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07 08:19:44

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篇1

1.从实际出发,合理满足学生的需求

(1)因地制宜,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针对办学条件不好的院校,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比如周边的企业,采取校企结合,学生金工实习等手段,为学生创造实践条件。

(2)合理的课务安排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对学生进行满堂灌,全部的理论知识,而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为了响应教改的口号,几乎又是完全忽略了理论的学习,本着实践越多越好的目标,导致理论不扎实,实践也没上去。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在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把这些知识合理、恰当地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体会理论,在实践中巩固理论。这就要求学校在安排课务时要做到教、学、做三方面的一体化,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合理优化课程布局,突出专业,并保证全方位发展。

2.提高和优化教师的整体素质

一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因素在于教师。教师是学校的一线工作者,是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者,影响和带动着整个学校的发展方向。高职教育需要“双师型”师资队伍。

(1)提高教师的技能素质。对专业教师加强技能方面的培训和考核,比如采取进工厂锻炼,师徒结对等方式,不仅能让教师得到实践方面的锻炼,技能的积累,更能让教师了解到与自身专业相关的最先进的技术及生产设备等,使教师本身向科研实践一体化转变。

(2)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可以依托一些培训基地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

(3)改变教师的教学思想。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至今不能摆脱陈旧的教学思想,上课依旧是“填鸭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使教师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的特点,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4)提高教师的情感素质。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对自己缺乏信心,总认为自己学不好,从而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这种情况无形中加大了教师教学的难度,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时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尊重。理解尊重也是一种教育力量,它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积极要求上进。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重视他们的心理需要,不要求学生惟命是从,允许他们有不同看法,充分发扬民主。另外作为教师本身,应及时补充新的知识,令自己的知识积淀更厚重。高职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高职教师,我们应该认真钻研业务,加强教学经验的总结和自身提高,拓宽知识面,及时充电,对学生负责,对教育负责。

二、总结

总而言之,在高职教育迅速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看到问题,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解决问题,从教师的角度,学生的角度出发,发展多种教学模式,实现灵活教学,努力完成符合自身条件的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分制改革

一、学分制特点:学年学分制,又叫不完全学分制,是以学年制为基础,把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对每门课按学时规定相应的学分,并用相应的考核予以认定,再按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把各门课程的学分累计,确定达到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总学分的一种教学管理模式;完全学分制,又叫全面学分制、彻底学分制,它是一种以选课制为基础,集导师制、绩点制、分层教学制等于一身,能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选择学校类型,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和教师,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完成学业的时间和自己的发展方向,能较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差异,具备较完善竞争机制的教学管理模式。

在学分制下,学生从被动接受教学内容和课程,到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个性特长自主选课,适应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高素质劳动者提出的新要求。

二、学分制原则:

(一)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加大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力度。联合相关行业和企业,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和综合化的课程或培训项目。合理确定必修课、扩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比例,大力开发或引进各类选修课程,为学习者自主选课创造条件。

(二)学分制的更高境界就是实现学分互认。因为一所职业学校能够开设的选修课毕竟是有限的,实现区域内校际之间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分互认机制,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推进区域间、学校间和专业间的学分互认。探索和建立职业学校学分累积与转换信息统一标准。在这一点上我系生物技术应用专业已经与滨州学院(本科院校)实现了学分互认。

(三)实施学分制,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对现有的职教课程实施全面改革。教师要指导学习者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条件选择课程或培训项目。强化职业学校的培训功能,学习者通过学习和培训可以获得相应学分,并可以得到相关技能的认定。

(四)试行学分制强调了对学生学习成效的管理,加大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为加强对学生思想行为的规范和约束,一些学校试行德育学分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在校行为、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提出要求,学生必须修满智育学分和德育学分才能获得毕业资格。我校是山东省第一家于2005通过山东省高等教育学校德育工作评估,并取得优秀成绩。

