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3 07:48:07

德育课程总结

德育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1、发挥学校德育的主体作用。继续完善德育制度管理机制,以严格的制度进行常规管理和教育。在全校范围内创设“全员育人”的氛围,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促进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健康发展。

2、加强了班主任素质的培训。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担负着为祖国培养“四有”新人的重任,而班主任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班级工作的成效,学校德育工作能否顺利有序的开展,所以班主任必须具备胜任本职工作所必须的品德、能力、个性心理等方面的条件和素质。开学的第一个星期对全校的班主任进行一次短期的培训,强调了班主任开学的班级常规工作、班主任的职责、家访的艺术等方面的培训,让班主任明确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向和具体措施。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会议,通过班主任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一个月的德育教育工作,并指出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根据班级中出现的问题,让班级管理优秀的班主任谈班级管理方法,给全校各班主任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提高了各班的管理水平。

3、进一步加强德育常规工作的管理,加强检查力度。

(1)、加强值周工作管理。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带班领导宏观调控;值周教师与学生检查评比;安全卫士协助管理。严格执行值周工作的各项制度,继续实施日查、周评、月累、学期末总评的管理方法,认真做好每周“文明红旗班”的评比。

(2)、严格规范升旗仪式,(升起班学生必须统一着装,提前准备好国旗下演讲稿)进行富有成效的国旗下教育活动,根据每周安排及节厉或节日庆祝活动,用学生自己身边的典型进行教育,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3)、继续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教水平。本学年,将继续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各班通过召开家长会(要求每学期每班召开一次以上)、对家长辅导的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指导,要特别重视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等特殊家庭家教工作的指导和该类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做好评选“好家长”活动。与学校教育形成良好的合力。

(4)、拟定开展“警校共建”活动。本学期与甸子镇派出所有关人员协商,聘请交警来我校讲课,提升师生的法律意识。

(5)、继续抓好就餐生“文明餐桌”评选活动,做到日检、周汇、月评奖。

4、落实教育局“四位双主体”有措施。按着要求,我校将“四位双主体”内容分两块(班主任、科任)进行有机组合,把班主任手册、班队会、家访、少先队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有关理论等形成集子,从多角度、多侧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形成特色。

5、对《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进行强化学习并测试。

6、开展了“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九月观看了启动仪式,各班召开了主题班会等。

7、各班“德育导师”常抓不懈,任课教师都有培养学生记录。

8、各班均召开了诚信教育、感恩教育主题教育活动。

9、本学期,德育处继续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强化训练,,以“四个一”的养成教育为德育切入口,强调四个狠抓:一抓活动、促养成(通过思品、德育课抓明礼导行;学科教育抓美育熏陶;班队活动抓养成训练;榜样示范抓正面引导;校园文化抓环境陶冶;家庭教育抓辅导配合等途径。从明礼入手、典型示范、训练养成、检查督促、评价表彰来提高活动实效)。二抓典型、树榜样(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比如英雄人物事迹,教师的言行示范、文明学生的评选,礼仪规范等)。三抓重点、求突破(主要是规范语言,要求学生讲普通话,正确使用文明用语,不说脏话、粗话,规范学生日常课间活动,不在走廊跑跳、喧哗,不骂人、不打架,积极参加各兴趣小组活动。队列、间操、各种集会做到快、静、齐)。四抓检查、求深化(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少先队员评选活动,学校加强对学生养成教育专项检查评价,每周一评,每月一小结)。围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全体学生中开展“行为养成星级好少年”争章活动。分为“文明礼仪星、遵纪守法星、勤奋学习星、团结互助星、环保卫士星”五星。德育处制订详细的评比要求,由班主任组织学生进行评议,每周评议要有记载,每月汇评一次上墙。评议结果期末上报德育处。学期末,学校将对一学年来获得“五星级好少年”集中进行表彰奖励并颁发奖励卡。将评比结果列入学生学习成长记录袋,也做为评选市、县级优秀学生的依据。有突出表现的,由德育处研究决定直接授予星级奖励。

10、继续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交通安全知识教育,知识教育的主题活动,通过办手抄报、出专刊、图片展览、观看教育片、召开主题班队会等形式,把这些知识灌输到孩子们心中,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二、工作突出六个方面

(一)加强各学科德育渗透,挖掘学科德育点,在授知的同时对学生润物无声。

(二)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保持学生行为习惯良好率为100%。

(三)深化德育课题研究,重视科研过程及资料收集,使课题具有辐射性。

(四)加强安全教育(活动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防触电等),确保学年内无责任事故发生(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加强法制教育,确保在校生违法犯罪率为零。

(五)深化少先队教育活动,组织开展校内外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各种竞赛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从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学校德育品牌。

(六)坚持“三个加强”,即加强常规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德育科研,调动校内各层面育人积极性,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争创德育工作先进学校。

德育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一、德育课程化的内涵

究竟什么是德育课程化?我认为,德育课程化是指学校德育在生活化、活动化、序列化、体验性、参与性的基础上,借鉴学科教育之长,按照课程对德育进行设计、组织、实施、评价,以期改善和提升德育的有序性与有效性。也就是说,将德育工作纳入一种课程,更加注重规划、过程,更加注重实效。德育课程化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我在这儿所指的德育课程化是狭义的,仅指学校或班级进行的每一项德育活动的开展都要进行目标性、有效性思考,都要按照课程的要求、体系、流程来组织实施,即科学设计、缜密安排、悉心评估、生动活泼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过程详细记录、活动效果及时反馈等,并最终将一个学段开展的所有班级教育活动资源按照一定的体例整合成显性班级德育成果集。它和其他课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活动化”的课程,课程内容的形成不仅仅是德育课前教育活动的设计,还特别强调活动开展过程中文字、图片资料的积累和活动结束后资源的整合,所以每一个班级最终形成的德育课程集子,不仅仅具有课程的意义,它更多地彰显了班级活动文化建设的价值和意义,做得比较好的班级形成的课程集子还具有班史的价值,它承载了一个班级一年的教育史。

二、我校德育课程开设的内容和实施情况

纵观德育“课程化”实施以来近三年的时间,我校德育课程内容涉及的点比较多,根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学生处在不同的学段开设不同的内容,如班级文化建设、安全法制教育、养成教育、感恩励志教育、激励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人生规划教育、向节日献礼、校园文化艺术节等课程内容。班主任根据学校德育系列活动安排和班级实际,坚持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按照德育课程化的要求在德育课时间组织实施教育活动(或由班主任组织,或由学生主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学生全员参与,充分体验。每一个课例隶属某一模块,所有模块构成系列德育课程。随着德育实践的深入,新的课例不断出现,系列德育课程将不断丰富和发展。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对学校原有的德育资源进行回望研究,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积淀的德育资源,按照课程要求合理配置,使之产生新的德育效应。我校德育课程化建设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深入学习―初步提出我校班级德育课程化建设的设想和思路―班主任培训―指定试点班级―跟踪督导―成果展评及交流―总结经验―全面扎实推进―跟踪督导―成果验收和评估。

就在这样的过程中,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加重了许多,班主任不仅要设计好、落实好德育课的内容,而且要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图文资料积累下来并最终整合编辑形成显性成果集。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许多班级的周会课发生了悄然转变,班主任曾经习惯于用一张嘴、满堂灌的说理方式被富有思辨性和趣味性的一些教育活动所代替;机械的条条框框的命令和要求被学生在参与活动中的主动体验和感悟取代;临时的、应景的、随意的、边想边说没有规划的周会被有计划、有准备、有目标、有落实、有反馈的德育课取代。目前一半以上的班主任基本采取的是小组负责制,即一个互助小组承担一项主题教育活动开展的任务,一个小组内部的同学分别承担活动的设计、主持、通讯员、照相等任务和角色,班主任是活动开展前的指导者、活动中秩序的维持者、活动后档案资料的编辑者。这种方式应该是目前我们所提倡和推广的,它与我们所倡导的实施学生自主化管理的精神理念相一致,即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实现学生自主发展“五个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一种岗位、扮演一种角色、锻炼一种能力、体验一种感受、学会一种品质。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让学生体验到做主人的欢乐、自主成长的欢乐。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这个过程中,我们班主任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智慧、两年多的时间共有78本德育课程诞生。如,2013年度我们建设了19本德育课程暨成果集,如《感恩励志教育》《魅力3班》《寸草心》《小习惯成就大人生》《青想》《勤以修身 俭以养德》《细节决定成败》《学会感恩 励志成长》等;2014年度有29个班级建设了自己的德育课程,如《弘扬传统文化 丰富德育内涵》《好学有勤 立志有恒》《倾听花开的声音》《沃土》《爱在心头 情满教室》《爱在其中 乐在其中》《扬帆起航》;2015年度有30个班级开设了《成长路上》《匆匆那年》《一路走 一起飞》《在实践中收获》《始于高一 志在大学》《青春成长》《好学乐学 立志成才》《驻足三年 停留缘分》《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激发花开的力量》等30本德育课程等。通过不断反思和总结,班主任认识到德育课程化是解决德育低效、针对性不强和体系不完善的有效途径,它促使德育有计划、有目标、有办法、有评价、系列化地开展,提升了班级管理及教育的水平,进而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当然在德育课程化实施的过程中,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突出地表现在:

1.一些班主任对班级德育工作缺乏整体规划,缺少自觉的价值追求,其后果是付出的大量劳动停留在较低层次的“教书育人”上,按部就班的常规管理上,缺乏对学生精神上的引领和自身工作高远的立意,缺乏对德育课程所承载的价值观和学生心理结构的深刻洞察。致使一些教育活动落实不力,方法陈旧、形式单一,更谈不上开拓性地开展班级工作,致使最终形成的德育课程是一些课件或活动设计的简单组合,内容比较空洞。

2.班级部分教育活动是由学生设计和主持的,一旦缺乏班主任科学有力的指导,就会导致活动开展的效果大打折扣,活动的实效性不强。

3.一些班主任的资料积累意识较弱或是怕麻烦的心理,工作做了不少,但积淀的过程性资源太少或不能及时归档,导致最终形成德育成果集时,东拼西凑,资料缺乏真实性。

学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系列化活动,推进和完善课程化建设,注重生活化教育,将是我校现在乃至将来德育工作的基本思路。我相信: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即成!

参考文献:

[1]李玉梅.中学德育课程评价是重知识还是重人格[J].知识文库,2015(17).

德育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课题类别:国家青年基金

学科分类:职业技术教育

课题负责人:匡 瑛

工作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200062

在德育研究领域,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对中职德育的研究尚少。关于中职德育和普通高中德育的区别在哪里?其重点是什么?如何开展职业道德教育?道德课程是不是中职德育的主渠道?如何形成具有职教特色的德育理论和模式?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目前中职学校的德育“边化”“累赘化”倾向日益严重,德育效果低下,甚至直接影响到中等职业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因此,如何走出雷同高中德育的模式,探索适合中职生需求,切实提升其道德素养的创新模式,是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同时,如何构建一种创新模式让职业道德教育成为整个中职教育教学的底色,也是值得在实践中摸索和总结的。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

1.剖析中职德育低效和缺乏特色的根本原因

2.针对新时代中职生特点,构建整合式――自主性创新德育模式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中职生的特点和需求分析

2.当前中职德育困境及其成因分析(深层原因:教育学、伦理学、人性假设)

3.时代新特征对中职德育的影响

4.中职德育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

5.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特色研究

6.职业院校整合式――自主性德育模式研究

多元文化与德育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课题类别:国家青年基金

学科分类:德育

课题负责人:张香兰

工作单位:鲁东大学心理与教育学院  264025

本课题旨在对德育课程的文化品性、多元文化与德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关系进行充分阐释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深入揭示当前我国德育课程资源开发所面临的文化问题、文化困惑及其给德育课程资源开发所带来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多元文化背景下德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原则和路径,以及面对中国新的文化转型,开发德育课程资源所必须做出的理性抉择,并通过对中外文化的比较、古今文化的对比,发掘各类文化的德育资源意义,以期对开发我国的德育课程资源,深化我国的德育课程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德育课程的文化品性

2.当代中国的多元文化格局:德育课程资源开发正在经遇的事实

3.中国多元文化传统的嬗变与传统德育课程的演进

4.当代德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文化抉择

5.中国传统文化:德育课程的内源性资源

6.外来文化:德育课程的外源性因素

德育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多年来我们注重德育内容的研究而缺乏对德育课程的研究。注重本国的课程研究而缺乏与别国课程的比较 。近年来我们从课程模式角度探索中外中学德育课程比较,有不少新的发现。

一、中外中学德育课程模式比较

所谓中学德育课程模式是指典型的相对稳定的中学德育课程的教学类型。现代教育学研究成果已总结归纳 出多种中学德育课程的模式特征。我们重点分析三种国外各具代表性的模式特征和三种我国中学德育课程模式 特征。

(一)英国中学的“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以道德情感教育为主要特征的模式,亦可称为“情感模式”。创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 道德研究机构在中小学在校生、毕业生及社会各界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编写了中小学德 育教材《生命线》和教师指南书《学会关心》。

英国在中学德育课程中提出生命线系列教育,他们试图表明,为他人活着是值得奖励的。他们要求学生善 于体察和理解他人的需要、兴趣、情感和关心他人的学习、生活与工作。

生命线体谅模式教育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部分围绕人们在家庭、学校或邻里中所经历的人际关系问题创设 情景。例如通过宣读或板书表示出一种体谅的情境,其次请全班学生写出如果自己处于此情境中会有怎样的所 作所为,再让学生选择一种行为分角色进行扮演,然后由班里同学对角色者的行为进行评论,最后师生共同讨 论、总结。

这部分内容还可以让学生站在当事者双方的立场上进行考虑,或从旁观者的角度来思考,有的还从同学关 系、种族、文化、政治冲突等矛盾分歧设计情境。

第二部分是“证明规则”。这部分针对学生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找出解决问 题的方法。如启发学生讨论法律、常规、原则、社会规则等内容,对不同规则的冲突或规则同自己爱好的冲突 进行分析。采用的方式,仍然是设置情境、提问、角色扮演。

第三部分是“你本该做什么”。这部分内容是设置以历史事件为基础的道德困境,让学生在戏剧性的道德 困境面前思考分析。

由于这种模式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取得了实际效果,因此受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广泛欢迎。目前这种体 谅模式采用的教材在英国和北美以各种版本出版,历年不衰。

(二)美国中学的“能力模式”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发展十分迅速。美国的道德教育模式可以说是种类繁多,方法各异 。全国中学没有统一的德育课程,各州有各州的课程,甚至一个州之中不同学校也有不同的德育课程。有的受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模式影响,有的受路易斯·拉思等人价值澄清模式影响,还有的受价值分析模式、社 会行动模式等影响。但无论受哪种模式的影响,归纳起来美国中学德育都十分重视对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 培养训练。

美国中学采用“能力模式”特征的德育课程主要受价值澄清学派的影响,即将道德看作是一种对道德价值 观进行独立选择的综合能力,认为教育是发展个人独立作出价值观选择能力的过程。该教育模式不采用灌输的 方式,认为灌输的方式会轻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能培养出所期望的自我负责行为。该教育模式采用7个过 程提醒或帮助学生分析哪些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怎样更有目的、更稳定、更负责地生活。这7个过程是:

(1)自由选择,无任何外力的控制或权威的胁迫;

(2)从各种可供选择的项目中进行选择;

(3)在仔细思考后果之后进行选择;

(4)评估并珍视个人的选择;

(5)公开个人选择以求得公众的认可;

(6)按个人选择去行动;

(7)重复这种行动,使之成为个人的生活方式。

在“能力模式”影响下,1983年美国“全球探索中心”组织了57位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和青少年问题专 家编写了《青少年能力》一书。

这一模式主要是组织学生开展灵活讨论、角色扮演、游戏、制作等多种实际活动,培养训练学生具体的道 德能力。每节课老师仅讲一刻钟,每班仅十几名学生,并配2名教师指导活动。例如:学生模拟怎样拒绝他人的 不正当邀请,练习“合格地倾听他人讲话”的技巧,编写征集朋友并为朋友服务的广告词,集体创造解决家庭 纠纷的趣味活动,开展具体实际的道德能力培养与训练活动。

