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情书范文

时间:2023-02-22 17:04:01

电影情书

电影情书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影;画面;旋律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156-01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了你,从见到你的那一刻起,我就深深的爱上了你。在和你相处的日子里,我感受了不同年代不同国家的人文魅力,体会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生经历,看到了很多我从未见到过的奇妙世界,领悟到了很多高深的人生哲理……你就是我身边的一个最忠实、最亲密的伙伴,在我失落的时候给我鼓励,我伤心的时候给我安慰,我迷茫的时候给我指明方向,我难过的时候哄我开心……我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充斥着你的身影,你知道吗?

每当有些感情难以用文字来表达时,我就会想到你,因为你会让我的心灵看得更远,让我可以忽略掉喧嚣的城市中繁杂的广告和建筑,看到人们脸上洋溢着的微笑,看到一个又一个美妙的故事。我想用最简单的一个字表达我的情意,那就是爱。对,我爱电影!

记得在《滚滚红尘》中,你用你那温婉深沉的语调向我讲述了在动荡的年代里,女作家沈韶华和汉奸章能才艰难的爱情,让我看到了在那个年代里动荡不安的局势给无辜的平民百姓带来的伤害。我清楚的记得章能才在最后说的那句话:“我以为韶华会老、会死,可是没想到她会死在另一个动乱的年代。她把生命换给了我,而在最伤心的时候她只有自己,也许,唯一的安慰,就是整个民族陪她一起受难。”

幸好我没有生在那个年代,不必遭受那个年代的人所承受的痛苦,更无法领会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情、亲情、友情和爱国之情……但是,你让我领略了过去的种种,仿佛经历了他们所经历的,体会到了他们所体会的,感悟到了他们所感悟的,这就是你的魅力,无人能敌!

每个人都会做梦,梦中的情景也许会一闪而过,也许会留恋很久。在梦里,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在黑泽明的《梦》里,我深深的被那一个个神奇的梦所吸引,至今记忆犹新。关于好奇心和恐惧心的太阳雨梦、关于世界规则的桃园梦、关于依赖和坚持的风雪梦、与可悲的帝国主义有关的隧道梦、关于梦想大门冥想的乌鸦梦、关于看到的希望的红色富士山梦、关于回忆残缺记忆的垂泪的魔鬼梦和与回归本源有关的水车之村梦。这八个梦虽然很短,但是每一个都能触动人的心底最轻薄最脆弱的地方,这些梦都是在努力的告诉世人:人类生存的唯一出路,就是只有与大自然和睦相处,才能安居乐业。

我知道,你在用你的心对每一个人说话,试图唤醒每个人心里的明灯,你用你独特的方式传播着那些美好的、残酷的、艳丽的、凄美的梦,如此清晰透彻的说出这个世界的心声,只有你能够做的这样完美!

我更喜欢你那颗清澈的心灵,因为我可以透过你看到这世界万物、品尝到四季更替、领略到大自然和人类带给我的惊喜。在金基德的《春去春又来》里,你没有过多的话语,没有华丽的外衣,但是我看到了你纯洁的心,和你秀美柔嫩的容颜。我在你的眼睛里看到了生机盎然、郁郁葱葱的春天,百花争艳、烈日炎炎的夏天,枫叶飘红、水波荡漾的秋天和白雪皑皑、寒风凛冽的冬天。

你用你清逸的口吻向我描绘着人生的周而复始,展示着人性的罪恶和美好,以及佛教普度众生、洗脱与拯救灵魂的伟大造诣。让我明白人来到世间就是为了受苦赎罪,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春夏秋冬,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进行救赎,才能明白人生的道理、参透人生的意义。

我看到了《邦妮与克莱德》中表达对现存体制和国家机器不满的你,看到了《狗镇》中揭露人性自私丑恶面目的愤怒的你,看到了《铁皮鼓》中为反抗纳粹统治竭力呐喊的你,看到了《地下》中为保卫国家奋不顾身的你,我也看到了《鬼子来了》中努力唤醒抗日时期愚昧麻木的国人的你,看到了《小花》中饱受战争苦难爱国的你……

你的闪光点还在你嘹亮的歌喉和动听的旋律,唯美的画面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这样的你才是完美的你!《滚滚红尘》中那首传唱的歌曲一直都在我耳边回响:“起初不经意的你,和少年不经世的我,红尘中的情缘……”;《笑傲江湖》中那首颇有洒脱的、颇有江湖风味的“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唱出了江湖人的潇洒和自在;《泰坦尼克号》中的一首《我心永恒》不知感动了多少人的心,我永远都忘不了这首歌的曲调,每次听到这首歌,我仿佛又重温了一遍你的风采。因为你的存在使这么多歌曲能够为大家所喜欢并传唱至今,这也是你独特的魅力之一,也是我这个爱音乐的人最喜欢的地方。

你是开朗明快的、是多愁善感的、是残酷冷血的、也是温馨可爱的,你包含了这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事物和情感,我说不清你到底有多大,也说不清这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个你,但是你带给我的是你改变人类改变世界的每一种精神!

电影情书范文第2篇

常常看着身边的恋爱中人,如何甜蜜,如何幸福,心中不免觉得“晚景”凄凉。但看到他们整天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吵闹不休时,却又庆幸自己的无事一身轻,逍遥自在。有时间了,总是喜欢看几部温情自然的电影,随电影中的恋人们一起幸福欢笑,一起痛快流泪,释放我的情感。这样修炼多年,每天“谈”不同的恋爱,我不但成了别人羡慕的“电影通”,也成了一个可以给他们出谋划策的“恋爱专家”。自己仿佛已经看破红尘,可以皈依佛门了。但却始终难忘那初恋的滋味。

多年看电影的经历,使我养成了一种收集电影海报的习惯。虽然满街都是DVD、VCD,我还是偏爱这一种。那天,翻开尘封已久的剪报本,看着发黄的旧报纸上依然清晰可见的电影故事介绍,黑白或彩色的海报和剧照,突然发现原来自己还有这么一大笔财富。然后我看见了日本电影《情书》,那是一张海报:穿着黑衣的女主角博子在大雪中抬起头,就这么简单的画面,却透着难言的忧伤与坚强。记得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10年前,那时还在读初中。当时不明白女主角对她死去的男友为什么那么怀念,只记得片子里白茫茫的雪,非常干净的画面。

后来,不记得又看了多少遍,因为每次都会让我感受到心的酸疼和眼角的湿润,所以钟爱至极。很多画面是永远记得的:男藤井树倚在图书馆白色窗帘边的忧郁侧影;女藤井树在重感冒中给博子回信;博子在雪地里对着远处的群山大声呼喊“你好吗?――我很好!”。尤其难忘故事结尾,女藤井树看到当年男藤井树留下的绘有她画像的书签,一切恍若似梦,却又那么真切,那书签里深藏的爱是多么让人嫉妒!那是他送给她最珍贵的情书。

《情书》让我忆起了自己那段朦胧的初恋,虽然并不凄美,也不动人,却让我难忘。对于他,我已经无从联系,只在去年此时,在电视上看到他主演的电视剧,心里很平静,但对他还是有几分感情,不是恋人的那种。只是莫名高兴,希望他现在正在经历着甜蜜的爱情或者美满的家庭,希望他是幸福快乐的。

电影情书范文第3篇

一、关于死亡

影片一开头就是雪景,博子躺在那里,然后她站起来,拍拍身上的雪,这时HisSmiIe缓缓响起,这段音乐由钢琴带出,比较平缓,伴随着博子向山下走去,不久我们知道她是去参加男树的三年祭,这也是影片几段最阴沉的音乐之一,意指死亡。His Smile旋律变化不大,演奏也以钢琴为主,博子对秋叶说藤井树不愿再与她通信时,这段音乐再次响起,很轻,伴随着她的淡淡倾诉。当博子对秋叶和守山人说起男树向她求婚的情景时,这段音乐第三次出现。所以,它应该可以说是博子和男树的专用音乐,每次出现都是在当博子沉溺于对男树的思念情绪时。电影原声音乐中还有两段音乐,基调沉郁,同样与死亡有关,即Forgive Me和Gateway to Heaven。这两段音乐旋律几乎一样,均由提琴带出,同样的沉重,高潮部分也都由提琴一声接一声拉出,似在啜泣。Forgive Me时间较短,3分钟左右,1分钟后由提琴拉出高潮部分的旋律,最后由吉他版的His Smile收尾,这段音乐出现在女树从老师口中得知男树死讯时,接着故事插入女树参加父亲葬礼,在大雪中奔跑的情景,代表的是女树对死亡的理解。Gateway to Heaven比Forgive Me长,要慢一些,层次感更丰富,个人认为更加凝重。它出现在博子对着男树坠崖的山头呼唤时,曲子后半部分随着调子不断升高,声音加强,最终与博子的哭泣融为一体,暗示博子终于能够从男树的死亡阴影中走出,开始迎接新的生活。

二、关于青春

岩井俊二与Remedios在选用音乐时,是十分讲究的。比如Childhood Days,Eccentric Love Parade以及Sweet Rumors的后面部分,三段音乐旋律一样,都属于轻快的圆舞曲风格,多伴随着国中时期的男树与女树出现。只是Childhood Days音质更加单纯,以弦乐为主。女树独自骑车行驶在山间时它开始出现。而当男树也骑车从山坡上冲下来,把纸袋套在女树头上恶作剧时,音乐马上换为了Sweet Rumors后面部分的版本,用合成器加入了些许俏皮的音符,这段更为跳跃的音乐同样出现在点名时,两人第一次意识到了有人与自己同名同姓,周围同学似乎也找到了恶作副的对象,用女树的话来说就是“三年噩梦的开始”。Eccentric Love Parade加八了低音部分,层次更丰富,比另外两个版本都要细腻、复杂。它伴随着女树等着男树换回试卷时出现。因为不知道男树多久才来,会不会来,再加上从影片之前部分我们可以得知,女树应该是第一次在那里等男树,所以这段加入了低音部分的音乐意指女树紧张与忐忑的复杂心情。当夜幕降临,男树终于出现时,He Loves You So响起,这首歌主要由吉他伴奏,与男树对卷子时的暖黄色灯光非常适合。这首歌与几分钟前钢琴版的SoIl of His Tears对应。一此外,女树拿着博子寄的相机拍操场,响起的也是Soil of His Tears,随意的琴声与天空飘落的雪花交融,接着Remedios用合成器加入了类似风琴的声音,暗示随后,故事将会变化。看过影片的人知道,几分钟后,女树得知了男树的死讯。与以上这两段音乐同曲异工的是提琴为主的Letter 0f No Return,以钢琴为主的Small Happiness和以吉他为主的SweetRumors的中间部分o Letter of No Return的主旋律出现前有一段长音,镜头缓缓推进小樽的女树,旋律温柔,音乐清新剔透,也暗示了女树的性格,有些天真,有丝不识人间烟火,而小樽也不同于博子所在的神户,它非常寒冷又带着不易破坏的宁静。中,描写到白雪覆盖的小樽时,也用了大量的弦乐。Small Happiness如它的名宇,用的是清脆的钢琴,并且伴随着两幅素描出现,一幅在考卷背后,一幅在片尾的书卡背后,也正是由它道出了女树一直未觉的初恋。而Sweet Rumors则是一段非常有意思的配乐,由三部分组成。先是钢琴带出的密集、缠绕的主旋律,多出现在博子与女树通信时,音符回旋着向前,指两人继续通信,中部是吉他版的Letter of No Return,出现在女树重返学校图书馆时,而后部的提琴版的天真活泼的Childhood Days则出现在回忆中。这三部分特点分明,每部分都有各自要传达的意思。

