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7 18:27:52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旅游专业;人文素质;隐性教育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就在著作中提出了“隐性课程”,但这一概念最早记载于柏拉图时期,因此一直以来是教育界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隐性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浸染作用,如薛红亮(2010)认为隐性教育在培养大学生人格方面是显性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并在高校职能、大学校园环境的感染力、校园人的影响力都会成为影响学生人格养成的潜在因素。岳明蕾,杨化刚(2011)认为隐性课程中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学生知识信息的灵活运用有重大影响,进而影响到学生创造力的形成。

深度挖掘课程的内涵是学校发挥隐性教育的重要手段,傅淑琴(2011)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心智,除了课堂内容,教师修养良好的仪容举止、翩翩的风度、渊博多识甚至是其人格魅力都会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都暗中而又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吕文玲(2011)指出隐性课程所传递的道德准则、人文知识是通过非课堂的形式如教师的言行、 师德师风、人格魅力、知识结构, 使学生受到熏陶、启迪和感染。教师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世界观、情感态度、阅历和上课时的心态等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本研究拟立足于旅游专业,结合五年制高职旅游专业的特色和特点,探讨如何充分利用五年制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中的隐性教育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 研究意义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中较为特殊的一种类型,以教育高技能、高素质的专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是“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并举的教育类型。不同于高校教育,五年制高职旨在培养具备了一定职业素养的第一线专门型技能人才,除了专业教育之外,人文素质教育更是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应有之义。

旅游专业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生除了在课堂汲取专业知识之外,更多的阅历和精神财富来自于各种类型的实践,需要在与外界的沟通中不断成长,而在与外界的沟通过程中,仪容仪表、沟通技能、心理素质和内涵气场等人文修养都会成为影响其进步的重要因素,因此人文素质的养成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尤为重要。

五年制高职教育和旅游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在五年制高职旅游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结合旅游专业的实际情况,课堂中的隐性教育对学校在校期间人文素质的养成极为重要。

二、概念界定

(一) 五年制高职旅游专业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明显区别于其他高职教育。五年制高职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五年制高职旅游专业教育,包含了酒店服务、导游服务、烹饪在内的大旅游专业教育,是通过传授专门知识和技能,培养具有一定大旅游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人才。

(二) 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人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以及由这些知识内化而成的在精神面貌、道德修养等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的形成主要有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

(三) 隐性教育

隐性课程是隐性教育的重要载体。隐性课程也叫做隐蔽课程、无形课程、潜在课程等,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学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规范和态度。本研究认为隐性教育的载体不仅限于课程本身,既要包括课堂专业学习获取知识之外所获取、总结、感悟到的精神享受、意识等,还扩展到班级的氛围、校园环境文化等大环境。本文拟结合五年制高职和旅游专业的现实特点,讨论隐性教育在人文素质课程中的应用。

三、五年制高职旅游专业人文素质课程隐性教育实施现状

为准确把握五年制高职旅游专业人文素质课程中隐性教育的实施现状,在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了一次实地问卷调研,其中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0份,回收率90%,回收有效问卷176份,问卷有效率97.8%。

本次调研的内容涉及了人文课程的设计设置、课堂内容的评价以及教师教学技能方面的评价等方面,通过问卷总结分析,我们总结出本校五年制高职旅游专业人文素质课程隐性教育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人文环境缺失

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课堂氛围、教学实施过程以及教学内容都可以贯穿人文精神的培育,营造人文精神的氛围。学生们普遍认为,无论是专业文化课程还是人文素质课程,课堂上所营造出来的人文精神并不浓厚。

(二) 人文精神浸染力不足

一些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确实可以立足本堂教学内容,通过发散思维引申到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但是总体来说人文精神的浸染力不够强劲,无法做到要学生沉醉在整个文化内涵的意境中。

(三) 教师感染力不足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教学方式的实施可以制造出一种“场”的效应,这种效应根据每个教师的个人因素有所不同,而这种“场”所传递给学生的就是感染力,而在调研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感染力不足。

四、充分挖掘隐性教育的建议对策

(一)将人文精神注入课堂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人文素养培养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1-0145

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对于语文学科教学来说,语文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所以从小学到大学,语文学科都是承担着重要的学科角色,在中小学教学体系中,语文学科是一门主要课程,在大学阶段,语文学科虽然作为理工科专业的公共课程,但是依旧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一名高校语文教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高校语文课堂,引导学生提升人文素养。

一、走进教材,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解析人文精神

高职院校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公共课程,特别是针对理工科类学科来说,语文教学最为基本的就是围绕语文教材进行教学。在高职阶段,有不少学生认为专业课才是自己较为重要的课程,而对于语文学科这类公共课程不加以重视,其实是个误区。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教材,高职语文教材中收录的都是比较经典的名家名篇,细细品味这些名家名篇,其实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解析人文精神。在教材阅读中,文言文、诗歌这类文体是语文阅读中的难点。在文言作品和诗歌作品中,要引导学生首先掌握文言文、诗歌作品的鉴赏方法,比如对于语言晦涩的文言作品,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意向分析,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更为理性的学习和思考方式,今后在品读其他文学类作品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这种科学的方法和方式进行品读和提升,在阅读过程中时间久了,就能找到规律、形成积累。

二、走出教材,引导学生在关注社会中提升人文素养

除了依托教材以外,高职语文教学还要积极走出教材,引导学生在关注社会中提升人文素养。对于高职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是成年人,每天接收大量的外界信息,现在又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所以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高职学生走出教材,在关注社会中提升人文素养。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契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上发生的一些新闻、一些事件,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来看待这些社会问题。引导学生走出教材关注社会,可以结合高职语文教学课堂,将传统的课堂进行适度的改革,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关注时事,会利用语文课的几分钟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辩论等,通过这类开放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全面激活思维活力,提升语文素养,拥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比如我曾经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否值得提倡为引子,引导学生参与辩论,最终学生得出愚公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提倡。当然,有了这样执着的精神,我们还需要科学的方法。

