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体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4 01:56:31

当代体育论文

当代体育论文范文第1篇

本文作者:王传伟工作单位:广饶县第一中学艺体中心

结果与分析

广饶县农民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有必要进行体育锻炼的仅占13.4%,大部分农民体育锻炼的意识还比较薄弱。这种认识与农民受教育程度、农村经济状况、社会发展水平、体育文化氛围和体育宣传活动有一定关系。广饶县农民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调查结果显示,有44.7%的农民每周锻炼次数不超过1次,这部分人由于生活负担重,忙于田间劳作,缺乏时间锻炼;有26.1%的农民每周锻炼次数2次,这部分人群大多数是青年,他们曾有在外打工的经历,受城市环境的影响对体育锻炼有了一定的认识;有29.2%的农民每周锻炼次数在3次以上,这部分人群大多数是老年人,他们没有生活负担,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锻炼来丰富他们的生活。广饶县农民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调查结果显示,有56.3%的人每次锻炼时间在30min以下;有21.4%的人每次锻炼时间在31~60min;有17.2%的人每次锻炼时间在61~90min;有5.1%的人每次锻炼时间在91min以上。结果表明,农民锻炼的次数少,时间短,运动量小,达不到锻炼的效果。2.2.4广饶县农民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场所的选择由表1可知,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首先是晒谷场、住宅区空地;其次是自家庭院、街道;其他依次是广场、花园、学校等。从总体上看,农民体育锻炼主要在露天非正规体育场所进行,在正式的体育场所进行体育锻炼的寥寥无几。这从侧面反映出农村体育场所缺乏,体育设施有限,农村学校、乡镇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所目前完全开放的很少。广饶县部分农村农民在不同季节参与体育锻炼情况由表2可知,农村体育锻炼受季节、气候的影响很大。春季和秋季是农忙季节,而冬季和夏季是农闲季节。79.2%的人选择在冬季和夏季进行锻炼。夏季多于冬季,由于气候寒冷,农村没有室内活动场所,所以夏季锻炼的人比较多。20.8%的人选择在春天和秋天进行锻炼。由此可以看出,春天和秋天锻炼的人较少,这是由农业生产的季节性所造成的。

结论与建议

广饶县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非常薄弱,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男性多于女性,这种人群结构与农民对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农村的生活特色有关。因此,广饶县应该健全组织机构,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积极而有效地进行体育保健知识的大力宣传,以提高农民体育锻炼的自主意识。广饶县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受季节特性影响,农活忙,大多数选择在夏季和冬季农闲季节进行锻炼。农民每周锻炼的次数不超过1次,每次锻炼时间少于30min,运动量不足,达不到锻炼效果。广饶县农民体育锻炼缺乏活动场所,无人组织和无人指导;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主要集中在晒谷场、住宅区空地和自家庭院,基本都在露天非正规体育场所,在正规体育场所锻炼的很少。因此,巧借农民健身工程契机,加大新农村体育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强化农民就近就地健身场所建设,切实解决好农民体育锻炼的健身场地需求。

当代体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体育学;高被引频次论文;学术影响力;引文分析

中图分类号: G 811.6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3022805文献标志码: A

学术影响力评估是衡量国家、科技机构、出版社、科技期刊、科研人员竞争力与发展潜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学术影响力(scientific impact)主要来自同行对科研学术论著等成果的评价,科研主体学术影响的深度与广度主要取决于其研究成果被他人重视、认可和引用的情况[1] 。

文章的被引频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某项研究工作的关注程度,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规模及该文章在其研究领域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因此,在目前的研究评价中,越来越多地倾向于采用被引频次来衡量论文的重要性[23]。高被引频次论文常常表现为该论文研究内容是某一时期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质量水平往往也较高[4]。换言之,论文被引频次是评价论文质量的一种更直接的定量指标[3],是反映其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标志。

本研究通过对中国体育期刊中高被引频次论文的分析,试图对国内体育学领域研究的论文、期刊、学者、机构、年代的影响力分布进行评价,由此来反映体育科学研究重点领域的热点和发展状况。为体育科研工作者、体育期刊等把握体育科研的动态提供参考。

1数据收集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收集

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的学术文献数据总库,在该数据库标准检索界面的主题栏中,输入“体育”“运动”和“心理”等关键词,然后点击“被引频次”排序后,删除非体育论文,截取排名前60名,共计62位篇被引频次的论文作为分析对象。

1.2数理统计

1.3文献计量学引文分析

采用文献计量学引文分析的方法,对高被引频次论文进行比较、归纳、概括,并结合其被引频次的高低分析其热点研究领域、作者、单位及期刊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以此来评价其在体育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2研究分析

2.1高被引频次论文排序

在评价科研人员的绩效和学术影响力时,评价学者其最有代表性、质量最高的学术论文,统计高被引频次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一指标可以集中反映某科研人员代表作的学术质量和数量的情况。对高被引论文的研究可获得体育学文献及学科最有价值、高影响力研究主题的重要信息,高被引论文可作为体育学的“经典文献”。

