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思想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26 17:36:17

法治思想教育

法治思想教育范文第1篇

学校应在培养中学生法治意识中发挥主导作用

青少年的人格形成、品德培养,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培养中学生法治意识,应该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建立法治环境、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知法、懂法,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并用它指导自己的行为。首先应该提供良好的法治培养环境。一个学校的“法治”状况直接影响对学生法治意识教育的效果。学校在校规校纪方面应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在日常管理中,特别是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要照章处理。加大对“问题学生”的关怀和引导,绝不因人而异,要一视同仁。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其次是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教师是中学生法治教育的传播者,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言行举止对中学生法治意识形成的影响作用。要在提高教师的法律道德修养的同时,全面提升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等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自觉体现学科课程的爱国主义教育、民主法制观念、健康意识、环境意识等教育内容,使学生的个人素质在言传身教中得到提高。再次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法律常识课不仅仅是要让学生知道法律,更应该教会学生掌握法律、运用法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不仅要讲书本上的法律知识,更要多引用案例,尤其是发生在中学生身边的例子,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教会学生用法律指导行为。最后是引导中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法治意识的培养更多的是靠学生自己的吸收、内省、实践。引导他们遵循基本的价值取向,培养朴素的道德情感,懂得人生活在社会里是平等的、公正的,相互之间应该是富有同情心和怜悯心的。教育他们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社会应为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创造环境

社会是除家庭、学校之外的中学生活动最多的场所,社会法治环境对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影响力不可低估,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能激励中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反之,不良的社会环境会使鉴别能力不强的中学生误入歧途。孟母三迁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如果中学生平时接触到的人都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无疑对中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是有益的。有关部门对学校周边的各种娱乐场所要按有关规定彻底整治,严厉打击危害学校正常秩序、侵害中学生的各类犯罪活动,保障学生有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应该大力倡导新风正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依法治国的宣传教育,开展健康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学生,教育引导学生自觉远离游戏厅、歌舞厅、网吧等场所。另外,要注意加强对中学生自我保护方面的教育引导,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会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安全。

家庭要注意对中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是培养未成年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开端,是培养未成年人法治意识的重要一环,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道防线。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塑造中学生良好道德品格,形成完善的法律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家长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识,充分认识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亲子观、育人观,不包庇、不溺爱,在孩子面前起到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表率作用,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如果家长不遵纪守法,为人处事偏离法治轨道,很容易影响到孩子。适时地对孩子进行法治教育,培养孩子的法治意识,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形式教育孩子,比如陪孩子一起看《今日说法》、《道德与法制》等栏目,提高家庭成员的法律素质,培养良好的家庭法治意识氛围。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且正处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弘扬法治精神,把法治意识根植于中学生的思想中,引导他们自觉守法,用法律规范自身行为、维护自身权益,是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是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让我们共同努力,积极教育和引导,把中学生培养成具有现代法律观念和法治意识的合格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法治思想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园暴力 思想政治教育 法制社会 影响

校园暴力是指在校园中发生的暴力事件,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暴行为,以及学生对校园设施进行破坏的行为。而暴力行为不仅指肢体伤害形式,还包括语言伤害,心理伤害等多种形式。导致这种行为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很多青少年的家庭当中,不少父母只关心成绩,对孩子的心理和精神会关注的很少,缺少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另一方面在学校里,很多老师也并不注重孩子的德育教育。同时,青少年看到社会、网络、书本的暴力画面,自控能力差的人很容易去模仿,此时思想道德教育对于青少年便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将从“校园暴力”事件中分析讨论思念政治教育对构建法制社会的影响与作用。

一、从校园暴力事件中学习思想教育的缺失

网络中频频出现的校园暴力事件的暴力程度让人触目惊心。辱骂殴打、拍摄照片甚至视频、丢烟头等残忍行为与和谐的校园生活形成鲜明对此,校园暴力一般发生在下列人群当中,如D示:

从上述图表看出,校园暴力事件大部分发生在13到18岁未成年人当中,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思维日渐成熟却没有完全成熟,处于容易冲动的叛逆期,他们身体方面的巨大变化让他们更加注意身边的人,这加剧了其内心的敏感程度,容易产生嫉妒、攀比等心理,容易犯错误。而产生校园暴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如下表所示:

由此看出造成校园暴力的原因大多数是由于日常摩擦引起,例如广大发生曾经发生一起“初三学生因骑车碰了校友,在校内被打到吐血”事件。青少年暴力行为给其生理心理上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由日常摩擦导致的暴力事件在多地都连连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青少年的生活态度和思想观念出现了问题,因此对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的教育是必须引起家长和校方重视的。

二、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校园暴力具的措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犯罪率增加的同时犯罪阶层也逐步指向了未成年人,在一次次 “校园暴力”事件当中我们应该吸取教训,对青少年思想教育加以重视,以下从几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一)深化政治思想教育,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大多数的校园暴力事件主要由于日常琐事引起的,这在很多时候校方可以未雨绸缪,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根源上降低学生引发暴力事件的概率。

(二)灵活运用思想政治的教育方式。目前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大多的思想政治课都是枯燥无味的,对于步入叛逆期的中学生来说,接受晦涩的政治概念是很困难的,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更多的现代设备将政治课活跃起来,例如多讲述一些校园暴力事件的案例,利用网络给学生播放一些校园暴力事件的视频,同时灵活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避免青少年犯罪几率。

