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1 05:38:54

八年级地理上册总结

八年级地理上册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新课程;八年级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及其综合素质的发展。随着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广大中学地理教师在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认识到,要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就要从教学理念、教学程序、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共同创新,切实促使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地理教学的多维度、多元化、高效度创新。

1 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理念

1.1 以学生为本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小学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因而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实现从关注“我们怎么教”,到关注“学生怎么学”的转变,杜绝“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强化与学生的情感共同、共同体验与共同分享,促使学生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健康发展。

1.2 交流促进成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为适应这一要求,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应强化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互动与交流分享彼此的心得、看法和体会,促使初中地理课堂形成“学习共同体”,在和谐的课堂交流中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1.3 整合促进发展

地理是一门趣味性、启发性、创新性很强的科目,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材也逐渐变得更具开放性和启发性,这要求教师转变以往“教教材”的理念,转而采取“用教材教”的做法,从网络、书籍、报刊杂志中发掘教学资源,并创造性地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不再仅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基础知识,而是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全面发展。

2 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程序

八年级地理新课程教学中,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应对课堂教学程序进行改革,构建更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程序。现结合八年级教学实践对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程序进行阐述:

2.1 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引入

初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基于问题的课堂导入深受学生的欢迎,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着显著的效果。例如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的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的第三节《民族》一课中,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我国有多少个民族”、“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你了解哪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等等,同学们积极思考和发言,对我国民族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实现了成功的课堂引入。

除了直接提问以外,教师还可运用情境教学法,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适当的教学资源巧妙设计教学情境,再由情境导出问题和导入课堂教学。例如,同样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其第二节《人口》教学中,教师可首先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些众多市民排队购物、上车、就医的照片,并对这些照片进行描述,引导学生想象平时生活中接触到的能够体现我国人口众多的场景,并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国目前有多少人口”、“生活中哪些场合常常出现人群拥挤的情况”、“我们接触到的哪些情境能够反映出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等等,同学们通过回想生活中的情境深切地体会到我国人口众多的事实,从而对关于我国人口的相关问题产生兴趣。

2.2 以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为主的课堂学习

以往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过分关注“怎么教”的问题,在备课过程中将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内容、每一个问题进行精心设计,甚至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如学生的质疑、争论等进行预设,导致教学过程中对课堂过分控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被完全调动起来。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教师应将课堂教学过程视为学生学习的过程,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学习、如何获取和掌握知识。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自主探究能力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应将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作为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

一方面,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而由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程度、掌握程度不同,对地理知识的获取、分析和探究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自主探究学习对于许多同学来说是具有着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的。为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同时为了向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教师应在备课过程中从网络、书籍、报刊杂志中广泛搜集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将其作为启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例如,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的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前搜集关于我国森林资源、水和水能资源、煤炭资源、石油资源等方面的新闻报道,并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出来,一方面使学生意识到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事实,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矛盾,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再由教师对其自主探究结果进行评价。

而实际课堂教学中,由于受知识面、思维深度等方面的影响,学生的自主探究结果往往是片面的、不完善的,为了进一步扩大学生的思维量,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可将自主探究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机结合。如上一个例子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再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最后请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将小组成员的探索结果和学习心得进行简短的阐述。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倾听其他小组成员的观点而接触到了更多知识,课堂学习效率也得到显著提高。

2.3 多维度、多元化的评价与总结

学生将探讨出来的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了肯定,是对其今后学习的有效激励另一方面也使其将知识的结构予以合理的构建,将具体的知识整合到相应的知识体系中,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价值进行体验,并将学习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要实现有效的评价与总结,不但要对每堂课的教学与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更要分章节、分阶段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在激励学生不断学习、自主学习的同时,帮助学生理清理论知识框架,为其复习知识、预习新课和开展课外学习、自主探究活动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科学的方法。

八年级地理课程有着较强的系统性,其内容均为中国地理,上册涉及疆域、人口、民族、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问题,下册涉及地理差异、省级区域、省内区域、跨省区域以及中国走向世界的发展前景与对策等相关问题,可见每册不同章节之间的知识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对此,教师应强化对阶段学习成果的归纳、总结和评价,例如,在学习完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后,教师可在课堂中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国的水资源分布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分布特点与我国地形与地势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这一问题既考查到了学生对我国水资源分布情况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考察到了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规律的掌握情况,将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使其对第二章和第三章的知识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教师可借此机会,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对同学们对这两章课程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价,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和提升学习地理课程的自信心,评价环节应以肯定和鼓励为主,避免过分批评学生。

3 总结:综上所述,要做好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工作,就要结合教学实际对采取多维度的教学创新模式,不但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程序,更要积极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形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闫长存.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2,2(11):81-82

[2] 吴国林.提高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教学效益的实践与思考[J].文理导航.2012(34):95

[3] 张品清.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1):83

[4] 李雪荣.强化教学设计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下旬).2013(1):81-82

[5] 丁章聚.新课程下的初中地理教学之我见[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9):321

八年级地理上册总结范文第2篇

首先,教师要把握好近几年来的中考或毕业考试地理试卷中与时事相关的材料分析题的命题思路和分值,从而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题训练。

从思路上看,近年来,地理学科时事地理材料分析题多是结合当前或近期国内、国外发生的与地理关系密切的时事或新闻事件,时间跨度约为中考前一年左右,目的是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从分值上看,与时事地理相关的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所占分值在10~20分左右,而且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如哈尔滨市2011年初中学业考试地理试卷中,这类题共有7道,总分值占了27分,占试卷总分的27%,这个比例是较高的。

其次,教师要密切关注当前发生的与地理教学相关的新闻和时事,并将其渗透到教学中来。对教材的灵活取舍和重组,不仅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学以致用,提高教学效率。当然,这也需要教师在设计试题时有所体现。