三、延伸教材,引导学生在总结经验中提升人格修养

作为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延伸,当下我们主张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内容,这种延伸就是对于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延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意在引导学生在总结经验中提升人格修养。所以在教学中,结合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对教材进行适度延伸,在延伸的过程中,进行课外阅读的辐射。在高职阶段,有不少学生自己也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只是因为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不是文学方向,但是这样的学生内心有一颗文学的种子,在语文教材延伸的过程中,我结合高职语文教材的相关文章,进行了课外阅读的延伸,例如每周利用一节语文课,除了教材知识的讲解之外,进行课外阅读的辐射和延伸,将相关的名篇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进行适度延伸。通过这种辐射和延伸,有助于帮助学生全面提升人文素养。针对高职阶段的学生来说,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到了学习生涯的最后一个驿站,更有一些学生开始“混日子”,对语文这类公共课更是消遣、打发。结合这样的现状,我首先以趣味的语文课堂教学来吸引高职学生,再结合趣味的课堂来渗透“劝学”的道理。

四、走近心灵,引导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呈现人文精神

作文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教学经验表明,作文是学生普遍感觉头疼的一项难题。我认为高职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走近学生心灵,引导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呈现人文精神,将自己的所感、所思、所想通过写作表达出来。基于很多学生在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和困惑,我鼓励这些学生,只要我们做到将自己的真情实感传递出来,只要我们在写作中弘扬社会正能量,就能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品,而作品语言是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平日的阅读、习作等进行慢慢积累的。高职语文课堂的写作教学,我尝试走近学生心灵,作文主题的设置,以学生所熟悉的场景、心境等作为切入点,全面激发学生写作的主观能动性。

五、总结

总而言之,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培育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要注重语文教学的成效和方法。与此同时,作为一名高职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契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素养、激发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全面提升学习的内蕴。

参考文献:

[1]徐智.践行绿色课堂提升语文素养[J].职教通讯,2014

[2]曾小凌,李婷婷.高职语文中职业素养的培育[J].科技视界,2014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人文教育;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149-01

人文教育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的,旨在通过教育将学生的尊严、人格魅力、潜能等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和发展。文章中高职英语课堂中涉及到的人文教育主要是指能够促进受教育者人生境界提升、人格塑造、自我价值实现的教育。但是长期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人们在教育中忽视了人文教育。英语作为高职学生学习的必修课,不仅是一门语言,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能够丰富学生的人文思想内涵,为此需要将高职英语教学和人文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1.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因

1.1高职学生就业发展需要。根据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很多用人单位希望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具有基本的技术水平之外,还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要求应聘生要具有良好的品德,能够在工作中表现出自己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强烈的工作进取心。他们认为应聘者必备基本的人文素质,只有具备人文素质,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做好自己的工作。

1.2利于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生活质量和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很多高职生的生活质量不高,学习效果不好的原因是他们没有良好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理想,不具备学习的动力和进取心。因此,急需在高职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三观和理想信念的教育,引导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保持良好的生活态度。

1.3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决定。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即要求学生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都具有较高的素质,不仅要拥有基本的技能,而且还要具备基本的政治思想素养。

2.高职院校英语课堂融入人文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2.1可行性分析。英语学科本身是一门人文学科,承载了文化内涵。英语教学要求要有策略地将西方文化介绍给学生,从而使 学生了解更多的外国文化,提升自己实际的英语应用能力。另外,英语文化中具有守时、仁爱、诚信、独立意识等方面的知识,对促进学生个人素养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2必要性分析。现阶段,一些高职院校没有注重对人文课程的发展,尽管开设了一些人文课程,但这些课程大多局限在学生的应用技能,比如英语演讲口才、应用文写作等,只注重应用性,忽视了课程的人文性。

3.在高职院校英语课堂中融入人文教育的实践路径

3.1教师为高职生营造轻松、民主的英语学习氛围,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愉悦的学习环境是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在轻松愉悦的环境里学习不仅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能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怀,提升其人文素养。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是机械化的,教师的课堂的主导,学生只能被动学习,不利于学生英语学习和教师教学目的的实现。将人文教育融入高职课堂实现对英语课堂的活跃能够改变这种问题。教师课前组织小组演讲,为学生打造轻松课堂。比如:在讲到mother这个单词时,教师可在从单词的不同字母入手,将其换成和妈妈为自己辛苦相关的单词内容,像M(many)妈妈为我付出了很多;O(old)妈妈逐渐苍老......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将学生代入到英语课堂中,在促进学习的同时,加强学生对母爱的共鸣。

3.2增强高职英语教材的人文性,提升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第一,教师要善于发现英语教材中涉及到人文知识点的内容,利用人文知识点内容对学生进行英语听说能力的训练。比如教师可以将英语知识点和人文素质关联点进行总结归纳,通过让学生评论、角色扮演、自创短剧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把握。第二,教师要对英语教材进行适当的补充,有策略地剔除一些和生活实际不相联系的教学内容,从新闻或者网络中寻找一些涉及人文精神的英语教学文章或者蕴含人文精神的英语电影作为英语教材,让学生在欣赏电影、增长见识的同时实现人文精神的培养。第三,英语教材中涉及很多人们对生活的经验和建议,教师可以将这些富有人文气息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在体现对学生关爱的同时,提升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3.3将人文精神贯穿到英语考核评价体系中。成功的喜悦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能够让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鼓励语言的使用。对于高职学生来讲,他们的英语学习基础普遍较差,不具备英语学习的信息,不敢开口说英语。他们比一般的学生更渴望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因此,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评时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首先,教师要站在教育人的立场人,对学生的自主性进行确认,明确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充满自主性的活动。其次,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育思维方式,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来学习英语。最后,教师要尊重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自主意识,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4.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英语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方面,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向学生展现人文关怀。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对体现人文精神的素质进行积极挖掘,从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殷昊. 高职英语课堂人文素质教育渗透研究[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2:63-66.

[2]李永莉. 高职英语教学注入人文教育的适切性和路径研究[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08:123-124+127.

[3]薛秋香. 人文素质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浅议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高职高专医学生的人文素质[J]. 海外英语,2013,14:63-64+78.

