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教育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5:19

语言文化教育研究

语言文化教育研究篇1

关键词:三语教育;跨学科;少数民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153-03

一、引言

语言学各分支,如系统功能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计算机语言学、音系学、语用学、神经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教育语言学、病理语言学、跨文化语言学、比较语言学、接触语言学、生态语言学,其他研究领域,如语言习得、话语分析、语言认同、语言教育、多语言现象、语言规划也都体现了当代语言学研究的跨学科性质(Mark Aronoff & Janie Rees-Miller,2001:F7-F44)。例如,教育语言学是语言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并且还涉及心理学、认知科学、社会学、跨文化交际等。周晓琴和许焕荣(2008)发现,教育语言学研究范围在不断延伸,包括母语和第二语言习得、少数民族语言和外语教学、双语或三语教育、语言规划和政策、教育技术、话语分析、课堂研究、课程设计、语言和性别、语言和职业等等。作为教育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共享的研究领域,有关三语教育的论文、项目和专著都体现出了跨学科研究视角,并且从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民族学、跨文化交际,以及政治、经济、地理、等不同学科探究。苏德(2013)指出,跨学科研究方法的意义在于新视角、宽领域、新思维,以及学科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撑。同样,三语教育的跨学科研究有助于建构三语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从而解决三语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二、文献回顾

三语现象在多民族聚居区普遍存在,例如,居住在丽江纳西族聚居区的多数白族人是白、纳、汉三语者。国外学者一般把三语教育定义为三种语言的教学活动或者第三语言教学。三语教育从双语教育发展而来,在国外,语言政策、双语教育理论、模式和实践都得到很好的研究。在国内,刘全国和李倩(2011)对民族地区英语课堂的三语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刘全国(2013)在《三语教育与三语教学》一书中归纳介绍了国外一些双语教育理论和双语教育模式(p.18,19)。双语教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从双语教育规划与政策到双语教育理论,从双语教育模式到双语教师师资、教材和方法,都已形成了“理论-模式-实践”的完整体系(刘全国 2013:19)。国外三语教育研究者主要研究三语习得中的各种社会和心理因素(黄健,王慧 2012)。张武江和张卓(2013)提到四种三语教育模式:语言转换模式、因素模式、多语动态模式和文化适应模式。在欧洲,三语和多语教育政策促进了多语教育的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三语教育也是在双语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从教学方法到功能研究,从描述到实证研究,从语言学视角到跨学科视角,国内外比较研究,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相结合,双语教育逐步走向成熟(李枚珍,2011)。三语(蒙语、汉语、英语)教育首次于1992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小学校开始实施,之后,三语教育逐步在中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起来。自2001年英语作为小学校课程后,全国范围三语教育逐步形成。黄健和王慧(2012)把中国的三语教育分成两个阶段:研究初期(1992-1998)主要关注三语教育的改革思想、意义、课程、教学方法;发展阶段,自2001年来,研究转向语言政策、语言学理论、教育学理论、民族文化融合等,研究领域扩大,研究视角涉及社会学、民族学、心理学等。三语教育在其意义、途径、模式、语言迁移、课堂语码转换、三语教师培训等方面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刘璐璐,张海燕2013)。国内近年三语教育理论和实证研究简述如下:

在云南居住有25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样的生态、文化、语言和多语教育环境,关于少数民族双语、三语和英语教育有较多的研究。李强(2003,2006)从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思维、语用、跨文化交际、民族学等不同方面对少数民族学生英语习得做了很多研究。在西双版纳傣族和爱尼族三语或外语教育状况研究中,胡德映(2007)分析了少数民族学生不理想的英语学习成绩的原因,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不合格的英语教师、学生缺乏自信、效果不佳的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差距等。从其研究结果看,对学习者成绩的影响因素是相互作用的。从社会语言学、语言政策和语言意识形态角度,杨红艳的博士论文研究了丽江旅游环境下的多语言现象(纳西语、汉语、英语:丽江的多语现象,2012)。她的研究探讨了语言政策在三语(纳西语、汉语、英语)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和个体纳西人的语言意识形态中的表现。其研究发现表明,纳西语作为民族身份和旅游经济中的文化价值得以保持,汉语因国家统一、教育和社会经济进步而受到高度的评价,由于全球化交际和经济利益,个体纳西人对英语持有积极的态度,但英语学习效果不太理想。另外,随着语言政策和教育政策的实施,以及有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兴起,少数民族语言、汉语和英语的关系变得更复杂。刘全国(2013)在《三语教育与三语教学》一书中从理论上对三语教育的定义、类型、模式、多语-多文化环境、课堂文化构建等做了全面探讨。此外,他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三语教育的实证研究中,探讨了英语教师的现状和补偿机制,以及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策略、困难和风格。在《云南三语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一书中,张雨江、盖兴之等作者基于云南拉祜、傈僳、纳西和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母语、汉语、英语教学,提出了三语教学理论、语言对比理论、翻译理论的新观点。他们的研究试图从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多元文化教育的不同视角,探讨三语教育问题。原一川、胡德映等(2013)研究者对云南省跨境民族学生三语教育的态度进行实证研究,调查发现,云南跨境民族学生具有很强的民族身份认同和学好三语的信心,被试充分肯定了三语教育的成效,并赞同三语教育对跨境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稳定、安全以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原一川、钟维等(2013)研究者在云南省跨境民族学生三语教育的态度、三语现象和三语教育现状的调查基础上,提出对云南跨境民族地区外语教育规划建议,即少数民族自治县采用民族语“就近”选择,以及非少数民族自治县采用邻国语种“优先”选择原则,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三语教育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案。

三、讨论

15年间,中外研究者都对三语教育显示了极大的兴趣,关于三语习得、语言迁移、外语学习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三语教育比双语教育更复杂,从研究领域和范围看,三语教育研究具有跨学科性,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跨文化交际等学科都有联系。在中国,三语教育还与民族学、少数民族教育及其文化、宗教、政治和经济等因素相关。为建构科学合理的三语教育体系,需要多学科的研究。跨学科视角无疑是研究三语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构建三语教育理论、教学模式,从而指导教学实践,最终提高三语教育的质量。

