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发展范文

时间:2023-02-23 18:03:44

产业链发展

产业链发展范文第1篇

公益事业现在开始热起来了,这对社会来说是个好事情。而且如果我们把大家做的公益工作系统起来看的话,就可以看到大家做的工作是分布在公益价值链的不同环节的,比如友成与南都等公益基金是为整合公益财务资源提供资助平台的:比如映绿这样的机构是做能力建设的:零点的大学生公益创业计划是做基础动员工作的:再比如自然之友、21世纪教育研究院、视野中国、协作者组织等是做具体项目操作与管理的,当然还有不少组织比如一些中介型的公益网站与教育性的公益组织也属于营造基础条件的范畴。

最近一些公益组织的领导人,站在更有战略性的角度来设计基金会中心,进行具有战略规划与整体资源整合色彩的公益京交会与公益嘉年华,推动区域公益资源集群发展的孵化发展,这些都是有非常重大提升作用的发展,这些发展有助于帮助公益产业链的整体发育,各类公益组织找到更好的协作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作用。

在公益产业链或者说公益价值链的整体环节中,还有两个环节是比较薄弱的,一个是公益研究与公益策略咨询,这使得公益行动与公益管理中充满大量的拍脑袋行为,导致以为做好事情就可以冲动或者朴素地去做:另一个是公益项目与公益政策的成效评价,无论是政府部门关于公益工作的措施还是公益机构的公益行动,好不好主要靠自己说,靠感觉,靠书面游戏。这两样工作一个在头一个在尾,而在尾的又进一步影响在头的,没细致研究与策略设计,没适当评估,公益行动议事且程的先后顺序、措施得当与否、实际上的正面与反面效果都蒙在鼓里,那么把公益做成公害的可能性其实是不小的。

公益事业产业链化,一个关键的效用在于便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以及便于有效地推动公益事业的快速发展。这样的话,政府就便于政策促进,组织便于寻找协作对象,个人也找到合适的工作或者是找到做志愿服务的地方,这非常值得很多地方政府把推动公益产业的发展纳入十二五规划的范畴内,形成详规。另外的一个关键就是大胆提高公益工作的知识化与科学化的程度,从而推动公益事业成为区域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有效地与社区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特殊人群服务结合起来,成为一项可定义、可规划、可度量的现代职业与现代服务产业。

如今,我们可以预期的是,在一个地方,如果公益产业链发育起来,则不仅仅是提供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而且它还具有能为人们交往与社会文化的丰富化提供美好的作用点。℃

产业链发展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1-0011-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及健康意识的增强,中药相关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在中药材涨价的浪潮中,由于链条长、涉及行业广、科技含量高、影响因素多等特点,中药产业链暴露出许多不协调的现象。如何构建科学的中药产业链,促进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政府和学界研究的重点。在国务院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下,如何使中药产业发展成为山西省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值得相关管理层思考的问题。笔者现从产业链的视角分析山西省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并提出产业链升级的途径,以推动中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1 中药产业链的内涵

产业链是指在一种最终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从最初的自然资源到最终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包含的各个环节所构成的整个的生产链条[1]。中药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从事中药的研究和经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部门,由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和中药知识产业组成[2]。因此,中药产业链可解释为,围绕人们对中药的各种需求进行分工和合作,从中药材种植到中药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所涉及的各种环节而形成的产业链条。产业链结构见图1。

根据中药产品的不同形式(如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成药),中药产业链主体环节包括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中药流通与销售等,辅助环节包括与中药有关的研究开发、技术标准、知识产权、政策监管等中药知识产业,各主体环节间通过信息流、价值流、实物流相互依存与制

基金项目: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011041072-02)

约。中药产业链按照中药产品的最终使用形式不同,可分为初级层次(中药材种植)、中级层次(中药饮片加工)和高级层次(中成药生产)。随着产业链的延伸,中药产品附加值增加,带动经济增长的能力增强,同时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提高。在中药产业链中,每个环节都是相对独立的产业,因此,中药产业链是一个由多个相互连接和互相影响的产业所构成的完整的链条。

2 山西中药产业链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几年,山西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18.8%,形成了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生物制药、中成药、中药材种植及饮片加工、医疗器械、药包材等门类齐全的医药产业[3]。山特的地理环境为中药材种植提供了良好的生产条件。丰富的道地药材资源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中药产业发展缓慢,中药产业链整体绩效水平不高,已成为影响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产业链各主体环节发展不平衡

中药产业链涉及农业、工业、商业三大产业,中药产品使用形式多样,加工和流通环节多,研究开发难度大,产业链源头――中药材的生长受到自然因素制约。各主体环节发展速度不平衡,主体企业发展水平不对等,产业链发展态势呈现“锥形”。

数据显示,山西省内现有中药材1116种,占《全国中药汇编》收载4000余种药材的25%,大宗药材就有67种,尤其是党参、远志、连翘、黄芩等单品种产量占全国40%以上。全省虽有3家种植基地通过GAP认证,但大多以散乱的小规模农户种植为主,面临“北药”其他种植省区的挑战,如内蒙古黄芪、甘肃党参和柴胡、河北黄芩等[4]。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和政策支持,种植结构不合理,种植规范化程度低,尚未形成结构合理的中药材种植体系。中药饮片加工环节薄弱,缺乏对中药材的深加工,导致中药材附加值低,每年有超过70%的中药材运往河北安国、安徽亳州、江西樟树等药材批发市场,成为资源输出型省份。中药制药产业发展迅速,拥有生产12个剂型中成药的能力,形成大同、太原、晋中、长治、运城、侯马等6个中药产业集群,并出现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中药品种,如亚宝药业的丁桂儿脐贴、山西振东制药的复方苦参注射液、山西太行药业的清开灵注射液[3]。中药产品的流通主要依附于医药产品的销售体系,山西省还未建立大型中药材销售平台。中药产业链呈现出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业组织化程度低,制药工业大规模生产,商业缺乏特有的销售体系的态势。

2.2 产业链各利益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产业链各主体环节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行动准则,忽视了上下游企业的信息沟通和政府政策指导,经济利益的实现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整个中药产业链中,种植、加工、制造、商业推广、研发基本处于分散状态,行业集中度低于整个医药行业的平均水平。由于中药材种植周期长,受气候环境影响大,导致中药材价格和产量不确定性强。各利益主体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部分中药商业主利用游资炒作中药材,致使中药材价格飙升;而中药制药企业在政府降价政策和生产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下,不得不亏本生产,有的甚至被迫停产或减量生产;中药材种植农户为获取经济利益,根据药材价格盲目种植,但由于缺乏对市场信息的正确判断,种植药材品种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出现了亏本现象。

2.3 中药知识产业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山西省有公立中医药科研机构9所,县级以上公立中医院132所,有18家中药生产企业设立了企业技术中心,中医药从业人员41300余人。山西医药生产企业研发投入不足销售收入的2%,与全国5%~8%的研发投入有较大差距。由于研发能力薄弱,专业人才短缺,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不足10家,进入全国制药企业百强的仅有亚宝、威奇达两家。同时,产品结构同质化严重,优势品种少,大多为普药和低端品种[4]。

2.4 产业链信息流不通畅

伴随中药产业链的延伸,保障各主体环节间信息流、价值流、实物流的畅通才能实现产业链整体绩效的提高。中药产业链随着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及其他相关产品实物形式的变化,价值递增。然而,各产业之间以及中药知识业与各产业的信息流通不畅。目前,我国中药知识业尤其是研究开发的主体主要是政府、高校、研究机构和部分企业研究部门,缺乏与市场的对接,因此,研究开发成果市场化过程信息沟通不畅。中药材种植户小规模生产,缺乏市场信息,信息获取成本大,农户只能依靠中药材价格的涨跌盲目跟风,难以形成理性决策,导致中药材供给和需求出现严重脱节。同样,山西省也受限于中药产业链各主体环节信息化建设程度不平衡及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传递失真、滞后或受阻,导致中药产业链整体绩效不高。

3 山西中药产业链升级的途径

中药产业具有产业链长、环节多、产业带动性强、市场需求大、提供就业机会多等特点。中药产业链的升级必将促进产业链结构更加合理有效、联系紧密,进而促进产业链运行效率和价值提高。

