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管理范文

时间:2023-07-14 16:19:57

公共财政管理

公共财政管理范文第1篇

一、在我国推行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性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公共财政。历史证明,无政府主义的市场经济或者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在配置资源中的成本很高,并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有效形式,市场经济需要政府引导。通过对市场行为的宏观调控,弥补市场失灵,达到资源配置最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的公共需要,这一公共需要呼唤政府的公共财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财政所面对的基础,已从作为行政附属物的企业和个人,转到了独立的市场主体上来,财政的“独立主体性”正在形成,财政活动也正转到为经济主体的公共利益提供服务上来,成为满足经济主体公共需要的基本手段。国家财政对市场的调控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建时就被充分认识到,而起调控作用的财政应采取公共财政的形式,则是近些年才被我们逐渐认识到的。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的国家财政不应是延续计划经济诸多特征的传统财政,而应是与市场经济的公共需要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公共财政对市场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营造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所谓硬环境,就是要能保证市场的物资流动、资金流动和信息流动畅通。这种市场环境只能由政府来提供。所谓软环境,是指能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并有一套相应的机构,来监督这些“游戏规则”的实行。

2.公共财政是提高政府支出效率、遏止腐败的一剂良药。公共财政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政府预算建立在一整套科学公开的运作程序之上,这就为精打细算、有效地使用政府经费提供了制度保障,从而避免了由预算制度流于形式所造成的政府支出铺张浪费现象,大大促使政府支出效率的提高。公共财政的又一重要特征,是通过对政府财力的法律制约,将所有政府预算内外的收入都纳入政府预算中,将政府的一举一动都纳入到法治范围之内。政府收支行为如果不能受到有效的法制约束,政府预算缺乏应有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就为权力腐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肥沃的土壤。因此,公共财政的推行实为医治政府权力腐败的一剂良药。

二、我国公共财政改革向纵深推进所面临的难题

1.在公共财政体制下国有经济的定位问题。无论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在市场经济时代,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与国有经济相关的财政收支始终是一种客观存在。西方公共财政学建立在以私有经济为主的“社会共同需要”之上,我国在借鉴西方公共财政体制时如何给大量的国有经济定位,就成为一大难点问题。有些学者认为我国的财政应该由公共财政与国有资产财政所组成,提出所谓的公共财政双元结构论。也有学者将国有经济视作构建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关键障碍,主张放弃对国有产权的庇护。“公共财政双元论”本身违背了公共财政论将财政定位在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这一初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涉及国有资产的财政收支,也同样服务于社会公共需要这一大目标,这部分政府收支仅仅是财政的一个构成要素,而非独立成分。也即是说,国有资产财政只是公共财政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说,如果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作为财政分配的唯一目标,那么公共财政必然是一元论。至于将国有经济视作公共财政的障碍、主张放弃对国有产权庇护的观点,与我国政治经济的本质特征相违背,也是不符合国情的。

我国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曾经担负的责任,远比西方的一般企业多,它们不仅承担了大量理论上应由政府承担的职责,而且在经济发展中充任了“龙头”作用,带动了大量的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现如今,国有企业担负的政府职责不可能马上全部转给政府承担起来,同时,能替代国有企业龙头作用的经济力量尚未真正形成。在此情况下,如果让国有企业“一刀切”式地退出,很可能出现一些“真空”或“半真空”状态,这对社会资源的充分运用和调动是不利的,为此,在公共财政建设过程中,国有企业的去留,应该注重效率标准。真正有效率的企业,应予以保留和发展;确实无效率的,应予以裁撤。就我国国有经济目前发展的势头看,随着国企脱困目标的如期实现,国企上交给政府的利润必将大幅度增长,如果将此部分收入用于国企高新技术项目的投资或安置下岗职工,这或许更能体现公共财政的要求,即将与国有经济相关的财政收支定位于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之上。

2.如何根本变革我国的政府预算制度。如果说我国多年来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大多数改革都只是“战”,尚未触及财政旧模式的核心,那么这个核心就是政府预算制度。乍一看,我国的政府预算也是按照必要的程序编制的,但更多的仅是流于形式而已。预算编制中长官意志过强,主观随意性过大,政府预算草案是在预算年度已开始之后才提交人大会议审议,且审议、批准时间过短,使得人大会议实际上难以深入地对政府预算进行审议和修改。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缺乏法律的权威性,确定了的预算可以不执行,而没有预算的也可以随意收支,预算的追加、追减没有执行相应的法律程序,带有很强的任意性和长官意志性。大量的预算外财力的存在,直接否定了政府预算应包括所有政府收支的基本原则,使之无法约束和规范政府行为。

公共财政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共财政 管理体系 改革

中图分类号:F8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081-01

健全公共财政管理体系,促进公共财政管理制度应按照统筹发展的要求,积极建立健全管理体系,从而为政府履行好公共财政管理职能,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有效的财力保障作用。

一、概述

(一)公共财政定义

公共财政即指政府(国家)集中若干社会资源,用于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满足公民需要的经济行为或分配活动;立足于公共利益,加强公共服务与产品的提供,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二)公共财政管理制度

公共财政管理制度就是针对公共财政活动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的管理规范与约束机制。在市场经济中,公共财政管理应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尤其需要运作规范的资本市场,以充分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以推动公共财政管理制度的深化改革。完善的公共财政管理制度,至少具备两功能:(1)财政支出安排要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宗旨;(2)政府向公民和社会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产品。

二、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系面临的问题

(一)公共财政管理体系混乱,“缺位”和“越位”同存

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和非盈利性始终没有处理好。一方面,财政该承担的没有全部承担,如义务教育。政府应该提供的社会公共产品保障不足,财政支出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需要,形成财政供给的“缺位”;另一方面,财政该退出的又没有彻底退出,如不少地方政府直接筹划和投资竞争性项目,财政包揽过多,几乎覆盖了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向一般竞争性领域和盈利性领域投资过多,形成财政供给的“越位”。

在公共财政管理制度中,政府“越位”、“缺位”问题越趋严重。当前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的核心环节,就是将政府从竞争领域中淡化出来,充分转变政府的职能,并增强政府在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当中的能力。由于政府公共职能不清晰,导致大量预算外资金的存在,这就极大的冲击了公共财政管理体系的稳定性、透明性。大量预算外资金的存在、游离,加之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缺乏法律保障,导致政府在公共产品方面的资金集中分配出现问题。

(二)财政收支和预算透明度缺乏法治保障

政府收支没有全部纳入预算,财政的公开性缺失。我国对于政府的收支规模没有确切的统计,部分非税收入没尚未纳入预算管理,包括各级政府部门的收费、社保基金、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等,不受各级人大监督。政府收入,预算外一块,制度外还有一块,这就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如资金使用不当,在资金分配使用过程中出去低效、腐败等问题,损害了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更不符合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和法治性。

财政透明的根据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依申请公开”规定。按照《条例》规定,公共财政管理中近63.5%的收支项目应“主动公开”,但政府部门“主动公开”的内容,表现得十分消极,甚至以各种理由拒绝。这表明,当前公共财政管理透明度偏低,财政收支信息公开进展缓慢,有关财政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并未得到严格执行。

(三)财政收入分配不到位,损害财政管理的公平性

财政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这也是财政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财政收入分配要讲效率,分配活动不仅是宏观的,也是微观的,不能把效率与公平对立起来,两者应是一个整体,相互依存,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都有可能损害另一方。

公共财政收入分配需要实现两方面的要求,即社会、经济的公平。经济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注重投入和收入相对称,这要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由等价交换来实现的。社会公平则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居民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但在经济发展中平均化并不等于公平,这甚至是社会公平的背离,因为社会公平的实现,需要在各个阶层居民的承受范围内实现。如今垄断行业发展快,一些传统产业增长缓慢,说明财政的公平性不够,公平分配目标的实现在弱化,税收、社保等调节手段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完善公共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路

(一)强化公共财政管理理念,重视公共服务提供

经济改革已进入重要时期,当前社会矛盾和冲突也在加剧,如环境污染、城乡差别、收入差距不断恶化,就业和社保压力增加,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经济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加大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难度。财政部门应强化财政管理理念,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社会公共利益,财政分配要优先转向社会公平,转向大众民生,使更多社会公众享受到公共财政的滋润,使公共财政在推动公众利益中发挥广泛作用。

(二)完善法律法规,推进预算制度改革

1.法律法规的完善

根据《条例》,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建设透明的公共财政体系,需要对法律法规加以进一步完善,以继续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法律法规主要是两种思路:一是修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条款;二是修订《预算法》的规定。各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是信息公开的责任机关。人大、政协、司法机关的经费由政府财政部门拨付,应视为财政部门履职过程中掌握的政府信息。对于《预算法》的修改,需要对预算、决算的收支范围、项目明细加以更多的细化,使公共财政公开具有可操作性、可行性。

2.预算体制的改革

面对社会与时代的变化,政府预算体制改革应跟上社会的发展。部门预算要加强信息化、规范化;国库集中收付体系加快推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要围绕财政体系改革展开;政府采购改革要引入社会化方法,并重视绩效预算评价的实行,促进财政支出的公开化,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预算管理和执行管理机制。

(三)提高财政监管水平,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积极稳妥地推进以部门预算改革为龙头的各项财政管理改革,加快建立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在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基本建设预算的基础上,加强项目预算管理,切实增强部门预算的科学性和约束力;充分发挥政府采购这一“阳光工程”在节省财政支出方面的作用,不断创新政府采购机制,扩大政府采购范围,提高政府采购效益;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扩大财政性投资项目建设资金直接拨付试点范围。切实加强财政监督管理。与此同时,按照公共财政和统筹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通过加强监管,努力控制和压缩一般性财政支出,逐步增加在农业、教育、科技、卫生等薄弱环节的投入,使财政支出结构更趋合理和优化。

结论

总之,公共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将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良好,为公共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完善创造了条件,但其中面临的诸多问题,需要社会、政府、公众等多方面通过较长时间的相互博弈,有赖于法治的进一步加强,以及利益的平衡才能慢慢达到一种较为理想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王忠文,赵今.浅析公共财政理论与财政改革.社会工作,2007.9.

