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范文

时间:2023-03-20 01:59:32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范文第1篇

摘要:中药药理学是近几十年来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西医药结合的产物,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也是中药学在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特点是既要遵循中医药理论,又要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并用现代医药学研究中药的成果阐明中药防治疾病的道理,因此它也是中药走向世界的桥梁。但是纵观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有很多仅仅简单选用、借鉴西医的指标来衡量“中药”,逐步走向脱离中医药理论的指导,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天然药物药理学”。

关键词:中药药理;中药理论;中医药理论

中图分类号:R285

自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学者首先对麻黄的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进行了系统的化学及药理研究,并发现它的特殊药理作用以来,利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已有80余载。时下“中药药理学”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门学科,关于中药药理研究的文章不下数万篇,但是纵观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笔者提出以下质疑:

1.思考之一:“中药”药理名称思考

1.1中药药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中药药理学》是这样界定“中药药理学”的: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它的本义和出发点是在中医药理论体系指导下,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之所以称为“中药药理学”,就应该体现中医药理论特色,如果失去了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就不能称为“中药”,更不能称为“中药药理学”而只能叫做“天然药物药理学”。

1.2中药现代化与现代化的“中药”

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中药”,并不等同于中药现代化。药物本身作为用于治疗、诊断、预防疾病的物质,没有“中”“西”之分,也没有国界之分,更没有好坏之分,关键看如何应用它。中医与西医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如果一个药物在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应用,可以称为“中药”(同样包括人工合成品);同样,如果一个药物在西医药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应用,可以称为“西药”(也包括天然药物)。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够谈得上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如果脱离了这个大前提,“中药”的现代化必然会失之偏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药物称为中药。这不仅指明了中药的学术概念,还界定了它与天然药物、其他民族药的不同界限。从此看来,是中医药理论赋予了中药的基本特征。

以上基本概念的混淆进而使得某些“中药药理”的研究越来越偏离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可以说这些研究已经背离了中医药理论体系,导致中医药的特色越来越黯然,而成为变了味儿的“天然药物药理学”。长此以往,中医药非但得不到发展,反而会走向萎缩。

2.思考之二:中医药特色之疑

什么是特色?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提出所谓“特色”。应是指彼无我有或彼短我长的东西。那么所谓中药特色,应是指植根于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认识与用药治病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称之为理性认识、理论思维,具体讲就是指中药理论。它代表着中医药理论体系特征,反应其理论思维内容和规律。中药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中药理论就没有中药特征,或者说,失去中药理论,中药就不成其为中药。应该承认:中药同其他药物一样,只有用于临床才真正起到“药”的作用;中药如何用于临床,即在什么理论指导下用于临床,其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按照西医药理论使用中药,如麻黄素治喘、黄连素治痢、附子苷强心、甘草素止咳、青蒿素截疟等,脱离中医药理论来应用,那就未免南辕北辙,不能视为中药。倘若不分寒热虚实,见喘用麻黄、遇痢用黄连,显然是不会收到预期效果的。中药必须依据中医药理论用于临床,才能保证用药安全,产生预期的效果。

3.思考之三:医药脱离之疑

中药是中医用以防治疾病的重要武器之一,它与中医是一对孪生兄妹,同源互根,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互相呼应,互相渗透,密不可分。中药与中医,同时产生,互为存在的条件。中医离开中药,辨证论治就成为空谈,无从选方用药,中医不可能完整;没有中医,中药也就失去了依托,不可能发挥真正的疗效,失去了“用武之地”。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可以取代其中的一个。所以历来认为中医中药是一家,不能有此无彼,彼此分离。当前存在的医不知药情,药不知医用,医药分离的模式,不适合对中医药的管理,也不利于中医药的发展,医药结合才是正确的道路。所以,作为中医药战线工作和研究的同志,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扬我中医药之长,发展中医药,绝不能走“医不管药、药不知医、医药分离”的路子。

实际上,中药的作用机理在中医药制论体系中已经阐明得很清楚,包括药性理论。但是借鉴现代药理方法研究中药的手段实际上是完全脱离了中医药的理论体系的指导。那种置中医药理论于点缀,完全按照西药的模式开发应用中药的方法和道路,是不符合中药自身发展规律,对中医药发展有损无益。发展中医药,实现现代化,中药特色不能丢。

那些简单借鉴西医的研究指标来衡量“中药”的药理药效方法,对中医药的发展不利,更不适合于中医药理论特色。

中药药理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实践能力;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究

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课程,是理论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和扩展,是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重要实践过程。学生通过中药药理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巩固和加深对中药药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为日后的中药学研究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培养科学而严谨的作风,提高科研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对实验中药药理学内涵的了解,明确其目的、意义和方法,初具实验药理思维。如何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探索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我们中药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出发,逐步分析教育中的不足与欠缺,积极开展新的教育模式,拓展教育思路,从而达到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

一、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受实验经费、实验仪器设备、实验环境以及传统的教学观念等诸多因素所限,中药药理学实验课程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内容从属于单一的理论知识,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根据实验讲义,照葫芦画瓢,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也只是死板地套用理论课的知识得出结论。这种学习模式,非但没有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以及临床药学使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独立思考药物作用机制的能力,忽略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药品市场的逐步扩大,对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至关重要。而中药药理学是在药品的研制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对于中药药理学的能力更不单单是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下,要求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实验动手能力,又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独立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高水平、综合素质人才。传统的“填鸭式”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模式是达不到这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时,需要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研究出适合现代化人才培养目标的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模式。

二、基于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模式

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由浅入深启发学生,提高学生学习药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1.精选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的课程内容。中药药理学可以说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它所阐述的理论内容大多来自于动物实验和临床医疗实践的研究,所以在传统的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中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其内容单调、陈旧、方法简单,很难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的欲望,达不到实验教学的预期效果。因此,我们优选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的课程内容,丰富实验性质,多增设一些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被动变成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说我们在研究中药钩藤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时候,考查了学生对品剂量的换算,检验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与不同药物进行对比,观察不同药物的作用效果,结合药物的分类、作用原理,整理数据,得出结论。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验性思维。2.改变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在总结与归纳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我们发现传统的“自述”式的授课方式不仅不适用于理论教学,同样也不适用于实验教学。我们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但是如何能让学生提前发现问题,而不是“临阵磨枪”呢?在教学中,我们采用问题讨论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课前预习,课上讨论,避开了一些实验中会出现的常见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无论是为今后毕业论文研究思维的形成,还是为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加强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的创新实践性

实践教学是中药药理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在我们的实验教学中,我们不停地强调“创新”、“实践”能力,可是单单通过几十学时的课程,怎么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创新”潜能,仅仅通过我们精心编撰的实验课程内容,怎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实践”能力?于是,我们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实验技能大赛,以不同形式的比赛方式,达到发掘学生“主动创新”潜能,考查学生“积极实践”能力的效果。近几年,我们更是推荐学生参加部级的实验技能大赛,让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学校的层面,不是一孔之见,而是开阔视野,取长补短。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通过这样丰富而有趣的比赛,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提高了,也常常出现“举一反三”的现象,由“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思考”。另外,“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也是我们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性所提倡的。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创”项目,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申请书、探讨课题创新性和应用性、设计实验方案、总结课题、汇报等系统的科研训练。通过此类科研训练后,学生的实验兴趣被调动,在平时的中药药理学实验课程中也会注重一些实验的细节,树立科研态度,形成科研创新的认知,大大提高了学生与老师互动的积极性。总之,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课程的改革,改变了原来传统、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模式,积极构建一种多元化、趣味化、系统化的实验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形成一种新的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王雅娟,龙子江,蔡圣荣.高校实用型药理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09):651-653.

