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材范文

时间:2023-03-18 08:47:02

高职教材

高职教材范文第1篇

首先,在教材编写中应按照岗位工作流程、以工作实践为主线,组织教材内容;其次,教材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第三,教材编写结构应为:学习情境――项目任务――知识点――巩固提高等;第四,教材应是立体化教材。

关键词:高职 教材 编写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科学合理的教材,对改变教学氛围、培养合格人才起了非常重要作用。但是,就目前而言,高职教材建设,还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的需要、部分教材还没有真正过渡到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的体系上来,不适合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阻碍。因此,必须进行高职教材的改革。

1 高职教材的现状

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由于我国高职教育总体发展时间较短,高职教材建设落后于高职发展的需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重理论体系完整性,轻动手能力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特点首先是职业性,这决定了其教学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普通高等院校是学术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摇篮,教学侧重研究(学术型人才)和设计(工程型人才),强调理论体系完整性,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实践则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而职业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为主,强调现场操作(技能人才)和管理加操作(技术型人才)。在教学中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实践,理论以够用为准,理论为应用服务。因此在教材编写中,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院校有明显的区别,应由理论系统性转为应用系统性,由重理论转重实践,但目前高职教材“还没有真正过渡到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的体系上来,不适合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①,为此必须进行教材的改革。

1.2 教材内容陈旧,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由于高职教材编写者,大多是在校的“校门”老师,没有直接接触生产、管理和服务实践的活动,对实践缺乏了解。从而导致教材内容的滞后和脱离实际。以《电子商务概论》笔者曾分析了20本高职教材,在电子商务模式分析,大多只研究了B2C、C2C、B2B等电子商务模式,对于新出现的O2O模式等在教材中很少出现。

1.3 对学生引导不够 在高职教材中,普遍存在忽视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的问题,引导性内容缺失或偏少。很多教材虽然有案例,但没有引导学生如何分析案例,解决案例提出问题应如何查阅资料。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自己分析寻找答案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不能起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目的。

1.4 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缺乏衔接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由于高职是职业教育,因此,在高职教材编写中,应紧密结合职业证书,教材内容要包含和高于职业证书,但是目前高职教材脱离比较严重,学生通过学习,很难直接通过职业证书考试,在考前还要花很多钱去参加培训。这主要是由于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尚处在起步阶段,没有真正理解其含义。

1.5 教材建设的立体化程度不够 立体化教材是指通过多种教学资源的提供而提出的某课程的整体教学解决方案,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需要,提高教学、学习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立体化教材通常包括以教科书为中心的多种资源,但是目前高职学校大多只使用纸制教材。

2 高职教材的编写体系

高职教材应反映高职教育的特点,应坚持:理论的适度性、应用的系统性、实践的指导性、内容的先进性。也就是说,高职教材理论以够用为度――即理论能够为实践服务,能够指导实践就可以了。基本知识采用广而不深、点到为止;应用的系统性――教材没一部分应是实际工作岗位的一项任务或完成任务一个步骤;实践的指导性――高职教材中就应该包含指导学生真做、真感受;内容的先进性――高职教材内容要紧密结合社会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和职业岗位的不断变换,随时更新。高职教材这些特色决定了高职教材编写必须彻底改革,基于工作流程的教材编写机制正满足了高职教材的特色。

首先,在教材编写中应按照岗位工作流程、以工作实践为主线,组织教材内容;其次,教材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第三,教材编写结构应为:学习情境――项目任务――知识点――巩固提高等;第四,教材应是立体化教材。

2.1 学习情境的设计 学习情境是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课程实施方案,是按照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设计的学习单元。设计学习情境应做到每个学习情境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每个学习情境应是同一范畴的事物;学习情境之间是平行或递进的关系;个别情况学习情境可采取工作步骤;②学习情境可为实际工作任务或设计的工作任务,另外,在学习情境设计时可将各情境均涉及的内容单列,设为“公共情境”。

《网络广告设计》是按照网络广告策划、设计、管理的流程,笔者在编写十二五规划教材时,进行了如下设计,此书在没有任何修改的情况通过国家教委的审核。

学习情境一,知晓网络广告,这是一个“公共情境”全面地介绍了后面学习用的网络广告的基础知识,使读者能够对网络广告有全面的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学习情境二,进行网络广告调查,是设计活动的基础,是进行设计的第一部,网络广告调查结果决定着广告设计;学习情境三,编制网络广告预算,是第二部,预算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媒体选择和设计的其他活动;学习情境四,掌握网络广告设计原理,从心理学、色彩学等不同角度研究了网络广告设计时应遵循的基本规律,是网络广告设计的最基本知识;学习情境五,制定网络广告的目标和媒体计划,主要讲述如何制定广告目标和编制媒体计划;学习情境六,进行网络广告创意,主要从主题和创意方法等角度分析了完成创意的基本工作;学习情境七,进行网络广告组成要素的设计与制作,将一个网络广告划分为文案、图像、声音和视频等部分,研究各个部分的具体设计制作方法;学习情境八:制作网络广告作品,主要从具体实例入手,介绍不同形式网络广告的制作方法;学习情境九:网络广告的,着重分析网络广告的方法和技巧;学习情境十:评估网络广告效果,从心理、经济、社会角度分析如何评价网络广告效果;学习情境十一:撰写网络广告策划书,分析网络广告策划书撰写方法。

2.2 项目任务的设计 项目任务是完成一项工作的流程、步骤必须开展的工作或必须掌握的技能,例如在《网络广告设计》“编制网络广告预算”情境中,根据编制网络广告预算步骤,我们设计了:分析影响广告预算因素、选择预算方法、分配预算、编制预算表等任务。在“网络广告策划书”中我们设计了了解网络广告策划书、设计网络广告策划书封面、撰写网络广告策划书征文。

2.3 知识点的设计 知识点是完成各项任务或形成各种技能时应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在编写高职教材时,这些理论教材的编写应本着够用的原则,以技能形成为核心,而淡化学科的完整性。例如在“了解网络广告策划书”,我们设计策划书结构和作用两个知识点,学生知道谁要写策划书,和策划书撰写的基本内容。

2.4 巩固提高 教材中设计巩固与提高包括两个内容,理论测试题和实际操作题。理论题型主要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和案例分析等。目的在于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题主要是一个学生一个任务环境,让学生完成某项操作,以此来检验和提高学生技能。

2.5 立体化教材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多样化,这要求教师向学生提供多种教学资源,就内容而言,应考虑主体知识、案例及案例分析、习题试题库及答案、教案、课件、学习软件、自测(考试)软件及其他内容的提供;就外在形式而言,应提供主教材、辅教材、配套电子资料(电子资料库)、教学网站;或提供纸质教材、音像制品、电子资料、网络出版物等。就服务对象而言,应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学习资料。

根据《网络广告设计》的特点,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除了编写纸质的主体教材外,还设立了教学网站,网站结构如图所示。

图1 网络广告设计教学网站

注释:

①李辉:《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与评价体系的研究》,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2。

②山颖:《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课程中学习情境的设计》,载《职教论坛》,2008-08(下)。

参考文献:

[1]雷振华.高职教材编写现状与出版趋势――以高职文秘专业教材为例[J].出版科学,2012-06.

[2]程时兴.高职教材特色及其编写[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

[3]陈湘,欧阳广.基于工作流程的立体化教材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0-13.

基金项目:本篇文章为2014年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教改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71205041010/020。

高职教材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教材改革;教材建设;逻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024-03

人们不懈地努力探索和理论创新一直伴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随着在“教育定位、职教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在研究与实践中先后提出了各种先进、务实、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例如,就业导向下的素质教育、CBE(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职业教育模式、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现代教育技术与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些成果丰富了职业教育思想,优化了职业教育理念,促进了职业教育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善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然而,这些模式和方法在应用层面上还比较零碎或者不够系统,往往是由授课教师根据自己对新型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理解去把握和参考,因此很多理论和方法都未能得以科学有效地应用,有些甚至就只是“说说而已”,应用效果有限,或者参差不齐。如何整合这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形成固定的教学模式,真正将研究理论“转化”成实用的、持久的成果,显得重要而迫切。教材,这一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和参照依据,在融入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理应成为承载这一使命的转化成果。

高职教材现状

教材是课程大纲的具体表现,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资源,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指挥棒”。它既要指导教师组织教学,又要引导学生实现学习目标。另外,教材还往往指导考试方向,而考试方向又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向。科学合理的教材,能改变教学氛围,优化教学思维,提高教学效率,强化教学效果。

在现实的高职教学实践中,由于生活方式、学习习惯、志趣爱好等各种原因,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效果不理想的情况。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培养,也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影响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尽管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但最重要的原因是现行高职教材的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不能切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习惯,不能有效地适应高职教育需求。高职教材建设始终未能实质性地改革突破,没有显著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在很大程度上,高职教材仍然沿袭传统高等教育教材的章、节、条、目结构和知识体系全面完整的教材内容。简单地说,现行教材内容和结构偏向于“知识体系导向”,而弱化“以职业技能为导向”。

高职教材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教材显然应该尽可能为完成这一任务发挥最大作用。要实现这一点,根据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和总结,应该从四个方面去实现教材的改革和突破:教材内容,教材结构,教材逻辑,习题和实训。

教材内容重点体现知识和技能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要以当前成熟应用的典型生产实例为核心,围绕实例组织文字简介、图像视频、3D动画、简化理论等图文资料,并力求表述简洁、形象直观、切合实际、易于接受。既要体现内容的实用性,又要体现其先进性,代表着技术的发展方向。教材结构则重点体现简洁性和“量化”特性,可引入或参考CBE教学模式,采用相对独立的单元式模块结构,将课程教学的能力目标分解细化,力争实现教学内容的“量化”,以简明、清楚直观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材逻辑则应符合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在此可特别引入“逆序”逻辑结构,并融入“案例教学法”、“提问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等理念的精髓,充分适应高职学生的思维习惯。习题重点在于题型的设计和内容的精选,以训练学生了解工作现场、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减少空洞抽象的理论性简答题,突出具体明确、直观现实的应用性问题。实训则应充分结合生产实际,以现场模拟训练和顶岗操作为核心,强调学生亲自参与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改进的高职教材,形式上包含纸质印刷教材、同步配套的电子版式资料库、教学模型等,是一套融合先进的教学资料、科学的教学方法、完善的习题库和试题库为一体,并广泛集成了高职教育理念、丰富教学经验、行业专家智慧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综合型教学宝典。

高职教材建设程序

要把高职教材改革建设成为高职教育的系列宝典,需要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务实严谨、注重细节,并组织行业内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和教学骨干,反复研讨。前期的精心规划和准备工作,以及周密的教材提纲,是决定教材质量的重要保证。教材在规划阶段,要始终围绕教材建设的目标,充分发挥团队智慧,加强研讨,逐步完善。高职教材规划的大体程序见图1。

高职教育要培养适应社会用人需求的人才,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先进性和针对性。教材内容必须充分反映学生就业后的工作内容,应以现行的、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和新理论等为重点。社会在进步,技术在更新,必然要求教师与时俱进,随时把握行业领域的发展动向。教师动态地、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行业一线调研,收集当前行业的新成果和新应用,应该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项工作惯例。具有多年教学经验和实践经历的人员组成一个团队,加强协作,共同完成,才能保证教材务实高效。

紧紧把握行业发展脉搏,是形成高质量教材和师资培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组织行业专家研讨,倾听用人单位意见,广泛收集各方面信息,并加以分析综合,是科学准确制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依据。这个环节既重要、又繁琐,却决定着教材建设的质量,需要特别予以重视。只有保证这一过程的全面深入细致,克服走过场、凭经验或想象,才能保证教材内容的实用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在全面准确把握行业技术动态和人才需求的信息后,接下来就要分解能力目标,细化能力模块,完整地列出课程的各项技能培养任务。这项工作类似于不少学校曾经试行过的CBE模式中的DACUM(开发一门课程)能力模块分解,即按照专业就业方向和职业岗位群,全面分析各项职业能力要求,形成直观清晰的能力模块图。这些能力模块或技能培养任务,既要有现实性,也要有前瞻性,要以毕业生的就业为导向,以保证教材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拥有能力模块,就拥有课程或教材的 “骨架”,教学目标也就清晰明了。据此“骨架”再梳理教学中必要的基础知识,挑选并简化相应的理论解释,为骨架增加“血肉”(不宜太多,否则“肥胖臃肿”;但也要够用完整,足以支撑“骨架”)。

