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21:02:09

中药学教学论文

中药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在这种教学理念下,虽然看似教师将一切重点都给学生做了深入的讲解,但是由于忽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主体性,使得学生存在亦步亦趋的现象,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认识,更别说自我创新与研究了,因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基于这种现状,在当前素质教育体系与现代化职业教育理念的启发下,我国职业院校中药学教学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转变,这要求有关教职工作者要不断强化自身教学观念与教学思想,从深层次去认识中药学,并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将重点放在实践上。以这一要求为基础,在教学中营造出一个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环境,并且将整个教学工作重点放在机械记忆及学生自主合作能力上,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启发学生自我探索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是学生主动掌握各种中药学相关知识,并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要突出学科重点中医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的教学,它在教学中包含了中药材理论与临床知识,是中医药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因此它在课程设计中必须要突出中药这一典型的特征,并且要在讲述各种中医相关知识的同时重点设计一些临床诊疗知识,让学生在理解、认识中药中掌握一定诊疗技术。突出专业重点中药学作为中职院校医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它在教学中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征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减删除。例如我们在中医专业的教学工作中,主要教学目的在于培养一大批中医医师,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工作场所主要是以中医院以及其他的一些医疗机构为主的,这个时候中药的诊治基础就显得十分中药,因此在教学中整个工作重点应当放在中药的药理、药效,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服务。中药专业主要培养的是中药师,教学内容应侧重在药物的来源、产地、采制等。而中医护理专业主要培养的是护士,教学内容应详于中药的用量用法、配伍禁忌,药物不良反应及防范措施等。第三,要避免内容重复。《中药学》中有很多重复的内容,如祛风湿药能祛除风湿、解除痹痛,治疗痹证。这一功用涉及诸多药物,逐一讲授难免引发学生的厌学。这就要求我们讲到具体药物时,重在同中求异,突出个性。通过优化避免内容的大量重复,体现中职中药教学的特色。

三、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改进中药学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是中心,“填鸭式”是主要的教学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学科内容特点、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教学没有真正与学生的需要相对应,自然影响了学生对中药知识的理解和中药运用能力的提高。要改变这一局面,我们应该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积极改进《中药学》教学方法。第一,要倡导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新的学习方式。如在学习清热燥湿药时,组织学生以黄芩、黄连、黄柏为一组,龙胆草、苦参、白鲜皮为一组,自主合作探究其药理、药效,对比其共性和各自的特点。第二,要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挂图、标本、幻灯、投影、电视录像等多种教学资源把中药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出来,使学生加深印象,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第三,注重比较教学,通过比较清晰呈现中药规律。如:白豆蔻、草豆蔻、砂仁、草果、干姜、高良姜均为姜科植物,性味皆辛、温,多归脾胃经。但干姜、高良姜属温里药,能够温中散寒;白豆蔻、草豆蔻、砂仁、草果皆为化湿药,可温中化湿。这要比较讲授,学生更容易掌握中药的关键性特点。第四,强化实验教学。教师指导,学生操作,把书本知识与教学试验结合起来。实验中要求学生一定要细心观察、准确记录,写出实验报告。通过实验,验证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创新能力。结束语中职《中药学》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我们以现代职教理论为指导,弘扬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潜心研究《中药学》教学的人文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就一定能够实现学生《中药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求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药学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初春时节,我刊采访了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心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院士兼任主任,他为中药学科建设制定方向,为实验教学改革规划思路,使中药学实验教学在国内同类院校处于领先水平。由具有丰富实验教学和科研实践经验的张彤教授担任常务副主任,主持实验中心日常工作及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负责实验教学团队建设与各项教改措施的落实。在两位教授的统筹规划下,中心改革创新,在仪器设备配置、管理与使用,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方面均取得长足发展。

张彤,博士,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常务副主任。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先后承担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分析等课程教学任务,参与开设特色性实验课程中药新药药学研究技术与方法、探索性中医药综合性实验。近三年参编教材3部,其中副主编2部。承担和参与了科技部、教育部、上海市科委等20项各级课题研究工作。其中第一负责人10项,部级课题6项。先后参加了芩部丹片等多项新药研究工作,作为主要完成人,获新药证书1项、临床批件4项。第一申请人申请专利10项,授权7项。7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50篇,SCI论文10篇。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曙光计划,获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

突破传统观念,搭建实验教学新体系

上海中医药大学历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中医药人才培养政策;坚持研究教学型、特色型和外向型的办学定位;坚持“不重其全,重其优;不重其大,重其特;不重其名,重其实”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培养学生较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和实践能力为主体,以较宽广的现代科学、医学知识和创新思维为一翼,以较深厚的中医传统文化底蕴为另一翼的人才培养目标,传承和创新并举,科研和教学并重,实现“一个主体,两翼齐飞,持续协调,跨越发展”。

根据我国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和高等中药学教育特点,结合学校中医药研究的优势,努力构建以本科教育为主、涵盖研究生教育的高层次、创新型、外向型中药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平台和实验教学体系,已经成为中心的建设方向。具体而言,就是要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为源泉,将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代实验技术有机结合,在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更注重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中医药科学内涵的理解,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并落实实验教学在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形成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的理念与氛围。通过中药学特色实验教学体系,培养中药及相关专业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启迪思维,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孕育学生中药研究创新意识。

配足实验设备,自主研发教学仪器,为实验教学奠定物质基础

中心现有设备总资产约4 185.8万元,仪器设备数量3 797件,在实验设备的选定方面,中心力求达到品质精良,配置合理,数量充足,理念先进;既有最基本的技能训练用的实验仪器,又有现代最先进的药学实验装置,能满足现代实验教学要求。2009~2012年,中心新增、更新仪器设备805台套,价值766.8万元。

在实验教具的改进方面,通过中心教师集思广益和刻苦钻研,在现有实验仪器基本功能基础上,针对部分不适用于教学实践的仪器,除进行有益的改进,还自主研发了部分适合实验教学的仪器设备,进行了相关知识产权申报。具体项目包括:中药离子透析仪(专利号:200820060714.1)、液体表面张力实验装置(专利号:ZL201020173446.1)、丁达尔现象演示仪、光折射仪、光衍射仪、沸点仪等、实用中药示教标本(专利号:ZL200920074347.5)、中药材解析标本的制作方法(申请号:CN102314791A)等。

