不同的侵权责任。

(二)建构诉讼机制的多元化体系

针对具体司法实践操作层面公共场所管理人的安全保障义务大都采取侵权责任的诉讼机制而忽视合同法对公共场所管理人附随义务调整的现状,我国司法层面应采取多元化的诉讼解决机制,不能因合同法条文未明确规定安全保障义务而忽视对其的规制。关于安全保障义务的性质认定,有法定义务说和约定义务说等观点。前述山东招远血案,受害者与麦当劳餐厅是订立了一种服务合同,随之也产生了相应的附随义务。因此,在案件中,受害者与麦当劳餐厅不但有侵权责任关系,也有合同义务关系,二者产生责任竞合情形。若受害者家属提起合同违约之诉,法院也应该据此进行裁判,而不能仅仅以《侵权责任法》有明文规定而弃之不用。

(三)适当引入责任保险制度

公共场所管理范文第2篇

管理人员相关知信行现状

管理人员对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知识的知晓情况在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有效方法相关调查中,知道应加强自然通风,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人员较高,达到84.21%;但是知道加强空调等机械通风,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仅占到38.60%;知道打扫卫生时要保持地面湿润,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知晓率最低,仅占8.77%。对于保持房间空气湿润、加强空调等机械通风、打扫卫生时要保持地面湿润,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知晓率不足50%。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对于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年龄因素与相关卫生知识的得分高低之间有关系。31~40岁年龄组段和20~30岁年龄组段的得高分的人数较>40岁年龄组多。性别、文化程度、所学专业等因素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知识得分的高低没有关系。对卫生管理工作态度的调查情况经过问卷调查,有77.19%的人非常热爱自己从事的管理工作。82.46%的被调查者认为加强培训管理和考核是提高本单位卫生管理质量最有效的方法。84.21%的被调查者认为卫生行政监督等监督机构,能够有效地改善本单位的卫生状况以及其他状况。63.16%的人认为每半年以内应该有1~2次的卫生监督指导。87.72%的被调查者认为本单位领导很重视卫生工作,会定期巡查,但只有80.70%的单位会因管理得当而进行奖励。对卫生管理工作行为的调查情况调查问卷显示,有89.47%的人会主动思考工作中的问题提出,并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在解决管理制度上的问题时,有84.21%的高级管理人员会主动提出解决方案,待老板同意后实施,只有5.26%的人会自己独立处理。遇到紧急情况时,有82.46%的高级管理人员会选择提出解决方案,待老板同意后实施,只有1.75%会自己独立处理。关于了解卫生管理行为相关知识途径行为的调查显示:通过“老板交代”途径了解规范卫生管理行为相关知识的比例仅5.26%,一方面可能是老板不重视相关卫生工作,也可能是老板不了解相关的工作,所以不能予以规范性的指导。通过自己定期学习相关的知识来了解规范卫生管理行为相关知识的占14.04%,通过相关行政部门培训了解规范卫生管理行为相关知识的比例最高为80.70%,说明当前情况下,加强相关行政部门的培训是了解规范卫生管理行为相关知识的最有效途径。

讨论

本次调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卫生知识的知晓率为82.64%,明显高于《珠海市食品行业管理人员卫生知识、行为调查》报道的食品行业管理人员卫生知识知晓率60.21%[1]。对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有效方法的卫生知识知晓率的调查,公共场所管理人员都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但是掌握的知识并不全面。比如,打扫卫生时要保持地面湿润仅占8.77%、知道加强空调等机械通风可以改善空气质量的仅占38.60%。这样提示我们,还要加强干预,进一步完善管理相对人员的卫生知识。在本次调查中,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31~40岁年龄组段的高分率较其他年龄组高。可能是因为这个年龄组的人不仅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所以对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有效方法相关知识以及其他卫生知识更加能够不断学习、全面掌握。性别、文化程度、所学专业、工作年限、现从事工作类别5个因素均不是相关卫生知识高分率的影响因素。可能是因为调查的样本量偏小,也可能因为宾馆、酒店的卫生管理工作并不受性别、文化程度以及严格的专业性限制,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工作经验的累积和不断地学习,都可以使管理人员充分了解相关卫生知识,从而达到更好地管理宾馆、餐厅的效果。这样更加提示我们,对管理相关人员加强后续的卫生知识培训、不断强化、更新卫生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对于了解规范的卫生管理行为相关知识的途径,有75.44%的人认为,可以从相关行政部门的培训来获得,且82.46%的被调查者认为,加强培训管理和考核是提高本单位卫生管理质量最有效的方法,与《泰州市超市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信行调查》得出的52.4%的人认为卫生部门开展的卫生知识培训是获取相关卫生知识的主要途径的结论相似[2]。使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认知程度和卫生行为合格率提高,必须加强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以及卫生行为的监测[3]。对于卫生管理制度上的缺陷和需要紧急处理卫生管理遇到的问题时,大部分的高级管理人员会选择提出解决方案,待老板同意后实施,仅有少数会自己独立处理,制订相关制度或解决遇到的卫生问题。说明高级管理人员在处理问题时的自限和自主处理的积极性都不高,往往卫生行政监督相关指导意见都是直接传达给高管而不是老板本人,这样就导致在执行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滞后性,有时甚至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实施。掌握了一定的卫生知识不一定就能形成相应的卫生行为[4]。我们既要有针对性地抓好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提高他们卫生知识水平,更要从政策、环境、社会支持等方面促使良好卫生行为的形成。

