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导师制范文

时间:2023-03-01 07:47:25

科研导师制

科研导师制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科研导师制 药学专业本科生 湖南学院 经验总结

1.药学专业实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必要性

医药工业是一个科技含量较高的特殊行业。目前,虽然我国的医药工业呈现出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科研与技术创新方面十分薄弱。培养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药学人才是医药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是我国由一个医药生产大国转变为医药强国的重要因素,这就对我国高等药学人才的素质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药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加强药学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工作,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是时展的要求,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药学人才的需要,也是药学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药学高等院校作为药学人才的培养基地,应在传授相关知识的同时重视对药学本科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操作、科学研究等方面素质的培养,这对于提高我国药学学科整体水平,推动我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有重大意义。

如何提高药学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是21世纪高校医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点。为进一步加强药学本科教育,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促进药学本科生的个性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我们进行了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有益尝试。本文从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具体实践出发,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2.湘南学院药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践

2.1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引入。科研导师制是指对高校中一些对科研有兴趣的高年级学生,选聘一些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导师,指导学生了解最新的学科动态,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和课题,使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中较早地接触到科学研究工作,并做好今后开展科学研究的思想准备。

湘南学院是一所地方本科院校,是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高等教育机构。为了加强药学专业本科教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我们在药学专业本科生教育中推行科研导师制度,通过不断探索与尝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2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基本内容。湘南学院药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2.2.1双向选择。自本科三年级第一学期开始,由导师向院系申报计划,包括科研方向、课题内容和所需学生的具体要求等,然后由学生根据个人志愿、兴趣爱好、特长和专业基础选择导师。通过师生双向选择,院系调配,确定本科生科研导师。指导教师对学生有明确的指导目标和工作计划,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辅和基础性工作的机会,并指导其完成毕业论文的研究。

2.2.2导师指导选课。在现行学分制条件下,为了避免学生盲目选课,导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专业及发展方向,帮助学生了解培养计划,选择专业方向,安排学习进程。

2.2.3导师指导考研。对有攻读硕士研究生志愿的学生,导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成绩,帮助其选取攻读的学校、专业和导师,并指导其复习。

2.2.4学生参与科研。导师吸收学生参加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参与文献查阅、开题报告撰写、实验研究、数据分析和论文写作等科研活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在导师指导下,学生进一步研修一些专业课目,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基本研究技能,完成毕业论文。

3.实施药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经验总结

我们通过几年的药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供大家借鉴。

3.1加强导师和学生的遴选对科研导师制的实施极其重要。首先,导师要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同时要有较充裕的时间开展科学研究,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责任感。导师不但要在学习和科学研究上给学生充分的指导,而且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日常生活,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优秀的导师是保证本科生导师制顺利有效开展的前提。其次,参加科研导师制的学生应该有较高的从事科研工作的兴趣和热情,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科研导师制。科研导师制应是优秀学生导师制。

3.2制定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操作与评价制度。良好的制度设计是一个项目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为了顺利实施药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导师制,需制定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操作与评价体系的相关制度。如制订导师遴选办法、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操作规程、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工作计划、本科生科研工作实验记录规范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工作评价表等。

3.3建立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度的有效性,应当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采取相应激励措施。从导师方面来说,建立好配套的本科生导师考核制度,定期对导师工作进行考察审核,并将结果计入导师业务档案,作为年度工作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的必要条件之一。从学生方面来说,也要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奖学金、推荐研究生和就业等方面的重要参考。同时设置专门的基金,对于那些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学生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使其更加努力地投入到科研活动中来。

4.结语

实施科研导师制对于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科研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强化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湘南学院药学专业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切实提高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此外,对于像湘南学院这样没有研究生的地方本科院校,科研导师制的实施为学院提供了一支重要的科研力量,有利于科研的开展,也有利于产学研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国玉,王佩,谢芳.在我国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9):25-27.

[2]张婉春.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2):25.

[3]王钰.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J].人民论坛,2011,(20):186-187.

基金项目:2010年湖南省教育厅教改资助项目(243号—389),湖南省科技厅资助项目(2011FJ3166)。

科研导师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双导师制 开放性试验 大学生 科研能力

大学生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的牛津大学,由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首创。导师制是指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由专业水平高、德才兼备的老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生活以及心理进行单个指导的一种教学制度。目前,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进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导师制:硕士生导师制、博士生导师制、班主任制、全员导师制、全程导师制、科研型导师制等。但在各种导师制下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工作不清晰、分工不明,这样对大学生的学业发展、科研兴趣有直接影响。本文以山东建筑大学材料学院为例,探讨双导师制下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

一、双导师制的内涵及实施过程

笔者学院从2006年开始尝试双导师制,主要核心思想是大一、大二以思想政治导师――辅导员为主;大三、大四以专业导师――青年教师为主。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科研将辅导员的思想引导和专业教师的专业指导有机结合在一起,便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和科研业务水平的提高。

大一、大二期间主要以辅导员为主,主要负责学生的生活、学习、勤工助学、党建、校园文化等工作。大一期间根据学生对专业方向的兴趣分成不同的科研兴趣小组,依据科研兴趣小组邀请专家教授讲座;大二期间依据科研兴趣小组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和学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活动,帮助学生确定科研兴趣和自信心。

大三、大四期间主要以青年教师为主,主要负责学生的专业指导、专业兴趣的培养、科研水平的提高等。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铸造工艺设计大赛、混凝土设计大赛等各种全国竞赛,激励学生撰写学术论文;暑假期间带领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暑期社会实践和学院“开放性实验”活动。

二、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机制

1.引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

双导师制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首先是做好学生的学业引导,做好学生的指路明灯。辅导员根据学生不同专业方向建立科研兴趣小组,例如表面工程小组、铸造小组、模具设计小组、焊接未来小组、金属材料小组、绿色建筑小组、CAD设计小组等30个科研兴趣小组,每组20个学生左右。然后根据科研兴趣小组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做专业报告,每年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40余人,学生反响热烈且参与度高。最后根据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建立学生专业综合素质评价表,再组织开展各种比赛,为提高科研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2.鼓励学生参与第二课堂

材料学院依托山东省铸造协会、山东省表面工程协会、山东省机械工业协会、山东省科学院、山东开泰集团等20家企业建立了“科研、实践、实习、教学、就业”为基地的第二课堂。以“顶岗实习”的形式,深入企业,了解企业需求;以“挑战杯”大学生系列竞赛等为龙头,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高科研能力;以“开放性试验”为阵地,组织学生熟悉实验过程、仪器操作。

三、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效果

1.就业能力明显提高

双导师制实施后学生就业能力明显提高。近三年材料学院毕业生初次签约率超过95%,总体签约率达100%。就业单位主要有国家核电、中建集团、宝钢集团、济钢、山东电力集团等大型企业,考研学校主要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山东大学等知名院校。

2.科研成果斐然

双导师制实施后学生在仪器操作、实验设计、论文书写等方面的能力有明显提高。近三年学生在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活动中取得显著成绩,先后有山东省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称号4人、山东建筑大学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称号128人、“挑战杯”等科技竞赛部级奖励7项、省级奖励38项、新型专利28项。

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辅导员和青年教师的不同指导,从学生科研兴趣小组、社会实践、科技竞赛、开放性试验等方面探索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建立完善的科研能力培养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文强,丁倩.科研型导师制对本科生科研水平影响初探[N].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3).