作者简介: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作为了21世纪的高职生,除了应具备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具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人际合作能力和公共协调能力等。高职院校要培养和提升高职生的这些素质和能力,就必须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开设人文课程,营造人文素质教育氛围,开展校内外的人文实践活动。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效果如何,需要构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对其价值进行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决策者和被评价者,使他们能够制定更好的教育决策、教育或学习计划,促进教育改革,完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效果。

一、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内涵

教育专家顾明远认为,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具有国际视野、德智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学者徐涌金认为,人的素质是个体内化了的具有深层意蕴的品质特征,是蕴藏在人自身的尚需开发出来的身心潜能,并可通过人的言行举止得到外在的表现。

教育评价就是对教育的价值进行判断的过程。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主要是指高职院校、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系统、科学、全面地搜集整理分析人文素质教育各种信息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所实施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否符合高职人才培养需求,是否符合高职生个体需求作出价值判断的活动过程。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和其他评价一样,都是在科学、系统、全面搜集教育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整理与分析。虽然最终的评价结果是由人的大脑判断产生的,但这一判断是在对各种信息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之下得到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高职院校、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以进一步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质量,保证高素质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意义

(一)为构建并完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提供科学决策

没有科学的决策,就不可能有效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也难以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的效果,或者说没有科学的决策,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根本就无法科学有效地开展实施。通过教育评价的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决策者可以得到大量有效信息,并据此做出正确决策。通过教育评价,不仅上级相关主管部门能够及时客观地了解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状况,而且高职院校的相关领导也能够知晓自己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各项工作。通过评价的实施,可以检测本校各项人文素质教育管理工作,可以明确本校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的利用情况,可以了解本校每位人文素质教师的特长与潜能,从而为本校人文素质管理工作改革、人文素质课程建设、人文素质环境建设、人文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人文素质社会活动的开展等提供正确的指导和科学决策的依据。

(二)为高职人文素质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正确指导

人文素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开展教学工作的,自身的教学水平发挥如何,教学效果怎样,学生对其人其课接受与否等等问题人文素质教育评价得到回答。也可以说,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是对人文素质教师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通过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可以对相关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信息反馈,从而为人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指出努力的方向,为高职人文教师总结教学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正确的指导。

(三)为检测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知识技能和人文素质统一发展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开展的情况如何,教育教学效果怎样,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提供科学评价依据。

对高职生人文素质的评价是整个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起点,也是终点,更是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重点和方向。只有对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工作整体进行科学的评价,才能客观、有效地评价高职生的人文素质。

三、构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一)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制机制进行评价

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制机制进行评价的内容和范围主要包括领导体制、组织机制、工作机制、经费投入保障制度、考查评价奖惩机制等。领导重视程度的大小是人文素质教育效果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首先是对领导体制进行考察评价。

考察评价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主管领导的分工情况,分工合作情况,相关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组织情况、运作情况;相关教学科研机构的设立及运行情况;人文素质教育专题研究会议的召开、决策及落实情况,听取相关工作汇报及解决实际问题情况;将人文素质教育列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情况,高职院校教务、人事、财务等部门相互配合、参与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教研科研经费等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情况;对教师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情况进行考评的办法及相关奖惩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情况。

(二)对高职人文素质师资队伍水平进行评价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师的水平决定着整个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高低。相关教师人文知识的多少、人文精神境界的高低、人文能力的强弱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因此,对高职人文素质师资队伍水平的评价也应纳入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评价内容主要包括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师队伍的人数、学历结构、学源结构、专业结构,其主要授课情况,开展讲座或报告的内容、次数、参与学生人数、效果情况等,组织人文素质教育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情况,撰写或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情况,参与编写或出版教材论著情况,主持或参与人文素质教育类各级课题的研究及获奖情况等。

(三)对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进行评价

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课程建设情况是评价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文学、哲学、艺术等学科的课程开设是否齐全,每个专业、每个学期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的开课门数和上课学生人数,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在该校各专业所开设所有课程中所处的位置、影响以及学生修读此类课程的成绩情况,该校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所处的位置及影响,相关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所取得的明显成效及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设置、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满意度情况等。

(四)对高职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评价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校外人文社会实践活动是对高职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如果一所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校外人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该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知识、人文素质、人文能力、人文精神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很大提高。因此,该评价体系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各种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及效果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校外人文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次数,学生参与人数,活动效果,学生满意度等。

(五)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环境进行评价

高职院校校园环境是否具有人文精神,人文气氛是否浓郁,直接影响着高职生的生活习惯、精神风貌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因此,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就必须包括对校园文化环境进行评价。该评价体系所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校园绿化美化,建筑布局、风格,各种标语牌等人文景观的布局及内容以及由整个校园环境所反映出来的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校训、学风精神等内容。

主要从以上五个方面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情况进行了解,在评价方法上主要采用查阅相关档案材料,召开相关领导、教师、学生座谈会,进行实地考察、个别访谈,在科学设计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科学统计与分析,并在此基出上进行总体评价,并提出不足之处和改进意见。被评价院校结合评价结果进行改进,以切实提高本校人文素质教育效果。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尚处于摸索阶断,更为完善科学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还有待于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继续进行不断教育实践与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N].光明日报,2010-02-24(10).

[2]桂署钦.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论[J].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一、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分析