下面,笔者就以中考试题中的时事地理材料分析题为例进行解析。

在哈尔滨市2011年初中学业考试地理试卷中,第28题(3分)读图回答中,给出了背景材料和图片,如下: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县发生了7.1级地震。

(1)玉树县的经度是96.7°E,纬度是 °N。

(2)西宁位于玉树的 方向(填方位)。

(3)从上海把一批急救药品运往玉树,最佳的运输方式是( )

A、铁路运输 B、航空运输 C、公路运输 D、管道运输

此题意在结合青海玉树地震这一时事,考察学生对“根据经纬网定位、判定方向及如何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三方面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解析1】此题是考察学生对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中经纬线认读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根据题中给出的图示,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容易地看出玉树的纬度是33.1°N,学生不用猜,不用想,只要从图中找就可以了。换句话说,就是答案就在所给的材料中。如果材料中不给出北纬的表示符号“N”,学生也可以根据青海属于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之一,我国位于北半球,从而判断出其纬度应是“北纬”。

【解析2】这是个利用经纬网判定方向的问题。可以假想成西宁所在的经纬线已画出,即其纬线与33.1°N平行,其经线与96.7°E平行,这样,玉树和西宁两点所在的经纬线就构成了经纬网。根据经纬网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定,西宁在玉树的“北”和“东”,合起来就是西宁在玉树的东北方向。

【解析3】此题的考点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中,如何正确地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题目中有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上海到玉树“路途遥远”,另一个是要运送“急救药品”,属于急需或贵重类的物品,所以,应选择航空运输,即选择答案“B”。

又如,在黑龙江省龙东地区2011年初中毕业学业统一考试地理试题中,第54题(5分)的材料分析,是这样的:

2011年入夏以来,一向雨水充沛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往年相比,气候发生反常现象,降水大量减少。我国湖北、江西、江苏等省份遭受了严重旱灾。这些省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因此今年粮食产量将受到严重影响,经济损失巨大。为了缓解旱情,总书记亲临现场指导抗旱工作,各省投入数亿元,积极采取人工降雨、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和节水灌溉等措施,以解决人畜饮水和基本农田抗旱用水。

(1)本地区属于我国东部地区, 气候显著。

(2)我国除旱灾外,另一种严重的气候灾害是 。

(3)本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 。

(4)这种气候反常现象,除了自然原因外,也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有关。在环境保护方面,你能做到哪些?(至少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是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灾旱这一事实为引子,列举出一系列问题,属于综合考察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以致用的情况。

【解析1】题中所说的“本地区”就是材料中所说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根据已学的八年级地理上册33页图2.15,可知本区属于亚热带;再根据本区属于沿海地区,是季风气候,可以得出结论:亚热带季风气候显著。当然,学生也可根据所学的八年级地理上册第42页图2.26――“我国不同的气候类型”图中得出正确结论。这个答案是材料中没有的,要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来回答,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点掌握牢固,才能答对。

【解析2】本题是对“我国是一个旱涝灾害频发的国家”这一知识点的考察。根据材料中所说的“旱灾”,以及“一向雨水充沛”“反常现象”两个关键词,很容易想到我国除旱灾外,另一种严重的气候灾害就是涝灾。当然,也可答“洪涝灾害”。

【解析3】这是一个关于我国农作物分布的问题。在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中,明确指出了秦岭―淮河以南,即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题目中所说的本区就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即南方地区,其主要的粮食作物就是“水稻”。

【解析4】这是一个主观试题,是对所给材料的拓展,考察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只要学生抓住“环境保护”这一主题,从它入手答题,关键是把握好“能做到”这一采分点,就可以得2分,每一点1分。比如“节约用水,不浪费水”“植树造林,爱护草坪”“不乱扔垃圾和废电池,节约用纸”“践行低碳生活,骑车上学”等等,均可。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有关时事地理的材料分析题,答案通常来源于3种渠道:在题目所给的图文材料中找出;根据所学的知识作答,相当于填空题;依据题目要求,围绕主题进行主观回答。所以,学生在答题时切忌随意猜测作答。

下面是笔者自己设计的几个有关时事地理的材料分析题,与同行们交流:

1. 读材料回答(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2012年2月27日,中国海军第十一批护航编队从青岛胶州湾某军港解缆起航,奔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接替第十批护航编队执行护航任务。这是中国海军自2008年12月开展护航行动以来,第一次由北海舰队组织执行护航任务。

(1)写出名称:

城市: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国家: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

(2)目前,因核问题引起世界关注国家B是_____,其首都是_______。

(3)2012年2月27日,中国海军派出舰队第_______次执行护航任务,目的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麦加、耶路撒冷、麦地那、埃及、土耳其、沙特阿拉伯(2)伊朗、德黑兰(3)11、亚丁湾、索马里海域。

2. 阅读材料回答(4分):

2012年2月26日,四川省攀枝花市连续的干旱使平地镇平地村出现用水困难,自来水停水,唯一的水库平地水库也已经基本见底,村民们只能在水库库底挖井取水。

2月28日,云南石林遭遇的干旱已造成全县4万多人饮水困难。截至1月29日,全县81座小型水库坝塘已干涸32座,1万多亩庄稼绝收。据当地村民介绍,自去年6月份以来石林就没有过彻底的降雨,每天只能去8公里外的地方取水。

(1)从材料中可知,2月份我国旱情最严重的地区属于四大地理区域中的_________地区。

(2)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严重的气候灾害是 。

(3)云南省所在地属于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中的第____阶梯。

(4)四川省的简称是______。

参考答案:(1)南方(2)旱涝灾害(3)二(4)川或蜀。

3.阅读材料回答(7分):

材料一:中新社南极中山站2011年11月29日电(记者阮煜琳)经过26天、7 800海里的海上航行,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29日抵达中国南极中山站。