(三)积极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消除影响,引以为戒。学校可以多组织思想教育活动,让同学之间增进友谊,减少摩擦。用已经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作为案例,讲述其给学生身心带来的伤害,让更多的人引以为戒,并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灌输法制观念。

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对于构建法制社会的影响与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思想先导。邓小平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从目前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中可以看出,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降低犯罪率,维护法制社会和谐氛围的保障。

(二)法律本身的局限性要求法治国家建以思想政治教育来辅助。法律不是万能的,在“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中,法律不能无所不包,并且法律的建立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更多人树立法治观念,从根源上降低青少年犯罪的可能。只有法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管齐下,才是建设法治国家的主要途径。

(三)法治国家的建立需要正确的指导思想作为保障。当今社会的法治文明程度越来越高,对思想的控制也越来越强调法律程序,这是社会发展的必要趋势。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树立起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为法治建设提高正确的思想保证和条件。

四、结语

面对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我们应该反思从其中折射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缺失的消极影响。人们常说“少年强则国强”,面对犯罪阶层逐步逼近青少年层面的趋势来看,青少年的法治观念在很多时候代表一个国家的法治强度,而要想为青少年建立法治感念,思想政治教育是必要的途径,因此,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为青少年乃至全社会建立法治观念是刻不容缓的。

参考文献:

[1]蔡芳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校园暴力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姜显华.高校校园暴力及其思想政治工作对策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3]曹婷.法治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法治思想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政治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

新时期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教育,是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教育,以期提升大学生的法制意识。法制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体系完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注重大学生的道德法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在对大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我国历史和目前发展现状,引导大学生建立以公民道德建设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以集体主义为发展原则,以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为发展基础,树立团结友爱、爱国守法的公民形象,同时要以每个公民的发展为前提,尊重公民遵守基本法的规范。总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精神发展为原则,树立基本的道德规范。每位大学生都应该遵守公民行为准则,同时要自觉学习法律,要懂得法律的意义,树立法律权威性理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道德法制为基础,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促进其综合素养的提高,并有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体系的完善。

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强化教学体系法治化建设

对高校大学生实施思想教育工作,首先要在法制化环境下,其次,必须重视高校的法制环境教育,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做好环境铺设,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法制环境下接受更好的思想法制教育。高校大学生接受法制教育过程中环境也有很多类型,教学中应用的社会环境范围较广,包含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以及家庭环境等,这些环境因素均会对高校的教育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环境既有渗透性特点,也有隐匿性特点,所以在对大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要起到感染和引导的作用。不良的环境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大,而且会削弱高校思想法制教育的效果,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施。所以,高校在进行思想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育环境的优化。高校教育环境的改变可以从不同的方式实施,首先可以利用我国在几千年发展中的文化的沉淀,使大学生能够在良好环境的氛围下产生美的享受,以便其更好地接受思想教育,提高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兴趣,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其次要利用我国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提高思政法治化教育工作质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加强此方面的建设。比如,在校园内部实施精神文化建设并不断完善,促进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另外,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法治化教育过程中可以身边的实际联系周边的事物,并积极地引导学生实施自我学习,提高自我境界,这样才能够比较合理地对学生实施思政教育。在这种环境下进行教育工作的实施,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更多生动、活泼的教育,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体系的法治化建设水平。

三、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必须建立在法治化环境下,这是我国落实依法治国,全面建设法治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同r,能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法制建设水平,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健康长久发展奠定基础。高校教育中必须赋予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内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按照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积极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机制,并在其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在创新中深化改革,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和标准化,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冯晓卡.法制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1.

[2]章莉.法治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完善[J].赤子(上中旬),2015(1):124.

[3]杨德东.依法治校背景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天中学刊,2016,31(6):136-139.

[4]杨晓锋.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6(36).

法治思想教育范文第4篇

一、构筑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的思想动因。不少事实证明,“千腐败、万腐败,都是思想先腐败。”、、、等,这些高级干部之所以堕落,都是从思想蜕化变质开始,逐步滑向腐败深渊的。以此为鉴,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必须要下功夫祛除党员干部思想上的病毒,疗救其道德上的缺失,在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堤坝。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大思想教育力度。要把对领导干部的教育作为重点,把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作为培训党员干部的必修课。思想教育既要突出教育的广泛性,又要讲究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既要讲实效,又要造成一定的声势。要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把纪委、组织部门、宣传部门、党校、以及新闻单位的力量集中起来,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整体优势,形成纵横交错的思想教育网络,造成强大的思想教育攻势,使领导干部"不愿意腐败"。

要把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作为抓好德治的根本。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来武装人,使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从根本上增强政治免疫力,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侵袭,经得住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长期执政的考验。

要把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观念作为抓好德治的核心内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崇高理想,增强宗旨观念,并为之而不懈奋斗,把内在的道德要求付之于长期的从政实践,真正做到廉政、勤政、优政。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和克服的错误思想和行为,真正做到立党为公,用权为民。