3.1 延伸中药产业链

现代中药产业链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涉及三大产业,具有广泛的纵向延伸性和横向拓宽性。中药产业链过窄过短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药产品的获利空间。围绕中药材种植,可为种植农户提供中药材种植相关的科技、信息、金融、中介等服务,提高个体种植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也可开展健康宣传教育的生态旅游;围绕中药饮片生产,以提高中药饮片质量控制水平、保护药材资源、提高饮片的生物利用度、满足患者便捷服用为目标,开发新的现代中药饮片;围绕中药商业,建立中药商贸流通体系,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加强产销对接,提高供销信息的透明度,防止游资炒作。

3.2 拓展中药产业链

中药产业链的拓展主要指改善产业链中产业结构,提高各环节主体的技术含量、资本密集度和提高中药产品的附加值。因此,提高中药产业创新研发能力对于提高中药产业链的整体质量至关重要。首先,改善现有的以企业为主的创新研发体系,加大对中药产业的投入力度,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制定中药产业的扶持性政策;其次,山西省应加大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与质量标准、中药现代制剂技术与名优品种二次开发研究,改变中药剂型以传统剂型为主和具有山西特色的定坤丹、龟龄集等名优产品品牌美誉度与销量不符的现状;其次,加大对中药产品的研发力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3.3 整合中药产业链

整合中药产业链是指根据社会资源和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合理配置各环节主体间生产要素,提高其联动性,促进产业间协调发展,使产业之间发生聚合效应,理顺中药产业链,提高行业的集中度。首先,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健全中药产业链。应积极培育和发展与中药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牵头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加工和生产。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产业升级,培育中药大企业集团,打造“晋药”品牌,促进山西中药产业协调、快速发展。

其次,建立高水平的中药交易电子信息平台,提高种植户和企业在中药销售、定价及其他交易活动的主动权。避免出现作为山西的道地药材――潞党参省内交易价格远低于国际贸易市场价格的惨状[5]。

第三,利用建设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山西)基地的契机,整合政府、科研院所、中药制药企业、医药物流和流通企业、中药材种植基地等各方资源,完善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提取、制剂、生产、流通等规范化体系,针对影响中药行业协调发展的瓶颈,制定切合山西省省情的中药产业政策。

4 结语

作为山西省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中药产业的发展需要改善各组织、人员和环节之间的关系,使分散的行为变为集体的行为,无序的行为变为有序的行为,冲突的行为变为合作的行为,以保证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从产业链角度深刻认识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以便为今后中药产业的发展制定科学决策。

参考文献:

[1] 郁义鸿.产业链类型与产业链效率基准[J].中国工业经济,2005, 22(11):35-42.

[2] 闫希军.现代中药产业链管理系统研究[M].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32.

[3] 赵光国.加快实施“晋药战略”促进山西医药产业转型跨越发展[J].前进,2010,19(12):19-20.

[4] 周然.振兴中药科技产业 推动转型跨越发展[N].山西日报,2011,5(23):C2.

[5] 齐泽萍.山西中医药产业化发展之路系列报道(二):山西中药业为何“欧佩克”呼之“难”出[N].山西经济日报,2009,3(9):1.

产业链发展范文第3篇

二十一世纪不仅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不同于其他产业,文化产业以其资源消耗低、经济回报高、收益时间长等独特的优势,逐渐被世界各国所重视。随着文化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增加,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有助于我国的经济转型的升级,因此,本文将基于产业链的视角下对我国的文化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就关于如何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展开论述。

关键词:

产业链;文化产业;发展

产业链的概念于上世纪60年代首次被世人熟知,产业链简单来说就是指由一系列具有一定关联性的产业通过一定的属性相互连接,共同够造成一个复杂而完整的产业系统。我国的产业链最早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农业产业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得以快速的发展,我国的产业链逐步扩展到众多领域,能源、通信、生物医药、服装等产业均出现较为成熟的产业链。然而我国的文化产业到目前为止,尚无法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链。

1.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探究

随着党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我国首次明确了要对文化产业的进行发展的讯号。其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对文化体制改革步伐的逐渐加大,文化产业规模及实力得到快速的提升,一批又一批蓬勃发展的文化企业不断的涌现。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当前正处于对相关的文化要素市场进行逐步完善的阶段。现阶段,我国的文化产业迎来历史发展良机,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予大力的帮助,更是明确的将文化产业推动上升到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高度。党和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不仅在政策上给予文化产业发展巨大的支持,同时引起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的关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随着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助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之时,不仅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同时更进一步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为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我国文化发展的现状,我们不能一叶蔽目,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文化产业创新力不足、人员,资金等缺乏、文化产业集群尚未成型、完整的文化产业链的缺失等问题,限制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2.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的思考

2.1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力,助推文化产业大发展创新是文化产业保持兴盛不衰的源泉,因此对文化产业的发展首要的就是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多以引入国外文化思想、产品等,这何谈创新?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这一切文化资源都可以作为我们创新的资本。所以对文化产业的创新,首先要基于丰富的文化资源前提下,充分挖掘我国文化资源的内涵,对文化产业进行创新,产出更多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创新产品,由此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大步前进。

2.2加强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以及民间资本的引入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区别于其他产业,文化产业每一环节都十分注重对人才、资本的需求。人才是文化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然而我国的文化产业人才状况却令人担忧,无论是在文化产业人才数量、人才结构、能力水平等方面上都远未达到我国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需求,这就对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束缚。对此我们应从源头上予以重视,积极引导教育结构的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等方式,加大对文化人才的培养;同时积极打造文化产业人才交流的平台,不仅能够让文化产业人才彼此相互碰撞,激发出更多更好的原创文化产品,而且也能够吸引更多人投身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除了党和国家的政策扶持外,更离不开民间资本的力量,文化产业具有前期投入成本大、市场风险高、投资回报率高的特性,而这些特性恰恰符合资本的逐利性,因此民间资本的引入不仅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同时也能让民间资本获益颇丰。

2.3加快文化产业集群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当前各产业的发展趋势都是往集群化发展,不同于以往的产业分散,产业集群化不仅能够将各种资本要素汇集到一起,利于产业的发展;同时能够产生巨大的规模效益、创新效益等。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由于其各个环节联系十分密切,这就需要文化产业往集群化发展。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集群化建设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了,但特色还不明显。因此对于我国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我们应当加强对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培育,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致力打造为较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实现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规模效应的充分释放,让我国的文化产业得以快速的发展。

2.4构建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最终目标我国的文化产业要想得到发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我国文化产业链的构建,单凭文化企业一己之力是难以实现的,必须是企业与政府的通力合作才能对实现对我国文化产业链的构建。政府在文化产业链构建中应当通过相关政策对文化产业的扶持,整合利于文化产业链发展市场环境以及相关企业的布局,为文化产业链的构建创造适宜的条件。对于文化企业而言,首先应当通过整合自身的资源以及理清处于产业链的位置,了解企业自身的情况,根据发展所需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

3.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我国的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本文所述的种种问题,但我们应抓住这难得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机,通过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企业自身的努力,构建出我国的文化产业链,为我国经济转型以及综合国力的增长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志.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兼论文化产业发展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02)

[2]吕长庆.科技打鼓:文化产业拉动中国经济发展[J].科技与企业,2010,(03)

产业链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创新

一、引言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就是将农业生产中的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优化,以市场为导向,旨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打造生产专业化、管理科学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多方、多环节参与的生产经营体系。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生了变化,农业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已成为主要模式。农业产业链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机构应该依据农业产业链的运作特征,提供适应农业产业链发展的金融服务。现有农业产业链融资是延续生产、贸易领域的融资创新方式,与传统融资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是扩展了金融机构的授信条件,打破了以往抵押贷款可授信资产范畴。产业链融资方式关注点是产业链整体绩效表现,将对产业链的整体评估作为可授信依据。对产业链上企业的评估则更关注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影响地位。二是资金流动仅限于产业链内部相关交易,依据产业链上核心企业的资信,发挥放款资金的辅助监督职能。三是产业链融资以其实现的相关收益作为还款来源。我国农业产业链融资虽已广泛开展,但还是不够深入。因此,金融机构应该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和农业产业链特色,提供定制化、差异化的金融创新服务。

二、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的比较分析

1、园区主导型产业链融资

以园区为主导的产业链融资是以园区内农业产业链上的企业为对象,利用产业链上各参与主体的业务合作关系,实现农业产业链上资金循环流动的金融服务。由于园区产业链上的参与经营主体在业务、资源、信息、技术及销售渠道等方面存在依存性,这一特征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放贷风险,增强了农业产业链上参与主体的信贷能力,实现了金融机构和产业链参与主体的利益。

