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本教材范文

时间:2023-02-28 04:55:46

小学校本教材

小学校本教材范文第1篇

关健词:小学 校本教材 研究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必须在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的特点,从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出发,必须注重挖掘教师和学生本身的资源,必须有效地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现在我就校本教材的研究谈谈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校本教材研究的意义

199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在全国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1年6月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国家教材、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的有机统一实施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但是校本教材建设呈现的不良现象十分严重,影响了新课程的科学有效实施。

在这种新课程思想的指导下,我组织学校五位骨干教师开展以《农村小学校本教材的研究》为课题进行研究,并在贵州省六盘水市立项,为市级课题。

二、研究的内容

我们课题小组,通过讨论研究,决定围绕“农村小学生的文明礼仪、学习兴趣、生活自理和安全防范能力、学会感恩”等内容进行研究,为农村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服务,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健康发展,提高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安全防范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三、研究的困惑

1.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学校实验设备不足,图书资料缺乏,教育教学活动设施不完备,特别是我们农村学校尤为突出。

2.教师任务重、精力不足。现在的学校,事情特别多,不是检查,就是验收。检查验收种类繁多,禁毒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两基”、营养餐等等,但学校又无专职的资料员,所以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放在迎接检查和验收上,教师上课后还要加班加点整理资料迎接检查和验收。课堂教学不专一,教学研究流于形式。这不能说教师不负责任,因为每一位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啊!

3.应试教育重于素质教育。当今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不能搞应试教育。但不少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在以学生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用学生的成绩来对教师实行奖惩。作为教师评优、晋骋的主要条件,所以教师无可奈何,只能注重统考测试科目,不得不放弃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4.家庭重视力度薄弱。不少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以应试教育为重,显然,家庭教育也不例外。认为孩子考试成绩好,就认为学校好,老师教得好。反之,就认为学校差,老师教得差。这样的压力,不能使学校和老师放开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本得不到培养,潜在能力得不到开发。

四、校本教材研究应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

1.研究的目的性要明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材开发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学习需求,以及学校的发展情况等方面来确定教材开发的目的。

2.研究的内容要有实用性。校本教材的研究,必须要有实用价值,要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教材内容要充实具体,不论是学科知识的拓展延伸,还是课外知识的补充完善;不论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还是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都应该有具体的内容、生动的事例。

3.研究的内容要趣味性。校本教材要化繁为简,化深为浅,化难为易,注重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的表述应幽默诙谐,事例的选择应生动有趣,教材的内容应丰富多彩。

4.研究的内容要有可行性。校本教材的研究是为了弥补教科书所不能解决的,但又是现阶段学生所存在的普遍问题,需要通过校本教材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感恩意识、安全意识等,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研究的校本教材必须要有可行性,活动性、探究性、知识性。也就是说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同时要达到教育和启发学生的目的。

5.校本教材应有操作性。教材应便于教师教,学生学。对于一些难懂的、不常见、不常用、无助于学生学习的知识不应选作教材内容;对于一些不利于学生操作,学校也无法实施的活动材料,也不应纳入校本教材内容。

小学校本教材范文第2篇

一、继承性的创作

“绘画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绘画不一定非得照搬原样,可根据画面的需求进行改变,显示生活中的事物,并通过丰富的想象将画面描绘得更加完美。这种创造可以是添加、也可以是省略、还可以是替换等多种方式。

【例一】以年画中最常见的主题门神为例,让学生进行门神的创作。

了解门神的来由可激发孩子的创作热情。门神是我国民间最受信仰的神之一,在每年春节时都被人们挂于门上,使其保护全家一年平安。从其诞生之日起,便傲立于千家万户的大门之上,驱邪魔、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抖尽了威风,历两千余年,至今不衰。门神不凡的本领和身份,确立了其特殊的造型和色彩。

二、挖掘性的再造

年画的题材丰富广泛,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并不是所有的题材和内容都适合儿童去表现,挖掘优秀的民族文化,进行年画的创作,是一个值得尝试的角度。成语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这些都发源于中华五千年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文色彩。将这些文学经典融于年画的创作中,在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创作出来的年画更具民族风情,能使学生在创作的同时,获得更多层面的感悟。

1. 具有神话色彩的儿童年画

【例二】以“后羿射日”为主题的年画联想与创作。

带着几分神秘色彩的神话故事是孩子最喜爱的题材,画面上学生选择了后羿射日过程中不同的场景表现,生动、形象地画出了神话故事中十个太阳的不同形象,更是将人物的表情表现得惟妙惟肖,有太阳坐着马车巡天的场景,也有后羿射日的场面,艳丽的色彩,奇特的造型,加上学生由于年龄和手部肌肉发育的原因所形成的“拙”味,让观者看了更是趣味十足。

2.展现传说故事的儿童年画

民间传说陪伴着孩子们一起成长,是孩子们最爱听的故事,它来自于民间,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与孩子的天真纯朴相映成趣。瞧!学生们画的七仙女。画面表现了七个不同的仕女,无论从人物的发饰,还是服装的造型上和色彩的运用上,都是对学生的一次小小的考验。但学生子总有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不遵照大人的绘画规律,能按照自己心中的美女形象进行想象和设计。

三、时代性的创造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精美时尚的图文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图文所呈现的时尚感直接影响学生的生活,如招贴画、卡通画、明星。这些都是学生想要表现的题材。所以学生在进行年画创作的时候,画面自然呈现出时尚与精美。这是时代特点在学生身上留下的痕迹,是社会进步的足迹。

通过一幅幅充满童真、稚拙的年画,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中国的孩子,我们非常的骄傲,我们了解自己的文化,了解自己的根。在校本教材的实施中,我们领略了年画的魅力,目睹了孩子的进步,孩子笔下具有儿童绘画特征的年画,虽稚拙,却动人;虽质朴,却有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积极意义。

小学校本教材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校本培训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学习、研究新课程教材为重点,以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教师参与研究培训为主要形式,以培养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根本方向,以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一批专业型、创新型教师为目的,全面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二、培训目标与培训原则

1、培训目标

通过开展校本培训,促使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良、胜任新课程教学,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师队伍。为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2、培训原则

校本培训的指导原则是:(1)针对性原则: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与发展为出发点,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多种模式开展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教学中现实的和未来的问题。(2)实效性原则:避免形式主义与空洞说教,紧密结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管理。(3)系统性原则:以学校整体发展为本,注重培训的系统性,以达到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4)自主性原则:学校自主培训、自主管理,教师自主学习、自主发展。(5)开放性原则:注重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校外与培训机构有机协同与结合,在校内实行教学、教研、培训的有机协同与组合,教师之间互帮互助,寻求培训机构的业务指导,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实行开放的校本培训方式。

三、培训内容

围绕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业务素质和实施新教材能力这一目标,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提高教师教育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师德培训

以活动为载体,对教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强化教师自身修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2、教育教学能力培训

以教研组为单位,不断探索研训一体化,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3、信息技术培训

通过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提高教师熟练操作多媒体及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提高教师借助电脑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4、教育科研能力培训

教育科研能力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校要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把培训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围绕新课程的实施,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教学方法和教育科研基本方法的培训。要注重教师教学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引导教师从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提高教育科研的专业技能水平。