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与其他本科院校有不同的特点,所以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要把握和结合高职学生人文教育的特点,发挥实践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高职院校学生有较好的为人和处事方式,在这点上与大多数本科学生没有两样。但是高职学生在录取分数上普遍比本科生要低200多分,所以高职院校学生存在自身的不同特点。首先,内心里缺乏自信心。受高考成绩的制约,高职学生在心理上与本科生相比存在一种心理落差;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无法选择三本等学校,只能选择高职院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前社会对高职教育存在偏见,在就业中也设置了不同的门槛,造成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对于自己的自信心不足。其次,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高职生作为最后一个批次录取的学生,高考成绩与本科生存在较大差距。由于高职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的能力,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大学后,缺少自我约束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更造成了高职学生在学习上主动性严重不足。最后,对未来存在茫然性。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职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缺乏有效的规划管理,不清楚自己将来能做什么工作,对自己的人生之路与前途充满茫然,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的心理中常常存在着矛盾和焦虑的情绪,这种情绪反过来又会对于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二、我国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从多数高职院校来看,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较以前有所改善,认同这种教育理念,在教学管理和教学时间上也有很大的努力,但从深层上看还是存在着尴尬和无奈的方面,高职院校虽然一方面大声疾呼要重视素质教育,但另一方面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技能、轻人文,重智育、轻德育等种种现象。很多院校一味强调就业率为导向,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挤占甚至影响职业技能训练的学生活动,对人文素质教育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和重视。在组织结构上,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有固定完善的领导部门,但实际情况是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多被分散给多个部门承担。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日常的学生活动,于是我国多数高职院校把人文素质教育工作都是附加给高职院校的学工部和学生处来负责,但是受人力和其他工作影响和职责不明确,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对素质教育工作推动不力的现象。在课程设置上,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文课程科目欠缺,质量欠佳并且具有政治化倾向,除了要求必须设置的政治理论课外,对艺术、社会学等人文课程设置不多。部分高职院校开设的人文选修课太少,有的院校选修课只有四、五门,形不成体系。另外课程中真正能够体现人文精神的课程比较少,相当大比例的课程重点放在增强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应用技巧的培训上。在课程的实施上人文选修课程常常被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挤占,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经常为专业课程让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法比较普遍,教学内容上也主要是局限于人文知识的宣讲,缺乏创新。多数学校开展人文教育的方式就是大阶梯教室讲座形式,比较形式化,学生听过讲座之后没有活动的跟进,没有反思和总结,很难有实质性的作用。在师资队伍上,学校对于人文素质教师的补充和培养较少,不利于人文教师队伍发挥教育作用。很多院校把聘用名额都偏重放于专业岗位,人文类课程教师授课压力过大影响教学效果,为了节省人力则采用大讲堂、阶梯教室等大班上课,效果也不理想。

三、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对于人文素质教育认识状况

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被教育对象,他们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职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由于当前社会环境的偏见和高职学生自身的素质制约,高职大学生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普遍存在问题。由于很多高职院校是偏工科和理科,所以相当一部分在高职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的理科,本身的人文知识掌握得不充分,人文素养较低,加之受社会上的影响,觉得职业技能要比人文知识更重要,这使得许多高职学生忽视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很多学生认为看文学作品没有什么用,他们上职业技术学院是来学技术的,而不是来欣赏文学艺术的,单位招聘也更看重工作技能和本领,所以许多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高职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对自己的定位较低。由于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被迫选择或者调剂到高职学校,很多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比较颓废和懈怠,对专业技能的学习积极性都不高,对人文教育等其他相关的知识则更是应付了事。在学校得过且过,目的就是为了毕业时能混到一张毕业文凭。有的学生目标定位偏颇,缺乏完善的自我意识,过度看重物质利益,轻视理想和素质,把赚钱和发财作为人生的追求,认为有钱了就是成功的标志。在人文素质教育上高职学生还存在认知与行为上的不符,表里不一,说起道理滔滔不绝,但落实不到行动上,在对他人与自己的评价标准上又区别对待,针对别人多,反思自己少。人文素质教育仅仅挂在嘴上,不能落实在自己的切身实际行动上。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第6篇

语文类课程 能力培养 改革创新

我国高职教育所确立的培养目标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但要有比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且应当是一个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高职院校怎样在有限的课程安排里将语文类课程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将其变成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使高职学生真正受益,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与语文能力,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积极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中,语文类课程统指《高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文学鉴赏》、《演讲与口才》等学习和应用母语的课程。从目前高职院校的办学层次结构来看,高职教育隶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合格的高职毕业生不仅要掌握比较高的专业技能,而且应当在各种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方面,达到高等教育所确立的培养目标的一般性要求,这其中当然含有对语文能力的要求。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人文素质教育是最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自强心、自信心和自立能力的。从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来看,人文素质教育和技能学习的作用是同样重要的,甚至可以说,人文素质教育作用比技能学习的作用更加重要。对语文教学改革有深入研究的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就认为:当前正提倡素质教育,大学语文等语文类课程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

一、高职院校语文类课程教学现状及原因

当前,关于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倡议,在理论研究方面已经逐渐得到认可。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这一特点,各校不重视语文类课程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开不开设高职语文类课程并无明文规定。一旦开设,有些高职院校通常不舍得将必要的学时、学分分出一部分给语文类课程。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都把开设语文类课程当作是实施教学安排的替补课程,目前在高职院校中,语文类课程学时少、学分低、规模小、学科系统性差,并经常处在可能会随时被取消的、有无皆可的尴尬境地。一些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由于没有语文教学任务,不得不转行教其他课程或做其他工作。现阶段高职院校的语文类课程教学,在规模、质量以及效果等各个方面,都还没有达到高职培养目标以及增强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情况令人忧虑。

在一些以理工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中,领导们往往把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依托的人文素质教育,全部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甚至认为高职院校不再需要语文类课程了,这种办学理念在高职院校具有普遍性。过分强调高职教育“重技能,重操作”这种传统的培养方式,重视专业教育、忽略人文素养,与英语、政治等课程相比,语文类课程常常处于替补的位置,甚至会被随意删减。

随着与国际接轨步伐的加快,来源于西方的一些语言文化通过各种渠道对我国的青少年产生影响。再加上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试”型教育,使很多学生将学好英语当作是第一要务,反而对汉语的学习抱之以无所谓甚至不屑一顾的态度。很多高职学生更是从中学时代起就养成了对语文类课程兴趣不大的思维定势。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在自己高职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必要学习语文类课程。对高职语文类课程再不重视,恐怕会耽误整整一代人,此语决非危言耸听。