材料二:昆仑站地处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海拔4 093米的冰穹A地区,位置确定为南纬80度25分01秒,东经77度06分58秒,高4 087米,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3公里。这也是中国继在南极建立长城站、中山站以来,建立的第3个南极考察站。

(1)我国在南极洲建立的3个科学考察站是 、_______、_________。

(2)南极洲的暖季是___,我国到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的最佳时间是____月。

(3)南极地区是指___________以南的广大区域。

(4)当阳光直射赤道时,南极洲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2)11月―次年3月、2(3)南极圈(4)昼夜等长。

八年级地理上册总结范文第3篇

一、认真分析、制定合理的学期教育教学计划

本学期八年级所使用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地理教材。其内容主要是中国地理第一至四单元。包括“居民与人口”、“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经济与文化”等。我希望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基本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方面的初步知识,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并进一步掌握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当我第一次走进教室的时候,通过提问我才发现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十分薄弱。于是,我通过与各班主任老师、部分学生代表进行沟通,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通过上期的期末检测成绩,分析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同时,从与同学们的交流、交谈中,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真实呼声和感受,为他们打开一扇心灵的窗口。

在此基础上,根据我校明年地理学科要参加统考的实际情况,决定从本学期开始培养学生的备考意识,并在教学时数、教学进度上提前安排。据此,本学期除完成八年级地理上册的教学任务外,还将组织学生学习下册课本的部分内容,为复习奠定基础。

二、自觉落实教学常规

1、 由于自己是一名“非专业”的地理老师,要真正具备相应的学科教学能力,就必须付出比别人多的时间和精力。为此,我认真研究教材及学生,悉心查阅资料,学习时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有时,为了备好一节课,不厌其烦地向同学科老师请教,吸取他们的经验。平日里,积极利用网络和配套教学光盘,查找、整合课程资源,为上好一节课作有效的准备。

2、教学中我力争做到精讲,把重点放在知识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上,避免面面俱到、拖泥带水等一些问题的出现。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熟悉教材文本,重视读图训练,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课堂学习实效。训练题力求让学生当堂完成,对突出问题及时予以纠正、指导。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认真对待每个同学的作业,因材批阅,为每位同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每一个班级的学生数都在六十人以上,每批改一次作业就是一项沉重的工作。每次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本,我觉得它不是负担,而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对成绩差的同学的作业,我更显得认真仔细,要让他们真实的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因为,作业是与他们最多的交流、与沟通方式。像《5》班的谭家杭同学,上学期期末地理考试不及格,而本学期他对地理产生了新的兴趣,作业做得认真了,成绩也提高了,每一次测验都在及格以上。这与我对他的激励和“作业交流”是分不开的。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我基本上不划“×”,针对错题我或画上一个圆圈,或在题的旁边划上一个“?”,有时也给一些提示性的评语,告知学生应该怎样避免错误。

4、除教学随堂评价外,力求适时进行单元形成性检测,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虽然有时成绩不尽人意,但我没有放弃希望。因为许多同学不仅仅是地理基础薄弱的问题,还有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方面的问题,要在短时间内从根本上解决,显然还有些难度。尽管如此,我仍然以积极的心态,坚持培优辅差。且盼望期末有一个好结果。

三、积极参加校本研究

1、自觉进行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新教育思想的学习、运用与实践。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听评课、优质课竞赛、教育技术能力大赛等校本研究活动。虽然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比不上许多优秀教师,偶尔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我并不气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仍将一如既往的“激情飞扬”。

2、学以致用,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模式。运用学校先进的教学设备,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合理进行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摸索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法。利用可利用的时间,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一种有声有形、师生互动、快速便捷、及时反馈的教学模式,力求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

八年级地理上册总结范文第4篇

笔者创建的《中国的疆域》教师支持材料,采用多媒体演示文稿形式。

第一部分:使用说明

1.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中国的疆域》是开篇之作,是学习整个八年级地理课程的基础。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更多学习地理的方法,我把学生支持材料、学生演示文稿、学生成果汇报表格融进这个教师支持材料里,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参考材料自学或课堂师生课件学习。

2.学生此前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经纬度的判读、简单的幻灯片和网页制作、进行网上搜索及多媒体操作等。

3.考虑到学生的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工具使用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差异,材料除了做超链接,还按照使用的顺序整理编辑,方便学生观看、交流。

4.材料不但支持师生课堂学习,还支持课前预习、课后作业与拓展。

第二部分:课程标准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了解我国领土的范围和面积。了解我国濒临的海洋,我国的领海和内海、半岛和岛屿,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的分布。

过程与方法:根据我国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了解我国的疆域和国土面积。记住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国家的名称和分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并使用中国政区地图的能力。能在图上量算我国东西两端、南北两端的直线距离。树立爱国主义情感。

第三部分:学生活动为主

教师引言: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天然的情感——对父母的热爱。今天,我们要把这种爱升华为对伟大祖国的关注和发展。

教师指导:这里提供一份学生支持材料:课前布置学生分组进行有关本课的资料搜集、整理或制作演示文稿。所谓学生支持材料,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支持结构,帮助他们组织和支持自己的调查或探究过程。学生支持材料可以是文档、模板、表格等。

表格里“要解决的问题”是笔者提出的本课题的内容问题。内容问题是指向事实性知识与基础性技能的问题。内容问题和以下提到的单元问题、基本问题构成框架问题。

1.第一小组:展示演示文稿《我国的位置和四至》。

2.第二小组:用表格汇报他们的成果。

3.第三小组:展示演示文稿《我国的海域》。

4.第四小组:用表格汇报他们的成果。

第四部分:师生讨论总结

教师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同学们都完成了课前所提的问题,有很多同学在思考现在最热点的问题并作为新问题提出。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还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单元问题):

1.我国与哪些邻国有领土(包括领海)争议,为什么?