[2]李泽宇,杨靖,等.基于“实践训练先导、理论知识跟进”教学模式的课程改革———以《动物药理》课程为例[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6(05):26-29.

[3]任丽平.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药理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8):61-62.

[4]曹水娟,程能能,王洋.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加强药理学实践教学[J].药学教育,2015,31(01):71-74.

[5]任丽平,于夏,李先佳.培养创新能力的药理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9):133-134.

[6]陈一强,陈影霞.药理实践教学中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07):176-177.

[7]罗平.药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4,(05):178-178.

[8]赵春贞,李万忠,等.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8):377-377.

[9]张红胜,陈薪宇,等.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创新性科研实验的探索与尝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06):108-109.

[10]张海南,刘雪杰,等.药理学综合创新实验的实施与考核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8):2869-2870.

[11]王楚盈,李玉梅,张大方.中药药理实验PBL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5,(15):6-6.

中药药理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9-144-02

《中药药理学》是我校制药工程(中药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是连接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桥梁,中药药理学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它是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中医学和中药学的纽带[1]。由于农业院校的《中药药理学》课程相对中医药院校而言,课时数偏少,且本科学生安排的课程较多,学生很难有预习、复习的自学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药药理学》的教学质量。本文就近些年对《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尝试总结了一些经验,为相关教学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随着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应用人才,必须要有一批知识广博、勇于创新、治学严谨的高素质教师做指导。教师在培养这些具备综合能力的学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信息化时代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在讲授本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要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科研和教学的实践工作中要不断创新,提升自己,将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中。问题式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必须进行一系列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为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近几年,我院的《中药药理学》教学法中采用了PBL模式,这对教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素养和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具有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探索的能力。在PBL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还要具有观察、及时发现问题以及了解学生需要的能力,具有灵活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实验中遇到的困难给予指导的能力。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提高知识水平和自身素质。这就需要青年教师应该多走出去,多参加一些学术性会议,加强与外校的联系和交流,以吸纳最新的教学理论与方法,始终保持自己课程内容的先进性。

2 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来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认真查阅和探究《中药药理学》教学方面的论文,虚心向各兄弟院校学习请教,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整。改变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摒弃陈旧的授课方式,尽量启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课堂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呈现教学内容,替代了大量的板书,不仅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学习更加直观、形象,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PBL是一种逆向学习模式,强调从问题入手,使学生去探索那些他们需要知道的知识,并能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中药药理学》既要遵循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又要结合现代医药知识,并用现代医药学研究成果阐明中药防治疾病的机制[2]。因此在授课中讲解与中药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时,学生会对传统医学的“证”提出和现代医学哪些疾病相对应,临床上如何运用药物等问题,教师要通过实例把中医的“证”与现代医学的“病”联系起来,这大大加深了学生理解中药功效和现代药理作用的关系。如讲解解表药主治表证,其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全身酸痛、鼻塞、喷嚏、流鼻涕、咳嗽、舌苔薄白、脉浮数等证。表证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上呼道感染(感冒、流感),也包括某些急性传染病及急性感染性疾病初期。学生会对此提出临床上的疾病用此类药物治疗的机制,这就加深了学生对解表药具有发汗解热、抗病原微生物、抗炎、镇痛、免疫调节等作用的理解,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接受并记忆解表药的现代药理作用,并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我们把PBL教学模式应用到中药药理学的教学改革中,以“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3],学生不仅掌握了《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还通过对相关学科的学习拓展了知识面,增加了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 转变考试模式

以往的《中药药理学》考试只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检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不够重视。考试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改革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积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课程考试中应按照“综合考试”的思路改革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考试的内容上,减少了死记硬背的问题,重点考察学生融会贯通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考试的形式也从传统的单一闭卷考试模式转变为分组开卷讨论综合性临床病例的解决方案设计和闭卷考试联合运用模式。以往《中药药理学》实验课成绩主要是根据实验报告和出勤率给分,改革后我们制定了新的成绩评定方法,即实验报告占实验成绩的30%,实验操作技能占40%,实验设计思路占30%。这样达到了科学、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提高了该科的教学质量。

4 建立开放式实验室,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我校的《中药药理学》实验室是开放的实验室,面向所有学生开放,只要学生有兴趣就可参加实验室。为了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我们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走进课题组,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教研室的科研工作,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以利于他们更快的成长。本科生毕业设计是本科生教育的一个综合性科学实践教学环节,为了更好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能力,出色的完成本科毕业设计,学生都是从大二下学期或大三就参与到我们的科研课题中,提前进入实验室的学习经历为他们后来的读研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深受学生们欢迎。我们还定期组织教研室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最新研究成果给学生做报告,吸引感兴趣的同学参加到课题的研究中。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而且为学生完成毕业专题研究奠定了基础。学生在毕业实习结束时对此方式也给与了好评。

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也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侯家玉,方泰惠.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沈映君,陈长勋.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楚生辉,刘敏,于晓敏,等.PBL教学模式对学生《中药药理学》理论课学习的影响[J].考试周刊,2009(28):225-226.