二、高职院校开设语文类课程的必要性

在高职院校中究竟要不要开设语文类课程?多数学生认为需要开设。同时最近几年,用人单位希望强化毕业生语文能力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在去年出台的《国家十一五期间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就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那么,高职院校的语文类课程应该如何开设?对这个问题要做具体分析。本着“必须”和“够用”的高职教学原则,在工科类的高职院校中,语文类课程可作为必选课出现。实践表明:仅有专业知识而无语文方面的知识的毕业生在参加工作以后,常常会有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等方面的障碍。这种障碍反过来又会影响其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发挥。因此,学好语文类课程,对工科类高职毕业生是大有益处的。在文科类或者经管类高职院校中,更是应当把语文类课程设置成为必修课。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辅之以学一些人文知识和语文常识,最好再受一些民族文化气息的熏陶,对他们日后的成长、成材,必定也是大有好处的。在综合性高职院校中,更是应当赋予语文类课程应有的学科地位。一定要防止“只懂技能而没有文化”的那种培养方式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泛滥。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当高职毕业生掌握了某种技能后,他仅仅可以解决饭碗问题,但一般不会有更大发展;只有那些不但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而且又接受过语文类知识教育的高职毕业生,才会在成材之路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高职教育理论研究的结果证实:在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这一过程中,各种素养(含人文素养)的提高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高职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某一种专门职业时,其专业知识的应用和专业技能的施展,通常与个人的思想政治修养、职业道德、心理状况、身体情况等非专业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高职教育提供的专业知识和由此产生的能力(技能)是高职毕业生将来从事职业活动的重要前提条件。有一定的人文素质的高职毕业生,会在职业活动中发现工作的乐趣与生活的真谛,会自觉地把工作和人生的意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取得突破、做出成绩。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应当把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人文素养的提高这三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协调发展。应该彻底改变某些高职院校“重专业教育、轻人文素养”的现状。正是因为这样,在高职院校中开设语文类课程是重要而且必要的。

三、对高职院校语文类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思考

正确地使用汉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化传统,不仅是当代高职学生应负起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应当担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应当突破传统的语文类课程教学观念,将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适应现实的要求,语文教学应当增强实用性,选择性地学习一些常用文种写作,时常阅读一些有关科技文化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的时文,适当欣赏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在校学生的人文修养与综合素质,扩展知识面,以更符合于今后工作的需要。

四、高职院校语文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创新思路与建议

结合高职教育的需要,建议开设《高职语文》、《应用写作》、《演讲与口才》等语文类课程,还应该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加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的人文素质教育,增加人文类课外活动。例如通过人文讲座、社团活动、社会调查、辩论、演讲等形式,表明高职语文课的实用性,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地结合,使高职学生以及专业系部真正领会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高职院校开设的语文类课程,必须把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作为立足点,坚持“就业导向”,显示其针对性和适用性特点,把“必须”和“够用”作为度,服务于专业建设与发展,进而充分体现出高职院校的教学特色。应当依照专业和岗位的需要,确定语文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合理有效地安排教学内容,将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放在第一位。

要尊重优秀传统文化,加强语文教学,增强语文教师在高职院校中的人文影响。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建议有关部门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结合起来,落实到学校的教学工作上,力求在体制上、政策上、方法等方面使高职语文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突破传统的“语文”教学内容,进行现有教材、教法的改革。采用“大语文”的观念,贯彻党中央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人才教育目标。同时充分考虑高职学生语文水平的普遍情况和实际工作需要,将文、史、哲、政等知识结合起来,灵活使用教材,跳出原有的“讲几段范文,写几篇作文”的旧模式,力求实现“雅俗共赏”,切实提升高职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说和写”的能力)和语文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制作声情并茂、寓教于乐的教学课件,运用大众的、通俗的、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在情境教学中以“真、善、美”打动学生。尽量避免传统的“老三段”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引导和联想等方式,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之间的互动,争争做到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抽象与形象相结合,理论与实用相结合。

突破传统“语文”的教学空间,扩大教师自身的知识面,多方位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增强个人素质,充分发挥语文教师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的作用,彰显语文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在高职教育中,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知识教育同样重要。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要担当起语文类课程的开发和教学改革创新的重任。一个民族的文化、文明程度如何,其语文(母语)教学水平起着很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不能因学生进入高职院校而停顿。高职语文教学应着力为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其今后发展打下良好的母语基础而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升菊.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能力培养初探.中国现代教育网,2007.

[2]汪吾金.高职语文教学调查与思考.当代小说(下),2007,(5).

[3]蒋红梅.高职语文教学的新尝试.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0).

[4]湖南岳阳职业技术学院.高职语文教学应走向实用和开放,2005.

[5]陈淑荣.也谈高职语文教学.网络科技时代,2007,(14).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素质教育;问题;相关对策

一高职素质教育提出的理论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提出通过高职院校来培养为生产、建设、管理领域服务的一线高技能型人才,其在理论上包括了知识、技能和素质三方面要求。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底子薄等客观原因,素质教育被弱化了许多年。直到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呼声的不断高涨,人文素质教育这一概念才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将优秀的人类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和个人实践等方式,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及修养,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其实质是人性教育,最终目的在于教会个人如何去处理人与人、自身与内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二高职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素质教育的定位不够准确。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要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特别注重对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在此背景之下,许多高职院校开始了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并为此设置了大量的思想教育课程,以期使高职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后,专业技能和道德素质都能符合社会的要求。但是笔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对素质教育的定位不够准确,仍有学院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高职学生的要求仅限于专业能力和科学素养等方面的重视,与教育部要求加强对高职学生思想教育的基本理念存在较大出入。这对该学院毕业生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和道德素养从事社会建设活动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更与一个优秀的企业对合格毕业生的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2.高职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为使本项研究结果更为客观,本研究对陕西学前学院、西京学院、镐京学院和陕西国防学院等四所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课程分别从课程的比例结构和类型上进行了归纳及总结。首先,素质教育课程占总学分比例的平均值是18.342,其中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是32.487和12.245,这一结果表明素质教育课程的学分分布很不均衡;此外,素质教育课程的课程数量占学生所需修得全部课程总数的22.656,其中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为31.231和16.575。在这些高职院校中,不同院校设置人文课的数量存在的较大的差别,且素质教育的实践环节占全部课程实践环节总数平均值的11.072,其中最大值为23.247,最小值为8.748,这一数据表明了不同高职院校对学生素质教育重视程度存在显著的差异。从总体来看,高职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规划中占据比例较小,和其他科目相比地位偏低。最后,笔者从统计结果中发现,所有的院校都将素质教育课程开设在了必修课科目中,在实践教学中的比例也占到了60%~80%,这说明了高职院校普遍都重视素质教育在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影响,并将素质教育课程在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等三个环节都进行了具体的体现,三种形式的相互补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思想道德和身心教育层面的需求,符合了教育部对高职素质教育的基本设想。但从总体上来讲,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课程仍需不断优化,才能培养出具有更高道德素养的现代化人才。