《青少年能力》课程为培养学生道德能力设计了几十种生动活泼的活动。这些活动启发学生学会人际交流 ,建立自信心;了解人类的情感世界,学习对他人的尊重。还介绍现代社会的家庭、社会对青少年提出的挑战 ,以及如何进行决策,如何确立生活目标等。

(三)新加坡中学“东方内容加西方形式”的模式

新加坡是经济较发达的国家,近二十年在中学普遍开设了《儒家伦理》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来源于中国古 代传统道德的思想和经典事例,但教学方法又多采用西方国家流行的现代教学方法。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使青少 年保持东方道德传统,

抵制西方道德侵蚀。他们认为“东方哲学是我们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是我们的支柱 ”,“东方内容与西方形式必须结合起来”。

新加坡不仅创立了独特的本国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而且创立了独特的道德教育模式。他们在讲授《儒家 伦理》这样以传统道德教育内容为主的课程时,大量采用了西方现代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体现出东西方结合 的特征。

他们把深奥难懂的文言文译成白话文和英文,并在每篇课文中穿插人物故事。据统计全书共264页,各种插 图、图表就有89幅之多。

新加坡中学开设的《儒家伦理》课程给我国中学德育课程研究以很大启发。本来儒家伦理是中华民族创造 的文化典籍,其中有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应由中国首先挖掘开发利用,但是这一工作却由新加坡抢先利用并取 得效果。新加坡不仅在中学正式开设课程,编写专用教材,而且研究出一套现代教育方式方法,使传统教育内 容加上现代教育方法形成一种新颖而又有实效的德育模式。

(四)我国中学的“政治教育模式”

从建国初期到“”结束,大约二十多年的时间,我国中学德育课程大体是配合当时社会的政治 运动安排教育内容。例如建国初期进行的“教育”,1957年增加的“反斗争”,后来选用党的文件、 领袖讲话直接作为教材,利用授课时间开展政治运动。可以说这一段时间中学德育课程是一种倾向成人化的政 治教育模式。

(五)我国中学的传统灌输模式

我国中学德育课程中的传统灌输模式,是以老师说教、讲授为主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教师注重讲授 、示范、规劝、批评,主要发挥教师的讲授作用。

多年来由于中学德育课程采用传统灌输模式,出现了呆板、生硬等弊病。例如,目前中学德育教材中许多 内容与小学重复,不管学生是否已接受,还是重复性地坚持灌输。还有,中学德育课中的《民主与法制》中讲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有八项内容7000字,而同样内容大学德育课程仅讲五项,6000字。像这种中学内容深, 大学内容浅,中学内容成人化的现象,明显违背了教育规律。表现出只注重简单地灌输,而不注重青少年的接 受心理,不注重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

由于我国中学德育课程过于注重传统灌输,一度被学生称为“说教课”,“讲大道理课”。这种传统灌输 模式在建国以来的不同时期或多或少都有表现。

(六)我国中学的“应试”模式

所谓应试模式是指教育内容设置与教学方式、方法运用方面突出应对考试的要求,具有一切为考试服务的 特征。这一模式的出现主要是七十年代恢复高考之后形成的。许多学校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政治考 试高分的现象。教师采用的是“凡不考的内容不讲”,学生是“凡不考的内容不学”。形成“教师讲条条,学 生背条条,最后考条条”的应试教学模式。

特别是近年来不少学校竞相出复习资料,竞相搞模拟考试,甚至出现大讲答题技巧、“蒙题技巧”的现象 ,进一步强化了只重视考题的应试模式特征。

比较国外三种中学德育模式与我国中学德育三种模式倾向,我们可以看出,三种国外德育课程模式,或从 道德情感,或从道德能力,或从东西方道德教育结合方面,都体现出注重对学生具体实际能力的培养与教育。 而我国中学德育课程则过于偏向政治观念,偏重教师讲授,偏重应对考试。最突出的问题是过于偏重教育的主 观意识,忽略学生的接受心理,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呆板。

从德育课程内容上看,各国有各国的国情,各国课程也可以有不尽相同的内容。但在教学模式、教学方式 方法以及经验教训上,各国德育课程却可以互相参考、借鉴、取长补短。像新加坡十分重视东西方教育的结合 ,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德育课程模式。

通过比较,我们一方面看清了国外中学德育课程可以借鉴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国中学德 育课程存在的弊病。我们应该吸收借鉴国外的成功的模式特点,重点改进过于呆板、生硬、成人化的倾向;应 该改革现行德育课程的教材内容和授课方法。

二、中外中学德育课程教法比较

除了中学德育课程的总体模式特征之外,在具体的授课方式、方法上,中外德育课程也有明显的区别。

(一)隐蔽性与直露性

分析国外德育课程、教法,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大多采用较为含蓄、隐蔽的做法。例如,美国有的课文标题 是《三条腿小凳》、《友谊广告》,内容是讲自信心的三个条件和与朋友发展友谊、加强集体观念。用“三条 腿小凳”暗喻三个自信心条件,用友谊广告这一艺术形式宣传同学友谊、集体观念。这种做法显得活泼、亲切 。

与美国教材相仿的我国中学德育课程教材就显得较为直露、生硬。例如将“自觉遵守纪律”、“热爱集体 ”等作为课文标题,其直露就像标语口号。

(二)活动教学与“满堂灌”

通过对中外中学德育课程在教法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国外德育课程非常注重学生的参与,其教学大 多采用“活动教学”或“情境教学”方式,而我国教学大多采用教师“一言堂”、“满堂灌”。

例如英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课,本身就设置了一系列活动情境,每节课都让学生参与表演、评比, 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习。而我国德育课程活动设置很少,几乎每节课都坚持教师讲授为主。国外学生用书,许 多是半成品,学生可以在书本上边学习,边记录,边做作业;而我国学生用书大多是从头到尾印满了字,没有 空白留给学生填写设计。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我国德育课程不够重视学生的参与。

(三)多种教具与一支笔

在教学用具的采用方面,国外中学德育课程采用大量的彩色图片、漫画、教学软片、教学音乐带、教学录 像带、中英文格言、谚语及辅助教材的故事性读物。例如,新加坡编写的《他们走过的路》,介绍优秀的古代 名人故事,他们还选用歌星演唱课文内容,灌成录音带引入教学。另外还有专门的教学录像。这些教学用具的 普遍采用,使他们的德育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

与之相比,我国中学德育课程辅助教材显得过于单调,不仅很少专用的教学录像,而且教科书中只有少量 的插图、照片。教师授课常常是只凭一支粉笔,从头写到尾。

综上所述,在具体的授课方法手段方面,国外优秀的德育课程有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参考借鉴。当然国外德 育课程也有许多缺陷,我国德育课程方式方法也有许多值得他国学习的地方。但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德育课程中 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因此,我国德育课程的成功做法将不在本文着重论述。

三、未来中学德育课程的发展

通过与他国中学德育课程比较,我们发现了国外中学德育课程的某些优势,同时也发现了我国中学德育课 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校政治教研组决心吸取、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 情,创编集中外德育课程优势于一体的新型课程《现代少年》。目前,这门课程已连续实验了五年,收到日益 明显的好效果。开始我们利用自习课在一个班上课,后来利用正式课时在整个年级上课,现在发展为几十所中 学用正式课时上课。

连续五年的《现代少年》课实验经验表明,吸取中外德 育课程优势,发挥东西方结合的特长,是我们实验 发展的关键。

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我们认为未来我国中学德育课程发展的方向可能有三种倾向。

第一种是“洋为中用”,即借鉴国外优秀的德育课程教材、教法,引进国外德育课程成功的实例及手段。 像我国一些省市采用的公民实验课就是借鉴国外“公民课”的一种形式。

第二种是“古为今用”,即采用优秀的传统教育内容和方法。像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区在中学普遍开 设的《儒家伦理》、《公民与道德》等课程可资借鉴。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创编的《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读本 也是古为今用的一种尝试。

第三种是“中西和璧”,即综合中外德育课程特点的新型课程。目前这种综合发展的德育课程还没有成熟 ,还需要大量的国内外研究信息,需要深入地进行中外德育课程比较,需要结合我国特有的国情进行多方面的 创新设计。我们目前实验的《现代少年》课程是向这一方面发展的一项尝试。

