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文化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03:57:34

中职文化课论文

中职文化课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加强;改进;文化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0-0108-03

一、文化课在中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成为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具体地说,中职学校毕业生应当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培养目标来看,中职学校教学要比普高教学更具难度和挑战性。

从中职学校的课程体系来看,它由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三大板块课程组成。三大板块课程的出发点是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归宿点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造就适应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两者实际上是统一的。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虽各自成体系,但又密不可分,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文化课是专业理论课的基础,专业理论课是专业技能课的基础,而技能课是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在实践中的应用环节。一句话,文化课是基础,专业理论课是核心,专业技能课是关键,三者都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

文化课在中职学校教学中占有基础地位,一个文化水平很低的学生,想要学好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是十分困难的。只有学好文化课才有助于学好其他课程。学好文化课也是后续教育的需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有一个知识更新和职业转换的现实,如果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学好文化课和学会学习,必然给日后的业务和生活知识的再提高带来困难。另外,随着现代产业结构调整,任何从业人员都会受到产业变换带来的挑战,存在改行的实际问题,如果从业者没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就会失去与他人竞争的机会。因此,加强文化课教学,实出其基础地位,也就成为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中职学校加强和改进文化课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中职学校的文化课程主要有政治、语文、数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基础、心理健康,等等。这些课程不仅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知识结构,而且是学习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的基础。

随着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步伐的加快,普高和中职学校一再扩招,中职学校生源质量下滑已成趋势和定局。从文化课角度看,许多中职生连最基本的文化基础都没有,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针对学生的这种实际情况,中职学校必须改革文化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调整课程结构,降低教学要求,强调文化课教学要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重心下移,着眼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着眼于学生良好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形成,着眼于学生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

1.从教学思想与方法改革入手,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中职学校在一、二年级文化课教学中可以实行“定向自学、释疑探究、自测自结”的课堂教学模式,以魏书生民主教学思想为指导,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自觉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少讲,把重点放在学习目标的制订和引导学生自学探究,在充分自学、互学、互教、讨论之后自主完成学习目标。要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备课必须充分,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班级的学生实际,准确制订出“学习目标”,并将重点、难点、基础知识进行分解,精心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保证中下等学生学会的同时,又使优等生学活,得以拔高,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导演和指挥的角色,调动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每堂课都能完成基础学习目标。要求教师每堂课提问学生的覆盖率不得少于80%,教学目标要分层:学习分层、课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布置作业分层、考试命题分层、评价分层。

教学目标可分基础目标和选修目标两个层次;学习也要分层次,基础不牢的学生必须完成一般性概念、公式、词语、例题的理解记忆,基础好的学生则在此基础上完成教师设计的探究性问题,扩大发散思维领域。教师要通过提问和分层次的练习测试来检验不同学生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这样一来,不论基础不牢的学生,还是基础好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做,一堂课后都有收获,学生学习兴趣逐渐提高,学习的信心也就逐步树立起来。为了配合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教师对考试和评价制度也应做相应的改革。文化课期末考试分A、B卷,A卷针对基础不牢的学生,成绩以卷面成绩为准;B卷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成绩为卷面成绩乘以系数1.2得出。A、B卷学生考前自主选择。同时,对期末最终成绩评定实行结构制,即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课堂提问、单元测试、课堂出勤、课堂纪律占期末成绩总评的20%,期末考试试卷占80%,二者合一作为学期期末总成绩。对评价方式,可规定每学期文化课考试科目不超过两科,其余为考查科。考查科成绩以考查能力为主,如语文,学生可以从教师拟定的题目中自选一篇作文,也可自拟题作文,以作文考查语文能力,评定期末成绩;政治课则以学过的哲学原理为指导,结合现实生活写一篇“知识统一”小论文来评定期末成绩。灵活的考试形式和评价方法,既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挑战自我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增强了学习文化课的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学能力。

为培养学生学习文化课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开展了“七个一”和“十二个学习习惯”的贯彻落实活动。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小楷,并把学生小楷完成情况纳入学生月品德积分量化考核中。为培养学生说的习惯和能力,各科教师课堂提问学生不得少于15人次,提问覆盖率每堂要求达到80%。政治课前要进行“一分钟知识统一”小论文演讲,语文、英语课前要开展“一分钟演讲”或介绍活动,三种课前演讲纳入教师评课考核之中。各班晨检要开展值日班长总结或演讲活动,并将此列入班级考评中。这样,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可普遍提高,学生也从由教师强令指定上台演讲转变为主动自愿上台演讲,由低头小声转变为落落大方。此项活动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学生表达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

2.为培养学生学习文化课的信心,中职学校对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也应进行大胆改革。

中职生多属于中考中的三、四类学苗,文化课基础相当薄弱。为了树立学生学习信心,更好地实现初中与中职学校文化课的对接,新生一入学先进行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摸底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分析,结合中考成绩和学生意愿,在各个专业中各分出一个文化课基础较好的班级,其他学生则平行分班。对基础较好的班级,文化课教学时直接进入中职教材,而且要求任课教师可适当提高教学要求和难度;对平行班学生,第一学期数学、英语、语文课教学则要利用1至3个月时间补习初中的知识,逐渐过渡到中职教材上来。要求课任课教师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掌握现状,既有集中补习,又有个别辅导;不只补习知识,更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向学生讲清学习文化课与学好专业课的关系,激发兴趣,培养信心。

一年级时,将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课时比例确定为5?3?2,文化课比例偏重一些。因为中职生入学时文化基础不牢,学习专业课,尤其是专业理论课非常吃力。第一年加强文化课教学是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便更好地学习专业课。为了改变学生对文化课的厌学情绪,激发他们学习文化课的兴趣和信心,教师除了在文化课课堂教学中实施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分层次教学、探究式教学外,每学期各学科都要开展大量的竞赛活动促进文化课教学,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习欲望。如作文比赛、演讲赛、朗诵赛、普通话比赛、“知行统一”小论文演讲赛、英语口语演讲赛、英语百千单词速记比赛、数学知识竞赛、计算机技能操作模块过关竞赛,以及其他专业技能模块过关竞赛等,深受学生的欢迎。尤其是各专业的技能模块过关竞赛,学生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兴趣,但有些学生因文化课基础不牢而未能过关或获奖,可让他们认识到文化课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加强文化课的学习。例如,计算机专业的“汉字录入大赛”,有些学生由于对汉字结构和书写顺序掌握不好而影响速度,在不断提高拆字速度的过程中,这些学生就认识到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语文能力也得到了促进和加强。汽修专业学生在学习制图课时遇到困难,反过头来主动到数学几何课中寻求帮助。这样,竞赛触动,专业课拉动,学生学习文化课的兴趣和信心逐渐浓厚起来,课堂教学效果也越来越好。

