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会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1 05:01:41

当代会计论文

当代会计论文范文第1篇

第一部分会计论文的种类,基本格式与要求

会计论文是经济论文的一种,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就议论文而言,存在多种形式,如报刊的社论,评论,短评,有关机构的各种分析报告等,我们这里所指的是学术论文.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会计是一个大概念,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电算化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诸方面.

会计论文的种类

按不同的标志,可将会计论文划分出一定的类别.

按研究对象的范围种类

按研究对象的范围划分,会计论文可分为宏观会计论文,微观会计论文.

宏观会计论文,是指研究和论及会计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带有普遍性,全局性问题的论文,如论及国民经济核算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环境会计,会计与经济运行关系,等等.

微观会计论文,是指研究和论及企业,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的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的论文,如研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长期投资权益法与成本法的比较,历史成本法下存货计价的比较,等等.

按会计论文的功能分类

按会计论文的功能划分,可分为基础理论型,应用研究型,学术争鸣型和调研报告型.

基础理论型会计论文,是指采用科学方法论对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等进行研究的论文,比如现代会计的目标,建立中国特色的会计基础理论体系,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假设理论的冲击,会计的稳健性原则,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等等.

应用研究型会计论文,是指运用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对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思路的论文.比如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的思考,企业集团的内部财务控制研究,坏账损失会计处理问题及其改进,等等.

学术争鸣型会计论文,是指对某些会计问题的不同见解和不同观点进行商榷的论文.这类论文往往是就某篇文章中的全部或部分所提观点有不同的看法,提出自己的意见,进行商榷,其对象可以确指,也可以泛指;或许是基础理论问题,或许是应用研究问题.比如对商誉会计的商榷,对会计委派制问题的几个不同观点,会计国际化含义的辩析,等等.

调研报告型会计论文,是指通过对现实经济生活中某一现象或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后,就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产生的根源,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以及应用对策略向上级部门或社会公众进行报告的论文.这类论文针对性强,导向明确,比如全面预算管理在某某企业的应用,ABC方法在某某医院的实施,等等.

按论文的体式分类

按论文的体式不同,会计论文可分为纯理论探讨性论文,历史考证性论文,方法研究性论文,调查报告性论文,案例分析性论文和争鸣性论文.

纯理论探讨性论文,是借助抽象,归纳及推理等手段,对财务会计领域某些概念或原则等进行系统的理性分析的论文.这类论文一般是以公理,定理(包括相关学科)或会计,财务的基本原理为根据,对涉及问题进行推理,目的是得出新结论或对原有理论进行修正.比如责任会计的结构,EVA财务管理系统的理论分析,等等.

历史考证性论文,是对事物的本来面貌或事物的本质的特征采用引经据典的方法进行考据和分析的论文.如"账"与"账"关系的历史考证,四柱清册的起源,等等.

经济实证性论文,实证经济学的特点是回答"是什么"的方法,因而,经济实证性论文是需要运用大量翔实资料去谁说明某一观点或问题的论文.比如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业绩的关系,中国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利盈余管理,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模型的研究,等等.

方法研究性论文,是指对会计研究中某些定量分析或定性分析的方法提出有独到见解的论文.比如以现金流量表的综合分析,等等.

调查报告性论文,是指对现实经济活动中会计某一方面的问题经过深入调查后,就其现状及发生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做出结论的论文.如会计委派制在某某地区实施情况的调研,某某企业会计住处失真的原因调查,等等.

案例分析性论文,是指选定一个或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来说明某些会计问题的论文.如标准成本法在某某企业的使用,责任会计在某某企业的实施,等等.

争鸣性论文,是针对一些会计问题的观点和见解,提出自己看法和意见的论文.如对会计委派制的新认识,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而不是信息系统,等等.

会计论文的基本格式与要求

论文的结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谋篇部局,是有规律可循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的有关规定.规范的会计论文结构一般应有论文的前置部分(多数要求中英文对照),论文的主体部分,论文的文尾三大部分构成.前置部分主要包括标题,内容摘要(或称内容提要),关键词,主体部分包括结论(或引言),本论,结论,文尾部分包括致谢,附注说明,参考文献.简单阐述如下:

标题

标题又称题目,题名.它是以最确切,最简单的词语反映文中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会计论文的标题,一般以一行式标题为主.也可采用双行式标题,即正题和副题结合.正题提示论文的主旨,是对副题的提炼和概括,而副题标题则是正题的说明,以表明该论文论述范围,是正题的基础.

论文标题一般要满足:一是准确概括论文内容,力求题文相符;二是标题要有创新,引人入胜,力求给读者以深刻印象;三是昼简明扼要,使读者一目了然,容易记住.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是对会计论文内容以第三者的独立角度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内容摘要应与正文有等量信息.一般应有陈述的对象,方法,结论等,但侧重于结论.内容摘要自身要能够独立成篇,是一篇可独立使用的完整短文,以不超大过300字为宜.若还有英文摘要,则中英文摘要必须完全对应.

关键词

摘录关键词是为了便于文献标引与检索,揭示出论文将围绕啊些方面展开论述.一般应选取3-8个词作关键词.如《论中国会计的国际化》的关键词是:会计准则,会计实务,国际化.这三个词就揭示出标题及论文的核心.

正文

1.绪论或引言

绪论是会计论文的开头.这一部分主要涉及两项内容;其一是确立中思议题,其二是阐明所研究议题的背景,目的,价值和意义等.若会计论文篇幅较长,则在绪论部分还可以把本论的部分内容作一简明扼要的介绍,或将所论述问题的结论作一个提示.但必须简洁明了,不要拖泥带水.

2.本论

本论是会计论文的主体,作者在这部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或是详细地阐述作者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提出新的创造性的见解.这一部分必须依据议题的性质来确定相应的写作方式,或正面立论,或驳斥不同看法,从而达到论证论文观点的目的.

3.结论

结论是论文全部内容的总结.结论是从全部材料出发,经过分析,综合提炼而得来的具有创新的论文的总观点,应表明作者发现了什么规律,原理,解决了什么重要课题,对传统的看法有哪些修正,补充,发展,证实或否定;还可以指出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解决这一不足之处的研究方向,以引起同行的注意.这样就实现了文章的首尾呼应,形成一个逻辑结构严谨,表述完整的有机整体.

致谢

可在论文或文章末尾标注出给完成论文提供帮助的单位或个人,并表达感谢之情.

参考文献

会计论文在文章末尾应列出参考文献,注明此论文写作时所参考或引用的其他成果.这一方面表明作者严肃的写作态度,指出哪些是自己的观点和研究的成果,哪些是他人的成果或观点;同时也表明尊重前人的观点或研究成果;指明引用资料的出处也便于检索.参考文献注明著者,书(题或篇)名,刊名,卷(期),页次,出版年,出版地等.

第二部分会计论文写作的方法与要领

会计论文是结合现实经济活动中出现的会计问题加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描述出来的过程.由于现实经济活动可能涉及到范围较广,需考虑的因素较多,这必然对作者自身的知识结构有较高的要求,若避而求其次,则可能使论文落入俗套,没有新意,因而,从立题写会计论文直到论文的完成,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下面阐述会计论文写作的一些方法和要领,以供大家写作时参考.

选择题目

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正确的选题在很大程度决定着会计论文的成败与否,因而有很多原则要领,如必须"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白居易)等.作为会计论文的选题,除了需遵循一般原则外,还需要注意它的特殊性.这是因为会计学术论文对专业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都有一定的要求.有些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但无实践经验,阅历浅;有些学生有着较旨的实践经验,但专业理论基础不是很扎实;有些可能在这两方面都稍显不足.因此,必须慎重对待题目的选择.

题目选择的一般原则

社会需要与学术价值兼顾的原则.会计工作具有较强的技术特征,不同的经济业务处在不同的环境其处理方法,会计政策选择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就要求会计的技术处理方法具有较强的适用性.现阶段,我国的会计活动就遇到了诸多挑战,急需解决.如:资产重组中新增固定资产的计价方法问题;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运用;企业合并中商誉的有关会计问题;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基础与计量原则;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等等.另一方面,由于论文是对学生会计相关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的一种检验,是一定阶段学习效果的总结,论文的选择要具备一定的学术价值.学术价值是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论文的生命.学术价值就是要求论文从理论框架,分析方法等方面能够写出新意,以揭示会计发展规律,促进会计事业发展.因此,凡是具有学术价值的会计问题,都是可考虑的选题范围.当然,学术价值有高低不同层次,但不管怎样,学术价值都是选题的着眼点.

量力而行原则.选题一定要充分考虑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主观条件主要是指个人的兴趣与爱好,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等.如果论文选题连自己都不感兴趣,是不可能写好论文的.如果超出了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与科研能力,则最后不可能出成果的.客观条件是指占有资料的条件和指导老师的条件.该原则的基本精神是:(1)选题宜专不宜全,宜小不宜大,应扬己所长,避己所短.选题过大,会面面俱到,不着边际,什么问题都谈到,什么问题也说不清楚,难以将论题说深说透.选题过窄过小,发挥的空间很小,取得突破性成果十分困难.要根据自己的科研能力选择大小适中,难易适中的题目.(2)所选题目要有一定数量与质量水平的文献资料作为研究基础,借助这些文献资料可以了解所选题目应涉及的内容,历史和现状.拥有大量翔实,丰富的文献资料有利于高质量会计论文的写作.

通常将论文题目初拟印发,供学生选用,但这一般是参考题目,即使是确定的选题范围,具体题目是靠学生本人思考选择了.若选一个会计学科中关键问题的小题目,而且是自己有较容易取得所需材料的题目,只要抓住其要害,深入本质,科学地给予剖析,从各个角度对其精确论述,形成自己一定的独到见解,就可望成为一篇很有分量的论文.

确定选题的途径

每个人从事会计研究的基本条件都有所不同,但必须在坚持上述选题的基础上,寻求适合自己的基本条件的选题,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确定选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思路.

出于满足个个兴趣目的.即从自己的专长和兴趣入手确定选题.如果自己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问题比较有兴趣,或在实际工作中自己就从事假账甄别工作,就可以针对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标准,现实经济中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解决对策等全方位或就某一方面展开论述.

热点问题追踪法.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也就是说,每一阶段都有该阶段的热点话题.如前一阶段的会计委派制问题,2001年上半年的会计准则制订权问题,现阶段的会计诚信问题,等等.选择热点问题的最大好处是比较容易取得相关的参考资料,而且选择途径较广,既可以是新闻媒介体,也可以是报刊杂志,还可以是专家研讨等.

边缘学科交叉法.即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与会计学科相结合,利用会计学科自身专门方式方法,为其他学科和会计学科自身发展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比如环境会计是将环境问题现代财务会计理论方法有机结合,以货币单位,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说明等方式反映,记录,报告,考核资源和环境成本与价值,评价企业环境经济活动以及取得的环境效益对企业财务成果和社会价值形态的近期,长远影响的一门新兴会计学科.在这样的一门新兴会计学科中有许多问题是值得探讨的.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几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的比较研究来认识事物.如我国借款费用准则与美国相关准则的比较研究,股份合作企业会计核算的差异,中美注册会计师管理制度的研究,企业合并的基本会计方法及其比较分析,等等.