要把提高党员干部的精神境界和自律意识作为抓好德治的重点内容。同志要求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好好想一想,参加革命是为什么?在领导岗位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该留点什么?想清楚这些问题,其实质就是要党员干部在精神上始终有一种高层次的追求,做到“其责己也重以周”,随时随地都能严于律己,慎于小节,管住自己。不这样做,所谓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就根本无从谈起。

二、构筑牢固的党纪国法防线,封堵权力腐败的通道。法纪松弛,对权力行为缺乏有效的制约、监控,其结果往往导致权力腐败的案件频频发生。因此,在新形势下,要从根本上遏制和防范腐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不仅需要全面加强德治,而且需要全面加强法治,真正做到依法制权,依法治官,依法行政,努力构筑牢固的党纪国法防线。

一是要强化法治意识。执政党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如何,对党的作风形象和建设法治国家都有着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法治,必须从抓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入手,着力使他们深刻理解,建设法治国家是国家和民族走向现代文明的必然趋势,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引导他们确立法律至上的理念,正确认识和处理权与法的关系,防止和克服权大于法的现象;使他们增强民主平等意识,克服等级观念、特权观念,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时,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带头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党纪政纪条规,并要结合一些典型案例加深理解,增强法纪观念,切实遵纪守法,管住管好自己,以实际行为维护法纪的权威性、严肃性,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二是要强化以法制权的监督制约机制。马克思主义监督学说认为,监督是国家的一种职能,是维护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的手段。从政治学的角度看,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减少以至根本遏制权力腐败,关键在于建立一整套便利、管用的权力制约机制,依法对权力运作实施有效的监督,使之合乎法制规范。为此,必须适当分解并合理配置权力,把决策、执行、监督等三权分离开来,形成相互制衡的关系,切实改变过分集权于个人的状况;规范财权、用人权和重大事项决策权的运作程序,强化对领导干部职权行为的监控机制,对权钱交易之类的腐败行为实施重点防范;完善加强事前、事中监督制度,强化对领导干部违法违纪行为的防范预警机制,切实改变监督滞后的状况;加大对打击报复举报人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保障群众依法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并通过深化政务公开等制度,加强对权力运作过程的民主监督;进一步理顺监督体制,强化纪检监察机关等专门监督机构的地位作用,使之真正能依法制权、以权制权。

三是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执政党的党员干部是否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是衡量社会法治实现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因此,他们更应该自觉地以法规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职务行为,模范地执行国家的法律、政令。从目前情况看,尽管党员干部依法办事的素质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存在问题仍然比较多,如为部门利益而违法违规、造假帐报假数据、搞“政策谋私”等。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一些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查纠监督,力求使党员干部的职务行为纳入法制轨道,真正体现公众的意志和利益,这样才能有力地推进法治,使党风政风不断好转。

法治思想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246-01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相关概念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通过一定的教育实`活动,使大学生形成符合特定社会、时代和人类自身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格的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特定的主体与客体,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联系,共同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发展产生影响。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的实现依赖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层面的相互促进与配合。立法层面,要求国家机关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特点与规律,合理地制定、修改、补充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执法层面,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严格依据法定职权和程序,执行和贯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司法层面,要求相关司法机关及司法行政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法定职权与程序,对违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法规的事件进行公正公平的司法处理;守法层面,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以及所有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群体、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和作为。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提升。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依法治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严格贯彻国家总体方针,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法治化。

(二)有利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主导意识和党的领导。当代大学生是我国人才战略的主要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使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在大学生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依法教育、依法指导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才能让这一目标达成。同时,大学生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新生力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能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党的思想教育,有利于培养合格的优秀学生党员,巩固和完善党的领导。

(三)有利于大学生合法权益的维护。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的缺失导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断出现如侵犯学生人权与受教育权、泄露学生信息等事件。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学生处于不平等地位的状态,而使高校和学生存在着行政法律关系。一方面,在学生权利受到侵害时,学校作为行政主体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学校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和保障学生权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法治化能更好地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维护大学生的合法利益。

(四)有利于高校与学生关系的和谐稳定。高校作为培养和教育大学生的载体,其与大学生之间既存在着一般意义上的管理与被管理、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同时也存在着法律层面上的行政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高校是否坚持依法治校,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管理模式与历年来众多高校被诉,且多以学校败诉收场情况有关。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权利意识和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大学教育和管理者必须坚持依法治理,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充分做到依法依据办事,充分尊重和保障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利,努力构建高校与大学生和谐稳定的关系。

(五)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目前,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主的政策性文件,从宏观层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和发展方向作出了规定和指引,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具体操作流程以及具体的规章制度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许多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都是从宏观层面进行分析,具体的可操作性缺乏,难以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运用法治视野,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法治化不失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种理性选择。

三、结语

依法治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法治化已成为依法治校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能摆脱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杨贤芳.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法制要素探析田[J].教育文化,2013(7).

[2]马家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治化探析田[J].现代企业文化,2008(17).

[3]闵辉.论法治理念培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田[J].思想教育研究,2012(2).

