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策略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04:28:12

传播策略论文

传播策略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播技巧;体育评论;符号能力

体育评论员代表着所供职的媒体,面对赛场,他们有着极其广泛的话语权——可以对球员、教练、裁判甚至观众的表现进行评论,或褒或贬、或扬或抑。在当今体育传播全球化和商业化的背景之下,电视体育评论员的“传播技巧”发生了不同于以往传统模式的变化。

一、早期: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广播体”传播,代表人物:张之、宋世雄

注重受众群体研究分析和意见反馈是老一代体育评论员的优点,同时他们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研究每场转播的比赛看点,最大多数观众的欣赏口味、观众对比赛项目的了解水平。这是由张之老师开创的,宋世雄、王泰兴等发扬光大的早期中国体育转播解说风格。他们是主要运用有声语言向受众、传达、介绍体育节目的传播者。它的首要任务是传声达义,让受众了解信息、增长知识。遵循播音传播规律,掌握播音基础理论,语言规范、准确、清晰、流畅。对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重音、语气、节奏等基本的内、外部语言表达技巧运用得当。另外,不能忽略对体育运动的关注、了解和兴趣的培养。毋庸置疑的是体育节目播音员第一位的是有声语言的表达水准,而非其它。

传播技巧:广播体,较弱的符号能力

符号能力是特定的传者或受者使用一定符号的熟练程度、水平或特色等。传者的符号能力越强,越能对受者产生作用和效果。早期的体育解说员从其解说对受众产生的作用和效果来看,无疑是比较弱的。当时的体育解说,是一种不讲求传受双方互动的“灌输式”解说。我国体育评论的开山鼻祖张之是广播体育转播的解说员。将中国体育转播风格发扬光大的宋世雄也在中央人民电台工作了20多年。其间从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月七八年左右的时间是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共同转播。由于中央级广电传媒的示范作用,反映在全国电视体育界说的形式上是一片高频男声,每分钟超过300字的语速;内容上是嘴跟着球跑,应用大量形象的语言去描述观众已经看到的比赛过程。例如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宋世雄对一场足球比赛的解说:“伊朗队的4号队员在线上将球断了下来,马上发动快速反击,4号将球传给8号中场队员,8号带球快速通过中场,8号传给11号,11号一脚远射,球进了!”由此可见我国电视体育转播评论工作受广播转播解说的影响极大。张之的解说特点是“打机关枪”,京腔京味、音频高、语速快。体现出了中国传统体育转播的解说风格,在语言面貌上是积极向上的、充满创作激情的。是用圆润的声音、清晰灵动的口齿来传情达义的。宋世雄1997年就体育界说问题接受《中国体育报道》节目采访时说:“体育界说声音要高一点,为什么?现场乱,声音高了穿透力就强,观众就能听清。语速要快一些,为什么?只有快一点才能跟上比赛节奏,说话慢就不能当一个好的评论员。”

传播效果:体育解说员仅仅充当了受众的眼睛,而没能充当受众的大脑。

从他们身上,受众满足的是对体育竞技场上瞬息万变的动态把握,在大多数人无法详细观赏体育比赛的时候,让受众满意的就是他们那种极快的解说语速。那个时候由于电视节目的时效性差,受众习惯于将张之、宋世雄等解说员看成是绝对的权威。但是,从提高受众体育欣赏水平的角度来说,早期的这种“广播体”解说方式显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解说员只是充当了受众的眼睛,将受众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图像信息及时传递给受众,而没有能够帮助受众对比赛进行深层次的、专业性的思考,在介绍比赛相关背景知识,拓展受众视野和推动体育运动发展方面还存在着极大的不足。

二、中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中期,“幽默语录”体传播,代表人物:韩乔生、孙正平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央电视台成名的体育转播解说员是韩乔生和孙正平。他们解说风格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模仿到形成,由自发到自为的过程。最初的韩乔生、孙正平几乎是张之、宋世雄的翻版,刻意的继承与模仿前人,他们成名于“打机关枪、看图说话”的传播方式,也没落于这种传播方式。可以说,他们处在早期“广播体”解说方式和后期“专业体”解说方式的过渡期,在他们后期的体育转播中可以看出想要摆脱前人影响,加入“评论”成分的痕迹。但是,专业知识的贫乏和个人特点的缺失使得这种主观上的努力最终以失败收场。韩乔生留给受众的是一连串“解说口误”的记忆,这种早期的无意识口误发展到了后期成为一种有意为之的尝试,甚至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被称为“韩乔生语录”。传播技巧:幽默语录体,影响日渐深入。

在受众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之下,以韩乔生为代表的体育节目解说员仍然沿袭前人的解说风格,但是,专业知识的贫乏让逐渐专业的球迷嘲笑声不断。更令人遗憾的是口误连连,例如“35公里之外的一脚远射”“……随着守门员一声哨响,比赛结束了……”“某某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打入一球”等等,不一而足。受众最初对这种韩乔生式口误的反应是深恶痛绝、避之唯恐不及,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可以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看待这种解说上的失误,因为受众发现,这种超低级的失误和自己逐渐专业的欣赏水平之间能够摩擦出一种幽默的火花,令人忍俊不禁,受众越是专业,这种幽默所产生的效果就越发强烈。于是网络上,媒体上关于韩乔生幽默语录的文字越来越多,韩乔生本人也开始在转播过程中有意“犯错”,博观众一笑。这一点在2005年4月体育频道的一期《韩乔语录》栏目中得到了韩乔生本人的承认。

传播效果:幽默的语录甚至超越了体育的范畴,但缺乏专业的知识

各路媒体中有关韩乔生语录的文字甚嚣尘上,很多学者甚至把韩乔生语录的风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看待,这也着实让韩乔生“火”了一把,尽管人们对这一现象褒贬不一,但各种类型的幽默语录还是纷纷浮出水面,有很多甚至超越了体育的范畴。体育评论员被受众认可的根本标准还是其对体育比赛的分析解读能力,是以丰富的专业知识、精辟的分析评论为受众释疑解惑的能力。当受众对这种“幽默语录”体的传播方式逐渐厌倦的时候,韩乔生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三、后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专业”体传播,代表人物:黄健翔、张路

近几年来我们的体育播音事业突飞猛进地发展,一大批年轻的评论员走上了转播台,他们以宽泛的知识结构、新颖的思维方式受到了年轻观众的欢迎。如果说,播音员以出色的外形、嗓音和语言功底赢得观众,那么体育评论员则是以丰富的专业知识、精辟的分析评论、高超的预见性,为体育节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解说、评论员必须是某一领域的精深者,不仅能够讲得清、说得明,更要评得精、论得合情合理。因此,评论员需要精深的专业理论或实践,并且,应该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贝利,做过足球评论员,拳王阿里是重大拳赛转播的座上客,张路,本身就研究足球理论。这些都说明,观众看体育节目不单是一般的外行看热闹,而是需要更深层次,具有权威性的分析和点评。相对于早期的体育节目“播音员”,体育评论员观点的个人色彩非常突出,它鲜明、准确、有理有据,令人心服口服。

传播技巧:专业评论,极强的符号能力

毫无疑问,黄健翔最擅长的符号是“语言”,而且他拥有极强的话语能力——他是真正的靠话语取胜的解说员。他没有花哨的肢体语言,学不会矫揉造作的煽情,更没有和球迷套近乎的本事,甚至有些时候他让人产生距离感和敬畏感,但这都不妨碍球迷喜欢他。因为球迷在乎的是他的学识和机智,也就是他解说中体现出的专业和深刻,这正是他相对于宋世雄的僵化、孙正平的刻板、韩乔生的无知而在诸多体育解说员中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从历史战绩到教练风格、从球员特点到场上形势,黄健翔总能娓娓到来。夹叙夹议中,他还能结合精彩之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使球迷在欣赏一场比赛的时候能达到“广纳博收”的效果。例如1998年法国世界杯英格兰与阿根廷队比赛开始之前黄健翔在介绍比赛背景时的一段解说:“潘帕斯草原的风让阿根廷人把热情奔放的性格融入到了极富创造性的足球技术之中,他们的进攻能力足以让世界上任何一支对手胆寒;英格兰人是盎格鲁-萨克逊人的后裔,他们是古代日耳曼人的一支,钢铁般的意志背后是他们对胜利的无限渴望。而1981年英格兰人与阿根廷人爆发的那场马岛战争也让全世界的人们都对17年后的这场比赛无比关注。”而且,对于场上的异样情况,他是唯一敢直言不讳地进行剖析和批判的解说员,观点鲜明、见解独到,发人深省。毫不夸张的说,黄健翔丰富的足球解说知识使他成为集“理论家”、“历史学家”、“批判家”和“艺术家”于一身的大成者。:

传播效果:促进和推广体育文化的普及与发展

黄健翔1993年进入中央电视台体育部,至今已经在电视体育节目行业从业十年。在他从业的这十年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因为他的出现和存在,改变了整个中国电视体育节目的播音解说风格,开创了崭新的体育界的评论局面,提高了数以千万计的电视观众的体育欣赏水平及对体育文化的理解,是一个时代的缔造者和代表人物。他的专业精深的分析评论与激情洋溢又轻松幽默的解说风格一样早已为广大球迷所接受。甚至有这样的一种说法:是黄健翔的解说培养了一大批新生代高水平的球迷,对足球运动在中国的普及、足球文化的推广和深入,起了特定时期的特定的作用。

结论:通过对中国新老三代电视体育评论员“传播技巧”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在向受众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他们的符号能力是逐渐增强的。早期的体育节目解说员,尽管他们驾驭“语言”能力是比较强的,但是从对受众产生的影响来看来看,并没有获得与之相对应的效果,因此他们运用“语言”这一传播符号的能力又是比较弱的,符具和符义在很多时候是重合的。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电视行业发展速度慢,在早期实力比较薄弱的时候,电视体育评论受广播的影响比较多,没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到了中后期,发展环境的逐渐优良使得体育评论员的符号能力得到不断增强,符具和符义更多的表现出一种关联性,而非早期的完全重合。体育评论员作为传播者,对于手中产生的影响也日益深入。从三代电视体育评论员“传播技巧”的沿革之中可以窥探出中国电视体育评论几十年的发展轨迹。

注释:

①《恐韩:韩乔生语录》,第8页

②《影响未来:中国传媒三十人》之《黄健翔:球场小世界大》,宋悦曹红蓓杨雪梅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①《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华夏出版社

②《论信息产业中的大众传播》,蔡玮著,津图学刊

③《论体育产业中的产业结构》,党群著,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传播策略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微电影;数据分析;内容分析

1 研究对象分析

微电影一词起源于美国,而在中国的社会和市场环境下产生了一些变异,形成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源意义。

中国意义上的微电影的产生从一开始就与商业和市场有密切的联系,如今微电影市场的火爆也与其背后巨大的市场潜力不可分割。“微时长、微制作、微传播”这“三微”成为微电影约定俗成的标准共识。

微电影作为新生事物,对其的研究从2010年开始陆续出现,到2013年达到鼎盛期。

2 数据分析及研究结果

在“超星发现系统”中进行检索“微电影”可得出22662条结果,总被引频次为3395次。从这些检索结果中去掉一些不相关的内容,可以得出每种论文类型的数量:

由上表可以看出,关于“微电影”的文章报纸上发表的数量远远大于在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但通过阅读其内容,就会发现,报纸上的文章大部分是时事性新闻类的文章,具有学术研究内容的较少;而期刊和学位论文大都学术性较强,对“微电影”的研究也较为深入。

从刊登时间上来看,从2010年开始关于“微电影”的文章持续增长,在2012年是一个井喷期,增长的数量是2011年的5倍之多,2014年较之2013年增长数量不大,说明“微电影”的研究热度开始趋于平稳。具体刊登时间如图1所示。