四、培训形式

1、自主学习:教师自学,学校每学期推荐书目以及教育教学有关杂志,组织教师认真读书学习、交流研讨。让读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学习成为教师的浓厚兴趣。2、专题讲座:结合教育热点和教学实际,针对学校共性“问题”,聘请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3、小组研讨:以教研组为单位,定期研讨学习体会、研讨教学体会、研讨课堂教学评价、研讨教学管理等。4、教学观摩:学校内部教师之间,校际之间分层次、多形式组织教学观摩,形成制度。5、参观考察:组织校内、校际之间教师教学交流,传授好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外出考察学习,取长补短。6、专项培训:根据不同时期教师继续教育的应急任务,集中进行短期培训;对教师职业道德高尚、教学能力水平突出,有培养前途和潜力的中青年教师,与研研室合作,重点培养,研修提高,培养研究型、专家型的骨干教师。

五、保障措施

1、加强对校本培训工作的领导

学校是校本培训基地,建立由校长任组长的校本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依托校内教科研机构,确定专人,具体组织实施校本培训工作。认真制定校本培训发展规划与年度培训计划,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工作实践,紧紧围绕学校发展和教师需求这个中心,探索符合学校发展特点的校本培训模式,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2、完善校本培训的管理体制

学校制定年度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实施。对培训质量、培训效益要及时进行考评、评估与反思,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将培训的考核与期末教师考核结合起来。

3、落实校本培训经费

小学校本教材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编写;儿童发展;小学;校本课程;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 22-0130-02

只要到一些学校调查就会发现,很多学校都响应了国家课程改革的号召,开发了自己的校本课程及教材。但有些学校是为了应付上面管理机构的要求,而不得不开设了一些校本课程,并开发了校本教材。这些校本教材的内容低劣,也没有考虑到学情,教材的呈现方式也缺乏科学性。这样的小学校本课程及教材存在形式主义,质量偏低,几乎没有什么价值,无法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促进儿童发展的小学校本课程教材的含义

促进儿童发展的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即所编制的小学校本课程教材能够促进儿童的发展,培养儿童具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等品质的教材。具体而言,这种教材能有效地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自主性发展、差异性发展、全体性发展。全面和谐发展是指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是儿童身体、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性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自主性发展是指儿童自己能够积极、主动、自觉地进行发展;差异性发展是指关注每个儿童的差异,并使之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进行发展;全体性发展是指面向全体儿童的发展,而不只是片面、个别儿童的发展。

二、编写促进儿童发展的小学校本课程教材的动因

1.促进儿童发展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标之一。“为了每位儿童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业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可见,国家把促进儿童发展置于重要地位。因此,促进儿童发展,培养儿童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等品质是教育应有的责任和不懈追求的根本目标之一。

2.小学校本课程教材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很多,如遗传、环境与教育等。而且在教育中又有很多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如教师、课程、教材、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等。小学课程教材作为小学教育的主要载体,对于儿童在小学课程中应该“学什么”起到了主要决定作用。《纲要》)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小学校本课程教材是小学国家教材的重要补充,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各学校应按照要求编制好小学校本课程教材。

3.当前很多小学校本课程教材没有有效促进儿童发展。第一,没有有效促进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一方面,传统小学校本课程教材更多注重对儿童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没有有效注重对儿童乐于探究、热爱生活品质的培养。另一方面,传统小学校本课程教材,没有重点关注儿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之间的有机整合,没有使课程目标走向多元化、融合化和均衡化。因此,传统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很难有效促进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

第二,没有有效促进儿童的自主性发展。传统小学校本课程教材,更多使儿童养成被动接受的习惯与态度,没有使他们养成积极主动发展的品质。儿童对于自己的活动没有形成支配和自主的习惯和能力,还主要依靠外在他人的帮助才能获得发展。

第三,没有有效促进儿童的差异性发展。传统小学校本课程教材,没有充分尊重儿童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儿童的学习需要,激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儿童撑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位儿童都能得到充分的差异性发展。

第四,没有有效促进儿童的全体性发展。传统小学校本课程教材,没有面向全体儿童,是针对少数儿童的片面、被动发展;没有使每个儿童都能获得发展,这样也扼杀了多数儿童的才能和特长。

三、编写促进儿童发展的小学校本课程教材的原则

1.在教材编写理念上,体现学习性。所编写的小学校本课程教材能激发儿童的兴趣,调动他们积极性,并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的教材。其基本特征在于:儿童方便学、儿童喜欢学、儿童学会学。这就是说,编写出来的小学校本课程教材是方便儿童学习,使儿童喜欢学习,有利于儿童学会学习。

(1)儿童方便学。所编写的小学校本课程教材能够使儿童容易看懂、理解、方便学习,而不是令他们学起来费劲、不易学习。如果教材由于内容繁琐、编排结构复杂等原因使教材呈现出不方便儿童学习的特点,这样教师教起来感觉费事,儿童学习起来也感觉比较麻烦,不利于儿童便捷学习,从而使儿童学起来很困难,很难被他们学好,也就不能有效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只有使教材有利于儿童方便学习时,他们才会有效学会教材内容,养成良好的习惯、乐于探究和热爱生活。编写者可以通过各种方法使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变得方便儿童学习。

(2)儿童喜欢学。所编写的小学校本课程教材能够促使儿童喜欢学习,乐于学习,而不是看着就烦,不想学习甚至厌恶学习。这种教材由于具有趣味性和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等特点,能够调动儿童的学习动机,使儿童喜欢学习。编写者可以通过各种方法使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变得使儿童喜欢学习。如某教材第1单元《认识你真好》的第1课《手拉手交朋友》中有这样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并配有儿歌“网小鱼”:“游啊游,游啊游,游到网边快快跑。跑不掉,被逮着,开开心心作介绍。”通过这样一个游戏,更容易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喜欢学习。

(3)儿童学会学。所编写的小学校本课程教材有助于儿童通过这门教材的学习,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学会怎样学习小学校本课程的方法。对于儿童而言,只学会知识还是不够的,而且还要学会学习。“‘学会学习’这种学习更多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只有儿童学会学习时,他们才能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这样他们可以运用已学会的方法去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因此,编制的教材除呈现让儿童要学习的知识外,还要能够编写或渗透如何学习的方法,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掌握如何学习的本领。小学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者也要通过各种方式直接编写或渗透学习方法,使编制的教材能够使儿童学会学习。

2.在教材内容选择上,体现儿童的生活性和活动性。《纲要》中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就小学儿童而言,他们身心发展的重要特点至少要表现为生活性与活动性两方面。一方面,儿童的生活性。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应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教材内容尽量选用真实、具体、有针对性的事例,即生活化、情景化的内容材料,这样既增强了教材的说服力和启发性,还使儿童走进了自己真实的生活,努力认识和解决身边所出现的生活问题,养成应有的态度和能力,具有实效性。另一方面,儿童的活动性。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内容的选择要突出活动性,应体现“活动型”课程的特质,要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学科逻辑特点选择一些具有活动性的教材内容,从而有助于活动教和学的实现。尽量将活动的过程、方法、技能与知识融通,而不止于罗列知识、技能等。

3.在教材内容的组织上,体现多样性与综合性。一方面要体现多样性。《纲要》中指出,“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可见,这就要求我们编写的小学校本课程教材也要具有多样性与生动性。这主要是由儿童的年龄及思维发展特点所致。儿童的思维方式主要以形象思维居多,他们更倾向于生动、有趣、形象性的图片及文字。另一方面要体现综合性。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内容的组织也是综合的,要实现儿童与自然、社会和自我的综合统一,实现校内教育内容和生活教育内容的综合统一。

4.在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体现科学性。《纲要》中指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呈现和表达方式要丰富多彩,注重与学生心理、认识和行为的变化过程相一致。采用歌曲、故事、儿歌、诗歌、漫画、游戏、谜语等多种形式呈现内容。此外,教材内容的字体要适中,这样阅读起来十分舒适,有利于保护学生的眼睛。为了适应小学儿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书中要配有大量彩色插图,彩色插图所占面积要大于文字所占面积。语言也要儿童化,不能成人化。这样,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6.