延伸法.进一步加深对某个课题的研究,该方法要较全面了解已有的相关论文,并在那些论文所阐述观点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深化,避免泛泛空谈.如预算会计体系进一步改革探索对会计委派制新认识,等等.

补差法.对所研究的领域中尚未研究或研究不充分的问题进行研究.这些问题难度较大但学术价值也较大.

新角度法.即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论述或改变大家都采用的方法而寻求新的切入点.如模糊财务评价问题,财务工程学初探,从财政和契约关系的特征看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论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审计,信息不对称与审计,等等.

搜集与整理

一般来说,主题确立之后,就会自然地进入考察或搜集,整理资料的阶段.也可以说,这是论文写作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有一位经济学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作为一位演化的学科,经济学的进展方式是:考察资料,形成假说,检验假说,就经济运行情况取得有时是勉强一致的意见."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会计论文的撰写程序.由此可见,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考察或搜集资料的重要性.

有了资料,论文才可"言之有物".其实,大家平时就要注意搜集,积累和占有材料:凡是你觉得特有利用价值的,就应反它搜集起来;积累材料要下大力气,花苦功夫,日积月累;占有材料应务求其多,力求其详.当我们选定一个题目后,再进行目的性,针对性更明确的搜集,紧紧围绕着自己选定的主攻任务,时时联系自己所研究的问题,去搜集那些有典型意义的与自己确定的中心论点关系最密切的材料.资料搜集与整理的主要工作是:

要围绕自己的论题,到各种会计期刊,经济期刊,相关论文集,会计报表,会计年鉴,政府文件以及其他文献资料中搜集资料,并结合自己的论文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要全方位"的原则,即考察资料时,不仅要考察国外资料而且要考察国内资料;不仅要考察当代资料而且要考察历史资料;不仅要考察外国学者的有关资料,而且应该和必须同时考察中国学者写的有关资料.也就是说,必须围绕着论文主题要尽可能的考察和搜集相关的资料.

同时,尽量"要上机"即搜集资料时动用现代计算机设备来处理信息,如通过互联网寻找所需资料并下载.目的是最大可能地节省时间,节约成本.

对搜集到的材料认真加以鉴别,区别出直伪,主次,轻重,表面和实质,典型和一般,本义和旁义等,真正做到理解材料和吃透材料,以便有重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利用.经过筛选,有的资料可用于总论点,有的用于分论点;有的用于叙述,有的用于论证;有的加以详细阐述,有的用于旁证补充,以使论文充实丰满.

消化搜集来的材料,即做到认真刻苦研究,实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特别是对于他人的研究成果和见解,要采取严肃科学态度,合理借鉴或以此为起点开展新的研究.通过这一过程就可以对掌握的材料进行取舍,取舍的标准是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

数据处理.数据是会计论文写作的重要资料,对数据的处理主要包括:详细列出有关数据;对某些数据根据需要进行整理和运算;保留科学的有代表性的数据;运用图表显示变化的规律和在不同变化条件下的数据状态;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提炼观点,精心撰写

提炼观点或中心议题

论文观点或中心议题就是作者在文章中立起的"靶子",是文章论述的对象,是文章的中心.中心确立起来后,作者是就应围绕中心展开论述,并由中心近一定的逻辑向外扩散思路,最终又要向中心聚集并总结出中心思想.文章的论说阐述不可脱离中心.

一般来说,在论文中提出观点或议题,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是直截了当,或是间接揭示;是反问,还是设问;是引证,还是归纳事实,这部分内容在文章中基本上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精心撰写,独运匠心

在把握素材后,就应探索形式,选准论文的表现角度.通常有几种不同的表现角度可选择:(1)领悟精神,深刻剖析.即对一论题作前后左右的"面面观",多方位地而又深入论证.如建筑施工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原因探析之类论题就可以采用这种形式.(2)抓住一点,重点阐发.即抓住某一薄弱环节,着重讨论,阐述己见,如论会计交接工作的不规范性问题,政府委派会计制不可取之类论题,可选择这种.(3)针对论争,解疑诘辩.选择有争论的论题,比较各种不同论点的优劣,树立自己的观点,如不要反会计职能无限扩大之类.(4)选准"靶子",批驳陈说.即将某文或某书中的错误论点作为"对立面",指出其不足之处,在批驳中表明自己的观点,如写"与谈税务筹划——与某某同志商榷"之类.

拟定提纲

论文的表现角度选准之后,就要拟定提纲.提纲是论文的骨架,它起着疏通思路,安排材料,形成材料的作用.提纲有详略之分.我们一般要求尽量撰写详细的提纲,目的是:其一,通过拟定详细提纲,可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展现出来,同时也检验了所掌握材料是否充分;其二,通过详尽的大纲,指导教师更容易指导;其三,详尽的大纲通过后,成文就相对容易,只需反大纲在内容上按照一定逻辑结构添加内容就可以了.

拟提纲一般应先粗后细,先大后小,由略到详.即先把大的部分定下来,确定大段标题,再斟酌,明确每个大部分的小层次(即小标题),再依次深入,经过周密思考,反复修改完成,论文的提纲拟就以后,就应以纲统目,以说理为主,必须有虚有实,把抽象的道理与具体的形象的比喻以及典型事例有机地结合起来,即结合实际实例去作有步骤的层层逼近的科学论证.同时,大纲一定要实现:(1)明确论文的具体部局,要以总论点,分论点搭起框架结构,否则论文可能会显得三乱.(2)内容的表现上,要选择如并列式结构,递进式结构,分总(总分)式结构,综合式结构,散论式结构等.

精心撰写

提纲编写就绪后,文章的撰写就进入了写作阶段,即对研究成果进行具体描述阶段.会计论文的定作应达到如下要求:

容易理解.会计论文是表明作才观点的,要想把论文所包含的信息无障碍地传递出去,必须做到观点明确,结构得当,叙述准确.对于中心论点,是文章要刻意用力的地方,给出结论的地方,一定要讲得很详细,要讲透.转述的,人所共知的地方可简明扼要地讲.论文质量高低取决于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有无真知灼见,有无新意,道理是否说得中肯深透,而不在地篇幅的长短,在基本达到对论文的字数要求的情况下,以行文简洁为标准.

引用要得当,注释要清楚.为此,要讲究引用与注释的方法.引文与注释可以在页尾注明,也可以在文尾注明,并且尽量提供大的信息量,以便读者查找与核对.

表与图的运用.由于表与图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借助它们常常可以使语言文字很难表达清楚的多种子要素间的定量或定性关系一目了然,而且可避免文章表述呆板,因此,要合理采用.

改稿与成文

高质量的会计论文是改出来的.当初稿写成后,往往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时如果时间允许,可以采用一种效果比较好的方法修改文章:冷处理.先把初稿搁一搁,待脑子冷下来后,再去修改.

改稿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中心观点论证的是否充分

看论文所采用的例证材料是否充足,是否都能用来为论文的中心论点服务,不充足的要进一步充实,是观点问题还是所选材料问题,是否达到论文字数的要求,对于高中心论点较远的内容应该删去.

论文结构和段落是否有利于中心观点充分表述

检查论述的先后顺序是否得当,是否便于推理;各大段下的小段落是否需要小标题,有的是否应归属其他大段等.通过调整,使之合理,严密.

句子和标题是否符合语法要求

要字句斟酌,捡查用诩是否准确恰当,是否合乎语言习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是否协调,合乎逻辑;语言要鲜明生动.

改稿的基本要求是:一要确切;题文一致,标题和内容吻合;二要简洁:概括得当,简练明快;三要生动:新鲜活泼,引入注目;四要适度:明确的科学态度.

加工成文

当代会计论文范文第2篇

第一部分 会计论文的种类,基本格式与要求

会计论文是经济论文的一种,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就议论文而言,存在多种形式,如报刊的社论,评论,短评,有关机构的各种分析报告等,我们这里所指的是学术论文.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会计是一个大概念,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电算化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诸方面.

会计论文的种类

按不同的标志,可将会计论文划分出一定的类别.

按研究对象的范围种类

按研究对象的范围划分,会计论文可分为宏观会计论文,微观会计论文.

宏观会计论文,是指研究和论及会计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带有普遍性,全局性问题的论文,如论及国民经济核算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环境会计,会计与经济运行关系,等等.

微观会计论文,是指研究和论及企业,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的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的论文,如研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长期投资权益法与成本法的比较,历史成本法下存货计价的比较,等等.

按会计论文的功能分类

按会计论文的功能划分,可分为基础理论型,应用研究型,学术争鸣型和调研报告型.

基础理论型会计论文,是指采用科学方法论对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等进行研究的论文,比如现代会计的目标,建立中国特色的会计基础理论体系,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假设理论的冲击,会计的稳健性原则,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等等.

应用研究型会计论文,是指运用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对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问题产生的原因 及解决思路的论文.比如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的思考,企业集团的内部财务控制研究,坏账损失会计处理问题及其改进,等等.

学术争鸣型会计论文,是指对某些会计问题的不同见解和不同观点进行商榷的论文.这类论文往往是就某篇文章中的全部或部分所提观点有不同的看法,提出自己的意见,进行商榷,其对象可以确指,也可以泛指;或许是基础理论问题,或许是应用研究问题.比如对商誉会计的商榷,对会计委派制问题的几个不同观点,会计国际化含义的辩析,等等.

调研报告型会计论文,是指通过对现实经济生活中某一现象或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后,就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产生的根源,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以及应用对策略向上级部门或社会公众进行报告的论文.这类论文针对性强,导向明确,比如全面预算管理在某某企业的应用,abc方法在某某医院的实施,等等.

按论文的体式分类

按论文的体式不同,会计论文可分为纯理论探讨性论文,历史考证性论文,方法研究性论文,调查报告性论文,案例分析性论文和争鸣性论文.

纯理论探讨性论文,是借助抽象,归纳及推理等手段,对财务会计领域某些概念或原则等进行系统的理性分析的论文.这类论文一般是以公理,定理(包括相关学科)或会计,财务的基本原理为根据,对涉及问题进行推理,目的是得出新结论或对原有理论进行修正.比如责任会计的结构,eva财务管理系统的理论分析,等等.

历史考证性论文,是对事物的本来面貌或事物的本质的特征采用引经据典的方法进行考据和分析的论文.如"账"与"账"关系的历史考证,四柱清册的起源,等等.

经济实证性论文,实证经济学的特点是回答"是什么"的方法,因而,经济实证性论文是需要运用大量翔实资料去谁说明某一观点或问题的论文.比如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业绩的关系,中国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利盈余管理,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模型的研究,等等.

方法研究性论文,是指对会计研究中某些定量分析或定性分析的方法提出有独到见解的论文.比如以现金流量表的综合分析,等等.

调查报告性论文,是指对现实经济活动中会计某一方面的问题经过深入调查后,就其现状及发生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做出结论的论文.如会计委派制在某某地区实施情况的调研,某某企业会计住处失真的原因调查,等等.

案例分析性论文,是指选定一个或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来说明某些会计问题的论文.如标准成本法在某某企业的使用,责任会计在某某企业的实施,等等.

争鸣性论文,是针对一些会计问题的观点和见解,提出自己看法和意见的论文.如对会计委派制的新认识,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而不是信息系统,等等.