2.2从主题时段分布看体育科研的发展历程

高被引频次论文的刊登,说明其研究的时段有新的学术研究出现,或者在其领域的研究有新的突破。图1是15年(1994—2008年)62篇体育学研究领域高被引频次论文的发展轨迹。按年份考察,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1994-1998年,高被引频次的论文篇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1996年,体育学被列为一级学科。1997年,确立体育学下设4个二级学科。这一变化,对体育学的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越来越重视,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越来越强。由此,推动了城市社区体育锻炼的研究。这一时期,论文的主题多是关于学校体育和城市社区体育的研究,相关的论文有8篇。第2阶段1999-2004年,高被引频次的论文呈快速增长阶段,其原因有2个:新世纪的到来,对未来体育发展的预测与展望;受到申奥的影响,相关主题的论文有15篇。第3阶段2005-2008年为平稳发展期,其原因与期刊的被引半衰期有关。期刊被引半衰期是指指期刊在统计年被引论文数量的最新一半论文的时间跨度,即该刊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全部次数中,较新一半的引用数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累计达到的。也就是说,最新发表的论文总是引起最多研究者的关注和引用,时间越长,人们对其关注度就越弱。学术论文的被引率与时间是反比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期刊半衰期中。据研究表明,体育学期刊的被引半衰期是4.95年。体育学属于新兴、交叉及应用型学科,属于成长中的学科,学术研究成果尚在积淀过程中,研究热点持续时间短,变化速度快。第3阶段,研究人员需要了解国内体育学科发展态势,预测和展望新的研究热点[5]。

2.3.1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学校体育改革展开和深化的。高被引论文中对学校体育发展方向及现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1998—2007年,共5篇。其中曲宗湖的《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思》对该研究方向具指导意义。刘一民的《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最早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了调查依据。最近的一篇是刘海元的《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为阳光体育运动这一新的热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教学与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98—2006年,数量为9篇,高居各研究方向首位。其中毛振明的《体育教学模式论》、蔡军的《现代体育课程及其发展趋势》,早在1998年阐述的观点,为体育教学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最近的一篇是邱丕相的《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说明研究者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设置及教学的重视。

随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不断发展,该领域的研究也很广泛且持续,高被引论文分布于1998—2006年,共4篇,其中1篇被引次数比较靠前(表1序号13),还有1篇的刊登年代比较近(表1序号29),说明该领域的研究有所进展。范立仁的《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表1序号3)反映出该研究方向的受重视程度。

2.3.2大众体育

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随着各方面对全民健身重视的不断加深,也开启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热潮。其中,对现状、发展战略及相关基础条件研究的高被引论文居多。张发强的《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被引频次高,居所有文章的首位,超过600次,其权威的现状数据和代表国家体育总局对全民健身工作的政策导向,无疑为该领域研究确定了方向并提供依据。在社区体育方面,高被引论文中的6 篇中有4篇出自王凯珍或有其参与的论文,跨度从1994年至2004年,多年坚持不懈的研究,奠定了其在社区体育领域的权威地位。此外,休闲体育、农村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也受到持续的关注。总体来看,大众体育方面高被引文章都出现在2004年之前,也可从侧面说明研究近年来先有重大的突破,从而引发新的研究热点出现。

2.3.3竞技体育

近年来,竞技体育领域中最大的研究热点是核心力量训练,王卫星的《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发表于2007年,被引次数为275次。

从虞成干的《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围绕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和体制的研究一直是热点问题。后备人才的培养方面共有3 篇(表1序号25、34、44),时间集中在2002-2004年,结合我国近3届奥运会的突出成绩看,此阶段的研究反映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趋于成熟。

专项方面的研究集中于篮球和网球。篮球的2篇高被引于2000年和2001年,说明对篮球的研究受到了持续的关注;网球的高被引于2005年,则说明其已经成为热点。

2.3.4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张力为发表于1995年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综述)》为最早的,也是被引次数最多的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的论文,任未多的《身体活动与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也具有很高的被引频次。此类文章的特点是发表年代较早,均为综述性。而蒋碧艳的《上海市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因最早运用心理学研究方法进行锻炼心理关系的分析,而具有较高的引用频次。

2.3.5体育经济

体育经济高被引频次的论文为体育消费和体育旅游。体育消费的文章均发表于1999年,被引频次均居前列,反映出体育消费是体育经济研究的核心和切入点。体育旅游的文章均发表于2002年,被引频次也很靠前,是体育经济研究中的一个持续热点。

2.3.6运动人体科学

2.4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

2.4.1多数为综述性和评述性的文章

综述性文章是对一定时间范围内某一学科和领域的有关原始文献,进行系统地、全面地调查和整理归纳、分析、对比后综合而成的一种前瞻性文献,是科研工作者了解研究动态的一种重要文献源[6]。高质量的综述和评述性文章能够提供本学科或某个领域的研究发展状况、研究热点、今后发展方向等重要信息,是极为宝贵的文献资料。许多研究表明,综述和评述性论文由于其知识覆盖面广、信息量丰富等特点,最容易获得较多的引证[68]。一般而言,某一研究领域最早的成果也多以综述或评述的形式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反映在体育领域中的研究引证中。本研究中列出的62篇高被引论文中,约60%为综述性和评述性的文章。

2.4.4多为体育人文领域的研究

高被引论文中体育人文方向研究所占比例高达80%以上,其原因有三。1)随着体育逐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相应的研究涉及到文化、经济等领域。2)我国的体育科研人员中,科研院所的专职科研人员比例远远小于学校体育教师,因教师的工作性质和学校的科研条件等因素,致使他们更多地去从事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等偏人文方面的研究。3)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很多重要观点的支持均脱离不了本研究领域中最早的综述和评述性文章。

2.5对高被引时间的分析

学术研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若某领域高被引频次文章发表的年代久,说明没有重大的突破,如“体育经济”和“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若年代近则说明有新的方向出现或有重大突破,如“阳光体育”和“核心力量”等。对于新兴的超前性的研究领域或热点,由于引用存在滞后期,虽然近期被引次数并不一定高,但是对以后研究的指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2.6从学者单位看机构学术影响力