进入二年级,教师便可根据学生意愿进行分班,希望参加高考的学生进入高考备考班,不参加高考的学生进入技能班,实行分类教学。备考班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的课时比例为4∶4∶2,侧重高职升学考试中的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学。文化课教学侧重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计算能力培养。技能班则完全进行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教学,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到了三年级,可再次对学生进行分流,决定参加高职考试的学生留校备考,进行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强化训练;准备就业的学生学校组织在校内进行两个月的技能实训后,由就业指导处负责分散到各个实习店、厂进行顶岗见习和实习。由于注重文化课教学,就业的学生除专业技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外,文化素质也会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三、加强文化课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近几年来,由于中职学校严抓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社会声望日益提高,招生人数大幅度增加,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也就越来越大。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直接影响中职学校教学质量。为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必须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大教学研究活动的管理力度。新学期开始就要拿出充足的时间组织全体教师认真研究大纲、教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期学科教学进度计划。教务处与科研处每周都要安排固定时间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学习。

2.大练教学基本功。针对中青年教师较多的现状,应组织中青年教师开展以大练教学基本功为主题的“五个一”竞赛活动,即教师要“上一堂优质课,写一本优秀教案,写一篇优秀论文,写好一手粉笔字,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展教师课件创作比赛,说课比赛,组织教师写小楷,并纳入业务考评中。有计划、有检查、有考评的各项活动,督促教师自觉养成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育观念的习惯。

3.坚持并加强集体备课,建立以老带新的帮带制度。学校每周安排固定时间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同一学科同一年级教师成立备课组,由备课组长主持,每周由一名教师做主讲人说课,其他成员补充,以弥补教材把握不准,教师水平不齐,难以形成整体优势的弊端。每次备课必须把握好教材知识体系,明确重点难点,选准突破措施。备课时既备知识,又备学生实际水平,从而选准教学的起点,把握课堂的难度和容量,设计好分层次的测试题。集体备课最终要形成主讲教案,经教研组长审阅后统一执行。需要说明的是,加强集体备课,是为了取长补短,发挥整体优势,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并不意味着对教学个性的抹杀。恰恰相反,在大的思路确定的前提下,教师可以也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教出自己的风格。

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学校还应建立帮带制度和听评课制度,即老教师、骨干教师与新教师结对子,以老带新。老教师、骨干教师对新教师适时指导,新教师要虚心请教。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优秀成绩,指导教师也会受到相应奖励。学校要求每名教师每学期至少要上一节校级研究课,每周至少要听一节课,这样新老教师相互促进,彼此取长补短,教师业务水平自然提高很快。

中职文化课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分析当前中职教育尤其是中职卫生学校文化课教学面临的问题,从对课程的认识、学科定位、以及教学双主体等方面探索文化课教学改革途径。

一、前言

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文化课是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的重要区别之一。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培养适用人才,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得力措施,是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就学,特别是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的有效之举,同时缓解了高考压力,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中等职业教育中文化课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1.生源质量不高,大纲要求高于学生实际水平,文化课教学面临尴尬。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高中的普及,中专卫校的生源素质逐年下降,文化基础普遍较差,文化课的教学因此出现“教”与“学”不适应的问题。

从各科看来大纲要求几乎都不比高中逊色,并且加有与专业相关的内容。以数、理、化为例,高中生学习这些课程用5-6学期,而中专生则用1-2学期将其学完,显得课时少、内容多、要求高。而学生的实际水平则是:入学前文化基础差,学习能力欠佳、学习兴趣差、意志力薄弱。而过高的教学要求,不仅对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作用不大,反而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厌烦。

2.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要不适应。教学内容的设置有两个出发点:一是希望能通过文化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扩大知识面,陶冶学生的情操,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终身教育的需要打好基础;二是为学生学习医学课程打下文化基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职教系统内部认识偏颇,使文化基础课缺乏分量,得不到学生重视。中等职业教育是以一定的专业教育为基础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是学习的主旋律。为了抓住专业技能这根中职教育的生命线,从主管部门到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和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都非常突出“专业课”的地位,人为地使得“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间失去平衡,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

4.文化课教师负担过重,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中专卫校扩大招生,班数增多而教文化课的教师并没有增多,文化课学时减少但内容并没有减少,这就使文化课教师负担加重,教学质量下降。而文化课教学的评价机制不完善也不被重视,所以对教师而言,其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监控与评价很宽松;对学生而言,其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检测与评价更是宽松。这便导致了文化课教学的考核评价不够客观,起不到激励作用。

三、中职教育文化课教学的改革方向

1.结合实际调整教学内容,注意将文化课内容与医学知识结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例如,护理专业物理课的电磁学部分中“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这一知识点对专业学习帮助不大,教学过程中可将类似的内容删掉;原子能级是在化学课已经学过,物理课就可以不作重复教学。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应注意结合医学实际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医学知识的学习要有文化课的知识作基础。例如,在物理的教学中将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和体温计相联系,用气压的知识去讲血压计的工作原理;将光学知识与生理、病理知识有机渗透,使学生学到光学知识的同时明确透镜知识与眼的成像、近视、远视的矫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知道光学发展对医学发展的促进作用等等。当然,这就要求文化课的教师学习一些医学知识,丰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便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需要结合。

2.摆正“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中职教育要根据生源状况来改革、完善文化课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对文化课教学的认识。文化课教学不仅关系到培养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还关系到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技巧型、技能型人才从而解决就业问题,更关系到学生潜能开发、终身发展的问题。因此,要将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安排放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课程结构中,使文化基础课程真正体现其学科价值。

3.教师要有新的教育观念,树立教师“教”是为了学生“学”的思想。根据学生实际能力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重点内容专门设复习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内容,指导学生练习,并及时获取反馈信息,纠正出现的错误;非重点内容结合医学实际大胆取舍,或以简单的图表归纳比较,降低教学难度。

4.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质量。根据文化课内容多、课时少的特点,教师可发挥现代在教学手段的作用,以增强学生直观认识,提高课时利用率和教学质量。

例如,在语文课《雷雨》一文的教学中,播放话剧《雷雨》的一些片段,让学生对文中的人物,故事的背景等有直观认识,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数学课在讲授复合三角函数图象时,将复合前简单的三角函数分别画在不同的投影片上,根据需要组合,得到复合函数的图象,解决以往课堂上板图耗时的问题,提高了课堂利用率;物理课在《血液流动及血压计》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动态效果、血管的动态变化过程及血流声响效果与解说相结合,让学生轻松、愉快地从生动形象的画面中接受知识。

四、结束语

劳动者文化水平的高低,既是民族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劳动者素质高低的标准之一。中职教育的生命线是传输专业技能,是短期行为;而提高文化基础知识是提高专业技能的保障,是长期行为。学校不但应该根据终身教育理念来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还应该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端正学习态度,解决对学习的认识问题。

参考文献:

[1]孙应康,凌培炎,王丕.中小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

中职文化课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文化课程;课程建设;高职;人才培养衔接

一、背景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教育工作方针是把教育摆在优先的战略地位,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此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第二部分“发展任务”的第六章职业教育中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此外,由于我国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有着明显的成效,使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目标在逐步地实现,中高职衔接的多样化新学制在不断地出现,其中大专层次的有3+3、3+2、五年一贯制等学制,本科层次的3+4等学制,比如,广西教育厅2016年本科院校对口自主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毕业生招生人数在2015年2220人的基础上略有增加,招生2580人;2016年高职院校单招录取人数近2万人、高职对口招生录取3万人。这就促使了更多的有能力与条件和有进一步升学深造意愿的中职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方式升入大专院校或本科院校学习。但是根据学习反馈,这些升学的中职学生往往在文化基础知识和文化素养等方面与通过高中升学的学生具有较大的差距。