会计论文的基本格式与要求

论文的结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谋篇部局,是有规律可循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的有关规定.规范的会计论文结构一般应有论文的前置部分(多数要求中英文对照),论文的主体部分,论文的文尾三大部分构成.前置部分主要包括标题,内容摘要(或称内容提要),关键词,主体部分包括结论(或引言),本论,结论,文尾部分包括致谢,附注说明,参考文献.简单阐述如下:

标题

标题又称题目,题名.它是以最确切,最简单的词语反映文中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会计论文的标题,一般以一行式标题为主.也可采用双行式标题,即正题和副题结合.正题提示论文的主旨,是对副题的提炼和概括,而副题标题则是正题的说明,以表明该论文论述范围,是正题的基础.

论文标题一般要满足:一是准确概括论文内容,力求题文相符;二是标题要有创新,引人入胜,力求给读者以深刻印象;三是昼简明扼要,使读者一目了然,容易记住.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是对会计论文内容以第三者的独立角度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内容摘要应与正文有等量信息.一般应有陈述的对象,方法,结论等,但侧重于结论.内容摘要自身要能够独立成篇,是一篇可独立使用的完整短文,以不超大过300字为宜.若还有英文摘要,则中英文摘要必须完全对应.

关键词

摘录关键词是为了便于文献标引与检索,揭示出论文将围绕啊些方面展开论述.一般应选取3-8个词作关键词.如《论中国会计的国际化》的关键词是:会计准则,会计实务,国际化.这三个词就揭示出标题及论文的核心.

正文

1.绪论或引言

绪论是会计论文的开头.这一部分主要涉及两项内容;其一是确立中思议题,其二是阐明所研究议题的背景,目的,价值和意义等.若会计论文篇幅较长,则在绪论部分还可以把本论的部分内容作一简明扼要的介绍,或将所论述问题的结论作一个提示.但必须简洁明了,不要拖泥带水.

2.本论

本论是会计论文的主体,作者在这部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或是详细地阐述作者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提出新的创造性的见解.这一部分必须依据议题的性质来确定相应的写作方式,或正面立论,或驳斥不同看法,从而达到论证论文观点的目的.

3.结论

结论是论文全部内容的总结.结论是从全部材料出发,经过分析,综合提炼而得来的具有创新的论文的总观点,应表明作者发现了什么规律,原理,解决了什么重要课题,对传统的看法有哪些修正,补充,发展,证实或否定;还可以指出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解决这一不足之处的研究方向,以引起同行的注意.这样就实现了文章的首尾呼应,形成一个逻辑结构严谨,表述完整的有机整体.

致谢

可在论文或文章末尾标注出给完成论文提供帮助的单位或个人,并表达感谢之情.

参考文献

会计论文在文章末尾应列出参考文献,注明此论文写作时所参考或引用的其他成果.这一方面表明作者严肃的写作态度,指出哪些是自己的观点和研究的成果,哪些是他人的成果或观点;同时也表明尊重前人的观点或研究成果;指明引用资料的出处也便于检索.参考文献注明著者,书(题或篇)名,刊名,卷(期),页次,出版年,出版地等.

第二部分 会计论文写作的方法与要领

会计论文是结合现实经济活动中出现的会计问题加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描述出来的过程.由于现实经济活动可能涉及到范围较广,需考虑的因素较多,这必然对作者自身的知识结构有较高的要求,若避而求其次,则可能使论文落入俗套,没有新意,因而,从立题写会计论文直到论文的完成,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下面阐述会计论文写作的一些方法和要领,以供大家写作时参考.

选择题目

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正确的选题在很大程度决定着会计论文的成败与否,因而有很多原则要领,如必须"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白居易)等.作为会计论文的选题,除了需遵循一般原则外,还需要注意它的特殊性.这是因为会计学术论文对专业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都有一定的要求.有些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但无实践经验,阅历浅;有些学生有着较旨的实践经验,但专业理论基础不是很扎实;有些可能在这两方面都稍显不足.因此,必须慎重对待题目的选择.题目选择的一般原则

社会需要与学术价值兼顾的原则.会计工作具有较强的技术特征,不同的经济业务处在不同的环境其处理方法,会计政策选择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就要求会计的技术处理方法具有较强的适用性.现阶段,我国的会计活动就遇到了诸多挑战,急需解决.如:资产重组中新增固定资产的计价方法问题;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运用;企业合并中商誉的有关会计问题;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基础与计量原则;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等等.另一方面,由于论文是对学生会计相关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的一种检验,是一定阶段学习效果的总结,论文的选择要具备一定的学术价值.学术价值是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论文的生命.学术价值就是要求论文从理论框架,分析方法等方面能够写出新意,以揭示会计发展规律,促进会计事业发展.因此,凡是具有学术价值的会计问题,都是可考虑的选题范围.当然,学术价值有高低不同层次,但不管怎样,学术价值都是选题的着眼点.

量力而行原则.选题一定要充分考虑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主观条件主要是指个人的兴趣与爱好,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等.如果论文选题连自己都不感兴趣,是不可能写好论文的.如果超出了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与科研能力,则最后不可能出成果的.客观条件是指占有资料的条件和指导老师的条件.该原则的基本精神是:(1)选题宜专不宜全,宜小不宜大,应扬己所长,避己所短.选题过大,会面面俱到,不着边际,什么问题都谈到,什么问题也说不清楚,难以将论题说深说透.选题过窄过小,发挥的空间很小,取得突破性成果十分困难.要根据自己的科研能力选择大小适中,难易适中的题目.(2)所选题目要有一定数量与质量水平的文献资料作为研究基础,借助这些文献资料可以了解所选题目应涉及的内容,历史和现状.拥有大量翔实,丰富的文献资料有利于高质量会计论文的写作.

通常将论文题目初拟印发,供学生选用,但这一般是参考题目,即使是确定的选题范围,具体题目是靠学生本人思考选择了.若选一个会计学科中关键问题的小题目,而且是自己有较容易取得所需材料的题目,只要抓住其要害,深入本质,科学地给予剖析,从各个角度对其精确论述,形成自己一定的独到见解,就可望成为一篇很有分量的论文.

确定选题的途径

每个人从事会计研究的基本条件都有所不同,但必须在坚持上述选题的基础上,寻求适合自己的基本条件的选题,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确定选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思路.

出于满足个个兴趣目的.即从自己的专长和兴趣入手确定选题.如果自己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问题比较有兴趣,或在实际工作中自己就从事假账甄别工作,就可以针对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标准,现实经济中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解决对策等全方位或就某一方面展开论述.

热点问题追踪法.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也就是说,每一阶段都有该阶段的热点话题.如前一阶段的会计委派制问题,XX年上半年的会计准则制订权问题,现阶段的会计诚信问题,等等.选择热点问题的最大好处是比较容易取得相关的参考资料,而且选择途径较广,既可以是新闻媒介体,也可以是报刊杂志,还可以是专家研讨等.

边缘学科交叉法.即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与会计学科相结合,利用会计学科自身专门方式方法,为其他学科和会计学科自身发展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比如环境会计是将环境问题现代财务会计理论方法有机结合,以货币单位,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说明等方式反映,记录,报告,考核资源和环境成本与价值,评价企业环境经济活动以及取得的环境效益对企业财务成果和社会价值形态的近期,长远影响的一门新兴会计学科.在这样的一门新兴会计学科中有许多问题是值得探讨的.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几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的比较研究来认识事物.如我国借款费用准则与美国相关准则的比较研究,股份合作企业会计核算的差异,中美注册会计师管理制度的研究,企业合并的基本会计方法及其比较分析,等等.

延伸法.进一步加深对某个课题的研究,该方法要较全面了解已有的相关论文,并在那些论文所阐述观点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深化,避免泛泛空谈.如预算会计体系进一步改革探索对会计委派制新认识,等等.

补差法.对所研究的领域中尚未研究或研究不充分的问题进行研究.这些问题难度较大但学术价值也较大.

新角度法.即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论述或改变大家都采用的方法而寻求新的切入点.如模糊财务评价问题,财务工程学初探,从财政和契约关系的特征看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论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审计,信息不对称与审计,等等.

搜集与整理

一般来说,主题确立之后,就会自然地进入考察或搜集,整理资料的阶段.也可以说,这是论文写作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有一位经济学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作为一位演化的学科,经济学的进展方式是:考察资料,形成假说,检验假说,就经济运行情况取得有时是勉强一致的意见."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会计论文的撰写程序.由此可见,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考察或搜集资料的重要性.

有了资料,论文才可"言之有物".其实,大家平时就要注意搜集,积累和占有材料:凡是你觉得特有利用价值的,就应反它搜集起来;积累材料要下大力气,花苦功夫,日积月累;占有材料应务求其多,力求其详.当我们选定一个题目后,再进行目的性,针对性更明确的搜集,紧紧围绕着自己选定的主攻任务,时时联系自己所研究的问题,去搜集那些有典型意义的与自己确定的中心论点关系最密切的材料.资料搜集与整理的主要工作是:

要围绕自己的论题,到各种会计期刊,经济期刊,相关论文集,会计报表,会计年鉴,政府文件以及其他文献资料中搜集资料,并结合自己的论文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要全方位"的原则,即考察资料时,不仅要考察国外资料而且要考察国内资料;不仅要考察当代资料而且要考察历史资料;不仅要考察外国学者的有关资料,而且应该和必须同时考察中国学者写的有关资料.也就是说,必须围绕着论文主题要尽可能的考察和搜集相关的资料.

同时,尽量"要上机"即搜集资料时动用现代计算机设备来处理信息,如通过互联网寻找所需资料并下载.目的是最大可能地节省时间,节约成本.

对搜集到的材料认真加以鉴别,区别出直伪,主次,轻重,表面和实质,典型和一般,本义和旁义等,真正做到理解材料和吃透材料,以便有重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利用.经过筛选,有的资料可用于总论点,有的用于分论点;有的用于叙述,有的用于论证;有的加以详细阐述,有的用于旁证补充,以使论文充实丰满.

消化搜集来的材料,即做到认真刻苦研究,实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特别是对于他人的研究成果和见解,要采取严肃科学态度,合理借鉴或以此为起点开展新的研究.通过这一过程就可以对掌握的材料进行取舍,取舍的标准是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

数据处理.数据是会计论文写作的重要资料,对数据的处理主要包括:详细列出有关数据;对某些数据根据需要进行整理和运算;保留科学的有代表性的数据;运用图表显示变化的规律和在不同变化条件下的数据状态;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提炼观点,精心撰写

提炼观点或中心议题

论文观点或中心议题就是作者在文章中立起的"靶子",是文章论述的对象,是文章的中心.中心确立起来后,作者是就应围绕中心展开论述,并由中心近一定的逻辑向外扩散思路,最终又要向中心聚集并总结出中心思想.文章的论说阐述不可脱离中心.

