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预告变“升降机”

时间:2022-10-24 07:45:56

摘要:2014年上半年,航天通信的业绩预告出现大“变脸”,公司业绩从预增80% “变脸”为预降60%,直接造成了股价的大幅度波动,让投资者受损。本文对航天通信的业绩“变脸”事件进行了回顾,从主客观层面对其“变脸”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从监管部门、企业自身和投资者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航天通信业绩“变脸”;原因建议

中图分类号:F42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01

引言

1998年,我国证监会开始推行业绩预告制度,要求上市公司在会计年度结束后,如果预计可能发生盈利或亏损较上年的变动幅度达50%以上,则应当在会计年度结束后的30天内及时业绩预告。

我国上市公司的预告类型包括预增、预减、预亏和预盈。总体来看,业绩预告制度自实施以来发挥了良好的政策效应,不仅提高了上市公司的信息透明度,而且提前释放了业绩风险。但是,每年仍有为数不少的公司存在业绩预告“变脸”的情况,破坏了业绩预告制度的严肃性和准确性,影响业绩预告释放风险作用的发挥,引起股价的大幅度波动;同时对广大投资者来说可谓是“晴天霹雳”,而航天通信(证券代码:600677)却恰恰导演了这一出“闹剧”。

一、案例背景:航天通信公司业绩预告变“升降机

(一)航天通信简介

航天通信(600677)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航天通信)是一家制造业兼信息技术业的公司。1993年9月28日,航天通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公司注册资本4.16亿元。公司至2013年,共完成专利申请103项,其中发明申请30项;获得专利授权69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8项,位列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

(二)业绩“变脸”事件回顾

2014年1月22日,航天通信业绩预告,称2013年度预计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80%以上,主要由于公司在去年底将杭州天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这一项目35%的股权售出,获得大约2.4亿元的收益。3月3日,航天通信明确表示对2013年度的业绩情况预增公告。然而,3月24日,航天通信突然“变脸”,称2013年度预计实现净利润同比下降60%。短短半个月,航天通信的业绩预告从预增80%以上“变脸”为预降60%,二者相差幅度达140%。

航天通信的业绩预告由利好变为利空,引发股价的大幅度波动。据航天通信的股价资料显示(见图1),首次业绩预告的首个交易日(1月24日),公司收盘价为14.32元/股,此后股价一路上涨,到2月18日高达15.14元。而公布修正业绩预告后,首个交易日(3月24日)公司股价就跌至11.65元/股,降幅约达20%。更值得大家注意的是,航天通信已不是第一次业绩“变脸”。早在2009年,航天通信在半年报中预告,公司前三季度业绩将下降80%以上,然而,不到两个月,就修正公告,直接由预降“变脸”为预亏,预计当年前三季度约亏损1400万元。

航天通信业绩预告变“升降机”破坏了证券市场的公平性与稳定性,直接扰乱了投资者的视线,投资者若根据之前的业绩预告而增仓,其投资决策就可能出现失误,从而造成损失。

二、案例分析:业绩“变脸”的原因

从主客观层面来看,航天通信业绩“变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市场风险加大

一是成本风险。公司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水、电等基础资源,近年来基础资源价格波动巨大使公司增加了成本风险。二是经营风险。我国武器装备的生产还处于相对垄断的状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军品制造行业已开始逐渐对民营资本开放,军品生产的竞争程度将会日趋激烈。三是财务风险。近年来,公司投资项目多,资金需求量大,由此导致的高额贷款和高额利息使得财务风险加大。四是汇率风险。 公司境外业务较多,汇率波动也会使企业蒙受损失。

市场风险的加大会对公司业绩造成一定的影响,出于谨慎性原则,对业绩预告在一定范围内做出修正合情合理,但是航天通信风云突变的业绩预告除了受市场风险的影响,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

(二)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航天通信的业绩”变脸”引发了公众质疑,对此,航天通信的解释是:报告期内将公司转让杭州天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35%的股权确认为投资收益,因此前次预增公告。但出于谨慎性原则,公司认为,之前对该项经济业务的实质所适用的会计把握不够准确,将股权转让确认为投资收益的依据不够充分,由此了业绩预告修正公告。

作为上市公司,首先应当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一开始确定了房产公司股权转让的收益,而后据此业绩预增公告;如今又以对会计准则把握不准、依据不充分对上述收益进行了否认。为何一开始不本着谨慎性的原则公告呢?其次,查阅公司报表能发现,2012年净利润是8397万元,如果按照业绩下降60%的修正公告,则2013年的利润为3424万。航天通信2013年前三季度净利润是4420万元,那么2013年四季度就损失将近1千万;如果按照之前因获得2.4亿收益而的业绩增长80%的预告,那么2013年四季度就亏了1个多亿,两份数据自相矛盾,存在造假嫌疑。

