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继续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07 11:55:37

当代继续教育

当代继续教育范文第1篇

《当代继续教育》(CN:42-1842/G4)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当代继续教育》深入成人教育第一线,宣传国家成教方针政策,探讨成人教育理论,交流成人教育信息,指导成人学习,跟踪成教学员现状,透视成教热点,提供就业指导。是成教同仁思想交流的阵地,是展示成人教育的窗口,是社会学习者的良师益友!

当代继续教育范文第2篇

我们知道“继续教育是传统教育的延伸,是正规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专业学习或一次性学校教育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要求,继续接受教育学习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现实选择,更是我们图书馆员的终身任务。通过继续教育,能够进一步拓宽图书馆员的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一是搞好现代图书馆的发展需要。图书馆一直以来被誉为“大学的心脏”,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部分,是教学的服务机构。无论图书馆的发展前景如何令人向往,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图书馆员队伍,规划再好的蓝图也无法实现,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将会受到一定限制。因为图书馆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抓好继续教育对提高图书馆员的整体素质,缓解图书馆人才需求的难题,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二是提高图书馆员素质的现实需要。现在的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的现代化图书馆。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装备从传统到自动化,这对图书馆员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作为素质全面的馆员应该是“信息专家和信息工程师,是信息装备系统的建设者与具体操作者”,应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新的技能来适应这种需求。要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继续教育对图书馆员来说便成了当务之急,图书馆员只有通过继续教育熟练掌握了信息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能,才能真正胜任岗位需要。三是开展现代图书馆优质服务的迫切需要。图书馆文明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文明服务是图书馆服务质量的一种重要体现,它代表着图书馆的形象。在现代图书馆中,读者的范畴和需求都有所变化,服务的方式和内容会也发生了一些改变。面对现代图书馆在新时期服务的新特点、新要求,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处处充满人文关怀,体现美与和谐相统一,以这样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图书馆工作。高校图书馆开展优质服务必须要有高素质的馆员队伍,高素质的馆员队伍是决定优质服务成败的关键。具有广博、专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图书馆员提高服务层次,胜任知识导航员,为各类读者提供优质信息服务的必备条件。只有通过继续教育学习和培训,图书馆员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和保障。

二、当代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实施的几点认识

图书馆员进行继续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继续教育对于图书馆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对图书馆的日常工作、队伍建设、资源整合以及今后的发展等都有重大影响。图书馆开展继续教育活动是开拓图书馆员自身资源的有效办法和途径,这需要单位领导重视,馆员共同努力,使馆员逐步成为图书馆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和重要骨干,既精通图书馆业务又掌握现代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一)现代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必须制度化当今世界一些国家已把“成人继续教育”作为一条法律确定下来;国际图联也有“在职人员培训部”,以推广图书馆的继续教育工作。我国人社部门规定明确指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每年不得少于72学时。”现代图书馆需要复合型人才,作为领导应当分析掌握本馆人员的基本素质状况,有针对性地建立本馆的特色继续教育体制,提高馆员综合能力素质。同时要根据不同学历背景、知识结构、年龄构成等来选拔对图书馆工作有兴趣、有热情、有潜力的工作人员,有重点的加强培训教育。把馆员参加继续教育情况同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奖励惩罚、年终考核等个人利益有效挂钩,从而促进图书馆继续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

(二)当代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新知识新技术日新月异,图书馆面对馆藏类型多元化,读者需求日趋复杂化的改变,馆员现在具备的知识技能与提供的热情服务面临重大挑战。而改变目前这种状况的方式之一,就是要从馆员继续教育着手。学习内容不仅包括图书馆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而且应覆盖现代最新技术知识和信息领域知识,同时还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1.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教育。图书馆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计算机网络化,图书馆的信息处理、信息储存等信息服务有了重大变化。图书馆员作为信息时代的信息人员,必须要具有强烈的信息观念。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主要是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

2.专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图书馆员工作能力的必要环节。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图书馆工作人员中,目前绝大部分非图书馆专业学习教育出身。而在国外,学科馆员受到普遍欢迎,也就是说,当代图书馆员要以专业复合型馆员为主的发展趋势已势在必行。对于我们要做好当代图书馆的工作,进一步加强专业培训就越发显得紧迫和必要。在专业培训时,应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培训。比如对采编部来说应加强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归纳分析、下载输出、外语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对于流通部应强化数据库管理、图书馆系统软件维护、网络防护安全知识、公共关系学、人员心理学等方面的学习;读者服务部应侧重于信息技术处理、信息反馈收集、网络搜索工具应用、市场学导用、心理学等方面培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一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有效提高图书馆工作质量,促进图书馆发展。

3.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图书馆的服务是永无止境的,搞好服务是图书馆最为本质的工作。要增强馆员的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牢固树立一切为了读者,服务至上的观念。我认为加强图书馆馆员职业道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也必须要进行规范。唯有这样,图书馆的工作才能切实做到从“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更好地为各类读者服务。

(三当代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途径为了适应当代图书馆的发展,不断提高馆员的综合能力素质,对馆员的继续教育成为图书馆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为更好发挥图书馆的职能,加强继续教育已是图书馆工作的当务之急,是提高图书馆员整体素质的一种急需学习的过程。通过学习培训,使图书馆员对当代图书馆发展有个全面认识和深刻把握,能够很好地胜任各自当前工作。此外,根据不同情况,结合具体工作岗位要求,对有的馆员再进行特殊的培训教育。

1.在职学习培训。脱岗学历教育和外出培训教育学习,不能保证每名图书馆员都能对自己部门内部自成体系的知识很快有一个全面深入系统的了解,并及时获取图书馆急需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各单位经费的紧张也使得这类培训不能面面俱到涉及所有馆员。从目前情况来看,为了适应现代图书馆的发展,必须定期对馆员进行继续教育。从图书馆自身的条件来说,在岗学习是非常适宜的,这也是图书馆应当鼓励和提倡的继续教育方式。图书馆可以在不影响馆里工作前提下,采取在校跟班听课方式,充分利用图书馆、院校的有利资源条件,提高专业技能和文化层次,不断改善馆员的知识结构。

2.轮换岗位培训。图书馆各岗位间的相互依存性对图书馆馆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使馆员全面了解和熟悉各种业务岗位,使其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采用轮岗培训。实行岗位轮换是图书馆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通常由馆领导统筹安排,让馆员轮换承担不同工作,通过适当的岗位轮换,使馆员在工作实践中对图书馆的整个工作流程和各个岗位职责牢记于心,进而达到考察馆员适应性,尽快掌握业务和实现一专多能的目的。

3.外出学习交流。从图书馆长远发展角度来看,每个图书馆都应当选拔优秀馆员和业务骨干外出参加有实质性内容的学习班和学术会议,从而提高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从学习效果来说,这是最好的一种继续教育方式。参加学术讲座用以扩充和更新知识,提升不同层次图书馆员的跨层教育,是各馆际间共享资源,提高馆员整体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到国内重点大学先进图书馆进行参观学习或培训,以借鉴别人的经验。图书馆员协会组织同行就共同关心的课题在专家指导下进行有效切磋交流,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开拓视野,提高馆员学术科研水平。这是一种直观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听取他人高见还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了解当前最新的学术动态,从而为图书馆造就新型人才和学科带头人。

