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教材范文

时间:2023-03-22 21:28:02

基础会计教材

基础会计教材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计基础教材;会计等式;银行存款;定期存款;银行存款余额调节

[DOI]10.13939/ki.zgsc.2015.40.165

会计基础是中职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其内容和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实现。因此教材建设是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中职会计教材作为体现中职教育特色的知识载体和教学的基本工具,直接关系到中职教育能否为一线岗位培养符合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尤其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理解能力较差等问题,而会计又是比较专业的学科。因此,教材内容设计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提高。笔者在会计基础课程的多年教学过程中,发现一般的会计基础教材都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本文针对会计基础教材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旨在教学中和编写教材中作参考。

1 对一些关键概念表述前后不一致的问题――关于收入、费用和利润三要素的关系问题

一般的会计基础教材对收入、费用和利润三要素关系的描述为收入-费用=利润,这种描述已经受到很多学者和专家的质疑,笔者也认为这种描述不准确,因为这种表述导致教材中收入和费用的含义前后不一致。教材在讲授会计要素时对收入和费用的定义是按会计准则进行定义的,表述为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很明显教材中收入和费用是狭义的收入和费用,不包括得利和损失;而教材在讲授收入、费用和利润的关系时表述为:收入-费用=利润,公式中的收入和费用是包括得利与损失的,即公式中的收入和费用属于广义的收入和费用。这就造成在讲授会计等式时的收入和费用的范围与讲授会计要素时的收入和费用的范围是不同,给学生学习带来困惑。例如,在一本会计考证辅导书上有这样的一道判断题:收入-费用=利润( )。要求学生判断题目描述是对还是错的,对在括号中打“√”,错则在括号中打“×”。对于这道题的答案有人认为是对的,有人认为是错的,其中辅导书的标准答案就认为是错的,而学生和大部分老师认为是对的。笔者认为这道题的两种答案都有道理,认为是对的理由是:收入-费用=利润是书本中的其中一条会计等式;认为是错的理由是:会计准则对收入和费用的定义是狭义的范围,不包括得利和损失;而收入-费用=利润公式中的收入和费用是包括得利与损失的,即公式中的收入和费用属于广义的收入和费用。这就是说,这道题的答案决定于出题人的意图,出题人认为公式中的收入和费用的为狭义范围,则这道题的答案是错的,出题人认为公式中的收入和费用的定义是广义的范围,则这道题的答案是对的。这就说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了解出题人的意图。所以笔者建议在编写教材时关键概念含义前后表述要一致。将会计等式表述为收入-费用+得利-损失=利润,这样既使收入和费用的定义符合会计准则、会计长远等式符合全面收益观;也解决了收入和费用的概念表述前后不一致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学习。

2 对一些关键概念表述含混不清的问题――关于银行存款与其他货币资金的定义问题

一般的会计基础教材对银行存款的定义是:银行存款是指企、事业单位存放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中的货币资金,笔者认为这样的定义与其他货币资金的定义含混不清,从教材中银行存款的定义可看出银行存款是根据存放地点来定义的,是指存放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货币资金,但其他货币资金不也是存放在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吗?教材对其他货币资金的定义是指企业除现金、银行存款以外的其他各种货币资金。这样含混不清的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的定义,必然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困惑,造成有些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好地区分银行存款与其他货币资金的情况。所以笔者建议对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的定义应明确两者的区别,根据账户种类与用途进行定义。如银行存款是指企、事业单位存放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中的基本存款和一般存款账户中未指明用途的货币资金,其他货币资金是指企业存放在临时存款账户和专用存款账户的指明了用途的货币资金。这样定义对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就容易区分,且实际也主要是依据存放地点(其实是指账户种类)和用途来区别的。

3 对一些实际问题避而不谈的问题――关于定期存款的处理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为了提高货币资金的收入率,会将暂时不用的存款转作定期,但对定期存款的归属,因为《企业会计制度》没有明确表述应该如何处理,所以一般的会计基础教材就对这些经常发生的实际问题避而不谈,导致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无所适从,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各自都按自己的分析理解去处理,因此做法有多种,有的划分作银行存款,有的划分作其他货币资金,有的还划作投资等,笔者建议在编写教材时,编者应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对“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内容的规定,综合实际中大家数人的意见和做法,给出一个归属划分的态度,笔者个人认为定期存款也应根据上面提到的银行存款与其他货币资金的定义来分别划归银行存款与其他货币资金,对未指明用途的定期存款记作银行存款,对已经明确用途的记作其他货币资金。

4 对一些知识内容安排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编制顺序问题

会计基础是中职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学生初次接触这门课程,没有接触过企业的实际知识,因此要求编写教材时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二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但是现在的中职会计基础教材对此考虑不够,在内容顺序的安排上有不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的,有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内容安排不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的,如一般的会计基础教材在讲授会计报表的编制时,都是先教授资产负债表的编制,然后再教授利润表的编制,笔者认为这种排序不符合学生认知顺序,不符合实际操作顺序。实际中是先编制利润表然后再编制资产负债表,因为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的填写需要利润表中的数据,教材中这样编排会给学生错觉,是先编制资产负债表再编制利润表。所以笔者建议在编写会计基础教材时应改变这种顺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顺应实际操作,对部分知识点进行适当调整顺序,使学生产生先编制利润表,再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直观印象,也使教材内容与实际操作相一致;内容安排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如一般的会计基础教材第一章的总论部分,都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6个会计要素,还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货币计量和权责发生制等会计基本前提和会计基础以及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内容。在会计基础开课的前两周,就阐述会计假设及其作用,以及权责发生制、实质重于形式等概念,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难以理解和掌握。笔者建议对于会计基本前提、会计基础及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内容,排列在教材的后面。

5 对一些业务举例与实际不相一致的问题――关于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举例问题

一般的会计基础教材在讲授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举例时,都是假定未达账项均发生于本期的情况,也就是把某一会计期间一方已入账而另一方未入账的所有款项认定是本期的未达账项。这种表述与实际不相符,现实工作中,企业每月都会发生未达账项。因此有些款项虽然在本期的银行对账单与本期的银行存款日记账上并不是同时存在,但是这些款项已经于前期在对方账面上有记录,因而这些账项并不是本期的未达账项,而是前期至本期的已达账项。实际不符容易造成学生在确定未达账项时常常会陷入两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认为某一会计期间一方入账而另一方未入账的所有款项一定就是本期的未达账项。例如银行在10月份已将本期的银行存款利息计入企业存款账户,因此在给企业的对账上记录了该笔业务,但是企业由于在当月尚未收到结算凭证而没有记为银行存款的增加,因此银行存款日记账上没有该笔业务,所以此项业务就是10月份的未达账项。在 11月份企业收到了该笔业务的相关结算凭证时,对这笔存款利息作为银行存款的增加,因此11月的银行存款日记账上记录了该笔业务,而在 11月份银行开给企业的对账单上则没有此项业务。因此,该笔存款利息业务就很容易被误认为是 11月份的未达账项,实际上这笔业务是已达账项,故在编制11月份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时不得将其作为未达账项处理。第二个误区认为编制本期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未达账项均是本期产生的。这里所称的未达账项是指截至本期一方入账而另一方尚未入账的款项,具体包括本期产生的未达账项和前期产生而本期仍未到达的账项即跨月份的未达账项。所以笔者建议在编写会计基础教材时应符合实际操作,以实际发生的事例作案例。

会计基础教材的上述问题,不是某一版本的教材问题,是大多数教材都存在的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是解决学生入门难问题的方法之一。总之不管是教材的设计编写,还是教材内容的表达,其对象主体都是学生。所以对中职会计教材的编写要符合中职学生特点:中职学生理论基础比较差,理解能力差,但一般比较活泼好动,思维敏捷,动手能力较强,另外中职学生在学习上以能使自己获得一技之长,将来找个好工作作为学习的动力,学习内容选择上考虑最多的是知识和能力对将来的工作的有用性,他们更多想学到实用理论和技能、积累从事职业需要的工作经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所以中职学生对直观性的技能容易掌握,而对很多抽象、空洞的专业理论无法理解。对上述一些相关概念表述前后不一致、含混不清、避而不谈、举例与实际不符等问题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提高。因此在编写教材时要不断完善教材内容,如定期存款的归属的科目;要结合实际进行案例分析,如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举例;对基本概念表述要准确、清楚,如银行存款的概念。

参考文献:

[1]周萍.对会计等式“收入-费用=利润”的质疑[J].财会月刊,2008(7).