三、学分制必要性

(一)实行学分制促使职业学校和教师确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服务学生”的管理理念。一是试行学分制让学校和教师更加体会到学生是教育服务的主要对象,职业学校既要为学生的就业服务,更要为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服务。

(二)学分制有利于实现地区的教学资源共享。要支持学习者跨校选课和教师跨校兼课,使学习者能够获得更加符合需要的教育培训资源。为满足学生选课的需求,整合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发挥教育资源的整体优势,实现办学资源的共享是非常必要的。在学分制下,学生从被动接受教学内容和课程,到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个性特长自主选课,适应了社会发展和企业对高素质劳动者提出的新要求,但同时也成为实施学分制的一个难点。因此跨校、跨专业、跨年级选课成为不少试点学校的成功经验。

(三)实施学分制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实行学分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学习,其兴趣、爱好得到保护和尊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实施学分制的思路

实施学分制对学校教师、软环境、硬环境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配套完善的政策、雄厚的师资力量、足够的设施设备,与兄弟院校、企业间联合办学等条件,才能保证学分制的顺利实施。

(一)更新教学管理观念。传统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因此,实施学分制就要求学校领导和教师解放思想,培养现代化的教育观念。通过学习、考察和交流,开拓思路,勇于探索和创新,建立适应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学态度、更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从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要把学生的学习观念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要把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使“责任”真正落实到教学行动中。

(二)修订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修订、重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课程体系整体要优化:要求职业学校首先要调整专业结构,使课程内容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2课程内容要体系化。即打破原有的学科型课程体系,将相近的学科、相关知识或实践活动进行科学整合,形成体系化课程。3课程设计要模块化。根据必须、够用、适用、实用的原则,对有关知识、技能、进行科学的组合,形成模块化专业课程。4课程形式要多样化。课程形式多样化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1)尽可能多地开设各种实用、新颖的选修课;(2)改革必修课的设置,在必修课中引入选修的内容。第五,课程教学要现代化。加大对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和改造,规格各异的教室和专用学习室,重视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提高课程教学的现代化水平。

(三)建立完善与学分制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为了确保教学管理的正常进行,学校必须制订配套的规章制度,如选课制、选教制、考核制、考勤制、满意考试制、积分制、听课制、导师制等,这些制度在我校都已经实施,效果良好。

(四)教师素质。师资队伍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实行学分制后,赋予了学生选择课程、选择教师的权利,这给教师带来了挑战:要求教师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专长,适应学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增加新的可供选择的课程,同时对教师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不仅要从心理上做好准备,更要从知识结构、综合能力及教学艺术等各方面去提高自己,拓宽知识面,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使自己成为“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牛彦飞分制教育对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作用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7(5):36-37

[2]孟蕴华高职院校学分制实行的问题与对策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5):114-115

[3]安如磐路军职业学校学分制实施过程中的柔性管理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11):14-15

高职教育篇3

一、理清现实基础,强化素质教育

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的文化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呈现一定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我们应根据高职院校生源的结构和特点,理清现实基础“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各自专长,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与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的育人理念,强化素质教育。

1、高职院校生源的类型与特点(1)生源的类型。我国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生源有三类:分别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普通高中生;通过对口考试招收的职业高中生;3+2、2+3考试招收的中专、职中学生。(2)高等职业教育学院生源特点。无论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的高中毕业生,还是对口专业职中生源,相对于普通高校生源而言,大致有如下特点:第一,思想活跃,灵活好动;第二、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第三、自控能力较差,自主学习动力不足;第四、竞争意识不强,视野不够开阔;第五、学习方法不当、急功近利。

2、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强化素质教育根据近期相关企业的走访调查,反馈的意见一致认为: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养并重。针对杭州江南专修学院大一学生刚进大学校门尚处于成为大学生的最初兴奋阶段,应持续灌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全面发展教育,同时强化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和身体、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更好的秉承学院以“自考助学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成功就业为目标”的办学宗旨。