从表1作者单位看,北京体育大学12篇;首都体育学院9篇,国家体育总局4篇,上海体育学院4篇,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4篇,清华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浙江大学分别为2篇,其他机构各为1篇。从前3名说明,拥有一流的学术机构必须有一支相对稳定且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研究学者群体;所以体育学机构应加大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力度,巩固专家学者群,并不断挖掘新人,以此来推动机构的学术影响力广深发展。

2.7从期刊分布看学术影响力

62篇高被引频次的期刊有15种,其中:《体育科学》26篇,约占41.9%;《北京体育大学学报》9篇,约占14.5%;《体育学刊》7篇,约占11.3%;《体育与科学》5篇,约占8.1%;《中国体育科技》《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各2篇,各约占3.2%。《体育科学》发文26篇排名第一,遥遥领先其他期刊,说明其学术成就和学术影响力了远远高于其他期刊。在15种期刊中,包括非体育期刊《心理科学》《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旅游学刊》在内,均为核心期刊。说明要想成为优质期刊,拥有高被引频次论文学者群,对提高期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会产生积极影响。

3研究结果

本研究通过对高被引频次体育论文的分析,反映了体育科研领域15年来的学术动态和研究热点,同时也反映了论文、作者、机构和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1)高被引频次的论文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是1994—1998年,为逐步上升期;第2阶段是1999—2004年,为快速增长期;第3阶段是2005—2008年,为平稳发展期。

2)高被引频次的论文中:学校体育24篇,占38%;大众体育15篇,占24.1%;竞技体育10篇,占16%;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5篇,占8%;体育产业与经济5篇,占8%;运动人体科学3篇,占5.2%。

3)综述性和评述性的论文有37篇,占60%;体育人文方面的论文49篇,约占80%。

4)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力的机构是北京体育大学,12篇;首都体育学院,9篇;国家体育总局,4篇;上海体育学院和华南师范大学,各4篇。

5)高被引频次的论文共发表在15种期刊上。具有较强学术影响力的期刊是:《体育科学》,26篇,占41.7%;《北京体育大学学报》,9篇,占14.5%;《体育学刊》,7篇,占11.3%;《体育与科学》,5篇,占8.1%。《体育科学》的发展遥遥领先其他期刊,说明其具有很高的学术成就及学术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金碧辉,汪寿阳,任胜利等.试论期刊影响因子与论文学术质量的关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0,11(4):202205.

[2]张玢,杜建,王敏,等.评价学术影响力的引证分析指标研究综述[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 ,31(12):4146,88.

[3]孙书军,朱全娥.内容质量决定论文的被引频次[J].编辑学报,2010,22(2):141143.

[4]Aksnes D W.Characteristics of highly cited papers.Research Evaluation,2003(12):159170.

[5]白云.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被引半衰期分析研究 [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38(4):127130.

[6]周全.论科技期刊刊发综述性文章与影响因子的关系[J].现代交际,2009(11):135136.

[7]黄青,冯有为.综述论文与学术期刊影响力[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6):11301131.

[8]丁佐奇,郑晓南.中药类高被引论文的学术特征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3):380384.

[9]崔建强,刘文娟.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学者学术影响力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 ,30(12):2731.

[10]赵丽红.基于高被引论文的情报学研究现状分析[J].现代情报,2008 (12):157160.

[11]孙向荣.图书情报学高被引论文的确定与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11(6):2534.

当代体育论文范文第3篇

1 认识观的转变

体育的功能具有多因素,如健身、健美、医疗保健、延年益寿的生物功能和教育、政治、经济的社会功能 。其价值不仅是为了健康、娱乐,或为升学、就业作准备,而是为了人的一生作准备。因此,应根据体育学科 特点,从知识、技术的传授,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中 ,不但要强化体育知识,还要注意社会知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使学生的知识达到广、博、精、深,为未 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不仅要教会 学生学会知识、技术、技能,还要教会学生会学习;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生存。要注 意培养“学是为了用”的观点,努力创设学生动脑、观察、练习、创造的机会,充分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作用, 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服务。

2 教师观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因素。在其他学科中,随着学科内容的更新发展,从事这门学科的教师都要进 修和培训,学习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如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学、心理学等。然而体育教师的继续 教育却很少有机会“充电”,通常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体育教师,二十年前学习的知识至今还能完全胜任现代 教学,这在知识更新如此迅速的年代,怎么能相适应?其结果必然导致体育教育落后于现实。体育教师既是脑 力劳动者又是体力劳动者,他们并不是社会世俗偏见认为的“四肢发达,体育论文tiyulw。com头脑简单”。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不 能只满足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应形成多层复合结构:(1 )掌握有关当代自然和人文两 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并能熟练运用。

(2)更多地了解和熟悉信息科学、生命科学、

当代体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类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原因分析;课程设置;改革构想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037-02

我国体育类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时间一般长达2~3学期,占整个培养周期的1/3~1/2,在课程设置上占有极大比重。学位论文写作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可以充分体现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检验其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衡量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和培养水平。[1]

一、目前体育类硕士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

一篇好的学位论文的标准应当是:选题好;观点鲜明正确;资料新颖翔实;逻辑结构严谨;结论有说服力;格式符合要求;文笔流畅,语言水平较高[2]。笔者检索研读了体育教育、体育训练、体育人文、社会体育、传统体育及体育管理等体育类专业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近十年来的500余篇学位论文,发现存在以下诸多问题:选题陈旧雷同,内容缺乏新意,与现实社会与自身就业需求相距甚远,选题的难度没有结合自身水平,导致对研究的问题分析论述不够透彻深入;总体质量和学术价值不高,没有实用和后续研究价值;文字表述不够严谨,病句和错别字常现。

