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

时间:2022-09-30 06:22:22

1蒿芩清胆汤证

基本药物:青蒿10g,炒黄芩、陈皮、赤茯苓、炒枳壳各6g,姜竹茹、碧玉散、姜半夏各9g。功效:清胆利湿,和胃化痰。适应证:夏季感冒发热,体温39℃以上,寒轻热重,或高热不退,朝轻暮重,口苦胸闷,吐酸苦水或吐黄涎,咳嗽不多,血常规化验白细胞总数不高,中性粒细胞计数偏低者。加味:发热伴鼻闭咳嗽者,加荆芥、薄荷、炒牛蒡、前胡、桔梗;发热伴尿短赤者,加芦根、通草、淡竹叶;热甚者,加银花、连翘、焦山栀、生石膏;大便秘结者,加瓜蒌仁、玄明粉或大黄;纳呆苔厚者,加藿香、佩兰、神曲、麦芽;发热伴头痛、畏寒无汗者,加香薷、川朴、扁豆;小儿夜寐啼者,加蝉衣、钩藤。

2验案举例

孔某,男,6岁。2012年7月16日就诊。患儿3天前因受寒后发热,伴咽痛,体温晨低暮高,经外院抗生素输液治疗3天,高热仍不退,昨呕吐2次,为胃内容物。刻下:发热,口渴面赤,恶寒无汗,息粗,口气臭秽,小溲黄,大便2日未行。查体:体温39.5℃,呼吸27次/分,心率108次/分,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可见脓点。舌红、苔白腻,脉浮而数。血常规示白细胞13.5×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为81%。西医诊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中医诊断:乳蛾。此乃暑湿袭表,入里郁而化热。治宜祛暑解表,清热化湿,方选新加香薷饮加减:香薷、川朴、柴胡、薄荷(后下)各5g,扁豆、银花各6g,连翘、黄芩、焦山栀各9g,淡竹叶3g,芦根、三叶青各10g。服药3剂,热退,偶咳,便通,小溲正常,舌红苔转薄,脉细略数,此乃余热未尽,阴液已伤。改沙参麦冬汤加浙贝、忍冬藤、山楂、炒谷芽。3剂。善后收功。

3结语

林师指出,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辨证用药及调护方面要密切结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方能获得佳效。笔者总结有以下几点:①辨证要准确。外感发热病势多急,需积极把握治疗时机,辨证准确、方药对证是取得疗效的前提,正如《温病条辨•解儿难•暑痉》中说“小儿肤薄神怯,经络脏腑嫩小,不耐三气发泄。邪之来也,势如奔马,其传变也,急如掣电”。②注意邪有去路。林师常用山栀清泄肺热,芦根、通草清热利尿,使邪热从小便而出。③顾护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小儿的生长发育,全靠脾胃化生精微之气以充养,林师指出,不论病中和病后,要时时顾及脾胃之气。④末期佐以养阴。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热病更易伤阴,故外感病末期佐以养阴。林师常用用知母、玄参等。⑤及时中病即止。小儿由于脏腑娇嫩,脾常不足,若饮食不慎,易引起食积内热,内热又易外感,故小儿发热多为内热外感夹杂,在临床治疗中,解表的同时应注重清里热,但务必做到中病即止,切不可太过,以免伤胃耗津。

作者:邱根祥 刘根芳 单位:浙江省衢州市中医医院

上一篇:矿山测量中绘图技术的可行性 下一篇:小议零件测绘教育认识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