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艺术欣赏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1 16:08:00

美术艺术欣赏论文

美术艺术欣赏论文范文第1篇

初中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对人体虽有一定认识,但尚处于朦胧状态。加之受当前电视、电影、书刊、杂志等各种媒介的影响,他们对人体内容的接触较以前的学生要多。但由于缺乏抵抗力而易受不良影响。一些学生就是受黄色书刊的影响而走上犯罪歧途的。现代社会中虽然人们思想解放,但作为成年人的家长也极少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造成了他们在性别、人体知识方面的神秘和空白,这就更需要在教学中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填充。

在教学生学习人体结构时,除了讲解骨骼、肌肉的名称、位置、作用及男女形体的差异外,还要告诉他们,这个世界由男女两性组成,学习人体结构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内在结构及外部形体。男性由于骨骼大、肩宽、肌肉发达,因此男人体形给人以强健的力量感。而女性由于骨骼较孝肩窄、皮下脂肪较多,给人以丰腴的曲线美之感。我在教学时准备了许多体育动态图片和服装动态效果图,引导他们回忆看过的体育比赛,思考体育健儿强健的体魄所体现出的美感;再引导他们回忆看过的服装表演,或看一些体操表演的图片,使他们对女性的丰腴秀美有一定的认识。

在中国古代美术欣赏中,我挂出了不同朝代的人物作品,有学生就问:“为什么唐代的仕女都比较胖?”由这个问题引出了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的审美观问题,而这种审美观也受统治者喜好的影响,如“楚王好细腰”,唐代由于贵妃杨玉环受宠的因素,在唐代的仕女画中出现了丰满柔美的审美特点,《簪花仕女图》、《捣陈图》就是这一审美特点的具体体现。在男性审美的问题上文学作品及绘画多以表现王公贵族与才子佳人为主,如大家熟悉的《红楼梦》就给了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姣好外貌,而宋玉、潘安、唐伯虎及现代的很多美男子都是眉清目秀、齿白唇红的儒雅才子、文弱书生,就在今天,也有不少人用“斯文”“秀气”作为对男性美的肯定评价。当然,这种观念有着深刻的社会学、伦理学根源。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封建社会里,“锦衣秀士、白面书生”这类弱化的男性形像往往意味着优越的社会地位和充裕的物质生活,这也是男性弱化的因素。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妇女挣脱了封建桎梏,在人格上取得了与男性真正平等的地位。弱化的男性形像已不再受到普遍的青睐,也不再成为男性自我崇拜的偶像,代之而起的是有个性的健壮的男子汉,这正是引导学生认识人体美最好的契机。

人类自从认识到自身性的差异,千百年来,对男性人体美及女性人体美的认识便有了某些标准。在西方,人们将其分别归为崇高(壮美)和优美(秀美)的对立范畴,在中国则以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来形容。如果说男性人体犹如一首交响乐,那么女性人体就是一首小夜曲。从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和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再从中国汉代画像砖、北魏石窟造像中的男人体和唐代巨天的造型上,就可得到确证。我在教学时将“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与“掷铁饼者”及“大卫”挂图挂在一起,介绍画家及作品,尤其加深对美神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的讲解,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希腊人对于人体十分崇尚,认为只有健全的身体才能有健全的精神,他们把关心集体的利益、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心绪宁静、善于克制自己的公民道德,作为完善的心灵寄寓在强健的体魄中而创造出了身心统一的人体艺术形像。希腊人非常重视体育锻炼,自公元前七七六年起,每四年一次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是他们重视运动锻炼的表现。在最早的运动会上,运动员全是的,并且用特制的名册记录胜利者的姓名,还为他们塑造纪念像,安置在神殿里。这样不但竞技成了希腊美术的主要题材,而且希腊美术成为古代最典型、最辉煌的现实主义艺术的直接动力。由于讲述了希腊人对体育的热爱及对人体美的崇尚,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希腊艺术的兴趣,不但没有了初看人体雕塑的羞涩,而且还要求老师多讲解、多带些作品来欣赏。

美术艺术欣赏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如何进一步重视学校艺术欣赏教育和怎样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开展艺术欣赏,本文就此给出了艺术欣赏的评价标准,并指出需要我们去努力创造顺应时代要求的科学艺术,借界的魅力,提高学生整体的审美素质。解决在学校艺术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转变艺术欣赏的教育观念,让学生感受艺术世界的魅力,提高学生整体的审美素质。

当前,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改革形势喜人,加大了艺术欣赏内容的幅度,高中艺术欣赏课的开设增补了中小学艺术教育在高中阶段长期匾乏的空白,而高等院校开设的艺术课程门类多达数十门,其内容涉及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书法、摄影、美学、文艺理论等方面,为学校艺术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把艺术欣赏放到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前锋,担负着能适应21世纪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强的新一代的重责,如何进一步重视学校艺术欣赏教育和怎样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开展艺术欣赏,解决在学校艺术教育实践中,艺术欣赏内容的丰富与教学课时的稀少,艺术欣赏形式的多样与教学方法的单调等充满种种矛盾的艺术欣赏教学现状,找出能够有效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和办法来改变它,使我们的学校艺术欣赏教育真正短时高效,丰富多彩’,这就需要我们去努力探讨能顺应时代要求的科学的艺术欣赏教育观念。

一艺术欣赏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一些地方存在着重技能,轻审美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倾向,重视少数尖子,忽视面向全体;重视比赛,忽视教学艺术欣赏就成了薄弱的环节,违背了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基本性和全面性原则,严重阻碍21世纪全民族的整体的审美素质的提高。

有专家预言,艺术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为适应21世纪产业发展新形势的客观需要必须通过学校美术欣赏教育对学生实施美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李岚清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总结讲话中强调指出,要重视美育,不仅小学、初中要开好音乐、美术等谦握,高中、大学也应开设艺术欣赏课,教会学生欣赏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书法等。

“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通过学校艺术欣赏教育这一具体形式,唤起人们的美感,能正确的理解美和感受美,从而为创造美打好基础。

二艺术欣赏是认识世界的有效方式

艺术欣赏是在接受艺术中经过玩味、领略、产生喜悦爱戴之情。在开放.的艺术博物院,一个个画展,一堂堂艺术欣赏课中,让学生在漫漫的艺术长廊中流连忘返,品味在人类文化宝库中蕴藏着数不尽的艺术珍品,感受艺术世界的广阔无限,从艺术的解放去认识一个时代或者一个国家的人民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而取得的巨大成果,例如欣赏彩陶,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历史的人类童年时代”。正如别林斯基说的,人们认识世界通过两种途径,一是科学的,一是艺术的,早在三十年代,鲁迅先生把德国杰出的、为无产阶级大声呐喊的女性艺术家坷勒惠支的版画作品《面包》介绍给国人,通过画中处在历史重压下,为捍卫劳动者而献出自己一切的伟大的母亲形象,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从而使欣赏者达到对世界最深刻的认识,扩大生活的视野。在艺术作品面前感受美,在艺术强大的魅力牵引下,去感慨一个时代或者是一个国家、地区文明发展的程度。

三艺术欣赏以情感介入为重要标准

欣赏中国花鸟画,认识一个人的情绪、意识,进而体会一个时代的一代人的命运方面往往有更形象的“历史”内涵,明徐渭墨葡萄,作者“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情绪和点点泪痕般的墨叶,使欣赏者在伤口的形式技巧的审美之外,进一步体味到作者凄苦的命运和倔强的个性,对那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民族意识,以及封建专制下的平民的命运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艺术考核教育的重要特点,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起到教化的作用,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只有对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达到了“共鸣”,才能使艺术品的存在具有价值,才能使艺术美作用于人的感性、情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情操、胸襟。

