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专业市场范文

时间:2023-11-13 11:18:03

中药专业市场

中药专业市场范文第1篇

高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因专业而不同,即使相近专业培养侧重亦有别。因此,针对不同非医药专业,教学侧重应有区别。比如,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中的市场营销专业,主要是培养系统掌握市场营销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一定的医药知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鉴于此,教师在讲授中药学时,应将中药知识与药物市场营销的关联性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一定程度上学好中药学知识可以提高药物的市场营销量,从而激发非医药专业学生对中药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又如,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中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若适当侧重对中药传统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和描绘,帮助学生理解中药知识存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进而可拉近中药学课程与学生的专业距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激发同学们学习中药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再如,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中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若适当侧重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中药发展的影响,并以生动的案例使学生切实体会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广泛渗透并应用到中药多个领域,学好中药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便可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的应用水平。

2授课用语应通俗易懂

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除了中药学(中医方药学•中药学)课程学时少之外,其他中医药相关课程开设时间亦不多甚或不开展,因此非医药专业学生的中医药知识尤其是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薄弱,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药学的学习难度。因此,针对非医药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主,用语做到口语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容易理解中药学知识,最终学好中药学。

3讲授药物数量不宜多,应突出重点

受学时所限,对于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教师讲授药物数量不宜多,应着重介绍最常用并有代表性的药物,突出重点。如在解表药,可侧重常用代表性药物麻黄、桂枝、柴胡和薄荷的讲解,而对于其他药物可以简要提一下甚或不讲。

中药专业市场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药专利;专利申请;法律对策;产业对策

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后,国际、国内中药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据世界卫生组织(WTO)和国家知识产权局(SIPO)的一组数字显示:目前国际市场中药销售额每年160亿美元,日本和韩国的“洋中药”品种占80%~90%,已成为国际中药市场绝对的赢家,而中国的制剂在国际市场仅占3%~5%[1]。在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大潮下,如何加强中药领域专利保护研究,保护中药自主知识产权已迫在眉睫。

1我国中药专利申请的现状

专利保护是药品发明最有效的一种保护方式,世界各国也主要采用专利制度对药品发明进行保护。我国作为中药发源地,理应是中药专利申请的大国和受理大国,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我国中药的专利保护基本上是与专利法的实施和修改同步的,但由于我国的专利制度大多借鉴于西方,对于中药的保护没有独到之处,因此中药专利申请在实践中面临诸多问题。

1.1国外中药专利申请情况

1.1.1向国外申请中药专利注册的数量少

国内企业一般认为中药难以符合化学药的新药申请要求,在国外很难申请到专利,故而更多倾向于国内行政保护。而行政保护存在着保护力度不强、无法与国际接轨等诸多缺陷,对于我国中药的国际化发展极为不利。我国已于1994年正式成为国际专利合作条约(PCT)的成员国,所申请专利仅需在一国申请成功即在每个成员国都有效,但国内中药界却很少采用这一途径占领国际市场。据《世界专利索引数据库》统计表明,截至2007年初,中国公布的中药专利申请达24552件,但向国外申请的专利仅占国内申请专利数量0.6%,低于各技术领域2.4%的平均值[2]。也就是说,国内有99.4%的中药专利没有去申请国际专利,充分反应了我国医药行业安于现状,没有向国外扩展,占据海外市场的战略计划。

1.1.2国外企业抢注中药专利现象严重

国外企业十分重视对研发成果的专利保护,将申报专利及专利管理意识贯穿于整个研发过程中。国外许多企业利用其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研发资金,从中国挖掘出许多有价值的中药进行系统研究,抢先申报许多专利,占领我国的中药市场,对我国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很大的冲击。如韩国的“牛黄清心液”源自我国的“牛黄清丸”,年产值近1亿美元。

从近年美国及欧洲等国的专利文献来看,在欧美,中国的中药不是不能申请专利,而是

我们申请得太少了。在对美国专利商标局(www.uspto.gov)数据库提供的数据进行检索,显示近几年的中药专利获取呈上升趋势。且在这些中药专利的申请中,以美国为最多,其后依次是中国台湾地区、日本和韩国,而中国只占了较少比例;在欧洲专利局,中药专利申请量则以日本为主[3]。如江苏地道的中药材薄荷,目前已有8项专利被美国申请,且他们申请的专利技术主要用于口香糖等高利润市场,其中美国箭牌公司独揽四项专利。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素有“薄荷之乡”之称的江苏里下河地区,至今却没有一件薄荷专利申报。还有一个典型案例:旅英华人中医罗鼎辉采用自己研制的中药配方成功治疗皮肤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在与一家英国制药公司合作开发时,没有及时申报专利,反而被该公司申请了英国、欧洲甚至中国专利,罗医生自己的中药配方技术就这样被他国药厂据为己有[4]。

1.2国内中药专利申请的情况

1.2.1国内中药专利申请的创造性不高

随着知识产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和行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自1993年以来,我国国内中药专利申请的数量也在不断提高。然而相对于国外来说,仍然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国内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致使部分中成药企业相互无偿仿制,同一品种重复生产现象严重。如牛黄解毒片全国有150余家企业生产,安宫牛黄丸有100余家企业生产,复方丹参片有140余家企业生产,人参蜂皇浆有80余家企业生产。从中药专利申请的类型来看,复方制剂占50%左右,主要保护中药配方,这类发明所采用的大多是普通常规技术,技术含量不高,中药专利申请的创造性偏低。相反,国外医药项目在中国申请专利越来越多,而且多是医药的高新技术领域[5]。

1.2.2中药专利申请中个人的非职务发明比例过高,授权率较低

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我国中药公开的非职务发明专利所占比例平均为69.4%,来自国内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的职务发明专利仅占28.4%,其中个人申请的授权率为30%左右,而药厂、大学、科研院所申请的授权率约为70%[6]。在中药专利申请中,个人申请的绝大部分是复方制剂,很多都没有考虑授权后产业化实施的可能性,甚至还有的仅仅为荣誉而申请专利。申请中常常只有配方,既没有动物试验,也没有临床观察报告,所开发的中药在疗效的临床验证、试验手段等方面存在相当的局限性,授权率很低,不仅得不到专利保护,也很难参与国际竞争。同时,这些申请虽没有获得专利权,但是其技术内容已经被公开,对于申请人来说,是极为不利的。而且,由于内容已被公开,在世界范围内,均可以检索到这些技术内容,无形中造成了我国中医药信息资源的“流失”,因此对于我国整个中药行业也造成很大的影响。

1.2.3申请人缺乏专利相关的基本知识

目前,我国不少申请人缺乏专利申请的基本知识,对专利申报程序不清楚。在申请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应该出现的错误,难以达到专利申请的要求,导致专利申请的成功率较低。还有一些申请人在了解到专利审查的复杂程序和要求后,“知难而退”,不愿继续投入精力维持专利申请,致使许多已经申请的专利被中止或撤消。甚至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专利申请人不愿或未能及时缴纳专利费而使专利申请被撤消。如茯苓素的制造方法专利,大黄炮制新工艺的专利,均因未缴纳必要的费用而被撤销发明专利,实在令人感到惋惜。

2解决上述问题的设想与思考

中药是我国中医基础理论的特色和优势的集中体现,是我国宝贵的传统医药,我国应基于中药自身的特点,对中药加以保护。关注中药事业的发展应该从研究中药的专利申请等最基本的问题入手,从法律和产业策略角度解决这些基础性的难题,最终实现中药产业的规模化和世界化。

2.1中药专利申请的法律对策

2.1.1引入新科技,适当改变现有中药专利的授予标准

虽然在我国现行的《专利法》中涉及了药品专利保护的问题,但主要借鉴的是西方专利法规的有关规定,没有充分考虑到中药的特殊性,在中药专利保护上还存在缺陷,若用来保护中药,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以中药复方为例:根据专利法规定,申请专利必须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由于中药复方的结构异于西药,不能简单地通过物理或化学公式进行表述,实践中很难满足专利“三性”的要求,按照现行的专利法规定,实践中很难取得专利。因此在中药专利审查中,可顺应中药的特点,引入最新科技―――中药指纹图谱来制定新的专利技术表达标准。中药指纹图谱是一种“借助于现代仪器分析手段将中药化学成分组合物中的某类化学物质或各个化学物质的化学信息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以图形(图像)的方式来表征并加以描述的图谱”,“在应用中,它借用了法医学的指纹鉴定的概念,具备个体的绝对唯一性、物种特征的唯一性和同种个体之间的相似性”[7]。利用中药指纹图谱可以较为准确地判定申请专利的中药产品的结构,从而为进一步认定申请专利的中药产品是否具备专利的“三性”提供了技术上的便利。

我国现有的专利法和有关中药保护的法规、政策难以满足中药保护的实际需要。反观美国,植物受到专利法与植物专利法、植物品种保护法的双重保护。因此,我国应该结合中药尤其是复方制剂的特点,出台与中药专利保护有关的配套政策,引入新科技,研究制定既与国际惯例接轨,又突出民族利益保护的中药专利保护标准和法律制度,甚至出台《中药专利法》作为我国《专利法》的补充,使中药专利保护更具针对性。

