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必修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03-20 05:49:19

初中地理必修知识点

初中地理必修知识点范文第1篇

一、正确认识初、高中地理知识的差异

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内容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穿插简单系统的地理知识,重在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区域的地理特点和差异。而高中地理则以系统地理为主,强调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理解能力,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

初、高中地理不仅存在内容和结构体系的差异,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因教学主体、客体不同也存在差异。

初中地理以读图和运用地图、图表等技能训练为主,从教学方法看,初中地理教学活动通常以具体的地理事实及相关的材料激发兴趣,以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和训练基本地理技能为主要目的,对教学活动控制程度比较高,学生依赖性较大。而高中阶段侧重对学生自主意识和自觉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更高层次思维的积极性、独立性。高中阶段集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独立获取和更新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社会实践和应变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研究性和合作性的学习习惯。

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深化初中地理知识是当前地理教师必须探讨的课题。

二、以高中地理为基础,拓展初中地理知识

立足高中地理教学,夯实初中地理教材中主要知识点,挖掘教材内涵。在高二年级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的相关内容教学中融入我国的人口分布和人口问题,使人口专题的知识形成体系,以分区地理为切入点,融入国土整治内容,这时应适时地把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内容融入教学中。同样,“北方地区”中主要讲述内容在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出现并细化,也可以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农林基地建设放在“北方地区”学习。在中国地理知识基本学完的同时,高中地理必修三也随之讲完,这样既可加深教学内容的深度,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又可以节省高三年级学习必修内容的时间。

三、把握初、高中基础知识的延伸与对接

初中阶段,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点学习得较多,并属介绍性,知识之间联系很少谈及,没有具体的运用,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进入高中,在平时课堂上进行初中知识点深化复习,以此来引出高中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效果是比较理想的。把初、高中的地理知识点有效地穿插起来,形成一线,也为后面学习做好铺垫。

初中地理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单一,只是从某一方面看待问题,而高中地理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不同层次去看待问题,这也是将初中的知识“点”过渡到高中知识层“面”进而形成知识网所必须经过的途径。我们要冲破初、高中地理教材限制,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众所周知,初、高中地理知识难度存在差异,内容多次重复,知识体系不清,学习效率不高,因此,要摆脱初、高中地理教材的前后顺序关系的限制,根据高中学生认知水平深化初、高中地理教材,打破初、高中教材界线构建的知识体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既要横向联系,又要纵向发展,使初中地理知识不断与高中地理教学融合为一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便于提高写生综合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

我们要根据高中文科大部分学生地理基础薄弱的现实,针对初、高中地理教材的特点构建一个新的知识体系,最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不断深化初中地理的学习,并使初、高中地理教材优化组合,让学生知识体系不断完善。

初中地理必修知识点范文第2篇

每年高一学生进入高中地理学习的时候,都感觉高一地理的学习非常困难,这其中有很多原因。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主要原因在于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地理知识未能有效衔接,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先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学生学起来会感到轻松很多,也容易很多。结合高中教学实际阐述高中和初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原则,从学习方法、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习兴趣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课堂教学;方法策略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应该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地理课程相衔接,通过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该描述中可以看出,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教学应该是一个前后联系的统一整体。很多初中毕业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发现地理非常难学,尤其是必修一的学习,无论在学习方法上还是地理知识接受上都无法适应,这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影响了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从而影响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

一、高一地理必须要和初中地理相衔接的原因

1.学生初中地理基础薄弱

很多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一点地理基础知识都没有,在上课的时候感到非常吃力。如在看地图的时候,学生经常说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上边是什么,下面是什么。正常的说法应该是西面是什么,东面是什么,北面是什么,南面是什么。因为地图的判读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但很多高一学生不知道。对于经度和纬度很多同学不知道,在高一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讲到地方时和时区计算时,需要用到经纬度。很多学生在初中没有好好学习地理,导致了这部分知识的欠缺,从而使其进入高中后感到地理学习很难。

2.高中教材结构不合理

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任何一门学科的编排都应该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这样学生便于接受,也符合认知的规律。但目前的高一必修1地理教材,高一第一学期五章内容都是很难的自然地理,从“地球的运动”“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标形态的塑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这几章的学习,要涉及到很多初中地理知识,还涉及到学生的物理学、数学中的立体几何、生物学、区域地理的地图等,有的很抽象、有的规律性很强,这些内容对刚上高一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和接受。

3.教学安排不科学

目前的教学都是以考试为指挥棒。初中中考地理不是必考科目,所以在初中教学中地理不受重视,有的学校初中地理课时少,经常等到考试前发一些地理资料给学生背诵即可,有的学校缺乏专业的地理教师,使用其他任课教师来上地理,导致初中学生对地理知识了解甚少。学生进入高中后,学科明显增多,地理课一般一周只有2课时,而高一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属于理科性质,理解难度大,有限的时间和薄弱的地理基础,导致高一学生的地理学习非常困难。

二、高一地理和初中地理相衔接的教学策略

1.学生学习方法上的衔接

初中阶段所学科目少,教材内容简单,课时多,学生学起来感觉相对容易。同时,初中学生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在学习上主要以记忆为主。进入高中后,学科增多,内容增加,难度和深度增强,加上高一必修1地理偏理科性质,所以学生在理解上感到很难。进入高一后,教师应先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课本上有些知识还应延续初中的学习方法,先记忆,甚至死背。把这些知识点记住了以后再理解。如在学习必修1第三章“洋流”这一节的内容时,洋流的成因、洋流的性质、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及洋流的名称可以让学生进行背诵或者默写。洋流的规律概括为“中低纬度的洋流是‘北顺南逆,西暖冬寒’、中高纬度是‘北半球逆时针,西寒东暖、南半球是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这些规律先让学生熟记,如果学生记不住可以通过画洋流模式图或者默写的方式来加强,至于洋流名称的记忆则要求学生先记住各大洋的名称以及沿岸城市的名称,洋流的名称主要以流经地区命名。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心中有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轮廓图,在做题目时只要把简图画出来,把规律背出来,题目自然就出来了。所以对这部分以识记为主的地理知识,教师还是要延续初中方法。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久而久之就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地理学习自然就感到容易了。

