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语文教师价值取向的发展及内在原因

时间:2022-10-28 11:21:50

新课改语文教师价值取向的发展及内在原因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价值取向经历了“固守本质”、“滑向相对”、“在多元中寻求共识”三个发展阶段。语文教师价值取向的转换既有外部原因的影响,更有内部原因的制约。从内部原因看,语文教师价值取向的发展主要是由教师哲学观、思维方式、师生观等方面的转变引起的,语文教师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2)03-0097-05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它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师的价值取向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其发展过程主要经历了“固守本质”、“滑向相对”、“在多元中寻求共识”三个阶段。语文教师价值取向的转换既有外部原因的影响,更有内在原因的制约。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主要探讨语文教师价值取向的内在原因。从内在原因看,语文教师价值取向的发展主要是由教师哲学观、思维方式、师生观等方面的转变引起的。本文以阅读教学为例,通过对语文教师价值取向发展特点及内在原因的探讨,为语文教师价值取向的合理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以利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和语文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一、“固守本质”:语文教师价值取向的“新瓶装旧醋”

新课程改革初期,语文教师的价值取向常常呈现“固守本质”的特点。此阶段语文教师的价值取向之所以被称为“固守本质”,是因为“本质主义”价值取向在课程改革之前就已经存在并且根深蒂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一些教师貌似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法、教学理念,但依然“固守”着“本质主义”的价值取向,在阅读教学中表现为语文教师表面上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但依然把标准答案作为唯一准绳,于是在教学中便出现了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师却费尽心机把学生的不同见解往标准答案上引的现象,阅读教学成了教师和学生不断进行思想搏斗的过程,致使教师教得疲惫,学生学得困惑。这种价值取向与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价值取向相比,并没有多少新意,所不同的是,教师已经意识到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相应的改变,但只学到了新课程改革的皮毛,其价值取向还停留在传统阅读教学层面上,不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实质和精髓。如《秦始皇与兵马俑》的教学案例就体现了表面开放、实质上“固守”着课文唯一“本质”的价值取向:

师:今天,能看到秦始皇兵马俑,我们得

感谢谁?

生:要感谢秦始皇。

师(生气地):坐下。

生:要感谢发现兵马俑的西杨村的农民。

师(脸涨红了):不对!

生:要感谢当年制造兵马俑的劳动人民。

师(如获至宝):对了。

“固守本质”的价值取向出现的内在原因主要有:语文教师持有传统解释学的哲学观、客观主义思维方式、“教师中心”的师生观。在“固守本质”的价值取向下,语文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压抑了学生的生命活力,简化了语文学科的教学价值。

首先,“固守本质”的价值取向体现了语文教师持有传统解释学的哲学观。传统解释学的代表人物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认为解释学是人文学科普遍理解的方法论,解释的目的就是重构作者的原意和思想,以避免对文本的误解。为了达到这种重构,就必须摆脱读者的前见和历史境遇,从个人的观点和成见中走出来,以一种中立的、不受历史限制的立场,“在心理上重新体验作品作者的心境与精神状态,由此重建作品的精神世界”,最终达到比作者更好地理解他自己。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把“今天能看到秦始皇兵马俑应该感谢当年制造兵马俑的劳动人民”作为文本的本质含义,并且认为这种含义才是作者写作的意图,而别的理解如“感谢秦始皇、感谢发现兵马俑的西杨村农民”则被视为无稽之谈受到教师的呵斥。教师寻求文本本质、找出作者写作原意的“作者中心论”倾向体现得十分明显。

其次,“固守本质”的价值取向体现了语文教师客观主义的思维方式。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费尽心机把学生引向标准答案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到文本的客观本质,即作者的原意。这种思维方式认为文本存在着唯一的含义,只有通过克服读者的主观认识和各种“偏见”,才能重建文本原意,达成对文本确定的认识。尽管狄尔泰的“自然科学需要说明,人文科学需要理解”划清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界限,但在追求知识的客观性与确定性方面,却又呈现出与自然科学相似的一面,理解被认为是理解者克服与理解对象之间的历史间距,消除自己的主观因素获得文本客观意义的过程。

再次,“固守本质”的价值取向体现了语文教师“教师中心”的师生观。教师是谜底的掌握者,学生是猜测标准答案的猜谜者。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代言人,在阅读教学中竭力地将学生的思路引向文本的标准含义,学生在课堂上虽有表达个人理解和体验的机会,但这些理解和体验即使是合理的,也多会被教师忽视,只有个别与标准答案相一致的回答才会被教师关注,师生之间并未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

最后,语文教师“固守本质”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向学生灌输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但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培养,难以适应价值多元、变化加剧的现代社会的需要。这种教学使学生学会了标准化的知识,却无法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想象,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这种“固守本质”的价值取向由于压抑了学生的真实想法和个体体验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和对学习的厌倦,影响了学生主体性和个性的发展,无法培养新时代的“爱弥尔”。

二、“滑向相对”:语文教师价值取向的极端转换

随着对新课程改革认识的深化,语文教师开始放弃本质主义的价值取向,不再追求文本的唯一中心、终极意义,真正开始认可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但却在多元面前束手无策、无所作为,即便学生的观点是错误和荒谬的,教师也不敢或不知纠正,只是附和学生的观点,从而滑向了相对主义的泥潭。如《坐井观天》的教学案例:

上一篇:论唐纳德·金的日本小说批评 下一篇:美国伊利诺伊州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政策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