个人简介:

法治思想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法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是一种民主法治教育、公平正义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和充满活力的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法治教育与思想教育相融合,对大学生的行为观、道德观、学习观、职业观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对培养大学生的务实能力、团队意识和创新品质起着重要作用。

法制是法治的前提,法治是法制的体现和保障,要达到法治教育效果必须有法制作为前提。一些文件也专门提到,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对大学生要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教育部、司法部等联合的《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也明确指出:“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依法治国的百年大计。”可见,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举国上下的共识,而且正在全国各高校实施。

一、法治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

法治教育应渗透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体现,而且是依法治校的必然选择。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学生的法治培育往往被忽视。

(一)蕴涵法治精神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的缺失。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必须通过有效的载体来实现。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让人觉得没有时代气息、民主氛围,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是学校的主体,因此不能有很好地起到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作用。据了解,许多高校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诸如教育类、评奖类及竞赛类等活动为载体,这些活动虽然在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往往忽略了在保障大学生基本权益方面活动的开展,久而久之,大学生也就失去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信任。

(二)具备法治精神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缺乏。

从宏观上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工作的一部分,它必须由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形成合力,才会产生最大的效值。而在实际工作中,高校思政工作者是一支专职队伍,因此,高校学生思政工作者的思想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极其重要的。我们的思政工作队伍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有些思政工作者对大学生的认识存在偏差。一些工作者只把大学生看作是被管理者和受教育者,没有认识到大学生也是一个平等的主体,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有较强的强迫性和说教性,经常引起学生的反感。其次,有些思政工作者过于注重自己的业绩,在工作方法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导致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真正深入人心,从中也体现了思政工作人员缺少正义和效率的法律精神。

(三)蕴涵法治精神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的缺失。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必须有成熟的工作理念,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高校思政工作也不例外。但高校在梳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时,很多时候没有把法治教育融入其中。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理念缺乏法律精神的渗透,不但违背法治与德治要协调发展的精神,而且使其在指导实际工作中出现“一条腿走路”现象。另外,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往往缺少与时俱进的精神,工作思路较多地停留在过去管理学生的框架中,没有很好地考察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这就极有可能使当代青年所渴求的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安全等法律精神在大学生中丧失,甚至可能会使大学生在这些价值追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产生某些逆反心理。

二、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法治教育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和两个文明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思政工作者的重要法宝。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不但不能削弱,而且必须进一步加强。众所周知,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要想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必须突出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必须突出法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加大法治教育的力度,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功效创造有利条件。

(二)法治教育是依法治国、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增强法治观念,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法治观念,自觉在法律的范围内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此外,学校通过几年的努力,培养出了一大批遵纪守法、有法律知识的高素质的人才,他们走向社会,发挥骨干的作用,可为普法教育、依法行政、依法办法、依法经商、公正执法等起到良好的社会效力。同时,只有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的大学生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人建设的需要,才有条件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法治教育的具体设想

(一)将法治教育作为思政工作的载体、列为思政教育的重心。

法律意识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高校应将法治教育列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各种与法治教育有关的活动为载体,寓教于事,寓教于乐,结合社会、生活事例,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结合一些重要活动,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和遵纪守法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思考,由道德教育引导入门,了解法律、学习法律,依靠法治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知道“公平”、“公正”、“正义”,并追求公平、公正、正义。

(二)建立一支富有法治精神的高校思政队伍。

高等学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的摇篮,而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承载着培养合格人才的历史重任,可以说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直接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出现新问题、新情况,给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学生日常工作的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工作要创新,要合乎时代主流,要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需要,就要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思路广,业务精的高校辅导员队伍。

坚持深入的理论学习是使高校辅导员队伍拥有持久战斗力的有力保障。定期组织辅导员进行系统的法律、政治、政策理论学习,不断增强辅导员的法律基础修养、政治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蕴育法治的精神,怀着一颗公平、公正之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源泉。只有公平、公正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让学生信服,才能让学生从内心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形成长效机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达到思政教育的预期效果。

(三)建立法治精神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

要建立一种法治教育于其中的新的思政教育工作理念,摒弃传统的教条式的理念,即: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公平正义的教育、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一种充满活力的教育。思政工作者要具有法治精神,并在法治精神的指导下开展各项思政工作。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观念。同时,要培养具有法律精神的思政工作者,加强法律知识的积累和法律精神的培育,同时让更多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教师加入到思政工作中来,形成相互感染、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的新格局,从而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赵光昱.高校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革设想[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3).

[2]胡泽勇.试析法治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9.

[3]梁军.试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德与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3.

[4]李晨,冯国营.法治视野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08,NO.04.

[5]林国强.法德相济:法制道德教育整合研究[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VOL8,(1).

[6]梁利,王利民.道德与法治教育相结合共创和谐校园[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7,(4).

[7]查德义.大学生法制教育缺失的危险[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VOL7,(3).

[8]王雪霏,朱国良.和谐法治视野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山东电大学报,2008,(3).

[9]于伟东.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及培养途径[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VOL10,(1).

[10]王朋瑾,徐光君.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建设[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1).