研究“微电影”的期刊和学位论文与“电影”的研究相关度最高,次之是“新媒体”“品牌”“广告”“营销”“导演”“网络”等。在这些研究中关键词“电影”出现的次数是838次,“网络”“视频网”和“互联网”等与“网络”相关的关键词出现的次数为314次,“新媒体”出现的次数为230次,“品牌”出现的次数为136次,“广告”出现的次数为133次,这说明“微电影”与“电影”“网络”“新媒体”相关度最高。

“微电影”研究涉及的学科非常多,艺术学、经济学、教育学最多,次之是工业技术、法学、文学、历史地理、社会科学、医学等,较少的有语言学、环境学、农业科学、军事、哲学、生物学等;共涉及12个学科门类近20个二级学科。

研究“微电影”的作者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最多,有49篇,四川大学的有31篇,上海大学的有26篇,东北师范大学的有25篇,陕西师范大学的有22篇,河北大学的有20篇,河南大学的有20篇,北京师范大学的有18篇,郑州大学的有18篇,浙江大学的有17篇,浙江传媒学院的有17篇,上海戏剧学院的有16篇,西南交通大学的有16篇。

研究“微电影”的地域主要分布在北京、江苏、四川、河南、上海、浙江、湖北、陕西、广东、吉林等,其中北京市共有147篇,江苏省有91篇,四川省有82篇,河南省有81篇,由此可见,北京市是接受新鲜事物、学术研究最强的地区。

3 内容分析

前面分析了这些研究“微电影”的论文涉及的学科非常多,简而言之就是内容比较广泛,无法一一分析,现根据这些论文被引情况分析其内容。

这些论文中被引量超过10次的有82篇,内容涉及广告营销、传播特征、产业发展、受众研究、叙事艺术、媒介文化性、微电影创作、微电影分类、微电影研究综述等。下面主要就广告营销、传播特征、行业前景、叙事艺术等方面对论文内容进行解析。

3.1 广告营销内容分析

其中引文量最高的论文是载于《新闻界》的《“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就是研究微电影营销方面的内容,在发表的三年间被引量就高达114次,这篇文章依托当前的“微”时代传播背景,以微电影为研究对象,总结微电影的“微时、微制作周期和微投资规模”“三微”特征,微电影营销具有“草根互动性”“微营销性”“借微博之势”和“广告电影化”特征,并对微电影模式进行解读。

引文量次之的是莫康孙所写的《从“电影植入广告”到微电影》,也是研究广告营销方面的内容,被引次数是100次,从“电影植入广告”与“广告植入电影”的模式来探讨微电影,他认为“微电影开创了植入营销的新模式”,主要是探讨广告微电影的模式,认为品牌与电影的结合更加紧密,产品与明星的结合使产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走进消费者。

郑晓君所撰写的《微电影:“微”时代广告模式初探》同样也是一篇研究广告营销的论文,它的被引次数是81次。这篇文章提出了“微电影”其实是互联网的产物,其“有别于传统广告的诉求式、说教式及煽动式的传播方式,微电影创造了全新的盈利模式”。本文认为微电影是基于“受众心理需求”及“广告竞争需要”而产生的,并探讨其创作要素和技巧,进一步挖掘这种介于电影与传统电视广告之间的全新广告模式的现实意义。

于伯然所写的《微电影营销的制胜之道》也是从电影与广告的跨界合作来谈内容营销,他认为这种微电影与广告的合作,将是内容营销发展的趋势,而微电影营销制胜的法宝是明星、创意剧情、制作团队及引发舆论关注。

董晔所写的《不可阻挡的微电影广告趋势:谈益达无糖口香糖〈酸甜苦辣〉系列广告》主要探讨了微电影广告(其实应该是微电影的一种),以益达推出的微电影广告为例来分析微电影广告的优劣,他认为微电影广告的优势在于品牌信息的植入与产品特性的演绎、媒介购买利益最大化与媒介投放的高精度、整合营销的方式、未来可挖掘的空间广阔性;劣势在于投入与风险较大、产品与品牌植入难度较大、创意难度更大。李会娜所写的《微电影:凯迪拉克的广告新尝试》、杨虹所写的《微电影广告及其走向、盖雄雄所写的《凯迪拉克:微电影营销的开启者》、王君所写的《浅析“微时代”环境下的电影广告:微电影广告浅析》、刘佳佳所写的《从“鲶鱼效应”看微电影对广告的影响》和白靖利,卢和萍所写的《微电影广告的营销》等文章也是认为微电影与广告的融合是一种新的营销模式,认为微电影广告可以让受众以欣赏电影的心态来接受广告所传达的品牌精神和理念。

3.2 传播特征内容分析

孟志军所写的《微电影的传播学解析》、王长武所写的《微电影的传播特征与市场前景展望》、吕艳萍所写的《解读微电影的传播特点与未来之路》都是从传播特点来解析微电影的,孟志军在文中从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媒主体、互动性与时效性五个方面来探讨微电影的传播特征;王长武从传播主体、传播方式、传播渠道方面来研究微电影的传播特点;吕艳萍则把微电影分为非商业微电影和广告微电影两大阵营,分别论述它们的传播特点。

陈红莲所写的《网络“微电影”的传播学解读:以〈老男孩〉〈四夜奇谭〉等的热播为例》认为微电影热播的原因有三:一是与受众产生共鸣,二是受众参与性强,三是“微电影”本身的内容所决定,微电影的内容时代性较强,有话题性。微电影本身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时代性,它迎合了受众的内在心理,是电影艺术与观众审美需求的融合。

刘书亮的《微电影的传播效果及相关因素分析》在分析了微电影传播特征之后,又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其传播效果及相关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分析表明: 微电影的传播效果与受众群体的性别、文化层次、年龄结构等息息相关,同时作品的创意、制作技术、演员水准及作品定位也是影响微电影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3.3 行业分析

张波从微电影的生产及费的格局所撰写了《论微电影在当下中国的生产及消费态势》,他认为各种微电影大赛和微电影定制的涌现,为微电影的生产与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微电影的生产层面,微电影与广告开始融合;而明星参与微电影的展现构成了其吸引观众的主要因素;微电影的制作开始平民化、个人化,其观看方式与消费群体心理特征都具有个人化特征。王长武所写的《微电影的传播特征与市场前景展望》在分析微电影的传播特征之后对微电影市场前景进行展望,一是微电影与广告结合将会走得更远,二是决定微电影未来还是微电影的创意。

聂伟在《微电影:演变、机遇与挑战》一文中指出微电影是新媒体与传统电影的“合流”,这种新的产业形态借助资源整合,为中国电影产业带来深远的影响。阮南燕所撰写的《微亦足道:微电影的产业魅影》从电影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微电影是电影产业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一种创新,能够对处于我国电影产业链高端的电影创意、剧本和衍生品开发进行有益的补充。

3.4 叙事艺术分析

这些论文中还有涉及叙事艺术的《微缩的影像:微电影时代的“浅”表达》一文认为微电影的时长决定了其“浅表达”特征,且微电影表达的主题单一及“点”叙事与细节放大都体现了叙事“浅”表达,同时影像语言的浅显和简洁也构成了“浅表达”的叙事语境。

《新媒介语境下微电影的后现代叙事特征初探》一文中认为微电影开创了影视作品的新叙事模式,从微电影的题材选择、内涵表达和叙事结构等方面,对微电影独特叙事机制进行研究。

郑友奇所写的《微电影的叙事艺术特征略论》从叙事艺术策略和叙事艺术形式两方面对微电影进行探讨。

对微电影的研究还有很多方面,在本文就不再一一赘述了。综合其内容来看,微电影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大量微电影背后的商业驱动,但也有点明显的市场不规范,学术分析不够深入,所以微电影作为新生事物对其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参考文献:

[1]康初莹.“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J].新闻界,2011(7).

[2]莫康孙.从“电影植入广告”到微电影[J].中国广告,2011(8).

[3]郑晓君.微电影:“微”时代广告模式初探[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6).

[4]于伯然.微电影营销的制胜之道[J].市场观察,2011(8).

[5]董晔.不可阻挡的微电影广告趋势:谈益达无糖口香糖《酸甜苦辣》系列广告[J].中国广告,2011(10).

[6]李会娜.微电影:凯迪拉克的广告新尝试[J].中国广告,2011(8).

[7]杨虹.微电影广告及其走向[J].新闻世界,2011(12).

[8]盖雄雄.凯迪拉克:微电影营销的开启者[J].市场观察,2011(8).

[9]王君.浅析“微时代”环境下的电影广告:微电影广告浅析[J].中国电影市场,2012(3).

[10]刘佳佳.从“鲶鱼效应”看微电影对广告的影响[J].经济论坛,2011(10).

[11]白靖利,卢和萍.微电影广告的营销[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12(5).

[12]孟志军.微电影的传播学解析[J].新闻界,2011(8).

[13]王长武.微电影的传播特征与市场前景展望[J].中国电影市场,2011(9).

[14]吕艳萍.解读微电影的传播特点与未来之路[J].东南传播,2012(4).

[15]陈红莲.网络“微电影”的传播学解读:以《老男孩》《四夜奇谭》等的热播为例[J].今传媒,2011(12).

[16]刘书亮.微电影的传播效果及相关因素分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17]张波.论微电影在当下中国的生产及消费态势[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3).

[18]王长武.微电影的传播特征与市场前景展望[J].中国电影市场,2011(9).

[19]聂伟,吴舒.微电影:演变、机遇与挑战[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20]阮南燕.微亦足道:微电影的产业魅影[J].浙江学刊,2012(5).

[21]王方,颜子澜.微缩的影像:微电影时代的“浅”表达[J].大众文艺,2011(20).

[22]郑军,王以宁,白昱.新媒介语境下微电影的后现代叙事特征初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传播策略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西方修辞理论;传播学;研究;新闻;广告

西方修辞学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是奠基之作,后来经过学科的衰落与复兴,发展至今流派众多。传播学首先于20世纪40年代形成于美国,在70年代传入我国,后来蓬勃发展,到2001年成为一级学科。修辞学与传播学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但它们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学者认为传播学源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因为亚氏修辞的定义是“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1],西方学者很早就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近年来我国修辞学界和传播学界也有将二者结合进行研究的趋势。

无论是西方古典修辞理论还是西方当代修辞理论,和传播学都有着共同的研究目的,即促进人类理解、促进世界和谐、减少矛盾冲突,这也为二者相结合创造了条件。

一、近十年来西方修辞理论在我国传播学研究中应用的概观

虽然我国修辞学研究历史很长,但由于传播学进入我国较晚,而且前些年还处于学科形成时期,主要处于介绍和翻译西方传播学理论阶段,因此从修辞学角度研究传播学的论文和专著很少。自2000年开始,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这时修辞学与传播学结合的论文开始出现,所以本文选取2000年至今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镜像)中有关西方修辞理论在传播学中应用的论文72篇,包括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通过对其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以此对西方修辞理论在我国传播学研究中应用的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

在我国传播学研究中,既有应用西方古典修辞学理论的成果,也有应用西方当代修辞理论的成果,研究范围主要涉及两个学科结合的理论、新闻传播、广告传播、政治传播和广播电视传播,范围比较广泛,但具体数量和比例相差很多。

