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和高专范文

时间:2023-11-19 06:09:14

高职和高专

高职和高专篇1

关键词: 高职高专 高等数学 教学改革

“高等数学”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高等数学的应用无论是在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领域,都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值得注意的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第一线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人才。高职高专院校高等数学的课程教学应该强调适应性和实用性,本着“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教学[1],[2],发挥“教育和实用”两大功能。为此,结合我院机电专业的实际情况,对高等数学的课程和教学进行探讨,构建适应机电专业的高等数学教学体系。

1.研究背景

1.1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现状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来源主要分三类:一是通过高考考入,二是通过单独招生考入,三是通过对口升学考入。高职高专类的学生生源总体素质不高,由于近几年高职院校扩招,高职院校的学生录取分数偏低,数学基础相对较差,文科学生尤为突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索然。不少学生认为学数学没用,对数学的意义和数学价值认识不足。这造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仅仅为了学分而被动学数学。在课堂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课前不预习,课上不记笔记,课后不复习,作业不规范,存在抄袭现象。师生缺乏沟通和交流,课堂上主要是教师讲解,学生一般不回答问题,课堂气氛不活跃。上述问题给高职高专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带来了重重困难。

1.2高职高专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和教学现状

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仅设置为一个学期,每周按6学时计算,共计90个学时。根据不同专业,我们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计划。对机电专业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一元函数微积分、常微分方程和级数。

教学内容重连续、轻离散,重理论、轻应用,方法技巧较多,内容主要以经典微积分为主,由简单的常微分方程和级数组成。而且微分方程和级数内容讲解很浅显,仅仅属于了解的范围。离散数学、非线性理论、数值计算方法等重要的数学内容和方法,很少在教学中反映。教师枯燥地讲授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从概念讲解到定理证明,从计算方法到例题习题,基本上是一味灌输,不能很好地与专业相结合,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的“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从教学手段来看,仍是以粉笔加黑板为主体,虽然部分教师能应用多媒体,但多媒体的内容主要是书本文字的罗列,缺少现代化教学理念。这种“注入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数学素质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方面的问题。

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往往对实用技术了解不多,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工程背景。教师常常抱怨现在学生越来越难教,责怪学生基础差,很少从自身方面找原因。没有考虑到不同类型学生的自身条件和今后实际应用中对数学的需求,不太重视学生数学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实际应用相去甚远。

以上问题告诉我们高职教育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十分紧迫和必要。针对机电专业课程的特点,有必要对高等数学教学进行改革,建立适合该专业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

2.机电专业数学课程体系

2.1机电类专业相关数学知识点

我院机电专业教学对数学知识与能力的需求情况[3]如表1所示:

表1 机电类专业教学对数学知识与能力的需求

2.2机电类专业数学课程体系结构

根据上述机电专业相应知识点与所需高等数学知识点的分析可以发现,高等数学学习不但要奠定基础,还要处理好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因此,针对机电专业的特点,建立机电专业数学课程体系结构(表2)。

表2 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

基础模块是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是高等数学中的基本内容,体现了高职高专层次的数学素质教育、数学的能力和思维培养的基本要求。基础模块包括一元函数微积分、二元函数微积分、常微分方程和空间解析几何。

专业模块是适应机电专业的应用型模块,体现了专业性,所有内容主要体现一个“用”字,让学生感受专业和数学的密切关系。专业模块包括无穷级数、傅立叶级数、复变函数和线性代数。这是理工结合、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切入点,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技能模块是为增强学生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入技能模块。该模块适应基础较好的学生的提高模块。技能模块包括离散数学、matlab软件应用和数学建模。通过对基础较好学生的培训,选拔优秀的学生参加竞赛,以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机电类专业数学课程的改革与探索

3.1教学内容改革

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模块,针对数学理论深奥、实用性差、学生学习理解难度大等突出问题,尝试对我院机电专业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如下改革:

3.1.1优化课程内容,加强应用性教学的内容设计。

基础模块在内容设计上突出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以“极限—微分—积分”为主线设计教学,强化极限分析方法和微元分析方法,淡化运算技巧,多介绍基本知识的实际背景、来源、处理思想和结果含义,让学生能够尽量透彻理解基本概念的实质。适当删除难度较大的内容。比如曲线积分和曲面部分,由于是积分微元思想的应用,学生用到时可以学习。

专业模块在内容设计上以实用为主,结合专业课程中的相关知识,深入浅出,让学生体会到专业和数学有机结合的重要性。复变函数部分可以仅讲授复数与复变函数、解析函数和复变函数的积分的简单内容。对于级数和傅立叶变换可以结合机电专业的特点,从基本概念到实例演绎,内容不求多,只求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思想在机电专业中的作用。

技能模块主要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教难的模型。授课内容以离散数学和数学软件为主,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

2.1.2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基础模块的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加入启发式教学形式,从实例引出问题[4],再介绍基本思想和方法,回到实际问题理解和反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对于专业模块,引入专业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专业知识用到哪些数学知识,再由教师引出概念和方法,最后让学生自己解决专业问题。

对于技能模块,组织成绩较好的学生上机教学,边学边练,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组建数学建模兴趣小组,让优秀的学生充分展现才能。

2.1.3加强教材建设,促进专业和高等数学结合。

目前高等数学教材非常多,质量参差不齐,因此选择一套适合机电专业的高等数学教材势在必行。高职高专类的高等数学教材不应是本科教材的压缩,更不应重理论轻操作。实例教学、案例分析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变得生动。现在我们正在尝试编写一套理论全面精简、内容生动丰富、图文并茂的高等数学教材。

3.2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能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针对我院学生的特点,在对重要概念和理论的讲解中,应适当加入实例,避免过多的理论传授,多给学生自己思考和提问的机会。选择背景较为简单的案例和学生交流探讨,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运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学习高等数学时,遇到极限的定义,认为术语抽象,符号陌生,其中的辩证关系不易搞清,很令人费解。引入与极限相关的数学历史,不仅可以弄清楚定义的来龙去脉和必要性,而且可以认识到极限理论对整个高等数学的极端重要性[5]。

3.3教学评价改革

教学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办法和存在的弊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个重要课题[1]。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似乎可以称为知识检查,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会不会做题。常常都是照着例题做习题,生硬模仿。改变作业和考核的方式,对高等数学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3.3.1作业方式改革

增加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形式,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有意思的作业,比如让学生自己查找生活中与极限相关的例子,在cad中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找找古代我国的科学家在极限方面的重要贡献,等等。可以写成小论文,也可以做成多媒体在课堂上探讨。

3.3.2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的高等数学考核方式基本上都是闭卷作答,内容一般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测试。这种考核方式容易让学生机械套用定理和公式,甚至背例题,没有发挥高等数学教学的作用。应改革考核方式,把学生的成绩分为三个

部分:平时成绩(占20%),包括出勤、提问、作业;闭卷考试(占60%),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考试成绩(占20%),主要是对学生平时积累的小素材和分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利用这样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平时也主动学习数学,不把学习高数当做负担。

4.结语

针对高职高专院校高等数学教学面临的挑战,高职数学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我院机电类专业有其特点,如果能够针对该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则不仅能够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对专业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我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面对实际情况,高等数学教研室的全体教师将一起共同努力,力争将高等数学改革做实、做好。

参考文献:

[1]王咏芳.高职机电类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与实践[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

[2]曹彩霞,等.机电类专业高等数学的应用性教学改革的实践[j].大学数学,2010,26(1):118-121.

