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堂范文

时间:2023-06-15 10:59:30

德育课堂

德育课堂范文第1篇

关键词:以生为本;教师魅力;教学方法创设

中职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然而,目前中职德育课课堂教学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尤其是对学科性较强的德育课程不感兴趣。重理论讲述,让学生反感。德育课堂教学过程缺乏互动,学生被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主动权仍然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这些问题的存在,让德育课堂失去了应有的魅力。笔者认为,德育课堂要吸引学生,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尝试:

一、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努力给学生创造更多参与课堂的机会,要注意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一定要得到充分的体现。事实上,德育课堂缺乏吸引力,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没有处理好课堂上“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关系,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很多情况下,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不是自己在课堂上自说自话。比如,本学期讲授《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三课“个人的收入与理财”时,我把教材内容整合为三个问题:我的消费观、税收的用途、家庭投资理财,然后设计活动探究、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对自己日常消费行为进行讨论,把他们的观点归纳在黑板上,并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分析。让学生结合实例了解国家税收的用途。同时让学生做家庭投资理财计划。这样,课堂大部分的时间由学生来讲或讨论,整个课堂气氛就调动起来了,给学生营造了宽松而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教师要努力打造迷人的人格魅力

德育课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直接投射到本课程的教学上,进而影响到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应从多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一是要有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和较强的教学基本功。教师的普通话要标准,板书要规范,语言应简明准确、有条理、逻辑性强。善于分析处理教材内容,设计课型,熟练使用各种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二是德育课教师的观念要与时俱进,要注重知识更新,关注时化,并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并渗透给学生,这是德育老师必备的专业素质。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及社会发展变化,对教学内容作适当补充和延伸,收集学生关注的热点事件和典型事例,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激发积极性,提高参与度,使课堂活起来。如在讲授《经济政治与社会》中的“国家问题”内容时,我引用了近期日本政府“购买”的热点事件,联系课本“”这一知识点,让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的同时,爱国情感进一步升华,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德育教材理论性强,概念抽象,难免有些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创新、努力改造传统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人总结了几种有效的德育课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获取知识或技能,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德育课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创设一些情境活动,让学生去体验,善于挖掘教育主题中的情感因素,激活学生的参与热情。

2.案例教学法

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具体案例,将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的活动,让学生从特定的体验中分析、决策、锻炼,从而培养他们独特的、综合的工作能力及团队精神,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德育课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教材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结合学生周围发生的事,把典型的事例引入到课堂,用好教材案例,引导学生去分析、研究问题,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经常用本校学生身边事例来说明课本中的观点,通俗易懂,容易打动学生。

3.讨论式教学法

德育课教师要根据课程的内容,科学设计问题,分组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体会到作为课堂教学“主人翁”地位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热情。

4.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比传统的教师口讲手写教学具有更多的优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能把课本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信息量大。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提高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信息量。这样就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更增强了德育课教学的吸引力。

总之,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提高学习积极性。并针对学生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活化课堂,从而塑造德育课的魅力,真正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参考文献:

[1]杨化.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J].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报,2006(2).

[2]程步斌.浅谈如何增强中职德育课教学的吸引力.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3).

德育课堂范文第2篇

事实上,德育课本身充满着乐趣,新课程改革后,新的教材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不再是条条框框,学生易于接受,那么教师就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使自己的教学充满乐趣。

教师从事教育,从中体会到教育的乐趣,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谁也不愿意成为让学生不受欢迎的教师。教师的成就感来自于学生,受到学生的尊敬爱戴,育得桃李满园,恐怕是每个教师追求的人生目标。教师的乐趣不仅来自于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自己的认可。所以营造快乐课堂,关键在于德育课教师如何进行课堂设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一直努力探索调动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

体会学习的乐趣,从而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营造快乐德育课堂,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设计快乐教学环节

过去的教学环节要求比较严格,一般是五步教学法,未免有些太死板。要使课堂变得快乐生动,就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考虑到一节课中的每个教学环节。比如导入新课,要根据这节课的内容进行恰当的安排,可以利用典故、诗歌、寓言、笑话、名人名言、歌曲欣赏,也可以制作Flash,利用多媒体教学,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课堂中来,就会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重视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与引导,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获取新知识的过程,绝对不能简单地由教师包办代替,教师举出例子,讲完故事,使用典故,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得出结论,即使是与教师现成的答案有出入,也不要简单地否定,而要进行鼓励肯定,对学生的回答认真分析,然后自然而然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才会信服,才能获得深刻的印象。

二、运用快乐评价语言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科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课堂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正面引导,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为了让全体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评价时要竭力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学生的发言中只有一个用得好的词,只有一句说得好的话,也要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要多使用“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真不简单!”“你真聪明!”等赞赏的话语,从而树立起学生上进的自信心,同时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与“学”氛围,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从而喜欢上这门学科。

三、安排快乐实践活动

新课程要求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师生获得快乐与进步的课堂生活才是高质量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在课堂上适当安排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为普及法律知识,可以让学生组织模拟法庭;为说明上网对学习的影响,可以让学生自编小品,使学生明白科学文明上网,又不要沉迷网吧的道理,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让学生讲与课程相关的故事,举行辩论赛、演讲赛、合唱歌曲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都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研究快乐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早就说过:“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感到厌烦,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是使他们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心灵共鸣,更有利于情感培养。课堂教学中采用快乐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在课堂上,要注重运用投影、录像、音响、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原本单一的教学手段变得多样、生动,使课堂由“黑白、平面”变得“多彩、立体”,使课堂变成五光十色、富有张力、充盈美感的信息场,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堂的的兴趣。