1.从语言学角度研究三语教育。双语和三语教育研究者虽然对二语、三语已进行了很多研究,但对语言,特别是少数民族语言做进一步的研究很重要。根据阈限理论,母语能力不足将影响二语和三语学习,进而影响学习者获得其他科目的知识。但问题是,熟知少数民族语言的语言教师和研究者很少,有的教师在语言教学中不能给学生恰当的解释,他们不能通过比较不同语言来分析学生的错误,并帮助学生克服语言学习中的困难。有的研究者同样不能对少数民族语言和比较语言学做深入的研究。教师了解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和不同语言学流派的观点将有助于他们指导语言教学,预测和分析学习者的学习困难,对少数民族学生给予个别指导,帮助他们有效地学习外语。而且,对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不仅能够促进第一、第二、第三或外语语言能力的提高和知识技能学习,还能促进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保持和创新。

2.从教育学角度研究三语教育。三语教育可能会引起语言之间地位、教学时间,以及教育、家庭、社区、工作语言的使用频率之间的竞争。从教育学视角做研究,对有关课程设计、适用于少数民族学生教科书的编写、教学大纲、测试标准、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方法、教师培训、教育政策和语言政策等的问题就能够得到较好解决。以教师培训为例,三语教育研究中,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师的现状研究结果表明,缺乏合格的语言教师,特别是三语教师,是阻碍少数民族地区三语教育的一个因素。小学英语教师学历偏低,并且有些不是英语专业毕业。语言教师教学观念传统陈旧,很难适应新课程标准,教学效果不理想,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他们的语言和文化知识以及教学方法需要提高更新。

3.借助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理论研究三语教育。根据三语习得研究成果,第三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在学习过程、认知和心理特征方面存在不同之处。曾丽和李力(2010)总结国外三语习得研究,并指出三语习得的一些特征,尽管受不同因素的影响,语言能力的发展是线性的,同时,多语学习过程是非线性的,对三语学习者来说存在更多语言磨蚀的可能性,他们需要在语言保持和学习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但三语学习者在已掌握第一和第二语言后认知方面显示出更多优势。曾丽(2010)也陈述了语言迁移的复杂性和社会因素,第三语言习得同时受第一和第二语言的影响,多语学习者根据需要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第一、第二、第三语言习得过程具有多样性,并影响学习结果。三语习得的这些特征对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学生三语习得具有指导意义。居住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普遍经历母语、汉语、和英语的三语习得过程,但教学中汉语作为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和外语作为第三语言的情况被忽视,对三语习得的复杂性,特别是认知过程和语言习得心理机制的研究很少。李强(2003)在《文化多样性与英语教学》一书中反映了这样的观点:基于多语和多样文化的外语教学研究,对基于多元文化环境的三语教育研究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

4.从民族学、社会学、跨文化的视角研究三语教育。三语教育与民族学关系紧密,中国的少数民族不仅要融入中华民族,而且肩负着继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的责任。每个少数民族都拥有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权利,普通话的推广使得中国的56个民族和讲不同方言的人们能够顺利地进行交际,普通话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然而,这样的语言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也使得一些较少人口使用的民族语言力量减弱并且处于濒危状态,有的少数民族在适应主流文化中放弃自己的语言而转用或改用其他民族的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少数民族语言使用减少意味着少数民族将失去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语言政策的制定应该考虑地区间的差异和民族关系。三语教育应该在母语、汉语和外语(英语)之间保持平衡,寻求基于多元文化的三语教育模式。三语教育是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整个民族的教育水平。

四、结论

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语言学和语言教育迅速发展,当代语言学研究不仅仅局限于语音、句法、语义和语篇研究,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已融入到语言教学研究中,展现了语言学研究的跨学科性和更强的生命力及广阔的前景(李强,2003)。由于三语教育主要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受到当地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地理环境的影响,三语教育呈现出多样性、特殊性和复杂性。目前的三语教育实践基本在双语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三语教育研究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三语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还在探索之中,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但是三语教育水平还滞后,主要是因为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阻碍:文化差异、母语的负迁移、三语教师缺乏(和新梅,2010)。三语教育的意义已成共识,李晓和童安剑(2008)论述了三语教育研究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和多元文化构建的意义。然而,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三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三语教育研究涉及多种学科,跨学科研究将使三语教育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

参考文献:

[1]刘全国,李倩.我国民族地区英语课堂三语教学模式探索[J].青海民族研究,2011,22(1):75-78.

[2]刘璐璐,张海燕.国内三语教育研究相关文献综述[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98-99.

[3]李晓,童安剑.关于少数民族聚居区三语教育研究意义的思考[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76.

[4]李强.英语民族与云南少数民族语用习惯差异[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5]李强.文化多样性与英语教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李枚珍.30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发展与现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89.

[7]黄健,王慧.国内外民族地区三语教育之比较[J].贵州民族研究,2012,(5):192.

[8]和新梅.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三语”教学的阻碍因素[J].教学论,2010,(31):314.

[9]原一川,钟维,吴建西,饶耀平,范庆红.三语背景下云南跨境民族外语教育规划[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45(6):18-25.

[10]原一川,胡德映,冯智文,,尚云,原源.云南跨境民族学生三语教育态度实证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3,24(6):80-87.

[11]周晓琴,许焕荣.中外教育语言学学科发展评述[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25.

[12]张雨江.云南三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13]张武江,张卓.三语习得研究概述[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7):29-31.

[14]苏德.以多语教育促进和谐社会与文化建设――兼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范式[J].民族教育研究,2013,(3):27.