一般来说,在论文中提出观点或议题,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是直截了当,或是间接揭示;是反问,还是设问;是引证,还是归纳事实,这部分内容在文章中基本上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精心撰写,独运匠心

在把握素材后,就应探索形式,选准论文的表现角度.通常有几种不同的表现角度可选择:(1)领悟精神,深刻剖析.即对一论题作前后左右的"面面观",多方位地而又深入论证.如建筑施工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原因探析之类论题就可以采用这种形式.(2)抓住一点,重点阐发.即抓住某一薄弱环节,着重讨论,阐述己见,如论会计交接工作的不规范性问题,政府委派会计制不可取之类论题,可选择这种.(3)针对论争,解疑诘辩.选择有争论的论题,比较各种不同论点的优劣,树立自己的观点,如不要反会计职能无限扩大之类.(4)选准"靶子",批驳陈说.即将某文或某书中的错误论点作为"对立面",指出其不足之处,在批驳中表明自己的观点,如写"与谈税务筹划——与某某同志商榷"之类.

拟定提纲

论文的表现角度选准之后,就要拟定提纲.提纲是论文的骨架,它起着疏通思路,安排材料,形成材料的作用.提纲有详略之分.我们一般要求尽量撰写详细的提纲,目的是:其一,通过拟定详细提纲,可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展现出来,同时也检验了所掌握材料是否充分;其二,通过详尽的大纲,指导教师更容易指导;其三,详尽的大纲通过后,成文就相对容易,只需反大纲在内容上按照一定逻辑结构添加内容就可以了.

拟提纲一般应先粗后细,先大后小,由略到详.即先把大的部分定下来,确定大段标题,再斟酌,明确每个大部分的小层次(即小标题),再依次深入,经过周密思考,反复修改完成,论文的提纲拟就以后,就应以纲统目,以说理为主,必须有虚有实,把抽象的道理与具体的形象的比喻以及典型事例有机地结合起来,即结合实际实例去作有步骤的层层逼近的科学论证.同时,大纲一定要实现:(1)明确论文的具体部局,要以总论点,分论点搭起框架结构,否则论文可能会显得三乱.(2)内容的表现上,要选择如并列式结构,递进式结构,分总(总分)式结构,综合式结构,散论式结构等.

精心撰写

提纲编写就绪后,文章的撰写就进入了写作阶段,即对研究成果进行具体描述阶段.会计论文的定作应达到如下要求:

容易理解.会计论文是表明作才观点的,要想把论文所包含的信息无障碍地传递出去,必须做到观点明确,结构得当,叙述准确.对于中心论点,是文章要刻意用力的地方,给出结论的地方,一定要讲得很详细,要讲透.转述的,人所共知的地方可简明扼要地讲.论文质量高低取决于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有无真知灼见,有无新意,道理是否说得中肯深透,而不在地篇幅的长短,在基本达到对论文的字数要求的情况下,以行文简洁为标准.

引用要得当,注释要清楚.为此,要讲究引用与注释的方法.引文与注释可以在页尾注明,也可以在文尾注明,并且尽量提供大的信息量,以便读者查找与核对.

表与图的运用.由于表与图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借助它们常常可以使语言文字很难表达清楚的多种子要素间的定量或定性关系一目了然,而且可避免文章表述呆板,因此,要合理采用.

改稿与成文

高质量的会计论文是改出来的.当初稿写成后,往往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时如果时间允许,可以采用一种效果比较好的方法修改文章:冷处理.先把初稿搁一搁,待脑子冷下来后,再去修改.

改稿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中心观点论证的是否充分

看论文所采用的例证材料是否充足,是否都能用来为论文的中心论点服务,不充足的要进一步充实,是观点问题还是所选材料问题,是否达到论文字数的要求,对于高中心论点较远的内容应该删去.

论文结构和段落是否有利于中心观点充分表述

检查论述的先后顺序是否得当,是否便于推理;各大段下的小段落是否需要小标题,有的是否应归属其他大段等.通过调整,使之合理,严密.

句子和标题是否符合语法要求

要字句斟酌,捡查用诩是否准确恰当,是否合乎语言习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是否协调,合乎逻辑;语言要鲜明生动.

改稿的基本要求是:一要确切;题文一致,标题和内容吻合;二要简洁:概括得当,简练明快;三要生动:新鲜活泼,引入注目;四要适度:明确的科学态度.

加工成文

当代会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会计毕业论文课题研究

毕业论文是属于习作性的学术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创见性和科学性,但目前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却每况愈下,一方面表现在盲目选题,应付了事;另一方面论文内容空洞。究其原因,供大于求的就业环境改变使得毕业论文的重要性降低;学校对毕业论文的组织工作过于简单、粗陋,如选题工作不够细致、分派给教师指导的学生过多等;教师方面的原因,如学生和老师沟通不够、教师本身的学术能力不强或缺少实践经验等。笔者认为,最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学生论文写作能力较差,会计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不少高校却只是将“论文指导”作为独立的教学环节,割裂了与其他教学环节之间的必然联系,认为论文质量的提高可在短期内完成。事实上会计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应是循序渐进的,仅靠教师短期突击指导是很难见效的。要改变这一现况,提高会计论文的质量,“研究性教学”势在必行。

一、研究性教学基本内涵及实践模式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选择和确定与学科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实践活动。1988年,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题为《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的报告,报告建议建立以“研究为本”的学习标准,使学生从入学第一年开始就在尽可能多的科目中,参与研究活动,将探索为本的学习、合作努力以及对书面语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是相对应的,其核心就是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自主探索、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和能力。对会计专业学生实施研究性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科研意识、创新意识的形成,对大学会计教学的最后环节――会计毕业论文写作有着重要作用。会计专业研究性教学的模式有很多种,笔者认为,提高会计毕业论文质量的模式大致可分为五种,如(图1)所示。

(一)专题讲座模式专题讲座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开阔学生视野的特点,其程序是:向学生搜集问题==>筛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确定讲座课题内容==>确定主题报告人==>提出解决问题策略==>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在研究性教学中,针对学生在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学习与研究的需要,可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题讲座。如在入学教育中,将毕业论文的写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强调,还可以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告诉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知识基础、理论修养、创新能力和文字素养,是其素质和能力在较高层次上的综合体现,因此必须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如果学生一开始就接受这种教育,思想上就会高度重视毕业论文。无论是在自主性学习中,还是在课程教学中,都会有意识地与毕业论文联系起来。再如针对学生不会查阅会计论文写作的支撑资料,举办“如何查阅会计‘及相关资料”的讲座;针对学生不会表述会计研究成果,举办“怎样写经济类研究报告”的讲座;针对学生缺乏某些专业知识或对某些问题有兴趣,举办“某一会计专题讲座”等。

(二)直接教学模式直接教学模式适用于讲授会计研究方法知识和技能,也可用于对研究性学习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其程序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讲授研究方法知识==>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总结。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师生对其均普遍缺乏认识。为消除其对研究的恐惧和误解,了解有关的会计研前沿动态和科研课题,掌握研究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懂得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诸如会计研究方法、会计模拟实验、经济类文献检索、科研报告与会计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局限于书本,要将会计领域中理论和实务的最新发展及其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如在每一讲结束后,补充一些与本讲有关的会计资料,提供重要的参考书和期刊目录等,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当前的实际问题,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坚实基础。会计的研究性教学也对会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表现为会计、财务、金融、法律等知识的综合,同时还要利用边缘知识。这就需要教师保持旺盛的创新精神,强化终身学习的观点,密切跟踪当代会计、财务、金融等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保持很好的适应性。

(三)问题探讨模式问题探讨模式是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发展水平,借鉴前苏联的马赫穆托夫提出的理论总结出来的,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提出问题==>涉及相关知识==>搜集相关文献==>探求解题方法==>得出科学结论==>运用新知识。这一模式首先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考,使其产生问题,并激发其探索的动机。在问题解决模式的流程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疑,激发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解疑。在问题的驱动下,教师进一步引导研读教学素材、跟踪国外前沿研究热点,对现有会计技术进行实验、评价和比较分析等。具体到会计论文写作上,教师必须及时向学生介绍会计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学术争鸣;提供有关会计文献资料,以供学生检索研究;合理推荐有关的会计学术著作与学术文章,不断鼓励学生向一些经典的、传统、名人的观点挑战。只有这样,学生论文写作的学术思路才会清晰,视野才会开阔,会计论题的选择、论点的提出、论据的占有和结论的得出才会有创新和突破。

(四)自主探究模式自主探究模式就是学生独立从事和完成某项课题的整个过程,其基本程序是:学生发现问题==>确定题目搜集资料并制定研究计划分析资料并实施研究计划==>撰写研究报告。在这一模式中,问题涉及范围较广,可以是学生在学习理论时发现的新问题,也可以是其在社会实际中发现的新问题。这一阶段可与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相结合。大学生参与科学训练被普遍认为是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国内外许多知名大学已经取得了成功经验。上海财经大学启动了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主要是资助本科学生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理论及政策课题研究,学校每年鼓励学生自行选定研究项目,并资助一定经费。支持学生开展项目研究,各院系指派有科研能力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并组织学生成立讨论小组,让学生共同参与一项科研项目研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训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和发展学生收集文献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和推导论证、分析与综合能力;科学实验、发明创造的能力;写作能

力等。在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不会直接参与其中,更不会将其观点强加给学生,只是在学生需要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在论文写作训练和练习中,在选择自主研究模式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必要时多给予学生指导和咨询,以便形成学生自觉自主、严谨探索的习惯和作风。

(五)课题参与模式课题参与模式是指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从中进行科学学习、科学探索和科学实践的活动。其基本流程:教师在研课题汇总:=>介绍课题背景知识:=>介绍相关文献资料:=>学生选择感兴趣课题参与==>承担部分任务或子课题一>参加小范围研究式讨论一>总结。因为大部分高校教师都有自己的科研项目,大至国家级重点课题,至校级项目。这些研究不仅紧跟学术发展的前沿,而且其成果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如若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可以获得在传统教学中得不到的宝贵经验。在论文写作训练指导中,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科研主攻方向给学生有针对性的题目,并给予指导,同时还要允许学生阐述和发表一些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看法。也可吸收学生参加自己主持的科研课题和项目,给他们分配一定的任务或者分担子课题的研究,不仅可以为课题组增添新生力量,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协助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增加求知欲和探索欲,使他们逐步熟悉从事科研的过程、方法和作风,为其将来真正从事科学研究打好坚实基础。

二、研究性教学指导会计论文写作的阶段性设计

要想改变会计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就要从源头上对会计本科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改革。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知识基础及专业接受能力,建议采取以课题研究为主线的研究性教学来提高会计毕业论文的质量。阶段性设计如(表1)所示:

三、研究性教学模式下的毕业论文指导建议

(一)从培养目标上和课程体系设置上重视学生科研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有独立见解的学生应是培养创新能力人才的落脚点,而培养思想和见解的最有效途径就是科研和写作。从目前绝大多数高校课程体系的设置看,通常会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大学语文,专业课学习中偶有学校会开没财经应用文写作的选修课,然后在最后一学期设置毕业论文写作环节。这样没有统一指导思想的、不连贯、不系统的写作训练环节的设置,很难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整个课程体系中并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对学生科研与写作能力的训练。要培养学生的科研写作能力、提高会计毕业论文的质量,应该首先自上而下的从观念上进行更新,充分重视对科研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并以此作为重要培养目标之一,科学、系统地设置大学的课程体系,将这一培养理念和目标贯彻到所有核心课程的学习中去。首先增加训练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专门课程和教学环节,如在中级专业课程结束以后,增加学年论文的学习环节,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可以结合实际问题或者理论前沿的一些问题展开研究。由于是对会计论文写作的初次练习,因此应以培养写作方法和思路为主,字数不宜太多,要求不宜太高,题材可以是论文写作、案例分析、调查研究等多种题材的一种,主要在于使学生了解规范科学的程序,为毕业论文写作打好基础。同时从财务会计课程以上的专业课程均应有小论文写作的要求,让学生从日常的课程学习中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增加写作能力的训练。教师应该在授课的过程中对一些相关的论题展开讨论,并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探索,帮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题目,这样平时的思考日积月累下来就会形成一定的沉淀,学生才会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阶段有自己的方向和想法。