公共场所管理范文第3篇

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公共场所经营者的自身管理水平,强化其作为公共场所卫生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扩大卫生监督信息透明度,提高卫生监督工作效率,建立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长效机制,提升公共场所卫生整体水平,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决定成立县推进公共场所卫生信誉度量化分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我县实施方案的制定、组织实施及指导、督查等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三、工作目标

全县推进公共场所信誉度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按照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进行。

1、以住宿业、游泳场所、沐浴业和美容美发场所为重点推进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地区8底住宿业、游泳场所、沐浴业和美容美发场所等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完成率要达到90%以上。

2、9月底之前全面完成住宿业、游泳场所、沐浴业和美容美发场所的量化分级管理。

3、地区KTV、室等公共场所,9月底之前要求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完成率达到50%以上。

四、实施步骤

全县公共场所推行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从2012年6月中旬启动,共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2年6月10日—8月31日),具体要求如下:

(一)宣传动员及工作部署(6月10日—6月30日)

1、制定方案、全面启动。制定推进全县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成立领导组织及工作机构。组织对从事公共场所执法的卫生监督员培训,认真学习理解量化分级管理评分标准、研究讨论具体工作方式方法,把握好工作尺度,确保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规范顺利实施。

2、广泛动员,开展培训。摸清本辖区内各种规模的住宿业、游泳场所、沐浴业、美容美发场所以及KTV、室的数量,切实做好辖区内公共场所经营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动员和培训,要让公共场所经营者充分认识推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重要性,提高其主动参与的自觉性,动员他们对照标准自我评分、自我检查、自我规范,全面提升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水平,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卫生安全的消费娱乐环境。

3、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公共场所卫生法律法规、卫生要求和实施公共场所卫生信誉度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目的及意义,促使经营行业加强自律,自觉规范行业行为,推动社会各界及广大消费者理解和支持在公共场所推行卫生信誉度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监督环境。

(二)现场监督和评审(7月1日—7月31日)

认真按照卫生部《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及《省卫生信誉度量化分级评分表使用指南》的标准和要求,对辖区内获得卫生许可证的住宿业、游泳场所、沐浴业、美容美发场所以及KTV、室等进行监督检查、量化评分。对关键评分项目不达标的,要责令限期进行整改,并做好指导与服务工作。含多个经营性公共场所类别的综合性公共场所,对不同场所分类测评确定其相应的卫生信誉度,其场所的综合卫生信誉度等级采取“就低不就高”的原则,按照最低等级的卫生信誉度确定其综合等级。

(三)授牌和公示(8月1日—8月20日)

根据评审结果对参评单位授牌。卫生信誉度等级的评定和授牌工作。A级卫生信誉度单位,应在公共场所经营者自主申报的基础上进行评定。公共场所卫生信誉度等级标识牌要摆放在公共场所的醒目位置。县卫生监督所及时对外公布县内住宿业、游泳场所、沐浴业、美容美发场所以及KTV、室的卫生监督情况及卫生信誉度等级等信息。

(四)督查验收和总结(8月21日—8月31日)

8月下旬卫生局将组织人员对此项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督查、验收和评估,对于不达标的情况,给予通报批评。要及时总结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经验,为第二阶段的工作打好基础。

第二阶段(9月1日—9月30日),具体要求如下:

(一)深入宣传、全面推进

分类别宣传动员、指导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工作。以住宿业、游泳场所、沐浴业和美容美发场所为重点,全面宣传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卫生执法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抓住关键点,深入现场监督,出具书面整改意见,指导经营者规范整改。在第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住宿业、游泳场所、沐浴业和美容美发场所的量化分级管理工作2012年9月底要100%推行。

(二)结合实际、扩大管理

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扩大KTV、室两类公共场所的量化分级管理工作。要围绕科学规范、简便易行、把握关键环节、管理相对人易于接受等方面来开展;并不断总结经验、分析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三)认真总结、巩固成果

公共场所管理范文第4篇

着重围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道德行为、建设生态文明以及与人民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相关的内容开展文明程度指数测评工作,传播先进文化,引领文明风尚,弘扬正风正气,激发奋进力量,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氛围。

二、责任单位及工作任务

(一)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支队:协调、督促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刊播和设立“遵德守礼”提示牌等任务的落实,并汇总填报“公益广告—遵德守礼提示牌设立情况”统计表;在所管公共场所设立“遵德守礼”提示牌。所管公共场所、窗口单位文明服务,公益宣传氛围浓厚。城区环境、秩序全面综合整治。

(二)市环卫处:负责在所管责任区如公厕、垃圾回收中转站、环卫车辆、垃圾桶等醒目位置刊播公益广告,比例不低于20%。在所管公共场所设立“遵德守礼”提示牌。所管公共场所、窗口单位文明服务,公益宣传氛围浓厚。

(三)市人民公园:负责在所管责任区内刊播“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广告牌数量不少于十个,所占比例不低于20%。在所管公共场所设立“遵德守礼”提示牌。所管公共场所、窗口单位文明服务,公益宣传氛围浓厚。

(四)市绿化管理处:负责在所管区域内,选择有条件的地方摆放宣传栏,刊播一定数量的公益广告,所占比例不低于20%。在所管公共场所设立“遵德守礼”提示牌。所管公共场所、窗口单位文明服务,公益宣传氛围浓厚。