2.1.2加强中药专利保护的国际意识,制定相关中药标准,努力与国际接轨

韩国韩医协会曾宣称:世界卫生组织的针灸穴位标准99%采用韩国布局,韩国针灸标准已成“国际标准”,意图用制定标准身份优势来确定其韩医地位。可见,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质量标准,将是我国中药的巨大知识财富。目前世界上尚缺乏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则,我国要发挥中医药发源地的优势,加紧制定我国独立自主建立的中药质量标准:加强和完善中药材生产过程中的GAP标准、中药饮片生产的GMP标准、中药炮制、中药提取物、中药复方的质量标准以及中药产品的包装等方面的标准,并参与制定相应的国际规则,与国际标准接轨,为中医药进入国际市场奠定良好的法律保护基础。同时我国应建立和施行针对中药的专利申请制度,并努力使其成为其他国家,甚至是国际公认的规制中药专利保护的标准制度。通过不断加强和完善专利申请与保护的力度,加紧制定中药相关质量标准,保证中药质量标准的国际化发展,维护我国中药产业的合法权益,为我国中药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2.2中药专利申请的产业对策

2.2.1充分利用优先权制度,不断创新,延长专利期限

《专利法》规定:申请人就相同主题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十二个月内,又向我国专利局提出专利申请的,可以享有优先权。意味着已获得一项发明专利的申请人,如果在原本专利基础上改进和创新,且该创新的成果完成日在优先权期限届满之前,便可确保自己的领先地位。这样既可以有效地防止竞争对手在原专利的基础上进行仿制和创新,又可以促使原专利权人不断更新和发展该项技术与产品,从而获得更长时间的专利保护期限。同时,发明人不断的就一个产品申请新的专利后,在一年期限内将相同主题的专利合为一项专利,利用优先权制度,仅需支付一件专利的费用,不仅有利于发明创造的专利保护,而且减轻了专利权人的经济负担[8]。

美国专利医药公司就经常利用从属专利延长专利药的市场独占期。他们在其专利即将到期时,通过改变剂型、传递系统、浓度(强度)、剂量;或者引入专利快到期产品的化学改变体,包括代谢物、同质异形物及异构体;或要求列出某一药物的新用途、新化学性质、新包装;或提出进行针对儿童的安全实验等策略来延长其市场独占期[9]。因此,我国中药企业要转变观念,提高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水准,合理设置产品结构,逐步实现由“以仿为主”向“以创为主”的过渡,提高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尤其是对于有市场潜力的专利,更要继续进一步创新,每做出一点实质性的改进,除可用技术秘密加以保护外,都尽快就改进部分申请新的专利。通过优先权制度,专利申请人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改进自己的技术内容,提高专利申请的质量,达到促进中药行业健康发展的目的。

2.2.2积极申请中药保健用品专利

近年来,随着生物经济的兴起以及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保健用品的关注和需求也日益增加。而中药由于大多具有滋补强身等效用,中药保健用品尤其是保健药品、食品以及保健化妆品等正越来越多的得到国内外市场的认可。目前中药保健用品的发明创造数量不断上升,内容从牙膏、浴盐、健康枕到保健器材,中药保健用品的市场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从韩国中药专利申请情况看,中药保健品也是最容易授予专利权的中药产品[10]。因此,我国在积极研发中药保健用品的同时,应积极申请专利,使中药保健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认可并取得一席之地。

2.2.3培养专业的中药专利人队伍

中药专利保护在开拓、占领中药国内外市场,保护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理想的市场离不开优秀的人才,目前,中药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整体水平普遍不高,国内通过专利人资格认证的中药专利人非常少,缺乏精通中药专利申请的人才,导致中药很难达到发达国家专利申请的要求。虽然有不少人士在从事医药专利研究和实践工作,但是绝大多数从业者并没有医药特别是中医药教育背景。而针对性的解决这些专利实际问题又离不开医药专业、法律以及经济学等诸多理论支撑[11]。因此,必须培养一大批既有专业基础知识,又熟悉知识产权、法律、经济、贸易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提高中药专利的水平。用知识产权、中医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理论探讨和制度创新,进而指导中药专利实务工作,从根本上提高中药专利的质量和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袁红梅,庞博.关于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J].法学,2005,(3):97.

[2]岳晨妍,李野,杨莉.中药专利保护与商业秘密保护策略[J].医药导报,2007,26(9):1106-1107.

[3]陈朝晖,郑洪.从美国专利文献看中药复方在国际上的专利保护方式[J].中成药,2006,28(1):102.

[4]梁瑞琼,邱鸿钟.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策略与方法(一)[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131-134.

[5]杨自根.中药专利保护受阻的症结及对策[J],云南财经学院学报,2009,24(3):114-115.

[6]罗爱静,张艳艳,谢文照,等.基于信息分析的我国中药专利保护对策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29 (130):30-33.

[7]杨秀伟.中药质量评价指纹谱与中药农业发展[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8,(4):499.

[8].[10]古津贤.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151-152.

[9]周和平.美国的医药专利战略.药学进展[J],2004,28(1):4.

中药专业市场范文第3篇

1.中职学校学生就业现状

从大的环境上来看,目前我国的高效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通过对近年来中职学生的就业情况分析来看,其就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1对于部分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来说,经过他们几年的努力,学业有成之后,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往往不愿意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对他们而言,放弃自己的专业方向从事其他工作,思想包袱较大,一个是由于从事其他行业不与自己专业挂钩,感觉自己在学校的艰辛学习不能学以致用,从心理上认为自己在学校的专业学习白白浪费了,心有不甘;另一个是由于很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大部分时间用来主攻专业方向的学习,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如社交、语言及一些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等,导致他们一时很难接受其他行业的工作,担心由于能力问题而不能胜任。

1.2有部分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在面对毕业就业的过程中,传统观念较强,认为从事医务行业,工作稳定,薪酬待遇好,相对稳定,压力较小,如果从事其他行业,与自己专业不对口,风险较大,而且自己的岗位竞争力不强,因此不愿意从事一些富有风险和挑战的工作,铁饭碗思想较为严重。

1.3有部分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视野狭小,对其专业及就业方向的理解较为片面。很多大学生在邻近毕业的时候,就会选择去医院,临床等见习,而对与其专业有关的其他行业方向则考虑的较少,如医药销售行业、营养师行业、医疗保健行业等等。导致其在就业过程中,就业压力大,选择范围片面,自我才能的发挥也受到了影响;同时,也耽误了他们选择适合行业的时间和机会。

2.当前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我国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1在经济全球趋势下,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跨国企业进驻到我国,这一形势大大加强了我国市场对高技术人才和外语类及金融类的人才需求,对知识型的全能型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多,引起了我国人才市场就业结构的大变动。在这种形势下,由于很多中药专业的大学生只具备单一的操作技能,职场能力较为薄弱,我国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就业被处于了劣势和相对冷门的行业领域里,就业环境压力大。

2.2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医学行业也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不断交叉发展,世界各国均把目光投向中国,渴望能在中国得到长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也看到了我国的发展的前景和潜能,在这一时期,他们也纷纷回国创业,把自己在国外学到的东西带回来,相对而言,这些回国创业的留学生们,见多识广,了解国内外形式,医药专业技能更强,而且市场经验足,毫无疑问的给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就业带来了竞争和挑战,更对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带来巨大的竞争和挑战。

2.3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不断改革,减员增效,精简机构,对就业人员的要求层次不断提升;从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分析来看,为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我国的国有企业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逐渐减员增效,同时,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也将急剧专业何上升,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劳动过剩的现状,再加上生产效率的逐渐提高,我国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的就业环境日益严峻。

3.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就业对策

针对前面介绍的关于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和现状,对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就业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看法。

3.1努力为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他们正确的就业心理和职业心理。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就业心理和职业心理,正确看到自己的就业问题,认识到当前的就业现状,才能更好的客观分析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前景,指导自己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业心理和职业心理,一方面,中职院校领导要重视毕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选择正确的时机对他们进行疏导和教育;同时,学校还应该积极为毕业大学生们开展就业讲座,指导他们的就业问题,减轻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

3.2鼓励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自主创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于面临严峻就业形势的学生而言,创业不仅给了自己发展的一个广阔前景,同时也是锻炼自己的一个良好机会。目前,我国政府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并积极推出了很多相关政策,如就业支助政策等,以此来鼓励大学生的创业。例如,政府给予大学生自主创业免收3年的地税、国税及工商注册费;高效毕业生自主创业可申请2到5万的小额贷款,同时,财政部门给予50%的贷款贴息等等。

3.3努力转变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的就业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形势,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勇于挑战,敢于承担风险的能力和胆魄;正确认识传统的"铁饭碗"就业观念,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同时,开阔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的视野,转变他们单一狭小的就业观念,指导他们多向其他相关领域发展,如医药保健行业、营养师行业等,寻求真正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

3.4加强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的自身素质的提高,专业技能的提高。对于中药专业的学生而言,中医药无疑是一项实战型很强的专业技能。因此,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个合适的岗位,就必须从自身做起,打好基础,增强内功,以扎实的技能赢得优秀的岗位。学校应充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努力给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和氛围,加大师资力量队伍建设,用最好的教学资源培养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