我们相信,未来中国中学德育课程将从根本上改变过于偏重政治教育、偏重传统灌输以及单纯应对考试的 做法,改变“一根粉笔一本书,一个老师讲到底”的教学形式,取而代之的将是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有丰富教 学活动的、采用多种多样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的新型德育课程。

德育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多年来我们注重德育内容的研究而缺乏对德育课程的研究。注重本国的课程研究而缺乏与别国课程的比较。近年来我们从课程模式角度探索中外中学德育课程比较,有不少新的发现。

一、中外中学德育课程模式比较

所谓中学德育课程模式是指典型的相对稳定的中学德育课程的教学类型。现代教育学研究成果已总结归纳出多种中学德育课程的模式特征。我们重点分析三种国外各具代表性的模式特征和三种我国中学德育课程模式特征。

(一)英国中学的“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以道德情感教育为主要特征的模式,亦可称为“情感模式”。创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道德研究机构在中小学在校生、毕业生及社会各界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编写了中小学德育教材《生命线》和教师指南书《学会关心》。

英国在中学德育课程中提出生命线系列教育,他们试图表明,为他人活着是值得奖励的。他们要求学生善于体察和理解他人的需要、兴趣、情感和关心他人的学习、生活与工作。

生命线体谅模式教育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部分围绕人们在家庭、学校或邻里中所经历的人际关系问题创设情景。例如通过宣读或板书表示出一种体谅的情境,其次请全班学生写出如果自己处于此情境中会有怎样的所作所为,再让学生选择一种行为分角色进行扮演,然后由班里同学对角色者的行为进行评论,最后师生共同讨论、总结。

这部分内容还可以让学生站在当事者双方的立场上进行考虑,或从旁观者的角度来思考,有的还从同学关系、种族、文化、政治冲突等矛盾分歧设计情境。

第二部分是“证明规则”。这部分针对学生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启发学生讨论法律、常规、原则、社会规则等内容,对不同规则的冲突或规则同自己爱好的冲突进行分析。采用的方式,仍然是设置情境、提问、角色扮演。

第三部分是“你本该做什么”。这部分内容是设置以历史事件为基础的道德困境,让学生在戏剧性的道德困境面前思考分析。

由于这种模式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取得了实际效果,因此受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广泛欢迎。目前这种体谅模式采用的教材在英国和北美以各种版本出版,历年不衰。

(二)美国中学的“能力模式”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发展十分迅速。美国的道德教育模式可以说是种类繁多,方法各异。全国中学没有统一的德育课程,各州有各州的课程,甚至一个州之中不同学校也有不同的德育课程。有的受科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模式影响,有的受路易斯·拉思等人价值澄清模式影响,还有的受价值分析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等影响。但无论受哪种模式的影响,归纳起来美国中学德育都十分重视对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训练。

美国中学采用“能力模式”特征的德育课程主要受价值澄清学派的影响,即将道德看作是一种对道德价值观进行独立选择的综合能力,认为教育是发展个人独立作出价值观选择能力的过程。该教育模式不采用灌输的方式,认为灌输的方式会轻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能培养出所期望的自我负责行为。该教育模式采用7个过程提醒或帮助学生分析哪些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怎样更有目的、更稳定、更负责地生活。这7个过程是:

(1)自由选择,无任何外力的控制或权威的胁迫;

(2)从各种可供选择的项目中进行选择;

(3)在仔细思考后果之后进行选择;

(4)评估并珍视个人的选择;

(5)公开个人选择以求得公众的认可;

(6)按个人选择去行动;

(7)重复这种行动,使之成为个人的生活方式。

在“能力模式”影响下,1983年美国“全球探索中心”组织了57位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和青少年问题专家编写了《青少年能力》一书。

这一模式主要是组织学生开展灵活讨论、角色扮演、游戏、制作等多种实际活动,培养训练学生具体的道德能力。每节课老师仅讲一刻钟,每班仅十几名学生,并配2名教师指导活动。例如:学生模拟怎样拒绝他人的不正当邀请,练习“合格地倾听他人讲话”的技巧,编写征集朋友并为朋友服务的广告词,集体创造解决家庭纠纷的趣味活动,开展具体实际的道德能力培养与训练活动。

《青少年能力》课程为培养学生道德能力设计了几十种生动活泼的活动。这些活动启发学生学会人际交流,建立自信心;了解人类的情感世界,学习对他人的尊重。还介绍现代社会的家庭、社会对青少年提出的挑战,以及如何进行决策,如何确立生活目标等。

(三)新加坡中学“东方内容加西方形式”的模式

新加坡是经济较发达的国家,近二十年在中学普遍开设了《儒家伦理》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来源于中国古代传统道德的思想和经典事例,但教学方法又多采用西方国家流行的现代教学方法。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使青少年保持东方道德传统,抵制西方道德侵蚀。他们认为“东方哲学是我们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是我们的支柱”,“东方内容与西方形式必须结合起来”。

新加坡不仅创立了独特的本国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而且创立了独特的道德教育模式。他们在讲授《儒家伦理》这样以传统道德教育内容为主的课程时,大量采用了西方现代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体现出东西方结合的特征。

他们把深奥难懂的文言文译成白话文和英文,并在每篇课文中穿插人物故事。据统计全书共264页,各种插图、图表就有89幅之多。

新加坡中学开设的《儒家伦理》课程给我国中学德育课程研究以很大启发。本来儒家伦理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典籍,其中有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应由中国首先挖掘开发利用,但是这一工作却由新加坡抢先利用并取得效果。新加坡不仅在中学正式开设课程,编写专用教材,而且研究出一套现代教育方式方法,使传统教育内容加上现代教育方法形成一种新颖而又有实效的德育模式。

(四)我国中学的“政治教育模式”

从建国初期到“”结束,大约二十多年的时间,我国中学德育课程大体是配合当时社会的政治运动安排教育内容。例如建国初期进行的“教育”,1957年增加的“反斗争”,后来选用党的文件、领袖讲话直接作为教材,利用授课时间开展政治运动。可以说这一段时间中学德育课程是一种倾向成人化的政治教育模式。

(五)我国中学的传统灌输模式

我国中学德育课程中的传统灌输模式,是以老师说教、讲授为主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教师注重讲授、示范、规劝、批评,主要发挥教师的讲授作用。

多年来由于中学德育课程采用传统灌输模式,出现了呆板、生硬等弊病。例如,目前中学德育教材中许多内容与小学重复,不管学生是否已接受,还是重复性地坚持灌输。还有,中学德育课中的《民主与法制》中讲“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有八项内容7000字,而同样内容大学德育课程仅讲五项,6000字。像这种中学内容深,大学内容浅,中学内容成人化的现象,明显违背了教育规律。表现出只注重简单地灌输,而不注重青少年的接受心理,不注重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

由于我国中学德育课程过于注重传统灌输,一度被学生称为“说教课”,“讲大道理课”。这种传统灌输模式在建国以来的不同时期或多或少都有表现。

(六)我国中学的“应试”模式

所谓应试模式是指教育内容设置与教学方式、方法运用方面突出应对考试的要求,具有一切为考试服务的特征。这一模式的出现主要是七十年代恢复高考之后形成的。许多学校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政治考试高分的现象。教师采用的是“凡不考的内容不讲”,学生是“凡不考的内容不学”。形成“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最后考条条”的应试教学模式。

特别是近年来不少学校竞相出复习资料,竞相搞模拟考试,甚至出现大讲答题技巧、“蒙题技巧”的现象,进一步强化了只重视考题的应试模式特征。

比较国外三种中学德育模式与我国中学德育三种模式倾向,我们可以看出,三种国外德育课程模式,或从道德情感,或从道德能力,或从东西方道德教育结合方面,都体现出注重对学生具体实际能力的培养与教育。而我国中学德育课程则过于偏向政治观念,偏重教师讲授,偏重应对考试。最突出的问题是过于偏重教育的主观意识,忽略学生的接受心理,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呆板。

从德育课程内容上看,各国有各国的国情,各国课程也可以有不尽相同的内容。但在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法以及经验教训上,各国德育课程却可以互相参考、借鉴、取长补短。像新加坡十分重视东西方教育的结合,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德育课程模式。