西方修辞理论在我国传播学研究中主要应用于新闻传播和政治传播方面,广告传播和广播电视方面应用得较少,下面将对每个领域内的研究情况进行详细分析。

二、近十年来西方修辞理论在我国传播学研究中应用的主要内容

两门学科结合理论的研究。关于修辞学与传播学的融合,我国修辞学界和传播学界的学者都发表了一致的观点,都认为修辞学与传播学有相同的学科源头,应该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里的修辞学理论主要指源于西方的广义修辞学理论。陈汝东认为:“在修辞学的发展历程中,不乏传播的成分,尤其是言语传播。其学理传统不但为传播学的分支学科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也为传播学基本的理论建构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修辞学也不同程度地吸收了传播学的基本观念和研究成果。两门学科在发展中互相影响、相互渗透,两门学科在走向融合。修辞学研究还应向具体的各种传播领域深入,从修辞角度揭示具体传播领域中的修辞规律,使修辞学为社会传播实践服务。”[2]这就为修辞与传播结合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指出了二者结合的鲜明的方向,为修辞学界和传播学界学者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这在西方是早已进行的科研领域,“在当代西方,修辞不仅不露声色地支撑着交流、传播、公关、广告及一切形式的宣传,为所有这些以象征手段调节大众看法和态度的行业提供了基础观念、总体思路和基本方法,而且在保证国家根本体制的正常运转、构筑主流意识形态、维持和增强所谓‘软性权力’等事关社会和民族兴亡盛衰的要害利益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可见西方修辞学介入社会现实的深入性和广泛性。而我国修辞学的研究至今还囿于“修辞格/修辞技巧”的范畴,不太注重修辞理论对社会现实和传播实践的干预,导致修辞学的研究缺少实用性价值。

修辞学界许多学者深切感受到这一问题,主张“修辞研究需要走出‘就语言谈语言’的技巧论,走向更广阔的公共学术空间”[4];认为修辞学应研究社会真实事件修辞,调节、引导在社会重大事件影响下的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引发公众行为,为社会管理和发展服务。[5]在越来越传媒化的当今社会,迫切要求运用修辞理论解析国内和国际新闻事件,引导社会舆论,理解国际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新闻运作,顺利、有效地进行国际交流与对话。这也是修辞与传播结合理论研究的重大价值所在。

新闻传播研究方面的应用。在新闻传播研究中,研究者综合运用西方的修辞理论、理念或运用某一位学者的修辞理论来论证和解析国内和国际出现的重大新闻事件,视角新颖,论证有力,有很强的现实干预性,和我国传统的语言鉴赏性的修辞研究完全不同,是修辞学“最能介入现代生活,服务社会的研究形态”。

黄坚运用西方修辞论辩的理论来解读我国的对台传播实践,认为对台宣传应该注重受众,应把受众作为首要问题,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其次是要充分认识到事实在对台宣传上的重要性,因为事实在论辩中的地位很重要,鉴于对台传播环境的复杂性,大陆媒体需要对宣传的内容进行更详细的“事实检查”,表达时贴近台湾民众的表达习惯和心理思维定式。[6]

以上运用西方修辞理论解析类论文深入实际的真实的传播实践,详细论述了采取的修辞策略,使传播有更好的效果,对同类传播问题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是应该提倡的研究范畴,也体现了修辞理论的东西方交流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广告传播研究方面的应用。西方修辞理论在解析广告传播方面同样具有很大的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李思屈在其《传播“修辞学”与广告符号的运用》一文中,运用当代美国修辞学家肯尼斯・博克的“戏剧主义批评”修辞理论分析了上海别克轿车的一则电视广告。博克的“戏剧主义批评”理论,又称为“戏剧五要素分析法”,他认为由于人类生存具有“戏剧表演性”,运用戏剧性舞台语来讨论人的象征行为和传播行为最为合适,可以用行动、场景、人物、工具和目的来考察传播行为。人们在传播行为中出于不同的动机,对这五个因素进行不同的搭配,实际上折射出不同的态度。作者认为别克轿车广告以“漂亮的轿车在美丽的林间路上行驶”这一场景作为传播的重心,人物、行动甚至语言几乎没有,但却收到了使人高度记忆品牌、好感度极高的传播目的,是“戏剧五要素分析法”在广告实践中的生动运用。[7]叶丽华运用西方古典修辞思想论证了名人广告效应的修辞原理,认为在名人广告传播过程中信息源的可信度、信息源的吸引力和受众对名人的移情现象扮演着重要角色,名人广告作为修辞的一种手段符合亚里士多德和博克的修辞学理论的运作原理。[8]

以上这类研究虽然数量不多,但证明学者们已经突破单纯广告语言修辞欣赏评价性研究的范围,开始在广义修辞学视角下从整体策划角度、从劝服角度或从哲学高度来探讨广告中修辞元素的作用,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又具有很大的专业指导意义。

广播电视传播研究方面的应用。广播电视传播方面一般还是从我国传统修辞的角度进行研究,如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响度组合和广播电视新闻标题的修辞特点,运用西方修辞理论进行研究的只有一篇,作者探讨在西方修辞理论的视角下视听传播,认为电子视听媒介已经超越传统媒介而成为泛文本,新修辞学应该关注这一领域,对电视文本进行研究,电视媒介的整体传播效果和电视传播的视听规则都需要修辞学的积极介入,但目前缺乏系统研究,应积极开展研究。[9]

政治传播研究方面的应用。研究政治传播修辞的论文很多,因为政治传播带有很大的劝服性,这与西方古典修辞理论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一致的,二者的关系十分密切。

胡亚云的论文就政治传播修辞理论展开论述,认为政治修辞政治主体利用政治语言所进行的修辞,目的是说服受众,达到政治主体的政治目标;在理论上经历了规劝说、认同说和认知论三个发展阶段;在理论范式上可分为情景修辞、运动修辞、制度修辞、首脑修辞与反修辞;政治修辞是政治传播的手段,它服务于政治传播、应用于政治传播的全过程,[10]属于政治传播理论研究。蔡骐、常燕荣以美国2000年总统大选电视公开辩论作为个案,运用亚里士多德的说服修辞理论分析了修辞作为说服手段在政治传播中的作用,集中考察了情绪在进行说服,从而达到政治传播目的方面的作用,[11]属于政治传播实践研究;涂光晋、宫敬以西方当代话语修辞理论为框架,分析了2000年来中美官方以为主题的政治话语,由于话语语境的不同,由于“原型沉淀”和“集体记忆”的文化原理不同,导致新闻写作稿的词语、句式选择的不同,因此表现出中美对“纪念日”主题截然不同的立场和态度,美国话语以“自由”、“信仰”、“出走”、“非暴力”和“领袖”为主题,中国话语以“农奴解放”和“经济发展”为主题。[12]这是运用西方修辞理论去分析西方政治话语的研究,使我们了解了西方政治话语的修辞操作手段,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运用我们自己的策略予以回击,这对于提升我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对于构建有说服力的中国话语体系至关重要。

由此可见修辞理论在政治传播中的重要地位,无论哪个国家,要运行政治、经济体制,要进行国际对话与辩论,要开展与对立势力的斗争等政治传播,都需要修辞理论的指导,所以我们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用于服务和指导具体的政治传播实践。

三、西方修辞理论在我国传播学研究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虽然目前西方修辞理论在我国传播学研究中已经有应用的趋势,而且数量在增多,但存在的问题也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领域不平衡。从选取的论文中可以看出,西方修辞理论在我国传播学研究中多用于新闻传播和政治传播方面,广告传播和广播电视传播方面内容较少,这样就减少了对以上两类传播的指导性。由于广告和广播电视在传播信息方面和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今后应该加强这两方面的研究。

研究中存在拼凑现象。由于很多作者对西方修辞理论没有进行深入的学习钻研,导致对西方修辞理论的不理解,很多论文有生吞活剥、拼凑甚至抄袭现象,将译著中的理论直接搬入自己的论文中,导致论文晦涩难懂,缺乏利用和借鉴价值。建议有关传播机构和团体加大对西方修辞理论的普及和研究,尤其是当今西方修辞理论的主流及与传播学的结合,应该全面予以介绍,使学者能深入理解西方修辞理论的精髓,在研究中能得心应手。

缺少对我国当前大量的、复杂多变的传播实践的研究。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大众传媒也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每年都会有很多传播事件发生,而西方媒体也会关注,这恰好可以利用西方修辞理论揭示西方媒体的修辞手段,维护我们国家的利益,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很少。我们应该注重这方面的研究,传播研究机构应该成立课题组,进行连续的大型研究,相信通过研究,会大大促进我国传播学的深入发展。

学术水平较低。由于上述三个原因,导致研究的学术水平较低,缺乏对西方修辞理论的宏观和微观研究,不能对大量出现的国内、国际传播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与指导,因此难以发表在核心以上的期刊上,从我们选取的论文可以看出,只有很少一部分源于核心期刊,研究的整体水平有待于提高。所以今后应注重提高论文的质量,对西方修辞理论进行透彻的研究,写出对现实社会发展有指导性的高水平的论文。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媒介化的社会,每年国内、国际都会发生很多重大事件,舆论热点不断,面对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的信息,怎样选择、怎样报道、怎样引导,这都是传播学与修辞学结合应该解决的问题。因此应该加强理论研究,介绍西方传播学与修辞学结合的理论,了解西方新闻传播、政治传播上的修辞操作和策略,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顺利进行国际交流与对话,并有力地维护我们国家的利益和国际形象。学者们应努力开展修辞对当代传播实践的干预与引导研究,并结合我国传播实际,提出中国特色的传播修辞理论,为我国的政治、社会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修辞学[M].罗念生,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24.

[2]陈汝东.论修辞研究的传播学视角[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9-94.

[3]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M].北京:三联书店,2004:3.

[4]谭学纯.修辞学研究突围:从倾斜的学科平台到共享的学术空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13-19.

[5]曾毅平.略论社会真实事件的修辞学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13-118.

[6]黄坚.借鉴西方修辞理论,改进对台传播[J].科技信息,2007(35):407.

[7]李思屈.传播“修辞学”与广告符号的运用[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74-77.

[8]叶丽华.名人广告效应的修辞原理[J].商场现代化,2007(7下):121-123.

[9]熊忠辉.修辞学观照中的视听传播[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0(5):87-90.

[10]胡亚云.政治修辞与政治传播[J].河南社会科学,2001(5):9-12.

[11]蔡骐、常燕荣.政治传播与修辞说服[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2):78-83.

[12]涂光晋、宫贺.中美官方主题新闻的政治修辞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9(8):55-58.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传播策略论文范文第4篇

一股清风拂面来珞 珈(1)001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理念珞 珈(2)001

出版的“中国梦”珞 珈(3)001

《出版科学》的基本特色珞 珈(4)001

出版心中要有群众珞 珈(5)001

出版工作者也是“建设者”珞 珈(6)001

专论·特约稿

张秋林:以童书沟通童心

——儿童图书出版史话之十九韩 进(2)005

关于出版价值观的几点思考范 军(3)005

论数字出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罗紫初 陈小琪 秦洁雯(3)009

——祝贺《出版科学》创刊20周年

邵益文(4)005

一代人的学科向往 一群人的精神家园

——致敬《出版科学》李 频(4)006

为《出版科学》20岁生日干杯周百义(5)005

武汉大学出版科学系30周年的回顾

与反思 吴永贵(5)006

为出版人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方 卿(6)005

博士论坛

西方出版经纪人模式的发展与变迁孙万军(1)005

稿约内容著作权保护的策略研究

——基于100份CSSCI来源期刊

研究的统计分析 姚颉靖 彭 辉(1)008

公共效用与权利作用构造:从“作品”

到“著作权”的功能性分析 李 杨(1)015

出版产业政策研究综述 赵礼寿(1)022

2000—2011年我国出版图书的商品

贸易国际竞争力张晓斌 闫 鑫(2)010

数字出版时代文艺出版社的发展之道

芦珊珊 周百义(2)014

北大救国团与《救国特刊》张光华(2)020

办好报纸周刊的理论与实践吴 辉(2)023

“图书限折”应否获得反垄断豁免

王 清 王 静(3)013

网络科技期刊质量的新内涵探讨

谢新洲 莫 森 金学慧(3)020

《读书》杂志的美学追求庞海音(4)013

《玉台新咏》编纂思想及其价值

金乾伟 杨树(4)017

论金庸的编辑思想及当代借鉴意义张世海(4)020

论民国时期中国出版业价格问题

吴 赟 杨 闯(5)011

论以资本运营驱动大型出版企业

战略转型 陈 锐 许 萍(5)018

基于生产和销售预测的图书出版产业

投资优化研究盛 虎 王 冰(5)022

移动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研究(一)