(1)互动实验室

2008年中心实验室进行了实验互动的尝试,配备了2间化学互动实验室,共耗资66万元。

2009年中心实验室进行了互动实验室的二期建设,硬件上增设了互动平台的视频服务器,大大加强了互动实验室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软件上完善了中心实验室实验课程网络互动平台的建设,具有实验课程管理、实验教学资源管理和在线测试等功能,为学生提供了课前预习、课上观看、课后复习的网络教学平台。

2012年中心新建的“生药学数码显微互动教学实验系统”于新学期伊始安装完毕并投入试运行,该互动教室的建成和应用,标志着中药学专业课程教学实验室的建设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该互动系统体现了目前的先进水平。①硬件方面:64个学生端自带计算机,成为独立的图像处理平台,同时配有200万有效像素的高分辨率内置式数码一体化显微镜;2个教师端配置了130万像素研究级CCD数码显微镜,图像更加清晰;教师端可以实时播放DVD,VCD,Flash等课件到学生端,无延时。②软件方面:实现了独有的“两种监控通道模式”管理技术,教师显微镜、学生显微镜、学生计算机屏幕一界面预览,一键切换。教师端可以控制学生端每台计算机及显微镜图像,可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图片交流、语音交流和彩信交流;同时具有作业上交下发、考试系统等功能。教师端可自动开启学生端软件和自动关闭学生计算机,可以实时监控所有学生的计算机屏幕,以加强实验教学课程的过程管理。③两个重要功能:一是摄像功能,鉴于学科特点,生药学实验中需手工绘制大量细胞组织图,费时费力,现在可以对所需显微结构摄像,并直接放入电子版实验报告,上交给教师批阅。二是安装了数码图像浏览系统,随着后续“数字切片库”的建立和完善,也必将对生药学实验教学改革产生重大影响。

(2)液质联用系统

以“Agilent 1290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系统”为例,该设备在科研过程中常用于药物分析、药代动力学研究等微量成分的含量测定,属同类设备中的顶级配置。目前,该设备已用于仪器分析实验中黄芩药材中黄芩素与黄芩苷含量测定的实验教学过程,年受益学生160人,该课程面向中药专业本科生。

合理配置实验设备,确保物尽其用

中心通过合理配置实验设备和仪器,统筹调配实验资源,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益。据统计,中心面向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开放,共开设并承担了64门不同层次的基础实验课程,开设各类实验项目总数553项,覆盖中药学专业、药学专业、中医学专业(医药结合七年制)、中药制药专业4个专业,年学生人数约2 690人,完成实验人时数203 349,同时也为本科生、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提供实验技术平台。

(1)开放运行

中心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对本校各层次学生开放,供学生完成中心规定项目和学生自选项目的实验。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前,要按规定预先向实验室报名登记,中心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实验人数,并提供实验技术指导及实验仪器设备。经过近五年的开放运行,在实验教学中心主任负责统筹调配下,各项保障措施落实得力,教学资源使用效率高,中心运行良好,取得良好的效果。除日常课程实验外,主要服务于:①大学生科创项目,②探索性中医药综合实验,③本专科毕业实习,④中药学实验技能训练与考核,⑤学科竞赛,⑥张江药谷职工培训竞赛等社会服务功能。

近两年,中心还建立了基于网络的实验室管理系统,包含实验室基础信息、教学以及开放过程智能数据采集子系统、视频监控管理子系统。目前,该平台已上传有关中药学43门课程的网络实验教学资源,通过该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平台既提高了网上实验教学管理效率,扩大了实验教学资源共享的空间,又增加了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该平台已在实验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实验室开放运行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手段。

(2)经费投入

学校根据学生规模及实验教学中心每年完成的实验教学人时数提供实验教学运行经费。①日常教学经费投入:近五年共投入日常教学经费288.5万元,用于日常教学实验工作的实验药品、试剂、动物、低值易耗品等的购买。②专项经费投入:教学运行经费主要源于上海市教委历年的专项经费、上海市教委“教育高地建设”经费、上海市中药学重点学科(重中之重)建设经费、上海市教委“085工程”建设经费等。③维修费用投入:设备处承担并保障维护维修经费足额到位,分为日常维护维修经费和设备大修经费,由学校设备处按照学校相关制度进行统一调配。

(3)维护运行

对于实验室所有的仪器设备,采取实验教学中心仪器设备管理员负责总管理,各分室所用设备由分室管理人员负责具体管理的方法进行维护,充分保证了仪器设备与实验室等环境维护措施得力,设备仪器维护状况良好。仪器设备均建立总账和各分室账,管理员每年与各分室核查账物。

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使用为专职人员负责,使用者必须经过培训,经技术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使用。每台大型精密仪器设备要定时、定人进行维护,做好维护维修记录。每台大型精密仪器设备都要健全技术档案,包括产品出厂的技术资料及产品审批、购置、验收、运行使用、停机、维护直至报废整个寿命周期的记录和原始资料。设备处承担并保障维护维修经费足额到位,分为日常维护维修经费和设备大修经费。

顺应中药学教育现状,在改革与创新中凝练特色

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成立至今,经过不断努力完善,已经在管理体制、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形成了适合创新型中药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特色。

(1)勇于突破与创新,完善校级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教学管理体制

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率先创建了校级实验教学中心管理运作模式。实验教学中心探索建立了配套制度,理顺了中心与学科之间的关系,真正发挥了经费、师资、设备等资源的共享优势。为单科性质的中医药大学深入进行实验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经验。

(2)建立分层次、多模块的现代中药学实验教学体系,形成一批特色实验课程

结合实验教学的要求,将实验项目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基本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前期夯实基础、强化基本实验技能训练,中期侧重中药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兴趣的培养,后期重视科学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三个阶段各有侧重、相互衔接。建立了培养具有双语能力的高级中药、天然药物研究型人才机制。

探索性中医药综合性实验、全英语实验教学、中药新药药学研究技术与方法、三理科学综合实验、中药标本采集与制作、中药学实验技能训练与考核等一批特色实验教学项目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3)引入中医药新研究成果,加强医药结合、医药互通,建设多方位开放的实验教学平台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中心建立了基于网络的实验室管理系统、网上实验课程互动及虚拟实验教学平台。该实验教学平台不仅提高了网上实验教学管理效率,扩大了实验教学资源共享的空间,而且增加了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凸显资源共享优势,产生了较好的示范与辐射效应