2.教师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高中阶段课时紧张,课堂容量大,有时一节课既要讲课后习题又要讲新课,时间非常紧凑。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习惯,课前的预习、课堂重点听讲、课后的练习以及复习,都与初中有较大区别。首先,要熟悉地理课标和教材,对整个高中地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教学时就会游刃有余,知道哪个阶段讲解哪些内容,讲到什么深度,要求学生掌握哪些,当然,最好对初中地理课标也要进行了解,对初中教材熟悉,这样,就可以把初中和高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更高层次的知识体系,有的放矢,节省教学时间,做到事半功倍。其次,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和调查。考入高中的学生,在初中阶段都是学习的佼佼者。进入高中后,有的还沉浸在考入高中的成功中,有的还在怀念初中,但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学习的好坏在于各自是否进入了学习状态。因此,学生进入高中后,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了解和调查,逐一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进行生活上的关心,使他们从初中顺利过渡到高中的学习。

3.高一教学内容与初中的衔接

高一必修1的主要内容是自然地理,每一章都很难,无论知识点还是课堂容量都与初中不一样。有些地理知识是初中教材中有的,在初中阶段应该掌握的,进入高中后,这些初中知识点会用到,用来理解高中知识。如果这部分初中知识没有学习好和掌握牢固,在高中地理学习中肯定就会有障碍。如在教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一章中的“时区和时差”“昼夜长短”两部分中有关计算的问题。按照正常的备课,介绍经度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1分钟,1个时区相差1个小时,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但在上课的时候,讲到具体计算时,发现学生对东经、西经、本初子午线、把经度换算成时区等知识都不会。这些知识都是初中地理内容,通过了解知道学生在初中地理课没有好好上,有的初中没有正式的地理教师、有的初中地理课基本不上,导致学生对经度、纬度、时区部分的知识都不知道。通过课后及时反思,调整教案,在其他班级授课时,先补充初中地理的知识,然后再教高中的内容,经过这样的补充,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多了。再比如,在学习必修1第三章“洋流”时,有的学生对世界上的大洋名称和分布以及个大洋的轮廓特征不知道,更不知道洋流流经沿岸的地名。所以在学习洋流时,先补充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用多媒体显示世界地形图,带领学生读出大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极大陆,了解各大洋的轮廓特征以及大洋两侧的大陆名称,记住洋流流经各地的地名。通过对初中地理知识的补充,学生的学习会感到比较轻松,理解上也比较容易。

4.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初中学生刚刚进入高中,由于初中很多学生和学校对初中地理不是很重视,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还有的学生对高中地理的认识仅停留在初中阶段的理解上,因此,在学生进入高一的学习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地理。如在讲到“板块构造”部分知识时,比较枯燥。把初中地理上有关“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引入课堂,“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南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一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组合起来,他坚信这不是巧合,便顺着这条思路研究下去,后来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学生很快有了兴趣,然后带领学生看世界轮廓图,继续讲板块构造理论,六大板块的理解就容易了。

三、结束语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高一是关键,而且高中地理中的三本必修课本,两本必须是在高一完成。所以,教师要调查研究学生,分析学生个体差异,把初中和高中教材知识有机衔接起来,降低学生高中地理学习的难度。在衔接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教学机会,促进学生在地理学习能力上的提升,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恰当的教学时机,把初中必要的地理知识给学生进行补习。总之,高一地理和初中地理的衔接很重要,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地理的成败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高一阶段,教师在对初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能否做好衔接,能否正确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非常重要。如果这些工作都做到位,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一定不会感到困难。

作者:陈岚婷 单位:江苏省震泽中学

参考文献:

[1]罗雅晶.新课程标准下初高中地理衔接问题的分析及解决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5).

[2]郑于艺,黄志明.让微课为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润色[J].地理教学,2015,(17).

[3]孙文华,徐强强.地理学思想方法指导下的初高中地理衔接[J].地理教学,2014,(6).

初中地理必修知识点范文第3篇

通过高中新生入学检测来看,学生所学的初中地理知识相对零散,知识不成系统。初中教师的授课方法基本雷同,无非是让学生将课本上的重点内容在课本上按照考试的不同要求用不同颜色的笔画下来,课下进行记忆。由于学生对地理学科学习兴趣不高,为了应付考试他们多将地理复习留到考前突击完成。据问卷调查的统计显示,初中学生对地理学科普遍感到乏味。升入高中后,由于课标规定的内容在难度上不断增加,他们感觉到地理更加难学、不好理解。尤其是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的内容,对于此部分内容的学习,多数学生感觉课本上的知识点较初中课本上的较难,有时明明已经懂了的知识点,在做这方面的练习题时还是不会做。笔者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多年,发现解决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的教学问题对于学生高中地理的学习很重要。