[2]梁维中,王振廷等.材料成型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探索[J].铸造设备与工艺,2011(4).

[3]徐钦民,张涛.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型素质培养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1(5).

科研导师制范文第3篇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3大教育模式。导师制由来已久,最先产生于14世纪的英国,被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应用于研究生培养。20世纪,日本的筑波大学、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在本科生导师制方面实施得非常成功。建国后,国内高校在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率先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随后我国多所高校也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分为全程导师制、高年级导师制和科研导师制。科研导师制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一项制度。它利用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以科研为纽带,促进教师在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培养与提高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科研导师制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在科研活动中体现主体性,担任导师的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富有责任心。科研导师制的特点有:导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具有连续性,必须从一年级起至毕业为止;④导师与学生互动,做到个性化教育]。科研导师制的运行模式:一般采取一年级时选择导师(导师公布自己的学术方向,进行双向选择),由一名导师指导3-5位学生。学生参与模式是:一年级参加社团活动;二年级参加导师课题活动;三年级在导师指导下自行申报课题,从事科研工作;四年级从事毕业设计。学生四年学习生活有机连续,保证科研能力有序提高。

2科研导师制度应用

将科研导师制度引入到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就是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与教师协作,考察、创造和分享新知识。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形式主要有: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大学课外科技活动和大学生自主申请的研究项目。无论学生参与哪种科研创新活动,都要为其配备一个固定的科研导师,以提高学生创新研究的层次和水平。指导教师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研究中,使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科研导师制度的引入,首先要确定科研导师的能力,挑选那些科技创新能力强的教师担当指导教师。学校及院系需要制订相应的措施,以激励科研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努力提高科研导师的科研水平。比如,对成绩优异的科研导师进行奖励与表彰,计算相应的科研工作量等。由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从进入大学校门到毕业,所具备的知识水平不同,因而,科研导师制度的引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每一个阶段,计算机专业学生在科研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任务,最终达到企业需求的目标,具体步骤如下:

(1)将计算机专业学生与科研指导教师配对,学习内容与科研指导教师研究方向一致

学生从大一就开始跟随科研指导老师进行专业学习,阅读计算机专业相关文献资料,有利于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专业氛围学习,也有利于对以后所从事的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计算机专业教师将自己的专业背景、学术业绩、带生数量交给院系,同时学生将自己的学业状况、兴趣特长、接受指导的需求也交给院系,由院系统一整理并公开科研导师和学生的情况,在保障双方都掌握知情权的情况下进行选择,师生之间通过面试环节扩大交流互动,最终通过双向选择机制确定导师与学生的配对关系。这样一种学生-科研导师的关系在整个大学生涯是固定的,学生跟随科研导师从大一进行学习,一直持续到毕业。在大一阶段,计算机专业学生需要培养查阅中外文献资料的能力,熟悉科研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学会写简单的综述,熟悉科研论文的写作思路和研究方法。通过这一系列的培养,学生对科研导师所研究的课题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也基本熟悉了科研过程,可以迅速进入科研导师的课题组参与研究。

(2)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这一阶段主要是在大二、大三学习阶段完成。一般高校都将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大二阶段,将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安排在大三阶段。通过这一阶段的锻炼,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下一步承担和实施科研课题奠定基础。

(3)全面提高实践能力

这一环节主要在大三阶段完成。目前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竞赛活动和创新基金课题较多,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信息技术大赛、机器人大赛、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独立申请创新课题。在课题申请和完成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科研导师的指导,设计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案。同时,科研导师可以根据自身所研究的纵向或横向科研课题,在考虑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积极性和实际能力的前提下,拟定出一些创新性课题,引导学生选题,为毕业设计做准备。科研导师要定期听取学生汇报学习动态和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交流学术思想,认真执行阶段性的检查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引导解决。根据研究进展提出新的要求和研究思路,保证学生学习和科研活动的协调发展。

(4)通过毕业实习、设计毕业论文,完美展现实践动手能力

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在大四阶段。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技能,而且要具备社会责任心、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由科研导师确定,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撰写毕业论文,设计实验方案,最终完成论文。科研导师除了要严格把握学生的毕业论文实践环节,还要针对学生的论文答辩展开训练,使学生具备展示成绩和学术交流的能力,为今后进入工作岗位或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3结语

科研导师制的运行,加强了学生的科研工作,增加了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的机会,改变了高校只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缺乏动手能力培养的现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也督促教师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做到教学科研相互促进,更好地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学生。科研导师制在计算机专业成功推行后,可将其引入到其它工科专业,以提高工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改变工科学生的就业困境。

科研导师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班级管理影响

一引言

2017年2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做的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要面向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因材施教,促进学习者释放潜能。按照“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改变被动传授、机械训练、简单重复的课堂教学,积极探索新课改理念多样化、行之有效的实现形式。教育现代化发展为高校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5,6]。如何培养全方位创新型人才,越来越成为大学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所在的学院是一个以理工科为主的学院,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学院拥有部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基于这样的优越条件,在学院推行全程化导师制是面向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因材施教,促进学习者释放潜能一项有效的工作机制。学院推行科研导师制从2011年开始至今已经有5年了,在实践中我们深感在理工科专业中推行全程化科研导师制对班级学风、班风建设和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1]。

二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行本科生全程化科研导师制之前,我院在班级管理中一直采用的是班主任管理或者是辅导员管理模式,班级管理的内容也侧重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日常生活管理。但是随着学校实行学分制之后,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个性化教育需求也随之而来,尤其是随着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主题。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背景下班级管理的需求,许多弊端凸显出来:

(一)传统班级激励机制影响制约了班级学风建设很多大学生

在进入高校之后,因为离开了高考指挥棒的指挥,变得无所适从,学习目标不明确,不知道怎么去学习、学习什么?作为班级来说,本应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竞争气氛浓厚的学习氛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但目前大学普遍主要采用评奖评优的激励机制来为学生创造竞争平台,这种竞争机制一方面因为是采取的单一评价方法,每年只有少部分同学能获得奖励,大部分同学因为各种原因无缘获得奖励。这就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面对陡然增多的自由支配时间,他们往往没有合理的规划安排,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睡觉、玩游戏、上网购物和追剧上。几年下来,曾经的满腔热血和抱负烟消云散,换来的是一声声空叹:“大学四年,自己什么也没有学到。”另一方面评价评优机制因为涉及到学生的实际利益,学生无法做到从思想上及行为上端正竞争态度,为了寻求不当获利,不惜铤而走险在考试中作弊,在申报材料中弄虚作假。这种激励机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中学习者释放潜能的理念。

(二)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要求

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立足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趋势。当前,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已经影响着社会的变革,影响着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以前高校在班级管理一直采用的是班主任管理或者是辅导员管理模式,管理内容侧重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日常生活[4]。这种管理模式在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随着现代化教育发展,许多原来班级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个性化教育需求也随之而来。

三全程化科研导师制对班级管理的作用

(一)全程化科研导师制对促进班级学风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笔者所在的学院以地矿类专业为主,该类专业本身多为艰苦专业,生源多数以调剂学生为主,再加上近年来整个矿业经济低迷,学生就业受到影响,导致新生在入学后对专业存在偏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2011年起我院在本科生里实行了全程化科研导师制培养模式。每一名新生在入学后都配备一名导师。导师会在接下来四年里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科学指导。第一阶段,理论学习。大学头两年的学习主要以专业书本知识和实验室基本技能训练。这个阶段导师会组织参观实验平台和实践基地,参加专题学术讲座和学术会议加强学生对外交流和学习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定期举行研讨会,学生根据阅相关文献和查阅参考资料,总结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导师根据本学科前沿研究情况,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等方面教会学生文献资料检索方法和培养综合分析文献资料的能力。第二阶段:强化实践。在这个阶段导师会安排学生参与到在研的科研项目中,让学生了解科研过程,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并学习科研论文写作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学会撰写实验报告、文献综述。第三阶段:具体实践。这个阶段学生会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可以组成社会实践小组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也可以组成团队申报校级科研项目,导师会在科研选题、课题申报、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和研究总结各个环节给予科学指导。第四阶段:成果提炼。这个阶段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一篇学术性论文或者创新作品。在完成毕业论文阶段,导师也会结合前期科研项目积累的成果与学生商定毕业论文选题方向,导师可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根据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内容,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提高了指导的效率[2]。

(二)全程化科研导师制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班级凝聚力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班级管理方法已经让“90后”们感到班级活动枯燥乏味,但是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在逐渐增强,更需要专业学习的指导和个人成长成才的个性化指导。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决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以此提升班级凝聚力[3]。

(三)全程化科研导师制弥补了班主任和辅导员班级管理制度中的不足

如今在辅导员和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分工明确之后,科研导师制成为高校培养学生的又一有效方法。带动学生增强创新能力,同时也弥补了班主任和辅导员管理制度中创新和素质培养中的不足。科研导师制延伸了教师教书与育人的空间和时间,促进了教与学观念的模式转变。导师可以引领学生在宽泛的课堂学习基础上迅速深入到具体的专业领域,实现具备科研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结论

一个班集体建设的成功与否,会影响到学生全方位身心健康发展,只有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才能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教育现代化发展为高校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度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班主任、辅导员和科研导师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制度是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在教的研究与学的研究的双边活动中真正实现育人的价值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向文华.高校实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运行机制探索[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108-109+114.

[2]李雨健.全程化导师制提高地矿类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与方法[J].价值工程,2016,(25):243-245.

[3]谢宗波.本科生“1+3”科研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15,(01):89-91.

[4]李宝媛.从社会功能角度看大学班级管理[J].北京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8,(04):58-60.

[5]照日格图.大学班级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3,(01):114-117.

[6]杨芝.大学班级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9,(04):76-77.

科研导师制范文第5篇

民办本科院校的大部分开支来自学费,要维持生存和发展,首先要考虑的肯定是招生,其次是教育和教学。对于科学研究,由于付出的精力和经费有限,大多都处于散乱的状态,毫无团队可言。原因有以下几点:

1.1政府因素

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促进民办本科院校发展的政策,但是当前国家政策中仍然有一些因素对于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是不利的。②比如:上级科研管理部门在课题立项、信息通知、资金支持等方面存在先公办、后民办的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的“民办学校与公立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1.2学校因素

民办本科院校办学历史短,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科研机构设置不够健全,运行、管理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缺乏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内部学术刊物论文质量较低。科研队伍力量薄弱,团队的建立、高层次课题的申报等存在较大的困难。缺乏专家型、学者型的科研领军人物,对青年教师“传、帮、带”的工作难以开展。科研基金少、时间投入少、激励不明确等都是制约了民办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

1.3教师个人因素

青年教师缺乏科研意识,认为科研只是评职称的需要。科研素养较差,大部分青年教师几乎都没有主动开展过科学研究;团队意识薄弱,没有围绕某个研究方向而成立科研团队。教授大部分都是从公办院校返聘的,科研工作的激情大大减退,没能发挥指导科研的作用。

2科研导师制研究团队

2.1概述

科学技术创新研究仅凭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远远不能达到目标,必须依靠多学科、多专业甚至多行业间的团队合作。科研团队是指以科技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为数不多的能够技能互补并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员组成的群体。科研团队不是科研人员的简单组合,而是通过其成员的共同努力使科研团队的总体绩效水平大于个体成员绩效水平的总和,能够产生1+1>2的聚合效应的特殊群体。③青年教师如果没有融入科研队伍,无导师指导,研究出来的成果只能华而不实。教授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存在着运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不足等问题。如果青年教师和教授组成导师制研究团队,各自发挥专长开展科学研究将可能产生高水平的成果。

2.2科研导师制研究团队

青年教师科研导师制在国外高校的实践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形式多样。④有“导师—门生”、“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模式,以及阿肯色州立大学医学院的POD模式、南非大学的“一导师多微型小组”模式。我们学院的科研导师制研究团队,结合了“一对多”与“一导师多微型小组”模式的特点,但是,青年教师与导师的指导关系确立并不签订书面协议。导师由资深专家担任,研究团队成立初期,导师制定工作进度、分配任务;课题研究时,团队成员分别进行专题研究,导师参与全程指导。

