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1 08:50:24

语言学概论论文

语言学概论论文范文第1篇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通过对独立学院语言学概论课程在目前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积极探讨独立学院语言学概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主要从课程内容的设置入手分析如何把语言学概论课程同其他同类课程进行区分,从教学方法的改革来探讨如何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从知识综合建构的角度探讨如何增强课程的人文内涵。

[关键词]

独立学院;语言学概论;教学改革

语言学概论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培养学生语言素养使学生掌握基本语言理论的课程,在语言类课程中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独立学院的语言学概论课程在教学设计方面,与普通高等院校有很大的不同。目前的教学远不能令人满意。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与方法。

一、独立学院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语言学概论课程内容同相关课程重复从目前的教学设计来看,语言学概论课程开设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之后,这三门课程都是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同属语言类课程,于不同的年级开设,知识有一定的层次性,但是从教学内容设置来说,特别是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内容重复现象明显。从我们学校选用的教材来看,现代汉语课程选用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课程选用叶蜚声、徐通锵主编的《语言学纲要》。通过对比发现,这两种教材在很多地方存在着重复。正如有学者分析的“:语言的性质、音位理论、义素理论、语义场理论、层次分析法等部分基本上是重合的,有的甚至连章节的小标题都一样。”[1]虽然两门课程的开设间隔了一年,但对学生来讲,依然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失掉了教学内容的新颖性特征;对老师来说,不过是“炒冷饭”的活动。不具备新鲜感的知识内容,必然会使得语言学概论课程在讲授时丧失应有的吸引力。

(二)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亟待改进现行的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仍然是讲授法占据主导地位。因为语言学概论课程的理论性较强,讲授法能够以教师为中心,在讲课时使教学内容的呈现具有条理化、系统化的特点。教师全程讲解知识,忽略了学生的参与。而独立学院的学生具有较为强烈的主体意识,愿意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教师只用讲授法教学,势必造成一种“满堂灌”的客观效果,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难以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有学者说:“在讲授的基础上,尝试课堂讨论、学生做专题综述等教学形式。”[2]因此需要认真考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来。

(三)语言学概论课程内容缺乏应有的人文内涵索绪尔把语言作为一种抽象的符号系统,因此大多数的语言学概论课程重点讲授的是抽象的语言系统问题:语言构成、语法规则等,缺少对人文精神的足够关照,使得语言学概论课程缺少应有的人文内涵,只是简单地把语言看成是一种交际工具。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人文内涵更不能忽视。语言符号的意义正是体现了它的人文内涵。每一种语言都是一种文化的结晶,要想理解一种语言,离开文化怎么能行?我们语言学概论教师应该着力思考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如何融入丰富的人文内涵。

二、独立学院语言学概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一)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1.学过的知识灵活处理。如前所述,已经在现代汉语课程中讲过的知识,在语言学概论课程中重复讲授,首先会造成教学时间上的浪费,其次会造成学生兴趣不足。为此,我们首先进行的改革探索就是把在现代汉语课程中已经讲过的知识点简化处理,正常讲课需要45分钟的,我们只用10分钟时间进行要点回顾。这种回顾省时,但容易流于不细致,为此我们补充练习题,即通过练习巩固学过的知识。2.强化学生的课堂活动。不仅是略讲已学过的知识,还可以设计学生课堂实践环节,由学生来试讲在现代汉语课程中学过的知识点。我们在开课之初就布置了课堂讲课实践内容,学生复习及预习,通过讲课的方式进行呈现,巩固了知识体系。由老师讲变成学生讲,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也是内容与方法的变化。从学生的素质来说,智商方面没有本质的差异,但是情商方面差异较大,特别是独立学院的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特别高,这也符合现代教育中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与时间的要求。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的实践环节,我们设计了30个问题作为课堂讲课的基本题目,让学生有丰富的选择。

(二)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1.采用寓教于乐的例证法实施课堂教学。讲授法在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但是,现代的教学模式不能还停留在传统的讲授法一种方法中,要积极探索其他的教学方法。我们积极探索如何把理论知识的讲解融进对现实的语言现象的分析当中。在讲到语音部分的知识时,学生对于发音原理不能透彻理解,特别是发音部位的问题,看起来是现代汉语课程曾经讲过的知识点,但是语言学概论课程要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站在普通语言学的角度进行思考。我们采用了电视剧《乡村爱情》中的一个角色———王木生———进行例证分析。根据剧情的设定,王木生的舌头短了一截,舌面前音会发成舌面中音。舌面中音在汉语普通话中不是标准音位,但是是可以发出来的。通过移动舌位让学生了解发音的原理: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的配合。当学生也能发出来时,都觉得好笑,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明白了发音的原理,就不觉得国际音标的辅音表是难以捉摸的“天书”了。本来枯燥的理论课程马上转变为饶有兴味的实践课。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授课热情自然也就提高了,教学效果必然是锦上添花。2.恰当运用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手段。打字机的键盘与打字机打出来的文章一直是经典教材中对语言和说话关系的一个经典比喻。可是学生对打字机基本上没有什么认识,教学效果不是很好。我们选用手机这个学生熟悉的移动设备进行比喻:手机的键盘乃至手机的型号都可能是一样的,可是用手机键盘编辑出来的短信内容则是千变万化的。这样一来,贴近了生活实际,理解起来效果更好。如果沿用打字机的比喻,就需要教师对打字机进行必要的说明,一般会在多媒体PPT课件中展示一张打字机的图片。恰当使用PPT课件,能够有效改善传统“讲授+板书”的授课模式中信息传输量不够大、花费时间多等问题。特别是在课件之中插入音频、视频等内容,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化为形象的影音片段,学生的感知效果必然超越以前。3.布置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作业。“语言学概论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语言理论方面的专业素养。”[2]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学术研究上的能力并不突出,但其动手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很高。独立学院的学生迫切地渴望通过实践活动证明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讲到“语言符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这节内容时,我们进行了教学思路的改变,布置作业让学生思考:如果其他动物能够掌握人类的语言,这个世界将会怎样?我们提示学生可以联系影视作品进行分析,比如电影《人猿星球》(1968,2001)、《猩球崛起》(2011,2014)等,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语言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性。4.有效延伸学生的课堂学习与课后实践。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特别是在现在的教学改革的背景之下,很多理论课程的教学时数一减再减,教学内容却没有办法进行大刀阔斧的删减。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完成原有的理论讲授,还要保证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就要求我们任课教师有效延伸课外学习与实践,课堂讲授与课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我们在讲授语言学经典导读、汉语词汇学、文字学等课程时,就已经开始向学生传递写作语言学方面的论文或从事语言文字方面社会调查的信息。配合学校组织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了对语言文字现象有兴趣的学生进行项目的论证与申报,项目获得了省教育厅的立项批准,已经顺利结项。项目的顺利开展与成功结项,为学生创作毕业论文提供了有力的前期调查基础与论文创作实践训练。目前,完成项目的学生正在以项目内容为选题方向进行毕业论文的创作。能够参与到项目中来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我们还有其他方式强化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比如我们以学科作业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语义内容的调查。2014年有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作了自己调查内容的汇报。有些调查报告已经接近毕业论文的设计要求。

(三)充实、丰富语言学概论课程的人文内涵作为语言学概论课程的专业教师,只是通晓课程教材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还应该有深广的知识背景。1.语言学概论课程主讲教师应具备多语言背景。讲授语言学概论课程,需要对教材内容全面与深入的把握,但只是把握这门课程的内容还是不够的,虽然我们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课程教学,教学语言以汉语为主,并不是表明对其他语言的需要就等于零。目前大多数的语言学概论教师是出身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熟悉的外语基本上都是一种,而且精熟程度很低。而语言学概论课程要讲授的是关于人类语言的普通知识,只懂一门外语,是难以驾驭这门课程的。我们的对策之一就是选择有多语言背景的教师进行课程的讲授。一位主讲教师有四年英语本科学习经历、三年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学习经历。该教师本科时期主修英语,第二外语是俄语,硕士阶段第二外语是日语。这样的多语言学习经历,对于语言学概论课程来说,是非常适合的。2.语言学概论教学灵活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解析与阐释。教师对于语言现象的认识、对于语言理论的理解,不能流于表面,而是要对语言生活有着深入的接触,能够把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联系。专业教师的学习、工作、生活经历,都是与学生的现在、过去及将来有着密切的联系的。用个人经历也即教师人生体验引导学生思考正在发生的或曾经发生的语言事件或现象,必然有着强烈的说服力。比如,我们在处理句式变换的时候,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肯定句变否定句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否定词的位置问题。我们举出儿童在造句时出现的否定句格式上的偏差,如“你不能看到见我了”“你不能找到我了”等。这样的句子是怎样出现的,成人为什么没有使用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讨论,拉近了理论学习与语言现象的关系。通过这种引导,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很多语言现象都是可以研究的,这也为他们将来写作毕业论文提供了方向与具体选题的范例。3.积极探索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没有一门课程是独立存在的。任何一门课程都与其他课程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体到语言学概论课程来说,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大学外语等课程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实际上,不仅仅是这些课程与语言学概论有关联,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各门课程之间,都有着丰富的联系,只是由于授课老师的不同,造成了课程之间的隔阂,学生在学习时是分散进行知识建构的,难以把学到的各门课程中的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文学类课程与语言类课程很多时候是被看作两个方向的,但实际上,这两类课程也是有相通性的。以古代文学课程为例,我们讲古诗词意象的问题,其实就是语言符号的问题。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学生理解不好,主要就是不了解“征蓬出汉塞”中“蓬”的意义。如果弄懂了这个符号的意义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价值,同类的诗歌就可以触类旁通了。有很多诗歌写“孤蓬”“飞蓬”“飘蓬”“转蓬”等,具有相同的符号意义与价值。文学概论课程也是一样,不仅仅是由于两门课都是概论课程,还在于两门课程讲授的理论中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比如结构主义,文学课要讲,语言课也要讲,又怎么能截然分开呢?