二、重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与态度势在必行

多数初中生认为地理是“副科”,是因为在中考中地理学科的分值比重小,有的省份干脆就不考地理,在八年级就结课了。九年级时为了给所谓的“主课”让位,干脆就取消了地理学科的讲授,即使课程表上有这一科目也没有上,形同虚设,七年级、八年级开设此科也纯为了应付检查。这样一来初中学生就打心底里认为地理是“副科”,家长也不重视,所以学校的地理教师上课也没有兴趣,他们就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对于重点和难点的内容多讲几句,非重点和学生能懂的内容就一带而过了,甚至是直接让学生在书上画,课下让学生自己看一看、背一背。因此,学生对地理学科就更不重视,对考试成绩也不在乎,认为反正分值在总分中的比重也小,学不学习都无所谓。升入高中后,这些没有打好基础的学生再学习高中地理是相当吃力的。对那些八年级就结地理课的学生更是如此,扔了一年的地理知识已经都忘得差不多了。

因此,高一教师的首项任务就是要通过介绍地理课程的学科特点,转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通过讲授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来端正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态度,帮助高中学生快速进入学习地理知识的状态,以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从而为学生下一步升入高等院校奠定坚实的地理学科基础。

三、摸清学生地理基础,因材施教

如实地掌握学生初中地理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十分必要。笔者在上高一年级地理学科的第一节课时,首先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检测,目的就是了解学生对初中地理的掌握情况。最后在课下通过与学生座谈掌握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态度。了解完后,笔者认真地分析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归类。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转变他们的态度。

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可根据高中地理的教学目标要求,引领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进行回忆。由于初高中的教学目标不同,在知识的掌握要求上会存在一定的梯度。所以笔者在讲授高中教材前,会将高中的地理课程标准和初中的进行对比,对相同处且学生已经掌握得很熟练的就一带而过,将时间更多地留给那些初中讲过但是学生没有掌握的内容,以及那些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过但在高中阶段难度系数提高、知识面加深并拓宽了的内容。笔者在备课的过程中,就对初高中地理出入较大的相应内容用不同的符号进行标记,以便在授课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例如,在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中涉及的大洲和大洋、自然环境、世界大家庭三课的知识显得零碎、间断,偶尔又重复出现,学生难形成知识体系。再如,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涉及的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两部分内容,初高中在知识的掌握要求上有很大的不同,高中课标要求深入掌握,对此就要慢讲、细讲、对比穿插讲,让学生对此知识点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掌握。

初中地理必修知识点范文第4篇

一、以试题为“引”,联想知识,回归教材

众所周知,高考试题的命制规律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在复习过程中,同学们已经做了很多题目,如果后期复习中仍埋头苦练,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低效的重复,对成绩的提高不会有太大帮助。这时,同学们应跳出题海,重点整理自己在质检、模拟考和周测时已做过的题目,尤其是注意自己以前做错了的题目,通过对已做题目的归纳与分析,掌握所考知识点,然后以“点”引“线”,最终汇成“面”,回忆相关知识。为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同学们要注意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1.整卷与错题的关系。什么题目最有价值?自己做错的题目最有价值。原来会做的题目做对了,顶多称之为训练;原来不会做的题目现在会做了,才真正体现了自己的进步与成长。在后期复习过程中,同学们要正确处理整卷与错题的关系,把错题从试卷中分离出来,建立错题集,把以前做错的试题转化成自己的学习资源。

2.看题与做题的关系。同学们应该适当减少做题目的数量,代之以看题,做到做题与看题相结合。对自己手头资料上的一些题目可采取看的策略,具体分为以下六个步骤:①想要点,即想答案的要点;②对答案,即把自己所想的要点与题目的答案进行对照;③找差距,即找自己所想的答案要点与参考答案之间的差距;④析原因,即分析两者存在差距的原因所在;⑤理思路,即综合自己的思考与题目给出的参考答案,对答题思路重新进行整理;⑥忆知识,即回忆相关知识,归纳出其可能的命题趋势。同学们在复习的最后阶段如果能学会看题,将会大大提高复习效率和效果。

3.练习与反思的关系。同学们在复习的最后阶段,既要认真练习,又要自觉反思,做到思练结合。对于自己做过的练习题和老师讲评过的试题,一定要进行反思:自己的问题在哪里?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自己得到了哪些启示?我们应切记:老师讲过的知识并不一定是自己的,只有经过自己思考,加以消化、吸收,才会将其真正地变成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以目录为“线”,总分结合,回归教材

众所周知,在高中三年时间内,文科生需要学习5本高中地理教材(包括3本必修和2本选修)和4本初中地理教材,共9本地理教材所涵盖的知识。在后期复习时,内容之多、时间之短,若逐本细读很不现实,如果仓促地读效果也不佳。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回归呢?笔者认为,首先,同学们应认真研究高考考试大纲和近3至5年本省(市、区)高考真题,统计常考点、已考点和命题形式。其次,将高中地理课本划分成三大模块,即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三大块。在进行理论梳理时,不应逐章逐节逐字从头到尾地读,而应翻开目录,先观察每册有哪几章、每章有哪几节。最后,采用回忆法对每节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据高考考试大纲的要求和自己所统计的考点,先回忆每节有哪几个常考点、哪几个重要考点在近几年未考过,再回忆每个考点在课本上是如何分析和推理的。在进行每章节内容的回归时,同学们要尽量多去“想”,宜采用网络法对每章知识点进行书写归纳,而非翻书“找”每个知识点。如果回忆不起来,在哪里卡壳了,就说明在此处存在漏洞,此时就应该及时打开课本,把相关内容再看一看,直到能顺利回忆起来为止。这样,不仅能发现自己存在的知识漏洞,而且复习效率也很高。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必修2课本回归时,首先,同学们可先翻看目录,得出本册书有哪六章。其次,逐章观察有哪些节,并在小本子上将章标和节标绘制成关联图。最后,根据自己所统计的考点,回忆并书写每节中一个个小知识点,比如该册书的第一章所学知识是“人口的变化”,教材所包括的重点内容如下页图所示。接着对人口增长过程及地区差异的成因、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和特点、人口迁移类型和影响因素进行重点回忆梳理。这样知识点的联系和细化能同时兼顾,复习效果较好。