二、原因分析

通过对华南师大体育学院和广州体院230名体育类专业硕士生的访谈及问卷调查,超过八成受访对象认为影响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是:硕士生对学业的态度、就业取向及是否制定学业规划;学校是否开设研究方法及论文写作相关课程;导师的指导能力和责任心;学生的高中作文功底;校园的学术研究氛围。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硕士课程科目设置不科学,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脱离学生实际需求,很难吸引学生兴趣,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学术硕士的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3个学期,约占总培养时间(三年制)的一半。[3]而本科教育没有开设的体育研究方法类课程,是硕士生最急需学习的课程,但大多数学校到研二才开设,错失研一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时机;而且教学中往往只注重讲解介绍,缺少实战训练。体育论文写作课程至今各校都没有开设,虽然每个学生都有导师,但导师往往同时带十几个,甚至二三十个硕博士,每个学生每学期平均见导师的次数不过2~3次,见面时间累计不过几小时,导师不可能具体指导每位学生的小论文写作。调查中还发现,大部分体育类专业学生的高中作文功底都不太好,各校本科阶段又没有开设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课程,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选题、检索、编写调查问卷,学士学位论文抄袭拼凑严重。到了硕士教育阶段,学校还是没有论文写作课程,硕士生仍然得不到论文写作的实训培养。少数高中作文功底好又愿意钻研、不断尝试小论文写作和投稿的学生,进步会显著些;大部分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实际上没有提高,到硕士论文开题时还是无从下手,只能拼凑过关。欧美的高等学校在本科低年级通常开设必修课“科学研究方法”[4],而我国的本科教育中没有开设该课程,研究生教育也到研二才开设。丁英宏等2001年就发现缺乏科研方法知识和训练是导致国内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5]。可见十几年前就存在的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难怪中国难出大师,研究生的就业难于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机制和课程设置到了不得不改革的时候。

三、体育类硕士课程设置的改革构想

1.开设学业规划课程。研究生在2~3年的时间里要完成各科课程,提高科研与论文写作能力,撰写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合理而科学的学业规划尤显重要。调查中笔者发现,每年5月研究生复试基本结束,直到9月入学的这段期间,考研学子多是在旅游娱乐或兼职打工,开学后学校也没有引导要求学生制定学业规划。在整个研一、研二中,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不能从开设的课程中得到提升。到了研三,又要忙于求职、面试、实习、考公考博、出国等。论文虽然在研二开题,但实际上并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仔细研究,严重影响了学位论文质量。少数学霸虽然提前完成了论文,但因课程、开题和答辩时间安排固定,也不能提前毕业。因此,建议各校在硕士生入学初期就开设学业规划指导课程,让学生可以规划自己未来3年的学业发展,合理有效地安排学业计划。实行弹性学分制,每个学期都可以开题和答辩,让一些优秀学生可以在2~3个学期内选修完全部课程,同时可以在第二学期开题,第三学期完成论文答辩提前毕业。

2.增设论文写作课程。创新的前提是具有良好的研究方法和能力,因此“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应提到第一学期开设,着重培养学生文献检索、研究课题及研究方法选定、调查问卷编写、SPSS应用等的实际科研能力。课程设置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按学生需求设课,增设能提高学生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论文写作”、“专业英语”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研究方向和兴趣爱好自主选修相应课程。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学术硕士教育的重中之重,体育院校应针对学科特点,在研究生教育的第一学期增设论文写作必修课程,而且开设2学期60学时以上。论文写作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经过几十篇小论文的历练,研三很难高质量完成数万字的学位论文。现在各校在大一开设的大学语文,实际早已变成了高四语文,笔者认为最应该改成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提高本科生的论文写作能力,改变学士学位论文抄袭拼凑普遍的现状。

3.改革课程教学模式。目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陈旧,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仍然沿袭本科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完全违背了培养研究生探索创新能力的本质。学校应灵活设置专业课程,建立以课题为导向的研究式教学模式,教师应该通过提出不同问题和大致的框架、思路,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式、研究式自主学习,带着问题进行学术探究。

4.大力开展学生学术交流活动。学术交流活动是学生接受创新思维有效和重要的方式。学术活动的作用是单纯的课程学习所不可替代的,也是学位论文研究所必须的条件。[2]学术活动的形式相对比较自由,但对学生的知识扩充,了解学科前沿动态以及发现问题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建议各校充分发挥学术报告的作用,把学术活动设为特殊的课程,给予相应学分。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举办学术报告,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建立研究生学术网络论坛,定期举办学术沙龙和模拟辩论会。大力鼓励跨校、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以课题小组形式通过互相探讨,取长补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学科背景的学术交流,可以让学生拓宽视野,了解最新科研动向,增加知识储备,为确定学位研究课题提供参考。

各校应定期举行多种主题的学术论文讲座和写作竞赛,评选奖励优秀论文。学校要出台导师指导时间与工作量及工资挂钩的制度,确保导师增加对每个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及论文写作的指导时间,致力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和学术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方艳.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3,(l):114-116.

[2]甘国强.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3,(l):136-139.

[3]王嘉毅,陈富.硕士生课程设置及实施中存在问题探析――以甘肃为例[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4):72-77.

[4]续润华,李建强.美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0,(l):21-24.

[5]丁英宏,胡玉峰.试论加强研究生科研方法教育的重要性及内容[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l):21-24.

