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职招生制度

时间:2022-09-16 01:42:02

谈高职招生制度

摘要:本文以教育者的视角全面分析了现阶段高职教育招生现状和招生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为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办学经验。

关键词:高职教育 招生制度 发展 革新

1 高职教育招生难现状分析

1.1 高职招生在整个高等院校招生中处于次要位置,不利于高职教育社会地位的提高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当前的高职招生工作中,作为高职院校主要生源的普通高中考生一般都列在最后一批进行录取,这就在政策引导上使得高职教育处于较低层次,直接导致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普遍缺乏认同感,高职成了考生的无奈选择,从而降低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1.2 当前高职招生制度不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培养目标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存在较大差别。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生源均来自高中生,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学目标和本质属性发生了偏移,而且在政策方面也未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

1.3 当前高职招生制度不利于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近些年,国内的教育形势不容乐观,普教热、职教冷的现象相当严重,与中职毕业生考入高职就读的数量、比例明显偏少是密切相关的。中职院校的升学机会有限,加之社会普遍认为在中职院校就读前途渺茫,因此大多数学生对中职院校比较排斥,导致中职院校的生源数量和质量逐日递减,大部分高职院校不得不将高中生作为重点招生对象,生源的质量差、学生数量不多逐渐成为制约中职院校长远发展的“瓶颈”。

2 应对措施

2.1 转变观念,迎接挑战 目前,招生难本身已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剧,国外的教育机构纷纷进军国内市场,给我国的职业教育带来巨大的压力。为了增强自身实力,灵活应对紧张的教育形势,我国的高职院校必须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技能培训,不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高职院校应该主动出击,响应国家提出的“走出去”战略规划,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互动,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同时,要围绕教育市场的变化规律确定治学方针,以市场为导向开展高职教育,不断完善信息建设和专业建设,结合市场情况进行资源重组、联合办学、经费筹措,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特点的办学思路。

2.2 合理制定招生计划 在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指导下,优化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立高职人才培养计划和高职招生计划。广泛征询高职院校的意见后再将年度招生计划逐步细化、分解,保证招生计划与院校的办学资源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有利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发挥最大效益。强化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内涵建设,按规定年度招生总计划的10%-15%用于院校自主招生,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适应经济社会个性化的用人需求。

2.3 紧抓教学,办出特色 要体现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就必须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学管理,并根据社会需求科学规划专业课教学,对不符合市场经济的专业进行调整,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为现代化建设增砖添瓦。高职院校在专业设计方面,不仅要兼顾产业结构变革对人才结构的影响、经济发展所需的就业岗位及人才层次定位、家长的心愿和学生意愿,同时要注重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分析专业的服务层面以及专业的内涵和教学目标,尽可能地为专业课程的设计提供参考。

2.4 搞好宣传,服务学生,重视学生就业工作 一是发挥政府职能,推进校际合作,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对高职职业教育有客观的认知。从观念上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政府和教育部门在推广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的参与更有利于高职教育被人们所接受。

二是要突出重点,善用宣传技巧。特色办学是解决高职院校招生难的一项有效措施,高职院校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宣传本校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办学特色,使学生和家长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有客观的认识。同时,根据国内教育市场的规律,大部分农村偏远地区的学生信息相对闭塞,高校应派出一部分宣传人员深入农村地区,就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为学生提供周全服务。

三是在提高办学质量的同时,高校还要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对就业的课题比较迷茫,对社会、对工作岗位等诸多方面缺乏认知,导致其在就业或择业时往往不知所措。作为担负人才培养之重任的职业院校,应针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通过校企合作等措施,着力提高院校的就业率,以此来吸引更多生源。

3 结束语

总之,高职招生制度的首要目的是公平、公正、科学地为国家和社会选拔合适的人才而培育之,这不仅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也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虽然目前高职招生制度中还存有相当多的问题,但是在国家规划纲领的指导下,最终将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元化的招生体制。

参考文献:

[1]陈敏.中外高校招生制度比较[J].民主,2006(6):14-16.

[2]洪雪辉.初探当前高校招生制度[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8):307-309.

[3]王谦,史青宣.中日大学招生制度比较[J].中日问题研究,2006(8):31-34.

[4]张林狮.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探析[J].生产力研究,2006(4):121-122.

[5]白水泉.浅谈招生入学考试改革[J].绥化学院学报,2008,28(3):141-142.

上一篇:浅议我国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建设 下一篇:加强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