三、以区域为“例”,初高中知识渗透,巩固理论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试题的命制离不开地图。纵观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区域图往往是命题的载体,只有对区域定位准确,才能根据所学理论,解决试题所给区域的相关问题。在对初中地理课本进行回归时,首先,同学们只需对照地图册找到每个区域,对其进行定位。其次,通过所积累的知识回忆该区域自然地理概况(包括气候、地形地貌、植被、水文等)和人文地理概况(包括农业、工业、人口、交通、城市等)。其实,同学们认真思考后可以发现:高中地理是理论,初中地理所介绍的每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是对高中地理理论的具体运用。因此,在回忆每个区域的地理环境概况时,同学们可以将高中地理相关理论串联起来,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该区域某些地理环境概况的成因和分布,同时也可以再现高中理论知识,以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如在回顾“东亚”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分析其季风气候的成因时,同学们可以运用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季风气候形成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如此既可以很好地理解该区域气候成因,达到运用知识的目的,又能进一步回归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相关知识;在分析“东亚地区农业”时,同学们可根据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水稻种植业的相关知识,确定该地区主要农作物种类、熟制及农业生产条件和特点等,同时也巩固了农业区位选择的相关知识。

初中地理必修知识点范文第5篇

一、关于基础知识与知识整合

福建省根据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要求,把高中地理必修I、II、III和一本选修确定为地理高考内容。由于综合性和地域性是地理学两个显著特点,因此初中的地图知识、气候知识是分析地理问题必备的基础知识,为了更好地研究区域特征,还必须调用必要的初中区域地理基础知识。目前我省绝大部分中学在高二进行文理分科,怎样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运筹帷幄高考必备的知识?优化地理教学、处理好基础知识与知识整合突显重要。因此不论在高二的教学,还是在高三复习过程中,都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规律,对课标要求的同类知识、相关联知识、并列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分配课时;充分发挥“先行组织者”作用;注意对各类知识的整合、归纳。这样既符合认知规律、避免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呈现颠三倒四的混乱状态,又节省教学和复习时间,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由于客观原因许多学生初中地理知识几乎为零,因而对高二文科班的学生应先进行初中的地图和气候等基础知识的复习教学,使它们在高二必修三和选修教材的教学中发挥良好的“先行组织者”作用。在教学中应避免按部就班地把初中相关知识讲一遍,需处理好知识的筛选与拓展,如对于地图部分的经纬网、方向、等高线就应拓展讲;关于时间计算内容可与高中地球运动归为一类复习;又如对于具体的地名、物产、工业部门、交通线分布等纯记忆性知识可以少讲或不讲,重点放在如何进行区域特征概括的方法上。再如必修三在高二第一轮教学中,着重解决教材中基本的知识点,但在高三的复习中在简要对知识点梳理后,应重点注意知识点的拓展与迁移。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一课,高三应注意对森林的环境效益的地区性整合、森林破坏与全球变暖等关系的分析;对于热带雨林破坏的原因,高三应将其与其它生态破坏(湿地减少、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原因进行对比,并提出我国主要的生态问题和分布、原因、危害、对策等。

二、关于接受教学与主动学习

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之一。在高中阶段,地理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的学习则应当成为学生增强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重要基础。如何既能在较短和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较好地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与反思认为:应处理、运用好接受教学与主动学习的关系,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目的。因为对于知识积累有限的学生,经过接受教学的引导,能较快、较系统地掌握地理知识和如何从材料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后期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提供了良好的“先行组织者”素材,而主动学习能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发现新的知识,从而掌握发现问题和探究学习的方法,有助于保持记忆并形成迁移能力,还能使学生体验到发现问题的乐趣。由于主动学习比接受学习思维量大,在惰性本能的支配下,部分学生可能更乐于接受“接受教学”,因此我们要弱化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强化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合理搭配接受教学与主动学习的比例,对新知识、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接受教学为主,对能迁移的知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解决的内容以主动学习为主。

例如对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教学中,可通过读图、归纳等方式对荒漠分布、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等进行接受教学为主教学,对荒漠化地区自然特征、形成原因及治理等就应在接受教学作为引子的前提下,采取发现学习,并让学生将荒漠化的成因、治理等知识迁移到水土流失问题上。

三、关于考点过关与复习安排

文科学生需参加文科综合高考,高考属能力考试,与初中、高一面向会考的属水平考试性质的教学要求和学习方法有较大区别,因此需针对高考大纲的考点要求进行教学规划。若操之过急地将高三后期的内容移到高二进行,不但基础知识不扎实,也因此时学生已有知识与教学内容不平衡,加大教学难度,对知识的理解又形成“夹生饭”状态;也不能在高三复习中将高一的教学内容重复一遍,由于无新信息的刺激,学生学习无兴奋点,还造成思维疲劳。

高二教学应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要求进行教学,还应参考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即基础为主,能力为辅,高一、高二教学强调要对基础知识的夯实,学生不但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而且还能节省高三总复习时间,更重要的是清晰的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是运用能力提升的基础;高三教学应以能力为主、基础为辅,主要根据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进行教学。高三教学中教师不能以练代讲,让学生大量做题,当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试题中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只会模仿答题或套题,或因基础不扎实造成错题倍出,进而思维混乱和产生畏惧感;也不能以讲代练,或划出所谓的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学生只能死背理论和教师总结的要点,没有通过练习这一实践的检验,造成理论与试题脱节,也无法悟出解题的要领。因此高考第一轮复习在高一、高二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水平,以必修三本教材为重点对考点进行剖析、解读,构建各要素框架,以达到“纲举目张”成效,在进一步夯实知识的基础上,对主干知识进行拓展,使学生较好地把握主干知识的内涵与外延;第二轮复习可以专题形式进行,结合试题训练和评讲,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四、关于答题模式与运用能力