2.我国的经纬度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3.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这里笔者再提供两份学生支持材料,要求学生讨论为本课题设计的单元问题。单元问题是与单元具体情境直接相关,旨在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没有明显的正确答案,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而精心构造的问题。

教师建议:

1.同学们的讨论意犹未尽,大家课后思考这个问题(基本问题):怎样合理开发和利用我国辽阔的国土和海洋?

2.可以再继续搜集、整理资料,制作有关中国问题的网站,然后师生相互观看、交流。

这里,基本问题直接指向学科的核心思想和关键探究,更具广泛意义,更具穿透力和挑战性。

八年级地理上册总结范文第5篇

一、利用趣味生动而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兴趣

针对初学地理的学生而言,若能将课本上的知识与趣味的故事联系起来,那么学生学习起来就有热情和积极性。通过认真备课,查找资料,上课前,教师可先引用趣味性较强的地理故事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在讲解七年级地理上册“气候”一节时,可用《三国演义》中家喻户晓的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他并不是靠祭神求佛得来的风和雨,而是他具有渊博的天文与地理知识,知道天气变化情况,所以才取得一个又一个战略胜利。让学生从这个故事中明白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地理七年级上册中讲到“海陆的变迁”时,首先用耳熟能详的成语“沧海桑田”这个故事为切入点,使学生对这一章节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围绕着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层层探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例如:在喜马拉雅山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在我国的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遗迹;东非大裂谷断裂下沉、红海在扩张、地中海在逐渐缩小……造成这种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的原因是地壳的运动引起海平面的升降。又如在讲地理八年级下册“新疆”这一章节时,为了让学生对新疆的气候特点(干燥、少雨、温差大)了解的更为透彻。教师先提出问题:新疆盛产什么水果?(哈密瓜、葡萄)。紧接着又提问:为什么干旱缺水的新疆却盛产甜甜的哈密瓜和葡萄。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踊跃发言,最后明白:原来是因为新疆地处内陆、远离海洋,加之高山环绕所以干燥少雨,但是新疆夏季日照长,昼夜温差大使得水果的糖分大量聚集;利用新疆地区的一句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形象地说明新疆大部分地区春夏和秋冬之交日温差极大。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利用趣味生动的故事、成语、灰谐生动的语言以及不断的提问方式,使学生的思维高度集中,课堂气氛活跃,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地理的极大兴趣。

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统一以及形象的图示,加上走出课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相得益彰,通过形象的图示,往往可以把复杂难于理解的地理知识由陌生变熟悉,便于学生记忆理解。例如在讲述地理七年级上册“天气系统”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动画来展示锋面雨的形成和天气变化情况,使学生很容易掌握天气的成因及变化规律。但是这部分内容中,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天气与气候概念的区别等是新课标要求的内容,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容易忽视,从而脱离教学目标的要求。这个时候,则需要教师做基本概念的阐述,还要充分利用插图来加强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天气预报是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通过多媒体演示天气预报,使学生能正确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和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认识到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又如讲到地理八年级上册我国地势特征是:地势西高东低,有明显的三大阶梯。首先利用多媒体将我国的地势特征演示出来,同学们清楚地看到有三种不同的颜色表示:最高的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呈棕红色;由此往北往东变成深黄色,是海拔1000—2000米的高原和山地;越过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直往东直到海滨,是绿色或深黄色的平原和丘陵。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可以建立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我国地势特征记忆深刻。在讲到“经纬度”这一章节时,让学生们走出课堂绘出学校的平面图,并通过采用不同大小的纸张,让学生明确比例尺的内涵,通过这些实际做法,一定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拓展思维,实现知识迁移,巩固兴趣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维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一时的兴趣,而是要持之以恒,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实践运用,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则是实践运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在学习中只有通过运用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才能详尽而深入地了解知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以趣激疑、以趣激思,不断提高学生理解知识、培养思维的能力。在讲述地理七年级上册“火山与地震”的时候,由于火山爆发和地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应重点让学生更多了解火山和地震产生的原因,这样学生不仅能了解火山和地震发生的真实过程,还能知道火山和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程度,并能掌握一些预防措施。教师可以知识延伸提问: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让学生们展开思维的空间,通过师生讨论探究,最后总结为:应保持冷静,在家中就地避险,不可贸然外逃,可选择居室中相对安全的地方(如床下,两桌子之间)躲避,还可选择空间小的房间和墙角躲避。同时要关闭电源、煤气,防止发生火灾和煤气泄漏,如条件许可也可向空旷安全处疏散。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思维拓展了,兴趣也就得到了巩固。又如讲到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时,空气质量的好坏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今的雾霾天气是如何形成的?如何从自身做起,让我们的地球环境更加美好?这样,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明确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了解了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自然极大地激发了对知识的渴求。

八年级地理上册总结范文第6篇

一、做学生的崇拜者。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

作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中学生具有求知欲强,充满好奇心的心理特点;每位教师应该处处起模范作用,为人师表,以严谨的教学态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孜孜不倦的精神影响和教育学生,做学生的崇拜者;以“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师表形象、言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直接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爱的情感及个性品质的形成。

作为中学地理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充实、自我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只凭经验办事,一张嘴巴讲到底,而应开动脑筋,勇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设计、教学手法的运用,都应该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地上好每一节课,创设良好地理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地理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相长。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威信,并能成为他们的榜样。

二、做学生的朋友,以心换心,以情激情

做学生的朋友,以心换心,以情激情;老师与学生构建良好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与积极性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作为地理教师,我低下头来和学生做朋友,与学生在课堂中保持民主平等师生关系,重视教学相长,不断学会控制自己情绪,把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尊重他们对地理的看法和观点。