中药药理学范文第4篇

该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比较密切,同时学科发展很快,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学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笔者从实践教学探索,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考试改革三方面对《中药药理学》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与同仁共享。

1探索实验法在《中药药理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

《中药药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实验教学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7年海南医学院药学院在本科首次设立中药学专业,并开设《中药药理学》课程。笔者对《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大胆尝试,力求完善。通过教学实践和探索,认为《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对培养研究型的中药学人才,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独立思考能力和专业写作水平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主要是验证理论教学内容、锻炼学生操作技能、培养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加强科技写作能力等等。以往学生往往比较被动,按照实验指导一步步去做,最后写出实验报告,缺乏思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为了改善这种教学的缺陷,进行了一下探索。

1.1课前布置思考题,让学生去查阅资料,扩大知识面

药理实验往往有多种方法,基于学时的限制,不能一一去做,但是,课前的思考题就给学生打开思路,思考题包括①xxx实验有哪些方法,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②查阅各种方法的实验实例,并比较分析③根据实验原理,自己设计实验,讨论其可行性,并优选部分方案在课堂上尝试。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2加强实践操作,并在学生操作时,根据不同的步骤提问问

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首先,培育学生规范的操作技能,先看,再动手,再看,再操作。播放有关实验规范操作视频,看看规范动作,然后自己操作,带着操作中的问题,再看,看后再操作。让每一个同学都动手操作,避免眼高手低。

1.3课后不写报告而写论文

以前在学生毕业答辩中,发现一部分学生不会写毕业论文,有些甚至基本的格式都搞不明白。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在实验后,不是写报告,而该写论文。一个实验就写一篇论文,严格按照科技论文的写作模式去写,把课前的文献查阅、课堂上的具体实验过程、课后的思考讨论等等写出来,并附上参考文献,成为一篇完整的论文。刚开始,学生不适应,通过一个学期的锻炼,使学生的科技写作能力大大提高。在毕业论文的书写中,明显优于前届学生,论文书写规范、实验设计合理、数据处理方法正确。

2改革理论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学生学会终身学习的能力

《中药药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新兴学科,很多研究尚不成熟,目前很多中药的作用机理不是很明确,甚至存在争议和分歧。因此现行的《中药药理学》教材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文献综合报道,而可能不是最终结论。同时由于每一味中药的药理作用非常广泛,很难记忆,而教材中简单提及的某些中药的生化或分子生物学机理对于本科生来说也很费解,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打破传统的填鸭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则通过查询资料、互相讨论以及总结,从而得出结论,制作课件并挑选部分学生课堂上讲授,并记录平时成绩。课堂上加以引导,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形成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模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以一个主动参与者的身份进行学习,学习兴趣获得极大的提高,并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例如,文献查阅能力,团队合作的精神,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演讲能力等等。教师则主要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在学生遇到由于知识结构不全而无法解决的问题时,给予一定的启发性引导,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中药药理学》不足百年的历史,但是发展的很快,这样可以使学生毕业以后在工作岗位上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以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

3.加强考试改革,使学生避免考试突击,考后很快忘记

考核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既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所掌握实验技能的考核,也是衡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否合理的关键所在。因此, 加强《中药药理学》考试改革,建立科学的考试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对《中药药理学》课程的考试,特别要注重以考促学,正确引导。目前多数学校考试计分方法往往是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而平时成绩往往就是考勤加上实验报告,学生在考试前又多采用突击的方法。为了改进这种方式,加强平时成绩的记录,平时成绩和考试各占50%。而平时成绩包括了考勤、课堂提问、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论文的写作、理论课程的预习与讨论、总结及讲授等等。并且对每项成绩进行综合、加权得出最终成绩。使学生如果平时不好好学习,即使考试突击也难于过关。这样把功夫用到平时,需要掌握的知识自然就掌握了,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平时和考试相结合,同时成绩更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4结语

中药药理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药药理学 教学改革 实践研究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1-0128-02

中药药理学作为中药学的范畴和领域内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药学专业中一个关键的专业课程。中药药理学将中药与中医临床很好地联结起来,是开发新型的中药的一个必要的手段。因此,该课程的学习对于相关专业的医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多年来,关于中药药理学学科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一直是各院校的重要药理学教研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结合学校和学院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可以帮助教师不断地改进理论和实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中药药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践机会少,理论讲授多

一般情况下,在中药药理学的课堂上,教师重视的往往只是药理方面的知识的灌输,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育,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来接受老师教授的知识,对于各种理论无法产生自己的认识,并且也很少有机会能够接触到中药的药品生产和流通的实际环节。

中药的成分多样,并且药理作用也具有多效性,这两个特点在很大的程度上进一步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中药的功效和中药的药理作用在很多方面既有相关性,同时也有差异性。比如说,中药附子中有很多种类的生物碱,它的药理作用除了抗心律失常等,还可以消炎、止痛,并且提高应激能力等等。另外,中药药理作用中比较难掌握的一点是,它的药理作用没有非常明显的量效关系,因此,想要发现或掌握它的明确规律也有相当大的难度。每一味中药里所蕴含的繁杂的药理关系对于学生来讲,需要花费很大的工夫来记忆。

(二)研究方法特殊,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中药药理学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实验性学科,对于实践的要求很高,它要求有大量的动物实验以及临床的实践研究。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医院校的中药药理学的实验都是验证性的实验。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要求学生具有思考和创新能力,学生只需要听取老师对于实验的详细讲解,进而按照教师的教授内容来照着方子开药、抓药,最后将实验的结果同实验指导来进行比对,结果一致便可以了。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但是实践的内容过于单调,而且机械的操作无法引起学生强烈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很多学生在适应了这种模式之后便不愿意做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在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对培养实用型的人才产生了较大的局限性。

(三)教材更新速度慢

现代的医学技术较为发达,所以新药的研制周期都在很大的程度上缩减了。虽然新药层出不穷,但是教材更新速度却没有跟上,许多药品名称和种类在教科书中都没有提及。而且有些药品的已经在临床医学中被认可的新的用途也没有在教科书中得到及时地更新,反而是有些已经在临床上被淘汰的药物还出现在教材中,这很容易误导学生,给将来的临床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可能酿成医疗事故。

二、对于目前中药药理学中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实践教学

在中药药理学中,有一些中药和一些复方制剂是较为传统的药或者是具有代表性的药,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应该要用相当的时间来对学生进行讲授,但与此同时,要注意紧跟临床研究的步伐,对教材所讲述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对不完善的内容要进行补充,对过时的内容适当删减。教研部门在制订中药药理学的教学大纲和设置教学内容的时候,可以结合院校和学生专业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毕业的就业方向和渠道来对教学内容和方向进行调整。

此外,药品超市也是中药药理学教学和学习的一个绝佳的场所。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常去药品超市,对各种药物的新剂型或者新品种做进一步的了解和调查;或者通过网络上的各种资源来搜集资料,及时更新知识储备,与临床上的应用做到紧密结合。

(二)应用对比记忆法

中药的各种药理作用极为繁杂,所以对于学生来讲,学习难度和记忆的难度都很大。想要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结构,让学生对于药理产生较为清晰的认识和记忆,就要在教学内容中注意整个教学的设计。教师应首先将中医药的治法作为主要线索,其次把中药各论的各个章节进行整体的分类。在对于各个章节的概论进行讲解的时候,要先从其定义来入手,先讲清楚它的功效和主治的病证,再将中西医对于此病证治疗的功效和作用进行比对。对于具体的知识,再要求学生进行记忆和掌握。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对药物的学习中找到共性和个性,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