【参考文献】

[1]甘智林〈.现代汉语〉与〈语言学概论〉教学对接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08(3).

[2]曾毅平.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1).

语言学概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 国内研究 综述

Sociolinguistics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据文献记载,这一术语最早见于美国语言学家H.C.Currie的论文《社会语言学的设计:言语和社会阶层的关系》(1952)。1964年5月,美国召开首届社会语言学大会,会议论文集题名《社会语言学》在次年出版,标志着社会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社会语言学于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美国,并于70年代末传入我国。经过许多语言工作者的努力,40多年来的中国社会语言学(广义)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中国的学者此间在社会语言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探索中付出了不懈努力,为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状况进行概要的回顾与总结。

关于中国社会语言学的起始时间,学术界尚无统一说法。大体上表现为三种: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社会语言学札记》(1980)的出版;陈原《社会语言学》(1983)的出版;1987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社会语言学讨论会”。考虑到70年代末还有其他一些语言学家开始译介国外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把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的出版作为中国社会语言学形成的标志。因为这是国内第一本书名中含有“社会语言学”而又以汉语为对象的著作。

中国社会语言学发展到今天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初创阶段(1979~1987年:从自发到自觉)

从自发到自觉通常认为中国的社会语言学是舶来品,但陈原指出,自古以来的中外语文学家都曾讨论过古语与今语、文语与口语、标准语与方言在社会功能上的差别,19世纪初的欧洲方言学家对于民族语内部各种变体的调查即是社会语言学的工作。就现代中国历史上的语言运动而言,如20世纪初期的国语运动、20年代的白话文运动、30年代的大众语讨论以及北拉运动,还有50年代的推广普通话、现代汉语规范化等,尽可以划入社会语言学工作,但这些运动并非自觉的或独立的社会语言学研究。直到70年代后期Sociolinguistics的引进,中国学者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才从自发走向自觉。这一阶段的中国社会语言学成果,主要表现在通论性著作和理论译介两方面。前者除陈原的两本书外,还有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1985),游汝杰、周振鹤《方言与中国文化》(1986)。许国璋70年代末开始研究社会语言学,有关论文收入《许国璋论语言》(1991)。1980年到1982年,特鲁基尔的《社会语言学导论》(林书武等译)在《国外语言学》连载。1987年,《社会语言学译文集》(祝畹瑾编)和什维策尔的《现代社会语言学》(卫志强译)出版。《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85年第5期以专刊“语言与交往:社会语言学研究个案与应用”,

发表了一批社会语言学论文。这一时期的缺陷:一是结合中国社会实际不够,二是对社会语言学的对象和范围的认识尚模糊。

二、迅速发展阶段(1987~1993年:从引进走向结合中国实际)

从引进到结合1987年12月1日至5日,中国社科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举办了“首届社会语言学讨论会”(北京)。会议展示了7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现状,对推动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88年8月,深圳教育学院深港语言研究所主办了首次“双语・双方言”讨论会(深圳)。1990年11月,中国社科院语用所和苏州大学联办“首届应用语言学讨论会”(苏州),其中不少论文是关于社会语言学的。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社会语言学的专题研究。主要著作有张清常《胡同及其他――社会语言学的探索》(1990)、高天如《中国现代语言计划的理论和实践》(1993)等。除了数量众多的期刊论文,还结集出版了《双语双方言》(1~4集)、《语言・社会・文化――首届社会语言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1)等。这阶段继续出版了一批关于社会语言学的译介、概论性著作和教材。在译介国外成果方面,除了《国外语言学》等杂志连续刊登译文(如Lesley Milroy的《语言和社会网络》等)外,还出版了佐伊基《社会语言学演讲录》(刘明霞等译,1989)、郝德森《社会语言学》(丁信善译,1990)等。著作方面主要有陈原《社会语言学论丛》(1991)、陈建民《语言文化社会新探》(1989)、孙维张《汉语社会语言学》(1991)等。教材方面有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王得杏英文版《社会语言学导论》(1992)、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教程》(1993)等。

三、稳定深入发展阶段(1994~2000年:从热潮走向冷静和成熟)

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前半期相比,1995年以后的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表现得相对冷清。除了两年一次的“双语双方言”讨论会继续召开,应用语言学讨论会上还有人关注社会语言学问题外,专门的社会语言学研讨会1992年起,一次也没有举办,论文数量也有所下降,以至于有朋友对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前途感到忧虑,甚至将其类比于式微的“文化热”,提出要重振社会语言学。然而,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语言学并未走下坡路,而是在冷静中趋于成熟。一方面,学术界开始就其形成以来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成果的同时也指出不足,对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意见(高一虹1996)。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出版的新著大多注意紧密结合中国社会实际,无论深度、广度都超过了前两个时期。其中主要有陈保亚《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1996)、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1999)、周庆《语言与人类》(2000)等。此外《双语双方言》连续出版,陈恩泉主编的《双语双方言与现代中国》(1999)、李如龙主编的《东南亚华人语言研究》(2000)等论文集打开了新视野。80年代中后期是中国语言学步履维艰的时期,但与文化热一样,社会语言学的出现无疑带来新的生机,言必“文化”“社会”一时竟成时尚。90年代以后,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计算机应用对语言研究的需求,本体描写又成了语言学的新热点。虽然这一时期的社会语言学从“热潮”到“冷清”,但同时必须看到,至今仍在这一领域辛勤耕耘者大概是认准了“社会语言学”这条道。

四、新的繁荣阶段(2001年至今:研究领域不断扩展)

进入深入发展阶段后,中国社会语言学领域一度曾显得有些沉寂,但这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冷静和反思阶段。一批中青年学者也开始积极参与和组织有关的学术交流活动,掀起了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新高潮。十年里以“社会语言学”为标题或关键词的论文数量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2001―2009年间国内学术期刊上所发表的与社会语言学有关的论文表明:中国社会语言学在学科理论、语言变异、语言接触和语言规划这4个主要研究领域中各有新的进展,其中语言变异研究近年来取得的成果最多,其次为语言接触研究。

1.学科理论研究

在学科理论研究方面,涉及的主要问题包括学科综述、社会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地位、社会语言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地位等。从理论性质来看,中国学者普遍认为社会语言学是功能主义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思路符合现代语言学越来越重视使用者话语的大趋势,理论与实践价值兼备,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中主要有:杨永林.《社会语言学四十年》(2001)、赵蓉晖《中国社会语言学发展的若干特点》(2004)、张兴权《“社会语言学”术语溯源》(2005)。

2.语言变异研究

变异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关于语言变异的理论、语言的各种变体(性别、年龄、行业、语域……)等,其中称谓语和网络语言研究是近年的热点。这一领域内的研究还在不断拓展,具体材料的开发和理论的深入是大趋势。主要著作有:王立《城市语言生活与语言变异研究》(2009)、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徐大明《语言变异与变化》(2006)、蔡少莲《语言变异的元语用分析》(2006)、郭风岚《语言变异:本质、因素与结果》(2006)等等。

3.语言接触研究

社会语言学自始至终强调语言的多样性,而个人和社会的语言多样性起源于语言之间的相互接触。总的看来,国内关于语言接触的具体研究(如双语)开展得较多,综合性研究还比较欠缺。关于语言接触研究的著作主要有:戴庆厦,罗自群《语言接触研究必须处理好的几个问题》(2006)、B.Heine, T.Kuteva, 刘云, 龙海平《〈语言接触与语法变化〉简介》 (2009)、戴庆厦,杨再彪,余金枝《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小陂流苗语为例》(2005)等等。

4.语言规划研究

不少学者在回顾和总结中国社会语言学的进展时都曾提到,我国在宏观社会语言学方面的成就十分显著,这和国家在语言建设方面的实际需要是分不开的。我国历史上先后有过不少具有社会语言学性质的语言规划活动,为该方向的研究提供了不少实际素材。改革开放以来,语言规划研究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这一社会语言学的宏观领域内加入了更多微观的内容,和语言变异研究在许多方面联系起来了。

现在语言生活的不断丰富、学术观念的更新和研究手段的改进都为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未来的中国社会语言学应该是一门学科门类齐全、理论体系完整、研究方法完备、实践价值明显、特色鲜明的学科,它将在中国的语言学和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一虹.社会语言学通览・导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戚雨村.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徐大明等.当代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杨永林.社会语言学40年[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6).

[5]赵蓉晖.论索绪尔语言学理论中的社会观[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 (3).

[6]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J].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7]赵蓉晖.社会语言学的历史与现状[A].外语研究,2003(1).

[8]杨永林,司建国.社会语言学研究――反思与展望[J].现代外语.2003(10).

[9]赵蓉晖.中国社会语言学发展的若干特点[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

[10]李占芳.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探讨[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11]陈原.《社会语言学》[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6.

[12]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3).