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室积极与兄弟院校交流,同时也向社会各界开放,进行相关教学实验研究、参观学习及培训。2009年成功举办全国性实验教学会议,2008~2011年连续4年协助张江药谷培训中心举办职工技能竞赛。

科学规划,构建高素质实验教学团队

学校重视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从科学管理的角度进行规划,实验教学中心制订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引导和激励高水平师资积极投入实验教学工作。形成一支由院士领衔,中青年学术骨干担纲,热爱实验教学,教育理念先进,教学科研能力强,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学队伍。

(1)实验队伍组成

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队伍结构设置合理,并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教学、科研、技术兼容,核心骨干相对稳定,能保持动态平衡的队伍结构,同时具备热爱实验教学、教育理念先进、教学科研能力强及勇于创新特点的实验教学队伍。中心共有专职教师、技术人员76人,其中教师占58%,正高职称占17%,副高职称占17%,中级职称及以下占66%。实验教学中心有兼职教师6名,其中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1人。

根据实验教学需要,优化实验教学队伍。每门实验课都建立高级职称教师做主讲,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梯队,实验教师一般每次指导实验学生15名,探索性实验中每位教师指导5名学生。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培训,使实验教学人员得到相关专业技术培训,近五年内,中心教师100%具有硕、博士学位,实验技术人员81%以上具有学士学位。

(2)实验队伍培养与能力建设

中心建立实验教学人员科学有效的培养培训制度,鼓励实验技术人员通过培训和各种学习、立足本岗,不断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和实验技术,并落实培训经费,已取得明显的成效。

①教学科研能力建设。实验教学中心围绕着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教育部理科基地建设”“部级精品课程建设”“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项目为依托,鼓励实验队伍积极进行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在多年的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中产生了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条件的优秀教学成果,极大提高了中心实验队伍的实验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实验教学中心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学研究课题,鼓励教师发表文章、申请专利,积极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将科研服务教学落实到具体的实验课程教学或实验操作实践中,为学生提供先进和高质量的实验教学内容。

②教师产学研结合能力建设。为提高中心教师产学研结合能力,让教师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开展社会服务,2011年11月,中心成功申报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市浦东食品药品检验所共建的首个“上海高校教师产学研践习基地(试点)”项目,此项目的开展有利于提升技术员的实践能力、实验技能和实验室管理能力,有利于技术员在食品、药品领域打开视野、开拓思路、融入社会。

③实验技术员标杆能力评比。我校实验教学团队于2008年被上海市教委命名为“上海市教学团队”。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校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有10人次受到市级及上海中医药大学不同类别的表彰,其中4人次被评为市教育系统“三育人”先进个人或优秀教育工作者,6人次被评为上海中医药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

实验教学中心进行了青年技术标兵岗评选工作,自2009年教代会通过《关于设立“青年标兵岗”的规定》后,制定了《青年技术标兵岗实施细则》,中心每年进行“青年标兵岗”的评选,以在青年实验技术人员中树立良好的榜样。

2012年学校制定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资助计划》,通过开展实验技术人员专项培训、优秀实验技术人员选拔培养计划、“高精尖”设备使用培训、国内外高教研究所进修学习等各种途径,提高实验技术队伍的总体素质,掌握和运用新的实验技术理论和手段,保证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促进科技创新。2012年,实验技术人员丁越老师获得“上海中医药大学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李俊松老师获“上海中医药大学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同年获得“上海中医药大学优秀实验技术人员资助计划”。

苦心经营结硕果,示范辐射获赞誉

(1)研究创新性实验课程和大学生科创活动

上海中医药大学是上海高校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首批实施的高校之一。实验教学中心面向全校学生,积极建设以“一个计划”和“两个大赛”为主要形式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一个计划”是指学校的大学生创新计划,由本科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设计、独立实施并进行信息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旨在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的项目。该计划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按照“公开立项、自由申报、择优资助、规范管理”的程序,重点资助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实施条件可靠的项目。以“两个大赛”为抓手,积极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载体。目前已举办了4届“神农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和5届“神农杯”创业计划大赛,通过“两个大赛”推出的项目多次获得上海市及全国各级各类奖项。

学生的创新成果多次在全国“挑战杯”等大学生科技活动中获奖。如:2012年,邬博同学喜获“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郑希元同学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上海市选拔赛”二等奖。

(2)学科组实验技能大赛

2009年11月25日至28日,我校实验教学中心作为“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药学组”副组长单位,承办了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研讨会”和“首届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实验技能比赛”。在本次大学生实验技能比赛中,我校2名学生分获金奖和银奖。2011年4月20日至23日,“第二届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竞赛”在中国药科大学南京江宁校区举行。我校中药学专业学生蒋舒仰、冯蕾分别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的好成绩。

(3)中英联合办学全英语实验教学

学校与英国伦敦都市大学合办的药学专业,引进国外相关大学的教材、教学模式,并由国外大学教师进行全英语式实验教学。药学专业(中英合作办学)的本科生学位论文均为全英文撰写,2009年为50篇,2010年为41篇,2011年为47篇,共完成论文215篇。

(4)教学研究课题

教学研究课题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中心承担了上海市中医药实验教学团队建设课题、中药学教育高地、上海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构建培养中医药创新人才的实验教学体系”、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开放式创新性中医药实验教学体系与模式研究”等市级课题研究工作。学校支持实验教学改革,在近三年的校级课程建设中,中心教师先后承担了实验教学研究课题76项,其中省部级以上36项。中心实验教学队伍不仅高质量地完成了各级各类教学改革项目,还积极发表教学论文,将教学研究方法或手段积极投入实验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继承与创新并重”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2009年获部级教学成果奖;2009年“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

实验教学中心教师不断进行实验教学研究,积极在在国内专业期刊投稿发表实验教学研究成果。近年来发表了《高等中医药院校校级实验教学中心管理体制改革探索》等33篇教学论文。

近五年来,中心教师还将有关科技成果申请专利,共申请39项,已获授权9项;承担科研课题63项,其中部级17项、部市级43项,横向课题3项;发表科学研究学术论文480篇。