[3]钱小慧,等.机电类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程设置的思考[c].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2008.

[4]刘春英.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机电专业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创新科技导报,2013,11:169.

高职和高专篇2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公平;社会和谐;教育教学体系

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和教育政策的基本属性。在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课题组的设计中,受教育公平度是衡量社会和谐、社会公平的三大指标之一。对于社会学而言,所谓公平就是保证生存权力平等,保证发展机会均等,是主观的价值判断。不同的社会,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意识形态背景的不同,其社会和谐观也不同,而且可能会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本身状况相联系。社会和谐的实质更加强调伦理平衡。相对于市场经济所造成的社会分化,政府的选择不是通过抑制个人的自由和牺牲市场经济的活力来追求和谐,而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追求现代的社会公正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中,追求社会和谐并不是必须要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相反,对于社会和谐的追求反而有助于效率的取得。本文主要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当前我国和谐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当前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中存在严重的不和谐现象

高职高专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虽然是由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共同决定的,但高职高专教育又以其自身独具的活动形式反作用于社会发展,对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高职高专教育和谐作为社会和谐在教育领域内的反映,应首先为社会和谐问题所关注,它的实现既是一个教育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目前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中存在严重的不和谐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思想不能体现“以人为本”

教师是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主体,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树立“以人为本”的高职高专教育管理理念,即以教师和学生作为高职院校办学的主体。目前我们判断学校各项工作成败的标准并不完全看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也不主要以教师和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及促进人才工作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为教学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际上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则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及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的主要生产者与传播者,人才资源的总量和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学校为社会做出多大贡献的关键因子。因此,高职院校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由单纯的管理控制转向对人才资源的开发、激励和保障,制订相关制度,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人文环境,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体系不利于学生人性化发展

课程体系不利于学生人性化发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作为学生不能“因材而学”。即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学习的特点、兴趣爱好、优势和劣势等因素,同时缺乏良好的自学意识、自学能力,不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模式,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实现最高效的学习。二是作为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即不能以人为本,关爱学生个性,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兴趣,因人而异地的引导,以达到“人尽其才”的目标。因此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应完善个性化学习的服务系统,实行小班化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师生交流式的学习中帮助学生内化知识,从而为实现最高效的学习创造条件。

(三)高职院校管理尚未很好地“以生为本”

教师、行政和后勤人员是高职院校教育的主体,直接影响学校的育人环境。作为教师既要重视教书,更应重视育人,但许多学生认为,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群体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只重视教书,不重视育人”。这说明高职院校中的部分教师在育人方面还存在问题。党政管理群应该是最具有“责任感”的群体,但许多学生认为决策层并未能真正体现以“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因此希望管理部门多关心学生的切身利益,进一步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当然学生意见最多、最大的还是后勤服务。不少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实行后勤社会化后,后勤服务人员普遍素质比较低,缺乏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四)师生关系远未实现平等互爱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教育,和谐教育更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理智、情感和行为诸方面进行的动态人际交往。和谐的师生关系,即教育的主客体之间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彼此信任、融洽相处。但在目前的高职院校师生关系还存在许多不平等、不民主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靠压制、奴役学生实施教育。

(五)能力培养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

许多老师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教学的做法,重理论轻实践。尽管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逐步提高,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但从高职院校科技工作总体来看,高职院校确实存在“重理论研究、轻实际应用”的问题,导致科研与生产实践相脱离,许多的科技成果也仅停留在研究上,缺乏继续开发与应用的前景,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高职院校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技术应用能力强是高职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60%以上的高职毕业生认为自己学校理论课远远多于实践课,在职业技能训练上还远远不够,这样一来职高生“技术应用能力强”这个仅有的“核心力”难以成为自己的就业优势,与社会需求形成矛盾,从而导致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只能完成应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校园文化建设尚未满足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中具有特别意义的一种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主渠道,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然而许多高校并不是每年都开展科技文化节、社团风采节和社会实践等实践活动,无法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不能锻炼学生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很难真正培养出“专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提高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学校应将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生成才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制订校园文化建设制度,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二、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和谐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体系

(一)倡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以德治校,学“做事”先学“做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培养人才的质量,教学生“做人”比“做事”更重要。为了使学生得到德、智、体、美、能各方面的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应该实行“知识、品德、技能”的培养模式,在对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把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基点,要求学生“能做事,会做事,愿做事”。

(二)优化课程体系,实现社会化课程和个性化课程的统一

社会化课程是指那些满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符合社会道德和伦理规范的课程。个性化课程则是指适应学生自身需要并促进个性发展的课程。关于课程的社会化取向与个性化取向问题,是近年来课程讨论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个性化文化的倡导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化综合文化课程的责难与批判,个性化课程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社会化文化课程本身又存在诸多悖论和困难。就课程与教学而言,分析和综合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因此,我们在课程开发和教学中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该社会化的坚决社会化,该个性化的坚决个性化,社会化中有个性化,个性化中有社会化,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从而构建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学生为课程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学分制评价为纽带,以“开放性、选择性、综合性”为课程文化内涵,制订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系统。

(三)突出服务意识,加强人性化管理

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关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自由发展是高职院校管理的根本目的和理念。要改变教育主体的现状,首要任务是全面强化教育主体的责任感和育人意识。因此高职院校要制订合理、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处理好科研、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同时,学校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改变管理群体现状的有效办法,是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需求。此外,要改变后勤服务群体的现状,必须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明确所有服务项目的岗位职责,并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对所有的服务人员进行责任感教育和服务常识培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处理,杜绝校园里欺骗和坑害学生的事件。

(四)改善师生关系,实现校园公正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如何充分调动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使他们真心实意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已成为提高学校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教师首先在教学态度上要端正,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于细微处关爱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师生平等互爱,教师才会乐教,才会努力把科研的成果以及思想和方法渗入到课堂教学,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才会愿学、乐学,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五)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实践性是高职院校教学的突出特征。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动手能力是将知识转化为物质的重要保证,是高级专门人才所必备的一项实践技能。一所高职院校是否成功,关键要看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强化动手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设置符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内容,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式学习。

(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高职院校凝聚力

校园文化具有引导作用,通过传授人类文明,可以帮助人们培养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因而具有凝聚作用。传承文化是高职院校的基本功能,研究文化是高职院校的活动基础,创新文化是高职院校的崇高使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科学思想萌生的催化剂,是先进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它既从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又为发展先进文化提供强大动力、做出巨大贡献。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也是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产生深刻影响。我们应该继承学校优秀文化传统,探索未来学校发展方向,构建一个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开放、民主、和谐、进取为精神内核的现代学校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宪俊.略论教育与社会公平的实现[J].当代教育论坛,2005(5).

2、佚名.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EB/OL].http://edu.qq.com,2005-04-07.

3、盛兰芳.从个性化学习看高校课程改革[EB/OL].http://jw.nju.edu.cn/wennie/lunwenjijin.htm,2004-11-29.