[13]杨永林.《社会语言学》导读[A]・北京:外研社/布莱克韦尔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刘琼,女,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张家港办学点,讲师,从事英语语言学的教学与研究

作者单位: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张家港

语言学概论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

语言学概论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及基本语言研究能力的课程。为了贯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目标,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实用性和实践性的培养,所以在语言学概论课程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式的创新方面都需要不断探索及改革。

一、语言学概论课程教材的选用

语言学概论当前使用的教材版本有一定的局限性。要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知识性和解释性材料的补充,如在讲解“聋哑人的思维”的时候,我们的教师可以对聋哑人手语的构成进行补充,可以对基本的手语进行示范。聋哑人通过手语进行沟通和思维,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就可以比较全方位地理解聋哑人的思维。在进行课堂讲授的时候,不仅仅要就教材的知识进行讲授,同时还要适当地进行资料的补充,通过一种迂回的全方面讲解,最后再进行总结,比直接给学生进行结果的讲述效果要好得多。此外,除了课堂上的必要补充以外,教师还需要结合所授章节给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的参考书籍。

二、语言学概论课程内容上的综合梳理及更新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在讲授中除了进行知识的补充以外,由于受有限的课时所限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对其内容进行综合梳理和更新,利用框架式教学来处理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之间的关系,不断地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及补充。作为教师,首先要对教材熟悉,然后根据教材的系统性来对学生进行讲授,可以分成三个框架来进行讲授,首先是语言的本质及功能,然后是语言的结构要素,还有就是语言的发展。通过这样的梳理就可以将语言学概论课程的相关知识点等进行梳理穿插,这样就把各个知识点和章节知识点归纳到了各个不同的框架中,学生通过这样的整体学习,学习起来事半功倍,并更具系统性,更容易理解所授知识。近年来大学生的语言整体素质在下降,这个成为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考验,如果再按照过去的教学形式来进行讲授,学生的基础知识及理论都不能够讲透彻,那么学生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就更谈不上了。所以,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其普遍性的知识点,更要注重其特性,这样才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课时进行讲授,最终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三、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改革需要从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使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重心需要放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及提高上,需要在实际讲授过程中化被动的传统灌输式教学为依据教学内容实施不同教学方法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以讨论式教学为例,讨论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教学效果提升的目的。再来看一下多种模式的教学形式,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学习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还有较多的图像、声像等模式的学习形式让学生更加形象地接触到语言学概论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声像、视频、音频等各种教学形式,在对方言进行学习的时候,可以展示方言产生的地方等,在课外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等各种形式,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来。当然,教师在课堂讲授中适当使用一些具有趣味性的语言能够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知识点从字义和语音上来看是可以看懂的,但是用语言来表达的时候往往很难理解,这也是口语功能和书面语功能上的差异性。当然,还可以利用实践调查让学生将所学习到的语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能力,给学生创造一些实践的机会。如搜集某商场内所有商铺店名的用语是否符合规范,用了一些什么样的形式,以及它们的书写顺序等,然后以实践调查报告的形式来进行讲授,让学生通过实践并完成作业来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

总而言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改革需要兼顾其专业性、逻辑性、系统性等各个方面,让学生在学习中领会学习的乐趣,更愿意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愿意在课后阅读老师建议的参考书籍,并就一些问题和老师探讨。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作者:孙永兰 于芳 单位:赤峰学院

参考文献:

语言学概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族院校 语言学概论 实践教学 创新路径

就我国民族院校的教学现状来看,由于语言学概论以人类的一般语言为考察对象,而现行教材通常以汉语和英语为主要语料,这一方面给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纯粹的理论教学也实现不了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难以培养起来。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现状,实现教学创新呢?

结合笔者近三年来的教学实践来看,只有充分考虑民族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提升学生理论运用实践的能力,才可能有所创新。民族院校拥有大量的熟练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学生,这一优势,成为许多民族院校发展的重要策略。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为吸收更多具有民族语言基础的优秀生源,将一些本科计划单独用于该专业民族语测试考生录取,要求考生必须有一定的南方民族语言基础,云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地处多民族区域,设置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对熟练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考生进行民族语言测试或民族语言口试,测试合格则优先录取。这些举措使民族院校少数民族生源的特点更为突出,也为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的教学创新提供了良好条件。基于上述理由,我们认为,从实践教学出发,围绕语言学概论的教学内容,结合民族院校的学生特点,探寻创新路径就有章可循了。

一.构建语料库:以少数民族语言为特色

“语言学概论”作为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语言特点,选取合适的语料对理论加以阐释与分析非常重要。而目前教学过程中语料的收集与整理相对单一。发掘民族院校的特有资源,组织学生收集与整理民族语言的语料,建立少数民族语言特色的语料库,既可解决当下语言学概论教学的语料问题,又为民族院校的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创新提供了基础。

作为民族院校,有很多学生来自少数民族,也有不少学生的母语就是少数民族语言,利用学生的母语作为语料来讲授抽象性较强的语言学基本理论,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容易,丰富的语料活跃了教学气氛,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笔者的教学实践而言,针对语言学概论不同章节不同内容,我们让学生利用录音软件自主收集民族语言语料,采集语料的过程中,对这些语言现象加以分析与整理,主动运用语言学相关理论来解决实际的语言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深了相关语言理论的理解与认识,同时提升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进而达到教学目的。在语料采集中,教师须对采集对象作详细说明,对语料的整理方法与格式作统一说明,比如语料采集者、采集语言的类别、采集语言(如果是少数民族语言)汉语对译与翻译、采集语言所属具体地点、采集语言对象的说明等内容均须作详细说明。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为叶蜚声、徐通锵著《语言学纲要》,根据每个章节的需要,我们设计了语料采集内容。

如语音部分,学生较难掌握的某些元音与辅音存在于某些同学的少数民族语言及方言里,通过这些同学的现场发音并对这些同学的发音进行采集,可以提升学习效果。比如颤音的学习,对于民族语言及方言中没有此辅音的同学来说,学习起来难度较大,而维吾尔语、撒拉语、蒙古语等北方民族语言中存在,这些同学的现场发音,让其他同学真切地感受到这个音的发音特点,同时我们将其采集下来,整理到教学语料库中,为教学服务。

又如语法部分,语法的组合规则中讲到述宾结构,这种结构是人类语言中普通存在的结构,但两个成分的排列次序不同语言各不相同,汉语中宾语在述语之后,而傈僳语、彝语等少数民族语言中宾语在述语之前。我们通过对傈僳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同学的语言资料进行采集,丰富教学语料的同时更好地加深同学们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认识,并引导同学们去留意与思考这种语言现象。

再如语义和语用部分,关于词的象征意义,我们在教学中举出同一词,在英语、法语、日语等语言中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学生对自己懂得的语言能自然接受,但对自己陌生的语言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那么在讲这一知识点之前,可要求学生去收集自己少数民族语言或汉语方言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词,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讨论,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积发,课堂气氛得以活跃,相关的理论知识大家也很容易接收。

作为教师,如果针对不同章节,组织学生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语料,建构属于自己院校的语言学概论教学语料库,那么长期积累下来就是非常可贵的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教学素材。

二.分组实践:基于调查与报告相结合的教学互动

民族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少数民族或汉语方言区域,他们的母语大多为少数民族语言或汉语方言,这是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优势所在。

近三年来, 我们给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语言学概论,对所有学生进行细致调查,收集学生掌握语言的基本情况,并建立学生语言基本信息库。这个基本信息库包括有学生的姓名、学号、民族、籍贯、掌握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情况、掌握文字情况等内容。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拥有不同的母语,涉及不少民族语言,如壮语、黎语、藏语、苗语、白族语、畲语、蒙古语、维吾尔语、彝语、侗语、水语、锡伯语、哈萨克语、撒拉语、珞巴语、土家语、傣语、朝鲜语、布依族语、仫佬语等,还包括不少的汉语方言,遍及各大方言区,如赣方言、粤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及东北、西北、西南及江淮等方言。基于学生语言基本信息库,按掌握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的情况进行分组,这就形成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基本组成单位,大部分的调查与报告均以小组进行安排。

语音部分的教学历来是语言学概论教学中的难点。语音部分要求明确认识语音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初步掌握人类发音、准确掌握普通话发音的基本原理和常用国际音标。这些教学内容本身就有较强的实践性,如果单纯从理论着眼,讲授发音相关原理,学生接受效果就很差。讲语音的物理属性,涉及语音四要素音高、音长、音强、音质等,讲其生理属性就会涉及发音器官、发音部位,这些内容倘若抽象进行讲解,学生难于理解,就需要借助一些实物、运用一些仪器来进行讲解,让学生实际去使用浪纹仪、语图仪等,通过亲自去实践加深对语音四要素的理解与认识。对于常用国际音标的掌握,除了课堂上通过录音与教师的实际发音,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发音要领去体会外,还需要课外的练习与辅导。民族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少数民族或汉语的不同方言区域,对常用国际音标的学习自然会呈现出个体的差异性。针对这一点,我们对所有学生掌握民族语言及方言情况进行了统计,建立了数据库,根据不同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对学生进行了分组,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加强了分组的课外辅导。在学习了语音部分后,让同学们根据给定的语料运用录音软件对自己的民族语言及方言进行了录音,鼓励学生运用国际音标进行基本的记音活动。在记音过程中,同学们会自觉地运用国际音标,遇到问题也能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与老师同学讨论的方式来解决,在这种实践教学形式中,学生加深了对常用国际音标的认识与运用,进而达到相关的教学目的。

语法部分的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如何让学生去理解语法结构的基本规律?如何去理解与分析语法现象中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怎样理解语言的普遍特征?如何分析语言的结构类型?这就需要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我们将这些问题细化,例如语法的组合规则中语素是怎样构成词的,结合自己的母语来谈谈这个问题。学生会首先想到自己母语的情况,对自己的语言进行调查,不得其解时,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补充,在课堂上也能将自己的思考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语言的结构类型可按构词法与句法的不同角度进行划分,让学生首先去考察自己母语的结构类型,并进行论证,形成研究小论文,分组进行讨论,并请每组代表在课堂上将小组讨论的重要观点进行陈述,这种研究报告的教学形式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习的效果。