3.5提高对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学生的要求,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全能型人才、知识型人才。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不再只是要求单一技能的人才,而对全能型、创新性人才的需求量要求很大。针对这一发展形势,院校就必须努力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通过增加一些专业以外的课程,丰富他们与其专业以外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扩大他们的就业能力范围,增加他们就业的可选择性和就业空间。

3.6重视对毕业学生的就业辅导,开展职场教育课程,提高他们应对就业的面试技巧等等。比如,可以通过具体的课程,如礼仪课程、模拟招聘等课程,教他们怎么应聘,怎么制作一份漂亮的简历等等。同时,邀请资历人士和专家们给毕业生开展专题讲座,为毕业生们解决应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的困难,从应试技巧上面给予他们指导,为他们疏通就业道路,开辟蹊径。

4.结束语

中药专业市场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中药专业 课程体系改革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YBKT2011128)。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48-01

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中药专业人才,努力探索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我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围绕中药学专业就业岗位所需要技能安排教学内容,逐渐加大实训内容,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制定针对培养职业关键能力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改革方案。

一、课程体系模块化

在校企合作、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中药人才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即基本能力、专业能力、专业方向能力和拓展能力,将中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为四个模块,即基本素质模块、专业素质模块、专业方向素质模块和拓展能力素质模块,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一)基本素质模块

1.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2.课程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教育、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安全知识、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大学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

(二)专业素质模块

1.培养目标:依靠职业基础和职业技能课程,夯实职业基础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专业技能。

2.课程设置:

(1)职业基础亚模块:药事管理与法规、人体解剖生理学、中医学基础。

(2)职业技能亚模块:中药鉴定技术、中药化学技术、药用植物鉴别技术、中药资源调查技术、中药制剂技术、药用植物栽培技术、中药炮制技术。

(三)专业方向素质模块

1.培养目标:根据中药岗位需求,设定专门化方向,培养在某一特殊或专门的中药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和专长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2.课程设置:

(1)药用植物亚模块:资源调查、栽培与养殖、采收储存。

(2)中药生产亚模块:加工炮制、质量监控。

(3)中药营销亚模块:市场调查、营销策略、销售技术。

(四)拓展能力素质模块

1.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课程设置:

(1)营销能力亚模块:市场营销、购销技巧。

(2)就业、创业能力亚模块:创业教育。

(3)科研能力亚模块:实验技术、文献检索、论文写作。

二、教学内容工作过程导向化

突出“质量至上、确保药效”的中药行业理念,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题,以药用植物岗位群、中药生产岗位群、中药营销岗位群等整体中药岗位群的三大部分为基础,构建基于中药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内容体系。

(一)药用植物岗位群

包含资源调查、栽培养殖、采收贮存三个工作过程。

1.资源调查知识、技能、素质目标分解

知识目标:中药材的地域分布、蕴藏量;技能目标:熟练运用中药资源调查方法和统计学方法;素质目标:吃苦耐劳、细致、规范。

2.栽培养殖知识、技能、素质目标分解

知识目标:药用植物生长规律与环境关系;技能目标:常用中药材栽培养殖技术;素质目标:科学严谨;环保意识。

3.采收贮存知识、技能、素质目标分解

知识目标:常用中药最佳采收时间、储存条件;技能目标:采收粗加工储存技术;素质目标:认真仔细;质量意识。

(二)中药生产岗位群

包含炮制制剂和质量监控两个工作过程。

1.炮制制剂知识、技能、素质目标分解

知识目标:中药炮制制剂技术的原理操作规范;技能目标:熟练应用常用中药材的炮制技术;素质目标:规范严谨。

2.质量监控知识、技能、素质目标分解

知识目标:质量标准;检测技术原理;技能目标:按2010版《中国药典》标准,进行质量监控工作;素质目标:严格流程,质量至上。

(三)中药营销岗位群

包含市场调查、营销策略、销售技术三个工作过程。

1.市场调查知识、技能、素质目标分解

知识目标:市场需求;技能目标:市场调查方法,统计方法;素质目标:协调合作。

2.营销策略知识、技能、素质目标分解

知识目标:常用营销策略;技能目标:根据市场变化,制定相应营销策略;素质目标:宏观把握,整体调控。

3.销售技术知识、技能、素质目标分解

知识目标:常用销售方法;技能目标:把握消费者心理,达成良好沟通;素质目标:诚信与服务意识。

三、该课程体系主要特点

(一)彰显中药行业特征,淡化学科观念

依据中药行业特征,将中药课程体系按药用植物、中药生产、中药营销三大专业方向素质模块整合,建立综合性课程群,利于中药岗位能力的系统培养,突出中药专业的整体性、系统性、技能性。

(二)突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

将思政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将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培养融入到中药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做到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统一。

(三)强化课程的融合与渗透

按照高职中药专业人才必备的知识结构对职业基础课程及职业技能课程进行了优化重组,如将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栽培学、中药鉴定技术、中药制剂学及中药应用,融合为《常用中药生产加工及应用》。

(四)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突出能力培养,增加动手实践实训时间,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基地,如中药栽培实训基地、中药材采集、加工实训基地、中药饮片生产实训基地、中药鉴定实训基地、中药炮制加工实训基地等六大实践实训基地实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技能。

(五)增加选修课,拓展学生能力

增加选修课门类和教学时数,如中成药、分析化学、常见疾病防治等,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结语

高职高专是面向岗位需求,为社会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因此需要加强校企合作,才能推进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袁先雄.高职高专中药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4):5-6.

[2]冯传平,郭争鸣,陈斌.基于工作过程与职业标准融通的中药制剂技术课程建设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2):9-11.

作者简介:

刘刚(1973-),男,山东烟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医药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

中药专业市场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中药类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中药即中医用药,是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中药主要由植物药(根、茎、叶、果等)、动物药(内脏、皮、骨、器官等)和矿物药所组成。中药的发展史记载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中药[1]。中药专业知识博大精深,在以“健康“为主题的今天,中药专业在我国各高校蓬勃发展。随着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供不应求,我院于2010年申报了三年制大专中药专业,现已连续三年招生。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的核心,是提高学校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的客观要求。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应不断更新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岗位技能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把握内涵建设,培养学生岗位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1.建立专业的教学团队。充分利用学院的人才、技术、社会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建立专业的专兼职教学团队。划拨专项经费鼓励教师利用假期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围绕教学内容承接合作项目、服务于企业的同时亦能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性人才。因此,就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目标的同时,更要重注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培养,而传统的教师教室授课,早已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加强小内实训基地建设,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因此,建立校内中药标本馆、中药种植基地、中药炮制室等校内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岗位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市场要求。

3.开发教学资源。为培养中药专业毕业生岗位技能,提高就业能力,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充分开发校内外教学资源。例如在本地市的植物园中辨识药用植物、中草药种植基地亲身实践中药的栽培,在制药企业下车间参与中成药的生产过程,医院中药房中实践药品的配伍等等;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网络资源掌握中药的现状等未来发展趋势,扩充知识面,提高就业能力。

二、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岗位意识,提高就业竞争力

1.改革理论教学模式。通过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完善课程标准。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中药专业的招生对象包括统招理科生和统招文科生,且文科生的比例大于理科生,由于文科生的高中生物、化学基础薄弱,针对学生特点,改革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融合,努力向“化学生物社会药学”的模式转变。

2.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据调查显示,我国中药工业企业高技能专门性人才存在数量不足、年龄偏大、掌握先进设备的能力不足等供不应求等问题[3]。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在中药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上应与岗位需求基本适应。进行实践课程的改革,应加强中药专业市场调研与职业岗位分析,与行业企业专家和校外兼职教师加强协作,将中药专业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工作任务,以项目任务为引领,整合理论与实践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学生技能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3.改革考核模式。为适应目前市场对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提高中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校期间的考试制度应进一步改善。打破传统的考试模式,不再以一张试卷决定一个学生的能力为标准,改进考试及成绩评定方法,我们可以将考核方式灵活化,“理论考核+实验考核+项目任务考核”的方式来完善专业考核体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将职业技能培训与岗位意识的树立融入实践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基本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实训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相适应。

三、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人才共育,提高就业竞争力

1.高职中药专业对应的行业主要为中药行业,包括中药的研发、生产、销流通、使用及管理等诸多方面。中药因其源自天然,毒副作用较小,具有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作用而享誉海内外。为了提升高职中药专业毕业生在海内外人才市场的就业竞争力,在校人才培养模式上,校方应加强与海内外大中小型中药相关企业的校企合作,建立顶岗实习制度和定向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共育,提高中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树立多元化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办学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不应停留于表面的简单合作关系,应将该企业对人才某方面能力的特殊需求进行调研,在学生第一学年集中学习基础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第二学年可分项目任务定点教学,以培养出真正企业所需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岗位技能。积极探索校企多元化合作办学模式,根据中药生产技术专业教学和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创建“旺入淡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3.加强中药企业的长期合作,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例如与制药企业进行“厂中校,校中厂”的教学模式,按照药用植物采摘时间,试行分学期、分段式的模式组织教学。

在分段式教学中将学生全部安排到企业中,专业理论学习和顶岗实习都在企业进行。在此期间,由学院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理论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共同推进、交替进行,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丰富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四、展望

中药即中医用药,因其源自天然,毒副作用较小,具有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作用而享誉国内外。中药包括中成药、中药材、中药饮片,其中成药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内中成药和中药材的主要消费市场是城市居民,农村乡镇也是巨大的潜在市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中医药市场的容量还将进一步扩大,巨大的中药人才需求为国内中药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作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培养中药人才时,以市场调研为基础,不断进行内涵建设,培养学生岗位技能;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岗位意识;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人才共育,以提高高职中药类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适应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医药学概论,王建[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文玉玲,杨晨霞,何梅霞.浅谈中医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内蒙古中医药,2006(2):45.