3保障条件

3.1政府层面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宗光曾联合12位政协委员共同呼吁教育部门对高等学校要实行分类指导、分层次管理。分类标准不同,同一所高校就会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和层次。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针对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在人员编制、课题立项、资金支持等方面分类指导、分层管理。

3.2学校层面

(1)引进富有经验的科研导师。民办本科院校为了提高职称比例而引进的“高职称、高学历、高能力”教授,不少人存在“挣钱又养老”的心态。为了帮助青年教师提高科研能力,在返聘教授的时候应了解其科研经历及科研实力,以期引进后发挥其指导作用。

(2)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一是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教授们如果从其他地方拿到了科研项目也没有得到相应的物质奖励,很难调动其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二是设置导师制科研基金。青年教师科研导师制研究团队在建设初期很难能获得纵向、横向的课题,学校可以设立导师制科研基金,鼓励团队多出有成果。三是加强科研设施建设。民办本科院校应加快图书馆、专业资料室、学术资源、实验室等硬件的建设,为开展科研提供基础条件。

(3)注重校内青年教师的发展。首先,民办本科院校应在制度、工资、住房、福利等方面制定惠师政策,解决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留住教师。其次,拨资金支持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定期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访学。第三,适当减免科研能手的教学工作量,或将科研折算为基础工作量,使教师集中精力开展科研活动。

(4)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民办本科院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宗旨、办学定位,选择若干具有资源优势的专业作为试点,超前制定适合就业需求的培养方案,使毕业生到了工作岗位之后能够顺利完成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

(5)注意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首先,科研发展策略应以解决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问题为主。其次,民办本科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定期开展“企中校、校中企”活动,让企业工程师和校内教师参与到对方的工作中,成立由工程师和教师共同组成的科研开发团队。

(6)建立灵活的科研管理制度。首先,在课题申报制度尤其是校级课题申报时不要设定过多的门槛,摈弃“学位论”、“职称论”。其次,可以借鉴南非大学的经验,将对青年教师的科研指导和帮助定位为资深专家的职责。第三,开展科研业绩考核制度,奖惩结合。

3.3教师个人层面

第一,教师要有危机意识,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视科研工作为主动需要。第二,教师应结合自己的爱好及研究方向,工作之余不断钻研专业理论知识,为从事科学研究奠定基础;第三,掌握最新的研究方法、前沿理论和学术动态,拓展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第四,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总之,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优秀的科研团队;科研团队的形成不仅需要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更需要学校的积极筹划和教师的不断努力;科研队伍形成有利于提高科研成果水平,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科研导师制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导师制;本科;培养模式;管理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8-083―03

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就业情况,各高校都在积极努力地探索适合时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以科研导师制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方式,无疑给教育改革开创了新的思路。如今,大多数高校都在利用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以科研实践为纽带,促进教学相长,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的转化,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因此,科研导师制是让学生从死读书、读死书的状态下走出来的一个比较好的教育方式,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但是,由于各高校及学院的学习资源和平台建设,以及受所在学科发展的影响,有些高校的学生和教师对科研导师制的意义和付诸行动方面缺乏认识;同时,由于学校管理机制、教育理念的影响,本科生科研导师制也会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基于对科研导师制的理解及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分析高校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发展机遇、运行和管理,并对搞好此项工作,提出几点建议供教育教学管理部门进行参考和借鉴。

一、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发展机遇

2012年,按照《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要求,各省教育厅启动实施了全省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各高校自主申报的基础上,开展了专家评审。与此同时,各省教育厅也下发了《关于启动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且各高校也相继纷纷开展校级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按照教育部要求,2013年各高校都完善和修订了新版的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最大特点就是显著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例。国家的这一举措为各高校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形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从而也促进了大学生管理体制与育人机制改革方面的工作,最终为社会培养符合需要的、具有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而服务。

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运行

(一)科研导师制的运行机制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除了当前出台的教育改革措施的支持,还需要师生之间的认定和相关科研导师制的管理。师生之间的认定一方面需要以学院为单位进行任职教师的考核,如教师承担的课题、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师本人的意愿;另一方面,学院要积极地宣传和鼓励学生参与到各指导教师科研实践中,采取自愿、主动申报的方式。如此,建立师生互选的培养制度,使师生之间能够建立较好的互动交流关系。管理制度的形成也是有利于学生科研素质提高和教师发展而制定的,如很多研究认为应该实施导师资格认定、评价和激励制度,认为在导师的选择上以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教师为主;通过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同行评议来约束和监督导师工作;对导师的工作成绩设立一定的奖励和津贴,甚至在职称评定中给予一定的肯定。同时,针对学生也需要这样的制度,学生的选择最好以大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为主,这个时期的学生基本上完成大学基础课程,并对自己所学的学科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从而有利于科研工作的开展;对学生的科研工作也应该设立一定的学分或奖励机制,以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二)以项目为依托,促进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

项目包括导师承担的各类研究项目和由学生申请的各类创新创业训练活动或计划项目。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既为导师和学生指引了一定的研究方向,也具有资金方面的支持。同时,由于面临各类科研项目的申请、结题和验收,导师和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压力,进而促使师生之间形成相互督促、相互进取的良好互动关系。如2012年,教育部下发了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工作的通知后,很多高校的学生积极组建成立课题组、项目组,在专业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积极申报校级项目,最终有的项目被推荐为省级甚至部级相关项目,其中大部分都顺利开展,并取得一些显著效果。这种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来培养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做法,得到广泛的认可与支持,将会推动和促进各高校科研导师制的形成。同时,各教师本人也承担着各类科学研究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也需要学生的协助,这同样为高校科研导师制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很多高校实行了科研导师制,但从各类学校的实施情况来看,一些国家部委直属或省级重点高校均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与此类以研究型为主的高校科研学术气氛浓厚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在国家重点大学的大部分教师都有自己的部级或省部级科研项目;然而,对于其他一些省属或地方教学型院校,由于科研条件和资源有限以及其他各种原因,以科研项目带动导师制的实施效果总体依然不佳或有些高校还未真正实施。

