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考试改革探索

时间:2022-05-28 03:31:45

高职会计考试改革探索

摘 要: 高职会计考试改革存在很多的误区,本文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考试改革为例,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行为导向的高职会计课程体系下,如何对高职会计专业考试改革。

关键词: 高职会计专业 考试 考试改革 以证代考

近10年来,高职高专教育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一只生力军,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08年,高等教育计划招生530万,其中高职高专招生270万。但是,高职高专在发展的同时,考试制度一直存在诸多的误区。本文以高职会计专业为例,探索高职会计如何进行考试改革,以充分发挥考试在教育中的功能,进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当前高职会计专业考试存在的问题

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比较,现阶段的高职教育的考试模式存在诸多的问题,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以大多数高职会计专业考试为例。

(一)重结果轻过程

我国现行的高职会计专业的考试多以闭卷笔试为主,一张考卷定成绩,过分夸大了考试评估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功能。考试以结果性考试为主,以期末考试成绩评价和区分会计专业学生知识和技能的高低,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其他过程性考试。这种重结果轻过程性考试,导致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一些学生存在侥幸心理,考前要求教师点题目,突击背书、搞题海战,临时抱佛脚,不求甚解。这些学生即使通过了考试,也没有真正掌握本专业要求的能力。

(二)重知识轻能力

传统的会计专业考试主要是考学生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这种考试与高职教学的目标相悖,不利于培养高技能型职业化人才。传统的会计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的主要是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考试时,理论考试多,应用测试少甚至没有,题目多数为单选、多选和判断,要么是做会计分录,记忆成分所占的比重大。这种考试主要是对记忆力的考查,而忽视了分析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的检测,只会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无法测出学生素质的真实发展状况。

(三)考试和社会职业认证考试脱节

我国很多行业都实行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这些认证考试体现了社会上不同职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会计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从业人员,在掌握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多个与会计职业相关的从业资格证书,如会计证、电算化会计证等。高职校内考试完全可以和这些资格认证考试结合起来。但是我国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自己设计的,题目由任课教师自己出,两种考试分别独自运行。这种校内考试和社会职业认证考试脱节的现象,造成了国家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我院会计考试改革的探索

针对高职会计考试存在的弊端,我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一)变结果考核为过程考核

传统的考试重结果轻过程,把考试作为目的,而忽略了考试只是一种手段;把考试当成教学结果的检测,而忽略了考试本身也是一个学习过程。针对这种不准确的考试观,我系会计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变结果考试为过程考试。具体做法是提高平时分,即过程的分数。会计专业课程平时分为60分,考试分数为40分。

1.分组。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个人能力的不同,把学生分成人数大致相等的若干小组,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建立发言人制度,小组发言人的回答就是小组的成绩。

2.自评。学生的自我评价总是与自我反思联系在一起的,学生自我反思时自身的回顾和反省总结过程就包含了对自我的积极评价的过程。因此,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学生就需要对自己和他人学习中的进步与最终结果进行不断的评价,从而实现个人知识的迁移与能力的培养。同时,对于学生的自评,强调独立、客观、公正,满分一般为10满分。

3.组评。组评包括组内评价和组间评价。小组成员在一起解决问题,进行教学情景的过程考试,需要大家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共同为解决问题而努力。当然,组评不免带有个人的主观看法,这就需要教师去进行积极的引导。组间评价根据小组在解决问题、回答问题和小组间的表现进行,小组之间有竞争也有协助。组内与组间评价满分各为10分。

4.师评。相对于以上的两种评价,这一评价显得更加客观有效和可信,教师更能从客观的角度出发评价学生,尤其是教师的评价更关注学生的个人的发展,注重总结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多方面活动。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在每一个教学情境(或者叫项目)中的表现,包括出勤、回答问题、课内作业、课外作业、小组表现等多方面进行评估,进行客观的打分,作出自己的判断,并且可以接受学生的质询。师评满分为30分。

(二)变知识考核为能力考核

会计是一门技能课程,它需要学生熟悉工商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岗位(群)业务核算的工作过程,能够进行财务会计及特殊行业会计业务核算,能够对企业产品成本费用进行正确核算,能够进行审计相关业务的操作与处理,能够对企业财务进行基本的预算并确定资金筹集方式与渠道,能够对企业会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并提供正确的数据,能够熟练进行电算化操作。在考核时,将每个教学情景分为具体的任务,每个任务有具体的能力要求,如《会计核算方法》,设置了五个教学情境,即分析经济业务、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每个教学情景有具体的能力要求,学生完成了该教学情境布置的任务,就具备相应的能力,得到相应的考核分数。这样,在考核中,注意了学生的个性,实现了能力考核的目标。

(三)以证代考

为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学生的考核评价机制,努力实现学院提出的“一张文凭多种证书”的人才培养目标,会计教研室自2004年就尝试实行“以证代考”的考试模式,即与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在学院建立“用友ERP实验室”,由用友公司提供技术支持,成为武汉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认证中心。学生通过学习和认证,获得用友软件应用基础证书(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或全国信息化工程师ERP应用资格证书(信息产业部),就视同考试合格。“以证代考”自实行以来,学生通过率达99%,得到学生的欢迎。

总之,考试本身不是目的,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考试应服从于教育教学目标,考试不仅要着眼现在和过去,更应着眼于未来,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向导和推动力,帮助学生成为合格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余浩.高职教学改革应以行为导向[J].经济师,2007.12.

[2]田芳.高职教育专业考试改革探索[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8.

[3]刘宾雁.高职财经类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思路[J].北京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上一篇:体育课程改革新思想及对教学行为的要求 下一篇:徐福和神武究竟谁有可能是日本的首任天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