三解决高职素质教育问题的对策

第一,明确素质教育在高职人才教育中的地位。素质教育在部分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之所以处在较为尴尬的位置,原因在于高职院校未能在教学大纲中确定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地位,为了迎合教育部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将素质教育作为高校课程建设中的一句口号,并未从实际上加强素质教育课程在整体课程规划中的地位。因此,首先高职院校应转变传统的“轻人文重技能”的错误观念,明确将人文素质教育放在学科教育的首位,以其为依托使学生了解到专业技能在其人生中的重要作用。其次,高职院校应大力宣传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齐头并进的教学思想,使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理解如何更好地做人做事,处理自身发展与集体发展之间的利益权衡问题,而不是单一重视某一方面的课程规划,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高职院校要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又具备以人文素质为支撑的基本思想道德架构,从而帮助其在正式进入工作后能以完备的专业技能和道德素养适应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第二,构建高职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合理的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确立素质教育课程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是要让学生领会人文知识中蕴涵的思想内涵,从而有利于他们价值观、健康人格、情感和态度的形成,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专业技能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中能够做到结合,真正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因而,建立合理的高职素质教育体系并不是仅仅加强对知识技能的培养,还需要对影响高职学生综合发展的诸多因素进行统筹考虑,这也是高职教育不断适应社会经济改革需要的主动变革和必然选择。第三,提高教师的素质教育能力。高职教务处在选拔教师时,除了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专业的学科知识,还应当要求教师以良好的师德和课堂言行去向学生潜移默化地传递人文精神。具体来讲,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入手:①采取必要的外部措施来加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比如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来吸引优秀的高职教师从事学科教学或研究工作。②教师应主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高职教师应当不断丰富自身的人文修养,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③加强高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由于辅导员在平时的生活中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其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将会更加直接,对于带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也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加速进行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不仅仅限于对专业能力的要求,学生是否具有优秀的道德素养越来越成为评价其是否合格的客观尺度。对高职院校来说,高职教育更应当建立在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上,以此为依托来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全面而持续的发展。

作者:党丽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鲁明川,曲士英.高职素质教育的思想文化诉求[J].现代教育管理,2015(12)

[2]曾晨曦.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高职 语文教学

总理在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当中指出,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由此可见高职学生未来的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同时也明确了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方向: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新时期关于如何加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颇多,也颇有见地,但在实践过程中力度不够,操作性不强,还停留在泛泛而论的理论层面上,未能很好地将理论付诸于实践,这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也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失去了质量,高职教育也就失去了生命和活力,失去了质量,中国的教育就不可能由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因此,研究、探索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显得十分有价值和意义了。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从当前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高职语文学校应更加强调人文性,体例上更加凸显创新性,并能以实践为导向,以实用为宗旨,以学生人格思想、心理、人文素质的提升为核心是高职语文教学研究的突出特色,力图将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融入实际教学实践中去,从而切实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水平,走出一条与传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迥异的新路子来。

一、高职语文教学在理念上更加强调人文性,更加突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功能,更加关注学生的“精神成人”

该课程共设文学与人文素养、自然、祖国、生命、情爱、理想、苦难、人格八个主题,从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引导他们“如何做人”。其一,人与社会。强调以社会关怀作为自己人格的轴心,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设置了祖国、情爱(亲情、友情、爱情、乡情)两个专题。其二,人与自我。强调人格结构中自我关怀的一面,设置了生命、理想、苦难、人格四个专题。其 三,人与自然。强调维护、珍爱自然,设置了自然一个专题。我们认为,一个能够做到和自我、和社会、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就是一个人格结构完整的人,一个人在这三方面持有正确的态度,其人格就会健康地发展。

上述三个维度暗示了高职语文教学构成框架:按理念立篇,以主题词建章。着眼点在人文,重点在培养大写的人、“顶天立地”的人、人格完整的人,培养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职业者,塑造内心与外在同样出色优秀的技术人才。

二、高职语文在教学体例上更加凸显创新性

本课程并非仅仅为重蹈以往语文课程的覆辙,而是希望在多样化的语文教学中增加一抹亮色。基于这种想法,我没有重蹈过去语文教学的老路,而是寻求一种既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又适合当下语文教学的新的教学模式,这就是以人文为经、以实用为纬的教学方式。因此,本课程在教学体例上大胆地加入了“实践教学环节”,旨在引出学生对社会、对他人和对自身的生存境遇的关注与思索,进而能在某种程度上,以审美的态度去观察自然、社会和人生。这也正是文学的人文精神辐射之所在。同时,久而久之,学生的理解力、感悟力、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都会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都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总之,相对以往大学语文教学的“文体模式”,本课程在教学体例上呈现出了鲜明的突破性和创新性。

高职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授课的着眼点在人文,重点在培养大写的人、“顶天立地”的人、人格完整的人,培养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职业者,塑造内心与外在同样出色优秀的技术人才。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作为了21世纪的高职生,除了应具备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具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人际合作能力和公共协调能力等。高职院校要培养和提升高职生的这些素质和能力,就必须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开设人文课程,营造人文素质教育氛围,开展校内外的人文实践活动。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效果如何,需要构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对其价值进行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决策者和被评价者,使他们能够制定更好的教育决策、教育或学习计划,促进教育改革,完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效果。

一、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内涵

教育专家顾明远认为,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具有国际视野、德智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学者徐涌金认为,人的素质是个体内化了的具有深层意蕴的品质特征,是蕴藏在人自身的尚需开发出来的身心潜能,并可通过人的言行举止得到外在的表现。

教育评价就是对教育的价值进行判断的过程。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主要是指高职院校、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系统、科学、全面地搜集整理分析人文素质教育各种信息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所实施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否符合高职人才培养需求,是否符合高职生个体需求作出价值判断的活动过程。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和其他评价一样,都是在科学、系统、全面搜集教育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整理与分析。虽然最终的评价结果是由人的大脑判断产生的,但这一判断是在对各种信息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之下得到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高职院校、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以进一步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质量,保证高素质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意义