(5)示范辐射作用

中药学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学术期刊;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论文;计量分析

基金项目: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6年度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编号:SZJY-1608)

中图分类号:G353.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14日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学校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还是w现在教学方面,就其科学研究功能而言,与本科院校之间的差距还很大。要提升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功能,就必须了解高职院校目前的科研现状。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渭南职院)2005年4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在原陕西省渭南中医学校、陕西省大荔师范学校、陕西省蒲城师范学校、陕西省渭南农业学校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学院法定注册地址为陕西省渭南市高新区。本文对渭南职院升格高职以来,到2016年底之间的科研论文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旨在从科研论文产出方面了解渭南职院的科研现状。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检索网址为http:///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CJFQ,检索时间2017年2月8日。检索方式为“高级检索”,控制检索条件为:作者单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模糊匹配方式,发表时间从“2005年”到“2016年”,来源类别“全部期刊”,共检索到文献1,543篇,然后利用CNKI提供的“分组浏览”和“文献分类目录”功能进行统计分析。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年度发文量统计与分析。发文量是衡量一个单位学术成果的重要指标,不仅能体现单位的科研水平,同时也能说明单位的学术氛围。表1为渭南职院2005~2016年发文量统计。其中合并升格初期,由于科研实力薄弱等原因,年发文量较少,但一直呈现强劲的增长趋势;2009年首次突破100篇,2015年首次突破200篇;由于CNKI收录部分期刊论文存在滞后,2016年数据尚不准确。可以看出,自合并升格以来,渭南职院年度发文量呈现先增长、后在高位基本保持稳定的趋势,科研总量在稳步增加。

(二)研究层次统计与分析。研究层次是指研究论文所属的领域。截至2016年底,渭南职院作者发表研究论文最多的五个领域见表2。可以看出,渭南职院作者中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最多,说明渭南职院作者研究方向在自然科学领域较为集中。渭南职院目前开设临床医学、护理、中医学、中药、英语教育、学前教育、畜牧兽医、园林技术、会计、旅游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建筑工程技术等高职专业,这些专业大都属于自然科学领域,因此从事自然科学领域研究的作者相对较多。

(三)学科分布统计与分析。一般情况下对论文的学科分布进行统计,所得数据能体现学校设置的各个学科(专业群)的学术水平及科研实力。截至2016年底,渭南职院作者发文量超过40篇的学科共有10个,具体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该校作者除在职业教育学科进行研究以外,在中医学、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中药学、畜牧与动物医学、园艺、临床医学等学科的研究也较为活跃。这与该校开设的主要专业吻合,也体现了该校的办学特色。渭南职院的建校基础包括原陕西省渭南中医学校、陕西省渭南农业学校,在中医、园艺等领域积累了坚实的研究基础。特别是在中医学学科186篇,占同期论文总数的12.05%,说明渭南职院在中医学方面科研积淀深厚。

(四)合作机构统计与分析。合作发文机构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机构间的科研合作情况。截至2016年底,与渭南职院作者科研合作比较密切的主要机构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渭南职院与渭南师范学院、渭南市中医医院作者科研合作比较密切,具有明显的地域倾向;同时渭南职院作者也积极与省内知名高校合作,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科研实力。

(五)基金资助统计与分析。基金论文是指由各类研究基金项目资助产出的论文,是衡量论文学术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基金论文比是各类基金论文数占论文总数的比例。渭南职院作者科研论文标注的主要基金项目详见表5。截至2016年底,该校作者共有109篇产出论文标注了29种基金项目的资助,基金论文比为7.06%,相对较低,这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较难获得高层次基金项目的支持。

(六)论文作者统计与分析。作者发文数显示了作者在一定时间段的科研活跃度,是评价一个作者科研能力、甚至科研水平的主要衡量指标。表6列出了渭南职院累计数超过24篇(年均超过2篇)的6位作者。可以看出,该校的论文多产作者主要来自医学院、农学院。渭南职院医学院历史沿革为创办于1965年的原陕西省中医学校,渭南职院农学院是在原陕西省渭南农业学校的基础上设立的。渭南职院论文多产作者主要来自这两个单位,说明原陕西省中医学校、陕西省渭南农业学校在中医、农学领域拥有良好的科研积累,合并以后在渭南职院的科研工作中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七)发文期刊统计与分析。期刊档次整体上反映了该期刊所的普遍水平。表7列出了渭南职院作者数最多的10种期刊。可以看出,渭南职院作者比较集中的刊物具有明显的医药、农业特色。但是这10种期刊中核心期刊较少,这说明渭南职院作者的主要期刊影响力不高,大部分论文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八)论文关键词统计与分析。关键词是从一篇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达论文主题的词或词组。关键词频次越高,说明相关主题论文数量越多。表8列出了2005~2016年渭南职院作者标注频次最高的10个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能揭示近年来该校科研的热点和方向。

从渭南职院作者使用的高频关键词可以看出,渭南职院作者关心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热爱高职教育、关心学生,能够为高职教育发展出谋划策、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在这10个关键词中,“小鼠”是唯一一个专业特色鲜明的关键词,使用频次11,说明渭南职院作者科研工作在“小鼠”方面有聚焦,也体现了渭南职院科研工作的医学特色。

三、结语

本文统计了渭南职院升格为高职院校以来到2016年底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统计显示,该校科研实力持续不断增强。在中医、园艺等领域积累了坚实的研究基础,该校作者的科研合作具有地域倾向,发表的基金论文较少,的主要期刊影响力不足,论文质量尚待提升。论文多产作者主要来自医学院和农学院,而这两个学院的基础则是渭南职院成立前的原陕西省中医学校、陕西省渭南农业学校。该校作者科研工作聚焦于“高职院校”等与自身关系密切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杨聪,孙宾宾.基于数据库的西安石油大学科研论文计量分析[J].电子测试,2016.15.

[2]秦丽萍,桂云苗.基于CNKI的安徽工程大学学术文献计量分析[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3.28.3.

[3]杨聪,孙宾宾.地处郊县高职院校科研发展的SWOT分析[J].职业时空,2014.10.11.