二、问题

(一)学生方面。

学生方面的问题是根据针对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的一个问卷调查《学前教育学生学习基本情况调查表》的调查结果所得到的。本次问卷调查一共发出210份问卷,最后收回了206份。在调查问卷《学前教育学生学习基本情况调查表》中,一共设了10个问题,其中涉及到调查学生的人文文化课程的问题有4个。在其中“在学习过程中,你觉得自己喜欢哪些课程?”一问中,206份回收卷中受调查学生的情况是选择《语文》的有101个,选择《英语》的有72个,选择《数学》的有37个,选择《哲学与人生》的有30个,选择《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有32个,选择《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有56个,这些人文文化课程受学生喜爱的程度分别只达到了49%、35%、18%、15%、16%以及27%,比例都比较低。对于受调查学生针对问题“你认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遇到什么困难?”这个多选题的回答,则是分别有61人认为“文化课太多,难度大,文化水平跟不上”、有87人认为“课程设置太复杂,专业技能课太多,练习的时间较少”,有92人认为“自己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占比例分别达到了30%、42%和45%。通过对这份问卷调查的这些回答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受调查的学生中,喜欢人文文化课程的人数比例都比较低,选择人数最多的一个课程――语文也还没有达到一半的人数。而针对学习困难这个问题,虽然有不同的回答,但是实际上学生感觉学习困难的根源,一是因为学生的文化基础较薄弱,二是由于学生对人文文化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大多数学生认为他们到中职学校就只是为了学习一些技术而不是为了来中职校学习文化的。所以学生愿意学习唱歌、跳舞、弹琴,甚至练写字,但是对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致不高。

(二)学校方面。

一方面,由于近些年来我国各地的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导致中职学校的学生主要是一些在初中的时候学习基础比较薄弱或者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甚至可能是一些学习和纪律都稍有欠缺的学生。鉴于此,中职学校的文化课老师在进行文化课程的教学时,就已经先把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难度降低,因为他们认为学生的文化水平和基础较弱,就不应该对这些学生提太高的要求,这就使得中职学生是在一个有著过于宽松的要求和学习环境中去进行似乎可有可无的文化课程的学习,从而也给学生造成一个只要学好技能,文化课程不重要的印象。

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定位一直都是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实操能力,对学生的文化学习不太重视,为了突出职业学校的教育特色,多数中职学校在进行教学课程安排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对文化课程进行删减,使得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比例不平衡,导致学校缺乏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素养发展所需要的文化素养的培养,这就容易导致学校培养出有技能而文化素养不高的学生,使得这些中职生在未来的深造中就会遇到更多的文化方面的困难,以及在高职或本科院校学习的时候在获取知识和迁移知识能力方面以及专业技能理论化方面的表现将与从高中升学的学生相比会有一定的差距。

三、解决问题的探究

(一)需要理论和政策的支持。

人文文化课程,特别是语文、数学、英语,是技能课的基础,这些课程不仅仅是中职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有力手段,更是中职学生以后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础。换句话说,人文文化课程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语言、文字、思维、态度、品德、价值观等方面的训练与塑造,培养学生从事职业活动和深造所需具备的基本通用能力及获取知识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教育部在2000年下发的文件教高[2000]2号文件中的附件《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意提出了高职高专的学生的培养基本要求包括“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而制订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包括了“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在2008年修订的《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中,有明确要求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开设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等人文文化基础课程。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第六章《职业教育》的(十七)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中指出“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

不管是中学校还是高职院校,其中一个培养学生的共同目标都是――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显而易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不仅仅是掌握了技能并进行操作。除了各类专业技能与实践运用,当代社会的每个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都不能忽视的一部分教育目标就是要提高中职学生和高职学生的人文文化水平和素养,换句话说就是要重视人文文化课程。这是因为“强烈的科技创新意识和文明进步,一定有着良好的人文支撑”。

(二)学校和教师的重视。

要提高中职学生的升学率和中职学生的个人文化基础和人文文化素养,除了有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扶持,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中职学校和学校教师对文化课程的重视。为了提高我校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水平和文化素养,我校的相关部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进。

1.学校的重视。

根据教育部的中等职业学校的相关课程的标准,我校保证了每个专业都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程,或者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增加了文化基础课程的每周的课时数,从而在教学时间上给予了保证。其中,学校特别给有升学意向的学生组成了一个升学班。这个班级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这些文化基础课程的水平,使得这些学生在升学考试中和升学后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时可以有足够的文化基础水平来保障他们的提升。此外,为了满足学校各个专业的文化基础课程的安排,学校连续几个学期都在增加文化基础课的教师人数,同时也在严抓严管教学课堂质量。

2.教师的意识。

在中职学校,由于一直以来的重点都是放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上,轻视或忽视对学生的文化基础的培养,从而使得专业课教师觉得文化基础课不重要,这也直接导致学校的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师不受重视。

实际上,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依靠教育,教育则离不开教师。教师的认识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是很重要的。因此,随着国家在大力扶持中职学校学生的继续教育,不断强调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学校从领导层到教师,都在逐渐转变自己的认识,对文化基础课程在中职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开始重视文化基础课程,同时也在帮助学校的学生重新认识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3.学生的态度。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除了学校和教师等客观因素外,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学习内容的掌握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提高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要性的认识是学校推进文化基础课程的一个重要基础。为了改变学生对文化课程的学习态度,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去进行,主要是通过在学校营造更浓厚的文化氛围、教师的课堂影响、举行一些文化主体班会课、班级板报的出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文化活动或比赛以及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区的“文明风采”的征文比赛等方式来实现这个目标。

总的来说,在鼓励学生继续学习深造的大环境下,保证学生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一个基础保障就是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能力,这就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都要有统一的认识,那就是要重视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7.

[2]《面向第一个百年:职业教育的攻坚与现代转型发展》,周稽裘,教育部, 2015.12.

[3]《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罗红,《湖南农业大学》,2012.

[4]《论文化基础课在一体化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马捷,《新教师教学》,2015.

[5]《论文化基础课在我国职业教育中的功能作用》,张正华,《价值工程》,2011.

[6]《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价值结构研究》,代丽玲,《西南大学》,2013.