[2]定期银行存款的账务处理[Z].中华会计网校论坛.

[3]梁先叨.中职《基础会计》教材重构初探[J].中等职业教育,2010(16).

[4]李敏.浅谈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中的未达账项问题[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基础会计教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基础会计;国家规划教材;错误;更正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276-02

在从事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实践中,长期使用高教社出版的中职国家规划教材,针对由张玉森、陈伟清两位主编的《基础会计》教材第四版中发现的小错误,试谈该教材中存在的概念理解和操作实务中错误的更正,请赐教!

一、关于会计基本职能的马克思观点与会计法规定的对应关系的更正

在教材第4页中存在这样一段话:马克思曾经将会计的基本职能概括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简言之,就是对经济业务活动过程的反映和监督。在教材第5页中“核算与监督的关系”图1-2为下图。

在我国会计理论界,把会计的核算职能理解为“观念的总结”,已形成普遍共识。而对于“对过程的控制”也达成三点共识:①控制的内涵是把握住客观事物(一个实物、一个经济组织或一个运行系统)的活动,对其进行约束和调控,使之按照既定的程序或路径运行;②控制的对象是经济活动中价值运动的全部过程;③控制的本身内涵比监督更能有力地表达“对过程的控制”的意义。不难看出,马克思对会计基本职能的归纳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应与我国《会计法》规定的“会计监督和会计核算”这一基本职能一一对应,而不是与会计的核算和监督一一对应。则原教材第4页中的那段话应更正为:马克思曾经将会计的基本职能概括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简言之,就是对经济业务活动过程的监督和核算。原教材第5页“核算与监督的关系”图1-2应更正如下图。

这样教材内容才会前后照应、准确严谨,以免造成会计法中规定的会计基本职能与马克思概括的会计基本职能的对应关系冲突。

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会计的基本职能所表现出来的功能,会计反映职能和会计监督职能到底谁在前面呢?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告诉我们:人们对经济活动中价值运动的认识就是“观念的总结”,他会利用价值指标和现代技术手段生成一系列大量的、有用的会计信息;尽管生成这些会计信息的本身不是人们的目的所在,但是拿到这些会计信息就能够有效地控制经济活动的价值运动,使之符合我们的要求,这才是目的所在。所以马克思归纳的“观念的总结”就没有“对过程的控制”重要,把它置于“观念的总结”的前面是理所当然的。在现代经济社会中,随着科学进步、经济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对过程的控制”功能的现代内涵,实际上就是会计作为价值控制系统所具有的功能,而不是仅仅理解为传统意义上对经济活动的事后监督,而应该加上事前的前馈控制、事中的日常控制和反馈控制等功能,起到全面协调企业经济活动、促进企业经济的正常运转的功能作用。在经济管理中,由于当今社会的国家意志较马克思时代的国家意志的存在性更强,现代会计对“对过程的控制”的这一监督功能,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有部分早以转化为行政管理职能,如:各级政府制定的计划、制度、经济调控政策、执行标准和管理规范等,而从会计的监督职能中剥离出去而被削弱,由此增强了会计对各级政府经济管理(如:审计、统计、税务)的服务功能。在实际工作中不难看出,现代会计实务中的监督职能较马克思时代的监督,因利益关系不可奈何地将会计本身的这一职能削弱,充分显示了现代会计的基本职能中会计监督职能不如会计反映职能重要,因此,现代会计基本职能中会计监督应在会计反映之后。

二、关于科目和账户区别联系比较的更正

教材第36页图表3-3中有这样一句话:“会计科目是国家通过制定企业会计准则而统一规定的”。专业会计人员都知道,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均属于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的组成内容。但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是不同的,在我国具体会计准则主要是对会计要素内容进行“定性”规定,特别偏重于对它的确认、计量、披露或报告等原则性问题做出限制规定,如:分析各种会计事项的特点,界定所引用概念的内涵及解释等,主要规范会计的决策过程。在会计准则中我们常看到:该项收支项目内容应“计入当期损益”。至于这个会计事项涉及内容要记录到什么会计科目,会计人员必须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的企事业单位的自身实际,依据企业会计制度去做出会计实务处理。会计制度是以特定行业的企事业单位或所有的企业作为对象,对会计要素的记录、计算和报告进行可操作性规范,它主要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使用和会计报表的格式、编制方法及其报送的时间和资料等内容加以详细规范;其规范内容不仅是体现在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中,更主要的是规范会计的行为与结果。会计制度在会计实务中的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实务中显得笼统其可操作性较差。世界各国的会计环境不同,有的国家只采用会计准则,有的国家只采用会计制度,来规范各自的会计工作行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会计制度。我国现阶段既使用企业会计制度又使用企业会计准则,容易造成这两个概念和内容的混淆。为此,将教材中前述内容更改为“会计科目是国家通过制定企业会计制度而统一规定的”更合适。

三、关于“红字更正法”理论操作指导的更正

教材第99页示例1中所讲解的错账更正,属于红字冲销法中第一种方法。讲授中,范例第一步填写“表5-20红字记账凭证”,其“摘要”内容表述为:“注销2010年12月31日转字第092号凭证”比原书中表述为“注销092号凭证”的更准确严谨,防止他人更改,达到与会计实务相吻合。同时,在将红字填写的记账凭证简化为会计分录时,教材是这样表述的(用方框把文字框住,代表红色字体):

有违背会计实务的实际情况,因为记账凭证的简化是会计分录,会计分录中表示记账方向的“借、贷”符号,其字体颜色是在记账凭证排版印制时已经固化在纸上,无法更改,所以教材中表示方法应为:

才符合会计工作的实际。第二步,根据登记账簿规则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记录应保持经济活动记录过程的原貌。因此原教材上填写的“表5-21蓝字记账凭证”中的摘要“报销差旅费”。其内容应更改为“订正2010年12月31日转字第092号凭证”的字样。使会计的实际操作实务与教材中的表述的规则要求一致。

四、关于账簿中“余额栏”标注规则错误的更正

首先,在原教材《账簿登记规则》所表述的第六项为:……没有余额的账户,应当在“借或贷”等栏内写“平”字,并在余额栏内的“元”位用倒立着“Q”表示。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没有余额的账户,应当在“借或贷”等栏内写“平”字,并在余额栏内用“Q”表示。为此教材中所阐述的账簿登记书写方法与《基础会计工作规范》完全是两回事。同时,在原教材第55页表3-28明细分类账、第105页表5-26结账方法、表6-3在途物质明细账、表8-8应收账款(总账)……等44处登记账簿和结账会计实务操作中,账户没有余额时,在账户的“余额栏”都不是用“Q”表示,也都不是用“倒立Q”表示,而是用“0”表示的。这与教材中给学生讲解的账簿登记规则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的登记书写要求完全不符,使账簿登记规则规定与会计实务操作相互脱离,其会计实务操作没有给学生起到示范性作用,为此,应将原教材第89页中“Q(倒立)表示”更正为“Q”表示;对原教材第55页表3-28明细分类账、第105页表5-26结账方法、第146页表6-3在途物质明细账和第八章中有关的登记账簿和结账会计实务中,账户没有余额时,账簿中的“余额”栏均应将“0”更正为“Q”。给学生进行操作实务的示范,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张玉森.基础会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乔元芳.“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之哲学辨析[J].广西会计,1991,(4).