小学校本教材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本课程 校本教材 文化重建 学生发展 教师成长

校本课程就是学校自主决定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其核心是“校本”。对于“校本”的概念界定,人们一般都理解为“以校为本”,这种理解似乎言简意赅,但因其表述过于笼统,学术界更倾向于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Change(1998:130)对其所作的解释,即“有关课程的设计、内容、组织和呈现以及教学、学业评定等主要的决策都必须在学校这个层面上进行。”

“从学校课程发展历史来考察,校本课程的历史和学校教育的历史几乎一样悠久。古代学校的课程在较大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是由学校或私塾教师自己决定的,那时在课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校本课程。但是所谓现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则是作为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形态。”(王国华等,2013)作为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形态的校本课程,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的一次课程改革运动。“由于它代表了课程发展的一种新的趋向,所以影响非常广泛。”(刘世民、张永军,2013)

我国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建设也在日益受到重视。一方面,国家教育部明确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方面构成的,同时还明确规定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到12%,这就从国家行政层面对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强而有力的课程政策保障;另一方面,不少地区的中小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已经相继开发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毋庸讳言,不少地方在校本课程建设中也程度不同地暴露了一些诸如因价值取向的偏差而貌合神离的问题、因课程灵魂的缺失而导致课程体系支离破碎的问题、因诸多环节的省略而徒留校本教材形式的问题、因课程开发孤军奋战而致使课程建设质量低下的问题。(郭继东,2004)其实,现在看来,校本课程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已经远远不止这些。这些问题都是校本课程建设中产生的具有探索和发展性质的问题,这些问题本身只是表现为现象,而只有研究和解决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才具有理论研究的价值和实践纠偏的意义。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在这里试就如何正确处理校本课程建设的诸方面的关系展开讨论,以期对从根本上破解校本教材建设中的难题有所裨益。

一、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关系

我国的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是在国家宏观层面的政策保障与支持下、主要依赖于学校内部驱动进行的,因此在校本课程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正确处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关系。

国家课程,一方面体现了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课程观,其统一性要求远远大于学校实施教育的个性化需要,另一方面,国家课程永远都是学校课程的主体,校本课程只能是对国家课程的个性化补充、拓展和延伸。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各有优势,是不能相互取代的。以国家课程为主,加强二者之间的整合与互补,应该成为处理这两者之间关系的基调。

以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贯穿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国家课程为例,其四大板块之一的“研究性学习”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就大有文章可做。学生在科学课程中学到的科学知识与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学到的尊重、理解、包容、合作等文明礼仪的道理,在语文课程中学到的语言文字与表达方法,在数学课程中学到的计算、作图与数理统计、分析等知识与方法,均可共同作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性学习这一板块的实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家课程基本解决了知识的建构与传授的问题,但是不足以解决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运用问题,至少可以说,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实践空间还是很大的。针对这一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校本课程建设就有了自己的空间和课程实施的价值。

事实上,由于国家课程的教材编写总是表现为分学科进行的“各自为战”,因此,多门学科教材之间不仅存在课程目标上的相互重复,而且也存在内容上的彼此交叉。如: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目标有: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等等。科学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均有这些目标。“统计显示,3至6年级的国家课程科学、品德与社会,与地方课程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的交叉重复率达到48%至61%。”(崔秀梅,2013)因此,通过对国家课程的适度整合,开发出相应的校本课程,无疑对更好地促进国家课程的实施和校本课程的自身建设是极其有益的。

二、校本课程的多样化与学生的个性化的关系

从教育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校本课程的起因来看,校本课程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乃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这也是“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程建设上的必然要求和体现。

必须承认,国家课程更多强调和突出的是统一性和普适性,没有可能做到考虑到每一个学生作为学习个体的差异,也没有可能照顾和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潜能、特长、志向、理想等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求。因此,在校本课程建设上,必须坚持多样化,而不能满足于一所学校开发一两门或仅仅几门校本课程,因为只有做到了多样化,校本课程才有可能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内在需求。

要做到校本课程建设的多样化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发展需求,就必须“构建课程领导共同体”,让校长、教师、专家、学生、家长和社区各方面力量参与其中;要做到校本课程建设的多样化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发展需求,必须“倡导校长、教师、学生共享课程权力,共同领导课程变革之观点”;(杨四耕,2013)要做到校本课程建设的多样化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发展需求,在技术路径上,就必须切实保证作为教育服务对象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教师的首创精神和激发、保护他们参与领导课程开发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主要地通过教师、学生自主申报校本课程主题,对其从科学性、可行性及实施的主客观条件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认真而充分的调研和甄别、筛选和评估论证,将最终确定校本课程以菜单形式供师生双方进行双向自由选择。(刘滨雄,2013)深圳市宝安区凤凰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板块的实践操作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基于这一实践路径。

三、校本课程的前瞻性与社会的发展性的关系

与学校其他一切工作一样,校本课程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所谓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说到底,就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利于社会生存和参与社会竞争、促进社会进步的人。因此,校本课程建设必须处理好校本课程的前瞻性与社会的发展性的关系。

现在,不少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建设处于低水平的、没有多少课程含金量的、消极应付的运行状态,没有真正考虑到校本课程建设本身能否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与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综合素养、专业素质的要求相契合。把一些简单的、完全停留于模仿层次的手工劳动与制作作为校本课程,就是当下校本课程建设中司空见惯的一种做法。这种徒有虚名的校本课程,已经从根本上背离了设置这门课程的初衷!

笔者以为,我国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应当在全面体现素质教育诸要求与内涵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进行独立人格和批判、质疑精神的培养,突出对学生进行实践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笔者还认为,当今的教育对学生进行跨学科能力的培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的教育都显得更为迫切,而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家课程本身都是很难做到促进学生跨学科能力的发展的。因此,在这方面,校本课程开发的空间很大。

那么,什么是跨学科能力?对此,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颁布的《定义学科能力:转变课程与评价观》做出了这样的阐述,“跨学科能力包括思考能力、个人与社会能力、交际能力等3种具有内在联系的能力。”(康叶钦、李洁梅,2013)对跨学科能力培养的关键是把握这三种能力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将这三种能力割裂开来、分散于多门校本课程之中,即绝不可以在某一门校本课程中培养这一种能力,在另一门校本课程中培养那一种能力,而必须将这三种能力的培养统一于校本课程实施整个过程,尽管在实施课程的具体环节中会对某一种跨学科能力的培养有所侧重。

四、校本课程建设与学校文化重建的关系

“课程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血肉关系。”(郝德永,2002)最近十年差不多是我国教育史上中小学校长最为关注学校文化建设的十年。这本来是一件好事,然而,社会的浮躁情绪的弥漫使得中小学教育也难以置身其外。一些学校为了搞学校文化建设而搞学校文化建设,结果难免走上“形而上学”的道路。殊不知,“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陈树生、李建军,2010)离开了课程文化这个核心,学校的文化建设这个“毛”就会因为课程文化的“皮之不存”而无处附着!