在完成上述系列准备工作后,最后才能着手编写教材。编写过程中应突破传统章、节、目、条结构,而以模块式结构为宜。每个模块的内容编排遵循“逆序”的逻辑结构,即与传统的“顺序”相反,以适应高职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

高职教材编写方法

上述教材建设程序,体现了教材的规划过程,既是一个全面、宏观的计划过程,也是教材编写的准备过程,它决定着教材的完整性、逻辑性、科学性。这一过程的疏忽或过失,往往会严重影响最终教材的整体效果和质量。

科学严密的规划和准备,为教材的编写确立了方向。但在编写中仍然需要着重把握三个重点:一是要力求素材的精选和文字的精练,二是要体现模块结构,三是要做好“逆序”逻辑编写,如图2所示。

分类整理图文资料、研究确定教材结构是对前期规划的一个检查和确认,确保规划准备充分,信息资料完整。尤其是有关各项能力模块的生产实例,应精挑细选,所包含的文字介绍、图像视频、教学模型、现场模拟等素材要努力做到精练、典型。要以清楚简明表达实例、易于学生接受和掌握为标准。

教材结构采用“以能力目标为单元”的模块化,可以直观清晰地看出课程的教学目标,让教师和学生从一开始就可以明确教学任务,然后一项一项去落实和完成,也利于随时检查已完成的任务,清楚地知道还剩下几项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的“量化”。

教材内容的“逆序”,是相对于传统的“顺序”而言的。传统教材内容的“顺序”大体是按照“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基本过程过程分析应用举例”来编排的,这种顺序是不适合高职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的,学生往往在开始阶段就被抽象无趣的概念和理论搅昏,因为枯燥而产生厌倦,进而出现懈怠。学生兴趣的丧失是教学的大敌,这一点在高职教学实践中已经被充分证实。

高职学生的优点主要在于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强,想象丰富,形象思维敏锐,对新生事物接收力强,富于创造性和自我表现;而对于抽象的概念、空洞的理论,其理解力和接受力相对不足。而“逆序”的教材结构,从开始就将其引入直观、生动、现实的实例中,首先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顺应了他们的形象思维特点,有利于教学过程的进行。

“逆序”是按照“生产实例操作方法过程分析结构分析理论研讨概念知识总结”的顺序来编排。这种编排首先引入实例,像讲故事一样,容易让学生的思维跟上路子并主动参与,然后逐步过渡到相应的基本理论和概念知识,一步步地将学生引向“目的地”。在开始的实例分析中,多以提问、讨论的方式,充分“吊足学生的胃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逆序”编排中,生产实例的筛选很重要,它既是模块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因为最终是要让学生了解生产实际、学会操作方法,解决生产问题)。实例的介绍和分析应配合现场实物、视频和照片、3D模拟等多媒体素材的直观演示,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表达出真实场景和现场效果,从而帮助学生达到这一模块应有的能力目标。

作业习题和试题要精心设计,题型宜多采用案例分析的形式,通过实例展示,在关键知识点设置问题,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回答问题,反复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题目中设置一定的设计方案改进、设备结构优化、操作方法完善、工艺技术升级等方面的题型,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已有技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习题和试题的设计,除了书本上的适量题目之外,在光碟等电子载体上应有一定的补充习题和试题库,以丰富教学参考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深化学生对相关领域的理解,并推动行业的经典案例和热点问题在高职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高职教材改革建设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始终围绕高职教育特色和职业能力目标,解放思想,敢于突破,遵循规律,讲求实效。要实现高职教材的深刻变革和全面完善,需要高职教育行政部门、各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需要行业企业的紧密配合,更需要教师团队的协作配合和扎实努力。只有在相关政策、制度的激励下,在人力、物力、财力的保证下,将各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研究成果有效地融入教材中,才能使高职教材真正成为科学、务实、高效的高职课程教学依据。

参考文献:

[1]贾永梅.浅析改革高职教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3).

[2]汪博兴,汪明群.高职教材建设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3).

[3]韩广琳.目前我国高职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J].天津教育,2004(4).

[4]涂明,李卫芬,董大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材建设的组织与管理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0(6).

[5]蒋大平.高职教材建设的几点原则[J].职业技术教育,2002(22).

[6]袁清波.高职教材建设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3(7).

[7]黄峰.当前高职教材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8).

作者简介:

高职教材范文第3篇

与原主任谈到高职高专教材,他首先讲到这几年高职高专教育的迅猛发展。2000年之后,高职高专教育开始慢慢步入正轨。2005年前后,教育部开始有一些大动作,首先成立了各科类的高职高专教育指导委员会,比如自动化、机电、化工教指委等等,对各专业发展进行指导,第一届教指委在四年多时间里,做了很多工作。成立教指委的同时,教育部开始进行部级职业院校评选工作,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大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在各自准备,如何提升自身竞争力,进入“国家队”成为了一大课题。另外,教育部投入的40亿对于各个高职院校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从2005年开始,高职高专在校生比例占到整个高等教育的一半强。在教育部的政策指导下,我国正在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内涵式发展的高职教育之路,“工学结合”概念本身是从德国引进的,在中国教育环境下,要求变求新,在长期混乱之后,有一个新的发展面貌。更重要的是现阶段,我们要改变高职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印象,高职不是高考失败者的收容站,而是国家教育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越来越多的高职毕业生比本科生更容易找到工作,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高职的就业率比本科高10个百分点,而且薪水也比较优厚,这些实际的改观有力地说服了更多学生选择高职教育。

虽然高职教育近几年得到了长足发展,但还要看到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无人关注的黯淡发展后,高职教育本身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原主任通过对比德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职业教育,从教学资源、生源、师资等方面指出了我国高职教育的问题所在。首先中国学生数量多,占全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教育资源平均到每个学生头上就是微乎其微。对比一下职业教育强国――德国,德国职业教育在整体教育中占很大比重,甚至不比本科教育差,政府相当重视高职教育发展。在这方面的基础建设、学校硬件建设、环境建设就非常完善,教材很多都由学校自己制作,有的教材是活页型的,授课时可由教师发给学生,一个老师对应四五个学生。但是这样的条件在中国较难实现,一个教师对应四五十个学生,很难一一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我国生源素质本身不高是客观事实。教资力量薄弱,虽然实行了双师制,从企业内请人来从教,但是过低的酬劳很难吸引这些师资留下来。没有好老师,何谈好教材、好学生?而且即便是高职教师,有的在教学一线实践经验很丰富,授课很厉害,但是落不到笔头上,写不出好教材。

在高职高专教育备受关注,状况日益改善的情况下,教材市场空间很大,自然成为爱不释手的“香饽饽”,各个出版社纷纷出击,争取尽可能多的占领这一市场。高教社、机工社、电子社等老牌出版社在大家还没有开始蜂拥而上的时候已经在开发这一领域,提前占领了一部分市场。2005年前后,其他出版社也陆陆续续进入这一领域,教材市场开始发展起来。因为教材的发展与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天津大学出版社一直在跟踪教指委工作,把握高职教育发展的步调,把握教材建设的方向。2005年,天津大学出版社成立高职高专教材出版与研究中心,预计在近期变成天大社高职高专分社。

虽然发展迅速,但是高职高专教材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原主任谈到近期在媒体上看到,高职高专教材发展速度很快,经过去年到今年上半年一年半时间,教材数量翻了3倍,品种也在大幅增加。但是有句老话说:“萝卜快了不洗泥”。教材数量的激增伴随着质量的良莠不齐,有些出版社为了保证数量,无视教育规律,采取“本科压缩版”的方式来建设高职高专教材。其次,各个学校硬件差异大,造成教材不适用现象。因为各地高职院校硬件水平不同,一套教材在一个学校适用,换了不同的学校,硬件设备便不一样,这套教材就用不了。这对出版社就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另一方面,政策要求每个示范校要做出自己的特色,特色如何体现,体现在与众不同。但是出版社希望教材越一致越好,便于生产,这个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加之酬劳过低造成没有优质师资作者完成教材的编撰。这些因素都是造成高职高专教材发展规模虽大,质量却欠佳的原因。如何让自己的产品在泛滥的教材市场中脱颖而出,特别是在教师、学校领导、专家的期待中找到自己的突破口,是出版社思考的关键问题。

高职教材要以质取胜

天大社在高职教材建设方面的宗旨是跟踪国内教育改革的发展,跟踪教指委工作和部级示范校建设工作,掌握住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部提出“工作过程导向”和“工学结合”的发展导向,将教改的方向定位为“工学结合”。如何做到“工学结合”就成为所有高职院校在思索和探讨的一个问题。高职高专教材如何配合教学做到“工学结合”也是出版社在做教材时探讨的一个主要问题。教学中采取在学习情境中,以项目式学习形式带动知识点学习,配合行业内企业运作的图表、图像等精华资源,让学生在项目中修炼职业素养。比如天大社与威海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的《机械制图》,就是通过让学生在个案中处理制图的训练,培养其制图能力。天大社和天津职大示范校合作开发了一套计算机类教材,邀请了6位教指委专家,十余位行业专家、企业专家,还有一线教师一起做了这套囊括了计算机网络、软件、硬件、多媒体等计算机全方位内容的教材。预计出版80本,目前已经出版了40余本。

天大社在资源建设上也做出了很大努力,每套教材的立体化资源包都包含了电子课件、教案、题库等完整的电子资源,同时配备了独立发行的光盘。原主任自己亲任策划的一套“高职高专工作过程导向‘六位一体’创新型系列教材”,合作院校也是经历了10年教改,将教改过程中的精华放到天大社出版。所谓“六位一体”,是指职业能力、职业岗位、实训、职技点等六方面系统融合在一起,在教材上以项目式结构体现。模块化、项目式也是高职教材发展趋势,如《会计初步与实训》是配合部级精品课“会计初步与实训”的教材,模块化项目中一份详细的表单,即一个从企业运作中抽象出来的“活”,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教材有配合的拓展资料提供。通过这份表单的制作,学生可以直观掌握会计工作的初步流程。教材配套课件教师可以直接用来授课,非常方便。

天大社还和公共事业教指委合作了一套教指委推荐教材,和化工教指委也有合作产品。截至目前,天大社在高职高专教材方向已出版了210余种,虽然数量不可与一些大出版社媲美,教材高品质和高优秀率才是天大社最凸显的特色。天大社开发的一整套机电类教材,其中大部分是教指委推荐教材和国家精品课配套教材。“十一五”规划教材、教指委推荐教材、部级和省市级精品课配套教材等一些有品牌的产品才是天大社所追求的目标。未来教材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质量的竞争。

原主任从2006年进入高职教材领域,这几年体会最深的还是教材质量在竞争中的关键作用,完善的配套服务是取胜的法宝。“出版业已经不是一个文化行业、经营行业,更多的是一个服务型行业”,这一点体现在高职高专教材建设上就是出版社要把好教材质量关。从前期选题的质量、作者的选拔到后期营销、服务的质量,是一个完整的质量体系。服务是质量关的一个点,要做好终端的服务,各个方面的工作都做好,高职教材建设工作才能完美。天津大学出版社“卓越系列”高职高专教材品牌,始终坚持以推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为己任,始终坚持以为高职院校教师、学生提供最优良的教材出版及教学资源服务为核心业务,始终坚持“上水平、出精品、创品牌”的核心指导思想,经过努力,天津大学出版社目前已经出版高职高专教材300余种,涉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化工、材料、油气、公共事业、经济管理等多个专业方向。教材编写遵循“工学结合”的核心理念,开发了许多融入全新教学改革思想的项目驱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高水平前沿教材。教材编审质量上乘,立体化水平高,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和喜爱,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高职教材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材建设;原则;问题;机制