例如:在一次评讲测验卷课堂中,自己对某道题目讲评错误了而导致改错成绩分数,当时,我立即坦率地承认自己的失误,并解释道:“老师不是圣人,我也有许多缺点和不足,需要你们勇敢地指出和帮我改正。我这样做使学生和教师的思想脉搏融为一体,学生的思维就会充分地得到调动,使学生在愉快而和谐、充满民主的教学气氛中,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露短与出错,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地去获得地理知识。

三、巧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以情动人

世界上众多的地理事物,地理景观,绝大部分不能被学生直接感知,虽然现在多媒体技术已经引入课堂,多少能够弥补一下这方面的缺憾,但毕竟极其有限,更多的还是要靠教师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绘声绘色地将学生引入神圣的地学殿堂。同时,根据中学地理学科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乡,远及全球,既有自然,又有人文地理的特点,这些广博的知识对喜欢言古论今,谈天说地的中学生来说是有刺激性的。

如八年级上册地理讲到中国旅游风景名胜时,我说:“历史不衰的中华五岳,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桂林山水,漓江风光,壮观的钱塘江涌潮,千姿万态的路南石林,具有“雪域高原”之称的青藏高原,世界奇迹之称的“秦始皇兵马俑”,“北京故宫等”一段描述,深深地吸引学生,使他们产生喜悦、赞美和崇敬的情感,并激发起对多姿多彩的地理事物的审美情趣和对祖国美好地理环境的热爱。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地理学科的了解,深化教学结构,而且能够弘扬科学精神,激发其热爱科学、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的信念和抱负。

由此可见,教师生动、活泼、优美的语言,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热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这样,学生就会学而忘倦,乐而习之。

四、精心组织教学,创设情境,激情起趣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就能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发展思维,提高学习效率;作为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情起趣,引导学生不断学习。

现在科技发展了,多媒体技术已进入课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将其制成课件,利用多媒体将它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就能够使学生领略到动感的、立体的视听效果。在讲到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冬夏季风这一节时,我就采用课件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讲解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地球公转规律和现象示意图时,将地球、太阳、赤道、南北回归线、地轴等均制成动画效果,立即使学生眼前一亮,很自觉地就去总结归纳地球公转的全过程。通过使用多媒体,将教材的平面效果转化成立体效果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取了大量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切合实际,旁征博引,“发挥诗词、歌曲、趣闻”的激兴、怡情作用

要增加一堂课的趣味色彩,就应切合实际,旁征博引,“发挥诗词、歌曲、趣闻”的激兴、怡情作用。

比如讲到蒙古高原时引用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由诗句结合教学,使学生置身于浪漫的诗情氛围中,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究地理奥秘的欲望。

此外,在课堂中适时引入歌曲视频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例如,我在讲授“台湾”之前,让学生听一首《阿里山的姑娘》;在讲亚洲区域时,让学生听一曲《亚洲雄风》;在讲长江时,让学生听一首《长江之歌》;在讲青藏地区时,让学生听一首《珠穆琅玛蜂》,这时,学生的心中自然就意识到这堂课讲的知识内容,注意力也集中。记得我最深刻是讲“香港特别行政区”之前,用罗文《狮子山下》歌曲导入新课,本来当时学生都很疲惫,一听到熟悉的流行歌曲,几个活跃分子带头一起跟着歌词全体歌唱,越唱越响亮,尾声时全班的歌声把整个教室都震动,每个人的心灵都振动鼓舞,我看到这一幕为之震撼而感动。接下来的授课极其激动流畅,师生相互影响,情感相互交流,多么的悦人啊!

再如,讲到南极企鹅时,可以描述一下企鹅憨态可掬的形象,然后介绍一些企鹅奇特的生活习性,如企鹅的绅士风度、摇摇摆摆的独特的走路姿势,并不是它故意装出来的,而是它的本能反应,是无意识的。

八年级地理上册总结范文第7篇

教师是焦点访谈节目的主持人、嘉宾是学生,也是我们今天活动的主人,即三组来自不同方面的记者团队A、B、C。他们将以我们学习的地形、气候、河流为新闻内容进行调查采访,然后在组内合作交流,接受访谈,活动中完成三维目标。接受采访的记者,可由组内自主决定推选人选和人数,介绍的方式不限,同时其他两组同学可以临时充当听众,也可以提出问题,产生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三组交替进行。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搭设了活动的平台,彰显学生的个性,提升了学生能力,寓教于乐,学生兴趣盎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真正体现课改的理念,改变传统的复习方式,全方位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教材分析:本章内容是八年级上册重要的章节,是中国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以后的学习提供知识基础和能力、方法,也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也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了利于教材基础知识系统化提升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本章结束后设计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专题活动课——“焦点访谈”。

二、学生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一定的地理素养,大部分对地理兴趣浓厚,善于讨论、分析合作交流,喜爱参与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针对专题活动课有极大的表现欲,适合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学生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部分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但是我校地处郊区,一半的学生住校,资料收集或许不及时,要提前安排活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系统掌握和提炼地势和地形、气温和降水、气候、河湖特点,同时运用地图掌握空间,并探究其内在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强化分析解决能力。

过程与方法:对本章知识整理、归类、提升——合作交流——再提升、系统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激发对地理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会从正反两面辩证地看待事物,趋利避害,立志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建立人地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地势地形、气温和降水、气候、河湖的特点和空间分布以及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难点:本节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准备:教师制作课件;根据学生实际合理分组,巡查指导。

学生充分复习整理本章内容、收集信息、制作课件、合作交流。

七、课堂导入:

近日我们已经学习探究了我国的自然环境,领略了我们祖国的风采,陶醉于秀丽的山川,感受着多样的气候,叹止于江河的气派。今天我们以我国的自然环境为专题内容组织一场特别的活动课——焦点访谈。