三、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管理

(一)制定导师职责及配备原则

目前,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多数高校虽然已初步形成了部分导师和学生的配备,但还没有具体的有关制度来约束双方应尽的职责和义务。由于职责的不明确,学生自身因考研、考公务员或社团活动等工作重心的转移,往往造成学生对科研项目半路休工或停止,造成科研项目不能如期完成或完全由导师自己完成。同时,导师与学生的配备,也会出现某个学生同时参与几个教师的项目。针对上述情况,需要各高校相应制定导师和学生的具体职责和义务。如导师要对学生的科研选题、研究设计、学术规范、学习兴趣等负责,为其提供咨询、帮助和指导;导师要对学生的文献查找、阅读、资料收集等给予相应的帮助;导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要起到督促的作用,对学生的各个研究阶段要进行检查,听取学生报告。导师的选拔以聘请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或高职称的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担任为主;师生配备一般以双向选择的方式为主,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几”的指导模式,即一位学生只能有一位导师,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专业和科研兴趣。

(二)建立相关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正如宁波大学郑礼平提出科研导师制要与教师业绩相挂钩,对于成绩优异做出突出贡献的导师进行奖励与表彰;要与教师工作量相挂钩,要给予其相应的科研工作量。学校对于本科生在评先评优、奖学金评定等方面,需要对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加以改革,重点增加学生科研活动的经历和业绩比重,拓展评价的新思路。学校还要建立本科学生科研基金、校长创新创业基金和营造学生开展科研的良好氛围。各高校可以根据科研项目级别(部级、省部级或厅局级)、学生评价、科研成果(如、专利、获奖等)对导师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量化并纳入教师年度工作量考核评定的范畴。同时,各高校可以设立专项经费,给予导师一定的工作津贴进行年度科研奖励。完善各项考评监督机制,加强对导师实践教学、科技竞赛、就业指导、毕业设计等主要环节质量的评价与认证。充分发挥导师内在驱动力,营造导师间良性竞争氛围,调动导师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大学生科研创新创业项目的过程管理

科研导师制是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的,因此,需要学生在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积极申请有关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资金支持。在项目获得资助后,一般由指导教师负责对项目研究过程进行管理。立项后,再对工作进行认真统筹安排和规划。组织协调好项目研究小组学生成员,保证本科生实际参与项目研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对项目研究进展情况或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减少出现错误或研究方向走偏,以保证研究质量。按照项目研究计划的时间安排,指导教师可以做好全程跟踪,并进行项目执行过程的阶段性检查。事实上,在整个项目研究过程中,多数指导教师关心的重点是项目的立项和结题,而对于项目的整个研究过程缺乏有效的管理。由于管理上的缺陷,往往造成项目申请和完成基本由导师一人完成,因此,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例如,科研项目的申请或结题需要学生进行答辩,以保证学生真正地参与到相关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中去。

四、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实施的相关建议

(一)鼓励导师

1.给予一定的科研启动金。高校要为每位导师或大学生创新小组设置一定的科研启动金项目,并作为导师个人所负责的在校立项项目,以此保证科研导师制在培养本科生科技创新中发挥作用。导师或科研创新小组以基金项目申请的形式获取启动金,既保证了科研活动的使用经费,也增强了导师和本科生进行科研活动的动力。这些举措的实施也会进一步促使广大师生争取申请到校外科研项目(如部级、省级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

2.对科研取得的成果和业绩给予一定的奖励。众所周知,在优秀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受到表彰的同时。他们的导师也同样受到表彰,这样的奖励办法可以用到本科生导师的奖励中,如某位导师指导的学生论文获优秀或取得创新成果,其导师也应该获得奖励与表彰。

3.导师指导工作作为教师工作量的一部分,要与教学成果相挂钩。导师指导学生科研活动的过程就是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其不仅要给予相应的科研工作量,也应该给予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同时,科研导师制的实施需要健全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使导师的职称评定,不仅仅是从论文的数量和教师自身取得的科研成就,而更应该提倡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所带来的创新成果作为职称评定的优选。

(二)激励学生

1.激发本科学生科研创新意识。长期以来,大学生受传统单一教育模式的培养,往往是对理论知识的被动与灌输式学习,而难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缺乏对学术问题的深入思考。因此,这就需要从本科生入学开始,让其对所学专业及其领域有初步的认识,调动学习和学术思考的兴趣。由此,学生通过一段时间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后,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认识到,进行科研活动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及以后从事科研、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业余时间在导师的带领下自愿积极主动投入到课题研究中。

2.加强学术交流,奖励学生的科研成果。经常在学生中开展有关大学生科研创新体会与心得方面的经验交流报告会,使学生了解如何申请科研项目,如何参与到导师的科研工作中去。同时,还要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带和互动作用,如让已经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素质的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使其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方法与技能及理论知识,然后再得到导师进一步的指导,如此使科研活动能够不断地延续和深入。除了为学生营造较好的科研环境氛围,高校也应该根据大学生在科研中取得的成果水平,给予一定的学分和奖励。

(三)搭建平台

1.导师素质的提高和科研团队内的科研气氛。导师科研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到一个科研团队的水平,目前在一些一流大学,导师的科研素质均可达到较高的水平(一般导师具有博士学位),大多数都承担着部级的科研项目,一些省属或地方科研院所导师的科研水平还有待提高,导师的科研项目和经费也很有限。因此,对导师的进修和访问学习,学校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另外,良好的科研气氛,需要由导师科研团队经常组织Semminar学术研讨并邀请学生参加,有利于学生的科研思维的形成。

2.实验室和科研基地建设。实验室是学校开展实验教学和进行科研活动的重要基地,除了具备常规的实验器材和药品,还应该要有一些与本学科或专业相关的先进设备,有利于师生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科研基地的建设可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重要保障,尤其是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高校和相关的企业共同建设科研基地,不仅发挥了不同单位之间的优势,而且充分利用高校的师生资源,为企业解决现实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学生在基地的科研实践中获得更多科研的乐趣和培养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其对科学研究的信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杨超敏.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史宪铭,等.高等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系统分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6―101.

[3]高凤山,等.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实践与建议[J].中国高校科技,2011(12):52―53.

[4]王俊琰.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调查分析――以福州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2(1):41―45.

[5]苏玉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6]郑礼平.论科研导师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156―157.

[7]李国栋.科研项目过程管理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1(12):24―25.

[8]张崴.研究型大学科研团队结构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9]丁云龙.国外学术共同体学术研究体例述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38―240.

[10]王莉.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活动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基金项目: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导师制的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编号:JYYC2012―007);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团队学习模式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实践”(编号:JG2013010520);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TBL模式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编号:JYYA2012―007);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编号:12521524,12531703)】

科研导师制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民办本科院校 青年教师 科研导师制研究团队 分类指导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0.031

Analysi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that Mentoring Young

Teachers in the Non-governmental Universities

WANG Guilu, ZHU Yonggang

(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64)

Abstract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f non-governmental?universities existing less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low-level, a large number of repetition, and so on.The main reason is the lack of mentoring young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which appropriate to the scale and level of the school,not form a complete scientific system.