再如,语言的演变与分化规律性较强,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及亲属语言的关系如何?这一部分的内容实践性较强,可组织学生深入不同阶层、各行业调查语言使用情况,对社会方言的形成及特点有更深入地认识;按所属方言不同进行分组讨论,各地方言有何特点;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查找亲属语言的相关资料,了解其研究的历史、方法及重要观点。

三.学生本位:引导民族视野下的语言学创新项目

立足民族院校特点,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学创新项目研究,在项目的申报与研究中将民族性、现实性与专业性三者融合在一起,在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之下,将民俗与语言结合在一起,拓展学生视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将语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调查与现象分析的能力与水平。

在进行语言学概论教学时,我们将所有学生掌握语言及方言的情况作了细致的统计与调查,由于学生人数过百,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种类及汉语方言较为丰富,我们按其所掌握语言的情况对学生进行了分组,我们开展的所有实践活动均以小组形式进行,在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中,每个小组内部通力合作,有些作业是单独完成,但有些作业如研究报告之类,我们要求以小组形式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内容成员之间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加强,成员之间加强讨论与交流,学生在此过程中自主创新性得以提升,在老师的适当指导下可申报创新项目,进行深入研究。目前我们指导学生成功申请了与语言学相关校级、省级、部级创新项目,在项目的申请与完成过程中,学生们对语言学概论的学习热情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实践的调查过程中,不断地加强语言学概论基础的学习,尤其是其中较难的语音部分,这部分在实践调查中显得格外重要,是语言实践调查的前提。在此阶段,这种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转化为一种主动的需求,学习的内容也不仅是课堂上的有限知识,而是调查实地的鲜活而丰富的生活体验。

少数民族民歌以少数民族语言为载体,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以此作为研究对象,让学生深入关注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同时,又能运用语言学概论的相关理论对民歌的语言载体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研究。比如有学生是畲族的,会说畲语,对畲族山歌很感兴趣,我们指导学生收集与整理传抄及口头流传的畲族山歌,从语言的角度,对山歌中的韵律、词语及修辞手法进行研究。又如有学生来自蒙古族,会蒙语,对鄂尔多斯准格尔旗漫翰调很感兴趣,我们引导学生收集与整理这种民间山歌,对其中存在的方言词、蒙语词进行探究,考察漫翰调变迁的历史。再如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调查与研究、对土家族哭嫁歌的田野调查与研究等等,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民族,以语言为载体的民歌、传说、谣谚等又是如此的丰富,为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创新项目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极为有力地提升了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效果。

语言学概论教学历来重视理论课程教学,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活动一直处于附属地位,流于形式而没有实质效果。为有效地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我们制订了相应的实践教学方案,围绕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安排好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对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做出细致安排,对实践活动的成绩评定做出详细的说明。学生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过学生书面作业评定成绩;一部分是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评定成绩。这两部分的成绩占学生课程总成绩的40%。书面作业可以是通过文献调查完成的相关教学练习,还可以是通过社会调查形成的书面调查报告,通过研究某一论题完成的研究报告等等,根据其完成的情况评定等级。按学生所属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的不同,将所有学生进行分组,尽量每个小组内部成员所属语言一致,选定组长,有系统地组织实践活动,采取同学互学互评制度,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将理论运用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团队意识。

笔者结合近三年来的实践教学,探索了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即,构建民族特色的语言学概论教学语料库、开展基于调查与报告相结合的分组实践教学、加强民族视野下学生本位的语言学创新项目研究,对于推进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的实践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彭泽润,“语言学概论”和语言政策,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3.张先亮,关于“语言学概论”内容与方法的再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第2期;

4.黄育红,语言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的“瓶颈”及对策探讨,教育探索,2010年第10期;

5.谢荣娥,语言学概论教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文学教育,2012年第8期;

6.龙海燕,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刍议,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本文为湖北省级教研项目“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项目编号:JYS12014)的阶段性成果。

语言学概论论文范文第5篇

语言学概论作为高等院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其课程目的是介绍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并初步具备运用语言学的科学方法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所以,语言学概论兼有理论、能力两方面的性质,既要系统讲授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又要强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反观当前的语言学概论课堂教学,教师大多仍局限于具体的概念、术语的讲解及语料实例的分析,学生则倾向于被动接受,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一环节仍十分薄弱。这也是语言学概论课堂教学未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开展,高校文科课程设置进行了新的调整,课程数量增加,相应减少了一些原有课程的教学课时,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课时就在减少之列;而近年来高校的持续扩招,大学新生整体语言素质逐年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再按原来的教学步骤进行教学,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将难以充分讲透,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则更为困难。

笔者认为,语言学概论教学改革的目标是研究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途径,探索从理论教学到能力培养的有效转化模式,这一目标归根到底还是由课程本身的性质要求决定的。为实现这个目标,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教学方法改革(包括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改革等)必须紧紧围绕能力培养进行研究和探讨。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1.确定教学难点重点,实施分类施教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通过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上述精神为确定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思路。

我们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所掌握的语言学知识的实际水平和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处理教学内容的取舍、轻重、详略问题,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实现分类施教。一是着重讲授难点重点,教学实践表明,教学重点难点往往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知识环节,比如音位理论、义素理论、层次分析法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细致解释充分发挥,直到学生完全听懂为止,不必担心用多课时,也不怕影响教学进度。二是略讲部分作提纲式的指导,充分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人类语言的起源、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内容,学生经过自学是能够充分掌握的。留下一定的知识内容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也是一个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2.适当拓展教学内容,探索注重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内容新体系

当前语言学概论课程的理论体系大都以索绪尔的结构主义学说为基础,存在着强调“知识性”,忽略“能力性”;重形式、静态描写,轻意义、解释等问题。同时,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种语言学观点和思潮的合理之处以及当前语言研究的新成果未能及时引进。应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将现代汉语方言、各语言学观点和思潮以及当代语言研究的新成果适当补充进教学内容,努力探索培养学生语言素质和分析研究能力的课程教学内容新体系。比如,在讲授语法部分时涉及层次分析法和变换分析法。从语法分析方法的嬗变角度看,变换分析法正是突破层次分析法局限的产物。因此,向学生补充这两种分析法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提高分析语言的能力。可以从层次分析法的先进性与局限性入手进行讲述,指出正因其有局限性,才会促使人们寻找到变换分析法这种新的分析方法;对于变换分析法可补充四点内容:(1)“变换”的概念:美国描写语言学后期代表人物海里斯在其1952出版的《话语分析》里用到了transformation,把transformation定义为“结构不同而等价的序列之间的替换”。(2)变换分析法的基本精神:熙(1986)“变换可以理解为存在于两种结构不同的句式之间的依存关系。”因此,决不能将变换仅仅看作是两个具体的句子之间的变换。(3)变换遵循的原则及实例分析。(4)变换分析法的先进性与局限性。通过这些补充内容,学生就会明了在不同的分析方法的优劣所在并懂得了语法分析方法嬗变的内部动力。这些知识无疑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语言现象和解决语言问题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改革教学模式,推行“六步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及创新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坚决摒弃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六步教学法”教学模式,即“教师预先通报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难点――学生预习并提出自学难点――教师根据自学难点进行课堂系统讲解――学生讨论并提问――教师解答总结――布置练习”。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根据学生预习提出的自学难点同预先通报的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比较,教师在上课前即可以确定应该集中精讲的重难点,既实现了讲授的针对性,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非教学难点,教师只作提纲式的简略说明,指出应掌握的内容。这样,课堂讲授时教学内容详略得当,就能始终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与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学生讨论并提问――教师解答总结”环节,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知识,能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实现了师生良性互动,最终达到了培养学生分析运用语言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效果。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探索能力训练的综合模式

如何进行技能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是高校中文专业汉语言文学课程至今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造成了学生“一学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一做就错”既说明实际上还没有“会”,也表明学生的分析、运用语言的能力仍未得到培养与发展。因此,在语言学概论教学中有必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切实探索能力训练的综合模式。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下实践教学方法:(1)专业语言调查。包括语音调查、词汇调查、语法调查等。学生可对自己的居住地的方音进行记录,并与普通话进行比较,也可对方言词汇及使用的普通话词汇进行调查并进行方言与共同语语法的对比研究。(2)语言应用调查。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两次社会调查或田野作业,如调查城市的某条街道、某个景点语言文字应用的不规范、错误现象等。(3)课内外教学演练。就语言学概论课程中的一般了解性问题或学生普遍感兴趣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教学,任课教师全程指导,由师生共同为参加模拟教学的学生进行评议。(4)开展专题讲座或报告,就学生遇到的较重要或有一定代表性的问题开展专题讨论或给学生作专题报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研兴趣。(5)以训练学生科研能力为目标的语言学学术小论文写作实践。走“学、练、研”相结合的路子,在研究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达到优化学生能力训练的目标。

推行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多样化考核改革

语言学概论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 高师院校 语言学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语言学概论”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对提高学生的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知识水平,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语言学方面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该课程涉及到不同语系的语言,知识面较广,知识点较多,如语音学、音系学、词汇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文字学等等;另一方面,由于本课程是一门概括性、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比较抽象,一时难以理解。加上教师授课一般以口授为主,采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份讲义讲到底”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教学缺少互动,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调动,总是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学生学习起来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倦情绪。针对此种情况,笔者根据多年的“语言学概论”教学实践,在借鉴前人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民族地区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基础较差、少数民族学生占一定比例的现状和教学实际,就“语言学概论”教学方法谈几点看法。