一、高职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符合高职特色的“对口”教材

目前的高职教材,其来源一是借用本科同类教材,由任课教师删减、增补而成;二是应用中专教材或是在其基础上增添内容;三是由部分院校教师联合编写;四是由个别专业的一些教师自行编写。这些教材仅仅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基础理论分量过重,应用技能比例偏轻,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高职教材的特征与要求。据上海市教委调查,当前符合高职特点的教材奇缺,专门的高职教材不到20%。

(二)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持,教材内容存在不足

由于缺少对生产实际的调查研究和深入了解,缺乏对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缺少科学的课程理论的支持,编写的高职教材难免出现体系不明、内容交叉或重复、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三)教材内容陈旧,不适应知识经济和现代高新技术发展需要

传统教材的编写往往周期较长,新知识、新技术、新内容、新工艺、新案例、新材料不能及时反映到教材中来,这与高职专业设置紧密联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实际要求不相适应。

(四)教学新形式、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运用不够

高职院校在改编或自编专业课程教材时,大都比较注重实践操作的讲解指导。但从总体上看,由于教材编写还没有突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羁绊,尚未形成特有的内容结构体系,没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没有真正转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轨道上来。

(五)与专业教材配套的实践教材严重不足

现用教材无论是权威性推荐教材还是自编教材,都是供教师上课讲授使用的。由于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分量极重,其教材建设在高职教育中也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一般占总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虽有少量教材附有思考题,也只能供学生巩固课堂教学中学过的知识,缺乏实践训练。而且实践教学在各地差异较大,教学规范性不强,内容繁杂,缺乏较为统一的标准。各院校目前对通用的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普遍不够重视,这已成为制约高职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

(六)各门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内容自成体系,缺乏沟通衔接

以现代企业制度为例,该问题在《企业管理》教材中反复出现,《经济法》在讲述“公司法”时将其列为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教材中也将其列为重点章节,《股份经济学》则作为专论等。在进行具体的专业课教学时,就会出现内容上的重复。因教师各自理解的深浅与角度的不同,导致一方面由于重复讲述,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表述上的不一致,增加学生学习的障碍。

(七)同类教材建设缺乏统一标准

1999年,教育部组织专家制定了《高职高专教育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高职高专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组建了“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编写队伍,计划出版500种教材。出版后的教材覆盖高职高专教育的基础课程和主干专业课程,而其他专业课程及辅助课程还没有涉及到。另外,当同一门课程由多个教师教授时,其重点、难点的把握,课时的分配,教学计划内容的编制与执行,差别甚为明显。因此,围绕各种具体专业,制定统一的、全面的、规范性的教材建设标准迫在眉睫。

(八)教材建设仍“以教师为主、以学校为主、以理论为主、以纸质材料为主”

目前实训教材编写力度不够,教材建设仍然是以学校的选择为依据、以方便教师授课为标准、以理论知识为主体、以单一纸质材料为教学内容的承载方式,没有从根本上体现以应用性职业岗位需求为中心,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为基础,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育观念。

(九)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衔接

“双证制”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它的实施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要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即要求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高新技术和基本技能,但目前高职教材的编写与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鉴定标准缺乏有效衔接。

二、构建和完善高职教材体系的基本思路

(一)高职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1.思想性、科学性和方法论相统一

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阐述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教材内容符合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概念说明、原理论证、公式推导必须正确,数据的引用和现象的描述都要有充分可靠的依据。

2.先进性和基础性相统一

教材内容不仅要反映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社会动态,而且要随着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结构要求的变化而变化。注重用先进的科学观点和行业规范调整、组织教材,形成先进的教材结构。同时,要优化教材体系的总体结构设计,突出重点和难点,精选基础、核心的内容,不断研究解决科学技术知识的无限、高速增长与学校的教材内容相对稳定、教学时间相对有限之间的矛盾。

3.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统一

为了培养既有大学程度的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性人才,高职教材必须同时兼顾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既选编“必需、够用”的理论内容,又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两者可合可分,应视不同专业和不同课程的具体要求而定。高职教材的理论内容虽不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也要防止断章取义、详略不当甚至杂乱无章、零散无序等问题。

4.综合性和针对性相统一

一方面,现代社会许多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是综合性的,用到的知识涉及多个学科;另一方面,不少职业技术岗位又是高度专门化的,必须给予针对性较强的专门指导和训练。为了解决“综合性”与“专门化”之间的矛盾,一些课程的教材应采用富有弹性的模块式内容结构,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有目的的综合、融合和整合,将若干知识点组成模块,每个模块既是教材的有效组成部分,本身又是相对完整而又开放的单位,便于组织教与学。

5.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相统一

新教材的出现,必须植根于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上,反过来又促进教改目标的实现。现代高职教育必须进一步把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把重理论、轻实践转变为理论与实践并重;把以知识传授为主线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教材建设也应强调学生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并不断把教学改革的有效成果、先进方法、新颖内容在教材中反映出来,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

(二)高职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1.有明确的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技术能力及反映这些技术能力内涵的理论知识的目标系统

2.有完成理论教学,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和达到技术能力目标的训练方法。

3.理论知识要与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相区别,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必需、够用”为度

理论知识要保证达到高等教育水平,要注意使读者掌握基本概念和结论的实际意义,掌握基本方法,把重点放在概念、方法和结论的实际应用上,中间推导过程则力求简洁。

4.技术能力的掌握必须通过专门的训练,要有配合这类训练的实训教材

5.教材内容紧随技术、经济发展变化而调整

既要注意以全国或本地区近期使用的成熟技术为中心,又要注意淘汰陈旧的技术内容,将新兴的高新技术、复合技术等引进教材。

6.教材内容应尽可能以技术问题为中心来设计和组织,注意以问题引出概念知识

7.教材内容要富有弹性

基础类课程要有一定的覆盖面,满足大类专业对理论、技能及其基础素质的要求;同时要留有余

地,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修或探究学习的需要。教材内容应尽量采用模块化组织,具有一定的可剪裁性和可拼接性,可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将内容模块剪裁、拼接成不同类型的知识体系。

8.多用图表表达信息

9.多用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示例、案例,促进对概念方法的理解

(三)高职教材的发展趋势

1.立体化

所谓立体化教材,就是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平台,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学科课程为中心,统合多媒体、多形态、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包括多种教学服务内容的结构配套的教学出版物的集合。立体化教材由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和试题库等组成,具体由教师辅导、电子教案、助教课件、素材库、文字教材、助学课件、网络课程、试题库、工具软件、教学支撑环境等部分有机构成。其不同于传统教材之处,在于它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并发挥其优势,形成媒体间的互动,强调多种媒体的一体化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够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应用对象、不同的应用环境来设计教学要求,并采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习为本,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它不仅是高科技时代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标志,更重要的是实现教学信息化、网络化,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优化教育要素配置的途径,是一种新型的整体教学解决方案,必将打破过去单一的纸质教材、书本教材那种过分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弊端,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2.系列化和多样化

所谓系列化,即各专业(科类)应按照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课程要求,有计划地组织编写各自的系列教材,以方便同一方案各门课程教材间的衔接与沟通,形成有机整体,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所谓多样化,有三层含义:

一是内容多样化。传统观念下的教材是权威的学术著作,是教学的惟一依据,其呈现方式是严肃的、陈述性的,以严格的学术语言向学生陈述有关知识内容,其范例的典范性、叙述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而对其他方面的要求,如文字内容的可读性、趣味性、广泛性对教学方法的引导则非常有限。

二是种类多样化。高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不断改革和优化,要求实现与之配套的教材的高质量和多样化。就全国而言,同一专业(科类)可以编写多种系列教材,以适应不同地区(或行业)的需要,即实现按照基本教学大纲各具特色的一纲多本化或者同一门课程编写多种教材,以体现不同的风格。比如,有特定的适用对象,不同的学习素材,有框架结构的安排、教学活动的设计、知识内容的选择和阐述,以及在活动形式等方面有独到之处,能为师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活动案例。

三是形式多样化。由单一的文字性教科书,发展成为包括传统教学媒体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体现先进教学方法的各种新教学媒体在内的多媒体教材体系。

3.国际化

教材内容应注意体现时代要求,注意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适应国际化的能力,以适应21世纪信息化、全球化社会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应积极引进国外优质的、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教育资源,同时继承传统的、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资源,实现高职教材形式与内容的更新。

4.市场化

高职院校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适应性强的有特色的专业,教材建设就必须面向市场,使教材的编写、出版、发行、使用处于市场竞争机制中,通过优胜劣汰,使优秀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脱颖而出。

5.信息化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为教材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方面,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包括多媒体课件)、音像教材、电子教科书、参考书、图书馆、教育数据库等信息,以及技术含量极高的教材的发展和应用,将使高职教育打破传统的时空限制,突破院校的围墙,超越国界、地域的樊篱,使网络虚拟大学、多媒体大学、远程教育成为现实。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根据高职教育需要,认真组织教师和软件制作人员设计、开发不同类型的电视教材、CAI教材和网上教材等教学软件,逐步形成与学科课程系列配套的教材,方便师生使用,提高教学效果。

6.职业化

因为教学场所正从学校延伸到实验室、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科研所、社区、工厂、田间、医院等,同时,教师队伍也从专职扩展到兼职,所以在教材的使用和开发上,教材编写不但要针对一定的岗位(群),还应从学生整个职业生涯考虑,适应更换工种、扩大就业面、增强未来适应性的需要,体现教材的科学性、职业性和实用性。

(四)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和完善高职教材的建设体制和运行机制

从宏观上看,应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全面的高职专业目录

为了便于各高职院校之间的学术和经验交流,更快地编制出优秀的教材,建议教育部制定全面的高职专业目录,使专业名称尽快规范化,确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主干课程,使高职院校有所遵循。

2.制定全面的高职课程的基本要求

建议教育部通过推荐、招标及筛选,组织一批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组建高职教材编写队伍,制定全面的、覆盖所有专业的高职课程的基本要求或教学大纲。

3.成立教材审定委员会

打破传统的仅由大专院校教授审查教材的惯例,改由教育行政机关主动邀请各行业的杰出人士、资深高职院校教师,以扩大层面,组成教材审定委员会,进行较客观的审查工作。

4.设立高职院校教材发展基金

国家应鼓励工商业界赞助,成立教材发展基金会。通过竞选、招标、奖励的方式来鼓励各高职院校编写教材,并筛选出具有高职特色的优秀教材,以回馈高职院校培育更多优秀的人才,从而改变以往只由出版社主动邀请个别专家学者编写教材的方式。对于优秀的教材,国家可以向各高职院校大力推荐,供其选购,可考虑全面开放教材,通过市场竞争,使真正优秀的教材得以畅销。

5.设立教材研究机构

成立教材研究机构,针对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对教材提出的更高要求,对各高职院校教材和国外先进教材进行比较研究,聘请企业界杰出人物及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参与教材建设,及时删除不符合行业需要或陈旧落后的教材内容,研究加入最新科学技术及相应知识。

从学校来看,应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奖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编写教材

高职院校应建立相关奖励制度,鼓励广大任课教师勤于编写讲义、研究讲义、完善讲义,以便将其印成教科书;不断吸收新的技术和信息,博采众长,融合提炼,创造有特色的多种活页教材。各院校对在教材建设中作出杰出贡献的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树模等方面应予以照顾。

2.成立教材管理组织

依据实际需要,可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成立教材管理委员会,并将其分成以下各组:教材编制小组;教材审查小组;教材典藏小组;教学媒体制作小组等。可由学校教师依学生需要,整体研究正式教材或补充教材。

3.建立教材选用与评价标准

高职院校采用的教材有其明显的行业特征和时代性、应用性、先进性。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主动邀请相关行业的学者专家,参考国外做法与经验,制定教材的选用与评价标准项目,作为选用及审定教材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向大众.合并升格之高职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2]陈柏松.现代化高职教育探索之路[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203—204.

[3]詹振权.研究性学习:高职教学改革中的新亮点[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

[4]董瑜.浅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2,(2):37.

[5]郑其明.对五年制高职物理教材编写的建议[M].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2):22-23.