二、规范管理与赏识教育相结合

从我国现有的高校职业教育现状来看,规范管理与赏识教育均从不同的视角对高校的管理运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挑战。

1、规范化管理下,创建灵活多样的培训与交流机制规范化管理是学院工作运转的基础,需要一套沟通顺畅的程序作支撑,一系列成熟的制度作保障,以规范抓管理,以管理促效能。而对于大一新生,在规范化管理下,较易增加其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2、挖掘学生的长处,有效运用赏识教育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现状分析,学生思想活跃,灵活好动,但由于种种原因缺乏自信,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缺乏学习热情。这就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尽可能的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赞赏,促使其在公众场合根据自身的特点做出承诺,以承诺带动其行动,在行动中寻求成就感,找回自信。第一,运用丰富而有效的赏识教育模式。所谓赏识教育,其本质是爱,没有爱就没有赏识,通过赏识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发现并挖掘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学生潜在动力,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第二,创建平台敞开心扉,寻找亮点积极鼓励。大学生涯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往往昭示着个体学生独立特性发展的开始。然而,大多数学生对此并没有足够的思想及心理准备,或在我国现有精英教育体制下,就读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就因为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缺乏对高职院校的信任感与认可度,甚至对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排斥、逆反心理,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尽快融入学校学习生活,一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光阴虚度,学无所成。针对这种现象,我们需要在学生入学初期进行足够的心理疏导,创建平台让学生能够敞开心扉,倾诉自我困扰。

三、强调以学为本,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强化职业素养

时下终身学习已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而作为教育机构更需强调学生“以学为本”的天职,各种课外活动的开展必须围绕专业素养的各个层面的培育而展开。第一,强调围绕“以学为本”展开各种课外活动。通常情况下,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参与相应的社团活动,锻炼综合能力。第二,强化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职业素养分为两大部分:显性部分,即人们可以看见的部分,包括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这部分素养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隐性部分,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一般可通过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责任心等方面来得以体现。大一新生跨入大学门槛的那一刻起,便着眼于强调整体职业素养的培育,以显性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通过强化学生职业教育,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心态,认清自己所学专业的优势,培养热爱所学专业的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避免学生在毕业时出现眼高手低,脱离实际,在理想与现实残酷碰撞时再度沉沦,进而对自己所受的教育持怀疑态度。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同协作共赢的局面。

四、结语

高职教育篇4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必要性 模式 主要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83

近年来,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巨大的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如何适应市场,解决技术技能人才供求矛盾和结构性失衡等社会问题,对促进中高职教育有机衔接提出了迫切需求。

1 开展中职高职衔接的必要性

1985年,中共中央出台《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高职学院要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按照国家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各类职业教育的总和。在未来社会中,能否顺利、合理地进行中、高等职教的衔接,不仅将关系到我国职教事业的兴衰,也将关系到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成败[1]。

2 我国中高职衔接模式分析

一是单独招生模式。该模式是依托高考制度改革,针对普通高中毕业学生和中专、 技校、 职高的毕业生(“三校生”),由教育主管行政部门批准的试点高职院校自行出题,独立组织考试,单独录取的一种高考取生方式。被录取的考生与通过普通高考的其他学生一道参加高职学院相应专业的学习,毕业后取得完全一致的专科毕业证书。

二是一体化模式。所谓一体化模式,是指实施五年一贯制的职业教育模式。在该模式下,经批准的高职院校采取与普通中专相同的招生制度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实施五年制教育,毕业学生获得大专文凭。五年一贯制分为两个阶段组织教学:第一阶段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主,重点讲授公共基础课;第二阶段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主要讲授专业课程。

三是分段贯通模式。所谓分段贯通模式,是指有资质的中职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在校按中职教育的教学计划、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实施3年或4年的中等职业教育,经试点高职院校按政策要求组织考试后,按一定的比例选拔优秀中职毕业生,或成建制的中职班全部升人对口高职院校,再学习3年或2年,取得大学专科文凭。普通的高职院校与中职对接的途径仅仅是通过省市考试院组织的对口招生考试,此类考试通过率较低,一般低于5%[2]。