随着思维科学的发展,科学家日益认识到,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正是建立在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统一的基础上,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真理的普通性。艺术通过欣赏作用于人,使人产生情感的共鸣,心灵的震撼,激发和强化了人的创造冲动,利于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比智力更具有功效。

在旧的艺术形式不断翻新,新的艺术形式迅速涌现的今天,只有以情调动学生的全部的艺术审美感官,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了解更多的艺术形式,领悟各种艺术形式的无穷的艺术魅力。

四艺术欣赏以个体感受为评价标准

21世纪对全民族素质的一项重要要求便是提高整体的审美素质水平,.针对学生而言,则指,使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爱美、求美,有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审美经验,有较强的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就不能沿用旧有的“优、良、及格、不及格”等作业评价或用所有学科共用的“百分制”来抽象评价每一个学生的实践结果。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有利于艺术的个性发展,对艺术欣赏评价的改革应首先注重艺术的这种个性发展,对每一个学生的实践都给予极其个性化的评价。

“皮格马利翁”的心理效应在这种评价方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如“你挺有创意”、“你的观点不错”、“你的想法有意思”……,这种建立在对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其个性发展基础.上的评价方式,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关注和期待,回报的是他们信心百倍,能让学生积极地参加每一次的美术欣赏实践活动,让学生接受一种较为客观的评价态度,体会美就在我的眼前,我的心中。

教师在对学生的肯定评价中,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同样以博爱的情绪感染着每一个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品德、情绪、’性格.、个性等,以便有效地提高艺术欣赏教学效益。

美术艺术欣赏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艺术欣赏课;现状;改革

1 艺术欣赏课在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艺术欣赏课可以丰富大学生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提升人文素养。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社会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高校开设艺术欣赏课,有助于提升校园整体文化品位,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大学生的内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1]。

2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2.1 师资队伍自身的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师资数量和质量的双重压力。尤其是大部分师资来源于专业院校和师范院校,对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及特点缺乏应有的理解和认识,时常用专业院校的培养模式来评估普通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忽视艺术教育本身的审美能力和育人功能,忽视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为了适应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需要,更好地实施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对于全面培养人才的目的,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培训。

2.2 大学生认识上的偏差也制约着高校艺术欣赏课的效果

大学生认为艺术欣赏可有可无,只是一种娱乐及欣赏活动,与专业教育无法相提并论,忽视了艺术欣赏对提高综合素质的作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多数学生对技能训练、理论研究感兴趣的比较少,希望能学习一些接近生活的有时代气息的内容,而现实中高校的艺术欣赏课很难涉及音乐、美术以外的其他教学内容,因此很难与学生的思想情感相沟通。

2.3 课程教学方式单一、交互性差

目前艺术欣赏课仍普遍采用“一人讲,大家听”的单向传统型授课方式。而大部分艺术欣赏课选课人数远远超过了专业课程的人数,这就导致了两个问题:

1.教学过程枯燥,交互性差。由于听课人数多,课堂上本可充分展开的师生对话和教学交互不能很好地开展,而艺术欣赏课较其他类课程相比恰恰更需要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与交流,需要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才能够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2.课程容量小,效果差。一般艺术欣赏课为20—40课时,这是由师资力量、课程分配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有其道理。但对于艺术欣赏课来说,这样的课时无法容纳充足的内容。因为艺术欣赏课的学习离不开对大量美术作品、图片、动画及影视视频等素材的讨论和学习,毕竟艺术审美能力及鉴赏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相当数量的艺术作品的学习和体验。然而课堂上极其有限的时间,使教师无法将足够量的艺术作品展现给学生,更无法进行充分的讲解和交流。这样,对于大部分艺术知识本就匮乏的外专业学生而言,课堂时间就成了大局限。不充足的课程容量使教学效果浮于表面,学生甚至只是记住了几位大师的名字而已,艺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根本无从谈起。

2.4 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不完善

简单来说,课程的考核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校对课程教学过程、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检验,即教师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考核。此处仅就第三个方面进行讨论。目前艺术欣赏课的考试常见两种形式:试卷考试或小论文考查。试卷考试不用多说,是一种传统的考核手段,有其特有的优势,常适用于理论课程的考核。但对于艺术欣赏课来说,采用传统试卷的方式的局限性显而易见。毕竟艺术不是选择个ABCD 或仅只判断其对错这样简单。写论文的方式近几年较常被采用,旨在考查学生对某问题的主观看法。但效果往往差强人意,最终提交的原创文章寥寥无几,大部分同学是找各种资料七拼八凑成一篇蹩脚的论文,甚至直接找一篇“切题”的,重以自己的大名提交作罢。而教师呢,迫于不充足的课堂时间、学生的非专业背景、选修课本身不受重视等原因,只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久而久之,形成了非常不好的学习风气[2]。

3 普通高校艺术欣赏课教学改革的方向

3.1 对师资力量进行合理的培训与配置

要建设一支既能满足学校艺术欣赏课需要,又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的教师队伍并不容易。教师大多从艺术院校毕业,本身在校期间受专业艺术教育培养模式单一的影响,有可能造成重艺(技能、技术) 轻文、知识面窄、人文知识浅薄的缺陷,所以一定要对其进行有关方面的培训,告诉其教育的对象是来自于各个专业、具有不同知识背景和需求,所以一定要扮演引导学生增加自身艺术修养的角色。当前从事艺术欣赏课的教师大多是美术或者音乐方面的专业人士,戏曲、话剧、电影、文学、舞蹈、雕塑等方面的人才就比较欠缺,这就要求应该增加能讲授其他艺术门类的教师的比例,这样学生就能了解文学艺术、舞蹈艺术、建筑艺术、电影艺术等各门类艺术之美。

3.2 教学方式应多样化

艺术欣赏课的教学方式应该更加多样化,教师应增加与同学们的沟通与交流。网络技术使信息的多点、批量和快速传播成为可能,网络也逐步成为年轻人主要的信息来源和交流平台,艺术欣赏课的教学也可尝试导入网络这种开放的、持续的新方式,这样可以大大突破课堂的局限,扩充课程容量。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们喜欢的微博或论坛等方式与大家进行课程交流。在这里,教师能充分阐述艺术观点,学生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对艺术的感悟可以在讨论和交流中逐渐加深。可以把重点放在网络平台的建设上,教师只需用少量课时进行重点讲授,其余课时进行网络教学,教师和学生可以就平台上丰富的资料展开学习和讨论,教师可定期组织汇总评价。

3.3 抓好综合评价与考核

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艺术欣赏课考核不应过分注重最终的一张考卷,而应该更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学习过程的考查。艺术欣赏类课的考查可以结合网络学习及实地参观学习展开,以专题式在线讨论的方式进行阶段考核,最后汇总成课程最终成绩,这样的方式更灵活也更全面。在考核的同时再度激发学生的对艺术的热情和再学习的兴趣,达到长期教育的目的,这才是我们应该推崇的。目前,一些院校教师已逐步尝试新颖的考核方式,宁波某高校《影像中的美与生活》期末考试是让学生寻找和“美”相关的“事”。要求每位学生在考试中展示自己认为美的一面,表演形式随意。教师表示,这种考试方式已尝试了四、五年,效果很好,学生兴趣浓厚,选课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4 结语

以上对于艺术欣赏课的改革构想是基于现存的问题而提出的,具体实施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如网络平台的构建,就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网络环境和经济支持,教师则需要尽快补充必要的网络知识以更好地对网络平台进行管理和应用等。总之,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不断发现问题,逐步解决问题,事物才会趋于完善。艺术欣赏课的改革也一样,应随时而进,不断创新,只有在长期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才能最终走向系统化、合理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杨恩寰.审美教育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美术艺术欣赏论文范文第4篇