中药学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1.1多方式自主学习,教师主导作用充分发挥为更好地发挥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师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的积极性和实效性,我院于2013年制订了《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药学师承工作管理办法》和《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奖励办法》。办法实施以来,充分调动了导师们带教的积极性和改革创新意识,第二课堂和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申报踊跃,获批第二课堂项目77项,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校级)59项。导师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包括临床见习带教、课堂病案讨论、毕业课题设计、实验操作指导等教学活动,各项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训练和强化了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加深了对中医药专业理论内涵的认识和学术体系的领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体会,2008—2014年作为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本科生导师制和学生自主学习相关教学论文32篇,指导中医药专业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4篇。

1.2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效果显著通过9年的探索和实践,我院本科生导师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014年度大学英语4、6级考试通过率分别为96.2%和53.2%;近3年学生保送和考取研究生的平均比率为49.4%,其中中医学专业为54.4%,中药学专业为44.4%。学院就业率连续5年达到97%以上。《中医类别医师资格综合笔试院校学科成绩分析报告》显示,近3年,我校考生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综合笔试成绩平均通过率为90.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达24.9%之多。

1.3完善评价体系,学生对导师制评价积极本科生导师制的指导形式多样,教学内容丰富,学习成效表现复杂,因此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互结合,既要有定量分析,也要有定性描述,从激励调动导师们的积极性出发,全面系统地反映导师的工作情况和效果。我院在曾凡东[4]构建的本科生导师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根据学院中医、中药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制订了新的本科生导师工作评价量表。2014年年初,我院组织262名不同年级的中医药专业本科生对导师的导学工作进行评价。在学生反馈意见中,学生对导师的指导总体持肯定态度,平均得分为94.92分,得分≥90分占92.1%。对于导师工作方法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选项,总体平均分为4.72分(满分为5分),其中,能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兴趣爱好为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平均分为4.66分;定期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完成工作计划并提出阶段性目标,平均分为4.77分;采取集体活动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平均分为4.8分;能采用多种形式启发教育学生,鼓励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和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平均分为4.65分。以上结果表明,学生对导师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持肯定态度,同时希望导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个性和兴趣爱好,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学习计划,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第二课堂和科研创新项目的机会。在学院每学期举办的导师制师生座谈会上,学生们反馈的问题也是主要集中在学习计划的个性化和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方面。

2本科生导师制尚存不足

我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学生反映良好,教学成效显著。但是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2.1管理尚缺乏实时、有效的监督与考核我院虽然制订了本科生导师制的管理规定和工作指南,但对导师制工作的执行情况尚缺乏实时有效的监督,考核评价体系还需不断完善,现行的奖励办法也要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补充和调整。

2.2缺乏个性化培养,专业特色不突出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些教师对导师制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存在差异,制订的学习计划个性化还不是很强,专业特色不突出,个别导师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尚未充分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3学生对导师制工作参与不够导师由于平时教学和科研任务较重,没有太多时间联系学生,而有些学生又缺乏参与实践活动和科研工作的主动性,以致学生在导师制工作中受益不足,没有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3建立中医药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新模式

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导师制优势,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个性化特征,突出专业特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院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制订了改革措施,进一步完善了导师制实施方案,探索中医药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新模式。

3.1继续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管理规定,进一步强化全过程管理由学院全程统管,成立院、系两级导师制管理机构。院级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修订和完善导师制细则来规范导师制工作,定期对导师制师生双方进行考核、评价并组织交流、座谈等;系级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导师的遴选、指导和监督工作,定期召开导师小组会议,总结经验、交流体会,不断提高导学水平。学院要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评价机制,调动本科生导师工作的积极性,推进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实施。在本科生导师工作职责的基础上,确定重点评价的内容,并对其进行量化,将本科生导师的工作纳入到日常的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中,作为考核教师教书育人效果、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岗位聘任、评优时占有一定的权重。评价过程包括本科生导师的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以及系管理机构的评价等。严格执行《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奖励办法》,对于考核优秀的导师进行奖励。

3.2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探索多种教学模式在导师制工作手册中进一步细化导师的工作内容,对学生进行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教育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导师应为每个学生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教授专业知识,培养综合能力,巩固专业思想,关心学习过程和效果,并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加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有余力并对科学研究有兴趣的学生,让他们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并向其介绍学术研究动态,培养科研思维和动手能力。可指导高年级学生撰写学术论文,介绍硕士研究生考试等内容。指导方式可多样化,主要结合导师自己所在学科及其专业优势或特长,制订出具体的指导计划,并把指导情况记录在案。可集中指导,师生共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也可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个别指导;或导师所带的学生小组一起开展活动,如跟师出诊、野外认药、参观药材市场、举办或参加讲座和小组讨论等等。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形成良性互动。各导师小组间也应建立联系,不同年级、不同学科间可以通过研讨会和座谈会等形式共同开展学术活动,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3.3全面改革和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014年,学校组织修订了本科生课程新的教学大纲和课程介绍,将课堂学习和导师课后辅导相结合,加大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课时比例,注重过程学习和形成性评价。在此基础上,学院需不断推进和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探索中医药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新模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与学生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组织小班教学和小班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小结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对中医药专业精英人才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能力的提高,使中医药专业学生的执业能力与学术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教师通过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工作,逐步转变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学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随着国家中医和中药本科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对未来中医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对导师制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将会继续推进,不断完善导师制实施方案,改革中医药教育模式,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医药继承人而努力。

中药学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总结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105-02

《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是中药、中药资源与开发、药用植物栽培等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又属于药用植物栽培生产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范畴。本学科系统阐述了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的理论原理,涉及在药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一些常规技术、生物技术的方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等内容,是一门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的学科。专业并于2014年招收了第一届学生,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我校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教学计划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内容较多,信息量大,同时要求密切结合药用植物案例进行讲解,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尝试和总结,在如何既能实现课程培养目标又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何经过短短一学期的教学,既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术,又可以了解一些科研的前沿知识等方面,获得一些经验和心得。