高职教材范文第5篇

《教育与职业》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现有高职教育教材很多是由相应的本科教材经过适当删减或者由原中专相关专业教材经过内容深化处理而来的。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杨志坚告诉记者,在职业学校中,实践性教学占教学总学时数的三分之一多,是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环节。高职教育教材的实践性不足已成为制约人才培养的瓶颈。

杨志坚社长告诉记者,现在我国高职教育教材出版数量不小,各个学科基本都有大量的教材。一些规模较大的高职院校也在自己编写教材,但这些教材的通病是内容比较陈旧,不能及时、全面地反映这一领域最新的内容。国外教材一般两三年就会修订一次,这样,教材才会具有生命力。杨志坚认为,必须在规范国内教材出版流程的基础上,合理地引进国外已经成型的教材编写理念和优秀教材,这将会给国内的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出版注入新鲜的血液和鲜活的动力。

合理地引进国外先进教材在高职教育教材改革中到底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帮助?就此问题《教育与职业》记者采访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职业教育教材提供商之一圣智学习出版公司职业教育项目负责人田雷。他认为,合理地引进国际上一些先进的高职教材编写理念对我国高职教材改革是有个有益的促进,能够帮助我们在改革的道路上少绕点弯儿。

“在国内有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问我,我们的职业教育与国外相比,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层次?其实,我们的高职教育是专科,国外没有专科这个设置,而叫社区学院,类似我国的继续教育。参加社区学院学习的学生可以继续工作,只需在休息时间按课时学习,计算学分。”田雷告诉记者,国外就读社区学院的绝大部分人是为了找工作,而国内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拿到专科毕业证书后,会选择继续本科学习,我国与国外求学目的的方向性差异,导致注重理论学习的国内高职教育教材很难与国外接轨。

田雷认为,近些年,国家开始注重培养蓝领学生,培养能工作的学生。各企业对技术工人的大量需求也让高职学生看到了另外一条出路,“很多刚刚毕业的高职学生甚至比本科毕业的学生更容易找到工作,而且个人收入也超过了本科学生”,国内高职学生求学目的开始发生转变,高职学生们更加注重在学习中获得实践知识。而国内高职教材内容陈旧、过于侧重理论、缺少实践学习的问题更加凸显。田雷表示,加快我国高职教材与国际接轨的速度,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会有助于我国现行高职教材改革更快更好的进行。

就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国外很早就凭借经验形成了什么样岗位要培养什么样人才的观念,其优秀教材大都具备下列三个特点:一、教材由理论(课堂用书)和实际操作手册(实验室用书)两部分组成。这样的教材内容,国内出版社也非常认可,认为只要稍加改编,就适合在国内使用。二、图文并貌。国外的高职教材中不仅包括一些抽象的原理图,还包括很多实际操作图片,有的图片就是编写教材的专家、教授在实际工作中自己拍摄的照片,非常直观。三、角色扮演式的教程。国外的优秀高职教育教材目的性很强,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能够明白在将来工作中,他所学的专业能够做什么,以及自己上一步和下一步的工序是什么,了解自己在一个整体项目中所处的位置。

杨志坚社长认为,就我国目前引进国外教材的情况来看,存在着一些误区:同一领域无规划性的重复引进,盲目引进现象严重;不顾及国情差异,引进的图书不符合国内市场的需求,造成资源浪费。田雷认为,直接使用从国外引进的教材,不太可取,拿汽车图书做例子,美国的本土图书中的案例可能会选择福特车作为样车,但我们引进图书时就需要将样车插图改编为国内更为常见的车型,甚至可以按省市区分,北京出版的教材使用北京现代汽车,上海使用大众车系……这样才能保证引进的教材在国内,乃至在本地的实用性。另外,“领先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因为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紧缺技术人才所要掌握的技术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结合地方经济建设情况,有针对性地引进、编写有地方特色的教材。

在引进国外教材教辅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引进的图书是否符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是否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目前引进的一些国外高职教材,连名词和概念都未能做到中国化,即使一些具有专业水平的读者也很难理解,这就使引进的教材很难在中国高职学校普及。因此,国内出版商在编译图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国外高职教育教材的本土化移植,可以组织该专业的专家重新对图书的内容进行编辑,删除其中不适合国内现状的部分,把国外优秀的高职教育教材变成符合学校、学生实际的教材。

高职教材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特点;专业教材建设

编写教材的目的和意义

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及专业建设的需要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才的培养需要优秀的课程,优秀的课程需要优秀的教材。专业建设是为了适应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和教育体制改革、教学机制改革的要求而进行的,专业建设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设置要符合经济发展形势,符合市场需求,紧贴用人实际,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和学生实际。教材建设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既要体现高职高专的特点,又要创新;既要符合经济潮流,又要符合用人实际;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务实性。教材的编写正是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需要而进行的。

高职教育发展形势的需要国家教育部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及对各类专业用人的实际需要,结合就业工程,对专业人才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彻底改造,注重突出实践技能,明确提出:高职教育就是职业与岗位技术教育,应为社会培养具有操作技能的实用型人才。高职教学必须单独设置专门的职业教育与岗位技术课程(即实践课程),而且要单列教学计划、安排专用教学设施、并保证1∶1的实践操作教学课时,为实践教学服务。

为贯彻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在高职教学中,必须全面渗透岗位技术教育的相关技能,压缩过多、过深的理论知识,将相关知识集成,形成独具高职特色的教材。因此,高职教学的特点就是突出实操性,教会学生就业的本领,这就需要在课程的设置及教材的编写上进行改革。

社会经济管理类相关书籍的现状

根据市场调查和统计,目前社会经济管理类的书籍主要有以下几种。

专著目前出版的一般是单行本,适合专业人士研究使用。

普通读本这类书籍基本上延用了专著的体系结构,只是没有专著那样精深。很多这类读本给人的感觉既没有理论深度,又缺乏通俗性。

普通高校教材特点大同小异,理论分析较多、较深,不适合高职学生阅读,也不适合自学者阅读。

高职教材为了使广大高职学生在走向社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陆续编写推出了适合高职教育需要的教材。

编写教材过程中的社会参与性

以往许多教材的内容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产生脱节或偏差,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编写教材时过于封闭,一方面是人员的封闭,另一方面是编写过程的封闭,从编写到审核、定稿都是在内部进行的,不接受社会的检验。

因此,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应加强社会参与性。首先,应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知识的具体要求,掌握毕业生定位;其次,应邀请用人单位的专家和企业人员参与教材内容的讨论;再次,应邀请用人单位的专家和企业人员参加教材的审定。实践证明,加强教材编写的社会参与性,有利于教材体现高职特色。

在教材的编写出版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与出版社联系,询问合作事宜,与主编进行接洽,谈出书的意义,谈书的市场前景,谈双方的合作预期。教材的编写需要一个团队,笔者曾先后与学校、企业、组织、机关的专家学者进行联系,并获得了他们的指导。参加教材编写的专家学者主要有沈阳职业技师学院、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技师学院、北京工业职业技师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北方工业大学、西安电子学院、内蒙古财经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石景山业余大学、朝阳社区学院、宣武红旗业余大学等。企业界人士主要来自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老家肉饼、马兰拉面、物美集团、全聚德集团、凡佳诗公司、凯思伯朗市场调查公司、汇源集团、天元汇中营销公司、金三元餐饮集团等。

教材读者群的定位

高职学生高职学生是最广大的读者,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兴起,高职院校将会得到不断发展,这会为我们的教材带来众多的使用者和读者。

渴望了解相关知识的普通读者我国已加入WTO,纳入国际经济循环。面对我国更加深入发展的市场经济,将有更多的人群需要具备经济管理类方面的知识。

企业各类人员目前我国企业队伍中有相当数量的人员缺乏系统的知识,这些人需要通俗易懂的、实用的教材。身处一线的管理者需要框架整齐、脉络清晰、深入浅出的教材,使自己的实践得到理论的指引。如《人际沟通与交流》就是面向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编制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交流与人际沟通技巧在市场经济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企业经营者及社会各界人士在做任何事时首先接触到的就是人,相关人士越发感到交往技巧的重要性。通过教材的学习,可为人们的实践提供交往和沟通的思维框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实践。现代化的产业离不开现代化的人才,与其他产业一样,零售业也面临着专业人才缺乏的窘况。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经验在不断积累,但鲜有受过系统零售专业培训的人员,因为高等院校很少有零售专业的设置,也很少有针对实践需要的零售教学,因此学校教育应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为零售业培养更多的人才。《连锁经营管理教程》正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充分调研编写的,具有显著的特点。《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教材作为高职系列教材之一,遵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并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职业特征,定位于高职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同时,也可用于企业员工培训,对人力资源相关人员取证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教材的特色与创新

我们编写的教材主要有:《连锁经营管理教程》,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连锁经营管理——理论·实务·案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调查技能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商务谈判与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连锁经营管理概论》,科学出版社出版;《特许经营管理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连锁店铺开发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管理理论与技能》,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企业战略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人力资源管理实物》,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市场营销》,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人际沟通与交流》,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与现有同类教材比较,上述教材的特色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设计新的内容体系

教材编写时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力求在体系上系统完整,内容上通俗易懂,表述上清晰精炼。

由于营销专业的定位重点在“营销”,提升靠“策划”,特色是“连锁”,使《营销与策划》专业有别于其他院校的相同或相近专业。因此,《连锁经营管理教程》(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由全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作序,已投入教学中使用)结合专业特色及连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编写,构建了教材的内容体系。从战略管理、商品管理、店铺设计与布局,到商品陈列、物流系统、营销管理、内部组织管理、分店管理,对连锁企业管理中的诸多环节进行了有理论、有实践、有系统的探讨,可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连锁经营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人际沟通与交流》教材(目前已在各专业教学中使用)根据国家教育部教育教学改革的精神,按照高职高专学制缩短、课程改造、加强实践技能培养等具体要求,采取集成式编写方式,将人际关系学、心理学、人际沟通、商务沟通等方面的内容加以整合,在注重知识体系的同时,减少理论部分,加强技能与实践,探讨如何将理论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实现理论分析与实际运用的统一。教材回避了人际关系学及心理学中深奥的理论论证,直接传授交流与沟通的具体方法,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对于提高复合型人才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很有帮助。

《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教材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框架和实务流程,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逻辑结构,涵盖了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与甄选、员工培训与开发、薪酬与福利管理、绩效管理、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知识内容。教材全面渗透了岗位技术教育的相关技能,压缩了过多、过深的理论知识,将相关知识集成,形成了独具高职特色的教材。

国内现有的特许经营法律教材主要有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出版的内部资料《特许加盟法律与实务》和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特许经营法律实务》。与其相比,我们编写的《特许经营法律与实务》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体例编制上有所创新。教材体例采取结合特许经营企业发展加盟商的过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的方式,达到法律与特许经营二者的有机结合,将特许经营和涉及的基本法律系统组织起来,突出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2)适用对象定位准确。可以作为高职学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特许企业从业人员的操作手册。

(二)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教材编写尽量做到减少理论推导,设计方法论证。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做到以基础理论“必需、够用”为原则,突出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连锁经营管理教程》为突出实用性,采用了我国大量连锁企业的上、中、下三层经常运用的管理模式和操作技巧,运用各连锁企业具体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体现了可操作性。学生学习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开办连锁店、经营连锁店、拓展连锁店。

《人际沟通与交流》教材在编写中较少进行理论阐述,更多是提供实用方法,介绍现实中的沟通经验和教训,使读者学会沟通的技能技巧,掌握有效的交谈策略,使读者能够学以致用。

《特许经营法律与实务》教材注意结合不同行业特许经营的特点和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实务研究,对特许企业开展特许经营提出了有参考价值的指导意见和建议,可以成为企业和加盟者防范特许经营风险的帮手,达到系统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三)教材编写强调案例教学

首先,案例丰富。在每一章的后面加入一个相关案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活学活用的目的,使学生在接触理论的同时,通过案例切切实实地去感悟、去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其次,紧贴市场经济实际,注重时效性,时代感强。教师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到许多企业进行了调查,了解和掌握第一手资料,然后从实用角度将这些最新的信息纳入教材中。紧贴市场经济的实际,从多行业、多角度进行阐述,所举案例主要来自我们身边触手可及的企业生产实际,并在每一章的后面加入一个与本章相联系的案例,供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参考运用。