高职和高专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3-0133-03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其含义是指从业人士在心理和生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职业培训、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身学习等有效途径,得以不断增强、不断发展,从而在职业生涯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毕业生一方面面临着就业困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又很难招到符合岗位要求的人选。救死扶伤的特殊职业对从业者职业素质的要求更高。职业素质的培养意义体现在:它是求职成功的关键条件;是事业能否成功的前提;是人生的转折点;也是用人单位选人的标准。它决定着大学生能否获得职业岗位,更影响职业的稳定发展。因此,加强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教育,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

一、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素质内容

1.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就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思想修养及社会责任感,就是把自己的事业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的一种品格。

2.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是指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情感、道德修养、道德行为,以及遵循组织纪律意识等内容。这里所讲的就是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社会对人才有这样的评价:“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医院更是把“德”看作第一位的,用人单位选择人才都把“德”作为第一要素。

3.专业素质

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有自己喜爱的专业基础知识,更有突出的专业技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掌握专业技能是职业生涯的重要因素之一。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等等。

4.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包括思维方式、记忆强度、想象空间、情感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能力以及领导能力,等等。

5.学习创新素质

“活到老,学到老”是每一位成功人士所具备的基本态度,而创新的能力、创新灵感来源于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如今社会科技高速发展,若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就必须保持时刻学习的态度。学习创新素质包括学习态度、信息掌握、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

6.社交素质

现在很多大学生热衷于创业。在奋斗过程中,“人脉”的打造是创业的基础,也是今后事业成功的保障。社交素质包括社交能力、语言表达、社会适应这三个方面。

7.身体素质

身体的健康对刚步入职场的大学生来说非常地重要。身体素质体现在两个方面: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

二、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1.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职业素质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人的素质得到展现和流露,个人素质的真实写照就是习惯。所以,培养职业素质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做起。细节决定素质,细节决定成败。辅导员、班主任要以课堂秩序、宿舍秩序、活动秩序的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形象,树立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

2.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培养职业素质

各个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培养和训练学生职业素质,实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要求,尤其是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形象、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要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每一个良好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3.通过社会实践体验培养职业素质

大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去实践,不管是不是从事与专业有关的工作,都是培养职业素质的很好机会。只要心里保持着“做一行,爱一行”的观念,就会从每次工作中体验乐趣、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职业素质的理念,改进之前的不足,逐步培养自己、增强自己,就能促使自己的职业素质不断升华。

4.建立健全稳定的就业教育体系

学校应该把建立健全的就业体系作为教学计划的重要部分,与整个教学过程相结合。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学院的生存和发展。培养就业素质,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学校要利用多种方式开展就业指导活动:①利用校园网、学报等媒体,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指导;②办好供需双方见面招聘会;③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④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招聘活动;⑤对已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服务。通过以上活动,建立一套稳定的、健全的就业教育体系。

三、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施1.职业素质教育融入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

通过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激发爱国热情,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提升职业道德、伦理道德素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了解自己,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立足社会。要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必须达到就业标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引导学生自觉地提高自身全面素质,不断进取、学习、完善,促进综合素质发展。

2.职业素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

专业教师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明确教学内容的知识、能力目标,更要明确素质拓展目标。在确定每节课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的同时,要强化每节课的素质培养点。专业教师在进行课程讲授时,可通过生产实践、专业前景介绍、个人价值取向等有效途径,有意识调整学生的心理潜质,激发专业兴趣。学生一旦投入,学习的广度、深度就会自觉深入,学习也由以往的被动式转为主动式。专业课程中的职业素质教育应坚持渗透性原则,以渗透方式将职业素质培养内容渗透到教学活动各方面、各环节,寓传道于授业解惑之中,做到教书与育人的水融。

3.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过程中

要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必须树立创新的价值观,即是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在整个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教师应该坚定地树立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己任的观念,把不断探索、积极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看作是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4.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

利用实训、实习和实践三级平台,实现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

校内实训场合具有模拟仿真性,进行实训演习,不仅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使其具备应有的职业技能,教师还能充分利用实训的仿真性对学生进行礼节礼貌、服务规范养成、职业道德、诚信品质等职业意识教育的渗透。如药学专业的学生在进行专业课学习时,教师通过不同的情景设计,告诉学生诚信、敬业的重要性,这种教育方式更让学生印象深刻;实习则让学生处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执行的规范是职业标准,实习的项目均是相关专业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和工作岗位,这种“真枪实弹”的职业规范训练,及在医院、药厂切身感受到的制度、文化,不仅能使学生的技得到快速提高,而且使职业道德最终得到升华。学生经过在医院、药厂的实习,把教学中的职业道德理论与医院、药厂的要求相融合,迅速转化到现实的职业行为当中,内化为学生的职业信念,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社会实践对职业素质的养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将在课堂上和日常生活中掌握的职业素质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践行纪律观念、爱岗敬业素质、应变能力、营销能力、职业创造能力和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加以修正,不断完善自我。

5.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管理中

现在的大学生,一方面对学校的公益劳动无动于衷,比如值日、擦黑板、打扫教室、校园卫生等,都由专职“清洁工”来完成;另一方面又要到外面寻找吃苦的环境去专门训练,去海边、公园、马路上捡拉圾、擦栏杆。由此看来,学生的素质教育应着眼于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在“小节”上加以约束。因此,强化日常管理,通过学生管理量化职业素质教育考核指标,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这种量化管理可以借助虚拟医院等载体予以实现。利用虚拟的医院,把医院对员工的行为要求分解到日常行为规范中,如上课不能迟到量化为员工出勤率等,用医院员工的量化标准考核学生的日常行为,并与“经济效益”相挂钩,既能激发学生文明行为、讲究礼仪的自觉性,又能于无形之中传递职业行为和职业习惯,将敬业、爱业、职业道德与操守牢牢印在学生脑海里,让他们对自己将来的社会使命与角色产生充分的使命感与责任心,使其人品与职业道德都得到升华。在形成良好的校容、校风、校纪的同时,也形成良好的社会形象。

只有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才能在求职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在职业岗位上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高职和高专篇4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英语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8631(2009)12-0132-02

一、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和教学现状

高职学生基础薄弱,虽然从理论上讲在中学已经学习了部分英语语法,两千余个单词和短语,接受了听、说、读、写、译等各种语言能力的基础训练,但真正能够使用,掌握的词汇并不多,因为词汇有限,表达思想时,多数情况下会出现有关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形式等各种各样的语法错误,不仅口语不够流利或说不出,甚至个别学生写不出英语句子或写出的英文句子只是按汉语的词序用英语单词排列而成,丝毫没有英语语感。这样的英语基础直接导致学习信心缺乏、恒心与毅力不足,对英语缺乏兴趣等不利因素,上课积极性不高,也直接影响的教师的上课情绪,形成了恶性循环。

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与其它院校的教学目标不同,它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的。在贯彻国家“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知识,也应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关涉外业务工作的能力。社会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要求从注重知识转向了注重技能,因此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应该适时变动大胆创新。