——从APP新闻阅读看移动数字

阅读用户体验构建

谢湖伟 霍昀昊 聂 娟(6)007

面向基础教育的数字出版盈利

模式探析余 庆 彭文波(6)013

关系之探讨 赵师红(6)016

我与“中国最美的书”的一段因缘李振荣(1)026

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管窥刘 荣(1)030

数字出版时代的选题策划创新舒 刚(1)034

《历代妇女著作考》采辑策略刍议

——兼及选本的文学史价值汤文益(1)036

浅析书籍装帧设计的造境之美王 涛(1)039

编辑在图书出版中的学术意识

——以《菊苑留痕:首都图书馆藏北京

各京剧院团老戏单(1951—1966)》的

编辑出版为例潘占伟(2)027

论高校理工科专业语文教材策划

——以同温玉主编《大学语文》再版为例

乔 辉 李婉丽(2)030

《文学理论教程》的出版、修订及启示温长青(2)033

审读历史类通俗读物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星火燎原》系列连环画等

为中心的探讨董凌锋(2)036

文学类图书出版中的审丑意识阎怀兰(2)039

对内容提要撰写存在的四个问题的

例证分析 刘 立(2)043

对某医学杂志一期已

再的分析 张儒祥 唐 萌(2)045

论编辑人的意义世界黄 林(3)026

聂 颖 张宜军(3)029

刘锦宏 朱嘉蕊 毛江良(3)033

深度传播:报刊内容转化为图书的关键

赵 泓(3)036

——以《南方人物周刊》为例盛 芳(3)040

美国学术期刊的学术规范建设实践

及启示陈 鹏(3)043

对中国编辑出版教育的思考郝彬彬(4)024

试论编辑活动在文化建构中的功能杨 毅(4)027

网络编辑在网络舆情监督中的角色

新定位张 炯(4)030

略论学术期刊的专题策划阎云峰 林 英(4)033

对学术期刊内容质量的新理解

——基于纸质阅读与数据库阅读的

差异化视角方 志(4)037

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间的信息不对称分析

张景华(4)042

学术论文撰写存在的若干不足及调适

郑确辉(4)045

刘春荣(5)026

成功图书策划四要素李 潇(5)029

关于青年编辑开发选题的思考罗俊华(5)032

农业院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

教材编写的问题与建议王 珍(5)035

为了记住他们,为了记住历史

——《淮海战役史料汇编》编辑

札记邓咏秋(5)039

辑录字母词入“典”规范四题丁立福(6)021

组稿阶段策划编辑的社交技巧王若明(6)025

文章标题切忌庸俗化明廷雄(6)030

专题策划提升科技期刊的品牌影响力

——以《科学通报》(化学学科)为例

付 利(6)032

蒋学东(6)036

科技期刊编辑情绪智力与作者群的组建

东 红(6)039

出版学·出版工作

技术创新与战略调整耦合驱动的

出版企业价值链重构模式研究 王鹏涛(1)042

新媒体环境下纸媒跨媒体发展

模式探析韩 蓄(1)047

“莫言图书热”现象与我国图书作品

的版权保护王江蓬(1)050

传播与文化产业经营者薪酬差距与

公司绩效相关性研究

——基于锦标赛理论的视角

刘志杰(1)053

图书出版产业链演化与企业经营的

研究述评 盛 虎(1)057

关于跨国传媒集团研究现状的实证分析

万丽萍(1)061

建立出版社退出机制的初步构想李文邦(2)048

新闻出版业退出机制与行业协会的作用

张 楠(2)052

我国出版监管制度之反思与完善

胡 伟 程亚萍(2)057

中国部分医药卫生类高校学报的

学术影响力分析韩维栋 胡爱玲 李雪倩(2)064

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h指数及其

影响因素分析 王志娟 法志强 郭洪波(2)071

读者满意度驱动因素研究

梅 蕾 蒋跃超 丁 凯(3)047

论新闻出版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

的构建本课题组(3)053

图书盗版的博弈分析

——基于多人及多种群演化博弈

理论苑 春 郑小强(3)057

基于互联网搜索我国与美国写作、

出版体例标准的比较研究

李婉丽 肖 阳(3)061

采用国际图书在线信息交换标准应

注意的几个问题程丽红(3)065

中国出版企业资本市场融资模式研究

朱丹红(4)048

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品牌建设策略思考

——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期刊为例刘呈庆(4)054

基于竞争情报理论的出版企业战略

决策研究钟 晨(4)059

试析新媒体时代的版权保护问题

孙 立 包育晓(4)062

大学出版社的网络营销渠道研究毛润政(4)065

在稳健中寻机遇求发展

——浅论文艺出版社发展的策略

段晓静(4)069

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精神与大学出版

发展研究 潘利梅 赵保全(5)042

新辞书规划的实施与语言文字工作

的跟进王丽英 王东海(5)047

新闻出版业“走出去”中的国际重复

征税问题研究张 蹇(5)054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著出版影响力研究

肖 超 张志强(5)058

新媒体环境下免费报纸竞争策略探析

丁 芃(5)063

医学期刊中常见统计学问题分析及

解决对策 张亚玲(5)067

关于出版业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与

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

朱乃平 韩文娟 凌 隽(6)041

近年来我国电子书产业研究述评

张美娟 潘 涵 黄龙舟(6)048

当今出版社发展的重要理念:与图书馆

共生共荣

——第十次国民图书阅读情况调查背景下

出版社发展策略杨荣刚 王翩然(6)051

基于报刊社权益保护的转载法定许可

制度设计探讨 秦 珂(6)055

大学出版社的数字出版策略王金龙(6)059

发行学·发行工作

三网融合下出版社网络营销

传播策略论文范文第5篇

2.中国与东盟各国产业结构互补性研究综述张智远,王春霞,ZHANGZhi-yuan,WANGChun-xia

3.金融危机下中日韩金融合作的困境与对策徐博,周冠男,XUBo,ZHOUGuan-nan

4.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内涵、功能和发展趋势陈少武,胡雪,CHENShao-wu,HUxue

5.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环境责任研究冯蕾,FENGLei

6.网络监督视角下的廉政建设研究赫曦滢,HEXi-ying

7.新农村建设与"留守儿童"的归宿蒋学杰,刘冠珠,JIANGXue-jie,LIUGuan-zhu

8.战后日本女性婚姻观的变化王晓冬,WANGXiao-dong

9.略论3-6世纪北方社会习俗对疫病的影响王飞,WANGFei

10.清代以来东北汉族民间信仰构成及其特征黄云鹤,苑宏光,HUANGYun-he,YUANHong-guang

11.晚清中韩关系走向近代外交的历程李晓光,陶常梅

12.英语学界对奥斯曼威胁与新教改革关系的研究述评宋保军,SONGBao-jun

13.国外学者关于近代英国民众文化水平研究述论陈宇,CHENYu

14.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汉语副词二语习得研究评述宋桔,SONGJu

15.中国古代戏曲团圆模式的三种类型及其文化精神探略杨再红,YANGZai-hong

16.中国古代家庭小说专学建构的可行性报告——家庭、家族文化视域下的明清小说解读系列论文之一成海霞,CHENGHai-xia

17.论《姑妄言》对《金瓶梅》叙事艺术的继承与发展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杨萍,李玉娟,YANGPing,LIYu-juan

18.谈纳兰性德诗词的"关东题材"及其民族文化心理孙浩宇,SUNHao-yu

19.满族神话载体——说部研究谷颖,GUYing

20.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叙事结构及意象表现王华权,WANGHua-quan

21.精神分析法视域下萧乾小说中的自由梦和爱情梦周艺灵,ZHOUYi-ling

22.《活着》内在意蕴解读李丹丹,LIDan-dan

23.从《狼图腾》与《藏獒》谈新时期文学对传统狼形象与狗形象的颠覆刘颖慧,杜若松,LIUYing-hui,DURuo-song

24.电视文艺传播对民间文化的保护措施及意义高健,孙佳路,王建辉,GAOJian,SUNJia-lu,WANGJian-hui

25.经典电视剧翻拍的传播学解读王晓楠,WANGXiao-nan

26.中英文化思维对比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王耀敏,曹叶秋,郝薇薇,WANGYao-min,CAOYe-qiu,HAOWei-wei

27.英汉语篇中的名词性间接回指及其认知推理——以新闻语篇为例胡芳,HUFang

28.同语结构与功能的英汉对比徐莹,XUYing

29.商务英语的词汇特征分析赵平,吴彬,ZHAOPing,WUBin

30.日语"形容词移动"与汉语"A定A状易位"之比较贾璇,JIAXuan

31.中日"手"族语的语义派生特点对比分析王丽莉,张国华,WANGLi-li,ZHANGGuo-hua

32.强势背后的男性焦虑——《永别了,武器》中的性别意识探析贺萍,HEPing

33.体裁教学法与商务英语写作教学王伟强,WANGWei-qiang

34.俄语专业零起点课堂教学特点与原则分析戴慧,DAIHui

35.教育增值评价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郭蕊,聂威,GUORui,NIEWei

36.从认知灵活性理论的角度探讨高等教育三层次教学模式范爱兰,罗礼进,FANAi-lan,LUOLi-jin

37.关于在危机管理中教师心理调适的研究刘晓勤,LIUXiao-qin

38.高校隐性德育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研究谢昌飞,孙红,XIEChang-fei,SUNHong

39.当前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改革措施姜鑫,JIANGXin

40.应用型本科《证券投资学》教学改革的思考蒋天虹,JIANGTian-hong

41.略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策略谢辉,XIEHui

42.原生态音乐基础上的原创民歌"西部三部曲"肖月,XIAOYue

43."三巨匠"钢琴奏鸣曲式呈示部对比研究石翠花,SHICui-hua

1.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对我国社会发展建设的启示周耕,ZHOUGeng

2.产业内分工、劳动力配置与国际竞争力分析崔凌伟,CUILing-wei

3.朝核问题前景展望胡明远,HUMing-yuan

4.朝鲜与美国对核问题解决方式的同床异梦申耿焕,SHENGeng-huan

5.关于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提升策略的研究李莹,LIYing

6.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丁亚春,张馨月,DINGYa-chun,ZHANGXin-yue

7.关于稳定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探讨崔贵军,王冲,陆娟,CUIGui-jun,WANGChong,LUJuan

8.关于信仰、道德、法律社会功能的探讨刘明飞,LIUMing-fei

9.试论元颢、陈庆之北上及其失败的原因黄河,HUANGHe

10.先秦齐都临淄经济发展综述姚晓娟,YAOXiao-juan

11.近代中国外人在华治外法权的经济后果郑率,ZHENGShuai

12.清代吉林流人的地理分布及其生存状态任树民,李秋,RENShu-min,LIQiu

13.民初奉天省第一届国会议员选举存在的问题分析吕雪飞,LVXue-fei

14.论1919-1931年间哈尔滨现代民办报业的形成与转型田雷,宋丽丽,白云,TIANLei,SONGLi-li,BAIYun

15.《塘沽协定》签订前后黄郛对日交涉述评薛志恩,XUEZhi-en

16.金批《西厢》:从通俗剧本到诗性文本张小芳,ZHANGXiao-fang

17.唐前奏议类文体论——以刘勰《文心雕龙》为中心的文体考察孟庆阳,MENGQing-yang

18.论王安石诗歌中的"唐音"郑陶凌,ZHENGTao-ling

19.元杂剧的剧情特征及成因赵建坤,ZHAOJian-kun

20.试探李渔传奇创作中的"虚实"观杜培响,DUPei-xiang

21.《边城》与《呼兰河传》生态意蕴比较解析王圣杰,WANGSheng-jie

22.王国维美学研究的诱因吴洋洋,WUYang-yang

23.《巫术与语言》的译介考察贾洪伟,JIAHong-wei

24.论郁达夫的译者主体性——以日本作家作品的翻译选材为例张万敏,ZHANGWan-min

25."是否"的语法化及其与"是不是""是否是"的功能差异周延松,ZHOUYan-song

26."不+V1+NP+不+V2"式的不对称现象初探刘红梅,LIUHong-mei

27.《今日说法》中的介入研究——一种评价视角何占磊,HEZhan-lei

28.论霍凯特的语言学观点及影响——关于向心离心结构王欣春,袁颖,WANGXin-chun,YUANYing

29.及物喻优势与不足戴卫平,张燕,DAIWei-ping,ZHANGYan

30.普遍语法:来自于英汉语儿童否定表达的证据鲁华山,张培翠,LUHua-shan,ZHANGPei-cui

31.俄汉非语言交际中身势语的性别差异史崇文,SHIChong-wen

32.论尤多拉·威尔蒂《熟路》中美国南方黑人历史身份的再现郭立颖,GUOLi-ying

33.学校场域的教师话语权失却及其改善机制牛海彬,白媛媛,NIUHai-bin,BAIYuan-yuan

34.师生性别的异同与学生成绩相关性的研究刘宏伟,LIUHong-wei

35.近十年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综述张爽,赵栋,周茜,ZHANGShuang,ZHAODong,ZHOUQian