语言文化教育研究篇2

  “语文是什么”?这个困扰了中国无数学人、语文教育研究专家、语文工作者半个多世纪的问题再一次被提起,再一次引起了国内专家学者的深思。日前,由全国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浙江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浙江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文学研究所、《语文教研》编辑部主办的现代语文理念研讨会在浙江中部名城金华 召开。钱梦龙、倪文锦等一批国內著名的语文教育研究专家学者、中学教师、教育出版社和语文杂志社的编辑,就“语文”这个课程理念问题展开热烈而又深入的学术研讨。 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理论界对这个看起来再简单不过、却又长期困扰着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理论问题一直众说纷纭:“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章”“语言和文学”“语言和文化”……语文课程理念比较混乱,有待进一步研讨和澄清。热烈而深入的研讨,自由的争论,碰撞出了更多的思想火花,使得本次研讨会内容丰富多彩。 关于“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 浙江师范大学胡尹强教授认为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他认为中国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中小学语文界对“语文是什么的回答都是对常识——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否定或纠正”。他强烈呼吁要“义无返顾地回到常识上来”,要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文学教育,“把文学作品上成文学课”。宁波鄞州中学的毛刚飞老师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语文除了语言和文学外,还应该包括科学、哲学、传媒、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等方面,单单‘语言和文学’不能支撑起语文教学的整个天空”。 杭州师范学院的盛海耕教授认为语文“基本上是语言和文学”,所以要充分认识加强文学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浙江师范大学李海林先生也认为,把语文定义为语言和文学失之简单,它无法解决语文教什么的问题。他认为语文是由语言、文学、文章、文化和言语构成的,以文章和文学为基本要件,以文化为内在意蕴和价值取向,以语言为基础,以言语为基本立场。 浙师大王国均博士认为“语文就是一个专有名称,而非缩略语”,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文文学、语言文化等等都不是“严格学术意义上的定义或概念”,他认为语文是一门“使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从而掌握语言艺术、增进语文修养并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的学科。东阳中学陈益林老师认为如果肢解地来看什么是语文,将是“一个永远无解的方程式”,“语文就是空气”,它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但往往被忽略了它的存在,书本是语文,生活也是语文。东阳横店中学马全德老师认为语文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语文是学科语文,广义的语文是素质语文。 关于“语文分科教学” 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呼吁要把语文“一分为二”,分成“汉语”和“文学”两门课程。他认为,长期以来,由于合二为一,“几乎把语言教育以及其他教育的责任全部推到文学教育身上”,文学教育已经“不堪重负”,甚至“迷失了自己”;“文学教育是人格教育、心灵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它不能去讲关于语言文字本身的系统完整的知识,也不能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己任”,所以,“从培养人的角度出发,需要设立相对独立、比较完整的文学教育课”。浙师大朱寿桐教授认为文学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历史、审美的历史、心灵的历史,要在中学教育中占重要的地位。文学可以独立出来,但一个文学教师绝不能离开语言方面的修为。王嘉良教授认为把语文一分为二要有一个梯度,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与知识准备。 浙师大黄云生教授认为:无论认定“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还是主张“语言和文学应该分开”,其实都是试图突出文学教育,强调文学教育在国民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多少年来,一些教育界和文学界的有识之士的论证和呼吁,虽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到头来仍然停留在纸上,未能真正付诸教学的实施。因此,文学教育必须从现行的语文课程设置的思路中解脱出来,真正确立起自己独立高标的课程地位!李海林先生则认为现在谁也没有否定文学教育,关键的问题在于语文课应该把“文学教育”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要弄清楚文学教育到底教什么。 盛海耕教授从语言文字的产生、文学的特殊功能、我国的语文教育传统、当代教育的缺陷、语言教育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加强文学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语文教学》编辑俞同辉博士提出了质疑,他说从教学目的上来讲,文章与文学在提高学生运用母语的水平上并无本质的区别,文学课独立出来到底要干什么,文学单设能不能解决情感问题?其他学科的教学存不存在情感问题。 关于“语文研究从课程开始” 与会者普遍认为“语文是什么”是一个本体论问题,它关系语文教育的基本观念,关系语文课程的性质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问题,任何一个研究者、教学实践者都不能回避。语文研究、教学要从这个问题开始。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倪文锦教授认为要分层次研究这个问题,要着眼于建构,而不在于批判。宁波大学王荣生博士认为,回答“语文是什么”,首先要回答“语文科是什么”;在语文教学目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先要回答语文课怎么“教”的问题。他认为语文课程的多元并存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存在,目前关于“语文是什么”的各种主张不是课程,其主张不过是课程形态的一个起点;同样,教材不等于课程,教师的随意教学也不是合理的课程,课程是一种方案。 《语文学习》的温泽远博士认为研究语文、语文科要从课程论出发,这样更具有可操作性。他认为课程是一种规定,必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浙江教育出版社郑广宣编审认为,研究“语文是什么”要关注大背景,关注中学语文教学现状;语文不要有过于沉重的使命感,语文不能包揽一切。 王国均博士认为研究语文学科,要进行跨学科、跨领域、多层次的研究,不能搞自我封闭,要把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相结合起来,要有一个明确的纲要。 关于“语文教学形式大于内容” 语文教学到底是内容大于形式,回归文本,还是形式大于内容,要足够热闹,足够花哨? 钱梦龙先生认为,目前语文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大部分停留在演示层面,无法真正实现互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他说,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不恰当,会干扰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用预先设置的课件进行教学,图像、音乐冲击了学生对文学语言的阅读,限制、束缚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同时也束缚了教师的教学思维与思路”,结果教学手段现代化了,教学理念却仍是陈旧的。所以“语文学科运用课件要慎重”。 倪文锦教授认为目前的课件形式大于内容,但同时他又认为在信息化社会必须在教学方面开始实践。他说网络技术使语文的教学环境、方式、过程、媒体、师生的角色等都发生了变化。 浙师大蔡伟先生认为,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导致了语文课程形象面目可憎,令人厌恶。语文教学改革要有希望,需要中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生动活泼,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即使花哨一些,热闹的氛围浓一些,也没有什么不好。语文课程的内容是基本稳定的,因此,教学形式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语文老师要以他个人的魅力、丰富的形式,引起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 会议顺利结束后,主办方之一《语文教研》主编黄云生教授这样评价本次研讨会,他说,通过研讨会,“语文是什么?”这个课程本体论问题,再一次引起语文教育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与会者对加强文学教育给予了关注,也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会风好,是真正的学术交流,无论是前辈专家,还是青年学者,都能去除虚套、真诚坦言,进行不同意见的正面交锋,开展学术争鸣。

try{showAd(3,0,1);}catch(ex){}     

语言文化教育研究篇3

【关键词】语言教育;母语教育;语言政策;语言资源

1 简要介绍

语言作为识别文化归属,文化行为和文化认同的珍贵标志,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强大向心力。然而在多民族、多语言地区语言在使用时就天然的分为了强势语言和弱势语言。在我国,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庞大的使用人群,早已成为各民族语言中的强势语言,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人口少、使用范围窄,较汉语而言是弱势语言,国家在进行语言规划,制定语言政策时必须要考虑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权利问题。作为跨民族的经济技术交际工具,选择何种语言教育对民族的长远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民族语言民主和民族语言平等是一对矛盾,在处理复杂语言关系的过程中,语言问题集中表现在语言教育上。在当今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我国同样面临如何发展语言教育的问题。