二、课堂上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1、教学形式:由于每个班级中,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众口难调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使用多种教学手法,换句话说,教师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教学目的,将各种方法进行综合教学手段。他的好处是教师不必受某一教学思想的局限,能以灵活的方式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还能更好地满足某一教学环节的实际需要。

高职的学生年龄上已经18、19岁了,但我们要明确的是在学习外语这一门课程的时候,学生处于一种陌生的语言环境,即便年龄在大,也有孩子一般的心态。所以在课堂上要做一些与讲述内容相关的各种多样形式的游戏、对话、分组比赛、就某一主题的辩论、role play等等都是非常必要的。刚开始可能还有些学生羞于参与,但从心里学家的角度分析童心是每个成人内心都隐藏的一面。一旦学生参与进来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通过轻松的学习形式记忆学习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点在很多的英语培训中心就做得很好,并获得良好的效果。毕竟连续50分钟的讲解没有办法使学生一直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这我们必须得承认。

有些学生的基础差,学习的自觉性不高,有惰性。督促学生学习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虽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兴趣是可以培养的,给予适当的压力督促学习是可以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巩固知识。词汇是英语学习中最基础的元素,就像盖房子用的砖一样,自然要牢固掌握。关于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讲也就是这个道理。人类学习所有新的东西都是从模仿开始,积蓄了足够的原始信息才会有创新。并且对于英语基础差的学生,教师也要为他们补习基础英语创造条件,不能认为“我们是大学,不能解决中学或初中没有学好的问题。”而应该采取对学生和社会负责的态度,千方百计为这一部分人补习基础知识,为他们学学英语创造条件。

学生自己有对事物的观点和看法以及思维方式。这时教师可给学生提供所需的背景知识,初始信息诱导学生去联想去对比。这在单词的记忆方面以及语法巩固方面都是非常有效的,也可根据课文中出现的重要句型、词汇、短语编写出句子,让学生口头完成整个句子,或给出与课文有关的词语或句型再让学生造句,以求达到语言能力和言语能力双重培养目的。使“死学”变成了“活学活用”。

提醒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如何自主学习,这就是给了学生点石成金的手,而不只是金子而已。扩充教学信息量,把课堂扩展到教室外,而不只局限于课堂。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影像资料,从视觉和听觉上给予冲击,例如纪录片、讲座、新老电影等。我国教育家荀子曾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指出教学要以“闻”“见”为基础的思想,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既“闻”又“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电教媒体的应用是最佳的选择,充分利用电化媒体的形、声、色、意和美统一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通过赏心悦目和优美的声像信息,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熏陶,从而产生学习乐趣。

介绍文化背景,学习语言是理不开文化这个大背景的,脱离文化背景去学习语言,势必会降低语言的使用性。把英语学习扩展到平时的生活中去,学会借助自己周围的资料,媒体通过各种方式去学习,以避免思维僵硬。教师应时常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自己感兴趣的英文知识。当今社会如果失去网络的帮助,就会失去相当大的一部分信息源泉。要求学生不论是课前还是课后,不管是单词还是文化背景都可由网络查找到更多的相关信息。通过自己所做的工作获得更多的知识,并将其纪录下来,下次在课堂上讲给其他同学听,让学生产生成就感,这难道不是在激发学习兴趣吗。

同时作为一名现代社会的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注意学生都喜欢那些歌星,球星,影星。把最新的歌曲,球队比赛,影视资料用英语介绍给学生,这些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扩展视野,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师生互动学习。

教师不应固守某一种教学法,而应针对不同的学生、课程的不同阶段及教学目的,将各种教学法进行综合运用。

2、教学内容: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要始终把握教学内容趣味性,尽可能贴近生活实际,注意实用性,灵活处理教材,不要面面俱到,不要为了完成教学计划,不敢走出书本,这样会使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兴趣不高,要重视课堂导入,知识应用背景介绍,与实际的联系,知识的重点、难点所在,课后交流等环节。

2004年1月30日至2月30日在广西桂林召开的2003―2004年度全国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学术研讨会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子课题研究成果交流会上,明确了高职高专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坚定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必须走“以应用为目的,以实用为主”这条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路子的信心和决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体系。

所以教师在上课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敢于大胆的取舍,舍的目的不是舍,而是突出和强化取的内容。而且为了切实贯彻实施“以应用为目的,以实用为主”的教学路子。应改变以往以讲授课文为主的教学方式。加大听说的教学力度,“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如果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就根本无法进行交流,甚至连用肢体语言给别人解释的机会都没有,也就谈不上实现“实用应用”的目标了。明确了听的重要性,但作为外语学习者,我们的学生缺少一个大的语言环境,无法像生活在讲英语国度的人们,每天每时都能接受到各种各样的英语语境影响。创造语言环境是可以的,但要随时创造出与听者有关让听者感兴趣的语言环境并不能是那么容易,创造出在听者听力基础上的英语环境更不是那么随心所欲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都知道听力的重要性,但却无法有效的提高它的原因。所以作为在汉语大环境下学习英语的学生可以把说作为突破口。敢说,会说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更是提高英语学习使用性的有效手段。

三、结论

实践证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因为手段灵活,有可兼顾好中差不同层次学生,因此收到了另人满意的效果。总之,面对职高的学生,我们要有信心、爱心、耐心,努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内在学习潜力,使他们学有所用,最终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以上所述是我在职高英语教学中的一些粗浅体会,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基本要求(试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师大出版社2004.

[3]卢家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高职和高专篇5

一、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改革的方向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目标,也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所在。但在高职高专战线,就是有一些人对这一目标、任务和使命认同度不高,不能坚定不移地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路子,非要往培养学术型、精英型人才的办学思路上靠,追求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这是误入歧途,非走弯路不可。且不说学校建设研究型大学所需财力允许否,单就学术积累和师资水平的提高而言,也不是高职高专院校短时期内所能达到的。倒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育学校自身的特色,努力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发展对多层次人才特别是应用性人才的需要,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短时期内能够做到、也容易出成效。因此,高职高专院校一定要确立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的办学理念,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安其位,才能有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

那么,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改革的方向何在?就是科学定位、产学结合、形成制度。这里,定位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整个高职高专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职业教育的人才怎么培养;三是要找准每一所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定位;四是要科学地定准每一所学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位置,瞄准这个位置,持之以恒,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产学结合的第一层含义是充分利用社会的物质资源;第二层含义是充分发挥社会智力资源的作用;第三层含义是搞双证书培养;第四层含义是拓展高职高专院校的职能,把高职高专院校职能扩张成三个部分,即全日制学历教育、非全日制的学历教育、在职人员的培训提高。形成制度,就是要有自己独到的东西,不断探索,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确立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真正属于高职高专院校自己的一整套制度和规范体系。

笔者认为,定位实际上要解决的是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个全局性、根本性和战略性的问题,其性质是理念层面的。产学结合说到底是怎么培养人才,解决的是采取什么样的办学模式的问题,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其性质是操作层面的。形成制度是改革的目标,因为制度是管全局、管长远和管根本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完全可以替代人做一些事情,甚至可以做一些人很难做好的事情,真正实现学校日常运行的自动化、规范化,减少管理成本和常规决策失误所造成的风险损失。可见,制度的问题是规范层面的,其设计体现了一定的办学理念,其内容和形式反映的正是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操作过程及其规范。由此,我们抓住了理念(科学定位)、操作(产学结合)和规范(形成制度)三个方面,也就对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方向明了于心了,用于指导学校的办学实践就不会犯方向性的错误。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