三、关于命定

博子与女树的关系并不只是简单的巧合,不单单只是外貌相似,更多的是两人对死亡,对回忆,对人生的理解。电影原声音乐中的Frozen Summer是一段钢琴为主的旋律,首次出现于影片开始,博子找到藤井树的地址,预示着通信的开始,此时男树作为一张照片首次出现。这时的音乐轻松,伴奏也只是简单的随着层层的音符符合,同时因为逐渐密集的音符,也让人产生少许不安,不知这个因博子的好奇而引发的故事将会怎样发展,随着男树的母亲进门,音乐戛然而止。当女树在医院等着看病时,这段音乐再次出现,在这一段,导演以梦魇的形式首次切进回忆,男树首次以国中的模样出现,当两人在点名时意识到同名同姓时,音乐戛然而止。与Frozen Summer曲调相似还有The Flight,同样是钢琴为主的层层叠加的旋律。它首次出现在秋叶让博子一起去小樽时,它一扫此前His Smile的阴郁,有种柳喑花明的味道。预示着故事即将明朗。它还出现在博子看见正在骑车的女树时,她喊住女树,音乐停住,但随着人潮涌来,音乐又渐渐重新响起,暗指故事的继续,女树并未看见博子,她将一直不知道博子与她长得很像。博子也可以说从此时开始准备从男树的死亡阴影中走出,而女树则将因为博子掉八回忆,开启自己曾经未觉的初恋。

电影情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背景音乐;《情书》;钢琴;叙事

《情书》是一部唯美含蓄的爱情电影,本片以交错性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两个同名同姓的人,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是20世纪90年代最为脍炙人口的日本爱情文艺片。对于整个日本电影来说,它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是日本纯爱电影的一次伟大的革新,也是《情书》留给后世的最宝贵的财富。在这部影片中,背景音乐的叙事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背景音乐就像含情脉脉的电影语言,几乎构成了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没有狂风暴雨;没有汹涌澎湃;也没有一泻千里。相反每一细微之处,都恰如一道道涓涓细流,通过光与影的交错,点点滴滴地刻在我们的心头。《情书》中的主要乐器是钢琴和大提琴,大凡不朽的电影都会有不朽的钢琴曲。正如埃尼诺•莫里康内为《天堂电影院》谱写的长篇叙事般的配乐,正如颜尼欧•莫里克奈为《海上钢琴师》谱写的同名钢琴曲《海上钢琴师》,也正如《钢琴师》中肖邦那优美却又充满战斗力的系列钢琴协奏曲。电影《情书》自始至终流淌着美妙缠绵的钢琴曲,它们在洋溢着哀而不伤的感情和漫无边际的思绪。 无论是那些与片片白雪相协调的温柔感伤的乐章,还是响在发黄记忆中的怀旧音符,都和影片的叙事节奏镶嵌得天衣无缝。 影片中的一个个画面在悠扬的钢琴曲中翻腾、闪现,伴随着那声平淡如水的“你好吗?我很好”。

影片背景

电影《情书》是由一个同名同姓的误会开始:渡边博子的未婚夫藤井树在一次山难中不幸亡故,在经过了三年之后,博子却依然无法释怀。就在亡夫的三年忌的典礼后,她顺道至藤井树家拜访,在树的遗物中发现一本纪念册,博子抑制不住心中的思念,按男友少年时的地址向心中的天国寄了一封情书:藤井树君,你好吗?我很想念你。随后博子意外地收到回信,落款竟是藤井树。继续通信,博子发现,这个女藤井树和男藤井树是中学同学,并且整个中学时期男藤井树都深爱着女藤井树。博子按地址赶到,发现一个秘密:女藤井树竟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随着回忆的不断掀开,博子执意要弄明白的是,这么多年来,男藤井树一直深深爱着的,究竟是女藤井树呢?还是貌似女藤井树的自己呢?两个容貌酷似的美丽女子,一个深爱而不能得到,一个被爱却并不知情,如果不是因为死亡,她们也许永远都不会知道这没有回应的爱会是如此美丽和忧伤。

整个故事都在日本以雪景出名的小樽,漫天的大雪由始至终都飘在观众的心里,男藤井树的少年之恋;博子对未婚夫的深深眷恋;女藤井树渐渐发现以往所不知的爱情真相……直到最后,博子终于放弃了对男藤井树是否爱自己的追问和折磨,来到他遇难的山上,站在及膝的积雪中对黎明时的山顶放声大喊:“藤井树君,你好吗?我很想念你!”寒冬下依然温暖的浓情世界,让人落泪……

《情书》是日本导演岩井俊二执导的第一部在电影院公映的剧情长片,1994年上映后立即在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引起轰动。这部清新感人的《情书》已经成为90年代最为脍炙人口的日本爱情文艺片。 有“映象诗人”称号的岩井俊二,除了唯美诗意的镜头运用,吸引无数忠实影迷外,其电影音乐也延伸他特有的“岩井流”诗意风格,他将其独到的音乐品味与影像结合,对电影音乐的运用堪称一绝。岩井俊二的电影音乐既有其影像风格的浪漫唯美,又富于日本文化的禅意简约,就算脱离电影本身也富于聆赏性。少用打击乐器,多运用钢琴、吉他和弦乐交织而成抒情而柔和的乐章,更添一份宁静的气质。这部影片播出后当年即获日本金像奖最佳配乐提名。为本片配乐的Remedios是岩井俊二的御用电影配乐班底,他们迎合岩井的电影风格,编写出精湛的音乐,无论优美的旋律,悬疑的气氛,缤纷灿烂的情景与细腻的感情,Remedios的音乐均具有衬托作用,能够带出相对的意境。专辑中三曲由钢琴、吉他和弦乐交织的乐章反复出现,“childhood dyasl”是描述两个藤井树的成长岁月;“letter of no return”是两个女主角博子和女藤井树之间的互动;“he loves you so”描述博子在秋叶茂的帮助走出失去藤井树的伤痛, 这三段乐章串成感性温柔的《情书》,疗愈那段来不及或从不曾被察觉的爱恋。

电影音乐在影片《情书》中的叙事表现

(一)烘托气氛,奠定影片基调并使剧情画面更加丰富饱满

《情书》中的主要乐器是钢琴和大提琴,这和电影的主题风格是一致的――浪漫和忧伤,这个特点在贯穿影片的钢琴主题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它是作为一种心理对称介入的,目的是给观众提供一种音乐符号去帮助他们理解影片画面所具有的独特含义。电影是从藤井树的葬礼开始的,大提琴和钢琴的音乐像雪花一样覆盖了整个画面――白茫茫的积雪使山体、房子都呈现出单调、凄清、荒凉的死亡的颜色,也由此奠定了电影悲情的基调。来参加葬礼的男人喝甜酒、拍照的热闹和音乐是如此不和谐,与当下这个场合也是非常不和谐,导演借助两种感彩的声音表达了对亡者的看法――一个人一旦死了就很容易被遗忘。由于音乐能创造环境气氛,因此岩井俊二开始就用了钢琴来衬托出博子在雪地中孤独寂寞的心情,在男友两周年的祭礼上只有博子的哀伤是真诚的。在长达5分多钟的配乐中,由冷静伤感的钢琴过渡到朦胧低沉的提琴演奏,引出了博子对已逝男友的爱与思念以及要追寻他的过去的线索。在她的出场上钢琴作为主题音乐赋予了画面注解气氛的作用,也可以说音乐在这里奠定了电影的基调,使画面的表达更加丰富饱满,充满感染力。像这样的使用在影片后面还有多处体现。例如,紧接下来博子趁伯母离开把男生藤井树国中时居住的地址偷偷记在自己胳膊上的情节,背景钢琴是纷乱的,一如博子当时的心情,想要记下了又担心被伯母发现自己的小秘密,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观众的心情也被很好地调动起来。还有女生藤井树在医院看病时坐在长凳上,发生了幻觉――爸爸逝世前被医护人员紧急抢救推过走廊的情景,钢琴音乐的出现既表现了此时画面情节的不真实,又表现了当时女生藤井树不知所措、无助、眼睁睁看着自己父亲慢慢离开的悲痛和绝望。小木屋那场博子、秋场和朋友一起回忆有关男藤井树的戏中,钢琴配乐以很小的音量张开回忆的叙事网,只在几个音符上,用较强的力度按键,重音的力量、共鸣和回荡感,在人物语言叙事的高潮扩散开,在安静的回忆氛围中,投出含蓄的爱与思念。

(二)在情节或场景发生转换时起到起承转折作用

音乐还在影片中起了串场作用,使不断的回忆和现实的时空转换更自然流畅。例如,这部电影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从葬礼上回来的博子给在天国的男生藤井树寄出一封她认为无法收到的信。然而信是寄到女生藤井树家的。弦乐开始,画面空间由博子转换到远在小樽的女藤井树家。此时导演带给观众的视角还不是全知的,我们还和博子一样认为寄给信是无法被收到的。但是此时响起的弦乐,舒展而优美,既跨越了空间的隔阂又似乎暗示了一种意外。音乐流出时,画面很自然地出现了读信或写信的一方,化解了频繁的场景转换以及一人饰两角可能带来的混乱,又弥合了空间的隔阂使对男藤井树的回忆流畅地成为一个整体。音乐在这部以回忆为主的影片中穿针引线:女生藤井树开始展开回忆,时间瞬时退回到大约10年前,在响起的小提琴音乐中,几个不经意出现的跳跃的音符短促而迅速,充满了戏剧性,就像整部影片所交代的一样――同一个班里的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竟然同名同姓,错失珍爱的男生藤井树在多年后竟然在异地发现一个跟女生藤井树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博子,并与之交往,当男生藤井树遇难后,博子无法接受和排解内心的痛苦,给在天国的藤井树写信,竟然阴差阳错地寄到女生藤井树家里,由此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戏剧性的故事,戏剧性的音乐,相得益彰。应该注意到的是,女生藤井树二十多年后得知,在出生时爷爷在后院特别为自己种下一棵树,取了和自己一样的名字,她是如此的意外,影片回忆的段落就此结束,响起的音乐正是回忆开始时满是戏剧性味道的小提琴。回忆开始,回忆结束,音乐悄悄为故事作了最好的缝合。