(五)市植物园:负责在景区门口、景区内摆放宣传栏,刊播一定数量的公益广告,总数量不少于十处,所占比例不低于20%。在所管公共场所设立“遵德守礼”提示牌。所管公共场所、窗口单位文明服务,公益宣传氛围浓厚。

(六)市游园管理处:负责各广场、各游园的公益广告的制作、摆放、维护工作。在所管公共场所设立“遵德守礼”提示牌。所管公共场所、窗口单位文明服务,公益宣传氛围浓厚。

(七)市灯饰管理处:负责在城市亮化设施上刊播公益广告,所占比例不低于20%。在所管公共场所设立“遵德守礼”提示牌。所管公共场所、窗口单位文明服务,公益宣传氛围浓厚。

(八)市风景园林管理处:负责在所管责任区内摆放宣传栏,刊播公益广告,所占比例不低于20%。在所管公共场所设立“遵德守礼”提示牌。所管公共场所、窗口单位文明服务,公益宣传氛围浓厚。

(九)其他单位参照以上标准执行。

三、工作要求

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各单位要形成有效运行机制,扎实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一)精心组织实施。市文明委对公益广告和“遵德守礼”提示牌有统一要求,可在文明群共享中下载,群号:。各有关单位要拿出重要版面、显著位置持续刊播,形成规模,形成声势,形成广泛社会影响。要确保城市广场、游园、景点等公共场所刊播公益广告的数量所占比例≥20%,在城市主干道、户外广告刊播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比例≥20%。

(二)建立工作机制。日常公益广告宣传、统计和“遵德守礼”提示牌的设置,各单位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报送市局城管科。各单位于8月10日前将填报的《公益广告—遵德守礼提示牌设立情况》登记表上报市局城管科。

(三)加强保障机制。各单位要明确专人负责,按时完成任务。要加大投入,在财力、物力上予以保障。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可选择信誉度高、公众形象好的企业冠名襄赞,推动公益广告宣传常态化。

公共场所管理范文第5篇

第二条本市城区(不含**区,下同)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工作,实行限定场所、单位负责、加强引导、严格管理的原则。

第三条市、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负责本区域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市、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区域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工作的监督管理。

公共场所管理单位应当做好本单位公共场所内禁止吸烟的具体实施工作。

教育、文化、卫生、环保等主管部门及新闻单位,应当组织开展吸烟有害健康和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宣传教育。

第四条本市城区下列公共场所内禁止吸烟:

(一)易燃易爆场所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禁止吸烟的场所;

(二)医疗机构的候诊区、诊疗区和病房区;

(三)学校的教室、实验室等室内教学场所,托幼机构的幼儿活动场所;

(四)影剧院的观众厅;

(五)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图书馆、档案馆的查阅室,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科技馆的展示厅;

(六)室内体育馆的观众区和比赛区;

(七)公共交通工具内及公共交通场站的售票厅、等候厅;

(八)商场(超市)、书店及邮政、通信、金融机构的对外营业场所;

(九)机关、团体及宾馆、饭店的会议室;

(十)设置禁止吸烟标志的其他公共场所。

第五条除本规定第四条所列的禁止吸烟场所外,公共场所管理单位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确定其他禁止吸烟场所,或者设置有明显标志和通风设施的吸烟区(室)。

第六条公共场所管理单位应当履行下列禁止吸烟的义务:

(一)建立健全禁止吸烟的管理制度;

(二)开展禁止吸烟的宣传教育;

(三)在禁止吸烟场所不得放置吸烟器具并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标志;

(四)实施禁止吸烟的日常监督管理。

第七条任何人在禁止吸烟场所内吸烟的,公共场所管理单位应当劝阻、制止其吸烟行为,或者责令其离开禁止吸烟场所。

第八条任何人均有权要求吸烟者在禁止吸烟场所内停止吸烟;有权要求公共场所管理单位及其监督管理人员劝阻、制止吸烟行为;有权向卫生、城管等行政主管部门举报违反本规定的行为。

第九条公共场所管理单位违反本规定的,由公共场所所在地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法定主管部门依照《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法规、规章的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在组织评比、命名表彰“卫生先进单位”时,应当将公共场所管理单位执行本规定的情况列为考核内容。

第十条任何人在公共场所乱扔烟蒂等废弃物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其清除,可以并处警告或1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第十一条拒绝、阻碍卫生等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共场所管理单位监督管理人员执行本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第十二条本市鼓励创建无吸烟单位,提倡在各类公务活动中不备烟、不敬烟、不吸烟。

公共场所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公共场所;卫生监管;问题;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86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7019-0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为给百姓提供更高的生活质量,我国公共场所的建设也越来越多,人们更多的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而对于公共场所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样也给人们带来了极大地不便[1]。很好的平台中,却因为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公共场所在人们生活中的有利作用大大降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困难,为更好地探讨公共场所中卫生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系列解决方案,本文特针对此问题分析并研究,现综述如下:1公共场所管理中的问题

1.1公共场所中管理制度不完善近些年,我国各地都在探讨关于公共场所卫生监管制度的问题,很多公共场所中虽然有管理制度但都较为不完善,并且管理力度都比较缺乏,并且对于在公共场所违法的行为及违法的人员,对于其处罚的力度较轻,使得监管人员的没有威信,无法取得人们的信服力,导致真正处置时取得的效果不明显。此外,许多地区在对违法行为进行执行罚款制度时,措施不力,使得执法人员在执行罚款时较为困难[2]。