改革的方向有了,怎样一步步走下去,也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教育部周济部长在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讲话,实际上已经指明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用他的话说,要走四条道路:第一,产学研结合,走高职高专教育的必由之路;第二,正确定位,走高职高专教育快速发展之路;第三,改革创新,走特色创新之路;第四,集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走集团化的社会发展之路。这里,笔者重点谈谈产学研结合的问题:

⒈大众化教育的属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满足社会多方面人才特别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或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好地以服务行业发展为宗旨,牢固树立产学结合的办学思想。大众化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特别是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正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劲需求和国家战略的有力拉动下,中央实施了连续3年的高等教育扩招,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增加到2003年的17%,从而使得高等教育迅速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应该看到,高等教育的扩招主要不是通过公办高校内涵式发展、自身规模的扩大完成的,而是由民办高校的异军突起、外延式发展和规模的急剧扩充来完成的。就是说,民办高校的大发展直接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并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大众化教育的任务,而民办高校涉足的主要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据统计,从1998年到2003年的短短5年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和在校学生数增长4.6倍和3.1倍,分别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的52.3%和在校学生数的42.3%,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

以服务为宗旨,最重要的是确立产学结合的办学理念,根据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灵活设置专业。专业不对口,或者说专业适应性不强,学生就业困难,是目前普通高等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产生这一问题,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没有根据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设置专业,缺乏产学结合的意识。只有坚持服务行业发展的办学宗旨,切实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意识,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才能将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生产需要一致起来,真正做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从而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可见,高等职业教育应确立产学结合的办学理念,有主动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的意识,能根据企业的生产需要设置专业、培养人才。

⒉培养职业性、应用型人才或知识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瞄准岗位技能需求、促进就业为导向,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或知识技能型人才的大众化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指向性、技术应用性和岗位适应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将直接制约其办学行为,规范具体的教学科研及其他工作。具体来说,就是要求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确保整个办学行为从教学到管理都体现出人才培养的职业特色。

这里,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是指学校为推进产学研结合而与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共同建立的关于人才培养、科研开发和技术培训等领域的机构、设施及其管理运作规范。比如,学校建立的有企业人员参加或参与指导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技术开发中心、专业培训中心和实验室等,这些机构或设施均属于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的范畴。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就是要依托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论证和实施。可见,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学校瞄准岗位技能需求设置专业、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因而对促进和保障学生就业是至关重要的。

⒊面向行业或行业群、针对社会各种工作岗位实际需要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特点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技术应用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位,也是其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高技能人才不仅要能动脑,更要能动手。一般来讲,这样的高技能人才不是学校能够直接培养出来的,必须有企业的参与。就是说,学校只能为学生成为高技能人才奠定必要的基础,学生只有到了企业、在工作岗位上实际操作培训相当一段时期,才有可能成为高技能人才。就是现在在工人中产生的高技能人才也要接受继续教育,学习必要的专业技术理论和知识,以便和自身的技能复合,适应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要求。可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不能将企业与学校分开的,不仅要建立必要的产教链接,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而且还要坚持教研互动,将学校的教学、科研、技术开发与企业的在岗培训、产品研发、技术革新有机结合起来。

为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改变传统学校教育的模式,打破以往单一的学科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校企一体、教研一体等方式,创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重点是将学科人才培养与岗位技能培训结合起来,突出技术应用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在实践中,可以积极推行订单培养、三年制高职的“2+1”培养(两年的学校教育和一年的企业顶岗培训)、一年制的就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探索构建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培训”、“理论+实践”、“技术+管理”、双证书教育、双专业复合教育等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要积极推进校企一体,除了合作科研、合作开发,还要重点加强资源的整合,如企业将部分容易剥离的培训任务放在学校,学校将一些不便于组织的实验、实习和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放在企业等等。虽然这些调整和改革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来讲可以说是伤筋动骨的,但却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企业各个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找准学校的定位,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的各自优势,加强专业建设,培育专业特色,从而培养出深受社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

高职和高专篇6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商务英语口语 问题 策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和职业分工的日趋精细化,社会对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注重知识转向了注重技能;从重视知识积累转向了重视思维模式的构建。社会对英语的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需求也日益增强。高职高专院校也在积极贯彻“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育方针。然而,长期以来,高职高专英语口语教学始终没有摆脱本科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经过多年高职高专英语口语教学的反思和研究,笔者认为,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方向不够明晰,口语教学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笔者就目前高职高专的口语教学状况分析如下: 

第一、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缺乏英语口语教学研究氛围,大多沿用大学本科阶段教学模式。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各大本科院校均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流利程度培养阶段(Fluency,即在口语练习中只注重学生的语音准确性,注重建立学生的自信心,较少的纠正用词和表达的准确性。),准确程度培养阶段(Accuracy,即在学生解决了语音问题并在建立较稳定的语言心理的基础上集中纠正学生的用词和表达的准确性)和专业综合能力培养阶段(Integrity & Professional,即在英语语音、表达准确性的基础上加上专业知识的培养)。本科阶段的英语口语教学的实践表明,这样培养的学生有较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专业技能,较稳定的语言情境掌控能力,并初步掌握了进行英语语言研究的能力。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口语教学中适当地借鉴这些方法未尝不可,但是高职高专院校学制期限和市场对口语人才的需求等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高专应在口语课程设置、教学理论研究方面下苦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在夯实学生语言基本功的同时,要突出语言的实用性,注重学生商务实践技能的开发,突出高职高专学生“职业”和“专长”标志性优势。 

第二、对商务英语的理解不够宽泛,相关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科学,不能够给商务英语口语给予丰富的内容。今日的商务涵盖范围极其广泛,包括金融、营销、管理、旅游、物流等许多方面的内容,贸易只是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目前大多数高职类学校在开设商务英语专业课时都不可避免地集中开设外贸类课程,且这些课程的开设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商务英语口语课是以这些专业课理论和实务为基础的口语教学,没有专业的理论课程和实务课程学习为基础,口语教学则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难取得真正的成效。另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在课程设置时,将商务知识课程和英语完全地孤立开来:在大多数高校,商务专业课程都请商学院的老师来讲课,且课堂上用纯中文讲授;而在口语课中涉及商务术语时,口语教师认为是商务专业实践课所涉及的内容而对术语本身的含义不加英语讲解,客观上将商务知识和英语技能脱节,使得学生很难将英语语言表达和商务内涵相联系,从而无法有效地转化为自己的实际技能。 