在考试的过程中,如何做到既能快速下笔、又高质量地完成答题,是学生梦寐以求的,也是对落实“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这一地理新课程目标的检验。因此在高三复习过程中,结合知识的整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进行“建模”,是让学生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之一。自然地理部分主要属于集中思维,更多关注的是为什么,带有规律性的因果的推导,应注意解题思路的分析;人文地理部分主要是发散式思维,更多关注的是有什么、怎么发展,要注重的是答题模式的建构。如确定某日太阳直射点位置,弄清了有关直射点纬度、晨昏圈、极昼(夜)范围、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物影的朝向等之间关系的解题思路,问题基本可以迎刃而解;又如对某地农业生产特点的概括,可从以下方面思考:

农业生产特点生产方式:地域类型、部门、耕作方式、经营方式、区域化等。生产水平: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专业化水平等。农作物:种类、产量、耕作熟制等。市场条件:交通、需求量、商品率与自给率等。耕地特征:面积大小、性质等。特色:立体、绿洲、河谷、生态农业等。结构调整:比重变化等。

在评卷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答题模式背的很熟,但得分很低,主要是这些学生只会“建模”,不会“用模”。如2009年高考福建卷37(4)“分析甲国吸引中国投资工业的有利条件”,有的学生套用影响工业区位因素模式,有的学生套用影响产业转移因素的模式,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失分。掌握解题思路与答题模式,主要是让学生“切题”快,而会“用模”才是学生能力的反映。“用模”不是“套模”,是针对有用的图文信息和试题的设问,结合解题思路或答题模式,对试题信息、设问甄别后作出较准确的解答。因此在平常的复习中,不但要关注解题思路与答题模式的教学,更要注重“用模”这一运用能力的培养。当然,运用能力与善于理清知识间逻辑脉络和创新思维培养是分不开的。

五、关于巩固提高与试题选用

考试与讲评是巩固提高方法之一。通过考查了解学生对某阶段知识掌握的程度,检查教师在该阶段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日后学有方向。教师通过评卷的反思,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积极思考,提高解题能力,讲评课不能停留在答案的正误上,一方面应让学生明白自己答题错误的症结、试题与考点关系,以及考点层次知识点的因果联系,另一方面结合讲评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此外,对于发散性的试题,还可让学生继续探讨其它符合题意的答案。

在平常命题的过程中,要明确考点,考虑到学生不同阶段的知识水平、思维接受能力对学习信心的影响,知识点的综合层次,切不可信手捡几题给学生。打基础阶段的试题,尽量注意每章节重要知识点的覆盖面;高三下学期的试题,应抓重点、综合、知识迁移和学生的薄弱点;错误率较高的试题的知识点,应在下次考试中通过改变设问方式给予体现,如学生对某河流特征归纳欠佳,下次考题可以经纬度、等高线等信息形式出题,让学生对考点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选择试题或命题还要注意处理好经典题与新题的关系。经典题考点明确,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新题以全新状态呈现,避免学生背题、套题,较好起到对知识灵活运用的作用。但不要盲目追逐新题,摒弃经典的陈题。学生通过感悟经典题命题目的,掌握了解题思路和方法,见到新题也能得心应手;况且有些新题受出题的客观条件限制,概念把握不准、命题不够严密,反而扰乱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应先训练经典题,适当训练一些经教师严格挑选的新题。命题中还应注意信息的信度,答案应简明扼要,突出关键性语句,提升试题的质量。

初中地理必修知识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地理;能力;主动

我就任高中地理教学已有十余年,经历的新课程培训也有几次,就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谈谈我作为一线教师的一些体会。

一、初、高中地理知识严重脱节

在初中阶段,地理作为副科只被安排在初一、初二学年段学习,每周课时甚少,这么少的课时有时还被大科占用。多数学生和家长都认为地理是一门中考不考的学科,无关紧要,这样态度上放松了。迫使很多专业地理教师改教其他科,由一些非地理专业的老师教地理,这样导致所教授的内容大打折扣。初中地理的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我教的五、六轮学生中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初中地理很过关,这也为他们高中地理的学习带来了轻松和干劲。而大多数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就是一片空白,使他们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遇到一个又一个拦路虎,困难重重。高中阶段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地理必修3本,选修3本)要想抽出很多时间来巩固和重新学习初中地理内容是不可能的,致使很多文科生都认为地理难学,知识无边无际。这是很多年来困惑我们高中地理老师的一大难题。初中地理必须重视起来,要重视就要参加中考,这是我的呼吁,我想这也是很多高中地理老师的心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初中阶段对地理学科有一个正确充分的认识,高中阶段再加强对初中地理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延伸,高中文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才会有信心,做到心中有数。我们的教学也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二、教材每节的隐性知识需要充分挖掘

每节的知识点广度和深度要到位,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需要挖掘的内容: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地球自转公转的意义、地方时―区时―世界时的区别及实际应用、日界线中的自然日界线和人为日界线的应用、光照图的判读、晨昏线的意义等;第二章大气需挖掘的内容:大气的垂直分布、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表现、等压线、13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典型地区―成因―气候特点以及如何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来判断这是哪种气候类型;第三章地球上的水需挖掘的内容:陆地水的类型有空间分类、按循环周期分类、按性质分类、河流的补给类型及径流变化规律―影响因素、洋流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教材图3.5的洋流各属于哪一种、大洋盐度分布规律;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需挖掘的内容:岩石分类及其成因、板块构造学说、沙丘等高线判断风向;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需挖掘的内容:陆地自然带的成因、雪线及影响因素。高中地理必修二、必修三需要挖掘的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知识做补充,才能把知识掌握得透

