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相生,师生互动

时间:2022-10-06 04:13:55

情境相生,师生互动

化学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具有一致性,要让教学过程实现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使得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充分协调,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实现这一良好的教学“愿景”,我认为必须重视创造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而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师生互动是创造这一空间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良策。

一、凭借情境教学,凝聚学生的注意状态。

1.巧设导语。好的乃至别出心裁的导语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愉快地融入课堂学习。我参考众多名师的做法,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总结出了问题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实物导入法、音乐导入法、图画导入法、题目导入法、复习导入法等教学方法。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以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的注意指向,激发学生的兴趣,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教师抓好课的开头,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

2.巧用媒体。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在于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实践证明,在情境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辅助教学创设情境,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使互动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石灰石的利用》时,我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桂林石林中五颜六色的石柱、石笋、钟乳石投影片,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然后说一句:“是哪位能工巧匠给我们雕砌成如此多姿多彩的世界呢?它就是碳酸钙。”

讲授《生石灰的烧制》时,我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是我国劳动人民用血汗修建的皇家园林,其中收藏了许多精美的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修建圆明园时使用了大量的汉白玉石材。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侵略者在园内大肆抢掠、破坏,到处放火。熊熊大火烧毁了所有的亭台楼阁。一些用汉白玉修建的宏伟建筑经大火焚烧,酥裂开来,变成了碎块。然后向学生提问:“那么坚硬的汉白玉石材为什么经大火焚烧就碎了?”

二、优化实验情境,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化学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有趣和有用是化学的一大特性,需要观察和实验也是化学与语文、数学、外语等最显著的区别,物质的很多化学性质是通过实验得出的,离开了化学实验,可以说学化学就寸步难行。实验不仅是一种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直观工具,而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培养科学态度的有效途径。

化学教学中我大胆地把演示实验向学生开放,在这基础上,把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把书本的实验改为学生自学。然后出示一些实验仪器:集气瓶、双孔橡皮塞(上有导管、燃烧匙)、烧杯、弹簧夹、酒精灯(火柴)等;药品:磷、硫、木炭、水等,设计测定氧气含量的方案。学生讨论积极,但不敢一试。这时我的鼓励和点拨双管齐下,有学生上场了。实验的主法不同,倒流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也有所不同,有的正好1/5,有的超过,有的不足。不管哪种情况,我都让学生继续探究下去,找测不准的原因。然后更深入地探究:用木炭或硫代替磷行吗?为什么?这时举手要求实验的学生争先恐后。在教学“二氧化碳”一节时,我让学生自备一瓶汽水(雪碧、可乐均可),其他的实验仪器有:酒精灯、火柴、小木条、两支小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集气瓶(毛玻璃片)、放有两支高低不一蜡烛的小烧杯,药品有:澄清石灰水、石蕊试液。布置时,学生很惊奇:“上化学课要带汽水?”上课一开始,出示的课标题“探究汽水中气体的性质”就让学生情绪高涨。有的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手了。这时我及时地强调探究计划:“你准备探究哪些性质?”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究。学生自由发言,补充,归纳出副标题:该气体的物理性质:(1)颜色、状态、气味;(2)密度;(3)溶解性。化学性质:(1)可燃性或助燃性;(2)能否与石灰水反应?(3)能否使石蕊试液变色?开始实验,学生打开瓶盖,静止着观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有气体产生,气泡冒出,发出嘶嘶响声,泡沫溢出瓶口,等等。“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然后,让学生喝掉一些,用已有的仪器设计收集一瓶气体(可适当摇动瓶子)。有的学生用向上排气法,有的用向下排气法,有的拿着集气瓶不知所措(个别提醒一下)。1分钟后,把收集的气体倒入燃有高低不一蜡烛的烧杯中。通过实验现象,学生讨论加争论后得出结论: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最后,用适宜的方法收集两试管气体,并试验气体的其他性质,推断出气体的名称。结论一出来,有的学生就嚷道:“二氧化碳也可以吃呀?”这时,我简单介绍汽水中二氧化碳的作用,同时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的基本道理。

三、精心设计提问,创设问题探究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把少年‘栓’在你的思路上,引着他们通过一个个阶梯走向认识,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循循善诱,在课堂上善于、巧于提问,启发阅读,引导深思,会使学生在诱导中主动学到知识,开启智慧,增长才干。教师要为学生设计达到基本要求的辅助问题,提供思考“梯度”,为思维活跃的学生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打破原有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凝聚认知注意力去另辟蹊径。

在学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我问:“氧气的获得有哪几种方法?”学生回答自然界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获得氧气,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双氧水和二氧化锰获得氧气。再让学生回忆:“在前面的学习中有哪些变化可以产生二氧化碳?”学生讨论回答:干冰升华、碳酸分解、碳酸氢铵分解、铜氯的分解、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从氧气的实验室制取的原理中能否得到启发,以上的变化能否作为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备的反应原理呢?实验室制备气体的药品该怎样选择?制取的装置该怎样选择?”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明确了本节的学习目的、任务和重点,而且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产生积极寻找问题答案的强烈愿望。

创设问题情境这一方法在启发式教学中被广泛采用,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地“拿来”,这对新课程的实施是大有用处的。实践证明,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巧设问题情境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兴趣,调动起他们的思维的积极性,真正地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设置巧妙的问题能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强化,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就会保持一种持久的愉悦的心境,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一箭双雕,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提高物理学习兴趣之我见 下一篇:化学课堂也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