1、管理更加规范化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主管副校长、主任、校艺术骨干教师等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积极落实艺术各项工作要求,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人。本学期创造性地开创了“艺动空间”网络博客,形成了与时俱进的网络模式,并做到求真、求实、求细、科学创新,加大了艺术教师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2、教研科研方面:我们组经常进行美术、音乐理论学习,了解最新的教学动态,交流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摸索可行之处。每周都要进行教学研讨、科研交流。在不断的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的素质都得到了稳步的提高。

3、这学期三对两组一歌等小组,通过音美教师的不断探索,自编教材、保证课时等有力手段,学生的美术素养和音乐鉴赏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并能积极地参与到各项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渲染育人氛围。

(1)本学期在吴校长的带领下,美术教师全新布置了学校的楼廊文化:一楼的风范长廊、二楼风雅长廊、三楼的风姿长廊、四楼的风韵长廊、风雅壁、还有美术老师亲手制作的爱心墙、

智慧果园

等宣传区的建立,形成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校园艺术教育环境。师生校园生活照片、剪纸艺术、鱼皮画、剪影艺术分别在楼廊中呈现,每一面墙壁都能给人以美的感染,艺术的熏陶,使学生感受到健康向上,奋发进取的力量,也使其精神得到净化。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新购置了塑封机,美术教师把一千多幅学生的卡纸画和学生课堂作业中的优秀作品塑封,分别以“学生课堂作业展”、

“家乡夜景”

“美丽的花纹”

“走进动慢”、“废旧画报剪贴画”为题目在一楼二楼三楼展出,既美化了学校环境,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信心。恰逢学校迎接标准化学校验收,得到了领导们的一致好评和认可。

(2)艺术活动方面:在全校举办了“同心同力同行”为主题的千人绘画比赛、

“引路点拨品评”

为主题的千人手抄报比赛,并把获奖作品在一楼展出。以此激励学生进一步加强对美术学习的热爱之情。各个班级开辟风格别致的艺术长廊、宣传窗,为学生提供艺术展示的舞台,不定期地展出学生的书画作品。

(3)、每周三的艺术欣赏,通过校园音响系统,向学生介绍一些名家、名曲、艺术欣赏知识和方法等富有儿童特色的艺术欣赏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

5、论文、课题方面:在本学期陈玉凤、刘佳敏和孙博老师上交了市级论文。本学期音美组五位年轻教师都参与到了学校承担的课题研究中,并积极地书写阶段小结,和全校老师进行交流。

美术艺术欣赏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术 教师 积极性 美术教育

在美术教育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重要,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注重科目内在联系的大板块记忆法,通过对知识体系的构建,使得学生在知识的记忆中适当还原,真正做到灵活地记忆。二是学生绘画技能培养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通过量身定做练习计划,避免重复劳动,事半功倍。三是在美术课堂中,通过合理地进行艺术欣赏,使得学生的绘画知识加深、加强,而且建立起内在的联系,最终使得学生在美术的殿堂中越走越远。

一、注重科目的内在联系

在美术教育中,几乎所有的知识都与其他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日常授课中,要注重把零散的知识点建立成一个庞大的体系网。既然存在于同一个网之中,这些知识点必然都有着内在的联系性。从而把零散的小知识构成一个大的记忆板块。学生所面对的,并不是一个个小知识,而是条理清晰的大板块,记起来自然就容易。在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探索,可以使得知识体系的建立有着一定的标准,而对知识本身进行还原,可以使得知识体系的建立更为便捷。

二、注重绘画技能的提高

1.人性化的监督完善基本功,完成“形”的飞跃

在美术学习中要注重基本功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到的作用就是人性化的监督。首先要让学生端正态度,基本功是不可以略过的,而且古今中外画家练习基本功的条件都很艰苦。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起到辅助作用,比如给学生讲一些名家的例子,以激励学生;尽量根据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使得学生尽量避免重复劳动;对传统的基本功进行革新,尽量让学生的练习更加有意义。还可以多开展一些基本功的比学赶帮竞赛,与兄弟院系多多进行交流。这样可以使得学生有动力来练习。只有经过充分的练习,才能实现第一步,完成“形”的飞跃

2.形成独特的艺术观,完成“神”的飞跃

对于美术的学生来说,学习基本功是非常苦的,但是这只是万里长征中的第一步。绘画的重点在于作品的“神”。许多“艺术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家”,都是形神兼备,而且独有韵味;而许多艺术家相比之前的艺术大家,“形”上的功夫不会差得多远,甚至更为成熟,但是所欠缺的在于其“神”。艺术家们尚且如此,美术的学生更应该重视对“神”的大力培养,“形”是可以通过刻苦练习而实现的,但是“神”却不能,如果一个人的作品,空具“形”而缺乏“神”,则是很令人惋惜的。

3.通过有意义的练习,完成“形”和“神”的统一

美术教育之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真正地做到从学生角度出发,量身定做出学生的练习计划,学生练习的“量”也要尽量减少,但是学生练习的“质”一定要提高,争取练一个作品,产生的效果要比过去练十个作品还要大。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在减轻负担的同时,真正地学到了东西。学生通过有意义的练习,使得自己能够用最纯熟的笔法把想表达的理念表达出来。这就完成了“形”和“神”的统一。

三、注重科目间的融合

在美术教育中,还有一个重大的难题就是如何把知识融会贯通。学生往往因为学到的东西得不到很好的融合,不能灵活运用。这点大多体现在艺术类毕业论文创作之中。许多学生因此心灰意冷乃至自暴自弃,丝毫没有积极性可言。

在正常的艺术教学里,艺术欣赏史、艺术史、艺术批评和艺术作品四个科目是相关联的统一体,缺一不可。但是在现行的美术教育中,艺术欣赏往往是被忽略的。教师和学生都把艺术欣赏作为一种放松。教师期末放部艺术电影敷衍了事,而学生则旷课。这种艺术欣赏是不健全的。艺术欣赏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可以促使学生的艺术史、艺术批评和艺术作品等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真正地做到科目间的融合,在欣赏之中找到知识点所在。这样的过程会令学生的记忆非常深刻,并且有种自我价值实现的感觉,这种对自我的肯定,是积极性的最好推动力。艺术欣赏更是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的活体现,是以往所学的抽象艰涩的知识具体生动的表现,是知识的直接承载。缺乏了艺术欣赏的艺术,是一门死气的艺术,只有四者共同发展的艺术,才是健康的艺术,才是学生爱学的艺术,才是学生有兴趣的艺术。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任务多、课时短,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教育,如何迎接这个挑战,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真正热爱学习。美术教师应在日后的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学生时时刻刻都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美术学习中。

参考文献:

[1]谢南斗.个人化写作与艺术发生学[J].中国文学研究, 2005(1).