彻、到位。

以上是我对高中地理教材的挖掘,只有加大每个章节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才能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

初中地理必修知识点范文第7篇

一、必修三的课程地位

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主要是认识自然地理现象、地理原理规律,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阐述了人地关系;必修二(人文地理)的内容则是人们如何从环境中获取生产生活所需的资源,因地制宜地改造自然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主要是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阐述了人地关系。此后,课程体系安排了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强调“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要求学生用必修一和必修二所学的概念、原理、规律、观点、方法等系统地理主干知识,联系实际,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解决区域问题。

二、必修三的高考地位

由表1可知,选择题涉及区域地理的考点不多,考点动向无明显规律,有些知识点没考到,可能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命题材料。

由表2可知,必考综合题两题,一中一外,给出文字和图表等材料,让学生进行成因分析、推断影响,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对策与措施,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利与弊。区域地理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载体,选择题和选考题也常常涉及区域地理。考查的重点是综合分析思维能力,描述、阐释、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强调地理能力。如描述或推测地形、气候、河流(水文水系)、植被等自然要素的特征,概括其空间格局,分析影响因素,描述或推测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等人文要素的特征,分析影响因素、区域主要热点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和危害并提出解决措施。

三、必修三的区域组成

由表3可知,必修三涉及的地理区域,没有面面俱到,重点是通过案例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分析相应问题的方法、思路、要点等,学会运用区域有关图文资料,探讨、分析、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现实问题,培养其学习方法,提升其学习能力。

四、必修三的教学建议

1.区域与系统结合

系统地理知识要落实到区域,区域要再现系统地理知识。必修一、必修二系统地理核心主干知识+地理区域(区域地图),是高考常用模式。试题基于图表,基于地理学的两大特点(区域性和综合性),将地理问题落实到不同空间尺度的具体区域,考查区域空间定位(位置特征)、区域自然及人文特征判断,注重区域实证、支撑系统地理理论,强调系统地理与地理区域的有机整合。地理必修三的教学,侧重案例教学,必须以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系统地理加以论证支撑,帮助学生分析、解剖案例,有效提取相关的地理原理、规律,掌握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维方法。例如,《流域的综合开发》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要补充河流水系和水文特征及其成因的相关知识;其次,要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l件,包括流域的地形、气候、水系、水文特征以及自然资源等,还有人口、农业、工业、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最后,要分析流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根据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结合的原则,探寻该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根据不利条件寻求整改策略。学生只有抽取了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知识点分析地理原理和规律,用动态的观点去分析区域间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就能进一步分析黄河、长江、尼罗河、伏尔加河等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从而达到课标的要求。

2.归纳与比较结合

高中地理必修三的教学总结,常常要运用表格归纳与表格比较两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中,要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帮助学生归纳出带规律性的区域特征的分析方法,例如,《荒漠化的防治》一节的教学总结如表4所示。

学生懂得了“荒漠化”分析问题的方法,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同类型的案例。

区域的比较,不仅要横向比较,而且要纵向比较,如表5和表6。

3.课堂与实践结合

课堂教学强调地理空间思维训练,尝试让学生联系时政新闻热点,联系本地实际,做到课堂涉及区域的举一反三,讨论区域的保护和治理措施,提升学生空间感知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例如,让两位学生分别代表南水北调“调出区”的居民和“调入区”的居民,扮演角色,进行对话,交流看法。又如,让四个学生模拟导游,带领四组同学赴我国东北地区、西北地区、青藏高原,澳大利亚国家四地的旅行,分别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

课外教学强调综合实践,例如,①收看《地理・中国》《文明之旅》《探索》等相关电视节目,关注G20杭州峰会,了解20个成员国和被邀请的嘉宾国的空间分布、地理位置、人口规模、经济实力等,引导学生多了解世界文明;②讨论冠豸山下某地瓜干厂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措施;③结合冠豸山的城区交通建设实际,讨论城市化过程对于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④调查冠豸山天池历史与现状,开展冠豸山天池终年有水的实践研究,了解在野外考察中GPS的功能,用电子地图查询莲峰镇和揭乐乡城镇历史、交通变化、旅游发展等信息;⑤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何打算?为什么?

4.教学与应试结合

高考试题往往是围绕区域“在哪里”“怎么样”“为什么”和“怎么办”的思路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课堂教学可以尝试“课题研究”的方式,用新情境设计出新问题,将考点融入其中,让学生去开展区域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学习。在分析中提高《考试说明》的四项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1)区域定位:在哪里?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高中低纬或五带位置) 、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从属位置、相邻位置)、大气环流位置、板块位置、交通位置等。

(2)区域特征:怎么样?包括区域的气候、地形、河流(水文水系)、植被、自然资源、农业、工业、城市等地理特征,了解该区域热点问题(如环境问题、农业问题等)。

(3)原理分析:为什么?分析自然要素成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会探讨区域热点问题产生的原因。

(4)可持续发展观:怎么办?分析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选择发展的最优战略,探讨区域热点问题的解决措施。

初中地理必修知识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三地理;教学对策

当前,高中课改已如火如荼地全面展开。高三地理面临着各类版本教材并存,学科内容增加,高考也在新课改指导下全新升级等诸多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调整高三地理教学,是摆在高三地理教师面前的难题。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调整教学对策。