Key words non-governmental universities; young teachers; tutorial system for science research team; classified guidance

19 世纪初,柏林大学的教育改革家洪堡提出:“把科研引进大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之一,科学研究和学术水平的高低,是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评价院校公共性的重要指标。①作为民办本科高校科研梯队发展后劲力量的青年教师,由于开展科研经验不足或无导师指导而对科研感到迷茫。如果民办本科院校为青年教师适时提供科研导师,组成科研导师制研究团队,将会快速地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增加学校的科研力量储备。本文拟以被指导者的视角探析青年教师科研导师制研究团队问题,分析其现状、原因以及解决办法的思考。

1 民办本科院校科研导师制研究团队的现状及原因

民办本科院校的大部分开支来自学费,要维持生存和发展,首先要考虑的肯定是招生,其次是教育和教学。对于科学研究,由于付出的精力和经费有限,大多都处于散乱的状态,毫无团队可言。原因有以下几点:

1.1 政府因素

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促进民办本科院校发展的政策,但是当前国家政策中仍然有一些因素对于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是不利的。②比如:上级科研管理部门在课题立项、信息通知、资金支持等方面存在先公办、后民办的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的“民办学校与公立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1.2 学校因素

民办本科院校办学历史短,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科研机构设置不够健全,运行、管理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缺乏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内部学术刊物论文质量较低。科研队伍力量薄弱,团队的建立、高层次课题的申报等存在较大的困难。缺乏专家型、学者型的科研领军人物,对青年教师“传、帮、带”的工作难以开展。科研基金少、时间投入少、激励不明确等都是制约了民办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

1.3 教师个人因素

青年教师缺乏科研意识,认为科研只是评职称的需要。科研素养较差,大部分青年教师几乎都没有主动开展过科学研究;团队意识薄弱,没有围绕某个研究方向而成立科研团队。教授大部分都是从公办院校返聘的,科研工作的激情大大减退,没能发挥指导科研的作用。

2科研导师制研究团队

2.1 概述

科学技术创新研究仅凭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远远不能达到目标,必须依靠多学科、多专业甚至多行业间的团队合作。科研团队是指以科技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为数不多的能够技能互补并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员组成的群体。科研团队不是科研人员的简单组合,而是通过其成员的共同努力使科研团队的总体绩效水平大于个体成员绩效水平的总和,能够产生1+1>2的聚合效应的特殊群体。③

青年教师如果没有融入科研队伍,无导师指导,研究出来的成果只能华而不实。教授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存在着运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不足等问题。如果青年教师和教授组成导师制研究团队,各自发挥专长开展科学研究将可能产生高水平的成果。

2.2 科研导师制研究团队

青年教师科研导师制在国外高校的实践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形式多样。④有“导师―门生”、“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模式,以及阿肯色州立大学医学院的POD模式、南非大学的“一导师多微型小组”模式。

我们学院的科研导师制研究团队,结合了“一对多”与“一导师多微型小组”模式的特点,但是,青年教师与导师的指导关系确立并不签订书面协议。导师由资深专家担任,研究团队成立初期,导师制定工作进度、分配任务;课题研究时,团队成员分别进行专题研究,导师参与全程指导。

3保障条件

3.1 政府层面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宗光曾联合12位政协委员共同呼吁教育部门对高等学校要实行分类指导、分层次管理。⑤分类标准不同,同一所高校就会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和层次。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针对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在人员编制、课题立项、资金支持等方面分类指导、分层管理。

3.2 学校层面

(1)引进富有经验的科研导师。民办本科院校为了提高职称比例而引进的“高职称、高学历、高能力”教授,不少人存在“挣钱又养老” 的心态。为了帮助青年教师提高科研能力,在返聘教授的时候应了解其科研经历及科研实力,以期引进后发挥其指导作用。

(2)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一是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教授们如果从其他地方拿到了科研项目也没有得到相应的物质奖励,很难调动其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二是设置导师制科研基金。青年教师科研导师制研究团队在建设初期很难能获得纵向、横向的课题,学校可以设立导师制科研基金,鼓励团队多出有成果。三是加强科研设施建设。民办本科院校应加快图书馆、专业资料室、学术资源、实验室等硬件的建设,为开展科研提供基础条件。

(3)注重校内青年教师的发展。首先,民办本科院校应在制度、工资、住房、福利等方面制定惠师政策,解决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留住教师。其次,拨资金支持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定期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访学。第三,适当减免科研能手的教学工作量,或将科研折算为基础工作量,使教师集中精力开展科研活动。

(4)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民办本科院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宗旨、办学定位,选择若干具有资源优势的专业作为试点,超前制定适合就业需求的培养方案,使毕业生到了工作岗位之后能够顺利完成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

(5)注意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首先,科研发展策略应以解决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问题为主。其次,民办本科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定期开展“企中校、校中企”活动,让企业工程师和校内教师参与到对方的工作中,成立由工程师和教师共同组成的科研开发团队。

(6)建立灵活的科研管理制度。首先,在课题申报制度尤其是校级课题申报时不要设定过多的门槛,摈弃“学位论”、“职称论”。其次,可以借鉴南非大学的经验,将对青年教师的科研指导和帮助定位为资深专家的职责。第三,开展科研业绩考核制度,奖惩结合。

3.3 教师个人层面

第一,教师要有危机意识,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视科研工作为主动需要。第二,教师应结合自己的爱好及研究方向,工作之余不断钻研专业理论知识,为从事科学研究奠定基础;第三,掌握最新的研究方法、前沿理论和学术动态,拓展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第四,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总之,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优秀的科研团队;科研团队的形成不仅需要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更需要学校的积极筹划和教师的不断努力;科研队伍形成有利于提高科研成果水平,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注释

① 贾东荣.民办高校科研现状及改进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8):40-42.

② 王鑫宏.制约河南省民办高校科研水平因素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3):93-95.

③ 刘慧,陈士俊,张丽霞.高绩效科研团队构建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6-68.

④ 刘宝存,张安梅.国外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导师制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3(6):14-16.