以杨凌农业示范园区为例。杨凌示范区是部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目前已形成科学农业园区、农业中试园区、农业综合园区、农业观光及休闲带、生活服务区等七个功能区,园区规划面积83000亩,耕地面积61656亩。就杨凌示范区产业特色,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鼓励示范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国家政策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引导下,制定了一系列为园区产业参与者资金支持的相关政策,并进行了探索实践。2009年,杨凌农业示范区开始了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实践试点,开展了农村房屋、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业生产物资、设施、知识产权等抵押贷款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盘活了农村不动产,扩大了农村信贷的担保物范畴,有效解决了农业产业链上参与农户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至2013年6月末,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累计发放6400万元,余额2900 万元。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在为更好地服务于杨凌示范园区进行各种合作创新服务。杨凌示范区在国内首创农业生产保险“银保富”,为生产农户提供了生产保障,这一举措为生产农户、中小企业进一步扩展了融资渠道。目前,杨凌示范区为生猪生产、大棚蔬菜提供的保险支持已获得银行贷款8千万元;发放的基于订单的抵押贷款2288万元;2015年11月,国内首个农科村镇银行在杨凌农业示范区成立。

2、政府主导型产业链融资

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链融资是指政府立足于地方产业的特色,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出资建立农业生产基地,设立合作社,鼓励农户规模化、组织化生产,吸引农业龙头企业在基地内发展产业链条,与金融机构合作探索对信贷供需双方有利的融资模式。政府在此环节不仅充当媒介,还要为信贷供需双方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在政府的担保和撮合下,促进金融机构与产业链参与者的合作,实现多方共赢。

以陕西南部的茶叶产业带为例。陕西的主要茶产业区分布在汉中、商洛、安康地区。陕南以其特有的地理条件和优势资源使得陕南茶业成为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也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一直以来,陕西省政府特别重视茶产业的发展,把其作为重点产业来抓。陕南茶产业已经成为推动陕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柱和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已成功打造了“商南泉茗”、“汉中仙毫”、“秦巴雾毫”等知名茶叶品牌。陕西目前的茶园面积160万亩,采摘面积108万亩,总面积在全国排第9位,茶叶产量为4.4万吨,全国排名第13位。陕南产茶区有21个县、涉及26万农户,共计500万茶产业链参与者。茶产业链的高效发展直接影响着产业链条上参与者的经济效益。茶产业以茶农的源茶供应为基础,形成了一个在龙头企业带领下,以市场为导向,旨在提高茶产业链经济效益,打造茶产业生产专业化、管理科学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拥有多方、多环节参与的生产经营体系,很好地将生产农户、茶产业基地、行业龙头企业联系起来的农工贸、产供销一条链产业组织经营模式。民生银行等多家银行对陕南茶业实施“投行与商行联合”、“融资与融智结合”的金融创新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龙头企业主导型产业链融资

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链融资主要以农户、合作社、企业为合作模式,产业链上龙头企业与农户或合作社签订生产订单,规定初级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必要时为生产农户提供生产物资、技术指导,并按合同约定价格统一收购、加工。金融机构为龙头企业主导的产业链融资是以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间的业务往来提供信贷服务的。

以陕西华圣企业(集团)为例。陕西华圣集团是以苹果产业化为主导,业务涉及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投资、房地产开发、商贸旅游、国际贸易等领域的大型综合集团,是陕西的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品出口示范企业。华圣集团由陕西华圣果业营销管理有限公司、延安华圣三农科技服务公司、宝鸡华圣果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华圣果业国际进出口公司组成,打造了一个产供销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模式。华圣集团旗下的华圣果业公司投资3.5亿元,打造了目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仓储气调库,最高储存量达4万吨;同时还引进了世界先进的果品分选线,每年可实现苹果储存、加工能力达5万吨,苹果生产能力及规模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华圣果业集团在陕西农业发展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下,成为陕西鲜苹果出口的王牌企业。陕西苹果全国有名,出口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优质鲜苹果70%以上都出自华圣。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农户、生产基地、企业”为合作形式,向华圣果业提供贷款支持,华圣果业目前已建成苹果园、苗圃园各2000亩,并先后在20多个苹果县设立了生产基地,参与生产果农1.2万户,实现果农收入6000元,响应了政府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的号召。

三、制约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因素分析

1、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尚不成熟,处在初期阶段,农业经济弱质性本身也对金融机构的资金投放缺少吸引力。目前农业产业化企业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农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不稳定、风险较大等因素,抑制了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入。除了以上因素,陕西省农业产业化中组织结构发展层次低,相关配套服务水平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部分农业产业链中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较好,但行业龙头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带动作用非常有限,也使得金融机构给与农业产业链上中小企业、生产农户提供的资金支持非常有限。再就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发展。农业经济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生态,农村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如灌溉系统、防病虫害系统在农业生产保收方面都存在瓶颈,阻碍了农业经济的长足发展。

2、农业产业链结构不健全,金融服务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

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生产中,由于农业产业链上的参与者自身实力和信用状况不同,产业链上的融资主体的资金来源也不同,使得金融服务主体之间很难形成协作,产业链上的融资渠道存在差异化,使得资金在整个产业链上的流转效率低下。产业链融资中资质较差的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龙头企业的信用担保,一旦龙头企业出现经营风险或信用危机,风险会涉及整条产业链的参与者,会出现产业链的动荡,甚至崩溃,这都会影响产业链外部资金提供者的融资意愿。再就是现有农业信贷资金期限短,与农业产业化的资金需求不匹配。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强,整个生产周期资金占用时间较长,而且农业生产面临较大自然风险,一旦经营不利,金融机构面临较大信贷风险。而金融机构为了降低信贷风险,更愿意提供期限较短的贷款。目前,农村金融体系尚未健全,能够满足农业产业链发展的多样化金融服务还有待探索。

3、农业保障体系不完善,涉农贷款风险大

由于农业经济的本身弱质性,保险机构开展的涉农保险服务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陕西省在2012年正式开始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试点品种有16个。虽然农业保险险种广泛,但很多险种的开展并不深入。由于陕西省保险机构在农村覆盖面低,全省整体农业保险的赔付率低,农业经济季节性强,定损复杂,使得保险业务的管理成本较高,利润减少,保险机构对涉农保险缺乏兴趣。农业抵押贷款仍以固定资产为主,缺乏多样性,把一部分中小企业拒之门外,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金融对农业产业链的支持。农业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也制约着农业产业链的融资效果。陕西省的担保公司大多数是由政府牵头或出资成立的,他们的服务领域主要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面向广大生产农户开展的担保服务所占比重较低。

四、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的改善建议

1、优化农业产业链结构,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在农业产业链发展中,龙头企业充当了农业生产与市场对接的桥梁。农业产业链中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金融机构应重视对链条上龙头企业的资金支持,应该深入企业调研,开发适合不同农业产业链特色企业资金需求的金融服务,如农产品半成品、成品的存货、应收账款为抵押物的质押贷款。同时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依据其业务关系的需求提供贷款、贴现、理财、咨询等金融服务。通过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上的核心地位和号召力,规避金融机构放贷的风险,从而带动整条产业链的效益提升。

陕西省拥有部级农业示范园区,要充分利用示范区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带动作用,加大对农业示范区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完善其在技术培训与科技推广方面的功能。大力支持陕南、关中、陕北等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带,依据当地资源打造农产品品牌优势,带动当地农户增收,拉动农业经济增长。

2、加强金融创新,畅通资金渠道

资金在产业链各节点的顺畅流动,是促使链上企业正常开展经营活动的关键,同时对于产业链条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金融机构应该加强金融服务创新,推出定制化、差异化的产业链融资服务模式,以适应不同产业链特征的资金需要。如对于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链,融资模式应重点关注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经营状况、综合信用水平;对于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链,在融资模式中应以政府担保为基础,采取银证合作方式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对于以园区为主导的产业链,其融资模式应以整个园区为依托,积极探索股权、信托、电子化融资渠道,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此外,金融机构还要与龙头企业、协作组织、物流等其他参与机构加强合作,借助互联网优势,扩展融资渠道,借助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监管职能,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3、加强金融合作,完善涉农保障体系

金融机构在广泛开展涉农业务的过程中,应严控信贷风险。首先,在业务的选择和办理过程中应规范业务流程,严格审核信贷参与人的资质,对产业链上的资金进行全程监控。其次,应建立农村信用评价体系,建立产业链参与者信用评价档案,联合政府等产业链服务机构建立相应激励机制,对信用较好的参与者在贷款利率、审批项目等方面提供优待政策,对恶意违约的参与者采取相应惩罚措施,以期建立诚信、健康的农村经济环境。最后,还应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政策,继续扩大涉农保险的覆盖面,积极落实明确农业险种的赔付政策。尤其进一步对偏远地区实施优惠政策,提高种植业、养殖业的风险补偿标准,激发农户的参与积极性。建立涉农贷款的风险补偿金,来降低金融机构的放贷风险。积极培养各类农业担保机构,解决涉农企业融资担保能力弱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旭华、杨凌:实践: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成效、问题及启示[J].西部金融,2013(1).