当代继续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 继续教育 发展

一、继续教育的问题

继续教育问题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是一样的。在研究中发现甚至是中央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也是很难的。地方政府同样也支持企业的单独自发性的培训,也有少数高校及相关科研机构参加的小规模合作。继续教育是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但技术在大专院校包括综合性大学,也难以涵盖所有主要的专业,并且企业生产产学研合作程度也十分有限,难以对区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全面的了解。对于继续教育组织者,受培训人员继续教育涉及到许多不同的行业,工作需求的不同专业、不同性质,继续教育的内容也随之复杂,技术含量要求的更高。此外,大学及其部门更注重那些谁可以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以大学本身已经形成了制度和学历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形式。所以仅仅重视继续教育形式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问题。

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体系和长效机制应该是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关系到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科学和技术的升级,所以政府应该而且必须承担的责任组织调节。一种最有效的方式,是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相结合,共同探索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期计划,应该有较强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和长效机制,支持和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工作。构建继续教育体系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继续教育科目指南和课程体系。

二、高校继续教育的责任、机遇和挑战

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是许多高校的展开目标定位。高校人才辈出,具有雄厚的科研力气,对跟踪国际前沿理论和掌握先进技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与当地政府和公司联合展开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不但能发扬高校传达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优势,完变成社会培养人才的本分。推动高校与公司在科研、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商品开发等多种形式和高层次的合作,使高校能非常好地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于当地:还能促进高校准确掌握办学方向,推动学科的进一步展开,进步老师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一起能解决多年来高校的继续教育外延与内在不相共同的问题。

第一,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是一个巨大的教学市场。改革开展几十年来,中国对在职人员非学历的继续教育一向不注重,近几年才开始注重高层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几乎是个空白,没有得到各方面的注重。教育改革30年来,中国高校共培养了各类毕业生达3000余万人。要对其间在各行各业从事专业技术性作业的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以到达其更新弥补常识、扩展视界、改进常识结构、进步立异才能的意图。

第二、展开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能够减轻教育决议计划运转过程中的对立与抵触。在接连几年的扩招和教育部的教育评估的推进下,各个高校为了改善教育教育环境和条件,纷繁斥巨资新建校区、校舍和教育设施。以满意目前生均教育条件的需要和经过教育部的教育评估。2008年后,中国高考考生的数量将逐步削减,尤其是以提高本专科文凭为目的的成人考生也逐步削减,那些依托生源规划保持经费来历的高校,将面对两难的地步:一边是负债累累,高校筹集资金的困难。银行贷款匆匆使教学管理及日常营运困难的另一边是生源不足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可以消除和化解矛盾和教育决策操作过程中所带来的冲突。

第三、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可以促进高校课程和教学内容进一步改革。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科目指南和课程体系的制备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多个学科的高校和专业,课程体系不仅限于单一的专业与对象或单个高校,当然内容需要很强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因此,高校教师应先为自己的自我继续教育,不断更新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新信息、新技能。高校内部专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使之更科学更合理。

第四,展开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有利于终身教学系统的构建与完善。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如今世界各地教学改革首要辅导准则与动力。我国需要建立起终身学习系统,要根据不一样学科、专业和职业发展趋势。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是继续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巨大的终身教学系统中最单薄的环节。高校展开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不但能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效劳,并且也利于终身教学系统的构建与完善。

三、结语

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的教育需求市场。能为高校带来机遇和利益。那么它就存在竞争,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则:要进入这个市场,高校的教育理念、学科专业优势、师资水平、教学力量和为服务地方的质量等必将受到来自社会的评估和选择。对此,高校继续教育必须做好迎接竞争与挑战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杨锦,杨惠阳.高校继续教育的迷失及对策分析[J].继续教育,2012,(8).

[2]丁克勇.新形势下普通高校发展继续教育的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

[3]夏建如.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发展思路的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 20012,(3).

当代继续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继续教育;创新人才;建构主义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生存的知识经济时代以及我们面临的全球化、现代化的主要问题,要求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和协作,走自主创新之路成为中国人的必然的也是唯一的选择,时代和现实需要使继续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迫切性日益突出。

一、继续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继续教育起步比较晚,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投入经费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法律保障缺失等等。根据马克思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原理,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本文仅从继续教育的本身出发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延续,基础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在继续教育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

(一)教育方法的守旧。继续教育在我国基本上还是象本质主义教育学派所设计的那样,先确立教师的权威,然后向学生灌输正确的经典理念。我国传统上非常重视师道尊严,崇尚权威,千百年来形成了崇尚权威的民族心理习惯,这一方面是对教育的尊重和重视,但同时也造成了学生的“惟书论”和“惟师论”倾向,抑制了学生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正如著名的法学家吴经熊所言“造成中华民族文明停滞不前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观念上存在错误”。虽然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我们也引进了很多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但渗透在我们骨子里弥漫在我们文化中对权威的尊崇仍然占据着支配地位,而在教育理论中最新的建构主义的知识建构观认为,知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不是一种简单的传递过程,而是一种个体建构和创造的结果,学生是知识的主体建构者,教师只是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环境创造者和促进者。

(二)教育内容的单一。继续教育在我国还基本上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尽管当代各国教育改革的实践都强调了当代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但我国的教育基本上还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阶段,培养的仅是储存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养欠缺。由于缺乏有效的实施手段,在教育中对于思考的逻辑性,清晰程度,深度程度以及思路的开阔程度等少有涉及。另外,使用各种人际交往手段的能力也应该是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人际交往是观念创新的社会场所,这一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密切相关,而在教育中对这方面的内容缺乏必要的重视。

(三)教育目标不明确。继续教育在我国还基本上是一个整体性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不仅是教育的永恒目的也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强烈要求,我国的继续教育必须以提高被教育者的创新能力为价值选择和理想追求,即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个体的潜在能力和潜在价值,实行个性化教育。由于现行各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仍没有多大改变,我们的继续教育离这一教育目标还很遥远。

二、继续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应注意的几点内容

(一)拓宽对教育内容的认识,开拓新的教育领域。

从总体上来看,我们的继续教育仍是以系统科学知识作为学习的首要内容。将这些已有知识储存在头脑中,就等于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是我们创新和发展的基础。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高速发展要求继续教育不应是只注重对知识的一般性补遗、更新和拓宽,而更应该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更注重对知识的创新。当代主流的教育观念也认为,教育的首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创新精神已成为英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共识,我国也将其列为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作为继续教育机构必须认识到这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对这一能力的培养提出具体的要求并设立严格的考核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在我国培养具有批判性人格的学生创造条件,而不能因没有成熟的有效的方法而放弃努力;最后被人们忽视的是使用人际交往手段的能力,应当说对于这一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也有所涉及,但人际交往作为观念创新的社会场所的重要作用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须知“酒香也怕巷子深”,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在当代是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创新人才的。

(二)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师的水平决定着他能给学生的知识的宽度和广度,为学生开拓视野的大小,决定着继续教育的质量。