[2] 靳春雨,程丽娜.论公共财政与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完善.现代商贸工业,2010.8.

公共财政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政府会计 公共财政管理 会计目标

一、公共财政管理改革需要政府会计改革的支持

(一)公共财政管理改革的动因为了实现增长、公平和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新西兰、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大力推行以政府预算和政府会计为重心的、具有完善运行机制的公共财政管理改革。发达国家的公共财政管理改革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压力,即公众对财政公共支出、赤字和债务日益膨胀的强烈不满。因此,公众不满于政府花费纳税人的钱财越来越多,而公共支出、赤字和债务却日益膨胀,政府机构越来越臃肿,政府工作效率却不如人意。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对政府传统的公共财政管理系统也产生了很大压力。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只有少数州编制以GAAP(一般公认会计原则)为基础的财务报表,但后来政府债券的信用等级评估中介和保险商不断警告,缺乏经过审计的以GAAP(一般公认会计原则)为基础的财务报告,可能会影响其信用等级并使其借款成本提高。政府为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或其他目的需要增加借款时警告便随之而来,使得州政府对此事变得非常敏感,越来越多的州政府要求其地方政府编制经审计的以GAAP为基础的财务报表。20世纪90年代,这一趋势已经扩展到几乎所有的州政府。基于对经济和财政绩效恶化进行的反思,人们开始认识到,传统公共财政管理模式的存在着诸多问题:基本公共部门及其治理脆弱;公共服务的生产市场不发达,公共部门的服务供应不受市场的监督,没有来自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强大压力,公共部门成为公共服务供应的垄断者,公共开支不断增加;公共财政管理目标模糊不清、不连贯,导致无法做出那些旨在将资源配置于最有价值用途的决策,政府会计核算的不清晰也加剧了做出和实施最佳决策的困难。

(二)公共财政管理与政府会计改革B.J.Reed和John W.Swain将公共财政管理定义为:公共财政管理涉及公共资产与负债的处理,并且通过提供相关的信息和见解,使政府官员能够作出有依据的决策。并且认为,把公共财政管理理解为一个技术性概念是完全正确的,技术性是指做事情的方式,公共财政管理考虑的是如何用货币来处理事情,这才是公共组织管理的核心,公共财政管理主要研究资金如何流入各个公共机构、如何在机构内流动以及如何流出的过程。公共财政管理就是要确保公共部门能够完成具体的职责,公共部门中的成员不会偏离规定的政策;强调在日常工作中能实现效率并取得效果;要确定公共部门的服务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式。要高效地实现公共财政管理,涉及公共机构、法律约束、政治环境、公共物品、财务概念、具体技术等因素。较传统公共财政管理模式而言,新的公共财政管理的内容应包括:首先,明确财政受托责任。要求政府应加强公共收入管理、公共支出管理、现金管理、投资管理、公共债务管理、风险管理、人事和养老金管理、审计、融资管理等方面的受托责任。有责任在规定范围内向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物品和服务;有责任定期就资金去向和资金使用效果等问题回答立法机构的质询,并对相关财政事项和他们的行为后果负责;公共预算管理中的各级官员之间应就宏观经济预测、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咨询以及支出预算的实际执行过程和结果相互承担强有力的内部受托责任。其次,提高财政透明度。财政透明度是指公众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取与政府财政管理有关的所有有用的财政信息,包括政府的结构和职能、财政政策取向、公共部门账目和财政规划、收入支出的预测及成本分析、公共采购、资本预算、评估财务状况。再次,对财政政策具有预见性。制定并实施统一有效的法律法规来增强公共部门对财政资源的预测能力,使预算官员能对政府支出总额以及政府支出在各部门之间的配置做出客观的预测,不仅提高了预算的准确性,也对私人部门的生产经营及投资决策提供了重要指南。政府公共财政管理过程中的所有参与者,包括行政部门、财政部门、支出部门和支出机构中的决策者与管理者,都必须严格遵从与政府预算有关的法律和其他相关的规范。最后,能够吸引公众广泛参与。政府预算是政府为公众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计划和成本核算工具,因此,支出预算的制定和顺利实施,必须有相关各利益主体以适当方式的参与,以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政治上的可接受度。

二、我国政府会计目标的建立

(一)政府会计改革的动因我国市场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政府职能的转换、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变化,政府绩效评价制度的建设以及政府监督的加强等,对反映政府经济活动的政府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需要积极推进政府会计改革。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正致力推动的公共财政管理改革显然是处于不同的阶段,而且目标、范围和任务也有相当大的差异。随着公共受托责任的日益深化,为了配合公共财政管理改革,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方向应主要从传统预算会计到现代政府会计。反映政府履行职责与政府占用、消耗经济资源的配比关系;从以公共投入管理为主到以公共产出管理为主;从侧重政府财政、财务状况的短期流量分析到短期流量分析和长期存量分析并重,以防范财政风险。实际上任何一个公共财政管理系统总是存在一些基本的共性,我们仍然能够从近期发达国家的改革中获得启发和借鉴,以公共治理的理念指导公共财政管理改革。政府会计改革和政府会计准则建设,应当理论先行,能使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有的放矢,少走弯路,才能使我国政府会计标准的制定和政府会计改革能够真正解决我国实际问题(刘玉廷,2004)。会计概念框架是会计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准则制定部门制定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政府会计准则。在渐进地实施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过程中,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一个以政府会计目标为起点的政府会计体系构架,用于指导具体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

(二)政府会计基本目标政府应是一个向国家、社会公众履行责任的政府,政府具有全面报告其履行责任情况的责任,则政府会计的基本目标也会随之确定,即政府会计要服从于政府整体受托责任的实现,并服务于政府整体受托责任的全面真实反映。政府会计系统为公共财政管理的控制、管理及计划目标服务,公共财政管理的每一个不同目标要求不同的相关信息:控制目标需要有关是否应当采取某项行动的信息;管理目标需要对投入和产出的实现及联系作出衡量;计划目标需要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和前景,同时寻找实现未来目标的途径。政府会计系统为公共财政管理目标提供信息服务,从会计系统中可以得到预算信息,使得追溯实际支出与预算支出相互关系成为可能,这是控制的前提。政府会计系统为运营和财务方面的决策提供信息。涉及资金管理的决策是

以会计系统信息为基础的,会计系统提供的信息有利于制定财务计划,计划通常是建立在将来与过去相似的假设基础上的,而会计系统就是提供过去活动的信息。政府会计提供的信息对公共财政管理的有用性可以从其提供的信息的特点看出。GASB在第一号概念公告“财务报告目标”中提出了九大政府会计目标。其中有针对财务报告应该帮助履行政府的受托责任。并且应该使用户能够评估这种责任的目标,财务报告应该:提供信息供用户判断当年的收入是否足够支付当年的服务;表明资源是否是根据合法的预算获得和使用的;是否依从了相关的法律和契约的要求;提供信息帮助用户评估政府的服务努力、成本和造诣。与其它来源的信息相结合,这些信息帮助用户评估政府的经济状况、效率和效果,并且有助于选举和决策。针对财务报告应该帮助用户评价政府实体当年的运作结果的目标,要求财务报告应该:提供资源和资源使用的信息;提供关于政府怎样筹措资金和满足现金需求的信息;提供必要的信息来决定当年的运作结果,显示实体的(财务)状况改善了还是恶化了。针对财务报告应该帮助用户评估政府能够提供的服务水平和履行到期职责的能力的目标,要求财务报告应该:提供关于政府实体财务状况和(经济)状况的信息;提供关于政府实体的用途超过当年的实物和非财务资源的信息,包括可以用来评估这些资源潜在服务的信息。这些信息应该可以帮助用户估计长期和短期的资本需求;披露对资源有限制的法律和契约,以及资源潜在损失的风险(杨发勇,2005)。

公共财政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共财政;政府会计;政府统一账户;英国经验

一、WGA的基本框架

WGA是指覆盖英国所有公共部门的一组合并财务报表。它借鉴商业会计方法,为整个公共部门制作一套基于通用会计准则(简称GAAP)的、统一的合并财务报表,其目的在于:提供质量更高的、更透明的信息,支持财政政策的发展,更好地管理公共服务,以及更有效地分配资源。

1、WGA涉及的范围。

《政府资源和会计法案2000》为WGA提供了立法框架,它要求财政部为每个履行公共职能的实体,以及部分或全部由公共资金支持的实体准备WGA。具体来讲,基于GAAP的WGA的合并范围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四个地域的各种类型的1300多个公共实体。这些实体分为以下几类:

(1)中央政府。包括核心政府财政基金(’Coregovernment’financialfunds,例如:国家贷款基金账户);政府部门资源账户;非部门公共实体;养老金计划,包括中央政府养老金计划,国民保健服务、教师等其它非基金性的雇员养老金计划);部门资源账户中未包括的国民保健服务实体等。

(2)地方当局(Localauthorities)。包括四个地域的各类议会(如:单一制议会、郡议会、自治市镇议会、区议会等等);消防机构、警察机构、缓刑委员会、旅客运输机构;废物处理机构、资源保护局;地方教育当局及学校等。