1.2公共场所中卫生监督员数量不足或者素质普遍偏低公共场所中大部分的卫生监管人员学历较低,工作环境较为闭塞,并且公共场所中管理层不注重对于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并且管理人员也很大程度上的忽略了自身的专业技能培训[3]。管理工作人员数量的缺乏也使得许多监管工作无法正常的开展。在公共场所中,由于很多新型运动器材和活动所需器械需要专业人员的安置与监管,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管理层人员无法有条不紊的划分工作区域和范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由于工作人员方面的问题而造成的困扰。

1.3预防性卫生工作不到位对于公共场所而言,预防性卫生监管问题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基本条件,其在规范日常的活动、预防违法行为等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很多医疗机构、娱乐场所和酒店等存在众多的问题,而此些问题的根源均来自于预防性工作的不到位。在实际的日常工作运作中,卫生管理机构由于事先的选址和建筑卫生设计方面的问题,导致公共场所的卫生质量受到了极大地影响。2公共场所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建立有效的公共场所管理制度结合实际公共场所的情况,制定有效的公共场所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拟定的管理制度,对公共场所进行合理的管理。对于公共场所中的各类型基地,都予以相应的管理方案,给与相应的管理措施,对于各场所中的器械器材严把质量关,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公共场所管理工作人员身上,从而开展有效的管理。

2.2增加公共场所中卫生监督员数量并提高其素质首先,在管理人员未涉入工作之前,应重视加强对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其次,应对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不断加强相应工作的业务训练,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其次,应鼓励工作人员互相之间不断交流各自的意见,彼此熟悉管理方式和技能,掌握最新的监管方法策略,当人们有问题咨询工作人员时,可以很好地解答,提供准确的信息,做出合理的指导。

2.3加强预防性卫生工作依据公共场所中的各项管理条例,在许多公共设施未建成之前,应做好场地选择,质量检测等先前的准备工作,避免在工作完成后,由于众多的问题,而导致公共场所无法正常运行的麻烦。督促监管公共场所加强预防性工作,逐渐提高公共场所监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综合素质,保障法律的严格实施。3结语

现今社会,公共场所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取少的一部分,他直接参与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的突飞猛进,大多数人越来越重视参加到公共活动中,这就使得对于公共场所的要求更加严格。目前,公共场所中的卫生监管制度不完善、工作人员素质过低、人员数量不足、服务态度差、预防性工作不到位等问题都极大地影响了公共场所的质量,在卫生监管方面也造成了许多障碍。为更好地发挥公共场所的作用,我们需要改善现有的状况,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杜绝违法行为,减少不公平事件的发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工作,重视其素质培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改进,来共同营造良好的公共场所环境[4]。并且加强预防性工作,提前的工作准备要远比之后的工作改变强的多,建立全面的咨询查询服务,保障人们的利益,努力做到资源共同分享的状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改善卫生的监管条件,努力做好执法协调工作,保证卫生条件的正规化,卫生工作的经费和必要的设备也应充足。充实卫生监管人员队伍,加强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管技术培训,确保卫生监管的力度能够让人们有充足的认识,并能够以此为基准,加强宣传力度和执行力度,不能只是简单的宣讲或者是警告,要拿出真正的威信,严格合理执法,社会监督、人员监督共同互相促进,使工作能够完整顺利的进行[5]。尝试运用新的方法协助管理,比如可以利用社区管理、街道管理等大众化管理平台来共同执行管理制度,达到共奋进的目的。参考文献

[1]李贤冠.公共场所卫生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28(5):303-304.

[2]付庆玲,王智勇.五峰县公共场所卫生现状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23-26.

[3]王振,张泓,范惠莹,等.上海市某中心城区公共场所卫生监测结果分析与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3):46-48.

[4]田丰.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执法现状及对策[J].山西医药杂志,2012,41(4):401-402.

公共场所管理范文第7篇

课题组于2015年5-6月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基本数据和__市公共场所类型、结构、数量、分布、管理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层面的三个利益相关群体(一般居民大众、哺乳期女性、公共场所法定代表人及经营管理者)开展问卷调查及相关座谈、实地考察。调查活动共发放问卷1600份,回收1546份,回收率达96.7%。其中不同群体的实际回收数量分别为社区居民987份(98.7%),哺乳期女性456份(91.2%),公共场所法定代表人及管理者100份(100%)。

1、公众对母乳哺育室的社会认知度较高、设置需求强烈,但实际普及度较低。

(1)一般居民大众

与全国的城市母乳喂养率偏低相比,__母乳喂养在大众群体中获得了较高的认可。有约85%的人认为婴儿的母乳喂养非常重要,62%的人希望婴儿的母乳哺育期能够达到6个月至1年,甚至于25.3%的人希望能够延长至1年以上。

对于公共场合公开喂奶的现象,58%的人感到不好意思,尽可能避开。对此行为感到不舒服的人占14%。而关于公共场所的母乳哺育室,有接近79%的人曾经听过或见过,还有6.8%人有使用过的经历。

居民对公众场所设置母乳哺育室的需求程度非常强烈。80%的居民认为在公众场所需要设置母乳哺育室,90%以上的人赞同出台相关办法,82.6%明确表达政府有必要将财政收入投入该项事业的建设中。