通过比较,我们一方面看清了国外中学德育课程可以借鉴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国中学德育课程存在的弊病。我们应该吸收借鉴国外的成功的模式特点,重点改进过于呆板、生硬、成人化的倾向;应该改革现行德育课程的教材内容和授课方法。

二、中外中学德育课程教法比较

除了中学德育课程的总体模式特征之外,在具体的授课方式、方法上,中外德育课程也有明显的区别。

(一)隐蔽性与直露性

分析国外德育课程、教法,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大多采用较为含蓄、隐蔽的做法。例如,美国有的课文标题是《三条腿小凳》、《友谊广告》,内容是讲自信心的三个条件和与朋友发展友谊、加强集体观念。用“三条腿小凳”暗喻三个自信心条件,用友谊广告这一艺术形式宣传同学友谊、集体观念。这种做法显得活泼、亲切。

与美国教材相仿的我国中学德育课程教材就显得较为直露、生硬。例如将“自觉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等作为课文标题,其直露就像标语口号。

(二)活动教学与“满堂灌”

通过对中外中学德育课程在教法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国外德育课程非常注重学生的参与,其教学大多采用“活动教学”或“情境教学”方式,而我国教学大多采用教师“一言堂”、“满堂灌”。

例如英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课,本身就设置了一系列活动情境,每节课都让学生参与表演、评比,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习。而我国德育课程活动设置很少,几乎每节课都坚持教师讲授为主。国外学生用书,许多是半成品,学生可以在书本上边学习,边记录,边做作业;而我国学生用书大多是从头到尾印满了字,没有空白留给学生填写设计。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我国德育课程不够重视学生的参与。

(三)多种教具与一支笔

在教学用具的采用方面,国外中学德育课程采用大量的彩色图片、漫画、教学软片、教学音乐带、教学录像带、中英文格言、谚语及辅助教材的故事性读物。例如,新加坡编写的《他们走过的路》,介绍优秀的古代名人故事,他们还选用歌星演唱课文内容,灌成录音带引入教学。另外还有专门的教学录像。这些教学用具的普遍采用,使他们的德育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

与之相比,我国中学德育课程辅助教材显得过于单调,不仅很少专用的教学录像,而且教科书中只有少量的插图、照片。教师授课常常是只凭一支粉笔,从头写到尾。

综上所述,在具体的授课方法手段方面,国外优秀的德育课程有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参考借鉴。当然国外德育课程也有许多缺陷,我国德育课程方式方法也有许多值得他国学习的地方。但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德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因此,我国德育课程的成功做法将不在本文着重论述。

三、未来中学德育课程的发展

通过与他国中学德育课程比较,我们发现了国外中学德育课程的某些优势,同时也发现了我国中学德育课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校政治教研组决心吸取、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创编集中外德育课程优势于一体的新型课程《现代少年》。目前,这门课程已连续实验了五年,收到日益明显的好效果。开始我们利用自习课在一个班上课,后来利用正式课时在整个年级上课,现在发展为几十所中学用正式课时上课。

连续五年的《现代少年》课实验经验表明,吸取中外德育课程优势,发挥东西方结合的特长,是我们实验发展的关键。

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我们认为未来我国中学德育课程发展的方向可能有三种倾向。

第一种是“洋为中用”,即借鉴国外优秀的德育课程教材、教法,引进国外德育课程成功的实例及手段。像我国一些省市采用的公民实验课就是借鉴国外“公民课”的一种形式。

第二种是“古为今用”,即采用优秀的传统教育内容和方法。像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区在中学普遍开设的《儒家伦理》、《公民与道德》等课程可资借鉴。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创编的《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读本也是古为今用的一种尝试。

第三种是“中西和璧”,即综合中外德育课程特点的新型课程。目前这种综合发展的德育课程还没有成熟,还需要大量的国内外研究信息,需要深入地进行中外德育课程比较,需要结合我国特有的国情进行多方面的创新设计。我们目前实验的《现代少年》课程是向这一方面发展的一项尝试。

我们相信,未来中国中学德育课程将从根本上改变过于偏重政治教育、偏重传统灌输以及单纯应对考试的做法,改变“一根粉笔一本书,一个老师讲到底”的教学形式,取而代之的将是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有丰富教学活动的、采用多种多样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的新型德育课程。

德育课程总结范文第6篇

多年来我们注重德育内容的研究而缺乏对德育课程的研究。注重本国的课程研究而缺乏与别国课程的比较。近年来我们从课程模式角度探索中外中学德育课程比较,有不少新的发现。

一、中外中学德育课程模式比较

所谓中学德育课程模式是指典型的相对稳定的中学德育课程的教学类型。现代教育学研究成果已总结归纳出多种中学德育课程的模式特征。我们重点分析三种国外各具代表性的模式特征和三种我国中学德育课程模式特征。

(一)英国中学的“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以道德情感教育为主要特征的模式,亦可称为“情感模式”。创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道德研究机构在中小学在校生、毕业生及社会各界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编写了中小学德育教材《生命线》和教师指南书《学会关心》。

英国在中学德育课程中提出生命线系列教育,他们试图表明,为他人活着是值得奖励的。他们要求学生善于体察和理解他人的需要、兴趣、情感和关心他人的学习、生活与工作。

生命线体谅模式教育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部分围绕人们在家庭、学校或邻里中所经历的人际关系问题创设情景。例如通过宣读或板书表示出一种体谅的情境,其次请全班学生写出如果自己处于此情境中会有怎样的所作所为,再让学生选择一种行为分角色进行扮演,然后由班里同学对角色者的行为进行评论,最后师生共同讨论、总结。

这部分内容还可以让学生站在当事者双方的立场上进行考虑,或从旁观者的角度来思考,有的还从同学关系、种族、文化、政治冲突等矛盾分歧设计情境。

第二部分是“证明规则”。这部分针对学生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启发学生讨论法律、常规、原则、社会规则等内容,对不同规则的冲突或规则同自己爱好的冲突进行分析。采用的方式,仍然是设置情境、提问、角色扮演。

第三部分是“你本该做什么”。这部分内容是设置以历史事件为基础的道德困境,让学生在戏剧性的道德困境面前思考分析。

由于这种模式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取得了实际效果,因此受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广泛欢迎。目前这种体谅模式采用的教材在英国和北美以各种版本出版,历年不衰。

(二)美国中学的“能力模式”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发展十分迅速。美国的道德教育模式可以说是种类繁多,方法各异。全国中学没有统一的德育课程,各州有各州的课程,甚至一个州之中不同学校也有不同的德育课程。有的受科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模式影响,有的受路易斯·拉思等人价值澄清模式影响,还有的受价值分析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等影响。但无论受哪种模式的影响,归纳起来美国中学德育都十分重视对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训练。

美国中学采用“能力模式”特征的德育课程主要受价值澄清学派的影响,即将道德看作是一种对道德价值观进行独立选择的综合能力,认为教育是发展个人独立作出价值观选择能力的过程。该教育模式不采用灌输的方式,认为灌输的方式会轻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能培养出所期望的自我负责行为。该教育模式采用7个过程提醒或帮助学生分析哪些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怎样更有目的、更稳定、更负责地生活。这7个过程是:

(1)自由选择,无任何外力的控制或权威的胁迫;

(2)从各种可供选择的项目中进行选择;

(3)在仔细思考后果之后进行选择;

(4)评估并珍视个人的选择;

(5)公开个人选择以求得公众的认可;

(6)按个人选择去行动;

(7)重复这种行动,使之成为个人的生活方式。

在“能力模式”影响下,1983年美国“全球探索中心”组织了57位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和青少年问题专家编写了《青少年能力》一书。

这一模式主要是组织学生开展灵活讨论、角色扮演、游戏、制作等多种实际活动,培养训练学生具体的道德能力。每节课老师仅讲一刻钟,每班仅十几名学生,并配2名教师指导活动。例如:学生模拟怎样拒绝他人的不正当邀请,练习“合格地倾听他人讲话”的技巧,编写征集朋友并为朋友服务的广告词,集体创造解决家庭纠纷的趣味活动,开展具体实际的道德能力培养与训练活动。

《青少年能力》课程为培养学生道德能力设计了几十种生动活泼的活动。这些活动启发学生学会人际交流,建立自信心;了解人类的情感世界,学习对他人的尊重。还介绍现代社会的家庭、社会对青少年提出的挑战,以及如何进行决策,如何确立生活目标等。