(3)公营公司(Publiccorporations)。包括国有行业、其他公营公司、营运基金等。

2、建立WGA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合并的方法论问题。由于合并的工作量非常大,采取财政部与政府部门相配合的方法,由财政部负责整个合并过程及账目的编制,并利用政府部门作为中间人,由它们负责其主办实体的子合并(sub—consolidation)。在合并步骤上,采用阶段性方法,先发展中央政府统一账户(CGA)和未经审计的、基于统计原则的WGA,再过渡到基于GAAP的WGA,并且对账户进行几年的模拟运行,以确保质量。财政部还通过成立专门的项目团队和咨询组,制定详细的合并进度表,要求每个相关公共实体制定年度数据进度表等多种措施,来确保WGA项目的顺利实施。

(2)集团内部交易的问题。WGA把所有的公共部门看成一个完整的实体,因此必须排除集团内部交易的影响,即从合并的WGA数字中对销掉不同公共实体之间的所有物质交易和结余。此外,对在多个账户中报告的交易要进行调整以避免重复计算,这主要涉及到集中基金账户、国民贷款基金、国民保险基金。

(3)会计政策和会计惯例的一致性问题。合并必须基于统一的会计政策框架,这是一个基本原则。而英国各类公共实体采用的会计政策体制并不一致,具体会计政策的差异也加大了合并的难度。为此,必须比较、调节和集中公共部门中各类法规及会计指导系列,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惯例。

(4)WGA报告的形式和内容。《政府资源和会计法案2000》指出,早期的WGA报告至少要包括三个核心报表:财务绩效报告(即收入与支出账户,相当于损益账户)、财务状况报告(即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要解释主要的数字是如何得出的。通过这些高度集中的报表,为议会和其它使用者提供有用的宏观经济信息。

(5)审计问题。为了增加WGA的可信度,其账目必须进行独立的审计。这一审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并入WGA的各个公共实体的法定审计,为此,应当建立与公共实体审计行业标准类似的审计标准,规范审计意见的形式,明确审计权限,并且协调不同审计人员的工作。例如:根据合并范围,明确主计审计长(简称C&AG)、私营部门审计人员、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审计委员会指定的审计人员、北爱尔兰主计审计长等不同人员的审计权限和范围,协调不同审计人员对会计确认等问题的差异。此外,可以开展一至几年的审计模拟运行,以检验其效果。

3、WGA的发展目标。

(1)中期发展:建立基于统计的WGA。在开发和实施基于GAAP的WGA的同时,财政部决定先为整个公共部门开发未经审计的、基于统计原则的WGA。它可以在财政年度结束后较短的时间内生成,有利于为短期或中期财政政策及时提供所需的数据,以促进财政政策的发展,此外,它有可能提高基于欧洲账户体系(简称ESA)的国民核算账户的质量。

(2)中期目标。建立WGA的中期目标是以GAAP为基础,准备一套完全经审计的WGA,它既会流入(feedinto)基于ESA95的国民核算账户,也会流入基于统计(也基于国民核算账户)的WGA(如图1所示)。经审计的、基于GAAP的账目以年度为基础生成,它要经过议会的详细审查,并且为财政政策和经济政策服务。其主要的信息来源为:部门的资源会计与预算(简称RAB)账户、信托和养老金计划的财务报告、地方当局和其他公共部门实体的账户。

基于统计的WGA年度或季度为基础产生。为了产生季度信息,它需要从国民核算账户和部门RSB账户中生成综合的数据,并且对国民核算账户分类进行调整以生成使用RAB分类的账户。这些未经审计的季度信息应当及时准备好以进入短期的财政政策规划过程。

资料来源:HMTreasury(www.hm-treasury.gov.uk)

WGA是对现有国民核算账户的重要补充。国民核算账户、基于GAAP的WGA、基于统计的WGA,这三个账户都有可能彼此接受数据,例如:可以通过WGA生成的数据改善国民核算账户的数据。

(3)长期目标。长期中,基于GAAP的信息首先从RAB,再从WGA,越来越多地直接流入国民核算账户。WGA的长期发展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够提供年度审计账目、季度产出数据、国民核算账目,以及国际比较、规划和预测、经济和财政政策等所有产出的、单独的数据收集系统(见图2)。

要实现长期目标,必须做到:(a)成功实施基于GAAP的WGA和审计;(b)拥有从多种平台接收数据以实施合并的技术,以及为多种报告处理数据的技术。

为了生成图中所示的结果,一些来自WGA的数据可能需要进行调整或者与其他数据相结合。例如:考虑到ESA分类,可能要进行数据调整以编制国民核算账目;一些预测可能需要把GAAP信息与人口统计规划的数据相结合等等。

资料来源:HMTreasury(www.hm-treasury.gov.uk)

二、对WGA的评价

1、英国政府对WGA的期望。

近年来,在新工党的领导下,WGA已经从最初的关注增加透明度、增加各类政府部门和公共实体之间的财务责任,发展到与政府决策(尤其是经济层面的决策)直接相关。不论对政府本身,还是对议会、纳税人等其它潜在使用者而言,建立WGA都具有明显的好处。

政府希望WGA能够为各个层次的政府部门、议会、纳税人等用户提供质量更高、更透明的信息,以辅助经济政策的发展,通过更好的决策促进经济绩效的改善,从而使纳税人受益。

2、对WGA的批判性分析。

(1)WGA辅助宏观经济决策的局限性。政府期望通过WGA提供对宏观经济决策有刚的信息,特别是帮助处理代际公平问题和财政可持续性问题。这里隐含的假定是:WGA能够包括养老金、税收、社会保障人口预测、固定资产使用期限等黄金法则管理所需的重要信息,但是WGA信息难以达到这些要求。为了责任目标,必须确保这类资产的保护成本、维修成本等信息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在政府账目中。

(2)政府债务合并的困境。现实的困境是:政府一方面希望WGA提供所有公共部门债务的合计数据,另一方面又不想将一些重大的债务(如养老金负债)列入资产负债表。这种矛盾心理直接影响了WGA信息的可用性及其合并的进程。债务合并困境的典型例子有:(a)关于“铁路网”(NetworkRail)实体21万亿英镑债务的会计处理问题。主计审计长应用英国GAAP,认为铁路网的债务应该列于资产负债表中,而国家统计署应用ESA95原则,认为这一债务应该在表外。(b)对私人主动融资(PFI)、公私合作(PPP)项目的会计处理。根据FRS5中设定的基本原则,WGA合并中应当包括PFI项目(因为政府确实从项目中受益并且承担了在长期中为项目提供经费的义务),但是PFI项目却被保留在表外。PPP项目中与政府合作的私营公司的资产、负债既没有列入公共部门资产负债表,也没有列入特定用途实体(简称SPE)的资产负债表。

(3)合并会计技术的问题。同私营部门相比,公共部门在使用合并会计技术的概念及操作上都更为困难。主要表现在:(a)由于高度合并的数字,WGA可能掩饰了一些绩效较差的政府单位,而且低估了那些绩效较好的单位的贡献,难以提供评价政府财政状况和财政业绩的充分信息。(b)合并界限难以确定。关于公共部门的定义多种多样,不同的界定标准反映了不同的政治责任。反对编制WGA者认为:将非部门公共实体、地方政府、国有行业等纳入WGA会引起误导,因为这些实体与中央政府在宪法上是独立的,中央政府不拥有这些实体的任何资产和负债。但是支持WGA者认为:如果尊重这些实体的宪法独立性,WGA将是不完全的,因为这些实体或多或少地从中央政府那里接受资助。(c)WGA审计中涉及的实体众多,难以协调。一方面,主计审计长、四个地域各自的审计机构、私营部门审计人员都有自己独立的审计权限,另一方面,主计审计长等主要审计人员必须依靠次要审计人员的工作。要想管理次要审计人员的工作,主计审计长必须拥有否决他们工作的权利(如果审计缺乏质量)。但是,目前并没有清晰的审计直线职权,不同公共部门审计实体之间又竞相争夺地盘,使得WGA审计过程存在重要的结构缺陷,在会计确认问题上各种审计实体之间可能存在大的分歧。(d)WGA要求公共实体实施权责制基础的会计系统,大量的中央政府账目也已经改为权责制基础,但是由于获取信息的技术难度,税收的计算仍然是现金制基础的。部门RAB的合时性和质量,以及上述未解决的问题都会危及WGA的效用。

参考文献:

[1]DannyS.L.Chow.ChristopherHumphreyandJodieMoll.DevelopingWholeofGovernmentAccountingintheUK[J].FinancialAccountabilityandManagement,2007,23(1):27—54

[2]HMTreasury.IntroductiontoWholeofGovernmentAccounts[EB/OL].(2007-04-02).

[3]DavidHeald,GeorgeGeorgiou.ConsolidationprinciplesandpracticesfortheUKgovemmemsector[J].AccountingandBusinessResearch,2000,30(2):153-167

[4]HMTreasury.WholeofGovernmentAccounts[EB/OL].(998-07).www.Hm-treasury.gov.uk

[5]HMTreasury.BetterAccountingFortheTaxpayer’sMoney:TheGovernment’SProposal[EB/OL].(1995,Cm2929).www.hm-treasury.gov.uk.