五、创设快乐课堂情景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创设“快乐”的教学情景。这是进行“快乐”教学的基本方法。

六、重视快乐教学效果

德育课堂范文第3篇

目前,在中职卫校开设的德育课程有《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护理伦理学》《哲学与人生》等。作为公共基础课程,护理、检验、药剂等专业分不同年级都开设了相应的德育课。

随机抽取某中职卫生学校护理专业二年级10个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了解学生对于德育课教学的态度和情感以反映德育课堂的实效性。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大多数学生把医学专业课的学习放在第一位,把德育课放在次要的地位;部分学生认为德育课的教学方式不适合他们,教学内容难以理解;中职德育课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缺乏,学生参与课堂程度偏低;22%的学生觉得德育课没有用,存在明显的厌学情绪。

调查结果显示,现今中职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有待提高。

二、提高中职卫校德育课实效性的对策

提高中职卫校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是要牢牢把握德育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1.德育课堂教学内容的重构

德育课教材内容多为枯燥的概念与原理,使人感觉“大而空”,学生难以产生共鸣。为此,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实、重组和改造,努力把德育教学的知识点融入社会生活题材中,围绕学生身边发生的问题、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和生活话题组织教学,着力构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且丰富、生动、有效的大德育载体,实现教学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例如,讲授“纪律”这节内容时,可以结合学生在校的违纪现象进行讲解,以触动学生,增强教学效果。

2.德育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是为了调动学生对德育课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构建师――生――生之间的多角度互动。

(1)探讨法

探讨式学习方式强调“讨论”和“创造”,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运用各种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探讨式学习强调学生自主活动,由学生自己设计并控制学习的整个过程,这充分鼓励了学生的自主思考。例如,在讲授“假如我是人大代表”这节内容时,老师要学生对于家乡的发展提出议案,学生需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用新的视角去观察自己的家乡,去发现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相互信任;有效的沟通,有效解决组内冲突;对合作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的途径”。例如,在讲授职业礼仪时,老师让学生分组表演不同职业的职业礼仪,小组内部自己分工,包括写剧本、角色挑选、配音、服装等,要求每个组员都必须参加,各尽其职,最后全班评出最佳组织奖。小组合作学习引入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机制,让学生学会沟通、倾听、合作等重要品质。

(3)拓展巩固法

道德教育不仅局限于课堂所教的内容,校园和社会是更广阔的课堂。要培养学生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的大格局,通过看报纸、读新闻、关注讨论最新时事,养成良好的政治素养。对于道德、伦理方面的德育教学,更不能纸上谈兵,在学校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开展文明班级的评选、评选校园文明之星、组织文明礼仪作品展,潜移默化地拓展巩固德育课堂的教育效果。

3.德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变革

一个好的德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德育课堂教学,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根据中职德育课教学的要求和特点,构建多元化的德育课学业评价体系。

(1)作业(占总分30%)

除了常规性的做在本子上的练习题,我们还把知识竞赛、案例分析、资料收集、制作剪报、社会调查也纳入平时作业中,克服了传统德育课作业形式单调、枯燥乏味的缺点。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让学生收集职业道德规范的案例、组织法律知识竞赛;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布置撰写“你的职业生涯设计”,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或者查阅书报、杂志等资料,联系自己的实际进行设计,写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学生感受到自己作为课堂教学主动参与者的乐趣,并锻炼了查找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和文字组织的能力、独立学习和动手能力。

(2)考试(占40%)

在考试中改变以往过于注重死记硬背的缺陷,采取灵活多变的题型。《法律基础》《经济政治》《护理伦理》都是考查科目,考试方式为开卷。我们设置了大分值的实例题、社会热点题。如《护理伦理》考试中,列举出护士在医院遇到的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判断什么样的行为是符合伦理道德的,以此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

(3)课堂评价(占30%)

课堂评价分为两块,一块是纪律方面,老师记录课堂上迟到、说闲话、睡觉等违纪的同学。另一块是学习态度方面,由科代表记录课堂上回答问题、参与讨论问题的同学的名单及次数,用于考核学生在德育课堂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德育课堂范文第4篇

微课在德育课堂主要是通过视频的方式,教师通过各种形式把一个教学内容或教学要点,完整而又生动有趣地呈现出来。同时,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分析微课应该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来展示。另外,微课可以在教师队伍中共同运用,既能使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又能优化课堂质量,一举两得。

一、中职德育课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过分偏重专业课,对德育课的不重视

有部分学生在中职的学习中一般热衷于本专业的学习,都会花很多心思下去。但是在德育课中却显得很薄弱,经调查发现,他们总是觉得德育课不是专业课,对未来工作也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都会出现一种懒散、不重视的态度,甚至在德育课中做专业课的作业或者根本不听课。对于这样的情况,一般需要德育课教师有较强的教育水平,时刻在德育课堂教学中融入有关的专业知识才可以。