“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是再生产主流文化的工具,而校本课程则是再生产亚文化的工具。”(刘世民、张永军,2013)与具有严格统一规定性的国家课程相比,校本课程建设中的亚文化对于学校文化的重建更具有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和魅力,其优势和魅力集中而显著地表现在因校本课程的“校本化”而必然带来的学校文化的鲜明个性化。与那些由学校领导们刻意标新立异、主观上人为干预并强势推进的具有标签性质的学校文化特性不同的是,基于校本课程建设而逐步实现的学校文化重建的过程是一个自然的、由里向外的、能够体现师生共同信念和学校文化价值追求的循序渐进的建构过程,而不是一个近乎运动式的、为了追求“标签”效应而人为“打造”的学校文化的怪胎。

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重建的关系主要地是在如何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上体现出来。就一所学校而言,校本课程的开发方向究竟是校长或学校领导班子说了算,还是校长、教师、学生、专家、家长、社区代表等多元决策;在若干校本课程中,哪些被确定为选修性校本课程,哪些被确定为必修性校本课程;哪些校本课程被确定为覆盖全员、一以贯之的长期课程,哪些校本课程被确定为个性化选择的短期课程;具体某一门校本课程的实施最终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等等,这些无不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学校的文化。试想,如果教师或学生,或者教师和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连最基本的话语权都没有,人们就很难想象这个学校所声称的学校文化中的“民主”究竟为何物!如果学校不能够保障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选修按照其真实意愿进行自主选择,而是被教师“抓壮丁”般地拉过去上课,人们就无法相信这个学校所声称的学校文化中的“弘扬个性”真的存在。

五、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关系

在对待中小学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关系上,现在普遍地存在着一个误区,似乎只要编写出一本校本教材,校本课程的建设就万事大吉了!事实上,课程就是课程,而不是教材,教材只是为课程的实施而服务的教与学的若干材料中的其中一种材料。更何况,对一所学校的那么多个性差异迥然的学生而言,某一种校本教材是没有任何可能去满足那么多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的。

为了规范和方便校本课程的实施,学校当然可以组织力量编写为之服务的校本教材,但是,这样的校本教材往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例如,张家港市第二中学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世纪的公民,他们就组织开发了《责任文化》校本教材(顾逸飞,2013)。由于这门校本课程涉及到个人与家庭、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世界等方方面面的教学内容,又是面向该校全体学生的,只有通过初一至初三年级连续三年的学习才能完成使用周期,因此编写这本校本教材无疑是必要的。

在处理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关系时,必须注意两点:第一,校本教材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更多的校本课程的教材是隐性的,非具象性的、非物化的。例如,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的其中一门校本课程《职场模拟》,就不可能采用物化的校本教材形式去组织教学;第二,校本教材有预设与生成之分。尽管任何教材的预设到了投入教学阶段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生成的现象,但是确有一些校本课程的实施主要地依赖于创生,而较低程度地依赖预设。例如,深圳市宝安区凤凰小学的其中一门校本课程《凤凰文化》是专门研究学校所处的福永街道凤凰村民风、民俗、民歌、民谣,这门校本课程的实施主要通过社会实践,调查、搜集、整理和研究这一主题的资料信息,课程目标实现的其中一个物化结果就是形成《凤凰文化》专著。当然,这样的专著将来有可能反过来又会成为未来该校学生的校本教材。

由此可见,校本课程的时效性、灵活性、动态发展性等特点和校本教材开发的使用范围、周期、效率及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等因素决定了并非所有校本课程都得拥有相应的校本教材。实践表明,既不需要、也没有可能为每一门校本课程都研发校本教材,且决定校本课程实施水平的根本因素也不在于其是否拥有相应的校本教材。

六、校本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英国课程学家劳顿认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三个:技术的变化、教学思想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变化。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方面: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的成长、学校特色的形成。校本课程开发还会促使教师在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教材观上的自我超越,激发教师的专业进取精神和增强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其自然结果就是引发教师专业发展。(傅建明,2002)

然而,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一些中学校长和中学教师的身上散发着一股不屑一顾的浓烈情绪,他们固执地认为校本课程建设有碍学生对升学考试学科的学习,分散教师的精力,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主观臆断是极其有害的!

实践和研究表明,校本课程建设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课程能力、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有助于教师改变对知识本质的看法,为教师知识结构的改变提供可能,并不断增长其实践性知识。张家港市第八中学教师朱成,原本是一位英语教师,对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很有限。就是这样一位英语教师,自从十年前接受了学校的《建模·车模·海模·航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任务后,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不仅把这门校本课程开得越来越好,而且在学生参加市级、省级和部级的建模、车模、海模、航模大赛频频获得大奖的同时,他本人也获得了许多殊荣。如今,他已经成为全省屈指可数的金牌中学科技辅导员之一。

无独有偶,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教授Shoshana Keiny(1993:86)对校本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作了多年的实证研究,其所跟踪研究的三个案例无不表明,在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简称SBCD)的过程中,老师们通过合作互助,沉醉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不断审视和修订课程目标,确确实实经历了一个专业成长过程。

校本课程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其中值得关注和认真对待的方方面面的关系还有很多,课程的选题与策划、课时的整合与安排、国家课程的学科性知识如何在校本课程中加以跨学科综合运用等,还有待广大同仁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抓住了校本课程的“校本”这两个关键词,只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确确实实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内在需求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校本课程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最终都将是能够迎刃而解的。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学校和谐教育研究”(项目编号:FFB050989)的子课题“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Hargreaves Andy, Lieberman A, Fullan M, Hopkins D W.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Change: Part One[M]. New York: Springer-Verlag,1998.

[2]王国华等. “131”校本课程体系的理论构建与实施策略[J]. 课程·教材·教法,2013(3):92-97.

[3]刘世民,张永军. 亚文化:校本课程开发重要价值取向[J]. 中国教育学刊,2013(4):44-47.

[4]郭继东. 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误区探析[J]. 教育科学研究,2004(8):18-19.

[5]崔秀梅. 课程整合:给学校课程做做减法[JN]. 中国教育报,2013-06-12:(9).

[6]杨四耕. 提升课程领导力是学校课程变革的核心[JN]. 中国教育报,2013-05-20:(11).

[7]刘滨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获突破[JN]. 南方教育时报,2013-05-31:(22-23).

[8]康叶钦、李洁梅. 加拿大:课程改革走向“个性化”[JN]. 中国教育报,2013-06-21:(7).

[9]郝德永. 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

[10]陈树生、李建军. 课程文化: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J]. 教育发展研究,2010(2):84-87.

[11]顾逸飞. 责任文化[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12]傅建明. 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J]. 教育发展研究,2002(9).

[13]Shoshana Keiny.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s a Process of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J]. 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 1993(1):86.