(2)哺育期女性

调查对象中54.9%的女性在孩子出生6个月内选择了纯母乳喂养方式,37.7%女性则混合喂养,纯人工哺育仅占6.3%。这一比例明显高出全国平均水平。接近95%的人认为在公共场所需要设置母乳哺育室。

对于目前如何解决外出哺育问题?有超过半数的哺乳期女性选择寻找僻静或者有遮挡物的地方进行哺育,约15%的人选择返回车里或回家,挤奶备用的7%左右,而去卫生间的人仅占5%。充分说明了现阶段的哺育期女性对哺育环境质量及卫生的关注度较高。

(3)公共场所的管理人员

①公共场所的母乳哺育室普及率较低。目前仅个别百货及文化机构于开业初期即设置或增设了极具人性化、设备齐全的母婴哺育室,约三分之二以上的企事业单位没有设置母乳哺育室。

②管理者方面态度积极,多持支持态度。座谈会中,作为代表性公共场所的管理人员,他们大多对在公共场所增设母婴哺育室的举措持赞同意见,比例高达98%,其中有79%的人认为增设母乳哺育室能够解决母乳哺育问题,对此抱有积极参与的态度。

通过spss软件系统进行相关性分析得知:对于公共场所设置母乳哺育室这一需求与受访者的受教育程度、性别及月收入状况这些因素均呈现正相关影响,其中相较于总体样本在设置需求方面的强烈,性别因素影响并不显著。

2、不同群体对母乳哺育室的设置与管理呈现一定的偏好度差异,但均侧重关注人性化管理。

(1) 设置场所与硬件设施方面(大众与哺乳期女性的比较)

综合大众和哺乳期女性的偏好选择,大型商超、公共交通服务站、公园、景区、博物馆等场所是人们最为希望设置母乳哺育室的地点。

对于在具体场所内的设置方位,大众及哺乳期女性则更加务实的选择了根据实际情况利用闲置空间(61%),其次是公共卫生间附近(24.6%)及靠近建筑物出入口或电梯附近(11.9%)。这些主要数据结果与公共场所管理人员的选择基本保持一致。

在设置母婴哺育室的建筑需求方面,不同的人群显示出一定共性的偏好度。三大群体均对母乳哺育室的干净卫生、空气清新流通、环境安静这三方面极为关注。其次“标志醒目,方便好找”等需求也具有一定共性。

室内的硬件设施方面,哺乳期女性与管理部门人员的没有较大差异,依次为:带隔帘的哺乳区(78.7%),空调(76.0%),尿布更换台和洗手台。这三类硬件设施是双方意愿的重叠,既有实际需求,也有管理部门的意愿体现,在条件允许的范围下,配置上可以首先考虑提供。

(2)设施的管理、运营及维护方面(管理人员)

在立法条例调研工作中还须涉及到母乳哺育室的管理及使用内容。那么,由谁参与管理及成本维护?工作人员成本及硬件设施的长期维护也需要纳入制度化的管理成本。在这一敏感性问题上不同类型的公共场所管理人员都极其关注。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① 面向群体限定。结果表明,100名中有38人支持“所属单[,!]位重新招聘员工,专门负责”,37人支持“所属单位原清洁人员兼职”,而主张由“政府外包”的18人。对于母婴哺乳室的开放时间,管理人员中超过半数以上的人选择由归属机构结合自身特点设置,面向的群体也以0-1岁年龄段(80%)的婴儿居多。

②关注设施的卫生清洁。哺乳期女性和公共场所管理人员对专人管理这一观点的支持度都很高,分别为79.8%和78.0%。其中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清洁工作受到广泛重视,有96.9%的得票率。

③管理方式灵活。总样本中57.1%的人支持收费,在分类样本中,58.6%的哺乳期女性以及50%的公共场所管理人员认为哺乳室的设备及物品使用应该收费。这一结果表明,市民对低收费这一举措并不没有太

大的反感情绪,有利于收费制度的尝试性挑战和长效化推行。①法律法规体系中规定范围模糊。对于哺乳期女性在公共场所母乳哺育权益保障问题,目前国内立法领域还是空白。在多元化社会的今天,哺乳期女性的外出机会增多,但72%的女性都曾有过因在公共场所哺乳不便而减少外出的经历。另外母乳喂养周期与法定产假时间不统一使哺乳期权益也很难得到充分的支持和帮助。在最新法规中产假98天,婴幼儿1岁期间女职工每天有1小时的哺乳时间加以保证,但这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倡导的母乳哺育直至2周岁仍有较大时间出入。

②观念陈旧、忽视母婴健康保障需求。母乳喂养权益是妇女权益保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目前仍有一大部分公共场所对于女性哺乳问题的解决还处于悬置状态。访谈中,我们发现少数群众和管理人员观念陈旧,认为哺乳期女性属于“小众”,在其哺乳阶段应当减少个人外出,在家中完成母乳哺育行为,为其需求投入财政支出,创建人性化的社会环境没有必要。

③财政支出有限,不同群体存在利益分化。尽管调查结果表明公众对设置母婴哺育室的强烈需求及意愿,但不少管理者也表达了担忧。首先,母乳哺育设施目前没有进入公共建筑的必备设施目录中,在预先规划和设计中没有进入,后期改造费用较大。特别是在控保建筑如古典园林,火车站和地铁等已有的建筑设施内选址、装修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其次,相较于公众和哺乳期女性的卫生、安全需求,管理人员更加关心的是经费、尤其是后期维护性的配套措施的保障。