(三)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中药的作用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很紧密,教师可以抓住中药的这一特点来指导学生的理论学习。比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知道山楂可以帮助消化,教师就可以从这一点来入手,帮助学生分析其原因。山楂中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和维生素C,这些成分能够提高胃里面的消化酶的分泌,促进胃蛋白酶的活性,进而帮助蛋白质来进行分解和消化。这些都是消食药的有关知识,这些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书本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并且直观,使学生能够很好地用理论指导实践,反过来了可通过实践来加强对于理论学习的指导。

(四)课堂中突出综合性实验教学

由于中药药理学是一门新的实践学科,因此我们需要将实践教学与理论课程内容相结合,强化学生们对药理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与运用。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逐渐减少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教学内容,逐渐增加一些具有综合性与深入探索性的实验课程;要注重启发与有效引导学生们来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不断发现实验方案中的错误问题并加以解决。

三、中药药理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果

笔者在进行中药药理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索中做了如下的实验:将学院的两个年级的两个平行班的中药制药专业学生随机地分为两组,分别是传统教学组和改革实践教学组。这两个学习小组所采用的中药药理学教材、教学大纲以及授课时数都完全相同。但在教学方法上,改革实践小组采取了多种教学法,传统教学组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做出任何调整。

改革实践小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实验、多媒体等手段和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从而对中药药理学的基础知识达到进一步的强化。此外,教师会给学生预习的任务,使学生做到带着问题来上课,使教学和学习的过程更具针对性。教师还要组织课堂讨论、阶段考试和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被活化,不会死板地被接收。而传统教学组依然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除了教师的讲授和板书,不采用其他的教学手段。

两个小组在经过一学期的教学之后,组织进行了一场期末测试。两个实验组采用的是完全一样的考卷,考试的题型分别有名词解释、单选、判断、填空以及简答题。考试试题的从表1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在优秀率的指标上,改革实践教学组的学生达到了60%,这远远超出了传统教学组的28%的比例;良好率和中等率低于传统的教学组,不及格率为0.0%。数据显示,改革实践小组的学生最后的测试成绩大部分分布在“优秀”的分数段,而采用传统教学法的实验小组则大部分在“良好”的分数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改革实践小组所采用的教学法是优于传统教学法的。

对于中药药理学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的探索是每一位从事中药药理学教学相关工作的教师应当不懈地努力探索的领域。但是,无论最终要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要以学生为本,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以学生的理解和吸收为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做到从学生出发,根据课程所讲述的不同内容、结合实际的情况,大胆并且科学地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晓菲.教学的重要构成环节――预习和复习[J].卫生职业教育,2008(8):89-90.

[2] 李清风.辩论式教学在护理概论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8(8):98-99.

[3] 岳联革.李珠男.浅析“参与型”课型在高职院校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8(8):72-73.

中药药理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取象比类;法象药理;法象用药

Abstract:MakinguseofstudyonpharmacologicalmethodstatetheoryforexposingmoreTCMproundmysteryandbetterservingmodernclinic.

Keywords:comparativestate;pharmacologicalmethodstate;medication

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曾提出“唯象的中医学”概念,认为中医完全是从现象来总结、概括,而得出的系统的理论[1]。

1取象比类

随着对中医思维方式研究的不断发展,唯象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所谓唯象理论就是中医的“取象比类”,也就是获取某一类或几类事物的“象”,然后把这种“象”进行“比类”——类比、推理,得出一定结论的思维方法[1]。

“取象比类”一词出自《周易》,其中象有两种涵义:一是指卦相,即八卦和六十四卦;二是指物象,即八卦所象征的事物和六十四卦构成的物象。“取象比类”就是取八卦的象和他们所象征的事物进行运思,借某种直观的形象作为诱导物,触类旁通、引思联想,经过推导而得出相关的结论。《内经》曰:“天地万物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就是常说的“取象比类”。“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是古人的智慧结晶。

“取象比类”是中医逻辑思维的基础。中医的理论体系源远流长,几千年来由于历代医家悉心的临床观察和诊疗实践的升华,形成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使我们能参照前人的经验并应用于现代临床。“取象比类”的方法在中医理论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中医理论中的“取象比类”和现代控制论中的同构理论都是一种类比推理,中医的“取象比类”方法就是一种原始的同构方法,运用类比推理即“取象比类”推测说明阴阳、五行和人体各种生理、病理现象等,在中医学中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2]。如中医基础理论之一五行学说的归属理论,就是“取象比类”推论演绎的具体体现。按五行各原始特性的原理,自然之木具有升发、条达之性,据逻辑推断,凡具有此类特性或类似此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归属于木行。以春季而言,此季是万物生长旺盛的季节,日非一日,蒸蒸日上,这正与木之升发特性相近,理应归属木行。再如东方是日、月冉冉升起的地方,这也与木的特性恰好相似,而东方也就归属于木,诸如此理,不一胜数。中医取象比类法在中药理论中,作为一种独立的药性概念提出,即为法象药理。

2法象药理

2.1法象理论历史渊源

法象理论初步形成于宋代,当时受到宋儒理学的影响,大兴探讨药理之风。北宋末年的《圣济经》可为代表。在其“药理篇”一卷中就反映出当时的医药学者,观察动、植物之本性,探究物理造化之玄机,总结出“万物皆有法象”的思想,并对药物的药理作用进行推衍。法象理论兴盛于金元时期。宋代的药理研究,扩展了金元医家的学术视野。金元时期虽未出现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本草著作,但各路医家风格各异,多重实用,使此时的本草学具有临床药物学的特征。在法象理论发展方面,当推李东垣的《药类法象》和《用药心法》,张元素的《珍珠囊》和《医学启源》,他们在宋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药物奏效的原理,以药物形、色、气、味、体为主干,利用气化、运气和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一整套法象药理模式,极大地丰富了中药的药理内容,使临床由经验用药向理论用药迈进了一步。

2.2“药类法象”与法象用药

中药的药类法象理论模式,是把药物的基本性能、功效应用与其气味厚薄、阴阳寒热、采收时月、质地色泽、入药部位以及药材生熟等联系起来,认为物从其类,同形相趋,同气相求。如有“皮以治皮、节以治骨,核以治丸”,“子能明目”,以及“蔓藤舒筋脉,枝条达四肢”等多种说法。如五皮散治皮水,《成药便读》云其“皆用皮者,因病在皮,以皮行皮之意”,借以说明药用部位与病位的疗效关系。

前人总结出这样的一个规律,动物治病是“以情治病”,而植物是“以形治病”,这也是对法象药理的一个总结。所谓情是指动物活动时所生活的环境、习性及自身特点等,而植物的形态是指植物用药的部位,来源等内容,临床治疗的疾病与这些有密切的关系。比如桑螵蛸的特性就是以产卵多为其特点,而在临床上我们即可用之治疗不育不孕证。再如植物中凡藤类药物,几乎都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止痹痛的作用等等。