(三)感性的音乐是人物情感既具体又抽象的外化表现

就好像我们高兴的时候听愉快的音乐,难过的时候听悲伤的音乐,音乐也是有感情的。这部电影的音乐以提琴和钢琴为主,声音非常纯净,和主人公内心的情感一样,纯净而美好,带给人最动人的美――愁苦中的美。比如:影片在开始10分钟时博子在毕业纪念册上发现藤井树的地址所想起的较为轻快的钢琴曲,深沉而急促,烘托出博子在悲伤之外的一种情感的希望。还有在53分时女藤井树对国中时代回忆的场景,背景音乐就是罗曼蒂克的抒情曲,呼之欲出的是女藤井树难以忘怀的一段情感。博子意外收到女生藤井树的第一封回信时,钢琴音乐衬托了博子奇妙诧异的心理反应。博子和秋叶在工作室接吻时响起的音乐带给人很美好的情感体验。影片中经典片段――图书馆看书的情节,女藤井树凝视着倚在窗台上看书的男藤井树,白色的窗帘被风吹起,男藤井树在窗帘后时隐时现。此时,大提琴的音乐就像一首写意的诗,从提琴共振箱里传出的弦音晕开淡淡的朦胧的情愫,多情的钢琴像一首抒情诗,撩拨人的心,含蓄地将埋藏在男女藤井树心底没有表白过的朦胧的初恋表达得恰到好处 。在秋叶茂向博子指明远处的山峰是男藤井树遇难的地方,音乐立即响起,是沉重缓慢的低音提琴,象征着这个触及死亡和怀念的话题给博子内心带来的冲击和悲痛。

(四)音乐对电影的“传情”起了决定性作用

钢琴的音长(即时值)、和弦、频率(即音调)以及其共鸣的模式,使一首乐曲跃然于琴上,可以用于表现千差万别的风格和心态情怀,因此,作为乐器之王,钢琴成为这部经典的纯爱电影的主乐器,无论是对朦胧的初恋,还是对逝者的思念的表达,都能够完美地演绎。提琴音色悠扬,琴弦的音色含情,表现力丰富,能较好地反映人的情感。木质琴身的增强与共振使发音明亮与暗底兼备,干净圆润,光彩柔和。配乐的时机、时长和强度则通过剪辑,对电影的“传情”起了决定性作用。电影中多次在没有对白的场景中,借音乐表现环境、氛围和人物的内心。一方面,感性的声音传达了丰富的情感,使抽象的感情如同音乐给人的感觉一样具体,使整部电影都沉浸在导演有意营造的氛围中,让观众不由自主地被感动;另一方面,音符在表意方面也给观众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去感受和想象,这些都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参考文献]

[1] 张宁静.雪落无声――评日本电影《情书》[J].当代学生,2005(18).

[2] 杨秋玲.论《寻找失落的时间》在电影《情书》中的作用[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4(04).

[3] 郭^.爱,在记忆里――浅析电影《情书》中几个场景[J].小作家选刊,2003(04).

[4] 杨静琳.电影《情书》的音乐赏析[J].西江月,2010(02).

电影情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情书 马丁·斯科赛斯 雨果 梅丽爱 电影

“电影的史前史几乎和它的历史一样长”[1],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期,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革命。“印刷术的发明对书写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但是并没有改变散文与诗歌的性质。新的乐器对音乐的影响比较复杂,但工艺方面的变化并没有产生关于音乐艺术的全新概念。留声机让千百万听众听到了录制下来的声音,但演奏还是老样子”[2]。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电影经历了欧洲许多科学家、发明家,甚至模仿者的漫长实验过程,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为了进一步考察人眼耐光的限度,还有对物象滞留的时间,他长时间对着太阳凝视,最终失明,他的失明为电影的诞生奠定了基石,因为他发现了“视觉暂留”的原理。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根据小孔成像的原理,发明了“达盖尔照相法”将影像定格在胶片上,1872年,摄影师爱德华·幕布里奇讲24台照相机排成一行,将马儿奔跑的过程用胶片记录下来,呈现了一片动态的和谐。1882年,法国人马莱利用左轮手枪的间歇原理,研制了一种可以连续拍摄的“摄影枪”,随后他又研制出“软片式连续摄影机”。历史车轮中旋转出来的科学尘泥在太阳的照射下散发出无与伦比的光芒,1888年,法国人艾米尔·雷诺发明了“光学影戏机”,在经历了视觉暂留、连续拍摄后,人们终于可以在幕布上看到几分钟的活动影戏。1895年,12月28日,这是全世界电影人都应该记得的日子,在这年最后两天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布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中,用他们的“活动电影机”首次售票公映了他的影片,这一天就是世界电影的诞辰。

一、巧妙运用分镜头交待故事背景和故事人物

(一)分镜头的使用

开头,火车行驶的声音,火车鸣笛,声音渐渐淡出,我们听到的是时钟的齿轮的清脆的声音。

4s画面出现钟表齿轮的运转。

17s渐渐变成了巴黎的夜景,慢慢向下拉去是一个火车站,天也渐渐变亮了。

32s下雪的巴黎乌云密布,一列列火车进站。火车站里一个个人影进入镜头,又走出镜头,蒸汽弥漫。

19s运用蒸汽,巧妙的切换到下一个镜头,火车站的内部,饱满构图的画面,左右都是忙碌的人影,中间留白,色彩是像油画一样的蓝绿、橘黄还有黑灰,车站内部的人有意无意地让出了主干道,或是赶时间的工作狂,或是嬉闹的情侣、老人,有的人还看着自己手上的表抬头看着火车站的钟,校对时间。挂钟进入了镜头,远看,这只是一个普通的钟。渐渐推进到那个钟表的特写,钟表的4似乎有点奇怪。7点钟,正是上班的时间。这样,我们看到匆忙的人影也不会显得那么的突兀。继续推进,在这个4的后面,我们看到了主人公雨果的脸。充满好奇地看着这些人,好像在寻觅什么。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推镜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一个火车站。

3s这是主人公雨果的视角,静止地看着这个车站来来回回的人。

2s雨果的眼珠向电影中的右边转去,又向上,眼珠子突然瞪得很大,那是一种恐惧。

2s镜头中出现一个看起来不像善者的穿着制服的男人,蓝色,好像一个胡桃夹子,旁边还有一只警犬。镜头的左边是一个喇叭,交待了这个人物是从事车站保安的,只要广播中出现治安混乱,他就会立刻冲上去维护秩序。

2s继续是雨果的眼部特写,瞪得很大的眼珠子,持续惊恐。蹙眉害怕。时针刚好滑过他的脸。

5s保安的腿部特写,助跑的架子好像需要,旁边的警犬舔了几下。

2s楼上的保安(冷调),楼下的集市(暖调)

5s一个咖啡馆,走出一个中年妇女,带着一只小狗。

3s卖花的姑娘,带着爽朗的笑容。热情地对每一个人打招呼,白的、红的、紫的花儿,衬托出她的笑容比花儿更迷人。

2s卖报纸的中年男子,微胖,在看着自己的报纸。

3s图书馆的管理员,“新邮件,我相信你又给我带了些好书来。”这句台词交待了他的工作。

2s雨果的眼神中出满了渴求,继续扫视下方。

2s娱乐场所,充满了音乐,这刚好和电影的背景音乐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共鸣,人们跳着舞。

2s跳舞中的人们特写两组。

1s全景依然是下面是暖色调,上面是冷色调。

3s齿轮继续转动,雨果的眼神越来越平静,

49s他把4放回原位,往回走,走过一段通道,镜头也在往后退,他在找什么,慢慢的,镜头偏上,雨果顺着扶梯滑下去,略带些镜头的旋转。到了下一层,镜头继续跟拍雨果,慢慢推进,雨果开门,沿着滑梯滑下去,旋转。原来钟表的内部,竟然像游乐园一样充满了乐趣。隔着障碍物,我们看到了奔跑的雨果。又顺着旋转的楼梯上楼,顺着充满蒸汽的通道蹦跑,我们看到了通道的尽头是暖色的光。又一个钟表,转动的发条,镂空的数字。看到一个孤单的老人。也是从4这个数字的背后。

1s老人坐在玩具的周围,好像在想什么事情。

5s老人的正面,好像很忧郁

2s老人的特写,眼睛在看镜头的左边,渐渐放大了瞳孔,好像看到了什么。

2s老人的眼睛特写,突然向镜头的右边转去,看到一个时钟,正是雨果所在的那个时钟,细心的老人发现了雨果。

2s雨果依旧很茫然地看着老人,什么都没有发现。好像在看什么。

6s一只玩具老鼠,手部特写。给老鼠上发条,老鼠走动了起来,拿起老鼠。

1s雨果眼部的特写。很好奇地看着。

6s老人旁边出现一个人,年轻女子,手上拿着书,还有条形面包,好像在说什么话。

3s女孩把面包放在桌上,老人似乎对她说了什么,女孩拿走面包。

2s雨果眼部特写,眉毛动了两下,表示不解。

3s老人和女孩,女孩微笑。

7s老人和女孩说话,女孩离开,老人好像试图喊回女孩,无果。

3s雨果眼睛看着女孩离去。又转回看老人。突然眼睛变大。

11s老人睡着,脸部特写,镜头渐渐往下,那只玩具老鼠。

1s雨果盯着那只老鼠。迅速的离开数字4的背面。

7s空镜头过道,雨果出现悄悄跑到一个排风口的地方。

4s排风口的另外一面,雨果的头,雨果打开排风口。

4s雨果在一个墙角贴着墙壁。

10s老人所在的巷口,渐渐虚焦,雨果出现在巷口里。雨果在找时机靠近老人。

4s雨果的中景,往前悄悄移动。

13s老人继续睡着,雨果进入镜头。一直伸出来的手,慢慢伸向机器老鼠。没等抓住老鼠,老人就先抓住了雨果的手,原来老人是假寐。

“终于抓到你了”

(二)分镜头的分析

影片开头的5分钟左右运用了41个分镜头,而影片第一句正式的台词就是“终于抓到你了”。在这接近5分钟的镜头里,我们的人物几乎没有说什么话,车站的吵闹声,早晨的问候声,这些声音的分贝似乎都是那么的低,小到我们都没有办法去注意到。这正是导演的用意,导演让我们全神贯注地去观看这41组镜头,并且在镜头中找寻线索,让我们能从这些镜头的语言中猜测出来这些人的职业,这些人的工作,比较有意思的就是老人和女孩的对话,没有一句台词,可是却从表情上我们能判断出来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写给默片时代的一封情书,用容量丰富的镜头语言,对我们交待了这个故事所发生的背景是在一个火车车站,这也许是暗示的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是电影诞生的地方。