36.高等院校开设英语选修课的研究与实践宋永燕,SONGYong-yan

37.中国大学生的语块使用频率及类别与写作质量的相关性研究刘艾娟,LIUAi-juan

38.非语境条件下教授中国学生学习俄语的个际法奥列加·克拉索夫斯卡娅,逯红梅,OLGAKLASSOVSKAYA,LUHong-mei

39.中学历史教学中"国际意识"教育研究综述张淑贤,郭培培,ZHANGShu-xian,GUOPei-pei

40.中学语文教育中文学教育的构成要素探析毛萍钰,王雪艳,MAOPing-yu,WANGXue-yan

41.略论绿色语文的构建费兰凤,FEILan-feng

42.关于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到养老机构就业的探讨许晓晖,XUXiao-hui

43.论包装设计中的色彩设计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王慧,WANGHui

1.理性的乐观:黑格尔的现代性观念安丽霞,蒋学杰,ANLi-xia,BANGXue-jie

2.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阶段性特点何远华,HEYuan-hua

3.论政府失信背后的利益动因柳海滨,左宁,LIUHai-bin,ZUONing

4.论文化休克理论和U曲线假说在跨文化旅居者适应过程中的相关性吴文丽,WUWen-li

5.中国事业单位改革若干问题探析陈宪伟,CHENXian-wei

6.关于正确认识宗教在民族形成中作用的研究张畅,ZHANGChang

7.欧美主要国家新闻法规本位的变化刘鸣筝,LIUMing-zheng

8.从受众角度看新传媒时代下的文化产业发展苏李,SULi

9.《清会典》、《清会典事例》纠谬八则薛刚,XUEGang

10.论晚清河套地商与河套地区的开发李茹,LIRu

11.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的农业危机薛金艳,XUEJin-yan

12.袁世凯取得临时大总统职位原因分析王星宇,杨羽西,WANGXing-yu,YANGYu-xi

13.从通事与通词看中日两国接受西学途径之差异刘钧艳,LIUJun-yan

14.胶东方言声调演变与人文历史地理之关系宫钦第,GONGQin-di

15."V1着V1着,V2P"与"正V1着,V2P"的多维比较曾炜,ZENGWei

16.状态形容词研究综述荣丽华,RONGLi-hua

17.谈东北方言词语"疙瘩"、"蛋子"、"球子"韩梅,HANMei

18.《蜃楼志》中的致使处置式分析洪水英,HONGShui-ying

19.宋代令词中的"慢词作法"霍明宇,HUOMing-yu

传播策略论文范文第6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马克思技术哲学的人本主义技术观与唯物史观的技术观之整合管锦绣 田辉玉 (12)

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探究杨相琴 (15)

农地政策思想研究胡婵 (18)

从历时性维度看改造主观世界的理论与实践熊芳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性的方法论思考张钦亚 (24)

科学发展观研究

论当今人类社会所处的大时代戴德铮 (27)

中国现代化视角下的科学发展观研究徐佐彦 (32)

以人为本的“类哲学”基础探微张洪江 (35)

学术论坛

规范的迷失——哈贝马斯对社会批判理论规范基础的系谱学考察马金杰 (39)

“国家在场”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及发展崔榕 (42)

公共价值与正义浅析代君 (45)

雷震对自由民主的厘定和阐发邓文 (48)

《说文解字》元语言的象似性与汉人元认知理念的演变乔俊杰 (51)

论以人为本的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张弛 (54)

胡安国佚信《答罗仲素书》考说黄觉弘 (57)

理论与实践

我国政府预算的碎片化现状及其整体性治理策略研究曾凡军 王宝成 (60)

公共部门工作动机研究之激励理论综述吴绍宏 (63)

行政主体义务的设定模式探究李牧 (66)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居家养老模式思考刘维 (70)

网络色情信息治理的伦理思考楚丽霞 (73)

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现状与对策苏芳 (76)

高等教育国际化界定及内涵周文鼎 (80)

高校外聘用工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思考徐建国 (82)

地球科学类博士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实践张俐 殷坤龙 于晓舟 郭嘉 (90)

语篇理解和记忆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发王黎生 (95)

探索与争鸣

从《联合国反腐公约》谈我国刑诉制度的改进陈赤 (98)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的章程限制及其边界分析吴伟央 郑谷晨 (102)

论我国行政执法奖励制度地方立法的完善何琳 (106)

论我国环境监测制度的功能嬗变与立法完善周卫 (110)

我国环境税法体系的构建分析吕凌燕 (114)

互有过失船舶碰撞责任承担原则确立的博弈分析汪炜 靖博 (117)

排污权交易制度公平之思考宋晓丹 (120)

家国悲怀也动人——略论郑孝胥的晚清诗作孙爱霞 (124)

疑义相与析——对《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数句诗的重新解读袁卫华 (127)

论欧阳修散文虚字运用的成因及其认识价值刘越峰 田甘 (130)

土家歌舞文化的价值认知及其发展趋势何甜 陶丽萍 (134)

热点分析

社区党建区域化范式探析胡慧 (137)

多中心治理视野下城市社区自治实现途径研究曾伟 连泽俭 王璐阔 (140)

全球视野

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以中西方姓名密码的烙印为视角王爽 (144)

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之比较赵迎红 鲁琪 徐宏毅 胡绍元 吴时明 (147)

企业改革与发展

中小企业的政府金融支持创新研究海鸣 (151)

基于信息化的企业竞争优势协同提升的机理分析与路径设计郑建伟 陈利民 陆留成 (157)

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现状与前景分析杨占玄 许力飞 (16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广东模式研究李锦顺 (163)

我国乡村伦理道德的历史演变杜玉珍 (166)

近代广西农事试验的兴办及其成效潘桂仙 (170)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论当代中国志愿禀赋的精神资源及其培育刘立为 赵晖 (174)

当代中国社会原创力与全民创业教育问题探讨李宏昌 邱安昌 李润红 (177)

论当代中国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李晓辉 (180)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应用性特征研究鲁杰 (183)

失调与重构——论当代青年学生的角色社会化高潮 (186)

中青年学者掬英

中青年学者掬英 (F0002)

“书香狮山读书明理社科普及走进华农”活动在武昌举行 (F0004)

张居正与湖北地方社会吴琦 冯明 (5)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式新探——基于《共产党宣言》早期传播特点的历史启示郭燕来 (13)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创新马宁 (17)

论马克思的实践范畴黄树光 (20)

《资本论》科学发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孙祈文 (23)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批判指向郑湘萍 (26)

农民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苗国强 (30)

科学发展观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重大创新理论的整体性研究龙观华 (3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化创新思路赵建平 (39)

话语权之于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刘慧苹 (42)

论中华文化的和谐意蕴魏雷东 (45)

孝悌、仁政与社会和谐——先秦儒家和谐思想的解析与评价刘金鹏 李世葵 (48)

学术论坛

中国共产党政治合法性获得的路径分析——以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为例孙景珊 (52)

“国民素质”与“国民素质均衡发展”——对国民素质理论两个基本范畴的新界定单培勇 (57)

论文化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俞红 (60)

论理查德·罗蒂的科学理性观李刚 (64)

《吕氏春秋》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李汇洲 陈祖清 (67)

略论明清之际火器的使用及其启示谢羽 陈国庆 (70)

从武汉湖泗话、黄陂话的阴去看汉语的去声熊一民 (73)

纠纷、司法与文化:民国湖北婚约纠纷现象考察潘大礼 (76)

试论《容斋随笔》的辩证思维李菁 (79)

理论与实践

利己? 利他?——作为纯粹利己与纯粹利他交集的己他两利主义杨卉 (82)

互惠利他理论社会应用的可行性与局限性分析饶异 (85)

地区性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的差异性分析与对接研究——以苏北地区为例孙强 黄唯 (90)

节能环保住宅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马岩 杨永会 (93)

基于电子商务发展下的消费者权益探析李四林 李雯 (96)

区域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组织模式分析唐松 (100)

中心城市近郊区城市化理论分析江静 胡顺强 (104)

探索与争鸣

试论物之交付请求权的民事间接强制执行欧明生 (108)

对行政裁决和谐主义功能的重新审视杨国平 (112)

依法行政的基点:良法的解读申来津 (115)

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初探张静茹 (118)

警务动员的理论及其实现途径探微杨昌军 (121)

凸现、转换和见证——方方新世纪创作的转型与当代小说的几个重要话题肖敏 (125)

中西文化语境中的周作人文艺思想——黄开发《人在旅途》与卜立德《一个中国人的文学观》之比较佘爱春 (128)

论蒋光慈小说的先锋性与通俗性陈悦 (131)

殊途同归,非之何急——评柳宗元《非国语》对国语之非难史继东 (134)

从地点到空间:《无名的裘德》中的空间叙事王永梅 (137)

论陆游序文中的文论思想赵永平 (142)

《2012》中隐藏的意识形态廖静 (146)

热点分析

部门分管制下自然遗产保护评估指标研究黄德林 李雯 杨程 (149)

全球视野

东盟地区治理的基础与动因揭晓 (153)

美国政治学教学目标与方法探析——以美国政治学的发展历程为视角陶欢英 (159)

过渡时期英国大学社会构成与教育发展刘贵华 (162)

企业改革与发展

关系、互动与协同创新:产业集群的治理逻辑——基于集群剩余的视角易明 (166)

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分析詹麒 崔宇 (170)

中国煤炭消费机制研究:1993-2007张意翔 胡飏 (173)

产业发展与理论缺失:修学旅游价值形态研究陈非 (17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论我国农村消费信贷需求与策略李雨嘉 (180)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民族高校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略论吴海广 (183)

和谐社会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的理路探析桑春红 (186)

房价波动、住房保障与消费扩张高波 (5)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林祖华 仇桂且 (10)

意识形态大众传播视野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樊宏法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基本原则和现实路径肖启庆 (16)

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的哲学内核思考熊兵 (21)

科学发展观研究

科学发展观:经济转型时期我国政府职能改革的价值向度魏忠明 李春梅 曹红 (24)

生态文明的哲学意蕴刘海龙 郭辉 (28)

用科学发展的理念促进阶层和谐佟斐 (31)

学术论坛

音乐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论莫扎特对巴尔塔萨美学思想的影响李进超 (34)

科学技术活动中真善美的价值融合杨怀中 高兮 (38)

“社会角色”理论视角下的《论语》及《韩非子》王凡帆 (41)

从专业化到“碎片化”——社会分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分析杨芳 (44)

女性分配正义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考察胡群英 梁国喜 (47)

市场经济与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经营李晨 (51)