法象药理认为药物的功用是由其形、色、味、体、质、所生之地、所成之时等自然特征决定的,在此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称为法象用药。药类法象认为:药的四气五味与天之阴阳、六淫、四气相应,与地之五行、五季的生、长、化、收、藏相应,又与阴阳、升降浮沉相属,结合气味厚薄、功能,将药物分作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大类。用药定分两(剂量与君、臣、佐的关系)、用药酒洗曝干(炮制药性)、用药根梢身例(入药部位药性)、用圆散药例(剂型药性)[3]。

可以看出,这些理论的基础都来自《内经》,但经过整理而条理化,形成这样的模式。以细辛、白芷两药用药法象为例:细辛“气温,味大辛,纯阳,性温。气厚于味,阳也。无毒。少阴经药,手少阴引经之药”。白芷“气温,味大辛,纯阳,无毒。气味俱轻,阳也。阳明经引经药。”气味厚薄为两药的主要区别[3]。利用这样的模式,可以描述、识别一个药物的主要药性轮廓,并为功能识别提供基础。尽管对于一个药物的记载不是很全面,特别是功能、主治方面的具体内容,但有了用药法象,可以引伸,可以推导,可以较全面地认识了解这种药物性能。这种以法象思想为前提阐释的药效理论,对于归纳辨证用药规律和联想记忆药物功用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药物、方剂的功效方面,中医运用类比方法来阐明药物和方剂的功效主治。如由观察到水蛭吸血处的血流不止现象,而推论其有活血作用;天麻能在风中独立不摇,故又名定风草,前人由此推论本品有息风,定惊之功效。

2.3“药类法象”与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基本内容之一,是指中药作用趋向。金人张元素坚持“药类法象”的认识方法,对前人所论“药物气味厚薄、寒热升降”之理论进行发挥,并绘有“药象阴阳图”。在药物分类方面,亦以先人气味厚薄之升降理论为依据,形成了以升降浮沉为中心的药类法象思想。如在《医学启源》中就将药物分列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大类,让人们用药时遵循“四时之度,五行化生,各顺其道,违则病生”之原则。李东垣承袭了张氏理论并加以完善,在《药类法象》和《用药心法》中都记载了用药法象与天地阴阳、气味厚薄清浊的关系,药味与升降关系的药性要旨等内容。李时珍亦格外推崇法象理论思想,认为张元素大扬医理,用药当须“顺时气而养天和”。这个时期与法象理论相伴而成的升降浮沉理论,是其第一阶段的理论内容,对后世中药养生保健思想的确立起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医对脏腑生理病理认识的发展,后世医家在法象理论的基础上,又确立了现代的升降浮沉理论思想,即以脏腑辨证为理论依据,相对于病势来阐述药物作用的趋向性。从而进一步丰富了药性理论内容。

3总结

早在金元时期刘完素就提出综合药性的概念,综合药性不是单一药性,而是一个完整、独立的药性理论概念,专指综合多种药性反映出一种药物或一个方剂的总体药性,或者成为这一药物或方剂全面的、多维、多层次的药性描述。这类总体的、全面的药性特征,有的文献称之为药物的法象[4]。

实际上,在综合药性这一理论上,自古看法有所不同,《医经小学》认为综合药性就是法象药理模式[6]。用药法象中所指的用药法象则是全部药性理论的总括。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综合药性除了包括药理模式以外,还包括药母学说(辨药八法)、药队学说及气臭学说等[4]。这一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取类比象”及法象药理是古人常用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法象药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曾经盛行,理论也很完备,但是简单的类比导致认识上的局限性,也极大地限制了中医理论的深入发展。比如,夏天的知了在树上不断地叫,它的嗓音仍然那么洪亮,利用这一特性,蝉蜕被用来治疗音哑的病人,古人是这样认为的,今天我们都知道蝉的鸣叫是翅膀振动的声音,与咽喉没有关系。尽管蝉蜕确具有疗哑的功能,但在解释上与现代医学的科学性比较还是很牵强。因此,我们应该在天人整体观这一中医理论精髓的指导下,利用法象药理学说加以深入研究,揭开更多的中药奥秘,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宏利,朱辉.中医“取象比类”思维之象的科学内涵[J].中医药学刊,2006,24(4):699700.

[2]李开生,王津生.中医思维的核心“取象比类”[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2):4142.

[3]王好古.汤液本草(上卷·东垣先生药类法象)[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4]高晓山.中药药性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300.

[5]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药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药药理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翻转课堂;应用

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国家各个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直是高校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变成了辅导者,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空间,也为教师提供了个性化的教学平台,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作用。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规律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尽管教师和学生均能意识到本门课程的重要性,但由于中药药理学课程信息量大,不易理解和记忆,加之传统的中药药理学教学模式,使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本文旨在尝试将翻转课堂和移动学习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教学理念应用于中药药理学的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1中药药理学课程特点

1.1中药药理学课程概述。中药药理学是一个新兴的学科,起始于1923年陈克恢自美留学归国后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理系研究当归、麻黄的药理作用,这是中药药理研究的开端。中药药理学是中药学、药学的主干课程,是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础课程,对中医药学术创新、临床疗效的提高和中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程旨在培养中药学本科生对部分单味药的研究进展的了解,规范化的书写药理研究报告,基本掌握新药开发的基本技能,服务于生产实践;中医学本科生学习本课程后,能够指导临床用药,扬长避短,更好的发挥药物的疗效;本课程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及实验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

1.2中药药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中药药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其阐述的理论内容均来自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尽管本门课程有相应的实验课内容,但各高校现行的中药药理学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例如通过课上对“止咳化痰平喘方药”的系统理论学习,学生掌握了该类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并了解了代表药物桔梗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和作用机理,然后学生进行桔梗的止咳化痰作用研究,学生无需发散思维,只要按部就班就能顺利完成实验任务。尽管这种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但其内容单调、方法简单,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索,仅处于一种被动接收的状态。此外,有限的实验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知识中提及的各种动物模型认识的需求,很多重要生物模型如糖尿病、肝损伤、缺血性心脏病等,以及热证、寒证等中医症候模型学生实验均无法重现,只能依靠老师“传授式”的课堂讲解,很难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此外本课程信息量大,大部分中药具有复杂而相似的药理作用,且代表药物、复方数量众多,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单味中药成分的多样性,不同成分的药理作用的复杂性,不同剂量和对不同机体状态作用的双向性以及同类中药作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使本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极易混淆。