基础会计教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基础会计;行动导向;内容;重构

[中图分类号] D230 [文献标识码] B

基础会计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是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财会专业的入门课程,学生此门课程学习效果会对其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如何合理安排基础会计课程内容、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对基础会计教学效果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一、基础会计教学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学校填报志愿资格线比较低,学生分数普遍不高。进入大学后,学生极易从高中阶段的紧张学习状态转变为完全放松,进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基础会计是一门内容繁琐的课程,学生对基础会计的学习是零起点的,一开始就要接触要素、科目、账户等多项抽象内容,尤其面对众多生疏的会计科目,很多学生的学习热情消失。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岗位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安排教学活动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教师通过设计、组织、协调整个学习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自主学习知识、掌握工作技能。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较强的课程,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可以将繁琐的理论知识内容简单化,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职业行动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二、现有基础会计教材的局限性

(一)理论与实践有脱节现象,不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与教学要求

基础会计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传统教材未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往往是先讲后练、先理论后实践,未建立起一体化的模式。很多基础会计教材既想把会计理论知识讲全,又想体现出高职高专教育的实践应用性,在某些环节加上了动手操作的环节,因此现阶段教材可看作是加上了操作的本科教材的压缩版,还未能真正建立一套适合行动导向模式的高职高专教材体系。

(二)教材内容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编排,不利于学生实际会计工作技能的掌握

为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现阶段基础会计教材多按会计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编排,一般分会计基本理论、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形式三个知识模块。会计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会计含义、对象、目标、假设、一般原则等内容;会计核算方法模块具体包含科目与账户、借贷记账法、会计凭证、借贷记账法应用、会计账簿、财产清查、财务报告等内容;会计核算形式则主要讲解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和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此种结构体系割裂了实际工作中各项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习过程中学生并不知道各项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地位及相互联系,学完后不会运用、难以留下深刻记忆,也不利于学生对会计工作技能的掌握。

三、基于行动导向的基础会计教材内容重构

(一)重构思路

依据企业实际会计工作岗位对高职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遵循会计知识认知规律,考虑到基础会计课程的特点及行动导向教学法的需要,重新序化基础会计教材内容。按照工作事项设置教学内容,按照工作步骤设计教学环节,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通过工作过程还原工作知识,删减不需要的理论知识。以企业实际会计工作事项安排教学任务,以实际会计工作步骤设计教学环节,学生明确任务后先学习相关理论与要求,再动手操作,做到边做边学,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学习相关会计知识,这时的学就是主动的、有目的性的学,因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幅提升。

(二)重构方案

笔者根据多年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经验,将基础会计教学内容分为认知会计工作、确认企业基本经济业务、识别与填制会计凭证、设置与登记会计账簿、组织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等六个项目。每个项目又进一步细分为二到五个不等的任务,各任务内部设置若干个工作步骤。

为遵循一般认知规律,第一个项目设置为认知会计工作,分为认知会计职业、认知会计核算基础、区分会计对象、应用借贷记账法四个任务,通过学习,对会计职业有个总体认知,对会计的核算对象有清晰的认识,掌握会计核算方法,了解会计业务处理的一般要求(此项目包含了设置账户、复式记账两种会计核算方法)。项目二为确认企业基本经济业务,分为核算资金筹集业务、核算供应业务、核算生产业务、核算销售业务、核算财务成果的五个任务,每个任务内通过设置分析账户、编制分录等步骤,使学生清晰区分不同类型经济业务,并会进行会计处理(其中生产业务核算中包含成本计算内容)。项目三为填制与审核凭证,设置识别与填制原始凭证、识别与填制记账凭证两个任务,每个任务内又分为识别、填制、审核与保管等内容。项目四为设置与登记会计账簿,按业务顺序分为设置账簿、登记账簿、更正错账、对账与结账四个任务(其中任务二登记账簿中包含会计核算组织形式相关内容)。项目五为财产清查,分为清查库存现金、清查银行存款、清查实物资产、清查往来款项四个任务,每个任务内又分为清查准备、清查组织实施、处理清查结果等步骤,使学生掌握清查工作流程。项目六为编制资产负债表,分别设置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三个任务。

项目一认知会计工作为会计基础理论部分,项目二到项目六则按照企业经济业务处理顺序依次展开,反映了会计岗位业务技能的要求。学生完成任务、执行各步骤的同时,学习了相关专业知识与要求,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穿插于各个工作步骤,学习效果会有明显提升。

[参 考 文 献]

[1]李占军.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研究新论[J].财会通讯,2012(2)

基础会计教材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体系;研究

高职高专教材体系建设,是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高专教育应用性培养目标的实现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历史起步较晚,时间较短,教材体系建设滞后,已成为影响与制约专业建设的一大瓶颈。因此,如何构建教材体系,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就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的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本文将通过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研究,试图找到符合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为其他教材的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探索。

一、现有《基础会计》教材体系的现状分析

目前,市场上的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形形,大多不符合高职高专教学的实际需要。有些教材虽有所创新,但也没有突破原有教材的编排只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的怪圈。其高职高专院校所使用的《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大部分都采用了“五部(步)编排法”,即:第一部分为总论,主要介绍会计核算的法律规范;第二部分为账户与复式记账,主要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原理;第三部分为工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主要介绍借贷记账法在工业企业经济业务中的理论应用;第四部分为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及账务处理程序,主要介绍证、账、表的理论应用与相互衔接;第五部分为会计工作组织,主要介绍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会计电算化等。

从以上教材的内容编排及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其优点为理论性较强,内容编排全面、完整。但其缺点与不足,亦非常明显。根据笔者多年来讲授并使用《基础会计》教材的实践及研究经验,对现有使用的《基础会计》教材归纳并总结出以下缺点与不足:

1.教材编排不符合高职高专教育关于“理论必需、够用,突出实用性”的原则

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其特点是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及就业竞争力。而我们多年来所使用的《基础会计》教材,理论性极强,且内容多而全面,相反,反映和体现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内容,则少之又少,不符合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的原则。

2.教材编排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人类的认知规律一般是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是从感知具体的物质和现象开始,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剔除感知对象的非本质属性后,来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按照《基础会计》教材的“五部编排法”,其第一部分内容,在没有涉及任何会计业务的情况下,直接安排会计假设、会计的一般原则、会计计量属性等会计核算法规内容。而需要先介绍的有关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等内容,则安排在了最后一部分。由于其理论性极强,教师又不便于利用会计业务进行举例。因而,该部分内容的编排严重超前,内容安排盲目,学生感到很突然,很茫然,不知所措,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以后内容的学习。

3.教材编排不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

近年来就读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都是直接从中学校门走入大学校门,其社会实践经验、经济知识及常识普遍缺乏。由于教材中编排的许多内容,不是通俗易懂内容,而是理论性极强的经济学知识和术语,且晦涩难懂,不利于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另外,教材没有从会计职业、岗位的角度来介绍其具体内容,而是单纯从会计管理的角度来介绍,学生感到不自然和陌生,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基础会计》课程一般在大学入学第一学期开设,由于新生入学较晚,教学课时少,教材内容多,加之近年来高校扩招,学生素质低等原因,学生所学基础理论刚刚入门,实践内容刚刚接触,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就结束了,可谓是蜻蜓点水,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大打折扣,而且不利于以后专业课的进一步学习及实训,也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未来的就业竞争力下降。

二、《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的具体思路

为了弥补以上《基础会计》教材体系的不足,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和研究成果,提出新的《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构想和框架内容。前半部分为理论加实训,后半部分为实践加实训。其具体架构为:第一部分为会计职业概述。主要从会计职业和岗位的角度,来介绍会计职业的概念、具体功能及单位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职业人员的岗位设置及管理等。通过该内容的介绍,使学生对会计职业及其相关内容有初步了解,并为以后各章内容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部分为会计科目(或账户)原理。主要介绍在企业会计要素的基础上,如何运用借贷记账法进行会计科目(或账户)的登记及分录的编制。该部分内容以理论性为主,内容简练,以体现应用性,理论必需、够用为目标,删除了原有教材的“账户分类”等内容,为以后实践内容的编排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该部分内容在编排时,除了安排理论内容外,还编排了一定的与理论内容相匹配的实训题,做到边理论边实训,从而达到掌握该部分内容的目的。

第三部分为会计科目的具体理论应用。主要介绍会计科目在工业企业经济业务中的具体理论应用。其核心内容就是编制会计分录。该部分内容在编排时,与第二部分内容一样,除了安排理论内容外,也编排了一定的与理论内容相匹配的实训题,做到边理论边实训,从而达到掌握该部分内容的目的。