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以及终身学习和合作能力的需要,教学是一种复杂而又艰巨的实践活动,新的教学观越来越重视教学的专业性和教育过程的创造性本质,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和技术知识,还要有基于实践的个人经验,并且要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不断发展自己的专长,在课堂经验、理解教学、处理课堂事件中具有丰富精巧的认知结构。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目前我国拥有计算机和能够上网的人越来越多,计算机和网络费用大多数城镇家庭均可承担,这为开展远程继续教育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网络的超时空性、信息全面性、传递速度快等特点使其较其他教学手段来说,对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独特的潜在功能,为教育内容的创新,教学方式的改革,师生关系的改变提供了多种选择和机会,为教师培养具有创造力、独立自主的探究能力,个性化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起步较晚,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不可避免地在认识层面和操作层面存在一些误区,怎样有效果又有效率地利用网络仍然是信息教学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开展,继续教育将形成以网络教学为主,以区域性办学为辅的模式。我们应该积极利用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生产工具――网络,推进继续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使我国的继续教育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当代继续教育范文第5篇

>> 论继续教育“云服务”创新模式 探索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 探索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新模式 立足实际,创新继续教育新模式 高校继续教育服务模式创新与实践 探讨继续教育为企业服务的路径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模式探讨 医院完善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的探讨 中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探讨 一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 信息化时代校企合作开展继续教育的新模式探索 构建外籍员工继续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移动微型学习:新生代员工继续教育新模式 新形势下校企合作开展继续教育的新模式 浅谈继续教育社会培训开展的新模式 基于全民终身学习机制的继续教育体制及其创新模式 面向产业转型升级 构建高校继续教育新模式 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浅谈继续教育营销模式创新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0-07-29.

[2]梁驰.成人教育组织价值观的历史轨迹与现实解答[J].当代教师教育,2010(6):90.

[3]叶忠海.大学后继续教育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1.

[4]郑礼平,陈伯利.回归与超越:高校继续教育的职业取向[J].教育研究,2012(11):115.

[5]部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管理办法[EB/OL].http:///SYrlzyhshbzb/ldbk/rencaiduiwujianshe/zhuanyejishurenyuan/201305/t20130529_104053.htm,2013-05-29.

[6]王纾,赖立.我国继续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的区域比较研究[J].教育研究,2013(11):65.

[7]乐传永.继续教育转型与发展[J].教育研究,2012(11):108.

[8]毛汉领.关于继续教育历程及其发展的思考[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5.

当代继续教育范文第6篇

一、当代继续教育的内涵及社会新需求

(一)继续教育的内涵“继续教育”是一个外来词,由英语“ContinuingEducation”或“FurtherEducation”翻译而来。继续教育也是继续工程教育的简称。我国教育大辞典关于继续教育的表达是:“对已获得一定学历教育和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进行的教育活动、学历教育的延伸和发展,使受教育者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需要,是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产物。”可见,继续教育是对在职人员不断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的一种追加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衰减期愈来愈短,知识发展愈加快速,知识更新也愈加频繁。当代继续教育通常指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再教育,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准,增强受教育者的专业能力,开发受教育者潜在的创造力,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以适应并促进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本文对“继续教育”的探讨,包含成人教育、非学历教育培训和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再教育,其目的在于比较全面地分析我国继续教育的现状。(二)社会对当代继续教育的需求在知识经济型社会里,社会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随着社会对技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求增大,迫切需要一批具有研究和设计开发能力的人才,还要求当前在职人员积极参与继续教育,成为掌握多种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二是新的产业和岗位不断出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规格呈现多样性,学历教育要求多规格,技术上要求多样化。因此,需要继续教育为技术型人才提供多样化改造的渠道。三是我国经济的国际化水平日益提高,企业将努力开拓海外市场,因此,与国外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将会增加。与此相适应的外语、计算机、金融、财会、商贸、国际贸易等涉外业务的人才需求将会急剧增长,这些都需要通过继续教育进行专门化人才培养。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面对国内外新的经济形势,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同时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国家知识创新能力,是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因此,在新的经济社会形势下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把继续教育学习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当前继续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国目前的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内容贯穿整个教育过程,涉及不同组织结构,但仍旧存在一些问题。1.培训工作的监督跟踪不到位,管理模式落后继续教育管理机构以窗口面向社会,是教育工作最直接的“阳光”单位,组织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必须用优秀的培训质量和规范的管理模式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实际上,因为部分教育机构仅仅将继续教育作为机构的附属产品,导致其没有将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定位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且一些教育机构的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工作存在不少死角,很难对工作实施有效的监督手段。2.教学方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很多教育机构仅注重安排正常的教学任务,对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很不重视甚至抵触,使从事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培训人员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同时,在一些教育机构的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模式中,招收培训教师的标准、流程都不够公开,培训力量相对其他教育方式更为薄弱。一些机构在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中,依旧采用较为集中的方式,受培训者被动听讲,培训者“高高在上”,这种灌输性的授课模式并不符合教学规律,造成了继续教育培训的知识传播模式枯燥单一,发展性差。3.社会环境后备支撑力量不足受制于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当前继续教育工作中,无论培训者还是被培训者都存在继续教育条件与机会缺乏,渠道不畅通等社会环境助力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当前继续教育的顺利开展,也使人才供给远远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二)问题产生的原因1.培训机构方面首先,培训机构机制不健全,与合作机构、签证机构签署协议时存在法律风险。一旦签署协议过程中存在漏洞,在后期执行过程中都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同时,由于很多培训机构并未聘用专业的法律人才,导致法律问题发生时往往得不到妥善解决,导致机构服务无法继续。其次,继续教育是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但在市场经济化模式引导下,培训机构需要考虑自身效益成本,因此,市场行为不可避免地带有恶意竞争,影响了继续教育的顺利开展。最后,培训过程中,预期成果和实际培训结果往往存在很大偏差,培训人员的业务水平、培训人员的态度等很多负面因素导致培训质量达不到期望值,必然损害培训机构的声誉。2.受培训者方面接受继续教育的受培训者大都是在职工作人员,由于受工作时间的限制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很多人员无法保障参与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的连续性,导致培训时断时续,效果较差。也有一些受培训者将继续教育作为一次投资活动,希望短期内得到收益,往往急功近利,但继续教育培训与一般的教育存在效应上的一致性,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欲速则不达”,这导致受培训者对培训失去信心,不愿意花费时间和钱财继续投资自身的培训教育,最终给培训工作带来很多问题。3.上级管理部门方面无论是高校的继续教育培训部门还是市场上的机构,都有对其负责的管理部门。上级管理部门审批政审中的责任问题、行政监督问题、违法查处问题、决策风险问题等,影响着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展开。因此,如何促成上级职能部门间的合作,直接关系着继续教育机构能否健康、持续、有序运行。但当前,我国相关部门对继续教育的管理未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和规章制度,导致管理过程中存在职能重叠或者无人管辖的现象,这致使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在遇到问题时往往无处诉求,以致问题扩大化,影响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长远发展,继续教育自然无法维系。

三、项目管理化的内涵

项目是指一种被承办的旨在创造某种特殊产品或服务的临时性努力,是具有特殊性、一次性的活动,常常带有一定创新性或创造性。而项目管理是指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通过项目经理和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项目所涉及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以实现项目特定目标的管理方法体系和管理过程。21世纪是项目林立的时代,项目管理与运作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地区及其企业的竞争力与创新力。在强调创新的时代,项目及项目管理不断扩展和普及,项目管理也从国防建设、建筑领域拓展到制造业、信息业、农业及政府管理等各个行业。目前,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公司、军工企业等机构中,项目管理成为其运作的中心模式,如美国白宫行政办公室、美国海军实验室、波音、IBM、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均在其运营的核心部门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在未来的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中,项目管理在组织发展的创新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项目管理的应用发展,已由“管理项目”“通过项目进行管理”到“按项目进行管理”的高级管理理念阶段,“管理项目化”思想已逐步渗透到政府部门、公司、企业等各领域的管理工作中。这就要求企业不断调整管理主线,实现职能管理向项目管理的转变。继续教育作为我国广泛存在的一种教育模式,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需要积极引入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保障这一教育模式顺利运行,成为终身教育的有效补充。而项目管理化以其在管理创新活动中的天然优势,成为开展继续教育管理的有效手段。