在影片中我们还能看到一组镜头,这让笔者似乎想起了诺兰式的《盗梦空间》梦中梦的结构,这大概出现在影片的第80分钟里,雨果准备睡觉调好了怀表,时针指向了9点55分,雨果找到了开启机器人的钥匙,可它却在火车的轨道里,轨道开始震动,火车进站一样的镜头,火车脱轨了把车站弄得一团糟糕,火车驶出了车站,撞碎了玻璃,这一切原来只是一个梦,雨果惊恐的醒过来。发现挂着的指向9点55分的那个怀表不见了,但是雨果仍然能听到时间在流逝的声音,他打开了自己的衣服,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机器人,在这一刻,笔者以为雨果是一个机器人,被零件所覆盖,所吞没,笔者单纯的以为,雨果醒过来了。其实,还有一层梦境,雨果再次醒来,时间指向了2点10分,这个构思,笔者觉得太巧妙了,竟然有《盗梦空间》的情节。而回到现实生活中,故事的最后110分钟左右,这样的场景竟然重现了,雨果的机器人掉在了铁轨上,而救他的人正是不共戴天的仇人,冷血保安,火车没出轨,雨果也没事,可见导演马丁·斯科赛斯与时俱进的思维。在他的另外一部作品《禁闭岛》也运用了诺兰式《记忆碎片》的结构,将一个故事叙述两遍,也许马丁·斯科赛斯也是一名诺兰迷。当然,还要感谢弗洛伊德的心理学。

二、油画般的色彩,充满了一种怀旧风格的童话故事书的感觉

(一)这是一部马丁·斯科赛斯拍给孩子们看的电影

1.《雨果》的拍摄简介和荣誉

《雨果》这部影片是改编自布莱恩·瑟兹尼克的同名畅销小说,原著在2007年获得鹅毛笔大奖,并一度在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名列前茅,甚至被视为《哈利波特》之后最好的儿童作品,有了这么好的一个文学文本,加上导演马丁·斯科赛斯的视听团队,让它摘得了2012年第84届奥斯卡最佳音响效果、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摄影和最佳视觉效果奖。但其实马丁·斯科赛斯这位导演是一位真正的多产导演,并不是为了奥斯卡而去拍摄这部作品,这部自娱自乐的儿童科幻电影,“无心插柳柳成荫”,摘得了多项奥斯卡荣誉。

2.《雨果》以好奇和探索来衔接起整个故事

一个个谜团,先是偷钟表零件的男孩和抑郁的老人的故事,男孩为了修好父亲留下的机器人,想要知道这个机器人到底是做什么的,而老人夺走了男孩的记事本,不愿意还给男孩,因为好奇,男孩和女孩成为了朋友,男孩最终在女孩的帮助下修好了机器人,却始终差一个爱心型的钥匙,其实这不但是机器人的钥匙,也是打开老人心门的一把钥匙。机器人运动了,并且写下了,乔治·梅丽爱的名字。影片放映了60分钟,谜底依旧没有解开,但是聪明的观众应该能猜到这和乔治·梅丽爱有关,也许那个老人就是梅丽爱。戏剧性的巧合,让他们打开了尘封已久的柜子,一张张原画飞满了整个屋子,好像是人对梦想的追求,是欲望的膨胀。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不但是肉体上的痛苦,还有精神上的摧残,梅丽爱的梦想也被战火烧尽了,他的胶卷最终成为了女人的高跟鞋鞋跟,老人为何阴霾,因为梦想破灭。

在一次偶然的阅读中,雨果和伊莎贝拉看到了《火车进站》、《工厂大门》等等,从孩子求知的角度来揭示电影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转动的胶卷的声音,还有一系列的快节奏的配乐突然戛然而止,《月球旅行记》的海报出现,下面是乔治·梅丽爱,“是第一个意识到用电影来捕捉梦想的人,这位伟大的先驱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这让他们感到很疑惑,伊莎贝拉觉得很诧异因为养父还活着。另外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梅丽爱的“粉丝”,他告诉了孩子们梅丽爱的生平,并且恳请孩子们帮助他找到梅丽爱。整个叙述过程,并不显得枯燥,因为它的色彩非常的好看,好像置身一幅美丽的活动的油画中一样。梅丽爱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摄影棚,而且是无法想象的梦幻,让人叹为观止于他天才的思维。而影片中部分存留下来的真实电影的颜色是一张一张胶片绘画上去的,运用“视觉暂留”的原理,呈现出来的,也许就是因为这样,整部影片大部分都只有蓝绿、橘黄和黑灰色,这样单纯的颜色。放映机的声音如此的熟悉,好像是钟表走动的时间,可梅丽爱就能很清楚的分辨出来,这是放映机的声音,他出现了,并且唤醒了他对过去的记忆,是那么的沉痛,到这里,所有的谜团都解开了。

(二)这是一封马丁·斯科赛斯写给乔治·梅丽爱的情书

谜团解开了,我们的面前呈现的是一个几乎绝望的梅丽爱,历史上的他是巴黎制造商的儿子,擅长绘画、喜欢魔术,有很好的文化艺术修养,成年以后就买下了罗培·乌坦剧院,成为了一个魔术师。影片中,他和妻子在观看卢米埃尔电影《火车进站》的时候,深深的被震惊到了,想要向卢米埃尔购买放映机可是被拒绝了,于是他自己制作了一台放映机(电影史上是梅丽爱从英国人手里购买了一台放映机)。他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制造了一个电影梦工厂——这就是在巴黎附近的蒙特路伊制造的一个玻璃屋顶的“摄影棚”,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摄影棚”。梅丽爱发现了停机再拍,《贵妇人的失踪》就是他运用这一手段拍摄的第一部影片,一位贵妇人坐在椅子上,然后不见了。梅丽爱还受霍布金斯《魔术》——这本书讲述拍照特技的书本的影响,拍摄了很多具有想像力的影片,魔术影片《多头人》、《一个人的乐队》等等,他认为“电影是一个可以按照创作者的意志来观察、解释,以至歪曲现实的新方法”[3]。

梅丽爱还运用摄影棚、道具以及服装将戏剧和电影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运用摄影棚,他拍摄了很多神话电影《灰姑娘》、《仙女国》等等,他“将电影引向壮观的戏剧道路,第一个拍摄了有华丽服装和好大场面的戏剧、重现的历史以及悲剧、喜剧、歌剧等等”[4]。“系统地将绝大部分戏剧上的方法如剧本、演员、服装、化妆、布景、机关装置以及景或幕的划分等等,应用到电影上来”[5]。形成了他“银幕即舞台”的美学观念,根据凡尔纳和威尔斯的两部科幻小说改编的《月球旅行记》,是梅丽爱艺术创作中的登峰造极作品,在《雨果》中,我们也能看到这其中的一些片段,这是一部彩,但是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彩。从片中梅丽爱的夫人珍妮的口中我们了解到“我们一帧一帧的把颜色画上去”,成本非常高,当然视觉效果也是很好的,当放映机将它们放映出来的时候,我们不由得会感慨科技和魔术,幻觉和现实的完美结合。

当然这位造梦专家并没有抛弃现实,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的同一天,罗培·乌坦剧院就上映了他的《哈瓦那湾战舰梅茵号的爆炸》,这是他运用摄影棚拍摄的,当然还有他的特技,用摄影机隔着鱼缸拍摄,这类似于现在的“情景再现”或是“还原历史”。当然这些在《雨果》中都得到了一定的反应,《雨果》中梅丽爱运用了两台摄影机,但是并不是用来模拟人眼制造立体效果的,而是用来保险的,如果其中一台机器出问题了,另外一台机器能够跟上运转,不会导致停机无法拍摄。“卢米埃尔力求引起旁观者的感觉,引起对‘当场抓住的自然’的好奇心;梅丽爱则出于艺术家的偏爱而沉湎于幻想,全然不顾自然界的实际活动”[6]。梅丽爱这位“银幕戏剧”家注重技术改变现实的表现主义,是电影故事片的先驱。

三、马丁·斯科赛斯和《雨果》,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

和雨果一样,马丁·斯科赛斯因为小时候患有哮喘,不能和同龄人出门玩耍,只能坐在纽约“小意大利”的公寓里看电视里的老电影,就像雨果一样,躲在钟表的后面,在自己的秘密基地观看这个街市百态。马丁看电影中的虚拟世界,雨果偷窥周围的世界。这是69岁的斯科赛斯第一次拍“儿童/家庭”电影,和以往的写实主义不一样的是这位导演运用了“Happy Ending”的结尾,将几乎绝望的梅丽爱搬上了大剧院,让他讲述他是如何恢复希望的,而这个关键人物就是,雨果。这部影片是斯科赛斯试图从12岁女儿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和阐述故事,虽然这段被遗忘的历史有些许的严肃、悲伤、复杂还有冗长。这部影片不拘泥于形式媒介,类型混合,有惊险悬念,尽管陷入了故弄玄虚的俗套,还有情节、浪漫、追逐闹剧,他借物抒情,将自己对电影和电影史的爱恋用“儿童片”的形式传达给年轻观众,“从娃娃抓起”,让年轻观众对电影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没有人愿意为我的电影买单”这也是梅丽爱没落的原因,没有人爱电影,那么电影也就不复存在了。这是马丁·斯科赛斯很私人的一种情感,在电影中他甚至和希区柯克一样客串了一把电影中的摄影师,他在《雨果》中重建梅丽爱的“梦工厂”,还有重现《月球旅行记》等多部梅丽爱的作品。不但是梅丽爱,卓别林的《摩登时代》,瓦尔特·鲁德曼的《柏林,大都会交响曲》等一系列经典影片,都在电影中有所表现。电影的道具时刻提醒着时间在流逝,钟表是贯穿本片的道具。电影可以让时间停止,而胶片电影的敌人,是受众趣味的变换,“敏感脆弱”的胶片电影,承受不住时间的摧残,它们随时都可以被熔化成女人的“高跟鞋鞋跟”,冷漠坚硬的数字电影取代了胶片电影,电影从而失去了短暂而又不稳定的美感和缺憾感,没有暧昧和感性,温度和柔软,在冰冷中获得永生。当电影学着惊呼“电影已死”的时候,斯科赛斯以时髦的数字3D与电脑特技技术向传统电影的辉煌过往致敬,意味深长,现在的人们在观看3D电影的时候,正如那列火车进站,观众们纷纷感到惊恐一样。也许它只是一时的风潮,这代表科技的进步,我们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不要忘记自己走过的路,向马丁·斯科赛斯一样,记住历史,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1]狄德罗主编.集体编定.大英百科全书·电影史部分.开篇第一句话.

[2][美]约翰·霍华德·劳逊著.齐宇,齐宙译.电影的创作过程.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6月版,第3页.

[3][美]约翰·霍华德·劳逊著.齐宇,齐宙译.电影的创作过程.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6月版,第10页.

[4][法]乔治·萨杜尔著.法国电影:4.

[5][法]乔治·萨杜尔著.世界电影史:27.

电影情书范文第6篇

《爱乐之城》中没有华丽的大场面,没有商业片的浮躁,文艺片的炫技,只有唯美的色彩、质朴的故事,是电影中的一股清流。它让观众在优雅的环境中完成了一次难得的观影旅程。导演达米安・查泽雷用近乎偏执的纯粹向好莱坞黄金时代做出了完美的致敬,而这种致敬也让当代的观众重新看到了电影的本真。或许,这正是《爱乐之城》的动人之处。

“现象级”作品的奥斯卡之路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很多文艺青年见面打招呼的问候语都变成了:“你看《爱乐之城》了吗?”