[3]宿荣秦.中医药高等院校教育纵横谈[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11):13-15.

[4]龚晋文.关于推进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J].高校教育研究,2008(07).

[5]李敏艳,毋楠.浅谈高职药学类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方法[J].出国与就业,2012(01).

[6]吴德永.校企合作是高技能人才有效途径[J].南方论刊,2009(06).

中药专业市场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药;专利申请质量;现状;对策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1.004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1-0018-05

Status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for Patent Application Qua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ENG Sheng-yan, GENG Li-dong, OUYANG Xue-yu (Patent Examination Cooperation Center of the Patent Office, St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of the P.R.C, Beijing 100096,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a treasure of five-thousand-year civilization of China, with systemic theory and reliable clinical efficacy. As the origin of TCM, China should have a large number of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TCM beyond any doubt. However, the quality of TCM patent application as a whole is far from optimistic currently. Targeting the differences in number and quality of TCM patent application in China, this article analyzed current situation of TCM patent application, discussed the reasons and offered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ed that the work focu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China should shift from quantity to quality. It also argued that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should be chosen according to the causing reasons, and overall promotion of the TCM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etiveness should be achieved through multi-aspect and multi-department cooperation.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atent application; quality; status; countermeasure

自1985年我国专利法实施以来,中药专利申请的数量逐年增长,并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1]。但是,专利申请数量并不能反映专利水平的全貌。在巨大申请数量背后的另一个沉重的事实是,中药申请的整体质量并不乐观[2]。专利申请质量不高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因缺少技术创新,专利将无法产业化,继而无法创造预期的经济价值,而且不合适的保护范围还会阻碍正常的科技创新,导致人力、物力的严重浪费。许多低质量申请实际只是一个未完成的发明,该申请不能被批准,但其技术内容已被公开,公众均可检索到这些技术内容,无形中造成我国中药信息资源的惨痛流失。因此,要提高我国中药知识产权竞争力,加

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鼓励发明人积极申请专利,更要引导其把真正优质的核心技术转化为专利技术予以保护,以期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国家知识产权局近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提升专利申请质量的若干意见》(国知发管字〔2013〕87号)指出,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狠抓专利申请质量提升工作,充分发挥专利制度激励和保护创新的作用。鉴于此,笔者从实际审查经验出发,对当前中药专利质量现状加以分析,并就提高中药专利申请质量进行探讨。

1 我国中药专利申请现状

本文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自主开发的专利检索与服务系统(patent search and service system of SIPO)中的中国专利文摘数据库(CNABS)。笔者对2004-2013年中药专利申请进行统计,采用分类号A61K36(植物药)、A61K35/78(动物药与植物药,现已转入A61K36/00)为入口进行检索,对其结果进行逐一阅读与手工筛选,分析我国中药专利申请现状(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比例很小,因此,本文分析的数据只包括发明)。

1.1 我国中药专利申请及授权概况

2004-2013年,我国中药专利申请总量为99 926件(根据现有法律,我国专利申请在申请人没有要求公开的情况下于申请日18个月后才公开,故统计结果2013年的数据少于实际数量)。近10年来我国中药专利申请的总体数量保持上升趋势,10年间专利申请数量翻了3倍多,期间2004-2008年申请数量稳步增长,2009年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申请量略有下降,2009-2012年申请量保持高速增长态势,4年内申请数量增加了近1倍。与迅速增长的申请数量相比,专利授权数量并未同步增长,除2012-2013年部分申请尚未授权而使数据不具备统计意义外,2005-2011年授权数量始终维持在3000件左右。见图1。

在授权率趋势方面,2004-2011年授权率呈下降趋势(见图2),这与申请数量的快速增长形成较大反差。专利申请量反映的是创新主体的专利意识,授权量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专利质量。申请量大幅上升但授权率反而下降,一方面说明近年来我国专利保护意识有所提升,申请专利的积极性较高,同时也反映出中药专利申请量的增加并未给中药的专利保护带来成比例增长,庞大专利申请的背后包含了不少低质量的申请,这些低质量申请最终以未获得专利权而结案。我国申请人的专利保护意识还停留在追求专利的绝对数量上。

1.2 申请人情况

按照申请人不同来源,笔者对2004-2013年中药专利申请进行了统计分析。来自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申请量基本持平,二者差别主要体现在个人和企业。其中,国内来源个人申请超过50%,企业申请仅占不到30%;而国外来源企业申请占80%。国内的个人申请数量多,说明个人申请专利的积极性高,很多民间中医药工作者希望通过申请专利的方式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加以保护,但与企业相比,个人申请往往受到资金、研究手段、专利申请水平等条件限制,其质量较低,这可能是造成我国中药专利数量很大而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见图3。

2004-2013年职务申请量一直保持平稳增长,说明我国企业和科研院所近几年在不断加强自身的专利研发和专利保护,并在专利申请数量上有所提升。而个人申请量增长同样迅猛,并在2012年出现申请量的激增,这可能是导致中药申请量2012年整体增加的原因,与图1增长趋势基本吻合。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中药申请总量增加的部分主要是质量不高的个人申请。见图4。

1.3 授权量和失效量情况

维持授权专利需要缴纳专利年费。对于无收益或无潜在收益的专利技术,专利权人并不愿长期维持,因此,专利的存活率可以很好地反映专利质量。笔者针对2005年的中药专利申请,以8年存活率作为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存活率计算公式为ζp=Sp/Bp,其中ζp表示发明专利第n年的存活率,Sp表示自申请日起第n年仍然有效的发明专利数量,Bp表示某年发明专利申请中最终获得授权的数量[3]。

从2005年中药专利8年存活率来看,国外来源的专利存活率将近90%,个人、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专利存活率差别不大,这说明绝大多数国外来源专利申请质量较高,并在授权后的较长时间占据我国市场。见图5。

与国外相比,国内不同类型申请来源的中药专利在存活率方面差异很大。个人专利的存活率仅为32%,说明大量个人申请在授权后由于缺乏潜在收益而被申请人放弃,这进一步印证了前面得出的个人申请质量不高的判断。这些专利申请既增加了专利审查工作的成本,又增加了申请人的经济负担,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利存活率为50%,介于个人与企业之间。原本高校和科研院所掌握大量创新技术,但其专利存活率却低于企业,原因可能是高校和科研院所未将市场需求同自己的科研目的有效联系,加之与企业互动性不够,造成大量专利成果无法产业化而遭到搁置。专利实施率低,不能产生相应效益,必然导致其在专利权维护方面较为薄弱。

相比之下,企业的专利存活率高达81%,说明尽管国内企业的专利申请总量不高,但质量较理想,且专利授权后能充分挖掘市场价值,并很好地维护其权利。此外,尽管国内企业的专利存活率已与国外企业基本持平,但来自企业的专利申请仅占总体数量的不到1/3。

1.4 专利申请的平均权利要求项数和说明书页数

美国《企业技术评论》援引美国专利商标局局长杜达斯的报告宣称,随着技术的发展,专利复杂程度不断上升,导致说明书页数不断上升[4]。国外学者研究表明,权利要求项数是专利高价值的一致显著性指标[5]。可见,权利要求项数和说明书(包括附图)页数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专利申请的质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中药专利申请平均权利要求项数、说明书和附图页数分别为3项和8页,而国外来华发明专利申请分别为8项和25页。表明国内中药专利申请的保护范围和技术复杂程度与国外差距明显。

1.5 聘用专利情况

人在专利申请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但我国专利行业起步较晚,人又属新兴行业,公众对人的认知程度不高[6]。是否聘用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众对人重要性的认识。按照不同的申请人来源,笔者对2004-2013年中药专利申请聘用人情况进行了统计。由图6可以看出,个人申请聘用人的比例最低(39%),企业次之(55%),高校科研院所聘用专利人的比例最高(67%)。个人聘用人比例低的原因可能是缺少专利申请经验,也未意识到专利申请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有创新技术就必然能获得专利授权,加之资金有限,因而更愿意选择自行申请的方式。相比而言,高校和科研院所聘用专利人的比例较高,可能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创新大多为职务发明,申请专利有科研经费作为支持,且多年专利申请经验使高校意识到聘用人的重要性。

企业聘用专利的比例高于个人但低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笔者对中药申请量排名靠前的几家企业进行了粗略研究,发现企业大多在内部设立了专门负责专利事务的法律部门,因此,虽然企业专利在申请时并未聘用人,但同样为专业人士。

