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艺术的哲学解读要领

时间:2022-09-01 10:22:42

后现代艺术的哲学解读要领

摘要 后现代主义是起源于西方二战以后的一股文化艺术思潮,它与现代主义文化的高度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但它并没有像现代主义一样,为一个社会的发展都贴上现代性的标签,而是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世界上相当一部分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后现代艺术便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最主要的一种表达形式,一个当代最时髦的话题和投资热门。

关键词 后现代艺术;哲学解读;要领

中图分类号 B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203-01

一、语意上行

在解读当代艺术作品时,需要以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便是来自观众对于美术史学的理解。其具体的解读方式与后现代哲学的主流语言哲学中的一个方法论有着很大联系,即语义上行,就是将对于事物本质的研究转换为关于这个事物的语言表达方式的研究。它的出现导致了哲学研究的重要转向,即从认识论转向语言哲学。“罗素在评论苏格拉底方法时说:我们讨论“什么是正义”这样的问题,并不是因为我们对所讨论的事情缺少知识从而不能达到正确的结论,而是没有找到一种适当的逻辑来讨论我们已经知道的事情。所以,这里所要考察的是我们使用“正义”这个词以及某些相关词的方式,最后就能确定什么是正义。“我们所作的只不过是一桩语义学上的发现,而不是一桩伦理学上的发现。”后现代西方美学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内容即形式”,传统艺术在某种形式框架下,艺术家逐渐深入探讨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语言,将其深化,而后现代文艺在“塌平鸿沟”的后现代性的背景下,形式的翻新本身成为了其“内容探索”的工作,内容即形式,艺术家想要表达的内容就是艺术作品的形式之中,就在艺术家作品语言的字里行间,而不是在这些语言的背后或之外,将一个作品的意义深化或创新就是在于对一个作品的形式深化,而不是内容的变化,艺术不能改变社会的内容,却能改变社会的形式。这也就是“语义上行”如何在美学中发挥其方法论之处。

二、使用与提及

我们通常在后现代艺术品里看到运用大量通俗文化图象这样的现象,这样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古今混合,中西合璧的表达方式已经成为后现代艺术的主流,波谱运动成为了艺术界影响最为深远的运动,波谱文化的泛滥本身也是后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波谱文化和流行文化本身有什么区别?例如,在安迪沃霍尔的作品里出现了马利莲梦露的肖像,在某电视节目的广告里也能看到马利莲梦露的同一肖像,那么,这两个同样的肖像在不同的地方出现,解读方式有什么不同呢?首先,它们索引词不同,即她的肖像出现的背景不一样,所以它们的解读方式也不一样。这就是语言哲学里经常提到的一对概念:关于对“使用”和“提及”的区分。简单地讲,前一种表述是在针对一个符号所对应的实物,而后一种表述则是针对符号本身。从内容解读来看,商业广告里出现的马莉莲梦露的肖像是对她作为一个明星的知名度的一种肯定。是一种建构行为。而在安迪那里出现的马莉莲梦露肖像则是通过这一种流行符号对主流文化及商业符号的一种反讽,一种调侃,对于她的肖像这个符号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否定。因为马莉莲梦露已经是一个泛滥流行文化的代表,她的肖像只是作为一个符号被“提及”而已。

三、语法的错位

所谓“艺术语法的错位”是一种蓄意的行动,意义在于这种针对于传统语法的错位和冲突给作品带来新的含义。而这新的含义便是艺术家的创造。例如,徐冰的作品-《天书》,就是艺术家写了一系列书,书里的“文字”是他自己按照中国字偏旁加部首等造字规则构造的。这些书物所构成的“文字空间”包括徐冰本人在内是没有人可以读懂的。书中成千上万的“文字”看上去酷似真的汉字,其实却是徐冰用汉字的部件重新制造的“假汉字”。它们是由徐冰手工刻制四千多个活字版编排印刷而成。制作工序极为考究,然而在这些精美的“经典”里居然读不出任何内容!这本书的所有字都符合中国方块字的造字规则,所以从造字的角度来讲。它是符合“语法”的,但是,由于它本身并不是汉字,所以,它是不具有意义的。所以这就产生的“语法”的错位。而就是这错位本身造就了作品的意义。这本书没人能看懂,但是它字体的构造美丽得直指人心,这是对传统造字形式的服从,而对内容的颠覆。他只保留了汉字字型的美学规范,将文字还原到笔划本身,变成一种纯粹的“点线结构”,一种横、竖、撇、捺的自由组合。从而使文字语言转换为绘画语言。使音义符号转化为视觉符号。所以,一种“语法的错位”便成为后现代艺术一种重要的方法论。

关于哲学对于艺术的阐释有很多层面,第一,“语意上行”以形式开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思考,以形式见内容,以形式讨论内容。第二,“使用与提及”的用法,分清楚艺术家所运用的历史或者流行等原始材料出现在原文本里和艺术家作品里的不同作用方式。第三。“语法的错位”对于作品的深度分析需要揣摩艺术家的“语法”,并且把他的“语法”与我们生活经验中的常规“语法”进行比较,发现从中的错位,而这种语法错位的过程,便是艺术创造过程中最重要的过程,也是艺术家表达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1]陈嘉映.语言转向之后[J].江苏社会科学,2009,05:26-33

作者简介:

康世伟(1982-)男,四川成都人,硕士,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助教。

上一篇: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下一篇:Within touching dist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