[2] 张志刚:陕西特色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2013(11).

[3] 黄h:我国农业产业链融资的制约因素及其路径[J].财政监督,2013(2).

产业链发展范文第5篇

一、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发展面临的问题

第一,产业链条不够完整。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涉及许多相关配套行业的产业,而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条不够完整。中国装备制造业中产值在20亿-50亿元之间的大中型企业还较少,一些为主机配套的关键零部件还没有完全掌握,配套能力还有待增强,尤其是部分关键核心零部件无法实现国内配套,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一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配套产品所占比例很小。

第二,品牌缺失。

由于我国制造业产品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所以往往依据于客户提供的产品规格与制造规范进行生产与组装,不涉及或很少涉及产品概念、产品设计、品牌经营、销售及售后服务等,致使我国制造业在品牌方面严重缺失,并受制于世界品牌商。世界品牌商所看中的是我国低廉的市场成本。为了获得品牌商的订单,我们的制造商不断压缩生产成本,致使自身的利润空间不断缩小。

第三,出口风险。

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以生产制造为主,在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下,产品的出口会面临两类风险:一是通货膨胀风险。当出口需求旺盛时,出口大量增加,形成巨大的贸易和资本顺差,于是大量外汇涌入我国,央行收购这些外汇会导致基础货币供应量增加,从而造成引发国内通货膨胀的风险。二是经济下滑风险。当出口需求急剧萎缩时,又会导致出口企业减产或停产,甚至倒闭,使经济发展速度快速下滑,失业率攀升,资源大量闲置。

二、延伸制造业产业链的对策

第一,进一步创新研发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在提升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中的作用。

2012年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6000余件,超过英国,跃居全球第六位,但同时,我国专利成果转化率仅有10%,造成严重浪费。因此在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设立、验收及监督管理过程中,应该吸收更多的企业专家进入评审组,加强研究开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研发的起点就引入最终用户,用企业机制运作研发项目;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促进各种先进技术从科研单位向企业、区域的转移扩散,向企业间、区域间的技术转移扩散,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第二,重点扶持一批装备制造领域的骨干企业,带动劳动密集型和科技密集型相结合的中小企业发展。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振兴装备制造业就是要充分发挥其产业高度集中、规模经济效益明显的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因此一要鼓励企业和产业集群进行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大力支持装备制造企业的联合重组,优先扶持一批为装备制造业配套的龙头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形成若干各有特色、重点突出的产业链,带动产业升级。二要鼓励装备制造业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进军主要配套件及零部件领域,在生产成本、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等方面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三要认真贯彻落实“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加强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的全球竞争优势。

第三,立足国际化,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一体化,协调国内制造业升级和国际产业转移。

目前全球重化工也50%以上的企业集中在中国,在国内外资本的推动下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出现了明显的重化工业化的升级特征,国际产业转移与我们的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很强的重合性。一是加大高技术与先进技术对我国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同时加快发展新兴制造业,促进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才能更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二是在重要的原材料、重大装备制造业、汽车造船等我国还具有相对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着手,培养我们的世界级制造业的产业龙头。三是要在产业基础、产业配套、技术开发能力、人才培养等方面有明确的系统的整体发展方向,同时也要更多参与到国际竞争的大舞台,在与强手的合作和竞争中提高产业水平,增强实力,并形成产生优势。

第四,寻找缺失产业,对缺失的产业链进行重点扶持。

产业链缺失对整个产业的影响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产业生态结构是一个不完整的状况,这会严重影响到整个产业生态系统效率的发挥,使产业链中的关联行业付出很高的代价去弥补产业链中的空缺。但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是,需要对产业链的状况有深入的研究,能够准确描述产业链缺失的环节和基本状态。我国在延伸产业链时,可以重点对产业发展过程中缺失的产业,如配套延伸产品、下游深加工产业、制造者(生产者)服务业和其他社会服务业进行重点扶持。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的产业分工格局下,制造业的产业链业已表现为跨国家、跨区域地延伸,其配套产业也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分布。比如有的制造业最终产品生产中心,其配套产业可能在半径数百公里的地域空间分布;有的跨国大公司,则不乏在全球的空间范围内进行零配件采购。但是对于我国的制造业来说,还需要将本国制造业的配套产业在国内进行延伸和发展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发展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链;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2)-0043-04

2014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农业产业链既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结果,又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必然之路。建立多元化的农业产业链投融资渠道是促进农业产业链快速发展的路径选择。本文拟以青海省为例,分析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和任务。

一、农业产业链金融的理论探讨

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是由一系列公司和团体所组成的有序链条。在农产品市场不断由区域化向全国化甚至国际化发展中,农业竞争表现为产业链条和运作体系的整体竞争,依托产业链开展金融服务是金融机构的必然选择。现有关于农业产业链融资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工业产业链融资的经验借鉴方面,以龙头企业为先导的农业产业链通常以三种模式构建:结盟与直控相结合模式、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结合模式、业态扩展与转移模式。实际上,由于我们尚未完成现代农业转型,直接将工商业产业链融资模式复制到农业领域条件尚不成熟。农业产业链成员间关系不稳定,难以形成各节点企业的长期战略合作,制约了农业产业链的综合效益。此外,由于农民的组织化多集中在生产领域,销售领域较少,在一定程度也会影响农业产业链的运行稳定性。因此,金融机构开展农业产业链信贷业务必须结合本地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农业产业链的特征,通过业务创新,既满足农业产业链发展的金融需求,也合乎金融机构自身对“三性”的要求。

二、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园区主导型产业链融资

园区主导型产业链融资是以农业园区建设为依托,农业产业集群为对象,利用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服务中介以及专业协会间纵向一体化的合作关系,满足农业产业链资金循环需求的金融服务。该模式主要依靠产业集群内农业经营主体间在信息、资源、技术、销售渠道上的相互依存来缓解农业信贷风险,提高金融机构收益。

以海东市互助县农业示范园区为例。互助县农业示范园区作为部级农业科技园区和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全省目前唯一的一家“双部级”园区。园区规划面积为56万亩,总体空间布局形成了“二轴三区五带五园”新格局。核心区1万亩、示范区5万亩、辐射区50万亩,形成了五个优势制繁种产业带,建成现代农业科技园、循环农业示范园、现代农牧业休闲观光园、农畜产品仓储交易配送园和菜篮子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园区成立以来,互助县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全区为依托,发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农户种植贷款、基础设施贷款等累计36.14亿元。

(二)政府主导型产业链融资

政府主导型产业链融资是指政府从地方发展战略出发,投资建立农业生产基地鼓励农户组织化和规模化生产,引导龙头企业进入基地发展衍生产业形成产业链条,并与金融机构合作对产业链条进行融资的模式。这一过程中政府不但发挥引导产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的作用,还在产业链融资中扮演了穿针引线的角色。一方面运用平台融资,建设产业基地;另一方面,通过政府担保,促进农户和企业融资。

以海西州诺木洪枸杞产业带为例。2010年以来,海西州政府先后投资24.18亿元建设了诺木洪枸杞产业带,诺木洪农场枸杞种植面积正在按照现代产业园区10万亩规划目标扩大;产值也在四年时间翻了一番多,向着年产值20亿元目标稳步攀升;生产经营加快向“全国最大绿色枸杞集中连片种植基地”、“全省最大优质枸杞精深加工基地”、“全省最大枸杞集散与贸易基地”三大基地迈进,使园区成为柴达木部级循环经济试验区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在种植产值不断提高的同时,带动了枸杞加工、物流运输、商业贸易等第三产业发展,带动了种植户以及群众采摘创收致富银行通过抵押担保向龙头企业融资、通过融资平台向产业基地融资、通过风险基金担保向农户融资,而政府主要起到引导、补贴和提供服务等中介功能。自建设以来,累计完成融资43.61亿元,其中直接融资31.14亿元,间接融资12.47亿元。