2 研究现状综述

2.1 语言教育概念及相关定义

根据维基百科全书对“语言教育”的定义,“语言教育”泛指任何语言的教导行为与学习行为。我们一般讨论的语言教育就是采用母语对青少年进行语言教育的问题,有关汉语国际教育方面的问题本文暂时不予讨论。《现代汉语词典》对母语的解释是:“一般情况下是本民族的标准语或某一方言”。李宇明先生指出母语这一概念属于民族领域,即是个人的也是民族的,反映了个人或民族成员对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的认同,或者说是民族忠诚[3],加强母语教育的实质是强化民族认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证信息畅通,促进国家认同,是国家安全之必须,语言教育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国家安全的责任。

2.2 国外研究

国外有关语言教育的研究大多从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其中针对教育政策的制定,1988年洛恩・拉福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语言教学及语言规划》中提到语言平等是语言规范化的终极目标,然而一般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并不考虑语言教学的实际情况。大多数人夸大了教育部的作用,将学校系统尤其是语言教学作为贯彻语言政策的手段。洛恩举了西非新几内亚的语言政策来说明语言政策的推行不能单纯依靠学校系统,由于缺乏统一的国语教材、国语师资和标准化的语言,使得新几内亚的语言政策成为了一次“壮丽”的惨败。然而有少数自发的语言推广却获得了成功,这与社区人民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洛恩指出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要考虑社会对语言的需要,学校系统是语言政策的实施阶段,要完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材的准备、教师进修计划,为语言教学做好准备。[2]

托弗・斯库特纳布・坎加斯[2]强调语言作为民族特征的重要元素,少数民族应当享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接受教育的权利,并详细举出了为享有教育中语言权利而斗争的实例。为了支持少数民族的语言和语言教育权利,出现了一种语言生态学的观点。许多语言生态学家认为目前许多世界的语言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与生物界或生态界的物种濒危和灭绝的过程很相似,更确切地说,比动物和植物所面临的灭绝威胁更严峻。如果人们不给予这一语言损失过程足够的重视、不及时对其加以制止的话,语言生态学家认为世界语言基因库将会与这些语言息息相关的文化知识一起永远从地球上消失。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51年专家会议报告显示,生活在简单文化里的居民不得不同化到复杂的文明中来,这种情况下,使用母语进行第二语言教育比直接进行长跳式的第二语言教育要更为有效,小语群地区的人们在接受母语教育后的两三年,应当学习完整的标准的国语以便于和族群以外的人进行交流,并学习新的知识技术。这份整理的报告中,介绍了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适合使用本地语,采取什么措施来鼓励本地语。这份报告为语言规划提供了详尽的参考,从教育语言的选择到学习目标语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指出了了语言规划过程中应考虑的因素,为联合文教科组织提出了改善语言教育行动的建议。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学者们越来越认识到语言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意义。语言不仅仅是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还是民族认同的标志。针对语言政策与文化认同、民族身份认同的关系,语言学家从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视角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遇到的来自于语言、文化及民族身份认同的挑战和机遇。另外,在《国外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进程》一书中洛恩提出语言政策真正的推动力不在于法律或规定,而在于语言文化的意识形态及民族认同。”也就是说,只有加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语言政策才能真正得到推广,而语言政策的推广也会进一步加强民族的认同感。

综合国外语言教育及政策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国外研究的重点是尊重语言平等,保护语言权利特别是少数民族的语言权利。多数学者将语言教育与国家政治、民族团结联系在一起,忽略了语言教育与文化安全之间的内在联系。

2.3 国内研究

关于我国的语言教育问题的研究,多围绕以汉语为母语的第一语言教学、以汉语为目的语的外语或第二语言的教学、少数民族对汉语和本民族语言进行的双语教学以及外语教学而进行的研究。国内有关语言政策的研究大体分为两类,宏观方面――基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语言教育,微观方面――基于言语实践的语言教育。

基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语言教育,这一部分的研究者认识到,语言教育不仅仅只是教育系统的责任,语言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语言教育的所面临的问题也就更为复杂,从宏观角度来看,国家在进行语言规划时必须要考虑将语言教育提升到一定地位,把控国家话语权,提升国家软实力。曹迪认为国家文化利益与安全、经济和政治利益密不可分,指导国家语言政策的制定和实行,语言教育政策的终极目标是增强文化软实力。国家语言教育政策应是以提升国家语言文化软权力为核心;以对外维护国家语言文化、护国家语言文化安全、促进语言文化传播,对内提升民族语言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为战略目标;我国当前的语言教育政策未能充分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原因在于政策存在目标迷失、政策价值取向偏差、政策系统内部缺乏相互协调机制所致。[6]

孙渝红主要剖析了美国语言政策的历史与现状,从国家战略角度看语言政策的制定,无论从文化价值观还是意识形态来看美国语言教育都在灌输一种“盎克鲁新教文化”和所谓的语言语言民族主义,通过对比现阶段中国与美国语言教育的特点,反思我国语言教育的不足,提出了促进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发展、科学规划民族语言教育、拯救濒临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并从国家战略高度科学制定外语教育政策,最后加强语言教育国际化发展,打造有特色的语言文化。[5]同样提出语言教育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还有陈汝东,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语言教育发展遇到的机遇和挑战说起,指出全球化语境下的国家战略发展,应当将语言教育上升到国家竞争力的高度来看待,加强公民公共话语的培育,改善我国公共语言生态环境;同时给我国语言教育提出了建议:重新筹划外语教育与母语教育的比重匹配,从教学内容、方法、建制等各方面改革;加强国家媒体话语能力的培养;最后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传播能力。[8]周殿生在《我国的语言教育与国家利益》一文中将我国的语言教育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分别是主体民族母语教育、非主体民族母语教育、双语教育、国民外语教育、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向外推广教育、普通话普及与少数民族标准音和正字法的推广、计算机语言信息处理这七大类;周殿生同样指出应将语言教育拔高到国家战略角度,但不同的语言教育内容应分别服务于不同的国家利益,进一步发挥其对国民素质提高和国家经济文化的推动作用。部分学者强调语言教育的地位,明确指出语言教育与国家利益相关,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提出了针对我国语言教育发展的建议,但这些发展建议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们缺乏专门机构来管理地方使用语言和科学的准备教学材料。