自从情人节该片在中国大陆正式上映以来,这部本属于两个美国版“北漂”(或者更准确地可以称之为“洛漂”)的故事却强势刷爆了中国各大社交网络。影片的好评铺天盖地而来。

美国著名影评网站IMDb给出了8.5的高分,国内文艺青年聚集的影评网站豆瓣虽然在影片正式上映之后评分微跌,也终于稳定在8.6分的高位上。这在佳片并不算太多的年头里已经可以称得上“现象级”作品。

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名单上,《爱乐之城》平历史纪录地横扫了14项提名,这在奥斯卡历史上仅仅出现过两次。而上一次是中国观众比较熟悉的《泰坦尼克号》,距今已经快20年。

在这之前的第73届金球奖,《爱乐之城》七提七中,其中,包括最佳影片、最佳а荨⒆罴驯嗑绲取U飧龀杉几乎有点残暴。而上一部获得类似成绩的是《飞跃疯人院》,那还是1975年。

更让观众吃惊的,是导演达米安・查泽雷(Damien Chazelle)本人的成长速度。这位32岁的年轻人,只用两部电影,就从一个三线小联盟,打入了全明星赛。《爱乐之城》,还只是他的第三部剧情长篇。而在此前的《爆裂鼓手》(Whiplash),在2014年的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上映后,口碑就很好。

达米安・查泽雷在这年的戛纳一战成名。他从无人知晓的年轻入行者,成了人们查问名字的对象。法国人惊讶于查泽雷的一口流利法语,美国人则发现了一颗巨大的新星。

2015年,达米安获得了人生首个最佳奥斯卡影片提名。今年,又拍了《月光男孩》(Moonlight)的巴里・詹金斯(Barry Jenkins),以及拍了《爱恋》(Loving)的杰夫・尼克尔斯(Jeff Nichols)一起,几乎涵盖了奥斯卡的大部分提名,好莱坞新一代导演雏形初具。

而《爱乐之城》电影本身的故事,其实挺简单。影片的故事发生在洛杉矶,爵士音乐家塞巴斯蒂安邂逅了怀揣演员梦的女孩米娅,相互鼓励追寻各自的“美国梦”。最终事业达成,但他们之间的爱情却昙花一现,令人惋惜。电影的结局并不算完美,套路也不算新颖,为什么偏偏能打动那么多观众呢?

在众多媒评中,《文汇报》的一句话能够大致准确定位《爱乐之城》的价值,并解释其大受追捧的原因:“导演达米安・查泽雷在好莱坞飞快上升的轨迹,大致对应夏维尔・多兰在戛纳影展的(经历),两人分属于两套电影体制,但都是体制内乖巧的形式主义者。”

查泽雷一手能够“一目了然地震慑观众”的功力,再加上符合美国主流社会核心价值的怀旧故事,最终铺就了《爱乐之城》的奥斯卡之路。之后的一切追捧,都以这个小金人为起点无限延展。

向经典致敬

《爱乐之城》全是讲述青年故事,却透着一股浓浓的怀旧气息:从长镜头的使用、色彩的搭配到爵士乐的主题。而这种怀旧之所以迷人,大概在于某种消失已久的真实。

作为好莱坞经典片种的歌舞片,在20世纪20年代曾经风靡一时。1927年好莱坞历史上的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便是歌舞题材,而后也创造出很多国内观众非常熟悉的一大批作品,如《绿野仙踪》《雨中曲》《西区故事》等,但是随着更多片种的兴起,好莱坞的歌舞片在上世纪70年代之后逐渐式微。进入21世纪以来,《芝加哥》《红磨坊》等片的出现再次给了歌舞片复兴的契机,不过还谈不上重新回归主流。

《爱乐之城》的拍摄手法并没有融入太多的当代电影工业技巧,反而显得相当传统。此片最为影迷津津乐道的便是影片主人公黄昏时分在山顶的一段舞蹈。长达6分钟的镜头一气呵成,没有任何拼接。这与好莱坞黄金时代歌舞片如出一辙。

对此,影片的摄影莱纳斯・桑德伯格表示:“如果我们能用一个镜头搞定,就意味着观众在银幕上看到的就是实在发生的,是真正地走到街上拍摄。这段拍摄没有什么特效和后期合成。我们尽可能模仿上世纪50年代拍摄电影的手法……(如果用了特效,)即使现在无法分辨,10年后再看肯定瞒不过人。可是一旦是真的,永远是真的。”

为了这短短的6分钟,两位演员整整排练了3个月。并且导演天时地利人和地等到了合适的天气和自然光线,把现在大银幕上已经很难见到的那种纯粹的真实展现给了观众。

有骨灰级影迷统计,整部《爱乐之城》对好莱坞老电影致敬的段落多达80多处。没有继承,创新大概也没有基础。“我们的镜头是为了描绘一个浪漫的洛杉矶,有时候电影里的瞬间会显得比现实中更有魔力。”桑德伯格说。而在影片的制作团队看来,他们所做的只是把曾经洛杉矶的样子重新发掘出来。

比如,洛杉矶的街头路灯已经很少见到水银灯,大多是钠灯。为了让影片中的色彩更好地呈现,剧组特意在洛杉矶找到了仍在使用水银路灯的老旧街道。导演查泽雷为了找寻老洛杉矶的样子也是煞费苦心。开通于1901年的天使铁路是洛城标志性的一个旅游景点,每天运送无数的游客上下一座91米高的小山。可是2013年的一次脱轨事故使得铁路被关闭至今。查泽雷于是磨破了嘴皮,得到了政府许可,特批剧组使用天使铁路一天。而在电影里,也只呈现了短短几秒镜头。

说到《爱乐之城》的怀旧,电影的主题之一爵士乐就不得不提。发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爵士乐在1920年代达到了流行的顶点,那个年代甚至被称为“爵士乐时代”,它出现的本身便可以唤起美国人对于过去的众多回忆。而 对于导演达米安・查泽雷来说,从《爆裂鼓手》到《公园长椅上的盖伊与玛德琳》到《爱乐之城》的配乐,不难看出对于爵士乐的痴迷和偏爱,他把一个自己非常小众的爱好搬上了大银幕。

巴黎的假期与洛杉矶的情绪

导演达米安出生在美国新泽西。父亲是法国人,在普林斯顿大学教数学,母亲是一位大学教授,专业领域是中世纪历史。

不过,除非是影二代,一位导演的家庭和出身很少会被好莱坞特意提起。但这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对达米安的要求是,想要去做电影,可以,但他得在大学里门门课程都拿A。他念的大学,也是好莱坞人的非主流选择,哈佛大学的视觉与环境研究。

“当然,等我到了洛杉矶,根本没人在意我的课业分数。”

《爱乐之城》这个剧本,达米安拿在手里8年。被所有的制作公司拒绝后,他决定先拍一个商业片,证明自己票房影响力,于是就有了《爆裂鼓手》。“趁岽蛱,我就赶紧重新把《爱乐之城》拿出来,谁知道热度过去,下次机会是啥时候。”

他小时候,跟大多数小朋友一样,喜欢迪斯尼的动画片,再长大一点是《星球大战》,青少年审美趣味的落点在印第安纳・琼斯身上。

离影迷,还差一个巴黎的假期。

中学那会儿,父亲带着全家回到了法国。第一个暑假,他第一次一个人在巴黎。他谁也不认识,不知道能干点什么。最后,他打开巴黎的方式,就是电影院。

巴黎那些艺术电影院,他一家一家刷过去,影院里在放什么,他就看什么。就像许许多多在巴黎的学生会做的那样。

这个假期,他算是接受了一次电影洗礼,巴黎这座城市,用它惯有的方式,为达米安上了一次野生电影课。这位少年第一次在大屏幕上看到了《雌雄大盗》(Bonnie and Clyde)和马龙・白兰度,还有许多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电影。

仅仅是《爱乐之城》的开头一幕,影迷们就看到了好几部好莱坞黄金年代电影的痕迹。开头这一幕,发生在去往洛杉矶的进城公路上。这个司空见惯的堵车场景,突然之间,变身成了舞台。达米安用一段长镜头,为整部电影奠定了某种浪漫气质。而且这种浪漫气质,是基于与现实的对立而建立的。

片名“La La Land”,是洛杉矶的别称。但这座充斥着明星们的城市,气韵特别,最典型的就是每位餐厅侍应生都可能说自己“主业是演员,这里不过兼职罢了”,并信誓旦旦,总有一天要离开这个鬼工作。

所以,人们也会用“La La Land”,来讽刺这些扎在梦想里的人。他们会说:“喂,从你的La La Land里滚出来吧。”

