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旧约圣经

时间:2022-10-15 08:58:01

摘 要:《降E大调前奏曲》(BWV876)是首和声的织体,旋律的线条并重的乐曲,其中和声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同时渗透着模仿性的复调线条,当然更多情况下,是一种线条里面包含几个各自独立的层次和空间。

关键词:降E大调前奏曲;和声;复调线条;层次和空间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065-02

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是巴洛克时期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之一, 被后世称为“音乐的旧约圣经”。巴赫在这套作品中深深地打下了自己鲜明的印记,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其旺盛的生命力和生生不息的特性。 它虔诚优雅,宁静恬淡,让人沉醉其中, 思考世界的本源, 感受音乐的美好。 时间是它最好的见证者,就像陈酿的美酒, 喝一口口齿留香,再喝让人回味无穷, 愈久弥香。 巴赫的音乐体现着天性, 渗透了知性。情感与理性,想象与控制,感受与思考紧密结合,不管是音乐家,还是我们听众,无不从巴赫的作品中汲取养分,获得启发。那么,我们到底要怎么欣赏巴赫的《平均律》呢?依我的看法,只有在亲身演奏的时候,才能体会其中的美。现代钢琴的发展淘汰了古钢琴的机制。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古钢琴那种清脆悦耳的声音十分陶醉,但用现代钢琴演绎《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早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曾使古尔德费解万分的问题,就是为什么高度文明的时代还要用那种陈旧的乐器来演奏巴赫。不过,我们所认知的古钢琴发出的,又何尝真是巴赫那个时代的声音呢?古尔德给我们的启示在于,现代钢琴同样能演绎巴赫,而且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人性化。巴赫的音乐并非全都涉及宗教,但我们必须带着宗教的情感去聆听他的音乐。因为他的音乐是音乐中的宗教。换句话说,这样的音乐是神秘主义的,无法测度的,而且对人的支配是强制的。这是巴赫吗? 难道巴赫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近乎上帝的人吗?其实,古往今来,多少演奏家都在向我们证明,巴赫的音乐绝对不是高高在上深不可测的东西,而是有着极其亲切的内容,就好像生活中迎面吹来的微风一样实际而温馨。试想一下:如果巴赫的旋律用优美来形容;如果巴赫的音乐需要热情奔放;如果巴赫的乐曲靠精湛技巧夺人耳目,那么巴赫就彻头彻尾地落入了俗套,他的音乐就成了庸俗的调味品。巴赫音乐中的人性恰恰是通过那貌不惊人、稳重优雅的形态,依附着严格的逻辑娓娓述说出来的。聆听巴赫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不需任何繁复的准备工作,一切都在心里。就像《敬拜赞美》中说到:“敬拜上帝不是在这座山也不是在那座山,而是在你们的心里。” 聆昕巴赫也是如此,不仅在钢琴旁, 不仅在音响前, 而是在我们虔诚的心里。

Prelude(前奏曲)和弦织体及演奏提示

1、E Flat Major和弦分解以及平行的六度

第一个乐句是整首前奏曲最重要的乐句,用和弦分解式的句子开始阐释,在后面以类似或重复的形态出现6次。

演奏提示:

首先在心理情绪上我们要注意把握住那种田园的宁静风格,整个演奏过程中,演奏者的气息很重要,完全的沉静下来,并一直保持气息绵绵不绝的连贯,生生不息,张弛有度,心平气和地演奏,在下键的那一刻,就需要明白巴赫的作品旋律线条起伏不像浪漫派作品一般跌宕,朴素简单,朴实无华地中庸弹奏即可,否则弹出来的曲子给人的感觉就与作曲家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身理上,肩膀和整条手臂要一直保持在一个通畅的状态,在力量通过手腕时,要做到毫无阻碍的让力量通过,直接通过手指第三关节(指根)发力,到达指尖作用于琴键上,而这时要求我们手指的第一关节要极其稳固,弹奏时指根拿住力量,以很小的支点去弹奏,并且保持力量在指根间不间断的传递,要有一种一切尽在掌控中的感觉,这样出来的音色便是集中,稳健,又不失灵动的。