“派”称谓的由来及现存价值析疑赵社民 (54)

试论清末简派财政监理官张佩佩 (58)

清末华侨与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向军 (61)

官商之间利权冲突中的现代性——以汉冶萍的生存境遇为例王智 许晓斌 (64)

明朝皇帝政治作为的影响因素——以年龄为观照点的考察赵秀丽 马建平 (67)

《周易》是中华文化元典的奠基作胡志勇 (71)

理论与实践

产业集群升级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基于地方治理的角度魏丽华 (74)

必须尽快走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新误区顾杰 丁宇 (78)

论地方党政干部由民作主理念的提升黄羽新 (82)

应对的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李莉 黄小荣 (87)

跨区划公共经济管理的理论与体制构建思考黄伟如 (90)

临空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实证研究方明 袁堃 (93)

降低我国碳排放量的对策探析石红莲 (97)

完善我国股票市场退市机制的构想刘佳 刘妮雅 安建华 李润红 (100)

体验学习论——知识构建的科学向度赵泽霖 韩文民 (103)

论强弱语境文化冲突中的管理策略柯建华 (106)

论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教学影响力”的提升邓志祥 (109)

大学生英语口语习得修正优先性研究刘敏 张伶俐 (112)

探索与争鸣

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与王埃亮先生商榷尹华北 文国权 (115)

地质调查立法与相关法律关系分析刘惠君 刘云忠 (118)

完善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机制的思考田圣斌 沈杰 (121)

公司利益相关者保护路径分析姚秋英 (124)

环境侵权纠纷解决机制的比较分析——基于法经济学的视角廖建求 郑涛 (127)

中国现代“文化学”双峰:黄文山与陈序经之比较黄有东 (130)

伦理环境与伦理抉择:康拉德与老舍笔下人物悲剧探源王晓兰 (135)

米兰·昆德拉小说观中的哲学意蕴鹿丽萍 (139)

省思文学传统和经典:从艾略特到布鲁姆陈静 (142)

热点分析

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其提升吴洁 王欣 (145)

全球视野

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模式走向:以中国和新西兰为案例蒋晓萍 (150)

民族主义与欧洲一体化研究评析张涛华 (155)

企业改革与发展

企业风险传导过程的数理分析陈志 (159)

企业技术创新项目风险管理研究徐一旻 (163)

我国煤矿安全投入的经济学分析及建议汪涛 (16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民工“返乡潮”:规模、归因与对策——基于当前金融危机背景分析杨运忠 (171)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演进、认识基础与现实反思文华 (174)

城中村的后工业化特质及其利益博弈呈现——基于山东半岛城市群边缘地区邵峰 王延尚 刘兴振 (177)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教育公平的伦理研究吴华岳 (180)

构建多维向立体化高校德育模式的探究何桂美 (183)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有效方法分析——基于资助政策体系及大学生受助意愿的视角庞艳桃 (186)

网络时代的社会信任建构:一个分析框架金兼斌 (5)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列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探微吴大兵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方法管窥仇小敏 (16)

建国初期党的工业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工业化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李仁卿 (19)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源与流张浩 (24)

科学发展观研究

再论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田恒平 (28)

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与关注民生在理念上的内在统一戴涛 (32)

论异化劳动理论视阈下人的全面发展龙睿赟 (35)

学术论坛

后现代语境下的大众文化钟谟智 (39)

文化存在和发展的方式苗伟 (43)

补充抑或摒弃——基于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争论的思考彭仕东 (46)

论达沃尔道德实在论中的第二性质与价值李金鑫 (50)

政治行为的心理机制:行为主义取向心理学的解释孙灯勇 (53)

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的产生及其选举经验岳奎 (56)

《周易》阴阳之道的生命美学意蕴陈碧 (59)

失范与规范:基于越轨理论视角下女书生成与消亡的社会学解析贺夏蓉 (62)

理论与实践

高校独立学院产权制度解读颜河清 田开友 (67)

高校面向西部培养特色人才的思路与对策——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优秀地矿人才培养为例万清祥 陈华荣 (71)

创新四川产业集群外部环境政策的路径分析丁英 (74)

我国在全球矿产资源配置格局中的地位及对策汪小英 成金华 (78)

FDI就业效应的状态空间模型估计——基于湖南省长株潭面版数据的实证研究刘家悦 王晗 (81)

消费生态化的认识论解读高文武 郭启贵 (85)

商务英语的起源与发展史简述戴年 (88)

建国以来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历程与思考王晓旭 龙君 (92)

解决我国房价高企的一种新思路——基于转轨经济中的“双层运行”理论许一君 邱力生 杨涛 (96)

文化结构与现代转型:略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袁华亭 (99)

探索与争鸣

法律论证理论的知识论基础和哲学思考张玫瑰 (103)

意义上的民事诉权牟爱华 (107)

审前羁押替代措施解读房国宾 (111)

灾害保险的国际比较与借鉴鲍文 (114)

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研究陈志娟 (118)

旅游诗词翻译中的文化补偿叶红卫 (122)

伏牛山文化圈与五四以来河南作家的小说创作刍议——以徐玉诺、姚雪垠、阎连科为例秦方奇 (125)

热点分析

试论网络民意维度下我国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型胡小安 汪萌 (131)

新媒介技术之伦理张力——以网络传播等为例沈蔚 (135)

全球视野

鸠山“东亚共同体”构想评析宋均营 (139)

中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比较研究韩玲 (144)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借鉴蓝楠 陈燕 彭泥泥 (148)

企业改革与发展

家族企业与环境互动的演化博弈分析——复杂性的家族企业演化理论系列研究之六甘德安 (151)

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的SWOT分析:基于WTO背景李云 张意翔 (156)

企业战略联盟的形态表征及特点分析桂萍 (16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法律教育与政府责任的理论求证翟月玲 (162)

低丘岗地改造生态服务价值研究——以湖北省为例徐平平 张安录 (166)

20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及创新路径覃一冬 (169)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薛玉琴 (172)

建国以来我国思想道德教育发展趋向探析曾红宇 (175)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述评陈建保 侯丹娟 (179)

现代传媒对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以上海市M区青少年为例张雅丽 汪遵瑛 (182)

传播策略论文范文第7篇

2.党的干部选拔任用标准的历史流变理论界 罗忠胜

3.影响领导干部执行力的阻滞因素分析余超文

4.网络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题中之义宋希永

5.论农村建设用地直接进入房市的法律空间李作峰

6.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和挫折的文化根源及其启示张品彬

7.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用"民族形式"的多维考察张琳

8.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原则的二维体现李春江

9.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之我见——也谈苏联教科书问题陈德玺,朱波

10.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研究发展及述评刘海飞

11.略论中国近现代政治转型的现实逻辑王安华

12.社群主义刍议:观点、概念与启示蔡耀杰

13.论协商民主理论对公共决策问题的现实关注聂鑫

14.消解公共政策合法性危机的学理分析——基于协商民主视角的窥探徐智晨,陈晨,陆鑫

15.简论晚年陈独秀的大众民主思想郜攀

16.施特劳斯与"古今之争":一个文献述评王升平

17.金融衍生品在次贷危机中的影响及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启示陈珉

18.理论界 基于人力资本的资本家的本质分析刘文华,丁栋虹

19.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银行业现实风险的审视与治理郝丹

20.中国内需不足的根源及解决途径盛玉明

21.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法律发展聂宏光

22.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中国特色法治化道路的探索李军,邓向华

23.犯罪既遂形态吸收未遂形态吸收关系的司法认定——以实践中检法意见严重分歧的案件为研究视角黄福涛

24.刑事法律援助的价值分析王岩华

25.与自然保持和谐的真正理性——百科全书派的自然法思想田喜清

26.律师被铐事件的法治思考刘婷婷

27.政府督导行为的法律分析——以金融危机、房地产泡沫和积极财政政策为经验范本赵忠龙

28.东阳——义乌水权交易的最新发展及启示张永亮

29.多晶硅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探析朱玉玲

30.公司违规担保及其对担保合同效力的影响李培华

31.浅析澳大利亚矿业法律制度徐阳

32.危险驾驶行为犯罪化初探侯刚

33.我国未成年人家庭法制教育探析牟春宇

34.理论与实践:高校图书馆文献提供服务中的版权保护蒋颖

35.论中国封建社会刑事司法管理的儒家化进程马嫦云

36.试论商标与企业名称冲突的有关问题关海波

37.论现代技术创新的趋势与特征易显飞,刘明,陈多闻

38.黑格尔哲学希腊化的释义学研究胡传顺

39.对哲学价值理论研究的思考王勤明,尹曦铭

40."此在"与人的历史性"存在"吴辉

41.冲突与协调:个人权利与社会功利董玉荣

42.对历史唯物主义普遍性的再思考——兼评艾伦·伍德《民主反对资本主义——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朱华彬

43.从文化层面浅析辽宁抗战的特点与意义金恒薇

44.郑鹤声对魏晋南北朝史学的研究商国芬

45.解缙贬谪河州考述理论界 穆永强

46.北魏汾州东迁背景探析杨帆

47.浅析三菱草创期的企业战略刘毅,郭小鹏

48.《论语》几则新解崔海东

49.论慎对中国国民性的影响郝玉明

50.近百年韦庄词史地位研究李明原

51.论格洛托夫斯基戏剧观念中的"肉体性"沈庆斌,李晓峰

52.文化边缘情境的电影稀释——《红气球之旅》的文化解读郑健健

53.《吉姆爷》主人公吉姆的悲剧及其意义探析曲彬

54.修辞主体意识的主导作用与修辞效果的实现陈丽梅

55.主位推进模式在HSK阅读测试中的应用吴小怡

56.非具体数量义的"一百个"用法试析周敏莉

57.论网络民意的双面特性及政府对策张兆东,封志远

58.论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对妇女的消极影响刘亚红

59.勘察流星的踪迹——田晓菲新作的传播学方法郭全照

60.打造自己的声音品牌——浅谈广播节目主播声音个性化的自我培养罗宁

61.试论文摘期刊的二次创作金蕴石HtTp://

62.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合祀问题研究——以河南方志资料为中心赵天改

63.生态道德教育途径研究曹旭,孙珊珊

64.高校图书馆推动全民阅读构建学习型社会宗妮,何薇

65.基层共青团面向社区青年的治理模式变革——以上海L区D街道的社区青年调研为例张芳

66.中国业主集体抗争:起源、过程和结果王瑾

67.经济危机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章军

68.我国博士生招生制度的三个问题及改革探析——"钱学森之问"的深层思考裴广一,曹洪亮

69.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探析刘运山,刘丽荣

70.理论界 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方法创新黎开谊,薛杨

71.基于三维理论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构建黄盛

72.宗教对大学生群体的渗透影响及对策研究杨松

73.网络进寝室对大学生学习的利弊辨析金骋路

74.当代大学的"自我"教育李守明

75.注重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王鹏

76.引导孩子写有"思想"的作文常新

77.试论中国医学院校的双语教育耿利敏

78.高校班主任工作实效性研究姜维军

79.模块式分层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那文忠

80.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最初步骤——以1969年~1972年为中心的考察戚尔达

81.浅谈德国的历史主义传统王首贞

82.现代企业薪酬激励机制的探析杜宁

1.重视对企业组织变革与实施AMT的研究益众

2.略论诉求表达机制的运行原则毕宏音

3.基层舆情汇集与疏导机制的运行特征与对策分析——对天津市河东区唐家口街建立"新时期群众诉求调处机制"的解读理论界 冯希莹

4.中信息传播优化策略——基于经典传播理论的视角陈航

5.的法学考察张百杰

6.关注网络背景下的群体研究——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韩巍

7.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当代意蕴陈丽杰

8.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问题的再思考王立宪,李媛媛

9.马克思非物质生产劳动的后现代解读李春建

10.试论中西方大学人文精神的历史变迁白雪峰

11.人的基本权利与政府责任——马克思主义人权视阈下的民生问题朱秦

12.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对斯大林的批判及其后果李燕,刘新民

13.马克思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思想的探讨顾波

14.马克思物质变换调控论探析王曼

15.新时期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肖冬梅

16.寻租型职务犯罪原理及其预防陈映

17.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和制约机制研究——以深圳市宝安区检察院的探索和实践为例熊峰,吴郧