[2]汪晓云.艺术发生学与艺术人类学[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

美术艺术欣赏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艺术公选课 教学改革 措施与策略

近二十年来,我国高校扩招导致了整体教学质量的严重滑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水平没有明显的提高,究其原因很多。很多高校在开设全校公选课程上严重缺乏艺术类选修课,学生就是想选修艺术欣赏课程而不得,即使有几门艺术类选修课也是僧多粥少,供不应求。还有一些艺术教师只不过把公选课当成学校下达的教学任务,因而缺乏积极主动性,不能保质保量完成。有的艺术学院从事艺术教学的领导与教师压根懒得开设艺术公选课,因为他们总是忙于自己的专业教学与创作,无暇顾及选修课的教学,也没有精力来开设艺术选修课。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没有真正重视艺术选修课的学习,往往都是因该课程轻松自在,容易混学分。总之,艺术公选课在高校的开设与教学很不理想,艺术公选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高校艺术类公选课开设的现状与教学状况

首先是艺术公选课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由于很多高校的领导对于艺术公选课的开设不够重视,因而缺乏严格统一的审核标准和规章制度。艺术专业教师对选修课不感兴趣,或者忙于自己专业教学与创作而无暇顾及。一些非艺术专业的教师仅凭自己的兴趣爱好随意开设,诸如电影艺术欣赏、书法欣赏、摄影欣赏之类的课程,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艺术选修课程又缺乏标准的规范,教学内容随意性很大,没有一个统一规范化的课程统筹安排,致使艺术公选课程设置混乱无序,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其次,在教学方面,很多教师为了教学环节的轻松,往往都是开设一些艺术欣赏课程,而不是具有一定深层次的艺术鉴赏类课程。很多艺术选修课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在上课时随意性非常大,教学内容不紧凑、无条理、没有深度。上课疏于对学生出勤的管理,致使课堂旷课、迟到者很多。大部分学生在选修课堂上也不很认真学习。第三,艺术选修课师资上出现的问题。很多艺术专业教师为了完成学院规定的选修课教学任务,为了职称评定和课时的需要而被迫开设艺术选修课,因为教学情绪不高,普遍存在应付教学的情况。加之教师教学能力参差不齐,没有形成一个高质量的稳定的艺术公选课的教学队伍。第四、艺术公选课缺乏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导致公选课成为教学管理的盲区。因为艺术公选课开设的时间大都安排在晚自习、周末或双休日,是教学管理的真空,很多学生无缘无故随意旷课、逃课。教师也认为公选课无所谓,疏于管理。教师本身对该课程的不重视,自己随意调课、停课,教学无计划,备课不认真,教学不规范,期末考核也只是写点小论文走过场而已,因而教学质量得不到任何的保障。

二、高校艺术公选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高校各个专业教学都有自己相对的独立性,对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专业性质特点,往往他们的思维都是逻辑性很强,而情感性思维较为缺乏,他们需要通过艺术选修课加以培养情商,因此为他们普及艺术知识,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更为急切需要。对于文科类专业学生来说,虽然他们不缺乏情感性的思维,但是他们很难在本专业课程中学习到艺术知识和艺术欣赏。为张扬大学生的艺术个性,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就需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开拓他们的知识视野,启迪创新精神,提升创造能力,都离不开艺术修养的提高。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有必要懂得一些艺术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这种综合素质的提高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音乐、美术、舞蹈、喜剧、影视等艺术类欣赏课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在艺术熏陶之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们的身心发展和品德的修炼。

加强高校艺术类公选课的改革有利于学校推进全面的教学改革进程。一个高校办学水平的高低,从它开设的艺术类选修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上就能衡量出来。只有真正重视艺术类公选课的教学,才能启迪学生的思想和才智,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人文素养。把艺术类公选课重视起来,形成特有的教学优势,才能促进其他课程的教学全面改革。艺术类公选课教学与相对稳定的各个专业课程教学完美结合起来,彼此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推进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加强高校艺术公选课教学的改革,也有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得学生的身心教育更趋于健全。大学教育不仅仅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更为重要的是人文精神的培育,把各个专业教育与艺术教育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增加学生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更好地适应现代大学教育。加强高校艺术公选课教学的改革,还可以把整个学校的校园艺术活动带动起来,积极开展校园文化节活动,让学生们积极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出一种和谐、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气氛。

三、高校艺术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与策略

1、加强高校艺术公选课的课程体系建设。针对很多高校艺术类公选课课程建设不完善、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种状况,加强艺术类公选课课程建设势在必行。对学院艺术类选修课进行调研和论证,调研学生对于艺术选修课的需求情况,调研艺术学院教师开设选修课的兴趣、意愿和能力,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加大艺术类公选课教学软件和硬件设备建设,鼓励从事艺术专业教学的广大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选修课的教学,激励他们积极开设艺术类欣赏课程。作为学校要实行统一规划艺术类公选课课程体系,建立一个多层次、多学科、多领域的艺术公选课课程系统。如美术类课程可以开设中国美术鉴赏、外国美术鉴赏、中国民间艺术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鉴赏等多门课程;音乐类课程可以开设中国通俗歌曲鉴赏、中国流行歌曲鉴赏、中国民间音乐欣赏、中国器乐鉴赏、外国音乐欣赏等课程;还可以开设世界经典摄影图片鉴赏、中国舞蹈艺术鉴赏、中国传统戏剧鉴赏、中外电影艺术鉴赏等等一系列艺术类公选课课程。这样就能大大满足全校学生对于艺术类公选课的需求,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开拓他们的知识视野。作为承担艺术类公选课教学的教师要不断优化艺术课程体系,丰富艺术选修课的资源,积极探索和改革艺术类公选课的教学内容。

2、加强艺术公选课教学质量的监控与管理。针对当前学生把公选课当成了混学分的课程、教师把公选课当成走过场的现状,学校要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对艺术公选课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首先要强化教学质量监督机制,有效掌控艺术公选课课堂教学状况。随着教室教学监控设备的不断完善,一般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艺术类公选课的教学,教室内大都具有摄像头监控教学,学校可以好好利用这一手段对公选课教学实施监控,不让公选课教学流于形式,杜绝教师随意停课、旷课、迟到早退现象的发生,也杜绝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随意放映与课程不相关的电影视频。当然这一做法有些被动,不能很好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但也不失为监控的唯一可行办法。师生惧怕教室摄像头的监控,就会认真完成教学与学习任务。其次,一些教学领导可以随机去各个公选课课堂上听课或抽查,也是促进艺术选修课教学监控的一个办法。第三、教务部门要严把艺术公选课教学质量关,可以组织专家和督导员随机课堂听课、打分,确保艺术公选课教学的严谨性、科学性,要求教师要有艺术公选课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讲义、教学课件等。同时要求教师必须确保课堂考勤制度,杜绝学生旷课、迟到、早退现象。

3、加强艺术选修课课堂教学和考试改革。教师在艺术公选课教学中,要改变以往那种只是简单的艺术欣赏形式,要结合美术、音乐、舞蹈、影视等各种学科的特点,坚持基础知识的讲授与艺术欣赏相结合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对艺术基本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和审美能力。在课堂教学上辅以艺术实践、艺术观摩、艺术展演、专题讲座等形式,将艺术选修课上得丰富多姿,趣味盎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师生互动环节,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另外还要加强考试制度的改革,一般教师在期末叫学生随意写一篇论文上交,就算公选课的结课总成绩了,这种做法太敷衍了事。学校可以采取统一安排试卷,统一组织考试的方式,让学生对平时学习不敢掉以轻心,更不敢随意旷课。同时教师做好平时考勤制度,把平时出勤率作为期末成绩的主体部分,让学生在心理上重视艺术公选课平时的学习。

美术艺术欣赏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通过解析一次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笔者认为,接受美学中几个重要理论可以解释这次活动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原因:“读者第一性”理论启示教师要让幼儿成为艺术欣赏活动的中心;“期待视野”理论启示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读者参与作品”理论则启示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创造性表现的机会。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姚斯、伊瑟尔等美学理论家创立的一个美学派别。他们以解释学和现象学美学为理论基础,从研究文学史人手。打破传统的文学理论,将美学实践中读者、作者和文本的地位和功能重新定位,提出了“读者中心”的思想。姚斯认为,不同时代的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作品的价值由读者的理解而定,作者在创作时应考虑读者。接受美学在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并对我国的美学研究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后,随着人们对它认识的深入,它又给我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以诸多有益的启示。