结合授权率分析可知,聘用专利人比例最低的个人申请的授权率同样最低,而企业和高校聘用专利人或专业人士比例较高,其专利授权率同样较高。说明聘用专利人进行专利申请有助于专利申请质量的提升。

2 中药专利质量普遍不高的原因分析

2.1 专利的质量意识淡薄

当前,政府和高校在政策与评价考核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应用”的倾向。政府将专利数量作为地方科技创新的政绩加以标榜,企业以专利数量作为争取高新技术企业或获得税费减免政策的条件,而高校以论文和专利申请的数量多少作为衡量教师科研水平的标准,由此滋生出许多不以保护创新成果和提升市场竞争力为目的专利申请。其结果是,企业为了获取国家给予企业的优惠条件而申请大量低质量专利,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在申请专利时也未将市场需求与自己的科研有效联系,导致专利与市场严重脱节。这些专利申请者申请专利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护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此外,笔者在专利实质审查工作中发现,有些申请人为回避现有技术而一味追求药物“大复方”,或在复方中加入较生僻的中药组分,但复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未得到足够验证。这些申请即使最终获得授权,也会因无法产业化而缺少实际价值。

另外,许多专利申请者不了解专利申请知识,认为只要有创新技术就必然获得高质量专利,而未意识到专利申请书撰写的重要性。这导致部分申请者撰写专利申请书较为随意,如出于保密的目的而未充分公开其技术内容,导致无法获得专利保护;不懂得在充分公开的基础上要求合理的保护,虽然最终获得授权,但因保护范围非常小,很容易被他人在生产中加以规避;另外,由于技术研发后首先选择将技术成果发表为论文或将药物上市,导致不少有益的发明因技术方案率先公开而丧失新颖性。总之,由于缺乏专利的质量意识,原本可以形成高质量专利的创新技术和科研成果未能得到应有的专利保护[7]。

2.2 技术创新水平低

专利申请质量与发明本身的技术创新水平密切相关。我国中医药历史悠久,流传了很多优秀经典名方,但这些药方的作用机理、有效组分并不明确,而且不少复方在长期的使用中已经公开而失去了新颖性[7]。许多民间中医药工作者掌握着疗效优异的中药复方,但这些复方通常源于临床经验总结,仅能提供临床有效性数据,缺少系统而规范的研究和试验对比,不利于专利授权。相比之下,中药现代化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化科学技术相结合,利用现代化研究手段对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富集、结构鉴定并阐明作用机制,这样的技术更容易得到国际认可,但该部分专利申请数量较少。

2.3 专利文件撰写质量差

专利申请文件是一种法律文件,其撰写需要高度的法律和技术方面的技巧,撰写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技术方案能否得到授权及授权后的稳定性。我国中医药科研工作者长期专注于实验研究,对专利法不熟悉,缺乏高水平专利申请撰写的经验。专利人是经过专门法律培训的专业人员,既懂法律又懂技术,可以从技术、经济、法律等多个角度维护专利人的合法权益,可以弥补科研工作者对专利法不熟悉及缺乏高水平专利申请经验的不足。然而,当前通过国内专利人资格认证的中药专利人数量较少,既有中医药专业背景又懂专利知识的专门人才稀缺。而且,专利行业存在质量参差不齐、行业内部不够规范等问题,相当一部分申请是由对中药专利特点缺乏了解的人所撰写的。由于缺少高水平的撰写技巧,使很多原本有重要技术价值的技术缩减了其本应获得的保护范围,甚至失去专利保护。

3 对策

3.1 提高专利申请的质量意识

国家相关行政部门应加强宣传专利质量的重要性,使申请人充分认识到只有高质量的专利才能使创新技术最大限度实现其经济价值。不仅如此,还应建立奖励政策,将专利申请质量指标纳入奖励指标,对专利质量、技术价值、市场效益进行评估,评选高质量核心技术专利,提高其奖励额度。对那些为套取专利资助和奖励资金而弄虚作假的申请人应严肃惩处。

专利申请目的是获得授权,而我国目前中药专利审查的标准低,授权要求过松,会使申请人产生中药专利容易授权的假象,导致产生大量低质量申请的出现,并进一步对专利申请的技术水平产生负面影响。国家专利审批机构应充分认识到提升中药专利申请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着手提升中药专利申请的审查质量,以督促申请人提升科研水平和专利申请技巧,促进专利申请质量的提升。

3.2 提升中药的技术创新水平

国家应积极推动中药科技研究,不仅要加大中药创新能力平台的建设,激发广大研发人员的技术创新热情,还要积极制定中药质量管理规范,通过提高行业标准,夯实中药的创新基础。中医药研究者应调整研发思路,视情况不同而制定相应的研发策略。经典名方在长期使用中失去了新颖性,建议利用现代研究技术寻找复方中的有效成分,阐明作用机制,对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富集、结构鉴定,从而实现对经典名方的“二次开发”。对临床经验方,建议结合现代研究方法,用现代技术和研究手段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法,使药物获得充足的理论和数据支持,提高专利法对中药复方创造性的认可程度。而以有效成分提取为代表的现代中药研究也要改变传统的技术含量低、制备工艺简单的现状,借助现代先进的工业技术,提高产品和配方的技术含量,利用现代技术实现对中药的有效保护。

3.3 提高专利文件的撰写质量

学校和企业要加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建议在医药院校开设知识产权课程,培养既懂专业技术又懂专利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企业、科研院所可以定期举办专利法基础知识、专利申请撰写技巧等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申请高质量专利的能力。另外,还要鼓励申请人聘用人申请专利。专利人是经过专门法律培训的专业人员,聘用专利人进行专利申请有助于提升申请质量。人协会应定期对其工作进行介绍和宣传,鼓励和引导申请人选择正确途径申请专利,减少不必要的程序,从而有效提升专利申请质量。

3.4 促进科研成果与市场挂钩

高校和科研院所本应是创新技术的密集产出区域,但因科研成果与市场严重脱节,导致大量核心技术并未以专利形式得到保护,造成大量科研成果的无端浪费。对此,我国政府部门应当为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专门平台,使市场了解高校的科研成果专利情况,也使高校认识市场的需求。必要时,可通过特定的法律制度和其他配套政策刺激高校成果知识产权迅速转化为产品,从而形成科研与市场的互动。还可根据市场的需求,提高对高质量专利的奖励额度,鼓励广大中医药科研人员针对具有潜在市场价值的技术进行深度开发,必要时对疗效确切的西药进行引进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将中西药物联合使用,构建中药专利研发和申请的国际市场合作平台。

4 小结

近年来,我国中药专利在研发和保护方面得到了加强,但专利(申请的)质量尚待提高。对企业而言,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投入可得到丰厚的回报;对国家而言,专利质量提升所带来的则是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影响中药专利申请质量的因素很多,提高申请质量需要行政部门、立法部门及社会人士的共同努力。行政部门要提高全社会的专利质量意识,培养既懂技术又懂专利的复合型人才,加大创新技术投入;立法部门要完善专利制度;社会人士要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积极实施专利战略;人和审查员要提高自身职业的责任感和专业技能。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我国真正实现从专利大国向专利强国转变。

参考文献:

[1] 胡明悦,杨媛.浅谈中药专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药物评价研究,2011,34(1):15-18.

[2] 李林,傅晶,张溪,等.外国企业在华中药专利申请及其申请策略分析[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1(7):39-41.

[3] 黄庆,曹津燕,瞿卫军,等.专利评价指标体系(一)――专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构建[J].知识产权,2004,18(5):25-28.

[4] 黄鲁成,张静,吴菲菲,等.基于专利的北京动漫游戏产业现状与对策研究[J].情报杂志,2012,25(6):101-105.

[5] TONG X E, FRAME J D. Measuring national technological performance with patent claims data[J]. Research Policy,1995,23:133-141.

[6] 宋铁军.一项好的发明最好请[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5(8):83.

[7] 宋江秀.我国中药专利保护的成效及引发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3):91-92.

(收稿日期:2015-03-19)

中药专业市场范文第7篇

中药专业作为高职院校药学的基础专业,具有明显的竞争力。那么高职院校开设中药专业有一定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发展前景。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它与中医的“辨证论治”、“整体之治”分不开,即中药的用药特点是,不光只针对疾病本身,而是从人的整体出发,通过调节全身气血来达到对疾病的治疗。中药继承了我国五千年传统医学的精髓和深厚的文化积累,具有着化学药所不可比拟的优势。比如毒副作用小,安全性大;对慢性病以及疑难杂症有着良好的效果;对疾病达到治本以治标的作用等等。以及从“药食同源”出发,中药作为药膳在康复保健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们采用现代化技术比如HPLC、超临界萃取等对中药中有效成分进行提取,运用包合技术、脂质体技术等制成更合适临床使用的剂型,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药,在古代甚至近现代的医疗保健方面都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作为炎黄子孙有责任将它发扬光大。

那么,中药目前的市场地位和行业现状以及人才需求方面究竟怎么样呢?