一、切实理清教材关系

高三地理涵盖的内容多且杂,包括初中地理、高中地理(必修、选修)等,共计8本教材。协调好高中和初中地理的知识内容,处理好高中地理必修和选修的关系,是强化知识整合和学科综合,提升学习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处理好上述关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初中地理主要是基础概念,应抓住重点,加强对地图的学习;高中必修是核心内容,对于原理、规律要重点学习;高中选修是对地理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在教学时应抓大放小,这样有利于知识归类学习,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消化。此外,作为教师应紧扣考纲引导学生学习,在自然地理部分要学懂,一通则百通;人文地理要学精,用简明扼要的概括语言归纳要点,辅助记忆。如,对于黄赤交角的定义理解之后,对于昼长夜短的变化规律、气压带移动特点等知识点便可举一反三、轻松掌握了。

二、对考纲和高考试题进行深入研究

对近年来高考地理的考点和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制订周密的复习计划,把考纲中的考察重点与教材相结合,根据考试要求规划每个单元的复习内容,确定复习时间。将考纲考察知识点的难度分成了解、掌握、应用、综合四个类别,将每个知识点与难度类别对应,合理安排教学重点。对高考降低要求的、非重要知识点,则要求学生掌握即可。对于重点知识,要保证教学时间,遵循忌繁从简、讲透讲清的原则,对知识进行相应的拓展,结合生活化教学,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实现综合应用。对学生已掌握的简单知识,应在复习计划中删去,如,民族、语言等内容,这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只有教师能拎清知识的主次,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改革教学模式

在高三地理教学中可以综合利用以下三种模式进行教学改革。

1.案例教学

这是指教师通过引入一个地理现象或特定情境,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使学生在分析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分析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认识的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适合锻炼学生解答理论与实际结合一类问题。如,以鲁尔工业区为案例进行分析,得出老工业区衰败的原因以及采取哪些措施可对其进行改造,然后得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可采取的改造措施。

2.合作学习

这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组成的具有明确分工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包括合作主题、合作攻关、互动反馈等多种模式。合作学习需要组内成员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对于知识

范围比较广、考察方位比较多的问题可以采取此种教学方法,如,地球上大气的运动特点之类的问题。

3.探究式学习

这是指根据教材上既有的结论,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或动脑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探究性学习适用于一些难易适中、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证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可准备球状物、水等实验器材,在球面旋转过程中观察水滴的偏转方向,证明偏转力的存在。

四、提高学生能力

高考主要是对学生能力进行考察,因此,在教学中也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强化学习方法的培养

地图学习法由于生动直观,应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如,在学习宇宙环境单元时,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一同画图,课外再布置一些画图练习的作业:(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的曲线图。(2)一年中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曲线图等,使学生熟能生巧。再如,近年高考比较注重对学生逆向思维的考查,教师应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以往正向的提问方式为“某地发生某地理现象的原因”,而逆向提问的方式为“某地没有产生某现象的原因”。在教学时应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方法综合练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强化学生应试能力

近年来,学生在高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审题不细、抓不住考点、答题不规范。因此,强化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十分必要。教师可以在作业和平时考试中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和语言的规范、直切知识点。通过长期的纠错和提醒,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掌握地理学科语言,使学生应试能力得到长足提升。

高考是对学生知识掌握、应试能力的双重考查,因此,作为高三的地理教师应从多方位、多角度去培养学生,在教书的同时,实现育人的目的,使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成为学生一生中美好的回忆。

参考文献:

[1]兰颖娜.浅议地理教学中的“学会”与“会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27):89-90.

[2]李成斋.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探究[J].学周刊,2011(05):125-126.

初中地理必修知识点范文第9篇

一、地理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一:多――新课本容量大,有些章节内容过于庞大,课时不足,特别是必修一按四川省的开课计划根本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新教材的内容多以图片为主,文字材料很少,直观了许多,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而知识点也在无形中增加了,专业知识比较强,内容就很难说明。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要求2课时完成,无形中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与课时的安排就无法相符。而有一部分知识比较新,广大一线教师在理论上能够了解,却没有接触过。如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作为大学教材的知识,教师也少有机会感受地球内部各个圈层的划分及特点。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讲到了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学科的前沿知识。大部分基层教师没有接触过遥感图片,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教学和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特别是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会导致他们逐渐丧失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对策:课时自行调整压缩,地球运动部分知识花4~6课时,必修1第三章和第四章知识点则压缩时间;借助多媒体;用生活中的实物类比教学。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可用煮熟的鸡蛋,从鸡蛋的结构给学生展示;学习地理信息技术遥感图,可将四中遥感图片(GOOGLE地图)(图1)分发给学生学习交流。

问题二:难――教学内容难以把握,课本上没有涉及;课程标准没有明确说明的知识,教材中出现是否要讲,程度如何把握?

课标要求的知识点要深到什么程度?是否按高考深度并拓展?考试难度怎么定?高考如何考地理?案例研究和课题研究是否必须开展?如何开展较好?课程进度能不能赶上?考试时是否涉及案例研究?在这次高中地理新课改中有些难以理解的内容被删减掉了。例如在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中把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对比图给去掉了。这个对比图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在平时上课时很难给学生讲解清楚,再把这个图去掉,学生就更理不清头绪。再者,现在的一些辅助资料和平时出现的题目中,有时候还会把这个问题作为重难点来考查。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对气候知识的介绍用P39~P40不到两页的内容,而气候是整个高中地理学的核心知识,也是高考的主干考点。这就需要教师补充大量关于气候的知识和资料。还有必修1第三章问题探究――研究利用南极冰川解决阿拉伯缺水问题;必修3第一章问题探究――新加坡,第五章问题探究――南水北调。