综合上述文献,我国双语教育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仍存在问题,学者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关注不够,双语教育模式比较单一,外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中可选择的语种较少,难以满足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针对语言教学的研究多集中在课程设置,教材编排和师资培训方面,有关语文教育、教学的讨论一直持续,部分学者看到了母语教育的重要性,但过分打压外语教育也是不符合我国社会需求的。目前我国多与地区采用的双语模式已基本固定,如何提高双语教育水平,切实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权利,维护国家话语权和文化利益是语言学家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我国边境地区,新疆、、云南、广西等地语言状况复杂,需要实地考察语言环境,这方面的语言调查研究不足,使得这些地区的语言教育研究进程受到影响。

3 结语

母语教育的成功应有相应语言规划政策的支持,最后笔者就文中提到的讨论总结了以下几点:

1)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珍贵的社会资源,我们需要正视语言资源的重要性,将语言教育拔高到国家战略角度来对待。

2)民族语言教育应当向国家主体教育侧重,但要注意保留一定的多元文化教育。

3)母语教育对主体民族语言教育来说,既是教学工具又是目的语言;对非主体民族语言教育来说,母语在学习初期要作为辅助通用语言学习的工具,同时注意不能忽视母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教育系统要配合国家相关政策,积极反馈语言教育成果与问题。

4)实现母语教育和通用语言教育的措施有所区别,要结合实际语言环境和人民需求来安排。

5)母语权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言人权观念,但我们不能要求绝对的语言民主,民主需要秩序来保证,过分的语言民主会破坏语言生态环境的秩序,导致社会和国家的混乱。

6)母语是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的根基,我们要把握国家话语权,舆论引导受教育者热爱母语。深化母语教学理论,处理好母语教学与其他教学的关系。

在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新的条件和环境下,我国的语言教育需要寻求符合本国特点的有效模式,一方面要维护好不同语言民族的语言权利,一方面要遵从国家的发展的战略。语言教育的规划和实践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直接相关,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必须服从并服务于民族利益,语言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民族权益,实现国家的发展战略,语言教育问题值得学者思考研究,我国的语言教育现状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人民的配合。

【参考文献】

[1]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

[2]周庆生,等.国外语言政策与语言归化进程[M].

[3]李宇明.论母语[J].世界汉语教学,2003,1:48-58+3.

[4]陈章太.论语言资源[J].语言文字应用,2008,1:9-14.

[5]孙渝红.语言教育与国家战略[D].西南大学,2009.

[6]曹迪.国家文化利益视角下的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7]陈汝东.我国语言教育的国家战略意义及发展趋势[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197-203.

语言文化教育研究篇4

>> 网络语言与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红色网络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大学生网络行为分析与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网络语言特点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现状研究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沟通机制研究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特点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研究 网络文化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综述 网络社区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劲松、麒坷.网络语言是什么语言[J],语文建设,2000(11):13一14.

[3]周洪波.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序[A],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l-5.

[4]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8.

[5]汤玫英.网络语言新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49.

[6]人民网》华东新闻》第三版.专版.

语言文化教育研究篇5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 社会需求 课程体系 策略

[作者简介]马晓宇(1979-),女,陕西西安人,西安邮电学院,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陕西 西安 71012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108-02

为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教育部1992年颁布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学以致用,并以提高学生语用能力、交际能力、文献翻译及理解能力为目标。然而,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重新修订,硕士生英语教育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高校研究生英语教育培养内容及方式与研究生自身及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使学生无法将多年所学英语知识转化为科研及工作中所需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问题上。这有悖于我们以国际视野培养优秀科研人才的方向,并对研究生英语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

一、非英语专业硕士生英语教育现状

目前的硕士生英语教育虽然有统一的大纲,但是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以及教材的使用却因我国各高校的办学特色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由于各学校硕士培养计划的不同,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着很大差异,从每周2~8课时不等,而且学制也有三年和两年之分。甚至有的院校以大学英语六级成绩和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为标准实行英语免修。实际上,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语言应用能力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仅仅以成绩判断学生英语水平显得过于武断。本科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了大批只能看,听不懂,更说不出的“哑巴”“聋子”英语学习者。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应该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拥有出色的研究能力、思辨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国际性人才为目标。我们培养出的研究生不仅应当能阅读专业领域的各种文献、著作,更应当具备用英语同各国学者探讨学术问题,并能在国际会议上对自己研究的项目侃侃而谈的能力。因此,研究生英语教育不但不能删减,更应当加强,因为它对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与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息息相关。

其次,受到师资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英语是大班授课,有的学校甚至达到了每班六十多人。这使得多数学生迫切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愿望无法在课内得到满足,并且制约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效果。实际上,大多数学校研究生英语教育仍然沿袭本科阶段的传统教学模式,且没有清晰可行的培养规划和培养目标。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教材,一些学校的教科书更换频繁,使得教学缺少延续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不少高校的研究生英语教育正逐渐流于形式,师生对教学效果普遍反映不佳。

最后,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硕士研究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跨专业报考的学生,这种现象在本科语言类专业中尤其明显,并直接导致硕士研究生英语水平的差异比较突出。从本科入学时起,外语类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整体上要强于非外语类专业学生。这些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后,虽然专业课基础不及非外语类学生,但两类学生英语知识的积累和实际操纵语言的能力呈现更为明显的差异。如果仍然执行同一教学大纲,就是忽略了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性,同时抹杀了各自的需求和优势。少数高校虽然已经针对这一差异性进行了分级教学,但还远没有形成理论化、系统化的教育理念和指导性大纲。而目前高校学科的进一步多元化使得研究生英语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化。因此,转变原有的培养模式。承认研究生英语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并执行切实可行的教育策略对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提高教学效果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二、目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育理论研究的特点