当代体育论文范文第5篇

任何课程的学习都需要浓厚的兴趣做基础,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大部分人对于体育锻炼是抵触的,因为人有一种惰性心理,这是人 的本性使然,正因为如此,每次体育课上都有一些学生会偷懒,不愿意锻炼,想法设法少运动,归根结底是对体育教学没有兴趣。要想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激发学 生的兴趣可谓是主要途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职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激情和活 力。有了强大的学习动力,即使再累的体育锻炼,学生也会感到轻松。为此,体育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去把握。

1.1 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思想,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传统的体育教学大都是以教师为主导,围绕着体育教材来开展,这样,教师教得比较辛苦,学生也感觉乏味没有兴趣,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低下的,没有效率的。而新 的课程改革强调要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学生为发展的中心,将学生放到重要的 位置来看待。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程改革的思想观念为指导,用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得到应有的锻炼和发 展。为此,教师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要正确看待学生之间的合理差异。学生因体质、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会在体育技能的接受程度上存在差异,教师要能够正 确对对待这些问题,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要关注学生的需要。每一位 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需求是不同的,教师要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基础,不断创造条件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广大学生都能够有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积极投身于体育 活动中,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1.2 积极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

良好的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为学生营造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使学生喜欢体育, 愿意上体育课。这就需要体育教师采取各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排球运动这一内容时,教师如果机械地让学生做动作,会使学生 感到枯燥,没有兴趣,而教师如果在教学之初,用绳子绑住排球,让学生两个人一组进行一个投一个躲的游戏,会使学生在游戏中练习步法并产生体育学习兴趣。

1.3 经常鼓励学生,使学生树立学习体育的信心。

对于体育学习,学生除了要有浓厚的兴趣以外,还要有信心做支撑,这是体育学习的保障。学生对于任何课程的学习都需要教师的鼓励,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 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多鼓励和表扬学生,让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始终保持旺盛的状态。学生在体育的学习和锻炼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 情,这时,教师要教给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要寓情于教,及时鼓励。当学生对于一些体育技巧的练习感到吃力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适当扩大,多激励、少批评。学生只有在教师的表扬声中才能进步得快、提高得快。

2 教师观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因素。在其他学科中,随着学科内容的更新发展,从事这门学科的教师都要进 修和培训,学习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如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学、心理学等。然而体育教师的继续 教育却很少有机会“充电”,通常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体育教师,二十年前学习的知识至今还能完全胜任现代 教学,这在知识更新如此迅速的年代,怎么能相适应?其结果必然导致体育教育落后于现实。体育教师既是脑 力劳动者又是体力劳动者,他们并不是社会世俗偏见认为的“四肢发达,体育论文tiyulw。com头脑简单”。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不 能只满足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应形成多层复合结构:

2.1 掌握有关当代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并能熟练运用。

2.2 更多地了解和熟悉信息科学、生命科学。

环境科学等知识,了解体育教育对社会、人类进步的人文价值,从社会发展来揭示、认识学生素质发展的规律 性;提高人际交往中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外语能力,具备计算机一般知识和操作技能。

2.3 对学科专业 知识和技能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教学,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和整个教学进程状况。应注重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现代教学手段及教学科研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研究,每学期都应写一些科研论文。教 师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像心理学工作者那样,发现学生心灵的奥秘,捕捉学生内心的感受,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建立起高尚美好的情操。

当代体育论文范文第6篇

物理学已完

***中国免费论文网-免费论文|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资料|专业论文:/

电子机械13民法33通信学4统计学完文化战略3

农林学完新闻传播5法学理论22

**论文网在线-论文,免费论文,毕业论文,医学论文,职称论文

www.51lun-/

**中国51在线免费论文资源下载网-各专业毕业论文,奥运会论文,2009各..

**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格式,中国论文网,免费论文网/

*****(/)

***体育论文-教育教学论文-中教网:/Jylw/Sxlw/

**/一级

[工程材料论文]第一页

行政法17

(***)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格式,中国论文网,免费论文网

数学论文2[人力资源管理2管理论文2

国际贸易149由后到前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免费论文,毕业论文,各专业论:/

国际金融完

护理427由后到产前

管理体制7

历史学9

外汇11

审计2

政治其它相关7中间

民主制度完

医学28

经济理论8

平面设计室内设计5从后到前网站设计完

市场营销10

农村研究22

现当代文学2

(五)考核标准没有严格区分

新《规定》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公务员考核是指对非领导成员公务员的考核。对领导成员的考核,由主管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虽然该条款规定了领导类与非领导类公务员的考核,但没有对非领导类公务员中不同工作职位的人员采用不同的标准考核。比如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和司法类的公务员工作性质、工作要求和责任大小都不同,对他们的考核采用同样的标准显然不合理。

(六)公务员的考核救济制度不完善

新《规定》第十四条:“公务员对年度考核定为不称职等次不服,可以按有关规定申请复核和申诉。”该条款规定了不称职公务员有权提出复核和申诉,加强了对考核中公务员的权力保障,但对其他等次的公务员却没有规定有这项权利,如被评为基本称职的公务员对考核结果有异议,自认为工作认真,完全达到称职等次,那么他的权力就难以保障。

三、完善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对策探讨

(一)科学设计考核指标体系,并尽量具体化、数量化

首先,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制定职位说明书,使每个公务员都有明确的职务、责任、权力和应有的利益,为公务员考核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对定性的指标尽量进行量化。将德、能、勤、绩、廉五个大指标根据工作和任务的实际给予细化,达到可操作化的程度,同时确定考核指标的权重,以体现以实绩考核为主的考核思想。例如:“能”这个指标可细分为专业知识、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谈判技巧、上进心以及其他专业技能等,再对各小指标进行相应的行为描述,可参考法国记分考核方法,通过与实际情况相比较给定合适的分值。考核标准量化后,在考核中既容易掌握,又便于分出高低,避免了单凭主观意愿给被考核者评定等级。