(二)加强对师资的培养力度,实施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激励措施负责指导毕业论文的老师应从道德素质上和专业胜任能力两个层面提出要求:一方面由于毕业论文的指导是项较为繁琐、费时费力的T=作,需要指导教师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耐心,能够全程认真负责地完成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另一方面由于毕业论文要求具有一定的专业深度和创新要求,因此,对指导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水平要求也较高。这不仅要求专业教师要注重对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和钻研,学校也应实施各种措施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全国性或者区域性的各种学术研讨会,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学术专长和研究领域开漫相关选修课和讲座。这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导有兴趣的学生进人教师的研究领域,对相关的论文指导教师有一定的了解,使学生选择指导教师时不盲目,有利于保证师生双方的沟通。应尽量让教师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较早的接触各种理论前沿和实践中的课题,有一定的思考和积累后再选择研究方向,在选择指导老师时也尽量做到双向选择,以避免学生和老师研究的专业方向存在“信息不对称”。

(三)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其严肃认真的科学研究态度通过毕业论文环节对学生进行科研道德观的教育。扩招给高校带来的影响不仅是数量的扩张,更重要的是学生质量的参差不齐。这给教师的教学和指导带来了难度和挑战,学生会由于主观上不重视,客观上能力不够,面临就业时间紧心浮气躁等问题,对毕业论文采取应付的态度,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一定要对学生从严要求。虽然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并不高,但是论文从选题、查找资料、思考提纲到撰写论文却都是一个相对崭新的训练过程,这一系列的训练需要学生付出艰辛的劳动,有时还会遇到一些预想不到的困难,然而正是这一有难度的综合训练过程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代会计论文范文第4篇

一、中国会计研究的“大是大非”

在西方学界,“李约瑟之谜”至今未解,其谜根是现代科学为什么未产生在中国?或曰为何没有在中国扎根?这似乎同德国伟大思想家马克斯•韦伯留给人类的谜团如出一辙:资本主义为什么首先产生于西方而未能发生在东方?其实,对李约瑟之谜,中国学者早已有觉察并试图予以破解。例1921年,年方26的冯友兰先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发表了“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的演讲,他不仅试图回答而且拓展了“李约瑟之谜”。他认为,因为中国无科学,故落后于世界,此状况不仅影响物质,更严重影响中国的精神;其结论绝对离奇:中国没有科学,是因为按照它自己的价值标准它毫不需要。哲学家思维往往匪夷所思,冯先生这番高论,岂不是说“科教兴国”战略背离了传统价值观!看来,“李约瑟之谜”的破解绝非易事。1991年,美国学者德克•伯德(DerkBodde)出版了一本试图真正破解“李约瑟之谜”的大书《中国人的思维、社会与科学》,得出了个令我不敢正视的结论:中文是导致西方科学难以扎根中国的重要原因。我知道,在西方学界,有种很有影响力的说法,就是人类一开始创造的文字(苏美尔文化)是象形文字,但后来由于象形文字难写,最终进化为“标音符号”并以音节发声为基础的语音书写系统,其组合就产生了现在流行的各种语言(文字)包括英语。但在东方尤其是中国,这种象形文字沿习至今,方块字不只是一个语音发声符号系统,还往往带有很深很强极为丰富的意境。我之前一直为此而自豪,但着实想不到,我们文字正是科学难以落户于中国的天然屏障。看来,我现在用中文写作,很难写出具有科学元素更妄论具有国际水准的论文。幸好仔细一看,“李约瑟之谜”只是指自然科学,而我们所研习的会计大体上应归属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最大特点就在于与特定的空间、时间、文化习俗及相应的语言文字紧密相关,由此,美国的社会科学用英语表述可以“入木三分”,而中国的社会科学只有用中文表述才够“惟妙惟肖”。不同的文化语境,必须用不同的文字予以表达。这一点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看来真不能算一回事,国际化对自然科学可能较为简单,但对社会科学而言将异常复杂。

不知何时开始,我们把科学研究泛称之“学术”。但是,追溯人类科学最正宗源头———古希腊,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一群人类共同的先贤前辈,往往采用一问一答方式表述思想的。按柏拉图(约前427—前347)的理念,思想是无法用任何文字描述清楚的,只有反复地用语言去讲(沟通交流实现心灵碰撞)并身体力行才能形成一个清晰的共识。如此看来,科学最原始的含义如果以学为主要途径,那么这一途径的主要形式特征是“问”而非“术”。这一点,在中国古代也得到印证。较柏拉图早很多时候出现在中国的思想巨人———孔子(前551—前479),他也是用问答方式表述自己思想理念。一部《论语》,讲到底就是孔夫子一生所作的具体代表性的各种答疑。由此而言,在东西方文化的源头,对科学研究本质的看法完全一致即“学问”!在古希腊,可能是毕达哥拉斯(前580—前507)学派的兴起,由于其奉行数学是对世界万物有形无形之最妙言说,他甚至极端认为:“万物皆由数字组成”,从而使整个世界包括我们今天已大致区分的自然、技术、人文、社会诸领域,均可通过数学语言得以充分表达。而数学,主要特征就是定量反映(表述)各种现象及其关系,由此使各种所谓科学都不约而同烙上了“计量技术”这一共同特征,“学术”一词不胫而走而且几乎成了“科学”的代名词,正是由此而变为现实的。其实,按科学产生源头的权威说法,“学术”并不能涵盖科学全部。柏拉图对科学世界曾作出大致规划,整个科学面临的世界分为三大部分:不朽灵魂构成神圣的精神世界(心智世界)、人类躯体欲望构成世俗的物质世界(物理世界)、试图实现物质皈依精神世界产生了对人类具有绝对自省作用的数码世界(数学世界)。由此可言,数学表达的世界,只是科学研究对象的一部分。以“学术”作为“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甚至是代名词,大大压缩了科学研究的发展空间。此外,科学研究决定意义的话题必然涉及“形而上”内容,但一旦定格于“学术”则只能止于“形而下”,故以“学术”代替“科学研究”必将大大降低科学研究的境界、层次。事实上,现在科学研究中一些突出问题的产生,均与满足于“学术探讨”的理论研究倾向直接相关!

以上所感,纯由扫描这几年中国会计研究之景而发。我们这几年一再强调并提倡会计研究国际化,这固然无可厚非。但由此而引发的实施方式及行为准则乃至评价标准却是大可商榷。我的疑惑很直接,中国会计理论研究及成果的国际化:(1)是否意味着只有用英文写出的才算高质量会计论文?(2)是否一定要用数学方法来说明问题才算作规范的会计论文?(3)是否发表在所谓国外英文权威期刊上才算真正有价值的会计论文?作者提出这三个尖锐问题的个人态度不言自明,希望中国会计界对此慎加研讨。这些问题的争论,事关中国会计研究的大思路、大方向,我不反对追求这些,但反对以追求这些为唯一目标。

二、中国会计研究的“自娱自乐”

科学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少数人兴趣所在的“自我消遣”,应该而且必须是为全人类贡献知识的社会性活动。英国科学家J.D.贝尔纳著有《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似乎科学除了社会功能之外还有其他功能,其实科学除了社会功能外,不可能再有其他功能了。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就在于为社会需要。科学发展史上确实有很多科学发明或发现,纯出于科学家个人的好奇,甚至由于少数人极其偏执的“怀疑”导致了科学上的重大突破。但这些科学之得以流传,关键还是取决于社会的承认。若科学不求社会承认,则就必然成为少数科学家甚至是偏执狂发泄私欲的场所,其历史就不能成为社会认同,相应就不会产生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那般璀璨夺目的科技发达史。会计,若非要傍上“科学”这个大腕,那么,必须在研究探讨中把社会作用放首要或唯一目标地位。依此审视当今中国会计研究,值得唠叨处何其之多。首先,会计研究的社会作用体现在哪里?是用英文写作并发表于所谓国际A、B级杂志?是采用所谓实证方法描析研究中国会计问题?这些大概只是形式,并未从基本面上解决中国会计研究的社会作用问题。按我朴素理解,中国会计研究的社会作用,集中表现在准确描述并深刻分析了中国会计实务,并对中国会计实务的进一步科学化发生了一定推动作用。至于科学化,其规范含义:笛卡儿表述为“确实性”,即“自然”,科学化就是“自然化”或让自然规律得到人类更多的认知并尊重;培根认为是“自然化的力量”,即人类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认识、征服、控制最终适应自然”?西方科学之所以不遗余力地鼓励人们去探索自然,完全来自其对“科学化”的崇拜乃至迷信。科学因此获得了相对独立的运行方式。科学化运动的结果,让我们真切感受着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每一次进步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使人类社会在认知并管控、适应自然各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人类生活的物质条件日益改善,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自律及自信逐渐增强。但西方科学由于越来越沦落于“学术”境地,“形而上学”问题未得解决,因此科学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道德、生存环境、文化文明带来严重问题甚至是灾难性后果。因而,人类对科学在报以极大支持热情的同时,又怀着极度警惕的心态去冷眼观察每一个当代科学的重大进展。这种极其复杂的心境当然也存在于人类对会计制度的态度中。一方面,我们对会计寄予极大的期望,总以为有了会计,我们这个社会小的层面看个人投资决策,大的层面看整个宏观资源优化配置均有了可靠依据。可以这么说,会计制度犹如在整个世界资源配置利用的茫茫黑暗当空,挂起了一盏给人类带来普天光明指向的常明灯。另一方面,当我们面对会计一次又一次给人类传递误导信息,尤其是本世纪初不到十年竟已两次带给人类几近灾难性后果的现实,不禁对会计制度究竟是否具备社会性作用能力产生极度怀疑!对此,会计界的任何辩解都将徒劳。我们凭什么可以把每时每刻都挂在嘴上的社会道义担当,在自己日常行为中抛至九霄云外?会计理论研究如果不敢正视自身这种严重缺限,甚至丧失必需的自我反省能力,那么,人类社会对会计制度的那份信心和信任最终必将荡然无存。会计产生伊始,人类社会就赋予其十分明确的功能:如实反映经济活动。会计发展的历史,恰是一部孜孜追求实现如实反映经济活动的制度和程式的历史。而现实中会计职业领域出现的各种问题,无一例外地是对如实反映经济活动这个基本原则的彻底背叛。看来,会计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如实反映经济活动?正是会计切实履行其基本职能实现社会作用的本质要求,会计研究对此应该有所作为。说来令人发指,会计研究界对此的关注严重不够,学术成果更是浅尝辄止,这是有意回避,还是无意疏忽,我们不妨作些自我检讨。其次,把研究的目标定位于在国外顶级期刊,是否恰当值得讨论。与其他研究领域一样,目前为尤其在国际顶级期刊上而研究,已成为会计研究的直接而强烈的动机。从各高校尤其是所谓研究型大学因学校社会排名而别无选择,到政府主管部门因政绩压力而随波逐流,我国会计界实在面对了太多的无奈。不过,现行急功近利的倡导,确值讨论。

(1)所论内容是中国财务与会计问题,用英文描解是否说得如中文一般清楚?我们不妨做个实验,把中文写的高质量会计论文,请英译水平绝对高超的专业人士译成英文,再请另一位英译中高手翻成中文,与原始中文版本作个比较,我怀疑会啼笑皆非。

(2)即使忽略上述问题,那么,后的读者,是一个对中国财会背景及实务基本无必要体验的群体,他们看懂与看不懂还不一样;而置身于中国财会现实的一批专业人士,大都看不到这些论文,谈不上去感悟并优化自身的行为,那么这些会计研究最终目的即实际价值究竟何在!