一、课堂教学体会

1.“课上一分钟,课下一天功”,认真细致的备课是必须的。从教师拿到教材到真正上第一节课,教研室的备课活动持续了一年多。首先是熟悉教材,对教材进行通读,并对其中的知识点反复讨论、研究,同时作横向比较,对于各种版本的遗传学、育种学相关教材进行细致的对比、筛选,并对比较结果进行总结,发表相关的教学论文。在教学研讨的基础上完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全书54理论课时共制作PPT幻灯片1100余张。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培养“自找水源”的学习意识。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第一节课是至关重要的,在第一次课的教学中,首先为大家明确了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在中药资源开发专业课程中开设的意义,同时介绍遗传学及育种学的发展简史,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我国多所重点大学以及美国一些大学网络资源中的前沿成果和研究思路,使同学们在了解该课程的过去并能够预见到一个他们感兴趣的未来的基础上,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拓展学生视野,也为同学们后期参与科研活动和考取研究生提供了信息来源途径。另外,针对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激励同学们学好这门课程,为促进药用植物遗传育种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此,通过第一次课就使学生对遗传育种学产生兴趣,主动寻找一些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有的同学甚至开始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程中去搜寻资料,为本课程的学习建立了一个良好开端。

3.授课中创设生活化情景,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比较法、问题导入法、演示法、列表法等,还特别注意创设一些生动情景,力争拉近枯燥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例如在讲解无性繁殖和营养系育种一章的内容时,先请同学们讲一讲关于水果的故事。每位同学选择一种水果,先讲解该水果的植物学特性,然后讲解一下该水果的繁殖方式。开始同学们还有些拘谨,后来就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同学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了课程内容的讲解,逐步解开同学们的疑惑。笔者发现,在授课过程中,创设生活化情景,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4.多渠道交流、沟通、相互启发,教学相长,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已经非常简单快捷,QQ和微信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为实时状态,因此,师生之间的沟通也不再局限于课堂,通过多种方式交流、教学相长成为这门课程推进的常态。我们建立了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的班级微信群,大家可以实时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随时准备解决同学们的疑问,同时也不断地抛出问题,让同学们去探索。这样,课内课外随时的互动使得教师和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也促使教师不断地去寻找资料以解答同学们的疑惑。

5.堤内损失堤外补,增加课外辅导与习题课,缓解课程内涵丰富与课时紧缩的矛盾,弥补重、难点知识讲解不透彻的不足。因为药学院学生生物学基础知识薄弱,而且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的遗传学部分课时有限,许多知识多无法讲深讲透,从而导致很多同学对于遗传学的基础理论这一部分掌握不好。针对这种情况,教研室专门开设了习题课,择其重点,详细讲解书中所附习题并适当扩展习题范围,使同学们能够熟练解答遗传学的基础理论的相关问题,从而为育种学内容的W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课教学体会

1.本教学团队教师对其他院校进行相关学科教学进行调研,梳理、筛选实验项目,精心设计,制定合理的实验教学计划。通过前期调研获知,天津中医药大学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开设的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只有理论课没有实验课,无从参考。我们就参照了其他多所师范院校、农业院校的遗传学、育种学等课程的实验教程,授课教师还亲自考察了兄弟院校的实验教学,而后在本校实验中心进行多次预实验印证、教研室反复研究讨论,最后筛选、设计了我校的《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实验计划,确定了三个遗传学实验、三个育种学经典实验,同时准备了多学科交叉的设计实验作为备选。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完成了经典实验,也尝试了部分设计性实验,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课流程。每次实验前一周将实验指导下发,要求同学们提前预习,熟悉每一步实验的原理和前后次序,确认每一步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并针对实验指导中设计的实验流程回顾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同时鼓励同学们在理解实验流程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思路、新方法,以期学生加深理解实验设计的同时,能提高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

3.实验课教师细致讲解、认真示范。实验课上,带教老师认真讲解实验流程,同时与同学们讨论注意事项。对于大家自己改进的实验设计,教师必须认真监督,并适时将偏离实验目的的实验步骤更正到正常流程中,尤其强调安全性,进而保障实验安全、流畅地进行。

4.认真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期目标的符合度、影响因素,寻求改进措施。要求同学们在实验报告上列出实验结果后还要进行成败分析,讨论实验的影响因素。教师在课后也会认真分析不足之处,不仅分析实验成败原因,避免再犯同样错误,而且会及时有效提出改进措施,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并有效果。

三、课程教学的不足及改进

1.药用植物的育种进程进展缓慢,科技前沿的知识较少,教学资源缺乏,以经典的遗传学和育种学为主的讲授,使学生感觉缺乏新意。虽然课程和教材的名称是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但是书中所列举的经典的实例仍然以小麦、高粱和番茄等农作物和蔬菜为主,真正以药用植物为例的工作或成果几乎没有,或者只是在某一个理论结束的时候加上一段话表明药用植物也在进行这一方面的尝试。这种情况使得同学们很不理解,教师讲课的底气也明显不足。虽然药用植物在遗传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但是也是有一些成绩的,因此我们尽量的从中国知网等相关网站下载一些与药用植物相关的文献,讲解一些药用植物科研的最新进展,以弥补上述不足和缺憾。

2.缺乏进行药用植物遗传实验的条件,实验教学仍以传统项目为主。因为缺乏药用植物实验的经验和条件,因此目前我校的实验课仍以经典遗传学实验为主,材料仍然是洋葱和蚕豆。本学期育种学实验教学中我们也尝试利用本校药用植物园的植物进行了杂交实验,但是由于经验不足、试验周期较短等原因,没有获得显著的成效和预期结果。今后我们还会继续这种探索,由浅入深地为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的教学积累素材和经验。

三、结语

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是中药学、农学、生物学交叉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内容涵盖面广,对教师的知识水平要求较高,同时,在中医中药大力发展的今天,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也承载着保护传统中药资源、创造更多新的中药资源开发途径的重任,因此,作为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的教师,我除了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外,还要努力构建更为合理的教学体系,拓展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去探究未知领域的奥秘,争取培养更多合格的、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

参考文献:

[1]任跃英,等.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2]张玉喜,候丽霞,杨洪兵.基于细胞生物学本科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体会[J].科技信息,2010,(35):17-18.

[3]韩晓伟,吴兰芳,严玉平,等.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实验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6,(5):203-204.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in Medicinal Plant Genetics and Breeding

HAN Xiao-wei,ZHENG Yu-guang,WU Lan-fang,SONG Jun-na,YAN Yu-ping

(He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Shijiazhuang,Hebei 050200,China)

Abstract:Medicinal plant Genetics and Breeding has become one of the required courses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 Science in our university.Based on our experience,the paper discusses and summarizes the theory teaching,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soon.