四、继续教育培训中实施项目管理化的可行性

(一)继续教育培训流程具备实施项目管理化的可行性在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中,培训机构通常会按照培训目标,对继续教育受培训者进行分类,对每种培训项目进行统筹管理,对培训实施过程进行检查,对培训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在全部培训工作结束后进行培训总结。由此可以看出,继续教育的年度计划正是围绕组织发展目标和规划制定的。这与项目管理化的流程性管理方式一致,为继续教育培训实施项目管理化提供了可行性。(二)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具备实施项目化管理化的可行性培训部门为了使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更加清晰有序,往往根据各类培训目标对全部培训任务进行分类。每类培训中的不同培训项目,虽然内容不同,但培训计划的目标却是一致的。例如,金融管理类培训、计算机类培训、财会类培训,等等。但由于每类培训的目标会随着不同形势的发展而变化,继续教育的培训管理存在很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可将每类培训看成一个项目管理化整体,将每一类培训中的不同培训机构看成一个单独项目,从而系统地实施继续教育培训。由此可见,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具备实施项目化管理化的可行性。(三)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具备实施项目管理化的可行性继续教育培训部门通常会根据实际情况对培训内容进行安排和筹划,如制定“教学考察计划表”“培训课程安排表”“培训人员任务表”等。在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期间,各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和培训部门以及相关部门人员会举行定期会议,讨论解决在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比如,制定培训管理实施计划的讨论会、培训学员座谈讨论会、培训教师经验交流会、管理人员协调会,等等,相关人员也会经常使用通信手段相互交流和处理一些紧急事项。同时,为了促使培训收益最优化和培训效果最佳化,一些培训机构会针对相似的培训安排培训师到其他相关培训机构进行参观学习或组织教学。而这些工作都要求培训管理部门根据培训计划提前与其他培训机构联系,统筹安排相关事宜,并最终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培训管理部门会针对相似培训中不同培训机构间的依赖关系进行解析,确定不同培训项目在机构组织中的开展顺序,并最终确保相同培训工作的总体进度。例如,“培训班教学机会实施表”“培训总体任务安排表”等,培训部门会依据所制定的总体安排开展相同培训工作。这些计划制定呈现的项目管理化特性,证明在继续教育培训中实施项目管理化是可行且有效的。

五、继续教育培训中有效实施项目管理化的建议

(一)树立项目管理化思想管理思想决定管理手段与方式。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中,实施项目管理化的基础是树立项目管理化思想。只有对项目管理理论和内涵做出精准解读,才能结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规律和特点,制定实施项目管理化的有效方法。因此,继续教育培训的领导层应积极树立项目管理化思想,积极研究项目管理化内涵和实施原则、方法,将其有效运用于继续教育培训的管理过程中,实现继续教育培训的项目管理化。(二)构建矩阵式项目管理化组织在实施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管理化的过程中,为保障充分利用继续教育组织资源,应将部门职能划分和项目划分相结合,构建矩阵式组织形式,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任内容,使其与对应的项目培训者直接对接,从而整合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中所必须的各类教学资源,使其发挥教育合力,极大提高项目管理化效率和效应。(三)制定周密的项目管理化规划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通常是多个培训项目同时展开,因此,要制定周密的项目管理化规划,实现各部门人力、物资、设备等资源的协调和优化安排,并根据规划实施动态管理,保证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顺利进行。在培训的项目管理化实施中,可以通过分解结构来细分工作任务,并依据不同工作任务间的逻辑关系制定合理的管理计划。例如,对于项目分类和培训人员配备的管理,可由上层领导部门统筹规划,然后将具体管理内容细化为若干项目任务,由下属分部门协商后分别执行,最后分部门汇总执行结果,进行查缺补漏,实现项目管理目标,确保项目分类合理,人员配备有序。(四)确立有效的项目管理化激励机制当前,继续教育具有广阔的市场。为调动项目成员的积极性,应确立有效的项目管理化激励机制,鼓励培训者在工作进行中恪守职责,保障继续教育工作高效完成。例如,对于培训人员薪酬方面,应借鉴企业薪酬机制,依据培训者完成任务的情况对其施以物质和精神奖励,在对培训者进行激励的同时,提高培训部门对继续教育培训从业人员的控制力,为进一步实施项目管理化增添更多助力。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现状的探究,分析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发现在继续教育发展中引入项目管理化是具备可行性的选择。因而,提出在继续教育培训中有效实施项目管理化的建议,即树立项目管理化思想,构建矩阵式项目管理化组织,制定周密的项目管理化规划,确立有效的项目管理化激励机制,以有效解决当前我国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实现继续教育培训的战略目标。

当代继续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矿业;继续教育;教学质量;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4.26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第八章指出,要进一步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1],从而满足各个行业的发展需要。从事矿业开发和生产,安全是第一位,特别是煤矿属于高危行业,生产环境特别恶劣,要保证安全生产,一流的人才队伍是根本保障。继续教育是提升矿山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以矿业为特色专业的高等院校继续教育要适应行业的发展需要,就必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进对策,搭建一个终身学习的强有力应用平台,推动矿业相关成人继续教育的发展。

1 目前矿业相关成人继续教育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

(1)社会认可度不高。每年全国高校继续教育有大量的毕业生,特别是经历了又一黄金发展期的煤炭行业,已拥有了比较充沛的人才基础,然而继续教育的文凭在社会的价值观念中,与全日制普通高等毕业生相比,认可度仍然不高。此外,当代的高校继续教育工作常有高校不重视、教师不重视和学员不重视的认识问题,导致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师资配备不足。这就反映出当前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还与社会的需求有脱节的地方。

(2)终身教学体系有待完善。很多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教学运行尚未完全独立。外部管理属于各自为政,在高校内部实际上是兼有教学和管理双重职能的部门,继续教育工作既非学校管理部门和教学单位的主要职能,也未纳入教师、管理服务人员的工作职责,致使其处于学校管理的体制机制之外。得不到各方的足够重视和支持也就在情理之中。构建“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1]的“功能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管理科学化、内容个性化、手段信息化、质量标准化” [2]的终身继续教育教学体制机制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3)教学方法单一、内容过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教学对象认识不足,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师在台上讲、学员在台下听,互动少,授课方式单调,课题效果不尽理想;授课内容上,有部分教师一份讲义、一本教材讲几十年,讲的都是老技术、老方法,不深入现场,不结合实际,纯将理论,对矿山行业的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认识不到位。致使学习内容无法学以致用,无法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效能,甚至缩减学时,走过场。