然而,正是这批不现实的人,让洛杉矶总是弥漫着一股独有的情绪。就像电影中的米娅,每次试镜前都充满希望,试镜完后,又是不无意外的失落。

电影情书范文第7篇

我们知道,许多电影都有它的基色,例如:张艺谋《满城尽带黄金甲》里的金色,陈凯歌《黄土地》里的黄色,吕克贝松《碧海蓝天》里的蓝色。这些基色不仅在电影中占据了主要的篇幅,而且还与电影所表达的主题和传递的情感一致,所以我们也称之为电影的主题色。就用色大小方面来说,主题色一般占据一幅影视画面的一半以上,而且多以自然风景为背景色,如碧蓝的大海,翠绿的草地,蓊郁的森林,蔚蓝的天空。从频率上来说,主题色一般都反复出现,一来加深观众的印象,二来,强调一种情感的循环往复。同时,这些基色都有它的象征意义。 此外,一部优秀的电影不仅拥有显而易见的主题色,而且还应该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点缀色。所谓点缀色的主要作用是从侧面烘托主题、辅助主题与促进感情的升华。例如《罪恶之城》里血红的嘴唇与鲜血,《泰坦尼克号》里的那颗湛蓝的海洋之心。 在用色大小方面来说,点缀色的面积一般都是比较小的,多以小物体的形式出现。在时间上来说,点缀色是较少重复的。最后还需注意一点,主题色与点缀色并不是完全相异的颜色,有时候一种颜色可能既是主题色又是点缀色。 由此我们可以把《情书》里的颜色进行分类,黑色、白色与黄色是主题色,灰色与粉色是点缀色。 一、白色——纯洁,表现方式——白雪 如果有人问我情书,是什么颜色,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白色。白色是该影片的底色,也是影片中最具有象征意义的颜色。 它出现在影片的现实场景中,用来与回忆场景相区别。所有的故事都与那片白茫茫的大雪有关,它规定了地点是雪地,时间是冬季飘雪的时候。因为白色在这里给人的感觉是清新动人,干净纯洁,同时也象征着男女主角初恋的纯洁与美好,一是男藤井在学生时代对女藤井的那种暗恋的纯洁,二是男藤井的未婚妻对男藤井的那种眷恋之美好。初恋的爱情是最单纯的不带丝毫杂质,就如同白雪一般。 二、黑色——死亡,表现方式——丧服 黑色往往使人联想到死亡、忧愁、神秘,给人低沉、凝重、庄严的感觉。在本片中,黑色的主要作用有二:一是叙事功能——即叙述死亡;二是情感表达作用,渲染哀伤气氛。如在本片开始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黑色,这种黑主要是通过悼念的丧服与灰黑的墓地表现。接着我们的脑海里马上就会联想到死亡、丧礼、追悼等词汇。而且,我们可以推测这场戏应该发生在墓地,故事的内容可能是某人去世了。于是,我们的心情也跟着沉重起来,不知不觉就陷入一种哀思。因为影片的一开头就宣告了男藤井的死亡,为本片渲染了一个悲伤的基调,同时也吸引我们继续往下看。又如,本片第二次用黑色叙述死亡,是描述女藤井的父亲之死,也是通过黑色丧服表现。女藤井和她的妈妈和爷爷,都穿着一身的黑衣,这大概发生在她的父亲离世不久。总的来说,该影片里,黑色带有浓厚的死亡色彩。 三、黑与白的交织 在本篇中,黑与白并不是单独出现,而常常是交织相伴出现的,白色的雪地是背景,给人安静的感觉,因为物体的属性就是静止不动的。黑色是画面的主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人物的服装上,而服装又是附着在人物上,人物是活动的,颜色也是动态的。特别是在影片的开始,女藤井在白茫茫的雪地里缓慢行走的过程,人物由大到小,逐渐变成一个小黑点。不仔细看,还以为是一张静止的图片,而实际上整个画面里只有一小黑点在移动(女主角渡边博子在雪地里行走)。这时的机位是不动的,也就是说在长达近一分中的镜头里只有一个景别。从视觉上来说,黑白搭配给人强烈的对比,使人印象深刻。从情感上来说,黑白交织,一些明亮,一点黯淡,一些清新,一点哀伤。这种哀伤,不是整篇的渲染,而是夹杂在美好和光明之间,但是效果却比那种直接奋力的渲染好得多。 四、黄色——经典回忆现实,表现方式——火光阳光灯光 我们知道黄色给人温暖、幸福、温馨的感觉,它就像回忆里旧照片的颜色,也是明天太阳升起的颜色。本片故事采用插叙的叙事手法,内容交织着回忆与现实,而且都以黄色为主色调。 值得注意的一点事,过去的那种黄色与现实的黄色还是有差别的,过去注重回忆,仿佛黄色上面蒙了一层薄雾;现实注重明朗,色彩比较清晰明亮,突出一种现在意识。例如影片在描绘博子与秋叶的爱情时,就出现过火光的这种黄色。在嵌入这种颜色时,导演也做了精心的考虑,因为秋叶是从事玻璃工艺制作的,所以嵌入火的这种颜色也比较自然。还有一次是在影片快结尾的时候,在大雄家里,灯光是黄色的,火炉也是黄色的,整个小木屋也是黄色调的。这时,正是博子向男藤井告别走向秋叶,是她和秋叶爱情发展的另一阶段。这些大部分是与现实联系的黄色,而与回忆有关的黄色主要是阳光色。 仔细观看本片可发现,影片中的回忆大部分是有阳光的,例如少年男藤井在窗户旁低头看书,淡黄柔美的阳光照在他俊美的脸庞上,这个镜头堪称是本片的经典。又如,在停车棚里,女藤井用手发动自行车的车灯微弱的灯光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这种变化的过程就像青春期情愫起伏一样,既大胆又羞涩,时而充满活力,时而低落失望。再如,少年男藤井的恶作剧,他把纸口袋套在正在骑自行车的女主角的头上,这场戏的背景也是金黄色。这些金黄色,有点模糊,但又很明朗,模糊的是回忆,明朗的是经典。 五、灰色——渲染忧郁惆怅,表现方式——烟雾雪花 总的来说,灰色在影片中的表现比较模糊,比较难发现。一是在本篇开始时,在墓地,雪花飞舞的时候,虽然雪花是白色的,但下雪的时候,雪地是白色的,空中飞舞的雪花却类似于灰色。 我们不得不怀疑导演的用意,为什么选择下雪的时候拍戏,个人认为,雪花整体上给人灰蒙蒙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忧郁惆怅。另外还有一种灰色,就是烟雾,例如女藤井和爷爷在烧树叶的时候,人物在室外呼出的热气息都是一种灰色。可以这么说,这种灰色经常出现在影片中,且很难被人发现,就如同本片中的那种忧郁气质一样,淡淡的,模糊的,却怎么也挥之不去。#p#分页标题#e# 六、红色——青春激情,表现方式——樱花邮箱服饰 红并不是本片的主色调,但少量的红可以起到一种点缀作用。如在女藤井在回忆入学典礼那天那些飞舞的樱花瓣,就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还有那个守候在女藤井家门前的大红信箱或是矗立在街头的红信箱,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红色在本片中用色虽少,但却与上面的诗里的鲜红与淡绿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在影片末的时候,在大熊家的那场戏,大熊,秋叶和博子的衣服都是红色系的。大熊的红比较鲜艳,就像他的性格一样爽朗,秋叶衣服是夹杂着深红而博子的衣服是纯正红的,但却不鲜艳,与博子内敛的性格是相吻合的。从剧情上来说,此时是影片情节发展的高潮,用红色凸显剧情的变化这是外在的,而内在的是一种青春的激情。 张艺谋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认为在电影的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因此我们在欣赏每一部电影时,不仅要注意他的语言,还要理解电影的色彩语言与导演选用这种颜色的目的与原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每一部电影。

电影情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岩井俊二;《情书》;藤井树;矛盾心理

一、《情书》里主人公心理矛盾的梗概

(一)悲伤与诧异:一封不可能回复的信

渡边博子是整部电影之中的主人公之一。渡边博子去参加自己的未婚夫藤井树的葬礼,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情况下,藤井树在初中时代的一本毕业同学纪念册被渡边博子发现了。渡边博子出于对自己的未婚夫藤井树的念念不忘之情,于是就按照在这本毕业同学纪念册子里面记录的藤井树老宅子的地址,给已经去世的藤井树,寄去了一封不可能会有回信的信。但是十分令人惊讶的是,在寄去这样一封信的几天之后,渡边博子竟然收到了从藤井树老宅子那边寄回来的藤井树写的回信。因此,渡边博子十分惊讶,为了将这个回复这封信的藤井树的谜底进行摸清,她逐渐地寻找相关的线索,而这样一段非常曲折的青春感伤故事,也呈现出来了。

(二)困惑和回忆:两个藤井树相遇

渡边博子和自己的现任男朋友秋叶茂,一起出发去那个回复信件的藤井树旧宅子。在通信的过程之中,渡边博子发现了和自己长得非常相似的女孩子,而这个人就是回复信件的藤井树。这里面其实交织着两个线索,两个矛盾交织在一起的线索。一方面,渡边博子希望重新去和秋叶茂开展新的恋情,但是回复自己信件的藤井树,成了她内心当中没办法解开的心结,这一点也是矛盾的第一部分。而另一个方面,以前的两个藤井树之间,产生的那种莫可名状的爱情,也是透着淡淡的感伤的。

男孩子藤井树喜欢去学校的图书馆,去借一些别人很少会去借的奇特的书,然后就在书后面空白的借书卡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藤井树。然而他后来知道,原来自己的名字和另外一个陌生的女孩子是一样的。后来男孩子藤井树知道了女孩子藤井树的存在,男孩子藤井树喜欢戏弄女孩子藤井树,把纸袋子套在女孩子藤井树的头上,享受着女孩子藤井树各种尖叫声音。

男孩子藤井树,有一次借了一本西方的小说《追忆似水流年》,然后去到女孩子藤井树的家里,希望女孩子藤井树给他还回去。女孩子藤井树不以为意,因为看到这张原先空白的借书卡上面,依然是写着藤井树的名字,随手就还回去了。而时隔许多年后,当女孩子藤井树和渡边博子谈起这些往事的时候,为了让渡边博子对男孩子藤井树的过去有所了解,因此带着渡边博子去以前藤井树读过的学校那里,拍一些照片。当两个相貌相似的女孩子出现在学校的时候,有一些女学生把《追忆似水流年》拿到了这两个女孩子的面前。当女孩子藤井树再次拿起那个借书卡的时候,她看到原来那张空白的借书卡,背面是画着自己的素描画像。

(三)爱情的朦胧:矛盾的最终谜底

矛盾的最终谜底被揭开了。原来男孩子藤井树当时是爱上了女孩子藤井树,可是正如很多普普通通的男孩子一样,在面对自己当时暗恋着的对象,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才能够表达自己的心意。所以才拿了那张空白的借书卡,画上了女孩子藤井树的画像,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但是阴差阳错之间,男孩子藤井树画的素描像,并没有被女孩子藤井树所发现,因此,两个藤井树之间的爱情,也就不了了之了。后来男生藤井树遇见了渡边博子,因为渡边博子的相貌很像自己的初恋情人,所以展开了热烈的追求。可惜的是,男孩子藤井树最终登山不慎,无法再续前缘。

二、分析《情书》中三个主人公内心的矛盾纠葛

这一部电影当中,并没有突出地展现哪一个人物,而是有三个主人公,女孩子藤井树、男孩子藤井树以及渡边博子三个人。这三个人互相之间形成了关系,然而各自内心都有各自的困惑和矛盾。

女孩子藤井树并不太清楚男孩子藤井树当时对自己的心意,或许女孩子藤井树对这个喜欢戏弄和冒冒失失的男孩子藤井树,有那么一种朦朦胧胧的感情。但是由于女孩子自然的矜持,也或许是当时情窦初开,并没有经得起细想,加上阴差阳错,没有看到男孩子藤井树在借书卡的背后所摹画的素描像,所以女孩子藤井树错失了一段爱情。所以她的内心是矛盾的,对于过去两个藤井树之间的种种情愫,也有一种淡淡的困惑。

男孩子藤井树虽然在剧中已经去世了,但是在电影中的回忆片段,却一直是个主人公的角色。男孩子藤井树对于女孩子藤井树是喜欢的,已经产生了感情,但是男孩子藤井树不懂得怎么去表达,也处于情窦初开的时候,所以男孩子藤井树只好采取含蓄的手法,去找了一本《追忆似水流年》,然后在借书卡的背面绘画着自己心爱的女孩子藤井树的素描像。可惜的是,女孩子藤井树因为没有看到画像,错失了这样一段爱情的开端。

而男孩子藤井树在后来遇见了渡边博子,渡边博子的出现,其实男孩子藤井树是十分纠结和矛盾的。因为渡边博子长得和女孩子藤井树十分的相似,这样一张让藤井树日思夜想的脸庞,足以打动已经经历了种种经历的男孩子藤井树的心。然而男孩子藤井树选择追求渡边博子,却出于对渡边博子的尊重,没有告诉她之所以追求她的动因。直至男孩子藤井树的逝去,他内心的矛盾也就转化成为一种遗憾了。

渡边博子是穿梭在两个藤井树之间的角色。其实渡边博子内心是困惑矛盾的,因为她一开始是接到了藤井树老宅子的回信,这一点是让她十分困惑的。为了揭开谜底,她特地来到男孩子藤井树的旧宅所在地,遇见了和自己相貌极为相似的女孩子藤井树,这个时候,渡边博子心中也是充满着诧异和困惑的。一直到最终过去男孩子藤井树所留下的素描的出现,这些谜团才被真正解开。