(3)就中国大陆学者已在国外有影响期刊发表的有限几篇研究中国财务与会计论文来看,尽管议题不尽相同,关注面也不一样,但核心倾向却是共同的,即中国财务与会计不好。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李真教授,2011年5月19日在南京大学接受该校思源讲座教授聘任仪式上,作了“会计学研究:过去与未来”学术报告,报告中有一段分析,对目前(2004年以来)在AR、JFE、JAE等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有关中国财务与会计问题的研究论文,为什么没有一篇论文讲中国好表达了极大的不理解。我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更不是偏激的爱国主义者,没有讳疾忌医心态,也不想更无资格当对中国会计存在问题视而不见的驼鸟。但是,为什么只要在国外发表中国会计论文,只能说中国会计的不是?中国的会计难道真的如此不堪?换个角度,西方世界本来充满着对中国的各种偏见,若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中国会计论文老是以负面问题为主,那恰恰强化了西方对我国会计的偏见,这对中国及其会计极不公正!科学研究即使不要多么崇高的企求,但最起码要做到实事求是,显然,目前盲目追求国际顶级期刊的做法,对中国会计研究的主导影响并不健康。再次,会计理论工作者必须足够熟悉其研究内容的真实背景。一篇会计论文写得怎么样,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衡量标准,就是把这篇论文向文中描述所及的那些政府官员、公司高管及财会人员和CPA们作宣讲。若他们听后觉得有道理并深受启发,则这篇论文价值就达到保本标准了。但现在我们会计学界自我感觉良好的一些论文,恰恰是通不过这样一个基本检验的。我们高校引进了一批海归,又招来一批博士生,他(她)们对极其复杂而丰富的中国会计实务可以说感觉大于理解,远没有达到一知半解。他(她)们已习惯于先摸准国外期刊青睐哪些中国会计问题?然后,这批不甚明了中国会计实务背景及复杂后果的莘莘学子,关在教室里反复讨论着各自冥思苦想所得的“idea”,俨然一派算命先生风范;最后写出了一篇篇颇具国际学术水准的会计论文。仅目前我国高校每年写出的会计论文可以“海量”描述,但其中对中国会计实务真正具有透彻解析力的文章有几篇?我国高校间每年有次“实证会计研讨会”,中国会计学会一年要开一次“学术年会”,这两个会议每次都盛况空前,开幕式均为人声鼎沸,但交流的几大本论文,流到社会上能让中国会计实务多少受点益的可能是凤毛麟角。在中国会计研究的传统中,一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一批老前辈在研究前及整个过程中,会深入到财会实务第一线做很认真调研甚至蹲点感悟。但是,现在会计研究已转轨变型,研究者拿着国家“自科”与“社科”基金项目,购置现成数据库及各种分析用软件,甚至可花钱请人做研究助理,运用国际现成的各种理论模型,可以写出一篇篇地道国际味的论文。如果我们仔细品味一下这些论文,中国的土腥味确实没了,但中国会计研究的感觉淡化了,更切肤之痛是中国会计研究所要遵循的原则或追求的基本目标大体上落空了。长此以往,我们这些会计理论工作者,难免成了一只只灵气十足的猫,在阳光明媚的宜人环境中,尽兴玩耍着自己美丽而细长的尾巴,一篇篇论文仅仅是猫玩自己尾巴的各种体验心得而已!

三、中国会计研究需要“真话、明白话”

凡是称得上科学的东西,一般都具有格外真实而且简明的特点。这一点对会计这样的社会科学尤其如此。会计学是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没有也不会有很高深的理论。为求当今中国会计研究之实效,必须在会计理论界大力倡导说真话和明白话。我们现在说了很多貌似很有理的“真话”。形式上,我们每篇论文都作了必要的文献回顾,保证了选题和观点的学术性;同时,每个观点都有大量的数据及必要分析支持,使其具有足够的可靠性。问题在于,会计研究的有些话题,不似我们想象的如此一成不变。比如: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及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在国外早期时研究大体上很有必要,但现在会计对新经济反映能力已严重衰退(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有报告称,进入本世纪,在微软与思科这类公司,会计报表对现实经济的说明能力现在仅有5%-10%),那么,这样还企求会计信息公开后对投资者和管理者决策起重要依据作用,是否有违常理!会计研究还在死垦着这块几尽贫瘠的土地,而不去图谋彻底改善土地贫瘠困境之策?这岂不成了缘木求鱼甚至在本末倒置!即使仿效西方我们也做些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那么,我们应该正视中国资本市场对公司股票交易每日有涨跌幅度限制这个制度,西方无类似规定,从而决定了照搬西方那套做法,研究中国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得出的结论是难以信服的。然而,谁在乎这一点,有关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我们还不是在东施效颦地做了一茬又一茬!中国会计学者现在也说了不少似乎很有底气但其实是没有底盘的话。对西方众多的会计研究成果,包括堪称经典的研究视角及框架思路,我们必须结合中国现实甄别其可借鉴的程度。但我们现在这方面做得不尽人意。例如,关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与审计委员会,西方已有诸多研究且确实比较深刻地说明了公司治理的一些本质性问题。在中国,虽然形式上也建立了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制度,但真正发挥作用可能尚需时日。中国人早已习惯了“中医”思维并接受了相应的行为规范,但会计研究者们过于急进遵循了“西医”思维,我国一些会计学者围绕上述议题写出了大量与西方既有研究似曾相识的成果。这些论文的价值究竟有多少?我相信研究者本人更清楚,因为有些作者就有丰富的上市公司独董经历。但令我百思不解,这些作者为什么明知不可为还刻意为之。看来,在中国会计研究领域,研究者动机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又如,西方实证会计研究中的“政治成本假说”,对我国企业或许也成立。但这种政治成本具体到财务经济研究中,可不是简单地以“职务消费”或有些学者描述定义的政治关系所能替代的。首先,中国企业不论国有还是民营,高管人员的真正“职务消费”,若作为职务利益看,绝不是现行会计账户中真正能间接体现的东西。真正实在的公司高管职务利益,集中表现在对公司拥有各种资源的支配及控制上,在大型(集团)企业还表现为对下属企业人财物的支配性控制及利益转移上,这些显然是现行会计核算口径中无法提供的。现行会计核算所能提供的那些貌似公司高管控制的“职务消费”,既不能完全归属于高管职权行使的结果,更是真正意义上高管“职务消费”之冰山一角,而这一角对冰山的说明力极其软弱!其次,企业与政府的政治关系,在我国比较复杂,并不简单地表现在公司高管曾经、现在或即将拥有的公权岗位背景,更主要表现为政府与企业之间那种长期、非线性而且是周瑜黄盖式的经济利益交换关系,如企业为政府分担、政府给企业政策与资源,而这些,显然是现有公开数据中无法观察到的。这些关键性环节及行为后果找不到实际数据充分佐证,“政治成本假说”即使适用于中国企业,但因研究的前提条件不具备,而无法通过应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此作出验证。如何在中国会计学界形成讲真、实话的风气?回答这个问题可以说十分容易但非常艰难,说容易是因为其间道理和应如何做大多数学者事实上心知肚明;说艰难是因为不少学者往往由于种种理由而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其实,科学研究很注重日常积累,这种积蓄不仅包括既有的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成果,而且尤其需要对所研究对象现实内在结构和具体背景的准确把握,更要求研究者必须具有科学精神与良知。笔者的建议不外以下几条:

(1)中国会计理论研究必须面对中国会计现实,应该在学术界与实务界搭建有效沟通的平台。中国会计学会的各种全国性研讨会正是这样的平台,应该为理论与实务工作者实现深度交流提供制度、组织保障。

(2)(中国)《会计研究》中文版应该成为国际范围研究中国会计与财务问题的最权威期刊,注重其英文版的国际推介,实现这一目标对中国会计学会而言责无旁贷。

(3)在中国会计理论研究努力倡导多元性,鼓励不同研究风格同时并存相互竞争,中国会计学会每年学术年会必须在制度设计上,强调大会报告的成果应具有各种不同研究风格,每年的优秀论文评选亦应包括各种风格的研究成果,以促进并充分体现学术民主和公平竞争。

(4)中国会计学会已成立的学术委员会要包括各种不同研究风格代表中国会计学术水平的专家,这些专家应有严格遴选程序,以保证其德才方面都具有基本的公信力,《会计研究》的匿名审稿及中国会计学会各种重大学术活动交流论文筛选及学术成果评优,必须由这些学术委员作出把关或投票决定。

(5)对一些脚踏实地研究中国会计问题并取得显著成果的专家,在中国会计界应给予应有的尊重,从而为年轻一代会计树立榜样。以上建议虽然原则但若我们真能做到一二,我相信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生态会有显著改善。在此,我不禁想起至今在全球范围商界仍奉若神明的《成功之路》(又译《追求卓越》)一书所宣扬的一个基本观点:世界上所有成功的公司之所以成功,归结于他们能把一些众所周知的道理或老生常谈的原则,老老实实且始终如一地做到了;而很多公司之所以失败,不是不知道这些道理和原则,而是把这些道理和原则仅体现为数不清的委员会和没完没了的书面文字,就是不能真正地落实于行动。这样的概括应该也适用于中国会计界当然也包括其他国家会计界。对于中国会计理论界而言,什么样的研究是有价值并值得提倡的,我相信大家是明白的,但现实中为什么我们不能认真严肃地身体力行,个中原因我至今无法求解一二,这种原始的冲动促使我期盼通过本文向朋友们敞开我矛盾而痛苦的心扉。

当代会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特色;会计文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020-02

若问中国近代会计学者中,最早享誉国际的是谁?答案非杨汝梅先生(字众先)莫属。1934年,《立信会计季刊》以连载形式编发其《无形资产论》,称时任美国会计学会会长的佩顿在其“所编《Accountants Handbook》一书中,亦数数引用其议论。”深究之下,意味绵长,是以稍引一段,意在窥一斑而见全豹:

“寻求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之区别标准,以说明无形资产之性质,实为一种无谓之方法。夫资产仅能依某种程度上之差异,或功用上之不同,分成若干个类别,决不能依其概括之形式,而分之为有形与无形二类。会计上所谓无形资产,仅系某几种具有相同性质之资产总合名称,并非另有所谓有形资产,与之对立。”何其中国化的思维方式!何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无怪乎杨众先先生一骑绝尘,国际上知名学者难以望其项背,不惟因其个人素质,更重要的是他背后,站立着整个华夏传统文化!

