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10-27 01:40:15

【前言】探究式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1.1探究式学习的含义 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或支持下,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活动过程。在探究式学习中,学习过程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建构过程,而是知识的传播过程。建设是构建知识体系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实现完全自治...

探究式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如何以探究学习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的活动研究,培养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并以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为例,设计并实施基于探究式学习的活动案例,旨在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式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小学语文;课堂活动

引言

近年来,我国重视教育领域的发展,于是教育发展的新高潮再次掀起。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教育有很多弊端,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学校教育主要是集中在课本上的内容,对于课堂以往的知识很少涉及,知识的掌握也基本上停留在认知层面上。久而久之,我们忽略实际应用的考虑,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难以培养和具有创新更好的科学素养的实用型人才能力高。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前提的,督促学习者认真思考和以切实的行动对未知的内人进行探索,体现课程、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提出了新要求的学习习惯。探究性学习强调了探索和创新的教学和学习的过程,探索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探究式学习是教育蓬勃发展时代的产物,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 探究式学习

1.1探究式学习的含义

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或支持下,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活动过程。在探究式学习中,学习过程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建构过程,而是知识的传播过程。建设是构建知识体系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实现完全自治,而不是通过解释和意义的阐述,学习将成为一种需要,有意图的需要,学生能够积极地学习,而不需要依靠老师以及家长的督促。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学习方式,它对于传统“灌鸭式”学习的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探究式学习的特点

探究式学习有许多基本的特征,首先它是参与性的,他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要参与进来,并以问题的方式进行思考,以问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它是实践性的,他要求学习者切身去体验感知,唯有真实地经历才能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最后,探究式学习是开放性的,它给予学习者充分的自由,带动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去探索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处于旁观者的角色,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探究式学习的语言教学指的是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应用,以语言学习为主采取一定的教学活动。探究式学习和语言学习结合起来在语言创作和学习任务解决方案的情况下,强调知识自身的建设,鼓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些探索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语文课程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与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1.3理论依据

探究式学习的主要理论依据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实用主义教学理论以及主体性教育理论。

1.3.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就是主体在与外部世界或其他主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所获得的认识,以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经验为基础,并从经验中建构起来的对自我与外部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等的认识,是人们就认识对象所持的某种描述、判断、认识、看法或主张。”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可以主动地学习知识,而不是单纯地听从教师的讲解,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者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依靠自己得力量获取知识、处理知识,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然后听从教师的讲解,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索。日常的生活使学习者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由于学生认知的水平以及性格特征的不同,学习者之间也存在着学习的差异。因此,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的传统观念是教师要讲知识内容清晰透彻地呈献给学生,教师不关心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完成教学目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应充分利用已经储备了的信息,并以现有的知识为基础,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框架。

总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了三个方面的重要性:学习积极性建设,强调社会互动中的学习,强调情境学习的重点。具体来说,学习是富有建设性的、积极进取性的,需要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帮助与支持,所有这些想法都为建构主义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3.2实用主义教学理论

实用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他深刻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影响了二十世纪的整个美国。杜威认为,这是“生命”、“成长”在理论上的“经验转变”,即教学论思想,他反对传统的“购书中心”式的教育。杜威认为,孩子自己的社会活动真的是学习的校本课程,这将使孩子自己的活动开始在实践中成为学习的中心。为此,他提出了生活的课堂教学的需求,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应及时更换以书籍教育孩子的方式,转而由个人的经验所取代。他认为,教育应该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第一,建立真实情况;第二,设置真正的问题;第三,构建知识基础;第四,寻求解决方案;第五,验证解决方案。这是“做中学”的教学步骤中的一种。杜威的思想强调学习者的主观经验和直接经验,倡导学习者在实践中进行学习,知识的掌握依赖于实践的探索,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个人的认知与发现,注重知识的学以致用,强调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这无疑为探究式学习思想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1.3.3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并最终体现在课堂上。它认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的差异,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它的主要的教学理是,教学应该有助于创造一个有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建立以实践为标准的评价机制。主体性教育理论主张依靠教师培养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学生能够进行自主的探究和创新,这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在力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教育理念的主要目的是为推广探究式学习的建立一个强大的理论基础框架,主体性教育是探究式学习蓬勃发展的必要前提。

2 案例研究

2.1活动原则

在实施小学六年级语文课程探究式学习时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2.1.1 自主性原则

它要求学生主动去参与讨论、积极探索,学生要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可以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学习,而并不局限于教师的课程安排。另外,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是由学生自主进行的,教师只负责解决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以《匆匆》这篇文章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索与文章相关的资源,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也可以去图书馆查阅书籍,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主动掌握文章的相关知识内容,并能够在课本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扩展。

2.1.2 民主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我们不仅要关注师生之间的平等,同学之间也要相互尊重、团结协作,要尊重其他同学的观点和意见,当个人意见与小组意见冲突时,要以小组意见为主,并与其他成员形成优势互补的关系,这样才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才能够形成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共同为掌握知识而不断努力。

2.1.3 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自由的,这种自由并不是指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而是指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这种自由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上的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论正确与否,教师都要予以鼓励,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于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教师要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发表自己创造性的观点。二是课堂活动的自由,课堂活动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学生上课的位置老师不予安排,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的位置,在课堂中学生也可以自由移动,不必像传统课堂一样只固定于一个位置。

2.2探究式学习活动策略

2.2.1 课前任务安排

在课前老师可以将预习的内容提前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查询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查询文章的写作背景,在原有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扩充。在预习任务时,教师要设置几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

2.2.2 课堂活动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规划好活动流程,注意时间的分配是否合理,教学的过程完整与否。在上课之前老师首先要对课前预习的情况进行检查,并让学生回答关于课前预习中的几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安排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每一个小组都由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组成,由小组成员共同选定一个组长负责相关的讨论问题,在小组讨论之后,每一个小组都要对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报,汇报的形式可以是PPT,也可以是其他的类型,在此环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对于表现优秀的小组老师要给予加分。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可以在课程的中间进行一个朗读比赛,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处于各方面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意志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比较薄弱,抗诱惑的能力也比较差,因此需要外在的因素来控制和辅导。课堂的中间阶段正是学生容易走神的时期,老师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学生集中精力,朗读是活跃课堂氛围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融入课堂活动中。

3 应注意的问题

3.1 活动安排数量不当

有的教师对课程理念理解不深,为了突出课堂的活跃气氛,一味的增加活动数量,课堂气氛确实活跃了,但实际效果并不好,老师和学生疲于完成过多的活动,结果活动的质量无法保证。在《匆匆》这篇文章中,教师设置2~3个问题即可,太多会对学生造成负担,毕竟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超过这个限度也会导致学生厌学的情绪,这对于学生后续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3.2 活动的探究性不强

在一些地方,由于老师教学技能的欠缺,课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缺乏探究性。一些老师把课堂重心都放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上,单纯地以为课程改革就是要增加课堂的多样性。如果老师过多地将重点放在课堂活动的形式安排和表演艺术上,不去深入课堂情景的创设,就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尤其是对自制力不强的小学生而言。

4 总结

探究式学习为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活动带来了新的活力,在实际应用中,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开展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本文对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课程的探究式活动实施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阐述了其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以期为探究式活动的深入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齐雪林.浅析基于探究式学习的大学课堂教学[J].高等理科教育,2011(1)

[3]万永飞,谢进.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实施[J].学科教育,2004(9)

作者简介:

兰厅(1992-),女,河南南阳人,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设计。

上一篇:石油管道外防腐层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下一篇:电子通信干扰要素以及控制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