第二、缺乏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口语教学人才欠缺,使得英语教学流于生活口语层面。高职高专院校一直在提倡引进“双师型”教师。商务英语口语课是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即要求任课教师具有较高的英语语言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较强的口语会话能力,又要具备英语教学和研究的基本素养;另外要有扎实的商务基础知识、熟练的掌握商务专业实践技能,能够指导学生商务实践活动。为此,各大院校也在人才引进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各大学校不得不走低成本的人才招聘路线---聘用应届大学毕业生进行商务英语口语教学。这些应届毕业生在口语教学中也显现出了自身的优势:他们年轻、思维活跃、干劲十足、有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激发了说英语的热情。不可否认,应届大学生在生活口语教学中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这些年轻的老师在消除“哑巴英语”的战役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是熟练掌握英语应用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从事商务贸易、商务谈判和企业管理等各类商务活动、适应现代各类经贸活动要求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然而,这些年轻的口语教师从大学校园又直接走进高职高专的大学校园,丝毫没有参与商务活动的工作经验,这就使得商务英语口语教学只

[1] [2] [3] [4] 

停留在生活英语口语的层面,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摘掉了“哑巴英语”的帽子,又被冠之以“文盲英语”的头衔。 

第三、高职高专学生面临严重的自我信仰缺失,严重影响了英语口语教学的效果。对很多学生及其家长来说,选择高职高专院校,只是一种无奈之举:高考成绩太低,很难进入资源更加优化配置的本科院校学习。正是这种无奈的想法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负面影响,如,部分学生变得自信心不足、封闭、不愿与人交流,自我约束能力变差、学习兴趣欠缺、尤其对英语学习存在抵触情绪;而另一部分学生一心想弥补高因考失利而不能去理想大学深造的遗憾,变得功利心较强,偏激地将自己的学习目标定位为:“顺利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正是这样功利的动机,使得他们把所以的时间都用在准备四六就考试,而将英语口语练习抛之脑后。 

第四、高职高专院校缺少英语交际的氛围。多年来,我过的英语教学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而交际教学法也在英语教学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交际教学思想的倡导者欧莱特认为,语言学习的成功在于将学生放在一个需要用目的语交际的环境之中,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得体与否做出判断的能力和结合语境理解语言形式与意义的能力。但是我们高职学生接触真实英语交际情景的机会非常有限,他们的语言学习和习得的主要环境就是课堂,并且口语练习也局限于书本上机械的操练,缺乏师生在间思想、信息、情感层面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 学生都只是被动地完成教师所安排的任务,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真正的调动。此外,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授课,而学生操练口语的机会太少。甚至,有些院校在新生入校伊始为了方便学生沟通、减少由于地域差异产生的摩擦,往往将同一生源地学生安排在同一宿舍。学校处处为学生着想的良苦用心值得提倡,但同时也带了更严重的问题:同一生源地的同学在课余时间均使用方言交流,而这种交流给英语口语教学造成了灾难性的障碍:大多数学生入校学习一年后仍然存在严重的发音问题,而这个问题不能够单纯依赖于哪一门课完全解决,更要依赖于营造更加自然的英语语言环境,使学生在生活中自我审视、自我检验和调整,进而养成、延续好的发音习惯。 

经过多年的英语口语教学实践,笔者特针对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一下解决对策。 

第一、深化语言功能性认识,实现各个科目全英教学。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在口语教学中仍受传统外语教学模式的影响,认为英语口语的提高完全依赖于口语老师的指导作用。因此,在讲授其他语言专业课程(如精读课程)时多半采用英汉双语教学,甚至是采用纯母语教学,并有意识的将课程中原本就涉及不多的口语练习剔除,而将其重任都交给口语课完成;另外,口语课堂中当学生对语言理解产生障碍时,个别教师为了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偶尔也会采用汉语作为辅助,或是利用大量的板书减少学生在口语课堂中产生的听力障碍,使得学生对汉语和板书产生依赖心理,很难形成稳定的英语思维模式。构建英语思维方式也是语言习得不可或缺的过程,尽管语言和思维是两种独立的现象,但它们形影相随,相辅相成。因此,英语各科教学中应将英语作为媒介,这有利于形成较稳定的外语思维方式,从而有效的提高英语语音、听力和口语,一举三得。

第二、科学地设置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使各科教学衔接更紧密、更系统,为商务英语口语教学提供丰富、全面、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生动、实用的情境会话主题。“教书育人如同植树”,有了强大的根系树木才能茁长成长;同样,在英语教学中只有在语言输入阶段通过系统、科学地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在语言输出阶段才能游刃有余。也就是说只有大容量、高效率的语言输入才能促成高效、准确的语言输出(大量输入,大量输出;MIMO,More Input,More Output)。然而,大多高职高专院校在语言输入阶段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受纯粹的“拿来主义”的影响,对选用教材不结合本校实际做二次开发,不理清教学思路,只是按部就班的按章节讲授,被教材牵着鼻子走;或是将各个科目分开来,各科任课教师缺乏交流,各自为政,使得各科原本相关的章节失去了联系,给学生的专业思维构建过程造成负面影响,从而使学生在口语输出阶段动力不足、无话可讲,自信心严重受挫。MIMO教学模式的英语课堂教学,要求快节奏、多信息、高密度、大容量地进行,这就需要各科教师默契配合,合理设置课程、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对教材中的各个章节进行重新设计、二次开发,即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对某些相关章节进行调整;如,精读课第一单元为Estabilishment of Business relationship,以此为准我们可将英语听力、泛读、商务英语实务等输入性科目均调整为于此相关内容,并使得商务写作、商务口语等语言输出科目中于此相关内容延后一单元。这样,语言输入

高职和高专篇7

[论文摘 要] 随着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在英语口语教学中还存在着不足。如何使口语教学的原则和社会需求、学院实际相结合,如何探索出适合高职高专的口语教学策略,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以英语为媒介的商务实践能力,成为摆在英语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文章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针对高职高专的口语教学现状提出解决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和职业分工的日趋精细化,社会对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注重知识转向了注重技能;从重视知识积累转向了重视思维模式的构建。社会对英语的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需求也日益增强。高职高专院校也在积极贯彻“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育方针。然而,长期以来,高职高专英语口语教学始终没有摆脱本科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经过多年高职高专英语口语教学的反思和研究,笔者认为,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方向不够明晰,口语教学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笔者就目前高职高专的口语教学状况分析如下:

第一、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缺乏英语口语教学研究氛围,大多沿用大学本科阶段教学模式。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各大本科院校均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流利程度培养阶段(Fluency,即在口语练习中只注重学生的语音准确性,注重建立学生的自信心,较少的纠正用词和表达的准确性。),准确程度培养阶段(Accuracy,即在学生解决了语音问题并在建立较稳定的语言心理的基础上集中纠正学生的用词和表达的准确性)和专业综合能力培养阶段(Integrity & Professional,即在英语语音、表达准确性的基础上加上专业知识的培养)。本科阶段的英语口语教学的实践表明,这样培养的学生有较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专业技能,较稳定的语言情境掌控能力,并初步掌握了进行英语语言研究的能力。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口语教学中适当地借鉴这些方法未尝不可,但是高职高专院校学制期限和市场对口语人才的需求等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高专应在口语课程设置、教学理论研究方面下苦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在夯实学生语言基本功的同时,要突出语言的实用性,注重学生商务实践技能的开发,突出高职高专学生“职业”和“专长”标志性优势。