2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模式教学实例

2.1研究对象与试验方法

2.1.1研究对象。药学专业四年制2013级28名学生,分为翻转课堂教学组及传统教学组,每组14名。

2.1.2教学内容的选题。采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药药理学》(彭成主编),选取第二章“中药药性”,第十五章“消食方药”,第十九章“安神方药”作为教学内容。

2.1.3传统教学法。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参与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2.1.4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法。以第十九章“安神方药”为例,实践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依据新教学法,教师通过微信群发功能推送消息,学生实现翻转课堂的知识获取。如安神方药概述是概括总结本类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在文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掌握概述内容对本章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前通过公众平台将学生所需要的材料推送给学生,使学生有的放矢的安排学习时间。此外,在微信公共平台提出思考题“探讨中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开发该类新药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了解中药安神方药临床疗效,引导学生对中药新药开发的兴趣,强调中药在改善睡眠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除了推送必要的理论学习内容外,还需推送相关动物实验的视频和习题,学生以此检测自己的学习成果,如果对有些知识存在盲区,可以反复观看视频资料,如若不能解决,可以与老师及时沟通。同时,教师可以将不同的问题进行归类总结,使学生通过参考不同的问题及答案以巩固自己对知识的掌握。通过利用关键字自动回复功能将已经制作好的学习资料绑定,可以实现学生的简单回复与学习资源的自动推送,使学习资源按需分配,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与主动性。

2.2结果。分别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和测评成绩比较两种教学方法的差异,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法持肯定态度,且期末考试成绩比较显示翻转课堂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法组。基于药学专业学生的中医基础理论薄弱,中药学相关知识涉猎较少等特点,本文改革教学方法,将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法引入中药药理学的教学中,可以实现学生的因材施教,使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特点,自由控制学习时间和进度,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从而显著的提升了学习效果,增加了课前和课上的师生交流互动,促进了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2):58-64.

[2]何颖娜,刘姣,任艳青等.翻转课堂在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6,2(7):225-226.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教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4]刘爱华,刘勇兵,刘建峰.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设计与实践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31):107-112.

[5]吴忠良,赵磊.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14(4):121-126.

[6]代静,李雯.微信一站式化学史教学平台开发与建设的可行性研究[J].广东化工,2014,41(19):237-245.

[7]邓小霞.微信公众平台辅助课堂教学实证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4(5):41-45.

中药药理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278-02

改革中药药理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修订完善实验教材、以学生为主导的设计型实验、将教师的科研成果、新思路与方法引入实验教学,是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中药药理学是在药理学及生理学后开设的一门理论课程,是中药学与药理学的桥梁科学,是中药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对该专业学生理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验教学不同于课堂教学,更不同于毕业实践,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脑和动手相结合,以教师指导为辅,学生动手为主的现场实践课。要使学生处理好知识与实际能力的“转换”关系,实验教学则是“转换”的桥梁。深厚的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以加深和巩固。中药药理学实验是中药药理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学习环节。因此在实验教学上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注重实验教学各环节

目前中药药理学采取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传授式教育”,这种教学方式,存在着过于注重知识传播倾向,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被忽视,学习的学习主动性易被压抑。中药药理学与中药、中化、中药鉴定、生理、病理、药理学等多门课程具有一定的交叉性,是一门桥梁学科,通过讲授实验的原理、目的、步骤、注意事项,同时用学过的理论知识来解释实验过程中间出现的实验现象。试验中重视实验的设计,必须要依据实验的实际要求,全面考虑好实验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去自己选择设备和仪器。近三年来,随着教学环境的不断改善和设备更新换代,学院向教学投入的实验设备,增加新内容,使得综合实验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还同时还配备了如多功能小鼠自主活动记录仪等新型仪器设备,目前教学实验的常规仪器设备齐全,购置大量教学模型等教具,能够满足实验教学及临床教学的需求。实验室的设备由专人负责配备和保养,完好率达90%以上。实验对于中药学的学生来讲是最重要的,只有通过大量的试验,才能够让他们真正切身意识到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同时,如果离开了试验,他们讲无法真正接触到药学的真谛,也无法为人类的进步而解决一些关键问题。所以重视实验环节的教育,是刻不容缓的。

二、加强中药药理学课程设置

实践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特别注重实验课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并不断增加实验课学时比例,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设计和修改新的实验体系,要将实践和理论合理的综合起来,加强学生解决实验的能力。教研室老师专门对开展实验内容进行反复的讨论,对每年打算开展的实验项目和内容进行认真研究,让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感受到信息时代技术发展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变化,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专门邀请全国有名的中药药理学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对现在参考的实验教材进行重新组织选择或有目的的修订和编写,使得应用的实验的方法与目前的仪器条件相符合。在教科书中针对不同的内容,对实验内容和操作的难度都有所限制,选择内容基础、操作简便的实验,安排了较多切实可行的实验,以保证实验的顺利完成。从学校的实际看,由于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各学校的实验条件存在着差异。因为中药药理学的实验方法非常多,容易造成学生对中药药理学实验的各项内容和实验整体性缺乏系统与规律的认识,同时由于某些特殊的实验内容周期较长,因此着手建立实验课程的课件,以利于学生的各种实验操作,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可以弥补这些的不足,比如说中药腹泻实验等,学生不可能了解到整个实验的过程。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形象的给学生展现实验教学。老师通过使用实验装置图以及其他的演示方法,给学生讲解实验过程,这样可以把本来枯燥的实验,可以很形象的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多媒体技术是一门非常好的学习工具,对于这门技术而言,老师在一些方面可能不如学生掌握的精通,所以在这个合作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会取得共同的进步。同时在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引入该学科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合目前该领域或该科学的主要发展和研究方向,提高实验内容的设计性、综合性、应用性的比例。然而新技术的引用是有限度的,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高新技术和教学技巧,教育是需要人参与的,所以我们最终都要将重点放在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水平上来。再好的教学手段,终究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我们不能过分依赖于一种工具。就像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样,如果一成不变,那么我们可能还停留在历史的某一个过程,停滞不前。

三、关于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建议

学生在实验刚开始时出现一片混乱的现象会出现,对千变万化的化学现象在观察时,往往目的性不明确,无主次分不清重点,实验开始做的过程中,往往带有强烈的兴趣性和好奇心,但注意力不集中,往往一进实验室就匆忙的进行实验,在实验中我们提出学生从事实验的基本要求,为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动手参与能力,多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强的实验,改进实验教学内容和设计,最大限度发挥实验教学的预期效果。教师只要适时点拨就可引发学生积极、活跃的思维活动,从表面的、个别的实验现象中发现本质的、普遍的客观规律。虽然只是验证一些已知的结论,但对学生是一个亲自实践的过程,是切身经历,这种成功获取知识的经历促使学生更加主动、更加努力的去实践和思考。教学对于教师来讲,是永无止境的,我们不能因为一种学习方案,让学生取得了一点进步,而认为这就是一成不变的真理。我们应该以科学的变动的理论来理解我们当前的教学方法,适当的改进教学方案,让教育的参与者——学生和老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取得更大的进步。合理建立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和实验教学的运行机制,引导教师逐步转变教学理念,教学理念要符合高等教育的要求,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清,王鑫国,刘姣,李乾.中药专业中药药理课程改革思路[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628-629.