(三)核心企业主导型产业链融资

核心企业主导型产业链融资主要依托“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龙头企业按照市场需求,与合作社或农户签订生产协议,依据规定标准生产供给初级农产品,企业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和技术指导,并统一收购加工农产品。金融机构开展的该类产业链融资就是针对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之间存在的资金、劳动力、产品循环提供信贷服务。

以青海威思顿薯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例。青海威思顿薯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部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青海省三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子公司,由青海互助威思顿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青海民和威思顿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青海湟中威思顿精淀粉有限公司、都兰威思顿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青海三江薯业有限责任公司、青海威思顿粉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合并组建而成,总占地面积2000多亩,是西北最大的、产品最全的马铃薯精深加工企业。年生产马铃薯精淀粉2万吨、马铃薯全粉1.2万吨、变性淀粉1万吨、粉丝系列产品1200吨、粉皮系列产品300吨。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已成为全省稳产、高产、经济价值高的优势作物,建立了一批以乡镇、县整建制推进的高产示范田。2013年全省种植面积达到143.4万亩,仅次于小麦、油料,为第三大作物。辖区各金融机构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目标,以青海威思顿薯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主体,发放农业产业化贷款,从而解决种植大户和农户的资金需求。2010年以来,累计发放土豆收购信贷资金9.14亿元,为调整种植业结构,有效促进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三、制约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因素分析

(一)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业产业链发展缺乏后劲

一是农业经济弱质性。具体表现在:政府扶持农业产业的政策力度不足;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缺少具备现代农业知识技能的农民和农业科研投入;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不健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仍有待加强,农业产业中的借款主体大多属于经济弱势群体。二是农村基础设施脆弱,科技推广体系乏力。从水利设施看,大部分农田水系使用期限在15年以上,渠系水库存在现实困难,加上脆弱的自然生态,使农业生产保收面临瓶颈,甚至出现失收的现象。全省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份额为0.64%,严重制约农业科技对接农业生产,使农业科技转化举步维艰,大部分农民的劳动强度较高,而经济收益偏低。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凸显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全省农村劳动力经过多年转移,已形成“稳定型、动态型、游离型”转移就业群体。农民转移出去后,原有的农业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原有的耕作关系留下空白点。全省大多数农产品没有经过加工增值阶段,导致农业生产无法提效,使农业效益未充分体现,农民收益无法提高,进一步降低农民的积极性。

(二)农业产业链结构不完善,金融融资不能无缝对接

一是农业产业链自身结构缺陷影响融资能力。龙头企业的信用状况和整体实力决定了农业产业链融资的质量和效果。目前农业产业链上龙头企业或合作组织数量不够多、实力不够强、规模不够大。由于核心企业和上下游成员之间是信用捆绑关系,一旦农业龙头企业经营发生恶化以及出现道德风险,这种风险会扩散到整个产业链,会直接影响产业链现金流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导致外部融资条件恶化。二是现有的融资结构难以适应农业产业链需求。目前,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尚处于分业经营模式,能够承担整合多融资方式、融资渠道、融资工具、为农业产业链发展提供一揽子融资和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的金融机构十分匮乏,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链上的融资需求由不同的金融机构提供,相互间难以形成投资共识与协同合作。融资渠道的分割,影响产业链资金衔接和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效率。此外,农业信贷资金的结构不尽合理,导致信贷资金期限与农业产业化对于资金的使用周期要求不一致。

(三)保障体系不健全,涉农贷款风险增大

一是农业保险不足。目前全省开办农业保险的机构仅有6家,农业险种11种,基本涉及了农业各领域,但很多险种只存在于名录之中,并没有实际开展,保险机构覆盖率不高,保障水平有限。全省农业保险赔付率为24.15%,农牧业的季节性及定损的复杂性,造成了农业保险的高成本,经营农业保险需要投入比其他险种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险公司做一单业务付出的管理成本要占保费的20%-30%,这加重了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降低了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的投入热情。二是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全省县域缺乏对土地承包权、林权以及对农业企业产品的抵押登记制度,抵押物不足,成为制约现代农业信贷支持的瓶颈。调查显示,农业贷款多为固定资产为主的抵押贷款,而农业生产资产主要沉淀在农产品上,农业的主要资产难以作为抵押物。在固定资产方面,农业的厂房大多简陋、价值较低且土地等生产资料多为租赁所得,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即使个别拥有所有权,也因远离城区而潜在价值较低,使得农业企业难以提供符合贷款要求的抵押物。三是农业担保明显滞后。全省担保体系主要有担保公司和担保基金两种模式。全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担保公司共计34家,73.5%主要是政府出资背景,其服务方向主要为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服务。担保基金模式主要是以各州地、县为单位,以社会保障局劳动力转移专项财政资金为担保基金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贷款。目前,全省担保公司向个体户和农户开展担保业务种类只占全部担保业务比重的14.31%,社会保障局担保基金发放贷款的群体只限于城镇下岗失业人员。

四、对策建议

(一)夯实农业产业链基础,不断优化农业产业链结构

一是重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不断完善农业产业链组织建设,逐步形成企业与农户间合理的利益链接机制,保证农业产业链的有效运行和拓展。二是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特点和规律,科学确定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和农业产业信贷投向,把支持农业龙头作为业务重点,通过对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领域的信贷投入,带动农业产业化链条经济效益的整体提升。三是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探索对龙头企业上下产业链的金融服务模式,根据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特点,开发适合农业产业化企业的信贷产品,实现资金体内循环及收益最大化。积极发放信用贷款、授信贷款。积极探索开办存货、应收账款等为质押品的质押贷款,为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推出一系列包括贷款、承兑、贴现、信用、理财、咨询等综合服务产品,全方位、多元化满足产业化金融服务需求。

(二)加大对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金融支持,强化现代农业辐射带动作用

一是支持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整体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大核心区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完善园区服务功能,逐步将核心区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科研、推广和培训中心。二是支持和壮大产业基地,提升园区产业化水平。支持以果蔬研究院为平台的农业科技发展,培育壮大中科院青藏高原生物研究所农作物品种试验、果蔬标准化栽培、大樱桃育苗、蔬菜花卉工厂化育苗、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奶牛和生猪良种繁育基地规模,着力打造全省蔬菜制种和育苗基地,为提升园区发展水平提业支撑。三是积极参与高新技术引进,提升园区农业科技辐射作用。进一步加大参与科技转化应用过程能力,加大引进农业科技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提升创新能力和产业带动能力,为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和提升园区发展水平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四是重视支持循环农业发展,提升园区现代化水平。积极支持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发展,结合农村沼气池建设,做好大中型沼气池和有机肥循环利用项目金融服务工作,带动高原循环农牧业发展。

(三)拓展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疏通现代农业发展融资渠道

一是加强金融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合作,开发运用“金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融资模式。二是创新开展金融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合作,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三是创新开展信贷和保险相结合的支农金融服务方式。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和对象,鼓励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村信贷担保机构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以订单和保单等为标的资产,研发推广“信贷+保险”金融服务新产品,有力支持农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基地以及农业生产企业的农业科技和农业结构调整,有效防范和分散涉农信贷风险。

(四)加强金融合作与金融创新,建立健全涉农保障体系

一是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进一步推进农业保险体系建设,并提高农业保险公司整体抵抗风险的能力,并针对少数民族保险空白地区,建议保险机构积极扩大区域覆盖范围,制定各级财政补贴标准,规范地市、区县级农险财政补贴行为。建议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尤其对贫困边远地区实行政策倾斜和优惠,保费补贴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对风险高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实行高额保费补偿,并结合农业产业政策调整补贴标准,促进农牧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进而提升农业保险的保障功能。二是建立健全涉农信贷风险奖励补偿基金。通过对涉农信贷风险补偿和奖励制度的落实,降低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扶持各类涉农担保机构的建立和发展,积极发挥地方各类涉农担保机构作用,着力解决农业企业融资担保能力不足问题。三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权、集体林权、大型机械生产设备、种植收益、养殖产品和农业品牌及其他高附加值产品和权益的评估机构,建立完善涉农贷款担保财产的评估、管理、处置机制。

参考文献

[1]何德旭,常戈.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正规商业金融的供给与需求分析[J].金融评论,2010,(3):12-28。

[2]罗元辉.供应链金融与农业产业链融资创新[J].中国农村金融,2011,(9):74-75。

[3]齐成喜,陈柳钦.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贵州城乡金融,2013,(1):12-18。

[4]吴成颂.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支持的策略研究[J].经济纵横,2009,(3):93-95。

[5]赵长虹,李利平.美国农业融资结构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9,(4):62-63。

The Study on the Financial Suppor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

――A Case of Qinghai Province

Research Group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the issues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 have been more and more concerned. The industrialization level of remote rural areas in Qinghai province is low and the financial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is limited, which restrains the expansion of financial investment, and further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and causes the low-level cycle of the economic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Extending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 realizing the agricultural scale management and enhancing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financial resources of the rural areas provide the possibility of increasing the financial input to form the virtuous cycle of the mutual promo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The paper makes a special investigation on the issue and puts forward related suggestions.