(二)适当增加考核等次,完善激励机制

我国公务员考核结果分为四个等次,大多数人都集中在称职等次上,优秀等次的人员一般都按照所给比例确定,基本称职和不称职两个等次的人员所占比例很小,不能反映我国公务员实际情况的复杂性,考核结果的激励功能也难以全面体现。对此建议在优秀与称职两个等次之间增加良好等次,来区别称职人员中一部分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都比较好的公务员与一部分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都比较差的公务员,做到考核结果的公正、合理,进一步完善考核的激励功能。

(三)考核确定的优秀人员比例应与单位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挂钩

笔者认为,新《规定》中无条件地规定了各个参加考核的机关单位优秀等次人员的比例,为机关单位不管工作优劣,一律按人数分配指标提供了法律依据,这明显背离了考核的目的,削弱了考核的效果,因此,笔者建议考核确定的优秀人员比例应与单位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挂钩,即先制定本部门的总体目标,然后按照本部门总目标的完成情况确定适当的比例。比如,较好地完成了或超额完成了总目标的单位,可按20%的比例确定优秀人员,而没有完成目标的单位只能按10%或更低的比例确定优秀人员,这样能达到奖优罚劣、评先促后的效果。

(四)强化绩效考核结果的使用,使考核结果的运用与考核目的相符

我国公务员考核的根本目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客观公正评价公务员工作态度、工作状况和工作绩效,判断其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二是为公务员的奖惩、培训、晋级增资提供依据。三是培养、发掘优秀人才。目前,我国公务员的考核结果主要应用于人员的升、降、奖、惩,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发挥了激励竞争的作用,但要注意考核的目的不光只是激励人员,如果考核结果不能有效转化为对公务员的进一步培养、发展的途径,那么考核的激励、竞争作用会变得没有意义。因此,考核结果的运用要与考核的目的相符,不仅要切实与薪酬、晋升、培训、奖惩挂钩,还要与公务员的职业发展相联系,让公务员在为组织作出贡献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我实现感。

(五)实行分类考核制度

分类考核就是对不同类别的公务员,在坚持考核标准的前提下,按照职位分类所建立的岗位职责规范进行有针对性的考核。分类考核一般包含两个方面,第一,对领导成员和非领导成员应分别考核,这一点新《规定》第二条有明确规定;第二,按照职位特点,对从事专业技术、行政执法及司法工作的公务员,除运用基本的考核方法外,还要采取相应的补充办法。由于我国公务员范围较大,涵盖面广,采取通用的考核方法,很难做到准确和科学,因此,在强调采用对所有公务员普遍适用的基本考核方法基础上,还应针对职位的工作情况和特点,对不同类别的公务员采取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补充性的考核方法。

(六)进一步完善公务员的考核救济制度

当代体育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体育领域中的科学研究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向上都有很大发展,本文中笔者以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规律出发,对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及发展态势做一系统的分析,主要探讨了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目前在我国形成独立学科的趋势,对该学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

体育作为一类如此广泛而深入开展的社会活动,存在着众多的现象需要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去解释和控制,研究其中的关系和规律是我们体育科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体育社会心理学为我们认识体育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我国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学科体系中仍然处于边缘的位置,它的发展远远的落后于社会实践的需要。笔者从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入手,探讨了该学科发展的基本间题,并对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目前发展态势做了分析。

1、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概念、研究内容和结构体系

1.1体育社会心理学的概念

国内目前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的概念有如下两种理解,第一种观点认为,体育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运动团体中成员在交往、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以及个体与团体之间的相关系。在这个概念中指出了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团体中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以及个体与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并没有指出学科的性质。第二种观点认为,体育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体育活动中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团体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交互作用的科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这个概念的描述中我们看到研究对象增加了一个方面:即团体与团体之间相互作用,并给出了学科所隶属的科学范畴。从两个已有概念中我们看出双方都忽略了体育中关于人与社会之间互动作用的研究,如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体育中的人与社会文化、社会观念、、体育中人的风俗习惯、时尚流行、偶像崇拜、这些内容同样属于社会心理学研究范畴,但是在以上两个概念的表述中没有包括进去,所以已有的学科概念的内涵不足以说明体育社会心理学全部的研究对象。根据以上对体育社会心理学概念的分析我们进行了如下的界定:体育社会心理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与体育中的人与社会(包括社会成员、群体、社会事物和现象)之间相互作用过程心理现象和行为;它是把人、体育、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用心理学联结起来的一门交叉性学科,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1. 2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内容的结构体系

依据对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概念的界定并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取向,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体系做了如下的构建:

1)体育中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心理活动过程和行为。主要是人际关系的研究,例如体育中的人际关系特点、人际关系模式、竞争与合作的心理研究、个体的社会归因、人的社会性动机和需要等,这类研究是这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起点。

2)体育中群体内部、群体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这是目前体育社会心理学最关往的一个研究内容,包括了和体育相关的各类群体的研究,运动群体、观众群体等。研究它们的群体构成模式、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道德规范、群体中出现的心理现象和行为如社会助长、从众、群体失范等。

3)体育中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作用过程研究。这个方面是研究中比较重要但是却被忽略的一个内容,它包括体育与人的社会化研究,这里面包含了体育与人的自我概念、自我的心理发展;体育与人的社会态度;体育与、体育与社会价值观、体育与民族心理、体育与人的社会认知等。