(三)新加坡中学“东方内容加西方形式”的模式

新加坡是经济较发达的国家,近二十年在中学普遍开设了《儒家伦理》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来源于中国古代传统道德的思想和经典事例,但教学方法又多采用西方国家流行的现代教学方法。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使青少年保持东方道德传统,抵制西方道德侵蚀。他们认为“东方哲学是我们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是我们的支柱”,“东方内容与西方形式必须结合起来”。

新加坡不仅创立了独特的本国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而且创立了独特的道德教育模式。他们在讲授《儒家伦理》这样以传统道德教育内容为主的课程时,大量采用了西方现代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体现出东西方结合的特征。

他们把深奥难懂的文言文译成白话文和英文,并在每篇课文中穿插人物故事。据统计全书共264页,各种插图、图表就有89幅之多。

新加坡中学开设的《儒家伦理》课程给我国中学德育课程研究以很大启发。本来儒家伦理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典籍,其中有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应由中国首先挖掘开发利用,但是这一工作却由新加坡抢先利用并取得效果。新加坡不仅在中学正式开设课程,编写专用教材,而且研究出一套现代教育方式方法,使传统教育内容加上现代教育方法形成一种新颖而又有实效的德育模式。

(四)我国中学的“政治教育模式”

从建国初期到“”结束,大约二十多年的时间,我国中学德育课程大体是配合当时社会的政治运动安排教育内容。例如建国初期进行的“教育”,1957年增加的“反斗争”,后来选用党的文件、领袖讲话直接作为教材,利用授课时间开展政治运动。可以说这一段时间中学德育课程是一种倾向成人化的政治教育模式。

(五)我国中学的传统灌输模式

我国中学德育课程中的传统灌输模式,是以老师说教、讲授为主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教师注重讲授、示范、规劝、批评,主要发挥教师的讲授作用。

多年来由于中学德育课程采用传统灌输模式,出现了呆板、生硬等弊病。例如,目前中学德育教材中许多内容与小学重复,不管学生是否已接受,还是重复性地坚持灌输。还有,中学德育课中的《民主与法制》中讲“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有八项内容7000字,而同样内容大学德育课程仅讲五项,6000字。像这种中学内容深,大学内容浅,中学内容成人化的现象,明显违背了教育规律。表现出只注重简单地灌输,而不注重青少年的接受心理,不注重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

由于我国中学德育课程过于注重传统灌输,一度被学生称为“说教课”,“讲大道理课”。这种传统灌输模式在建国以来的不同时期或多或少都有表现。

(六)我国中学的“应试”模式

所谓应试模式是指教育内容设置与教学方式、方法运用方面突出应对考试的要求,具有一切为考试服务的特征。这一模式的出现主要是七十年代恢复高考之后形成的。许多学校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政治考试高分的现象。教师采用的是“凡不考的内容不讲”,学生是“凡不考的内容不学”。形成“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最后考条条”的应试教学模式。

特别是近年来不少学校竞相出复习资料,竞相搞模拟考试,甚至出现大讲答题技巧、“蒙题技巧”的现象,进一步强化了只重视考题的应试模式特征。

比较国外三种中学德育模式与我国中学德育三种模式倾向,我们可以看出,三种国外德育课程模式,或从道德情感,或从道德能力,或从东西方道德教育结合方面,都体现出注重对学生具体实际能力的培养与教育。而我国中学德育课程则过于偏向政治观念,偏重教师讲授,偏重应对考试。最突出的问题是过于偏重教育的主观意识,忽略学生的接受心理,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呆板。

从德育课程内容上看,各国有各国的国情,各国课程也可以有不尽相同的内容。但在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法以及经验教训上,各国德育课程却可以互相参考、借鉴、取长补短。像新加坡十分重视东西方教育的结合,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德育课程模式。

通过比较,我们一方面看清了国外中学德育课程可以借鉴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国中学德育课程存在的弊病。我们应该吸收借鉴国外的成功的模式特点,重点改进过于呆板、生硬、成人化的倾向;应该改革现行德育课程的教材内容和授课方法。

二、中外中学德育课程教法比较

除了中学德育课程的总体模式特征之外,在具体的授课方式、方法上,中外德育课程也有明显的区别。

(一)隐蔽性与直露性

分析国外德育课程、教法,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大多采用较为含蓄、隐蔽的做法。例如,美国有的课文标题是《三条腿小凳》、《友谊广告》,内容是讲自信心的三个条件和与朋友发展友谊、加强集体观念。用“三条腿小凳”暗喻三个自信心条件,用友谊广告这一艺术形式宣传同学友谊、集体观念。这种做法显得活泼、亲切。

与美国教材相仿的我国中学德育课程教材就显得较为直露、生硬。例如将“自觉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等作为课文标题,其直露就像标语口号。

(二)活动教学与“满堂灌”

通过对中外中学德育课程在教法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国外德育课程非常注重学生的参与,其教学大多采用“活动教学”或“情境教学”方式,而我国教学大多采用教师“一言堂”、“满堂灌”。

例如英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课,本身就设置了一系列活动情境,每节课都让学生参与表演、评比,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习。而我国德育课程活动设置很少,几乎每节课都坚持教师讲授为主。国外学生用书,许多是半成品,学生可以在书本上边学习,边记录,边做作业;而我国学生用书大多是从头到尾印满了字,没有空白留给学生填写设计。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我国德育课程不够重视学生的参与。

(三)多种教具与一支笔

在教学用具的采用方面,国外中学德育课程采用大量的彩色图片、漫画、教学软片、教学音乐带、教学录像带、中英文格言、谚语及辅助教材的故事性读物。例如,新加坡编写的《他们走过的路》,介绍优秀的古代名人故事,他们还选用歌星演唱课文内容,灌成录音带引入教学。另外还有专门的教学录像。这些教学用具的普遍采用,使他们的德育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

与之相比,我国中学德育课程辅助教材显得过于单调,不仅很少专用的教学录像,而且教科书中只有少量的插图、照片。教师授课常常是只凭一支粉笔,从头写到尾。

综上所述,在具体的授课方法手段方面,国外优秀的德育课程有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参考借鉴。当然国外德育课程也有许多缺陷,我国德育课程方式方法也有许多值得他国学习的地方。但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德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因此,我国德育课程的成功做法将不在本文着重论述。

三、未来中学德育课程的发展

通过与他国中学德育课程比较,我们发现了国外中学德育课程的某些优势,同时也发现了我国中学德育课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校政治教研组决心吸取、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创编集中外德育课程优势于一体的新型课程《现代少年》。目前,这门课程已连续实验了五年,收到日益明显的好效果。开始我们利用自习课在一个班上课,后来利用正式课时在整个年级上课,现在发展为几十所中学用正式课时上课。

连续五年的《现代少年》课实验经验表明,吸取中外德育课程优势,发挥东西方结合的特长,是我们实验发展的关键。

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我们认为未来我国中学德育课程发展的方向可能有三种倾向。

第一种是“洋为中用”,即借鉴国外优秀的德育课程教材、教法,引进国外德育课程成功的实例及手段。像我国一些省市采用的公民实验课就是借鉴国外“公民课”的一种形式。

第二种是“古为今用”,即采用优秀的传统教育内容和方法。像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区在中学普遍开设的《儒家伦理》、《公民与道德》等课程可资借鉴。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创编的《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读本也是古为今用的一种尝试。

第三种是“中西和璧”,即综合中外德育课程特点的新型课程。目前这种综合发展的德育课程还没有成熟,还需要大量的国内外研究信息,需要深入地进行中外德育课程比较,需要结合我国特有的国情进行多方面的创新设计。我们目前实验的《现代少年》课程是向这一方面发展的一项尝试。

我们相信,未来中国中学德育课程将从根本上改变过于偏重政治教育、偏重传统灌输以及单纯应对考试的做法,改变“一根粉笔一本书,一个老师讲到底”的教学形式,取而代之的将是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有丰富教学活动的、采用多种多样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的新型德育课程。

德育课程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德育课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193-01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学工作。然而,据调查,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对此,笔者从分析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为出发点,以了解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现状为基础,探究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模式改革的路径。