《连锁经营管理教程》详细介绍了中外企业的历史沿革、最新现状及未来趋势,对于学生充分了解中外企业的发展历程、区别、差距和特点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同时,列举了22个中外连锁经营的案例,如我国家电连锁三巨头——国美、苏宁、大中,兰州马兰牛肉面、汽修爱义行、中式快餐——老家快餐等,使学生在课后进行案例阅读和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实际工作中能灵活加以运用。在编写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中外最近几年连锁经营的研究成果,对新采用连锁经营方式的行业加重了笔墨,以体现新时代、新世纪的特点。

《连锁经营管理——理论·实务·案例》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每一节都是从一个案例引出问题进行编写的,而且每一章结束后附了两个案例供读者分析,以巩固前面介绍的知识点。理论阐述上较简洁,学生读起来通俗易懂,结合案例分析,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都较强,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

传统的教材编写模式很难把握企业对教育、对人才的确切要求,很难实现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的目标。因此,要避免教材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必须改变教材编写的封闭式方法,实施开放式方法。应立足于职业岗位的需要,从岗位技能要求入手,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内容进行教材编写,力求理论够用,突出技能,注重传播技能与方法,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王吉方.连锁经营管理教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2].人力资源管理实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许玲.人际沟通与交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高职教材范文第7篇

一、现代高职教育的目的

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头脑、会思考、能动手的学习型、高技能人才,他们应该是担负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者,具有强大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高水平的实训教材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过去的实训教材能力目标并不明确,新编教材又只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没有体现出高职教学的特征与要求。操作中也没有体现完整的工作过程,例如微生物检验(样品采集、处理、结果分析、如何结合检验结果进行质量控制、报告发出与评价等),教材内容中药品部分占的篇幅较大,但是到企业实践发现,微生物检验的药品都是专门的药品生产厂家配好的混合药品,只需重新加水溶解即可,没有必要在教材里以主要章节的形式介绍各种药品的配方,以附录的形式给出,让学生有所了解即可;现行教材中的检验方法简单地套用国标,不够灵活,结果分析没有结合工作实际,出现问题如何处理、如何结合检验结果进行质量控制都没有体现出来。纵观高职实训教材,普遍对理论内容建设比较重视,对实训内容建设重视程度较低,实训教材建设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改革实训教材、在实训课中开展案例教学、按岗位工作流程设计和开展实践技能考核完全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实训教学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将来能否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能否实现与企业工作的无缝对接。在开展实训教学的过程中,应结合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行业、不同行业所需学习内容等确定教学内容,同时,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协调这些专业知识,使之容易被学生接受,并兼顾不同企业的需要,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实训教材的建设在教学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它关系到高职特色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明确实训教学的目的之后,就要根据企业真实的工作情景选择提炼实训教学内容。首先,要注重所选内容的广泛性、实用性、适应性,服从于各行各业特定的培养目标,有利于职业方向的实现,每个专业的学生就业的方向是不确定的,不同的企业工作的项目与任务也各不相同,我们要让学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就必须注意实训内容的广泛性。同时,还要注意到学校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最主要的技术是教师的责任,所以,在实训教材的编写上更要注重所选内容的典型性,用典型工作任务带动普遍性的任务,使学生的学习能够以点带面,不仅保障了知识的广泛性,还保证了重点内容的学习。

二、高职教育实训教材的编排

实训教材的编写除了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有广泛性、实用性、适应性,还要保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时效性及前瞻性。现代化生产技术已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企业第一线的职业技术人员具有综合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训教材必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高职教育实训教材必须保持一定的前瞻性,对于传统内容要根据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需要进行认真的选择,并进行合理的组合、恰当的表述,选择那些已经成熟的、稳定的以及学生可以接受的充实到教材中去,重应用、重实践。实训教材的编写要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写教材时要结合工作实际设置问题,提升学生的探究兴趣。实训教材只有具备研究性,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编写实训教材的过程中,在内容的编排上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摄取知识的同时,能够体会到自己在这一实践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收获了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经过一系列的反思,得到新的体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实训教材的编写必须体现企业特色,具有地方特点,适应时展。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参照不同资料,从不同的角度选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述;教材中科技资料的选定要注重其适用性,要处理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教材内容的选择要从实际需要和岗位能力要求出发,着眼于实际应用;教材内容要有相对的稳定性,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反映一定时期内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发展趋势等。在编写人员的安排上,要组织相关教师及企业人员共同探讨实训教材如何编写,实践工作的内容通常以项目的形式在教材当中体现出来,同时企业中出现的特殊案例也应该在实训教材中有所体现,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针对性。实训教材中的项目要及时更新,为校内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实际应用的良好对接创造条件。

作者:杨爱华 单位:烟台职业学院食品与生化工程系

高职教材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材建设;原则;问题;机制

一、高职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符合高职特色的“对口”教材

目前的高职教材,其来源一是借用本科同类教材,由任课教师删减、增补而成;二是应用中专教材或是在其基础上增添内容;三是由部分院校教师联合编写;四是由个别专业的一些教师自行编写。这些教材仅仅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基础理论分量过重,应用技能比例偏轻,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高职教材的特征与要求。据上海市教委调查,当前符合高职特点的教材奇缺,专门的高职教材不到20%。

(二)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持,教材内容存在不足

由于缺少对生产实际的调查研究和深入了解,缺乏对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缺少科学的课程理论的支持,编写的高职教材难免出现体系不明、内容交叉或重复、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三)教材内容陈旧,不适应知识经济和现代高新技术发展需要

传统教材的编写往往周期较长,新知识、新技术、新内容、新工艺、新案例、新材料不能及时反映到教材中来,这与高职专业设置紧密联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实际要求不相适应。

(四)教学新形式、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运用不够

高职院校在改编或自编专业课程教材时,大都比较注重实践操作的讲解指导。但从总体上看,由于教材编写还没有突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羁绊,尚未形成特有的内容结构体系,没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没有真正转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轨道上来。

(五)与专业教材配套的实践教材严重不足

现用教材无论是权威性推荐教材还是自编教材,都是供教师上课讲授使用的。由于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分量极重,其教材建设在高职教育中也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一般占总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虽有少量教材附有思考题,也只能供学生巩固课堂教学中学过的知识,缺乏实践训练。而且实践教学在各地差异较大,教学规范性不强,内容繁杂,缺乏较为统一的标准。各院校目前对通用的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普遍不够重视,这已成为制约高职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

(六)各门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内容自成体系,缺乏沟通衔接

以现代企业制度为例,该问题在《企业管理》教材中反复出现,《经济法》在讲述“公司法”时将其列为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教材中也将其列为重点章节,《股份经济学》则作为专论等。在进行具体的专业课教学时,就会出现内容上的重复。因教师各自理解的深浅与角度的不同,导致一方面由于重复讲述,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表述上的不一致,增加学生学习的障碍。

(七)同类教材建设缺乏统一标准

1999年,教育部组织专家制定了《高职高专教育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高职高专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组建了“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编写队伍,计划出版500种教材。出版后的教材覆盖高职高专教育的基础课程和主干专业课程,而其他专业课程及辅助课程还没有涉及到。另外,当同一门课程由多个教师教授时,其重点、难点的把握,课时的分配,教学计划内容的编制与执行,差别甚为明显。因此,围绕各种具体专业,制定统一的、全面的、规范性的教材建设标准迫在眉睫。

(八)教材建设仍“以教师为主、以学校为主、以理论为主、以纸质材料为主”

目前实训教材编写力度不够,教材建设仍然是以学校的选择为依据、以方便教师授课为标准、以理论知识为主体、以单一纸质材料为教学内容的承载方式,没有从根本上体现以应用性职业岗位需求为中心,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为基础,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育观念。

(九)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衔接

“双证制”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它的实施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要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即要求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高新技术和基本技能,但目前高职教材的编写与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鉴定标准缺乏有效衔接。

二、构建和完善高职教材体系的基本思路

(一)高职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1.思想性、科学性和方法论相统一

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阐述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教材内容符合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概念说明、原理论证、公式推导必须正确,数据的引用和现象的描述都要有充分可靠的依据。

2.先进性和基础性相统一

教材内容不仅要反映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社会动态,而且要随着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结构要求的变化而变化。注重用先进的科学观点和行业规范调整、组织教材,形成先进的教材结构。同时,要优化教材体系的总体结构设计,突出重点和难点,精选基础、核心的内容,不断研究解决科学技术知识的无限、高速增长与学校的教材内容相对稳定、教学时间相对有限之间的矛盾。

3.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统一

为了培养既有大学程度的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性人才,高职教材必须同时兼顾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既选编“必需、够用”的理论内容,又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两者可合可分,应视不同专业和不同课程的具体要求而定。高职教材的理论内容虽不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也要防止断章取义、详略不当甚至杂乱无章、零散无序等问题。

4.综合性和针对性相统一

一方面,现代社会许多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是综合性的,用到的知识涉及多个学科;另一方面,不少职业技术岗位又是高度专门化的,必须给予针对性较强的专门指导和训练。为了解决“综合性”与“专门化”之间的矛盾,一些课程的教材应采用富有弹性的模块式内容结构,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有目的的综合、融合和整合,将若干知识点组成模块,每个模块既是教材的有效组成部分,本身又是相对完整而又开放的单位,便于组织教与学。

5.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相统一

新教材的出现,必须植根于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上,反过来又促进教改目标的实现。现代高职教育必须进一步把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把重理论、轻实践转变为理论与实践并重;把以知识传授为主线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教材建设也应强调学生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并不断把教学改革的有效成果、先进方法、新颖内容在教材中反映出来,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

(二)高职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1.有明确的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技术能力及反映这些技术能力内涵的理论知识的目标系统

2.有完成理论教学,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和达到技术能力目标的训练方法。

3.理论知识要与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相区别,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必需、够用”为度

理论知识要保证达到高等教育水平,要注意使读者掌握基本概念和结论的实际意义,掌握基本方法,把重点放在概念、方法和结论的实际应用上,中间推导过程则力求简洁。

4.技术能力的掌握必须通过专门的训练,要有配合这类训练的实训教材

5.教材内容紧随技术、经济发展变化而调整

既要注意以全国或本地区近期使用的成熟技术为中心,又要注意淘汰陈旧的技术内容,将新兴的高新技术、复合技术等引进教材。

6.教材内容应尽可能以技术问题为中心来设计和组织,注意以问题引出概念知识

7.教材内容要富有弹性

基础类课程要有一定的覆盖面,满足大类专业对理论、技能及其基础素质的要求;同时要留有余

地,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修或探究学习的需要。教材内容应尽量采用模块化组织,具有一定的可剪裁性和可拼接性,可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将内容模块剪裁、拼接成不同类型的知识体系。

8.多用图表表达信息

9.多用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示例、案例,促进对概念方法的理解

(三)高职教材的发展趋势

1.立体化

所谓立体化教材,就是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平台,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学科课程为中心,统合多媒体、多形态、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包括多种教学服务内容的结构配套的教学出版物的集合。立体化教材由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和试题库等组成,具体由教师辅导、电子教案、助教课件、素材库、文字教材、助学课件、网络课程、试题库、工具软件、教学支撑环境等部分有机构成。其不同于传统教材之处,在于它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并发挥其优势,形成媒体间的互动,强调多种媒体的一体化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够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应用对象、不同的应用环境来设计教学要求,并采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习为本,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它不仅是高科技时代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标志,更重要的是实现教学信息化、网络化,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优化教育要素配置的途径,是一种新型的整体教学解决方案,必将打破过去单一的纸质教材、书本教材那种过分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弊端,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2.系列化和多样化

所谓系列化,即各专业(科类)应按照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课程要求,有计划地组织编写各自的系列教材,以方便同一方案各门课程教材间的衔接与沟通,形成有机整体,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所谓多样化,有三层含义:

一是内容多样化。传统观念下的教材是权威的学术著作,是教学的惟一依据,其呈现方式是严肃的、陈述性的,以严格的学术语言向学生陈述有关知识内容,其范例的典范性、叙述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而对其他方面的要求,如文字内容的可读性、趣味性、广泛性对教学方法的引导则非常有限。