小学校本教材范文第6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小学;校本教研;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0-0100-02

针对网络环境下小学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对推进小学不同学科教学工作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一、以资源的建设和利用为突破口搭建网络教研平台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小学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同时也给传统的小学校本教研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应该看到,网络环境下小学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为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同时,也搭建了一个崭新的业务能力提升平台。要搭建网络教研平台,首先,要加大网络环境的优化构建力度,加大网络教研设备的投入力度。要加强校园的网络建设,不仅要配备较高标准的服务器,还要加强配备必要的网络教研室,同时还要配备网络远程教育演播教室。与此同时,诸如电脑、电子交互式白板等网络教研设备也要尽可能地做到数量充裕,以此促进网络教研活动的高效开展。除此之外,还要根据小学校本教研的特点,以及小学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实际需要,搭建小学校本教研专业化的网络教研平台。此外,还要重视小学校本教研相关资源的收集,收集一些教研资源库、教研软件,鼓励小学教师根据各学科的教学实际情况运用网络自主开发小学校本教材、精心设计小学校本教案、开发小学校本教学课件,收集、整理、制作多种教学实录、教学视频、教学动画、教学图片等。通过加强网络环境的建设,为小学各科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丰富的网络小学校本教研为依托,为小学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教研资源保障,利用网络平台在小学校本教研的实施中不仅打破了时间的限制,也同样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构建了个体、群体、专家整体互动的小学校本教研模式,通过搭建网络平台可以更好地促进小学校本教研资源的建设与利用,促进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转变观念,要让小学教师成为校本教研的主角

在以往的小学校本教研活动实施中,教师往往并不不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角,教研活动的实施都是围绕着教研活动的组织者而进行。小学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实施中的主人翁意识没有得到有效地激发,对于参与教研活动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开展教研活动的热情不高,对教研活动的实施缺乏兴趣,教研活动的主体性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不强。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就要改变旧有的教研理念,在小学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施中,努力营造一种合作探究的氛围,与此同时要加强小学校本教研监督机制的构建,成立以网络为载体的学校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加强网络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深入挖掘小学教师身上所蕴含的教研潜能,让小学校本教研“活”起来,以此推进小学校本教研的高效开展。应该看到一些小学教师对于网络教研的实施缺乏重视,认为以网络为依托开展小学校本教研活动没有太大的意义,总是片面地认为只要将课备好就行,这样的认识显然是不够科学的。运用传统的教研方式,固然也能够收到一定的教研成效,但是此种教研方式与网络环境下教研活动实施的效率相比较则相差甚远。因此,在开展小学校本教研活动中,要让教师明白运用网络开展教研活动的重要性。在网络教研活动的开展中,要以教师的教研需要作为校本教研活动实施的根本需要,要以提升校本教学效率作为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要引导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能够自主研究、自主学习、自主整理网络教学资源,让教师成为小学校本教研的真正主角。积极引领教师参加行动研究的同时,也要引领教师积极地开展教学实践的反思活动,以网络作为小学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重要手段,以此提升教师校本教研的实效性。要组织教师在网络环境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教研活动。如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交流不同教师的校本教案,通过教案展示、课件展示,运用声音、视频、图像等多种展示方式,让教师充分交流、学习,从中得到更多的启发,收获更多的教研成果。要打造小学教师教研的网络交流平台,通过网络教研群的建立,更加方便教师在网络上开展教研交流活动,这使得教师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时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变得更加自由和灵活,这对教研效率的提升是非常有益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网络环境下转变小学校本教研的观念,以教师作为小学校本教研的主角,这是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

三、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资源的整合促进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应该看到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小学校本教研活动,还存在着一些不利的因素,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信息技术的掌握还有待于加强,尤其是在学校中一些年龄比较大的教师,虽然在学科教学中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对于网络技术的掌握还存在着一些困难。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就要重视开展网络技术的培训,以此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在近些年来,应该说教师参与了许多次的信息技术考试,也都相应的获得了信息技术的等级证书,但是这些技术的学习,往往在实践中实际应用性不强,难以满足教师运用网络开展教研活动的实际需要。因此,学校在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时要从学科需要出发,针对教师教研活动中所需要的信息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尤其是针对年龄偏大的教师,更要选择那些简单实用易于操作的信息技术内容来开展培训,让每一位教师在小学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都能够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以此推动小学校本教研活动的高效开展。通过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升小学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效性,这是提升小学校本教研效率的重要措施。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这是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手段。在以往小学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中,往往教研活动的内容都是围绕着传统的教学方式而展开,教学方法的研究,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也是以课堂知识的灌输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教学方式的教学实施内容则很少涉及,这样的小学校本教研活动实施对提升学科的课堂教学效率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开展小学校本教研时,要重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有效整合,要将学科知识的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运用紧密地结合起来,教师在教研中要深入地思考如何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运用有效提升学科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学科素质的更好提升,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资源的整合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四、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小学校本教研活动要注意的问题

网络环境下开展小学校本教研活动对促进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小学校本教研活动还有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首先,要重视处理常规教研与网络教研的关系,在开展网络教研的同时,不能忽视常规教研的开展,要使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小学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其次,网络教研要重实质,要突出一个“研”字,要让信息技术在教研中真正发挥作用,以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更好地提升小学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促进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再次,要充分发挥网络教研的延续性,网络教研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在网络教研实施的时候发挥作用,也可以在网络教研结束时,对于教研时还没有充分解决的问题,通过网络交流平台进一步地开展后续的教研活动,解决一些没有解决的教研问题。因此,发挥网络教研活动的延续性是非常必要的。

开展网络环境下小学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实施研究对促进小学校本教研工作的实施,推动专业化小学教师队伍的构建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针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因此,本文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极具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翟军卫,郝会欣.开展网络小学校本教研促进小学教师专业成长[J].中国成人教育,2010,(20).

小学校本教材范文第7篇

“小朋友,做游戏,你追我赶真有趣。一不小心碰到你,连忙说声对不起,没事没事没关系,礼貌用语别忘记。”

……

走进钦州市永福小学校园,这样的特色童谣不时会在你的耳畔响起。2005年春季学期,该校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传承钦州童谣文化内涵,研发了校本教材《钦州童谣》。《钦州童谣》的研发和实施填补了钦州教育史上德育校本教材的空白,开创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模式,得到了上级教育部门的高度肯定。学校因此先后荣获“广西区德育先进集体”“广西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钦州市校本教研基地学校”等称号。

集思广益,研发校本教材

为了研发校本教材,走特色教学之路,2005年春季学期,永福小学成立了童谣研发编创小组,集德育处、教导处、少先队、家长委员会等各方面力量,发动全校师生、学生家长积极参与,深入挖掘,踊跃创编童谣,先后进行了4次全校性的“健康新童谣,快乐我成长”创编童谣活动,共征集新童谣6 725首,并将其中的305首优秀童谣编辑成书,形成校本教材,命名为《钦州童谣》。2007年7月,该校将《钦州童谣》进行改版,分年级编册,并在编排、印刷方面进行改良,力求图文并茂,方便学生学习。主编老师还根据每首童谣的特点,在篇后设计相应的习题,拓展知识面。改版后的《钦州童谣》共有6册,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各1册,每册分上下篇,内容涵盖钦州的历史人文、乡土民俗、地方特产以及学生的学习生活、文明礼仪、习惯理想等,富含深远的教育意义,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辅教材。