3 中职高职衔接的若干对策

为实现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推动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有关各方要以办学体制完善为前提,以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中高职课程衔接为核心,以一体化办学实践为抓手,多方联动,增强合力,将职业教育的民生功能、服务职责落到实处。

3.1 不断改革办学体制,完善管理机制

改革和完善我国职业教育是推动中高职衔接的前提和保障,要切实改变“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等阻碍中高职衔接的不良现状。放眼欧美发达国家,其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无不突出“灵活”、“开放”、“有效控制”等显著特点,他们基本上建立了集职业教育和高质量就业一体化的管理机制,职业教育运行坚持以课程为中心,主管部门调控手段灵活自如。学习西方先进经验,促进中、高职教育的快速、有效衔接是加快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瓶颈的可行路径。

3.2 畅通中职上升通道

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初中毕业生升入中职学校和高级中学约各占一半,近几年来普通高中的高考升学率早已超过70%,但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率却不足5%,远远低于普高高考升学率。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的招生计划过多地分配给了普高毕业生,中职毕业生获得的政策优惠十分有限。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强化自身中高职衔接的管理职能,承担起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协调运作的职责[3]。要尽快转移中高职衔接的工作中心和主要关注点,将统一命题、阅卷评分等具体事宜委托给有资质的中介机构,着力抓好中高职衔接中招生政策、进程规划、内涵建设等宏观工作方面。

3.3 切实搞好中职高职课程衔接

课程衔接是种植高职衔接的核心和关键,应依据国家职业分类和中职高职的培养目标,教育主管部门牵头,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以及有关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积极参与,在广泛调研、全面吸纳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针对中职职业教育的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坚持能力本位,采取模块化教学或资源包等形式,不断加强专业建设,推动课程系统化改革。

3.4 积极探索中职高职“一体化”办学

过去的经验证明,试办初中后5年制高职教育是探索中高职业衔接的有效模式。1985年,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下发文件,要求开展五年制技术专科学校试点。到20世纪末,试点学校达22所。实践证明,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学习期限5年,在完成中职教育基础上(包括中期分流)继续接受高职教育,是适合国情、顺应时代和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最直接方式[4]。

参考文献:

[1]曲维富.中职高职教育衔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1,(9).

[2]朱雪梅.中国中职与高职衔接述评[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12).

[3]金漫漫,武艳娟.中高职衔接的最优模式及外延与内涵建设[J].辽宁高职学报,2012,(9).

[4]陈建玲.中职与高职衔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走出困境的必经之路[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12).

作者简介:付海涛(1975-),四川蓬安人,法学硕士,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讲师,重庆 401331

高职教育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中职教育;带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即到2020年,力争形成适应我国现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中高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充分利用高职教育带动中职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高职、中职教育的地位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应定位在高端,发挥引领、示范和骨干作用。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二、中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招生难

近几年国家出台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在本地区老百姓心中仍然重视普通高中教育,忽视职业教育,初中毕业后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才来读中职学校。本地区有三所普通高中,一所职业中专,近几年我市中考考生在3000人左右,而三个高中招生规模达2500人,一部学生去沈阳、大连、锦州等地就读,还有一部分学生辍学或打工,留给我校的生源已经不多了。

(二)管理乱

现在的中职学生习惯于原来的保姆式教育方式,养成了被动学习、被动接受式的“被看着”的习惯;其自我控制能力及自学能力十分有限,入校后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由于基础差,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思想散慢,自我约束力不经。经常出现学生不上课、不听课、打架、混日子的现象,时常被叫到政教处接受处罚老师在学生管理存在压力。中职学校要花大量时间来进行学生管理工作。

(三)人员缺

1.中职教育在专业教师数量上存在明显不足,个别专业师资数量严重缺乏,我校畜牧兽医、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教师明显缺乏,有的教师一人讲几科课程,既影响教学质量又加重工作负担。