二是种类多样化。高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不断改革和优化,要求实现与之配套的教材的高质量和多样化。就全国而言,同一专业(科类)可以编写多种系列教材,以适应不同地区(或行业)的需要,即实现按照基本教学大纲各具特色的一纲多本化或者同一门课程编写多种教材,以体现不同的风格。比如,有特定的适用对象,不同的学习素材,有框架结构的安排、教学活动的设计、知识内容的选择和阐述,以及在活动形式等方面有独到之处,能为师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活动案例。

三是形式多样化。由单一的文字性教科书,发展成为包括传统教学媒体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体现先进教学方法的各种新教学媒体在内的多媒体教材体系。

3.国际化

教材内容应注意体现时代要求,注意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适应国际化的能力,以适应21世纪信息化、全球化社会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应积极引进国外优质的、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教育资源,同时继承传统的、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资源,实现高职教材形式与内容的更新。

4.市场化

高职院校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适应性强的有特色的专业,教材建设就必须面向市场,使教材的编写、出版、发行、使用处于市场竞争机制中,通过优胜劣汰,使优秀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脱颖而出。

5.信息化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为教材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方面,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包括多媒体课件)、音像教材、电子教科书、参考书、图书馆、教育数据库等信息,以及技术含量极高的教材的发展和应用,将使高职教育打破传统的时空限制,突破院校的围墙,超越国界、地域的樊篱,使网络虚拟大学、多媒体大学、远程教育成为现实。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根据高职教育需要,认真组织教师和软件制作人员设计、开发不同类型的电视教材、CAI教材和网上教材等教学软件,逐步形成与学科课程系列配套的教材,方便师生使用,提高教学效果。

6.职业化

因为教学场所正从学校延伸到实验室、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科研所、社区、工厂、田间、医院等,同时,教师队伍也从专职扩展到兼职,所以在教材的使用和开发上,教材编写不但要针对一定的岗位(群),还应从学生整个职业生涯考虑,适应更换工种、扩大就业面、增强未来适应性的需要,体现教材的科学性、职业性和实用性。

(四)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和完善高职教材的建设体制和运行机制

从宏观上看,应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全面的高职专业目录

为了便于各高职院校之间的学术和经验交流,更快地编制出优秀的教材,建议教育部制定全面的高职专业目录,使专业名称尽快规范化,确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主干课程,使高职院校有所遵循。

2.制定全面的高职课程的基本要求

建议教育部通过推荐、招标及筛选,组织一批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组建高职教材编写队伍,制定全面的、覆盖所有专业的高职课程的基本要求或教学大纲。

3.成立教材审定委员会

打破传统的仅由大专院校教授审查教材的惯例,改由教育行政机关主动邀请各行业的杰出人士、资深高职院校教师,以扩大层面,组成教材审定委员会,进行较客观的审查工作。

4.设立高职院校教材发展基金

国家应鼓励工商业界赞助,成立教材发展基金会。通过竞选、招标、奖励的方式来鼓励各高职院校编写教材,并筛选出具有高职特色的优秀教材,以回馈高职院校培育更多优秀的人才,从而改变以往只由出版社主动邀请个别专家学者编写教材的方式。对于优秀的教材,国家可以向各高职院校大力推荐,供其选购,可考虑全面开放教材,通过市场竞争,使真正优秀的教材得以畅销。

5.设立教材研究机构

成立教材研究机构,针对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对教材提出的更高要求,对各高职院校教材和国外先进教材进行比较研究,聘请企业界杰出人物及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参与教材建设,及时删除不符合行业需要或陈旧落后的教材内容,研究加入最新科学技术及相应知识。

从学校来看,应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奖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编写教材

高职院校应建立相关奖励制度,鼓励广大任课教师勤于编写讲义、研究讲义、完善讲义,以便将其印成教科书;不断吸收新的技术和信息,博采众长,融合提炼,创造有特色的多种活页教材。各院校对在教材建设中作出杰出贡献的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树模等方面应予以照顾。

2.成立教材管理组织

依据实际需要,可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成立教材管理委员会,并将其分成以下各组:教材编制小组;教材审查小组;教材典藏小组;教学媒体制作小组等。可由学校教师依学生需要,整体研究正式教材或补充教材。

3.建立教材选用与评价标准

高职院校采用的教材有其明显的行业特征和时代性、应用性、先进性。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主动邀请相关行业的学者专家,参考国外做法与经验,制定教材的选用与评价标准项目,作为选用及审定教材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向大众.合并升格之高职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2]陈柏松.现代化高职教育探索之路[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203—204.

[3]詹振权.研究性学习:高职教学改革中的新亮点[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

[4]董瑜.浅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2,(2):37.

[5]郑其明.对五年制高职物理教材编写的建议[M].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2):22-23.

[6]曾国鸿.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材发展[A].20012002年高职高专教育文件资料汇编(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91-399.[7]蒋笃运.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内涵与特征[N].光明日报,2002-06-27.

基本假设

学生是有欠缺的

教师应提示学生的不足,直接指导学生学习

学生具有潜在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建立(重建)学生的能力和自信

课程编制

阶梯型

登山型

教学重点

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

运用知识和技能,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知识、能力与态度的整合

教学程序

指导性的活动

封闭的、有既定的步骤

自主、开放与探究的活动

随着学生的进度而调整

教学内容

教师选择学习活动和提供合适的教材

预设的、未知的、新的学习内容

学生从教师提供的活动中有弹性地选择其学习内容和程度

与生活结合,与学生先前的经验联系

学习动机

外在学习动机为主,学生更加关注教师的赞赏与奖励

内在学习动机为主,学生因兴趣、对学习的满足感而投入学习

教师角色

处于外显位置:教师是专家,教导、命令、指示、鼓励学生达到目的

知识的占有者与传播者

处于隐蔽位置:引导、建议或暗示很多可能性、倾听、提问、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想法

探究的伙伴与促进者

学生角色

处于隐蔽位置:教学过程中的“听众”和“观众”

被动的接受者

处于主导位置:学生是专家,围绕着一个自己的问题去寻找答案,做出独特的结论

知识的建构者

评价方式

重视总结性评价

以量化评价为主

重视形成性评价

强调质化评价与量化评价的结合

2000年香港教育制度检讨改革方案的咨询文件中明确提出,学校课程应突显终身学习的社会特点,包括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强调学习经历、全方位学习、尊重不同需要,强调学习的连贯性和进展性评估。[11]显然,这些特点在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课程发展议会在关于课程发展路向的报告书中指出,学校应推行专题研习等四个关键项目以培养学生正面的价值观、积极的态度和终身学习能力,其中的“专题研习”是发展学生的共通能力的有效的教学策略。[12]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取向

无论是在学习方式还是在其蕴涵的课程理念上,研究性学习相对于常规教学来说都是一次深刻的变革。在实施一项新的课程方案时,不同的实施取向会导致不同的结果。那么,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秉承什么样的实施取向呢?

在对实施取向的分类上,许多学者都做出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富兰与庞弗雷特(Fullan&Pomfret)在课程实施研究的早期曾提出了两大取向:忠实取向与相互调适取向

;侯斯(House,E.R.)建议从技术的、政治的和文化的观点出发分析知识的使用(KnowledgeUtilization)过程[14];辛德等人(Snyder,Bolin&Zumwalt)在富兰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三种课程实施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和缔造取向[15]。事实上,侯斯与辛德等人的主张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只是辛德等人着力于刻画不同类型课程实施所表现出的基本特征,而侯斯则是从不同的社会(科学)领域出发审视课程实施。本文以侯斯的分类作为讨论研究性学习实施问题的分析框架。

(一)技术性取向中的研究性学习实施

技术性取向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视为一种技术,认为它只是一个预定计划的线性的执行过程,其成效以目标达成程度为衡量标准。这种取向主张以系统和理性的方式处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问题,因此主要通过改革教材和教学方法,以及引进新的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和实施成效。在实施过程方面,技术性取向强调以“研究—开发—传播”(RD&D)方式,把研究性学习方案转化为可应用技术和知识,由教师贯彻执行。该取向假定人们在变革中拥有共同的价值体系和变革目标,问题只是如何最好地达成这一目标。[16](29)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在于澄清实施者对转变学习方式的必要性的认识,同时对他们进行培训以增强其效能。除了把实施研究性学习假设为一个生产过程外,技术性取向还关注研究性学习本身的成果与效率问题。

(二)政治性取向中的研究性学习实施

在政治性取向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更像一个协商的过程。这种取向涉及权威、权力的运用,以及不同团体之间利益的竞争和妥协,尤其认为个人及团体之间的利益是相互冲突的。[17]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同群体会对研究性学习产生不同的态度,有些态度之间甚至是对立的。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在某些人看来是值得质疑的(problematic),并不一定都会产生正面的效果。例如,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时,赋权给教师也意味着他们要承担更多责任,这样反而会形成一种新的控制;赋权给学生又易于导致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学效率也难以保证。因此,在这种取向中,一些人(如校长或教育行政管理者)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利用自己的制度优势,通过法律或行政命令迫使无权势的一方顺从。相应地,这种做法通常会受到隐性或显性的抵制。然而,政治性取向同时也认为,尽管团体之间的利益存在冲突,但是学校成员通过协商仍然可以达成共识(consensus)。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是一个互动而进化的过程,重视因时制宜,就学校机构的具体情境做出调整,以维持系统的认受性(legitimacy),因为“与技术和外部机构的限制相比,学校情境是影响教师行为的更重要的因素”。[16](22)

(三)文化性取向中的研究性学习实施

文化性取向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视为一种文化再生(reculturing)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促使学校成员重新思考课程、教学以及学校教育的本质和目的等问题。这种取向把学校机构看成一个社区,社区内不同的群体拥有不同的文化(或亚文化)。在同一社群中,个体分享共同的价值观,但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却很少有一致性,以至于群体之间并不一定了解对方的价值观念。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这种取向关注教师的情绪、理解、价值观和认同感等因素,通过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和额外的规划时间,使他们形成集体的团队意识。此外,它还期望每一位包括家长和社区人士在内的改革参与者都对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有较深刻的理解,更希望他们之间(如师生、家校、学校与大学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

下表概括了不同取向下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基本特征。

文化性取向

基本

原理

系统而理性化的过程

专门知识的应用(如RD&D模式)

共同的利益和价值观

预设目标,然后寻找最好的手段去实现目标

不同团体互相妥协和冲突

利用不同方式(如游说、威迫)产生影响

不同团体认同一套价值观,共识是通过不同利益的妥协而形成的

参与者具有独特的“文化”或“亚文化”

实施有赖于不同文化的互动

重视调适与创造

团体内的小派别才分享相同的价值观,团体间的价值观可能相互矛盾

关注

焦点

创新的形式、内涵等

技术及推行的成效

生产为本

效率

处于学校和社区的创新

权力关系

冲突为本

合法性

学校(文化)本身

意义和价值

意义为本

自主

对三种取向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实施研究性学习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变革,取向的不同会导致认识和实践中的差异。然而,尽管这三种取向为我们审视研究性学习实施问题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我们却很难判断三者之间孰优孰劣。在教育实践中,技术、政治、文化三种因素总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仅从某一个取向实施研究性学习而忽视其他取向反而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理性的选择是从技术的、政治的和文化的三种取向出发来实施研究性学习,因为“真正全面的策略是从所有的三个观点来检视情境”。

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一)课程结构中的研究性学习

就现有的课程改革实践来看,研究性学习主要以两种方式整合到学校的课程结构中。一种是独立式,通过设置单独的活动课程来实施研究性学习;另一种是融合式,通过设置研究专题以统整课程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两种方式都有各自的合理性。

有研究者详细对比了研究性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指出研究性课程是一种以获得探究经验为本位的生成性课程,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课程,建议把研究性课程作为活动课程的一个特殊类别独立开设。[18]事实上,研究性课程与活动课程之间本就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例如,在课程目标上,二者都重视直接经验的获得;在课程内容上,二者都强调那些来自现实生活的、非预设的、开放的问题;在师生关系上,二者都主张师生应持平等参与的态度,投入到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中;另外,它们还都强调课程作为经验的生成性和建构性,及其以活动或过程表现出来的存在形态。因此,以活动课程的形式实施研究性学习易于获得成效。