18.在法律与社会之间——革命根据地人民调解制度现代价值解析栗明辉

19.辽宁省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的互动与整合吴迪,陈洁,金彦

20.我国国防动员法立法理念研究赵秀敏

21.后危机时代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研究李楠,孙艳梅

22.证券交易所运行绩效检验的国际借鉴与启示欧阳珑

传播策略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旅游品牌;模型;综述

一、前言

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业内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竞争的主体也从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慢慢过渡到旅游品牌。与之相对应的,国内学术界也开始越来越关注对旅游品牌的研究,本文对这些观点进行了整理,希望能为今后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研究综述

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检索,发现国内目前在旅游品牌模型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目的地品牌模型、旅游景区品牌模型、旅游企业品牌模型、城市旅游品牌模型等四个方面。

(一)旅游目的地品牌模型

母泽亮(2006)在《旅游目的地品牌系统建设研究》中提出一个旅游目的地品牌的建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旅游目的地品牌定位;(2)旅游目的地品牌识别要素设计;(3)旅游目的地品牌传播策略制定和实施;(4)旅游目的地品牌传播过程监控和管理;(5)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产生;(6)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监测;(7)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调研诊断;(8)品牌再定位[1]。

陶仕娟、张俊锋(2007)《旅游地品牌竞争力浅析》中对旅游地品牌竞争力的探讨采用了“五度模型”(如图1所示)[2]。

高静(2009)《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及品牌化:概念辨析与关系模型》中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及品牌化的概念进行梳理之后提出了图2所示的关系模型[3]:

(二)旅游景区品牌

朱强华,张振超(2004)在《旅游景区品牌管理模型研究》中对国内外旅游品牌管理研究进行了梳理,分别从品牌定位、品牌设计、品牌传播、品牌保护、品牌延伸和品牌创新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图3所示的旅游景区品牌管理模型图[4]:

刘建才(2006)在《旅游景区品牌形象模型研究》中对品牌的内涵和品牌形象模型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套用了“贝尔模型”,得出了图4所示的旅游景区品牌形象模型图[5]:

何梅青(2008)《民族村寨旅游品牌建设探讨》一文中提出构建民族村寨旅游品牌的框架(如图5)[6]:

(三)旅游企业品牌模型

苏北春(2006)《略论旅行社管理中的品牌化经营战略》中提出从五个方面打造旅行社的品牌:(1)强化品牌的形象塑造;(2)加强品牌的全面管理;(3)重视品牌的不断创新;(4)开展品牌的立体营销;(5)加快品牌的体系建设 [7]。

孟庆洁(2007)《品牌旅游企业塑造之研究》中提出品牌旅游企业的塑造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定位(品牌旅游企业的塑造需要三位一体的定位:企业家定位、企业定位、企业市场定位);(2)品质管理(从组织机构、组织效率、流程再造、危机管理四个方面实现);(3)塑造企业文化[8]。

(四)城市旅游品牌模型

易佳莉(2009)《论旅游城市品牌的支撑体系及其建设》中对“旅游城市品牌支撑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得出如图6所示的结论[9]:

三、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1.从研究数量来看

2002年开始国内有学者研究旅游品牌模型的构建,从那以后这个方面的研究就一直没有间断,2007年是学者对旅游品牌构建研究比较集中的一年,许多新观点纷纷涌现。但是总的来说,关注这个领域的学者数量还比较少,论文的数量也较少;

2.从研究方法看

截至到目前,国内旅游品牌模型构建的研究方法还是以描述性为主,缺少案例研究、实证分析等方法。此外,对于模型构建的基础,大多数学者的选择都是从品牌模型修改而来,不少模型缺少旅游方面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

3.从研究内容看

对旅游景区品牌构建研究的学者很多,虽然学者之间对旅游景区品牌构建模型的看法各不相同,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共同的构成要素:旅游资源分析(文脉地脉分析)、品牌定位(形象定位)、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游客体验(认知度、知名度、满意度、美誉度)、品牌再定位(品牌提升或创新)、品牌传播、品牌维护与管理等。

(二)研究展望

从目前旅游品牌模型构建的研究现状来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还存在不少的不足,今后这个领域内的研究应当注意以下的问题:

1.由于旅游品牌对于旅游经营者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因此构建模型应当考虑模型的可操作性,模型构建完成后应当能够直接指导经营者品牌构建的全过程;

2.由于品牌是区别竞争对手的有力武器,因此在考虑构建模型时,应重视与竞争对手的比较;

3.由于品牌是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重视心理学角度的切入,准确地把握游客的心理才是旅游品牌构建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母泽亮.旅游目的地品牌系统建设研究[J].市场观察,2006(9) 14-15

[2]陶仕娟、张俊锋. 旅游地品牌竞争力浅析[J].科技信息,2007(32):172-192

[3]高静.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及品牌化:概念辨析与关系模型[J].旅游学刊,2009(2):25-29

[4]朱强华,张振超.旅游景区品牌管理模型研究[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27-31

[5]刘建才. 旅游景区品牌形象模型研究[J].当代经理人,2006(21):1424-1425

[6]何梅青.民族村寨旅游品牌建设探讨[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5):69-71

[7]苏北春.略论旅行社管理中的品牌化经营战略[J]. 企业经济,2006(7):96-98

[8]孟庆洁.品牌旅游企业塑造之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7): 123-124

[9]易佳莉.论旅游城市品牌的支撑体系及其建设[J].中国集体经济,2009(9):150-151

作者简介:邱守明(1979-),男,山东临沭人,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地产,数字化旅游。

李琳(1989-),女,云南文山人,西南林业大学生态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传播策略论文范文第9篇

伦理学视域下的特殊儿童评估

聋人常用中草药手语词汇调查报告

儿童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临床表现及早期干预

听觉障碍学生书面语言发展的研究

W市聋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智力落后的成因及早期预防

听障学生青春期教育刍议

中国写作思维理论研究综述

南北阿Q之比照:阿Q与有二伯、马伯乐——萧红小说的国民性批判

地方高校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路径探析——基于绥化学院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思考

应用型物流实训室开放式教学的探讨——以绥化学院物流实训室为例

新时期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问题研究

独立学院学困生学习动机特点及优化

新中国人口发展理论与实践初探

公务员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干预对策

社交媒体时代的广告创意策略分析

危机传播过程中的媒体关系浅析

绥化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

多种可能性的艺术探索与文学人民性传统的回归——关于70后作家李骏虎的作品研讨

高校特教专业“全纳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关于非特教专业普及开展手语教学工作的探讨

大学新闻写作常见病例诊治

陈丹妮:与美丽的童话在诗中居住

惊艳的玫瑰开得刻骨铭心——读刘福申的爱情诗

一切如此之美——谈海伦剪纸的多重艺术表达

试探绥化市店名牌匾的语言文化特征

萨满乐器:寒地黑土的神秘律动

萨满音乐在寒地黑土文化中的演进

神歌天韵——寒地黑土中的萨满音乐研究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的构建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师生关系探析

高校辅导员在选拔与培养学生干部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历程——、和冯契为代表

试论当代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的路径选择——以科学发展观为视域

论WTO执政理念与行政法治价值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解析

以人为本的利益维度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以辩证的眼光看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历史学本科毕业论文写作问题探究

生态文化与小说语言——以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

生态伦理启蒙与知识分子的忧患情怀——评汪树东的《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文学》

绥化市农民增收的调查与探究

绥化城市导向标识系统研究

关于绥化市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的思考

加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必须强化对权力的监督

论和谐社会背景下善治的合法性

浅析推动文化经济化进程的几个重要因素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及我国高技术企业发展研究

项目主体核算在高校财务管理体系中的应用

略论努尔哈赤成功之道

试论《新中国未来记》中梁启超的民族国家思想

期待和平、呼吁民主——《大公报》与1946年政协会议

审视德国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我国环境保护手段法中的公益诉讼依据考查

论错误合同撤销后的法律责任

传播策略论文范文第10篇

2.认定罪中"重大损失"的两点思考刘志伟

3.渎职罪主体问题研究李忠诚

4.职务犯罪量刑轻缓化分析探讨田立文

5.民族民间节日的价值体系及保护原则邢莉,XingLi

6.关于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封建迷信"的误读问题高有鹏

7.大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李华伟,张文礼

8.《资本论》续篇逻辑结构和主要结论的假说——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构建视角赵学清,ZhaoXueqing

9.当代中国劳动伦理研究述评夏明月,XiaMingyue

10.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研究综述闫纪建,YanJijian

11.交易费用经济学方法论何一鸣,罗必良,HeYiming,LuoBiliang

12.论交易成本的相对性刘牧,张永波,王洋天

13.威廉姆森对企业理论的贡献与未来发展方向龚晓瑾,叶祥松,GongXiaojin,YeXiangsong

14.仲裁证据的非诉化及其路径选择宋朝武,SongChaowu

15.中德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比较研究金多才,JinDuocai

16.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缺陷评析的再思考罗海盛,LuoHaisheng

17.超法规排除犯罪性事由的体系建构陈庆安,ChenQingan

18.知识产权公权属性简探邹波,ZouBo

19.检察机关的法律解释权证伪——基于检察权定性的分析魏胜强,WeiShengqiang

20.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区域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苏喜军,SuXijun

21.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联动机制的博弈模型分析李伟,LiWei

22.我国文化遗产事业投入状况实证研究谢文昕,李嫣

23.中小企业治理结构对融资行为影响及其发现肖萍

24.网络口碑、感知价值对顾客购买意向的影响研究李欣

25.马克思主义视域下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总体性研究孙建华,SunJianhua

26.网络民意与执政能力建设探析陶建新,TaoJianxin

27.地方政府的伦理决策与民生型政府构建祝琳,ZhuLin

28.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政府事权财权配置探究孔凡河

29.朱仙镇商业兴衰探源刘斐

30.气候变迁在宋代经济重心南移中的影响张雨潇,张略钊

31.面子理论视野中的网络聊天礼貌策略研究刘丽娟

32.知识生成转化的人为自组织系统与大脑场物质活动研究赵国杰,李文慧

33.边界的跨越和知识的整合:学科互涉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欧阳忠明,OuyangZhongming

34.通过规模增量调整我国高等教育结构郭新和,GuoXinhe

35.我国四大农村区域劳动力素质的比较研究朱杰堂

36.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路审视张永胜

37.美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及启示杨六栓

38.西部农村地区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的困境与出路宋艳梅

39.高等教育中法律基础课的功能定位唐慧

40.身体-肤觉的空间扩展与艺术意境赵之昂,ZhaoZhi'ang

41.略论秦代文学发展的进程与特点沈海波

42.传记文学虚构度探析——消亡在《里根传》中的里根李小平

43.明代灵宝许氏家族文学论略扈耕田

44.唐代试赋"以四声为韵"研究王士祥

45.《儿女英雄传》中关于清代满汉科举制度的差异考辨王玉超,刘明坤

46.宗教的自然保护思想和作用武启祥,朱连奇,WuQixiang,ZhuLianqi

47.另一种图形赵小勇

48.豫剧传播扩散的媒介形态演变雷红薇

49.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成果——略论梁启超新闻文的创作特色张敬燕

50.论影响因子与品牌期刊的塑造路径王秀芳

51.我国法律语言规范化的思考卢秋帆

52.档案历史联系刍议杨军

53.我国就业歧视界定模式之选择李雄,刘俊,LiXiong,LiuJun

54.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中的河南民生统筹协调机制研究杨军剑,YangJunjian