产业链发展范文第7篇

关键词湖北省农业产业链竞争力

1湖北农业产业链现状与特征

1.1农产品链种类丰富多样

湖北是农业大省,其优越的地理资源和气候条件,使得湖北省农产品品种繁多,除海水养殖和少数其他省份特有物种外,湖北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淡水养殖业等领域均有多种多样的农产品产出,而且基本上与全国性的大宗农产品构成相近,许多农产品产量名列全国前茅。在通常年景下,湖北粮食居全国第9位,棉花居第3位,油料居第4位,生猪和茶叶居第5位。近几年湖北在资源优势基础上确立和形成优质稻、棉花、蔬菜、名特水产品、优质三元猪、专用小麦、双低油菜、柑橘等8种优势农产品,魔芋、奶牛、家禽、食用菌、蚕桑、蜂产品、板栗、茶叶、中药材等9种特色农产品。与这些农产品相对应,构成了诸如粮食产业链、棉花产业链、油料产业链等众多的农产品链。

1.2农业产业链正在延伸

湖北省农业产前产业已有较大发展,化肥产量已达273万吨(2003年),居全国第2位,农药产量5.10万吨(2001年),居全国第5位,配合饲料306万吨(2001年),种子、苗木等品种较为齐全,农资供应体系不断完善;农业产后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加工业。到2001年,湖北省仅国有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达到911.96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5.5倍,占轻工业产值的比重为76.3%,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0.78∶1,均比1978年有所上升。

1.3产业链的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近些年来,湖北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市场竞争力不断加强。截至2002年,全省县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2400家,其中部级龙头企业15家,省级龙头企业68家。这些企业加工了数量巨大的农产品,网络了一大批农民,规模和效益突出。以纺织业为例,2003年,湖北省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764户,实现总产值378.62亿元,出口创汇9.22亿元,实现利税17.94亿元。

1.4农业产业链运行环境条件逐步加强近些年湖北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化服务、涉农制度与管理等方面均有所加强,使农业产业链的软硬环境大为改善。另外,产业链的运行离不开科技支持,科技创新能力是农业产业链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农业科研不仅是农业产业链产前环节的主要构成部分,其科技创新能力也作用于产中生产环节和产后加工环节。在科技支持上湖北具有相对有利的条件,湖北也是高教大省,有普通高校75所,有两所农业高校,2001年湖北高校有科技人员5.4万人,研究与开发人员1.9万人,位居全国第2位,从事农业科技活动的人员1218人,其中高级职称492人,中级职称381人。除高校外,湖北还有几十家农业科研单位,为农业产业链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巨大支持。

2湖北省农业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2.1下游产业发展滞后

下游产业包括农产品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其中对农业产业链影响最大的是农产品加工业。虽然湖北农产品加工业相比改革开放之初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与当前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现实发展要求和农业产业链竞争力提升需要相比,仍显滞后,与发达省份存在较大差距。据测算,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2~3.7∶1(美国3.7∶1,日本2.2∶1),而我国在2001年只有0.9∶1,湖北为0.78∶1,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1.5~2倍,而目前我国不到1/3,湖北为16%。

2.2产业链衔接机制不完善

(1)人为割断产业链。一方面是行政性区域市场分割,在我国不仅省级之间,而且省内地市之间乃至县级之间,以行政边界和行政分权为基础,以超经济垄断为条件,以地方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使得市场被划分为众多的相对独立的子市场。在农产品跨区运营中经常遇到路卡和路霸,“索、拿、卡、要”在有些地方时有发生,农产品进城也常有各种税费或摊派。另一方面,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进出口贸易分别由供销、粮食、农业、外贸等不同的部门分割。这些做法分割了市场空间和市场联系,违反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阻隔了农业产业链的形成发展。

(2)信息流通滞缓,交易费用较高。湖北省目前信息化建设虽有了长足发展,但在涉农领域仍很薄弱。主要由于农业的小规模分散性特征较为突出,湖北省单个农户平均生产规模不足0.5hm2,农户和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取信息能力差,信息传递效率有限,信息流的滞缓、偏差、断线阻碍了产业链联结。虽然目前湖北已有一些农业网站,但针对性不强,功能不足。同时,受小规模分散性特征的作用,使得在生产组织、质量监控、价格协商等方面难度较大,加之诚信问题和机会主义,增加了产业链各环节的交易费用。

(3)技术一致性难以保证。产业链的技术一致性是指产品从起端经过若干中间环节直到终端的过程中,技术联结稳定,产品性能相容,整链衔接协调。目前,湖北省由于科技和投入等多方原因,在农业产业链中的技术一致性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农产品对下游生产的满足程度有所降低。例如棉花产业链中,随着服装衣着品向中高档、多元化和多用途演进,棉纺工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随之加快,对原棉品质-强力、成熟度和整齐度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总体上,我省“高等级”原棉和专用优质棉缺乏,还不能满足纺织工业不断发展的要求。

2.3产业链组织化程度低

(1)分散性和小规模特征突出。近年来,湖北省在加工原料基地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得部分原料基地的规模和集中度有所提高,但因农户数量多,规模小、兼业多,生产分散,大多数原料基地的规模仍然有限,产业化集中程度低,专业化进程缓慢。加工企业也存在类似问题,产业集群不够。

(2)农民并未成为产业链的主体。我国的传统体制把农业产前的物质生产资料的投入和产后的生产加工界定给工业部门,把农产品经营流通界定给商业部门,使得农业再生产各环节的内在联系被阻断,农民更是被拒于产业链之外。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业进入产前、产后环节的状况有所改善,但迄今为止,农用生产资料(化肥、种子)与农民的需求脱节,农产品流通不畅等问题仍然存在,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要素市场处在农业、林业、经贸、外贸、劳动以及水利等不同部门的分割之中,产加销各环节多为买断关系,农民经营的仍然仅仅是初级农产品,并不是农民充分参与的一体化经营的农业产业链。

(3)社会中间组织发育不够。农业产业链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基础上的,需要专业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来进行协调,优化资源,降低运行成本。湖北省目前各类专业经济组织或行业协会不仅数量少,且大多没有按市场机制规范运作,尚未真正发挥专业组织在社会化服务方面的作用。

2.4产业链发展不平衡

湖北省内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影响和制约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部门,从而使得各地区农业产业链发展速度有较大区别。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例,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较来看,2001年全省17个市州中比值高于1的有5个,其余12个市州的比值低于1,最高的武汉市为1.875∶1,除神农架林区外(其比值为0.087∶1),最低的十堰为0.179∶1,武汉是十堰的10倍。

3提升湖北农业产业链竞争力的对策思路

3.1全方位拓展农业产业链

一是延伸产业链的长度。从纵向角度使产业链向前向后延伸,并主要在农产品加工业上做文章,尽可能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实现价值增殖;二是增加产业链宽度。从横向角度对每一环节进行拓宽,使得各个产业环节和产品功能得以扩充。大多数农产品的功能不是单一的,应尽可能提高综合利用程度。农业生产不仅是获得农产品的过程,其间,利用现代化农业的生产性、观光性、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市场性,可以开发旅游观光农业,还可以作为农业教育基地、农业科研基地等;三是扩大产业链的厚度。即壮大农业产业链的规模,只有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链,才能产生出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3.2培植壮大龙头企业