2.个别专业授课教师为转行专业教师、专业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有些专业已不适应社会人才需要,有的中职学校在专业设置上没有长远规划,导致部分专业招不到生源,处于停办状态。该专业教师只能转行,去教其它课程。这些教师也需要一个重新学习新专业的时间,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把握新专业特点。

3.没有专业实习指导教师。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中初级专门人才,掌握一些基本操作技能,这些技能本领的提高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需要懂操作、技术过硬的教师去指导,工作中又缺乏与相关企业沟通,不能与现代企业需要的技能本领零对接。

(四)素质不强

中职教育的教师很多是从普通教育毕业后到中等职业学校任教的,特别是专业课的老师;很难做到中职教育教师队伍双师型的要求。很多新专业课教师严重不足,双师型比例和标准达不到要求,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能力低,实践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高。

(五)设备弱

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家加大对中职基础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力度,以改善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但仍有些学校的教学设备等基础设施、实验室设备、实训基础建设还不十分健全,有些高端精密仪器设备无能力购买,做不到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要解决上述所述的不足,需要政府、财政、教育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人认为最简单、有效、快速的办法就是利用高职教育来带动中职教育的发展,发挥高职教育的引导、示范、骨干作用。

三、高职教育带动中职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

(一)能带动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

现在,高职招生途径有普通高考和中职升高职考试,中职学生高考考试科目以专业课为主,上高职院校不是很难,这样能让更多的中职生接受良好的高职教育,消除了社会上许多人能说起职业教育的种种好处,却不太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就读中职学校的难题,解决中职学生出路问题,带动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

(二)能带中职教育的师资力量、教学

通过高职教师对中职教师的辅导、共培互聘,能解决专业师资数量缺乏、教学水平不足、管理方法落后的缺陷。

(三)弥补中职实训设备不足

中职学校办学实力差、设备落后、师资力量不足,要提高办学能力是需要大投入的。充分利用高职学校良好的办学条件,雄厚的办学资源是帮助中职发展的有利客观条件,是解决中职办学能力不足的最好办法。让教师到高职院校进修学习,带领中职学生到高职院校实习实训等方法,弥补中职实训设备不足,使学生增加动手操作技能。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中高职之间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层次之分,而是一个共生体,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责无旁贷。中职教育在坚定自己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借鉴高职教育先进的发展理念,借助高职教育的丰富资源,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拓宽自己的办学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Z].2011,08,30.

[2]教育部 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Z].2011,09,29.

高职教育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职业教育

教育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其重要性愈发凸显,教育的内容以及教育方法也在与时俱进。与此同时,社会上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高校中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将成为高校教育模式培养上的必经之路。本文基于社会对于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需求,重点从高职院校中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课程结合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并给出了课程设置和教学上的合理化建议。

一、如何实现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结合

在实施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技巧是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环节,教师将各种教学技巧渗透、应用到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教学的导向阶段、导学阶段、导练阶段以及升华阶段中去。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了教育技巧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而且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都研究表明,教育技巧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教育素养。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对于教师来说,则需要具备更高水平的教育技巧和技能,才能适应当下信息时代对学生进行更加有效地教育教学。教师需要能创造性地正确处理各种复杂情况和突发教学问题,使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教学结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教育模式的发展历程来看,现代教学模式是由传统教学模式发展而来。适应了当代教育需要的现代教学模式不断与时俱进,衍生出了很多新型教学方法,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教育教学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脱颖而出,充分体现出了现代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当代教育背景下,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达到某种成绩上的提高,更是帮助高职院校学生今后走向社会的个人素质的养成。将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教育教学相结合,促进信息教学向知识、技能和态度教学的转化,来实现打造高素质职业人这一终极目标。