美术欣赏是幼儿园目前较为常见和十分重要的一种艺术教育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即感知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与文学接受一样,幼儿美术欣赏也是一个艺术接受的过程,其中“读者”即幼儿,“作者”即美术作品创作者,“文本”即美术作品。所不同的是,这里的“读者”身心尚未发展完善,他们的接受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更好地进行。那么,如果将接受理论的主要思想纳入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我们能否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让幼儿更好地感知美、体验美和创造美呢?以下案例呈现的是某幼儿园大班的一次美术欣赏活动,它将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凡·高的油画《向日葵》

活动背景介绍:此次活动之前,该班幼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探索“用油画棒表现不同质感的物体”。长期的单一探索使幼儿创作兴趣逐渐降低,他们只求用油画棒表现物体奇特的质感,不求造型、配色和构图上的整体美感,画面也严重脱离现实。

活动过程:第一部分是欣赏与讨论,教师首先引导幼儿谈谈对该油画的整体感受。接着由整体到局部分别讨论油画的颜色、造型、构图和质感。第二部分是临摹与创作,教师鼓励锄儿用油画棒临摹或者创作一幅《向日葵》。整个活动持续了50分钟,教师语言流畅生动、富有激情,幼儿始终保持着兴趣盎然的专注状态。

这次活动虽然持续时间较长,但各个环节的衔接自然紧凑,教师、幼儿和作品间的顺利互动成就了幼儿专注而愉悦的审美体验,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艺术教育活动。究其成功的原因,笔者认为,接受美学中几个重要理论的运用也许就是关键。

一、运用“读者第一性”理论。让幼儿成为艺术欣赏活动的中心

接受美学的倡导者强调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地位,即读者是第一性的,他们承认读者的能动创造,提出“一干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时反对文学文本具有决定性的观点,倡导文学史应该成为读者的历史。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欣赏者也是能动的,他们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审美经验,可以对同样的艺术作品作个性化的诠释和创造性的想象。正是因为这种能动性所导致的不确定性,才使得欣赏者的中心地位得以凸显。因此,欣赏者之于创作者和美术作品也应该处于中心位置,而只有具有欣赏者的解读和参与的艺术欣赏才算是真正的欣赏。

在这次以凡·高的油画《向日葵》为对象的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并不像以往那样只是灌输给幼儿有关油画创作者的背景知识,然后告诉幼儿别人怎样评价这幅作品。教9币已经意识到“审美活动对于儿童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儿童在审美过程中的体验”,因此留给幼儿比较多的自由感知、解读和想象的空间,从而确立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中心地位。

在活动第一部分,教师首先让幼儿仔细看看这幅画,然后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这一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幼儿进入认真欣赏的状态。由于问题简单而感性,幼儿回答起来没有压力。可以畅所欲言。有人说:“这是一盆花,感觉很温柔,很好看,比我们画得好。”也有人说:“是一盆,我看着心里很高兴、很快乐。他画得很漂亮。”还有人说:“是向日葵吧,看着心里很舒服,一点也不乱七八糟的。”……教师仔细倾听,频频点头,幼儿的答案越来越丰富多彩,每个人都为自己的表达而感到自豪,谁也不能否定他们的所见和感受。在活动一开始安排这种开放式的话题讨论,幼儿迅速体验到了自由欣赏和表达的乐趣,很快对活动产生了兴趣并专注于欣赏和表达,这使得整个活动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整体欣赏之后,教师很自然地将幼儿引向对作品的局部欣赏。在这一环节,教师的几个追问又一次让幼儿充分表达出自己对美的解读和体验。在讨论画面颜色时,幼儿发现了一对“好朋友颜色”——深绿色和淡青色(“好朋友颜色”是该班幼儿对近似色的生动的称谓,这是他们先前就掌握的概念),他们非常兴奋。教师捕捉到这一契机,紧接着提出几个问题:“看看还有哪里用了好朋友颜色?为什么你一下子就先找到了绿色的好朋友颜色?画家为什么要用好朋友颜色?”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对幼儿提出视觉、想象和情感上的挑战,激发幼儿主动地思考,因此换来了幼儿下面精彩的解读。在回答“为什么一下子就先找到了绿色的好朋友颜色”时,有幼儿说“绿色显得很有生命力,所以我先看到了它”。还有幼儿说“绿色很清爽,让我很高兴”,等等。而在回答“画家为什么要在这里用好朋友颜色”时,有幼儿说“花瓣和花蕊是好朋友,所以要用近似色”。也有幼儿说“这样显得颜色更漂亮了”,还有幼儿说“它们像家人一样,显得很舒服”。由此,幼儿加深了对近似色的审美体验,不仅仅停留于对近似色进行辨识。同样,在欣赏画面的造型时,教师也将理解和感受的空间留给了幼儿。以下是他们的部分对话:

教师:你们看,这朵花是正面的,那朵是侧面的。还有什么样子的啊?

幼儿A: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是靠在一起的,所以有地方挡住了,看不到。

幼儿B:有的花瓣看得很清楚,毛毛的;还有的花瓣是向上长的。

教师:为什么会向上长呢?

幼儿C:花是活的,长得很好。

幼儿D:它们长得很有劲,很快乐。

幼儿E:花茎有长有短,有的是直的,有的是弯曲的。

教师:直的花茎和弯的花茎给你什么感觉?

幼儿F:弯的花茎上的花也是活的。

幼儿G:直的茎显得很高,弯的显得很有力气。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关注到作品在造型上的多样性,而且体验了由造型多样性所产生的各种美感。尤其是对这幅画中生命力的感知,有些成人尚且很难把握,幼儿却能领会,我们不得不感叹,艺术欣赏活动的确不该剥夺幼儿体验与表达的机会。

幼儿是能动的独立的个体,他们对一切事物的感知、理解和想象未必会因为年龄小而绝对受到限制。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艺术欣赏时应该撇开成人对作品固定的解释,运用教育机智给幼儿自由体验和表达的空间,让他们处于艺术欣赏的中心。

二、运用“期待视野”理论。充分调动幼儿已有经验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又一个重要理论。在姚斯的理论里,“期待视野”是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由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集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期待视野”一方面影响了阅读者的接受效果,即能否接受,另一方面也影响了阅读者的提升,即能否创造性地接受。

对于幼儿来说,期待视野是指“由原先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等综合形成的一种潜在的审美尺度”。而这里的审美经验表现为“他从以往的审美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以及所形成的审美情趣和对艺术史、艺术类型、艺术语言、主体、形式等方面的熟悉、领悟与认识等等”。

在这次欣赏活动中,首先是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幼儿的“期待视野”,调动了他们的已有经验。从前文介绍的活动背景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幼儿厌倦了对油画棒技能的单一探索和重复表现,教师才认识到,幼儿当前需要的是更丰富、更高级的刺激:一方面要拓宽幼儿的视野,让他们认识到油画棒技能的可迁移性,另一方面要使幼儿认识到油画棒可以表现出充满美感的画面。在这样的思考下,凡·高的油画《向日葵》很快进入教师的视野。《向日葵》这幅作品色彩对比强烈,笔触粗重,作品中的向日葵造型各异,花朵沉甸甸而富有质感,整个画面鲜亮明快而简洁。如果把这样一幅艺术作品拿来欣赏,正好可以满足幼儿当前的实际需要,即迁移已有的油画棒技能经验,获得更丰富的视觉感受,切实体验作品中的美感。