(4)教学监管和评估有待提高。目前普通高校的教育教学一般属于粗放型的管理形式,特别是继续教育教学,在根本上缺乏规范、标准的监管和评估体系,高校继续教育管理部门一般未配备专门的教学监督部门或委托相应的评估机构,学员的学习效果也难以得到实施评价,并及时的反馈,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就谈不上促进。课程开设除了国家规定的科目考核外,其他课程的考核即使有有效的教学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也为真正到落实的环节。

2 提高矿业相关成人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1)明确定位,制定并落实开放式运作制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要目标,坚持立足地方,围绕区域经济,面向各行各业,提供开放教育学习服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高校继续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态度,制定与落实符合高校继续教育运作要求的制度,从而在根本上塑造新时期的矿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实行学分制,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实现资历和学历的互认,即把职业资格、学习经历与学历相互衔接,通过学分互认达到相互贯通。通过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改变学历教育、技术培训和资格分别自成体系,互不相关的运行模式,完成继续教育“立交桥” 的搭建工作,建成开放式的继续教育服务平台[3],从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2)加大投入,促进教学“软件”和“硬件”的升级。为进一步突出当代高校继续教育事业的实施要求、适应社会发展中学员的学习要求、提升高校矿业相关继续教育教学质量,当代高校继续教育应当选择科学有效、优秀先进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工具来开展一系列的教学工作,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提升广大学员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继续教育应充分利用学校优秀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特别重视微课和慕课的建设,将现代化的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教学技术等教学工具,有机的与传统的好的教学方法融合,制定远程教学、在线学习等教育服务,尽可能满足广大学员的不同层次需要,让当代高校继续教育更具包容性、协作性、积极性和时效性。

(3)加大对师资队伍的构建力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关键的角色,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进一步提升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前提,也是提高学员综合素质的基本保证。高校的继续教育,特别是矿业相关专业的培训中介机构要解决师资不足和人员配备不到位的问题。加大构建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抓好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广大教师落实全面性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人才引入、竞争上岗、定期培训等多样化形式真正地吸引并留住人才,逐步提升教师的综合水平。同时,还要树立终身教学理念,构建“双师型”教学模式,为逐步提升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建立健全教学监督和评估体系。在教学的评估目标、评价指标方面,要选择多样化的教学评估主体,保证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并形成完善而又规范性的标准。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要成立质量评估小组,评估人员应当对现阶段国内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性和系统性的监督和评估,要充分考虑是否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是否能保证品牌特色。

3 结语

综述所述,为更有效、更合理地提升教学质量,高校继续教育应当重新了解与分析目前教学过程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根据问题成因,逐步寻找出影响教学质量的有关因素,同时还应当从教学运作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评估、师资建设等多方面着手,寻找出满足社会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2010(08).

[2]何桥,陈晶晶.高校继续教育发展趋势与机制创新[J].成人教育学刊,20l1(11):l8-22.

当代继续教育范文第8篇

(一)继续教育是对国民教育体系的拓展与完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体现在教育上,就是要建设一个完善的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现代国民终身教育体系,让“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使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本水平普遍提升,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是,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教育资源相对稀缺,要提供这种“教育机会”,仅靠现行的教育机制是无法实现这个理想目标的。要解决当前教育需求大于供给这种不平衡的局面,就必须拓展和完善我国现行的国民教育体系。所谓国民教育体系,是指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综合。通常我们把它划分为两大部分:“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前者是把从幼儿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中能按系统的教学规划和严格的制度所进行的学校教育纳入“正宗”,后者是把形式灵活、结构松散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扫盲教育、扶贫教育、老年教育及各类临时性培训等列为“旁门”。正是由于社会对“非正规教育”的功能与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使得它一直处于补充性、边缘性、辅的地位,导致了国民教育体系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性。如果不改变这种教育观念和现状,我们就无法承担起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因此,现在我们必须提倡边学边干,技能为先的教育理念,正确认识“非正规教育”的作用和价值,不断拓展和完善以继续教育为中介的终身教育体系,使之与“正规教育”相衔接,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二)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阶段性体现

继续教育是对传统的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过去我们把它看作是对人生基础教育和正规教育之后的补充。在当代,由于科技高速发展,加快了知识更新的速度,人们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再也不能终生受用,只有不断地接受教育,充分运用人类的科学知识,尤其是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来武装自己,不断地增强自身的智力和创造力,才能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竞争力。随着小康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继续教育作为人生终身教育的阶段性体现,将成为未来社会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一种最普遍、最灵活、最方便的教育模式,与终身教育和谐统一,并行不悖。从时间上看,它提倡人生自幼至老各个阶段都要进行持续不断的教育,从空间上看,它不受校门和课堂的限制,只要有教育的需求,一切社会活动场所都是可以教学的场地,从教育方式上看,继续教育是非学历教育,没有年龄、资格、时间等方面的严格限制,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如岗位培训、专业技术培训、个人进修、参加专题研讨会、听专题讲座、聘请专家现场示范指导等等。这种随时随地对有教育需求的人群有针对性实施教育的教育理念,可以为教育的整体性发展注入活力,逐步引导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三)继续教育是对人们知识生存的基本保障

“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小康社会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人的发展前提是生存保障。生存与发展是人生最根本的需求,也是人生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好坏,取决于人的智力和技能的开发程度。在未来的知识社会里,知识生存将成为人生最基本的生存方式。教育落后,国民知识水平过低,就会陷入生存的困境,发展的可能性也就降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劳动产品中的知识含量越来越高,没有文化的简单劳动者已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农村的民工潮涌向城市,而城市的下岗待业人群也日益庞大。他们的生活状况用传统小康社会那种“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生活标准来衡量也有很大的距离,距更高的小康指标要求则更远。要建设小康社会,劳动者必须经过继续教育用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技能来重塑自我,提高在社会就业或创业中的竞争力,才能适应知识生存的基本要求。就城市在业的白领阶层而言,他们绝大多数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天之骄子,面对知识更新、人才折旧频率的加快也有接受再教育以求得“充电”的迫切要求。他们把补习外语、电脑、驾驶等方面内容的学习当作一次新的扫盲运动,甚至还把需要扩充的前沿知识和新理论当成人才保健的有效“补品”。由此可知,在当代,知识生存已是人生的一种基本需要,从企业员工到个体老板都有对继续教育的迫切需求,给我国的现行教育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发展继续教育,可缓解当下教育供求矛盾,为国民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基本的教育保障。由于继续教育具有灵活性、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对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进行普遍的成人再教育是完全可行的。我们既可把它当作提高全民学习能力、就业能力、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手段,也可将其从现实的知识技能教育延伸为培养人文精神、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以求自我提升和完善的最高价值追求。因此,我们应当把继续教育的战线延伸到城市社区和偏远乡镇,从培训企事业的在职员工发展到无业可就的待岗人员,从培训MBA的高层管理发展到乡村的农夫、主妇。根据不同的人群,准备不同的教育培训内容。不仅对跨国经理讲国际贸易;对财政金融主管讲WTO;对科研教学人员讲理论前沿:也要对下岗工人讲再就业和创业知识,对进城民工讲授基本的自我保护、相关法律制度、劳务谈判与签订合同的知识,对从事家政服务者,讲授城市文化生活常识及家政管理的技巧与方法等等,使各层各类的劳动者面对新的生活、工作环境在思想上和技能上有所准备,以便于较快地融入新的领域。切实地帮助人们在立业安身的基础之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获得美满幸福的生活,逐步达到小康社会的各项基本指标要求。