(二)德育课的教师队伍业务能力不强

一般来说,德育课都是由一些文科、没有专业方向的教师任教,或者仅限于政治、法律等专业的老师,但是专业对口的教师是挺少的。由于德育教师没有一个统一的职业生涯方向,所以,在与业务能力的培训方面都是比较薄弱的。中职德育课总共有六门课程:《职业生涯与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经济政治与社会》《心理健康》《历史》。所以说德育课的老师需要有广阔的知识面,每一科都能胜任。就是因为多而不精,所以德育课教师在职业生涯方面是没有统一的路

2.以创新为目标进行“意义建构”

以创新为目标进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大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让学生“再次发现”已有的知识,培养主动建构能力。当然,学生的创新性并不限于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而应包括更多的、更丰富的内涵:有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善于运用直觉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喜欢标新立异,善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能举一反三,运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等等。通过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评价方式重视“过程性”

建构主义的评价观着重于评价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采用过程化的评价方式。

1.开放过程,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活动―探究”模式中,我们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采用了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综合评定的民主、开放性的多元评价方式。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对本小组在“活动―探究”过程的表现、感悟、收获、不足进行评价,这是学生自评;各小组同时对其他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这是学生他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心观察,捕捉学生的细节表现,小组的总体表现,进行情境教育、点评总结,这是教师评价。教师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关注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促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调整等自我教育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2.关注过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对学生的评价我们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实现个人与小组共进退。在“活动―探究”模式中过程性评价的内容,如:① 文明礼貌:以礼待人,仪容仪表整洁大方等;②诚实信用:诚实交往、诚信考试等;③学习态度:出勤、学习纪律、作业完成情况等;④活动表现: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⑤知识掌握:实行开放式的考试,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及灵活运用能力。我们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做到堂堂有公布,周周有反馈,月月有小结,期期有评奖,不断为挑战者、勇敢者、进步者、成功者喝彩,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进取心。

在“活动―探究”模式的实施中,教师应在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引下,更新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突显教师的主导性,逐步从“有模之术”向“无模之术”发展,从技术层面上升到艺术用妫传授的不只是知识,更多的是人生艺术。

径。另外,在德育课的教学中,一般学有规律,教有优法,所以也要求德育教师具备多种教学能力,驾驭不同学科的学生,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必须过硬。

(三)传统的说教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现今德育教学

德育课堂需要丰富多彩的教法和学法,因此,传统的说教模式已经不适应信息化强度很大的今天。在教学中,也应该紧随信息化的趋势,更好地在课堂中运用先进技术,吸引学生们的兴趣和爱好。中职生都有一个特点: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基础知识的课堂反应能力较慢。所以,更应该要求教师运用微课为课堂增添色彩,尽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分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应用微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微课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由于德育课堂中的微课主要是以音视频为主要载体,具有简单操作、快速传播的特点,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在信息化爆炸的今天,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几乎都已经覆盖了数字化载体。因此,德育微课其实就是将德育知识进行碎片化、可视可听化、情境化,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学习,毫无阻挡。对于传统教学,德育微课的形式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学生想学、乐学。

巧用微课激活中职德育课堂

(二)微课教学有助于对知识点进行各个击破

德育课堂的微课生动有效地诠释了某个教学点,使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重拾学习的兴趣,愿意跟随老师进入课堂。由于中职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薄弱的特点,因此,微课可以在某些地方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对知识点进行各个击破,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剖析如何有效地将微课应用于具体教学中

微课一般应用在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拓展中。怎么将微课切实有效地运用在具体教学中才是我们思考的方向。

(一)德育课堂的微课使课前预习方向明确,更具针对性

在德育课堂中应用微课预习,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微课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所学、了解课程的背景知识、激发学习动机。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教师都会布置学生直接看书,或者做一些简单的练习,查出不懂之处。这里有个很大的问题,对于本来已经不太热衷学习的中职生,教师却还布置一些枯燥的内容给他们,得到的答案是根本不做课前预习。在我校某位教师的公开课中:职业生涯规划中第四单元第三课的《创业是就业的重要形式》课前,该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设计制作了微信学习平台供学生课前预习,使学生能利用手机微信进行移动学习。课前的微课堂学生可以看到名人和中职生的创业故事。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具有初步的认知,为课堂交流做好准备。所以,课前的微课是如此大的力量。基于微课预习,这时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督促和检查,掌握学生的困惑与疑难点,同时,对照教学目标更加准确地找到教学的着力点,便于教学设计的调整和优化,使课堂的具体教学更具针对性。

(二)德育课堂的微课使课堂教学更优质化

微课在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把握重难点,解决疑点、错点、混淆点,内化知识,建构体系,同时能够保持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微课讲解知识点,促使高校教学。由于微课可以使烦琐的知识简单细化、抽象的内容直观具体,因此,利用微课来讲授知识点也是微课教学中最常用的形式,不仅主题明确、内容简洁而且时间较短,同时应用微课教学能大大丰富知识点的呈现形式。比如,笔者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三单元第六课的《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的教学中,难点“纪律与法律的异同点”是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如果单纯地讲这些知识的异同点,会有很多学生不理解。而且也会让学生感觉很枯燥、乏味。于是笔者选择了微课的形式,在微课中主要运用“奥运冠军孙杨”在2013年无证驾驶被行政拘留七天和罚款2000元;另外还要受到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对他做出停赛停训的决定。以事例作为微课的素材,既贴近生活又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容易地使学生理解纪律与法律的区别与联系。这样,微课可以激发学生讨论的兴奋点,形成思维碰撞,释疑解惑。