公共财政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共财政;政府会计;政府统一账户;英国经验

一、WGA的基本框架

WGA是指覆盖英国所有公共部门的一组合并财务报表。它借鉴商业会计方法,为整个公共部门制作一套基于通用会计准则(简称GAAP)的、统一的合并财务报表,其目的在于:提供质量更高的、更透明的信息,支持财政政策的发展,更好地管理公共服务,以及更有效地分配资源。

1、WGA涉及的范围。

《政府资源和会计法案2000》为WGA提供了立法框架,它要求财政部为每个履行公共职能的实体,以及部分或全部由公共资金支持的实体准备WGA。具体来讲,基于GAAP的WGA的合并范围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四个地域的各种类型的1300多个公共实体。这些实体分为以下几类:

(1)中央政府。包括核心政府财政基金(’Coregovernment’financialfunds,例如:国家贷款基金账户);政府部门资源账户;非部门公共实体;养老金计划,包括中央政府养老金计划,国民保健服务、教师等其它非基金性的雇员养老金计划);部门资源账户中未包括的国民保健服务实体等。

(2)地方当局(Localauthorities)。包括四个地域的各类议会(如:单一制议会、郡议会、自治市镇议会、区议会等等);消防机构、警察机构、缓刑委员会、旅客运输机构;废物处理机构、资源保护局;地方教育当局及学校等。

(3)公营公司(Publiccorporations)。包括国有行业、其他公营公司、营运基金等。

2、建立WGA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合并的方法论问题。由于合并的工作量非常大,采取财政部与政府部门相配合的方法,由财政部负责整个合并过程及账目的编制,并利用政府部门作为中间人,由它们负责其主办实体的子合并(sub—consolidation)。在合并步骤上,采用阶段性方法,先发展中央政府统一账户(CGA)和未经审计的、基于统计原则的WGA,再过渡到基于GAAP的WGA,并且对账户进行几年的模拟运行,以确保质量。财政部还通过成立专门的项目团队和咨询组,制定详细的合并进度表,要求每个相关公共实体制定年度数据进度表等多种措施,来确保WGA项目的顺利实施。

(2)集团内部交易的问题。WGA把所有的公共部门看成一个完整的实体,因此必须排除集团内部交易的影响,即从合并的WGA数字中对销掉不同公共实体之间的所有物质交易和结余。此外,对在多个账户中报告的交易要进行调整以避免重复计算,这主要涉及到集中基金账户、国民贷款基金、国民保险基金。

(3)会计政策和会计惯例的一致性问题。合并必须基于统一的会计政策框架,这是一个基本原则。而英国各类公共实体采用的会计政策体制并不一致,具体会计政策的差异也加大了合并的难度。为此,必须比较、调节和集中公共部门中各类法规及会计指导系列,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惯例。

(4)WGA报告的形式和内容。《政府资源和会计法案2000》指出,早期的WGA报告至少要包括三个核心报表:财务绩效报告(即收入与支出账户,相当于损益账户)、财务状况报告(即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要解释主要的数字是如何得出的。通过这些高度集中的报表,为议会和其它使用者提供有用的宏观经济信息。

(5)审计问题。为了增加WGA的可信度,其账目必须进行独立的审计。这一审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并入WGA的各个公共实体的法定审计,为此,应当建立与公共实体审计行业标准类似的审计标准,规范审计意见的形式,明确审计权限,并且协调不同审计人员的工作。例如:根据合并范围,明确主计审计长(简称C&AG)、私营部门审计人员、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审计委员会指定的审计人员、北爱尔兰主计审计长等不同人员的审计权限和范围,协调不同审计人员对会计确认等问题的差异。此外,可以开展一至几年的审计模拟运行,以检验其效果。

3、WGA的发展目标。

(1)中期发展:建立基于统计的WGA。在开发和实施基于GAAP的WGA的同时,财政部决定先为整个公共部门开发未经审计的、基于统计原则的WGA。它可以在财政年度结束后较短的时间内生成,有利于为短期或中期财政政策及时提供所需的数据,以促进财政政策的发展,此外,它有可能提高基于欧洲账户体系(简称ESA)的国民核算账户的质量。

(2)中期目标。建立WGA的中期目标是以GAAP为基础,准备一套完全经审计的WGA,它既会流入(feedinto)基于ESA95的国民核算账户,也会流入基于统计(也基于国民核算账户)的WGA(如图1所示)。经审计的、基于GAAP的账目以年度为基础生成,它要经过议会的详细审查,并且为财政政策和经济政策服务。其主要的信息来源为:部门的资源会计与预算(简称RAB)账户、信托和养老金计划的财务报告、地方当局和其他公共部门实体的账户。

基于统计的WGA年度或季度为基础产生。为了产生季度信息,它需要从国民核算账户和部门RSB账户中生成综合的数据,并且对国民核算账户分类进行调整以生成使用RAB分类的账户。这些未经审计的季度信息应当及时准备好以进入短期的财政政策规划过程。

资料来源:HMTreasury(www.hm-treasury.gov.uk)

WGA是对现有国民核算账户的重要补充。国民核算账户、基于GAAP的WGA、基于统计的WGA,这三个账户都有可能彼此接受数据,例如:可以通过WGA生成的数据改善国民核算账户的数据。

(3)长期目标。长期中,基于GAAP的信息首先从RAB,再从WGA,越来越多地直接流入国民核算账户。WGA的长期发展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够提供年度审计账目、季度产出数据、国民核算账目,以及国际比较、规划和预测、经济和财政政策等所有产出的、单独的数据收集系统(见图2)。

要实现长期目标,必须做到:(a)成功实施基于GAAP的WGA和审计;(b)拥有从多种平台接收数据以实施合并的技术,以及为多种报告处理数据的技术。

为了生成图中所示的结果,一些来自WGA的数据可能需要进行调整或者与其他数据相结合。例如:考虑到ESA分类,可能要进行数据调整以编制国民核算账目;一些预测可能需要把GAAP信息与人口统计规划的数据相结合等等。

资料来源:HMTreasury(www.hm-treasury.gov.uk)

二、对WGA的评价

1、英国政府对WGA的期望。

近年来,在新工党的领导下,WGA已经从最初的关注增加透明度、增加各类政府部门和公共实体之间的财务责任,发展到与政府决策(尤其是经济层面的决策)直接相关。不论对政府本身,还是对议会、纳税人等其它潜在使用者而言,建立WGA都具有明显的好处。

政府希望WGA能够为各个层次的政府部门、议会、纳税人等用户提供质量更高、更透明的信息,以辅助经济政策的发展,通过更好的决策促进经济绩效的改善,从而使纳税人受益。

2、对WGA的批判性分析。

(1)WGA辅助宏观经济决策的局限性。政府期望通过WGA提供对宏观经济决策有刚的信息,特别是帮助处理代际公平问题和财政可持续性问题。这里隐含的假定是:WGA能够包括养老金、税收、社会保障人口预测、固定资产使用期限等黄金法则管理所需的重要信息,但是WGA信息难以达到这些要求。为了责任目标,必须确保这类资产的保护成本、维修成本等信息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在政府账目中。

(2)政府债务合并的困境。现实的困境是:政府一方面希望WGA提供所有公共部门债务的合计数据,另一方面又不想将一些重大的债务(如养老金负债)列入资产负债表。这种矛盾心理直接影响了WGA信息的可用性及其合并的进程。债务合并困境的典型例子有:(a)关于“铁路网”(NetworkRail)实体21万亿英镑债务的会计处理问题。主计审计长应用英国GAAP,认为铁路网的债务应该列于资产负债表中,而国家统计署应用ESA95原则,认为这一债务应该在表外。(b)对私人主动融资(PFI)、公私合作(PPP)项目的会计处理。根据FRS5中设定的基本原则,WGA合并中应当包括PFI项目(因为政府确实从项目中受益并且承担了在长期中为项目提供经费的义务),但是PFI项目却被保留在表外。PPP项目中与政府合作的私营公司的资产、负债既没有列入公共部门资产负债表,也没有列入特定用途实体(简称SPE)的资产负债表。

(3)合并会计技术的问题。同私营部门相比,公共部门在使用合并会计技术的概念及操作上都更为困难。主要表现在:(a)由于高度合并的数字,WGA可能掩饰了一些绩效较差的政府单位,而且低估了那些绩效较好的单位的贡献,难以提供评价政府财政状况和财政业绩的充分信息。(b)合并界限难以确定。关于公共部门的定义多种多样,不同的界定标准反映了不同的政治责任。反对编制WGA者认为:将非部门公共实体、地方政府、国有行业等纳入WGA会引起误导,因为这些实体与中央政府在宪法上是独立的,中央政府不拥有这些实体的任何资产和负债。但是支持WGA者认为:如果尊重这些实体的宪法独立性,WGA将是不完全的,因为这些实体或多或少地从中央政府那里接受资助。(c)WGA审计中涉及的实体众多,难以协调。一方面,主计审计长、四个地域各自的审计机构、私营部门审计人员都有自己独立的审计权限,另一方面,主计审计长等主要审计人员必须依靠次要审计人员的工作。要想管理次要审计人员的工作,主计审计长必须拥有否决他们工作的权利(如果审计缺乏质量)。但是,目前并没有清晰的审计直线职权,不同公共部门审计实体之间又竞相争夺地盘,使得WGA审计过程存在重要的结构缺陷,在会计确认问题上各种审计实体之间可能存在大的分歧。(d)WGA要求公共实体实施权责制基础的会计系统,大量的中央政府账目也已经改为权责制基础,但是由于获取信息的技术难度,税收的计算仍然是现金制基础的。部门RAB的合时性和质量,以及上述未解决的问题都会危及WGA的效用。

参考文献:

[1]DannyS.L.Chow.ChristopherHumphreyandJodieMoll.DevelopingWholeofGovernmentAccountingintheUK[J].FinancialAccountabilityandManagement,2007,23(1):27—54

[2]HMTreasury.IntroductiontoWholeofGovernmentAccounts[EB/OL].(2007-04-02).