二、继续教育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不竭动力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个目标要求我们创造极其丰富的物质财富。而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则依赖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一)继续教育是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措施

在当代社会财富的创造,不管是对自然资源的采掘,还是对自然资源的加工,仅仅依靠传统的体力劳动已无法达到这个标准,科学技术则成为利用自然、创造财富的点石成金之术,是主导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当下我们所说的发展生产力,就是要提高生产力中的科技文化要素,即要求改变我国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变体力劳动者为知识劳动者。1996年,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完全改变了以往那种把人分为前半生学习,后半生工作的教育理念,提出用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方法来挖掘人的潜能,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创造社会财富、提高生活质量的新目标。在当代社会生产中,国民的科学文化素养高低,是决定我们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是否有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而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的支撑。继续教育是一种对社会生产者实施及时教育的新模式。它适应于社会生产紧密追随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不仅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有效措施,也是创造财富的不竭动力。

(二)继续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本的可靠途径

人力资本,是对人体所拥有的体力、健康、经验、知识和技能及其它精神存量的总称,也指人们在保健、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它可以在未来特定经济活动中给有关经济行为主体带来剩余价值或收益。196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西奥多・舒尔茨出版了《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他认为,有技能的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主要的资源。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要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效益。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当今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依赖越来越强,仅仅依靠正规的学校教育来培养人才,远远无法适应社会生产对人才的新需求。对成人进行继续教育,是科教兴国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成人一旦掌握了先进的科技,就可以直接用于社会生产,收到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利用继续教育开发人力资本,是对劳动者知识与技能的持续开发,就可提高人力资本含量,从而在国民经济活动中发挥创造性的能动作用。因此,我们把继续教育看作是一种周期短,效率高,针对性强,间歇性进行的短波教育,对于提高社会生产力有积极的作用。对继续教育投资,就是对持续性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的投资,劳动者通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提高技能和素质,以此提高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可以为社会带来丰厚的回报,决不是纯消费性的投入。

(三)继续教育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经济发展,是实现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卡尔・达尔曼博土曾在1999年7月把经济发展的方法归纳为两种:“促进经济增长的方法之一,是物质资本的积累和劳动力的扩张。方法之二,是通过教育、培训以及用新的、更好的技术来提高资本和劳动力的生产力,对技术和政策知识的有效利用可以导致经济绩效上的极大差异。”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被看作是一种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教育作为传播知识的得力工具,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继续教育的对象,是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教育正在从事社会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劳动者,让他们在继续教育过程及时地更新知识,开拓视野,不断改善思想品性,提高劳动技能,对于促进社会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都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把继续教育比作人生旅程中的加油站和动力机,它不仅给个人的生存发展加油、鼓劲,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搞好继续教育,加快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

在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不仅是个人生存、发展的自身需要,并且也是支撑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发展继续教育,对于不断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政治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都有重要的作用。为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我们必须对继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把它从边缘教育、补充教育推向教育与社会生产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前沿阵地,担负起人力资本投入、社会创新、知识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任。

(一)发展完善继续教育理论

目前我国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还相当薄弱,还不能很好地解决现实社会诸多的复杂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资源丰富,而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整个国民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据统计,在我国的正规教育中,高中普及率不到百分之五十,大学普及率不到百分之十五,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只有中小学文化程度,而国家对于教育的经济投入十分有限。这种特殊的国情,要求我们在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方法道路探索中,能够充分把握中国的特色,深入观察继续教育活动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探索继续教育的特殊规律,找出其中的联系和变化,并对此做出系统的阐述,形成能够切实指导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理论和方法,以此指导我国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创造灵活的继续教育管理模式

任何教育管理模式对管理对象都存在着适应性问题。在继续教育活动中,我们要为社会生产劳动者服务,就要求我们的管理方式能够体现出自身的管理特点,以方便求学者以学习为目标,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灵活、开放的教学体系。如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所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在办学体制上不拘一格,可公办、民力、企业办、联合办,重在质量,在入学资格上不拘一格,不问年龄高低、资历深浅、考试成绩多少,只要有求学愿望,有求必应;也希望社会在人才使用上不拘一格,不管学历高低、教育类别是否正规、受教的学校是否名牌,能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

(三)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保障体系

当代继续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继续教育;社会流动;农民工;市民化

社会流动,指的是社会等级或阶层的变化,具体指个体或群体从一种社会地位或社会阶层向另一社会地位或阶层的转变,社会流动既表现为个体社会地位的变更,也表现在个体社会角色的转换。现代社会中,社会位置及与此相连的社会地位总是与职业密切相关,因而社会流动便主要表现为个体在各种职业位置之间的变动。在开放的社会中,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活力的源泉,也是社会公平的保证。

一般来讲,影响个人实现合理流动的因素,除了国家制度、社会环境、家庭背景等因素外,个人综合素质的发挥尤为重要。职业的获得和职业地位的提升与个人能力和个人的综合素质密不可分。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个人能力的获得有多种方式和途径,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因此,教育成为个人实现社会流动的阶梯。在以终身学习为特征的知识社会里,除了正规的学历教育,接受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已经成为个人发展的必需的手段。继续教育作用的彰显,不仅显示了它在促进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合理阶层结构形成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表明接受继续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继续教育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合理流动

我国的教育体制既包括学历教育也包括学历教育后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就是在系统学完国家学历教育体制下的小学、初中、高中或大学之后,又重新回到社会办学单位、成人教育学院等机构进行进修、深造和接受培训的教育活动。继续教育以其对象范围广、形式灵活多样、教育主体多元性和高度的开放性为人们适应变化的时代而对职业提出的新要求做出了保证,社会的智力保障和动力支持由此获得了可持续发展,并为个人二次择业提供了可能。继续教育所引发的社会流动对于社会而言,培养造就了一支人才结构合理的社会劳动力队伍,促进了劳动力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对于个人而言,使得个人的知能进行新的调整、组合并提升到更高层次,个人的个性人格得以完善和优化,从而为个人向上的社会流动创造了条件。

(一)继续教育使各阶层劳动者获得个人向上流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由于教育水平与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有极大的正相关,因此教育正以一种经济因素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影响着劳动者在社会生产劳动中的作用和地位,参与着人们的社会阶层地位和职业集团的归属过程。社会各阶层受教育的水平与程度直接决定他们在新的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中的位置。在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变动过程中,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者更有条件流向职业声望较高的科研、金融、计算机服务业、咨询服务业,从而使个人从分层结构相对较低的位置上升到相对较高的位置。在知识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通过正规教育一次性获得的学历水平与程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而继续教育通过对现实劳动者进行知识、技能、态度、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使他们的生产能力、技术素质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提高,从而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接受各种形式的成人培训教育,将直接或

间接影响个人的社会阶层流动的方向,并最终决定个人在社会阶层中的位置。

(二)继续教育调动了社会各阶层进行合理流动的主观能动性

继续教育通过一系列舆论宣传,逐步扩大在社会中的影响,同时通过越来越多得益于继续教育的学习者的言传身教,使各阶层的人切实感受到了接受继续教育为个人目标、个体价值实现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种激发成人学习动机的方式,能够极大地调动个人学习的积极性。由个体挖掘自身的潜力,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能力调整和发展自我。作为一个已经具有职业经验的个人,能够运用现代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有目标地充实调整自我,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并积极投入到职业生活中,通过职业的适应与创造或职业的再选择、再适应,获得职业上的自我实现和社会经济地位的改善,从而为实现向社会流动创造条件,在此过程中,教育因素的重要性便会愈益显现。