(三)德育课堂微课使课后知识更巩固、更拓展

课后运用微课有助于学生复习和巩固知识,更好地梳理该课的知识点。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认真听课,尤其是中职学生,上课走神、玩手机、说话等现象层出不穷。对于不解或一知半解的学生,通过课后微课的总结归纳,更好地在课后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比如,笔者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三单元第六课的《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的教学过程,设计制作了课后微课《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供学生们学习。这个微课是对本节课重点知识进一步整合。同时,有些基础好、好学的学生是有能力或者有必要了解一些课堂中不予讲授的知识,那么,微课就可以为他们的拓展性学习提供途径和支撑,从而满足不同层面的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

四、总结

德育课堂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教学实效;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双边多向的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课堂交流活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体现了中职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一节优质的德育课总是需要师生之间高效良性的互动,师生互动使得德育课课堂生机勃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有助于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那么我们如何在德育课教学中构建高效良性的师生互动呢?下面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提出个人的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优化教学设计,善于启动高效的师生互动

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解决教学问题为目的,通过建立解决方案,使学习效果最优化的过程,它是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是连接教与学的桥梁。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总是能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课程改革理念,能正确处理好和利用师生互动,能极大地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它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之一。而以往德育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只是片面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注重教师对教材的剖析、对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师生互动这一重要环节,导致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更多以“一言堂”来取代“众言堂”,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学生主体能动作用的发挥,阻碍了他们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此德育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从新课程的要求出发,把握好师生互动的切入点,善于创设教与学的情境,要突出其问题性,使学生必须在通过探究和思考后才能获得认知,从而使师生互动围绕着教学内容有效地进行;同时教师更要善于了解学生的认知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有的放矢地在他们的困惑点上设置情真意切的师生互动,使德育课的教育更有实效。

如在《职业生涯规划》介绍到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时,由于中职学生马上就要进入社会,他们对于自己的就业前景一片茫然,所以在讲到这部分内容时,笔者设计了互动性课堂讨论的问题:(1)对中职学生来说,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是什么?(2)大学生就业难,是否就意味着中职学生就业也难?(3)中职学生在制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时如何把当前的就业形势考虑进去?在讨论的基础上,笔者结合本校学生的就业状况及成功的本校毕业生例子给学生以积极的正面教育,指出中职学生在就业方面的优势,引导学生得出乐观结论。相反若是教师照本宣科,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透的分析能力,当学生提出现实的问题时,老师非但解释不了,而且还可能会怯场,那么学生将难以信服教师所教的理论,从而也就无法达到我们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设民主的互动氛围

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主要是借助于知识传输,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实现的。但是,单纯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并非真正的对话,因为在这种形式下,总是包含着某种教师的权威在内。真正的对话意味着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应转变“师道尊严”的观念,抛去权威,把自己摆到与学生人格平等的位置上,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内在潜能,以参与者、交流者、朋友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们大胆自由表达,及时肯定他们哪怕是很微小的进步。即使学生的看法比较浅薄,或是有这样那样的偏差,作为教师也决不能因其浅薄而嗤之以鼻,或因其错误而批评斥责,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影响他们的情绪,扼杀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尤其是德育课,要实现其德育功能,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果仅靠教师的权威,靠自上而下的灌输,是不能真正实现这些教学目标的,学生不会从心底信服教师所传授的内容。

如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发展目标抉择这一内容时,笔者针对学生中力主的“国内派”和“出国派”,主持学生分组辩论,双方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旁征博引,据理力争,通过面红耳赤的争论,终于在笔者的引导下达成了“各有长短,一切从实际出发,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选择就是最佳选择”的共识,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学生们在这融洽、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里,能更好地感悟着德育课的真谛和它的无穷魅力。所谓“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好多学生往往是先喜欢上某位教师,然后喜欢上该教师的课。只有学生对老师在情感上比较亲近时,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才能乐于接受。

三、拓宽互动渠道,努力实现开放式的德育课教学

当代中职学生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接受信息多,自我意识比较强,他们不拘泥于传统和课堂知识,对社会生活中的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喜欢按自己的标准进行评价,教师必须适应他们的这一特点,把握时代脉搏,有目的地拓宽互动渠道,努力实现开放式教学,而不能局限于“一支粉笔打天下”的旧的教学手段。

首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针对信息社会学生对网络媒体广泛使用的现实,实现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德育课中的应用,进行高效良性的师生互动,以使德育课堂教学从单纯的说、教、读方式变得声像并用,图文并茂,动静成趣,将课堂所要掌握的知识生动、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调动他们的眼、耳、口、手、脑等多个器官,把学生带入生动形象、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接受者成为主动的知识猎取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第一,注意方法上的多样性。采取一些方法实现师生互动及教学相长,就成为增强德育效果的必然选择。基于此,笔者在坚持传统教学的同时,一方面通过前述的多媒体技术来改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着力加强师生互动环节,通过听报告、参观、课前时事评说等实践活动走出课堂,让学生直面复杂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实际,使自己的理想更好地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需要,从而在实践中增强德育效果。如在顺利完成德育课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养成了关注时事的良好习惯,笔者特意在课前五分钟安排时事评说。短短几分钟的时事评说往往成为师生各抒己见、畅叙情怀、共同感悟的精彩时分。