我们一起来开看一下。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大力扶持中药产业。比如:1.国家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中医药补偿机制,降低撤销起付比例等;2.实行新医改措施,在2012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提倡“中西药并重”,加大中药使用比例;3.实行“十二五”规划,计划到2015年分别在中医药医疗资源,中医药服务,中医医院出院总人数以及中医药人力资源方面达到相应目标。

国内的中药产业现状,国内中药产业产值以2011年的4381亿元,上升至2012年的5156亿元,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10000亿元。中医药行业比例从2011年的28.28%,上升至2012年的31.24%,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35%。

2011年,全国中医医院数量达到2831家,比2010年增加了53家。分科中医科门急诊人次共达4.2亿人次,占全年医院总量的19.1%。

其次,以湖南省的情况为例。

1.我省中药材资源丰富。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我省药材种类在全国占到18.7%,重点中药材的品种占到66.8%,道地药材比例为20%。

国家制定GAP种植规范,使中药材在源头上得到质量的保障,并且我省药源丰富,还有很多尚未发现的品种有待开发。这些都需要一大批优秀的中医药专业人才完成。比如中药材种植员,中药材养殖员。

2.中医医疗体系完善。

中医医疗机构几乎覆盖了全省各个地区,全省中医医疗机构2117个,中医病床15452张,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开设中医门诊,中医科,中药房,中医药服务占卫生服务总量的30%以上。这样就为比如中药调剂员、中药临方制剂员等中药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岗位需求。

3.中医药工业具有一定的规模。

我省有中药生产企业150多家,中药饮片T90多家,其中九芝堂、千金药业、紫光古汉,以及浏阳生物工业园等都是我省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完成从中药饮片加工、药物成分提取,制剂生产,包装与质检一系列的流水生产,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比如中药材净选润切工、中药炮制工等高职专业人才。

4.中药商业优势明显。

国家正式批准认可的全国专业中药市场共有17个,其中湖南省有2个,分别是邵阳廉桥和长沙高桥。全省有医药批发企业近400家,其中双鹤医药有限公司是中南地区“快批”公司之一。

零售企业方面,比如老百姓、养天和、九芝堂,它们的销售门面,药店较大范围地遍布了全省各地区,药品购进、贮存、用药指导、用药服务等方面都需要专业的高职中医药人才。

所以,从上面可以看出,中药专业在全国以及全省发展状况良好,并且发展趋势明朗,药材种植、医疗、医药工业产业以及批发零售等都是中药市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它们的特点都是以技术、操作、行动与实践为主,这与以实用性为主的高职人才几乎相互呼应,对高职人才需求数量可观,并且随着产业发展,需求数量会逐年增加。这为中药专业高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中药专业市场范文第8篇

中药是我国的国粹,属于传统医学领域,中药产业也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但是,我们也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了知识产权对我国中药贸易的影响和冲击。外国公司利用中医药古方、传统中药开发新药,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我国的传统出口产品――中药材屡次在西方国家贸易壁垒前举步维艰。日本、韩国等国家不仅利用先进技术将改良后的“洋中药”打入我国市场,还逐渐从我国成功引种某些中药材,由依赖从我国进口到不仅可以满足其国内需要,还可以少量出口。

我国加入WTO后,中药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已经迫在眉睫,不容忽视。在知识产权保护中,专利保护是保护力度最大、最有效的手段。而就我国现阶段中药行业的专利申请和保护的情况来看,尚存在相当多的问题。

1 我国中药产业在专利保护方面存在的误区

作为知识产权中最有效、保护力度最大的一种方式,专利保护早已被西方制药行业广泛采用。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和人们长期以来的思维惯性,很多业内人士对专利申请的必要性没有正确的认识,申请专利保护的意识淡薄,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之一:认为现行的中药品种保护可以代替专利保护。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使我国医药行业习惯于寻求行政保护。然而实际上行政保护和专利保护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保护,两者只能互补,不可替代,而且在法律上,专利保护的效力要大于行政保护,具有法律上的财产权特征,是一种私权。在面临侵权时,被仿制的中药品种保护的药品只能寻求行政保护,而被侵权的专利保护的药品就可以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虽然中药品种保护与专利相比具有审批速度快、保密性强的特点,但它不具有排他性和独占性,也就是说,同一个品种可能有多家企业同时受到中药品种的保护。

误区之二:认为技术秘密保护可以代替专利保护。 对于一项发明创造,专利保护和技术秘密保护都需要,在尚未申请专利之前或撰写申请文件过程中,该发明创造是作为技术秘密来保护的。但是药品关系公众健康,进入市场需要公开处方及工艺,很难保密。而且技术秘密保护有泄密或被破密的危险,毕竟能像云南白药一样得到部级技术秘密保护的中药还是极少数。如果被他人抢先申请了专利,原发明人虽然拥有先用权,但生产规模要受到限制,不能再扩大生产了。同时,通过技术秘密的方式保护知识产权,也很难达到产业化的目的。

误区之三:忽视职务发明导致专利技术流失。相对于发达国家,在我国专利申请中的职务发明所占比例较低。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2006年受理的三种专利职务申请中,国内职务申请为203 566件,占国内申请总数的43.3%;而国外职务申请为99 608 件,占国外申请总数的96.9%。

药品生产是一个特殊技术领域,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特点。真正意义上的新药研发投资大、周期长,通常只能在公司等机构的投资、组织下才能进行。由于国内非职务发明所占比例较大,而个人的研究只能集中在技术难度较低、研发投入较小的领域,因此国内的中药专利申请中高技术含量的较少,主要集中在中药复方专利方面,大多是低水平重复研究。另外,由于一些机构对知识产权不甚了解、管理不善,也可能导致一些职务发明专利变成非职务发明专利,从而侵害机构的利益。

误区之四:重论文轻专利的管理体制导致专利新颖性丧失。目前许多单位职称评定中存在重论文轻专利的现象,因此,科技人员为晋升职称,只重视,不重视申请专利。加之比申请专利更为简便、迅速,很多企业、科研单位及其科技人员缺乏专利意识,更乐于发表成果,刊登论文,结果导致发明创造新颖性丧失,失去了申请专利的机会。

误区之五:研究项目不重视专利检索导致重复和侵权。有些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只顾低头搞科研,不关注他人专利申请的动态,更忽视专利检索。结果导致研究项目重复,侵权现象时有发生,既浪费了人力、财力,又错过了宝贵的科研时机。企业及科研单位应该建立专利保护的相关部门,负责检索、跟踪相关专利信息。

误区之六:缺乏维权意识导致有“保”无“护”。获得专利之后,将专利束之高阁,没有维权意识。专利在法律上属于私权力,法院奉行“不告不理”的原则。因此权利人获得专利权以后要时刻监测侵权活动,防范侵权的发生,在确定侵权行为发生以后应积极维护自己的权利。如果只申请权利而不维护权利,这样的专利也是形同虚设。

误区之七:发明人对中药专利保护限度的理解有误。有些人认为专利保护的中药复方,一旦经他人增减一味和几味中药剂量而产生复方构成的一定影响,则不会构成侵权。

2 中药专利产品保护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1 中药专利侵权认定上的困境

中药专利品的侵权认定较难。因为一个申请专利的化学药物,如果被仿制或侵权,是很容易认定的。但是对于中药而言,由于其含量复杂,尤其在复方中药当中一味药材的替换或用量的增减可能在药效上并没有很大的影响,很难认定是否侵权。同时也给了仿冒者规避侵权制裁的机会。

根据目前我国对中药实施专利保护的规定,认定侵权非常困难。因为化学药物均有具体的化学结构式,专利人在申请专利时可以“涵盖”相应的结构和衍生物,如出现仿制,很容易被发现。而中药与化学药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中药是由组方和剂量组成,不具有具体的化学结构式。侵权人一旦改变中药组方中的某种成分或加减剂量而制成一种所谓的“新药”,再制成固体制剂或液体制剂的成药后,即使采用最先进的仪器也无法分析出其中的原始配方和生产工艺。因此中药专利保护缺乏适合自己的一套认定标准。

2.2 国内企业重视市场,缺乏对专利竞争的关注

纵观国外制药业可以发现,它们大多设有专门的专利工作机构,专利工作通常由专利人和专业律师来承担。例如著名的美国制药企业默克公司设有知识产权部,拥有很多的专利律师和几十名专利人;辉瑞公司设有专利法律部,其中专利部有33名专利律师[1]。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药品企业依然习惯于将目光瞄准市场,而没有对市场竞争的前沿专利竞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的国内制药企业,暂不说研发投入,就是专门负责企业专利管理的部门几乎都没有。

通过这样的鲜明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在专利竞争中,我国中药生产企业目前还处于非常不利的状态。

2.3 国内不少中药企业缺乏专利经济意识,放弃国际市场

尽管我国在中药行业占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申请中药国际专利的项目却极少。大多申请人放弃了国外市场,只满足于国内市场的竞争。而国内市场由于有新药保护和中药品种保护,企业的技术竞争程度还不激烈,所以企业对专利保护的要求尚不强烈,只是采取观望态度。

2.4 中药专利审批的周期太长

从中药发明专利申请到专利授权或驳回,平均需要3年时间[2]。在申请人看来,这个申请过程较之中药品种保护的申报过程相对较长,尤其是发明专利公开后,专利申请的实质审查没有法定期限,从而导致实审周期延长。