中职文化课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文化课;现状;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199-02

在中职学校开设的专业技能课程和文化课程对学生的发展都非常重要,其中文化课对学生的专业发展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现在,中职学校的文化课教学面临困惑,如何改善文化课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是每一位中职学校文化教师应认真考虑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文化课的教学现状

1.学生方面。中职学生文化底子薄弱,很多学生的学业未能达到初中合格水平,甚至有些只有小学五六年级的水平。他们对文化学习兴趣不大,提不起精神来,同时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信心不足,目的性不明确,因此就造成了许多学生对文化课学习产生厌恶心理,上课聊天、睡觉或者偷偷躲在下面看小说、玩手机等现象时有发生,学生以“混”的方式来打发学习生活。

2.教师方面。文化课在中职学校的地位很尴尬,文化课教师也是人微言轻,对自身教学地位有点无奈。大多数文化教师认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程度远远超过对文化课的兴趣程度,并且由于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方法和习惯不良、教师教学方法欠佳等原因,课堂上常出现教师提问而学生没有回应的现象。因此,文化课教师会感到无奈、尴尬,无法正常组织课堂教学,教学显得被动低效。同时中职文化教师还普遍存在教学任务较重的现象,教师上课就更苦更累了。

3.教材方面。大多数中职文化教材多年一个样,老格式,老模样,一味强调系统周全性,较多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切近生活实际,与学生生活、学习脱节,缺乏必要的趣味性和科学性,实用性差,学生一看就不喜欢,没兴趣。同时教材内容繁杂,可读性不强,加上中职学校每周实际文化授课时数少,使得文化课的教学出现“教”与“学”的不适应问题。

4.学校方面。各个中职学校对文化课重视程度不一,缺乏统一的考核评价体系,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特别是学生的学习都缺乏必要的压力。中职学校的文化课,特别是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应该达到的能力要求在不同的学校,甚至是同一所学校里,都有不同的观点。这种观念上的混乱,给中职学校的文化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严重影响了中职学校文化课的教学。

二、分析中职文化课现状的原因

1.学生方面。中职学校的生源历来就是普高择优招收结束之后,才由中职学校招生,甚至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学生初中还没毕业就来上中职学校,这种招生程序决定了中职学校出现普遍存在的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并且许多学生也没有良好的行为、学习习惯,同时中职学生的学习动机非常复杂,有很多学生认为到职业学校来学专业课,是为日后就业做准备的,他们认为文化和专业是两码事,学不学无所谓,就对文化课缺乏兴趣。还有一部分学生是迫于家长的压力被动地到中职学校求学,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和积极性,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成为文化和专业的双困生。

2.教师方面。首先,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师的主要来源有三:一是大学毕业生,刚走上讲台,既缺乏经验,在大学里接受的又是普通中学的教材教法的学习和训练,其二来源于初中,其三来源于普通高中,职业教育意识相对较弱,较早从事中职文化课教学的教师或走上学校领导岗位,或跳槽到普通中学,导致长期从事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的教师较少,整体的职教意识和改革意识不够强。教师在教学中讲授的往往只是教材上的知识点,缺乏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理念。同时中职学校里的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交流普遍较少,缺乏对专业方面知识的认知。其次,中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导致中职学校师资非常紧缺,包括文化课教师。很多文化教师每周的教学任务达到了18节以上,教案也在3个以上,教学工作非常辛苦。同时大部分文化教师还兼了班主任工作,除了上课还要处理班级事务,因此会感到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重,无暇顾及知识更新和教学改革,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教材方面。各学校的学生水平有差异,开设专业不尽相同,很难以找到统一合适的教材。因此文化基础课教材的内容很少与专业课程相联系,教材内容和专业课知识缺乏联系使得文化课教学显得更加抽象、枯燥,学生对文化课学习就缺乏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难、厌、怕、弃”的现象。其次,文化课教材内容的编排和学校专业课课程安排也存在矛盾,各专业对文化基础知识的难度和深度的要求也不太一致,这使得文化课知识的教与学滞后于其在专业中的应用,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专业提供服务。

4.学校方面。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没有哪一位学校领导不重视教学质量的,许多中职学校强调以专业技能为核心,文化课切合学生实际,务实而又灵活地为学生的专业服务。但是,在现实中有两种偏颇,一是把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狭隘地定为专业技能考核和专业理论考核,置文化课的教学质量于不顾;另一种是过分扩大了文化教学质量的权重,对专业教学质量管理不够热心,把抓文化课教学质量当作首要任务。

三、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1.强化中职文化课教师的职业教育意识。中职学校有必要把教师的职业教育意识培养作为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一项业务考核,督促树立并强化执教意识。从目前来讲,中职文化课教师急需树立两种意识:首先是文化课教学的职业素质观,把文化课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的角度来认识,只有价值取向正确,教学才能有针对性;其二是发展的激励的全面的学生观,要以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职高学生,挖掘亮点,激励特长,保护个性,绝不能只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

2.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使中职学校的文化课符合“必需”、“够用”的原则,激发中职学校的文化课教学的原动力。中职学校的教育是为社会输送具有职业能力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因此文化教师必须认清文化课的基础与工具作用,注意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把握住“必需”、“够用”的原则,在培养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目标的促使下,根据综合职业能力课程理论对中职文化基础课进行定位,精选能全面培养学生的文化课素养,以适应未来工作和继续学习的内容为必学知识,挑选与专业相关,能同学生的职业能力联系得上的内容为选修知识,以能拓展学生视野,启动学生思维和感受能力的文化课内容为任选知识。对教材进行精心筛选,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以更适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实实在在地达到学有所长,教有所用,从而切实提高文化课的教学质量。

3.教学模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生动活泼、行之有效。这是文化课改革的关键。一套教材再好,教改组织再完善,老师的教改热情再高,如果学生厌学,不学,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废蜡。所以,好的教学模式和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教师一定要摸清中职学生的心理及学习特点,想法找出他们学习的兴趣点,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但因为学生的文化底子相对薄弱,学习行为和习惯也不可能一下子得以改进,所以我们对学生的期望不能过高过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修改相应的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的传授要“浅”一点,讲授的步子要“小”一点。多给学生鼓励,让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不断实现预期目标,从而增强自信,不断进步。教师对各种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法都要充分利用,同时要加强学习研究,借鉴他人优秀做法,在教学过程上多运用互动式、问答式、启发式等全员参与的形式,在检测上多使用客观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方式,大胆地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探索试验,创新求异。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自发地学习,在探索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让我们中职学校的文化课堂气氛活起来,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教学的最佳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取决于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理解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出现的大多数错误都是由于对概念理解不清,所以我们教师要注重最基本概念的讲授,向学生系统传授基本可行的解题方法,教会他们如何在阅读中、做题中理解概念,避免片面追求“灵活技巧”的解法。杜威说过:对手段的不考虑就是对目的的不严肃。只要手段对了,方法得当了,中职生一样学得津津有味。

4.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如校园里的名人名言、励志格言等都能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的教化作用。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每位教师保持情绪饱满的状态,要充满对学生的信任,对学生探究学习的行为和成果要给予充分的鼓励,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良好兴趣。在课堂上要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并建立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同时在课外积极开展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如读书活动、学术讲座、学习经验交流会等。不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学生通过活动,能获得许多在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技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其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最后,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让他们在愉悦、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用自己的情感体会来接受学习。因此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错误、遇到挫折时,教师要多用鼓励的言语和动作。当学生有进步时,教师要及时表扬和肯定。当学生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更要耐心地进行交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即使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不正确的想法,教师也要尽可能肯定其合理的方面,并恰如其分地进行肯定、赞许和鼓励,这样不但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教学持续有效地进行,师生共同讨论,共同发展。

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的现状警示我们在加强专业技能教授的同时,一定不能忽略对学生基本文化素质的培养。本人相信,尽管目前中职学校的文化课教学情况不容乐观,但经过多方共同努力,在不久的将来,中职学校的文化课教育教学的现状一定会大有改善,最终展现它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季红.浅谈中职文化课的教学改革[J].广西教育,2010,(9).