法治思想教育范文第7篇

法治精神是一种优良的品质,对依法治国、依法治校极为重要。现阶段,高校法制教育还存在理念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如何克服高校法制教育问题、走出当代大学生法治精神培养困境、科学有效地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已经成为业内外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法治精神的内涵出发,梳理了当代大学生法治精神培养的主要困境,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旨在合理解决当代大学生法治精神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法治精神;困境;对策

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对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各大高校学生犯罪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法律教育、法律素养培养失效的问题十分突出,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面对大学生法治精神培养的一系列问题,我们有必要积极应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整体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一、法治精神的内涵

法治精神是法治认知、法治情感、法治意志、法治信念、法治价值观的统合体,五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主体。一是法治认知是基础与前提,法治思维将直接影响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二是法治情感是主体维护法律尊严的主要推动力,对建立健全、推行法治理念具有重要作用;三是法治意志是主体有意识地践行法律精神的重要品格,是主体践行法律、克服困难的主观选择;四是法治理念是法治精神的高级形式,表现为法治理想与法治信仰;五是法治价值观指引人们遵从法律、认同法律、自觉建立健全法治秩序及评价标准,是判断一个国家法治状况的重要尺度。

二、当代大学生法治精神缺失的主要困境

(一)法治观念滞后相比于西方的公民教育,中国各大高校更为推崇圣人教育,即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圣人的模样,使之具有圣人的道德人格。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注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纳入到教育教学中,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大学生融入社会、发展自我奠定了基础。但法律教育还没有得到教育专家、专业教师及相关管理者的重视,国家层面的法律教育、学校层面的法律教学与自身层面的法律提升都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法律教育的模棱两可、可有可无的地位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依法治国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法律教育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然而毫无法律教育经验的高校难以在短期内弥补法治精神不足的短板。

(二)法律教学效果不佳部分高校开始意识到法律教育的重要性,开始陆续开设部分法律教育课程,但这些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其教学内容、教学形式都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一是法律教育定位模糊,即法律教育长期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教育的培养体系及教学方案不明确;二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成为大多数高校法律教育的主干课程,其课程内容大幅度削减,法律教育的边缘化倾向更为突出,学校效果的评估机制尚不健全;三是法律教育的实践性内容不足,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了法律教育的改革,停留在理论上的宣讲成为众多高校法律教育的主要形式;四是法律教育的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不高,大量非法律专业教师、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承担了法律教育的主要任务,其对大学生法律认知、法律情感、法律意志、法律信念、法律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重视不够。

(三)高校依法治校水平不高高校是推进法律教育、践行法律的重要场所。部分高校已经开始着手将法律教育与依法治校结合起来,转变办学理念,在高校管理、教学等过程中渗透法治精神,这些做法为高校的转型发展、法治精神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但其问题也依然突出:一是受人治观念的影响,部分高校管理者依法治校的观念依然相对淡薄,真正推行依法治校的管理者不多;二是高校的部分规章制度严重违反了依法治校的理念,更有甚者,某些政策、制度、条款还严重侵害了师生的合法权益;三是高校管理仍然是少数人的特权,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法律教育的结合点与契合点相对较少,以致高校依法治校的氛围不浓、依法治校水平不高。

三、当代大学生法治精神培养的主要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法律教育观念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法制已经深入人心,这为我国法律教育积累了经验。一方面,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法律教育观念,将法律素质纳入高校大学生素质培养体系中,并使之成为最基本的素养。另一方面,逐渐推广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理念,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推动大学生法制教育改革。同时,以大学生发展特点为本,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变化,使之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成熟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履行应尽义务。

(二)深化法制教学改革一是统筹规划法制教育。法制教育是一门科学,完全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面应该改变。另外,正确看待法制教育的性质与地位,厘清法制教育的基本规律,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防止出现将法制教育边缘化的做法。更为重要的是,科学处理好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之间的关系,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使之知法守法懂法,能用法律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二是合理设置法律教育课程。围绕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这一主旨,区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推动高校学分制的改革。一方面,简单、精炼地提取大学生经常遇到、感兴趣的法律话题,培养大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有层次、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使之根据自身专业自愿选择法律必修与选修课程,以提升其法治素养,形成良好的法治精神。另一方面,融合低、中、高年级的法律课程,将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化,有效开设《法学概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经济法》《劳动法》等各类法律方面的课程;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将法学作为第二学位进行系统学习,营造良好的学法氛围。三是推动法律实践教学。高校应积极健全教育管理机制,让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为大学生学习法律提供基地;开展旁听法院审判、模拟法庭、法律援助与调查等活动,明确法律实践教学的课时与内容,全面提升法制教育的质量。四是加强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从教师招聘、教师培训、教师教学等环节落实高校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引进专业化法律教师,为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精神奠定基础。

(三)营造依法治校的良好氛围从法治认知、法治情感、法治意志、法治信念、法治价值观等角度出发,引导大学生参与法治活动,克服法治困难,形成法治理想与法治观念。高校是大学生学习法制的重要场所,也是大学生形成法治精神的重要基地,坚持依法治校、让大学生感受高校管理对大学生法制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制订、完善高校章程,明确党委、书记、校长的权职,建立健全学术委员会、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做到权力分开、互相监督、共同提高。二是完善高校民主管理机制,积极调动高校师生的主体性作用,使之主动参与高校管理。三是公开校务信息,维护高校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确保高校管理公开透明、阳光高效。四是完善校内申诉机制,从制度上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法治精神的培养是衡量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优劣的试金石。我们有必要关注当代大学生发展,健全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精神;转变教学理念,完善课程设置与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依法治校氛围。

[参考文献]

[1]苏贺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探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15).

[2]苏贺新.浅议高校突发事件的援救[J].教育探索,2012(05).