中药学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中医是中华民族通过千百年的医疗实践不断发展并完善的医学理论体系,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当代中医教学中必须理论与实践并重,一方面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让学生经过严格的实践训练掌握中医“四诊”。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张伟荣教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构建“三位一体”的临床教学实训体系,培养创新型中医药高级人才。我刊本期从中心建设、实验课程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教师队伍培养等方面向您介绍上海市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张伟荣,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主要从事中医体质学的研究。主持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在内的各级各项科研和教学课题30余项,40余篇,率先在国内开展中医病理性体质寒体、热体与常体的动物实验研究,首创在自然状态下筛选寒体、热体与常体动物的方法和标准。出版《中医实验病理学》和《体质食养》,担任教育部十五部级重点教材《中医实验学》主编。中医基础综合实验2008年获上海市精品课程;“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继承与创新并重’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2009年获第六届高等教育部级成果二等奖;“开放式创新性中医药实验教学体系与模式研究”获2012年度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奖;“中医基础综合实验和探索性医学实验”获2005年度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个人获教学名师、“三育人先进个人”、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实验室先进个人等称号。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于2003年正式成立,2009年被批准为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中心承担中医学实验、现代医学实验和中医临床思维与技能训练三大功能,服务于全校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护理、康复等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中心目前拥有设备资产总值2 266万元,实验室面积15 723平方米,承担实验课144门,开设各类中西医实验及临床技能训练2 529项,覆盖25个专业,年学生实验人次21 216,完成实验人时数597 959。

中心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和实践能力为主体,以学生宽广的现代医学科学知识与创新思维,以及较深厚的中医文化底蕴教育为两翼的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教学理念,建立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实验课程相互衔接的中医特色实验教学体系。

中心将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代实验技术有机结合,在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医现代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对某些抽象的中医药经典理论有更直观的感性认识,加深对中医药科学内涵的理解。同时加强中医临床基本技能及临床思辨能力的训练,通过建立中医经典―临床实训―中医探索性实验“三位一体”的中医特色临床实训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验与临床综合分析和处置能力。在教学中不断创造以学生为本的实验教学环境,坚持把加强基础、拓宽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科学素质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开展以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手段、评价方法改革;以临床问题为导向设计,改革中医思维与技能训练方案,强化中医传承和临床能力。

设专项经费鼓励教师自制设备、开发软件

学校每年给示范中心拨付专项自制仪器设备经费,供教师自行研制仪器设备。在学校资金支持下,中心教师积极开展实验教学设备、软件开发研制。

1.自主研制的中医特色教学仪器

中医学基础实验、综合实验是将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临床技能与现代实验方法相结合的实验课程,中心与生物工程学科专业人员协作共同研制的三探头中医脉象仪、面诊仪、中医腹诊仪、脉象模型手用于学生实践实验(如图1所示),使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学习从以前相对枯燥、难于理解和不易掌握变得更加直观、量化、易懂、易学,同时加深学生对中医“四诊”的客观认识。

2.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平台

中心建立了基于网络的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平台,包括实验室基础信息、教学以及开放过程智能数据采集子系统、视频监控管理子系统。将模块化的实验课程导入网络平台,使上实验课的学生和教师充分了解实验室现状,如实验室容量、实验室相关设备及技术等,并可让上实验课的教师通过网上信息充分了解实验室的使用情况,学生可以上网了解实验项目,预约实验时间,也可以与教师借助网络互动交流等。目前,该平台已在学校实验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将仪器设备管理纳入个人业绩考核,促进开放共享

中心严格执行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并将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与个人业绩考核挂钩。中心一名副主任专门负责仪器设备管理,各分中心设立仪器设备管理员,负责对仪器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中心定期进行仪器设备账、卡、物核查,保证仪器设备账、卡、物相符率达100%。

1.实验中心所有设施全天候向学生、教师开放

(1)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心面向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开放实验室。

(2)探索性中医药实验项目:每年约有90名七年制学生的探索性实验项目在中心实验室完成。

(3)中心对基本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开放,学生可随时到中心自主操作训练。

(4)中心对中医护理、中医针推基本技能训练实行晚间训练开放。

(5)中心承担上海市中医住院医师培训与考核工作。

2.开放实验室平台建设

考虑到不同层次、不同模块的实验特点,开放实验室平台及网络系统相应作了模块匹配建设。

(1)基本技能训练室开放

该实验室开放主要针对实验、实践基本技能型模块课程,如西医实验基本技能模块等。

(2)综合实验室开放

功能实验室开放为综合实验模块课程提供了实验平台,内容涵盖模块课程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实验内容,也包括注重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拓展性实验,适用于对其他专业实验有兴趣或学有余力的跨专业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医、药专业的隔阂,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大型仪器设备开放

针对大学生科创和探索性项目,实施了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包括培训、自主测样、送样检测等内容。如实验教学中心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开放。通过此类开放充分发挥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减少重复购置,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生创新设计性实验的实施(如图2所示)。

以学生为本,构建中医特色实践教学体系

中心自2003年成立以来围绕中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在管理体制、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教学模式改革、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了适合中医药专业的实验教学特色。

1.构建中医特色实验教学体系

在中医学一级学科内重构实验教学体系,形成综合创新性实验课程体系。以“基础技能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创新性实验”为框架,创建了跨学科的与临床、科研相联系的实验内容新框架,建立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实验课程相互衔接的中医特色实验教学体系。整合性实验课程建设成果显著,中心获得部级精品课程,部级教学团队和部级、市级教学成果奖等。

2.建立中医经典―临床实践―病证实验“三位一体”的临床教学实训体系

学校以中医临床基本思维培养为主体,融合预防医学、社会医学基本知识,在国内医科院校中率先实行“三学期制”改革。充分发挥三学期制的特点,建立中医经典―临床实践―病证实验“三位一体”的实训教学体系,使学生不仅对所学医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及时体验,同时为学生了解社会和卫生医疗事业发展现状提供了机会,加强学生与临床医师、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建立了中医经典理论和诊疗技能实验、实训教学体系,与现代模拟临床实训室建设相呼应,形成了既有中医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实验实训教学环境。