[2]孙秀琴.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的思考[J].教育界,2012,(4).

[3]许崇善.中职文化课教学改革探索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1,(4).

[4]潘晓立.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现状与思考[J].教育研究-教研版,2013,(5).

中职文化课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为适应社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国大力发展了职业教育。然而,在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职业教育内部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内部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从阐述中职学校文化课程的教学现状入手,通过分析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有效教学的意义,探讨卖现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有效教学的途径。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推进,作为国民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中等职业教育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变化。中职教育领域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创业教育均有了新的突破,然而,学生对文化课程的学习积极性逐渐降低甚至是丧失,这使得教师的有效教学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所质疑。

一、中职学校文化课程的教学现状

受“鄙薄中职”的传统观念影响,在当前中职学校的文化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不足;第二,学生普遍不会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第三,师生互动效率非常低,等等。

这些问题都是制约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有效教学的瓶颈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有效地加以解决,许多教师在中职学校的文化课程的教学中将会继续维持消极应对、点到为止甚至是随意讲课的倾向,这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是不相符的,更加难以真正促进学生有效、长远的发展。

二、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有效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营造求真求实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

文化课程中有许多“真、善、美”的素材,如文秘专业的 《中职语文》教学、幼教专业的《声乐基础》教学、以及作为公共课的《心理健康》教学,等等。对于正处于成长中的中职学生来说,直观并具有教育意义的学习内容对他们的影响较为明显,通过巧妙安排文化素材和教育内容,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气质和性情。

(二)有利于创造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文化课程的有效教学基于对学生潜能的重新认识,坚持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才的本质的看法,有利于创造一种在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下,文化课程中的宝贵素材能有效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为,能有效地把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文化课程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觉地与“准技工”的模型靠拢,进而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三、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

(一)促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激发学习动机

首先,让学生在自我认知上明白自信的重要性。大多数学生处于未成年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教师不应经常对学生空喊口号,应从细微之处出发来让学生看到希望,如着装打扮职业化、言行举止孺雅化、思想情感乐观化,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们始终充满信心。

其次,引导学生科学地制定、监控学习计划。由于基础不牢,许多中职生几乎需要老师“扶着走路”,教师要时刻提醒和要求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过程作好计划,每学期、每月、每周、每节课都要有条不紊地执行。

再次,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中职生活泼好动,教师要利用他们善于“打交道”这一优势,鼓励他们在学习上交流与合作,让他们逐步学会对自我进行理性的分析,学会了解自己的学习特点,从而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环境。

(二)强化教师选用制度,优化师资结构

中职教师有着“双师型”教师的潜在规范,对此应强化教师选用制度。一方面国家应加大扶持力度,继续支持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基地的发展:各地教育行政机构要加强对职教基地的管理,充分发挥桥梁作用,推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另一方面职教师资基地也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改善培养培训条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基地建设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为了优化师资结构,中职学校可以尝试引进具有高学历的教师,如对硕士研究生的引进。

(三)深化文化课程组织模式,注重课程与实际相结合

为了增强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文化课程的组织应在保证能够培养学生情感、道德和价值观等基本素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组织力度,整合成更接近学生社会生活和职业活动实际的,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职业教育文化特征的文化课程体系。例如,思想品德课程可以适当与公共类课程相整合,如道德、法律与生活间的两难问题的讨论;语文和写作课程可以直接与对企业中办公室文秘在公文处理时的相关写作格式要求相衔接,通过模拟办公发文,促进学生及早适应未来的工作状态:数学课程与个人理财课程的整合,让学生从生活中个人理财的角度学习数学,学会运用数学,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还能起到德育作用。

中职文化课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 文化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一、前言

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文化课是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的重要区别之一。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培养适用人才,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得力措施,是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就学,特别是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的有效之举,同时缓解了高考压力,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中等职业教育中文化课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1.生源质量不高,大纲要求高于学生实际水平,文化课教学面临尴尬。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高中的普及,中专卫校的生源素质逐年下降,文化基础普遍较差,文化课的教学因此出现“教”与“学”不适应的问题。

从各科看来大纲要求几乎都不比高中逊色,并且加有与专业相关的内容。以数、理、化为例,高中生学习这些课程用5-6学期,而中专生则用1-2学期将其学完,显得课时少、内容多、要求高。而学生的实际水平则是:入学前文化基础差,学习能力欠佳、学习兴趣差、意志力薄弱。而过高的教学要求,不仅对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作用不大,反而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厌烦。

2.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要不适应。教学内容的设置有两个出发点:一是希望能通过文化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扩大知识面,陶冶学生的情操,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终身教育的需要打好基础;二是为学生学习医学课程打下文化基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职教系统内部认识偏颇,使文化基础课缺乏分量,得不到学生重视。中等职业教育是以一定的专业教育为基础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是学习的主旋律。为了抓住专业技能这根中职教育的生命线,从主管部门到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和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都非常突出“专业课”的地位,人为地使得“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间失去平衡,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

4.文化课教师负担过重,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中专卫校扩大招生,班数增多而教文化课的教师并没有增多,文化课学时减少但内容并没有减少,这就使文化课教师负担加重,教学质量下降。而文化课教学的评价机制不完善也不被重视,所以对教师而言,其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监控与评价很宽松;对学生而言,其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检测与评价更是宽松。这便导致了文化课教学的考核评价不够客观,起不到激励作用。

三、中职教育文化课教学的改革方向

1.结合实际调整教学内容,注意将文化课内容与医学知识结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例如,护理专业物理课的电磁学部分中“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这一知识点对专业学习帮助不大,教学过程中可将类似的内容删掉;原子能级是在化学课已经学过,物理课就可以不作重复教学。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应注意结合医学实际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医学知识的学习要有文化课的知识作基础。例如,在物理的教学中将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和体温计相联系,用气压的知识去讲血压计的工作原理;将光学知识与生理、病理知识有机渗透,使学生学到光学知识的同时明确透镜知识与眼的成像、近视、远视的矫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知道光学发展对医学发展的促进作用等等。当然,这就要求文化课的教师学习一些医学知识,丰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便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需要结合。

2.摆正“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中职教育要根据生源状况来改革、完善文化课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对文化课教学的认识。文化课教学不仅关系到培养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还关系到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技巧型、技能型人才从而解决就业问题,更关系到学生潜能开发、终身发展的问题。因此,要将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安排放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课程结构中,使文化基础课程真正体现其学科价值。

