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现状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2-07-02 02:51:53

地方院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是我国近年来实行的新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方式。但是,本科生导师制总的来说还是处于探索之中,制度的建设和实践探索还有些滞后。本文对地方院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

【关键词】地方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现状;对策

本科生导师制是我国近年来实行的新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方式。在传统的大学管理模式下,教务处对学生实行学年学籍管理,学生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专业教师授课按照同样的要求和规格、同样的质量标准培养人才,教授学生。学生工作和生活交与辅导员、班主任管理。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相对独立,互不相交。如何在高等教育管理中找到“教”与“管”的结合点,逐渐在专业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个资源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机制,促进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就是通过导师制这种新模式改变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培养人才模式,强调素质教育,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教育,有利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不仅取决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而且有赖于教师在对学生个性、特点充分了解基础上的有针对性的课外指导。同时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与能力,提升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本科生导师制在这二年实行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商务学院于2009年开始试行本科生导师制试点班,2010年学院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从第一年实施情况来看,导师制对本科生的培养确实能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能为学生发挥个体潜能提供舞台、促进了教学相长、有利于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但是,本科生导师制总的来说还是处于探索之中,制度的建设和实践探索还有些滞后,本科生导师制在这二年实行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本科生导师工作职责不明确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目的性就是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导师的职责主要是对学生在专业学习时进行指导,因材施教,抓住学生的个体特征,帮助学生积极适应学习环境,认识自己,因人而异的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对本科生导师制认识的不足,不能科学地制定出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和监控方案,从而造成教师对本科生导师制存在不重视的现象;此外,部分教师不能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混淆导师,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在管理学生上的责任、把教书和育人人为地割裂开来。

2.本科生导师资源不足,工作量增加

商务学院在2009级新生入校时开始选择性的挑选三个班级开始试点本科生导师制,由专业教师担任学生导师。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2009年时导师和学生的比例为1:8,师生比例比较合理,个性化和差异化指导能得已开展。2010年新生班全部实行导师制,还是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09级学生加上10级学生,此时的师生比例为1:19,从实施的情况看,个性化指导明显不如第一年。同时,2011和2012新生相继入校,按此发展,一个导师四年最多时可能有带大约四十名学生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再要求导师时常“一对一”和个性化辅导似乎不太现实,导师对学生的针对性指导也越来越少,“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等教学指导思想更是无从谈起,而这与实施导师制的初衷不符。同时具备本科生导师的教师一般都要求中级以上职称,他们也都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的骨干,担任本科生导师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会对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产生影响,导致现有导师队伍的不稳定,许多人不愿继续担任导师工作或敷衍了事。

3.学生认识本科生导师制存在偏差

商务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其目的就是为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明确的、相对稳定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以生为本”的教书育人的新平台,树立“爱岗、爱生,导学、导行”的优良教风与“敬师,敬业,求学、求成”的优良学风,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对新生入学、学生选课、专业方向选择、个人学习计划、学年社会调查、职业生涯设计等专业性问题进行指导,更加关注本科生个性化的成才环境。但由于学生水平层次不齐,和导师交流问题五花八门。有的学生向教师询问学习方法,学习用书的选择;有的同学把导师当成各科课堂作业的解题师;有的同学把导师理解为辅导员,生活琐事全都依赖;更有甚者,有些学生自由散漫,利用各种理由迟迟不与导师进行联系和交流,甚至连导师电话都不接。

4.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内容不易于评价

由于本科生导师指导工作大部分在课外教学时段进行,因此教学地点的灵活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教学效果的可控性都难以进行管理。虽然在制定考核方案中有关于考核办法的规定和说明,但很多考核内容都难以量化。同时,由于专业的限定性和特殊性,导师对学生的专业辅导效果也不是立竿见影的。例如商务学院的电子商务专业,由于专业的特性,部级和省部的各类比赛相对较多,而且比赛性质层次较高,比赛时间相对固定,导师指导内容更加有目的性,指导时间上也有阶段性,同时指导效果可以通过获得的各种奖项展现出来。相对工科类专业而言,经管类专业比赛相对较少,另外比赛承办方主要以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为主,即便获奖,获奖成色也相对较低。因此对导师工作的评价只能采取柔性的方法进行。工作评价既要突出指导效果,又能体现工作过程,坚持工作过程和工作效果并重的原则。

二、商务学院本科生导师制改为二年为一阶段的年级导师制的具体实施内容

基于上述原因,商务学院本科生导师制拟研究实施由四年全程导师制改为二年为一阶段的年级导师制;由高年级学生全员导师制转向高年级重点学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由专业教师单独承担,工作职责只是负责学习指导。同时指导方法改为低年级大班导师制集中指导,高年级实行分类指导,同时制定相应的评价内容和措施。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1.本科生前二年(低年级)集中指导

低年级导师制是指由系专业基础课教师负责,只针对大一和大二的学生采取的导师制。导师的工作职责主要是向学生介绍专业领域,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学生学习方法、专业知识等方面的问题。在我院大类招生的背景下,从预选到正式填志愿的半年多时间里,各专业的老师也都在想方设法吸引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有的老师私下给学生做工作,有的专业组织一些讲座,一些原来除了上课,很少和学生接触的教授也开始主动和学生接触。原因很简单,如果学生都不选他的专业,他就没有课上,甚至专业有被取消的可能。采取集中指导可使学生改变高中学习方式,迅速适大学生活,同时可促进学校范围内良性的专业竞争。

2.实施高年级重点学生导师制

目前从北京地区来说,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大众化教育,但大众化教育这并不能否定高等教育里的精英教育。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教育引领全国,可以说是国家范围内的精英教育。地方院校也应该在本校范围内进行精英教育,通过运用和整合院校最好的资源和优秀的导师,对挑选出来的学生进行精心指导。在针对这类学生指导时,导师在夯实学生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专业和研究方面的细节化指导,注重专业培养。根据我院这几年的导师制实施经验,在不影响指导质量的基础上,兼顾教育公平原则,通过学生自愿,教师选拔等方式挑选学生,同时学生与导师的比例应控制在1:6到1:8之间。导师在每学期中,每月与学生见面至少一次,教师与学生之间实行的是一对一、面对面的个别辅导,教师与每一个学生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同时导师可通过申报课题,指导学生参加竞赛,社会实践的等各种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3.明确本科生导师职责

为避免导师,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在管理和指导学生时容易产生的误区,商务学院拟通过文件制度形式来区分各种管理人员在管理学生时的职责,并明确规定导师以指导学习为主。同时通过入学教育,班主任会等各种形式向学生宣讲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目的和导师的职责,使学生清晰的了解本科导师制具体内容。

上一篇:我国内幕交易发现与监督机制研究 下一篇:数学教学要加强学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