第二,互动的内容上加以拓展。结合学生兴趣及其对时尚的流行的关注,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比如在介绍“要全面地看问题”这个知识点后,笔者就近年来的韩国流行音乐、偶像剧、服饰打扮所聚集起来的韩国文化风潮席卷中华大地为题材,布置一篇德育小论文,要同学们用刚学的哲学观点分析关于韩国文化对笔者国青少年学生的影响,学生们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方式全面地了解了“韩流”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实施师生互动,适应当前中职学生心理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求知探索的心理需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当然今后我们在德育课课程改革中将积极探索,不断完善这一模式,落实现代教育教育理念,构建高效课堂,力求使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真正成为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生动活泼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 教育研究 2001年第4期。

2.黄忠敬,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年第7期

德育课堂范文第6篇

作者:吕云峰 单位: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理论部讲师

高职德育课堂管理的困境及理性根源

教学形式乏味,教师主讲、学生主听并偶尔举手简单答问的简单活动形式和教学内容形式缺乏吸引性。造成课堂管理如此困境的直接因素有三个方面。就学校方面来讲,校园硬件建设滞后或学校对本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致使该课程常采取合班化大班(至少一百多人)教学,教师课堂管理对象过多。学生方面,高职学生认知和自控能力相对较弱,自信心自强意识不强,人生理想规划不够,学习长远动力不足,但更渴望受到尊重关爱和认同。教师方面,部分教师本人敬业育人意识不强,教学缺乏激情,对学生缺少真情实爱,甚至有少数教师为迎合学生需要以换取学生对教师的“认同”评价而有意淡化课堂管理,不少教师课堂管理技巧欠缺,更是给课堂管理造成难度。进一步探究如上调查结果的深层原因,笔者认为,高职德育中的工具理性取向是其重要的理性根源。改革开放后,随着科技成就和物质财富的高速积累,社会工具理性认识观一度渗透和主宰社会各方面。教育者与受教者集体忽略了价值理性在未来人生全面发展中的导向和基础作用。高职德育课堂只有切实回归学生人本价值的主导,才能提高当代高职大学生的德育素养。

探索有高职德育特色的课堂管理之道

1.激励学生价值实现需要的课堂情感管理。马克思讲人的欲望是个人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发性动力。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高职学生渴望成才成功,成就幸福人生,追求人生过程中关于人际平等尊重关爱的价值理性(终极价值)。高职德育教师注重情感激励管理,就是要做到课堂上要以饱满的热情,真切关心高职学生所学所需,在平等尊重的德育交往共识中,时刻激励学生维持自强奋斗、修养成才的精神向往。例如在“民主、平等的课堂人际环境中,教师保持高昂的教学热情,有助于感染和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表现出明显地满意、敬慕、愉快的态度,师生之间能够达到情知交融的教学情境”[3]。在这种课堂情境和气氛中,教师就能事半功倍地开展德育教学和课堂管理。2.引导学生课堂契约行为的课堂秩序管理。不仅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需要课堂秩序管理,而且人性中关于懒惰、冲动、破坏欲和自我中心等阻碍学生道德修养的因素更需要受到德育课堂管理的抑制,以便促进学生学会尊重公共秩序和规则规范,增强理性自律精神,而这也是道德修养教育目标的应有内容。高职德育教师注重课堂秩序管理,要以帮助高职学生自律修养为根本出发点,在争取到绝大部分学生的理解和支持下,和学生一起制定一套相对稳定可行的课堂行为契约。这套课堂行为契约包括课堂行为规则和奖惩机制,学生作为“签约人”在此后的课堂环境中把它作为一项提示或自我指令,督促自己规范行为,这本质上是自我管理或修养的一种形式,是以并非严格法律意义的行为契约形式对学生自我修养的外在辅助干预。课堂行为契约的执行结果要作为课堂德育实践纳入课程总体考核,体现德育重在平时修养实践的特点。只有严格考核平时行为和终端知识学习,才能让学生切实注重平时的学习和行为。相信在教师的真诚批评和解释后,在对该管理法一视同仁的灵活操作下,一定能赢得学生内心的支持,保障良好的教学秩序并达到恰当的尊重契约和规范的育人目的。3.设计吸引学生投入活动的课堂形式管理。设计把控好吸引人的教学形式,实际上是为满足学生对于教学审美的需要。一切单调乏味的教学内容、活动形式和教学用语只能阻碍学生在德育课堂上去接近本来令人向往的真善美的东西。高职德育教师注重课堂形式管理,就是要设计把控能够吸引学生的教学内容、活动形式和教学用语。设计吸引学生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结合课程标准,在有限的教学课时里,设计最贴合高职学生所需的教学内容。笔者认为高职德育的主要目标应放在培养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的合格公民上。设计好教学活动形式,就是要设计组织好能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乐于参与其中的互动(师生活动和学生间互动)教学活动,比如竞赛、辩论、讨论、演讲、任务驱动、竞答驱动、典型案例设疑讨论、情景体验分享、团队任务合作等等。这些活动选择因教学目标而异,活动过程要时刻加以把控、引导,决不能放任自流。设计组织好吸引学生的教学用语,要求老师有意识地转换表达方式,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情感管理既是关乎受教活动主体能动性发挥的决定性方面,也是德育教学“情感交流、智慧启迪和心灵碰撞”这一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它对于学生德育学习活动具有全面的渗透性、感染性和事半功倍效能。因而它是贯穿德育课教学活动全方位和全过程的根本动力,是德育课堂管理活动的关键和主导方面。课堂形式管理是实现课堂管理的主要途径。课堂秩序管理是实现教学的基本保障。德育课堂管理的三方面全面贯通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三位一体,不可分割。此外,这三方面也反映出高职德育课堂管理所具有的三个方面特性,即激励性、严格性和可行性。激励性,是指教师要采取适当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学习,修养更有动力。严格性,是指教师不放过对任何课堂违纪违规行为的批评和教育机会,促使其自觉学习、修养做人。可行性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手段、严格管理和教学活动形式应当能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是可操作、可持续的。总之,深入研究高职德育课堂管理的特点、方法,对提高高职德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德育课堂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职专德育 课堂生态 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