课题组认为__已初步具备相关立法基础,应尽快起草出台《__市公共场所母乳哺育保障办法》,在重点城区的公共场所逐步设置母乳哺育室,最终向全范围推广,建立健全女性母乳哺育权益保障的社会支持体系。

(一)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的建设。推广和普及母乳哺育工作需要将工作落实于社会环境的营造及具体政策的推广等“节点”。出台相关法规条例,推进增设母乳哺育室,是开展母婴健康维权活动的切实抓手,对改变母乳哺育方式,提高和改善国民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人力资源是社会及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和资源。立法的角度来看,有充分的实践性数据的支持,母乳哺育室标准化的设置及操作规范能够最大限度、安全的发挥其权益保障的功效。有责任的企业应多关注了哺育期女性的需求,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实现了员工、客户和企业的多赢局面。

公共场所管理范文第8篇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352-01

一、我国当前公共场所的治安状况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快速向小康社会迈进。社会发展加快了,许多丑恶现象却也快速发展,正如温暖的春天,人们舒服了,可苍蝇蚊子的发展速度也加快了,如许多公共场所出现的、、、吸毒等危害社会治安的丑恶现象死灰复燃。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成因,找出相应的对策,才能从根本上建立健全公共场所的管理体系和机制,才能保证公共场所的长治久安,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当前公共场所治安问题突出的成因

1.思想认识上的错误

有些地方和部门的同志,对在娱乐场所里出现的不正当活动认识错误:他们认为在娱乐场所里出现不雅行为无碍大局,不会动摇社会主义制度,而且对改善投资环境、发展经济是有利的;有的甚至认为不正当活动是娱乐服务场所的“添加剂”,能刺激娱乐服务业,有助于社会繁荣;有的则认为活动扩大了就业,减轻了社会压力,有利于社会稳定等。

2.有禁不止,任其泛滥

虽然党中央、国务院明令禁止活动,但有些地方拒不执行,明禁暗赌,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致使许多地下、赌馆顺势而生。有的地方,镇、村(社区)领导参与其中,尤其是在农村家宴饭前饭后,许多农民群众也纷纷参与,严重影响社会风气。倒成了一种荣耀,一种时尚,殊不知,这是愚昧、落后、混乱的前奏。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必然给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3.审批把关不严,管理滞后

一些行政管理部门对申报带有从事等活动嫌疑的经营户审查不严,轻易批准注册登记,发给经营许可证。还有一些行政管理部门只顾发证、收费,疏于管理,对早已超过社会需要的歌舞厅、卡拉OK厅等场所,仍不加限制地批准开办,致使不法分子肆无忌惮地进行违法经营活动。由于缺少宏观调控,公共娱乐场所的发展供过于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经营者采取违法经营的手段参与竞争。由于执法力有限,致使守法经营的场所冷冷清清,而违法经营的场所却生意兴隆,这种示范效应加剧了社会丑恶现象的发展。

4.法制不健全

对于打击和处罚公共娱乐场所内的不正当活动,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尤其是对查获的组织容留、介绍不正当活动的经营单位或经营者,在处罚上无法可依,不能采取有效的法律措施来制止违法行为。如在《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中对于娱乐场所的界定就有法律漏洞可钻,这就出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可以肯定地说,《条例》的立法缺陷,使执行出现“折扣”成为无法避免的事实。

5.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安全隐患

公共娱乐场所灾害事故频发,尤其是火灾事故较多,总的来说,主要是重经济、轻安全的观念比较普遍,对公共安全缺乏考虑。有些场所的经营者只顾追求经济效益,严重忽视消防安全,不愿在消防方面增加投入,不愿花钱整改,存在较大的火灾隐患,这是公安消防监管不到位。

三、当前公共场所治安管理的对策

面对公共场所日益严峻的治安形势,作为管理者的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加强管理,使公共场所真正成为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1.加强宏观调控,保持公共场所总量的相对平衡

政府各关职能部门,应依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制定本地区公共文化娱乐场所规划,引导各类场所合理布局,从宏观上进行总量控制,防止乱批、乱建,盲目发展,维持总量的相对平衡。此外还要加强监督和管理,维护好场所秩序,通过严格执法来规范经营者的行为,取缔非法行为,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贯彻群防群治方针,广泛开展治安宣传教育

公共场所的治安秩序既需要公安机关、文化等部门加强管理,又需要场所经营者、从业人员和广大群众的自觉维护。一方面,文化部门应经常向公共场所的领导、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宣传安全管理和防范知识,运用网络、电视、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对参与公共场所社会活动的广大群众进行治安防范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贯彻群防群治的方针,依靠单位、企业的党政领导,发动从业职工结合本职工作,协同文化、公安、工商、税务、旅游等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做好公共场所的治安管理。

3.健全法制,依法治理

建立完善的公共治安管理法规体系,公共场所的治安管理才能有法可依,才能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首先,应根据新时期公共场所发展的特点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公共场所管理法规、制度,以加强对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工作的指导。其次,在建立、健全较为完整、系统的法规体系之后,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治安工作责任制,严肃政风政纪,严查不良行为,依法维护良好的治安秩序。

4.加强安全检查,及时消除治安隐患

治安管理部门应经常亲临现场进行检查,保障公共场所的安全。对可能发生危害公共安全的爆炸、火灾、触电等不安全因素,对在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治安管理部门应及时督促整改,拒不改正的,要对直接责任人及主管人员依法给予处罚,促其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的或不具备开业条件的,要进行停业整顿或坚决依法取缔。