随着大学本科英语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与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研究。这其中包括对教材和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以及提升学生英语专项能力的研究等等。

研究生英语教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两个方面。不同于本科英语教学,研究生阶段的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学术交流水平,加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国际化的学生。这就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出版社和教材编写者也逐渐意识到了这种变化并对教材的内容与形式进行了革新,提出了以真实语言为素材编写集纸质教材、磁带、光盘、多媒体及网络课件于一体的立体化教材的新思维。此外,对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探索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手段的革新上,然而受到各学校课程体系设置的制约,许多先进的教学手段无法在实践中施展拳脚,无用武之地。这就需要学校职能部门的配合,尽量调整课程体系中的不合理部分,真正把学生的需求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放在首位。与此同时,对硕士生英语单项能力提升的研究也在逐渐展开,毕竟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的太环境使得社会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要求在逐年提高。然而大多数高校研究生英语是以综合课程的形式出现,若将各项技能的培养单纯地割裂开是不明智甚至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需要有清晰的理论化、系统化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不能单凭经验授课。

三、优化研究生英语教育的策略

如前所述,传统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它缺少对教育受众需求的细化,以及清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目标。虽然少数高校已有针对性的措施,但改革的步伐还是太慢,没有形成理论化、系统化的教育理念。

1 根据社会需求确立教学目标。1996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而研究生英语培养目标应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确立以培养英语基础扎实、具有丰富实践能力、外语综合素质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强的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充分细化研究生英语培养目标,将他们已经掌握的英语语言知识转变为今后在科研工作中所需的英语语言技能。例如,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应当注重培养他们的科技文献阅读及英汉互译能力,此外还要培养他们在公共场合英语演讲的能力,为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做准备。与理科学生相比,文科学生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熟谙两种文化的精髓,阅读经典著作,将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学术活动中与外国友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2 根据学生的需求分级,分类教学。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英语教育模式单一,不能适应学科发展和时代要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外语学习需求,优化原有的课程设置体

系,执行适合不同群体的教学方法,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确立新的、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才能使研究生外语教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校可以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语言技能的考核,比如听力、翻译、公共演讲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选修课程。同时,将原有的单一的公共英语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甚至可以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将选修课进一步细化为限选课和任选课。改变研究生不分专业、不分基础的大班上课的现状,分层次、分专业地组织教学。在完成必修课之外,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学校可以对研究生英语课程的总学分数提出要求,保证学生完成规定的课时数。针对已通过大学英语六级的学生,经过评估后,若基础扎实、语言技能掌握充分,可以免修必修的英语课程,同时以兴趣为基础选择各种英语技能限选课和任选课。

3 加强教材和考核制度建设。教材是教师教学内容得以实现的重要工具,因此教材建设也是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学校应当编写和选用适合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的教材,教材内容应当考虑学生的专业倾向和实际需求,尽量选择原版的英文并以专题的形式出现以保证文章的学术深度。此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提供一些原版学术书籍作为课后阅读作业来提高学生的学术英语水平。此外,还要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督促学生全面提升英语语言技能。学校应当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考核办法,不再以考试成绩为唯一的标准,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综合评估研究生的英语基础和语言技能的应用能力。

4 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0世纪80年代,Henriholec率先将自主学习这一概念引入外语教学。他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学生自我管理语言学习的能力”,也就是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监控学习过程并最终评价学习效果。由于很多高校对研究生英语教育不够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积极,使得英语学习变为被动的强制输入的过程,而且自主学习的缺失使得学生的英语学习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达到提高其语言能力的目的。教师应当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明确学习目标,并制订有救的学习计划,逐步提高和完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很重要,它决定着教学效果。为提高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学习质量,首先要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就能够主动利用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提高自信心及学习兴趣。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程的多样化设置就是强化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之一,此外学校还可以安排各种外国专家的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及各种实践机会让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能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找到学习英语的信心,激发英语学习的潜能。

四、结束语

语言文化教育研究篇6

关键词:课程论;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3)0343075-0006

自2004年8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为《课程要求》)(2007年修订后正式),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学者们(夏纪梅,2005;陈坚林、谷志忠,2008等)对两版《课程要求》进行解读,并以不同视角对大学英语教学展开了大量研究。适时回顾《课程要求》颁布以来国内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有助于分析情况、发现问题、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研究综述的主要目的是总结以往研究成果,描绘相关领域研究全貌。根据Cooper(2010)对研究综述的分类,笔者认为近年来涌现的有关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综述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大综述”,对涉及大学英语教学及教学改革的研究进行综合描述和分析,如姜秋霞等(2011)通过对有关大学英语教学的论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总结出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特点和发展变化趋势;赵庆红等(2011)统计、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证研究文献后指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证研究的成效和弊端;另一类是“小综述”,针对大学英语教学诸要素的研究进行微观梳理和总结。近年来学界针对大学英语教学要素的研究综述集中在教学内容方面,包括听力(如:程京艳,2009)、口语(如:蒋超等,2009)、阅读(如:方英,2008)、写作(如:秦朝霞,2009)、词汇(如:徐密娥等,2007)和文化(如:苗丽霞,2007)等;针对其他教学要素的研究综述较少,张森等(2012)综述了有关学习者学习策略的研究,文秋芳等(2010)针对教师发展研究进行了综述,唐进(2012)的综述有关自主学习研究,曹超(2009)的综述是关于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研究,此外还有黄建滨等(2009)和蒋显菊(2007)分别针对教材和测试研究进行了综述。阅读、分析这些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综述一般采用元分析的方法,以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为视角探讨相关领域研究现状,但缺乏对各类主题研究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要详尽描绘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脉络,需要从课程观的角度重新审视和整体把握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1 调查方法与过程

本次调查依据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语言学外语类期刊的论文数据。首先,查阅《“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2—2013)收录来源期刊目录》确定语言学外语类期刊共计11种(见表1)。其次,分别以“大学英语教学”、“大学外语教学”、“公共英语教学”、“公共外语教学”等为篇名、关键词和摘要检索词进行单独检索和交叉检索,检索到2004年一2012年在11种期刊上发表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相关论文844篇(不含有关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研究论文)。剔除会议讲话、会议述评、著作介绍等文章,通过分析论文内容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相关性,选定其中786篇论文为研究对象,从论文数量、研究类型、研究等不同维度对这些内容文章进行分类和梳理,并运用EXCEL工具进行详细数据统计,总结研究历史,分析研究现状,以图把握研究趋势。