多少年来,人类无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对其肆意掠夺,教育同样无视教育对象自身的发展和需求而对其盲目开发,由此付出不可估量的代价。教育应当和环境一样,注意生态效应,顺应自然,尊重孩子内心的发展需求,应势利导,帮助孩子寻找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成功之路。本文从德育学科的特点出发,大力推行政治课改,努力营造课堂生态,践行新课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在师生关系上,营造学生自由成长的生态环境

1.教师由知识的权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传统德育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不敢质疑发问,势必限制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其实,任何教师都不可能是知识的权威,教师在教学中应放下架子,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请学生帮助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让学生消除学习中的“神秘感”,建立平等的共同探究学习的师生关系。在这种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当然,这不意味着德育课堂上教师可以放手不管,教师应当凭着自身的知识优势,在探究学习中发挥组织、引导和促进的作用。教师应充当“平等中的首席”。德育教师走下课堂的“神殿”,放下居高临下的态度,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是打造生态课堂的必要前提。

2.课堂从封闭、专制走向开放、民主

传统课堂追求一种“静”的境界。教师唱独角戏,学生默默地观赏。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支配学、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教学由双边活动变为单边活动,学生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教学日益走向封闭和专制。这种德育课堂摧残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禁锢了思想的自由飞翔。德育新课改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承认每个学生拥有的权利、尊严、思想、情感和需求。教师要放弃“满堂灌”的做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课堂,踊跃发言,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成长培育自由的土壤。德育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站在现代人角度,以历史的、辩证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有关的社会、政治、经济现象,思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问题。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应当充分利用德育课的智育、德育等功能让学生畅所欲言,让课堂从封闭、专制走向开放、民主,这是营造课堂生态的重要保证。

3.关注学生的个性存在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应当为德育课堂的主旋律。每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有个性尊严的人,教师应把全班学生都作为自己的关注对象,宽容、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用“心”施教。不论学生智商如何,我们都应当一视同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让他们动手、动脑,查阅、收集信息,学会探究、体验政治,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分享成功。教师尤其要引导性格内向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这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甚至改变学生的人生轨迹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总之,德育老师应立足学科资源,关注学生个体存在,欣赏学生灿烂的生命,还给学生自由生长的时间和空间,这是营造课堂生态的核心内容。

二、构建和谐、多元的生态课堂

1.转变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是新课改的核心任务。很多教师反映学生喜欢政治,但不喜欢德育课,主要原因是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体验,通过创设个案情境、角色扮演、智力竞赛、讲故事、辩论会等形式,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体验,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愿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推举小组负责人,成员既分工又合作,在形式多样的合作学习中获取政治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合作、竞争的生活能力。转变学习方法,建立丰富、多样的德育课堂生态,有利于学生健康价格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地发展。

2.拓宽教学视野

传统的德育课教学偏重于德育学科体系的把握,没有充分挖掘德育学科的教育功能,没有重视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品格、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良的知识营养造成许多学生成长过程中性格的不健全。德育学科肩负着雕塑学生灵魂的重任,德育教师应开阔教学视野,给学生“补血”、“补钙”。

3.构建评价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确立自信。”德育教学应该采取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评价方法,打破仅以笔试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唯一依据,评价重心逐渐转向关注学生的求知过程、探索过程和努力过程。首先,建立学生自评法。学生依据每周、每月以来的学习情况,对自评表中的“整合知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活动参与积极性”、“沟通合作技能”等指标自我量化评价,通过分析总结优缺点,确定补救措施及以后目标。其次,建立教师评价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课堂内外学习中表现出的能力、态度、情感、效果进行评价,并以建设性的方式反馈给学生,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再次,建立成长记录袋。坚持宽容、激励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在德育课教学中采取多元的评价方法有助于学生激发兴趣,参与课堂,体验知识,有助于教师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功能,营造自由的成长氛围,促进学生的性格完善、全面发展。

总之,德育教学应顺应新课改潮流,整合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这四个因素。追求学生成长环境的和谐、平衡和可持续性,为学生的自由发展营造动态的、生长性的教育生态。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德育课堂范文第8篇