寓教于乐,教学形式多样

永福小学将《钦州童谣》纳入教育课程后,每班每周安排一节课,由专门上童谣课的老师授课。任课老师把体育、美育、艺术融入教学,寓教于乐,深受学生喜爱。教学之余,老师们还积极收集童谣教学案例,撰写课题材料和论文,并开展课堂教学观摩、舞台艺术表演等活动。学生在童谣课上可以边编边赛,边画边演,边唱边跳,课堂形式灵活多变,学习气氛活跃。比如上三年级童谣《让它永远美如画》――“祖国地图墙上挂,我拿手绢轻轻擦。擦左右,擦上下,踮起脚尖再擦擦。我向‘雄鸡’表决心,让它永远美如画。”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把祖国的版图投影出来,让学生熟知祖国的疆土。课堂上,全班学生跟着老师边读边用快板打节奏,学生学习童谣兴致高昂。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对童谣的青睐,并没有停留在课堂上,在平时的课外活动中,如跳皮筋、踢毽子、跳竹竿等也少不了童谣,学生把自己创编的童谣配上乐曲,边唱边玩。学校每年还举办“钦州童谣”艺术节,通过读、唱、演,舞蹈、快板、跳竹竿、跳皮筋等形式来赛童谣,让童谣的艺术魅力深入人心。

潜移默化,创新德育模式

文明健康、活泼向上的童谣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语言的积累和美感的熏陶乃至高尚人格的塑造,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钦州童谣》成为该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学生在童谣的诵读、理解和创作中,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收效显著。因此,《钦州童谣》也是学校德育的一个载体。学校每周二的班会课,有不少班主任巧妙地结合童谣来给学生上主题班会,如表达孝心感恩的主题《分苹果》――“乖小孩,小孩乖,一个苹果分五块。先给爷爷尝一尝,再给奶奶尝一尝,尊敬老人最应该。爸一块,妈一块,留下一块给乖小孩。一家都吃真愉快!”又如表现《师恩》主题――“我是一个读书郎,天天学习功课忙。父母工作早到晚,学习全靠老师帮。教书育人树榜样,勉励学生当自强。谆谆教导不厌烦,心中师恩永不忘。”……生动活泼的童谣成功地代替了老师们长篇大论的说教,文明礼貌用语经常出现在学生的日常交往中,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师生之间关系和谐。吴平老师在上班会课时,结合童谣《爱父母》,让学生回家后帮父母洗一次脚。活动结束后,家长们感慨万分,说自己的孩子长大了,懂事了。自实施校本教材《钦州童谣》后,永福小学的学生在文明礼貌、学习习惯、待人接物、遵纪守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养成了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对该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研发和实施校本教材《钦州童谣》,使永福小学摸索出了一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及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路子,这是德育工作的创新。2010年11月,该校承担了钦州市迎接自治区“新童谣新儿歌”的汇报展演,赢得了自治区领导的高度肯定。如今,校本教材《钦州童谣》已成为该校德育教育的一张名片,有效地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小学校本教材范文第8篇

一、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失位。学校校长是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农村中学由于经费紧张,很多校长只好整天为教育经费犯愁,很难有时间、精力坐下潜心来研究教育规律、办学规律,什么实施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只能是口号,事实上依然是“涛声依旧”地维持着往日应试教育的“宁静”,学校难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气息”,校本教研自然就难进农村中小学的“门”。

2.校本教研缺乏“带头人”。近几年,各地都在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教师聘任制,农村中小学校的许多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流失较大。由于骨干教师的流失,使农村学校缺少了教学研究活动的“领头雁”。所以,不要说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就是要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很困难。

3.滋养教师职业精神的教科研文化缺乏,校本教研生态环境缺失。主要表现为:(1)学校教研组建设显得十分薄弱。长期以来过分强化了年级组建设,弱化了教研组建设。我们对农村初中的调查表明,目前有的学校教研机构不健全,有的研究的条件不具备,有的甚至连起码的场地和电脑都没有。(2)由于农村小学大都规模小,不少学校还是一个年级一个班一位教师,教师既是教员,又是炊事员、采购员。工作量繁重、缺少交流氛围,教育教学特别是信息资源稀缺。(3)由于农村山区小学布点多,分布广,交通很不方便,加之教育经费紧缺,老师走出校门学习提高难,请专家到校指导则更难,即便是教研员常年送教下乡,也难以保证一学年能深入到每所学校。至于教育教学专家莅校进行专业引领,对农村学校常常只能是个梦想。

4. 教师缺少“研究”意识,新课程学习研究全然脑后。我们在对农村初中的调研发现,虽然不少农村初中重视集体备课、积极开展传统式的教学研究,但仍然有不少学校教师对校本教研感到陌生,他们的教学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他们习惯于“批量生产”,依赖于“我讲你听,我灌你取,我考你做”的单调乏味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教师基本上都是教材的“传声筒”, 他们“日出而教,日落而息”地手执教科书,“太平无事”地念叨着“老黄经”,在“一团和气”中各自唱着“自己的歌”, “重复着昨天的教育教学故事”。更值得忧虑的是,不少教师备课、钻研教材、把握课标、学习新课程等教师必须的业务学习全然脑后,他们有空就是牌场、的研究、切磋。

二、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的对策

一是城镇优质资源向农村中小学倾斜。要使农村中小学教学研究“活”起来,政府必须改革现行的人事制度,城镇的优质教育资源务必要向农村中小学倾斜,实行城区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走校任教”制度,继续加大“领雁工程”力度,强校带弱校,强师带弱师,增强农村学校教师校本教研意识。

二是教研部门要架桥铺路,积极专业引领。1.成立以学区为单位的教学辅导研究机构,确定各学科的中心教研组,推选出中心教研组长,以中心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各学科的正常性的教研活动。2.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卫星通信技术为支撑,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为主,容面授、函授和自学等教学形式,多种媒体优化、有机整合的教育方式。具有集视听教育(广播、录像、电视)、卫星、计算机 、通讯网络于一体的多种“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网上教学”等功能。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在农村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农村教育的战略举措。它不仅能有效克服现行教师培训形式所固有的严重缺陷,如“工”“学”矛盾、“训”“用”矛盾、培训者的专业水平与参训者的学习需求等诸多矛盾难于解决等。而且为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教研部门可以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得天独厚”的作用,将本地区的各种优质教育资源整合以后上传到网上,让本地区的教师们共享、共用,使各所学校结成更为紧密的教研联合体,充分发挥网络在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作用。3.成立教学研究“讲师团”。教学研究机构要组织专家和城区学校的骨干教师成立“讲师团”,有计划、有步骤地送教上门,深入农村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理论和课堂教学的“现场直播”,有重点地对农村教师进行“专业引领”。

小学校本教材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学校长,课程领导

1.前言

课程领导,顾名思义是以课程理论和领导理论为基础的研究。当今中国内地,由于学校并未设有课程发展主任一职,因此在课程领导过程中,校长的角色就显得更为重要。

2.个案概况

(1)在全校师生大会上,校长提出构建以“体育”与“艺术”为特色,多元全面发展的想法,并了《告家长书》,将学校的愿景向学生家长做了详细说明。

(2)布置校园特色环境,包括“英语角”、“科技之窗”、“创客工作室”等,并开展活动――“如果我是校长,我的学校将是这样的”,向全校师生征集校园布置方案。全校范围内征集校歌方案,并邀请学生自行设计并举办“体育节”、“艺术节”。