第二、对商务英语的理解不够宽泛,相关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科学,不能够给商务英语口语给予丰富的内容。今日的商务涵盖范围极其广泛,包括金融、营销、管理、旅游、物流等许多方面的内容,贸易只是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目前大多数高职类学校在开设商务英语专业课时都不可避免地集中开设外贸类课程,且这些课程的开设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商务英语口语课是以这些专业课理论和实务为基础的口语教学,没有专业的理论课程和实务课程学习为基础,口语教学则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难取得真正的成效。另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在课程设置时,将商务知识课程和英语完全地孤立开来:在大多数高校,商务专业课程都请商学院的老师来讲课,且课堂上用纯中文讲授;而在口语课中涉及商务术语时,口语教师认为是商务专业实践课所涉及的内容而对术语本身的含义不加英语讲解,客观上将商务知识和英语技能脱节,使得学生很难将英语语言表达和商务内涵相联系,从而无法有效地转化为自己的实际技能。

第二、缺乏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口语教学人才欠缺,使得英语教学流于生活口语层面。高职高专院校一直在提倡引进“双师型”教师。商务英语口语课是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即要求任课教师具有较高的英语语言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较强的口语会话能力,又要具备英语教学和研究的基本素养;另外要有扎实的商务基础知识、熟练的掌握商务专业实践技能,能够指导学生商务实践活动。为此,各大院校也在人才引进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各大学校不得不走低成本的人才招聘路线---聘用应届大学毕业生进行商务英语口语教学。这些应届毕业生在口语教学中也显现出了自身的优势:他们年轻、思维活跃、干劲十足、有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激发了说英语的热情。不可否认,应届大学生在生活口语教学中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这些年轻的老师在消除“哑巴英语”的战役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是熟练掌握英语应用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从事商务贸易、商务谈判和企业管理等各类商务活动、适应现代各类经贸活动要求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然而,这些年轻的口语教师从大学校园又直接走进高职高专的大学校园,丝毫没有参与商务活动的工作经验,这就使得商务英语口语教学只停留在生活英语口语的层面,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摘掉了“哑巴英语”的帽子,又被冠之以“文盲英语”的头衔。

第三、高职高专学生面临严重的自我信仰缺失,严重影响了英语口语教学的效果。对很多学生及其家长来说,选择高职高专院校,只是一种无奈之举:高考成绩太低,很难进入资源更加优化配置的本科院校学习。正是这种无奈的想法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负面影响,如,部分学生变得自信心不足、封闭、不愿与人交流,自我约束能力变差、学习兴趣欠缺、尤其对英语学习存在抵触情绪;而另一部分学生一心想弥补高因考失利而不能去理想大学深造的遗憾,变得功利心较强,偏激地将自己的学习目标定位为:“顺利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正是这样功利的动机,使得他们把所以的时间都用在准备四六就考试,而将英语口语练习抛之脑后。

第四、高职高专院校缺少英语交际的氛围。多年来,我过的英语教学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而交际教学法也在英语教学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交际教学思想的倡导者欧莱特认为,语言学习的成功在于将学生放在一个需要用目的语交际的环境之中,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得体与否做出判断的能力和结合语境理解语言形式与意义的能力。但是我们高职学生接触真实英语交际情景的机会非常有限,他们的语言学习和习得的主要环境就是课堂,并且口语练习也局限于书本上机械的操练,缺乏师生在间思想、信息、情感层面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 学生都只是被动地完成教师所安排的任务,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真正的调动。此外,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授课,而学生操练口语的机会太少。甚至,有些院校在新生入校伊始为了方便学生沟通、减少由于地域差异产生的摩擦,往往将同一生源地学生安排在同一宿舍。学校处处为学生着想的良苦用心值得提倡,但同时也带了更严重的问题:同一生源地的同学在课余时间均使用方言交流,而这种交流给英语口语教学造成了灾难性的障碍:大多数学生入校学习一年后仍然存在严重的发音问题,而这个问题不能够单纯依赖于哪一门课完全解决,更要依赖于营造更加自然的英语语言环境,使学生在生活中自我审视、自我检验和调整,进而养成、延续好的发音习惯。

经过多年的英语口语教学实践,笔者特针对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一下解决对策。

第一、深化语言功能性认识,实现各个科目全英教学。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在口语教学中仍受传统外语教学模式的影响,认为英语口语的提高完全依赖于口语老师的指导作用。因此,在讲授其他语言专业课程(如精读课程)时多半采用英汉双语教学,甚至是采用纯母语教学,并有意识的将课程中原本就涉及不多的口语练习剔除,而将其重任都交给口语课完成;另外,口语课堂中当学生对语言理解产生障碍时,个别教师为了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偶尔也会采用汉语作为辅助,或是利用大量的板书减少学生在口语课堂中产生的听力障碍,使得学生对汉语和板书产生依赖心理,很难形成稳定的英语思维模式。构建英语思维方式也是语言习得不可或缺的过程,尽管语言和思维是两种独立的现象,但它们形影相随,相辅相成。因此,英语各科教学中应将英语作为媒介,这有利于形成较稳定的外语思维方式,从而有效的提高英语语音、听力和口语,一举三得。 转贴于

第二、科学地设置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使各科教学衔接更紧密、更系统,为商务英语口语教学提供丰富、全面、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生动、实用的情境会话主题。“教书育人如同植树”,有了强大的根系树木才能茁长成长;同样,在英语教学中只有在语言输入阶段通过系统、科学地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在语言输出阶段才能游刃有余。也就是说只有大容量、高效率的语言输入才能促成高效、准确的语言输出(大量输入,大量输出;MIMO,More Input,More Output)。然而,大多高职高专院校在语言输入阶段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受纯粹的“拿来主义”的影响,对选用教材不结合本校实际做二次开发,不理清教学思路,只是按部就班的按章节讲授,被教材牵着鼻子走;或是将各个科目分开来,各科任课教师缺乏交流,各自为政,使得各科原本相关的章节失去了联系,给学生的专业思维构建过程造成负面影响,从而使学生在口语输出阶段动力不足、无话可讲,自信心严重受挫。MIMO教学模式的英语课堂教学,要求快节奏、多信息、高密度、大容量地进行,这就需要各科教师默契配合,合理设置课程、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对教材中的各个章节进行重新设计、二次开发,即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对某些相关章节进行调整;如,精读课第一单元为Estabilishment of Business relationship,以此为准我们可将英语听力、泛读、商务英语实务等输入性科目均调整为于此相关内容,并使得商务写作、商务口语等语言输出科目中于此相关内容延后一单元。这样,语言输入课的学习可以为语言输出阶段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语言输出阶段的集中口语练习也对所学章节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复习,相互促进,可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自信心。当然,所选教材中有些科目没有涉及我们所需要的内容,这时,各科教研团队应采用更灵活的教学机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自编教材作为原有教材的补充内容。