第四部分为会计科目的实践应用。该部分内容是本教材的核心内容。由于会计职业的基本工作程序一般为: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和所附原始凭证登记各总账和明细账(日记账),根据各总账和明细账(日记账)编制各种会计报表。而在这一基本工作过程中,会计科目则贯穿了整个工作过程。基于上述原理,本部分从会计职业、岗位的角度出发,以会计科目为主线,贯穿会计职业的整个处理过程。分别介绍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的编(填)制及其相互衔接。该部分内容除了编排证、账、表的编(填)实例外,还同时提供了大量的单项和综合实训题,做到学生边学习、边实践,随时体现和增强动手能力,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并突出实践、实训内容”的原则,基本上达到了理论与实践1∶1的目标。同时,也为毕业生的校内综合实训及社会实习,提高就业竞争力奠定较好的基础。例如,本部分内容列举了目前企业常用的诸如增值税专用发票、借款单、入库单、差旅费报销单等14种原始凭证的格式、填制要求及方法,学生在了解和掌握了有关原始凭证填制的要求和方法后,为同时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在介绍完每种原始凭证后,相应增加了大量相同的空白原始凭证,以供学生单项实训用。另外,本部分内容取消了诸如“财产清查”等相关内容。

第五部分为会计核算法规。学生在了解和掌握了企业会计职业核算内容的基础上,主要介绍有关会计职业的相关核算法规,如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假设、会计职业的一般原则及计量属性等内容。由于教师可以通过前述经济业务实例来进行讲解,因而,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接受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的具体保障措施

1.以开发教材为教材建设的载体保障

作者在多年的《基础会计》教学实践中,对该教材的研究从未间断过。2010年4月,笔者为课题负责人申报的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研究”通过自治区审批,并将于2011年9月结题。目前该课题正处于研究阶段,将有一部充分体现前述原则与思路的《会计职业基础理论与实践教程》教材出版。为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的探索提供有益的借鉴。

2.以“双师型”教师为教材教学的质量保障

由于本教材的开发,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并突出实践、实训内容”的原则。因此,对本教材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要求授课教师既具备会计职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要具备指导并带领学生进行教学实训、实践的能力。也就是授课教师应具备“双师型”教师的资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会计职业基本理论水平和实践、实训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3.以会计模拟实训室为教材教学的环境保障

由于本教材实践内容繁多(接近于50%),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会计职业实际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对会计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在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会计实训的过程中,应在具备仿真的会计模拟实训室环境下进行操作、训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实训,就能感觉到比较真实,比较接近于企业的真实业务和环境,为以后学生毕业实习和从事会计职业工作奠定良好的环境和能力基础。

4.以师生的循环使用为教材教学的完善保障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本教材的开发也是如此。为使本教材尽快实现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要求本教材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断循环使用时,通过不间断的信息反馈,指出其在使用该教材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总之,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是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础,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于长春,黄国成.新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2] 本书编写组.新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与操作指南[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

基础会计教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元整合;职业学力;教学做评合一

一、高职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材的现状

教材建设是高校三大基本建设之一,高质量的教材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高职教材的改革与建设,开发出既符合高职教育特色,又满足职业发展要求的教材。

当前高职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选用的教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借用本科的“学科导向型”教材。这类教材忽视了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差异,偏重于人类职业行动历史结晶中的“知识结构”,而轻“业务结构”。另一类是基于德国“双元制”和新加坡“教学工厂”等人才培养模式,编写的诸如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的“工作过程导向”教材。此类教材混淆了教育过程和工作过程的概念,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过程规律,侧重于人类职业行为历史结晶中的“业务结构”,而轻“知识结构”。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在“工作过程化课程”中扮演的是“工具理性”的角色,由于缺乏系统的知识铺垫,“职业认知”缺乏渐进性和系统性,可迁移性差,发展后劲不足。

二、多元整合型一体化教材的出版

在中国即将迈入“十二五”之际,面对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和中国经济转型的迫切需要,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从“培养制造型人才”,向“培养创造型人才”转型。课程设计也需要从“专注与企业岗位对接的专业能力培养”,向“着眼于企业未来发展,兼顾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突出‘解决问题’和‘革新创新’能力的培养”调整。与此相适应,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率先在全国实施了以部级精品课程为主体的“多元整合型一体化”系列教材的开发。

“多元整合型一体化”系列教材,是在原有的学科型教材和现有的工作过程导向教材的基础上,以“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为基本内涵,以多维“整合论”的“健全职业人格”③为导向,以学生的“职业学力”,特别是“学习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方位训练为重点,以培养适应“中国创造”之经济管理人才的21世纪新概念教材。教材以各领域“高等职业知识的纵向铺垫”为经线,以“业务要素”的“同步链接”或“横向穿插”为纬线,依照“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建构课程的“职业学力结构”。

三、多元整合一体化教材《基础会计:原理、实务、案例、实训》的基本思路

下面以我院编写的“多元整合型一体化”教材《基础会计:原理、实务、案例、实训》为例,介绍其基本思路。

(一)关注“工学结合型”教育所要求的“双证融通”与“互补”。

在把会计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与标准的同时,着眼于高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重要区别,强化对学生的“职业学力”,特别是“学习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方位训练,提出了建构以“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为基本内涵、以多维“整合论”的“健全职业人格”为导向的教材赋型机制的更高要求(见表1)。

通过本教材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7种会计核算方法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会计职业道德;而且还能掌握适应产业升级、工作岗位变迁要求的7种职业核心能力,即“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能力有关的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一般职业道德。

表1 “健全职业人格导向”的“职业学力”结构表

健全职业人格导向 职业学力 领域 内容

职业知识 专业知识 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7种会计核算方法)

职业核心

知识 “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详见本教材“附录一”)

职业能力 专业能力 详见本教材各章后“单元训练”中“实训操练题”的“专业能力领域”

职业核心

能力 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7种职业核心能力)。(详见本教材“附录二”表2-2-1-2)

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

道德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原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

一般职业

道德 职业观念、职业情感、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良心、

职业作风

(二)紧紧围绕“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依照“原理先行、实务跟进、案例同步、实训到位”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循序渐进地展开教材内容。

(三)“教学”、“训练”与“考核”环环相扣,“案例”与“实训”的比例适度加大,引入了兼顾“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全面考评体系。

(四)以“问题思维”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全书。

四、多元整合一体化教材《基础会计:原理、实务、案例、实训》的特色与创新

(一)创新了教材编写的体例,采用“原理+实务+案例+实训”多元整合一体化模式。

每章的内容都由“学习目标”、“单元教学”、“单元训练”和“单元考核”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学习目标”,是指通过每章学习,要达到的理论目标、实务目标、案例目标和实训目标。如第一章理论目标是:学习和把握会计的概念、特点、基本职能、对象和目标,会计的基本前提与基础,会计要素与会计恒等式等陈述性知识,并能用其指导“总论”的相关认知活动。实务目标是:学习和把握资产和权益平衡表编制、利润计算、会计核算方法与程序及“业务链接”等程序性知识;能用所学实务知识规范“总论”的相关技能活动。案例目标是:运用所学会计的理论与实务知识研究相关案例,培养和提高学生在特定业务情境中分析问题与决策设计的能力;能结合“总论”教学内容,依照“职业道德与会计伦理”的行业规范或标准,分析会计行为的善恶,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实训目标是:引导学生参加“会计概念和基本理论运用”业务胜任力的实践训练。在其了解和把握本实训所及“能力与道德领域”相关技能点的“规范与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切实体验“会计概念和基本理论运用”各实训任务的完成,系列技能操作的实施,《资产和权益平衡表编制实训报告》的准备与撰写等有质量、有效率的活动,培养其“会计概念和基本理论运用”的专业能力,强化其“自我学习”、“解决问题”和“革新创新”等职业核心能力(初级),并通过“顺从级”践行“职业观念”、“职业理想”、“职业态度”和“职业守则”等行为规范,促进其健全职业人格的塑造。

第二部分“单元教学”,包括“引例导入”、“教学环节”、“本章概要”三部分内容。全书以“引例”方式导入,共设计了9个“引例”,旨在为每章的单元教学提供“学习情境”。

“单元教学”的理论、实务、案例等教学环节,采用简洁、直白的方式,系统地展开各章“专业陈述性知识”、“专业程序性知识”和“专业策略性知识”。针对这些应掌握的各项知识,同步穿插了“同步思考”、“同步案例”、“业务链接”和“职业道德与会计伦理”等栏目,为各章理论目标、实务目标、案例目标、实训目标的落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书116道“同步思考”、“同步案例”、“业务链接”和“职业道德与会计伦理”问题,旨在既有助于每章理论目标、实务目标、案例目标、实训目标的实现,又为章后的“单元训练”提供系统的知识铺垫和业务示范作用。“单元教学”最后部分“本章概要”,通过“内容提要与结构”、“主要概念、观念和公式”和“重点实务和操作”等形式,既对“单元教学”中学生应重点把握的专业知识与业务操作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又对学生在“单元训练”中应掌握的重点提出了要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部分“单元训练”,通过“理论题”、“实务题”、“案例题”和“实训题”四大类型的自测题和主观题两类题型的操练,使学生复习和巩固“单元教学”的习得,促进其“学习迁移”,强化“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等“学力结构”的阶段性建构。受教材篇幅所限,每章“单元训练”只保留了理论题、实务题、案例题、实训题的主观题部分。