[3]DavidHeald,GeorgeGeorgiou.ConsolidationprinciplesandpracticesfortheUKgovemmemsector[J].AccountingandBusinessResearch,2000,30(2):153-167

[4]HMTreasury.WholeofGovernmentAccounts[EB/OL].(998-07).http://www.Hm-treasury.gov.uk

公共财政管理范文第6篇

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经国务院批准,于2007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继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后的又一项重要财政管理改革,是建国以来预算科目最大的一次改革,河南省漯河市财政局在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实施中周密部署、统筹规划,从制度制定、人员培训、技术学习、数据转换和信息反馈等方面入手,确保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顺利推进。

一、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主要内容

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能够基本实现“体系完整、反映全面、分类明细、口径可比、便于操作”的改革目标;回答了“钱是怎么来的,用到了什么地方,具体怎么用,用的是否理合法”的问题;为预算管理、统计分析、宏观决策和财政监督提供了全面、真实、准确的经济信息。

(一)收入分类

按照全面、规范、细致地反映政府各项收入的要求,对政府收入进行统一分类。将原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和预算外收入都统一纳入政府收入分类体系,进行编码,并按照科学标准和国际通行做法将收入划分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以及转移收入等,改革后分设类、款、项、目四级,形成了一个既可继续按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分别编制预算,又可根据需要统一汇总、分析整个政府收入分类统计的体系。

(二)支出功能分类

为更加清晰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新的支出功能分类不再按基建费、行政费、事业费等经费性质设置科目,而是根据政府管理和部门预算的要求,统一按支出功能设置类、款、项三级科目,分别为17类、170多款、1100多项。类级科目综合反映政府职能活动;款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项政府职能所进行的某一方面的工作;项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一方面的工作所发生的具体支出事项。新的支出功能科目能够较系统清晰地反映政府支出的内容和方向,有利于解决人大代表多次提出的支出预算“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的问题。

(三)支出经济分类

支出经济分类体系主要是对原来的支出目级科目作了扩充和完善,按照简便、实用的原则,并设类、款两级,分别为12类和90多款。类级科目具体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转移支出、赠予、债务利息支出、债务还本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和其他支出等。款级科目是类级科目的细化,主要体现部门预算编制和单位财务管理等有关方面的要求。全面、明细的支出经济分类是进行政府预算管理、部门财务管理以及政府统计分析的重要手段。

二、为确保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顺利推进,我市所做的准备工作

(一)周密部署,制定方案和制度

为了组织做好全市预算执行新旧科目数据转换工作,河南省漯河市财政局制定了《漯河市本级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预算执行实施方案》,明确了各项工作步骤及流程,细化了职责,排定了时间,并对县区改革实施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方案考虑缜密,安排得当,从细微处入手,按照谁发文谁转换的原则进行,大大加快了数据转换工作的进度,提高了数据转换的准确性,确保了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精心组织,做好人员培训工作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党组成员和各业务科室学习文件精神,对漯河市开展此项工作进行研究,并决定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工作列入本年财政机关重要工作日程安排。二是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分管局长担任组长,各业务科室为成员,并在预算科下设办公室,牵头负责工作开展。三是选派业务骨干参加省财厅组织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培训班和分期分批举办培训班,让人人掌握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相关内容,为改革打下扎实基础。四是我局领导主持召开局中层干部会议,认真传达并贯彻落实有关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工作的讲话精神,并对相关工作进行具体布置,要求各科室认真学习掌握政策,互相协调,团结一致,落实各项工作措施。五是由预算(国库)、信息中心联合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及其财务负责人分期进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培训,“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是对这次培训方案最好的诠释,质量是此次培训最为重视的一个方面,培训的最终结果是要为改革提供人员基础,通过培训使相关人员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基本掌握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内容。(三)整合软件,以技术为支撑

目前我市国库科共有国库集中支付系统、预算执行系统、总预算会计系统、预算外资金管理及会计核算系(下转第76页)(上接第74页)统、财政工资统一发放系统和国库执行信息系统等多套子系统,涉及多个开发商,这些相互分立的子系统恰似一个个信息孤岛,对我们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为适应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需要,并以此为契机构建市级国库管理系统的统一运行平台,我局迅速派出相关业务和技术人员到省里进行了专项调研,通过调研从几个软件系统的方便、灵活、实用性和售后维护升级等方面考虑,选用了一家较好的软件公司开发的国库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了国库管理的各个方面,也包括新旧科目数据转换的新科目标注模块,以此实现对现有国库管理软件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和升级,实现数据共享,提高工作效率,为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保障。目前,按照测试方案和步骤,正在进行各子系统的模拟测试。进入2006第四季度,按照与银行、人民银行的实际联网模式,对新版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进行了实际模拟运行,确保了2007年1月1日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预算执行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开展。

(四)确保数据转换准确性,建立信息反馈制度,提高服务质量

2006年7月初,预算执行数据转换工作启动,为了减轻改革给单位带来的震动,减少改革给单位带来的工作量,为预算单位提供方便,提高数据转换准确性,加快数据上报和汇总速度,具体开展了以下两方面工作:

1.在新版国库集中支付新系统中专门开发了预算执行数据转换软件。该软件界面简洁,功能齐全,操作简便。一是可以从现行集中支付系统和预算执行系统中按单位、按科目汇总各月预算执行数据,自动提取到数据转换软件中;二是数据转换过程中,软件会将一对多、多对一的科目转换数据自动进行校验和汇总,预算单位最短可在几分钟内便可完成数据转换工作,数据的准确性和转换效率大大提高;三是可以生成各类报表,供分析和上报所用。2006年6月下旬对局内各相关科室和市级预算单位财务人员进行了预算执行数据转换软件的培训,为正式启动预算执行新旧科目数据转换工作,确保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做好解答咨询工作,建立信息反馈制度,服务和监督并举,共同做好数据转换工作。为确保转换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求国库科、国库支付中心人员加强对新旧科目转换关系、数据转换软件的操作流程等内容的学习,做好对预算单位问题解答和咨询的准备工作;数据转换期间,建立了反馈制度,及时向科内反馈信息,及时为预算单位解决数据转换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通过数据转换系统,国库科、国库支付中心人员对基层预算单位科目标注情况、一级预算单位的审核汇总情况、各部门预算科的审核确认情况进行全过程的监控,对每一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确保数据转换各环节工作在规定时限内完成。便捷高效的转换软件是数据转换工作的技术支撑,为预算单位提供优质服务是数据转换工作的质量保证。

公共财政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公共财政管理 预算执行 监督 控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机构的行政收支或财政运行管理活动是为了满足主要的公共需求,这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预算执行监督与控制是行政机构运用行政干预手段,控制与监督财政资金预算执行过程。政府持续跟踪与控制公共服务所需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旨在确保预算执行的高效性、合法性与合理性,确保公共财政管理投入的资金获得最高的收益率,兼顾社会公平正义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公共财政管理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明确的执行控制流程

公共财政管理强调流程管理的整体性,未对预算执行进行分解,以致整个过程缺少条理性,缺少全套的监管制度。开展预算执行工作时,各个部门各自为政,互相之间缺少交流,未能有效配合,整个预算执行的控制与监督完全脱节。

(二)信息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

预算管理模块有一定的局限性,仅能有效控制超出支出部分,不能监控采购和签约等相关过程。这种局限性大大降低实际工作效率,增加预算执行的工作量。无法满足财务工作的现代化、信息化的要求,造成信息系统与实际工作要求之间存在过大差距,从而严重影响整个预算目标的实现。

(三)缺少绩效评价机制

一些财政部门缺少绩效评价机制,没有考察与检查预算执行的中期阶段,也没有对预算执行后的最终结果进行分析与总结。因此,没有完善的控制监督机制的约束,它的发展只能是放任自流,任其发展。

(四)财政内部监督制度、外部审计有待完善

我国侧重公共财政管理的总量控制,总量达到标准就可行,至于其中的达成过程少有问津,出现严重的忽视管理的倾向。采用“收支两条线”和“国库集中支付”的手段,控制总支出总规模与总量。监督的重点放在粗略控制层面上,缺少制约费用支出质量与效益的手段,也就不能从根本上履行监督公共财政管理费用支出的职能。因此,很难避免监督失控。

我国有关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审计工作本身不够规范,外部审计也无法有效的落实。保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是实现外部审计的重要基础。在我国,审计经常被人误解,认为是故意在找茬,找难堪,所以工作中会受到不少刁难。另外,我国实现党政一体监督机构,虽然可以多管齐下,以提高监督效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会出现责任不明确,用党纪替代法律,用思想教育替代处罚。而这些做法进一步加深了公共财政管理的监督失控。

二、公共财政管理预算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财政预算监督缺少透明度

西方国家以政府财政预算编制、审批与执行相分离为前提条件建立预算监督机制。监督主体拥有较大的自主性,可以独立行使监督权利。民众可以清楚的掌握了解预算执行情况,顺畅地对预算执行进行评价,有较高的民众监督参与度,保证合理使用与调整公共财政预算。而我国则有着很大的不同,我国行政机构往往有约束预算监督机制建立的权力,民众参与度较低,财政预算也不够透明,以至于很难执行监督职能,监督的效果也就大大降低。

(二)预算监督程序不规范

西方国家有着健全的财政监督法律制度,整个监督的实施须遵照既定的法律制度的要求,用明确的监督管理程序指导预算的执行。我国缺少健全的监督法律制度体系,相关管理办法缺少较高的可操作性。我国仍旧靠行政权力解决预算编制、执行与审批过程中出现的冲突与问题,特别注重依靠领导做决策,没有设立固定的解决问题的机制。