另有研究者主张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统整课程来开设,以此矫治学校课程中分科主义造成的种种弊端。[19]这种策略的合理性在于:首先,研究性学习所倡导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学习理念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其影响是跨学科的,它可以渗透到所有的教学活动中;其次,随着认识的发展,将知识分解为各个学科的还原主义做法正在为人们所摒弃,人们今天已经意识到事物本身及其发展从来都是一个整体,要得到全面的认识,就必须打破那种条分缕析的学科分类体系,从多学科全方位地认识事物;此外,学校课程中的分科主义已经严重割裂了科学与生活、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以及知识与意义之间的联系,这不仅导致了学生的片面发展,而且也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因此,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围绕着那些来源于真实情境的跨学科主题进行探究可以有效地改善学校教育的素质。

我国大陆的新课程改革采取了另外一种方式来实施研究性学习。教育部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主要内容被纳入到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中。应该说,这种做法既照顾了研究性学习外在的活动形式,又体现了其内在的统整性,即“科学智慧”和“艺术智慧”的统整、“学科知识”和“生活知识”的统整。[10](45—46)它试图发挥独立式和融合式二者的长处,不失为将研究性学习整合入课程结构的第三种可选方案。

(二)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类型

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或者同类的学习方式,这使它已经成为一种声势浩大的教流。除专题研习外,研究性学习还表现为问题/项目为本学习、网络为本探究(InternetbasedInquiry)、服务学习、多元智能教学(MultipleIntelligenceTeaching)等多种形式。本文将简要介绍其中的几种主要形式。

1.问题/项目为本学习(Problem/ProjectbasedLearning,PBL)

PBL是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新的课程发展与学习模式。它最先是在大学医学院的实习活动中开展的,如麦克马斯特医学院与南伊利诺州立大学医学院很早就已经在本科生与研究生中进行PBL课程的学习了。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将研究性学习分为“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两类,主要指的就是PBL。

PBL通常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20]

(1)选择恰当的问题,从以下获得想法:当前活动、论题或主题、有争议的话题、自己的兴趣;

(2)设计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经历,同时决定学生的角色、学习的成果、问题领域的提出、文件证明、问题陈述以及评价等事项;

(3)建构教学模式,确定活动形式、学习指导与评价、时间框架和问题的流程等事项;

(4)指导关键的教学活动:确定问题、收集信息、提出方法、展示结果、报告实施情况;

(5)精心的评价与指导阶段,评价内容包括问题的陈述、思维网络图、工作日志指导、校外专家的反馈、小型课程、实地调查以及实验等。

尽管具有研究性学习的一般优势,PBL在实施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费时费力、代价昂贵、难以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行为,并且教师也缺乏足够的技能指导学生的探究。这些问题提醒我们,在实施PBL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学校情境的特征,以免那些不发达地区或薄弱学校的学生沦为他人盛宴的旁观者。

2.网络为本探究

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基于网络的学习模式日益为人们所关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主动探究,但是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空间以及学校和社区情境的限制,许多学习主题无法完全在真实情境中得到探究。相对来说,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其便捷性、交互性、超越时空以及资源共享等优势,创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于是,网络为本探究也成为研究性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概言之,网络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以下三种支持:(1)资源性支持,指互联网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2)人际性支持,网络技术可以跨时空为学习者以及师生之间提供协作探究的环境;(3)管理性支持,通过网络技术对资源、学习档案以及学习过程进行管理。

网络为本探究涉及五个学习要素,即探究主题、活动程序、学习小组、教师指导和网络支持。在活动程序上,它与一般的研究性学习并无区别,也是由提出研究主题、实践验证主题、表达及交流成果三个阶段组成。这种模式的特点主要在于通过网络来支持学习小组的交互活动,从而使其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并且由参与合作的探究者共同决定探究的进度。这种合作的学习形式不仅可以提高探究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

3.服务学习

服务学习是一种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强调在运用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发挥反思在学习中的核心作用。在21世纪的今天,培养主动参与、尊重差异、关心社会和具有批判反省能力的现代公民已成为各国的普遍选择。因此,服务学来在欧美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颇受关注。

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具体模式,服务学习使学生通过行动与反思,与他人合作以达到社区发展的目标,同时使他们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技能。[22](9)有研究指出,服务学习对高中生自我概念、人际关系、利社会行为与社会参与态度等的发展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3]

简言之,有效的服务应符合如下“5C原则”:[22](183—185)

(1)联系(connection):这是有效的服务学习的核心概念,它应实现一种人际联系──学生与同伴、教师以及社区人士,同时还要将学校与社区、体验与分析等因素联系起来,并将这种联系最大化;

(2)持续(continuity):服务与反思是持续不断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反复验证他们的理解方式并获得发展;

(3)情境(context):服务学习是依附于情境的,知识和技能都是情境化的,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服务学习的关键;

(4)挑战(challenge):向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知识与思维方式挑战,服务学习始于这种质疑;

(5)培训(coaching):为学校成员提供充分的技能、制度、情感与智力支持。

总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丰富多样且各具特色。本文尝试从课程结构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对其做出概要性的归纳。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应以尊重教育情境为原则,充分考虑学习内容、学习机构、学校人员和社区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采取适当的策略实施研究性学习。

五、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保障

实施研究性学习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必须面对和克服许多困难。仅有师生的积极参与并不能保证变革的成功,我们还应该给学校成员提供充足的支持以保障他们能够规划和实施研究性学习。这些保障条件通常包括资金、设施、时间、空间、教师文化以及家长和大学的支持等。

(一)校长的课程领导(curriculumleadership)

毫无疑问,校长对学校工作有着全面而直接的影响。研究性学习能够走进学校、走进课堂,首先取决于校长对这一变革的理解、认同以及领导。然而,大多数校长的日常工作还主要是行政领导,在课程领导方面还有很多欠缺。有研究表明[24],校长与副校长直接参与课程领导的程度并不高,科主任与教师则直接负责课程领导的有关事宜,但这种领导以个人而非小组的方式进行。为推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校长首先应在变革中发挥更多的课程领导作用。

霍尔与霍德(Hall&Hord)曾将校长促进变革的领导风格分为三类[25]:(1)反应者(responders):相信教师是教学的专家,让教师及他人有领导的机会,认为自己的主要作用在于维持学校正常而流畅的运作;(2)管理者(managers):他们会组织一些协助变革的行动,也会照顾教师的需要,不过他们不会发动力量,超越革新方案的基本要求;(3)发起者(initiators):他们具有清晰、果断而长远的政策和目标,对教育有着坚强的信念,并且致力于实践这些理想。显然,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校长如果能由一个被动的反应者转变为一名积极的发起人,研究性学习就更易于取得成效。

(二)教师文化(teachingculture)

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A)曾将教师文化分为四类[26]:(1)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文化:教师拥有强烈的独立成功观,很少干涉其他教师,他们不喜欢变革,也不愿与同事合作;(2)派别主义(balkanization)文化:学校分裂为许多独立的团体,派别内部成员之间联系紧密,但派别之间教师则漠不关心甚至相互竞争,因此教师很难有共享的革新目标(实践中这种派别文化经常表现出“学科本位”的特色,即同一学科的教师之间联系甚多,而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则很少交往);(3)人为合作(contrivedcollegiality)文化:教师之间的合作是由外在行政控制的,合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科层制度的要求,而不是学校实践的要求和个人的本意,因而这种文化带有一些政治性取向的色彩;(4)自然合作(collaboration)文化: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克服困难。这是学校组织经历文化再生的过程之后而形成的更高级的合作文化,是渗透在日常教学中的教师之间的自然而然的合作。

一般而言,每一位教师对课程与教学问题都拥有很大的自,然而教师之间却往往缺乏合作与沟通,形成教师在学校教学中单打独斗的局面。这种状况对常规教学来说是适应的,但它无法应付研究性学习的新情况。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知识素养、教学技能、沟通能力等提出了全面综合的要求,许多学习项目往往需要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因此,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相互协作,多进行专业交流,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实施研究性学习就会更加顺利。在这一方面,学校应多组织教师工作坊,同时设置一些不同学科间教师的合作项目,如小组备课、小组教学等,增加教师之间的合作机会,促进教师文化发展到自然合作文化阶段。

(三)家校合作(homeschoolcollaboration)

与其他社区因素相比,家长是影响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最直接的力量。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会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动机和态度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效果很大意义上取决于家长的支持程度。然而在实践中,家长与学校和教师的关系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融洽。由于对学校的许多改革缺乏了解和参与,家长往往在变革中扮演着阻碍者的角色。例如,在大陆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当中,一些家长对高中(在前一阶段的课程改革中,高中阶段主要以研究性学习形式展开)实施研究性学习十分不满,他们通过向学校领导提意见、命令孩子退出研究性学习活动,甚至扬言让孩子退学等方式,对学校的做法表示不信任和不支持。

如何消除来自家长的阻力,并使其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支持者呢?学校需要在家长和教师之间发展一种合作的伙伴关系。研究表明[27],高效能学校(effectiveschools)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家庭与学校的伙伴关系。哈格里夫斯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伙伴关系分为三种基本类型[28]:(1)形成默契的伙伴关系:家长默默地支持教师的工作,但与其谨慎地保持距离,不干涉教师的教学;(2)相互学习和支持的伙伴关系:这种关系虽然较理想,但实践中多是家长对学校的单方面支持,教师很少求教于家长;(3)为推进教育改革奠定基础的积极伙伴关系:家长和教师致力于共同的目标,成为教育和社会改革的主角。为发展这种积极的伙伴关系,学校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尽量扩大家长的了解和参与程度。在学习活动开始和结束时,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座谈会、开放日等使他们了解学习的内容,征求家长的意见和他们对学习活动的评价;在学习活动进行中,学校可以组织家长观课,还可以邀请部分家长作为某项学习主题的校外指导员,使家长参与到研究性学习当中。

(四)资源支持

上述诸项都可称为实施保障中的“软件”,研究性学习的保障条件中还有一类十分重要的因素,即作为“硬件”的资源支持,这类资源通常包括资金、设施、时间、空间、网络、社区资源等因素。实施研究性学习并非一蹴而就的,一般需要三五年的时间才会显示出可观的实施成效。这一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大量的资源支持。但现有情况表明,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一线教师所获得的资源支持微乎其微。工作负担沉重、缺乏时间备课和规划、班级人数过多、教学辅助材料不足等是教师面临的普遍问题。至于供学校、教师进行课程改革支配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甚至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本没有将之列入计划。这些情况加大了中小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难度。

面对这种局面,学校一方面要依靠本校教师的力量,自力更生、集思广益,通过组织校本或校际的培训、观摩与研讨活动,共同解决资源上的不足;另一方面,学校还需与社区建立伙伴关系,利用社区中蕴藏的丰富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公园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学校还可以发挥服务学习、行动指向的社区学习计划的优势,通过服务社区来争取社区对学校的资源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保障与其实施取向之间也存在着关联,不同的实施取向所关注的保障条件也有差异。在技术性取向中,校长比教师更加看重作为“硬件”的资源支持的力度,强调研究性学习计划的系统性和程序性,却容易忽视改善学校中教师之间、家长、大学与学校的关系。在政治性取向中,学校成员往往会将研究性学习视为权力的重新分配过程,例如加强教师和家长在学校课程改革中参与度;教师之间容易形成派别主义与人为合作文化,校长也常会借助行政权力使成员达成共识。在文化性取向中,具有远见卓识的改革者,校长会想方设法促进家长、大学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鼓励帮助教师发展出自然合作文化;师生实施的研究性学习也往往会因地制宜地超越预定方案,更加具有情境的特征;学校成员注重通过改善作为“软件”的实施保障来克服硬件方面的不足,但建立各方认同的学校文化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学校成员有可能因为时间太久而放弃改革。

六、结语

课程改革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其责任理应由社会成员共同承担,其中中小学与大学(尤其是师范大学)更是责无旁贷。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和理念,试图革新原有的学校课程与教学,其实施会在技术、政治、文化层面引起学校教育的深刻变革。面对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学校成员应该确立“问题是我们的朋友”[29]的信念,联合家长、大学与社区共同克服。教师也应根据学习项目、学生差异以及学校情境的特征,谨慎地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与探究中实现终身学习、全人发展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GoodoadJI.CurriculumasaFieldofStudy[A].LewyATheInternationalEncycolpediaofCurriculum[C].Oxford:PergamonPress,1991.3—7.

