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在校大学生犯罪成因与对策浅析

时间:2022-09-23 02:27:30

地方院校在校大学生犯罪成因与对策浅析

摘 要 由于在校大学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使得在校大学生犯罪在社会变革时期的样态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为了预防和减少在校大学生犯罪,就要从新时期诱发在校大学生犯罪的原因着手,有的放矢,才能做到标本兼治,事半功倍。

关键词 社会转型 在校大学生犯罪 综合治理

一、引言及背景研究

国外关于在校大学生犯罪原因的理论是多种多样的,当代国际上关于犯罪原因的理论大致可以分为:生物学的犯罪原因理论,心理学的犯罪原因理论,社会学的的犯罪原因理论,政治学的犯罪原因理论,经济学的的犯罪原因理论等。1998年,时任中国在校大学生犯罪研究会会长的张黎群曾经将在校大学生犯罪研究的主要成绩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推动在校大学生犯罪学和犯罪学新兴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填补了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学术空白;2.培养和带出了一批学术队伍;3.促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维护国家和社会秩序的安定做出了贡献;4.推动立法和少年司法制度建设;5.为促进全社会关心在校大学生健康成长,预防在校大学生违法犯罪做出了贡献.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未成年人犯罪形势的改变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改革在深化,社会在发展,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所受到的教育有了明显的改观,导致其犯罪的原因和条件因素出现了许多变化,犯罪的形势也与以前大不相同,从全局、战略上如何正确认识在校大学生犯罪的形势和科学制定对策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二)是否能够找到措施防治在校大学生犯罪

犯罪是可以防治的,不仅指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最终一定可以有效防治,同时也指作为每一具体犯罪同样是可以防治的。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从幼稚转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其生理和心理特征这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很难遵守社会规范。由此我们必须从诱发在校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入手,而不能仅仅打击了事。

三、现阶段我国在校大学生犯罪问题成因研究

(一)现阶段我国在校大学生犯罪特点

1.盲目性,头脑简单不计后果。盲目性是青年犯罪的显著特点,往往表现为行为人对其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缺乏深思熟虑,根本不考虑行为后果,往往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2.结伙性、效仿帮派。有些在校大学生崇尚黑社会帮派,拉帮结伙,互相结拜。为了向其他同学,向社会显示他们的力量,开始不断的进行欧斗,流氓滋扰,盗窃、抢劫,逐渐滑向犯罪的泥潭。

(二)我国现阶段在校大学生犯罪成因

1.生活环境原因。我国目前正在经历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殊历史时期,新旧体制在交替之中,容易出现管理上的空档,法律制度不完善,行政管理职能弱化,使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控制能力降低。其主要表现为:(1)家庭环境对在校大学生犯罪的影响。司法实践证明,在犯罪的在校大学生中,残缺家庭的在校大学生犯罪率是普通家庭在校大学生犯罪率的两倍。(2)学校教育对在校大学生犯罪的影响。多年来形成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对在校大学生犯罪的发生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2.不良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方以来,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渗透以及社会丑恶现象的复燃,使在校大学生正在形成的世界观受到污染。

3.从在校大学生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心理特征包括认识特征、情感特征、意志特征和行为特征四个方面。在校大学生阶段的自觉性、独立性、果断性、自制力都有显著提高,但仍有较不稳定性和不平衡性。他们要求摆脱成年人干预,独立行事,并要求社会承认他们行为的价值。但是由于自身的不成熟,所以行为控制往往像童年人。

四、在校大学生犯罪问题对策研究

(一)刑事对策

处理此类犯罪案件的审判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专业知识,熟悉和掌握大学生犯罪案件的审理特点和规律,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坚持寓教于审的原则和回访考察制度。对违法犯罪的在校大学生要做好教育、感化、挽救工作,预防重新犯罪,要着重从心理上进行矫治。在尊重他们的人格基础上,我们应着力发掘他们的闪光点,逐步帮助他们克服缺点、纠正错误,矫治他们的犯罪心理。

(二)社会学视角

构筑完善的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网络。家庭环境和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等对学生的品格、心理、情趣和理想的形成都有直接的影响。家长要改变过去那种居高临下的作风,而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充分了解其成长时期的生理、心理特点,经常和他们交流沟通。

(三)思想教育对策

预防和遏止大学生违法犯罪是家庭、学校、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更需要国家和社会各部门的关心和积极参与。与此同时,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让大学生学会自我教育,才能提高其自身的免疫力,抵御一切不良习气的侵袭,使犯罪预防取得最大成效。

五、结论

大学生重新犯罪的比例在逐年递增,这就要求我们在预防、打击犯罪的同时,不断完善对违法犯罪大学生的帮教体制。而我们所进行的原因分析以及对策设立的根部目的就是在于使未成年人在走上社会之前,就能获得社会的归宿感和认同感,即使是犯了罪,其人格依然能够被尊重而不是被作为私有财产任意处置。在行使保护职责的同时教育他们,培养其对社会、家庭的责任感,对自身角色进行正确定位和塑造,既注意自我保护,又尊重他人为之所作的劳动和付出。

参考文献:

[1]肖建国.上海未成年人犯罪形势和对策的理性思考[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5).

[2]涂淑梅.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若干问题探析[J].理论界,2004,(3).

上一篇:学校如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下一篇:蒙自市区农贸市场尼罗罗非鱼体内重金属含量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