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后,如果短时间内对预告进行重大修正,应对重大修正做出合理解释,否则,原的业绩预告就存在造假嫌疑。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健全,公司信息披露的失真,直接干扰了投资者的决策,最终为此买单的还是广大中小投资者。

(三)监管部门惩罚力度不严。

航天通信两次业绩“变脸”外,还有过三次财务造假“前科”,但屡次造假却均未遭到证监会的行政处罚 。2007年财政部认定公司虚增利润3110万元,只是下发了处罚决定。2010年浙江证监局现场检查时发现,公司下属两家子公司出现过虚增2009年收入2021万元和1092万元的情况,但只是出具了监管意见。2012年浙江证监局指出公司与部分客户资金往来频繁,账实不符,但只是对其责令整改。监管部门惩罚不严,投资者维权无果,从客观上助长了航天通信屡教不改的“资本”。监管部门执法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但如果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那么再好的法律也最终只能成为摆设。

三、案例启示及建议

据Wind 数据库显示,截至1月22日,沪深两市已有 1282 家公司了业绩预告,其中,有144 家公司预告年度业绩的次数等于或超过两次。144 家公司修正业绩,有“变脸”之嫌的公司就高达46 家。早在2007年,*ST大唐(证券代码:600198)的业绩预告由预盈“变脸”为预亏,被上交所公开谴责;2009年,绿大地(证券代码:002200)的净利润先是预增,然后是预降,再到预亏,再到亏损进一步扩大,业绩更是几度“变脸”。

久其软件(证券代码: 002279)2012年上半年业绩由预计盈利改为实际巨额亏损,过山车似的“变脸”更被媒体封为“变脸王”。上市公司频频“变脸”,引发股价的巨大波动,无疑给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造成损害。对此,笔者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从监管部门的角度出发

监管部门应加大对相关责任方的惩罚力度,目前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大多实行行政监管,上市公司的违约成本很低,只有罚款、谴责、通报批评等,同时对于中介机构大多也是仅仅暂停营业执照1~2年。显然,造假者在经济利益上的所得远远大于所失,违规成本较低,监管部门的惩罚力度根本不足以产生威慑力。所以说,惩罚措施的不健全从客观上纵容了这些企业的不法行为。笔者认为首先应完善立法,对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条例进行补充和修订。可以参照香港证监会对洪良国际(证券代码: 00946)造假案的处理办法,一旦明确发现造假行为立即要求企业停牌并退市,严惩相关责任方,以此大规模地提升违规成本,让其在经济上无利可图;其次,应建立健全赔偿机制。监管部门要将投资者利益摆在首位,建立一套专门的赔偿程序,将违规企业对投资者的赔偿落到实处,从而让投资者维权有理可依,重树投资者的信心。

(二)从企业的角度出发

根据信号传递理论,公司为了吸引投资者,往往有动力进行自愿信息披露,以此向市场传递公司业绩良好的信号,从而维持和提升股价。然而,自愿性信息披露是企业的一种自主行为,目前存在报喜不报忧的局面,还存在失真的可能性。为此,企业首先应树立自愿信息披露的意识,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使信息披露更加公开透明,减少投资者与公司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其次,应完善公司治理,从内部遏制业绩预告的“变脸”行为。否则,业绩预告制度就形同虚设,不仅没有向投资者预先传递市场信号,反而对投资者进行误导。

(三)从投资者的角度出发

投资者应该增强风险意识,判断业绩预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业绩预告让投资者能及时了解到公司的经营状况,避免了投资者被一些小道消息误导而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维护了不同投资者获取信息的公平性。但是,在根据上市公司的业绩预告作出投资决策时,投资者还应综合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和股价自身的走势做出理性判断,确定业绩预告是否真实,可靠,警惕业绩预告发生“变脸”。

参考文献:

[1]谢志华、张宏亮、王峰娟、穆林娟:《中国上市公司会计投资者保护案例库》,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2]赵环:《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变脸下的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研究》,载《经济研究导刊》2011,第2期.

[3]刘斯会:《航天通信业绩预告变“升降机”,股民损失17万元质问无果》,载《证券日报》2014年4月18日.

[4]航天通信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年度报告.

上一篇: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青少年抑郁与房树人绘画测验的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