[2]BeharLS.TheKnowledgeBaseofCurriculum:AnEmpiricalAnalysis[M].Maryland:UniversityPressofAmerica,Inc.,1994.25.

[3]王升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2,22(5):6—10.

[4]靳玉乐,艾兴对研究性学习的再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2003,23(1):33—36.

[5]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6]应俊峰研究型课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7]石中英试论研究性学习的性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2,(8):14—17.

[8]方明生,沈晓敏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向及若干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1,(4):40—48.

[9]课程发展议会.《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咨询文件[Z]香港:政府印务局,2000.

[10]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涵义、价值及其误区[J].教育研究,2002,(6):42—46.

[11]教育统筹委员会《改革方案》咨询文件[Z]香港:政府印务局,2000.

[12]课程发展议会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Z]香港:政府印务局,2000.

[13]FullanM,PomfretA.ResearchonCurriculumandInstructionImplementation[J].ReviewofEducationalResearch,1977,47(1):335—397.

[14]HouseER.TechnologyversusCraft:aTenYearPerspectiveonInnovation[J].JournalofCurriculumStudies,1979,11(1):1—15.

[15]SnyderJ,BolinF,ZumwaltK.CurriculumImplementation[A].JacksonPWHandbookofResearchonCurriculum[C].NewYork:MacmillanPub.Co.,1992.402—435.

[16]HouseERThreePerspectivesonInnovation:Technological,Political,andCultural[A].LehmingR&KaneMImprovingSchools:UsingWhatWeKnow[C].BeverlyHills:SAGEPublications.1981.

[17]李子建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取向与展望[J].基础教育学报,2002,11(2):3—12.

[18]夏正江,梅珍兰对研究性课程内涵的一种解读[J].教育研究,2001,(6):66—70.

[19]崔允漷,安桂清试论高中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03,(6):24—29.

[20]张人红国外及港台地区研究性学习资料选编[C].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112.

[21]徐红彩,冯秀琪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2,(7):30—32.

[22]EylerJ,GilesDEWhere''''sTheLearninginServiceLearning?[M].SanFrancisco:JosseyBass,1999.

[23]王雅菁高中公民科服务学习效果之研究(硕士论文)[D].台北:台湾师范大学,2002.

[24]JohnLeeChikin,DimmockCCurriculuminSecondarySchoolsDuringTransition:aHongKongPerspective[J].CurriculumStudies,1998,6(1):5—28.

[25]HallG,HordSM.ChangesinSchools:FacilitatingtheProcess[M].Albany:SNUYPress,1987.230—232.

[26]HargreavesACulturesofTeaching:AFocusonChange[A].HargreavesA,FullanMUnderstandingTeacherDevelopment[C].NewYork:TeacherCollegePress,1992.216—240.

[27]SammonsP,HillmanJ,MortimoreP.KeyCharacteristicsofEffectiveSchools:AReviewofSchoolEffectiveResearch[A].WhiteJ,BarberM.PerspectivesonSchoolEffectivenessandSchoolImprovement[C].London:InstituteofEducation,UniversityofLondon,1997.77—124.

[28]HargreavesAProfessionalsandParents:PersonalAdversariesorPublicAllies?[J].Prospects.2000,(2):201—213.

高职教材范文第9篇

1.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一本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传递载体,其所承载的知识要准确,全面,能作为学生的技术支撑。同时教材中要突出学生技能培养,应以实践操作为主。通过具体的项目案例,兼顾课程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将知识的应用和实践的依据结合在一起。

2.先进性与普适性结合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软件版本的更新,在教材中也要体现出出来,介绍先进的技术应用,使知识内容与行业企业发展相一致,保证学生所学的内容不是陈旧内容。同时对知识内容进行筛选,对于一些特殊的、罕见的技术最好不要体现,注意知识内容应用的普遍性、大众性。

3.趣味性与创新性结合

采用“校企合作”进行教材编写,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要进行教材框架结构的创新。可采用“项目介绍、学习目标、项目制作、知识内容、项目总结、习题测验”这种框架结构,突出了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结构新颖、吸引人。在教材介绍相关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趣味性,在章节中穿插“经验技巧”、“小提示”的环节,体现出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枯燥的知识学习过程中增添了一些知识的趣味性。

随着“校企合作”的嵌入式发展,教材也要体现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思想,内容上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模拟工作情境;结构上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形式,将工作过程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岗位标准为课程标准,体现出知识够用实用的原则;丰富教材资源,制作PPT、操作视频等教学资源,提供项目案例素材,方便学生进行实践实训的操练,以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

高职教材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材改革;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证,高职教材作为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知识载体和教学的基本工具,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能否培养出适应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1]。国家教育部也把教材建设作为衡量高职院校深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标,作为评估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与水平。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十分重视教材建设工作,编写和出版了一批质量较高的教材,仍然满不了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还存在着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不规范的现象[2],客观上要求必须重视高职教育的教材建设。

1高职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呈迅猛发展之势。各出版社为了满足高职教育的需求,组织编写了大量的高职教材。但是,高职教材建设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跟不上高职教育发展的步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1缺乏特色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课程必须有属于自己的类型特征。高职教育的特色应当是:以从业中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即以程序性知识为主,以陈述性知识为辅。但是,由于人们对高职的内涵、特征缺乏深刻、全面的理解与把握,而且职业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以及研究者,基本上都是学科体系培养出来的,所以,即使在凸现职业教育特色和本质的课程内容被确定以后,对内容的排序还会自觉不自觉地回到学科体系的老路上去,把本来已经明确选取的知识内容重新装进“学科体系”的架构之中而被“强制性”地序化。结果,恰当的内容不恰当地序化之后,课程又重新成为被简化了的、被压缩了的学科课程的翻版。长期以来,高职教材大多未能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以致使高职教材缺乏特色,不能自成体系。

1.2内容陈旧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新的职业岗位和岗位群被催生出来了,已有的职业岗位和岗位群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些无疑对高职教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职院校在大力进行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同时,也都在努力促进课堂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社会一线岗位要求的动态适应。但是,受师资来源、办学体制、实践条件、合作单位等的制约,教材编写水平很难反映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贴近社会生产实

践、可圈可点的教材更是屈指可数。致使反映新技术的新案例无法及时地反映到教材中来,与高职的就业导向要求不相适应。

1.3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高职教学模式正向现代化教育大步迈进,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黑板—教科书—学生”的教学模式。为适应现代化教学模式及学生掌握高新技术的需求,各高职院校纷纷引人了多种多样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计算机“虚拟现实”的仿真技术和网络教学技术,幻灯、投影、电视、录像等视听媒体技术等。但是,传统具有一种巨大

的惯性,新编高职教材大多仍保持了纸质教材的单一性,这显然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讲课的要求不相适应。

另外,纸质教材的内容大多以知识体系为主,不能够对占总教学时数50%以上的实践教学环节。提供必要的依据和支持,这也与高职的教学模式不相适应。

高职教材建设出现的上述问题相互交织,加上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对高职的投资和重视相对不足,造成至今也没有建立科学系统的高职教材体系的局面。而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可使这种状况得到有效的改观。

二、离职教材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职教材编写的人力资源短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特别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高职教育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从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高职院校连年的扩招导致各种所需资源的短缺,与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落差,特别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从数量、质量以及结构比例上,还远远不能满足高职发展的需要。许多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无暇顾及高职教材的编写工作。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一些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在不断发生变化,知识经济也催生了一些新的职业岗位和岗位群,对高职教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扩张的主渠道还是来源于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及调人的普通高校或中职学校的教师因此,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仍然沿袭着“从课堂到课堂”的传统模式~。可见,高职教材编写的人力资源十分短缺,能够反映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成

果,特别是贴近社会生产实践的教材就更少

(二)高职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和鼓励

要编写一本高质量的新编高职教材,需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往往需要编写人员数月甚至数年的努力.经过多次的编辑修改才能定稿。这样,一些教师辛辛苦苦编写出来的教材,还往往只作为学校自编教材来使用,要想正式出版,还要经过繁杂的程序,承担能否被社会认定等一系列的风险,因此,即使是比较优秀的校内自编教材被出版的可能性也比较小,使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受到抑制,质量比较高的高职教材往往就不容易出得。

(三)教材编写与出版的组织协调未到位

虽然教育部早就提出了高职教材建设的规划与目标,但是要具体到某一专业、某一课程的教材建设则需要根据某个行业、地区以及具休岗位的要求来确定。日前,随着各个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的加大,许多学校在高职教材建设方面已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这些院校也积极和有关出版社配合,把各自的教改成果编写在教材中。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和出版社的联系往往是单线的、偶然的、零星的,这样常常导致许多出版社掌握着高职教材的出版计划。使一些优秀自编教材不能及时付诸出版。高职教材建设在宏观上缺乏引导与推动。也就不可能出现一大批能够反映高职教育特色的优秀或精品教材。

三、加强高职教材建设的措施

(一)充分认识教材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材建设工作是高职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是体现一定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的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是教学理论发生功效与实践的中介,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关键,教材质量的高低,关系到高职院校能否实现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二)必须加强高职教材编写队伍建设

组织一支优秀的教材编写队伍是保证教材质量的前提,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时间较短,具有丰富高职教学经验的教师还比较匾乏,所以应聘请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及行业部门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的编写、审定工作行业技术人员最了解相关岗位的实际,参加编写可提高教材的实用性这样编写出的高职教材能够把握行业的最新发展动向以及各类知识的结构比例,从而保证教材质量。

(三).树立正确的高职教材建设观

高职教育是有别于学科型、研究型、工程型的普通高等教育,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培养目标应突出职业性、行业性及区域性的特点。故此,高职教材的建设规划及编写应尽量体现其适用性。

(1)为教材准确定位。一是教材应服务一定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尽可能以职业标准为主要依据,编写时注意与职业基础内容的衔接,突出以职业性内容为主,以学术性内容为辅的特点。理论知识要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编写;二是在教材的编写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保证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充分体现实用性、针对性、简约性、及时性、新颖性和直观性;三是教材编写应根据地区经济、科技和基础教育水平的实际情况进行。

(2)培养形成高职教材建设观。一是要坚持面向学生、面向职业岗位群、面向社会,教材设计和编写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可能,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二是要求教材克服学科本位论,放弃片面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全面性、系统性。要从学生的就业和岗位需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职业教育教材,真正实现从学科本位向学生职业能力本位转变;三是教材内容必须是能使学生形成基本职业素质的知识和技能,突出体现服务于发展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功能。

(3)体现教材的灵活、多样性。一是根据培养模式、培养规格和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出版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教材,教材还要体现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培养对象和不同地区的特色和个性,提倡“一纲多本”或“多纲多本”,重点抓好专业实践课和部分专业课的校本教材建设;二是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的内容及教学特点,研究教材功能与课程目标的关系,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需要决定教材内容的取舍,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及时补充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

(四)适应教学发展,实施立体化教材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课堂教学已经不再是向学生讲授知识的唯一方式,教学场所己经从课堂教学向实验室、科技馆、社区、工商企业等实践场所延伸,高职院校的教学组织模式正按照多种方式呈现和向立体化方向发展。我国高职教材建设在品种基本齐全、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的基础上,应向实施精品战略探索、迈进。因此,高职教材建设应大力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成果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实践密切结合,将各种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媒体介质和教材资源有机整合,形成立体化、数字化的教材体系。

总之,高职教材建设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立足点,充分体现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学习观;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为突破n,顺应社会要求和时代潮流,为高职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科学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和平.高职教育教材建设应体现的特色[J]高教研究,2005,(4):101-102

[2]李慧.高职教材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改革[J]中国农业教育,2005,(4):22-46

[3]周建松,郭福春.关于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05,(12):46-56

[4]郭振升,曹宗波.加强高职教育教材建设的探析.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6卷(总第31期)

上一篇:基础会计教材范文 下一篇:小学校本教材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