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活动的体验与设计

时间:2022-06-22 10:37:18

探究活动的体验与设计

桂馨书屋――“桂馨书屋”力图帮助乡村中小学生改善和提升学习内容。为乡村学生拓展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良好的学习、思维和生活习惯创造良好环境;同时也为乡村教师提高教学教研水平提供一定的条件和支持。此外,桂馨书屋还可以成为乡村社区开展扫盲、农业科技培训、环境教育、公民社会建设等多种活动的载体,成为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发展的文化中心。

桂馨乡村小学科学课教师培训――乡村小学科学课教师培训项目,是基金会为支持中国乡村小学提升教学质量、完善和规范开展教学而特别设立的乡村教师支持项目。项目旨在提升乡村小学科学课教师的教学理念,增强系统知识,改进教学技能,使其成为对学生科学素养形成有决定意义的合格教师。

“探究”是新课程改革提得最响亮、最核心的内容。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以探究为核心”。不仅是科学课,还有其他课程,如语文、数学、艺术教育等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那么,什么是“以探究为核心”呢?简单地说,就是让孩子们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来,这样的教学,教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勇于探求大自然奥秘的科学精神和自己获取知识的本领。下面我们来讨论几个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跳青蛙

这是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兰本达在中国讲授“探究―研讨”教学法时设计的一个简单而有趣的数学游戏,参与者可以通过游戏发现里面的数学规律。

六位老师上台参与“跳青蛙”实验

这里有七张小凳子,请三位女老师和三位男老师分别坐在两边的凳子上,中间空一个小凳子。游戏规则就像下跳棋,可以平着移动一步或者是隔着一个人跳一步,现在的问题是:至少要用多少步,三位女老师和三位男老师才能交换原来的位置,也就是对调一下?听懂问题后,全部老师都开动脑筋,帮忙出主意。最后,教师们用19步完成了交换位置的任务,但这不是最少的步数。

我们通过一些学具来研究一下,包括两种不同颜色的六个圆片,分别代替三个男老师和三个女老师。然后让老师们分组实验,动手挪一挪,看最少几步能够完成?(分发学具,听课老师分组探究,看怎样才能用最少的步数完成“跳青蛙 ”。)

参加培训的老师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小圆片模拟“跳青蛙”

几分钟后 ,提问:有哪位老师用15步完成了?请用我这里的动画课件演示给大家看 。(一位听课教师给大家用动画演示他15步完成跳青蛙的过程。)

用电脑演示的动画片――“跳青蛙”

之后,让老师们都试一试,按照这个办法用15步完成,关键是第3步。再提问:还有哪个组15步不能完成的?“跳青蛙”这个活动蕴含了什么数学规律?我先写一个算式:15=?请大家根据刚才的活动完成这个算式。听课教师发言,最终得出:15=32+3x2。大家发现的规律是:32+3x2=15,如果一边是4、5、6……N个老师呢?推导的结果是:“最少的步数等于n2+2n”,这个结论可以用实验去验证。

由此可以发现,由这个“最少的步数”组成的数列(3、8、15、24、35、48……),相邻两数的差组成的是一个奇数数列(5、7、9、11、13……)。教师们参与的是一个游戏,从中却可以推导出数学规律。

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可以感受到探究活动的意义和价值,简单的活动里面蕴含着很深的道理,亲身经历了就不会觉得难,也不会忘记。

在科学课堂中,要追求百分之百的参与度,也就是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不能只是少数几个聪明的孩子参与探究,其他同学都是参观的。

我经常听科学老师的公开课,在有些课上总是那几个好学生发言,这样是不行的,要尽可能地让所有的孩子都参与进来。

例如,发圆片的时候,如果只给几个老师发,多数教师就不会动手动脑;假如不用这个塑料片,只请几个人在前面“跳青蛙”或用动画练习,那更是只有少数几个人在动脑筋,而不是全体教师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效果肯定很差。

把圆片发给每个组,请所有的教师动手动脑,每个人都要出主意,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每个人都会从探究活动中受益。

所以,我们要设计能让每个孩子都参与的探究活动,尽管有的组做得快些,有的组做得慢些,当然孩子们的领悟也有快慢之分。如果让做得快的组表达一下,就能带领做得慢的组都学会了。万一有领悟特别慢的组,也可以允许他们继续研究,做得快的组开展别的活动,进行有差异的教学。