第三、将外教和中籍教师相结合,合理安排两类教师的角色,实现中外教师的优势互补。对于口语教学,我们总是有种惯性思维,认为就应该由外籍教师全权代劳,因为这要学生可以学到更加原汁原味的语言。的确,与外教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是感受纯正英语、提升语言交际能力的宝贵机会。再者,外教比国内教师更善于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容易营造出更加活跃的课堂气氛。但是,另一方面,将口语课堂全权交于外籍教师也存在很大弊端,如,大多数外教都是完全丢弃课本,按自己的兴趣找资料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口语教学往往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很难形成系统的口语课堂;而且,外籍教师的优势只限于生活口语教学,他们大多没有专业的商务背景,若由外教教授商务口语,会使课堂信息输入量严重不足,学生的商务能力很难得到提高。笔者建议,口语课程实现动态调配,教学任务由中外教师共同担当,各显其能,达到优势互补。如,学生入校伊始,口语教学应以生活口语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商务口语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但是,有必要明确的是,商务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全程、系统的商务思维培养的过程,因此,在大学低年级阶段也应适当地加入商务内容。例如,以四学时口语课为例,外籍教师教授三学时日常生活口语,另一学时为商务英语口语,有中籍教师教授,内容为较为浅显的商务口语练习;第二学期,生活口语与商务口语的比例为2:2;第三学期为1:3;而第四学期为0:4,即学生在其他专业课程的支撑下转而学习深层次的商务英语口语。第五学期,为校内实习实训课,由中外籍教师牵头成立两个“虚拟商务公司”,进行从公司成立、建立商务往来、银行融资、货代沟通到单证等全套的模拟商务操作实训。中外教师角色互补,再加之日常生活口语和商务口语的动态调配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兴趣不足、商务知识欠缺、实习实训脱离实际的种种问题,有助于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

第五、设置科学、严谨的语言技能考核制度,督促教师、学生不断地学习、提高。英语口语教学近几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这种关注只停留在英语口语教学环节是不够的。为了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还应采用更科学、严谨的量化手段,定期对学生进行口语测试。然而,大多数的高职高专类院校只是将口语作为考查科目,进行随堂测试,也因此省去了试卷分析等重要环节;并且测试结果往往有失公允,不可避免的包含人情分,使得英语口语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建议,各院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结合本校实际建立自己的口语试题库;在口语测试环节采用口语测试系统;启动密封评卷机制,并进行试卷分析,最后存档,力求使口语测试更专业化、更能客观地体现学生的实际水平。另外,教师也应纳入考试、考核范围。如,每学期末除对教师的职业技能(授课技能)进行考核外,还应通过测试系统对口语教师的口语能力进行考核,督促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只有老师“一桶水”永不干涸,才能保证学生“杯中”有水可喝。

第六、为学生建立个性化口语学习档案,有效捕捉学生成长脚步,保证口语教学的延续性。为达到优秀师资的科学共享和均衡配置,同时也为消除学生与教师之间因长期接触而产生的“审美疲劳”,大多数院校在排课时采用“师资轮换制”,即,同一个班级、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的学期由不同教师来执教。在优秀教师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这也许是最佳配置方案。然而,这种方案也从客观上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如,学生要不断地适应全新教学方法,很难形成稳定的学习心理状态;另外,新教师在缺乏与前任教师适当地沟通、且授课内容掌控自由度高的情况下,同一话题可能在同一班级重复练习,而有些较难的话题却很难涉及。这样的口语课堂势必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为将这种浪费降至最低,口语教师可以尝试与学生一起建立个性化学生档案。内容可包含学生心理素质,自我评价,学习目标,还可包含本学期口语课涉及的话题汇总等。新教师通过档案对所学内容和学生状况进行初步了解,并自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保证教学内容和学生潜力开发的延续性。

高职高专的英语口语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提高商务英语口语课的教学效果,应该选择合适的教材,科学合理设置课程,改进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则应与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相结合,同时,引进和培养具有跨专业学科的复合型师资力量也至关重要。

参 考 文 献

[1] 杜斐然 王蒙:语言的功能与陷阱 《复旦》第828期

[2] 任美琴--大容量输入输出语言信息的英语教学 《教育信息报》

高职和高专篇8

Key words: young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obstacle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243-01

由于学校发展的需要,高职高专院校都在大批引进青年人才,他们精力旺盛,思维灵活,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外,还是进行科研的主力军。但由于青年教师进行科研仍存在种种障碍,严重打击了其从事科研的热情和信心,因此,对青年教师进行科研的主要障碍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对策,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高职高专院校的持续发展。

一、青年教师从事科研的主要障碍

1.教学任务繁重,缺乏时间和精力

高校的扩招使学生的数量猛增,教师的授课任务也随之增加,青年教师精力和体力均较好,多数学校都把他们作为承担教学任务的主要力量,因此教学任务重。另外,青年教师由于刚走上工作岗位,其在教学实践技能和专业技能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用于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2.科研意识差,科研条件缺乏

高职高专院校的青年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少人认为只要教好学就行,有没有科研无所谓[1],导致行动上的消极甚至抵抗,不愿积极主动地进行科研工作。由于科研经费不足,学校对科研的投入有限,很多院校缺乏科研所需的基础设施,使科研工作陷入困境,科研队伍的建设滞后,限制了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3.缺乏科研基础和科研思路

尽管多数高校都在大力引进博士、博士后等高级科研人才,但青年教师的学历结构仍以本科和硕士为主,他们是学校的教学主力,但缺乏系统的科研相关知识和经历,科研思路不清晰,研究方向不明确,很多人只是应付职称晋升或绩效考核方面的需要,论文的质量低,种类杂,不利于开创自己的科研局面。

4.与教学相比,科研所得与付出不成比例

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已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教师的收入与其所上课时有直接关系,课时少绩效工资就低。另外,科研工作的成绩又是不固定的,付出多而收益少,甚至无收益,不像教学那样立竿见影,因此,很多青年教师宁愿多上课,而不愿费力不讨好地去搞科研。

二、对策

1.加强政策引导,重新认识科研的重要性

学院要制订切实可行的科研政策,改革绩效考核方案,加大对科研人员的补贴和奖励力度,让科研工作的成绩与教师的收入、职称晋升等联系起来,真正做到科研和教学并重,最大限度的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2]。充分发挥科研处的职能,积极组织和引导青年教师学习科研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开展针对性的服务,解决青年教师面临的科研难题。教师个人也要提高对科研工作的认识,现在的终身化教育需要不断钻研、不断进取的教师,只有不断探索的教师才能掌握本领域的最新动态并传授给学生。

2.两个体系并存,正视科研和教学的矛盾

科研可以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又可以实践科研的成果,这是大家公认的理想模式。但高职高专院校师资缺乏,教师的周课时普遍较多,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而言,由于缺乏必要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备课和授课均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3],而科研工作更是耗时多,周期长,青年教师又缺乏科研基础,因此,二者之间的矛盾在青年教师中表现更为突出。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给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空间,可以根据青年教师的个人兴趣,将其分为主攻科研和主攻教学的教师,使其一方面的能力先发展起来,既可以树立工作信心,又可以促进另一方面能力的发展。学校也要建立两个评价体系,分别对其进行考核,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3.引进高级科研人才,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学校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高职高专院校也需大力引进博士、博士后等高级科研人才,并以其为中心,建立不同的科研团队,青年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专业和意愿加入相应的团队,在高级科研人员的带领下进行科研工作,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一点一滴地积累自己的科研基础,形成自己的科研思路和创新思维。

4.加大科研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上一篇:不说分手范文 下一篇:心情的说说心情短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