[3]李九丽.论校园文化熏陶下的大学生法治精神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1:53-54.

[4]刘政宁.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养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03:47-49.

法治思想教育范文第8篇

在全国政法机关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是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重大举措,对政法队伍保持永远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政治本色,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提出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先进法治理念。在全国政法机关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检察工作、审判工作、公安工作和司法行政工作,是政法队伍和政法工作适应现阶段形势的需要,是确保政法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需要,也是切实提高政法干警维护社会主义法治能力的需要。版权所有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处在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方面,我们要用好这个机遇期,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因素还大量存在。改革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暴露出来,人民内部矛盾凸显,有的甚至引发。社会管理、经济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出现,容易滋生和诱发违法犯罪,导致刑事犯罪高发。同时,人民群众民主法治意识日益增强,需要通过司法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面临新形势,政法队伍和政法工作必须主动应对新挑战,积极适应新要求,尽快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防范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的能力、公正执法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些,必须用科学、先进、正确的法治理念武装政法干警头脑,也就是说,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政法工作。

同时,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坚定不移地坚持我国政法工作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综合国力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极大改善。但不可否认,市场经济利益法则也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在利益面前,政法干警思想上分不清私利与大义的界限,以手中的执法权力谋取私利,忘记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的重要使命,就会对社会主义事业造成损失。不仅如此,我们在学习借鉴国外法律制度和思想中的有益经验的同时,一些人对西方法治思想和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缺乏起码的政治鉴别力,有的甚至否定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造成了执法思想和执法活动的混乱。还有一些干警,受“左”的以及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创新意识不强、特权思想严重,依法治国的观念并没有真正牢固树立起来。对政法意识形态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任其发展,而必须正本清源——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统一政法干警的执法思想,保证我国政法工作社会主义性质不变质。

切实提高政法干警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能力,就需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经过“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以及教育整顿、规范执法行为等活动,政法队伍的总体素质和执法能力、执法水平不断提高。但不可忽视的是,执法不严格、不公正、不文明、不作为,甚至执法犯法现象,在政法队伍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还相当严重。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一些干警的执法理念不正确。所以,非常有必要从端正政法干警的执法理念入手,通过广泛深入的思想教育,让大家真正弄明白、解决好权从何来、为谁掌权、为谁执法、如何执法等重大思想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政法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能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无疑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契机。

法治思想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学法制教育功能;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中学法制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国内外大量调查资料表明:年龄在13-18周岁的中学生正处在不良品德发生和违法犯罪两个高潮时期。这一特点决定了法制教育在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方面有着重大意义。中学法制教育的主要使命是对中学生进行宪法和主要法律的教育,培养中学生学会利用法律保护合法权利,明确作为社会成员必备的社会责任,了解公民应尽的义务,增强守法意识。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法制教育虽然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教育活动一样,发挥着自己独有的教育功能,但在对中学生进行守法与护法、权利与义务、诉讼与平等、民主与参与等意识渗透的同时,又发挥着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中学法制教育的思想教育功能

中学思想教育主要是针对中学生进行的、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等的观念教育。法制教育对中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和现代法治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它有一定的思想教育功能。

1、法制教育有助于中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价值观是人的素质的根本内容(即思想观念素质),其实质是人的需要及利益的内化,它使人追求一定的价值目标,并通过对价值目标的追求,激发人的热情和精神;所包含的价值信仰、价值信念和社会理想,是人的生活和行为的精神支柱。因此,在法制教育过程中,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在调整社会主义关系的过程中,对人的价值实现起着保障作用:一是保障和促使公民充分享受权利,实现自我价值;二是保障和促使公民积极履行义务,实现社会价值。只有做到享受权利与履行义务的高度统一,才能最终实现人的价值。中学法制教育就是要引导中学生把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同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联系起来,使中学生认识到如果要使自己具有更高层次的价值意义,就要把社会价值作为自己追求的主要目标,力争为社会多尽义务,多做贡献,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法制教育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竞争与合作的精神

竞争与合作的精神是人类进步的推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是竞争与合作协调共存的时代,乐于竞争、善于合作是时代对青少年的基本要求。考察当今社会,我们不难发现,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崇尚独立、强调竞争、注重利益。这些现象的存在,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一味地在中学生心目中强化独立、竞争和利益意识,而忽视我国传统的团结互助这一固有价值观,往往会在中学生人与人之间造成隔阂,不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学法制教育更应该将融于宪法和相关法律之中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传播给中学生,向他们渗透,并使他们接受团结友爱的价值精髓。通过法制教育,一方面可以树立中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危机感,促使他们努力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团结互助的美德,使他们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强化集体协作观念、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做到关心他人,并懂得只有依靠集体力量,与他人互相配合,才能更好地成才。

3、法制教育有助于中学生形成现代法制观念

现代法治观念是公民信仰一种法律的现行观念,它是现代公民应有的重要思想素质。通过法制教育,在培养中学生确立初步的遵纪守法观念、依法办事意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中学生法律至上的观念。通过法制教育,使中学生认识到法制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最重要的手段,唯有法律才能充分保障人的权利,唯有法律才能制约权力的运作,防止权力的滥用。此外,还要用权利本位、契约自由、社会公平、效率优先等现代法制精神去引导中学生,使现代法治观念融于中学生的思想观念之中,从而使中学生产生守法观念并能积极护法,把守法内化为一种道义上的义务,把护法当做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中学法制教育的政治教育功能