探究活动二: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这是几种科学教材里都有的一个探究活动,很多教师应该都上过《摆》这一课,我稍稍做了一些改动。

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根筷子,筷子一端劈了个缝,用胶带粘在小凳子上,再将小凳子放在课桌上,组成一个类似实验室铁架台的架子 。

给每个小组发一根长线,下面拴着一个用别针做的钩,勾住一个垫圈,把线夹在筷子的缝中系紧,这就做成了一个简易的摆,特别适合学具欠缺的农村学校。

我们将摆提起来不要推,一松手就摆起来了。计算摆的次数的方法是从一松手到摆回来,一个往返为一次。这也就是摆的一个周期,这个一定要统一。另外,还要教给孩子们计数的方法。

利用这个摆,我们可以开展什么样的探究活动呢?①预设一定的时间数摆的次数。②预先确定摆的次数看需要多少时间。

首先要量出摆的长度,注意测量的方法:重点强调垫圈的中心点就是摆锤的重心 。然后提问:摆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系?再做演示实验:摆动10次需要多长时间?

现在在摆锤上加上一个垫圈,不改变摆的长度。发现摆动10次需要的时间差不多。这说明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没有什么关系。

下面的活动是这样的,全部分成九个小组,各设计一个摆,要求如下:

第一组的摆,15秒摆7次,摆长应当是多少厘米?

第二组的摆,15秒摆7.5次,摆长应当是多少厘米?

第三组的摆,15秒摆8次,摆长应当是多少厘米?

第四组的摆,15秒摆9次,摆长应当是多少厘米?

第五组的摆,15秒摆10次,摆长应当是多少厘米?

第六组的摆,15秒摆11次,摆长应当是多少厘米?

第七组的摆:15秒摆13次,摆长应当是多少厘米?

第八组的摆,15秒摆14次,摆长应当是多少厘米?

第九组的摆,15秒摆15次,摆长应当是多少厘米?

各组先预测一下摆的长度,然后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实验,并记录下每次实验的数据。最后看记录表考察各个组研究的水平。科学实验要特别注意研究过程的记录,没有记录和数据那就不叫科学探究。

参加培训的教师做摆的实验

试验中,提问:观察黑板上的摆长,你们有什么发现 ?

回答:在相同的时间内,随着摆动次数的逐渐增加,摆线越来越短。

再提问:如果把每个点连起来有什么发现呢?

回答:近似一条抛物线。

小结:15秒钟摆动12次的摆长我们没要求做,这个数据如何估测呢?可以根据前面得到的数据和后面得到的数据,把这个没测的数据补上去,这种方法叫做内插法;15秒摆动16次、17次或者更多次的摆长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方法补进去,这种方法叫做外推法。在工科大学生学习的工程数学里就会讲到内插和外推,这种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很有用。

看上去很简单的摆的探究活动,其科学内涵实际是很深的。高中数学学到抛物线的时候,学生就会想起小时候研究过摆的,摆长和周期的关系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曲线;到大学学内插法和外推法,他会想到今天的实验。我们的科学课为孩子们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他们热爱科学的兴趣。

评价各小组的实验记录

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们记录数据的好习惯,像科学家那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怀疑实验数据有误差,必须通过更严谨的实验来修正。

我们推想一下:1米长的摆绳和1分钟之间是否有相关性?正是因为摆长和时间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人们就发明了许多与摆有关的计时工具。

为什么要采用这些简易的材料而不用实验室的铁架台和摆锤呢?这是为了说明,小学生搞科学并不一定需要高级的先进的仪器,我们用筷子、瓶瓶罐罐都可以做科学实验。原来在学校上科学课的时候,办公室的抽屉里都是小铁片、铁丝、玻璃瓶之类的,像个百宝箱。在马路上遇见了钉子都当宝贝捡起来。我们可以用饮料瓶、塑料瓶、酸奶盒、纸杯制作教具,用这些“土”教具照样演示可以上很精彩的科学课。只要开动脑筋,身边的许多物品都能成为孩子们探究科学的好材料。

探究活动三:解暗箱

所谓解暗箱,就是探究一个无法“打开”来看看的事物或过程,要知道它里面是什么,是如何运作的,只能通过研究它的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来进行。在现代科学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科学方法。比如,科学家研究人体的生命过程,研究地球的内部,都要用到这个方法 。