(一)为构建并完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提供科学决策

没有科学的决策,就不可能有效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也难以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的效果,或者说没有科学的决策,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根本就无法科学有效地开展实施。通过教育评价的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决策者可以得到大量有效信息,并据此做出正确决策。通过教育评价,不仅上级相关主管部门能够及时客观地了解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状况,而且高职院校的相关领导也能够知晓自己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各项工作。通过评价的实施,可以检测本校各项人文素质教育管理工作,可以明确本校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的利用情况,可以了解本校每位人文素质教师的特长与潜能,从而为本校人文素质管理工作改革、人文素质课程建设、人文素质环境建设、人文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人文素质社会活动的开展等提供正确的指导和科学决策的依据。

(二)为高职人文素质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正确指导

人文素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开展教学工作的,自身的教学水平发挥如何,教学效果怎样,学生对其人其课接受与否等等问题人文素质教育评价得到回答。也可以说,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是对人文素质教师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通过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可以对相关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信息反馈,从而为人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指出努力的方向,为高职人文教师总结教学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正确的指导。

(三)为检测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知识技能和人文素质统一发展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开展的情况如何,教育教学效果怎样,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提供科学评价依据。

对高职生人文素质的评价是整个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起点,也是终点,更是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重点和方向。只有对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工作整体进行科学的评价,才能客观、有效地评价高职生的人文素质。

三、构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一)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制机制进行评价

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制机制进行评价的内容和范围主要包括领导体制、组织机制、工作机制、经费投入保障制度、考查评价奖惩机制等。领导重视程度的大小是人文素质教育效果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首先是对领导体制进行考察评价。

考察评价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主管领导的分工情况,分工合作情况,相关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组织情况、运作情况;相关教学科研机构的设立及运行情况;人文素质教育专题研究会议的召开、决策及落实情况,听取相关工作汇报及解决实际问题情况;将人文素质教育列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情况,高职院校教务、人事、财务等部门相互配合、参与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教研科研经费等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情况;对教师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情况进行考评的办法及相关奖惩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情况。

(二)对高职人文素质师资队伍水平进行评价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师的水平决定着整个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高低。相关教师人文知识的多少、人文精神境界的高低、人文能力的强弱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因此,对高职人文素质师资队伍水平的评价也应纳入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评价内容主要包括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师队伍的人数、学历结构、学源结构、专业结构,其主要授课情况,开展讲座或报告的内容、次数、参与学生人数、效果情况等,组织人文素质教育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情况,撰写或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情况,参与编写或出版教材论著情况,主持或参与人文素质教育类各级课题的研究及获奖情况等。

(三)对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进行评价

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课程建设情况是评价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文学、哲学、艺术等学科的课程开设是否齐全,每个专业、每个学期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的开课门数和上课学生人数,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在该校各专业所开设所有课程中所处的位置、影响以及学生修读此类课程的成绩情况,该校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所处的位置及影响,相关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所取得的明显成效及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设置、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满意度情况等。

(四)对高职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评价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校外人文社会实践活动是对高职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如果一所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校外人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该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知识、人文素质、人文能力、人文精神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很大提高。因此,该评价体系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各种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及效果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校外人文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次数,学生参与人数,活动效果,学生满意度等。

(五)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环境进行评价

高职院校校园环境是否具有人文精神,人文气氛是否浓郁,直接影响着高职生的生活习惯、精神风貌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因此,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就必须包括对校园文化环境进行评价。该评价体系所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校园绿化美化,建筑布局、风格,各种标语牌等人文景观的布局及内容以及由整个校园环境所反映出来的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校训、学风精神等内容。

主要从以上五个方面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情况进行了解,在评价方法上主要采用查阅相关档案材料,召开相关领导、教师、学生座谈会,进行实地考察、个别访谈,在科学设计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科学统计与分析,并在此基出上进行总体评价,并提出不足之处和改进意见。被评价院校结合评价结果进行改进,以切实提高本校人文素质教育效果。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尚处于摸索阶断,更为完善科学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还有待于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继续进行不断教育实践与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n].光明日报,2010-02-24(10).

[2]桂署钦.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论[j].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3]徐涌金.大学生素质教育教程[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8.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since its inception, has been to serve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for the purpose of training high-quality high-skilled personnel for the goal. humanistic education vocational how effective the implementation, need to build a humane quality vocational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mechanisms for the humanities, humanities and the level of quality teachers, quality humanities curriculum, campus cultural activities, environ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campus culture objective assessment of its value judgments. and on the basis of evaluation results will be fed back to policy makers and evaluators so that they higher humanities education to reform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human effect.

高职人文课程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诗教视阈 高职院校 人文课程 教学实践 措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140-02

由于受到传统的、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我国高校的人文教育在以前不太受重视,特别是在一些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宗旨的高职院校甚至被边缘化。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社会各界学者以及高职院校管理者日益认识到人文课程对于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本文引进“诗教”这一概念,基于诗教视阈探究推动高职人文课程教学活动的措施。

一、“诗教”概述

中国“诗教”传统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的《礼记・经解》就对“诗教”这一概念进行了描述,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曾经,孔子的诗教观念被片面强调为教人敦厚近愚,如学者郑玄所做批注:“失,谓不能节其教者也。《诗》敦厚近愚;言深者既能以教,又防其失”。但是在笔者看来,孔子的诗教观念具有三个方面的内涵:其一,诗教强调个人的品德修养;其二,诗教强调“诗”的教化作用;其三,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

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孔子诗教观念的内涵也逐步发生了改变和延伸,并且超出文学领域的范畴逐步渗透到教育领域中。在教育领域,我们可以将“诗教”理解为:通过对我国传统诗歌作品进行研习,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吸取其中所蕴含的诸如爱国、敬业、诚信、友爱、正直等思想精髓,培养个人优秀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而在现代教育新时期,诗教已经延伸为人文素质教育。

基于诗教视阈在高职院校开展人文课程,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能够开启高职人文课程教学的新篇章。

二、高职院校人文课程概述

人文课程是指根以人文教育的特定目的为导向,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而构建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及其进程的总称。

(一)高职院校人文课程的目标定位。高职院校人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人事相宜”的专业性、实用型人才,“人事相宜”的内涵不能够从字面上简单理解为某个人的才能与某个岗位的工作内容相匹配,而要从“人适其事”、“岗际合理”、“人群相合”、“酬劳相符”四个方面同时考量。简单来说,“人事相宜”是一种最为理想的职场状态,指既能够完美胜任工作岗位,又能够适应工作环境,想要成为“人事相宜”的人才,必须同r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及较高的人文素质。

