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学生评价体系改革初探

时间:2022-09-15 08:32:05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评价体系改革初探

【摘要】学生评价是课程评价的核心,是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中建立新型教育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任务和基本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对学生的评价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关键词】新课改;学生评价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7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改革的倡导者在重视结果的同时,认为学习过程同样重要。评价学生应有更全面的评价体系。作为一线的基层管理者,笔者对新课改背景下的评价体系提出自己粗浅意见,以期能抛砖引玉。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评价改革的提出

一、概念界定

1、学生评价,即按照一定课程目标对学生个体学习的进展和变化进行价值判断,并把判断结果反馈于教育实践以改进教学。包括对学生智能、态度、个性、能力倾向以及兴趣、爱好的评价。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领域中最基本的一个领域,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具体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此次课程改革还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到了中心位置,课程内容开始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课程的编制强调以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以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内容为基础。

二、学生评价的功能和意义

通过对学生实施评价,有助于把握学生学习起点,正确地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有助于评定学生学习的结果,做出恰当的教学决策;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的得失,改进教学方法;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帮助学生找出存在的困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目前的状况和水平,把评价的结果作为学习、发展的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学生评价的关系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它不仅制约着课程的设置,规定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以及学习活动的方式,而且是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和课程评价的主要准则。因此,学生评价与课程目标之间是密不可分的。首先,课程目标对学生评价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其次,学生评价对课程目标可以起纠偏、补充、完善的能动作用。通过对学生的评价,用评价实践的结果来检验课程目标,可以进一步使课程目标更科学、更符合实际。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评价改革的实施

一、实施评价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

综合素质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导向功能,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进步,使评价过程成为发现和发展学生潜能、了解学生发展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和建立自信的教育过程。

(二)科学性原则

综合素质评价要以事实为依据,建立合理、公正、透明、便于操作的工作程序,采取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使评价过程可信、评价结果可用。

(三)全面性原则

综合素质评价要对学生发展情况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做到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二、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

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有关规定,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基础性发展目标。

三、评价方式及结果呈现

(一)评价方式

综合素质评价应以学生自评和互评为主,教师、家长参与。教师要全程指导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开展评价,促进学生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使评价过程民主、真实、和谐;家长要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公正客观评价自己的孩子。

学生成长记录是对普通高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依据。学校要引导学生以事实为基础做好成长记录,如实反映学生在基础性发展目标上的各方面表现。要特别鼓励学生收集和保存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和个性特色的重要实证性材料,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学生成长记录应主要由学生自己收集和整理,引导学生在收集成长记录材料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二)评价结果呈现

1、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能力方面的评定

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能力方面的评定采用“合格”(记为H)、“尚需努力”(记为S)形式呈现。学生行为表现符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基本要求,无严重违反校规校纪行为,具备一定的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应评为“合格”。有严重违反《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基本要求,经教育仍不改正的,可评为“尚需努力”。

2、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的评定

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的评定采用“优秀”(记为A)、“良好”(记为B)、“合格”(记为C)、“不合格”(记为D)四个等级呈现。凡符合相应标准、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可评为“优秀”等级;凡符合相应标准、表现较为突出的,可评为“良好”等级;凡基本符合相应标准,可评为“合格”等级;凡不符合相应标准,应评为“不合格”等级。

综合素质评价等级评为“优秀”的,应有充分的实证材料。评为“尚需努力”或“不合格”的需注明原因,应有相关证明材料。

四、评价工作程序

综合素质评价分为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每学期结束时,学校要组织对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阶段性评价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的方式进行,同时教师和家长以“寄语”形式对学生提出希望和要求。阶段性评价不对基础性发展目标进行等级评定。

学生毕业时,学校要在阶段性评价的基础上对每个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按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班级评价、学校审定的步骤进行。

总之,学生评价广泛地存在于各种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不仅可以反映教育的实际状态,检查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评价教学质量和学习水平;还可以检验教育改革实验的成果,为教育决策提供反馈信息,并且还是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以及教师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之一。当前世界各国教育界都十分重视教育评价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守恒、查晓虎《教育学教程》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2]李铮、姚本先《心理学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王汉澜《教育测量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

[4]林崇德《学习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上一篇:物理课中的科学探究(新课程) 下一篇:铸就园丁高素质,培育花朵更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