二、高职院校在开展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上存在的问题

1.人文素养教育授课呆板,学生兴趣不高。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能展示的信息量大,突破了以往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的格局,不仅降低了教师的书写量,而且给学生带来了良好的试听效果。鉴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经历特征,使其对于具有束缚性的教学有所排除。加上高职院校教师在人文素养教育授课过程中人员众多,教师不能很好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那么如何吸引其注意力就显得非常重要。现高职院校学生其未来的走向不再是学校,而是社会,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更能刺激学生眼球,提升学生兴趣。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来看,基本以文科领域教学为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以单纯的讲授为主,缺少灵活性,显得课堂没有活力,而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职业教育上,又缺少和人文素养教育的集合,不能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职业教育和素养教育结合的重要性,对学生未来职业规划没有起到促进作用。

2.人文素养教育趋向文学化教学,与职业教育连接性少。正如上文说到的,人文素养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在人文领域对学生进行素养教育,属于文科范畴;而职业教育属于社会领域的学科,尽管在学科教育上看起来二者没有明显交集,但是,事实上人文素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打造学生成为高素质、高道德的优秀人才,避免其进入社会后受到不良文化和习气影响,改变本质,为社会所谴责甚至是遭到法律的惩罚。当下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主要授课老师为本校语文教师,缺少在人文素养和职业教育知识掌握扎实的专业教师。因此,在讲授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教师个人思维影响,而文科类教师普遍在讲授中更愿意讲授文学方面的素养锻炼,实质上和职业教育之间差距较大,脱离了开授课程的初衷。

3.缺少与学生实际沟通,互动性不强。传统的人文素养教学和职业教育是以书本、课堂和教师为发展中心的,不能任学生自由的发展,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由教师强硬地把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单一的讲解,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抑制了学生对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甚至有的学生丧失了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对于生活在传统人文素养教学的师生来讲,师生间的互动是薄弱的,教师作为课堂上强势的一方会用其多年的传统思想影响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感觉枯燥无味,自然使学生在理解和学习职业教育和人素养教育重要性上有所欠缺。

三、针对完善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建议

1.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创建良好课堂氛围。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效教学,就应该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平台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的探讨与研究,让学生把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融汇贯通。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所以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也应该向学生传达学习课程的重要性,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对今后职业道路的帮助。因此,我们应注重教师的发展,以其自身的发展作为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基本保障。

2.明确人文素养涵盖方向,进行多元化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课堂的建立提倡的是学生们的自主探究和和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即在教师讲授关于人文素养提升和职业素养对学生未来发展重要性认识上,学生要结合自身,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以此来增加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知道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课程是由课上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思维建立共同促成的。教师应该对课上的教学与学生做的职业思维和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判断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如何,对学生是否有效,而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满足,如果不能就应该变换另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另外,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对于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学科的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学生对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学科的兴趣制定与之相符的教学策略,从而调动起学生对于学习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动力,培养学生关于自身职业素养思维能力。综上所述,随着社会进步,现代教育模式必然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如何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教育需求,更好地培养我国更多高素质的优秀职业人才,高校中对于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教学显得至关重要。不仅是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教师在教授学生过程中,也应不断提升自身掌握的人文素质及职业素质,在完善自身的同时,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中创立人文素养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不仅可以发挥教师的有效性作用,更可以满足学生今后的职业方向,为社会打造优质的高素养职业人。

参考文献:

[1]陈参军.加强高职人文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的相容性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2]石菲菲.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3]李恒.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浅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高职教育篇7

教育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必论文联盟须为社会生产服务。学校的毕业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质量优劣必须由市场来检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中等职业教育要严格按照市场需求来设计自我,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办学方向,不但从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从我国目前教育体系的状况看,从普通初等、中等教育到职业教育的渠道是通畅的,反之,由中职教育到高职教育的渠道则还沟通、衔接不够。近几年职业教育出现学校招生、学生就业等种种困难,主要原因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趋高,低学历人才不能适应某些岗位要求,但不能因此而忽视中职学校本身改革力度不够,毕业生质量达不到市场要求等一系列弊端。

