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一点思考

时间:2022-10-18 08:18:23

新课改下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一点思考

普通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加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质,培养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欣赏教学已贯穿从小学到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现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也赋予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新的任务和要求。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也想谈谈在新课改背景下实际教学中面临的一些困惑和想法。

第一:怎样强调学生的自主而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也许是片面理解了新课标的要求,现在有许多老师在上课时经常让学生说说讲讲并讨论。本来,这无可非议,但老师不适时进行引导,不及时纠正,不及时总结,这就是错误理解“自主学习”的真正意义。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得给学生自主质疑的权利。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且敢于向老师提出来,这是他们刻苦学习,主动钻研的表现。最开始我发现我的学生们有点“懒”,让他们看书,让他们思考,让他们向我提问,他们基本上用沉默待之。后来我发现是因为他们在这方面的训练相当少,习惯了一味地听,所以,当要他们把角色换过来,他们茫然不知所措。所以我经常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一是不要担心问题问得不够水平,二是根本不用逼着自己去问高难度的问题。就是最简单的第一感觉哪里搞不清楚,哪里觉得不对劲说出来,哪怕语言一时组织不好,敢于表达就行,慢慢地就有了起色。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在“疑”中产生兴趣,培养学生不信书、不信师的敢想、敢说的自主创新意识。

第二:真正做到学科本位,提高学生审美表达

《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内容应适应高中学生学习的实际能力,不宜过高、过难、过于专业化”,同时也指出:“……能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术语(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所以在对具体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摆脱只是注意作品较为明显的和自己所熟悉的形式特征的“看图识字”阶段,逐渐由对作品片面描述及经常使用通俗语言至学会从不同角度仔细观察作品,对作品不同层次的信息意义进行解读,对形式语言进行识别、概括、整合,从而完整把握作品的形式特征及精神。在作品的描述时,鼓励、启发、促使学生进行自由准确地交流和表达,并不断引导促使学生使用美术术语,使其鉴赏、评述能力日渐规范,培养学生的“视觉读写能力”。在教学中,应在把握美术的学科本位同时致力于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大到文章的起承转合,小到遣词造句,强调要自由、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比如:学生评价一些作品的风格的时候,总会用“简单”一词,我让他们和“简练”、“简约”比较后再定,他们很快就领悟了;讲雕塑的时候,我先告诉他们,雕、刻、塑、铸、焊是雕塑的基本技法,然后让他们从汉字的形、声去感受"雕"和"塑"的异同。这样,学生就可以了解到,作为一个美术家他不仅仅会画几笔画,而且对社会是有深刻感受和理解的,至少和文学家一样拥有高超的表达的能力,即文字和图象都具有同样的表达能力。

第三: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动,不仅仅是手与脚的活动,动脑才是最重要的。不是闹哄哄后,没有任何的收获。我宁愿看到学生鸦雀无声凝神苦思,也不愿意他们在老师安排好的活动里边快乐的玩完,然后没有任何的进步。快乐学习法实在不适合高中学生,甚至连小学生也应该慎重实施。然而,不少教师为了应付公开课、听课,就是将工夫花在搞活动这些花俏的方面上去了。难道传统的教学就一无是处?这值得我们一线的教师,以及区、市教研员乃至专家深思。须知活动易搞,实学难明,大家应该把精力放到实处。课堂需要“师生互动”,需要“参与”,重要的是“脑”动,是“脑”的参与。如果在“师生互动”的“愉悦”之后没有任何收获,我们要它干什么?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学习本身就是一件花力气的事,所有学科都如此,没有不劳而获。关键是既然花了力气,就要思考如何学出乐趣,学有所成。

美术欣赏教学发展到今天,总的来说时间不是很长,成功的经验也不多,总结经验,是为了坚持正确的方向,希望同行与专家们都来研究探索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共同努力!

上一篇:浅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阅读能力 下一篇:给学生一个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