3.教师要有新的教育观念,树立教师“教”是为了学生“学”的思想。根据学生实际能力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重点内容专门设复习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内容,指导学生练习,并及时获取反馈信息,纠正出现的错误;非重点内容结合医学实际大胆取舍,或以简单的图表归纳比较,降低教学难度。

4.充分利用现代

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质量。根据文化课内容多、课时少的特点,教师可发挥现代在教学手段的作用,以增强学生直观认识,提高课时利用率和教学质量。

例如,在语文课《雷雨》一文的教学中,播放话剧《雷雨》的一些片段,让学生对文中的人物,故事的背景等有直观认识,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数学课在讲授复合三角函数图象时,将复合前简单的三角函数分别画在不同的投影片上,根据需要组合,得到复合函数的图象,解决以往课堂上板图耗时的问题,提高了课堂利用率;物理课在《血液流动及血压计》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动态效果、血管的动态变化过程及血流声响效果与解说相结合,让学生轻松、愉快地从生动形象的画面中接受知识。

四、结束语

劳动者文化水平的高低,既是民族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劳动者素质高低的标准之一。中职教育的生命线是传输专业技能,是短期行为;而提高文化基础知识是提高专业技能的保障,是长期行为。学校不但应该根据终身教育理念来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还应该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端正学习态度,解决对学习的认识问题。

参考文献:

[1]孙应康,凌培炎,王丕.中小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

[2]胡月琴,田贞尚.中等卫校在校生学习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卫生职业教育,2002(01).

中职文化课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中职教育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新型劳动者,面对如今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素质教育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在素质教育过程中一些关系必须理顺。

中职教育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新型劳动者,面对如今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素质教育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造就新一代劳动大军和提高广大在职劳动者的素质,已成为教育新面临的一项十分重大的战略任务,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国家实施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专业技能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总起来就叫综合素质教育。

1中职学校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一直实行“应试教育”,学生接受知识单一、片面,中职学校的学生在这方面更加突出。中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是中考失利者,而且农村学生居多。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的中职学生,不少学生学习基础差,缺乏组织纪律意识,集体观念淡漠,这都给素质教育实施和开展制造了障碍。开展素质教育,难度较大,其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效果不理想。思想素质教育虽然被学校高度重视,但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无兴趣。

2.文化素质教育有待加强。由于中职学生很大一部分文化程度不高,给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带来一定困难,还有些学生无学习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使其尽快拓展知识面有困难。

3.身心素质教育巫待强化。现在中职学校的学生,身心素质不容乐观,不少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身心问题。如:因学业成绩差感到学习压力大,自卑自贱、精神萎靡、心理失衡、焦虑不安;因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相互攀比、自私自利、沉迷网络、违规违纪等。这些问题既影响学生目前的学业,又会影响他们以后的工作和发展。

4.创新能力急需加强。对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本身基础差,学习兴趣不足,在学校能掌握大部分的知识和技能就不错了,无暇创新能力,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普遍缺乏,但走上工作岗位,没有创新能力是难以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所以,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非常重要。

2中职学校素质教育必须要理顺九个关系

在中职教育工作中,有着许多客观存在的而且相互影响甚至有时会相互对立的矛盾需要我们解决,那么,我们就应该根据学生个体实际与学校教育目标来理顺一些相关的问题。

1、全员发展与个别尖子生的关系。中职教育培养的对象应该是全体学员,首先要考虑保证每一个学员通过学习都能学到一技之长,能自立于社会,为社会所承认和需要。为全体学员服务是中职教育的宗旨。素质教育在面对全体学员的基础上,也应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每一学员的潜能,以求培养出优秀人才来。

2、全面发展与特长发展的关系。社会的进步要求社会成员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中职教育必须考虑如何在保证学员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学员的个性发展,保证学员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3、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的关系。中职教育培养的是未来第一线劳动人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未来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因而,必须强化学员的道德教育,培养出又红又专的人才来。

4、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关系。中职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妥善处理好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忽视文化课只重视专业课不行,把文化课强调到不适当的地位也不行。实践证明,文化课、专业理论课、技能训练课按3.5:4:2.5的比例设置较为合理。

5、专业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关系。没有起码的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就成了无源之水,不本之木,而光有专业基础理论,没有起码的扎实的专业技能,那也只能是空洞的教条主义者,知识不能及时地转化为技术,至多只能是口头上的专家。所以,既要重视专业基础理论学习,更应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将二都有机结合起来。

6、一专与多能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对劳动者要求越来越高,加之就业门路的增多,就业市场的扩大,社会对全能型、复合性人才的需求日渐增大,因此,中职教育必须适合社会展趋势,妥善处理好学员的一专与多能的关系。

7、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中职教育必须做到一方面准确地、及时地向学员传授社会现有的知识和技术,一方面又要恰当地加以延伸,启发学员思路,尽可能地发挥学员潜能,让他们在以后的技术革新中尽可能地大显身手。

8、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中职教育,必须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中职教育不能不顾及眼前的利益,也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特别是发展素质教育。

9、合格率与升学率的关系。中职教育也象普通教育一样,有初、中级和高级不同层次。目前我国已在着手准备研究和加紧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须要有力规范和有效引导,避免初级、中级中职教育一味追求大学升学率,而陷入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应试教育误区。中职学校要真正发展素质教育,必须理清合格率与升学率的关系。其实对中职学校来说合格率才是真正需要追求的目标,因为中职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适用人才。

中职文化课论文范文第8篇

在国外,微课雏形见于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化学教授LeRoyA.McGrew提出的60s课程。1995年,英国纳皮尔大学TerenceKee教授对学生提出的一分钟演讲。2008年,微课概念由美国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Penrose正式提出。他认为微课是一种以构建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基于某个简要明确的主题或关键概念为教学内容,通过音频或视频音像录制的六十秒课程。国内研究者对微课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解读:胡铁生,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焦建利,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方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在线教学视频。黎加厚,“微课程”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从以上各位专家对微课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微课的定义没有统一的标准说法,但研究者都注重微课与课程标准、资源等内容的结合。

2物理实验中微课开发、应用现状

2.1以2015年“凤凰杯”江苏省职业学校微课大赛为例

参赛作品共986件,高职261件(其中物理2件作品),中职725件(9件物理作品),具体分布见表1:表12015年“凤凰杯”江苏省职业学校微课大赛作品分析由表1可以看出,在微课作品大多集中在专业课中,中职组专业课作品接近文化课作品的2倍,高职组中专业课作品接近文化课作品的4倍。文化课中微课作品又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无论是中职组还是高职组,这三门课作品总比例都达到60%以上。其中物理微课作品所占比例非常小,中职组占比3.1%,高职组占比3.4%。11件物理微课作品中只有2件与物理实验相关,可见物理实验中微课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较少,进展相对滞后。