第四部分“单元考核”,是对“单元教学”和“单元训练”成果的全面验收,旨在通过“理论考核”+“实务考核”+“案例考核”+“实训考核”的多元整合、突出过程考核的考核方式,来评估学生在“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道德”方面达到的阶段性水平。

(二)教材资源丰富多彩,“主教材+助学光盘+网络资源包”形式多样。“多元整合型一体化”教材除主教材外,还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库。助学光盘收纳了涵盖每章“单元训练”全部自测题在内的“自测及考核”系统和“课业范例”两部分内容。全书共设计730道自测题、20道课业范例。《网络资源包》包括PPT电子教学课件、《习题、答案与提示》(涵盖各章全部自测题、主观题)和各章学生考核手册三部分内容。大家只需登录到东财出版社的网站www.省略就可下载,这些教学资源为教师课堂教学演示,学生课后自学辅导、训练和考核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三)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了自动化、无纸化,符合会计成本效益的原则。助学光盘的“自测及考核”系统是东财出版社专门开发的软件系统,具有随机组题、自动评分、显示答案和输出成绩单等多种功能,使学生的课后训练、自我测评完全实现了自动化、无纸化,解除了教师出题、阅卷之苦,符合会计成本效益的原则。

(四)充分体现了“教、学、做、评合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职教新理念。“课业范例”为每章“单元训练”中的案例分析题和实训操练题提供了示范、参照作用,化解了学生完成课业中的难点,为学生独立、顺利完成课业提供了帮助。

(五)教材各章“单元训练”与会计职业资格考试紧密结合,考核标准、题型与会计职业资格考试一致,有助于“双证书”制度的推行。

如何培养适应中国产业升级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兼备的,具有“健全职业人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如何使我们的课程改革、建设与我国的产业需求保持同步?如何充分整合、利用、共享部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宝贵资源,还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多元整合一体化教材《基础会计:原理、实务、案例、实训》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许景行.基础会计:原理、实务、案例、实训[M].大连:东北财大出版社,2010.

[3]周雪艳.基础会计:原理、实务、案例、实训[M].大连:东北财大出版社,2010.

[4]梁胜龙.高职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内江科技,2011(09).

[5]沈海娟等.关于高职教材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36).

基础会计教材范文第6篇

【基金项目】本文是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会计》院级精品课程课题成果,课题编号:KC2012Z4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 基础会计 教材 结构 内容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06-01

一、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教材的必要性

“基础会计”是经济和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阐述会计的基本原理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基础。至今为止,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实践中,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通常是平行或者分离的,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计划在内容上协调不充分,很难实现两个学习场所(即课堂与实践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学习。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往往是一本理论教材和一本实训教材。学生也很难将在理论和实践学习中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融汇一体,形成整体化的职业行动能力。这样,对于初学会计的学生而言,基础会计是一门概念繁多、理论抽象的课程,对学生专业思维和理解能力是一个挑战,以往有些学生觉得理论教材上很多问题看不懂、不能有效理解,特别是对会计基本原理的学习,由于没有感性认识,都是抽象的理论阐述,学生理解非常困难。这就导致学生丧失了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导致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起来异常困难,所以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课程的教材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需要。

二、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教材的可行性

实际上,本课程传授的是会计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因此本课程有较强的实务性和可操作性,可以要求教学做到理论与实务并重,使学生不但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原则的概念,而且能熟练地运用会计的技能方法。该课程的实务性和可操作性在编制教材时都可以体现出来。针对传统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逐一解决,在新编教材中体现其实务性和可操作性。

首先,教材的名称可定为《会计原理与实务》,顾名思义,该课程集理论、方法、技能于一体;其次结构和内容上也要有所调整以体现实务性,实现可操作性。

戴士弘提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能力本为’原则,或者说‘强调能力为重’的原则。在当前实现该理念的主要手段是‘项目课程’”。根据这个原则,结合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教学的理念,将原有的教学结构和内容重新分解、整合为九个教学项目,即:会计工作认识、会计科目与账户的设置、借贷记账法的认知、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财产的清查、会计报表的编制和企业基本业务综合核算。以项目为载体,明确每个项目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每个项目中设若干任务,每项任务又分任务描述、任务分析、相关知识、任务实施、实务演练五个部分。重新组合后的九个项目与原有的原理、方法、技能等知识容量基本相同。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教材建设是切实可行的。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会计教材的建设要突出特色

教材建设的特色表现体现在结构和内容的精心安排。

首先教材要紧扣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的目标,打破传统上以理论知识为核心,按会计核算方法构建的教学内容体系,转向以实际会计工作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从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开始,逐步介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处理全过程,以及各步骤的工作内容和操作方法,从而将独立的会计核算方法溶于工作过程中,实现项目教学,突出会计原理的应用性。

结构安排上的特色,第一个项目是“企业会计工作认识”,是让学生先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和方法有个总体认识,明确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接着介绍会计机构和岗位设置,让学生对自己未来的会计人生有个初步的描绘,对自己的会计职业生涯做出初步的规划。第二个项目是“会计科目与账户的设置”,让学生清楚,“会计精明算计”是“算”什么,借助什么工具来算。接着第三个项目是“借贷记账法的认知”,是告诉同学们要用“借贷记账法”运用“账户”这个工具来“算账”。紧接着,教材在介绍了借贷记账法后,以一个模拟的会计主体一个月的经济业务为案例,采用仿真的账证资料,指导学生按实际工作流程和账务处理程序,从经济业务的发生到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簿的登记到会计报表的编制,完成一个完整会计循环的各项工作,并在操作过程中引入相关的理论知识,注重方法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教、学、做相结合,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突出了职业能力的培养。

内容上,教材以项目为载体,明确每个项目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每个项目中设若干任务,每项任务又分任务描述、任务分析、相关知识、任务实施、实务演练五个部分。在教学中,首先提出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和学习任务,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自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主动去寻找和思考完成任务所需的会计原理和方法,接着教材还应列出任务实施的结果,以便有助于学生解决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激励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然后,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进行实务演练,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最后每个项目设考核表,检查学生学习效果,教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尚未理解和掌握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类指导,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这样的设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

教材建设改革的地方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先理论教学后实践教学,理论实践相分离的教学模式;要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达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F.L劳耐尔,高林,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基础会计教材范文第7篇

摘要:基础会计是会计类专业的入门课程,作为能够对学生后续学习产生重大影响的专业基础课,教材的质量直接影着课堂教学的效果。现有出版的《基础会计》教材形形,种类繁多,但是大多都已经不能适应高职高专的实际需求。本文就《基础会计》教材编写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浅谈《基础会计》优质教材编写的改进方向。

关键词:基础会计;优质教材;改革

基础会计课程属于会计专业的基础课,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这门课程的学习掌握的好坏对学生今后学习相关专业课程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现有的各种版本的基础会计教材内容老旧,技能要点不突出,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及会计发展的需要,而且高职高专这个层面的学生有自己的特点与需求,这就势必要求我们改变原有的教材体系和内容,形成符合高职高专学生需要,具有鲜明特色的优质教材,从而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

一、现阶段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编写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的组织编排以逻辑式和直线式为主

一般教材的组织方法是以传统的章节设置的,即逻辑式组织方式,按照有关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组织教材各章节内容。各部分内容自成一体,互相之间关联性不大。教材内容编排通常采取直线式排列,也就是对教材内容采取环环相扣、直线推进、不予重复的排列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内容的前后重复,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但不能连续重复编排教材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可能使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掌握疑难知识。

(二)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

高职教育突出会计技能在实际工作的应用,而本科教育突出理论研究,这两种教育所使用的《基础会计》教材内容应当有所区别,理论深度和广度、侧重点应当有所不同。但很多高职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先讲后练,但是练习的内容只针对一题一空,脱离了真实的会计核算情景,没有完整的配套信息和资料。学生通过这种模式学习完课程并不能胜任相关的会计工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三)案例陈旧教学形式僵化