以上三方面的研究取向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对一个方向的研究往往会影响到其他的研究态势,不同的研究内容之间有着复杂的内部关联。

2、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基本历史发展脉络

实际上有关社会心理学中较早的一个实验研究就是和体育紧密相连的,1897年美国的特里普立特(tripplet)进行了有无其他竞争对手的存在对个体竞赛成绩影响(即社会促进或说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ation)的实验研究是一个典型的体育领域中社会心理学研究,这一研究被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w.allport)认为是社会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他认为只有实验程序被引入有关人类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研究才是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正式出现。这一研究也早已经被公认为运动心理学的发端,我们同样更有理由认为是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源起。随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繁荣,国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体育社会心理学进行正式深入研究,当时主要是探讨运动活动所产生的社会心理效应。到了60年代运动心理学的研 究中体育社会心理学成为了一个主要的课题之一。70-90年代是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和完全独立阶段,1975年美国学者rainer.martens出版了《体育活动的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in physcial activity)主要探讨了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定 义、社会促进、模仿和观察学习、社会强化、社会化过程、人际关系能力、运动攻击、态度、运动人格等;1980年加拿大albertv.carron出版了《运动社会心理学》(ssocialpsychology of sport)一书;1981年美国学者b.3.c ratty出版了《运动社会心理学》一书作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教科书。根据1993年出版的《国际运动心理学研究手册》(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portpsychology)指出当代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领域包括:动机的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团体动力和个体的终身发展,它反映出当代研究的主要方向。这一大段时期内我国的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一直呈现出微弱的姿态被包含在运动心理学中迟缓的发展着。

3、当前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及发展态势,形成独立学科所需要的条件

3. 1目前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状况

当前我国体育领域中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起步阶段,这其中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有1995年由邱卓英、邱宜均撰写的“当代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和主要问题”(武汉体育学院报,1995, 1)一文的发表,该文考察了国际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与发展情况,分析了其研究方法并对未来的发展研究做了预测,没有论及我国的体育社会心理研究;19%年由华东师大季浏博士主编出版的《体育社会心理学》一书,系统的介绍了国外关于体育中运动团队的社会心理研究,丰富翔实的阐述了国外当时前沿的研究成果。2002年由马启伟,张力为合著的《体育运动心理学》一书中用了一章的内容介绍了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这三者的研究文献对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是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中有重要意义的标志性事件。虽然有了以上重要研究文献发表,然而有关的后继研究却仍然不多,笔者查阅了1998年以来几类体育学术期刊中有关社会心理学的学术文献,其基本情况如下:

由表1看出,1998到2002年的五年时间里五种刊物中有关社会心理的研究文献数量很少,甚至达不到一年一篇的水平,但从2003年开始《体育科学》和《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分别有四篇和三篇与社会心理学相关的文章发表。从发表文章的内容上看总数17篇中有8篇是针对体育与不同群体心理健康方向的研究,其余的分别是关于体育交往,学生体育兴趣,心理能力与心理发展等方面的研究。颜军在“1990 - 2001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一文中统计得出:10年间运动心理学论文中有82篇是与体育社会心理学相关研究,占运动心理学论文总数7.7% 。由此看出目前我国体育论文中涉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所占比例很小,而且多为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体育与群体心理健康,体育与心理发展,心理品质等;缺少对竞技体育团队的研究,包括团队的结构模式与凝聚力、内部的竞争与合作、团体的社会心理效应等;运动员的个体归因,社会态度;体育领域中的社会行为的心理学研究,球迷骚乱、偶像崇拜、危害竞赛的公正的集群行为、失范行为,体育对个体的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体育与社会心理的交互作用过程,体育与社会的价值观念等。从论文的质量上看,深入系统的研究少,和当前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展结合的不紧密,对国外的先进的研究介绍的不够,停留在较浅的阶段,但这已经推动了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讨论体育领域中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不能不提到1999年10月在武汉召开的第三届亚太地区体育运动心理学会,这次大会的论题之一就是“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可是在随后的儿年中相关的研究文献仍然很少,而且没有太大的突破性发展,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仍然是处干迟滞状态,但是我国已有的研究和当前体育发展形势无形为其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3. 2形成目前发展迟缓态势的原因

1)我国学术研究者没有关注这一新兴学科,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认识不足。这同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社会心理学在我国尚没有取得学术主流地位。

2)高素质研究人员的匾乏。最具研究实力的专业社会心理学工作者很少主动介入体育领域中的研究,而专门的体育工作者又缺乏必备的深厚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知识和科研方法。

3)已有的研究结合实际的基本论述较多,缺少深入的基本理论研究,影响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还没有经历学术争鸣和探讨从而达成学术共识。已有的研究多数集中在体育领域中的个体和群体心理的心理健康、集群行为上,缺少体育与社会认知、体育中人际关系、体育文化活动与社会心理、体育人口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研究。

4)研究方法单一,缺少科学的实验工具和方法的使用,文献综述、经验概括较多,对比研究、严谨的调查研究、实验性研究不足。

3. 3体育社会心理学形成独立学科需要的内外部条件

体育社会心理学科的出现由三个原因决定:社会中体育实践活动的发展,相关母系学科的发展,研究人员的关注视角。据此,我们得出该学科的所需要的独立条件,外部条件:社会发展对解释和解决体育领域中新现象、新问题的学术研究的渴求增加,从而加大投入来推动;与体育社会心理学密切相关的学科的充分发展,社会心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等等;研究的人力资源队伍增强、研究内容的充分深入、研究方法工具的专门化等;产生了相关的社会制度来支持并得到应有的学术关怀。内部条件:学科自身发展的基本理论进一步拓展;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新问题增多致使研究的内容广泛而深入,并有相当的量的积累和质的提升,形成了一个研究领域的群体活动;研究方法的完善和个性化。一门学科独立的标志是有经典人物、经典文本、经典事件,并形成了一个新的完整的研究领域,目前我国该学科的研究中还未出现如此局面。