要在充分发挥湖北农产品资源优势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培植、支持发展一批起点较高、各具特色、较强较大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以带动千家万户农民增收。当前,湖北省各级政府要支持和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鼓励龙头企业与有实力的科研院所和高校“联姻”,组建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针对核心技术进行攻关,创立湖北名牌产品。同时,要在避免重复建设原则下,与农村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创建具有扩散带动效应的“增长极”。

3.3推动农民进入产业链

对农户放开产业链的其他环节,让农民(不仅仅是农产品)进入产业链的各环节,才能使农民从农产品深加工和贸易(甚至涉外贸易)中分得利益。初级农产品被加工流通企业一次性买断的做法,不利于农民增收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要不断进行组织创新,实施产业化经营,让农民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使农民不仅仅经营自产初级产品,而且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产品深加工和大流通要求真正进入市场。这就需要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要通过科学技术知识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使其具备参与产业链的能力。

3.4依靠技术创新壮大产业链

在产前环节,要围绕“种、药、肥、料”四个重点进行科技创新,强化“优质、安全”的提升,特别要注重高产、优质、专用性强的新品种的培育,为下游创立发展基础;在农业生产环节,既要注意引进、开发高产技术,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形成规模,也要注重优质高效的技术。既要强化湖北的优势农产品的技术进步,也要提高在特色农产品方面的技术进步;在农业产后领域,不仅要在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进行技术创新,也要在保鲜、贮运以及营销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提高。另外,在各个环节技术创新基础上,要特别注意产业链的技术一致性和稳定性,要根据下游产业或者最终市场要求,力求上下环节之间技术衔接合理,产品性能协调,使整链在现代技术基础上高效运作。

3.5理顺和协调产业链

产业链发展范文第8篇

进入夏季,风都开始变得灼热。人们渴望一种清凉,来自态度,来自观点,来自榜样,可以给精神一些力量,给前行带来坚定。

正因如此,“2012中国财经峰会”如期而至,以“前行的中国力量”为峰会主题,聚焦:绿色、创新、诚信、发展,用绿色、创新、诚信、推动力、影响力为评选依据,评选出2012(行业)年度影响力企业。这些优秀的企业,汇聚于此,用创新的分享、用诚信的务实、用坚定的推动、用强大的影响,奏响着企业前行的篇章,展示着企业奋进的脚步。

天和骏业,“黄金整产业链”创新企业的代表,在盛会中脱颖而出,成为焦点,成为榜样,成为一股坚定向前的中国力量!

“2012中国财经峰会“是由国际财经时报、中国经济导报、华尔街日报、和讯网、北京电视台、经理人杂志、全球商业经典、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纽利文传媒等联合发起主办的年度财经盛会,于2012年6月20日在北京举行。峰会设置“致敬2012?商界盛典”环节,旨在向推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优秀企业和人物致敬。在颁奖盛典环节,天和骏业荣获瞩目,获评2012(行业)年度影响力企业。同时企业营销中心总监刘丹也获评2012年度青年榜样,并在电视论坛环节代表企业介绍天和骏业“黄金整产业链”运营模式。

打造整产业链模式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天和骏业“整产业链”经营模式日益完善,业务已经涵盖黄金开采、冶炼、精炼、加工、设计、研发、销售、回购等产业环节。完善的产业链条式发展模式,将天和骏业打造成一个产金企业、用金企业及销售回购于一体的全能型金商。在发展过程中,企业秉承着“天和之源,精益求金”的服务理念,诚实经营,用心服务。

天和骏业是主打“全产业链”经营大旗的矿企金商,独有的产业运作优势,使天和骏业能够对从源头到终端的每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关键环节有效掌控。因为在其他传统金商中,普遍存在售前检验制度缺位的问题。而进行“黄金全产业链”经营的天和骏业则能有效弥补这一问题。天和骏业在黄金开采、冶炼、精炼、加工等环节进行严格的把控,统一以“诚信经营,用心服务”的经营宗旨对各项环节进行检测。可以说,从黄金开采出地面的那一刻起,天和骏业便已经开始了行之有效的售前检验。所以,天和骏业金品的黄金纯度毋庸置疑。天和骏业全产业链的经营模式,对产业环节的统一、有序、完整的把控,将给予消费者最大的信誉保障。

企业在把控新产品信誉品质的同时将贵金属的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进行有机的结合,多方拓展合作渠道,不断推出有益大众的贵金属类产品以及更多完善的服务系统。从成立伊始,企业就一直建设自有的大型销售及服务网络,至今已在全国铺设了100多家销售网点。先进的企业管理经营理念,完美的加盟商服务体系是天和骏业金店加盟连锁成功的最大保障。天和骏业金店正在带领更多的城市创业者实现巧经营、善管理,共成长的创业人生。目前,天和骏业金店已经成为黄金连锁加盟行业的领军品牌。天和骏业致力成为黄金这个朝阳行业中的智慧导航,携手更多的加盟商大踏步走向成功!

近期,金价涨跌迷雾重重。相比之下,主打“黄金全产业链”战略的天和骏业则在黄金疯狂涨跌之下,展现着不一样的镇定自若。产业链条式的发展,使天和骏业在原料供应上具有持续、充足的优势,不必承受越来越贵的黄金进料价格。同时,依托稳定的黄金矿产资源,完善位于潼关的精炼厂建设而形成的稳定黄金加工环节,天和骏业经过优化整合,能够有效减少加工环节所形成的耗损,减小金价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充分保证了产供销一条龙的上游资源。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今天的国际竞争已经不是企业的竞争,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一个全新的产业链的决战。”天和骏业一直致力于完善产业链条,把源头和终端连接起来,打造以黄金消费者为导向的企业核心竞争力。随着企业不断的探索与完善,天和骏业深知全产业链的核心不仅仅在于打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而是实现每个环节之间的协同作用,实现整体价值的提升。天和骏业也坚信,在未来的竞争中,企业要跑出来,一定是要有更好的产业链整合能力。

时至今日天和骏业一直探索和创新黄金的整产业链运营,产业化的构筑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一个新生力量的崛起总是要经历风雨,整产业链的运营理念也让企业对人员上的要求有了大幅的提高,管理和运营的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

产业链发展范文第9篇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夏令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副会长陈树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彭燕丽,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集群工作委员会秘书长邢冠蕾,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会长潘种树、常务副会长倪静,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副会长朱国学以及清河县人民政府县长王俊红,南宫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于京礼,海阳市人大党组副书记孙程明,桐乡市副市长杨加鸥,桐乡市濮院镇党委副书记、濮院镇人民政府镇长徐华君,浙江华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建华等有关领导和企业代表出席了本次活动。

服务产业集群 惠及中小企业

濮院作为全国最大的毛针织服装加工和集散中心,2016年交易额达到了345亿元,产业优势不断显示。在桐乡,针织毛衫产业可以说是当地最具特色和规模的区域经济。2016年,濮院毛衫时尚小镇入选首批国家特色小镇,以龙头企业浙江华新集团为代表的毛衫创新园和世界毛衫博览中心等一批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产业优势不断显现

“本届交易会以濮院毛衫时尚小镇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为契机,以服务产业集群、惠及中小企业为宗旨,在濮院首次举办以毛纺原料、纱线、面料为主要产品的交易会,就是想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有效对接的‘瓶颈’,增强当地产业核心竞争力。”在这样的契机下,2017中国毛纺织产品交易会应运而生。彭燕丽介绍,此次交易会,汇聚了来自河北、内蒙古、宁夏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106家毛纺原料、纱线、面料企业参加,展品涵盖了羊毛、特种动物纤维及初加工产品、纱线、面料、人造毛皮等多个门类。

此次交易会展出面积4000平方米,不仅汇聚了“中国羊绒纺织名城”河北省清河县、“中国毛绒纺织特色产业基地”河北省南宫市、“中国绒毛分梳名镇”河北省南宫市段芦头镇、“中国羊绒产业名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泰山多彩毛呢小镇”山东省新泰市西张庄镇等毛纺织特色产业集群参展,更吸引了行业内不少优质的毛纺原料供应商、毛纺纱线生产商、人造毛皮制造商以及毛纺织纱线、特色面料生产企业的加入。

对此,桐乡市副市长杨加鸥表示:“2016年,濮院毛衫时尚小镇被认定为首批部级特色小镇,为传统产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活力。‘时尚小镇’的关键词是‘时尚’。这就要求我们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发展趋势,创新发展理念,以时尚驱动产业。此次举办2017中国毛纺织产品交易会就是一次引领毛衫产业走向时尚的盛会。”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服务产业集群,惠及中小企业,本次展会主办方特别倡导环保节俭与重复利用的办会理念,交易会不设立特装展位,不做形象展览,参展商携样品便捷参会,最大限度的提升交易洽谈、商贸对接功能,实现与大型专业展会之间的差别与互补,受到了参展企业的一致好评。