会计课程抽象,很多实物并不能搬进课堂,仅靠凭空想象是很难理解的。尤其是教材中许多案例都是以企业实际情况举例,但学生都是刚刚迈出高中校门的孩子,对社会了解较少,并不能完全吸收课程中的内容。许多学生在学习一段之后失去兴趣就放弃了继续学习的劲头,致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基础会计》优质教材编写的改进方向

(一)教材组织编排应突破传统理念束缚

优质的《基础会计》教材应该是以会计核算程序作为组织方式,即按照建账-填写记账凭证-填写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告的工作过程进行内容的组织。各部分进行项目化教学,可在项目下建立子任务对内容进行分解。教材内容编排建议直线式与螺旋式相结合,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按照繁简、深浅、难易的程度,使教材的内容重复出现,逐步扩展,螺旋上升,加强学生记忆和巩固。这种方式重视学生的认知结构同教材结构之间的统一,易于保证学科知识的逻辑性,适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二)基于工作过程,提升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高职高专提倡的以能力为本位的《基础会计》优质教材,绝不是本科教材+练习题的压缩版这么简单,高职《基础会计》教材应更侧重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而不是简单的填凭证、登账簿、编报表。高职《基础会计》教材课程标准也应该由原来知识学习模式转变为素质培养模式,比如原来课程标准中侧重知识点和技能点的了解、理解和掌握,而现在的课程标准应该转变为具体的原始凭证的辨认、审核,记账凭证、账簿的填写,错账的更正等技能素质的培养。在教材的编写中进行学习任务的布置,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自主学习知识和技能,完成工作任务,将繁琐的理论知识通过工作过程的实施简单化,趣味化,提升职业辨别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案例应该贴近生活,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教材编写应在保证教材内容的科学严谨性前提下,尽量通过直观的图片、账表、小视频等多种教学案例形式达到教学目标,并且应该有拓展知识的补充,使基础会计教材可读性强。教材编写语言应该轻松活泼,通俗易懂,尽量通过身边生活的例子来说明问题,用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事物来给学生举例,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和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比如可以编制一些二维码印制在教材上,学生可以通过微信扫码的方式观看记账凭证和账簿填制的小视频。

参考文献:

[1]李占军,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建设研究新论,财会通讯,2012.2

[2]马西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基础会计教材建设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教育论丛,2013.08

[3]陆晓艳,基于工作过程谈高职会计教材改革,考试周刊,2011(69)

基础会计教材范文第8篇

按照ISEC项目的课程教学要求,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由任课教师拟定,按照国外的教学大纲要求编写英文版的教学大纲,选用英文原版教材或中英文教材,采用英文或中英文授课,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明辨性思维。在会计国际化的趋势下,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已基本趋于一致,但是会计实务和会计专业教学体系与国外还有一定区别。国内高校的会计专业课程有比较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材体系,特别是《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与国外的教材有较大的差异。因此,需要充分比较国内外的《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拟定符合ISEC项目要求的教学内容。

(一)中外基础会计实务的差异分析。我国的基础会计实务与国外的会计实务还有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具体的会计核算程序。我国企业应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设立会计账簿,按照财政部规定的总分类会计科目设立总账账户,根据实际业务情况在总账账户下设立明细账户,此外还必须设立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两个特种日记账。国外的会计实务比较灵活,没有规定会计科目和必须设立的会计账簿,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立会计账簿体系,称为Accountingsystem(会计系统),包括Journal(日记账)和Ledger(分类账),会计业务多的企业在设置Generaljournal(普通日记账)和GeneralLedger(总分类账)的基础上,可以根据需要设立Specialjournals(特种日记账)和Subsidiaryledgers(明细分类账)。例如,我国企业的存货应设置在途物资、原材料、库存商品等多个总账账户,国外企业的存货可能就用一个总账账户,即Inventory(存货),或者直接以商品名称作为账户名称。我国的会计实务中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应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而国外的会计凭证仅有原始凭证,没有记账凭证,直接根据原始凭证登记日记账,称为Journalentry,即将企业业务的会计分录序时地登入日记账中,再根据日记账登记各分类账簿,称为Post(过账)。因此,我国的会计账务核算程序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日记账、明细账、总账———会计报表,国外的会计账务处理程序为原始凭证———日记账———分类账———会计报表。

(二)中外高校《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比较分析。基于上述中外基础会计实务的差异,国内传统的《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两部分,会计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以会计的含义为起点,介绍了会计的基本理论,重点围绕借贷记账法介绍工业企业的会计业务处理。会计实务部分主要介绍企业会计的基本手工操作实务。因此,国内的《基础会计学》课程既要求学生掌握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应用,还重点强调企业会计手工实务的操作。国外的《基础会计学》课程通常称为AccountingPrinci-ples(会计学原理)或Accounting(会计学),该课程基本介绍了整个会计学专业的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财务会计基础,还包括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国外《会计学原理》课程中的会计业务仅以商业企业为例简单介绍了企业基本的会计业务,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会计要素的重要项目,没有专门介绍会计手工实务,主要通过Excel表格和T字账介绍了日记账和总账的登记。国内的《基础会计学》课程更倾向于讲授财务会计基础,主要为后续的企业财务会计内容的学习奠定会计知识基础,国外《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比国内的教学内容范围更广,但具体会计理论和会计业务的内容要比国内的浅显易懂。

(三)中外高校《基础会计学》教材内容的比较分析。国内的《基础会计学》教材编排基本与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致,理论部分专门介绍理论,实务部分专门介绍会计手工实务。为了体现专业性,国内的《基础会计学》教材比较强调理论性和系统性,教材内容表述专业性很强,学生反映比较枯燥难懂。例如,会计基础理论的介绍强调会计理论知识的讲解,教材中缺少企业案例,仅仅以例题形式作为理论知识的补充。而且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成为独立的两部分,二者相互脱节。此外,国内《基础会计学》教材基本没有涉及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仅有部分教材在部分章节提到我国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与此相反,国外《会计学原理》教材内容广泛,将案例融入会计理论的介绍中,充分体现案例教学,内容表述清楚简单、容易理解。国外教材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联系在一起,按照AccountingCycle(会计循环),通过企业会计业务循环介绍了会计账户和借贷记账法,具体业务举例也是以商业企业为例,相对比较简单易懂,并且根据各章节内容配有会计报表分析相关知识。国外教材没有专门针对会计手工实务的介绍,所有会计账务处理都以会计系统中的表格或T字账的形式体现。国外教材非常强调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每个章节专门引入较多案例介绍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内部控制。例如专门介绍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和与会计职业道德相关的Sarbanes-Oxley(萨班斯法案)。国外的《会计学原理》教材关于财务会计基础部分除了介绍基本理论外还介绍了重要资产和负债项目,还包括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国内的《基础会计学》教材基本不作介绍。仅有部分教材在会计报表的章节介绍一些简单的会计报表分析内容。

二、中外《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按照ISEC项目的要求,《基础会计学》课程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一方面要体现国际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一方面还要考虑学生的适应性。由于ISEC项目要求安排的课程较多,《基础会计学》课程约有50课时,压缩的课时量也要求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删减。考虑到中外会计基础实务和教材内容的差异,在拟定ISEC项目《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时,应将二者充分融合,选取符合国内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基础会计学》教学内容及相应英文教材。从学生实际学习需求角度选取教学内容,例如将一些简单的会计知识,如会计发展、会计职能、记账方法优缺点等作为学生阅读资料,课堂授课配合案例讲解重点理论知识。考虑到会计专业的学生需要考取各种会计类证书,以及日后学生多在国内就业等实际情况,应将国外教学内容引入国内的《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中,以国内《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主,加入国外的案例介绍和会计职业道德等内容,而不应直接选用国外的教学内容,特别不能删除国内会计手工实务的介绍。同时,为满足部分学生出国需要,应选用简单的英文版教材,授课过程中简单讲解国外的会计业务,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外和国内的会计实务差异。英文教材可以作为学生课后阅读资料,但不能完全依赖英文教材,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看不懂英文教材,又听不懂课堂内容,影响课程的学习效果和效率。