(3)完善拓展课制度。拓展课的科目根据学生需求而设,同时鼓励学生成立学生社团,第一期成立的社团有“京剧社”、“环保社”、“足球社”等。

(4)成立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制定教研组、备课组制度,包括定期举行教研组、备课组会议以及教研组、备课组绩效考核方案。要求学科教研组的所有教师共同组织编写校本教材。组织教师定期学习,要求每学期每位教师在学校至少开设一节公开课,组织听课、评课以及教师自我反思。

3.个案分析

3.1优势(Strengths)

3.1.1设立明确的愿景

Peter(1990)首先提出了共同设立愿景的概念。之后设立愿景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重视。陈学贤(2006)认为设立建设学校愿景非常必要,只有预先设立了学校的愿景,才能更好地追求学校的目标与发展,在设立学校的愿景时还需要根据学校的历史、特色等因素量身打造。学校的愿景应让学校相关成员都能清楚了解,这样有利于激励与学校相关的成员为学校的愿景而共同努力(吴清山和林天佑,2002)。该愿景在全校的师生大会上提出,并以告家长书的形式告知了学生家长,所以师生以及家长很快就清楚了解了学校的愿景,这也会多方配合学校去达到愿景埋下伏笔。

3.1.2建立特色学校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Heckman(1993)认为学校文化应该是具备学校特色的,同时又是校长、教师和学生共同建立并认可的信念。不被学生认可的学校文化只会是一句流于形式的口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学校文化需要关注学生对之的认可程度,同时学校文化和领导还应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多支持(丁钢,2004)。

这实际上就是构建校园文化的一个过程。在学校中,学生并不只是单单学习课程本身,学生还会学到课程之外的东西(钟启全和张华,2010)。而校长的上述举动也让教师与学生清楚感受到自己就是学校的主人,增强师生主动参与其中的积极性。

3.1.3提升师生参与课程领导积极性

罗生全(2008)认为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共同创造人,在学校的课程领导中起到关键作用。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领导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参与课程领导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大了课程领导的参与面,实现了课程领导主体多元化(郑先俐和靳玉,2004)。该学校校长制定了教研组、备课组制度,包括定期举行教研组、备课组会议以及教研组、备课组绩效考核方案。正所谓“无规则不成方圆”。清晰明确的规则制度有利于课程改革的良好发展。教师也是平常人,也具有物质和精神需求(刘晓红,2007)。因此,良好的绩效制度更是有利于提高教师参与到课程改革中的积极性。

该学校校长还要求学科教研组共同组织编写校本教材,使教师成为开发课程的主体,这也有利于推动校本课程的实施。此外,该学校校长组织教师定期学习,要求每学期每位教师在学校至少开设一节公开课,组织听课、评课以及教师自我反思,则是为了提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促使教师真正成为课程领导的主人。徐国栋教授(2010)指出:学校层面的课程改革,虽然校长的角色非常重要,但教师才是课程决策以及校本课程的真正落实者,是影响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如果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领导的积极性,对于课程改革的成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3.2劣势(Weakness)

3.2.1愿景设立缺乏事先沟通,愿景实施无具体期限

Conley,Dunlap & Goldman(1992)认为设立愿景可以分为两类方式:一类为领导者强势推行自身想法,以期通过个人魅力将其转化为学校共有愿景,适用于成员较少的私人组织,在学校中较难成功;另一类则是组织成员共同设立愿景并实施,适用于学校中设立共有愿景。学校在设立了良好的共同愿景之后,还需要根据愿景制定相应的学校长中短期发展计划(陈学贤,2006)。领导一门言的学校的愿景会与所有师生共有的价值观相违背(帅婷,2004)。仅仅是校长个人所认可的愿景,这个愿景很可能是不被师生所认可的。由于学校的愿景会直接影响着学校之后的发展,所以在制定学校愿景之前,理应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克服学校的劣势,制定发展的重点以及优先级别,并创造出学校自有的特色。

3.2.2校本教材编写分工不明,对教师关心不够

课程改革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知识方面的工作,更是一种情感态度方面的工作(Hargreaves,et al,2001)。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往往会陷入情感困境,并产生负面情绪,课程领导者应加大对教师的关注,帮助鼓励教师真心成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包燕,2007)。

本案例中,该学校校长要求学科教研组的所有教师共同组织编写校本教材。由于是整个学科教研组的所有老师共同编写,却又没有明确规定分工,教师间权责不分明,工作事项更是混乱不清,而且还导致了所有教师的工作量均有所增大,学校里出现了教师抱怨的声音。此外,由于校本教材是该校长要求教师所编写,校长在编写过程中始终高高在上,并未从实质上去帮助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校本教材完成质量不高,教师只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进行编写。只有校长以协调人或是合作者的身份给予教师在课程领导的过程中以真正的支持,教师才能更好的成为一名合格的课程领导者(徐京魁,2013)。

3.3机会(Opportunity)与威胁(Threats)

内地基础教育方面的课程改革已经经历了十数年的风风雨雨,而内地的中小学校长也在这十数年中伴随着种种新课程改革的洗礼而逐渐成长。近年来,随着学校获得了更多的课程设计方面的自,中小学校长对于课程改革的热情也与日俱增。由于课程改革的成败与否与课程领导有密切相关性,这也引起了教育领域对课程领导的广泛重视(陈伯璋,2003;黄旭均,2003;欧用生,2003a)。

当然,课程领导并不仅仅需要校长满腔的热情,更需要校长自身专业的课程领导知识与理论基础。值得称赞的是,在当前环境下的,大多数内地的中小学校长近年来已经参加了非常之多的新课程培训,能很好的理解课程变革,也具备良好的课程领导理论基础。有研究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内地中小学校长都具备非常良好的课程领导观念(鲍东明,于泽元,2014)。可见,近几年新课程的培训对于内地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知识与理论基础方面的提高的效果非常良好的。大多数内地的中小学校长,包括本个案中该校的校长对与学校的教育愿景、校本课程的意义、课程领导的目标的认识也是非常清晰的,这也为内地中小学成功实施课程改革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

然而,课程领导发展的道路却并非一帆风顺。欧用生(2003b)指出,课程领导的最大问题在于仍然沿用之前的课程管理的标准。当前这样的问题也依旧存在。部分校长迫于社会的压力、舆论的导向以及现有的一些体制,不能很好的将课程领导的理论基础都落实到实际的课程改革行动中。包括本人在与本个案中校长的交流中,该校长也提到,他非常认可在学校中,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但如果要涉及改变国家课程则需要极大的勇气,也许可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作为学校的校长,他可能承担不起太多的负面后果。其实,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教育部门的监督管理、社会舆论或是学生家长对中高考的过分关注等等,都可能成为威胁内地中小学校长课程改革的因素,但这些同样给予了各位中小学校长在逆境中求发展的课程领导实战机会。中小学校长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化威胁为机会,也将成为我们今后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4.结语

相对而言,本个案中的校长还是具有一定大刀阔斧的实干能力,然而目前仍有较多内地的中小学校长仍将课程领导的理念仅仅停滞在头脑意识层面。可见,在未来这几年中,如何将内地中小学校长心中的课程领导意识直接转化为能够实施的课程领导能力,我们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参考文献:

[1] Hargreaves,A,Earl,L,Moore,S,& Manning,S.(2001).Learningto change:Teachingbeyond subjects and standards.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

[2] Heckman,P.E.(1993).School Restructuring in Practice:Reckoning with the Culture of Schoo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form.2(3),263-272.