以毛纺织产品为主 特色纱线唱响主角

本次交易会毛纺织产品涵盖了山羊绒、兔绒、貂绒、驼绒、牦牛绒等羊毛、山羊绒等特种动物纤维为原料的纱线、毛纺、面料和服b,展品丰富多样,专业性很强。如常熟市新光毛条处理有限公司的防缩巴素兰毛条、无氯丝光毛条;康赛妮集团各类精、粗纺羊绒及羊绒混纺纱、康宝莱各类羊绒、高支马海毛、丝等天然纤维花式纱线;江苏中孚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精梳牦牛绒条和短山羊绒条、100Nm以上超短绒纯纺精梳高支纱,以山羊绒、牦牛绒、兔绒、驼绒、马海毛等高档天然特种动物纤维为原料的各类绒条、纱线及其成品;桐乡市易德纺织有限公司丝/羊毛、丝/羊绒、丝/棉/羊绒混纺产品,羊毛混纺段彩系列产品;宁波纬一长毛绒有限公司高端高仿真MACINFUR时尚人造皮草面料等悉都到场。此外,宁波中鑫、江阴兴吴呢绒、辽宁阜新新溢达、湖北迈亚、新疆金塔毛纺织等大型毛纺织企业还携旗下全系列产品集中亮相。

此次,清河县派出了16家纱线、面料和羊绒制品企业的超大阵容参会。“我们就是想借助濮院全国最大的毛针织服装加工和集散中心加强上下游协同创新,提升清河羊绒的的制度名。”清河县羊绒制品市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方春德表示,清河的优势是原料,相对于终端来说是短板,此次参会,正好实现了双方的优势互补。“一上午,我们的展区人头攒动,前来问询合作的不少,特别是各种特色纱线倍受欢迎,企业收获颇丰,明年我们计划组织50家企业来参展。”

在主办方的陪同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夏令敏一行领导和嘉宾先后走访了企业展位以及集群展区,详细询问了企业的参展情况、产品定位以及市场发展等情况。夏令敏鼓励企业要做强特色,把中国特有的牦牛绒、驼绒等产品做精做细;羊绒产品要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多加强上下游协同创新,向时尚转型。

企业纷纷表示明年还会再来

“此次参展我们带来了我们最新研发的绿色环保产业防缩巴素兰毛条、无氯丝光毛条等,就是想借助交易会这个平台,进一步扩大濮院及其周边的市场份额,一起携手推进毛纺织行业绿色发展。”常熟市新光毛条处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丽伟表示,此次展会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汇集了上下游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的企业,很多有针对性,为企业开拓市场节省了不少人力物力。

事实上,除了展会展出的特殊性外,吸引大家参展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专业观众和买手的数量。濮院镇不仅汇集了万家毛针织服装企业,洪合镇、嘉兴市以及江浙沪周边市场、产业集群、毛纺织企业同样可以便捷观展,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很早之前就听到了这个消息,在濮院举办毛纺织交易会应该说还是第一次。我们公司主要是做毛衫的设计与研发,因此对优质的毛纺纱线和特色面料需求很大,这次交易会上能在家门口举行,无疑帮了我们一个大忙。”浙江布谷鸟时装设计公司公司董事长陈辉表示,他很看好康赛妮的羊绒混纺纱,康宝莱的天然纤维花式纱以及宁波中鑫等几款产品,准备洽谈下今后的合作。

浙江富润纺织有限公司的钱培德副总经理也一大早从诸暨赶过来,“难得交易会原材料这么集中,这次来我想集中采购一些毛纺纱线,多认识几家优质供应商。”

“濮院有我们很多合作商。所以,这次我们特意带来了领先国际水平的最新产品精梳牦牛绒条和短山羊绒条。精梳牦牛绒条可用于加工高档超薄型面料和贴身穿着的针织品,山羊绒条做到了专业抗起球,是理想的精纺、半精纺原料。”江苏中孚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建明透露:“两天下来,我已经和十几家企业达到了合作意向,远远超过我的预想,明年我还将继续参展。希望主办方能加强质量把控,把交易会做精做优,这样才能名气越做越大,吸引人。”

产业链发展范文第10篇

一、产业链金融的概况

所谓产业链金融,是指金融机构以拓展核心企业服务的方式,使得处于核心地位的企业与上下游供销商之间的联系加强,使得产品的生产,采购,消费融合起来,给予整个链条上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以促进产业链增值金融业务的发展。从其含义来看,产业链金融不仅仅符合产业竞争升级的发展规律,能够为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提供对应策略,相对于传统融资方式来讲,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使得整体的业务链和风险控制链不断形成,能够解决链条中部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利于促进产业链整体的良性发展;其二,有利于促进核心企业资金管理的效率,使得自身的产业链条更加稳固;其三,彰显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胆识,并且由此衍生出更多的金融新产品和服务,这对于促进商业银行金融产品体系的完善来讲是很有帮助意义的。

二、当前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虽然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高度重视产业链金融的发展,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进行拓展,但是从其实践效益来看,并没有达到最为理想化的状态。具体来讲,当前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还存在以下的缺陷和不足:

1.商业银行的金融经营管理理念较保守。当前商业银行主流市场业务已经开始将重点放在大型企业客户和中小企业衍生客户的业务需求上,争夺此部分的市场利润,成为当前商业银行市场竞争的重要基地。但部分商业银行并没有依照市场发展的趋势,实现自身营销方案和经营方向的调整,过度守着原有的大型企业客户和垄断企业客户,忽视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开发,而在与原有企业客户主体实现金融合作的时候,总会处于劣势地位,由此使得商业银行处于金融融资的被动局面。归根究底,就是商业银行金融经营管理理念比较保守,忽视了当前金融市场的变化,没有将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纳入金融发展战略中去。

2.商业银行的产业链金融管理主体不全。既然要发展产业链金融,就需要具备专业的,健全的产业链金融管组织体系,但是当前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不断:其一,缺乏专门的产业链金融管理组织机构,对应的部门设置处于分散的状态,彼此之间的协调性不足,没有形成统一指挥的格局;其二,产业链金融业务流程操作规范性不足,缺乏对应的审批操作管理制度,以传统复杂的方式来操作,难免使得银行业务的办理效率不断下降;其三,产业链金融发展需要专业的审查审批队伍,而当前的人力资源显然难以满足在此方面的需求。

3.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发展技术基础弱。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的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优化调整当前金融客户资源,理顺行业企业金融需求,以打造全新的产业链金融格局。为了全面发挥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模式的效能,就需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当前我国国内电子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发展虽然比较快,但是在高度物流,资金流链接和信息共享方面依然存在很多的欠缺之处,而当前基于信息技术的产业链金融发展案例还比较少,这也是影响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发展技术应用的重要因素。

三、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发展策略

1.树立正确的金融经营理念。首先,以产业链金融产品品牌为向导,制定产业链金融品牌策略的时候,考虑好金融产业市场发展与产业同质化之间的关系,以差异化战略为产品品牌建设的基本原则,打造属于商业银行自身产业链金融发展格局;其次,改变以往重视大企业和垄断企业的思想意识,关注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实现对应金融产品的研发,以实现金融市场的最大化占有。

2.建立健全产业链金融体系。建立健全产业链金融组织管理体系,需要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结合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的特点,设置专门的业务主管部门,明确其部门职权,实现产业链金融业务的统一化管理和控制;其二,注重专业化产业链金融业务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和技能,以保证切实推动产业链金融体系的完善;其三,建立健全完善的银行从业人员资质认证制度,以学习和培训的方式,使得产业链金融业务的服务素质不断提升。

3.打造融资信息的服务平台。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实现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信息平台的建设。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工作:注重产业链金融发展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由政府出面搭建公共金融服务链信息平台,实现企业与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互;注重对于信息服务平台的为何和管理,推广产业链金融服务产品,实现企业市场空间信息的拓展,也使得产业链金融信息平台的价值得以不断展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模式的确不同于传统的融资模式,其在融资效益和效率提升方面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商业银行产业链融资理念,积极推动商业银行产业链融资环境的优化和调整。

上一篇:输血医学范文 下一篇:科研导师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