(三)预算监督主体的权威性不高

我国预算监督主体包括国家预算监督执行机构:财务部门、审计机关和人大常委会,还包括社会监督执行机构与个人:社会公众、政党组织、新闻媒体。在这些监督执行机构中,财务部门是预算监督控制的主要机构,而人大、社会公众其它监督主体的监督控制职较为有限。西方国家在监督主体上与我国有着很大区别,立法机关占据西方国家公共财政预算监督主体的第一要位,预算监督的权威性与客观性可以得到很好实现。

(四)预算监督机制力量薄弱

西方国家拥有强大的预算监督机制,可以控制与制约公共财政预算执行状态。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预算监督机制力量薄弱,依靠行政单位的层级关系控制中央与地方预算监督的机构设置。预算安排的实现是通过行政审批再进行下拨的方式。因此,加大对预算资金审查和监督难度,也为监督主体共同参与控制与监督设置了太多障碍。

三、优化公共财政管理的预算执行的对策

我国公共财政预算执行控制与监督机制要想达到高效、权威、公正、透明的监督成效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一)变革预算监督管理理念

我国政府有着浓厚的行政化色彩,长期以来,政府机构都很少具备为民服务意识,更别说具备主动接受监督主体监督的意识。因此,需要转变政府财政部门预算监督理念,提升财政部门接受多主体监督的意识。让公共财政资金能真正用之于民,服务于民,提高政府形象,维护社会稳定,将公共财政资金用来为民众谋取最大化福祉。

(二)强化预算执行监督法制建设

当前,我国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没有对预算监督主体具体化、明确化,在监督与控制预算执行时会出现无法可依的情况。因此,要健全我国公共财政预算执行监督法律体系。完善《预算法》,明确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职责界定,给出公平合理的权责规定。要清楚明确规定预算监督主体的职责、权限、监督程序与手段、法律责任等,以强化预算监督的权威性,为整个预算执行监督过程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重视机构设置与权力分配的制衡

要实现政府预算执行监督与控制,就需要确保审计机构的机构设置与权力分配的独立性,并注重机构设置与权力分配的制衡。因此,在控制与监督预算执行过程时,可以将不利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以保证公共资金的安全与有效使用。在整个预算执行制度体系中,制定以国库管理制度为基础的有效公共资金收支系统是监督与控制预算执行的重要环节。在国库集中收支与政府收支、政府采购与财政制度的两者之间必须相互制约,要在机构设置与权力分配上形成相互约束关系,并要定期监督与管理负责收支与账户管理的机构。

(四)扩大预算执行的透明度

我国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国家,作为政府审计机关、立法机构应当向社会民众公开公共资金的预算执行情况。国民在充分了解政府预算与审计工作情况后,可以良好地监督公共财政。因此,当审计人员把政府运行情况向社会民众公布后,公众舆论所带来的压力可以让审计机关、审计人员意识到自身错误,以及时予以纠正,可以有效扼制可能的违法违纪行为。在我国,政府预算执行与审计透明度不高,也就不能够有效严惩违法违纪行为,公共资金遭受较大损失。因此,必须向社会公众公开政府预算情况与执行情况的审计报告。

(五)加强财政机关内外部监督机制

1、强化内部监督

财政机关应建立内部监督机制,成立内审工作领导小组。年度工作计划要包括审计工作,实现内审常态化管理。除了对财务收支、专项资金使用进行审查外,还要监控内部控制的实施状况。对内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整改意见,通过提高财政系统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并完善规章制度,以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水平,提升内审成效。

2、引进外部监督

财政机关应引进外部监督机制,监督审查本机关的财政工作,以阻绝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依托互联网,设立网上举报投诉平台,并通过此平台及时本机关财政工作情况。以政务公开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布资金拨付、资金使用等方面的情况,以主动接受民众的监督,实现财政机关管理公共资金的民主化、科学化、透明化、公开化。

四、结束语

公共财政管理中的预算执行控制与监督属于体系化工作,它决定预算目标的最终实现。随着我国政府机构与事业单位的改革,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提出了更高的预算执行工作要求。为此,各级政府部门及其管理部门必须设立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增强预算执行控制与监督的力度,科学配置公共财政资源,建立控制与监督预算执行的制约与制衡机制。以满足政府公共管理需求,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利益。从而阻塞财政工作的漏洞,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性,提高公共财政资金的科学使用率,促进公共财政管理部门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晶.我国公共财政管理费用支出控制问题研究[D].2011

[2]谢宜豪.地方政府支出绩效测度与控制研究[D].2012

[3]郭守元.基于预算控制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研究[D].2013

公共财政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公共财政;信息;流程;规则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6)06-0033-04

公共财政管理工具有三个:信息、流程和规则。在现实中,公共财政管理目标的实现依赖于那些管理公共财政的人――管理财政事务的官员、分配的管理决策者、提供服务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这意味着,要转变政府中每个领导者和工作者的行为――将挥霍者变为节俭者,将计划制定者变为计划评估者,将服务提供者变为绩效专家――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这的确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政治经济学文献认为,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改变激励机制――人们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动机和动力。事实上,改变激励机制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影响行动和绩效的因素很多,公共财政管理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在其中并不起主导作为。更为重要的是,从激励机制到行为变化之间不存在确定的路径。否则,很多国家在财政政策方面将会更加“节制”,政府将会更为科学地进行项目拨款,高效服务将成为常态。为此,可以将公共财政管理改革概括为:要改变行为和结果,政府必须改变参与者获得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以及对参与者行为的约束。

一、信息

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共财政管理就是信息管理。在这一流程的各个阶段,信息被开发、分类、汇编成文件,并转化为政策、行动和财政成果。那些从事公共财政管理工作的人既是信息的生产者也是信息的消费者。

有一个基本假设,即改变信息的组合方式可以改变公共财政管理者的行为。每个早期确定的目标都需要有自己的信息库,每一公共财政管理创新也是如此。随着政府影响力的扩大,对公共财政管理的信息需求已经上升到这种程度:信息组合量如此巨大,以致削弱了公共财政管理改变行为的能力。强加给公共财政管理者的信息越多,就越容易被忽略。通常来说,管理者可以从基本信息中分辨出有用信息。基本信息通常是精心准备的,比理想信息更及时、更易于应用。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本财政年度信息质量要比对未来预测更高,以及为什么输入的数据往往比计算出的数据更加可靠。

公共财政管理改革所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将信息从“有用”转化为“必要”。政府规则可以使理想的信息变为必要信息吗?这一做法似乎很有吸引力,因为现成的信息容易被忽视,而由规则规定的信息却很难被忽视。

(一)信息成本及其对信息可用性的影响

从理论上讲,获取一个单位的内部数据并不太困难且成本较低,而获取外部数据的代价可能较大。这种区别可以通过比照医院管理来说明,虽然它几乎适用于所有公共服务。

一个运转良好的医院需要各类数据,比如,员工人数及薪酬、入院和出院患者人数、床位数和入住率等。获得投入、工作量、产出这些统计数据无须付出太多的精力,只需一定的成本就可将其编成表格。然而,关于医疗成果和影响的数据则在医院之外。一个医院能掌握其内部的运行情况,但却无法知道患者出院后是否能够按处方服药,低收入居民是否有能力去医院就诊,以及医院服务是否适合社区的年龄结构等。这个例子说明,为什么许多国家的政府在获取可靠的成果和有影响的数据时,都经历过很多困难,以及在开发信息需求时,他们需要充分考虑成本和难度。问题不在于信息是否有用,而在于获取数据的成本是否合理。

(二)信息需求与信息超载

公共财政管理创新的累积效应,增加了对中央机构的信息需求。创新通常会增加而不是减少信息量,并且会使信息之间相互独立。采用权责发生制并不能消除收付实现制,一个多期限的财政框架仍然需要有详细的年度预算,将产出纳入考虑并不表示不需要了解投入情况。固然现代信息技术和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可以减轻工作量,但有时也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一些关键的公共财政管理系统,比如预算,具有有限的处理信息能力。最后期限比比皆是,当一个任务完成了,另一个任务又来了。与其他政策领域的大多数情况相反,对于公共财政管理来说,无所作为或拖延期限不是一种策略选择。在分配资源之前,政府不会期待更好的信息,也不会为做出更合理的决策而认真审查所有信息。越来越多的政府声称,愿意运用项目规划或绩效预算,但是,仍然通过结算工资、差旅、设备和其他项目等费用来设置支出水平。

可以通过清除公共财政管理系统中的过时信息来减轻信息超载。在设立新规定时,需要去除一些旧的报表和报告。虽然可以减缓数据量增长,但是很难完全消除信息超载现象。

(三)信息引发冲突

“超载”不仅是信息量的函数,也是分配资源、评估项目和检测政策选项所引发的冲突强度的函数。增量行为是一种普遍采用的控制冲突的策略,通过缩小决策范围和保护已有资源,可以减少冲突。也可以通过减少在编制预算时产生及审核的数据类型来缓解冲突。由此产生的分配可能是次优的,但却是以一种及时和压力较小的方式。

许多公共财政管理创新产生的效果与“增量行为”相反,其使问题、利害关系复杂化,挑战了传统的通过妥协达成共识的处理方式。现代财政管理理论告诫政府,只考虑当年的财政状况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未来的情况,审查现有的项目,并且不能满足增量主义,不仅要考虑机构的财政需求,还要考虑项目的进展情况。这些以及其他当代公共财政管理改革可能加剧冲突。

各国政府处理超载冲突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处理超载信息的方式相同。他们忽略信息,或没有挖掘到信息。完成工作成了最重要的,即使这意味着要忽略掉某些信息。他们还会有更过分的行为,比如,刻意修饰信息,使其适用于其他用途。他们将战略计划转变为获取更多资源的工具,为了适应组织结构图而排列各类项目,完全无视目标的实现。支出机构在绩效预算中填塞大量信息,以显示他们做了大量工作,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在预测当前决策的未来成本时,他们使用过于乐观的假设。他们软化中期预算框架的硬约束,将其视为未来支出的下限而非上限。这些将公共财政管理改革变成了案例展示,它使政府能够吹嘘其拥有先进的绩效预算,骄傲地展示中期预算框架,但实际上什么也没有。