(三)继续教育提供社会各阶层实现社会流动的必须手段

继续教育的内容涉及各种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而其层次又包括扫盲、初中、高等及中学后、大学后等各个阶段,同时继续教育相对于正规的学历教育具有较高的适应能力,可以根据社会各阶层的现状,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形式与手段,如远程教学,分段集中教学等形式满足不同人群对知识水平与知识种类的多种需求与选择。因此,多学科、多门类、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无疑为社会流动提供了条件,直接在调整社会阶层和职业集团之间的对比关系中发挥作用。继续教育内容涵盖的广度、深度及其现实性,能够帮助社会各阶层选择自己既感兴趣又擅长的专业,并可以根据通过专业学校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等素养选择适合自我的职业,提高自我的社会地位,这就大大拓宽了选择的范围,提高了个人的自,从而避免了个人由于专业技能的缺乏仅仅局限于几个工种的选择而造成的被动局面,促进个人的发展。

当代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阶段,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阶层良性流动中,城乡流动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农民工的市民化是农民市民化进程的一个特殊的阶段。农民工的市民化不仅是地域、职业的转换,也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转换。考察当代中国农民工群体,可以发现他们仅仅是实现了地域和职业的转换,但在身份认同、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转换上处于严重滞后的状态,“农民工”这个称呼形象地展示了这一群体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中的尴尬现实。要实现农民工向市民的成功转化,除了制度安排、外部基础等因素外,农民工自身素质提高也是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因素。在“农民”与“市民”两个群体的属性差异上,科学文化素质的差异表现最为强烈,也是农民工市民化首先面临的挑战,只有当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提高以后,才会逐步带来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并不断适应市民化的内在要求。

二、继续教育对于提高农民工市民化能力的作用

所谓市民化能力是指农民工在城市生存和生活的能力,一般来说,农民工受教育的程度和在城市的收入水平直接决定了农民工的市民化能力。但现实的情况是由于长期城乡的二元对立结构,城市比农村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更好的师资环境,农村基础教育环境较差,这导致了农民工受教育情况不容乐观,这样的劳动力必然在职业选择时存在极大程度的限制,大多数农民工只能在低端次级劳动力市场就业,很难依靠学历和知识获得高收益。因此,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关键在于教育,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中,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继续教育体系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继续教育对于农民工的职责不仅要教会知识,而且要激励其思考,学会融会贯通;要激发其学习意识,促使他们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发掘其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学会适应现代社会,积累融入现代社会和城市生活的能力,实现真正意义的市民化。

(一)继续教育对于提升农民工的职能素养和职业技能,拓宽就业领域,提高就业层次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当前各种职业对于就业所需要的教育条件日趋提高,不仅专门职业需要越来越高的教育条件,而且最普通的职业如宾馆餐饮服务业也需要相应的教育资格。因此,农民工的文化、技能水平愈高,愈具有转化的优势,愈能在已进入的非农业领域中处于较有利的地位。为促使农民工适应新的劳动岗位提出的新要求,促使他们可以从事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继续教育必须通过具体的广泛的职业教育及相关技能培训,使该群体具备从事现代职业活动的知识技能和核心职业能力,奠定他们在城市立足的经济基础。

由于农民工文化素质和综合技能的不足,农民工就业层次较低。2004年初,以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地区出现“民工荒”的问题,折射出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技工荒”的问题。面对大量的农民工群体,许多企业却招不到需要的有技术、会操作的初、中级技术工人。文化程度低,缺乏就业技能是制约农民工进入更高层次的就业领域的主要障碍。为满足农民工向上流动的需求。继续教育应加强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及多样性,同时,加强对农民工知识技能认证、开展职业资格证书、技术等级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认证工作,增加他们进入专业技术人才市场的竞争力,从而拓展就业空间,改变其低层次就业的状态。

(二)继续教育对于增强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大量的农民工流入城市,面对生活方式的激变、文化观念的碰撞、面对城市生活的巨大压力,他们极易产生心理危机和走向极端,能否有效地融入城市生活是他们能否成功实现市民化的关键。农民工要想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不是简单的学习一门甚至几门职业技能就能达到目标,他们更需要适应城市居民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内化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在心理上获得认同,在情感上获得归宿。因此,急需教育关爱农民工,同样应关注他们在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的城市适应能力;进行深入的城市生活规则教育,引导他们树立体现城市文明的规则意识、城市人际交往意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排解和倾诉的渠道,使他们的心理压力能得到释放;提供多种形式的城市文化生活教育,引导他们在城市文明生活、文明就业,成为一名合格的城市公民。

(三)继续教育对于提高农民工的道德素养,增强农民工的法制观念,提升农民工的公民素养具有重要的主要作用

农民工要有效地实现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化必须具备基本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素养。美国学者克拉克的一项研究(1962)表明:教育会使一个人更有忍耐性、更民主、更多介入政治和文化。研究表明,进入城市的农民工群体相对滞留于农村的农民而言,群体的素质相对较高,但其中部分人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相对较低,而且相当部分的农民工在城市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处于城市边缘人的状态。他们若在城市中有越轨行为,将给城市秩序和居民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并容易被放大。为了使农民工群体更符合城市公民的要求,要依托继续教育完成对其道德修养的强化培养,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他们开展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教育,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同时继续教育还要通过法律法规的教育对农民工群体普及法律知识,从而提高该群体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增强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

总之,当代中国社会的合理流动与教育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合理的正向循环流。继续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形式,采用各种手段,选择适合社会发展特点与个人发展要求的继续教育学习内容和形式,帮助各阶层人群具备实现自我目标与发展方向,实现合理流动的条件与资本。尤其是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继续教育对于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转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R]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3-4.

[2]农业部.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计划(2003-2010)[Z],2003-03.

[3]于伟等.农民工教育培训状况及对策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4]谢建社.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教育问题及对策[J].2007,6.

[5]葛正鹏.“市民”概念的重构与我国农民市民化道路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9.

当代继续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 继续教育 认知调查 建议

继续教育是指在完成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后,人们(尤其是成年人)继续接受教育的活动,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构成。从历史渊源看,继续教育主要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适应新的科技发展水平,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在目前,我国终身教育还不普及或者说难于整体实施的现状下,继续教育承担着整个社会向终身学习型社会过渡的重要角色。如果说继续教育扩展至学习者的一生,事实上就实现了终身教育。

当下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该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科学成果和技术成果指数式增长,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新周期越来越快,新设备、新产品、新产业、新职业、新岗位不断出现,导致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快速失效。传统产业的模式和内涵不断提升、变迁、转移、进化和异化,乃至退出经济主体。新兴职业和岗位需要从业者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从业者具备较强的工作适应性、较强的学习能力,以随时应对岗位的新要求和新变化。