由是而观,一篇文章,必立其民族文化之根,方得彰其价值;一个会计人,必领其民族文化之神,方得成其有为;一种会计制度,必凝其民族文化之魂,方得广泛认同。

会计文化构建这一概念,是时候走出时代潮流,重塑自信,立足中华传统文化,兼收并蓄,有容而大,以灵魂成其特色;以包容成其广大。在全球化背景上烙上会计的中国印。

一、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什么是会计?在会计发展史里,这个问题,一直被反反复复追问,是管理工具,是计量艺术,是经济信息系统,各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纵是乱花迷眼,会计必须“如实记录经济活动”,却是从一而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此点延伸出去,会计文化,带着浓烈厚重的本土情怀,悄然来到新世纪的会计大讨论之中。

古今中外,文化一词,源远流长,其最早出现于《易经》:“关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大哉文化,究以天人之际,欲穷宇宙之理,而教化天下,便是文化内涵,是中国五千年传统的精神支撑。那么,中国文化,因此留给了中国会计怎样的文化印记?中国会计,在民族文化的土壤里,又如何追寻其本质精神?

一日诚,诚信,诚实,诚以服人。无论会计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化,真实理当成为会计最终归宿。

二日大,大责任,大使命,大潮流里的大担当。在《东学西渐与东化》一文中,季羡林认为,“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界,东方文化将取代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中国会计长期以来一直在向苏联取经,向西方取经,在文化大发展的契机里,中国会计必当有“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的大境界。

这是对会计文化及其本质精神的粗浅认识,并欲在此认识之框架下看当今会计现象,以期对中国特色会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有所领悟。

二、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

南怀瑾先生曾在一次“新旧文化的企业家反思”中讲到,我们今天的国家社会经济观点,都有“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的现象。其实,回首百年来我国会计界的发展,又何尝不是“白云横谷”,难知归路呢?

一是我国会计发展已经步入十字路口。2010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概念股在美国资本市场遭遇了群体性会计诚信危机,先有东南融通等19家在美上市公司遭遇停牌和摘牌,再有中国医药有限公司等遭遇集体诉讼,其中大部分都与虚假会计信息有关。言必信,行必果,千年的文化传承如响耳畔,但如今的会计行业却诚信缺失,虚假泛滥,可不警觉!诚然,提升我国会计人诚信理念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须从文化层面发现源头,在文化层面加强熏陶,否则,强调会计诚信,构建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只能是一纸空谈。正如《会计伦理决策影响因素研究》中指出:组织的伦理氛围越浓厚,会计人员实施伦理行为的自越大,这意味着组织文化也是会计人员伦理决策的影响因素之一。这里的组织文化,小而言之,是会计主体文化,大而言之,又何尝不是整个中国会计文化的大环境。

二是我国会计教育陷入困境。“我们高校引进了一批海归,又找来一批博士生,他们对极其复杂而丰富的中国会计实务可以说感觉大于理解,远没有达到一知半解。”“这批不甚明了中国会计实务背景及复杂后果的莘莘学子,关在教室里反复讨论各自苦思冥想所得的idea,写出了一篇篇颇具国际水准的会计论文。”这是杨雄胜先生在《中国会计理论研究应有历史使命感》中的话,不难看出,非惟对会计文化发展的拳拳之心,难有这样的锐利批判。的确,如果细品一下当今高校论文,总感觉少一些厚重,少一些对本质问题刨根究底的精神气,少一些会计研究应具备的人文关怀和理性批判。究其原因,我国会计教育体系注重素质能力多了,关心个人修养和文化传承少了,在这种教育体系下,人心浮躁,繁华世界里,能静下心默默研究的“老实人”少了,能关注本质,追索缘起的“一根筋”少了,能宁静致远,体悟中华文化底蕴,并躬身实践的大学者也必然逐渐减少。

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面对经济发展大潮流,早已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中国,一直跟随西方亦步亦趋。百年会计,经历过“增减”“借贷”之争,中方西方之争,学苏联,学美国,当了百年会计学徒,梦醒时分,才发现很多东西,“洋师傅”自己尚在迷途,我们却奉若神明,以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于是,停止了对西方的盲目崇拜,中国会计文化,究竟路在何方?

《论语·学而第一》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蓦然回首,中国文化传统里,那些前尘往事在泛黄的历史里熠熠生辉,原来,路始终在脚下,其名日:中国特色会计文化。

《孟子·万章下》里记述,“孔子尝为委吏,日:‘会计,当而已矣’。”当之为何?无过之,无不及,日诚,日信,日中庸。一字千言。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时代,会计已有如此精辟论述,会计文化之魂,彼时已深深根植于中国历代兴衰的沧海桑田之中了。

不少学者已经认识到:百年来在美国会计模式的引领下,会计界已处于十字路口,会计领域充满了似是而非的艺术气息。汪一凡先生指出“美国已经失去作为带头大哥的制高点,世界会计中心该花落谁家,已是令人瞩目的问题了。”且不论“世界会计中心”是否已经转移,中国会计界确乎应当把目光由外视转为内省,发掘传统文化精神,培养会计文化的自信自觉。国际形势,瞬息万变,中国会计必当与时俱进,而非迎合时代;必当大步流星,而非亦步亦趋;必当把牢根本,而非缘木求鱼。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看会计古今,得会计之魂,合他山之玉,成会计之形,是为中国特色会计文化,其构建实是时势之所趋,融合之所趋,接轨之所趋。

四、结语

会计文化孕育于华夏千年积累,泛舟于时代潮流浪尖,遍览过沿途风光,百转千回,迂回曲折里,在寻根的路上,有别样风景!

注释:

①②汪一凡.会计那些事儿[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18;22.

③谭艳艳,汤湘希.会计伦理决策影响因素研究一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检验[M].会计研究.

④杨雄胜.中国会计理论研究应有使命感[M].会计研究.

参考文献:

[1]崔婷著.全球化与当代中国跨文化交流[M].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9.

[2]葛家澍.会计.信息.文化[J].会计研究.2012

当代会计论文范文第6篇

科学理论的产生和突破往往是从研究方法开始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产生科学理论的先导。会计界不少有识之士锲而不舍地探求会计研究的科学方法,希图通过会计研究方法的改变,来重塑会计理论的社会形象,对中国会计问题作出比较深刻的解释。然而,目前我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会计研究方法缺乏统一的认识,很不利于会计学的发展。本文提倡一种具有辩证和综合特征的规范一实践方法,希望对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研究方法有所益处。

一、会计研究方法上的争论

会计研究方法是指会计人员探讨会计工作规律和会计历史发展规律的手段、方式、程序和措施的总称。多年来,会计界对于规范会计研究方法和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争论一直未停止过。规范会计研究方法的支持者们认为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只注重细枝末节的问题,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人们已经熟知的既定事实,因而对整个会计理论并无贡献。近来,还有学者对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假设、客观性、数学变量间的简单线性化及其经济理论基础(理论、有效市场假说、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信息不对称理论等)提出了质疑。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支持者们则认为规范会计研究方法不科学,忽视对已有会计理论的检验,因而其形成的整个会计理论框架仍摆脱不了“空中楼阁”的尴尬。

显然,人们争论的焦点在于两种不同会计研究方

法的局限性。规范会计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在于:①忽略了对作为演绎逻辑推理起点的假设或前提的判别和检验;②忽视了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不重视会计主体的行为因素,仅将会计环境中的不同利益集团简化为一个总体来看待;③分析得到的结果往往由于缺乏经验支持而仅代表了“闭门造车”式的个人观点和论断。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表现在:①力图用有限的事实和现象去证明普遍命题,因而其研究结果不可避免地只具有偶然性;②强调模型化和定量化,而忽视了某些自认为是次要的因素,结果导致研究对象过于简化和研究的系统性偏差;③在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完全排除价值判断,不尽合理;④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和规范会计研究方法相比往往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

会计研究人员当然要注意这两种方法的特点和局限性,但是过多地指责两者的局限性,而不能达成共识,对会计理论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具有辩证和综合特征的规范一实践会计研究方法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规范一实践方法及其研究程序

在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的过程中,需要在研究方法上寻找突破口。这种突破应该使新的研究方法同时兼容传统与当代西方会计研究方法所具有的优点,避免片面性,合理地将适用于各个层次和范围的具体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于是,规范一实践方法就孕育而生了。

规范一实践研究方法模式是,会计研究的主体根据已确会计知识,对实践和理论发展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提出解答问题的假说。这一假说具有可检验性,可以转换成能够度量和进行统计分析的变量关系。通过对假说的实践检验、修正,逐渐使假说演进成为人们认可的会计理论。这种方法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发现性认识方法;二是实践认识方法。

发现性认识方法就是通过问题的发现从而确立研究目标和方向。发现性认识方法具有探索的目的,所以其本质不仅是形式逻辑的推理模式,而且是发散型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拘泥于原来的概念框架和理论规范,而是采取开放的、活跃的思维形式,所以发现性认识方法主要依靠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在坚持现实检验的基础上突出了人的能动的认识活动,强调了认识活动所遵循的思维规律,并且具有在不同的认识阶段转换认识方法和探索手段的内在结构调节机能。版权所有

实践认识方法,旨在对原有理论及其基础上提出的新的具有试探性和或然性的假设进行检验。从整个会计研究过程来说,构成这部分的研究方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在对理论和假说的检验上最值得重视的就是如何实施检验和评价。在怎样将理论变得可供实践检验这一问题上,规范一实践研究方法提出了一个理论接受检验的观念转换环节,这种转换不仅将会计理论同人们的社会需求、经济利益联系起来,而且将会计理论同人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并使之成为能够指导或支配这些实践活动的具体的和可操作的观念。

规范一实践研究方法的具体研究程序为;①根据自身已有会计实务和知识,判断自身研究能力;②设定目的,确立课题;③建立概念和理论框架,提出假说;④思维模拟检验;⑤社会实践检验(设计方案、收集数据资料、数据分析、数据检验、评价假说);⑤假说向理论转化,演绎出规范理论。其全过程可表示为如下模式:

三、规范一实践研究方法不是规范与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简单结合

有些会计人员对规范一实践研究方法存在误解,将其当作规范会计研究方法和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简单结合,其实不然。

首先,规范一实践研究方法不同于规范会计研究方法。规范会计研究方法是从基本概念出发,推导出研究对象的逻辑性结构,它没有考虑到认识与实践两个过程的循环反复、螺旋式上升的关系,其所形成的理论未经过验证,仅属于理论的假设指导。而规范一实践研究方法既考虑了研究对象的逻辑性结构,又以唯物辩证方法论和认识论考虑到认识与实践两个过程的循环反复、螺旋式上升的关系,强调思维逻辑检验与数据检验的结合,使得研究结论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版权所有

当代会计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 变迁 理论体系 建设

一、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

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之一,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就已经出现,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已经逐渐被社会各界所关注。