一、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现状

1、德育课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

新课改明确了教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德育课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与推进。德育课程教学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需要教师具有厚实的德育理论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等。在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不受重视,教师缺乏职业成就感,安于现状,不能根据时展的要求及时提升自身能力,更新知识体系,难以适应新时期德育课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2、教学缺乏艺术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创造性劳动,德育教师必须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进行教学。德育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善于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技巧;不仅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而且要善于把教育理论运用于实践。但是,由于一些学校一些教师没有认真学习贯彻新的《大纲》精神,一直沿用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学活动的双向性,教学模式僵化单一等。这是德育课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

3、德育课堂缺乏有效互动

德育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的和谐统一,这种统一性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中职德育课教学由于长期得不到重视,教师缺乏教学探究意识,德育课堂教学仍然以知识传授模式为主,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再加上中职学生学习能力与基础相对偏弱,课堂师生互动难度进一步提升,德育课堂缺乏实效性。

二、实现中职德育课改革的基本策略

1、构建德育课有效教学的标准

中职德育课没有普通中学中考及高考的要求,也没有高校系统理论性教学的要求;德育课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又不像专业课对学生技能的影响那么明显;中职德育课只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方面,主要以课堂教学形式进行。因此,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评价标准应立足于中职德育课教学的特殊性来构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第一,目的性标准――看课时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第二,主体性标准――看课堂中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程度。第三,发展性标准――看学生对德育课的兴趣和教师的成就感。

2、提升德育课程地位,提高教师专业化素养

首先,我们要切实提升中职德育课程地位。德育课程教学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针对目前中职问题学生频现的现状,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在学校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切实提升德育课程地位,提升德育教师地位,加强德育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其次,提升教师专业化素养。德育教师是中职德育课的组织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的专业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我们要加强对德育教师的继续教育与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形成教师专业化成长机制,切实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与教育教学能力,使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有效开发与利用德育课程资源的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德育课程教学方法;及时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积极发挥教师在德育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3、创新教学方法

中职学生轻视德育课是普遍现象。转变这种现象,实现有效教学的突破口就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要选择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其中,讨论法、辩论法、案例法、模拟表演法等都是受学生欢迎的方法。专业课常用的模块教学法,也可以在德育课运用。例如:在学习《哲学与人生》时,可以实行模块教学,分为“自然与物质世界”、“运动与规律”、“科学思维”、“人生价值”四个板块内容;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开展“小发明”、“模拟招聘”、“我是小老板”、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教学活动,进行即兴演讲、辩论、最佳创业方案等比赛。这些方法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又能促使德育课“三维目标”的达成。

4、改进丰富教学内容

第一,增加实践活动内容。根据教学进程,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一定的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此外,还可以安排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总结等。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增加,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有利于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吸引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第二,增加时政新闻知识。教师及时把国内外以及身边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与所学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不仅能使抽象、空洞的理论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使学生易于理解记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长知识、长见闻,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这是学生非常乐意的事情。第三,适时增加专题选修课。根据社会发展,教师要注意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适当增加选修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5、改进教学评价方式方法

教学的评价方式方法对教师学生起着目标导向的重要作用。学校对德育课教师的考核要像专业课教师一样对待,要突出德育课是中职德育工作主渠道的地位。教师对学生德育课成绩的评定不能只以期末理论考试为准,要与平时考核相结合,要与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教师对学生考核的形式也应多样化,不能只限于笔试。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应多鼓励,以促进学生进步或发展为原则。综合运用《学生成长记录册》。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德育课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它需要我们客观正视德育课教学现状,在中职德育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寻找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的策略,有效提升学校德育工作实效。

参考文献:

[1]黄鑫.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D].鲁东大学,2014

德育课程总结范文第8篇

一、生活化微型德育课程的内容

我们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按年段、分层次确定了课程工作的目标和内容,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点、基本道德、基础文明行为及良好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进行递进式的培养。针对七年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具有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盲目性并存的特点,我们要求微型德育课程要帮助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针对八年级学生群体意识强烈,易受社会各种思潮影响的特点,我们要求微型德育课程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进入青春期后自身的变化,要进一步加强纪律教育,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针对九年级学生,学习负担较重且面临升学、就业选择的情况,我们要求微型德育课程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结合升学、就业等前景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生活化微型德育课程的实施原则

为使微型德育课程时刻影响学生,我们确立了德育“三化”原则。

课程设置常态化。我们将微型德育课程常态化:周一设置美文欣赏课,提升学生的思想内涵;周二设置特色感知课,通过学校的特色—射击来推广和延伸,让学生了解射击项目的特点,并延伸到国防教育、军事实力、体育艺术等知识;周三设置世界之窗课,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周四设置英语在线课;周五设置庵中之声课,通过新闻播报等方式,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

选材内容生活化。我们以学生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道德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开发、利用富含引导价值的资源。如根据课堂学习内容,我们选择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李清照的《声声慢》等开设微型德育课程;根据校园生活内容,我们选取校园大事、校运动会精彩瞬间等内容开设微型德育课程。同时,学校组建了微型德育课程的选材与制作社团,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找题材,寻求解决问题的课型和办法。

特色课程本土化。结合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我们开设了展示庵东围垦文化的庵东海塘史话、围垦文化及其精神意义、话说塘闸等微型德育课程,除此以外还有展示盐棉文化的余姚晒盐报告、七·二三盐民暴动、守望最后一片盐田等微型德育课程。

三、生活化微型德育课程的实施方式

学校层面。在构建本土特色德育的过程中,我们着力打造走廊文化、围墙文化,使学生能时刻感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校门有宣传橱窗、宣传板报,文化长廊展示有古典诗词、歌曲艺术、家乡风貌等知识。

班级层面。我们采取多种方式从班级层面实施微型德育课程,以加强班级管理,促进学生成长。如针对学生抄作业的现象,通过开设“抄作业的利与弊”的微型德育课程,因势利导,使学生形成对该问题的自觉认识,并进一步形成相应的规章制度;在节目主持、班干部竞选等活动中,利用微型德育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组织、管理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生层面。学校通过主题社团活动努力为学生提供发展自我的舞台,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主意识,加强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社团涵盖了艺术、文学、体育等各个方面,每个社团都有指导老师,有明确的章程、固定的场地。

家长层面。学校最大限度地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通过家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掘家长的人力资源,丰富学校的教育元素,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为学校的微型德育课程建设创造更多的契机。

四、生活化微型德育课程的评价方式

我们的微型德育课程建设注重在活动中评价,在评价中完善。

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本着激励、导向的原则,我们制订了《微型德育课程实施细则》《微型德育课程注意事项》和《微型德育课程建设和开展的评价意见(试行)》。同时,我们通过集体讨论确定每学期的课程内容和教师的周课程内容,周课程内容由课题组成员根据内容和要求进行审核,并在实施时由学生记录课程和活动的过程,在学期末评选出“十佳课程”及“最佳德育课程小记者”。

师生的总结性评价。为有效促进微型德育课程的实施,我们完善了《学校班级考核方案》,通过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对教师期末学科成绩进行评估,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德育活动、个人行为对班集体建设进行评估,评选“十佳教育标兵”“十佳中学生”“十佳校园之星”等方式,将课程建设中学生的体验和教师的实施结合起来进行双向评价,以规范和调整课程建设的工作评价。

微型德育课程的实施和完善为学校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和文明的行为习惯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德育思想体系有了灵魂与根基,让学校教学和德育更加系统化、科学化,不再游离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外,促进了个体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价值整合。我们将继续探索,进一步予以完善。