对策:严格按照四川省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的知识进行适当的补充。如进行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时,为了比较气压值的高低,需要跟学生及时补充初中物理有关气压的知识。而对于老教材中涉及的大气垂直分层,新课标不做要求,且教材中未涉及,可以不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问题三:缺――农村教育边缘化,课程资源缺乏,教学资源不能适应课改要求。

利用多媒体教学是国家大力提倡的方式,也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地理学科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教师四两拨千斤,深入浅出地教学,让学生明白一些复杂的地理原理和地理事物动态的发展过程。如必修1关于气压带风带部分的知识、水循环、常见天气系统部分知识等。2013年泸州市优质课比赛,谢燕老师所讲的常见天气系统,就利用动画演示形象直观地展示了这一过程,效果显著。教师教学轻松,学生学习轻巧。而目前多媒体在我校没有普及,仅有2个多媒体教室,像泸州二中、泸化中学、天立中学等城区学校要求必修课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教师也配备笔记本电脑,可以及时在网络中找寻相关的教学资料。

对策:我校省级科研课题《农村中学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提倡教师多利用多媒体上课,抓住一切资源,采用视频教学等直观形象的手段。我校每年评选科研课题,地理组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并多次获得一、二、三等奖。

问题四:灌――理念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较大,“一言堂”“满堂灌”仍然存在。

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多,一节课很难讲完,为了赶进度,又出现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目前,班额较大是我省课改的一大阻力,上大课且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十分明显,而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和不同层次学生的活动效果,活动难以满足各种层次学生的需求。此外,不少学生懒于动脑、不愿动口,任凭教师怎么鼓励、启发,都懒于参与课堂活动。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十分困难。

对策:采用歌曲导入法教学,我校胡高洪老师开展了针对歌曲导入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的科研课题研究。

开展学生活动。2011年11月13日,我校开展了“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泸县四中地理绘图技能大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地理。我校校园网有本次活动的新闻及图片。

二、地理新课程改革中的反思

四川地理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实施阶段,没有回头路,改革过程中出现困惑、困难、问题、挫折在所难免;无论多么矛盾、多么艰辛、多么复杂,我们地理同仁要坚定信心,相信课改的初衷“促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使教育教学真正进入素质教育的轨道”这点是绝对没错的。我们一线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增加自己的知识量和提高教学水平。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反思:

① 学:积极深造和培训,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做一个学习研究型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② 变:切实转变师生地位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③ 改:敢于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初中地理必修知识点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地理知识 学习地理

入高中文科学习以来,地理便成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由于它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双重性质,所以其学习既不同于理、化等理科课程,也与政史等文科课程迥异。古人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学”就是要有好的学习方法。从个人的地理教学学习经验出发,我就高中地理的学习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成几个方面,希望能够对读者的地理学习起到一些有益的作用。

一、注重地理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习就会从“享受”变作“忍受”,成为负担。要让学习地理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才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因此,学习地理,首先就是要培养对地理的兴趣。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只要我们联系实际学习就会感觉到地理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不少同学的父母会把地图压在学习桌的玻璃板底下,这一方法十分奏效。因此,为了培养兴趣,建议大家把世界地图与中国地图挂在自己经常看到的地方,这样随着时间推移,地图的每一个细节都会潜移默化刻入我们脑中。

二、做好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

高中课程较紧,且相对初中知识来说,知识量增加了很多,单单只靠学生上课听讲并不能完全消化当堂课的知识,甚至会出现,学生还没有理解知识点老师就已经讲完了的局面,就会使得学生仍然停留在上一个知识点,影响以下知识的学习。例如地球运动这一节,很多知识都比较难理解,学生在一个知识点弄不懂时就会影响以下知识的学习,所以就需要学生提前进行预习,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总体的把握,对理解难度较大的地方做出标记,这样,在老师上课时就可以更加专注去解决此难点,加快学生的反应速度,能够尽快的跟上老师的思路。课后的复习,可以巩固知识,是地理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在复习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首先就是要看书,先对本节课的所以知识进行回忆,加强各个知识点的记忆。其次就是家强知识的运用能力,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要会运用知识,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做练习题的方式进行复习,加强知识点的运用。如气候的相关知识,各个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影响因素容易弄混,我们就可以通过练习题的方式来加强记忆。熟能生巧,只要练的多了自然就会记住。

三、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地理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解决高中地理问题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不忽视初中地理的知识的学习。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才能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同时,要想学习好这一学科,建议大家多接触一些课外知识,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与思路,达到高屋建瓴,居高临下的境界,获得天马行空,恣肆的效果。我在平时学习时,经常会去看《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或者是上一些地理网站,通过这些,我了解了更多的地理背景、原理。书本知识由此得到深化、升华。在试题中引入新的知识背景时,往往就能够做到轻车熟路,进而迅速找到相应的知识点而不至于一头雾水紧张害怕。

四、地理学习必须重视图文结合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等,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学习地理,应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图”,定 能事半功倍。

五、理清地理知识的网络,建立知识框架

同学们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为了能从总体上把握教材,掌握地理知识的体系及属性,以便进行综合归类、因果分析、异同比较等,从而较好地理解并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及技能。这就需要在学习尤其是复习的过程中,理清地理知识的网络,建立知识框架。例如:每学完一个单元或一个专题后,同学们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尝试制作复习纲要图表,反映这个单元或专题内各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框架结构及知识要点。又如:学习了日本、英国、美国等各国地理之后,可将需要共同掌握的问题归入下列框架中,这样便于知识的储存、对比和记忆。

上一篇:八年级地理上册总结范文 下一篇:初中生地理知识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