一、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是必要的

中等职业教育的价值要通过其培养的人才价值得以体现。衡量人才价值的标准可能由于岗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学生质量如何只有用人单位最有权评价。毕业生的质量高,能满足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用人单位就会吸纳更多的毕业生,毕业生的价值也会通过其在工作中的表现反映出来,学校的声誉高低也有所显现。中职教育连年走下坡路固然与社会需求的变化有关,但部分学校办学不顾市场需求,毕业生“产销不对路”也是原因之一,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必然严重影响和制约中职教育的发展,既造成我国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又使社会各个行业对有技术、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从业人员的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从而阻碍或延迟了我国社会生产的进步。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必须转变办学思路,迅速转向市场体制,采取机动灵活的方式,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挖掘潜力,办出特点,办出效益,更好地为市场为社会生产服务。这才是中职教育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根本出路。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等职业教育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各类高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生数已占高级中等学校在校生总数的一半。在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新一代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方面做出了贡献。为尽快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目前国家对职业教育作出了大力发展的决策,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二、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措施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往往把高等教育视为获得某种身份与地位的手段,把高等教育当成终极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信息社会日益发达的今天,以前的那种“专才”很难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现在,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是为了获得一种资格,更重要的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丰富的知识、很强的能力、更高的素质。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观念上,更强调通才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方法,使学生知道学习是“生命延续、事业进步”的第一需要,走向社会具有触类旁通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信息社会不断学习的要求和市场经济职业变迁的需要。

要使职业中学与普通高等教育沟通、衔接得更好,培养出大量合格的人才,必须认真总结工作的经验教训,从实际出发,采取有力的改革措施。由于沟通、衔接的是职业中学和普通高等教育,因此要从这两个方面同时努力。

(一)职业中学

1 要认真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

从我国职业中学的发展情况看,初期有些职业中学是由普通中学改设的,以后才有新设立的职业中学出现。当时职业中学的课程体系,大多是在原来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减少一些文化课,加上一些专业课和实践课构成的,而且由于实验、实习条件的限制,实际技能的培养显得很弱。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成为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各职业中学都程度不同地进行了课程体系的改革,不断加强了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及一些优秀学生继续深造为国家需要的高一级人才打好基础来看,要防止这种倾向,要在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的改革中,适度加强文化基础课,特别是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文化课程上达到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水平。

2 要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教育

由于社会上轻视职业教育陈腐观念的影响,职业中学学生存在着一些自卑的、消极的心理因素,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也使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沟通衔接的困难程度加大。因此,职业中学必须对他们加强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党和国家对他们的殷切期望,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刻苦学习各类知识和实践技能,努力提高教

转贴于论文联盟

育、教学质量。这样既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能使其中的优秀学生适应继续深造的要求。

3 全面推进中职教育结构布局调整 论文联盟

结构布局的调整是整个中职教育战略调整的龙头和关键环节,因此必须加快结构布局调整的步伐。减少学校数量,扩大规模效益,调整专业布局,解决现有数置大、效益低的矛盾。要通过对现有教育资产进行重组和置换,盘活现有资产存置,扩大增最,达到教育资源合理优化配置。

4 要提高中职教育的师资质量

中职教育应立足于提高师资素质,启动名教师、名学科带头人计划,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打通学生升学关卡,一方面顺应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另一方面也要依靠自身的努力求得事业的发展。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必须转变办学思路,迅速转向市场体制,采取机动灵活的方式,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挖掘潜力,办出特点,办出效益,更好地为市场为社会生产服务。

(二)高等学校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逐步沟通、衔接,高等学校生源中职业中学毕业生的比例将会逐步提高。高等学校必须加快改革以适应这种生源变化的新形势。