八、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新闻调查——倾听记者报道。

教师是焦点访谈节目的主持人,嘉宾是学生,也是我们今天活动的主人,即三组来自不同方面的记者团队A、B、C,他们将围绕我们学习的地形、气候、河流为新闻内容进行调查采访,在被采访时把本章知识重难点进行交代。其中任何一组接受采访时,可由组内自主决定推选被访谈的记者,代表人数可多可少,介绍的方式不限,其他两组同学可以临时充当听众,也可以提出问题,产生互动,达到知识系统化和提升的目的。以此方式三组轮换接受访谈。

1.来自国家国土局的记者们:任务是调查访问我国的地势、地形的知识:地势西高东低,呈三阶阶梯分布;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地形特征。先在组内交流、归纳、提升,然后选出代表接受采访,本组其他的同学可以补充,共同完成任务。

2.来自国家气象局的记者们:收集整理我国气候方面的资料,如气温特点、降水特点、温度带和干湿地区、气候特征等。组内交流、归纳、提升,选出代表接受采访。

3.来自国家水文局的记者们:任务是负责我国河湖的特征及长江、黄河相关知识,组内合作交流,达成共识,再抛出观点。

本环节设计意图:教师是主导,为学生搭设合作探究交流的平台,以学生的参与活动为主,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培养了学生整理分析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调动了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验着学习的快乐,兴趣盎然,寓教于乐。陶醉于祖国的自然环境,增强爱国情感。

第二环节:由表及里——谈谈背后的故事。主持人通过下列问题采访三组记者 :

1.我国地势对气候和河流有什么影响?

2.我国降水为什么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我国河流为什么南方汛期长北方短?

本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展开学习小组的深入探究,达到由表及里,学会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方法,明确地理事物有他们的差异性的同时,还存在整体性,,提高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学习方法,探究地理现象背后的地理规律。

第三环节:自然恩赐——人类开发。主持人组织学生围绕下列话题展开讨论交流。

1.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2.地形和气候复杂多样分别有利于我国发展多种多样的经济。

3.地势西高东低在阶梯交界处蕴藏着丰富的水能,并且大河东流沟通着我国的东西交通。

本环节设计意图:三组记者围绕人类在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方面优势开发的成功方面进行交流的同时从而掌握知识,深层意义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功能和价值,学习地理可以更好地生活,体现人地协调的观念。

第四环节:关注热点——一分为二。

指导记者辩证地介绍自然环境的灾害(滑坡、泥石流、洪涝、干旱、台风、寒潮、水土流失等),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地认识地理事物的方法。同时进行立志建设祖国的情感教育。

九、深思和启迪:谈谈本节活动课的体会和感受。

课堂小结:1.因是学生的活动课,由每组推选代表总结本组的学习内容,最后教师补充。

2.教师采取激励性评价机制点评,评出本次活动的三个“金话筒奖”、三个 “校园麦霸记者”,以资鼓励。

拓展延伸:课下调查我们家乡辽源的地形特点、收集辽源的气候资料、民间采访辽河的水文特征以及家乡自然环境存在的问题,谈谈你的观点,并以地理专刊的形式完成。

教学反思:1.本节活动课是在复习的基础上加深提升,所以课前教师指导学生归纳知识,并合理分组,每组实力要均衡,才有PK的悬念。教师要进行学法指导。

2.地理教学方式的改变真正体现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快乐地参与活动,激发了兴趣,张扬了个性,增强了自信心,学到了终身有用的学习方法,体验成功的快乐,智能、能力、情感都得到了发展。

(作者单位:吉林省辽源市第四中学)

八年级地理上册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导入;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194-01

一堂成功的地理教学课,应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组织学生活动为重要形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达到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的效果。而影响一堂地理课教学的有很多种因素。其中的导入语有不可思议的教学功能,好的导入就如经过良好的机器,让学生这台机器很快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最佳状态。因此课堂导入的成功设计是提高地理授课效率的重要一环,但地理教学的导入方法因人、因时间、因内容不同而不同,方式方法也多种多样。下面是我在多年教学中常用的几种导入方法,经过多次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复习导入法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自然界当中,地理要素也一样。在自然界中各种复杂的地理要素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复习旧知识有利于我们认识理解新的地理知识。在日常地理教学中我经常用到复习导入法。如在教授八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这一章时,我就用到这种复习导入法,像上到中国的气候这一节时,因为气候要素的形成要受到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要素的影响,而这些要素又是学生在本节之前学过的内容。针对这些我设计了几道复习题。让全体学生用课前几分钟时间作书面回答,我的这几道题是这样的:

1、我国的纬度位置南北相差多少度?南方和北方的温度相同吗?

2、我国东西相距多少千米?东部和西部的降水一样多吗?

3、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有多高?夏天它会像我们的家乡一样热吗?

这些问题既简单又有趣味,学生们都很有兴趣,他们得出结论后心里又有一个疑问,这是什么知识呢?我就顺理成章地引出,这就是我们本节所学的知识,在各种复杂要素影响下我国的气候。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提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效果非常的好。

二、读图导入法

学习地理知识,用到地理学教学方面的地图、图画、图表较多。学会看地图是学习地理知识的一个关键的环节。地图是一种直观的教具,各种各样的地图直观地反映出不同地理事物,但由于一直以来对地理教育的不重视,使很多学生以为在初中阶段,语文、数学、英语才是主要科目,而地理无关紧要,只要背好基础知识,中考成绩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对于读图他们觉得可有可无,因此不想占用太多时间。所以就出现考试中很多学生读图空白的现象,严重影响学习成绩。针对这点,我想用读图法导入,以提高他们对图的注意力,而事实上用读图法引入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授我国的人口和民族这一章节时,就用了读图导入法。开课时,首先放出各个民族的人大代表穿着不同的民族服饰在北京参加人民代表大会的照片,然后引导学生们读地图册上各少数民族的照片,要求学生辨认出有哪些少数民族的代表参加了会议。接着播放有趣的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图片,让学生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判断:泼水节属于哪个民族的节日;摔跤是那个民族运动会的传统项目等等。又如在教授中国的位置和疆域一节时我又是用读图法导入。首先出示一张中国地图,然后出几道小题让学生读图解答,题目是这样的:

1、找出图中的四至点,说出它们的经纬度。

2、指出我国面对的大洋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3、找出我们国家的邻居(邻国)。

不少学生通过读图很快地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中来,成绩提高较快。

三、音乐歌曲导入法

地理知识包罗万象,丰富多彩,而地理知识的教学方法因人、因时间、因地点、因事情不同而千差万别。而音乐歌曲,或优美或激昂或轻松活泼而广泛被人们所接受,在地理课中融入爱国爱家、团结协作的教育思想时,可以考虑用音乐歌曲的导入法,如八年级地理上册黄河一节时就很适合用歌曲进行导入。因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厚重历史,在国人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荡气回肠,在激励着中华儿女起来,抗击侵略,保卫家国中起着重要作用。因“黄河大合唱”作为引入极大的激荡着学生澎湃的学习热情,使大家在群情激昂中投入到学习中去。我的具体做法是:播放《黄河大合唱》,要求会唱的同学一起唱,当所有的学生的情绪都调动起来的时候才正式开始学习新课。又如在教授长江一节时,我也使用歌曲导入法,这回是组织学生齐唱《长江之歌》,唱完后问,这首歌歌唱的是我国哪一条大江?学生们都知道是长江。接着又问“我从雪山走来,我向东海奔去”中,长江的源头是哪里的雪山?长江为什么向东海奔去?同学们都能回答是青藏高原上的雪山。是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使长江向东流入东海。于是展开联想进入本节对长江的学习。

四、时事导入法

八年级地理上册总结范文第9篇

一、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

中学生具有求知欲强、充满好奇心的心理特点。而教师的影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师的―言一行可能会对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学科的情感及个性品质的形成。所以教师应该注意自身的示范作用,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以严谨的教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孜孜不倦的精神影响和教育学生。

作为中学地理教师,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充实、自我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只凭经验办事,一张嘴巴讲到底,而应开动脑筋,勇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设计、教学手法的运用,都应该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要创设良好的地理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地理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这样,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师表形象,并能成为他们的榜样。

二、建立融洽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以情激情

建立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程度取决于课堂的教学气氛。在教师严厉呵责的氛围中,学生是不可能充分地表现他们的个性和灵气,也不可能积极地参与教学、大胆幻想、勇于创新的。反之,教师态度和蔼、亲切、不压抑、不专横,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与积极性。

作为地理教师,笔者坚守地理课堂中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教学相长,不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把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尊重他们对地理教学的看法和观点。例如,在一次评讲测验卷中,笔者发现对某道题目讲评有误,马上坦率地承认失误,并解释道:“老师不是圣人,也有许多缺点和不足,需要你们勇敢地指出并帮我改正。”教师采取开放、平等、诚实的态度,学生的思维就会充分地得到调动,学生就能在愉快而和谐、充满民主的教学气氛中,勇于创新,不怕露短与出错,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地去获得地理知识。

三、教学语言应该饱含感情,以情动人

世界上众多的地理事物、地理景观,绝大部分不能被学生直接感知。虽然现在多媒体技术已经引入课堂,但毕竟极其有限,更多的还是要靠教师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地将学生引入神圣的地理殿堂。同时,中学地理学科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乡,远及全球,既有自然地理,又有人文地理。这些广博的知识对喜欢言古论今、谈天说地的中学生来说是极有吸引力的。

如七年级上册地理,讲到陆地地形的类型时,笔者是这样导入话题的:“我们的地球家园无比美丽,自然景观千姿百态,五彩缤纷。有绵延不绝、雄伟高峻的喜马拉雅山脉,有被誉为‘世界屋脊’、富含民族神韵的青藏高原,有郁郁葱葱、神秘莫测的亚马孙热带丛林,有深陷千丈、鬼斧神工的东非大裂谷……”一段热情洋溢的引言,让学生不禁发出阵阵赞美之声。这样不但激起他们对地球的热爱,而且很自然地引发他们研究的热情和兴趣。

如七年级下册地理,介绍美国、巴西时,通过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方面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现代化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忧国心”,激励学生树立奋发勇为、报效祖国的志向,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如讲八年级上册“黄河的治理”一课,笔者讲到黄河的忧患时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还举出具体生动的事例,把黄河化害为利的今昔进行对比。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形成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如八年级上册地理讲到中国旅游风景名胜时,笔者说:“中国的风景文化名胜数不胜数,有历史不衰的中华五岳,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桂林山水,漓江风光,壮观的钱塘江涌潮,千姿万态的路南石林,具有‘雪域高原’之称的青藏高原,世界奇迹之称的秦始皇兵马俑,北京故宫等。”这样一段描述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使他们产生喜悦、赞美和崇敬的情感,并激发起学生对多姿多彩的地理事物的审美情趣和对祖国美好地理环境的热爱。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他们对地理学科的了解,深化教学结构,而且能激发其热爱科学、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的信念和抱负。

由此可见,教师生动、活泼、优美的语言,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热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这样,学生就会学而忘倦,乐于学习。

四、精心组织教学,创设情境,激情起趣

教师上课要让学生紧随自己的思维行动,将他们完全置身于教学过程中,就要想办法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使学生轻松地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发展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地理教学中,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问题隋境,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比如,讲到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图》这一节时,笔者是用谜语导入新课的:“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猜到的学生自然享受胜利的喜悦,没猜到的学生也从别人的答案中获得启示,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又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制成课件,利用多媒体将它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就能够使学生领略到动感的、立体的视听效果。如讲解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公转规律和现象”示意图时,笔者将地球、太阳、赤道、南北回归线、地轴等均制成动画效果,使学生眼前一亮,很自觉地就去总结地球公转的全过程。再如,分析冬夏季风示意图时,紧紧抓住高气压向低气压流动的规律,采用动画效果,很直观地使学生明白了冬夏季风各自所属的发源地、风向及海陆走向的情况。