55.河南省公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基于H市的调查邓小云

56.非税收入的宪法学分析吴礼宁

57.变性人的民事权益保护立法建议吕群蓉

58.科技人员对外交流现状的实证研究余爱菊

59.河南省普通高等教育结构分析及对策探索户小英

60.IT环境下业务流程再造对审计风险的影响申玲

61.从市场营销角度看扩大内需杨涌滨

62.我国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郝晓娜

63.MainAbstracts

64.本刊法学稿件投稿需知

65.关于我刊刊载文章纳入开放存取网站和本刊网站的声明

1.简论法律监督与检察改革樊崇义

2.俄罗斯联邦运输检察制度的历史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刘向文

3.论检察机关抗诉权之限制胡锦光

4.侦查监督制度改革若干问题万春

5.我国铁路运输检察院管理体制改革若干问题阎敏才

6.正当程序规制下的检察改革论向泽选

7.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终极价值韩东屏,HanDongping

8.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李建宇,孙建华,LiJianyu,SunJianhua

9.身份迷失与价值认同——当前西方社会主义思潮新动向研究苑淑娇,袁玉芳

10.传统节日的复兴与重建之路萧放

11.公共假日的文化选择与导向——兼谈我国黄金周假期的存废问题黄景春,HuangJingchun

12.关于黄金周设置的民俗学分析黄涛,HuangTao

13.关于互补性逻辑、辩证逻辑及次协调逻辑——对马佩教授挑战的一种回应桂起权

14.评新实验主义对"观察渗透理论"命题的驳难龚艳

15.刘易斯模型、劳动力异质性与我国农村劳动力选择性转移郭熙保,黄灿,GuoXibao,HuangCan

16.人力资本、产权与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研究陈和,隋广军,ChenHe,SuiGuangjun

17.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业务发展研究李明辉,张艳,LiMinghui,ZhangYan

18.FDI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述评张天阵,王贵民

19.中国零售银行的制度变迁和发展路径研究何壁清,HeBiqing

20.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区校一体化互动研究马鹤丹,刁玉柱

21.检察权基本理论研究综述韩成军

22.行政相对人陈述权的适用范围研究关保英,GuanBaoying

23.概念与类型法律思维比较研究——基于规范结构的讨论周占生

24.宪法控制公债之必要性探析冉富强,RanFuqiang

25.反垄断法中消费者损害赔偿权研究王玉辉,WangYuhui

26.公共领域理论范式的学术独立性及其政治哲学意义探析杨仁忠

27.女性群体内部政治参与的非制度分析刘笑言

28.法政治学视角下的我国弱势群体被害人权利保护申世涛

29.对伯恩施坦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审视李达理

30.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党员发展问题研究王梦珠

31.聚焦"现代性"的女性主义研究的方法论原则韩秋红,史巍,HanQiuhong,ShiWei

32.21世纪国内生态女性主义研究述评李秋霞,LiQiuxia

33.守护家园: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本土化柳礼泉,张红明

34.博物馆语境下的性别文化与身份认同傅美蓉,屈雅君,FuMeirong,QuYajun

35.从文化发展轨迹看中西思维差异张军平

36.从科学计量看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的现状姜春林,JiangChunlin

37.1994-2009:民族教育政策研究文献分析于春江,YuChunjiang

38.近30年来周作人研究综述何亦聪

39.2002-2009:河南文化产业研究综述魏崇周,WeiChongzhou

40.回归历史研究,开拓文论研究的新境界程正民,ChengZhengmin

41.杨慎诗学体系论高小慧

42.神、谷神与神人——神字生命内涵考论宋小克

43.主流文化下的独特声音——试析美国华裔女作家水仙花文化意识的发展历程王戈冰

44.解析中国大陆的"张爱玲热"刘洁,田建国,LiuJie,TianJianguo

45.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学思考——试论社会个体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超越李军靖,LiJunjing

46.元代纸币的防伪周爱萍

47.鸿都门学性质的再审视张振龙

48.历代帝王与我国传统家训的发展程时用

49.传受错位关系下的传播效益陈超,ChenChao

50.从文化反思的视角看日本文化教育交流对教育现代化的影响张桂菊

51.高校德育应该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陈均土,ChenJuntu

52.论高校管理的异化与超越赵国祥,冯平,ZhaoGuoxiang,FengPing

53.由偏执走向和谐:高等教育功能观研究李为忠,LiWeizhong

54.关于综合改革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理论探索杨海钦,YangHaiqin

55.国外能源发展政策对我国的启示及我国能源政策选择赵娇

56.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资源共享的可行性分析韩霞

57.河南省工业竞争力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方法陈宏

58.当代文明视域中国民素质研究的新探索——《国民素质论》评论高国希

1.张立勇院长访谈韩成军

2."法院-社会调解"模式的基础与制度建构——以河南省调解年活动为中心的考察李仕春,彭小龙

3.调解年与调解运动范愉

4.调解的精神底蕴:司法责任心——以民事案件为中心的探讨宋朝武

5.审判实践中的调解优先原则龚稼立

6.法院调解——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中国特色曹守晔

7.试论诉讼调解制度的基本属性冯小光

8.河南法院调解年活动综述司晓森

9.弘扬传统热闹春节舒乙,ShuYi

10.岭南春节风俗嬗变的动因与中介叶春哇,YeChunsheng

11.春节:中华民族神圣传统的生活叙事张士闪,ZhangShishan

12.我们一自我一他人张世英

13.再论如何看待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同时代西方哲学的否定——对一种复旧性观点的回应刘放桐

14.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中国化的基础——从进化论"道"之裂变到唯物史观的确立孙建华,SunJianhua

15.关于《老子》创作年代的再考证王帆,WangFan

16.从德性的自然到德性的自由——基于亚里士多德德性概念的一种考察肖会舜

17.内在动机与组织的形式——关于组织形式形成的一个理论解释徐向阳,XuXiangyang

18.我国中期票据发行利率的影响因素与实证分析尹志锋,耿丛,YinZhifeng,GengCong

19.当代我国可持续消费问题研究综述赵金亮,杨丽梅,ZhaoJinliang,YangLimei

20.当前刑事公诉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探究顾永忠

21.我国酌定不的立法完善宋英辉

22.提起公诉的证据标准问题研究陈卫东,简乐伟

23.论现代司法规律与我国公诉权配置彭东

24.公诉证明的特点及证明标准贺恒扬

25.刑事公诉权的制约与规范田立文

26.宪法学视域中的地方公债制度苗连营,程雪阳,MiaoLianying,ChengXueyang

27.投资者积极行动主义:能否改善小股东"理性冷漠"高汉,GaoHan

28.政治稳定视角下制度认同的建构秦国民,QinGuomin

29.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思想论析刘晓靖,LiuXiaojing

30.社会学理论本土化的反思夏玉珍,姜利标,XiaYuzhen,JiangLibiao

31.社会工作:艾滋病患者救助实践的新路径向德平,李光勇,XiangDeping,LiCuangyong

32.论组织规则的冲突及其解决张康之,ZhangKangzhi

33.管理理论视角的刑事案件侦查分析——基于囚徒困境模型的研究丁世洁

34.公司信息透明度内涵剖析王平心,焦建玲,WangPingxin,JiaoJianling

35.工程性非自愿移民中的政府角色胡尔贵,黄东东

36.三峡库区水污染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趋势及路径选择郑华卿,佘廉,ZhengHuaqing,SheLian

37.团队信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传统团队与虚拟团队的差异分析宋源,SongYuan

38.古文论条辨李壮鹰

39.论明清小说作者与科举的关系王玉超,刘明坤,WangYuchao,LiuMingkun

40.两汉公文批评综论侯迎华,HouYinghua

41.新出李益夫妇墓志相关问题研究何新所

42.形式之下的人文关怀——走近英美现代小说贾晓庆

43.寂寞与冷清——20年来张天翼小说研究述评杨春风,YangChunfeng

44."后革命"视域下的新世纪革命叙事冯雷

45.公共性视野下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聂静虹,梅琼林,NieJinghong,MeiQionglin

46.社会影响力——传播学的新视角刘江船,LiuJiangchuan

47."中国制造"的西方媒介形象——对2007年、2008年《华尔街日报》的内容分析闫隽,石静远,YanJuan,ShiJingyuan

48.农村小学校长工作压力源的调查研究李迎春,LiYingchun

49.全球金融危机对高校课程改革的启示王彩琴,WangCaiqin

50.汉化译名:目的语文化对翻译的制约王青

51.论文化自觉意识观照下的儒家典籍的译介刘静

52.中部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法制协调程宝山,陈谦,ChengBaoshan,ChenQian

53.论破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策略张文强,ZhangWenqiang

54.基于OAI-PMH标准的我国高校机构知识库构建策略研究张立肖

55.中国经济社会诚信缺失现象的文化因素分析——从中国文化诚信观与西方"经济人"假设的角度王林燕,WangLinyan

56.论领导干部网络新闻素养的培养张仕勇,ZhangShiyong

1.强县扩权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条件分析王耀,何泽军,WangYao,HeZejun

2.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以因子分析法为基础的分析张清廉,于传岗,于长立,ZhangQinglian,YuChuangang,YuChangli

3.生态补偿问题研究成伟,ChengWei

4.基于网络经济的企业边缘竞争力研究李晓彦

5.当前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肖建波,XiaoJianbo

6.联盟伙伴道德风险行为:诱因、影响及其治理赵伟,ZhaoWei

7.梁漱溟合作经济思想探析田兴红

8.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郝晓娜

9.网络并购的动因与效应分析潘卫华,张国强,PanWeihua,ZhangGuoqiang

10.逮捕制度的价值取向张智辉,邓思清

11.关于逮捕条件与程序若干问题的思考陈卫东

12.关于未决羁押的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兼谈我国逮捕制度的改革思路顾永忠

13.我国逮捕程序完善之思考宋英辉

14.检察机关立案侦查案件审查逮捕程序"上提一级"改革的相关问题刘慧玲

15.对批准(决定)逮捕条件的理解和把握贺恒扬

16.略论逮捕制度的现状与完善杨祖伟

17.我国逮捕条件的缺陷与完善——从附条件逮捕制度的产生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谈起宋超

18.论轻罪案件逮捕必要性审查机制的完善夏阳

19.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研究:权利界定、目标设计与政策建议李志明,LiZhiming

20.我国统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时点研究黎民,傅征,LiMin,FuZheng

21.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体系的二元三维态势和统筹发展思路仇雨临,翟绍果,QiuYulin,ZhaiShaoguo

22.原始艺术及其在民间文化中的遗留与影响——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问题的探讨刘锡诚,LiuXicheng

23.以国家的名义重新书写乡村文化:以河北两庙会为例赵旭东,ZhaoXudong

24.论中原民间文学对区域经济文化建设的作用程健君

25.论民事诉讼检察监督职权配置宁建海,NingJianhai

26.法律至上的异化及其克服高振强,GaoZhenqiang

27.论我国公务员处分救济模式的制度完善郑宇,ZhengYu

28.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证调查分析及法制完善考量付建龙,王春娣

29.论刑事诉讼目的之"层次性"梁静,LiangJing

30.全民医保与基本药物的供应保障体系顾昕

31.区域人口学刍议王孝俊,WangXiaojun

32.社会保障的刚性发展特征在中国的变异及其原因分析范广军,FanGuangjun

33.社会保障权的本质、国别比较及现代意义剧宇宏

34.关于中国崛起期对外政策的若干思考邵丽英,ShaoLiying

35.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属性傅鹏,FuPeng

36.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现代性及现代化转型文丰安

37.双因素理论在政府部门人力资源激励中的应用李民,麻三山,LiMin,MaSanshan

38.个体情绪对冲突管理方式倾向性的影响研究——以实验法为例潘晓云

39.试论职业信息的应用林莉,许哲

上一篇:易地扶贫搬迁范文 下一篇:艺术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