一、运用系统性和连贯性教学,把教材内容化难为易

“语言学概论”虽然是对不同语系语言的高度概括,理论性很强、知识面较广、内容较多,但其内部也有很强的系统性。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把理论性强、内容繁多的教材内容分为不同的模块。以我们目前所使用的《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著,王洪君、李娟修订,2010)为例,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分为4个模块:第一块是语言的本质和功能,包括导言,第一章语言的功能和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本模块是基础,但比较抽象。第二块是语言的结构,包括第三章语音和音系,第四章语法和第五章语义、语用。本模块是在现代汉语的基础上,由汉语拓展到其他语言,由语音、语法拓展到语义、语用,共时层面的知识较多。第三块是语言的发展、演变,包括第七章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第八章语言的接触和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本模块主要考察语言在遗传的过程中,不仅保留了某些共同的特点,还会产生变异,历时层面的知识也比较多。第四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包括已消失的中国古文字和少数民族文字,本模块主要考察作为符号的符号――文字的发展演变情况。不仅每一个模块内部具有系统性、层次性,不同模块之间也具有相关性、连贯性。针对不同的模块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学重点就可以很好地突出,教学难点较容易把握。语言学课程的内容对学生而言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就语音和音系一章来说,知识点多、难度大、基础性强。因为本章内容既与现代汉语“语音”一章有一些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注意本章内容与现代汉语“语音”一章的联系,又要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可以结合汉语普通话,从学生最熟悉的言语交际开始,采用传统的也是同学们比较容易理解的“肌肉紧张说”以现场表演的方式给音节下定义,由音节进一步扩展到音步;根据音节的声母、韵母、声调三个组成部分,学习声母与辅音、韵母与元音的关系,理解韵母的结构:介音+主要元音+韵尾;通过介音,并结合古代汉语的有关知识,理解“四呼”的概念,了解开音节和闭音节、舒声韵和促声韵等有关概念,掌握音节结构中主要元音的作用,熟悉普通话的辅音韵尾和元音韵尾;通过声母和韵母的组合关系,掌握普通话的声韵配合规律;通过普通话声母表和舌面元音舌位图,掌握语音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和发音特点,进而理解语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由语音的自然属性引出音素的概念,把握语音的4个要素:音质、音高、音强、音长,理解元音音素和辅音音素的区别,了解造成不同音素形成的3个方面的原因:发音体、发音方法和共鸣器形状.同时,由音素引出国际音标,由社会属性引出音位的概念;由音位引出音位的区别性特征、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音位的自由变体和条件变体,理解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的区别及作用;结合学生实际理解常见的几种语流音变现象,并由汉语普通话引发到少数民族语言及方言。整个语音学知识结构经过这样的重新整合,就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教师授课也具备实践性、可操作性,学生理解比较轻松,就会对语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语言学概论”也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二、运用引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采取的是讲授法,教师单方面、有的甚至是照本宣科式的、填鸭式的讲授,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积极性无法调动,使得学生感觉语言学抽象、枯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灵活掌控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设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语言的组合规则时,汉语一般是“我买书”而不能说成“书买我”或者“书我买”,从语义角度来说,汉语的句子一般是施事者对受事者发生行为动作。但是有的学生就提出他们的语言可以说“书我买”或者“我书买”,这就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观察、思考。因为在整个汉藏语系语言里,汉语、壮侗语族语言、苗瑶语族语言都是“SVO型”语言,其基本语序是“主语+动词+宾语”,而藏缅语族语言除白语、土家语以外,都是“SOV型”语言,其基本语序“主语+宾语+动词”。汉语属于典型的分析型语言,其语序要求比较严格,而藏缅语族的绝大多数语言属于黏着型语言,其有很多的格范畴,可以通过格的形式确定哪一个是主语、哪一个是宾语,主语、宾语的位置要求不那么严格。由此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寻找少数民族语言或方言与汉语不同的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的热情。他们不仅找出主谓句的很多例子,还找出很多与汉语偏正结构、述宾结构不同的例子。通过这些例子,鼓励他们进行深入、全面地分析,从而写出具有一定深度的课程论文,并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基础。这样就会大大增进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就会进一步加深。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寓教于乐、乐中有得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有关语言学方面的热点问题,或引入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精彩范例。例如在讲授语言的发展演变时,首先让同学们回忆一下他们所看到的自己家族的家谱,通过家谱再来理解语言的谱系分类就比较容易。整个汉藏语系语言的人群最早由华夏、百越、苗蛮、氐羌等几个大的部落发展演变而来,不同的部落又分化出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族群再分化出不同的支系,其语言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分化,同时也会有接触和融合的现象,在语言接触过程中还会有层次的不同。因为有亲缘关系的语言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会有发生学的共性,同时在遗传中还会出现变异,就形成现在汉藏语系的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语言。在人们日常的生活、经济、文化交往中,因为语言的接触,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类型学共性,从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语言特点。通过具体的语言和言语社团,才能进一步考察语言的发生学共性和类型学共性,了解语言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关系。经过讲解,同学们就能够开动脑筋,并在课后多方找寻资料,探究自己语言或方言与相邻语族或支系语言的不同类型的共性特点和差异,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三、运用点拨式教学,鼓励学生充分研讨

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语言现象、分析语言问题的时候,不仅要进行适当的指导,还要进行恰如其分地点拨。既不能听之、任之,对学生置之不管,使他们感觉有很大的难度;也不能点拨太过,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使他们学起来没有难度。“语言学概论”课程内容有很多需要学生动手分析的题型,例如“音节的结构分析、音位的归纳、词的结构分析、语素的辨别、义素分析、语义场分析、短语的结构分析、句法成分的语义分析、歧义句式的分析、句式变换分析、语义指向分析、直接成分分析、层次分析”等等。在练习中,教师主要教授学生分析的方法,指导他们进行实践,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如在音节结构分析中,告诉学生声母、介音、韵腹、韵尾所出现的位置,然后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通过普通话的音节结构类型“CV、CVV、CVVV、CVC、CVVC、V、VV、VVV、VC、VVC”等,让学生自己找出普通话音节中不同的构成成分,使其掌握音节结构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规律,掌握普通话的音节结构特点。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分析,不仅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我们可以选取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后思考题,进行课堂讨论。讨论式教学,包括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两种类型的双向交流。尤其是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可以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还可以倾听别人的意见,彼此之间相互启迪、共同进步。“语言学概论”中的每一章都有值得同学们探讨的问题,例如在讲授音位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同一个音素在普通话、方言以及少数民族语言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的音素是否属于不同的音位还是属于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变体,加深同学们对音素、音位概念的理解。在学生全面掌握了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这一对基本概念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在语音、词汇、语义和语法等语言的各个子系统中的表现。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的重点更为突出,教学难点也得到比较集中地解决,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拓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对学习和研讨语言学问题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触动学生直观思维

“语言学概论”的理论性、抽象性较强,比较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教师的授课语言一定要深入浅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为了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改变以往口耳相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平台,制作PPT课件、计算机网络课件等,使同学们由原来单一的听觉思维,转变到听觉思维与视觉思维并用,强化他们的认知能力。对于那些用纯文字无法表达的语言现象,如“发音器官图、舌面元音舌位图、语言的动态变化”等,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声像教学,利用国际音标发音软件教授学生国际音标的发音,利用praat语音分析软件教授学生分析自己的发音特点并与普通话对照,还可以展示一些少数民族文字图片,等等,这些都可以起到黑板、粉笔、挂图等传统教学工具不易起到的作用。同时把一些重点、难点的内容进行细化,把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通过现实的例子具体化,使同学们通过具体的例子就能够轻松地理解教材内容,课堂气氛就不会沉闷、枯燥。但是,在运用多媒体、运用PPT课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切忌把教学大纲或者把要讲的内容全部搬到幻灯片上,其结果只不过是让学生由原来的“听觉疲劳”转变成了“视觉疲劳”,一节课下来,学生只会抄笔记,课堂气氛会变得更加沉闷。为了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不仅要准备丰富的视频和课件内容,还可以建立语言学网站、公布自己的博客、建立语言学学习QQ群等,把自己的一些科研文章或看到的一些与本课程有关的文章提供给学生研读。同学们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完全突破了过去学习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样,同学们的学习范围就不断扩大,由原来的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由被动接受延伸到主动探求,其学习语言学的积极性就会更加高涨,其探求知识的欲望就会更加强烈。

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演讲、辩论、语言调查等多种形式,将课堂教学内容充分消化、理解,并有更深的认识。鼓励学生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开阔其学术视野;定期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和作家来校讲学,介绍课程国内外发展的前沿,答疑解惑,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进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可以组织学生对学校周边的商店店名、理发店店名、街道名称、楼盘名称、广告用语、电视媒体用语、校园流行语、网络流行语等,特别是对学校教学楼、道路的名称等进行仔细观察,分析其语言特点,探讨语言现象背后的社会及文化因素。鼓励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方言、少数民族语言、新词术语、社会用字规范问题进行搜集、调查,对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使用现状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写出不同形式的调查报告。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理论知识向语言能力的转化,培养他们对语言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以后从事相关的语言研究或语文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锻炼其智力并激发其创新意识。要想让学生真正学在其中、乐在其中,需要不断提高“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提高学生语言素质和语言能力的教学目标,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新颖实用的教学手段,不断调整教学模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上好每一节课,提高自己的讲课水平,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言学理论的兴趣,培养他们运用语言学知识分析具体语言现象的能力。

(本文为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重点项目“民族地区高校语言学教学内容改革”、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改重点项目“适应民族地区实际的语言学教学改革”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藏语系语言存在范畴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杜道流.“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淮北煤

炭师范学院学报,2004,(5).