基础会计教材范文第9篇

如何通过《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培养经管人才的会计素能,是关系到经管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问题。从经管人才应具有的会计素质和能力出发,运用比较方法研究发现:传统《会计学基础》课程在培养经管人才的会计素能上存在教学内容不够用、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和教材建设落后等不足,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对此,应面向经管人才会计素能培养,重构《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及教材支撑。

关键词:

经管人才;会计素能;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策略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提升高职教育经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途径,深化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基础是课程的教学改革。在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是通过开设《会计学基础》(或《会计学》)课程,以培养经管人才①的会计素能②。但在教学实践中,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与财务会计类专业的《基础会计》高度雷同,[1]难以发挥培养技术技能型经管人才的功能。如何通过《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培养经管人才的会计素能,是关系到经管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经管人才会计素能培养角度,探讨《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管人才应具备的会计素能

经管人才的岗位胜任素质和能力是由多方面知识和能力构成的体系,会计知识和能力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与财务会计类专业人才相比较,经管人才具备的会计知识和能力有自己特定的内涵,这是由财务会计类专业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决定的。财务会计类专业培养的目标,是通过系列会计课程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会计信息加工者和提供者”,并能运用会计信息进行相关工作,如审计、财务管理、纳税申报等。而非会计的经管类专业培养面向各类企业相关岗位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其主要的知识和能力不在会计方面,但对会计知识和能力有相关的较高要求),那就是通过会计课程把学生培养成能胜任经济管理岗位的“财务报表阅读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众所周知,会计被认为是通用的商业语言,无论从事何种经济管理岗位和商业活动都要懂得这种语言和使用这种语言。会计信息是企业单位经济、管理决策的关键信息之一,做好其他单位的经济、管理决策依赖于会计信息,相应的经济、管理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必然包含对利用会计信息的知识和能力的诉求。所以,懂得会计语言是经管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能使用会计信息是经管人才应具有的基本能力。认识和明确经管人才应具备的会计素能内涵,是我们进行《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的前提。经管类专业人才会计素质能力诉求和财务会计人才的不同,也决定了两类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区别。财务会计类专业的会计教学,主要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遵循账务处理程序加工会计信息,培养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会计”。经管类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显然不能是教学生如何加工会计信息,而应是教会学生知道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培养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微观经济、管理决策的能力,即教会学生“懂会计”和“如何用会计”。

二、传统《会计学基础》培养经管人才会计素能的局限

在经管类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中,人们习惯地认为其教学目标与会计类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相同的。基于这种认识,《会计学基础》教学体系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材编写的规定,与财务会计类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基本一致,因而存在很大的局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学内容不够用传统上,经管类专业的《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并没有超出会计类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范围,主要包括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账务处理程序、财产清查、会计报表编制、会计工作组织、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等。这些内容集中于会计核算方法的讲授和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加工生成会计信息的记账技能。这种内容对于主要为后续专业课程打好记账方法基础的会计专业是合适的,但从经管人才的会计素能内涵来看,记账技术并不是经管人才会计知识和能力的重点,以这样的教学内容来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的素质和能力是不够的。因为它只能告诉学生会计信息是如何记录和组织起来的,却不能解释记录的信息是什么,更谈不上分析利用会计信息服务于经济管理决策。

(二)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目前,与教学内容的雷同一样,《会计学基础》教学方法仍然是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比较流行的讲授举例式教学,两类专业几乎无差别,并没有针对经管类非会计专业采用灵活适用的教学方法。一个重要原因是从事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将《会计学基础》的教学作为自己从事会计专业教学的“副业”。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路径的依赖及降低讲课成本的驱动,授课教师采用熟悉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便是一种“理性”选择,但却给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和人才培养带来不利的影响,以至于除少数有志于会计职业的学生对会计课程比较感兴趣外,大多数学生学习会计课程的目标模糊、兴趣不大,教学效果较差。

(三)教材建设落后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相呼应,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大多直接采用会计专业使用的教材,或采用与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基本一致的教材。[2][3]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教学素材及其逻辑体系都是为会计专业而设计,完全没有考虑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虽然近年来的教学改革推动了经管类专业的《会计学基础》教材改革,但都不完善,依然摆脱不掉编写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材的思想束缚,仅在原有会计教材基础上小修小补。例如,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并未根据其会计素能要求进行根本改变,教材体系依然是以借贷记账法及其账务处理为主。少量的适用教材虽然在内容体系上进行了改革,但在编写体例上没有新的突破。

三、培养经管人才会计素能的《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策略

如上所述,经管类专业对会计知识和能力有着明显不同于财务会计类专业的要求,从教学改革的角度看,两类专业的《会计学基础》应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内容体系、不同的教学方法及不同的教材支撑。根据本文的思考,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如下图所示:

(一)树立《会计学基础》教学目标的素能观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的素能观可以概括为: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会计概念背后的经济活动信息,发展识别、分析和使用会计信息的素质和能力,最终成为经管岗位的实务人才。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的素能观,是《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它要求《会计学基础》教学既要讲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更要讲授会计信息的使用;既要以会计一般原理为基础,更要考虑专业需求和学生需求,重视经营管理对会计信息的用途。

(二)《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优化立足于经管类专业学生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素能的培养,对《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形成以会计信息的理解、分析和使用为主线,以会计循环知识为基础,以财务报表要素信息解读和分析为重点的《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体系,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合理匹配,[4]改变传统《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与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会计素能诉求脱节的现象。1.简化记账方法和技术的内容。教学改革前,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的内容是以会计信息的生成为主,讲授借贷记账法、主要经济业务核算、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财产清查等技术和方法。这些内容对于经管类专业使用会计信息这个目标来说,实际意义不大,尤其是有关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的填报方法以及账务处理程序方面的内容更不是非学不可。所以,简化这部分内容并以易于学生接受的形式呈现出来就成为必要。2.增加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及分析的内容。传统上经管类专业的《会计学基础》课程并不包含这方面的内容。但经管类专业学生理解会计信息主要是通过对财务报表要素的解读实现的,应用会计信息则主要是通过财务报告和报表分析实现的。因此,增加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以及财务分析的内容,是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必需和够用”的体现。

(三)《会计学基础》多样化教学方法创新任何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都是教学过程内生的方法,有着自身存在的规律。不同课程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使同一课程对于不同专业而言,其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改革后的《会计学基础》教学的重心在会计信息的理解和使用而不是会计信息的生成,与此相应,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针对会计信息的生成,教学方法应侧重于记账逻辑的讲授和启发式教学,辅之以一定的模拟实践;而针对会计信息的使用,则可以引入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实施任务驱动,辅之以分组讨论等方法,加深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关注会计知识的应用的兴趣,提高学生利用会计信息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多样化教学方法创新,需要注意两点:第一,没有哪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只有适用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第二,无论是案例还是项目的设计,都要将会计知识和经济管理实务有机结合,编写典型案例和项目,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四)加强《会计学基础》教材建设鉴于经管类专业和会计专业采用同一种内容的教材的现状,考虑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和教学内容优化,借鉴国内外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材编写经验,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经过近年来对《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实践,我们提出如下《会计学基础》教材建设思路:1.构建教材结构新体系。《会计学基础》教材应围绕会计信息使用者阅读和使用财务报表,构建会计信息生成、会计要素解读、财务报表分析三部分内容相融合,以及从财务报表认知开始到财务报表分析结束的结构体系。具体包括:第一部分,会计信息生成(含复式记账、会计循环),介绍主要财务报表及其所包含的会计恒等原理、复试记账以及会计循环知识,使学生了解生成会计信息的基本方法。第二部分,会计要素解读(含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主要介绍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这部分内容对培养学生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的能力具有关键性作用。第三部分,财务报表分析,介绍财务报表结构及其分析。这部分内容将帮助学生掌握财务报表这种表达会计信息的独特工具,同时学会对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分析,培养获取和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管理决策的能力。2.教材编写与教学改革协同。教材编写应与教学改革协同,而不是为编写教材而编写。因此,要立足于课程改革,从《会计学基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材编写的协同性出发,全面加强《会计学基础》教材建设,使教材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1)教学目标与教材编写理念的协同。《会计学基础》教学目标主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实施而实现。作为承载会计知识信息的结构化载体,《会计学基础》教材应充分反映教学目标的统领作用。教材体系不应是会计知识的简单罗列,教材的体系结构和内容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这是《会计学基础》教材体系安排从财务报表认识开始到财务报表分析结束的基本依据。(2)教学内容与教材素材的协同。《会计学基础》教材素材的选择应能较好反映《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基本要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此,必须坚持“必需、够用”原则,在教材素材的取舍上,将对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不必需、不重要的记账技术素材简化,增加经管类专业必需而且重要的财务报表要素解读和分析的知识素材,努力增强教材的适用性。

四、结语

传统《会计学基础》课程在培养经管人才的会计素能上存在教学内容不够用、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和教材建设落后等不足,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人才培养功能。对此,应面向经管人才会计素能培养,重构《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及教材支撑,就成为《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还应该看到,适应经管人才会计素能培养的《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配合才能有效完成。例如,授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就是《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最终成功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胜任《会计学基础》的教学,不仅需要会计学知识,也需要相关专业知识,它要求授课教师应能从特定经济、管理活动需要的角度讲授会计知识。

参考文献:

[1]袁明哲,刘慧凤,唐蓓.关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实际需求的问卷调查及思考[J].商业会计,2014(17).

