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优秀传统文化教学

时间:2022-08-23 11:27:13

探究优秀传统文化教学

一、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一)适度原则

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他认为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高的境界了,要求人在处理事务时,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他的这种中庸思想成为后人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要遵循适度原则,既要把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度”,也要注意讲授时间的“度”。教学中要充分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施的依附性,防止牵强附会、“喧宾夺主”和消磨时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绝非游离于管理学科之外,而是由学科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决定的,因此,专业教师应认真研究,把握学科特点,不可将管理类课程变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那样将失去专业课的教学本质。[3]例如在讲授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时,值得讲授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非常多,可以说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但要注意不能急功近利,在专业课中不分场合过多地介绍传统文化的内容,过分渲染传统文化与管理学之间的联系并夸大传统文化的作用。如果在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花大量的时间,主次不分,就会事倍功半,因此,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不能刻意强调某节课、某个内容,更不能在整个专业课课程教学中过分实施,应把优秀传统文化中明显体现管理思想的精髓分析给学生听,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管理思想的意义,力求达到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引导和启发的原则

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教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善于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学会辨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传承和发展积极、进步的传统文化,摒弃落后、保守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发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管理思想之间的联系,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感受、理解管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掌握获取管理知识的科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富于想象、勇于创新和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教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按照“发现与思考———分析与探讨———总结与实践———验证与巩固”的程序教学,启发学生去发现、观察、思考、分析、探索,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与经验积累,理解和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灵活变通的思维能力、举一反三的推理能力、善于剖析的研究能力,使学生不仅掌握管理知识,还能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因此,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自主总结其中的管理思想,达到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学习管理知识一箭双雕的效果。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通过耐心地讲解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管理思想,再用专业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来加强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管理类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只有把管理类课程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才能更好地让学生领会其中的管理思想。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学习、实践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在实践中自觉主动地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管理思想的作用,乐于用丰富的管理思想指导实践。通过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或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调查访问,或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践、顶岗实习,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管理的必要性,加强对管理知识的透彻理解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巩固学生的管理知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二、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一)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选择实施中国优秀

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可以选择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很多,管理学中“管理思想的发展”、“管理伦理”、“管理的基本原理”、“管理的基本方法”等很多内容中都可以根据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相应地进行传统管理思想、优良道德传统、传统哲学思维的教育,然而如何有效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即如何更好地选择实施的切入点,便于学生对管理类课程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更好的效果,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合理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非常重要,但前提是应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有一定了解,否则生搬硬套只会适得其反,既没法给学生讲清楚管理学的知识,也达不到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管理学教师,应充分挖掘专业教材中蕴含的管理思想、方法、精神,并随时在教学中体现出来,还应根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整理出管理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通之处,选择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以便在教学前做好充分准备,在教学中把握住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时机。如在《管理学》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中可以选择切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就非常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和法家等经典如《论语》、《管子》里面就记载并体现了很多管理知识,孔子主张“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这种节用的思想不仅体现了管理学中的“成本意识”,也体现了“重人”即讲究用人之道的人本管理思想。又如,在第十六章“领导与领导者”中介绍了权变理论,权变理论认为领导工作很易受到领导者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影响,即领导与领导者都是某种既定环境的产物,每个组织的内在要素和外在环境条件都各不相同,因而在管理活动中不存在适用于任何情景的原则和方法,在管理实践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发展变化权宜应变。这种权变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思想相对应,因此在权变理论的教学中切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必要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营造快乐学习的课堂氛围,这不仅有利于进行针对性的专业学习,提高学习效果,还有利于学生长期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教师可以根据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把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管理思想做好分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用的教学方法,如在“计划”这一章中,教师可以用回答法①,首先向学生提问,要求学生翻译《礼记•中庸》中“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的意思,让学生思考“豫”的内涵和重要性。通过引导学生对这句话的思考和理解,让学生们回答从中感悟的道理: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如果事先做好调查、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则容易取得成功;反之,在处理问题时如果不研究问题发生的原因,也不对问题的解决方法作出有效的设想而盲目主观地去做,则问题经常难以解决。“豫”与“计划”在内涵上是相通的,通过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计划的重要性,即计划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前提,计划为组织的每个部门、环节和个人在该时期的工作提供了具体的依据。通过提问来启发和引导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计划在管理中的地位。又如在“组织”这一章中,教师可以用讲授法②先向学生介绍中国悠久的家长制度史:中国早在5000年前就有了人类社会最古老、森严而稳定的组织———部落与王国,后来历代王朝在以家长制为组织形式的管理中形成了以组织层级、部门划分、职位设置、成员资格为主要特征的金字塔形的权利结构,在这种强调纪律,统一命令,高度集权,分工明确,绝对服从的官僚制组织下创造了一个个举世闻名的古代建筑工程,尽管经历了多次外族入侵和改朝换代,仍能对辽阔的疆土和众多的人口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让学生在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制度史的同时,也可从中明白组织的特征、组织的形式、组织的设计、组织的功能、人员配备等基本知识。教师还可以采用读书指导法③,提前给学生布置读书任务,让学生将《荀子•天论》中的天人观念与唐代思想家刘禹锡的天人观念进行比照阅读,从而使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刘禹锡的天人观:刘禹锡从不受传统天人合一与天道自然、天人相分思想的束缚,能够从天与人的相互区别和联系两方面说明天人关系,并提出了“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理论观点,认为天(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具有各自的规律,有时人胜天,有时天胜人,天人能够相互作用。刘禹锡的这种观点比较全面地探讨了人与自然、社会状况与自然法则的相互关系,认为人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中处于主导地位,人能够根据自然法则办事。刘禹锡“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容易让学生明白管理不会有一种“普适”的领导方式,而必须随机应变,因地制宜地处理管理问题,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一切管理活动要考虑环境的影响,人们也可以通过管理活动应对环境的改变。成功的管理关键在于对组织内外状况的充分了解和有效的应变策略。这样,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阅读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对权变理论的学习和掌握。总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灵活机动,或示范赏析,精微独到;或点面结合,别开洞天;或启发诱导,互动有致。从而激起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与向往。

作者:钟红艳 单位:百色学院

上一篇:国内传统文化改革的动力论述 下一篇: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