关键词:德育 生活化 课堂

教育家杜威、陶行知早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的“生活教育”理论。他们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教育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德育课堂肩负着传授基本理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等任务。德育课程从功能上来说,应该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工作和创造奠定基础,而不应该成为隔离学生与他生活世界的屏障。学校德育要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摆脱困境,就应回归生活,关注、指导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德育根植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特殊的生活世界里。努力创设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提炼生活化的课堂学习内容;改革生活化的课堂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生活化的课堂学习评价,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做到德育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一、提炼生活化的课堂学习内容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才会感兴趣。课程内容回归生活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只有当学生真正感到所要学习的内容是他想要知道的或想要解决的问题时,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努力发现学生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多样化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学会把握自己生活的方向,学会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走进生活,认识社会,健康成长。同时德育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就要根据现实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提炼新的德育内容,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具有新时代的道德观。

二、创造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泛指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人的任何活动都与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周围环境的一切事物都会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所以作为三大课程之一的环境课程,就十分注重学生学习环境的建设。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学习环境也应该是生活化的,其目的让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感受生活气息,学习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能力。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主要是指课堂客观硬件环境而并不涵盖主观上的人际关系环境。这种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具体表现在课堂环境的创设,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课堂上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这模拟的生活情景中开展活动,从中学习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提升自己的生活能力。学生在情景下叙说自己家里发生的故事,就比传统意义上的讲故事,显得更贴近生活,更有生活气息,也更有助于学生对家庭温馨的体会,特别是新课程把生活化的学习内容作为教学主流时,课堂教学中创设这样的生活场景就显得十分必要。

三、选择生活化的课堂学习方法

课程理念最根本的一条是“回归生活”。因为生活是第一性的,我们所要学习的道德知识、社会规则、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而最终又要为人的生活服务。所以作为新课程的课堂学习方法,就必然十分关注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在学生自身观察、调查、了解活动和互相交流的基础上,扩大他们的视野,深化他们自身的经验和体验,从而提高他们生活的能力。

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确立学生中心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德育情景,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如主题讨论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课堂辩论、小品表演、演讲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四、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生活化的课堂学习评价

传统德育课评价机制大部分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即用期末考试的试卷成绩来决定学生德育的成绩。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改进评价方式,构建科学的多元评价机制成为必然要求。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控制,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具体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素养等具体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变评价主体和方式单一化为多元化的德育课程评价体系,建立教师、学生、班主任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采用笔试、口试、面试、现场操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多种评价方法。

总之,德育课程“回归生活”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德育课程只有回归生活,才能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参考文献

[1]《教育科学论坛》.四川教育出版社主办,2011年,第2期。

德育课堂范文第9篇

【关键词】德育课;课堂导入

对于德育教学而言,课堂导入既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导入是指转换学生的思维,辅之以易于接受的感性材料,把学生引入特定的德育课教学环境之中,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完成对新知识的感知。对一堂德育课来说,教师如何组织导入,将直接影响到这堂课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学习效果。因此,能否在上课的一开始就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即刻转移到本节课上来,并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一次成功的导入,应具备针对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等特点。首先。课堂导入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学习的兴趣。一个充满情趣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形成师生间的默契交流,引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其次,课堂导入的针对性是指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这样既能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思维定向,又能使其明确课堂教学目的。那么,德育课堂导入有哪些具体可行的方法呢?

一、设疑导入法

即教师围绕教学主题,设疑问难、制造悬念,从而调动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导入方法。例如“意识的能动作用”一课,我这样导入:“大家知道,一幢大楼是物质的一种具体形态,而这幢大楼的设计图是人脑思维的产物,是意识现象。根据前面学过的原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那么就应该先有大楼,后有设计图。但现实中却是先有设计图,而后按图施工建大楼。这不就违反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吗?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要知道其中的奥秘,就必须学习:意识的能动作用”。这样,通过巧设疑难,抓住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二、温故导入法

即通过温习已学过的旧知识,抓住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而导入新课的方法。例如,讲“资本与剩余价值”时,可先引导学生复习价值规律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中第三方面的作用是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一部分在竞争中取胜,另一部分被淘汰。那么,为什么一部分企业能在竞争中取胜呢?又是怎样在竞争中取胜的呢?从而导入新课。

三、激情导入

即教师运用富有情感的手段和方法,包括歌曲、视频、语言描述等,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感染、激励学生进入新知识学习的导入方法。如在中职教材“序言”一课时,先播放歌曲《脚印》,通过歌声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思索:在中职的新校园,在新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留下怎样的脚印?这样通过教师富有感情的语言描述,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满怀激情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四、事例导入

即通过对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童话或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的形象描述来导入新课的方法。如在讲授“社交礼仪”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讲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有生意人,走迷路了,遇上一位老人,忙上前问路:“喂!老头,从这里到苏州走哪条路,还有多少里?”老人说:“走中间的那条路,到苏州还有七、八千丈。”那人奇怪地问:“你们这里为什么不用‘里’,而用‘丈’呢?”老人说:“这地方一向讲礼(里)的,遇到了不讲礼的人,也就不讲礼(里)了!”然后提出: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从而导入教学主题。