法制教育就是通过揭示法律和政治的特殊关系,使受教育者理解法如何通过对政治关系、政治行为、政治问题的协调、规范和解决,从而影响政治生活,达到政治目的,进而实现政治法制化的。由于法律和政治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有着特殊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就使得中学法制教育具有了较强的政治功能。

1、法制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政治认知能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就本质来说,法律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它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通过法制教育,可以使中学生对我国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增强其政治鉴别能力和政治敏锐性。通过法制教育,中学生不但能够明白既存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合法性,而且能够理解国家的政治本质。这对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也能使中学生初步把握法治化的政治行为模式。不难看出,中学法制教育在完成这一政治教育任务和实现政治教育功能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法制教育有助于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

政治观教育是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政治观是指人们对以国家政权、政治制度为核心的全部政治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它对人们的政治行为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决定着人们政治方向的确立和政治素质的提高。在当代中国,政治观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党的现行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它是制定我国法律的依据,是我国法律的灵魂。我国法律又是我党现行路线、方针、政策的条文化、具体化和规范化。我们党现行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核心内涵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对外开放,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党还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这是我国治国方略的重大调整。中学法制教育就是使中学生在接受法律知识和掌握法律规范的同时,理解法律规范的精神实质,弄清依法治国是在党的领导下的法治,而不是脱离党的领导,完全照搬资本主义模式的法治。通过法制教育,可以增强中学生的政治识别能力,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

3、法制教育有助于优化中学生政治心理

政治心理是人们对特定社会的政治现象和政治生活的一种心理反映,它表现为一定的政治动机、政治态度、政治情绪和政治信念等。社会政治意识形态通过相应的政治心理活动,形成公民的政治动机、政治态度、政治信念,进而影响公民的政治行为。优化中学生的政治心理,塑造现代政治角色,是中学政治教育的落脚点。优化中学生的政治心理,其目的是推进特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向公民的政治行为转化。中学法制教育的政治心理优化作用在于,它能够利用法律的合法性、权威性和不可置疑性等特点,促使中学生从法律的视角审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现象,使他们产生健康的政治动机、积极的政治态度和坚定的政治信念,并能够从现代民主政治的角度理性地思考社会政治现实和个人的政治行为。

三、中学法制教育的道德教育功能

道德是立法的重要渊源,也是制定法律的指导思想。任何法律规范都包含立法者关于善与恶、是与非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因此,通过法制教育,在进行基本法律规范和法律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挖掘我国法律蕴涵的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和理想,弘扬法律的内在道德精神,引导和强化中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提高道德水平。

1、法制教育有助于培育中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通过法律常识的传授和教育,将法律中蕴涵的是非标准与中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有助于提高中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从而推动现代文明风尚的形成,彰显社会主义荣辱观。因此,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可以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2、法制教育有助于中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涉及到如何对待义与利、公与私、美与丑、善与恶、苦与乐、生与死等各种矛盾关系时,有一整套弘扬正气的基本参照规范。这些规范组成了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成为我国社会道德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它所具有的精神感召力和民族凝聚力也是我们民族走向世界的精神支持,我国现行许多法律条文凝结了这些传统美德的精华。因此,通过法制教育,将法律条款背后所蕴涵的美德精神昭示给中学生,陶冶他们的情操,对培育民族精神,弘扬正气,推动社会的文明进程,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法制教育有助于中学生实现道德的知行统一

道德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实践精神,即各种道德要求,最终必须落实于道德实践。因此,仅有道德认知,没有道德实践,如同纸上谈兵。通过法制教育,在强化中学生的法制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同时,可以引导和督促中学生自觉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推动中学生实现道德的知行统一,从而推动优良社会风尚的不断形成。

法治思想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校;法治教育;道德教育;紧张关系;产生原因;消除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在高校“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中,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存在事实上的紧张关系,从所占教材内容的比重、排列的先后顺序,到课时安排,无不体现这种紧张关系。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陷入了一种“此消彼长”的状态,形成了一种争夺教学资源的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会对法治教育的影响更明显,在教学实践中常见的情况是多数任课教师,由于学科和专业背景的差异,大多倾向道德教育部分的讲授,存在挤占法治教育学时的情况。这种情况必然会降低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产生紧张关系的原因

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对于教学内容之间紧张关系的反思,追根溯源都要倒推至对教学目标的考量上。在正常情况下,教学内容是围绕教学目标共同发生积极的引导和教育作用的,不应该出现明显的紧张关系。目前在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之间存在的紧张关系恰说明“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是存在问题的。2015年新版教材中指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课程。这里从指出了“基础课”的本质和目标。并且从总体上形成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道德建设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和格局。笔者认为,该教学目标指明了目前“基础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和内容,但至少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导致了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紧张关系的出现以及教学实效性的降低。

1、政治思想教育前置,人文关怀不足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政治思想”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其政治性。在这样的本质观下,思想政治教育被定义为是“对社会成员进行系统的政治价值和政治规范教育的社会活动,是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路和实践的教育以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形式,是培养、巩固社会成员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可见,政治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和核心目标。但这是相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整体而言的。具体到“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是否有必要依然坚持将政治思想教育前置,笔者认为是不必要也是不合适的。