因此,这三个电影当中的主人公,都被各自的性格和人生所牵引。而他们被两段感情所纠缠,而心中的矛盾也是由此产生的。不过,这样两段感情,其实都是如同似水年华一般,被人所追忆,男孩子藤井树留下来的素描画像,也最终给这样两段美好的感情落下了最为纯美的注脚。

三、电影《情书》中呈现主人公矛盾心理的角度

角度的变化是这部电影在刻画与呈现主人公心理矛盾变化当中非常独特的手法。在这样一部电影当中,主人公经历了各种不同的时间与空间的交叉,物件和人物的更迭,不断变化的各种角度,能够对主人公的人格形象的刻画更为丰富和有血有肉。

(一)时间上的交错:回忆和现实的矛盾

这一部《情书》电影里面,时间上交错的艺术,很能够打动人心。电影的语言应该是多种维度的,而岩井俊二的镜头语言在画面上呈现,首先就是以这样一种时间与时间相互之间的交叠来呈现出来的,也可以说《情书》是一部关于时间的电影。

《情书》当中,女性的藤井树内心的矛盾和纠葛是很多的。首先在回忆里面,女孩子的藤井树,面对着这样一个喜欢戏弄自己的男孩子藤井树,的确是有过一些特别的情愫。但是青春是易逝的,因为男孩子藤井树的那一幅素描没有被女孩子藤井树看到,结果这样一段感情在回忆当中便无疾而终,不了了之。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女孩子藤井树这个人物内心是充满着遗憾的,她有着女孩子特有的矜持,也因此错失了和男孩子藤井树进一步发展的可能。这一点是十分可惜,也是十分遗憾的。女孩子藤井树和男孩子藤井树这样的一段充满着遗憾和矛盾意味的情窦初开,如果是以平铺直叙的方式来展开,必然是没有办法把这种矛盾以充满立体感的方式来进行展现,而以这样一种交融在现实时间里面的过去时光和回忆,会有一种十分立体的感觉,人们能够更好地走进女孩子藤井树的内心世界,对她内心的矛盾和遗憾进行更深刻的理解。

而事实上,渡边博子也是如此。渡边博子作为这个时间上进行交错更迭的楔子,穿行于回忆和现实之中,对于电影的时间语言而言是十分必要的。渡边博子在这个过程中,更多扮演的是一个解读者的角色,而她内心的矛盾更多是一种疑惑困惑,这样的困惑和疑惑,在电影的时光语言当中,渐渐地呈现出明朗和清晰的状态,从而更好地解读出了男孩子藤井树的内心隐秘的感情。

所以,时光语言作为一个特别的角度,对三个电影的主人公都有着更为深刻的描绘,特别对于三个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是充满着各种艺术呈现的张力的。这种蒙太奇的呈现艺术手法,可以更好地体现出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下,人内心的状态的变化。

(二)死亡与生存的矛盾

男孩子藤井树的死亡是一种独特的角度和方式,用来呈现出人和人之间以及他内心中的矛盾。其实男孩子藤井树死亡和依然在生活的渡边博子以及女孩子藤井树两个人之间,却仿佛是有一种交错。从电影呈现的角度,男孩子藤井树是这个故事的开端,也是男孩子藤井树人生矛盾的最终结局。

男孩子藤井树其实对于自己过去暗恋着的女孩子藤井树依然是恋恋不舍的,这一点从男孩子藤井树选择了和女孩子藤井树长得相似的渡边博子就可以看出来。所以其实男孩子藤井树内心是充满矛盾和复杂的。因为渡边博子虽然也是自己喜欢的人,并且已经成为男孩子藤井树的未婚妻,但是实际上男孩子藤井树只是把渡边博子作为一种自己对过去错过的女孩子藤井树的替代品。

实际上,男孩子藤井树所迷恋的,不只是一个女孩子藤井树,还是执著于自己过去已经不断流逝的青春以及自己内心对于自己感情的一种依恋。从这个角度上看,男孩子藤井树实际上是被一层又一层的矛盾所叠加,他困惑和迷茫,这一点和大多数普通人也是相同的。没有真正切实地去面对自己内心当中的真实情感,而是选取了一个替代品。这何尝不是矛盾的和可悲的?所以男孩子藤井树的逝去,虽然只是出自于一种登山的意外,但是实际上岩井俊二是希望这个曾经拥有着纯爱的暗恋的男孩子,能够一生都保留着自己正直的灵魂。

而生活下来的两个相貌极其相似的女孩子,渡边博子和女孩子藤井树,她们两个人的生存正是表现了生命如同大河一般流淌不息,人生虽然有过许许多多的错过以及遗憾,但是人的生命还要继续。女孩子藤井树的矛盾是曾经对于男孩子藤井树对自己的感情有所疑惑,而渡边博子则是对于藤井树所留下的地址的神秘回信这个现实有所困惑,而这两个女孩子长相极为相似,就成为共同的谜团。

实际上,这样的一种生存中的疑惑,最终被逝去的人解开,也是对这种情感的变化,矛盾的冲突下,以死亡和生存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加以诠释和呈现,使得电影的镜头语言和艺术语言更加异彩纷呈。

四、结语

对于男孩子藤井树、女孩子藤井树以及渡边博子而言,他们失去了人生中一些感情,然而又被已经逝去的感情所打动,虽然内心一开始有着矛盾,但是在时光的艺术下,早已成为最美好的回忆。

[参考文献]

[1] 邓文河.岩井俊二电影中的唯美特征透析[J].电影文学,2008(05).

[2] 符抒.隐喻:深层意义之魂——对岩井俊二《情书》的创作研究之二[J].电影文学,2009(02).

[3] 王一波.逆光下的生活:岩井俊二电影的美学特征[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1).

电影情书范文第9篇

关键词:色彩;审美意识;幽玄;物哀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9-0098-01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这样描写到,“很大程度上,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的;是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的;是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的;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的”。日本这个民族有着与生俱来的矛盾性格,而在这矛盾的对立中,却又难以置信地保持了和谐的统一。因此在电影领域中有小津安二郎表现的含蓄的审美意识和与之截然不同的以表现暴力和死亡著称的北野武。还不乏两种风格集于一身的,比如岩井俊二。他的影片一方面表现出少年萌动、青春暗恋的温暖情愫,一方面他又刻画出成长的痛苦和孤独、生命的脆弱和青想的破灭。无论是形式或是内容上,岩井俊二的电影像一本色谱,丰富了我们的心理上的色彩感受;在风格上,留给我们一种纯情、一种温暖,抑或是一种残酷和绝望。岩井俊二的每部作品都表现出强烈的个人情感,这正反映出日本民族传统的审美意识,其中包括含蓄、幽玄、物哀、空寂的美学思想。岩井俊二的影片《情书》很好地承袭了日本传统美学,并用唯美、精致的画面将这种隐秘而美好的情感描绘出来。

一、《情书》的幽玄之美

“幽玄”的审美意识,形成于日本中世,是对神秘、深邃事物的一种意识表达。用情调、余韵和象征等手法所构成的飘渺悠远的艺术意境来表现一种朦胧、含蓄、玄妙之美。它是一种日本人普遍接受的审美原则,几乎渗透在日本文艺的一切样式中。无论是和歌、俳句、能乐还是茶道,均闪烁着一种深奥玄寂、绮丽纤细的幽玄之美。

《情书》以其整体风格展现出传统的幽玄之美。从影片开始的第一个镜头,映入眼帘的就是整部电影基调的颜色:黑与白。渡边博子的黑色短发与雪白的背景以及飘散在她脸上的白色的雪花。镜头拉开,是女主角的黑色大衣外套和白雪皑皑的大地,通过镜头的延伸,可以看到远处稀疏的树林和小镇在茫茫白雪的映衬下显得静谧而幽远。这虽然是部彩色片,但影片大量运用了黑白色,可以说黑与白是电影的基调,这也非常符合影片的故事情感基调。因为影片所描写的就是淡淡的哀思和深刻的回忆。影片在渡边博子对男藤井树的怀恋追忆的场景用的都是黑白色调,不论在祭祀现场还是在家中翻阅毕业纪念册,都是黑白为主,且画面略显朦胧模糊,像是涂上了一层淡淡的哀伤。女藤井树对男藤井树的回忆也是用黑白色为主,在飘动的纯白色的窗帘后若隐若现的男孩清秀的脸庞肯定让不少观者记忆犹新,而这些回忆情节的画面处理反而比较清晰,表现出青春岁月的单纯美好,这也是影片在色调处理方面比较特殊的地方。电影主角的服装也是黑白为主,例如渡边博子因为女藤井树的回信而去寻找真相的时候穿的是白色的大衣。这些颜色的运用似乎是在给观众展示一幅幅日本传统的浮世绘版画。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以描写风景和百姓风俗为主题的版画。浮世绘讲究线条灵动飘逸,在色彩上带有西洋淡彩的写意韵味,传达出一种幽玄之美。其中,风景绘大师歌川广重的绘画就像是定格中的电影画面。他的画以一股安闲的记叙笔调,鲜活地再现了传统大和绘中的四季分明的诗情画意,洋溢着日本特有的幽玄淡雅的情怀。不仅是浮世绘,日本的传统剧种―能剧,也表现出幽玄美的特质。能剧理论家世阿弥说“唯美而柔和之风姿,乃幽玄主体”。从能剧《杜若》中的花神到《井筒》中优美的舞蹈都表现出能剧“幽玄美”的美学所特有的唯美、梦幻而又带有严肃的宗教色彩的审美情趣。《情书》继承了日本传统幽玄美的美学观念。将幽玄美所带来的静谧、淡雅、柔和的书写方式带进到电影的创作中来,从容地静观生命的流逝,唯美地展现岁月留下的印迹。从而对幽玄美的传统美学作了一次艺术上的延伸。

二、《情书》的物哀之美

什么是物哀?叶渭渠指出:“物哀除了作为悲哀、悲伤、悲惨的解释外,还包括哀怜、同情、感动、壮美的意思”。在美的形态上“哀”已经不是悲哀的同义语,而是包括对人的感动、对自然的感动和对世相的感动三个层次的结构。

日本人物哀的审美意识源于独特的民族地域性。日本是一个岛国,其四面环海,空气清新、物产丰美。然而频繁的自然灾害如火山、地震、台风等将美好的事物顷刻间化为乌有,日本人体会到的是一种稍纵即逝的美。他们相信,美好的事物是短暂的。佛教和禅宗所传达的生命的虚无和无常,加速了日本人“物哀”审美意识的形成。川端康成多次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且日本人自古以来最爱的颜色就是白色,全世界很少有国家用白色作为国旗的底色,而日本就是特殊的例子。他们认为色彩鲜艳的物体大都是不洁净的,他们爱白色,视白色为最尊贵之色,如同富士山上的皑皑白雪,平和而庄重。且雪有一种特性就是容易消融,美丽的雪景经过太阳的照射会转眼消逝,这种美蕴含着一种无常的哀感,所以雪结合了白色和易融的双重特质,与日本人的感伤性格非常契合。《情书》的整体背景就是白雪,随处可见的白雪使影片呈现出纯净而哀伤的美,影片的开头就是以白雪为主体的镜头,女藤井树所在的城市也一直是大雪天,她生病的那个晚上更是大雪纷飞,以致于厚厚的积雪封锁了救护车经过的道路。白雪是贯穿整个影片的背景和色彩基调,这不仅仅反映了影片主人公的悲痛心情,也是对那段没有言说的短暂而青涩的初恋的真实写照,所以说“以物寄情”继承了日本“物哀”这一传统审美意识。