4、结束语

当代体育论文范文第8篇

本学期的各项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回顾一学期的工作,产生了很多的感慨,现在对本学期的工作做一总结,以期激励和警醒。

本学期我校艺体组在学校的直接领导下,通过全组教师的共同努力,艺体科目的教学教研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科研氛围越来越浓厚,全组教师的自身修养及理论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回顾本学期艺体组的工作,在平稳中发生着变化,在理性中绽放着激情。

一、重视常规工作,回归理性教育。

通过在管理方面不断地实践总结,艺体组依据学科多,专业强的特点,本期继续采取了加强备课组的分层管理方式。充分利用好每周半天的教研活动时间,教研的效率明显提高,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备课组内的教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富有实效,本学期艺体组积极响应学校教研室的号召,使得教研活动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即理论学习-任务布置-问题研究-集体备课的四步曲教研模式,各位教师在其中都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气氛和谐,效果明显。

我们的体育组,在骨干教师的带领下,会同新教师的超前思维,使得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在课内课外的各项活动中不仅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也学到了过硬的体育技能,培养了意志品质和团队精神,使体育课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一门艺体学科。

我们的音乐组在本期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为教学主要目标。素质教育并不仅是唱歌跳舞的教学,而是对学生思维品质、意志品质的教育。

美术组本期在加强美术课堂教学的管理的同时,积极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美术组本期的教学活动也一改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一方面把活动游戏引入课堂,另一方面突破教室的束缚,增加室外写生次数,充分利用校园这个大环境,组织学生观察实践。

所有的学科组都根据学校制定的小组互助教学的课堂改革模式进行了探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下一步更好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转变观念,积极开展课外兴趣小组的辅导

本学期,我们分学科组建了全校范围的田径、篮球、乒乓球、足球、器乐、声乐、舞蹈等兴趣活动小组。各位教师根据自己负责的项目制定了具体的辅导计划,按计划辅导,使小组活动经常化,既提高了学生的专长水平,又避免了“临阵磨枪”的被动局面。受到学生的欢迎,也为提高学校的艺体水平打下了基础。

三、积极发挥学科优势作用

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本组各学科教师除完成好教学工作外,还积极配合学校中心工作,开展好各种活动,充分发挥了不同学科的优势作用。

本学期,音乐教师认真组织学生的文艺活动,并积极辅导,先后参加了学校教师节文艺汇演,县教师节文艺汇演等多个文艺活动,并有节目获奖。音乐组的老师还参加了全县的音乐集体教研活动,为全县的音乐教学献计献策,贡献自己的力量。蒋玉娟老师在孙秋霞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迅速成长,经过了一个学期的磨练,已经能够适应课堂教学的各项要求,驾驭课堂的能力明显提高。高秀云老师被学校评为“教坛新秀”,并且获得了市级“校园之星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辅导的学生获得市级“校园之星最佳上镜奖”。

美术教师认真辅导有绘画专长的学生,先后参加了校、县多个比赛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另有学生作品在县、市有关比赛中获奖。美术组的老师还参加了全县的音乐集体教研活动,为全县的音乐教学献计献策,发挥自己的能力。本学期,王秀军老师被评为学校的“教学能手”,并且组织了美术组的老师外出进行了写生活动,举办了写生汇报展和迎新春绘画展,不仅提高了自身水平,也为全校师生带来了绘画的艺术美感。

体育教师成功地组织了学校秋季田径运动会,参加了县中学生篮球赛,获得男队第二名,女队第四名的好成绩,全县广播操评比活动获得了优胜学校的荣誉称号。本学期王红梅老师获得“山东省体育教学能手”的荣誉称号;张伟平老师被学校直接确认为“学校教学能手”;张华营老师被评为“学校教学能手”。张华营、项树涛、高红莲老师获得东营市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赵立明老师获得二等奖;王红梅、张华营老师的体育论文获得山东省第三届体育科学大会二等奖,赵立明获得市二等奖,项树涛获得市三等奖。王红梅、高红莲老师还参加了东营市健美操、舞蹈教练员的培训,并且顺利的取得了教练资格证书。高红莲老师还参加了市级体育与健康预防艾滋病的优秀教案评选活动。

另外,艺体组的各位老师还分级部分别组织了适合自己学生的活动,丰富了各级部的课余活动,并配合学校团委、政教处共同举办了第三届“校园文化艺术周”活动,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丰富了校园文化,展现了当代中学生的青春风采。

四、对本学期教研活动的反思

回顾本学期,我们组在全面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中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工作繁重的情况下,如何激发老师们的工作热情,是我们还应深入思考的问题。如何开展学科整合、协调各备课组的关系,发挥所有老师的团队战斗力也是我们需要加强的地方。在教研活动时,还有一些东西流于形式,有些教师处于老好人的境况,不能够把存在的问题真实的体现出来,阻碍了教研的进一步深入进行。对于集体备课做得还差强人意,虽然有一定的要求和形式,但是在落实上还需进一步的深入和细化,使得一些实际问题能够通过教师之间的共同探讨得以解决。

一学期的工作已经走向尾声,伴随着我们学校软硬件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展望下一学期,我们有理由相信多姿多彩的艺体组一定能以更加优秀的表现,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艺体组

上一篇:高校英语论文范文 下一篇:体育科技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