科研导师制范文第8篇

【关键词】科研导师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近年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已成为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在国家方针的指引下,各大高校正积极推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是以促进本科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特殊需要为其配备专门的导师,并给予个别指导的育人模式。迄今,本科生导师制已发展形成了如全程导师制、年级导师制、科研导师制、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全员导师制和优秀学生导师制等多种模式[1]。其中,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类科技学术竞赛、导师的科研项目或毕业论文(设计)等多种方式进行科学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2]。

本文作者结合所在专业的特点,详细论述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必要性、实施途径和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探讨,将为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培养实践创新型本科人才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教育教学模式。

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必要性

1.1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目前,本科教学过程中的科研培训是最为薄弱的环节,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已成为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2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可满足食品工业发展对实践创新人才的需求

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食品工业的发展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和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然而,当前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食品工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积极探索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食品企业等合作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实践教育基地,同时建设开放共享的大学生科研实践平台,指导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以更好地满足食品工业发展对实践创新人才的需要。

1.3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实践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能在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中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产品销售、工程设计方面工作,以及能在与食品科学与工程有关的部门从事食品或相关产品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检验检疫、教育教学方面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因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对于所培养人才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可满足本专业对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途径

2.1 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创业训练项目或创业实践项目。在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引导下,各省、学校都开始设立与之相关的基金项目,鼓励校内教师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导师,并积极聘请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创业训练和实践,共同推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可为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提供载体,导师在项目设计、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环节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此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2 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学术竞赛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各类科技学术竞赛也可作为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实施的平台,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与食品相关的项目研究或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并最终以学术论文或科技发明制作的形式展现出来,可极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各类科技学术竞赛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其在推动高校学生参与学术科技实践、发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高校和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2.3 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师都或多或少承担着各类科研项目,可为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平台。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能接触到最新的食品学科发展前沿和食品产业发展动向,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同时,还能深化学生对于专业的认知,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的情感和热爱。此外,导师以其人格魅力和严谨踏实的科研作风感染学生,与学生共建良好的交流和科研氛围,对于拔尖本科人才留校读研从事可延续性研究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2.4 通过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实施科研导师制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探究真理,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提高综合能力、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科毕业论文水平的高低已成为检验人才培养水准的重要指标。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大四阶段进行,由于学生处于考研、就业等压力下,很难安心完成任务,造成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水平较低[3]。通过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让部分学生在大三阶段就进入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导师也能在科研选题、资料收集、开题、科学研究、中期检查、论文撰写、答辩等各环节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可有效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3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时应注意的问题

3.1 加强本科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构建资源共享机制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首先依赖于本科教学科研平台的建设,需加强部级、省级食品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专业课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同时依托与本地高新技术开发区、食品工业园区、大学科技园、科研院所和食品企业等的平台,建设校外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实习基地,以此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科研实践平台。此外,还需发挥本校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打破学院与专业间的界限,实现重点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教学实验示范中心等的资源共享机制,搭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平台。

3.2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科研实践能力,建立完善的导师选择机制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还依赖于教师业务水平和科研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应建设专门的教师发展培训中心,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应强化对教师实践经历的要求,建立教师定期到食品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挂职锻炼、科学研究,以及参加海外学习考察等的机制。利用校企合作和海外交流的平台,鼓励教师参与产业化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同时,应建立完善的科研导师选择机制,从师德、学术和实践创新水平等方面进行导师选拔,必要时可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创新人才作为校外导师,不断丰富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教师资源。

3.3 以培养实践创新人才为目标,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

在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应坚持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原则,在科研选题、项目申报、实验过程、数据处理与论文撰写等各个环节中,导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素养。同时,应该将本科生科研导师制与其他导师制区分开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需要将学生科研、社会实践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加强过程管理,建立健全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

在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应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如由学校组建管理委员会并制定各项细化的管理制度,在学生和科研导师的遴选、科学研究过程、安全保障等各个方面对本科生和导师进行监管,以进一步规范科研实践过程,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应建立合理的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评价体系,从专业实践、文献资料收集、科研项目申报、生产工艺研发、新产品开发、、专利申请、科研获奖、学位论文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更全面合理地衡量人才的培养质量。此外,还需完善优秀本科生科研导师的评选表彰制度,重点表彰在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

4 结语

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多层次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模式之一。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食品工业发展,满足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类科技学术竞赛、导师的科研项目、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等都可作为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实施的载体和平台。在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践过程中,需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不断提高导师的科研水平,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以培养实践创新人才为目标,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晓玲.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与思考[J].高教论坛,2010 (9):56-59.

[2]刘思园, 王兆慧, 常燕, 等. 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对微生物学教学的作用[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20268-20269.

科研导师制范文第9篇

关键词:导师制;科研培训;双语教学

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和目前的发展形势,对本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优秀的临床医生不仅要成为诊病、治病的能手,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探索,开拓新的诊断治疗手段,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这是临床科研的思想精髓。

一、何谓“导师制”科研培训

导师制是由14世纪创办牛津大学新学院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提出并实践的,19世纪末,导师制才在本科生教育中被运用。它是以一名教师担当导师的角色,相应地指导少数学生完成学科教育、科研培训等高等教育培养计划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

由于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来,随着办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为加强对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校也开始重视学生的科研培训。由教师申报课题或鼓励学生申报创新课题,吸引学生自主报名参与科研活动,加强动手能力、培养科研素养,为社会输送一批综合素质较高的医学人才。由于进入课题组学生数目严格控制,其带教形式本质即“导师制”。学生在“导师制”科研培训中,跟随导师熟悉实验操作步骤,培养科研思维方式,锻炼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双语教学与科研培训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双语教学是大学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举措。我国已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医学学历与学位互相认可协议,强化双语教学乃至全英语教学已呼声很高。自2007年起,教育部每年在全国评选出1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以推动我国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质量。可见,国家对双语教学之重视,也凸显了双语教学目前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

“科技无国界”,在科研领域,科研成果全球共享,人才流通也同样不受地域限制。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跟上科研前沿的步伐,必定要跟国际接轨,首先要清楚地了解目前自己的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众所周知,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学术交流以及前沿的科研成果大部分都是以英文的形式发表在著名的国际期刊上。因此,高水平的英文听说读写能力,不论是对科研前期准备工作还是科研成果的交流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显然,“导师制”科研培训中如果渗透双语教学将与科研培训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三、“导师制”的科研培训模式适宜开展双语教学

“导师制”的科研培训中,一个教师带领若干学生一同攻克某个科研项目,从形式上来说,基本可以做到“一对一”的沟通交流,平常实验操作指导就可以采用“一问一答”或“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开展双语教学。小组成员少而精,正符合英语教学中的互动模式的需要,并且由于科研与国际接轨的需求,使得学生易于接受双语教学的形式,同时也激励学生学习医学专业英语的热情,是开展双语教学的良好阵地。