德育课程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德育教学;案例教学法;重要性;原则;运用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2014年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德育课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坚持以价值观教育引领知识教育,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这一要求为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如何使理论性较强的德育课贴近现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德育课教师要遵循实效性和时代感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正确合理地运用案例教学法,才能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一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程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其本质上是设定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德育课教学中的案例教学,主要是运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道德品质问题、法律问题、社会问题、职业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引出和论证相关的基本理论,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书本理论和社会实际相结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师,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观察,发现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尽管2008年德育课程改革后,课本中增加了许多与现实相连接的实例,但因学生感受不到实际的效果,吸引力不强,学生很难参与教学,很大一部分学生把上德育课作为休息课,上课即睡觉。有学生甚至认为德育课对今后的工作毫无帮助,所以上不上德育课无所谓。因此,如何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的有效性,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德育课堂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德育课育人教化的功能,是中职德育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通常,德育课程所选案例属于感性材料,来自于社会实践,浅显易懂。通过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在中职德育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知识》、《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中概念性、原理性的知识较多,比较抽象,对于理解力不强的中职生来说很难有吸引力。如果只从理论上分析原理,学生不愿意听,也未必听得懂,即使听懂了,也不会感受太深,但是如果把这些枯燥的理论融入案例中,从抽象到具体,那么枯燥的理论就获得了生命。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学生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也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激发学生奋发向上,从而积极进取、刻苦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二德育课程教学中案例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案例选择是否合适,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案例教学法的作用是否得到真正的发挥,并直接影响到该德育课的教学成效。为了充分发挥案例法的教育功能作用,在案例选择时,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关联性原则。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所选案例与所讲教学内容要相一致,不能与教学内容脱节。作为教师,必须熟悉教材,清楚教学内容中的难点和重点,了解哪些课程内容可以用理论阐述清楚,哪些地方需要用案例帮助才能让学生理解。二是实际性和指导性原则。教学案例要符合中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实际特点,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还要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笔者曾经在教授《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课时,发现因本课程与学生今后从事职业活动密切相关,学生非常关注职业发展的形势,他们对中职生毕业后取得成功的一些事例(尤其是本校毕业的成功学生案例)特别感兴趣,教师就要选好典型例子,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好这些好的案例,学生也易于接受,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能够对学生对未来的选择、发展有较强的指导性。三是思想性原则。德育课是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德育课老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思想先进、道德高尚的职业技能型人才。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紧密结合时展的实际和中职学生的思想状况,增强德育教学的思想性和时代性。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挖掘事例的道德教育意义,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三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中,教师是主体,过分突出“教”,偏于理论教学,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行实际。《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指出德育课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中职学生生活,尊重中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知识学习和观念形成,更注重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因此,德育课教学中要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任课教师及学校层面做出一定的努力。第一,教师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取得第一手资料。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向德育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案例教学法对德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要紧扣中职学生感兴趣的理论和社会问题,在了解熟悉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基础上编写案例素材,掌握更多切合学生实际的鲜活案例,并能对案例有充分的思考和把握,在教学中以恰当的方式、方法教授于学生,在教学互动中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引导,让学生在内心上认同,在行为上自律,这样才能上好案例分析课,最终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第二,处理好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案例的选编、学前准备、课堂交流讨论以及教学评价。1.案例的选择和编写。这一环节对德育课教学犹为重要,只有选好案例,才能把案例较好地运用到教学中,才能显现案例教学法独到之处。2.做好课前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案例教学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体现“双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和学生的课前准备,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基本前提。3.案例的讨论与交流。此环节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所在,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是否成功。笔者通常采用的是分组讨论方式,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集中意见,再由各小组推荐代表参与交流。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导演,设计、营造的是一种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是演员,是课堂主体,大家各抒己见。4.开展教学评价。这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步骤,教师总结前阶段所取得的成果并作出教学评价,师生达到共识,为共同完成好以后的案例教学任务打好基础。提高对德育教学工作的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对德育教学不够重视,存在着重专业课、轻普通课,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笔者曾经工作过的一所县级职业学校,因师资不够,认为德育课谁都可以上,于是安排一些课时不足的专业教师、基础课老师上德育课,而且大量减缩德育课学时,有的教师上课基本上是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差,失去了德育课应有的功效。笔者认为德育课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政治素养,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树德的引路人。此外,对于中职学校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作了专门的规定。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研究与高校思想政治课不同,中职德育课重教学轻教研,德育教师参加师资培训机会少,导致他们见识不多,视野不开阔,导致授课枯燥无味;教辅资料相对缺乏,课外辅助资料主要教师自备。所以作为学校层面应该加强德育课师资队伍建设,并在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给予支持。

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在中等职业技术德育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充分发挥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效果成效明显。德育教学工作者应根据中职学校德育教学自身规律,不断开展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在教学方法上总结经验,推陈出新,才能发挥德育课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使德育课程教学真正地实现育人教化的功能。

作者:邓先凤 单位:贵州省水利电力学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教职成[2014]14号)

[2]刘新哲.案例教学法在职高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J].杂文月刊•教育世界,2015(1):97-97.

德育课程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向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的重要责任。中等职业教育的对象大多数是未能考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或辍学生,生源质量较差,而且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德育课程能否找到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中职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成长,也关系到社会初、中级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升。

一、项目能力教学法的内涵及形成背景

项目能力教学法是教师以提升中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增强学生的道德素质为总目标,整合德育课程教学内容,统筹设置以社会热点话题为背景和以专业相关话题为背景的若干项目,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入至每个项目中的若干个兴趣任务之中,教师与学生以不同角色参与其中并最终获得认知和提升能力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的创立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中职学生不重视德育课程。在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时,笔者发现大多数中职生对德育课程存在几点认识误区,他们普遍认为:我们是来学习专业技术的,没有必要安排德育课程;德育课程与我们所学专业基本没什么联系;德育课程考试前背几道题就可以及格;德育再好也不能当饭吃,就业拼的是技能。这一系列的错误认识直接影响着德育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导致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2.传统教学方法存在弊端。生源较多的中职学校往往因为德育教师数量不足,所以德育课程不得不采取大班额授课的形式。大班额授课的难题在于:教师既要保证课堂纪律,完成教学任务,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多数学生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大多数德育教师无法做到两者兼顾,因而在课堂上往往采取单一的讲授法。讲授法是应对中职学生德育课程最简捷的方法,同时也是最不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效果与课后学生评价都较差。

二、项目能力教学法的优势及实施步骤

1.宣布情境,角色分解。教师提前将本课需要完成的项目及背景告知学生,并将项目涉及的角色分解给小组中的各位成员,让学生对项目及自己的角色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

2.出示任务,模拟表演。教师在项目情境下列出若干条具体可操作的兴趣任务,并选择一组学生根据各自角色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已给出的项目情境和兴趣任务进行无准备表演,教师和台下的各组成员对表演者在情境表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记录。

3.出示标准,明确能力。教师要明确告知学生设置这个项目的意义和目标,以及此项目的具体考核标准,要让学生明确他们为什么要去完成这些具体的任务,完成了这些任务能提升自己哪些能力,为完成这些具体任务要解决哪些问题,如何完成才算考核优秀。

4.小组探究,自导自演。明确考核标准后,各组成员围绕如何精彩地完成项目中的具体任务进行小组探究活动并克服前期台上无准备表演所出现的问题。学生按照考核标准,合作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要表演的项目。

5.考核表演,角色评价。各组依次上台进行考核表演,在台下由各组组长组成的评审小组进行记录打分,并在考核结束后指出各组优缺点,对各个角色进行点评,最终评出各类奖项。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与本项目相关的知名人物到课堂与师生进行互动。

6.教师点评,总结反思。教师根据考核标准及能力要求对各组和学生的表演进行总结性点评,按照逻辑顺序还原整个任务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将问题和答案列在黑板上,重点指出有创新性的思路方法和做法。教师应要求学生在每节课后完成相应的课后反思,从而让学生真正主动地去思考如何解决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三、项目能力教学法的当代价值

1.实践价值。项目能力教学法是基于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现状、学生特点、教学目标进而产生的教学实践方法。这种方法将教学目标转化为社会能力培养目标,将课程转化为若干具体项目,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具体可操作的兴趣任务,以此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协作探究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中职学生参与德育课程的兴趣,让学生在完成兴趣任务中接触社会、思考人生、解决矛盾,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升了德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也增强了中职学生走入社会、职场的主动适应能力。

2.理论价值。项目能力教学法是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一种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德育课程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的革新。今后,我们将教学内容进一步社会化、生活化、企业化,将教学项目真正地搬出课堂,搬进企事业单位,搬到街头巷尾,搬进学生家庭,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背景下完成项目,获得真知,锻炼能力,感受社会。

参考文献:

[1]刘苏.贴近学生,走进德育新教改[J].科技信息,2011(4):285.

上一篇:德育情况总结范文 下一篇:托班德育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