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将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表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更加完善,市场环境将更加开放、有序,市场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企业将面临更加公平、激烈的竞争,无论是政府管理者,还是企业经营管理者,都将比以往更加关注资源配置原则的改变、重视资源使用的质量和效率,管理创造价值的观念会进一步得到认可。同时,从国家治理角度看,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会计是财政的组成部分,如何加快管理会计的发展、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恰是打造中国会计工作“升级版”、促进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所在。

二、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变迁

(一)管理会计在国外的发展与变迁

一般来说,20世纪20年代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逐步被吸纳到会计学科中来,管理会计渐成雏形,逐渐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与变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追求效率的管理会计时代(20世纪初到50年代)

20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源于1911年西方管理理论中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泰罗(F.W.Taylor)发表的著名的《科学管理原理》(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伴随着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标准成本”(Standard Cost)、“预算控制”(Budget Control)和“差异分析”(Variance Analysis)等这些与泰罗的科学管理直接相联系的技术方法开始被引进到管理会计中来。与此同时,会计学术界也开始涉及管理会计有关问题的研究。

1919年创立的美国全国成本会计师协会有力地推动了标准成本计算的开展。到19世纪20年代,标准成本已经十分普及并有了很大发展。1930年,哈里森把他对标准成本计算的研究成果写成了《标准成本》一书。192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首先开设了“管理会计”讲座,主持人麦金西(J.O.Mckinsey)被誉为美国管理会计的创始人。1921年6月美国国会颁布了《预算与会计法》,对当时的私营企业推行预算控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全面介绍预算控制的理论,麦金西于1922年出版了美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预算控制的著作《预算控制论》(Budgetary Control)。同年,奎因坦斯(H.W.Quaintance)出版了《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Managerial Accounting:an Introduction to Financial Management)一书,第一次提出了“管理会计”这个名称。1924年麦金西又公开刊印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管理会计”命名的著作《管理会计》(Managerial Accounting)。同时,布利斯(Bliss)所写的一部管理会计方面的著作《通过会计进行经营管理》(Management Through Accounts)也问世了。美国会计史学界认为,上述几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管理会计初步具有统一的理论。

以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会计,其基本点是在企业的战略、方向等重大问题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协助企业解决在执行过程中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经济效果问题。尽管如此,同企业管理的全局、企业与外部关系等有关问题还没有在管理会计体系中得到应有的反映。这个时期的管理会计追求的是“效率”(Efficiency),它强调的是把事情做好(Doing Thing Right)。

2.追求效益的管理会计时代(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进入到所谓的战后期,这时的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为现代管理科学所取代。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在理论上起着奠基和指导的作用,在方法上赋予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使其面貌焕然一新。

在20世纪50年代,为了有效地实行内部控制,美国各大企业普遍建立了专门行使控制职能的总会计师(Controller)制。1955年美国会计学会拟定计划,对施行控制最常用的成本概念加以明确。在1958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又以管理实践中的各种管理会计方法为素材,对其本质意义和使用方法作了说明。在该份报告中明确地指出了管理会计基本方法即标准成本计算、预算管理、盈亏临界点分析、差量分析法、变动预算、边际分析等,从而奠定了管理会计方法体系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电子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管理会计的发展,产生了“业绩会计”和“决策会计”,从而使管理会计的理论方法体系进一步确定。到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学术界对于管理会理论体系的研究可谓达到了高峰,仅以成本(管理)会计命名的专著和教科书就有近百种之多,可谓群芳竞香,百花争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穆尔(Moore)和杰德凯(Jaedicke)合著的《管理会计》(Managerial Accounting)、纳尔逊(Nelson)和米勒(Miller)合著的《现代管理会计》(Modern Managerial Accounting)和霍恩格伦(Horngren)的《管理会计导论》(Introduction to Management Accounting)等。这些著作在美国相当流行,被公认为美国各大学会计专业的权威教材。

这个时期的管理会计追求的是“效益”(Effective),它强调的是首先把事情做对(Doing Right Thing),然后再把事情做好(Doing Thing Right)。至此,管理会计形成了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的管理会计结构体系。

3.管理会计反思时代(20世纪80年代)

进入20世纪80年代,由于“信息经济学”(Information Economics)和“理论”(Agency Theory)的引进,管理会计又有了新的发展。但是,面对世界范围内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管理会计又显得有些过时落伍,“管理会计过时了”、“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等呼声很高。

在西方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中,管理会计的研究存在两大流派:传统学派和创新学派。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传统学派指责创新学派理论脱离实践、复杂的数学模型远离现实世界。而创新学派则指责传统学派视野狭隘、观念陈旧、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新经济环境的要求。但“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脱节”是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共同关注的问题,这场纷争促使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进入一个反思期。

4.管理会计主题转变的过渡时期(20世纪90年代)

进入20世纪90年代,变化成为世界经济环境的主要特征。基于环境的变化,管理会计信息搜集的任务从管理会计人员转移到这些信息的使用者,保证了企业能以一种及时的方式搜集相关信息,并据此做出反应。管理会计突破了管理会计师提供信息。管理人员使用信息的旧框框,而由每一个员工直接提供与使用各种信息。由此,管理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的界限将逐渐模糊(Anthony Atkinson,etc,1997)。当然,管理会计也有助于促进企业适应环境的变化。例如,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导致“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管理”的产生,而“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管理”的应用又有助于“企业再造工程”(Corporation Reengineering)的实施,从而推动了企业组织的变革,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这时,管理会计的主题已经从单纯的价值增值转向企业组织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上来。

因此,20世纪90年代可视为管理会计主题转变的过渡时期。

(二)管理会计在国内的发展与研究

1.引进学习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的学术界主要是引进和学习西方的管理会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会计学大师杨时展教授的《从管理会计学看近三十年西方国家会计科学的演变》、《现代会计向传统会计的挑战》;余绪缨教授的《现代管理会计主要特点及其吸收利用问题》、《现代管理会计的形成发展与“洋为中用”》、《现代管理会计是一门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学科》和《现代管理会计中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探索》等,这些文章主要介绍了一些西方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另外,余绪缨教授编著的《管理会计》与李天民教授编著的《管理会计学》这两本教材对中国引进西方管理会计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学术界众多学者纷纷发表管理计的相关文章,如,裘宗舜教授的《企业经济责任与责任会计》以及杨继良教授的《关于标准成本的几个问题》、《会计管理和管理会计》、《浅谈成本分析的传统方法及问题》等,这些文献分别探讨了责任会计以及在中国企业的应用问题,这个时期仍然是以介绍西方的管理会计为主。

2.应用与发展创新阶段

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的管理会计进入了反思与提升阶段。1990年,会计学家李天民教授提出了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观点。孟焰教授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学科。其发表的《论管理会计的规范化》一文提出了管理会计适度规范化的原则,认为管理会计的规范化范围应主要涉及以下一些领域: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体系、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管理会计与其他学科的界限、管理会计教科书内容的规范化等。1992年,余绪缨教授在其发表的《现代管理会计的新发展》一文中提出包括微观管理会计、宏观管理会计和国际管理会计三个组成部分的“广义管理会计”的概念。他还先后发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的主要特点》、《试论现代管理会计中行为科学的引进与应用问题》等多篇管理会计论文。

目前,会计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们对管理会计的一些新领域也进行引进,在引进的基础上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取得一定的成绩,发表或出版了不少相关文献。并且产生了管理会计新的分支,如战略绩效评价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知识资本成本管理会计、行为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社会责任管理会计等。

三、建设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一)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的逻辑起点

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建设,是指管理会计理论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一个逻辑系统。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首先要解决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问题。所谓逻辑起点是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得以存在的切入点,只有选择一个正确的逻辑起点,才能使所构建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诸多要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逻辑严密、内容完整、前后一致的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选择是科学构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关键所在。

关于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学术界至今存在争议,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五种观点。

1.目标起点论

孟焰教授认为管理会计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目标”是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建立的逻辑起点。

2.本质起点论

王棣华教授认为管理会计的理论核心是管理会计的目标,但管理会计的目标是由管理会计的本质决定的,所以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要素的逻辑起点是管理会计的本质。美国会计学家利特尔顿教授认为研究管理会计空间理论结构,应从会计本质开始。

3.假设起点论

孙茂竹教授认为管理会计的信息获取是根据各项客观的经济和会计事项做出合乎情理的判断和解释,在逻辑上是基于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

4.成本起点论

李玉周和聂巧明认为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的最重要的经营活动,成本信息的真实可靠是管理目标实现的基础,认为成本信息的生成维度是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5.环境动因起点论

卢恩平、邢于仓认为环境是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条件和基础,是管理会计产生的土壤。动因是指企业及社会对管理会计工作的需求,是管理会计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环境、动因才是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刘爱东认为会计环境是导致会计发展变革的根本动因,也是会计应用是否具有实效的前提条件。管理会计的环境、动因属于实践范畴,是动态变化的,因此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是动态发展的。

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应当能够反映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与管理会计系统的联系及内在规律,应当具有沟通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功能。因而动态的环境、动因才是导致管理会计发展的根本,应当作为管理会计理论框架构建的逻辑起点。

(二)构建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方法的选择

纵观会计理论发展的历史,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方法主要为演绎法和归纳法,且多以演绎法为主。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应根据国情开辟一个具有特色的研究途径。

首先,在理论学术界以演绎法为主开展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研究。发挥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专长,通过对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总结,比较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会计理论,逐步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与此同时,辅之归纳法。通过对几十年特别是近十几年我国的管理会计实践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将实践中科学的管理会计方法加以提炼,使之上升为管理会计理论,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其次,在实务界,特别是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以归纳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广泛开展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研究。调动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将其日常摸得着、看得见的管理会计方法、实践案例加以整理、归纳,使其升华成为科学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此同时,辅之演绎法,对实践中的管理会计方法、案例进行不断识别、判断,去伪存真,指导单位的经营与管理实践。

四、总结

以上所述,是基于我国目前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客观情况,与我国目前经济转型期面临的巨大压力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提出的迫切要求而确定的。这能够调动理论和实务界两方面的积极因素,有利于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将理论研究成果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研究成果的科学性。缩短我国管理会计理研究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并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建设不仅是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界的重大课题,也是管理会计实务工作者的重大实践课题。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中,应有针对性地解决目前管理会计目标、信息质量特征不够明确;基本概念不够规范等问题,使管理会计研究更贴近实践。理论服务实践、指导实践,实践推动和丰富理论发展。随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和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的需要,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必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参考文献:

[1]费文星.西方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

[2]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8.

[3]李守明等.对管理会计在我国会计实践中应用前景的若干思考[J].中国经济评论,2003(5).

[4]刘爱东,蔡建平.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管理,2007,(2):117-120.

[5]刘运国等.管理会计前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林万祥.中国管理会计的历史演进、现状与未来[J].当代财经,2008,(9):112-117.

[7]孟焰.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8]毛付根.管理会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潘飞.中国管理会计研究如何走向世界[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8,(9):8-15.

[10]潘飞,王悦,沈红波.管理会计经验研究方法述评:比较与借鉴[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7,(2):112-136.

[11]孙茂竹.管理会计理论思考与架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2]王宏.浅谈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实践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3).

[13]余绪缨.现代管理会计是一门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学科[J].会计研究,1983(6).

上一篇:中级会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财会研究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