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地方高校学生工作的难点及对策

时间:2022-06-09 08:49:29

刍议地方高校学生工作的难点及对策

摘 要:针对目前地方高校学生工作的现状,笔者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分析,就高校学生工作的难点,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应对之策,对于加强和改善地方高校学生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地方高校 学生工作 难点 对策

目前,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社会的急剧变化,转型期的各种观念和思潮的影响,高校学生工作也面临着一些难点,在地方高校尤其突出,严重制约着高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尽管党中央、国务院已经下发了一系列有关加强高校学生工作的文件和规章,从目前实施的效果来看,在部分地方高校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改进和完善。

一、目前地方高校学生工作的难点

1.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化与形式化

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这也是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现阶段,地方高校的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在对待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时,往往流于形式,手段单一、内容单薄,与现阶段学生思想的复杂化、信仰的模糊化、观念的多元化等远远不相适应,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和效果。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地方高校教师和辅导员等承担的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忽视了加强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部分教师持“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的事,我们不应该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可无,虚无缥缈,与我无关”等错误观念,即便是对待思想有问题而犯了错误的学生也只是三言两语,狠狠批评一顿等,根本就没有深入剖析问题的实质与根源。

2.规章制度的表层化与矛盾化

一般来说,具有健全、规范、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对于地方高校学生工作的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地方高校学生工作涉及具体的许多事务,纷繁复杂,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管理制度。譬如:大学生日常管理制度、各类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等这些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高校学生工作的管理。但笔者发现,在部分地方高校,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不健全和规范,有的虽有制度,但并未真正按章办事和严格执行相关的条条框框,导致规章制度的表层化、泛化或空化。同时,一方面学校虽然制订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但另一方面,学校出于对学生同情和人文关怀的考虑,有时候往往执行不到位或难于执行。譬如: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在参加全国英语四级考试时作弊被抓,学校按照《学生考试违纪管理办法》,本应该给予学生开除学籍处分,但同时又有顾虑和多方面的压力,最终陷入两难困境,这就造成了制度的表层化与执行的矛盾化的尴尬局面。

3.学生工作理念的重复化与空谈化

在现阶段,几乎每个高校都在谈学生工作的理念,即中央提出的“以生为本”或“以人为本”,笔者认为:所谓的“以生为本”实际上应该是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工作要求,要重视学生的成长与全面发展、个性化、学生的主体性等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功能,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许多地方高校高举这一理论的大旗,过分宣扬和呐喊,实际上并没有把它贯彻并且落实好,这难免造成学生工作理念的重复化与空谈化。

4.学生管理模式的雷同化与呆板化

在目前许多地方高校,大多遵循着单一的学生管理模式,即教育管理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等安排任务,发号施令,或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学生干部或学生按部就班地去执行。学生管理模式缺乏生动、活泼、有效的方法与机制。单一的管理模式难免陷入雷同化与呆板化的局面,不利于学生工作效率的提高与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也严重制约了学生良好行为、品格及习惯的养成。

5.辅导员队伍的差异化与兼职化

教育部教社政[2005]2号文件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引者和引路人。总体上看,辅导员、班主任队伍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高等学校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配置足够数量的辅导员和班主任。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但是目前许多地方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譬如:部分地方高校的辅导员大多年龄结构偏大,年轻人较少,且学历结构差异大,队伍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地方高校的辅导员仍然以兼职为主,专职人员少,且专业不对口等,严重制约了辅导员工作的开展。

二、针对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难点采取的对策

针对以上当前地方高校学生工作的难点,笔者就如何克服或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促进学生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效率化、质量化、全面化、深入化等而展开了几点思考:

1.大力加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增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感染力和吸引力,努力开创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它涵盖了对大学生思想、品德、观念、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教育要求,这就决定了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的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社会的转型,外界各种因素的诱导,地理位置的限制,大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及其认识和行为,凸显出当代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的多元化、复杂性与开放性。针对这种现状,地方高校要大力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切实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深入学生中去,面对面,开展谈心活动,细致调研,认真思考。要善于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形势与政策课、课外人文素质讲座、现代传播媒介(电影、网络、校园广播、校报、校园内杂志)、班会、团会、文体活动等载体、创新形式,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避免传统以说教为主、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工作方式,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化、灵活性、趣味性、针对性、时效性,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在实处,取得显著效果,努力开创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章办事,量化管理,强化考核,切实保证制度的可行性、延续性、权威性、规范性

目前地方高校学生工作千头万绪,涉及学生管理和学生利益的方方面面,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手段。笔者发现在部分地方高校,学生工作的管理有条不紊,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该校各项规章制度比较健全和完善,各项指标清楚,量化突出,层次分明,对学生管理有约束性和说服力,同时也增加了工作的可操作性与透明性,公开性,公正性、延续性和权威性。这有利于维护学生的各种合法权益和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制度与措施的缺失、不规范和不合理会给大学生管理带来系列的麻烦与不便。譬如:学生严重违纪了,就应该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进行教育与批评,甚至处分,绝不能视而不见,姑息迁就、袒护和包庇学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工作的正常开展与管理。

3.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学生工作的理念,避免空谈,重在落实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挑战。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法制化的具体体现,要改变过去单一的把学生工作看成是“管理学生”的认识误区,要变单纯的管理为教育、管理、服务和培训等四位一体的模式。只有理念符合实际,才能更好地指导具体的工作。“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需求,注意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发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促其全面发展。因此,只有充分理解和认识了这一理念的先进性,才能做好新时期地方高校的学生工作,避免空谈,也只有在这样一种正确的理念指导下,重在落实,才能促进学生工作上水平、上层次、上台阶。

4.加大改革力度,不断创新,完善和丰富地方高校学生工作的管理模式,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和成才

笔者认为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的不合理性就在于它所主张的以服从、整齐划一为特征的管理价值取向与教育的本质相矛盾。目前,地方高校仍需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不断创新、完善和丰富地方高校学生工作的管理模式,要改过去的纯管理为现在的教育、服务、管理和培训等四位一体的新型管理模式。教育、服务、管理、培训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四大职能。教育是学生工作围绕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服务学生成长和成才是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方式,管理有序是开展教育和服务的基础与保障,培训学生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党员等是更加有效开展学生工作的前提。“教育为本,服务为核,管理为基,培训为先”是对教育、服务、管理、培训的准确定位和合理排序,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全面发展,遵循规律,以法治校”的学生工作理念,要在学生工作的实践中逐步健全这一模式。

5.不断加强地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出台政策,强化管理,努力建设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作风正派,甘于奉献的高素质学生政工干部队伍,使之朝专家化、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目前,地方高校的辅导员队伍还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前面已经涉及),新时期的高校学生工作对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建设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纪律严明,作风正派,甘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高素质学生政工干部队伍,并且出台相应的政策,强化管理,在辅导员晋级、学习、培训、进修、深造等方面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建立学习、工作和研究相结合的高校学生政工干部队伍建设模式,使其朝专家化、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人民日报.2004.10~14.

[2]教育部教社政[2005]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人民日报.2005.7~23.

作者单位:湖北荆州长江大学体育学院

上一篇:《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教学设计 下一篇:关于制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