5.加强治安巡逻,集中力量整治突出问题

建立人民警察巡逻体制,是新时期维稳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提高公安机关对公共场所动态控制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要使武警巡查成为一项常规的工作,这是社会需要和人民的期盼。特别在重大节庆日里,公共场人多事杂,要加强巡警的巡逻工作,提高人民警察在公共场所的出现率,充分发挥武装力量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震慑作用,有效预防和抑制公共场所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

公共场所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安全保障义务;侵权责任;第三人侵害;公共场所

基本案情:

原告:受害人父母。

被告:事发地小区开发商(以下简称开发商)与小区物业管理公司(以下简称物业公司)。

2012年4月1日傍晚,受害人(2005年6月12日生)由母亲带领着在事发地小区公园内玩耍,几分钟后,与邻居闲聊的母亲发现受害人失踪,便开始在小区内边寻找并报警,一小时后,在小区景观河的亲水平台附近发现了已死亡的受害人,经鉴定死因系溺水死亡。为此,原告以开发商和物业公司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导致受害人死亡为由,要求判令开发商与物业公司对受害人死亡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两被告以已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受害人死亡系原告过错为由拒绝赔偿。

法院裁判:

一审法院认为:两原告之子在溺水事故发生时年仅5周岁,属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对外界危险性的认知能力较差。原告没有履行好监护责任,对受害人的死亡存有重大过错,应承担主要责任。被告开发商与物业公司虽对景观河安全采取一定安全措施,但未能充分注意,故应对受害人死亡承担直接责任。

一审判决后被告开发商以自己对事故的发生没有过错,不应承担赔偿责任向二中院提起上诉请求撤销原判,驳回两原告的诉讼请求,二中院经审理认为:作为原告居住小区的开发商在开发房产时,除应当保证建筑物的完整、优质等要求外,对于整个小区的公共设施也应达到完备、安全等要求。物业公司在开发的小区内设置景观河的时候,应当考虑到该设施的设置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而应该尽到安全保障义务。但两被告虽然在景观河旁有过一些警示牌、围栏等设施,但缺少围栏、警示标志的场合亦不少,故开发商认为自己已尽到安全保障义务,没有理由,故对原审判决予以维持。

对本案的研究及解析:

近年来,不管是宾馆、银行还是其他公共场所因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而导致消费者或其他参加社会活动者的人身损害的纠纷日益增多,因法律规定的以及其他实践中很多新情况的出现,理论界与司法实务界对安全保障义务的争议与研讨也越来越多。对于安全保障义务,虽然我国很多法律、法规都有很多规定,但直到2010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简称侵权责任法)才第一次从法律层面对安全保障义务作了规定,为司法实践及理论探讨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指导。那么什么是安全保障义务?义务人应承担何种安全保障义务?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者应如何承担责任?

一、安全保障义务的内涵

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宾馆、商场、银行、车站、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根据这一规定,安全保障义务是指公共场所如宾馆、商场、银行、车站、娱乐场所等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对在该场所内的消费者或者其他参加活动的人的人身和财产所负有的合理限度范围内保障其安全的义务。通过这一表述,承担安全保障义务的承担者应为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

一是公共场所的管理人。首先公共场所是指向公众提供公开服务活动的场所,既包括经营性的公共场所如宾馆、银行、餐厅,也包括非经营性的公共场所如政府部门对外开放的办公区域、免费开放的公园、体育场、公共图书馆或者被分隔出来用于举办公益活动的露天场地。而管理者则既包括上述公共场所的管理者,也包括所有者、承包经营者等。

二是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对群众性活动,首先其外延相对宽泛,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其次这些活动既包括有交易关系的社会活动,也包括无交易关系的社会活动,如社区运动会或公益性晚会、博物馆的展览活动、美术馆画展、各种会议等。

本案中,负有安全保障义务的是事发地小区的开发商与物业公司,二者是属于公共场所管理人的范畴。

二、安全保障义务的内容

安全保障义务的内容以有无第三人侵害时可以有以下划分:

(一)无第三人侵害时安全保障义务分为设备设施方面的安全保障义务和服务管理方面的安全保障义务

1、设备设施方面的安全保障义务

安保义务人要保证其场所的建筑物、配套的服务设施、设备安全可靠,有国家强制标准的,应当符合强制标准,没有国家强制标准的,应当符合行业标准或达到进行此等经营场所所需要的通常的安全标准;在投入使用相关公共场所或设备设施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安装安全的设施设备等,且在日后的使用中,必须予以经常、勤勉的维护,使其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例如,商场、小区等公共场所的电梯要经常性的维护,安全出口不能被占用、堆放物品,影响疏散通道的畅通等等。

2、服务管理方面的安全保障义务

首先,安保义务人对于可能会出现的危险应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并根据自己场所规模配备相应数量的安保人员,如游泳场馆应配备合格的有资质的救生员,娱乐场所应配备相应数量的合格的保安人员。另外在某些特殊公共场所如银行则需配备经严格培训上岗符合特定条件的安保人员。

其次,安保义务人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伤害和意外情况等做出明显的警示, 比如刚刚做过清洁的地板较滑,应当有诸如“地板未干,小心滑倒”等字样的警示,有台阶的应有“小心台阶”等警示。

