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屏风及屏空间对建筑空间的影响及使用意义

时间:2022-03-09 02:12:13

探究屏风及屏空间对建筑空间的影响及使用意义

中国传统屏风产生于人的行为,从屏风最原始的遮蔽功能中提取出来屏风的空间要素衍生出了“屏空间”,这种具有分隔空间的空间装置引起对人特殊的引导作用而深刻地影响着建筑空间与人的生活。本文深受《重屏》一书的影响和启发以及对柯林罗的透明性理论的联想从而展开论述,试图从屏风以及这种“屏空间”中去理解建筑空间和使用者日常生活的关系。

引言

屏风是一个隔断物,其基本功能是划分空间,在空间中具有隔而不隔的作用。许多文献在探讨屏风时将它认定为家具的一种,唐克扬教授在《在屏中的空间里》对此说法提出反对,笔者也认同这一观点。屏风对于建筑更像是建筑空间的衍生物而不是单纯的家具,虽然在中国古代屏风在室内常以坐具、床具的功能呈现并且在室内装饰中常常具有装饰作用。在这里,本文暂且弱化屏风的装饰作用,笔者从巫鸿教授在《重屏》一书中关于屏风作为表现媒介的角度思考,探讨屏风在建筑空间中作用以及由屏风意象衍生的屏空间在现代设计中的意义。

屏风的空间特性

在重屏中,作者把《韩熙载夜宴图》和《重屏会棋图》对比分析,巫鸿通过考证认为南唐后主命令宫廷画师顾闳中和周文矩去韩熙载的宴会上打探韩熙载的情况并将其画出来,因而这两幅图是在同一情境下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表达。《韩熙载夜宴图》在时间的串联上是通过画面上的屏风联系的,读者通过对手卷的展开感受事件的发展变化,属于横向空间的延伸,屏风在其中联系了不同的场景,画面描绘韩熙载由待客到送客的过程,首先是一群男子的酒宴场景通过屏风使场景移动到韩熙载的卧室,屏风在其中使画面环环相扣完成时间和空间的更替。《重屏会棋图》不同的是同样的场景通过屏风使情境层层相叠,场景的描绘是发生在纵深的空间中,卧室里的情景从侧面窥看转而变成了正面直视,关于这里重屏的解读,笔者更赞同关于透明边框的观点,认为屏风在这里是为画面提供一个边框的效果,其真实创作目的是展示卧室里的场景,使读者在垂直空间中感受事件的完整性。巫鸿在评析这两种表达手法时提出了“窥探癖”和“物恋癖”两种不同的说法。

屏空间的空间原型

暖帘作为一种“屏装置”,一般是由布、竹条、纱网等制作而成,悬挂于建筑室外屋檐挑出的地方提供阴凉,不同空间的暖帘可以做成不同的长度。当人们通过暖帘进入室内时一般有用手拨动帘子和微微低头的动作,这个过程巧妙地使建筑空间与人产生了身体上的接触,形成一种空间的暗示,暗示人们即将进入另一种质量的空间,这在日本常常在室内和室外之间形成一种巧妙地界定,并由此提示了脱鞋等一系列的动作。

影壁是中国民居常用的空间装置,与屏风具有装饰功能相似,影壁也常常会有纹饰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在空间的表达上,影壁使人的路径由直变曲并具有阻挡视线和光线的作用,它能够引导人们向两边绕,使空间的私密性增强从而空间的层次加强,观者对空间产生想象,达到使空间深远的效果。

以中国传统屏风为出发点所定义的“屏空间”是像屏风那样具有分隔空间而又产生隔而不隔的空间环境的空间装置,它们往往通过创造层层叠叠的空间层次或者与人们的感官发生接触融入使用者的生活,“屏空间”在东西方是以不同风格呈现的,但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都逐渐与生活产生更多的联系并深入建筑空间的各种维度之中。

屏空间的空间应用

屏空间是隔而不隔、断而不断的,营造了静谧的气氛其本身是静态的,但是它所引导的是曲折的、流动的、分隔的、重叠的。

从《重评会棋图》中就不难看出屏所具有的空间重叠性,就像是不同的事物叠合在一起,所重叠的部分是透明的使人看不到空间的尽头。这里不得不提起藤本壮介的N house,建筑的空间就像是洋葱一般一层一层的,空间最外层是花园,向内逐渐是走道和起居室,建筑的最外层是迎接风雨的大面积洞口,向内又逐渐安上门窗和帘幕,使用者在建筑中的私密性得到更深度的保护,建筑空间在纵向上的延伸就像是对屏风所描绘下的二维图像以三维画,事件发生在建筑的层层之中,通过不同面积和材质以及位置的洞口给人不同的视线感受从而建筑的深度得到最大程度的想象。

谷崎润一郎说过:“美不存在于物体之中,而存在于物与物产生的阴翳的波纹和明暗之中。屏风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阻挡光线、风、声音,在这一方面,屏风相当于一个感官的过滤物,东方的“屏空间”在建筑中本就起到了这些作用,在这些具有隔而不隔,断而不断,透而不透的空间中,光线不再是最刺眼的状态,风也不再是为凛冽的状态,视线也不再是最直接的状态,自然与身体的接触都是以达到人最舒适的程度为目的,“屏空间”在这其中就是这样的过滤器。

总结

屏风在绘画媒介中所表现出的空间的透明性实则是为观者想象空间情境提供引导作用,由于其特殊的视觉感官和与身体可能发生的密切接触使得空间的感知和人发生更多维的交流,由屏风所界定的“屏空间”在空间营造中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对“度”的把握,在虚与实之间的矛盾中恰当的引导着人感知生活,这恰恰融合了人们自我与他我,公共与隐私这些矛盾的感受,因而在对人的行为的引导上占据主动地位。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

作者简介:刘逸飞(1994-),女,山东东营,长安大学2012级本科生,建筑学院,专业:建筑学,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上一篇:春天如同一个梦 下一篇:基于PowerPC+DSP总线通信软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