一、深圳高职学生对继续教育的认知度

当代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随着我国改革步伐加快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作为较高素质社会群体,其对学习的态度和观念的状况、变化、走向将直接关乎我们未来接班人的素质,关乎国家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未来。继续教育对于提升整个民族的知识素养和科技水平至关重要。我们就知识经济时代的继续教育有关问题设计问卷表,于2013年3~5月对深圳某高职学院1、2年级学生145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就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在深圳的高职学生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和职业岗位的变动性都有清晰的认识。但对工作的竞争强度加大,还不是所有人都认同。分析原因,可能是少数学生没有接触到实际工作,家里生活条件优越,对工作不太在乎。甚至少数人(5人,占3.4%)不需要主动更新知识和技能,这反应出极少部分高职学生有较强的厌学情绪。

目前,我国社会把高职毕业生的学历水平认定为类似于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专科层次。因此,在就业、工资待遇等诸多方面比本科生要低,这使得不少高职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过程中,打算继续学习,以获得本科毕业证书,甚至攻读研究生。本次调查结果表明,60.0%的高职学生在工作之后会参加继续教育,主要是学习专业知识、与提高生活质量有关的知识(如烹调、医学常识等)和经济管理类知识,目的主要是增加专业知识和增强竞争力(所有人都选)和获得高一级的文凭(占52.9%)。所以传统继续教育的含义应该扩展,要包括在工作之后的学历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只有29.9%的人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是考公务员。这与当前全国范围内的公务员热相去甚远。原因可能是,深圳的学生对公务员岗位不是都很感兴趣,或者是,他们知道公务员的学历要求是本科,而自己拿的是专科学历,因此放弃了考公务员的念头。

有不少学生(占22.1%)不会参加继续教育,主要原因有3个:工学矛盾无法解决、培训费用无力承担、培训内容可能对工作没有帮助。这些学生虽然没有参加工作,但他们已经知道在深圳的工作压力大,常常加班加点,必然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学习;他们也知道在深圳一些公司举办的培训费用十分高昂;另外他们也可能了解到某些培训名不副实,不值得参加。如果继续教育在时间上灵活安排、费用不高、学习内容实用,这些学生还是很有可能会参加继续教育的。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145人中,有20人从未听说过(或者未关注过)继续教育,还有6人听说过,但不知道继续教育的含义是什么。这表明继续教育还不是广为学生所知。提示我们需要大力宣传推广继续教育。

本次调查中获得的其它方面的数据对于继续教育办学机构合理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收费、办学地点的选择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在继续教育的学习地点方面,89.7%的学生选择在自己居住的小区学习(假设小区可以提供理想的学习项目),74.7%的人更愿意在供职单位学习。在学习费用谁承担的问题上,91.6%的人希望单位承担。至于每年的继续教育培训学时应为多长,超过一半的人(51.7%)认为30~60学时能够接受。

二、建议

1.国家要制定相关法规,地方政府要出台配套措施

在知识经济时代,谁拥有了大量的善于学习、善于创新的高智能人才,谁就具备了创新发展的竞争力,也就拥有了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能量。党和国家已经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列为国家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发展终身教育放在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继续教育可纳入终身教育的某种阶段,是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学习理念和实践活动,必须要有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必须要有相应的教育法规和政策作依据。与国外相比,我国在继续教育的专项法律方面还显不足,至今还没有颁布一部继续教育法。如果人人都具有这样一种法律意识:继续教育(或者终身学习)是一个公民应享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则我国的继续教育终将摆脱个人自发式的状态。

作者认为,国家应尽快出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相适应的《继续教育实施细则》等法规,为继续教育的开展提供坚实的法律法规保障,确保继续教育持续、健康地开展,提高全民族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如果在教育部设立相应的行政管理部门如继续教育司等,则有助于用行政力量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同时各省应制定适合本省实际情况的配套管理办法,对继续教育机构的设立、办学设施、师资条件等采取规范、统一的评估标准和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

2.学习资源应该向继续学习者免费开放

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共2200多所,加上各种科研机构,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达3000多个。这些由国家投资建设的图书馆一般馆藏丰富、读者容纳量大。但普遍仅供本校师生或者本单位工作人员使用。如果向继续学习者(包括已毕业的本校学生)免费开放,其社会效益将是巨大的,对继续教育的促进作用也是巨大的。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供学习和创新用电子资源极为丰富。国内外大型文献数据库有数百个之多,可以说,几乎涵盖了当今科技的全部领域。但是,大多数文献和数据库都不是免费的。这给创新型学习活动带来一定的障碍。解决途径可以是多样的,例如,国家、地方政府,或者单位购买数据库,供学习者免费下载使用,或者向学习者收取少量费用。

3.应把立足工作岗位、培养创新能力作为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

带着工作岗位上遇到的科技问题开展学习和研究,最终找到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就会产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这才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最佳效果,也是教育和学习的终极目的。相比而言,那种“上课听讲、做作业、得分数、获继续教育证书”的做法,实在是走过场,浪费时间和金钱。所以需要改革继续教育效果的评价体系,建立新的学习成果评价体系。这需要改变注重学历的用人制度,用创新能力和业绩代替学历。

在知识经济时代,学历层次的高低,反应的是一个人学习水平的高低,无法证明创新能力。拥有比较高的学历的人,不一定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人的创新能力是在不断地学习以及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发展来的,勇于实践方可激发出创新的灵感,从而进行知识和技术的创新。现代社会的竞争力主要是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知识的能力这三种能力。在现今社会,只有拥有了具有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才能使得各种经济资源得到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从而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4.大力宣传继续教育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继续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广大群众还不是很熟悉其内涵和功用,应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络等诸多媒体上作为公益广告大力宣传,使全体国民知晓继续教育的作用、内容和实施方式,表彰通过继续教育而获得事业成功的模范。这对激发全民的继续教育热潮、进而营造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十分必要。

中学、中专、专科和大学(特别是高职院校)教师在指导在校学生(尤其是毕业生)进行人生展望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强调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对继续教育有充分的认识,更要使学生明白,只有终身不断学习,人的观念和知识才能跟上科技时代的发展潮流,人的创新能力才有可能持续下去。如此才会避免上大学之后,仍不知继续教育为何物的尴尬局面。

三、结语

继续教育对知识经济时代整个国家复兴和个人成功都具有迫切性,全民的继续教育也具有可行性。马克思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一百多年后,当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和主角的知识经济在发达国家兴起时,邓小平实时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和未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并且这种竞争主要表现为价值观念、经济、科技、教育和人才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创新型人才资源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发达国家已经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以应对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的继续教育对提升我国全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和科技硬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更加深刻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尽快出台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网络力量和社会各方面力量不断深化继续教育的内涵,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首要目标,为我国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培养,为科技进步和经济繁荣作出贡献。高职学生代表我国青年一代中的部分群体。本文的调查结果对于继续教育政策制定者和举办者,都具有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吴遵民.中国终身教育体系为何难以构建.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3):27-38.

[2]田立强,李春梅.服务于创新型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之思考.当代职业教育,2013,(1):87-90.

[3]王培暄.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下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路径.江苏高教,2013,(1):68-70.

[4]葛璇.对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发展的思考.安徽科技,2010,(6):32-33.

[5]桑媛媛.终身教育体系与网络远程教育.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28(6):24-26.

[6]郝晓洁.关于构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社会化体系的探讨.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1,(02):89-90.

[7]章文正.论经济转型期企业继续教育.山东纺织经济, 2011,(04):47-48+74.

[8]杨晓玲.基于当代高职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探讨.成人教育,2012,(04):43-44.

上一篇:机电一体化毕业范文 下一篇:机电设备维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