2.5 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由于我国实行中药专利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还不长,公众对中药专利保护的意识及自觉遵守和维护意识还不够,导致知识产权侵权及技术转让纠纷增多。同时中药专利保护“三性”的判定复杂,各地法院又缺少相应的专业人材,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等诸多因素,使有关侵权案件及技术纠纷很难得到及时判决与处理。

2.6 缺乏专利申请撰写技术,难以获得国际专利

与我国不同,欧美各国对中草药的配方不给予专利保护,但对中草药的提取物、制备方法、从中草药提取到的有效化合物和化合物的组合物、药物首次用途等提供保护,而我国中药复方的特色和创造点主要在于配方。在日本,中药按照其《专利法》保护,只要中药配方符合专利申请“三性”,即可作为产品发明被保护。

因此,国外中药专利保护的技术含量要求较高,而我国缺乏精通专利申请撰写的人才,导致中药复方很难达到发达国家专利申请的要求,申请比较困难[3]。

3 加强我国中药专利保护的对策

3.1 健全中药专利保护体系

《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保护的主体并非是独占的,从实质上降低了对发明人的保护力度,又容易导致低水平重复生产,没有真正鼓励发明创造,不利于中药行业的整体发展。并且,《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中有些规定与专利法互相矛盾,容易引起侵权纠纷。因此应该增加各种保护体系之间的协调性,对中药专利审批办法和《中药品种保护条例》进行相应的修订,使之互相衔接,从而建立起既有效又科学地保护中药知识产权的体现中药特色的保护体系,并使之逐步完善,与国际接轨。

另外,现行专利法没有充分考虑到中药本身的特殊性和中药产品的重要性,在中药专利保护上还存在缺陷。虽然在我国现行《专利法》中,涉及了有关药品专利保护的内容,但是该条款借鉴了西方专利法规的有关内容,适用于化学药物,若用来保护中药,显然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何况即使在美国,对于植物药,也是有专利法、植物专利法、植物品种保护法多重保护的。因此我国应该出台针对中药专利保护的《专利法》的配套政策,比如出台《中药专利保护条例》甚至《中药专利法》,使中药专利保护更适应中药特色,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最大范围和最大力度地使中药得到充分保护。

3.2 对中药复方专利“三性”的审查标准进行修正

“三性”是指专利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关于成方组分的加减和药量的变更一直是困扰我国中药复方专利保护的一个重要问题。中成药主要是复方制剂,由于加工、生产工艺一般都是采用本行业中的惯用制备技术,在中成药的发明中,配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特征。单纯就配方而论,有三种情况:

1)在现有方剂基础上,通过药味的加减所作的改进。药味增减,如在主药、主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次要症状或兼夹证的不同,增减其次要药味,以适应新的病情的需要,中医称之为随证加减。判断其创造性,应考虑其与原方相比,疗效是否突出,或是否有新的功效。为此,应提供实验药效或临床实验结果的证明。药味增减,发生了主药、主证的变化,则应视为有创造性。据台湾省现行的管理办法,凡药味增减的数目超过了全方药味总数的20%,则不视为原方的加减。此做法可作为我们判断创造性的量化参考。

2)在现有方剂基础上,通过各组成药味用量比例的变化所作的改进,药味不变、药量加减,在中医实践上,是所谓“方不变而法变”,可引起方中配伍关系和主治范围的变化。这种变化可概括为加重药量,增强药力。

对于加重药量以增强药力,判断其创造性要视其是否取得了突出的疗效。应提供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实验药效或临床实验的可靠结果。对于改变药量以改变主治,应提供两者药效不同的比较性数据,以判定其创造性。

3)将原有的两个或几个方剂组合成方所作的改进。两个或几个已有方剂的相加,对其创造性的认可,应提供协同增效作用或产生新的医疗用途的研究数据。

3.3 在行业内普及和加强专利知识教育

可以从政府、行业和企业(或科研机构)三个不同的层面进行,使中药专利的概念和知识在整个行业内能广泛地覆盖到从中药相关政策制订者、执行者到企业及研究机构的领导者再到每一个产品开发、项目负责人,使国家、地方中药产业相关职能部门在制订各种规划时,把中药专利保护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并推进实施;企业(或科研机构)的领导者应将专利战略纳入其发展的长远目标,并提到相当的高度。

3.4 培养人才,建立一支中药专利保护的管理人员队伍

目前国内通过专利人资格认证的中药专利人非常少,而且现有的中药专利人的水平又参差不齐,这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国内中药领域的专利,同时也直接造成专利无法保护中药的偏见,这种局面根本无法适应当前加强中药专利保护的迫切性的需求。因此必须重点培养一大批既有专业基础又熟悉知识产权、法律、经济、贸易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以利于中药研发、产品宣传、

专利申请和诉讼等工作的展开,从而全面提高中药专利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伟波.专利竞争力,中国制药企业的致命弱点[J].医药世界,2005,(4):34.

2 梅智胜,肖诗鹰,黄璐琦.等.中药专利保护相关问题的探讨[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5,27(5):262.

3 杨莉,李野. 关于中药专利保护特殊规则的探讨[J].中国药房,2006,17(10):729-730.

中药专业市场范文第9篇

学科间相互渗透已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大趋势。课程建设与信息技术结合,是中药专业高等教育的新探索。在分析中药专业课程建设与信息技术结合的理由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采取的主要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果。

【关键词】 中药专业; 课程建设; 信息技术; 改革成果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courses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pharmacological specialty linked up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u yi, wang yun,wan de?guang*, pan zheng,cheng yu?y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china;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chengdu 611137, china)

abstract:mufual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ubjects is the trend of course reform in the world. it is a new exploration to combine chinese pharmacological specialty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combination of chinese pharmacological specialt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shows the achievement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key words:chinese pharmacological specialty;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forming achievement

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课程改革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学科间相互渗透已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大趋势。重视基础理论教学,增大基础课比重,强调培养基础宽厚、能适应多种需要的通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中药专业课程建设与信息技术结合,就是在中药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中药专业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中药专业课程建设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培养能用现代信息技术来研究中药的大学生,是中药专业课程建设的一个新尝试,是中药专业发展的新方向,也顺应了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潮流。与此同时,有着辉煌历史并正在为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国医药也需要用信息技术来研究、传播和提高,以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为此,自2002年重庆邮电大学创办中药学本科专业以来,课题组一直致力于中药专业课程建设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

1 中药专业课程建设与信息技术结合的理由

1.1 中药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世界教育的变革趋势表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将引起教育思想、观念、手段、方式乃至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化;高等教育将在更普及的基础上,注重于提高质量和效益;培养高素质,尤其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大学生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当今社会各个领域,把信息技术融入中药专业的教学与实践中,顺应当今世界教育的潮流。

1.2 中药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符合当今市场对中药人才的需求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中药行业已发展为包括中药生产、流通、检验、临床应用、科研、管理和教育等多个部门的体系,这些行业都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中药教育面临培养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来研究和开发我国特有的中药宝贵资源,确保中药研究与开发沿着系统化、规范化、国际化方面发展,并早日与国际接轨的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强烈需求。加强中药科技与信息技术的联合,加速中药信息的全球性传播、共享和利用,已成为中药现代化、产业化、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对中药专业课程改革,才能满足社会对上述人才的迫切需求。

1.3 中药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有利于提高中药专业学生素质信息素质的提高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部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人们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应该在中药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中药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药专业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技术和信息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改革中药人才培养模式,有力地推动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中药人才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从而进一步推动高等中药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

1.4 中药专业与信息技术结合,专业特色更加突出重庆邮电大学是以工为主,兼顾文、理、经、管、法的多科性大学,其信息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生物信息专业的创办,为中药专业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面对重庆地区众多的中草药资源,学校从中药专业成立开始,就把中药专业作为重点发展的领域,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懂得现代信息技术的现代中药人才作为己任。

2 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改革中药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中药人才培养模式需解决许多关键问题,首先要解决中药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切入点,使中药技术与信息技术科学、协调的有机结合。

探索研究中药专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具体方法,如信息类的课程的门类设置、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学分、比例等;实验课程的开设、实验内容的选择、学时安排、比例等。解决中药专业教育解决中药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

解决在信息资源丰富的大学中,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创办有信息特色的中药专业的问题。

3 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采取的措施

利用重庆邮电大学信息技术的优势,探索中药专业课程设置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新渠道,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首先,深入调查中药相关行业对信息类技术的需求情况,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主要包括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信息类的课程的门类设置、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学分、比例等。在保证完成国家教育部规定计划的同时,首先增加数学类课程的学分,为信息类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增加了计算机与信息类课程,如: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数据库基础、计算机网络,生物信息学等课程。同时共享通信、计算机、化学、生物等专业的资源,增加信息类课程的选修课。2006年对学科总体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了改革,增加了基础理论学时,加强了信息类课程的比重。