2.2以知网为例

在中国知网中以“微课”为篇名或关键字,对2011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的文献进行高级检索,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我国对微课的研究最早在2011~2012年,当时还未引起广泛关注。2013年开始关注人数上升,2014~2015年爆发式增长,对微课的研究也从最初的概念界定、理论探讨转变为微课的开发、设计、资源建设、应用等方面。以“微课”篇名模糊搜索为例,在2011~2015年,总篇数为4569篇,其中与物理相关的有95篇,与物理实验相关的20篇,占比图如下(见图1)。以该20篇文章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加以对比、分类,发现与物理实验相关的微课主要涉及两方面:①微课的理论研究,包括微课的来源、定义、特点、应用、注意事项等;②微课的实践应用研究,包括微课的开发、建设及应用等。统计分析发现与物理实验相关的微课研究主要特点如下(见图2)。①研究人员少,成果不佳,论文成果占所有微课论文比例为0.4%。②物理实验微课的实质性开发与应用研究的较少,而理论包括应用探究、可行性等研究的较多。20篇物理实验相关论文中2篇微课设计与制作类,比例为10%;5篇微课应用实例,比例为25%;其余13篇均为理论研究类,比例高达65%。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虽然微课研究的越来越多,覆盖了了各个学习阶段的各门课程,但发展的并不成熟,还处于征集评选阶段。就不同学科而言,发展并不同步,尤其是物理学科,物理实验类微课资源较少,应用于日常教学实践的更是极少,所以对物理实验微课的开发、应用方面的研究空间还很大。

3微课辅助物理实验教学展望

3.1物理实验微课资源

个人创意毕竟有限,如果互联网中有更多更好的优秀资源,教师们可以收集整理,参考加工形成自己的资源库。丰富课堂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建立个人微课课堂

除了课堂上观看微课,物理教师建立起微课课程,利用微博、蓝墨云班课等互联网手段,在课前、课后通过微课视频进行预习、复习及相关练习。让教师能够及时得到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对物理教师而言,微课将转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使物理实验更具直观性和趣味性。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物理实验的个性化学习,既能查漏补缺又能巩固旧识,成为物理实验课堂的重要补充[3]。微课和物理实验的结合,必能将物理实验课堂变得通俗易懂、直观生动,让学生变得乐于学习。

作者:杨凤琴 单位: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平,张学军.基于“微课导学”模式的初中物理实验课堂重构--以“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31(9):89,92.

[2]唐艳妮,徐军,罗积军,等.微课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物理与工程,2014(S2):57,59.

中职文化课论文范文第9篇

在这一背景下,无论是国家层面《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出台,还是浙江省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工程的实施,都给了绍兴市直中职语文名师工作室新的研究信号与方向――作为中职教育体系中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课程,作为中职学生精神食粮,尤其是文化粮食的主要来源,语文学科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带来什么,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研究路在何方?

从课题研究到团队建构,从课堂改革到读本编写,绍兴市直中职语文名师工作室的“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经历了从无到有的成长历程,并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抢占浙江省语文课改高地,扛起独具绍兴特色的课改大旗。

春之播种,课题研究让核心素养生根发芽

“如果把一个人的发展要素比作一个瓶子,那么核心素养就是放入瓶中的高尔夫球。”从专家论剑到名师分享,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到各校教师的头脑风暴,从会上的热烈交流到网络的现场直播,去年十二月,2016年绍兴市中职语文教研大组年会暨核心素养培训会在绍兴中职语文界掀起了一场关于“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风暴。绍兴市直中职语文名师工作室正是这场会议的发起者和中坚力量。令人惊讶的是,这场风暴的缘起竟然是戴智敏老师的一个研究课题――基于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一纵三横”“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模式构想。

2016年3月,浙江省制定“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实施方案,而“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工程”作为五个方案中的第三个列入。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可分为职业理想素养、职业人格素养、职业意识素养和职业关键能力素养四个方面,其中“职业关键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以“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为基础,如何有效提升中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构建具有绍兴中职语文特色的核心素养培养模式?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她把手下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召集到一起,这是一群有追求、有拼劲,敢想敢干的年轻人,在戴老师的带领下,他们立刻组建起了“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团队,从最基本的课题研究做起,开展了《基于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一纵三横”“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模式构想》课题的研究,并成功申报了绍兴市职成教课题和浙江省职成教课题。

为了提升课题的质量,工作室还特别邀请浙江省教科院程江平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职语文新课标组组长、中职语文国家规划教材主编倪文锦教授和浙江省职成教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浙江职业技术教育通讯》责任编辑庄曼丽老师等多位专家前来指导。经过各路专家的问诊把脉和工作室成员的深入讨论c研究,终于确立了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框架。

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理解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创新”四个方面。简单地概括即四个词语:语言、思维、文化、审美。其中,“语言理解与运用”是核心之核心。在此基础上,遵循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理念(把中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分为三个阶段:学生、学徒和员工),又把“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分为三个层次:生活必备语文素养、职业拓展语文素养和职场应用语文素养。“这三个层次既相互联系,又层层递进。从中职学生的发展阶段看,作为一名学生,我们要培养其生活必备的语文素养,作为一名学徒,我们要培养其职业拓展语文素养,而作为一名员工,我们要培养其职场应用语文素养。”戴智敏说。

为了能让课题研究有一个宣传阵地,他们找到了《浙江职业技术教育通讯》的责任编辑庄曼丽老师,在庄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下,研究团队在杂志上开设了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研究专栏,在之后的一年中,该栏目每期都会刊登工作室的研究论文和教学课例。此外,他们还积极报道课题的研究进展,在“绍兴教育网”上报道十次,创办了工作室订阅号,借助新媒体及时最新的研究信息和成果。

夏之耕耘,教学改革让核心素养落地有声

为了能让课题研究尽快落地,他们又先后组织教研活动15次,一年来,在戴老师的引领下,这个善于思考、志同道合的青年教师团体,立足课堂,聚焦“中职语文核心素养”这一中心,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构建起了“立体化”的研究和实践模式。他们与“慕课”相约,尝试教学演讲,探索“互联网+教学”的新变革;他们掌选择性课改之勺,普职融通,烹调中职语文争鸣讲坛;他们走出绍兴,问道丽水松阳和金华浦江,在切磋中共同成长;他们邀来名家学者,问诊搭脉,引来源头活水。“工夫不负有心人”,在戴老师的指导下,工作室终于找到了“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研究的突破口,组织“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课例评比,积极开拓教师素养提升的课堂教学实践。在此基础上,基于中职语文核心素养,他们还积极创新教学评价模式,结合选择性课改,实施“1+χ”的选择性评价模式和学生作业超市评价模式的研究。

“教学需要用问题切入学习内容,以问题推动教学流程。问题设置巧妙了,教学就事半功倍。可以说,教学设计的功力主要体现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工作室的青年教师,全国说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劳鸿燕老师认为,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重点、学生的难点来提问,一个关键问题的提出往往会成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跳板”,而这个问题就要求直接指向“核心素养”。

一年来,核心素养的研究不仅让工作室的成员们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且还取得了累累硕果,他们中的骨干教师如傅卫莉老师成为绍兴市教学名师,沈兆钧老师先后开办4场讲座,在教材编写、课题研究、论文评比中获奖6次,5篇,指导学生获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一等奖和浙江省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他们中的后起之秀如劳鸿燕老师先后包揽了2016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创新杯”教师教学设计比赛,2016年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创新杯”教师教学设计比赛,2016年全省技工院校“国学进课堂”语文课教学比赛、2016年绍兴市优质课比赛等四项重量级教学比赛的桂冠;年轻教师陈霞芳接连获得绍兴市中职学校优质课评比和绍兴市中职学校文化课说课评比一等奖。