1 搞好招生改革,把好考试、录取关

由于从职业中学应届毕业生中招生的数量不可能很大,而且职业中学的专业又数以百计,国家不可能像普通高考那样,进行全国统一考试。在一段时间内,文化课的考试可以采取统一命题的办法,而专业课及实践技能的考试只能由各高等学校自行命题、组织考试。在录取过程中,高等学校要在省招生办公室的统一组织下,排除不正之风的干扰,严格执行择优录取的原则,把好录取关,使真正优秀的学生进入高等学校深造。

2 认真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如前所述,从职业中学优秀毕业生中录取的学生有其长处,但也确有短处,要把他们培养成才,必须采取特殊的改革措施。目前采用的一种方法是入学后将他们单独编班,从职业中学开始的文化课的实际出发,单独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予以实施。教学计划中:基础课,如大学语文、高等数学、普通物理、英语等,由于职业中学的基础差些,课时安排应比普通高中生源班的稍多些,教学的起点稍低些;专业基础课,由于职业中学学生已经学过一些,课时安排上可稍少些,教学的起点稍高些;非强化技能训练的生产实习,在时间安排上可比普通高中生源班的少一些。总体要求不能离开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标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任课,加强辅导。

3 加强社会办学力量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应发动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各行各业、各人民团体、各派、各学术团体以及一切热心教育事业的个人都可以为发展高职教育出力,可以联合办学、可以国际合作办学,可以独立办学,可以资助办学,可以办学校教育,可以办短期研修。

因此,要使中职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求我们对现行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也要求我们在用人机制上进行改革,使劳动技术人员各司其职,避免在用人上求大求高。让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真正呈现塔状结构,严格控制中等教育、专科教育、本科教育比例关系,使中等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让更多的劳动者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使我国的教育与经济建设呈现协调发展的态势。

高职教育要想办出特色,要想办出生机和活力,就要立足区域,面向世界,着眼当前,面向未来,研究市场,面向现代化,把高校当成一门独立的产业,以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多形式的办学方式,向经济社会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加大自身改革调整的速度,走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前列,从而使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高职教育篇8

创新教育有着显著的特点,主要是创造性、尝试性及主体性等方面。创造性是教育模式的变革表现,根据事物的发展和实际需求进行创造革新;尝试性则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该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是教育创新的动力所在;主体性则是创新教育主体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意识和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职体育创新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生方面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是中专学历进修和高考后的学生,在认知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参差不齐。这使得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整体体育认知和体育技能不够,对体育观念的认识不强的情况。另外,高职学生因学校选择方面心理存在挫败感,参与体育活动和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高职体育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方式单一呆板

多数高职院校在进行体育教学中,因教学设备的不健全,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创新教育方面的各项标准和措施不能落实到位,没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较为单一,培养模式呆板又单调。3.把学生作为主体的意识不强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开展体育创新教育过程中,没有树立以学生作为主体的理念,只是单纯的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学生才是创新的主体,教师只是担任引导的作用。因而,高职院校要对学生灌输创新教育的思想和理念,让其建立创新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高职体育教学管理方法创新的对策

1.转变体育教学观念

体育教师是实施教学活动的指导者,需要积极转变高职体育的教学观念,根据高职学生的个体性特点、差异等,制定具有职业特色的教学目标,设定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的方案,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体育观念的转变,是创新化体育教学的基础性条件。

2.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选择创新的教材

高职院校专业性强,应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实际情况,再结合学校的各种资源,制定和开设多样化的体育课程。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其兴趣爱好,灵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同时,还应该选择创新化的教材,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

3.创新性的调整高职体育教学形式

体育教学形式的调整和高职课程改革的关键。目前实行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与高职院校的发展情况不相适应。高职体育教学应该强化学生体魄的锻炼,保证体育活动可跟职业特征相结合。根据专业的具体要求,开展针对性的体能教学课,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灵活地调整教学方式,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可以提高其职业技能素养。

四、小结

高职院校体育创新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根据实际情况,掌握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形式,促进高职体育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

上一篇:卫生检验范文 下一篇:道德文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