3.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

通过以问题、临床案例和科研基本技能训练为导向的基础综合性实验教学和以解决科技、临床问题为导向的探究性、创新性实验教学。创立了以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开放式基本实践技能与创新实践能力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模式。

4.科研促进实验教学,培养个性化创新性中医药高级人才

发挥实验教学中心的平台作用,中心承担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项目的实验,在探索性实验基础上承担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283项,其中学生自主设计的项目占61.2%,与导师课题相关的项目占38.8%;打通了中医药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实验教学的基本途径,拓展了中医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建立了基于多学科交叉的教学导师资源,形成了一批有全国影响的实验课程。

5.建立教学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平台

以实验教学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为载体,通过课程网站导学等开放式自主学习、自主实验平台,建立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课外自主学习、自主实验与实验室教学、实验相结合的多维度实验教学法。

6.创新中医药实验教学管理体制

率先创建了校级实验中心管理运作模式,建立了配套制度和相应体制、机制,理顺了中心与学科以及二级学院之间的关系,真正发挥教学资源的共享优势。

7.建立热爱实验教学,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学队伍

学校和中心制定相应的政策,设置青年实验技术标兵岗,制定《关于我校实验教学师资人员培训工作的规定》,鼓励实验师资人员通过培训和各种学习,立足本岗,不断提高实验技能和实验室管理水平。

推行人事制度改革,提升实验教学地位

学校在推行人事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对实验队伍建设和实验人员管理制度进行了大胆探索,从制度建设、人员编制、实验教学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了有效改革。设置实验教师岗位,真正将实验课程从辅助地位提升为主体地位。制订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计划和进修计划,同时通过参加科研项目、与理论课教师合作课程设计、共同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以及参加职业技术培训等实现实验技术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教学、科研、技术兼容,核心骨干相对稳定,建立实验教学人员科学有效的培养、培训体系,形成一支热爱实验教学、教育理念先进、教学科研能力强、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学队伍。采取的措施如下:

(1)加强实验专职队伍建设,着力调整实验技术人员的学历、职称结构,并使队伍逐渐年轻化。将岗位聘任和教学质量考核结合,优化实验教学队伍。中心按照学校教师继续深造或攻读学位的有关规定,鼓励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保证中心技术人员的水平不断提高。近3年来,专职实验教师中有2人获得博士学位、2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实验技术人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人,新引进实验技术人员均具硕士学位。在近年内实验任课教师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实验技术人员90%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

(2)设置实验技术青年标兵等岗位,制定各岗位职责,岗位开放应聘,竞聘上岗。根据学校实验技术人员岗位分类和分级聘任情况,实验教学中心积极开展了以实验技术人员履行岗位职责为核心的岗位分类和工作量化考核,制定了相关的考核办法,对促进实验技术人员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做好本职工作,为学校的建设做好支撑服务。

(3)教学实验中心制订相应政策,引导和激励高水平师资积极投入实验教学工作。学校专门制订《关于我校实验技术人员培训工作的规定》,鼓励实验技术人员通过培训、努力学习、立足本岗,不断提高实验室管理技能和实验技术。中心设立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研究项目,举行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研讨会,培养实验教师和专职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研究能力,开展了实验室工作质量体系建设全员培训,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国内各种进修和培训。目前,已有100余人次实现国内高校进修学习工作。

自主创新获佳绩,示范辐射受关注

近3年,中心教师承担教改项目69项,发表实验教学论文33篇,编写实验教材19本(教材14本,讲义5本),获得教学成果39项(部级5项,省部级34项),承担科学研究项目86项(其中部级27项、省部级56项);本科生获批科技创新项目319项;大学生完成中医药探索性综合实验课程项目36项,学生17篇,获得“挑战杯”等创新奖17项;中心实验室向社会各界开放,进行相关教学实验研究、参观学习及培训,服务高校、社会行业培训398人次,先后有兄弟院校国内外同行34批次、283人次来中心参观交流;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教育部、市领导多次到中心视察指导工作。

1.实验中心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为了实现人员、实验室资源的集中管理,实验室与实验技术的资源共享,为了配合创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进一步整合资源,建设开放型实验教学技术平台,打通科研、学科、教学屏障,将各二级学院的实验中心加以整合,成立了校级实验教学中心,该团队参与了校级实验中心的改革和组建,这种校级模式的实验教学中心在上海市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也是领先的。实验教学中心运行以来,满足了学校扩招背景下的实验教学需求,显示了资源共享的优势。在学生自行设计的实验中,由于中心构建了医、药实验技术平台,使得学生在一个设计中联合运用药剂制备、成份分析及药效观察成为可能。部分兄弟院校纷纷前来参观学习,充分肯定这一模式,表示今后将参照此模式改革。

2.开放式创新性中医药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1)分层次、模块化顶层架构中医药创新实验教学体系。

在中医学、中药学一级学科内重构实验教学体系,形成综合创新性实验课程体系,如通过实验、实践技能模块加强技能训练,综合实验模块注重医药结合,设计性实验模块着眼于创新。建立以“基础技能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创新性实验”为框架,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实验课程相互衔接的中医药特色实验教学体系。

(2)构建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

以实验教学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为载体,通过课程网站导学等开放式自主学习、自主实验平台。实验室信息化平台包含实验室基础信息、教学以及开放过程智能数据采集子系统、视频监控管理子系统。学生可登录网页,查询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开放信息,提交预约申请,并根据审批情况在规定时间段内完成开放性实验。

搭建了124门实验课程的互动平台,通过上传课程PPT、多媒体视频、课程考核供学生自学,考试相关信息,提高课程管理效率。据网络统计,学生年点击量近3万次,其中探索性中医药综合实验5 640次,中药学实验技能考试18 337次。

(3)革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建立自主学习实验教学模式。

不断探索以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开展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课外自主学习和课内研讨式教学相结合,开放式自主实验与课内实验相结合的多维度自主学习、自主实验教学。考虑到不同层次、模块实验的不同特点,开放实验室平台及网络系统相应作了模块匹配建设。

3.自主研制中医实验教学仪器的推广与应用

上一篇:虚拟经济论文范文 下一篇:精益化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