[2]樊行健.基础会计(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李占国.基础会计(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李辰颍,张卫民.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以会计信息的理解和分析为导向[J].中国林业教育,2014(4).

基础会计教材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高职会计 教材改革 工作过程

一、现行高职会计教材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2006年第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要积极构建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改革,教材先行。教材是实施培养目标的蓝图,是组织教学最主要的依据,教材决定了老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对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现有的大多数高职会计教材在编写时以本科教材为蓝本,名为“高职”,实为“专科”或压缩后的本科教材,缺少职业教育特色,与高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脱节;会计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割裂,缺乏理实一体化的教材,会计实训教材常常自成体系,与理论教材衔接不够,造成教师往往先采用理论教材进行理论教学,后采用实训教材进行实践教学,人为地造成理论和实践的不统一;会计教材在编写时为了侧重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往往重理论、轻实务,理论阐释过多……现行高职会计教材的编写大多数仍没有突破传统学科课程的框架,尚未形成具有鲜明的、符合高职特色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内容结构体系。

二、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会计教材应具备的特点

(一)职业教育现在提倡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构建由工作任务构成的以过程或项目为中心的行动型课程体系。高职会计教材在编写时应把课程改革的理念贯穿始终,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会计理论知识满足“必需、够用”。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教材内容除了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围绕职业岗位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更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活动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因此,高职会计教材在编写时要满足“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高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目标要求。

(二)高职会计教材在编写时既要注意到学科的最新发展,吸收最新的法律法规和最新实例,总结最新的职业技能与技术,增强教材的适应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特点,注重教材的趣味性。社会分工和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财经类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都处于不断地变动与提升之中。为此,编写高职会计教材要强调知识的新颖性,教材编写应紧跟时代新技术的发展,摒弃过时陈旧的内容,将新方法、新规范、新标准编入教材,提高学生就业上岗的适应性。

(三)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高职会计教材应采用灵活多变、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呈现方式,建设立体化的教材。立体化教材由主教材、实训教材、教师参考书、学生学习指导和试题库等组成,可以是纸质的,也可以是音像资料、多媒体资料。高职会计教材应采用形式新颖的体例,这不仅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动脑与动手结合,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究学习,体现“实用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

三、高职会计教材编写的思路

(一)以《基础会计》为例。《基础会计》首先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职业能力的“成型”课程;既是会计“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载体,又是会计专业认同、初级会计岗位职业技能训练的载体。对教师来讲,“怎么让学生入门”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学完产生专业自豪感和认同感”的愿望非常强烈。

《基础会计》教材在编写时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以会计基本理论知识为依托,以会计工作任务为主线,以大量实例、情境设计为载体,以技能训练和模拟实训为手段,对会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阐述,使学生对会计基本工作的全过程有一个完整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

1.以会计工作任务为主线开发设计教材。

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促进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是工学结合,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工作的过程为主线来安排学习的内容,这种基于工作过程所开发的高职教材的优越性已得到广泛的认同。因此,《基础会计》教材的内容可以会计工作流程为顺序来编写,如分为:了解企业和会计职业、认知会计工作所需的基础知识、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编制和报送会计报表、组织和进行财产清查、选择和运用账务处理程序等项目,项目下又分工作任务,增强教材实用性,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原有教材的结构形式,实现教材改革的突破。

2.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将理论和实训有机结合,重在应用。

教材中设置具体的公司作为学习情境,以该公司会计信息的收集(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记录(编制记账凭证)、汇总(登记账簿)、核实(财产清查)、生成(编制会计报表)流程为项目载体,并将完成项目各阶段的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该项目的同时获得相应的技能和够用的知识,体现“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的“教、学、做一体化”的职教理念。

3.教材体例丰富,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教材有教学目标、任务实施、阅读材料、即学即思、案例分析、技能训练等体例,重在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导入案例”模块,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兴趣,以此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进行。“任务实施”模块,适度讲解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素养,增强知识的系统性;“阅读材料”模块对相关新观点、新材料予以适当的介绍,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有兴趣的学生深入学习,有利于指引学生进一步学习,为学生提供课余学习的丰富资源;“技能训练”模块便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以《财务会计》教材编写为例。《财务会计》是会计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会计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它提供了从事会计职业的必备知识和技能。本教材在编写时应以最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为目标,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实践操作能力,紧贴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而编写。致力于培育具有一人多岗、一专多能、有较强的财务会计实务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1.突破原有教材结构体系,“以会计职业岗位”设计教材内容。

原有财务会计教材采用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为主线的财务会计理论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简单的例题和练习。教材看似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但是学生通过对这样的教材的学习,只会做虚拟的经济业务题,对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根本无法进行分析和处理。在《财务会计》教学中,学生接触真实凭证、账簿、报表的机会比较少,这些都是通过后续开设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来弥补的。由于在财务会计教学中缺乏实践环节,因而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以及掌握,使学生缺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受传统教材的限制,《财务会计》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的,教学方式一般是灌输式,注重讲授和习题演算。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缺乏新奇感,长此以往,也就缺乏学习兴趣。基于以上几个问题,《财务会计》教材在编写时应从会计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每个会计工作岗位任职人员所需的知识和职业能力,重新构建《财务会计》教材体系。《财务会计》教材内容按会计岗位设计,分成相对独立的10个岗位教学模块,分别为:出纳核算岗位、存货核算岗位、固定资产核算岗位、往来款项核算岗位、职工薪酬核算岗位、资金核算岗位、成本费用核算岗位、财务成果核算岗位、纳税申报会计岗位、总账报表会计岗位。每个会计岗位既有理论教学内容又有实务操作训练内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打破传统的理论教学体系,建立以职业岗位为单元的教学模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加大对学生职业岗位培训的力度,增强学生的岗位技能,为今后从事财务会计实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每个岗位均设有学习目标、能力培养目标,会计岗位职责,会计工作对该岗位的具体要求,以及典型的岗位业务资料,并附有相关的仿真原始凭证,以便学习者更容易接受,更好地培养自己独立处理会计业务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一系列的凭证、报表的编制让学生置身于一个仿真的环境中从事财务会计学习,学生通过动手将会计知识转化为自身处理经济业务的技能,既降低学习《财务会计》课程的难度,又激发学习的兴趣。

2.实用性强,可操作性高。

传统的《财务会计》教材理论与实训相分离,学生学完理论后再进行实训,两者脱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而且现有的大多数实训教材是以文字叙述的经济业务,经过改革后的《财务会计》教材应该采用完全仿真的原始凭证让学生进行实训。经过这样的实训,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才能和企业会计岗位的要求达到零距离。每一个会计岗位,在安排完必需的理论知识后,都有一个岗位技能实训,学完理论知识,接着进行岗位实训,把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实训结合起来,边讲边练,边练边讲,创新理论和实训有机结合。教材中采用的各种原始单据、账册、报表全部是最新的格式,学生可如临其境地分析和处理各种经济业务。

参考文献:

[1]秦玉霞.财务会计及实务操作[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2]高文青,张同法.基础会计――原理・实务・实训[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3]徐琨.新准则下高职会计教材改革[J].现代商贸工业,2010,(5).

[4]程淮中.关于高职院校会计教材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3).

[5]梁建民.《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改革初探[J].中国商界,2010,(194).

上一篇:视频教材范文 下一篇:高职教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