[3] Hord,S.M,& Hall,G.E.(1983).Three images:What principals do i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

[4] Snyder,J,Bolin,F,& Zumwalt,K.(1992).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In P.W.Jackson(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pp.402-435).New York:Macmillan.

[5] Senge,P,M.(1990).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New York:Crown Business.

[6] 包燕(2007):《学校课程领导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7] 陈学贤(2006):高雄市国小校长转型领导、学校愿景发展与教师组织承诺关系之研究,《台东大学教育学报》,17(1),页77-106。

[8] 陈伯璋(2003,10月):《实践智慧与校长课程领导》,发表于大陆课程教材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国立台北师范学院举办之“课程领导与课程评鉴”学术研讨会。大陆,兰州。

[9] 丁钢(2004):学校文化与领导,《全球教育展望》,33,页7-11。

[10] 黄旭均(2003):《课程领导:理论与实际》,中国台北:心理出版社,2,页5。

[11] 刘晓红(2007):教师行为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及其合理性辩护,《现代教育论丛》,页8。

[12] 罗生全(2008):学校课程领导:模式、发展趋向及启示,《课程・教材・教法》,28(7),页28-33。

[13] 欧用生(2003a,10月):《课程慎思与课程领导》,发表于大陆课程教材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国立台北师范学院举办之“课程领导与课程评鉴”研讨会。大陆,兰州。

[14] 帅婷(2004):《论学习型教师组织的创建》,北京:石油教育出版社,1,页65-68。

[15] 吴清山、林天右(2002)。教育名词:愿景领导,《教育研究月刊》,101,页130。

[16] 徐国栋(2010):课程领导与学校发展:回顾与展望,《教育曙光》,58(2),页83-92。

[17] 徐京魁(2013):职业院校教师作为课程领导者的实践与探索――以《应用文写作》课程为例,《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页6。

[18] 郑先俐和靳玉(2004):论课程领导与学校角色转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3。

小学校本教材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汉语文校本教材、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3

本调研主要采用访谈和观察,调查发现有汉语文教学及汉语文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与挑战,提出汉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甘南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文教学的现状

1.汉语文教学现状。从教师的层面来看,大多数教师专业化发展程度不高,尤其是一些农牧村小学,藏汉兼通的“双语”教师较少,在授课中时,汉语教师不懂藏语,很难和学生较好的沟通,藏语教师对汉语的授课又存在很多欠缺,在整个汉语文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和老师两张皮的现象较为严重。从学校管理层面来看,由于大部分农牧村教师较为紧缺,学校对培养藏汉兼通“双语”教师的培养没有引起重视,学校不能很好为教师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教师大多时间被课时所拖累,学习进修机会少,精力不够。从教学资源的层面来看,甘南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各类教学资源也相对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对现有的教学资源也没有利益最大化的充分利用。就汉语文教学而言,学校现行的教材主要使用的《汉语》(1、2、3册)教材(专供藏区使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青海民族教材编译中心和教材编译中心联合编写。在没有相关教辅材料的情况下,学生学习的依据也主要以这种教材为主。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教学设计所需要的一切教学资源只有网络、一本教材和学校的多媒体而已。学生学习仅凭老师课堂的授课获取知识,课后没有汉语课本有关的练习材料,阅读材料也极为有限。

2.汉语文学情现状。单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分析,一方面,学生对汉语学习有抵触情绪。在甘南少数民族地区“以藏为主”的大多数学校里,大多数生源来自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他们平时交流以藏语为主,很少讲汉语,缺乏汉语语言环境。相比之下,县城及其周边地区的学生由于平时汉语交流的机会较多,在汉语学习上情况较好;而牧区的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很多时候迫于升学和老师压力,不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对汉语的学习普遍的存在抵触情绪,这种情绪还在不断蔓延,影响很多学生的心理。另一方面,对汉语学习缺乏自信心。我平时和有些学生谈心,他们认识到汉语学习的重要性,也图努力学习汉语,可是没学好,所以就放弃了,或者小学初中时还可以,上高中时由于课程多,没时间学汉语,几次考试成绩不好,也就放弃了。

(二)甘南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文校本教材编写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国家现行统编教材的局限性,给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了机会。校本教材灵活,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训练和巩固。但必须要注意几个存在的问题。

1.汉语文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抄袭现象较为严重。在汉语文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很多学校汉语文校本教材开发时不能认真研读《校本课程标准》,不能对学情、校情和社会人文环境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因此无法吃透现行教材和汉语文知识结构体系。有时为了尽快投入使用,编写汉语文校本教材时间较短,有时甚至只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在短时间内,存在编者只为完成任务而编写,有很强的功利性倾向,编写过程往往东拼西凑,同时大幅度抄袭其它教材的内容或别人的研究成果,导致无法保证汉语文校本教材的质量。

2.汉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难以担当编写校本教材的任务。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力量相对匮乏,大多数在校汉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很重,在工作期间又很少接受继续教育培训,专业素养不扎实,不能对汉语文教学工作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教师们既缺乏理论储备,又缺少教材编写能力,编出来的教材各种问题较多。

3.学校对汉语文校本教材的编写没有很好的规划。学校有时组织教师编写汉语文校本教材,没有长远的规划,有搞“形象工程”的嫌疑。因此,编写的汉语文校本教材都质量不高,使用周期短。一般校本教材只供本校师生使用,印刷数量较少,这样,册均费用相对较高。这从一个侧面又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长期以往,编写汉语文校本教材的期望就被抹杀了。

4.校本教材和现行汉语文统编教材争学时现象严重。校本教材在使用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很多问题,最重要的是校本教材与现行汉语文统编教材争课时的问题。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没有明确的要求,根据目标要求,汉语校本教材的开发定位要合理,不能超越或代替汉语文教材。但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学校不能很好的实施校本教材的科学管理,教师在使用过程中不能正确认识和使用校本教材,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很迷惑,从而直接影响到汉语文教学工作和学习。

(三)解决甘南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文校本教材困境的途径

影响甘南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文教学的困境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以双语教学模式环境下“以藏为主”类中小学校汉语文教学资源为出发点,探索汉语文校本教材匮乏的解决途径。

1.创新汉语文课程管理模式

在编写汉语文校本教材的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专家、教研专业人士、汉语文专职教师要承担不同的职责,共同努力完成汉语文校本教材的编写,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教研专业人士要在理论的高度统筹汉语文校本教材的模式构建,汉语文专职教师是实践者和行动者。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开发出高质量的汉语文校本教材。

2.尝试编订汉语文校本教材

编订汉语校本教材及教辅材料,要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的实施,也是一个实施-检验-评价不断循环系统。通过整合各种有利的汉语教学资源,达到汉语文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有效化。这就避免了一个地区各“以藏为主”类学校为了显示本校特色,都去开发汉语文校本教材的局面,使学校的人力、物力都造成极大的浪费。

3.科学设计汉语文教学情景

上一篇:高职教材范文 下一篇:中学英语教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