2 统计结果与分析

2.1论文数量

相关论文数量、所发表刊物和年份如表1和图1所示。总体来看,论文数量趋势变化不大,其中,《课程要求》于2004年试行的当年相关论文的数量呈现井喷之势,之后两年数量略有下降;2007年《课程要求》修订后正式,该年此领域论文数量最低,之后几年相关数量平稳上升;2012年该领域论文数量上升明显,说明国内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继续升温。

2.2研究类型

本文将786篇相关论文按照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进行分类。

表2和图2显示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的论文共有489篇,占调查论文总数的62.2%,采用量化研究方法的论文共有297篇,所占比例为37.8%。两种方法皆涉及的,按照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划归类别。尽管从总体上看,使用上述两种方法的研究论文数量存在较大差距,但观察近两年论文研究类型的变化可以看出,两种研究方法使用数量的差距在缩小,这说明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即从以质性研究为主转向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趋向平衡。以质性研究剖析和论述外语课程宏观发展规律,以量化研究验证外语教学微观层面的效果或比较不同微观教学层面的优劣。

2.3研究内容

近年来,国内语言课程设计研究领域借鉴了国外的相关研究,其中,Graves(2008)提出的动态化外语课程设计系统被广泛认可,他认为外语课程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所有要素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非线性、相互调整和适应是常态”,如图3所示。

可以看出,Graves的动态化外语课程设计系统由三个核心环节组成,分别是planning(规划),enacting(实施,即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和eval-uating(评估),三个环节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处于动态发展状态,而不是线性发展状态。在动态课程设计观看来,enacting是整个教育的核心,planning和evaluating都是以enacting为指向并与之紧密联系。同时,课程设计的这三个环节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教育情景之中(socioeducational contexts),是由处于这些情景中的相关人员来完成的。

Nation & Macalister(2010)的语言课程设计内外环模型是当前语言课程设计研究的最新成果。他们的语言课程设计模型由三个外环和一个内环组成(如图4所示),内环以教学目标(goals)为核心,关注教学内容(content and sequencing)、教学方式(format and presen—tation)与教学评估(monitoring and assessing),外环关注原则(principles)、需求(needs)和环境(environ—ment),内环加外环构成了课程,并以评估(evaluation)贯穿整个系统,调整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最终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使得整个课程设计系统更具灵活性,这也反映出课程设计的动态观。

笔者认为,Graves(2008)的语言课程设计动态系统模型与Nation & Macalister(2010)的语言课程设计内外环模型有相通之处,都是由许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按照一定层次和结构所组成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都是“以课程规划为起点、以课程实施为核心、以课程评估为保障”的循环而完整的系统(如图5所示)。

本调查以Graves(2008)动态化外语课程设计系统中的三个核心环节为基本框架,结合Nation & Macali—ster(2010)语言课程设计内外环模型,对所统计论文的内容进行初步的概括归纳,将其研究主题划分如下(见表3)。

文章主题内容分布情况如表4和图6所示。2004—2012年间国内学者比较注重对外语课程实施要素的研究,569篇,占论文总数的72%;关于外语课程规划和评估要素的研究很少,各有118篇和99篇,占论文总数的15%和13%。近年来,随着国内学者对外语课程规划研究愈加重视,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大多围绕着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课程设置、语言教学“纲”与“目”之定位等角度展开;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如何构建立体式外语课程/教学综合评估体系等已成为外语课程评估领域研究的重点。而传统的有关语言教学理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学习环境、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培养、大学英语教材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正逐渐减少。

3 对研究现状的思考与展望

以课程论为视角审视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及其研究,可以使我们在课程本体论研究的指导下,探讨大学英语教学如何更加有效地为体现外语课程的性质、实现外语课程的目标而制定和实施课程标准,进行课程评估,从而对外语课程本身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应从“以教学为主线”走向“以课程为主线”,更多关注外语课程规划和设计。大学英语教学是教师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语言教学和学生进行有意义、有质量的语言学习的过程,对它的研究应在外语课程整体观、动态观视阈下进行。一方面,大学英语课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评估等环节之间存有连贯关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非线性整体;另一方面,大学英语课程各环节并非任意地组合,是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教材对话中不断生成新的理解和认识,是个人知识结构重新建构的过程。作为以师生双方以及师生与外语教学环境之间的互动行为为基础生成的动态系统,大学英语课程的整体化存在形式和动态化发展过程体现了语言课程独有的过程性。因此,作为课程设计的主要参与者,大学英语教师要以课程为研究主体,重视对“课程规划”和“课程评估”的研究,为在规划和评估的影响机制下不断调整“课程实施”以顺应学习者和教学环境的要求并发挥师生的创造性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2)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应从“以质性研究为主体”走向“以量化研究为主体,质性、量化研究有机结合”,更多关注外语教学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从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中质性研究(62%)与量化研究(38%)的比例可以看出,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研究“重理论、轻实证”,质性研究占主导地位。但从2011年起,二者逐渐均衡,这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外语教学研究的实践性很强,需要大量数据使研究更具说服力的结果。以实证的方式获得数据,再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所得出的结论会更加科学与准确,更能解决大学英语教学的具体问题从而有力地指导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与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变化趋势一致,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方法正在向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对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范式的合理选择是实现研究方法规范化的关键。

(3)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应从“单一学科研究”走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研究”,更多关注外语教学与其他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问题。大学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很长时间以来,我们过多地注意了外语课程的工具性,忽略了外语课程的人文性,因此许多研究的重点也往往放在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上。我们应充分考虑外语课程的内容与社会意识形态的紧密联系,充分认识外语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借助语言技能的学习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学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中的全人教育(Whole-person Edu-cation)目标。因此,研究大学英语教学有必要在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等学科之外加大与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哲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理论研究成果融合的力度。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跨学科研究论文的数量在逐步增多,但还不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与外语教学结合紧密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更多地被研究者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中,其他学科较少涉猎。构建以跨学科教育为导向的新型研究范式,能改变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模式单一、内容枯燥的局面,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发挥学科之间的并联性,互相渗透,提高教学效率和科研影响力。