中药药理学范文第9篇

以《中药药理学》中开窍方药的代表药物“麝香”为教学内容,在对学校中药学专业学生进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学习资源、教学实施等环节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提高高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授课水平,强化中药药理学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中药药理学;麝香;教学设计

中药药理学是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一门专业课,它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1]。该课程是连接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纽带,是沟通基础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桥梁,是中药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是中药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内容。中药药理学学习难度在于内容繁多,必须要求学生认真记忆,还需要学生应用已经学过的药理学、中药学等相关基础知识,同时中药药理学设置的学时较少。针对这种教材变厚、内容变多、学时减少的现象,授课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

1.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主要内容是学生已经懂得了什么,能学到什么,学生容易理解和不理解的是什么,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在哪里,以及学生学习需要怎么样的合理铺垫和有效引导[2]。教师只有对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有了细致的了解和有效的分析后,才能在教学中做到详略得当,有所教有所不教,科学适度。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药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医药学相关知识基础,对与本章相关药物麝香等功效有初步认识,但对药理作用及有效成分认识不够深刻,对药物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需进一步深入探讨。麝香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是本章重点与难点,但学生已经学过药理学,我们将药物某一作用的机制,与药理学中某些药物机制相联系,易于学生理解接受;某些药物的药理作用复杂,学生会觉得需要背诵的内容较多,有一定畏难情绪。

2.教学内容分析

2.1教学目标。

在学情分析基础上,结合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我们分别设定了学习麝香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2.1.1知识目标

掌握麝香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熟悉麝香的有效成分、临床应用;了解麝香的药用来源。

2.1.2能力目标

将麝香功效-药理作用-物质基础互相融会贯通,培养学生从点、线到面的分析思维能力;通过麝香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指导麝香临床用药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多种信息资源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1.3情感目标

促使学生初步用所学中药药理知识将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药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加深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中药药理学的兴趣,并产生对中药药理学深入探索的欲望和热情;让学生从化学成分、传统功效、现代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整体角度认识中药,培养学生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并强化学生中药学的整体观思想。

2.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为麝香与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主要活性成分及某些作用的机制。教学难点为麝香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双向影响及麝香抗炎特点及机制。

3.教学方法

3.1课堂讲授利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通过引导、分析、讨论、讲解和归纳总结等过程实施课堂教学。多媒体中适度采用合适的动画、视频和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3.2采用启发式的综合性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整合原有的知识,提取最有联系的旧知识,同化和顺应新知识,发现和分析问题。采用复习、提问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3.3对课程内容随时进行归纳总结。使其转化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知识点,如将麝香的药理作用总结为五方面,并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相联系,学生更易于接受。

4.学习资源

4.1教材

我校《中药药理学》选用的教材为彭成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适合中医学类、中药学类、药学类专业使用。教学参考书主要有《中药药理学》,沈映君主编,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药临床药理学》,向楠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陈奇主编,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4.2多媒体课件

结合教学经验制作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充分体现本学科学习特点,课件中多采用视频、图片资料结合适当的文字,构建情景再现意境,激发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4.3网络教学资源

利用校园网网络教学平台,将课程相关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资料等上传,同时推荐其他院校优秀的中药药理学精品课资源网址,供学生学习参考使用,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宽学生知识面,加强与学生的课后互动与交流。

5.教学实施

5.1复习前课内容,引入情景模式,导出新课。

引入在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情景,古代后宫嫔妃接触或使用麝香后,易流产和不孕,说明麝香有影响子宫平滑肌的作用,那么麝香是否有其他药理作用,产生这些作用的物质基础和机制是什么?从而导出新课,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积极性。

5.2问题探究,构建新知。

5.2.1简单介绍麝香的药用来源、有效成分和功效:

关于麝香药用来源和功效,学生已经在中药学课程中学过,讲授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共同回忆,活跃课堂气氛。有效成分简要介绍,并在后面的讲授中将其与麝香的药理作用相联系。

5.2.2重点介绍麝香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结合麝香功效,引导学生思考,麝香有哪些药理作用。对中枢的药理作用,详细介绍其特点,并分析作用环节,便于学生理解。结合多媒体视频,将止血环节关键步骤总结要点书写在黑板上,即①激活血小板;②激活凝血酶;③生成纤维蛋白,进而提出麝香的抗凝血作用机制。在讲授麝香对心血管作用时,结合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分析,麝香的作用对机体有何影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由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结合多媒体图片,讲授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对糖皮质激素释放的调节作用,该部分知识在药理学和生理学中都已经学过,通过机制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麝香抗炎的作用部位。归纳麝香各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将麝香功效与药理作用一一对应,教会学生由药物功效推导药物药理作用的思维方法,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并引导学生思考,依据麝香的药理作用,它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是什么?

5.3总结归纳,效果反馈。

总结本单元教学内容,明确重点掌握内容。教师总结,提出问题,学生集体回答,教师观察学生参与情况,反馈教学效果,做出即时性评价。5.4自主学习,拓展练习。布置本单元复习思考题并介绍课后自主学习资源。思考题:查阅文献和工具书,麝香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是什么?分别采用的是何种实验方法?

6.教学总结

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3]。我们在对学情和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本课重点和难点,教学上主要采取启发式课堂讲授与实验、讨论、综述写作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时首先进行前课回顾,将新旧知识建立联系,奠定学习新知识的基础,课程讲授中,采用多媒体互动教学的方式,以多媒体课件形式为主,同时将PBL教学法和开放式教学引入课堂中,加深课上与学生的互动。另外,将中药现代药理作用与传统功效主治相联系,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教给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每次课的最后都以简略的文字和图表的形式对本课堂教授内容加以总结,加深学生对内容的记忆和掌握,布置思考题或拓展练习,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课后沟通,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了解关于中药药理学的相关科研知识,增加与学生的课后互动。中药药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理论课介绍的大部分中药的药理作用、作用特点均来源于实验研究,但中药的症候和现代药理动物模型有所不同,有些药效和机理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将实验教学与理论课相结合,可加强学生对中药药理学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

作者:闫宇辉 李红艳 陶小军 徐志立 杨静娴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忻.中药药理学课程建设的体会[J].中医教育,2012,31(5):42-44.

[2]胡明祥.有效学情分析与理性教学设计[J].教育,2016,(10):65-66.