(二)面临他人侵害时的安全保障义务

公共场所管理人应采取措施预防他人侵害的发生,如宾馆、酒店的保安人员应当对进入其场所的可疑人员进行登记、查问,预防场所内可能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对于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的危险,而对于正在发生的危险,公共场所管理人应在合理限度范围内进行制止,并在危险发生后进行积极的救助,以避免损害的扩大或减少损失。例如,酒吧经营者在其顾客遭受故意伤害事件时,如果能及时阻挡、劝阻并有报警、救护的行为,其就尽到了合理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

本案中,两被告作为事发地小区的管理者,其所负有的安全保障义务为:应保证其所建造的建筑物的完整、优质、安全可靠;在小区居民即将生活入住前,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安装完整、安全的公共设施设备等;服务管理方面,应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配备相应数量的安保人员并对各种可能出现的伤害和意外情况等做出尽到必要的警示和协助等等。

三、安全保障义务的承担

根据安全保障义务的不同分类,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安保义务人要承担的责任也分为直接责任和补充责任。

1、直接责任

安全保障义务人承担直接责任的依据在于,造成损害的直接原因是负有安全保障义务的人没有尽到合理注意义务直接所致。安保义务人在这种状态下,是为自己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害直接负责,承担的是直接责任。当然,应该明确的是这种义务是有限度的,如果其已经尽到了“合理”的注意义务,则不应承担责任;“合理”的认定标准是看其行为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或者操作规程的要求,是否达到了一个诚实善良的管理人应当具备的谨慎程度。

2、补充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了安全保障义务人应承担的补充责任。因第三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安全保障义务人承担补充责任仅在该第三人不能确定、无力赔偿的前提下、其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才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且在其承担补充责任后,有权向第三人全额追偿,第三人是最终的责任承担者。这里的补充责任是根据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过错来确定的,过错多少承担多少责任并可向致害的第三人追偿。

本案中,两被告对其所管理的小区具有事实上的较强控制力,其应当能够识别并预见到小区景观河道的警示及相应保护措施不利可能会对未成年人造成伤害,但其疏于设置,对景观河的安全防范也未能充分注意。故本案两被告均应对其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造成的不利后果承担直接责任。

但两被告是否要承担全部责任呢?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六条规定, 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两原告之子在小区河道发生溺水事故,在溺水事故发生时年仅5周岁,属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对外界危险性的认知能力较差。原告方作为其子施某的监护人,没有履行好监护责任,导致施某坠河死亡,其对施某的死亡存有重大过错,故可以减轻两被告的责任。

综上,本案中施某死亡是施某的监护人未尽到监护责任以及两被告没有尽到相应的注意保护义务的不作为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监护人的未尽监护责任对施某死亡具有重大过错,应承担主要责任,因两被告未能尽到足够的安全保障义务,故二者仍需承担一定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张玮,刘罡. 浅谈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问题[J].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11(02) .

[2] 王楚. 论侵权责任中公共场所的安全保障义务[J].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11(01) .

[3] 盛庆川. 论我国安全保障义务制度――以《侵权责任法》为视角[J].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公共场所管理范文第10篇

一、本办法适用于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内的食堂、餐饮店、商店、医疗服务机构等公共场所和二次供水管理。单位和个人对以上场所违反公共卫生法律、法规的行为有权进行检举。

二、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本市违反公共卫生法律、法规行为的举报奖励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区(县)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本辖区内违反公共卫生法律、法规行为的举报奖励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三、被举报行为:

(一)违反《食品卫生法》的行为。

1.未取得卫生许可证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2.从业人员未取得健康证;

3.生产经营《食品卫生法》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4.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不符合卫生要求;

5.向消费者提供不消毒或消毒不合格餐具的行为;

6.违反《食品卫生法》的其他行为。

(二)违反《公共场所管理条例》的行为。

1.未取得卫生许可证从事经营活动;

2.公共场所直接为顾客服务的人员未取得健康证;

3.顾客用具(理发工具、毛巾、卧具、拖鞋等)和卫生设施(消毒柜、废弃物回收桶、皮肤病患者专用工具等)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要求。

4.其他违反《公共场所管理条例》的行为。

(三)违反《**市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的行为。

1.二次供水机构未取得卫生许可证;

2.从事二次供、管水的工作人员未取得健康合格证从事该工作;

3.未按要求对二次供水设施进行清洗、消毒;

4.其他违反《**市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的行为。

(四)违反《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行为。

1.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从事医疗活动;

2.未取得医师资格证、医师执业证,护士资格证或未经护士执业注册从事医护活动的;

3.诊疗行为或过程不符合法规要求;

4.其他违反《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行为。

四、市、区(县)卫生监督机构应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并设立举报信箱。经调查举报内容属实,且行政机关未掌握的,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举报人予以奖励;举报奖励金额为50—200元,具体发放数额视举报案件的违法程序、社会影响大小等因素而定。

市、区(县)两级卫生监督机构做好举报奖励的登记工作,对举报人个人信息要严格保密,因工作不慎而对举报人造成伤害的要追究相关工作人员责任。

五、对违反公共卫生法律法规行为的举报按照以下原则受理:大、中专院校违反卫生法律法规行为由市级卫生监督机构受理,中小学校、托幼机构违反卫生法律法规的行为由各区(县)卫生监督机构受理。

上一篇:传统文化创新范文 下一篇:建筑住宅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