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分层原理的体现

时间:2022-05-03 05:09:11

数学教学中分层原理的体现

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原理的发展与延伸,它具有导向性和可操作性,实施分层教学既能促进低层次学生的转化,又能促进高层次学生的转化和发展,避免了集中讲授的不足,能够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分层推进、共同进步、整体提高的教学思想,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分层原理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重视,以便分层原理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一、对学生进行分层

任课教师必须对班集体中每个成员的数学学习现状、形成现状的原因进行广泛的、深入的调查了解,并根据调查的信息从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类,并在此基础上客观合理的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以便于分层施教。初步分层后,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发展情况是变化的,各层次中的学生也应该及时调整,保持动态运行。

二、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就是在备课时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并针对不同需求提出不同的要求。

首先,在导入部分就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活动,使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能使每个学生进入角色,开个好头。

其次,对于基础知识,分层必须体现在掌握快慢、先后上,但是不能降低“掌握”这一要求。

最后,对于基本技能,则可以充分体现分层思想。

初中数学的基本技能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可以分为解题术、一般解题方法、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四种境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做出不同的要求。

三、分层设置例题和练习题

例题是学生获得将知识转化成为技能的方法的载体,并将方法进行迁移的范例,因此,例题必须精心处理。

对于课本例题,应该详细的分析和示范,在分析前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原题,弄清题意;分析时要引导学生弄清已知的全部信息(包括隐含信息),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例题中的各种逻辑关系;示范过程应该复习相关知识,这样做有利于低层次学生的提高、理解和认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术。

对有的例题进行改造或者寻求不同解法,有利于较高层次学生的提高和发展。这就是一题多解或变式训练,这样能开拓学生思路,促进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对于练习题的设置,应该精选和补充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在个体练习量上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对各层次学生使用不同的题目,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完成什么题目必须具体、明确,或者针对同一题目提出不同的要求。

四、分层设置作业

作业的设置有两个方面;一是题目在数量上有差异;二是题目在难易程度上有差异。低层次的学生可以少做几道题,或者不做较难的题。较高层次的学生对于简单题目可以少做或者不做,也可以让他们自选相关内容的题目。

五、分层辅导

一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辅导时提出不同的要求、安排不同的内容;二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辅导方法。在辅导过程中应该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每个同学都同样重视和关心,默默地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逐步体现孩子的学习个性,使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不论是备课,上课中的导学与练习,作业和辅导等各个环节,都应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进步,体验成功。这样坚持不懈,就会有较大的收获。

上一篇:新课标下民族地区初中地理高效教学探究 下一篇:如何提高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