(二)高职院校人文课程的内容分析。通过查阅《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职业人文教育论―― 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分析》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和研究论文,笔者对高职院校人文课程的内容进行了一个大致的总结,包括人文社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人生与哲学类课程、文学艺术类课程、心健康教育类课程等五个方面。

(三)高职院校人文课程的功能定位。高职院校人文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独立学习思考、信息搜集处理、沟通协作、想象创新等一系列个人能力,以及爱国爱民、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等一系列崇高精神。总之,人文课程设置的终极目标在于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个性且全面发展的社会人。

三、我国高职人文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一向以培养“专业性实用型人才”为宗旨的高职院校也逐步将培养目标调整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即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原则,将知识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培养出既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备高尚道德品质和强大心理素质,能够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的综合性人才。但是,从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人文课程的发展情况来看,还存在诸多丞待解决的问题。

(一)人文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我国众多高职院校管理者对于学校培养目标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历史阶段,主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通过校企结合、工学合作的形式为社会培养具备专业性高技能的实用性人才。因此,众多高职院校仅仅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人文素质的教育。首先,高职院校在人文课课程的资金投入方面明显不足;其次,高职院校没有引进高素质的人文课程教师队伍;最后,对于人文课程的安排非常随意,不仅一再减少人文课课时,还将人文课变为选修课,甚至直接取消人文课等。这些因素都直接导致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工作流于形式且停滞不前。

(二)人文课程师资力量薄弱。由于高职院校管理者对于人文教育认识不清且重视不够,以及近年来高职院校持续扩招,高职院校人文课程师资力量极为薄弱。首先,部分高职院校领导将人文课程看作一门简单且不重要的课程,所以并没有通过专门的人事渠道引进专业的人文课程教学人才,学校内的人文课程多由其他专业教师、外聘教师或者兼职教师代为教学;其次,学校也没有成立专门的基金对人文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三)内容设置未能体现高职特色。高职院校不同于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和院校特色,因此,在人文课程的设置上也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出适应高职学生培养目标的人文课程教学内容。但是,从目前高职院校人文课程的教材选择和课程设置来看,大多沿袭、模仿或直接使用其他类型院校的书本和模式,无法体现高职特色。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借用本科院校的书本和模式,但是,本科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论与高职院校严重不符;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借用中职学校的书本和模式,但是,中职难度相对较低,无法满足高职教育对人才能力培养的需求。

四、诗教视阈下高职人文课程教学改进措施

鉴于我国高职院校人文课程教学的现状和问题,笔者结合“诗教”这一概念,以人文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功能,探究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文课程教学的有效措施。基于诗教视阈即指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导向,构建高职院校的人文课程。

(一)优化课程结构,构建高职人文课程体系。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导向构建高职院校的人文课程体系,应根据人文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功能优化课程结构,主要包括教学内容设置和跨界融合设置两大部分。

1.高职院校人文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设置。一般来说,高职院校传统人文课程的内容主要设置包括三大方面的内容:其一,人文社科类课程,如社会学、法律学、经济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等;其二,哲学类课程,如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其三,健康教育类课程,如心理健康与疏导、体育与健康等。这些对于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目标来说是远远不够,因此,我们必须站在诗教角度,在教学内容中添加一些与我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类:其一,传统文化类课程,如历史文化、国情文化、儒家文化等;其二,文学艺术类课程,如音乐、美术、书法、文学等。

2.高职院校人文课程体系的跨界融合设置。人文课程的涉及面很广,而很多科目的课程在某些部分是交叉互通的,因此,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普及人文n程,必须善于将人文课程和专业课程跨界有机融合。在把人文课程纳入高职院校基本课程设置体系的同时,将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寓人文素质教育于职业技术教育之中。

例如,在“职业专项技能”、“职业通用技能”这些专业课程中,包括了职业道德素质、语言表达能力、社会德育教育等于人文教育紧密相关的课程,因此,可以将这些研习专业课程必备的素质教育纳入人文课程范畴,开展演讲口才、面试要点、社交礼仪、安全常识、文化艺术欣赏等课程,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适应职场和社会的综合能力。

又如,在“职业专业技能”教学中,部分内容的理论知识是非常晦涩难懂的,并且其实践操作也是极其困难艰辛的,因此,专业课教师在讲授这种类型的内容时,要善于将人文精神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并且通过专业课的研习,也能够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人文素质课程开发范畴。仅仅通过开展人文课程进行人文教育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校要鼓励并支持学生搭建各种类型的交流平台,如社团(诗社、书法社、绘画社、音乐电影鉴赏社、演讲辩论社等)、艺术团等,将一些具有相同课余爱好的学生自发组织起来,通过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进一步发展爱好并发挥特长,提高个人人文素质。

(三)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来丰富人文课程体系。如果我们将人文课程的课堂教学看作第一课堂的话,我们便可以将一些在课堂之外开展的人文课程看作第二课堂。学校要积极组织和开展第二课堂,如专题讲座、主题辩论会、诗歌朗诵与写作比赛、文艺汇演、人文知识竞赛、人文类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对于人文课程的热爱,并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眼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加强师德建设,建设人文素质教师队伍。高职院校人文课程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已经成为制约高职人文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人文课程教师的整体素质。首先,学校可以拓宽招聘渠道,利用优厚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文课程专业教师人才加入;其次,学校可以邀请高等院校的专业讲师来对本校人文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再次,学校还可以派遣年轻的具有潜力的教师到高等院校进行进一步研习和深造;最后,学校可以指定一些奖惩措施,激励教师主动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张乐农.基于诗教视域的大学文化实践――以大连大学丰泽之轩诗词书法工作室为例[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3)

[2]卢倩.孔子“兴观群怨”诗教观的现代教育意义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4

[3]陈鑫.产业文化育人视阈下的高职人文课程改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4)

[4]袁锦贵.面向职业生活,以“知行合一”为导向构建高职人文课程新体系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1)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4JGB353)

【作者简介】刘莹莹(1982―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硕士。

上一篇:英美概况课程总结范文 下一篇:公差测量课程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