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让数学学习更加灵动

时间:2022-10-25 01:01:40

探究让数学学习更加灵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30-01

1.积极创设问题情景,做好探究铺垫

对于小学生来说,问题情景的创设往往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问题探究中来。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注重情景的趣味性,结合听音乐、画画、讲故事、猜谜语等形式,从而促进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首先是教师进行问题情景的创设,例如在"年、月、日"部分教学时,教师就可拿出年历,使小学生找找一年有几个月?一个月有多少天?哪几个月的天数一样?哪个月的天数最少?毕竟小W生对于年、月、日都有一定的了解,在回答教师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掌握所学习知识。虽说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多是教师进行情景的创设,而小学生自身的疑问和对问题的观察也比较重要。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和引导小学生创设问题,例如在"商不变性质"学习时,有小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就发现1000÷200=5、100÷20=5、10÷2=5的商是一样的,而在900÷30=30,90÷3=30两个算式中,它们的商也是一样的。进而小学生可自主提出问题为什么是这样呢?教师在后续讲解的过程中,课堂效率自然会很高。

2.做好沟通交流,形成探究核心

沟通是整个探究过程的必要环节,小学生在经历了艰苦的探索之后,获取了一定的探究成果,此时有丰富的内心体验,在与同伴和教师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便于自身情绪的表达,也能同步提高他们的能力。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重点关注小学生自身强烈的表达欲望和表现力,给予他们每个人展现自身成果的机会,从而促进全体小学生的进步。

例如在"分数的意义"部分学习时,具体的探究交流如下:

师:对于分数的具体意义,大家都有哪些认识呢?

生1:我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之后,又进行了一次对折,相当于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为14。

生2:我把一根2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了5份,每份是绳子总长的15。

生3:我把10根小火柴棒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10;平均分成5份的话,每份就是15。

……

师:如果我说把一根绳子分成3份,每份是该绳子总长的13,对吗?

生:不对,因为忽略了平均分的概念。

在上述案例中,小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操作与探究,最终得出了分数的意义,印象比较深刻。这样教师在后续教学的过程中,还可设计相关的应用题题组,例如应用题(1)一根10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米?(2)一根10米长的绳子,其中一份是1米,占绳子总长的几分之几?这有利于提高小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也能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3.汇总探究结果,升华探究性学习

探究结果的汇总是探究过程的最终环节,能够摒弃错误结论,保留正确答案,帮助小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教师在汇总探究结果的过程中,不要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而是应该做好对小学生的引导,给予一定的提示,从而使小学生自主发现哪些结论是错误的,坚定他们我能行的信念,避免对小学生造成打击。

例如在学习乘法的结合律和分配律部分知识时,有算式72÷36÷2、72÷(36×2)和72÷(4+14)、72÷4+72÷14,在乘法分配律公式(a×b)×c=a×(b×c)和结合律公式a(b+c)=ab+ac的基础上,小学生可得出如下探究成果:

(1)72÷36÷2和72÷(36×2)的计算结果一致;72÷(4+14)和72÷4+72÷14的计算结果也一致。

(2)72÷36÷2和72÷(36×2)的计算结果不相同;2÷(4+14)和72÷4+72÷14的计算结果也不相同。

(3)72÷36÷2和72÷(36×2)的计算结果一致;72÷(4+14)和72÷4+72÷14的计算结果不一致。

这样教师首先可使小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进而使他们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真正动手算一算,再验证结论的正确与否。为此,可得出结论(3)是正确的,但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主要是因为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即72÷36÷2也就是72×136×12,而72÷(36×2)=72×172,最终可发现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是一致的。而在算式72÷(4+14)中,相当于72×118;72÷4+72÷14则是72×14+72×114,所以结果是不一样的。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提高对结果的重视程度,不仅使小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师还可引导小学生进行课外数学知识阅读与拓展,从而开阔小学生的视野。

上一篇:搜索引擎“竞价排名”中对第三方信息的审查义... 下一篇:试论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兴趣教学法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