扩大冲突并不是公共财政管理创新的衍生产品――它对公共财政纪律、分配方案和公共服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在实际工作中,那些为了避免公共财政管理议程的冲突,经常导致过度的赤字、僵化的分配、低效的服务和封闭的系统。即便冲突加剧了完成公共财政管理任务的复杂性,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冲突也是有益的。

政府面临挑战:在管理冲突和公共财政时,既要维持稳定的财政进程,又要适应政治诉求;既要支持现有项目,又要为新的分配方式拓展空间;既要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又不能使公职人员的士气低落;既要使财政决策更加透明,又要使政府正常履职。寻求平衡的困难在于,公共财政管理设计者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因为他们缺乏构建一个完善框架的必要工具

(四)利益不对称与信息不对称

拥有信息和控制资源的人们通常存在一些对立关系。各部门负责人(内阁部长、中央机构或部门高级官员)用于资源分配决策的许多信息,依赖于管理项目和提供服务的经办人来提供。负责人寻求更全面的信息,以支撑其做出正确决策;经办人则寻求更有利的方式展示其项目重要性,以获取更多的预算。负责人试图通过建立自己的信息来源,以减少对经办人的依赖,但这并不能消除财政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尽管那些分配资源的官员拥有权力,但经办人具有操作优势,他们更清楚项目如何运转和控制提供给他人的信息。相互的依存(一方有资金,另一方有信息)、持续的关系(在每个预算周期各方相互影响)和达成协议的自觉需求(政府必须提出一个预算)促使各方相互妥协,形成合作。

公共财政管理创新,旨在通过增加已处理的数据(包括有效性和效率性数据)供给,以及授权中央机构控制一些关键信息,来减少信息不对称性。例如,尽管通常由支出机构估计来年的资源需求,但是,中央机构也可以运用计量经济学和项目规划模型,为同一年进行基线预测。同样,中央机构可以评估项目规划、设计成果测量方法、调查公民对于公共服务质量的看法、设定产出和其他绩效指标、比较不同机构间的运行效率。

然而,很少有中央机构努力去做这些事情。如果他们这样做,可能会加剧其与支出机构的对立,并有可能促使支出机构在给上级提供数据时变得更加狡猾。此外,信息集中也与新公共管理理论相悖。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当那些提供政府服务的人,对其所消耗资源和产出成果负有完全的责任时,就会减少其投机取巧的行为,提高其绩效。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支出机构拥有信息的所有权,可能会增加对新信息的使用。因此,即便信息不对称会限制负责人合理分配资源的能力,但一些拥有先进公共财政管理系统的国家都会选择不集中控制信息。

这里提出的四个问题,都是对信息本身会改变公共财政管理者行为的观点的质疑。了解一个项目比另一个更有效,并不足以促使政府重新分配资金。同样地,认识到一个项目不具备财政上的可持续性,也不足以让政府更加谨慎行事。要使信息产生不同的效果,必须按照能够改变公共资金运用者行为的方式处理信息。

二、流程

在公共财政管理中,流程是将信息转换为决策、行为或文件的过程。每一个重大的公共财政管理创新,都会改变一个甚至多个步骤,这些改变通常与信息的改变相关。为此,我们有必要区分两种不同类型的流程:一类流程是许可性的,即可供政府选择使用的;另一类流程是强制性的,即政府必须运用规定的方法。

(一)常规流程

公共财政管理的显著特点是大部分流程年年重复,变化很小。例如,审计者的常规流程包括审查账目及编制财政状况报告,预算制定者的常规工作是分配资源和监督支出。常规流程的这种重复性能够减少冲突、简化任务、稳定角色和关系、协调大量琐事。参与者不必每年为流程争执或者临时建立新的流程。一般来说,这部分常规性工作在做出单一决策前就已经完成了,除非决策周期中的一些流程做出了新的调整。这些常规流程让公共财政管理平稳,并有助于及时开展。

只有当一项公共财政管理创新被植入到公共财政管理步骤时,才可以说完成了这项创新。检验新步骤融入常规流程的程度,是评估创新是否真正融入公共财政管理的有效手段。政府每年都需要决定是否进行项目评估,但项目评估不可能成为资源配置工作的全部。一段时间内,澳大利亚是少数有效利用项目评估的国家之一,因为澳大利亚有一个评估策略,能够定期将有价值的发现纳入预算决策过程中。相对于常规流程本身,其连接新旧流程之间的方式可能更重要。例如,一个中期预算框架作为独立的流程不会有太大的作用,只有当它被整合到年度预算中时,它才能对当前的决策产生约束作用。

常规流程还有另外一面,它能缓和冲突,但却无法吸引政治家和管理者给予支持和关注。在年检中需要关注常规流程可能引发的风险。改革者频繁地对其创新进行修补,以保持流程的活力,从而避免因流程太过常规化而丧失影响力。公共财政管理面临的一项挑战是在保持政治领导人和管理负责人参与热情的前提下,将创新嵌入到常规流程之中。用临时措施丰富常规流程,可能是一种既能保持流程正常运转,又能吸引高层关注的明智之举。

(二)决策框架

处理财政数据的第一步是将信息进行分类,以用于决策或其他行动。一般来说,改变信息分类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制定决策的方式。一般预算注重资金的投入――如工资、差旅、食宿以及其他项目支出金额。把预算方式从一般改变为项目预算后,则关注重点是各项政策目标――政府应该支出多少以达成减少贫困、改善环境质量以及其他公共目标。

然而,流程与决策之间的联系并不像改革者所认为的那样显而易见,因为所有较为复杂的公共财政管理系统都有多重分类。各国政府通常依据明细项目(即使他们有项目预算或绩效预算)、行政单位、经济类别和职能部门来安排支出。其他分类可能依据区域、性别、年龄、接受者的收入,这些分类可能是强制的,也可能是自定的。然而,尽管政府可能维持多重分类标准,但只能以一种分类方式作为制定权威性决策的基础。常见的公共财政管理改革错误,是将陈述误当做决策,例如,将项目中的预算陈述或存在的绩效模板,作为政府拥有此项预算的依据。大多数国家是按行政单位对会计核算、预算和其他财政管理流程进行分类的。预算支出机构(而非项目)提供服务,并为主要的问责对象。而真正的项目预算应该无视机构的界限,把服务于相同目标的所有活动与支出划归于同一个类别。然而在实践中,大多数政府虽然宣称他们有项目预算,实际上他们仅仅将项目与可确定的机构单位相联系。例如,他们可能将水质项目归于水务局,但是没有把其他开展水质工作的行政主体纳入项目中。

根据上述的分类特征,可以得出如下启示:第一,具有完整行政分类的政府,可能会去考虑以下这些问题,即引入新的项目分类是否真的出于改变决策流程和责任关系的考虑?如果不是,这项改革可能耗费多年,或者仅仅是改变表象,尤其是当政府内部对于目标或最佳项目结构存在分歧时。第二,公共财政管理变革应着力于提高政府及机构的管理能力,因为这些主体决定如何使用公共资金。第三,在主要分类中附注重要问题或表明公共资金管理方式的计划表或声明,以此作为补充能够更好地促进财政管理。

Abstract:There exist shortfalls in the three public finance management tools,namely,information,procedure and rules. For example,the cost of obtaining external information is high,and there is information overload,conflict of policy-making division and negative function of rules. However,the management tools are not totally useless. The modernization of public finance management is a long-term task,which needs to constantly explore more complete information,complete procedure and more effective rules.

公共财政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 财政管理 会计

中图分类号:F724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c)-0-01

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的加快,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全球性的信息社会逐步形成。发达国际已先行一步,相继推出国家信息基础建设,并规划网络构建“电子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加速建立公共财政系统建设就十分必要。

1 公共财政系统建立突出特点

(1)增强了对财政资金运作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有效地对财政资金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从源头上遏制了单位做假帐、乱收费、乱罚款等腐败行为,同时,规范了单位领导行为,促进了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由于集中管理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相分离,会计能独立行使监督职权,由\”暗箱操作变成“阳光作业”,管好了会计帐务,管住了资金。使会计监督的职能在深度和广度上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有利于遏制财政资金挤占、挪用、截留、浪费等违纪违法现象发生的。(2)规范了会计工作秩序。运用先进会计办公自动化系统,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开支范围支付款项,进行核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有效改变了倾导定调子,会计填数字的不良现象,确保了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及时准确。(3)节约了财政开支,提高了工作效率。从全局角度加强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和财务计划,促进了单位加强财务管理,节约经费开支。通过建立会计核算中心网,构建了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平台,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可靠、详实的基础资料,有利于财政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工资统发、社会保障和 \”收支两条线\”的贯彻实施。(4)有利于部门预算的编制、执行和预算管理改革。预算单位的财务自、资金使用权和领导签字权不改变,但其所有开支在单位审核的基础上再经核算中心审核后才能入账,这样能够保证部门预算真正发挥作用,确保了财政资金运用能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利益。

2 公共财政系统系统架构要求

财政局综合业务系统建设项目的总结架构遵循财政部统一的财政应用支撑平台的技术要求,做好与财政部大平台的接口和省财政厅小平台的接口。要求将财政的所有应用软件全部整合在一个应用支撑平台上,用户单点登录、集中授权,信息单点录入、充分共享。采用中间件、门户、Oracle数据库、UNIX操作系统和J2EE开发标准,将日常办公和财政业务有机结合,开发成一个安全高效、操作简便、技术先进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