中药药理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自主学习平台;微课课程;医学虚拟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189-02

近年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迅猛发展,给人类生产、工作和生活的模式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这种大形势之下,高等教育也同样出现了巨大变革,网络化、个性化和国际化成为了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全新特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为了顺应当代高等教育的新形势和新情况,我们课堂教学模式也必须进行相应调整,以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自主学习平台就是在高等教育的新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与传统、单纯的学生自学截然不同,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知识点为中心,能力测试为手段,集教、学、练、考、评等功能于一体的课程学习平台。该平台颠覆了以往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课程教学形式,学生可以通过现代化的网络手段随时随地登陆到学习平台进行某门课程的学习,使学习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其过程为:学生登录网络学习平台学习课程内容掌握知识点完成作业进行课程测试和综合测试结束课程学习。

一、自主学习平台的特点

1.主动性:自主学习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现自我思考、自我教育、自我实践并挖掘自我潜力。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学生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由被动的听课变为了主动的学习,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时间和兴趣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因此说自主学习平台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可重复性: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讲授过程多为一次性,学生需要精神高度集中,否则极易遗漏内容。而基于网络技术的自主学习平台则不同,学生可通过反复观看、阅读学习资源,实现二次甚至多次的重复学习。

3.开放性: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围绕教材及教学大纲开展教学活动,由于受到课程时长的限制,教学内容受到约束。而自主学习平台则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自由学习更多课程的扩展和延伸性内容,开拓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4.共享性:基于网络技术的自主学习平台具有共享性。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学生就可以随时登录学习平台,完成课程学习,进行课程练习或检测,使学生的学习跨越了时间、地域的限制。

二、《中药药理学》构建自主教学平台的意义

《中药药理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学科。《中药药理学》的发展历史虽短,但在近年来却取得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步入21世纪后,更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相关研究处于极活跃的状态,各种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与《中药药理学》大量的研究成果相对应的,是教学课时的不足。对于教师来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既要有效地完成大纲要求内容,又要进行最新研究内容的拓展是比较困难的。对于学生来说,大量课堂内容的灌输会非常枯燥,信息量大,理解和记忆都比较困难,学生容易感到学习乏味,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中药药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都是建立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因此实验教学在《中药药理学》教学过程中占重要地位。然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单纯的语言表述很难形象和直观地展示实验方法和过程。可以说,传统的《中药药理学》课堂讲授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我们需要在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上进行探索和改革。

自主学习平台的建设,能够满足新时期《中药药理学》的教学要求。首先,通过构建自主学习平台,可以将学习的时间由课上延伸到课下,弥补了课时不足的缺陷。第二,自主学习平台可以不受教学学时、教学大纲的限制,向学生展现更多课程内容及最新的研究成果。第三,在自主学习平台中,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虚拟实验室等,形象直观地展现实验研究内容,使学习的过程不再枯燥,学生乐于接受。第四,自主学习平台能够为师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自主学习平台中设有的交流模块,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变得更为便利,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域限制随时向教师提问。师生间的交流还可以是匿名的,以克服学生对教师的敬畏心理,使沟通更为平等和顺畅。可见,《中药药理学》自主学习平台的构建,能够成为课堂教学的必要和有力补充。

三、《中药药理学》自主学习平台的建设

1.《中药药理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由我校中药药理教研室与计算机教研室老师合作,集中相关教学资源,建成了《中药药理学》网络教学平台。《中药药理学》网络教学平台共包括四部分模块,分别为教学资源模块、信息检索模块、实时教学测试模块和交流互动模块。学生可以通过河北中医学院主页上的链接登录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相关课程微课视频的观看,检索中药现代研究相关内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学生实现在线学习、自测与检查,师生还可在线交流。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增强了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实时性,并提供了师生交互的新方式。

2.《中药药理学》实验微课课程的建立。《中药药理学》实验微课将语言描述式的教学内容系统转化为可视性的数字教学系统,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展示授课内容。教师可将实验微课提前提供给学生,学生通过反复观看微课视频,直观学习实验动物的标准操作,熟悉动物实验程序和步骤。在实验课上课过程中,也循环播放相应微课内容,便于学生随时纠正自己的实验操作动作,调整实验步骤,成为了实验课教师示范教学的有力辅助[4]。

3.医学机能虚拟实验室的建立。购买并安装医学机能虚拟实验系统。医学技能虚拟实验室采用计算机虚拟仿真与网络技术,涵盖了40多个机能学实验的模拟仿真,其客户端可分为五个模块,分别为动物与器械模块、手术操作模块、仿真实验模块、实验自测模块和药物考核模块。利用医学机能虚拟实验室,无需真实动物,无需实验准备,学生通过客户端在计算机上进行登录,即可查看实验步骤,观看实验录像,模拟药物及作用因素对呼吸、血压、泌尿等的影响,利用器材库器材进行实验台的搭建或者模拟手术的仿真实战等。

虚拟实验室的使用,大大减少了实验中的人力和物力,降低了实验消耗。虚拟实验系统是以软件仿真引擎为核心,无论开放多少次实验,都无需增加额外投入,也除去了繁杂的实验准备工作,使带教老师和实验准备老师都从开放性实验中解放出来。实验允许操作者反复尝试,学生通过多次观看强化了对实验的认识。因虚拟实验室为完全仿真实战,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操作的自主性还给学生留出了足够的思考时间。

四、《中药药理学》自主学习平台建设的注意事项

尽管说自主学习平台在现代的教学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它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仍需与传统课堂教学相配合,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促进《中药药理学》教学任务的更好完成。首先,传统课堂授课的过程,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还是向学生展现个人魅力,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专业素养的过程,所以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自主学习平台构建的目的,旨在向学生展示更多、更广泛的内容,扩展学生的眼界。而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同时,往往感到无法抓住重点,还需要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进行要点的强调。第三,学生多少都会有懒惰情绪,如果完全依靠学生自学,势必难以达到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布置自学任务,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完成,并在下次课上对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以督促学生自学。由此可见,只有将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平台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才能保证教学工作的较好完成。

《中药药理学》自主学习平台经过几年的运行,收效良好,因其适用性强、受益面广,从建立以来就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浏览次数和注册人数也是逐月上涨。本教研室教师对学院内的师生进行了满意度调查,感到满意的占63.7%,感到还不错,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占29.4%,认为不满意的占6.9%。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虚拟实验室,认为仿真实验直观、生动,改变了传统语言描述的枯燥和乏味,还能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自由选择参与实验项目,较好地满足了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汪杰.关于高校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建设的分析[J].电子商务,2012,(12):90-91.

[2]彭成.中药药理学(第九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

[3]姚立,彭彦.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在《中药药理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8):126-127.

[4]吴宏辉.人体解剖学精品课程资源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及实践[J].生物技术世界,2015,(8):183.

上一篇:中药化学范文 下一篇:设计思路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