三、《情书》的空寂之美

“鳌焙汀凹拧弊魑重要的美学理念形成于日本中世时代。日本三省堂出版的《全译读解古语辞典》解释“鳌钡拇室逦:忧伤,苦恼,心痛。解释“寂”一词为:日本传统美学理念之一。是一种寂静而深沉的情趣,不拘泥于对华丽外表的追求,而是凝视人生无常的那种宁静而深邃的内心世界自然的流露。

日本文化体现出一种明净、清澈、寂静的风格,岩井俊二的《情书》是典型的例子。一开始的镜头就把观众带入到一种空寂的氛围里,从雪地上慢慢拉伸的镜头里是一片寂静的小镇和错落的树林,茫茫白雪与天空交汇一片,似乎是寂寥无声的一幅日本水墨画,而这种清幽空寂常常会引得人们静思冥想。在整部影片中无时不展现出一种空寂的氛围。祭祀男藤井树时被大雪覆盖的空旷的墓地,渡边博子去寻找藤井树时悠长的公路,男藤井树曾经带伤比赛的田径场,渡边博子在雪山下对男藤井树的呼唤。这些唯美的镜头都体现出日本传统的空寂之美。“空寂”的审美意识体现在传统的日本水墨画上。日本水墨画最大的特色就是通过余白与省笔,用“留白”的“无”来创造一种超然物外的艺术力量。用单纯的线条和淡泊的墨色以及简约数笔表现出一种古雅和纯朴。这和影片的空寂之美如出一辙,展现了事物本质的自然之气韵。

四、结语

看《情书》让我们体会到这样一种高贵的美,它并非一下子把人吸引住,不做暴烈的醉人的进攻,相反,它是那种渐渐渗透的美,人们几乎不知不觉把它带走,一度在梦中与它重逢,可是在它悄悄久留我们心中之后,它就完全占有了我们,使人们的眼睛饱含泪水,使我们的心灵充满憧憬。岩井俊二的《情书》将简素与自然、幽玄与物哀、脱俗与寂静的日本传统美学表现出来,使观者感觉就像在读一首凝练的诗。

参考文献:

[1]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周建萍.“幽玄”范畴的审美阐释[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7).

[3]富竹正.浮世绘的故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南谷美保.日本文化大讲堂・音乐[M].吕顺长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5]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电影情书范文第10篇

同是主打怀旧牌,同是多项提名,很被看好的《雨果》却最终铩羽。与《艺术家》相比,《雨果》中不负众望的视觉效果、无可挑剔的技术制作和动人的电影怀旧情结等,都在精致的音画放映和色彩表现间诠释着更为当代观众所熟悉的电影表现模式,但在最终的评奖阶段却败给了“无声无色”的法国“艺术家”—为什么色彩会败给黑白?有声会败给无声?

我要说的是,默片其实并不是褪去颜色的彩,也绝对不是隐去声音的有声片,它并不是一种有声电影的简化方式,默片有着自己的完整体系,它以属于自己的方式呼吸和存在着,并以自身的独特本质支撑着沉默却完整的艺术方式。所以,请千万不要再说默片只是电影史上的过去时态。

作为电影的默片

如何定义电影?瓦契尔· 林赛说,是活动画面的艺术。当然我们知道这形成于古典理论时期,他只见过默片。但是你能说这个概念过时了吗?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甚至有了3D,4D,无数D,电影依然是放映在银幕上的,靠玩儿视觉暂留欺骗人的眼睛的,活动画面。

电影可以没有声音,可以没有色彩,但是可以没有画面吗?那是广播剧。

如此说来,我们是不是可以说,默片这种形式,其实更贴近电影的本体。

好多人认为,我们现在之所以不做默片是因为没人看。这个潜台词里默认了我们想做的话那是随时可以做的。

这个我完全不同意。在时间上来看,甲骨文当然比电脑出现要早,现在已经没人刻甲骨文了。可是此刻我坐在电脑前,我很清楚自己不会用龟壳刻字。孰优孰劣?这个比较无聊且无解,只是历史不同阶段而已,我生在此刻,只能说“恰好”。

我想说的就是,默片就是默片,并不是有声片和彩色片的胚胎,而熟练掌握有声片和彩色片制作和创作的电影人,未必,当然我只能说未必,就做得了默片。

默片从剧作方式上就完全不同于有声片。我们都可以想象默片时代如果有一个昆汀塔伦蒂诺或是伍迪艾伦会怎样,观众坐在漆黑的电影院里对着巨大的银幕集体阅读电子书?默片有字幕,但字幕永远是文本,我们走进电影院期待的是不同于在家看小说的东西。塔伦蒂诺和伍迪艾伦只能存在于现在,这就是说默片从最一开始,从剧本的结构方式,就必须和有声片有着本质的区别。

默片的摄影方式也不同于彩色片。黑白不是无色,也不是只有黑白两色。黑白更丰富的在于既不是黑也不是白的中间部分,那些具有度数的灰色才是黑白片要做的东西。德吕克在《上镜头性》里提到过一个词“神采”,我觉得这个词用在这里非常合适,默片说不出艳丽的红绿,但是好在正在说不出一抹红一抹绿,恰巧有了更多的空间去表现每个人,每个场景,整部影片的“神采”。

电影百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还太年轻,但作为它自身,已经离起点走了太远太远,走的太远的时候,我们总该记得回头看看,以防迷失了方向。因为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丝毫的偏差都可能导致完全的背离。

属于观众的默片

即使到现在,CCTV6还是会经常播卓别林的片子的。而且我不相信谁看的时候真的丝毫不会笑。

电影一百多年。其实一百年前的观众和现在的观众是一样的。虽然没有人还会被银幕上开来的火车吓到,这只是因为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银幕,但是知道什么是银幕丝毫不妨碍我们为银幕上的内容所感动,并投入地欢笑或哭泣。

卓别林就是最好的例子。

单从一部影片“好看”的角度来看,肯定没有人能否认《寻子遇仙记》和《淘金记》的好看程度。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看它都是绝对上乘的佳作。有了这个例子,有人会说的默片在这个时代只能是纯作者电影的说法不攻自破。

早在最早的古典理论时期,孟斯特堡就提出过,电影最终是在观众脑海里最后完成的。电影必须通过放映才能完成,一卷胶片只是一卷胶片而已,放在银幕上才是活动的画面,观众接收到这些画面,才形成电影。所以电影是属于观众的,每个观众都是创作的最后一环。

那么对于观众来说,无声和黑白意味着什么?

我们很小的时候,都玩儿过拿几个玩偶编故事的游戏,经常是几个人一人拿一个,每个人用自己的声音来演绎玩偶人物的对白。我们玩儿这些的时候是不自觉的,因为我们先天的认识世界最直接的工具是视觉和听觉。所以说对于观众来说,一个活动的画面先天对应一个声音,这是生活经验带来,无需专门学习的东西。所以我认为默片其实并不是无声的,只是声音在观众脑海里形成,用观众来完成最后一步。

同理,色彩也是一样。

这就是说,默片更大程度上的属于观众。这个意思是说,如果说有声片更像是在自说自话告诉观众一件事,那默片更像是在和观众对话,讨论一件事。当然观众和观众口味有所不同,有人喜欢倾听,有人喜欢参与,但此处要强调的是,默片之于观众,运用的是和有声片完全不同的一种语言体系。

这种语言体系是完整的,成熟的。有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默片。

属于创作者的默片

声音和色彩都是创作的手段。

但往往创作是需要自设瓶颈的,自己给自己一个圈子,从封闭中寻找出路,这是真正的创造力。

这就是默片之于创作者最大的意义。断了一切后路,运用你的才华,给作品一条生路。山重水复之时,正是柳暗花明之处。

早年理论界就有过讨论,卡努杜在《电影不是戏剧》里就提到过:“电影是受他的技术手段和放映机械的制约的,就像音乐家之受他的物质工具,受演奏他的曲子的演奏家的制约,画家之受画板,受复制其作品的印刷工人和制版工人的刻刀,以及化学品的制约一样”。

要说“制约”二字的话,那么在默片中的体现当然更强烈。正像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受其本身媒介特点的制约一样,默片创作所受的制约正是它的迷人之处。

创作正是在客观的制约之中挖掘我们媒介本身的,艺术本身的可能性。

电影的最初源于记录。于是有人说了,默片本身就是对观众的间离,因为声音能带来真实感。

我承认声音是可以加强真实感的元素,但事实上真实在艺术里是只能重塑不能还原的。任何艺术形式都是。任何创作都是演绎,否则哪叫创作。默片在对于真实的表现上,并不弱于有声片。

只是想说,作为一种电影的方式,默片没有丝毫逊色于有声片的地方。而大家之所以现在都不选择它的原因,或许是因为习惯,或许是因为自己本身不能驾驭。

还是想说卓别林,卓别林正是一个处于默片和有声片新旧交替时期的人。好像《艺术家》里的男主角,我们知道卓别林也面对了很多困境,虽然他的黄金时代是在默片时期,但他在有声片时期也是做出了一些不错的作品的。像《大独裁者》,《舞台生涯》这些。

更有趣的是希区柯克。他的一生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这些所有的过渡。我们知道希区柯克拍摄于1927年的处女作《房客》就是一部默片,最有趣的是,2008年,时隔81年,这部经典之作又被重新搬上了银幕,评论界对此褒贬不一,但很多希区柯克的粉丝都非常愤怒,认为是亵渎了经典。其实从《房客》中,我们已经能清晰的看到希区柯克的风格形成,无可挑剔的悬疑,致命的惊悚,这些丝毫没有受到声音和色彩的局限。

也许有些电影,就该让它永远没有声音,没有色彩。就像维纳斯应该永远没有手臂。

最近关于3D版《泰坦尼克号》的事情也是一大热门话题。这个故事是否真的该让它立体起来?有些故事是不是就永远留在平面上最好?

时代的更迭是无人可以阻挡的。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2D到3D。真的有先进与落后吗?只是时代变了罢了。有的东西就该永远不要发出声音,永远不要上色,永远不要走出银幕。

《艺术家》里我们看到男主角在时代洪流面前的无助。其实无论怎样变化,优秀的作品要做的永远是表达自己和感动观众。只要能这样,任何种类任何形式任何手段,都会一直活着。

每种艺术都该选择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好的东西应该有一个适合它的归宿,不一定要是最新的,但一定要是最合适的。

上一篇:表白情书范文 下一篇:小学生情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