五、直接导入

即上课伊始教师开门见山地直接点明课题,阐明学习目的、要求等,而进入新课教学的方法。例如,讲“青年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时,教师作如下导入:“人们常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那么,我们青年呢?我要说,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今天,我们的祖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这场走向未来的伟大失业中,我们青年担负着历史的重任,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力军。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讨‘青年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这一课题”。

六、直观导入

即通过演示直观教具,唤起学生表象,并以引人入胜的分析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思考,从而进入新课学习的导入方法。例如,讲“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可运用自制的标有我国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沿江沿边开放城市等的中国地图来导入等。

七、引文导入

即通过优秀诗文、名人名言、谜语、比喻、谚语等导入新课的方法。如讲“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时,教师以《理想》一诗导入新课:“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亮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也行的路;理想实录,引你走向黎明……”

总之,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课堂教学中,导入不是教师的即兴发挥,它需要教师有设计意识,需要进行精心的准备,这样导入的针对性、艺术性才更强,才能更进一步引导学生通往知识的大门,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许惠英.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德育课堂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创设情境;联系实际;情感营造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当学生对一门课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够对这门课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笔者认为,要使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有积极性,除了对学生正面讲清楚道理,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外,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一、恰切导入,激发注意力

有效地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新课导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注意是一切认识的开端,并且贯穿于心理活动过程的始终。

上课伊始,学生往往注意力分散,不能很快将注意力转移到新课的情境当中。例如:有的学生课间忙于完成上一节课的作业;有的学生还在回想着有趣的课间活动内容;有的则趴在课桌上进行中间休息。面对这些情况,笔者充分认识到导入新课的重要性,在导入新课时,经常通过恰切的语言,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等方式,创设课前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是顺利达到一节课教学目的的前提和基础。如在讲“金属货币”这一内容时,笔者向学生讲一则寓言故事:两个卖完桃的人,一个把铸币装在袋里,另一个把铸币用绳穿成一串绑在腰上,结果在乘船回家的途中遇到了风浪,那个把铸币装在袋里的把铸币扔了,结果他游上岸,另一个因不把铸币扔掉而被淹死。这个故事深刻使学生理解了铸币的不便,还从侧面教育学生要正确地对待金钱,这样更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如:在讲“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时,笔者运用《孟子》上的“二童子学棋”的故事:有两名学生跟一个名字叫秋的下棋名手学下棋,其中一个总是聚精会神、一心一意地学;另一个虽然也坐在课堂听讲,眼睛也看着棋子,可是心里老想着打鸟,甚至还隐隐约约地听到天空中鸿雁的叫声,因而,想拿了箭去射鸿雁。结果,前一个很快就学会了,另一个虽然学了很久,却没有学会什么东西。通过这个故事,很快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再引导学生分析造成故事两种结局的原因,进一步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新课的情境当中。

二、联系实际,激发内驱力

德育课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跟时代和形势发展的要求,善于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观察当今国内外重大经济、政治问题。以教材为依据,把教学内容与青少年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理论知识与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知识水平实际结合起来。

中职德育课教学内容是既丰富又紧扣现实的,人人都离不开它,处处都有它的存在,它就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因此,在教学中笔者依据教材,着眼现实,从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知识水平实际出发,创设联想情境,引发学生联想,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时,笔者首先出示两张1992年和2012年的本县山城区图,让学生观察比较之后说出两者的异同。学生很快就能说出大量新地名、企业、商店,并领悟到是由于各个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的结果。当学生掌握第三产业的含义后,再出示一幅2012年深圳市区图,并请学生讨论:本县与深圳在第三产业发展上的差距在哪里”,让学生明白我县的第三产业还有待进一步发展。那么,怎么才能促进本县的产业发展呢?这样一来,学生就能踊跃发表看法,很自然地归纳出“为什么要发展第三产业(意义)”,“怎样发展”,至于本县第三产业究竟应如何发展,则鼓励学生课后查资料解决。这样,学生的兴趣延伸到了课外。通过联系实际,引发联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油然而生,从中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乐学的驱动力。

三、情感渲染,激发理解力

师生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是客观存在的,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把理论性很强的政治内容传授给学生呢?教师应挖掘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善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情感氛围,善于把情感因素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善于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使课文内容随着教师情感变化延伸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以激发和感染学生,让良好的教学效果水到渠成。

当笔者在讲到“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一内容时,运用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前后巨变,以充满激情的声调朗读了下面一段话:从鸦片战争的硝烟到辛亥革命的波折;从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的曙光到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卢沟桥的炮声到中国人民渡江作战的号角;从天安门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到东方雄狮的仰天长啸;从大漠深处蘑菇云的升腾到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升空到“神舟”号试验飞船的太空遨游;从近代史上一次次的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屈辱到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所有这一切无不向世人昭示着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社会主义。这形象而又富有激情的语言,不仅增添了课堂的情感氛围,而且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从中国革命发展史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有我国生产力迅速发展;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有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有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提高了学生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这种充满情感的课堂氛围,不仅能够深深地拨动每一位学生的心弦,而且能够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到课堂教学的预定情境当中,使他们的心灵深处因情感激发受到强烈的震撼而产生共鸣,同时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吃透教材,达到情理相融,以情明志,以情明理的教学目的。

总之。通过创设情境,可以让德育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大埔县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郭华.正确认识新课程中的学习方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上一篇:数字艺术培训范文 下一篇:财务账目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