一年来,导师戴智敏老师携工作室成员共开办讲座20余场,工作室成员中有7人次在全国、省市级教学比赛中获奖,有15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得一、二、三等奖,有6项课题在省市级教学成果和课题评比中获一、二、三等奖,有2项省级课题,9项市级职成教课题立项,有11人次指导学生在全国文明文采大赛、浙江省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大赛、绍兴市文明风采竞赛和其他各类学科竞赛中获一、二、三等奖。

秋之绚烂,校园读本让核心素养研究开花结果

如果说教学改革是对核心素养研究的日常操练的话,那么编写校园读本则是对核心素养研究的深入拓展,是将粗糙的实践转化为精致的思想和文化的必经之路。绍兴市直中职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晨读・晚练》这一校园读本就是在这样的期待中“破壳而出”的。

“这套《晨读・晚练》读本一共有四册,包括‘晨读’和‘晚练’两部分。”戴智敏老师对此如数家珍,“全书按照单元主题的特点将晨读和晚练这两大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均包含于每一个单元和每个篇目中,这种全新的编排和整理,突出了学生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形成了本读本的核心素养能力点分布结构。”

《晨读・晚练》可以说是绍兴市直中职语文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的“思想精粹”。据悉,为了体现读本与绍兴市中职学生的匹配性,2016年工作室组织了多次专题研讨活动,才最终建构了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培养目标(即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发现与鉴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让每一项核心素养都有了立足c”。来自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的沈兆钧老师告诉记者。此套系列读本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以引领中职学生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材编写的主要内容,按照中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的三个阶段(即学生、学徒和员工),将教材分为:生活必备语文素养(分为上下两册)、职业拓展语文素养、职场应用语文素养三大模块,并将这三大模块作为学生“中职语文核心素养”三个阶段的培养路径。

基于此,《晨读・晚练》一书在构想时以每个单元的核心主题为项目构建“任务群”,一个单元就是一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围绕活动主题由晨读(古代诗词和现代美文)和晚练(字词句大观园和任务型微写作)两个版块组成,配合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能力点来贯穿,两个部分互相配合,构成单元任务型活动项目,从而实现对不同成长阶段中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难点的整体突破,让学生在诵读、活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求知、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活,从而有效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和职场应用能力,成为一个优秀的职业人。

中职文化课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库;教育;学习

中图分类号:G75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绪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社会地位的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于以位于世界前列,教育事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和地位,民族文化传承教学研究在我国这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和56个少数民族的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民族文化特色品牌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探索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一环。传统的教育模式需要改变和创新,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节奏。中职学校民族文化特色品牌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探索包括传承文化积淀、注重少数民族教育、培养少数民族技艺人才多个方面,这些方面成为了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根本目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对于中职学校民族文化特色品牌课程课程资源库建设我国的大多数中职学校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现状分析

我国的民族艺术类高校在2005年开设名族文化专业,因此名族文化课程的出现和发展,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在开设这门课程之初,教育部门和学校就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及彻底提高我国的名族文化底蕴作为名族文化教育的根本。但是由于经验不足,课程设置方案和教育机制的种种原因,中职学校民族文化特色品牌课程建设出现偏差从而导致一系列教育发展问题,具体可从两方面来说:

(一)教师资历不足,缺乏资源库建设经验

民族文化特色品牌课程的出现也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因此,作为课程资源库的建设者必然存在着自身的问题。据研究调查,中职院校的民族特色讲师百分六十五在三十五岁以下,而且有一半多为女性。在这些女性中有百分之六十为教学经验不到三年的新晋教师,教师的教学水平也都在讲师的级别。因此这些讲师队伍整体资历尚浅,经验文化水平相对也较为低下。就民族特色文化专业来说,该专业特色文化、民族历史、民族技艺、基础理论课等专业课程,在课程资源库建设中需要深厚的教学功底和丰富的理论知识。因此,对于这些青年教师来说是比较吃力的,这就成为资源库建设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二)课程资源库建设缺乏一定标准和管理

现阶段由于我国教育部门的制度和政策尚不完善,对于新兴地民族文化特色品牌课程的资源库建设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和完善的管理,这就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在培养目标上,没有明确的目标。开设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次,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的课程学以致用,对于民族文化特色品牌课程,目的是为了培养出将来能够应用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建设人才。然而根据调查,学生对于所学的民族文化课程感觉没有太大意义,更谈不上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于课程资源库建设的管理,教育部门和学校相关部门并没有专门设置相关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审查,这就导致了资源库建设的参差不齐,进一步造成课程质量的下降。

二、提升中职学校民族文化特色品牌资源库的建设策略

关于如何提升中职学校民族文化特色品牌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必须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充分地提高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库建设的建设者与被教育对象的整体素质,完善资源库的建设管理机制,才能真正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

(一)完善民族文化的课程资源库建设标准设置与管理系统

由于目前我国的社会发展处于信息化时代,应此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库标准的设置与管理必须与信息产业结合。由于信息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的课程设置与管理还保留着传统的模式和套路,因此,必须摒弃传统的工作特点,将课程标准设置与新的信息时代相结合,充分地提高课程传授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将设置与管理系统直接与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体系相结合,建立学生反馈型资源库建设机制,课程设置者和管理者可直接收到来自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建议,这样课程标准将会更加满足学生的需求,便会大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对于提高课程标准大有裨益。

(二)提高课程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库建设人员的素质

由由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课程资源库建设需要复合型的教育人才,因此,这对于青年教师具有一定的工作挑战。民族文化课程的教育者不仅要具有过硬专业理论水平,而且还有具有高超的计算机水平。而且,教师又是课程资源库建设管理的负责人,学生是课程资源建设效果的直接检验者,因此,引进高水平的专业教师人才和提高学生生源整体素质是提高民族文化课程质量的重要因素[1]。对于老师的课程资源库建设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加强课堂教育水平监督。因此,只有做好提高老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好的课程资源库建设效果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

(三)把握专业特点,适应个性需求

由于课程资源库设计的难度大,名族文化品牌课程建设的专业方向也比较多,所以对于此课程,很难把握学习者的接受程度。因此在课程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应充分的把握每个专业方向课程的特点,将不同种类的学生学习水平程度进行不同的课程资源库设计。中职院校民族文化的课程资源库应该建设成满足一般性要求的知识与能力的平台,以适应共性的需求。

三、结语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出现,中职民族文化的课程资源库建设的创新迫在眉睫,提高建设与管理的水平至关重要。因此,建立完善全面的n程资源库建设与管理系统,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是促进我国中职民族文化品牌课程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晏鲤波.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综论[J].思想战线,2007,33(3):42-47.

上一篇:维护与保养论文范文 下一篇:教育学课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