系统采用B/S三层架构,将复杂的业务管理抽象出来,如果业务有新的扩充或发展,系统应能很方便的扩充。

(1)表示层。表示层包括内部工作人员和外部的最终用户,只负责数据的输入输出,它通过中间层(业务层)的逻辑处理和服务器层打交道。采用B/S技术,基于浏览器人性化的界面,提供各种服务。(2)业务层。业务层主要起数据处理加工作用,表示层查询或提交数据都是通过请求提交给业务层,业务层通过业务数据处理,把请求提交给服务器,服务器处理后把结果返回给业务层,业务层通过业务分析处理后把结果返回给客户端。中间层对提高服务器的处理效率,减少网络负载,提高系统的伸缩性有很大的作用。业务层由三个部分组成:先进、成熟、标准的J2EE应用服务器作为基础平台;由数据采集作为统一的信息集成平台,负责和其他系统之间信息和数据交换;由内容作为应用服务平台。(3)构建环境。

3 公共财政系统系统实现主要功能

(1)财税库联网信息查询系统:国税、地税、财政、海关等收入数据每天汇总至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国库部门,根据相关业务需要,财政地税各业务处室需要按照不同需求对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按日、月、年分别生成相应报表。(2)财政信息高端查询系统:展示综合财政业务,实现对市级预算单位基本信息、定员定额标准、项目预算、部门预算和预算执行等情况展示,实现对财政业务管理的全过程监控,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力依据。(3)部门预算数据传输系统:财政部门下发部门预算初始化数据,预算单位上报部门预算数据;预算单位及时了解掌握最新财政预算动态信息。(4)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5)预算执行信息系统:预算执行统计业务主要是各区县财政局将相关收支数据上报到市财政,市财政汇总各区县数据,按照财政部要求生成相关报表,上报财政部。(6)部门决算报表系统:部门决算业务为天津市财政局接收财政部下发的决算任务(表样),并布置给各区县财政局,各区县财政局根据决算任务编报自身决算数据并上报市财政局,经市财政局会审无误后同市本级数据汇编成为天津市全辖数据上报财政部。

参考文献

[1] 陈新民,范昀,李江敏.新建县公共财政管理再上新台阶[N].南昌日报,2011.

[2] 刘艺美.公共财政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

[3] 陈博清.公务员工资电子集中支付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中国海洋大学,2008.

公共财政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公共财政;农村教育;转移支付

一、构建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理论、法律及现实依据

经济学上一般把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所谓公共产品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效用上的非排他性,二是消费上的非竞争性。一般认为从整体上看教育并不是纯粹上的公共产品,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逐渐减少,私人产品的属性逐渐加强。

近年来,我国政府开始致力于在农村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财政体制,这一思路符合世界各国发展的两个普遍性规律:即在工业化发展初期,农村支持城市、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综合国力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台阶,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时期。因此,我国建立包括农村教育财政体制在内的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已成为我国制度创新的重点。

我国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建设是我国农村进入“无税时代”后,实现“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的治国方策的必由之路,对解决“三农”问题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和制度保障作用。2006年6月29日,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案)》确立了国务院领导、各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修订案还确定了义务教育纳入国家财政保障,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担,实行省统筹的经费保障新机制,这为我们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体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我国农村教育经费供给存在的问题

2002年,我国实行了“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将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提到了财力较强的县级财政,缓解了农村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境况。但是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以县为主的体制仍难解决农村教育经费历史欠账和投入短缺问题。

1.农村教育投资主体的重心偏低税费改革后,县级财政成为农村教育投资的主体,而在我国财力分配格局中,中央和省级政府掌握了主要财力,却很少承担农村教育经费的责任,县级财力薄弱却承担了大部分农村教育经费。这样所导致的政府间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是农村教育发展滞后的制度型因素。我国中西部地区县级财政大部分是吃饭财政,维持目前教育支出已十分困难。在财力上更难以支撑普通高中和职业中学的发展。

2.农村教育经费总量不足

(1)从总体上看,国家教育投资偏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偏低,2003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3.28%,既低于《全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规定的4%,又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7%。另外,我国国家教育财政性支出占教育支出的比例过低,这一比重从分税制改革时的1994年的16.17%连续六年下降,至2001年为12.40%。

(2)国家有限的教育经费被更多利用于城市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国家尽管在性质上保证义务教育的投入,但在实际投入中对精英教育有更大的偏好,在城乡教育投资选择中更偏重于城市,即使中央与省级政府在非制度化的转移支付上有一定程度的加强,但这种格局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3.农村教育财政资源分布失衡(1)省区之间不均衡。2004年上海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分别为5924.84元和1081.73元,而河南省仅为613.29元和40.77元;据统计,至2004年底,西部地区还有246个县未实现“普九”,占总数的86.6%。(2)省内各地不均衡。以经济发达的广东省为例,2001年,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最高的县和最低的县相差6.11倍。(3)城乡间的不平衡。2004年,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1129.11元,而农村小学为l013.80元;全国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l246.07元,而农村初中为1073.68元。(4)学校之间不均衡。主要表现在经费投入、师资队伍、校舍及教学设备和生源等方面。层层设置的重点学校制度导致农村学校处于弱势地位。

4.农村地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县级政府对高中的财政投入少,农村高中筹集经费非常困难,加之县级政府经费投入向重点高中倾斜,直接制约了农村地区普通高中的发展。近几年来农村职业中学滑坡速度较大,增长速度大大低于普通高中。由于政府对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投入少,收取学杂费远远超过了普通农民家庭的承受能力。

形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1)教育转移支付的规模占全国实际教育支出的比例太小,不能起到维护公平的作用;(2)教育转移支付分配效率低下;(3)农村教育财政支出低效率,教育资源十分紧缺和教育资源浪费并存;(4)农村教育资金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健全。

三、构建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思路

1.建立统一、均衡的农村教育财政制度义务教育属于全体适龄儿童少年有权享受的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义务教育应当在全国各地区得到均衡的发展,以充分体现义务教育的平等性、全民性、普及性,应逐步达到质量上和教学内容上的平等,这一原则是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农村高中阶段教育也应从制度上规定和引导其均衡发展,逐步实现农村高中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化,农村职业中学也应制定办学条件基准。

2.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应是农村教育的投资主体以中央和省级政府作为农村教育政府投资的主体,也是世界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但从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经验来看,农村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是中央财政,而不是地方财政。在我国目前阶段,农村义务教育是纯公共产品,应该主要由中央财政提供,农村高中教育和农村职业中学教育是准公共产品。中央财政也应负责提供部分资金。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4年对其有相关数据的20个成员国的统计,由中央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国家有10个,由高层次地方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国家有7个,由基层地方政府为投资主体的只有3个。由于这些国家农民所占比例很低,农村没有单独的教育财政制度,实行城乡统一的教育财政体制。

我们建议根据中央、省、县级政府的实际财政能力对农村教育所须的各项经费的初始来源和责任做出明确的分工,明确界定各级政府在农村教育上的财权范围和财政责任。要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完全免费的农村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教职工工资应全部由中央财政负责,农村义务教育的基建经费由省级财政负责,公用经费由县级财政负责。农村高中教职工工资应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县级财政共同负责。校舍建设、教学设施和设备维修应由省级财政和县级财政共同负责。高中阶段所收学杂费应主要用于公用经费。应随着经济发展和各级政府财力的不断增加逐步降低高中阶段学杂费,并最终将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实行完全免费的高中教育。农村职业中学经费应以省级政府和县级政府共同负责,其中省级政府和县级政府共同负责农村职业中学教职工的工资,县级政府负责农村职业中学的基建经费和公用经费,省级政府给予适当补助。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应给予专项转移支付。对需要培训的初高中毕业生,财政可提供教育券,让其自由选择到农村职业中学培训。

3.完善农村教育贫困学生的资助制度应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贫困学生的资助制度,包括提供免费午餐、交通和住宿等补助。经济发达地区,对贫困家庭发放子女上学的月补贴。有关做法可逐步上移至农村高中和农村职业中学。可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在适当时期逐步减少以至免收农村高中的学杂费,对家庭贫困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对职业中学的贫困学生也应制定相应的资助政策。

4.制定农村教育最低保障线为保证政府向所有适龄儿童和少年提供满足一定质量的、基本的、相对均衡的义务教育,国家应制定全国义务教育最低保障线(或基本办学条件)。其内容应包括:义务教育教职工编制标准以及工资标准;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建设标准(场地、校舍、建筑物、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具体标准);保持学校正常运转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各省级政府可根据本省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不低于国家标准的省级最低标准。义务教育最低保障线应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及时调整。省级政府也应制定本省区普通高中、职业教育最低保障线和学校办学条件基准,加强检查与督导。

5.完善农村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为保证转移支付资金的公平分配和有效使用,应以全国义务教育最低保障线为依据,以省区为单位,按因素法测算义务教育经费的标准需求和标准供给能力,各县(市)其缺口由上级财政通过逐级(中央、省)转移支付添平补齐。承担主要责任。中央和省应是教育转移支付的主体。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经费必须足额列入财政预算,由人民代表大会审核和批准。县级政府建立全面需求预算。此外,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应设立义务教育专项资金,扶持农村、中西部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作为建立和完善农村教育转移支付的第一步,是在全国建立科学统一的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同时应着手研究和建立农村高中和农村职业中学的教育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农村高中教育和农村职业中学教育发展的均衡,实现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教育公平。

6.在同一省区内,对农村教育学校,以学生数为标准,实行均等化拨款制度。

上一篇:基础建筑设计范文 下一篇:企业工程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