其实巴赫的作品,巴洛克时期的作品没有多少华丽的技巧,考验的就是我们最原始的基本功,诸如断奏,非连音的演奏,连奏等方法,说到底这些都是发力和力量运用的问题。

2、左手的固定低音,高音声部的连续模进,及穿插在中间的自由声部

从第5小节开始一直到全曲结束,这一部分的和声形态来自于开篇第一个乐句的E Flat Major的主和弦,是将其中的音进行重新排列和组合,并添加了新的节奏线条而构成的。同样这个材料也多次在该前奏曲中出现。

最开始出现这种材料的是5到9小节,这时是单层次的组织,其他声部无太多变化第二次出现时是在13小节到16小节,此时中声部开始了采用了卡农的模仿性写作手法,构建了两层结构,同时左手伴以固定低音;

四次出现中以第四次变化较大,35至46小节,这里以3小节为一组向上进行模进。

演奏提示:

首先我们看谱,会发现有大量的连线,及一些指法标记,我们好多同学会说这连线就是连奏的意思,实际上是这样吗? 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部分谱子都是后来经过无数次的修订而出版出来的,真正的原始版本,又叫“净版Urtext”,是没有任何标记的,所以说我们看到的谱子上的标记都是后人加上仅供参考的,智者见智,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弹出来的效果也千差万别,这又涉及到我们在钢琴弹奏中读谱的问题,到底我们该按照怎样的一种标准去弹,诸如指法,连线,甚至有的连一些音符都有差别的情况下,怎么办?哪怕是我们现在能买到最好的版本――德国亨乐版(G.Henle Edition),它出版的外文原版和人民音乐出版社引进的中文版也是有所差异的,更别说还有其他数个版本的谱子,像Wiener Urtext, Briekpotf&Hartel Edition等等,多种版本各有特点,所以就需要我们在认真研读了各种版本的谱子以后,找出它们各自的不同,综合考虑,找到最贴近作曲家原意,最适合自己的一种。

在这些部分的处理上,右手部分渐强时不要突强,均匀地指根逐渐加力而达到渐强的效果,也就是保持支点很小的状态下逐渐加指力;而在遇到八分音符时候,用连续的断奏(注意区别非连奏)弹奏。其实我们说的还是最基本的手指的发力,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这个道理。

音色的控制,声音要集中,透亮,像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弹奏35-47小节时,要注意气息的连贯,3个模进组成的乐句是一个整体,每个模进之间的连接尤其要把握好,气息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很少有同学能弹出让人满意的音色,这是因为耳朵(听觉)在整个弹奏过程中没有起到该起的作用。我们学琴最重要的其实不是手,是要脑袋会想,耳朵能听,在听到音色不对的情况下,要能很快地调整过来,这是一项很重要能力,也是对学生听觉,思考,反应等综合素质的一种考验。

结语

听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时,不禁赞叹其赋格的魅力,同样的节拍格式就像模具,放入不同颜色的材料就能得出一系列和谐的作品,怪不得霍夫斯坦特会把它和人工智能联系在一起。就像是一个流水作业的机器,能自动生成产成品。没有音乐知识理解不出确切的内涵,但是无论如何都听不厌倦,赞叹为什么巴赫能写出这么精致的作品的同时会想到其中一定会有长期积累的音律格式,就如学习数学,有前人总结的公式定理才有后人在此基础上的推陈出新。不同的节拍和音调,被人赋予一定的感彩。人听懂音乐无非是根据这种独特的象征意义来解读,然后加上了自己的理解,真正用心去体验音乐不是仅仅聆听就能完成,演奏才是最好的方法,节拍的连贯性需要一气呵成的弹奏,弹奏的速度,连续弹奏的长短还有弹奏者的力度,再加上对音乐的理解相结合将会引发出情绪碰撞的火花,连我们长跑后加上对坚持的理解有时都能使自己感动,何况是具有难度的需要灵活的指法和双手各不相同节奏弹奏的技术加上情感,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钢琴家们在弹奏时会激动得落泪。

巴赫的平均律作品博大精深,这么一点点篇幅是怎么也讲不完的,仅仅只是冰山一角,我们需要研究的东西还有很多,诸如巴赫写作的背景,创作灵感的来源,以及作品的历次修改等等,我们与巴赫不是生在同一个时代,因此还原那个时代的风采显得言过其实,我们只能无限的接近,无限的还原那个时代的精神和巴赫作品所蕴含的意境。这里讲的仅仅只是个人的一些见解,篇幅有限,也许会有些意见与他人相悖,希望能给各位有些许帮助。

上一篇:浅析幸福建筑设计 下一篇:现代设计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