探索中药专业实验课程与信息技术实验课程的结合途径,加强实践环节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中药专业与信息类专业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较多的实验课程来验证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课题组制定了新的实验、实习培养方案,提出了新的实验课程、实验内容,实验学时等,延长了计算机的上机实习时间,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考试过级比例。鼓励学生在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科研比赛中把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提高研究水平。另外,加强对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如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重庆市南川药物种植研究所等相关单位)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良好的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探索课程改革与学生的素质培养的关系。课程建设以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强调单科独进而缺少综合训练”,存在一定的缺陷;而课程设置的缺陷,必然影响素质教育的实现。多学科、多侧面和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建设,特别是结合信息类课程的中药专业课程建设,本身就是素质教育建设的重要部分。另外,信息类课程的引入,在一定的程度上,能系统地训练思维,开发人的潜能,还能培养人自我开发,使之不断运用自己的所学,进行创新的精神和能力,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功能[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个性及潜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

探索选修课的开设,注重个性发展。首先在专业课的选择上有一定的灵活性,学生可选择多专业方向的课程学习。在设置各方向的课程时,构建新的课程结构,加大选修课程开设比例,把计算机安全技术、网站开发的课程列入任选课,同时将任选课选择的范围扩大到全校,既不削弱原中药专业的主干教学内容,又使专业方向的知识范围适当扩展,切实改变课堂讲授所占学时过多的状况,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注重培养过程的完整性。建立模块式的课程体系,构建了基础系列课程、专业基础系列课程和专业课程以及选修系列课程模块,使课程体系更为科学合理,课内、课外紧密结合,统一安排;把针对学生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纳入计划之内,使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到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在抓好面上教育的同时,实施因材教育,尤其重视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力度,特别加强了考研学生的培养,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录取率。

注意持续发展战略。在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收集实施过程中的情况,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不断修订使之趋于完善。从2002年开始,课题组先后4次修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不断调整课程的结构,使中药专业课程与信息类课程的结合更加合理。

4 取得的改革成果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专业建设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生的信息素质显著提高。通过增加信息类课程的比例,学生对信息特别是中药学信息进行识别、获取、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等各方面有显著的提高。如:在信息类比赛(如大学生数模比赛)中获奖等。人才培养质量有显著的提高。表现在:中药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将得到更加协调的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得到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和将大幅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另外,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实验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在学院的科技立项、毕业论文的撰写中充分体现了优势,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这种优势将更加明显。

师资队伍建设明显加强。要实现中药专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首先要求教师本身是复合型人才,需要提高专业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2]。本校高素质信息学教师的加入,壮大了本中药专业的师资力量;同时本专业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也在教学改革中得到提高,他们把获得的信息知识更好的运用到教学中,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得到较大的提高。

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就业门路加宽。课程改革后,学生的就业信息意识更加敏锐,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就业竞争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表现在:除传统的就业单位外,部分学生信息类行业或相关行业聘用;基础课的加强,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的范围更广,考研录取的比例更高,硕士研究生的录取率由10%增加到30%。

办学效益得到显著提高。由于学校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和充分的利用,显著提高了本校的办学效益。把学校教育资源向学生开放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相关措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本项研究首先在我校中药类专业学生中实施,得到了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的肯定。

5 展望

中药专业的课程改革与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是中药专业高等教育的一种探索,符合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在具有信息优势的重庆邮电大学内,把中药专业的课程建设与丰富的信息资源紧密结合,培养具有信息技术特色的中药专业高级专门人才,表现了鲜明的特色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刘玉林.关于开设素质教育核心必修课的理论依据[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6(6):27.

中药专业市场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中药行业岗位要求;人才培养目标;调研分析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Job Requirements and Talents Cultiva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Business

Gu Ming-hua Yuan Rong-gao

Lianyungang TCM Branch of Jiangsu Union Technical Institute, Lianyungang,222006,China

【Abstract】Cultivating practical talents with advanced skills for the lines of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should be the targe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program of cultivating must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job positions. 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requirements and talents cultiva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business and improve education quality, this essay investigates the position requirements in local Chinese medicine business and analyses them with current cultivating target.

【Keywords】requirements of Chinese medicine position; target of talents cultivatio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有着职业的显著特点。文章通过对中药行业岗位人才要求的调研,通过分析岗位的工作特点和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加深对中药行业的认识。通过调研明确专业相对应的相关行业或企业相关产业发展现状的社会需求,并充分地了解中药行业各职业岗位需求与高职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明确专业服务面向;对我校新的中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有重要参考意义,为中药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指导建议。以提高高职中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1行业岗位分析

目前中药行业涵盖面广,包括中药研发、生产、销售、种植、贮藏、鉴定及服务使用。根据有关部门的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医药市场需求将持续保持旺盛势头。研究表明,中国医药市场将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之后的世界第5 大医药大国。其中中药产业是中国医药产业中最具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1]。就连云港市而言,医药产业也是本市的主要产业支柱,有药品研发、生产、销售的上市企业。药品的使用有多所三级甲等的综合性医院。医药行业是朝阳行业,培养适合行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性人才,是目前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2调研的方法及内容

为了充分地了解中药行业各职业岗位需求与高职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与用人单位实现“零距离”对接,有针对性、实践性、先进性,从微观上、宏观上把握行业岗位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本调研采用二类调研人群,从不同的角度看行业,看专业,分析人才培养。

2.1本校实习生调研

05级高职中药专业290名学生实习期间,采用调查报告的形式,对他们所在各制药企业、医药商业企业和医院进行调研,学生返校先行通过答辩汇报的形式之后再收集、整理和分析。本项调研包括三个方面:1.实习单位情况:实习岗位与自己专业对口分析,包括岗位和专业知识、技能及素质要求等; 2.在校学习与企业实际岗位要求差距:包括自己所能胜任岗位分析、同事和领导对自己及学校的总体评价分析;3.与同类学校毕业生比较的优劣势分析。

2.2专业教师调研

专业教师深入中药相关行业岗位,主要是本地区的包括中药生产、中药经营、中药制剂、中药使用等岗位的调查分析,本项调研主要是调研人员通过走访、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电话访谈、座谈会、查阅文献等方式对行业人员深入的了解,包括生产工人、技术人员、药厂销售人员、药店营销人员,医院药师、用人单位人力资源负责人等。从他们的角度来审视专业培养的要求或发现存在的问题。

3行业岗位要求与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对比分析

3.1行业岗位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应性

我校中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卫生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掌握中药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中药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在中药生产、经营、使用、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应用型高技能中药人才。提倡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在培养过程中以技能为主,理论为辅,这形成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很能适应一线的岗位要求,例如生产车间操作、中药调配操作等。但是稳定的职业思想、丰厚的文化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素质的发展对人才的发展亦尤为重要,在实践调查中无论是同学还是行业人员的反映都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技能掌握的同时,更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更要加强全面素质的提高。

3.2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课程设置的适应性

我校中药专业的课程设置较广,包括中药制剂岗位、中药营销岗位、中药检验岗位、中药材生产岗位等。但在调研中中药专业学生从事药品生产销售、使用领域较多,据统计我校的高职中药专业的毕业生有70%的人员在此类岗位就业,其就业会逐年上升,其综合应用能力,专业岗位技能要求应不断地提高。我们应从岗位的需求出发,将岗位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工作任务,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将其典型的工作任务贯穿到课堂教学当中,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整合理论与实践课程,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实现实训基地和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载体,加强理论和技能一体化的课程设置,提倡工学交替结合,以适应岗位要求。

3.3行业岗位要求与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适应性

教学内容上,特别是专业课多应项目化,任务化,岗位化。教学方法应多种教学手段并用,在职业能力课程中安排专题讨论或调研,强化学生的学习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学校应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和学习要求。加强学生的学习管理。学校应多组织活动丰富社会实践,使同学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供多些社会实践的机会、平台给学生,让学生们早点接触社会,适应社会。调查中在药店实习的同学大都这样反映,每天的营业额是对我们的一天工作的肯定,我们每天都希望本店的营业额有个更高更好的飞跃,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地呢,都认为专业知识+语言技巧+真诚微笑这些都决定着营业额。销售人员有了很强的专业知识,再有语言上的表达又是让你无可挑剔然后面带着微笑真诚的关心别人。这时的销售一定成功,这些你就是用你所学到的知识去帮助他人为他人服务,解决了顾客的问题同时也达到了自己的需求。所以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中应多采取多元化的、开放式的、岗位化的形式。

3.4行业岗位要求与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及就业指导的适应性

学校应树立学生对工作的服务态度和责任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一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课程设置中除职业基础课和职业能力课程外,还应开发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2],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如创新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能、团队协作精神的教育和开设行业规范、国际标准教育的相关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即综合素质。二是就业技巧的培训,熟悉就业流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行业和企业的现状与需求,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提倡同学们有业就就。三是就业渠道的建立。进一步健全扩大校企合作班的建立,并完善其合作机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平台。建立广阔的学生就业渠道。四是 “创业”教育的注重。结合行业的特点,在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培养过程中,更应注重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在课程设计中加强本项目的实施,使该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市场需求,适时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创业。

参考文献

[1] 郭治昕,赵利斌,蒋建兰,等.中药国际化现状及对策[J].中草药,2003,34(2):97-100.

[2]高福君 高职中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与实践[J].职业时空 2010,9:170-171.

上一篇:园艺企业管理范文 下一篇:经典遗传学理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