(4)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应从“静止化”走向“动态化”,更多关注外语教学与发展式教育观的契合。发展式教育观强调教育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具体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强调外语教学要不断适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首先要目标明确。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路有两股潮流(俞理明等,2012),一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为出发点,走“语言驱动”的路子;二是以通过英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表达自己的专业思想,以课程内容的学习提高语言水平,走“内容驱动”的路子。实践证明,“语言驱动”是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关键症结,ESP教学的核心“内容驱动”则具有事半功倍的优越性。鉴于此,大学英语教学要有动态化的教学目标定位和学习需求分析,基础阶段要走“语言驱动”的路子,高级阶段要尝试走“内容驱动”的路子,二者处于交互发展的状态,是语言还是内容驱动大学英语教学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两条教学路子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以静止的眼光定位大学英语教学会导致其片面化、狭窄化。大学英语课程在动态发展过程中最终指向个体自我意识的提升和生活经验的开发,这是发展式教育观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体现。

4 结语

语言文化教育研究篇7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教育 研究方法 革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174-01

小学语文教育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对它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考察,探索其中奥秘,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进一步指导小学语文教育实践,使小学语文教育较快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教育改革的要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科研手段也进入了教育研究领域,小学语文教育学在研究方法上,也必须不断革新,谋求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观的确立

20世纪50年代以来,系统科学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正是在系统观的启发下,我们打破了传统小学语文教材教法的老框框,从多维视野考察了小学语文教育的整体,发现了大量研究课题。在系统观指导下开展小学语文教育的科学研究,也就是从小学语文教学和教育的整体结构着眼,探讨或揭示整体结构是怎样制约着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同对也要弄清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怎样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着的。因而,语文教学中的单项改革不可损害整体结构,单独冒进。例如,在小学语文教育上搞“智育第一”,片面追求升学率,其后果已是众所周知的了。目前有的小学正在进行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实验,这种尝试是可取的。但是,也必须看到,在整体中,各组成部分的关系是复杂的,有从属关系,有并列关系,其中必有某些因素居于核心地位,我们要善于抓住核心或关键以带动其他,即不断探讨语文教学中的内在规律,切实地、全面地落实小学语文教育的总目标。倘若只从表面上抓什么“整体改革”,或者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往往会事倍功半,学生的语文水平到头来不会有大的提高,这是极不可取的。

小学语文教育是整个小学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改革也不可单科独进,他科让路,必须统一规划。前一阶段,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小学语、算学科层层加码,弄得小学生书包越来越重,戴眼镜的越来越多,从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小学语文教育要在战略上服从于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一转变。

2.实践观的贯彻

小学语文教育诸方面的研究,必须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实践进行。小学语文教育学是新创建的学科,它的知识源泉主要是第一线教学实践。整理古代语文教学上的宝贵遗产是必要的。但要剔去糟粕吸取精华。引进国外语文教学上的新经验和语文理论上新流派的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使我们打开眼界。但在语文教育上,中外差别要比其他学科更为显著,方块字与拉丁文字是两种不同的文字体系,语法规则也各有特点,至于社会道德标准差别更大,不能照搬。实践观的贯彻,正是要求我们立足于自己的课堂,立足于自己的语文教育实践。小学语文教育的整体改革是一个新事物,各种意见、各种方案都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推广。

3.跨学科研究

多学科渗透是当代教育科研的显著特点。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研究来说,最明显的是心理学知识的渗透。例如,汉字心理学中,关于字形、字音、字义的整体性认识规律,心理语言学中,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言语的理解、获得与应用的研究,儿童言语发展的规律;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习的规律,个别差异,教师心理素质;儿童心理学中,关于儿童智力发展阶段,儿童道德品质形成规律;神经心理学中,关于言语活动的脑机制,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分工与协调;文艺心理学中,关于儿童文学的美育作用,文艺作品的创作与赏析规律等等科学知识,都与小学语文教育密不可分。语言学一些新分支也日益发挥重大影响。例如,言语交际学中,关于言语交际的基本规律,言语交际的语言组合手段等研究;社会语言学中,关于语言作为一种信息系统、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从社会生活观察语言变化,非语言交际与形象思维等研究;应用语言学中,关于语言学与语言教学,语言教学与学生语言实践的研究等等。在小学教育内部,各门学科在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更是我们要深入研究的。

4.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法

目前,语文教育多采用定性分析法,如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比较借鉴法等。在调查、总结、比较的过程中,系统总结教学经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逐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是研究语文教育的基本方法。但为了使语文教育的研究趋于科学化、现代化,还必须对语文教育的现象进行实验研究,作出定性、定量的分析。实验研究是按一定的研究目的,人为地控制某些条件,对所要研究的课题周密设计研究的步骤,操持实施的过程,并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和判断。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如何设计实验,怎样选择被试,该选择多少被试,怎样控制实验的有关因素,如何整理资料和分析结果,以及如何整理实验报告等都需要使用统计法,作定量的分析。因此,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在语文教育研究中往往不是单独采用、孤立进行的,常常要综合采用。但当前,我们应特别注意对语文科研进行实验研究,作定量分析,以便进一步总结小学语文教育的规律,提高语文教育和语文教育科研的质量。

5.重视应用语文的研究

语言文化教育研究篇8

>>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下的研究 对比语言学观照下的英语长句翻译思维和教学模式浅谈 浅析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基于功能语言学的大学英语拓展教学研究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生态语言学角度探索大学英语微观生态教学研究 社会语言学观照下的商品品名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关照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浅析 社会心理语言学理论对大学英语口语课的启示 文化互动观照下的双向文化教学研究 浅谈英语语言学及其教学研究 试论运用心理语言学提高专业英语的口语教学 论解释学观照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心理语言学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叙事视角下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注重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英语语言学教学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应用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文化导入教学研究 浅析心理语言学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关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fr=ala0_1.[2009-12-26

[6] 王德春.现代语言学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7] 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8]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9] 胡文仲.把重点移到实际掌握上来[A].胡文仲.英语的教与学[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上一篇:网络媒体的现状范文 下一篇:数字媒体专业的认识范文