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上如何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时间:2022-10-02 12:52:50

数学课上如何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的课堂模式正在转变,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快乐,让数学课堂动起来。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听其他老师的授课,浅谈一些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1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对学科的积极态度往往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热情关怀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倾注的热情与关怀,是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养成学习的自觉性,获得坚持学习、热爱学习的动力。正如一位学生说,“我感觉到了老师对我的真正关心,这就使我自己真正想学习。”

2利用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作为数学教师笔者认为,我们要精心设计针对性强,富有思考性、现实性、趣味性的数学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帮助他们真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此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奇妙有趣的数学题,或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小故事、小游戏,或者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数学悖论、逻辑趣题等导入新课,努力使学生在欢乐、愉快、乐学的气氛中学习,这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可让学生在长度不等的若干根小棍中任意取出三根,看能否组成三角形。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会发现,任取三根木棍,有时能组成三角形,有时却不能,揭示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个新课题自然而出。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3设计让学生操作的过程,让学生动起来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操作、归纳、猜测、交流等。人们常说:“操作是思维的体操。”通过亲历操作,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思维。例如,在八年级《数怎么又不够用了?》老师就根据教材设计了这样的做一做过程:有两个边长为一的小正方形,剪一剪,拼一拼,设法得到一个大的正方形。试一试有几种拼法?在此让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交流,再通过电脑演示可能的拼法,让学生切身体验这样的正方形是可以拼出来的,确实存在。然后再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a满足什么条件?(2)a可能是整数吗?说说你的理由。(3)a可能是以2为分母的分数吗?可能是以3为分母的分数吗?说说你的理由。(4)a可能是分数吗?说说你的理由,并与同伴交流。通过这样的动手活动引入新课,把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然后紧接着提出本节课的主要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体会到现时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不是有理数的数。像这样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让每一位学生“动”起来,自主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获取探索经验,长此以往为将来在现实情境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打下坚实基础。

4由被动听讲到自己讲,让学生动起来。

讨论法是一种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法,在讨论中每个学生都有自由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而且要提供事实和论据,有效的说服他人。因此,学生在活动中处于主动的地位,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在讨论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调节者和参与者,与讲授法相比,教师在讨论中应扮演一个相对次要的角色,教师不再以权威的身份提供信息,不要对学生的回答作权威的正误判断,也不一定非的将讨论引向一个预先确定的结论。在讨论中,教师经常要做的事情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参加讨论,将学生的发言要点记录在黑板上(但不评议),要求学生进一步论证或澄清自己的观点,指出学生发言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总结已经取得的进步,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做一个小结,对讨论中的疑难问题,教师要阐明自己的看法,要总结讨论中的优缺点,对于某些有争议的问题,学生一时想不通,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不强求学生接受。教师总是怕课堂中出现的一些引起争论的话题会影响教学进程,于是草草而过。殊不知这样扼制了许多学生的思维,错过了许多精彩的智慧火花。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留意学生提出的有价值话题,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教学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不受约束地去探究、去思考,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注入生机。

5巧设练习,激活学生的思维

练习既可以巩固新知,又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所以在设计和组织练习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做到突出重点,练在关键处,教师可以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如一题多解、变式练习等等。教师要利用题目的开放性,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使整个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总之,在数学课教学过程中,只要能让学生主动的参与、积极的思考,使脑、眼、口、手,真正的“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彰显生命的活力,数学课堂才能更加灵动,我们都不妨去尝试,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学生就会在“动”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提高各种能力。

上一篇: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下一篇:数学课堂上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