五、兼顾其他学科,发挥诗词、歌曲、趣闻的怡情作用

要增加一堂课的趣味色彩,就应兼顾其他学科,将语文中优美的诗词引入,将音乐课中动听的歌曲引入,将历史等学科中的奇闻轶事引入,都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讲到蒙古高原时引用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由诗句结合教学,使学生置身于浪漫的诗情氛围中,激发他们探究地理奥秘的欲望。

在课堂中适时引入歌曲视频,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例如,笔者在讲授“台湾”之前,让学生听一首《阿里山的姑娘》;在讲亚洲区域时,让学生听一曲《亚洲雄风》;在讲长江时,让学生听一首《长江之歌》;在讲青藏地区时,让学生听―首《珠穆琅玛》。这时,学生的心中自然就意识到这堂课讲的知识内容,注意力也集中。记得笔者讲“香港特别行政区”之前,用罗文的歌曲《狮子山下》导入新课,一听到熟悉的流行歌曲,几个活跃分子带头跟着罗文的歌声一起唱,每个人的心灵都受到感染。接下来的授课极其流畅,师生相互影响,情感相互交融。

再如,讲到南极企鹅时,可以描述一下企鹅憨态可掬的形象,然后介绍一些企鹅奇特的生活习性。如企鹅的绅士风度、摇摇摆摆的独特的走路姿势,这是它的本能反应,是无意识的。

利用诗词、歌曲、趣闻的确能起到激兴、怡情作用,但需注意切忌喧宾夺主,要做到收放自如,恰到好处。

总而言之,地理教学的情感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讲,既有共同性,又有独特性。教师在课前应根据地理学科内容多、知识杂、涉及面广的特点,兼顾其他学科,多方涉猎,精心编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应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前提,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建地理教学情感教育模式,努力追求“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八年级地理上册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方法

一、根据地理学习的特点,多引导学生读图、用图、绘图

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所以教师应重视对地理图像的运用,通过阅读、合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同时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读图: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训练学生运用地图获取所需的地理信息,便于让学生直观地学习知识,降低难度,让学生更易掌握读图、用图的技能,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用图:引导学生读图不是说顺手拈来,越多越好,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认真考虑怎么使用地图才以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有效的用图不仅能降低学习难度,同时还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如在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一节的教学中,P35图“大陆的漂移”一共包括三幅图,分别展现了2亿年前、6500万年前及现在的海陆分布情况。我让学生在第三幅图(目前的海陆分布)中填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并据此依次填写6500万年前海陆分布图、2亿年前海陆分布图,提示学生会在填图时发现一些问题。这时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2亿年前地球上仅有的那个大洋是太平洋,太平洋的面积会越来越小的结论。同时他们会好奇地发现亚欧大陆在两亿年前有两部分,这两部分是由于大陆漂移而组成了一整块。此时教师再进一步追问:小的哪一块是现在的哪里?这样不仅与之后的板块运动学说联系起来,让学生主动探究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绘图:在教学中让学生绘制简化图,有利于学生对图的记忆和知识点的掌握。

例如在七年级地理上册“七大洲和四大洋”一节的教学中,考虑到让学生同时记住它们的名称、分布和形状不太容易,而这一内容又是以后学习区域地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学生必须牢固掌握的知识点,所以我采用了首先读图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然后让学生绘制简单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并填图的方法。这样首先通过读图进行观察比较,再通过绘图加强学生理解和记忆,让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及形状。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1、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有效地进行启发式教学。

例如在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图”一节的教学中,我以复习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学生在回答地图有哪三个基本要素这一问题时,没有出现我预想的正确答案,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回答“地图三要素是比例尺、指向标、图例”,这是他们从教材13页地图中得到的答案,这时候如果我简单地作一个纠正的话可能会让学生不解,于是,我让他们自己从教材的文字叙述中获取正确答案,再提问“指向标是属于哪一个要素的内容?”这样既能让学生理解又可加深印象。

在面对这种难度的知识点学习时,一般情况下学生不可能一步到位地得出正确答案,这时,如果老师直接说出正确答案教学效率不一定高,而且长此以往还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所以,在面对这种情况时,我采用教师引导,让学生自我纠正、自我评价的办法解决问题。在不断的追问过程中,不仅可以将学生引导到一定高度,而且还拓展了教师思维,提高应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教材前后内容的联系,让地理知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置有效提问。

地理学科的知识点不是零散的、相对独立的关系,这些知识其实都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教师要擅于寻找这种联系,在教学中体现这种联系,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3、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切入。

在地图上判别方向的三种定位法中,按难易程度排列的话依次是:一般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和经纬网定向法,我的教学内容也按照这一顺序进行安排。在学习经纬网定向法时,先让学生熟悉并总结在方格状经纬网上判断方向的办法,然后再展示圆弧形经纬网,最后展示以南北极为中心的圆弧形经纬网。这样一来由浅入深,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结合乡土地理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一方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地理《地势和地形》一节中学习五种地形时,在学生读图后提问:在这五种地形中,哪一种地形是贵州没有的呢?学生经过思考一般都可准确回答贵州没有平原,这时就可以将其余四种地形与实际相联系进一步追问,让学生了解自己生活的贵阳市就是在云贵高原上的一个小盆地内,而贵阳到安顺一带分布着大面积的丘陵,贵州省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形就是山地,从而让学生掌握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及差别。

2、关注时事,将时事与教学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八年级上册地理总结范文 下一篇:初中地理必修知识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