四、如何在“导师制”的科研培训中开展双语教学

1.对导师进行英语运用能力的培训。导师是科研培训和双语教学的灵魂人物,因此导师的英语水平以及科研专业素养的结合非常重要。从国内双语教学开展的几年来看,双语教学的教师通常英语的运用能力较弱,“听”和“说”难以做到运用自如,这必然大大降低双语教学的教学质量,英语教学的教学队伍建设已然成为制约双语教学的瓶颈问题。因此,学校要多渠道地制订导师的培养计划,只有先把“领头羊”培养出色,才能由其带出一个出色的团队。培养计划中可以推荐鼓励公派出国留学、去外国语学院集中进修,或者制订奖惩措施促进导师自我提高等。

2.充分利用说明书和文献示教。在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中,不论是试剂还是仪器的购买和使用,都涉及到英文版说明书,导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教具”进行教学,由导师和学生一起阅读、讨论。同样,在确认研究方向的时候,需要查阅大量国内外学术文献,导师也可以挑选经典文献进行双语教学,在培养科研思维的同时,提高英语水平。

3.专题讨论会和外文文献汇报。导师针对某科研领域,或者某实验方法或者实验结果的讨论等,设置专题讨论会。这种形式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科研素养的迅速提高。在讨论会上,组织者是导师,采用双语形式,学生是参与者,也以双语形式轮流发言讨论。另外,可组织外文文献的汇报会议,固定时间周期,由科研小组成员轮流上台汇报一篇最新的本研究领域的前沿文献,导师做双语点评。

五、展望

作为一个二本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导师制”科研培训在我校已经悄然实践多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如何将科研培训提高一个档次,跟上一流院校的步伐,完善其培养具有良好的科研素养的高级医学人才的培养方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将双语教学渗透到“导师制”本科生科研培训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去,体现精英教育理念,不失为一个值得一试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吴晓红,王敏,强添刚.“1+1+n导师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7):151-153.

科研导师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科研创新;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06-02

一、本科导师制简介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的新型教育管理模式。与研究生导师制不同,本科生导师制是指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对本科生的学习、品德、思想、就业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教育制度,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及科研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1,2]。目前有多所高校将本科生导师制与科研团队建设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本科生的科研潜力,重点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际动手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校科研实力的提升。本文将以作者所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为例,浅谈本科导师制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本科生导师制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充分阐释了科学创新对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和一个民族灵魂进步的重要性,而高校是培养科研精英人才的最大机构。但是从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培养模式来看,多数高校将教育重点放在课本知识的传授上[3]。虽然这种模式培养下的高校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储备,但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明显缺失。大四毕业设计环节,虽然能让本科生一定程度地参与一定量的科研工作。但是大部分本科生只能参与基础的实验操作或者是简单机械的数据录入处理工作,不能深入分析实验结果,更无法指出课题的创新性,这将严重影响本科生对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栋梁,大学教师需充分重视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并积极投身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中。

(二)科研导师的重要作用

将导师制与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建立科研导师制,主要是指导师指导学生参与具体科研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2013级全日制本科生开始,全面实施全程导师制。即为每名学生配备导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业指导为主,兼顾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生活、心理等方面,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及人生观,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其中导师制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导师具有如下职责: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包括指导课外课题研究选题和立项,组织科研课题讨论会,吸收学生充当科研助手,动员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构建成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要求,突出个性发展并拥有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体系。其中针对具有继续深造,有意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对他们分配科研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或者是有科研项目的讲师,建立起科研导师制。

作为一名科研导师,需充分发挥导师的职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了激发学生对科研课题的兴趣,导师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查阅国外内相关文献,了解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实验方案,制定详细的实验方法、操作步骤、实验预期结果等。针对本科生的科研思路和实验方案,导师需要积极给予审查意见,及时评价学生的实验方案,并提出修改意见。待实验方案确定后,整个实验过程需要学生独立完成。但是由于大多数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的时候,并不具备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因此并不熟悉具体实验仪器和实验设备。这个时候需要充分发挥科研团队的作用。我们针对本科生的课题类型,给他们建立实验小组,并由研究生担任实验小组组长,充分发挥团队合作效应。实验完成后,需要及时整理分析实验结果。这时导师需要帮助本科生归纳总结实验数据,寻找实验规律,发现实验特殊现象,进行机理分析。最后及时引导本科生对所做的实验进行总结,撰写实验报告、汇报实验成果或者发表文章。从导师制实施以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指导多名本科生荣获各种科技竞赛大奖,例如2013年第一届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2014年第三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一等奖、2015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2015年第四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三等奖。

(三)学生在导师制中全面成长

学生参与导师科研课题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综合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首先,专业知识面得到充分扩充。通过查阅相关科技文献,可以了解目前学科发展前沿和研究现状,发现某领域的研究不足和缺点,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法或思路,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其次,实际动手能力达到充分提高。所有实验操作过程均需要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实验失败,还需分析失败原因,寻找解决方案。系统地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最后,沟通交往能力得到增强。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时候,需要完成分析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汇报实验结果、发表文章等工作。这将充分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技交流、论文撰写能力[4]。

三、提高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一些措施和对策

尽管我国许多高校建立了本科生科研导师制,但是存在机制不够完善,科研创新能力重视不足等问题。现结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导师制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关于提高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建议。首先,激发本科生科研创新意识。为了充分激发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在日常教学和社团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宣讲科技带给日常生活的巨大改变,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使学生明白科技能力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学术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其次,开设科研创新课程。为了快速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可以在本科生的课程中增开一些有关提高科研水平能力的课程,例如文献检索与管理、科技前沿学术讲座、创造力开发、数据分析与整理、科技论文撰写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本科生一方面可以系统地学习有关科研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为将来继续深造或者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最后,完善评价体制。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制,与本科生的奖学金、保研等挂钩,可以极大提高本科生的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5]。例如学科竞赛获奖、、申请专利等均可以计入学分或奖励加分中。同时,学校也要积极鼓励参与科研导师制的教师,例如将指导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时间计入学时,给予科技竞赛获奖或的老师一定经济奖励等。

四、结语

科学技术创新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本科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成为目前高校急需重视的一项工作。通过科研导师制,让学生参与实际科研课题,可以显著提高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开设科研相关课程、完善评价机制等,均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制,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沙靖全,周淑晶,张宇,钟晓华,宋琳琳.本科生导师制在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中的实施[J].药学教育,2014,(16).

[2]张菡,黄天寅.全程化科研导师制下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J].2014,(154).

[3]苟建平.浅谈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5,(81).

[4]沈薇,邹丹,徐军,张忠.以教师科研课题为平台培养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J].基础医学教育,2015,(927).

上一篇:产业链发展范文 下一篇:数字图书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