解暗箱教具示意图

探究材料是一个长方形的塑料盒,正面有六个螺丝帽,里面只知道是连接的电路,但是不知道电路怎么连的。每组还有一个检测工具:一节电池、一个小灯泡。首先检测自己的工具是否好使,灯亮了说明你的检测工具的电路是通的。把这两个铆钉连在盒子的两个螺丝帽上,假如灯泡亮了说明什么?(里面有连线)不亮呢?(没连线)虽然亮了,但灯泡亮得微弱说明什么?(里面的连线里还加了个电阻)假若灯泡特别亮,说明什么?(里面还有一节电池)假若亮了之后,把电池正负极颠倒一下,就不亮了,又说明什么?(可以判断里面电池的正负极)大家做实验的时候,不要觉得不亮就是没线路,也许里面是电池,只是和外面的电池正负极没匹配好。里面什么都不知道,全靠自己测,这种科学方法叫做解暗箱。

解暗箱是个大的概念,通过输入输出信息来判断里面的情况。医学上有很多解暗箱的例子,比如:医生用听诊器听你的胸部、腹部,判断里面内脏正常不正常;把脉也是解暗箱,有经验的中医根据病人的脉搏就能判断毛病出在什么地方;B超也是解暗箱的典型例子,通过超声波返回的信号判断病情 。

参加培训的教师正在做解暗箱的实验

教师们分组做解暗箱的实验,在记录纸上画出电路图。实验结束后,把电路图画在黑板上 。

教师们把自己探究出的电路图画到黑板上

兰本达教授对中国教师进行“探究―研讨”教学法的培训

推而广之,自然界的很多现象都好像是打不开的黑盒子,比如:地球里面怎么回事?现在我们只能通过地震波的传播情况去推测;像太空中各种星体,我们还去不了那么远,有的就是用望远镜也看不见,可以用各种手段去观测,但还是不能亲自去打开。自然界还有很多暗箱我们打不开,像癌症:正常细胞变成了癌细胞,怎么回事?还不清楚。再如基因里面暗藏的信息,到现在还有很多不了解,世界上无数的科学未解之谜,仍然是暗箱。

有一次问石油钻探队员怎么知道油田在哪里?他就说可以用地震法,先根据地层、海相还是陆相等信息,推测哪些地方可能有石油,然后在预测地区埋一些炸药。引爆后,测量发生的地震波在地下反射的情况,记录下数据,分析有没有油,有多深。这也用的是解暗箱的方法,道理一样。

回顾这三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活动总结出了一个数学公式;第二个活动我们做出一个曲线图――抛物线图;第三个活动我们画出了电路图,这叫什么呢?这都叫做模型,建立模型,简称“建模”。就是把脑子中认识的事物用图形、图像或者用公式表达出来,这就是建立模型的过程。

暗箱里的电路是怎么连接的,如果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很复杂,还不如用符号、用图形表达出来。科学研究中,很多情况下都需要建立模型,有的是用语言表达,有的时候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就可以画图,这就在脑子里形成了一个模型。

现在科学课强调的是一种解释,比如观察实验,要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得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再一个就是建立模型,把事物的规律用图形或模型表达出来。或者在脑子里建立一个模型,形成一个图形,实际上是在脑子里形成的一种解释。所以,现在的科学课比过去前进了一步,要求更高了,对孩子的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以及对科学的理解要求更高了。

要让教过的孩子喜欢我们,必须不把他们看作学生,而看作是自己的朋友。我们的想法就是要和孩子们达到最佳状态的心意交流,对孩子随和,和他们亲近,用童心和他们交流对话。而不是老师高高在上,成为知识的权威。我们应该引领孩子们探索科学的奥秘,这是现在做科学老师要具备的一个基本理念。孩子们知识的增长速度相当快,他们能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许多信息。而科学教师是个什么角色?是带领孩子们一起到井里,到河里去挑水的人。假如水是知识的话,要带领孩子去获取知识,要教给孩子打水的方法,让孩子们自己去挑水,而不是代替孩子去打水。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别人不能代替,必须是他们自己学会的。

我们要做孩子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现在有些老师,成天就是呵斥孩子,批评孩子,甚至惩罚孩子,这些都是不对的。我们要爱孩子,有了爱心,看到孩子,不管什么时候都是喜欢的;孩子不对的时候,也会引导他们往对处走。

上一篇:总复习:扩展儿童数学活动经验的课程 下一篇:语文学科工具性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