在活动过程中,尤其是在欣赏和讨论画面质感时,幼儿的表现验证了教师对幼儿“期待视野”的分析。教师先提问:“不同的花朵摸上去会是什么样的感受?”有的说“毛毛的”,有的说“硬硬的”,还有的说“可能蛮重的”,这让幼儿对质感有了最初的感受。接着教师进一步追问:“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样的方法画出这样的感觉来?”由于有了先前的关于油画棒技能的经验。幼儿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画法,有的说“用笔的侧面用力擦,画出花蕊,再滚一圈”,有的说“可以用一提一提的方法画出毛毛的感觉来”,有的说“可以用重重的点画出黑黑的瓜子来”,也有的说“用短的油画棒一圈一圈地滚,多滚几次,就会是重重的了”,还有的幼儿甚至跃跃欲试,想要到黑板上画给大家看。正是这一提问,充分调动了幼儿已有的技能经验,使他们表现出对油画棒技能从未有过的激情和创新,他们不仅更好地体验了质感,而且创造性地迁移了已有的绘画经验,。即产生了新的“期待视野”。

此外,幼儿从欣喜地发现近似色到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近似色的审美感受,同样也是因为教师的提问和引导切合了幼儿的“期待视野”。教师考虑到在幼儿已有的审美经验里已经有了近似色的概念,而且幼儿还亲切地称它们为“好朋友颜色”,因此才在幼儿发现了一组近似色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幼儿寻找其他近似色,甚至去体验和想象为什么要使用近似色。这既调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也进一步巩固了幼儿对近似色的认识,同时还使幼儿获得了新经验,即对近似色的美感体验。

“期待视野”可以有效参与到幼儿获得更高层次经验的过程中,因此熟悉幼儿、了解幼儿已有的各种经验以及他们当前的兴趣和需要,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策略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这将帮助幼儿形成更高层次上的“期待视野”。

三、运用“读者参与作品”理论。让幼儿进行创造性表现

接受美学提出让读者参与到作品中来。姚斯认为,“只有通过接受者的媒介,作品才会进入变化着、体现某种连续性的期待视野,而在这样的连续性中,简单的接受将转化为批判的理解,被动的接受会转变为积极的接受,被认可的审美标准将转化为新的、超越这种标准的文学生产”。㈣参与有多种形式,既可以是读者单纯的解读和欣赏,是读者思想上的、不需要通过任何其他媒介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也可以是读者在解读和欣赏的基础上,通过其他媒介来表现自己的接受,比如模仿、辩论、再创造等。特别是幼儿,由于他们思想更易于外显,他们更乐于通过后一种形式的参与来表现自己对作品的接受,这是一种积极的接受。同样,我们也更易于通过幼儿外显的表现了解幼儿已经发展了的“期待视野”。

美术艺术欣赏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通过解析一次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笔者认为,接受美学中几个重要理论可以解释这次活动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原因:“读者第一性”理论启示教师要让幼儿成为艺术欣赏活动的中心;“期待视野”理论启示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读者参与作品”理论则启示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创造性表现的机会。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姚斯、伊瑟尔等美学理论家创立的一个美学派别。他们以解释学和现象学美学为理论基础,从研究文学史人手。打破传统的文学理论,将美学实践中读者、作者和文本的地位和功能重新定位,提出了“读者中心”的思想。姚斯认为,不同时代的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作品的价值由读者的理解而定,作者在创作时应考虑读者。接受美学在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并对我国的美学研究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后,随着人们对它认识的深入,它又给我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以诸多有益的启示。

美术欣赏是幼儿园目前较为常见和十分重要的一种艺术教育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即感知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与文学接受一样,幼儿美术欣赏也是一个艺术接受的过程,其中“读者”即幼儿,“作者”即美术作品创作者,“文本”即美术作品。所不同的是,这里的“读者”身心尚未发展完善,他们的接受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更好地进行。那么,如果将接受理论的主要思想纳入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我们能否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让幼儿更好地感知美、体验美和创造美呢?以下案例呈现的是某幼儿园大班的一次美术欣赏活动,它将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凡·高的油画《向日葵》

活动背景介绍:此次活动之前,该班幼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探索“用油画棒表现不同质感的物体”。长期的单一探索使幼儿创作兴趣逐渐降低,他们只求用油画棒表现物体奇特的质感,不求造型、配色和构图上的整体美感,画面也严重脱离现实。

活动过程:第一部分是欣赏与讨论,教师首先引导幼儿谈谈对该油画的整体感受。接着由整体到局部分别讨论油画的颜色、造型、构图和质感。第二部分是临摹与创作,教师鼓励锄儿用油画棒临摹或者创作一幅《向日葵》。整个活动持续了50分钟,教师语言流畅生动、富有激情,幼儿始终保持着兴趣盎然的专注状态。

这次活动虽然持续时间较长,但各个环节的衔接自然紧凑,教师、幼儿和作品间的顺利互动成就了幼儿专注而愉悦的审美体验,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艺术教育活动。究其成功的原因,笔者认为,接受美学中几个重要理论的运用也许就是关键。

一、运用“读者第一性”理论。让幼儿成为艺术欣赏活动的中心

接受美学的倡导者强调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地位,即读者是第一性的,他们承认读者的能动创造,提出“一干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时反对文学文本具有决定性的观点,倡导文学史应该成为读者的历史。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欣赏者也是能动的,他们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审美经验,可以对同样的艺术作品作个性化的诠释和创造性的想象。正是因为这种能动性所导致的不确定性,才使得欣赏者的中心地位得以凸显。因此,欣赏者之于创作者和美术作品也应该处于中心位置,而只有具有欣赏者的解读和参与的艺术欣赏才算是真正的欣赏。

在这次以凡·高的油画《向日葵》为对象的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并不像以往那样只是灌输给幼儿有关油画创作者的背景知识,然后告诉幼儿别人怎样评价这幅作品。教9币已经意识到“审美活动对于儿童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儿童在审美过程中的体验”,因此留给幼儿比较多的自由感知、解读和想象的空间,从而确立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中心地位。

在活动第一部分,教师首先让幼儿仔细看看这幅画,然后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这一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幼儿进入认真欣赏的状态。由于问题简单而感性,幼儿回答起来没有压力。可以畅所欲言。有人说:“这是一盆花,感觉很温柔,很好看,比我们画得好。”也有人说:“是一盆,我看着心里很高兴、很快乐。他画得很漂亮。”还有人说:“是向日葵吧,看着心里很舒服,一点也不乱七八糟的。”……教师仔细倾听,频频点头,幼儿的答案越来越丰富多彩,每个人都为自己的表达而感到自豪,谁也不能否定他们的所见和感受。在活动一开始安排这种开放式的话题讨论,幼儿迅速体验到了自由欣赏和表达的乐趣,很快对活动产生了兴趣并专注于欣赏和表达,这使得整个活动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整体欣赏之后,教师很自然地将幼儿引向对作品的局部欣赏。在这一环节,教师的几个追问又一次让幼儿充分表达出自己对美的解读和体验。在讨论画面颜色时,幼儿发现了一对“好朋友颜色”——深绿色和淡青色(“好朋友颜色”是该班幼儿对近似色的生动的称谓,这是他们先前就掌握的概念),他们非常兴奋。教师捕捉到这一契机,紧接着提出几个问题:“看看还有哪里用了好朋友颜色?为什么你一下子就先找到了绿色的好朋友颜色?画家为什么要用好朋友颜色?”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对幼儿提出视觉、想象和情感上的挑战,激发幼儿主动地思考,因此换来了幼儿下面精彩的解读。在回答“为什么一下子就先找到了绿色的好朋友颜色”时,有幼儿说“绿色显得很有生命力,所以我先看到了它”。还有幼儿说“绿色很清爽,让我很高兴”,等等。而在回答“画家为什么要在这里用好朋友颜色”时,有幼儿说“花瓣和花蕊是好朋友,所以要用近似色”。也有幼儿说“这样显得颜色更漂亮了”,还有幼儿说“它们像家人一样,显得很舒服”。由此,幼儿加深了对近似色的审美体验,不仅仅停留于对近似色进行辨识。同样,在欣赏画面的造型时,教师也将理解和感受的空间留给了幼儿。以下是他们的部分对话:

教师:你们看,这朵花是正面的,那朵是侧面的。还有什么样子的啊?