2、重视道德教育,忽视法治教育

这是产生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紧张关系的重要原因。其表现有二:第一,是法治教育目标被弱化;第二,是对法治教育目标本身认识不清。首先,关于法治教育目标的弱化的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法治教育的目标从来不是一个占据重要位置的具体目标,相比于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教育等,法治教育目标长期以来处于被弱化和边缘化的位置。这种情况也反映在法治教育内容的教学实践当中。其次,关于法治教育目标认识不清的问题。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讲,是我国法治理论自身尚不成熟造成的。法学界关于法治的认识经历了从“刀制”到“水治”的,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过程,这是对法治理论的科学认识和重要创新。相应的,在法治教育的问题上。从前我们更多的是谈“法制教育”,并且从教育内容上看也多以法律条文的讲授为主,而缺乏法治理念和精神的传播。这些都是关于法治教育目标认识不清的表现。

3、具体目标分散,逻辑关系不清

如果比较“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可以看出二者的高度相似性和一一对应关系,这其实是不科学的。这种一一对应的情况,会造成教育内容之间的相对独立和割裂,就不免出现彼此之间的紧张关系。例如,道德教育向道德教学目标负责,法治教育向法治教学目标看齐,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缺乏共同的目标因而彼此独立,并为实现自身的目标而抢占教育资源。更合理的情况应该是,教学目标应当是一个具有相对概括性和方向性的总的目标指向,教学内容应当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共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具体教学目标可以与教学内容相关,但总的教学目标不应该出现与内容的一一对应关系。并且,教学目标的这种“平行关系”也表现为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楚。以思政课为例,学习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同学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和感慨,总觉得前面学习的人生价值、爱国传统、民族精神、道德修为等内容很崇高、很美好,让人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感觉,而到了后面学习社会公德、法律制度等,通过一个个负面案例又看到了社会和人性阴暗的一面,不免心理落差,用学生的话说感觉“从天堂到地狱”,对社会和生活都产生了悲观的情绪,更对于前面学习的那些“高、大、上”的内容产生了怀疑和不信任。显然,这是教学内容体例安排不合理造成的后面教学对于前面教学的否定,极大的削弱了前面部分教学实效性,教师辛苦的备课和教学,结果学期的最后让学生看到的却是一个不尽如人意的社会现实:社会公德缺失、法制观念不强等等。从理论上讲,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直接反应,教学内容体系安排的不合理归根结底是教学目标体系的不合理造成的。教学目标分散、逻辑体系性不强直接削减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消除紧张关系的理论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不是由学者或先知任意描绘的”,它必须以社会、文化、时代、身心等实际情况为依据。依据教育规律和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笔者尝试提出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容和逻辑体系。个人层面,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目的是培养人格完整的“人”,这是高校思想教育教育的基本目标;社会层面,以法治意识为核心,培养具有较高法治素养和规范意识的“社会人”,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国家层面,以政治认同为核心,培养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即以基本目标、主要目标和终极目标构建教学目标的逻辑体系。从教育规律而言,这样的目标体系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教育规律:首先把大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其次是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的“社会人”,最终是具有较高政治认同性的“政治人”;从当代大学生认知规律而言,突出政治教育的目的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抵触和怀疑,降低了教学实效性。而如果反过来,注重人文关怀,从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培养着手,容易让受教者接受,降低抵触心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政治教育,实现终极目标。在这样的目标理论下,高校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可消除对立的紧张关系,形成在共同目标引领下的互补关系,共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1、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之间不存在紧张关系

如前所述教育内容之间不应当存在明显的紧张关系,而是围绕教学目标形成合力,共同引导和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按照个人、社会、国家三重维度重新修正了高校“基础课”教学目标的内容和逻辑关系后,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目标不再是与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一一对应的平行关系,因而消除了紧张关系存在的现实基础。取而代之的是,作为内容的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为了实现上述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面的目标而共同发挥作用,相互促进,互为补充。

2、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之间不是泾渭分明

在既有的目标体系和内容安排下,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是泾渭分明的。以“基础课”为例,第五章为道德教育,第六章为法治教育。而将教育教育目标整合为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维度之后,这样的情况将被改变。以社会层面的目标为例,要想实现该目标,需要以社会公德、法治素养和其他行为规范为内容,共同促进该教育目标的实现。这样就打破了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界限,实现了二者围绕教育目标的有机结合。如此,自然而然的也就消除了二者之间的紧张关系。

3、重新整合方式:围绕教育目标交互进行

在新的目标体系下,包括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在内的原有的教育内容将会被重新组合和排序,按照三维教育目标的逻辑和层层递进的顺序重新组合。例如,在个人层面的教育目标当中,私德、人生观的内容将会被前置,其他与此相关的引申内容会共同跟进。而在社会层面的教育目标中,社会公德、法治教育、人际交往等成为主要内容。在国家层面的教育目标中,共产主义理想和价值观等成为主要的教育内容。如此,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不再是顺序进行,而是围绕教育目交互进行的状态。

作者:黄佳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41.

[2]孙其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J].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2(5)21.

上一篇:法律培训目的范文 下一篇:旅游消费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