[2]郜峰.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原则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6,

(8).

[3]刘云.“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咸宁学院学报,

2010,(2).

[4]刘丽丽.“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教学创新尝试

[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7).

[5]罗耀华,柳春燕.“语言学概论”课程创新教学尝试[J].高等函

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6]聂志平.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问题探讨――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

[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7]彭泽润.素质教育和“语言学概论”的学科建设[J].语文建设,

1999,(2).

[8]商艳霞.提高“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J].郑州航空

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9]申小龙.高校“语言学概论”课程理论框架的变革[J].汉字文

化,2004,(8).

[10]申小龙.谈“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5,

(1).

[11]王红梅.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5).

[12]吴锋文.“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反思[J].语文知识,

2013,(2).

[13]谢奇勇.关于“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几个问题的讨论[J].

中国大学教学,2010,(1).

[14]许晋,李树新.高等院校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探析[J].内蒙古

师范大学学报,2009,(5).

[15]叶川.《语言学概论》课程教改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

教育版),2011,(3).

[16]余成林.民族地区高师院校语言学概论教学的几点思考[J].黔

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3).

[17]曾毅平.“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J].语言教学与

研究,2001,(1).

[18]张先亮.关于“语言学概论”内容与方法的再思考[J].中国大

学教学,2010,(2).

[19]赵贤德.“语言学概论”的课程建设与创新研究[J].语文知识,

2009,(4).

语言学概论论文范文第7篇

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

关于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论文很多,李薇的《关于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7月),周卫华等都对外汉语专业总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外汉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更符合对外汉语专业的特点。在这些研究分析中,他们大致都认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属于基础理论的语言类方面,都应该开设,但就如何开设这些课程的问题,他们都未论及。上文已经提及,语言学相关课程的设置一般是:先“现代汉语”,然后是“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最后才是“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笔者认为此课程设置不合理。因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三门课程在汉语言文学等其他专业也开设,这三门课程还不能突出对外汉语专业的特点,相对的,学生们的重视程度就会低。另外,最主要的是这三门课程理论性都比较强,如果不联系教学法进行相应的教学实践练习,不学以致用,那么知识就很容易被忘记。而按照现有的课程设置,在相应的课程中也没有足够多的时间让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练习。

(二)教材方面

教材是教学的一个主要基础和依据,引导着教师教学,也制约着教师的教学。因此,教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教学的质量。目前“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虽然有不少版本,但目前还没有一本专门针对对外汉语专业设计的教材。而“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的教学版本虽然也很多,但几乎所有的版本在语言要素教学那一部分都会先简要地介绍语言要素的一些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太好处理这部分内容。如果不详细讲解,因为之前学生们在学“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专业必修课时没有打好基础,学生就回忆不起之前学过的相关内容,甚至是一直都不理解。那么之后的关于相关语素教学的知识就更不好教授给学生。而如果详细讲解的话,课时方面又不够,并且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所以他们总有“炒夹生饭”的感觉,学习效果不理想。

(三)教学法方面

由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这三门课程其他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有,课时也有限制,且教材针对性不强,所以教师在对外汉语专业进行这两门课程的教学时,教学法往往都和教其他专业一样,而这样的教学效果也往往不理想。而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上,教师在处理语言要素知识方面也存在难度,教学效果往往也不理想。

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教学法方面的改革

(一)课程设置:一主干,二枝干

课程设置应该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语言课程相对专业对口的就业是:中学教师、对外汉语教师(现在一般只能进一些对外汉语培训公司)或继续深造。笔者认为为了实现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可按照“一主干、二枝干”思路开设课程。“一主干”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因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中介绍的语言要素主要是现代汉语方面的,所以笔者认为“古代汉语”可单独做一门课程在大二下学期开设。而其他课程,即“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作为“二枝干”应穿插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中讲解。具体课程设置如下:大一开始开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在该课程中,首先介绍对外汉语的相关知识,讲到语言要素时,就先进行“现代汉语”以及“语言学概论”相关知识的详细讲解,然后再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其他知识方面的讲解。

(二)教材方面

根据以上课程的设置,编写相应的教材。通过比较分析“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的不同教材,如陈昌来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周小兵的《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第二版,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周健、彭小川、张军的《汉语教学法研修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刘珣的《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等,笔者认为主干课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的教材可按以下内容编写。第一章:学科论。主要介绍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特点、学科现状和趋势以及语言学习的一些基本概念等。这可以让对外汉语专业的大一新生进学校就了解自己专业的特点与相关知识,指引着他们以后的学习。第二章:语言要素和文化教学。这章主要进入“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知识的讲授。与传统学习角度不同的是,学生们是以如何教会留学生语言要素的角度去学“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知识。第三章:对外汉语教学过程论。这章主要介绍对外汉语教学复杂的、多层次的过程,包括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教材评估和选用原则、课堂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对外汉语教学的测试和评估记忆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培养和评估。这章主要是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对外汉语教学过程。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阶段论。这章主要介绍如何对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教学。第五章:对外汉语教学课型论。这章主要介绍如何对不同课型进行教学。第六章: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有不少《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版本把这章放在“语言要素和文化教学”前面,笔者认为这章放在最后比较恰当,因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必须要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先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语言学理论基础以及实践才能更好地进行理论研究。

(三)教学法方面

在新的课程设置安排和新教材使用后,教学法就显得更为重要。总的来说,笔者认为应该贯彻“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因为我们的“主干”课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学生是实施对外汉语教学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1.专业性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明确专业目标,从专业角度出发。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后备师资。[2]所以在进行语言学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应强烈意识到“是教学生如何去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如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语言要素中的语音要素讲解时,传统的课程设置下,教师在“现代汉语”课中可能只会详细地讲解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是什么,从理论上进行总结。而在强调“专业性”的原则下,我们应从“如何让留学生学会发辅音”的角度去教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比如,讲辅音“zh、ch、sh”时,我们可以先讲“s”,因为从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角度考虑,一般的语言都有辅音“s”,我们可以用“以旧带新”的方法教学留学生,先由“s”带出“sh”:发“s”时是舌尖平伸放在上齿背那(舌尖前音),但不能紧挨着上齿背要留一条缝(擦音),然后发音出来即可,但要注意不要太用力(是清音)。而发“sh”时,只要把舌尖翘起放在硬腭前部,其他方面同发“s”时一样即可。而发“zh”、“ch”时,只要在发“sh”的基础上,把发音方法改改就行。如发“zh”时舌头和硬腭那不是一直留条缝,而是先用力用舌尖抵着硬腭前部,然后突然放开。发“ch”则是先用力用舌尖抵着硬腭前部,然后留一条缝让声音出来。这样的教学原则,既让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学到了基本的语言学理论,更会专业地去应用。

2.实践性

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后备师资。所以对外汉语的语言课也一定要重视实践性,要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语言课程教学时,我们应该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比如,在讲语言要素和教学法那章时,每讲完一个语素知识及其教学方法后,教师就要安排两节实践课,让学生按照所学的语言理论去实践。同样的,在讲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阶段论、第五章:对外汉语教学课型论时,也应该开设实践课让学生去实际练习。这个实践需要有一定的教学设施才能更好地进行。一般来说,只有师范类学校才有微格教室,但对外汉语专业同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都有联系,所以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最好也建一些微格教室,让学生能真正地学以致用。如果有条件,最好能让学生在国内或者是到国外进行真正的对外汉语教学。而在讲授第六章: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时也应该让学生实践,这个实践和之前的实际教学不一样,这个是需要学生自己收集语料然后进行实践的研究工作。任何知识只有去应用才是真正学会,我们的语言课更应该这样。

3.趣味性

相对来说,语言学的课程理论性都比较强,所以教师在授课的时候更应该注重课程的趣味性。比如讲到语法要素时,可以先举一些留学生存在偏误的一些例子,这样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到语法知识。这样的学习效果比学生直接学语法理论更好。另外,多让学生参加教学实践,让学生多和留学生接触,也能引起学生的,增加课程的趣味性。

语言学概论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语言学概论 探究性教学 实施方法 注意问题

《语言学概论》是高等本科院校中文系的必修课程,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课程设置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授予学生有关语言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语言的性质、语言诸要素的构成及发展规律,为其今后从事语言学习、语言教学或语言研究等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掌握的语言理论分析语言现象,解决语言问题,提高语言能力。因此,《语言学概论》课程肩负着理论和能力的双重目标,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从各种渠道反馈上来的信息看,这门课的认同度并不高,学生普遍反映内容比较抽象,缺少实用价值,因此学习动力不足。根据罗耀华[1]、孙洁菡[2]等人的调查,学生喜欢这门课程的比例不足15%,这种情况着实令人担忧。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偏重理论的课程性质和当前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是比较重要的因素,但恐怕也不能完全归结于这两种因素,任课老师也负有很大责任。虽然目前不断有高学历、高智商的年轻老师充实到语言学概论的教学队伍中来,这些老师在研究生阶段所接受的教育都是专业教育,所做的研究也都是专业研究,重学术、轻教学依然是普遍现象,大部分老师还是基本沿袭过去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说学生记的单向输入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因此,虽然老师把知识点概括得很全,专业知识拓展得也很多,但学生只是听在了耳朵里,记在了本子上,但真正作为知识掌握住的不多,能够应用的更少。在这样的教学状况下,想要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恐怕不容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要求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上来”,其中的高等教育部分明确提出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可见,“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参与”“加强实践教学”已经提升到了国家教育战略的高度,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把教学作为第一要务的大学,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变革及学习者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应该积极地作出回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课程内容。”[3]为此,我们拟引入探究性教学理念并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语言学概论课程中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