幼儿A: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是靠在一起的,所以有地方挡住了,看不到。

幼儿B:有的花瓣看得很清楚,毛毛的;还有的花瓣是向上长的。

教师:为什么会向上长呢?

幼儿C:花是活的,长得很好。

幼儿D:它们长得很有劲,很快乐。

幼儿E:花茎有长有短,有的是直的,有的是弯曲的。

教师:直的花茎和弯的花茎给你什么感觉?

幼儿F:弯的花茎上的花也是活的。

幼儿G:直的茎显得很高,弯的显得很有力气。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关注到作品在造型上的多样性,而且体验了由造型多样性所产生的各种美感。尤其是对这幅画中生命力的感知,有些成人尚且很难把握,幼儿却能领会,我们不得不感叹,艺术欣赏活动的确不该剥夺幼儿体验与表达的机会。

幼儿是能动的独立的个体,他们对一切事物的感知、理解和想象未必会因为年龄小而绝对受到限制。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艺术欣赏时应该撇开成人对作品固定的解释,运用教育机智给幼儿自由体验和表达的空间,让他们处于艺术欣赏的中心。

二、运用“期待视野”理论。充分调动幼儿已有经验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又一个重要理论。在姚斯的理论里,“期待视野”是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由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集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期待视野”一方面影响了阅读者的接受效果,即能否接受,另一方面也影响了阅读者的提升,即能否创造性地接受。

对于幼儿来说,期待视野是指“由原先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等综合形成的一种潜在的审美尺度”。而这里的审美经验表现为“他从以往的审美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以及所形成的审美情趣和对艺术史、艺术类型、艺术语言、主体、形式等方面的熟悉、领悟与认识等等”。

在这次欣赏活动中,首先是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幼儿的“期待视野”,调动了他们的已有经验。从前文介绍的活动背景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幼儿厌倦了对油画棒技能的单一探索和重复表现,教师才认识到,幼儿当前需要的是更丰富、更高级的刺激:一方面要拓宽幼儿的视野,让他们认识到油画棒技能的可迁移性,另一方面要使幼儿认识到油画棒可以表现出充满美感的画面。在这样的思考下,凡·高的油画《向日葵》很快进入教师的视野。《向日葵》这幅作品色彩对比强烈,笔触粗重,作品中的向日葵造型各异,花朵沉甸甸而富有质感,整个画面鲜亮明快而简洁。如果把这样一幅艺术作品拿来欣赏,正好可以满足幼儿当前的实际需要,即迁移已有的油画棒技能经验,获得更丰富的视觉感受,切实体验作品中的美感。

在活动过程中,尤其是在欣赏和讨论画面质感时,幼儿的表现验证了教师对幼儿“期待视野”的分析。教师先提问:“不同的花朵摸上去会是什么样的感受?”有的说“毛毛的”,有的说“硬硬的”,还有的说“可能蛮重的”,这让幼儿对质感有了最初的感受。接着教师进一步追问:“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样的方法画出这样的感觉来?”由于有了先前的关于油画棒技能的经验。幼儿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画法,有的说“用笔的侧面用力擦,画出花蕊,再滚一圈”,有的说“可以用一提一提的方法画出毛毛的感觉来”,有的说“可以用重重的点画出黑黑的瓜子来”,也有的说“用短的油画棒一圈一圈地滚,多滚几次,就会是重重的了”,还有的幼儿甚至跃跃欲试,想要到黑板上画给大家看。正是这一提问,充分调动了幼儿已有的技能经验,使他们表现出对油画棒技能从未有过的激情和创新,他们不仅更好地体验了质感,而且创造性地迁移了已有的绘画经验,。即产生了新的“期待视野”。

此外,幼儿从欣喜地发现近似色到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近似色的审美感受,同样也是因为教师的提问和引导切合了幼儿的“期待视野”。教师考虑到在幼儿已有的审美经验里已经有了近似色的概念,而且幼儿还亲切地称它们为“好朋友颜色”,因此才在幼儿发现了一组近似色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幼儿寻找其他近似色,甚至去体验和想象为什么要使用近似色。这既调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也进一步巩固了幼儿对近似色的认识,同时还使幼儿获得了新经验,即对近似色的美感体验。

“期待视野”可以有效参与到幼儿获得更高层次经验的过程中,因此熟悉幼儿、了解幼儿已有的各种经验以及他们当前的兴趣和需要,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策略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这将帮助幼儿形成更高层次上的“期待视野”。

三、运用“读者参与作品”理论。让幼儿进行创造性表现

接受美学提出让读者参与到作品中来。姚斯认为,“只有通过接受者的媒介,作品才会进入变化着、体现某种连续性的期待视野,而在这样的连续性中,简单的接受将转化为批判的理解,被动的接受会转变为积极的接受,被认可的审美标准将转化为新的、超越这种标准的文学生产”。㈣参与有多种形式,既可以是读者单纯的解读和欣赏,是读者思想上的、不需要通过任何其他媒介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也可以是读者在解读和欣赏的基础上,通过其他媒介来表现自己的接受,比如模仿、辩论、再创造等。特别是幼儿,由于他们思想更易于外显,他们更乐于通过后一种形式的参与来表现自己对作品的接受,这是一种积极的接受。同样,我们也更易于通过幼儿外显的表现了解幼儿已经发展了的“期待视野”。

美术艺术欣赏论文范文第9篇

>> 迪拜的现在和未来 痫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电子纸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青春,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移动支付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替换装的现在和未来 民族主义的现在和未来 关于东风的现在和未来 “德”之现在和未来 客体档案理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浅谈财务报表的现在和未来 国际机构在行动:援助朝鲜的现在和未来 药物化妆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胰岛细胞移植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国性科学的现在和未来发展 中国健身器材市场的现在和未来 中国天文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俄罗斯军用直升机的现在和未来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系统工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特展的现在和未来 特展的现在和未来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贾布")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2014年12月14日,观众在参观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的作品《再生瞬间》

目前中国美术馆、博物馆的系统中,展览一般分为常设展、申请展和特展。常设展是美术馆、博物馆最主要的展览类型,指长期展示的馆藏作品,比如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里的展览。

美术馆、博物馆里通常都设有一定面积的临时展览区域,用来举办不同的短期展览。

短期展览又分为申请展和特展。

申请展是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展览,由办展者(通常是艺术家个人或品牌方)向美术馆支付一笔以服务费、场租费或赞助费为名义的费用,从而获得进入美术馆展示的资格。

特展则是由美术馆或博物馆结合自身定位主动组织的,因为公立美术馆、博物馆的官方背景,会有大量或是基于国际文化交流需求,或是为提升城市整体文化形象、提升公众文艺欣赏水平而举办的特展。

公立展示馆中的特展

在上海,作为展览的一种类型,特展早已存在,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彼时的几个展览都引起了公众广泛的关注。

而在引进海外版权的同时,自主版权的特展也随着国门打开而渐成气候,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上海双年展――自1996年开始举办,第一届只有三十余名艺术家参与,到2000年第三届时就已经成为真正符合国际双年展运营规范的展览。上海双年展绵延至今,是中国当代艺术界最具影响力的展览之一。

世纪之交以后,以上海美术馆为例的公立美术馆在特展的策划组织上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举办过多个非常有社会影响力的特展。