一、探究性学习和探究性教学基本理论

探究性学习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由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并受到世界教育界广泛认同与推崇的教育理论,其最基本的思想是通过学生自主投身教学过程,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换句话说,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像进行科学研究那样进行学科学习,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建构学科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学习方法。探究性教学是应探究性学习而提出的教学方法,其直接目的是改变老师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探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这两种理论都是建立在学生认知、心理、发展基础上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提出者是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科尔伯格、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人使理论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建构的主体,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通过主动学习而获得的,在建构过程中既需要任务的驱动,也需要学生间的合作。所以从学习方法上,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潜能,都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动机;发挥自我潜能,超越自我是人的最基本要求。[4](P553-P556)因此提出了“自由学习”和“学生中心”的学习观与教学观,认为对学生来说是否学到系统的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会学习”。

二、探究性教学实施方法

杜威把探究性教学分为五个阶段:“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景,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这个情景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考的刺激物;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进行必要的观察,以对付这个问题;第四,他必须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并负责加以条理化;第五,他要有机会和可能通过实际应用来检验他的思想,澄清其意义,并自己发现其有效性和价值。”[5]

陈亮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把探究性教学分为六个阶段:一是产生问题意识。主要是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当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放手让学生大胆设想,大胆提问。二是形成假说。就是学生在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一个整体认识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运用“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提出方案,建立假说。三是整合资料。就是教师在明确资料收集原则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方式收集资料,通过对资料的概括与组织,教会学生统计分析,提炼信息。四是得出结论。就是通过对资料的逻辑分析和实验、实践得出结论。五是验证结论。就是在对方案进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检验方案,在检验中改进、补充和完善方案。六是反思与评价阶段。就是对探究性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6]

明确了探究性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贯彻执行中就必须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变革。在教学方式上要做到:一是变静态为动态。就是要确立“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过去按教学大纲规定内容和教学任务进行静态讲授的教学观念,围绕教学目标去搜集或准备尽可能多的教学信息和教学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取舍和提炼,找准真实而有价值的问题,变“备课”为“设计”,以求精、求活、求新为原则,让学生的口、手、脑都动起来,与老师一起开发和利用这些信息和材料,在思考、争论、写作、展示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二是变独白为对话。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单纯讲授和灌输的教学方式,围绕师生需要共同关注的话题进行积极、平等的对话,在对话中通过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和意见的交换实现知识问题的解决和学生个性的发展。三是由知识点走向问题域。就是要从过去关注教了多少知识和是否教了全面的知识,转向关注知识教授和掌握中隐含的问题。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核心,是能否进行有效探究的关键。作为探究性教学的设计和主导者,老师要善于从教学内容呈现的重点、难点中发现探究的问题,善于从学生感兴趣和争论的问题中发现需要探究的问题,善于从和知识背景相联系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中发现需要探究的问题,善于从一些结论或原理的验证过程中发现需要探究的问题等。因应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要完成四个转变:一是由“直接”向“间接”转变。就是教师要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知识、答案、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的教学方式,而要让学生通过调查、讨论、推理和想象等途径来获得教学内容或知识信息,教师只负责提供学生需要的辅助材料和在学生感到疑难时给予提示和指导。这样,虽然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是间接的,但学生却是以直接的方式获得了知识,以这样的方式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间接获得的要牢固和深刻。二是由“全部”向“部分”转变。“全部呈现”教学强调完整性和系统性,要按照教材的知识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逐层顺次地教给学生,否则就是偷工减料,就是没完成教学任务,需要承担相应的教学责任。“部分呈现”教学强调教师要精选教学内容和信息,抓核心,找关键,点到为止,留下大量的“空白和缺口”让学生去补充,去完善,让学生在补充和完善这些“缺口”的过程中掌握全面和系统的知识。三是由“肯定”向“疑问”转变。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把课本知识或权威人士的说法当做“金科玉律”,遇到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出现一些不同的声音或与一些现实现象有冲突的情况时更要质疑,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究和验证这些理论,在一个一个疑问的解决中获得对知识点的全面认识和理解。[7]

三、探究性教学法在“语言学概论”教学中的路径

《语言学概论》课程大纲式、重理论、重综合、学派交叉、理论前沿等性质非常适合探究性思维的培养和探究性教学实践的实施。

在《语言学概论》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入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8] 。这种教学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同时探究过程需要协作、分工、组织,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协作、表达和沟通能力。

我们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是:在一周前以知识链的形式下发学生需要学习的任务,学生结合视频、多媒体和相关要求进行自主学习,主要是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整体认知章节知识、找出难点及争议问题。课堂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为探究性学习阶段。学生根据事先分好的小组围坐在一起,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探究性学习,把课前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遇到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随时请教老师或以小纸条的形式递交老师。第二阶段为教师知识链串讲和重点知识解答及知识拓展阶段。这个阶段老师先根据原来下发的知识链条进行串讲,明晰重点,提示难点,针对学生疑惑进行解答,在重点问题上进行拓展,并适当介绍当前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和成果。

就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学生非常喜欢这种形式,积极性很高,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打瞌睡、玩手机等做跟课堂教学无关事情的现象已不复存在。

当然,要落实好探究性教学目标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下面几点是我们摸索出的一些经验,列出来供大家参考。

1.重视分组

分组不能随机,不能任意,要按照“性格一致”的原则对班级同学进行分组,一般5-6人为一个小组较为合理。之所以要强调“性格一致性”是因为,如果把性格不同的同学分到一个组,那么性格开朗、好动、表现欲强的同学就很容易垄断整个学习过程,而那些性格内向的同学则没有表现和锻炼的机会,性格一致带来的将会是机会均等。

2.重视资料

重视资料就是重视广泛占有材料,只有材料广泛,且存在观点冲突,才能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辨伪。但材料浩如烟海,对于初次接触学科的同学来说难以把握,因此老师要为学生搜集相关材料制定书目,划定范围,指导学生分层分步实施阅读、归类、提炼、比较、形成观点,为下一步课堂探究做好充分准备。

3.项目带动

启动一些研究项目交由小组去处理,学生自主完成资料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学生在完成项目中学习知识、获得方法、形成能力,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承担顾问的角色。我们施行的项目有:

(1)方言调查

我们充分利用广东方言众多的优势,根据不同方言区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确定一个负责人,对本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的某一特质展开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和个性,形成调查报告或小论文。这种做法不但加强了同学们对语言学规律的认识,而且还使同学们懂得了做学问的方法,几乎每年都有若干同学以方言作为毕业论文选题。

(2)语言应用调查

我们在讲授《语言学概论》的同时还开设了专业选修课程《广告语言艺术》。授课过程中,我们要求同学们分组搜集不同国家、不同文体、不同种类、不同媒体的广告语言案例,利用学过的语言学知识对这些广告语言中的语音、用词、语法、句式、修辞、文化等特点展开分析。同学们根据我们指导做的《房地产广告语言特点研究》论文,质量相当高。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语言以其独特的风格已成为网络交流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互联网改变着世界,也不断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大学生是网民中最活跃的一个群体,网络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方式,也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学生们通过语言应用调查实践撰写的论文《网络语言对大学生日常用语的影响》,不但加深了对语用学的认识,还使大家认识了互联网文化。

4.重视讨论

讨论既是对前期布置资料搜集任务的监测,也是进行观点碰撞和创造性思维训练,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团队意识的重要方式。讨论所创造的轻松、愉快、民主、合作的教学环境也大大融洽了生生和师生关系。讨论带来的不仅是对知识的深入把握和创造性理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课堂讨论和沟通交流,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5.改革评价方法和评价制度

要打破期末闭卷考试这一单一的评价模式体系,把学生的资料搜集能力、课件制作能力、课堂讨论能力、对语言问题的分析能力、对语言现象的解释能力和对语言规律的总结能力等都纳入到考评模式中。我们目前采用的是实践部分占40%,闭卷考试占60%的学科综合评价模式,其中实践成绩由老师给出评价标准,小组进行交叉互评和老师综合评价两项相加得出。这种模式施行之后,同学们普遍重视资料,重视课堂,重视讨论,重视发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全面提高。

四、探究应注意的问题

1.探究应目标明确

探究不是任性而为,天马行空,无限扩展,一定要有目的、有目标,有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划定探究范围,明确目标方向,以问题带动探究,而不是仅布置任务,之后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的探究往往会导致学生因为迷茫而丧失探究的兴趣。因此老师一定要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资料,展开讨论,在讨论中通过碰撞明确理论,解决问题,同时也发现不足,查漏补缺。

2.不要把探究性教学泛化

探究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探究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有效途径,但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问题都要学生去探究。老师必须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章节特点等的不同要求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否则不但学生感到疲惫,也会造成资源和时间的浪费。

另外,探究性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必不可少。当前一些观点片面夸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认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就要让学生不受约束地自由探索。这种观点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符合教学实际,也无法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3.不要期待学生能解决学术问题

有些老师认为探究性学习就是老师确定课题,学生根据课题要求查找资料,进行论证或探索发现,提出新观点,阐明新主张。如果这样的话那就是做论文而不是探究性学习了,而且这样也会对大多数学生形成思想压力,也就违背了“探究性学习”的初衷。探究性学习首先是“学习”,只不过这种学习是在老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强调的是“主动性”,是老师引领方向,学生自主充实学习内容的过程,是为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汲取”的过程。当然,当学生养成了探究性学习的习惯之后,提出不同见解,甚至独创理论都是可能的。