在举办特展方面,公立美术馆有着无法取代的优势,它本身承担着向公众普及艺术的社会职责,有设施过硬的固定场馆,有政府的资金支持――虽然在过去几十年中,政府对公立美术馆的财政政策屡次变化,有从学术研究到场馆管理的全线专业工作人员。

2012年,上海美术馆变身为中华艺术宫,与上海博物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为上海三个最大的公立展示馆。由于场馆数量和展览面积的大幅增加,上海举办的特展数量与质量又有了一次很大的提升。

由公立美术馆、博物馆主办的特展,是由国家财政拨款。虽然公立场馆中的特展也会售票,但因为国家对公立美术馆的票价限制――2011年全线免票后,普通展览免票,特展可以售票,但一般都不会超过20元,一般也很难收回展览成本。

同时,公立场馆追求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追求学术性大于娱乐性,追求公众艺术教育和城市文化形象大于营收需求。因为这样的性质,使公立美术馆不会把特展以产业化的方式来经营。

民营资本的加入

在特展的产业化发展历程中,民营美术馆起到了重要作用。

民营资本投资特展,能追溯到的最早案例是2002年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举办的“狂想的旅程――大师达利互动展”,投资方是一家上海本土的民营企业。这个展览全面按市场化运作,投资300万元,50元的票价在当时是绝对的高价,要知道,上海美术馆、上海博物馆当时的标准票价是20元。

而位于人民公园内的上海当代艺术馆是上海最早的民营美术馆,成立10年以来,举办过包括“皮克斯动画25周年展”、“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等多个极具影响力的特展。

最近几年,随着民营美术馆的广泛兴起,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等一大批民营美术馆也都为特展的整体繁荣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展览场馆增加的同时,上海本地也涌现出一批民营特展公司。民营资本投资特展,是对公立美术馆特展的有效补充,对于文化市场的多样化发展、提升公众文化艺术欣赏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也符合国家鼓励文化产业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大政策。

特展有望成为又一文创热点

特展产业整体健康良性发展,对提升公众文化艺术欣赏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艺术产业都有着重要作用。不过,今天的特展,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行业的软硬件建设,都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本身没有太多数据可供比较。

在行业间,可以借鉴电影市场与演出市场作为参考。因为其所针对市场的相似性,特展有望继电影、演出之后,成为又一文创热点。虽然特展目前的市场规模和电影市场、演出市场不在一个量级上,但它们都是以普通公众为目标受众,都是文化娱乐产品,电影、特展、小型演出的票价互相接近,其消费者也有很大几率互相转换。

在所有的文化消费中,电影是最受欢迎的方式。据《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15年)》透露,上海市民中,“36.8%的人每月去看一次电影,31.4%每年几次,17.6%每周一次”。而根据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全国电影总票房296.3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6.15%。从演出市场来看,从2015年到2016年底,上海新建和改建剧场将达到40家,其中三分之一建在商业综合体中。

美术艺术欣赏论文范文第10篇

一、审美体验为主,“双基”教学为辅

美育具有形象性和愉悦性的特点,高中欣赏课的主要精力便应放在为学生创造优良的条件使他们尽量多地“看”到优秀美术作品。除教材中的复制品以外,还要用大幅挂图启动学生审美的眼睛和心扉,有条件的学校更应该充分发挥电化教育手段的直观性宏观感。美术课程是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现在已向图象时代转变,数码媒体艺术方便普及,新媒体艺术主要体现在:创新,新技术,新的思维方式。它对学生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例如Dv就是些很好的工具,用DV可以感受到一些不同的东西,有一些新的思考,奇想。还有电脑绘画可以模仿各种绘画技能,还有一些是绘画不能达到的表现力。媒体课程对学生,未来人才有重要意义,社会进步为我们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应该多接触新的艺术形式,这要求我们美术教师要紧随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

教师的责任也绝不是依靠个人有限的美术史知识对学生进行语文或历史课式的传授知识;教师整个欣赏活动中的作用更多的应该在艺术语言(构图、色彩、线条、情感、意境等)方面帮助学生调动各自全部的文化知识、修养、生活、体验、艺术情趣、道德判断、审美理想和价值观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对“这一件”艺术作品做出自己的而不是强求一律的视觉审美判断。这期间,教师对“必要的”美术知识,即艺术语言的掌握与熟悉程度是很重要的,也就是常说的“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教学目的”中的美术欣赏方法在高中全部美术课教学量中占30%的比重,按要求基本是学生自学,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习。须明确的是“美术知识”和“美术欣赏法”都必须建立在大量欣赏美术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灵活的穿插式的教学,而决不可以为学理论而学理论,甚至在考核时仅仅考查学生对上述知识条文的记忆程度。

二、以启发教学为主

高中学生在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上已经高于初中生,而且他们的自主意识已经增强。鉴于此,教师更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组织学生从自身体验出发,开展对不同作品的比较和作品的评论”(见《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可以实行分组讨论,登台演讲,撰写论文甚至分庭辩论的方式进行别开生面的课堂教学。为了不使学生陷于无知的诡辩和纠缠于远离审美活动的烦琐考证,教师要对重点作品示范剖析,教师有必要独立地对某件或几件美术作品进行示范性的艺术分析,将“必要的美术知识”辅佐对作品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正确的美术欣赏方法在整个欣赏活动中的保证作用,举一反三地教给学生如何判断并用审美的语言剖析一件艺术作品。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教师中心、书本中心。在暑期远程培训第一专题的学习中印象最深的是,赴德留学的高中生谈到中德高中美术的最大不同,在德国学

生是主体,在作品中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为了充分表达

可以尝试用各种艺术手段,技法,在表达遇到困难时可以给你建

议各种方法,教师只是方法的导师,而不是灌输者,尊重个性作

业并不打分;甚至可以一学期只完成一幅自己的作品,这样深入

刻划这个感情有充裕的时间,而在传统的中国高中教学中,没有

让学生深入地完成一幅作品,只是蜻蜓点水一样过一遍就可以交

一幅作业,没有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没有调动学生积极的

情感体验,只有改变现状才能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他

们的创造性。

注重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方式。比如广东某校的教师在进行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自己制作课件,并由部分同学讲解教师只是适时做一些补充,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能动性,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教师也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启发和促进,互动教学活动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师将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

三、以情感教育为主,理性分析为辅

一切艺术语言和欣赏方法都是人类对美的事物的情感体验的总结,对艺术作品欣赏无不严格的遵循着情感体验的原则。抛弃了各个个体的人的情感活动而孤立地对所有艺术作品都划定出一个公认的评论尺度,这本身就否定艺术作品的二度创造的特征。间一件艺术作品,在不同欣赏都那里得出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的审美结论,不仅是正常的艺术现象,而且是艺术作品本身不确定性的积极的社会功能的体现。绝大多数艺术作品都是颂扬真善美的,作为教材选的艺术作品基本上都不违背这一创作原则,而县有比较稳定的判断趋向,这给学生的欣赏活动提供了易于选择的条件。但是也容易造成这样的一种误解,所有上市的艺术作品都是健康向上的,这一误解起码会引导学生在审判美判断上的惰性。而在人类阶级社会中都事实上是不断地产生着反审美的所谓“艺术作品”的,这就有必要采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说服学生积极主动和清醒冷静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件意识形态的作品,有目的的向学生展示一部分内容不健康或形式不美的艺术品,以提向学生的鉴赏能力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以个人的视知觉来正确地判断出某件和大多数艺术作品的美丑、优劣、高低、雅俗等审美品格,情操得到了陶冶.修养得到了提高,心灵得到了净化,心理得到了强化,情感得到了升华,这才能够说:“高中艺术欣赏课的目标达到了。”

上一篇:中国艺术特点论文范文 下一篇:美术研究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