五、结语

就像“再好的教育方法都无法适应所有的孩子”一样,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同样的教育方法可以把有些学生培养成天才,也能把有些学生送进地狱。因此,不管理论有多强大,也不管模式有多好,“探究性”教学理论也好,实践也好,只能被当做“理念”去对待,决不能照搬;只能根据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不同内容、不同教学对象制定不同教学策略,而且随着教学的深入和各种因素的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要用一种开放的、动态的思维来指导探究性教学和学习过程。

注释:

[1]罗耀华,柳春燕:《<语言学概论>课程创新教学尝试》,高等函授学报,2006年,第2期,第57-61页。

[2]孙洁菡:《<语言学概论>课程中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实证研究》,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第191-193页。

[3]闫文军:《MOOC与大学的理性应对》,重庆高教研究,2014年,第1期,第13页。

[4]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彭正梅译,杜威:《民主・经验・教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6页。

[6]陈亮,全:《探究性教学的实施策略》,天津教育,2002年,第12期,第13-15页。

[7]郝志军:《论探究性教学方式的变革》,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第9期,第37-40页。

[8]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开放教育研究,2013年,第1期,第58-64页。

语言学概论论文范文第9篇

考评分不及格、及格、中等、良好、优秀五级。

本人“不及格”的科目有英语和体育,分别通过补考过关。英语和体育乃余之弱项,有此结果完全合理。

“及格”的科目有“中共党史”“现代汉语”“外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选修)“美学”(选修)“国际共运史”“精神分析与文学”(选修)。本人对这些科目缺乏兴趣,才可能有如此不堪之成绩,或可理解为教师高抬贵手,放人一马。记得上“中国文学批评史”时,一外系女老乡与余同桌共读,俟伊坐定,身后一泰州男生动辄吹口哨骚扰――“老愚媳妇来了!”如是者三,伊却步而退,罢课后嗔责余曰:“若不是那厮怪叫,我还真有可能和你牵手。”

获“中等”的有“语言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史”“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文字学”“鲁迅研究史”“近代文学”等。

得“良好”的有“文学概论”“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逻辑学”“哲学”“茅盾文艺思想研究”“巴金研究”“短篇小说艺术研究”“台湾现代文学研究”“佛学概要”“新诗美学”等。有一件事颇有意思,选“巴金研究”,其实是想借此见作家一面。其时,“讲真话”的巴金正赢得万人敬仰,授课教师也以此诱惑我们。因为有了这个愿望,便很乐意上这门课。某日,我们随老师来到大师家门口,兴奋且紧张,期待着人生中重要事件的发生。摁响门铃,开门的佣人和婉地说,先生身体不适,恐不能见人。我们的心立马沉了下去,感觉一个美丽的梦破灭了。经老师恳求,佣人同意我们进去瞻仰一番。老师叮嘱放慢脚步,怕打扰了老人家。我们的情绪旋即高涨起来,蹑手蹑脚迈进院子,步履轻如猫行,东窥西探,脑子里在反复描摹作家沉思的情状,希望他能知道我们在他窗外悬望。甚至企望他能突然走出房间,出现在我们面前,绽放一个微笑。咫尺之遥,却是一段不可企及的距离。那是今生距巴金最近的一次。走出大门时,我回头看了一眼那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和院子中央上空的云朵。

本人获得“优秀”的有四门,分别是“现代文学作品选”“民间文艺学”“中国近代文学思想研究”“马恩文艺论著选读”。其实,也想不起来何以有此等好成绩。

毕业论文为“良好”。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并不知道论文为何物,照猫画虎,有论点有材料,煞有介事地完成了“《沉重的翅膀》的议论技巧”一文。这篇关于作家张洁同名长篇小说的文字,两千余字,实在谈不上有什么意思。

就专业课而言,对我鼓励最大的是廖光霞老师的“写作”,她表扬了我的第一篇习作,这使我产生了写作的勇气。印象最深的有柳曾符先生的“古代汉语”和“文字学”、陈允吉先生的“佛学概要”以及朱志凯先生的“逻辑学”。

回想起来,大学四年所学科目,真正于精神有用的实在太少太少。

所学教材,或可称之为史前遗物,大都是1949年之后的意识形态产物,充斥着强烈的阶级斗争思想。在当时,僵死的教材面对正在解冻的思想洪流,上课,其实就是在二者之间的权衡、游移和斗争:一味相信课上所讲的,可以获得好成绩,但却会扭曲自己。

现在看看,所谓好成绩,都是老师高抬贵手的结果,他们并不想为难我们;坏成绩,则说明对课程实在没有兴趣,鬼混而已――一门课程,若真的用三五成心思,绝对不至于达不到中等以上成绩。

绝大多数课程,教师来不及一一细讲,大都是囫囵吞枣般掠过。

语言学概论论文范文第10篇

但凡知道你是文学院的学生,都会问“你文笔一定很好吧”类似这样的问题,听起来就好像文学院的学生天生就应该是作家,如同鲁迅这样的大文豪,对着这个世界口诛笔伐。常人这样的看法往往让很多高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对此产生误解,认为自己文笔一般,阅读量不大,就算是喜欢最后也望而却步。

彼此联系有多少

如果一定要问汉语言文学和汉语言这两个专业有什么关系,我会用灵和肉来形容。汉语言文学是研究中国语言的词语、句法,赏析古今诗歌、散文、小说等众多的文学作品,熟悉有关编辑出版的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而汉语言则更加注重技能,培养具备汉语及语言学、中国文学等方面的系统知识和专业技能。汉语言就像是人的衣服,很实用,汉语言文学则像是人的气质思想,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深度。

这两个专业,最大的共同性就是离不开写作。每门功课期中期末的论文就够学生受的了,如果你不提早做准备,在考试周你就会明白什么叫作“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却也只能幽怨的一句“时至今日都是我咎由自取”,然后冲杯咖啡伴你度过漫漫长夜,微弱灯火下,奋笔疾书。

在不断的学习中,你掌握了如何写合同、策划书,甚至连状你都会了。你想想,策划书合同怎样写你都知道,这在公司应聘时,又比门外汉们多了一分把握。汉语言文学要求看的书很多,不然你无法完成文学作品的赏析。偶尔灵感飘过,写个书评影评什么的,投给杂志报纸,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也会有小小的成就感呢。

生活充实不虚妄

在文学院待久了,你就会发现,原来其他院系的课程在你看来都很少。好不容易有节空堂课,你突然发现喜欢的教授这节课有讲座,说服不了自己回宿舍,果断跑去听讲座。还有什么征文比赛呀,演讲朗诵比赛呀,反正你就闲不下来。不过这样也好,青春本来就不是虚度的。

汉语言文学通常会学到这些科目: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汉字学、汉语史(或文字、声韵、训估学)、中外语言学史、语言文字信息处理、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献学、文学概论、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民间文学、比较文学、写作、文艺心理学、中国文学批评史、语文教学论、自然科学基础等。

我大一时最喜欢写作和现当代文学这两门课程,写作课的老师会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作文,还有一些练笔作业。在不断地写作练习中,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得到提升,在分析自己作品的过程里,为了阐释得更加清楚,捎带着口头表达能力也上来了,真是一举多得。相对于汉语言文学来说,汉语言的课相对少一点,主要包括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史、中国语言学史、计算语言学、汉语史、汉语方言调查、逻辑学、欧美语言学、实验语音学、中文信息处理等。汉语言其实更加注重实践性,包括语言调查、教学实习、论文写作等,时间安排通常为10―15周。汉语言注重对语言的研究,每天和你打交道最多的是各种语言应用,看到音系音节时,有种回到小学一年级的感觉,瞬间童年归来。而外语成了专业里的外来户,爱语文的小伙伴们,这里天天都是语文课。

你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汉语言文学是古老的传统专业,她就像嵌在时光缝隙里的花,静静地开放。反观汉语言,开设的时间较短,如同一朵蒲公英飘飘扬扬,把种子洒向全国各地。这两个专业里涉及的知识和书籍,对学生的帮助很大。不过,饱读诗书的学子绝对不是你们想象中的酸腐形象,更多的可能是,在闹市里安然自得的书卷气。通常在学院内,你会看到很多长发飘飘,文艺十足的女生。她们给人的感觉,也许不是人们口中常说的漂亮,而是那种书香气质,不施粉黛,让人很有好感。

汉语言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科目很相近,一些基础课程都有涉猎,而且就业前景也比较相近,大多与教育、新闻、出版等行业有关。已经离校的毕业生,有考上公务员的,有在报社当编辑的,有继续读研的,他们每个人都十分热爱自己的专业,不是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大的老师”吗?

我将就业方向作了归类,至于选择将自己打磨成什么器物,那得问问你自己。

如果你想从事教师行业,你大可以选择师范类院校: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都是不错的报考选择。四年之后,学过了教育心理学等教学课程、参加过教学实践的你一定会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若你选择的是非师范类院校,你也可以跟师范类的同学一样考取教师资格证,站在讲台上。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媒体记者,那么你首先得在大学里把相关的课程倒背如流,写作艺术、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学理论等课程能够让你的文字功底和文学背景沉淀出浓厚的韵味。而多去投稿、参加媒体的实践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想要成为一名行政人员,那么除了相关的课程必不可少,一本秘书资格证是你必须得拿下的。许多领导人,年轻时都是从一名秘书开始起步的。如果你想成为一名策划人员,那么大学里你就一定得参加社团活动。大学的社团活动五花八门,你得在里面替自己谋一份有关策划的差事,这样更能培养你在策划一个活动时的思维和逻辑能力,也更能提升你处理应急事件和交流的能力。如果你愿意继续在这条路上研究下去,那就趁早做好考研的准备。

上一篇:文化语言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社交语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